组织部读书会(精选11篇)
1.组织部读书会 篇一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阳光书屋读书沙龙活动总结
阳光书屋读书沙龙活动总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 活动背景介绍
活动主题 意义及目的(1)活动主题
本次阳光书屋读书沙龙活动的主题是“迷醉书香,广交益友”。
(2)活动意义及目的应校团委组织部要求举办阳光书屋读书沙龙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意在让同学们用读书漂流·以书易书·读书心得讨论等形式品味书香,迷醉书海,探索奥秘的同时以书会友,交流读书心得与感悟,在从书籍中学习知识,开发智慧的同时,结交良友,促进沟通与交流,培养同学们的读书情操及交际能力,实为一举两得。无论何时何地,书都是我们最好的良师益友,在那里有我们需要的精神食粮,我们可以在那里找到丰富自己的源泉来浇灌自己,让自己往所向往的地方成长。
二 活动准备及流程
1,活动准备
活动前准备院旗,展板,桌椅,胶带,登记表等必用物品,将要进行漂流的图书整理分类,活动前将物品搬到指定地点。
2,活动流程
2011年4月9日上午,由材料学院、高分子学院、华西公卫、制造学院四个承办学院的负责人进行了本次活动主题,内容,形式的讨论,在上次阳光书屋“采撷阳光,汇集关爱”的内涵基础上我们发掘了新的内涵,商讨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及形式。活动的商议进行的十分顺利,接下来应活动的要求,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合作,将各学院需要准备的及共同需要的物品分配到各个学院,在活动前一小时搬到青春广场会和。商讨完毕后我们各自进行物品的准备,回到活动室,将展板及院旗准备好并整理了书籍。
下午2点整即活动前一小时,部分组织部干事将书籍,展板,院旗搬到了活动现场——青春广场,四个学院的干事们共同将桌椅摆放整齐,展出院旗,悬挂团旗,粘贴海报。并将四个学院的图书进行分类摆放,以便同学们借书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书籍,并进行统一整理,登记。
充分的准备活动结束了,我们的活动在明媚的阳光下于下午三点整开始传递。我们开始宣传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号召同学们前来借书会友,畅谈读书的心得。逐渐的,越来越多的同学了解了我们的活动,并且前来关注,在我们的详细解说下,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书籍,我们也推荐一些好书或者提倡大家选择适合各自的书籍,有喜欢武侠小说的,有寻觅关于历史的,有探索高数奥秘的,因为所提供的书籍涉猎的范围广,大家都能找到各自所爱,并在和我们,以及同学们相互交流的同时有序的登记了所借图书的书名,以及他们各自的学院,学号,姓名及联系方式,就这样,图书将进行一次一次的漂流。在四个学院的齐心合力下,活动进行的十分顺利,许多的书籍已经到了它们新的主人那里,相信这些书籍对同学们都有一定的帮助,也促进了沟通交流与合作,以书会友,增添了文化气息。此次活动直到下午5:30圆满结束。
三 活动效果及评述
1,活动效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为全校同学提供了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以书会友、共享旧书、共同交流。此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得读书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读书激情,节省了同学们的买书资金,有效地促进了图书的循环利用。此次活动是由四学院联合承办,以此也提供了一个各学院间交流与团结合作的机会,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各承办方积累了互动学习合作的经验。这次活动,活动评述
本着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我们来开展这车工作,但是依然有喝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在活动前期准备过程当中,由于各承办学院团委组织部都只是让干事负责筹办,很多干事都是第一次独立承办一次活动,所以会有很多干事因为经验不足,和对于这次活动的性质及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引起活动效果不佳的地方。并且活动的宣传力度没有到位,以至于没有能够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我们活动,没有能够体会他的积极意义,以至于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活动的书籍较少,书籍质量不高,再加上活动前期宣传不够好,以至于在活动当中,参与活动的人数不够多,积极性也不够大,项目吸引点也不足,以至于成效不是令人满意。在活动现场,由于我们和同学们间的交流技巧还不够成熟,往往不能够快速抓住同学们的眼球,说服他们参与活动。希望在以后的学生活动中,同学们的交际能力得以改善之后,能够改变这一状况。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2.组织部读书会 篇二
一、人类的政治方式
摩尔根认为, 人类的经验只产生两种政治方式。第一种, 也就是最古老的一种, 称为社会组织, 其基础为氏族、胞族和部落。第二种, 也就是最晚近的一种, 称为政治组织, 其基础为地域和财产。这两种方式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一个属于古代社会, 一个属于近代社会。摩尔根通过对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人的氏族、胞族、部落、联盟、民族的实证与文献分析, 来论证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及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氏族是具有共同的氏族名称的血亲团体;胞族是有亲属关系的几个氏族为了某种目的而结合的一种更高一级的集团;部落是若干氏族结成的集团, 通常分组为一些胞族, 全体部落成员操同一种方言;部落联盟的成员各自操同一语系的不同方言。“一个氏族的成员人数增多而分化为两个氏族, 这两个氏族再进一步分化, 到了某个时候就会重新组合成两个或更多的胞族。这些胞族组成一个部落, 其成员操同一种方言。历时既久, 这个部落又因分裂作用而变成几个部落, 而他们又重新组合为一个联盟。像这样的一个联盟就是由两个氏族通过部落和胞族形式而发展来的。”
从氏族到部落联盟, 看来有这样一个过程。有一个中心地区因为生活资料的充裕而造成人口过多, 于是出现人口外流的现象, 年复一年, 便在距离本部较远的地方出现一群居民。久而久之, 外移者的利害关系与本部落产生区别, 在感情上也成了异乡之客, 最后在语言上也发生了异化。即便他们的居域与原地毗邻, 也会因此而分离独立, 一个新部落就这样形成了。分离不是一场冲突, 也不是一场感觉到的灾难, 而是在一片辽阔的地域内自然扩散所造成的分割, 继之以彻底的离异。“如果让我们用强调语气来描绘的话, 那么可以说, 每一批移民都具有军事殖民的性质, 其目的在于找寻和占有一块新地域;他们在起初是想尽量保持与母部落的关系。他们就以这种联系不断的迁移运动来力求扩大他们的共同领土, 然后又力求抵抗异族入侵他们的疆域。”部落和方言的增多, 成为土著间不断发生战争的根源, 而这却是部落联盟的必要条件。
二、家族观念的发展
在第三编中讲摩尔根讲到家族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是摩尔根最有意义和最富创造性的研究。他以亲属制度来阐述已经消灭了的古代家族及婚姻制度, 为人类的婚姻制度的完善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家族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摩尔根列出了五种顺序相承的家族形态, 也是家族发展的五个阶段:血婚制家族;伙婚制家族;偶婚制家族;父权制家族;专偶制家族。血婚制家族是由嫡亲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集体相互婚配而建立的, 由此产生的是马来亚式亲属制度。伙婚制家族是由若干嫡亲的和旁系的姐妹集体地同彼此的丈夫婚配而建立的;同伙的丈夫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它也可以由若干嫡亲的和毫无关系的兄弟集体地同彼此的妻子婚配而建立;这些妻子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由此产生的是土兰尼亚式和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偶婚制家族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 但不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关系只有在双方愿意的期间才维持有效。这种家族没有产生出亲属制度。父权制家族是由一个男子与若干妻子结婚而建立的, 通常由此产生将妻子幽禁于闺房的风俗。这种家族也没有产生亲属制度。专偶制家族是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 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它产生的是雅利安式、闪族式和乌拉尔式亲属制度。
摩尔根之所以能够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家族, 按照他的说法主要参考的根据是亲属制度。通过对亲属制度的分析, 可以得出家族婚姻制度分类的结论。另外, 各种家族之间相互处于一种逻辑的序列之中, 总合起来贯穿了蒙昧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各个文化阶段。也就是说文明社会阶段的家族就应该是专偶制的婚姻关系, 它不能倒退到伙婚制或父权制婚姻状态。摩尔根推断出血婚制家族属于蒙昧社会, 偶婚制属于野蛮社会, 专偶制属于现代社会。
三、财产观念的发展
在第四编中摩尔根讲到财产观念的发展。摩尔根认为, 财产观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财产是积累起来的生活资料, 对财产占有欲的热情, 在野蛮时代就存在, 后来变成为支配着文明种族的心灵的强烈热望。财产的发展, 与发明和发现的增加, 与都标志着人类进步的几个文化阶段的社会制度的进步, 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阶段财产发展状况及继承都是不同的。财产和职位是产生贵族的基础。“多少世纪过去了, 但是除了美国之外并未能消除特权阶级, 特权阶级之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
当然, 摩尔根在第一篇中所涉及的是一种总论性的内容和人类发现与发明的内容。不过, 我们在这里限于篇幅并不将其最为本文的主要探讨对象。但是这无疑又是重要的, 因为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按照普遍的古典进化论思想的看法) 总伴随着一种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 而我们那些古典进化论者们都是以这些社会的技术发展水平对社会进化的阶段进行划分的。我们在下文中将看到摩尔根就是以一些技术上的成就来区别人类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摩尔根无论是从人类的政治组织方式, 还是从人类的家族观念抑或是从财产继承史方面的探讨。事实上他所要给我们展示的正是一种社会组织方式的不断变迁的过程, 而这种变化的原因, 尤其是变化的路劲相同的原因, 则被摩尔根认为是一种人类心智的一致性的结果 (其伴随的论证基础则在于人类的一元起源论) , 我们将在下文提及到这个论点, 并发表自己的反思。
经过上述的这些主题的探讨, 摩尔根想要论证的结论便是:人类社会普遍遵行一种途径在向前发展, 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应的分为大致的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而前两个阶段则又可以分别分为低级、中级以及高级阶段, 这样,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被划分为七种形态。关于各种形态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摩尔根在著作的第一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里将不再赘述。
四、反思
对于摩尔根的著作及其思想, 再后来人的赞扬和批判中几度沉浮。我们知道他的著作赢得了马克思的高度赞赏, 后者对其著作做了大量的批注和笔记。而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批注及笔记写作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但是, 在人类学的后期发展中, 对摩尔根 (或者是对其代表的古典进化论) 的批判也是十分激烈的。然而他并没有被彻底遗忘, 新进化论人们对他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尽管并不十分赞同他的观点及方法, 但是也承认了摩尔根对人类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贡献。
作为笔者自身, 想要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不同看法:
首先, 我们看到摩尔根在对其论点进行论证时, 使用了大量的材料来作为支撑, 而且, 他尽量告之读者这些材料的来源以及提供材料者的背景以使读者更加确信材料的真实性。这一点是十分值得赞赏的, 至少比起英国早期人类学的发展状况而言。而且, 摩尔根自己对北美印第安人进行了实际调查和体验, 这也是十分难得的, 在他的那个时代。但是, 当他将不同地区的材料进行比较时, 我们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些材料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可比度。因为作为文化的许多习俗, 它都与产生这文化的习俗的人们的生活背景具有重要的联系。换句话说, 文化的整体性被忽略, 他为了便于比较而开始对这些文化进行拆解, 那么这种拆解是否合理呢?
其次, 我们看到, 在摩尔根的著作的第一部分, 他大量的阐述了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进步。然而, 他似乎并未将社会的进化归结为一种可验证的技术手段, 而是, 正如他多次提到的, 乃是由于人类普遍的心理一致性。笔者更加赞同那种客观的事实的是由于人类普遍的心理一致性。笔者更加赞同那种客观的事实的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将社会变迁的原因归因于人类的心理作用, 看来有失妥当。我更加确信, 在摩尔根所比较的要素之外, 这些不同的社会还有诸多的不同特点, 这些将如何解释?而笔者的另一个看法是, 人类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强烈影响的。我们总不能陷入弗洛伊德的解释吧?这种难以验证的解释方法如何是我们确信它所得出的所谓“事实”呢?
最后, 有一个细节性的问题, 就是摩尔根根本反对一种家族在社会中基础地位, 不但在氏族社会是不可能的, 而且在近代文明社会也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与我们对传统中国的看法不尽一致,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家族正是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而存在的。而到今天, 即便公认的是家庭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家族势力依然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
摘要: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建立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长期研究基础上。书中他对人类的政治观念、家族观念以及财产观念进行了一次整体的人类史的表述, 本质上, 他揭示了一种社会的组织方式的进化史。
关键词:摩尔根,古代社会,社会组织,政治方式
参考文献
3.《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读书报告 篇三
关键词:宗族组织;社会复合体;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66-02
本书的作者是莫里斯·弗里德曼,对于本书的创作,弗里德曼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而是通过对新加坡等地海外华人社区的考察,以及对文献作品的收集、研究而成。在前言中,作者就明确指出本书研究的主题是:分化社会中的单系亲属组织和集权政治体系,并且解释了引起人类学家极大兴趣的社会复合体的问题。作者的主要研究的是福建、广州两地,选址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具有大范围的单系亲属组织,而且向海外大量移民。
在福建和广东两省中,宗族和村落是重叠在一起的,所以许多村落只有单个宗族组成,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宗族,即使某些村落不止一个宗族,他们之间也会分割的很明显,各自占领自己的部分。同时,同一姓氏可能有几个宗族,由于同姓不婚的习俗,同姓宗族之间会筑起婚姻的藩篱,但是同姓之间会有密切的合作,所以地方宗族成为普遍的继嗣单位。在实践中,同姓之间不婚常常与法律相悖,便有“五服”之说,超出五服,同姓之间就可以结婚。联合建立在宗亲、有联系的姓氏或者婚姻的基础上,对抗也可能存在于有宗亲联系的宗族之间,也可能存在于有婚姻和母系血缘联系的不同姓氏之间,宗族之间既可以是团结的也可以是对立的。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村落之间的流动性小,相互之间的可渗透性小。
村落中的一般经济构架是农业和商业的结合,她使财富不同程度地在村落社会中不同的小区域集聚起来,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和流动的可能性是乡村生活异质性的重要方面,它是政治和仪式产生差异的基础。村落中的人们是用土地和劳作相互联结,精耕细作为他们提供了多种生计,但无论以何者为主要农作物,都要将其一部分投放市场,一部分直接交易。与其他地区相比,福建、广州两省土地的共同拥有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指的是宗族和村落共同拥有土地,在陈翰笙研究中,公共土地可以分为三类:村田、族田、房支田。林耀华等主要对“族田”进行介绍,族田是由各房支轮值耕种享受收成,但是必须提供宗族祭祀的祭品和当年的筵席。因此,土地为特定的家户所耕种,既是“自己的财产”,也是单个或集体地主的财产。“自己的财产”有别于个人土地所有者,首先,在大的宗族中,土地要么只能在宗族范围内转让,要么在宗族成员选择之后才能转让给外族人;其次,任何一个拥有土地的男人对他的儿子负有义务,任何土地出卖都需要获得他们的一致同意。在村落中家户之间经济的运作受市场自由运作的调整,邻里乡亲间支付着高额的信贷,家户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市场。
在家庭与家户这一章节中,主要围绕着分家和妇女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问题一,为什么较高社会地位的家户(富裕家户)比低社会地位的家户(贫穷的家户)保持的更为长久?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他们一般更倾向于配偶家庭,原因在于家户的析分,父母逝世之后分家的习俗,以及已婚妇女纠纷的卷入造成兄弟间的竞争以及家庭冲突,是分家的一个重要促因;对于富农尤其地主和商人,他们的家户会维持的更加长久,一般为联合家庭,因为有影响的家户是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中心,具有有效的向心力量,他们不愿意因为分家而失去这种力量所带来的人际关系资源。其次,问题二,在何种意义上妇女作为家庭成员且进入她们已经完成婚姻的家庭?婚姻使女性权利从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传递,但是妇女嫁入家庭所給予的法律权利是非常小的,只有在孩子出生和她死亡时才能够确定她在夫家的地位。在家庭和更高亲属单位之间,妇女的重要性也有很大区别,在家庭中妇女的功能是重要的,当超出家庭单位来看,妇女则很少有话语权,主要单位是男性。
在继嗣的群体的等级制度中,作者提到库尔伯将凤凰村的家庭分为:自然家庭也就是配偶家庭、经济家庭也就是地主商人等联合家庭、普通家庭也就是支族、还有宗教家庭,宗族家长的功能主要在于稳定社区,经济家长有掌管家庭财产的权利,主要功能是稳定其自身。林耀华在描写义序这个村落时,提到宗族的首领必须是辈分最高的,并且依靠血缘关系,而村落的首领则只要求年龄,也就是说,村落首领是宗族男性成员中最年长的,有着丰富的阅历。家庭是宗族中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具体的排序是:家庭<复合体(多个家庭)<房支(多个复合体)<宗支(多个房支)<宗族(多个宗支)。前面提到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以灶计算,也就是同灶吃饭的成员;复合体是以住宅计算的,几个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最年长者就是复合体中的首领;房支则是以血缘计算的。从功能上看,大致的说,家庭是经济单位,复合体是政治和社会单位,宗支是信仰和崇拜的单位,宗族和不同宗支的首领就是祠堂委员会,组成一个兼有经济,政治,社会,信仰,教育和军事等功能的单位。同时作者还列举了林耀华的《金翼》提出一些疑问,以及不合理的地方。
在这里,单独解释一下继嗣的“五服”:上溯到高祖的直系亲属,下溯到曾孙的直系亲属;兄弟及其下溯到第三代的男性后裔;伯叔及其子孙;伯叔祖及其儿子;曾叔伯祖及其曾孙;以及所有这些人的姐妹。但是在服丧体系中,等级上至继嗣的高祖,下至继嗣的曾孙,以及第三代堂兄弟。尽管这是一种责任和法律的体现,但是在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仅仅是年幼者对年长者、晚辈对长辈,或者下级对上级的义务,同时民间的服丧也简化了等级。因此,近亲在服丧制度上所具有的稳定的仪式,限定了一个比法律体系所要求的更小的继嗣亲属核心。
宗族内部的裂变和分化主要是由于宗族内部的社会地位的差别,导致经济的差别,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分裂程度不同以及分裂的方式不同。在分裂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立祠堂形成扩大家庭,扩大家庭是建立在家庭的祖先崇拜、某种类型的财产的共同利益、以及政治和法律的认同等基础之上。裂变的过程会以经济为基础,因此裂变过程常常会产生地位和财富分布不均的情形,所以一般裂变是无序的。在裂变单位之间的关系中,绅士、商人、和农民的分层可能是一种垂直的表达,因此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所具有的共同荣誉感,也能为宗族内的普通成员所享受。地位的来源一般是村中的长者和读书人,但是农民想要通过读书来获得经济地位,一般比较难,阶级间的壁垒使他们很难流通。一般来说,农民想要成为绅士,不能靠土地,因为土地不能产生土地,所以依靠经商集聚经济,再用金钱卖土地,然后让子嗣考取功名,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中国的官僚体系指派的官员只下达到县府一级,即黄宗智所描述的“集权的简约治理”。由于县官不能深入村落进行管理,且调动频繁,所以宗族内部实行“保甲制”,保长位于官府和民众之间,他的义务是半官方的,也叫地保。地保和村落的管理群体是权力的拥有者。但是在有些地区,他们不在领导者之列,权力存在于村落的绅士或宗族之间,宗族内事务增长的越多,祠堂功能增加的越多,宗族和房的领导者的位置就越来越重要,他们的权利也会越来越大。由此宗族的首领和有地位的读书人就组成了委员会控制权利。但是,前面也提到,宗族的分裂和社会分化随经济实力和地位的不同而不均衡,所以权利的分配在不同的宗族之间也是不均衡的,由此所导致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控制也是不均衡的。陈翰笙认为:拥有财产控制权的人,变成一个剥削机器,的确,有权利的家庭滥用手中的政治权利谋取私人利益,利用收取税收将公共财产纳入囊中,剥削弱势“家庭”,从而达到经济上的控制,进而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形成一个腐败的权利和经济互促的怪圈。
风俗如何使宗族社区的分化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根据风水规则建造房子和选定坟墓地址。权利阶层也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试图保持权利和地位;而穷人这边则是通过这样的方法,祈求财富,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够发达。此外在丧葬地的选择上也有区分,强势的群体选择单独的风水好的地方下葬,并不时的调整风水以确保生者的长久富贵,并通过仪式上盛大的场面表征自己的地位;弱势群体只能葬于公共墓地,只能祈求自己的现世善良在来世能够得到回报,泽波后人,如果有对现世的不满、不平、不愤都能转化为对来世的祈愿,就能够在现世安之若素,忍受宗族内富人和外宗族的压榨。
在祖先崇拜与宗族结构中,以祖先崇拜的规模划分,一种是家戶——家庭和扩大的家庭,一般在神龛中祭祀;一种是宗族和宗支,是在祠堂祭祀。神龛是家户和扩大的家庭以家庭建筑物的一部分作为神龛进行祭祀,属于家祭祖先,一般限于五服之内,甚至只有去世不久的直系亲属,是一种单纯的对亲属的纪念仪式,祖先被视为是有贡献的个体,女人可以是祭祀的中心人物;祠祭中的祖先被认为是远祖或非个人化的祖先,没有个人贡献的成分,并且祠是有人看管的且只能由男人主持和参加。同时在乡村中还有许多自愿组织,这些自愿组织被称为会和众,为群体或弱势群体提供经济,丧葬方面的互助体系。但是,这种自愿组织常常会形成大规模对抗国家的组织。
宗族和宗族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婚姻和冲突来实现的。在文中,作者列举了许良光、杨懋春等人的论文来探讨舅表亲和姨表亲等的婚姻形式,但是作者并不赞成这种婚姻形式。宗族间在联姻,还形成了不同宗族间的服丧体系,主要探讨了妇女对于娘家和夫家的服丧习俗以及妇女联结两个宗族的重要性。除了婚姻,冲突也是宗族和宗族之间关系得以实现,宗族和村落间常常会因此而发生械斗,根据18世纪的历史记录,在相当程度上足以将大规模的冲突归结为强大宗族通过族田利润的投资聚集财富,财富使强宗大族欺压弱宗小族,并且这种械斗最后常常会演变为世仇,至此便世代不会结亲。
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纠纷通常是由地方宗族解决,所以宗族的部分职能是与国家基层政府的职能是重复的,于是与国家体系在一定场域中发生冲突,也就部分的构成了反政府的秘密社会,秘密会社基本上是具有贫穷者和农民特点的表达与国家对抗的团体。因此,东南中国一般存在两种冲突的结盟,一种是宗族和宗族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宗族或者宗族的阶层部分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国家。但对于绅士来说他们对国家的态度是矛盾的,绅士是国家和宗族之间的桥梁,他们有时缓解冲突,有时也会加深冲突。所以宗族直指国家的挑衅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宗族的绅士。可以说,国家集权不下县的简约治理方法,在利用宗族维持秩序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宗族强有力的控制。
在最后弗里德曼提出一个讨论和一些解释建议。根据社会地位的不断分化,大规模的宗族内部发生高度的社会分化,这种分化于宗族成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相互促进,也就是说,分化会导致宗族成员的增加,成员的增加又会使分化加剧,分化出来的宗族又增加了宗族整体间的合作性资源,从而有利于提高宗族的社会地位。
至此本书的十五个章节全部讨论完,作者主要论述了地方宗族的规模和组织结构,以及宗族内部、宗族之间、宗族与国家的一系列关系,但是为什么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会有宗族的产生呢?是读完本书产生的一个问题。
4.组织读书活动总结 篇四
1、固定阅读时段,校专门为学生准备了至少一节阅读课,旨在引导学生能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且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这节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形式有自由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
2、各年级认真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研究的重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有益读物,从读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从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中获得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
3、努力创造适应学生阅读要求的物质条件。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规范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管理,充分利用、积极开发学校现有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环境,学校图书、阅览室全天向学生、教师开放;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互相交流个人图书,实现班级图书资源共享;向学生推荐优秀书、报、刊,鼓励学生积极购书读书,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5.组织社会学读书报告 篇五
《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报告
(第8周 第一讲)
学 院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年 级 2011级 上 课 时 间 7-18周 指 导 教 师 郑作彧 组 长 杨世梅 小组成员(学号)
杨 世 梅(22201***)顾 夏(***)蔡 雨 娟(***)成 绩
2013年10月20日 第一讲:导论 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
读书大纲: 第一部分:
(一)引子:
本讲义完成的背景
作者在2002年于清华大学讲授“组织社会学”这门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这本讲义。 本讲义的目的
1.介绍、评价西方组织社会学的研究状况
2.探讨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活动、组织思路、分析方法、前沿研究以及存在的问题。
3.集有志于本课程的同仁共同探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的讲授方式
应用“比较理论分析法”,比较理论分析法即:选择组织研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理论逻辑进行重点介绍、分析,并且特别注意这些理论逻辑之间的相互对比分析,包括横向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析和纵向理论内部演变发展的分析。 本讲义的特色
1.注重深入理论对比分析,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于传统的全面系统但不深入方式相区别。2.知识的跨学科性。
3.知识的个性化,即笔者自身的观点。 本讲义的构成:
几个基本的理论派别和他们的研究思路,包括以下四个理论:
1.“组织与市场”: 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组织
研究。
2.“组织与制度”: 组织社会学的制度学派 3.“组织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学派
4.“组织与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对于组织研究的意义。
理论结合现实领域,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1.组织内部激励和组织管理 2.组织的契约制度
3.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声誉制度 4.组织决策
组织的局限性和组织变迁发展
(二):问题与现象:组织研究的课题(1)什么是组织现象?
组织现象比比皆是,是在我们周边到处可见,触手可及的社会联系体。例如:企业、学校、政府机构、饮食饭店的制度设计等。
组织现象研究的方很广泛,包括: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学派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群体生态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等等。
组织现象的研究问题包括:组织内部结构、组织边界、组织带来的职业声望、组织带来的集体行为、组织等级结构、组织的报酬形式、组织产品品牌、组织发展战略、组织间的经济交易关系等等。(2)组织社会学的经典问题
韦伯的理想类型,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韦伯的科层制,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对当下社会学的影响以及启发是什么?
韦伯的科层制:管理班子是由一些官员组成的:1,他们在人格上是自由的,并且仅仅服从、履行实际公务职责。2,组成牢固的职务等级。3,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4,根据合同,从而原则上是以自由选择为基础,以专业能力程度得以晋升。5,有固定的薪酬制度,多数人有退休金,且其多少按照职务等级划分。6,其现下工作为主要的职业。7,管理者无特权,不占有生产资料。8,服从工作纪律和接受监督。总之,这种科层制是纯粹的技术上达到完善程度,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的组织管理形式。技术统治和专家治疗是科层制走向完善的表现。
但是韦伯科层制有一系列问题,首先它建立在纯粹理想的类型上,有它的局限性,现实中的组织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供组织社会学需要研究的课题还是很多的。其中包括韦伯科层制的局限性、反功能、以及其他替代性组织。这些共同构成了组织现象学研究的经典问题。(3)组织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学角度
马克思的研究、韦伯的研究、涂尔干的研究分别包括了哪些内容?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的?其中涂尔干提出了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即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群体的社会现象。这种研究思维对社会学的影响很大,以致为后来的制度学派所继承。纵观所有的社会学研究,我们发现在社会学领域中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或者方法,或者理论框架。这种缺陷也是一种优势,因此,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大大的扩展了。
(4)社会学研究中对因果“机制”的关注
1,。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与传统的研究在研究领域、方法、理论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社会学研究越来越多的强调要分析、解释社会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传统的社会学研究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很大。2.机制的概念。
(三):组织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1.起始期。组织研究的起于20世纪初期,亦即一战和工业革命大肆发展时期。代表人物为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但是存在着几个缺陷,第一,研究孤立,理论幼稚;第二,理论出自工程学和人文学科,无社会学家的参与,因此无社会学意义上的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实验并由此引出了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
2.黄金期。第一黄金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韦伯著作被引进美国,对组织的研究掀起了一场研究热点。代表人物有马奇及其著作《组织研究手册》。组织研究形成的两大流派,即哥伦比亚学派和卡内基——梅隆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古尔德纳、塞尔茨尼克、布劳。其中布劳的代表作《科层制的动态研究》等。卡内基——梅隆学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代表人物和著作有西蒙和马奇的《组织》,赛特和马奇的《厂商行为理论》还有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一些非常优秀的研究者,他们共同推动了组织研究的第一次黄金期的发展。第二黄金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其集中研究的焦点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此出现了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和群体生态学派。和后来的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这些派别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其中第二次黄金期使组织社会学不仅走出了社会学,而且进入到了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机遇和挑战 问题挑战:
1.其他学科对组织社会学的冲击。
2.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等给组织研究带来的影响。3.组织社会学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机遇:1.社会网络学派的出现。
(四):小结:
《组织社会学十讲》这本书主要目的是有选择的介绍、评价西方(只要是美国)组织社会学的研究状况。周学光先生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讨论群组织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活动、理论思路、分析方法、前言研究问题和存在的问题。他的目的是让研究者把兴趣尽快地带入这一领域的活动中来,了解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动向通常使用的逻辑、概念和分析工具以及学术研究的基本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本书还讲述了组织社会学课程的两大主题,即选择几个理论流派,深入分析他们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以及在介绍这些流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几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组织社会学十讲》的第一讲:导论组织现象与组织社会学(Introduction:Organizations and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什么是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的简单介绍,讲述了生活中组织现象的各种情况,组织社会学的各种流派以及组织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在此过程中涉及了几个相关的概念:社会学,组织学,有限理论,组织边界等。作者举出了相关的例子分析说明了组织社会学不仅仅是单一的社会学理论,它也涉及到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第一讲作为一个导论也简单介绍述了剩余几讲的内容。
(五):扩展阅读: 1.韦伯及其著作 2.涂尔干及其著作
3,哥伦比亚学派及其代表作者的代表著作 4.卡内基——梅隆学派的代表作者及其著作 5.本笛克斯及其著作 6.克罗泽的著作
7.《美国社会学评论》期刊 8.《美国社会学杂志》期刊
9.中国当下的一些学者的研究。
第二部分:重要句子摘录
1.学术研究不是鼓励的个人行动,而是在一个学术社区中进行的。【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序言第二段第一句。】
2.我们拥有许多信息但却不是知识...我们看不到一个学者在研究工作中的个性,看不到他的学术研究的理念和风格。【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2第一段倒数第二句】
3.我们从学术史的角度来了解一个学术流派的演变过程,介绍它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如何演化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同时我们也要关心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困境和导致一个理论流派停滞不前甚至衰亡的原因所在。【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4,第二段第二句】
4.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物件是市场关系和市场运作。其理论模型中的行为(消费者或生产者)是没有任何社会性的虚拟人。【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3第三段第三句】
5.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中心领域,而组织领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分层研究的重点。【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7,第二段第四句】
6.组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应用性很强。如果一个组织理论或研究不能帮助我们分析、解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它的价值。【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5第三段第一句】
7.组织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6第二段】
组织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6第二段】
组织现象:在我们周围到处可以观察到,伸手可以触摸到的组织社会学中的经典问题。【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11第二段第一句】 8.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只是在于帮助子女进入工作岗位,子女找到什么工作与父亲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程度)有统计上的关系,但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的提升、入党等就与父亲地位无关了。也就是说,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一个人的生活机遇就被所在的组织决定了【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8,第一段第四句】
9.利益涉及者:对于组织边界问题,不同的研究理论也莫衷一是。比如我们一般认为组织成员是指在组织内部工作的正是成员。但是利益涉及者认为凡是和该组织发生关联,其利益受其组织影响的人都算是组织的成员。【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8,P10第二段第二句】
10.埃尔斯认为即使我们找不到公理性规律,我们仍然可以对研究物件提出解释。也就是说,在公理和描述之间还可以有一个解释层次,这个层次就是对“机制”的关注。【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16第一段倒数第一句】
11.社会学理论的任务是发现者两者之间统计关系背后的因果机制,从而解释A与B背后有什么样的过程,什么因果关系导致了A与B之间的联系。【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17第二段倒数第一句】
12.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这一概念,提出科层制,有以下特点:
第一,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权力是和职位相关联的的,并且是非人格化的;它是理性组织,通过规章制度来提高效率;第二,科层组织内的官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组织里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专业化人员,其毕生职业生涯追求的就是在组织制度里不断的晋升。第三,科层制组织一定是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的基础上。【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11第四段第四句】
13.蜜雪儿斯提出“目标代替”,他认为实际上很多政治组织所谓的正式目标在组织演化过程中都被替代了:组织意味着专制的倾向,无论政党、专业组织或其他类似的团体,在所有组织中贵族化的倾向都十分明显。组织内在机制在产生坚固结构的同事是导致了组织成员内部的深刻变化,使得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位置发生根本的转换。组织结果是在每个正当或专业团体内出现了少数领导人和被领导的大众之间的两极分化。【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13第三段】 14.我们是从具体可察的因果关系着眼去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而不是去建一个庞大完整的逻辑体系,去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果关系。【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16,第二段最后一句】
15.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活动有以下特点:第一,和其他社会学领域相比,组织社会学的理论特别强。第二,组织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第三,组织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必须关心提出的理论能否解释具体的现实问题。【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P23小结】
第三部分:问题及心得
(一)问题: 顾夏:
1、在第16页中讲到,在公理和描述之间还可以有一个解释层次,这个层次就是对“机制”的关注,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又发的条件或者后果却是不明朗的。所以,这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系会经常发生。我的问题是:如果公理意味着一种确定的关系,那机制是不是代表一种不确定的事物。如果公理代表肯定或否定,机制又代表什么?因为公理和现象不是基于一个层面的两样东西,怎样能将两者连接?
2、是不是可以讲组织社会学理解为重点在组织,但是是用社会学的知识分析组织中的现象?单纯的组织学中讲到它的应用性很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组织学侧重于理论,而组织社会学会放入情感等人文因素分析?组织社会学又是怎么融入社会学的知识的呢?
3、蜜雪儿斯认为组织意味着专制的倾向...组织结果是在每个政党或专业团体内出现了少数领导人和被领导的大众之间的两极分化。在他后一句的解释中我发现了与前一句的矛盾,我更认为组织意味着“专政”的倾向而不是“专制”。但是以现在的很多企业来讲,家族制企业似乎与一些发展较为不错的任人唯贤的企业相比又不尽相同。甚至还有一些员工持股企业也与此理论有明显的差异。
4、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他的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但是在第一讲,除了作者对很多理论和现象的列举,似乎没有看到作者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管方式怎么,这就是一本教科书,是对组织社会学的内容陈列!? 蔡雨娟:
其实,看完书的第一讲,也就是书的导论,我对组织社会学十讲一书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周雪光先生以第一讲为引子,将我们的思绪从现实生活中带入组织社会学这一领域,并全面而又系统的介绍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写作方法以及组织研究课题的问题与现象,与此同时,还有对组织社会学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这样简短的说明无疑给我们阅读全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当然,它的优点还有很多,然而,在这里,我想谈谈阅读《组织社会学十讲》中第一讲给我带来的困扰以及问题。
首先,读过整个导论,它带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很难懂,也不容易看进去,整个导论我看了三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众多的专业术语的引入。很少阅读组织社会学著作的我,面对它的各种流派,以及作者周雪光旁征博引的一些社会学理论时,的确是一个头,两个大。虽然,作者周雪光先生极力的想要解释清楚什么是韦伯的科层制组织,什么是“目标替代”现象,什么是“机制”,可越来越多专业理论的引入,还是让身为读者的我应接不暇,当我搞清楚什么是涂尔干的自杀论时,却又对莫顿的“中层理论”犯了难,很难想象当一个“外行人”来读此书时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其次,读过整个第一讲后,让我有点稍有不解的便是作者周雪光先生关于第一讲的书写结构,作者在阐述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层层带人,从而引入新的问题。例如书中第一讲某一处所写的,作者谈到莫顿的“中层理论”时仅仅是一笔带过,随后引出“机制”这一话题,当对“机制”一理论尚未解释的太过明朗时,又引入了“因果关系”以及“统计关系”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对之做了简单地阐述,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复杂的一环套一环的关系再加上难懂的专业名词,无疑,是读者阅读兴趣的杀手。每当我想要开始弄懂一段话的时候,这意味着我要追溯其源头的同时还要关注其所延展的内容,这大大加深了我们阅读的难度,同时让我不得不怀疑这真的是一本书的导论吗?
最后,我想谈到的问题便是作者在导论书写中过多的例子看起来也是一件很令读者头疼的事,当然,这些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减少了阅读的难度,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了书中所写的,可正如作者周雪光先生本人所说的,他采取“拿来主义”,并未太多的谈到自己的身边事,而往往是“拿过来”国外的例子,这在我看来,有些过时,也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同时,有些例子也显得虎头蛇尾,作者为阐述组织结构的“内在化”以及其“外在化”,在列举一系列例子还不够的情况下,又把通用公司以及丰田公司的例子搬出来,这在我个人眼里无疑成了多余。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书的优点有很多,而缺点对我来说也仅有以上三点,有一些个人因素的影响在里面,这只能说是学艺不精罢了。杨世梅
读完导论部分,我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是有一点点感慨,中国人向来是很内敛和谦虚的,但是从西方思想传入后,我们的内敛和谦虚开始瓦解,首先从大学里开始瓦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管自己肚子里有没有墨水,或者有多少,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们将别人的观点罗列一番,又评论一番,找出了很多不足和优点,尤其鲜明的给人感觉作者很有才华,各种理论都能解释的清清楚楚,这显示出了作者真的是一位通天才子。但是为什么作者就是提不出一个像样的理论。反思这样的场景,让人有一种忧郁的笑。我的感慨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看了那么多书,发现了我们祖国有那么多第二理论家,甚至有些第二理论家将人家的原著的导言写了快100页,要知道原著总共才300页。最后组织社会学是什么概念,我觉得任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解释,什么才是真正的组织社会?
(二)读书心得 顾夏:
在导论的开始,作者列举了林林总总的组织现象。有限量销售的面包店,有拥有同等组织结构但是却有不同结果的企业和学校,有改变了组织内部结果而获得不一样的结果等等的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常人很少去研究为什么,但是在读过这本书的导论后,我受到一定的启示,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看待东西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尤其当我们学习了一定的社会学知识之后更需要去运用它来作为我们的工具。作者提出现在很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在理论上寻找突破的或者是以为的分析现象,但是真正深入讲理论联系实际或是有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的人已经很少了。导论中还提到了组织社会学早期的一些研究者社会学家。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那些大家的研究成果,更应该是他们的研究方法。我们经常疑问是不是这个世界的东西都已经被我们发掘的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再也没有可以创新的东西了?但是如果一直以这样的思维似乎又太过功利主义了,我们在观察身边的很多事物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善于比较。就像有人会将企业同学校比较一样,很多东西都有相似的部分,很多毫无关联的东西也能找到共通之处。
另外,作为一本教科书的导论,这一章的信息量十分大,参考书目也很多,读完有很惭愧的一点是作者提出的很多名词概念我都一无所知,等到我再去一一了解的时候时间又所剩不多了。所以我最大的感想还是作为社会学的初学者,对于相关知识的补充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在看到科层制的时候联想到的只是他的作者。而是可以联系到社会学中其他相关的知识,就像书中和组织中的现象等联想起来一样。蔡雨娟:
正如作者周雪光先生结语所说的那样,“我们是从事学术科研的角度、从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组织社会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而不是做教科书式的面面俱到的描述和介绍”,作者用精简的话告诉我们自己写书的看法,同样,在此过程中留给我们无限思考以及反思,我们总是在等待,等待其他人告诉我们答案,可交答卷的人却是我们自己,这样的我们又怎么有理由去习惯等待呢?
真的,读书真的很重要,作者周雪光先生在文中的旁征博引无疑是令我羡慕的,不论是韦伯的科层制,还是涂尔干的自杀论等理论,他都可以信手拈来,这难道不是书读得多的原因吗?丰富的内涵决定广阔的视角,而大量的优质的阅读则决定了丰富的内涵,我在羡慕别人的同时,自己是不是也该努力了呢? 杨世梅:
6.大众交通组织读书学习活动 篇六
大众交通组织读书学习活动
读书学习水平决定工作水平,决定企业的发展水平。6月21日,大众交通公司组织读书学习活动,公司领导班子、全体员工及出租车驾驶员参加活动。此次活动被确定的书本为《正能量》、《何为文化》两本。参加读书活动的员工可以选择阅读电子档,也可以选择纸质书本,阅读完后撰写读书心得。公司党群部负责收集读书心得,并组织评选小组,评选出前三名优秀作品。据了解,读书活动是该公司一项长期活动,每个季度,公司相关部门会推出一本当下流行书目供公司员工阅读。该公司党委书记魏早林表示,读书活动使提升了员工精神面貌,丰富了员工知识,开阔了视野,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吴传华)
7.组织部读书会 篇七
关键词:读书会,小主持人,意义,现状
1花都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儿读书会的现状
花都少年儿童图书馆于2011年6月正式开馆, 是拥有独立场地但是没有独立建制的公共少年儿童图书馆。自开馆以来, 共举办各种少儿活动近350次, 参加人数达36 000人。其中, 举办少儿读书会近60场次, 参加人数达9 000人次。读书会的主题涉及亲情、母爱、幸福、成长、心理、教育、科普、文学、国学、人生、自然、历史、地理、民俗、哲理等各个方面。
目前, 花都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少儿读书会每个月举行一次, 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 馆员会充分准备好一个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来引起小朋友们的阅读兴趣, 再推荐一个与读书会主题相关的图书给小朋友们阅读。在“小读者自己读”这个环节, 小朋友们做足功夫, 纷纷登上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这一环节, 我们会安排10名小朋友上台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可以是他们读过的一个小故事, 可以是读完某一本书之后的感悟, 也可以是向大家推荐某一本书的理由等, 有的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会给大家唱一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儿歌, 或者是幼儿园的课本上学到的小故事。总之, 形式比较灵活, 内容比较丰富, 旨在提高小朋友的阅读兴趣, 大胆分享阅读体会。
2花都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儿读书会尝试让“小主持人”来主持
自开馆以来, 该馆在原来“故事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加入一些新的想法, 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一些有关读书会的运作模式, 将故事会改版成为少儿读书会。将单一的讲故事的形式调整为:馆员带读、相关图书推荐、小读者自己读、读书会评估这4个环节。在充分了解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选取恰当的读书会主题, 推荐小朋友阅读相关图书。“小朋友自己读”这一环节, 是该馆少儿读书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旨在充分发挥小朋友的主角意识,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读书会当中来。总体来说, 花都少年儿童图书馆这几年开办的少儿读书会是成功, 受到了小朋友的喜爱和家长的肯定, 很多家长都把能登上读书会的舞台视为锻炼孩子综合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都积极鼓励孩子参加。从2015年开始, 该馆开始在“小朋友自己读”这一环节引入“小主持人”, 让小主持人自己来主持。事实证明, 这一做法是成功的, 起到了很多积极的成效。
3花都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儿读书会“小主持人”的产生方式
2015年, 该馆尝试让口齿清楚、语言表达能力强、舞台表现特别优秀的小读者担任小主持人, 每个季度中间的那一个月挑选一个平时大家都认可的、比较优秀的小朋友来担任小主持人。经过一年的尝试, 一共有4位小朋友登上读书会的舞台担任了小主持人, 他们的表现得到了家长和其他小朋友的好评。在他们的带领下, 很多小朋友都想担任小主持人, 读书会的舞台上涌现出了更多优秀的小朋友。在征得馆领导的同意之后, 该馆决定自2016年1月份开始, 在少儿读书会的“小朋友自己读”这一环节引入小主持人, 这一决定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们的欢迎。
该馆采用不定期竞选的方式来产生小主持人。具体程序为:读者报名 (5岁以上, 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舞台表现能力) →竞选 (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参选小朋友家长做评委) →自我介绍环节 (5分钟以内) →主持 (随机挑选几个故事题目让他们主持) →评分。少儿读书会是小朋友们阅读、分享、成长的舞台, 让小朋友们自己来做主持人是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好锻炼, 有的小朋友一直以来就活跃在读书会的舞台上, 无论是语言、形态、还是对故事的理解都很到位, 所以他们很容易就选上了主持人。有的小朋友因为紧张、怯场等因素暂时还没有把自己的潜力表现出来, 所以离主持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在选取小主人的时候, 特别注意照顾小朋友的自尊心, 开导他们不要把竞选主持人当成无形的压力, 鼓励他们多上台讲故事, 多锻炼、多展示自己, 家长们也很支持和理解我们的做法, 纷纷表示会帮助小朋友们进步。
4在少儿读书会引入“小主持人”意义
在读书会中引入“小主持人”的做法得到了家长们的肯定和支持, 更加充分调动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 对于小主持人的竞选, 他们都跃跃欲试。这一做法, 在语言能力、个人素养、阅读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都起到了很好作用。
4.1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读书会中, 小主持人恰如其分的语言技巧, 对整个读书会起到承上启下、锦上添花的作用。小朋友从学会讲故事到敢上台讲故事再到做小主持人, 这一系列过程都是需要实力和勇气的, 小主持人在读书会的舞台上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以黄思哲小朋友为例, 她讲故事的能力是大家公认的, 当该馆尝试让小主持人来主持“小朋友自己读”这一环节的时候, 首先选中了她来担任主持人。第一次上台做小主持人的时候, 她做足了准备,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反复排练, 还提前到图书馆和工作人员一起彩排。2015年2月份的读书会, 黄思哲小朋友登上少儿读书会的舞台做了小主持人, 她的一段开场白显得亲切有温馨, 让现场的家长和小朋友们倍感亲切:“亲爱的叔叔阿姨们、小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花都少年儿童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一个阅读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很荣幸能担任今天的小主持人, 我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 把你们读过的好书、听过的好故事讲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 在成长中阅读。”这样的开场白既显得小主人彬彬有礼, 又一下子把小朋友和图书馆、和读书会的距离拉近了, 还鼓励了小朋友们多阅读、多分享。可以看出小主持人做了充分准备, 也可以看出她在主持的语言上下了功夫。
4.2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把故事题目串联起来, 而是要在充分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串联的台词, 如果其他小朋友讲的故事是小主持人平时阅读过的, 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把故事串联起来, 反之则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故事要表达的思想。例如2016年2月的读书会上, 张绍萌讲《好长好长的名字》, 如果小主持只是看这一个题目来设计串词的话, 可能会误导现场的读者。该期的小主持人彭鑫然小朋友坦言之前并没有读过这个故事, 当她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设计了这样的串词:小朋友们, 我们的名字一般只有两个字, 三个字, 可是你们有没有见过好长好长的名字呢?那么请听一听张绍萌小朋友为我们带来《好长好长的名字》。后来, 彭鑫然小朋友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 在详细阅读了这个故事之后, 她重新设计出了这样的串词:小朋友们, 你们有没有觉得别人的名字好听啊?如果你们觉得别人的名字好听, 会不会把别人的名字加在你们的名字当中啊?有一只蓝狐狸它很喜欢别人的名字, 它只要一听见其他动物的名字就要把名字加在自己的名字前, 搞得它有了好长好长的名字, 可是蓝狐狸有了这么长的名字以后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张绍萌小朋友为我们讲《好长好长的名字》。可见, 如果只是单纯望文生义, 难免会显得呆板生硬, 让观者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而且对故事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也把握得不准确。
4.3有利于培养小朋友临场应变能力
花都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少儿读书会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环节和模式, 每个月安排一期, 时间为某一个周末的上午。少儿读书会开始之前, 该馆工作人员会提前通知报名前十名的小朋友报送所讲故事的题目, 然后再把题目交给小主持人熟悉、串联故事。作为小主持人, 不仅要熟练把每个故事都串联好, 引起观众的兴趣, 还要学会应对读书会进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 能够及时弥补, 确保读书会顺利。2015年11月的读书会是曾一一小朋友主持, 在读书会即将结束的时候, 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跑上舞台说他要讲故事, 曾一一小朋友面对这种情形并没有慌乱, 也没有向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求助, 而是很淡定地走上舞台, 拿起话筒说了这一番话:现场的家长们、小朋友们, 看来我们的读书会太受大家欢迎了, 连这么小的小朋友都想上来展示一番, 虽然每次上台讲故事都是要提前报名的, 可是今天这位小朋友实在是勇气可嘉, 要不我们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吧?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家长和其他小朋友们都同意给那个小朋友一次讲故事的机会。后来, 那个自告奋勇的小朋友一字一句地背诵了一首《咏鹅》,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曾一一小朋友面对临时情况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 既不至于让那个自告奋勇的小朋友尴尬, 也充分尊重了现场的家长和小朋友们, 也没有扰乱读书会的正常报名规则。看来, 他在读书会的舞台上锻炼出了应对临时状况的能力。
4.4有利于综合素养的培养
小主持人在读书会上起到串联、引导活动的作用, 是读书会舞台上形象的代表, 与读书的成功与否有一定的联系。小主持人要充分意识到每一场读书会的成功举办都是靠主持人、小朋友、家长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完成的, 要靠大家的密切配合与支持, 所以小主持人要具有一定的协作能力。
仪表是小主持人给观众最直观的感知, 它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观众通过小主持人的服饰搭配便可以不同程度了解他们个人修养、思想性格等, 也是观众对小主持人的第一印象。从该馆引入小主持人以来, 每一个小主持人都非常注意个人形象的展示, 无论是服装、发型、饰品的搭配都大方得体, 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
小主持人在读书会的舞台上学会了使用生动恰当的体态语言, 有力补充了口头语言。比如:适当的表情语言、动作语言等, 小主持人们运用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传达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增强了小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的参与性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何立新.主持人口才训练与实用技巧[M].海潮出版社, 2007.
8.睡衣读书会 篇八
夜幕降临的时候,突然一名凶恶的“海盗”闯进了校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协助下制服了“海盗”并获得了宝藏的线索,他们三五成群,在一条又一条线索的指引下,时而皱眉讨论,时而飞奔前进,寻找着最终的宝藏……这是学校老师们精心为孩子们准备的寻宝环节。
活动中,孩子们依照寻宝图,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制订寻宝策略,既锻炼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意识。晚上,孩子们沿着“寻宝路线”来到了学校图书馆,从老师手中接到了他们各自的寻宝礼物——“读书金币”,孩子们欣喜地用“金币”兑换了书架上的图书。老师们为他们举行了特别的颁奖典礼,典礼上不仅聆听到每个孩子在寻宝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还聆听了每个队员在这一学期里取得的点滴进步……
领到图书的队员们早已按捺不住要一“读”为快了,于是洗漱间内外又是一片繁忙景象,“谁要是忘了带牙膏,可以借我的。”“我还是第一次在外面过夜呢!”洗漱间里时不时传来孩子们的议论声……九点时分,孩子们换上各自的睡衣,开始了安静的阅读时间——此时此刻,勇敢的艾琳、蓬蓬头的彼得、小月熊、会飞的女巫……纷纷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整个世界也仿佛都为他们宁静了。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它是伴随孩子们一生的朋友,是柔软人心的糖块,是心灵成长的翅膀。它见证了孩子进步的每一个里程,它渗透在队员生活的点滴之中,它编织在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是学校塑造“全人”路上的发动机!
9.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读书笔记 篇九
09公共事业管理(1)班 张伟康 3109009981
德鲁克的这本书经过悉心设计,本书由使命开始,告诉我们组织存在的目的,然后引入绩效表现,再由绩效的衡量引到任何评价结果,亦教我们怎样发掘所有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最后是如何让领袖发挥自己的潜力。
第一部分:领导的第一要务是思考并定定义组织机构的使命。确立具体的目标,使命陈述必须简洁明了。成功使命的三要素:首先,向外寻求机会和社会需求;其次,什么是我们信仰的,要具有奉献精神。
第二部分:领导工作充满风险。
1、组织在取得成功的时候必须乘势进取、不断成长,但同时也必须确保组织能够进行调整变革。迟早有一天组织的发展会缓慢下来,机构规模会达到稳定水平。因此,组织必须保持冲劲、弹性、活力和远见,否则就会僵化。
2、艰难的抉择非营利组织没有所谓的损益,他们往往会认为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公正、合乎道义并服务与美好理想的,非营利组织可能比企业更需要在运作方面进行合理的取舍,需要大胆面对重要抉择。一旦我们认识到变革并非威胁,而是机会,这会迫使你去组织资源寻求创新。我们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会员的能动性,允许其制定和执行适当的创新决策,同时在变革过程中保证组织维持必要程度的正常运行?首先,要构建需求机会的组织机制。其次,还有如何构建新体制的问题。接下来,我们需要创新的战略:要把创新服务导入市场的方式。
3、如何选拔领导者首先,我会看看这些人做过什么事情,有何专长。其次,我会评估组织的状况,并思索一下,什么是组织面临的重大而直接的挑战?
4、个人领导角色。我认为领导第一种重要的能力是倾听的意愿、能力和自律。第二种必要的能力沟通交流的意愿,能够让其他人能够理解你的意思,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最后一种基本能力是个人服从工作需要的意愿要认识到与工作相比,个人的一切显得无足轻重。卓有成效的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能够保持人格和个性的完整独立,即使把一切都奉献给组织,在他们离开后,工作仍要继续下去。
5、平衡决策。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长期和短期、全局和局部之间取得平衡。管理非营利组织需要双桨划独木舟,如同要在专注宏伟蓝图和关照一位急需帮助的孤单年轻人这样的情形下取得平衡一样。有效地领导者会通过其在相关协会和其他组织的工作经验从大处着手来解决这一难题。另外,我认为更难处理的是,资源集中在单一目标和分散于充分的多元化发展之间的平衡。更为重要的平衡,也是最难处理的过度谨慎畏缩和鲁莽冒进之间的平衡。
6、领导注意事项。第一条,应该认为大家都不明白他们所说的事情;第二条,领导者不能嫉贤妒能,这是在组织领导者中常见的人性弱点;最后,不要挑选接班人。第三部分:设定新目标:弗朗西斯.赫塞尔宾访谈录。以幼女童军组织为例。首先他去调研研究了所服务社区的需求;其次,他必须进行推广和说服工作,必须要为这一新的使命创造客户来源:;第三是如何推动变革。题、推动成功的要点是管理者必须设法让执行者明白应该做些什么,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推行行动的方法。推行新方案的总体战略是;必须非常谨慎地制定营销计划。不仅仅是传播营销信息,还要了解所有面向客户的网络渠道,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网络渠道。仅仅是向客户发送书面材料是不够的,还要在各营销环节中配备相关人员。必须不断进行评估——及时获得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如果组织战略没有发挥作用,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采取不同的方法把组织推进向前。
10.组织部读书会 篇十
小组调查法(group-investigation,简称GI)也称团体探究法,是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实施GI包含六个连续的阶段,分别是界定研究主题并组织研究小组、计划研究工作、进行研究、准备报告、呈现报告和学习评价。小组调查法第一阶段的主要过程和教师角色 学习过程 了解主题
将问题与先前经验联系起来 提出问题 将问题分类 确定子主题
选择欲调查的子主题
小组调查法第二阶段的主要过程和教师角色 学习过程
合作澄清和界定研究问题 澄清小组的研究思路 明确目标
选择、确定相关资料 分配角色和任务
小组调查法第三阶段的主要过程和教师角色 学习过程
从所收集到的多种资源中提取信息 比较和评价相关的资源和信息
对信息进行解释、扩展和提炼,产生新知识 针对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小组调查法第四阶段的主要过程和教师角色 学习过程
提出主要的调查研究成果
对研究成果进行解释、比较和评价 找出研究成果与大主题之间的关系 决策如何呈现这些结果
小组调查法第五阶段的主要过程和老师角色 学习过程
展现知识的价值
从明确性、趣味性和相关性评价各个呈现 在各个子主题之间建立联系
小组调查法第六阶段的主要过程和老师角色 学习过程
评价调查活动所得到的主要结论
教师角色
评价学生对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师角色
协调小组呈现
领导学生评价和讨论,建立评论和讨论的规范 领导学生进行总结性讨论 指出子主题之间的联系
教师角色
协调各个小组的呈现计划,记录各小组要求 与指导委员会一起工作 协助指导委员会获取材料
确保所有小组成员都参加了准备工作 教师角色
帮助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 帮助学生寻找资源
帮助学生发现资源间或信息间的新联系 帮助维护合作的规范 教师角色
帮助小组形成切实可行的计划 帮助学生维持合作规范 帮助小组确定适用的资料
教师角色
学生对大主题进行尝试性讨论 提供基本资料
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协调兴趣小组的划分和组织
整合所有小组的结果 评价各小组研究结果的整合情况
11.去组织,自组织,云组织 篇十一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新技术、社会化媒体、大规模业余化,使得群体的连接成本大幅下降。交易成本巨幅下降,使得去组织化成为可能。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公司为什么必然会衰败?基业常青为什么将不复存在?因为《基业常青》这本书讲的是工业时代,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颠覆式生存的时代,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商业逻辑已然失效。
我坚定地认为,如果你从产品着手,然后附以社群,用自组织的方式往下去运转,你一定可以在未来大有作为,这就是我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基业常青不可想象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牛顿把宇宙当做一台封闭的机器,它跟外界系统是没有办法交换能量的,但是这个机器的零件和零件之间会摩擦,会把一些功消耗掉,那些本来在这个机器里边的热量,变成不能做功的东西,就叫熵。
宇宙是一个封闭系统,宇宙的熵和混乱度将逐渐增大,终将达到最大值。宇宙将会走向热寂,所有的生命都将走向消亡。
把这个道理用到企业的组织上去,我们大多数公司是基于牛顿世界观而设置的科层式组织结构。公司就是机器,人就是零件,今天的公司就是个封闭系统,是有边界的。一个封闭的、有边界的系统就符合熵增定律。
如果组织是个封闭系统,组织当然就有熵,并且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封闭的组织一定有自己的生命和界限。熵增定律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大公司为什么必然会死亡。
比如,AT&T在美国早期的时候是个垄断型的公司,它垄断的历史长达60多年。后来AT&T的领导地位被IBM所取代,但IBM的领导地位仅持续了25年就被微软所取代,微软不过辉煌了15年就被谷歌所取代。我们坚定地相信谷歌会在更短的时间内被另外一个移动互联网公司所取代。
王东岳讲过一句话,“任何一个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变得涣散化、官僚化、失效化,并最终走向消亡。”
再来看手机行业。早些年在模拟手机时代,摩托罗拉是手机行业的霸主,但在1996、1997年的时候被诺基亚取代,诺基亚成了新的机王。
而14年以后,诺基亚又被苹果所取代,在智能手机时代输了。苹果在坚守一个iOS系统,其实三星从收入、销售量上来讲已然超过苹果,而三星的地位又被中国手机在大面积地侵蚀着。
可能你会说,苹果手机现在做得不错,但我认为苹果正在走向消亡,为什么?就是回到根本的道理上去,这件事情是人力所不可逆转的。
我曾问腾讯一个高管:腾讯怎么能够保证没有大组织病?他沉吟了良久跟我说,“我觉得这个问题无解。”所以今天这个时代你想做基业常青,想把公司做100年,那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在失控中开放
但是,在悲观之余,科学家发现了希望的火苗。在大的宇宙里边,生命居然有自进化的现象。生命为什么会从低级一点点进化成高级,而不是往死亡里走呢?
因为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生命也会有熵,但生命可以跟外界系统进行交换,把自己不能做功的熵跟外界系统进行交换,然后从外界系统里获取自我生长所必需的一切,这是本质的原因。
不要管外界是多么封闭,你只要自己开放出去,你的生命就会比系统里的其他生命要长一点。整个生命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是自组织的,不需要经典物理里边的他组织,就可以自己组织起来。万事万物生来就拥有的一个属性就是自组织。
那公司是否可以是自组织形态呢?有的公司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腾讯。腾讯也曾走过弯路。它在搜索上学百度,投资了10亿元做腾讯搜索,但始终没有超过百度搜索。它又去学习阿里巴巴的电商,也没有超过阿里巴巴。
但是今天你会发现,腾讯从2013年开始做了几件很有趣的事:它投资搜狗,把自己的搜索送给了搜狗,然后在搜狗里边持有股份;它把它的电子商务送给了京东,换京东的股份。这不就是把自己的熵去跟别人交换,换取一个新生力量的能源吗?
腾讯的搜索对腾讯没什么意义,但对于搜狗有意义。腾讯的电商对腾讯没什么意义,但对京东有意义。如果腾讯跟京东没有做这个交易,今天的京东能估值400亿美元吗?砍一半吧。
Facebook为什么会花190亿美元去买只有55个人的WhatsApp?因为Facebook非常明白一个道理,自己是基于PC互联网成立起来的一个社交网站,它有自己的熵增,并且无论如何不能在自己的体系里边发展出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软件,所以它用自己的钱或者自己的有效做功的能量去换一个新生力量。
你认为它换的只是WhatsApp吗?不,它换的是自己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这190亿美元还贵吗?不贵了吧。
我们通常坚信,为了保证生存,必须建立与外界隔绝的界限。传统公司的组织,为了安全和控制,外部有界限;公司有科层和分工,内部有界限;甚至权力也有界限,不同级别的领导,拥有不一样多的信息与资源。
归纳起来,往根子里挖一下,过去的组织里边不就是界限这两个字吗?所以它是封闭的,是有边界的。但是,界限不仅仅是用来区分彼此的,也是沟通与交换的场所。从封闭到开放,首先是打开外部边界。
王煜全的“积木式开放创新”也是打破企业外部界限的方式,将长板做到极致,将短板开放出去跟别人连接。比如小米,它最长的积木是它的社群,它花10亿美元做电视内容,投资优酷几千万美元,投资爱奇艺3亿美元;金山花10亿美元做all in云服务,投资世纪互联2.96亿美元。
罗振宇有个U盘理论,“自带信息,不带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U盘理论不就是开放式创新吗?把自己插到别人身上去,你做强了之后别人插你,无论是你插别人还是别人插你,不都是开放的吗?想什么都自己做的时代过去了。
马化腾说,“构建生物型组织,让企业组织自身在失控过程当中拥有自进化、自组织能力。”
nlc202309011403
他提出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一共有七个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发协作度、创新度和进化度。生物型组织的这七个度,正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自组织方式。
今天,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具备自组织的能力,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从产品着手,附以社群,用自组织运转
机械论的简化思维是指整体由部分组成。在这个思维的指导之下,传统组织是怎么构成的?有销售部、市场部、生产部、人事部、财务部等,然后各部分组合起来成为公司。
我们再看一个咨询公司,通常咨询公司背后的世界观是不是这个思维?麦肯锡到你的公司去咨询,会分成几个课题组,然后有人研究生产,有人研究销售,有人研究市场,有人研究组织文化。它认为整体可以分解为部分,这是机械时代的一个简化的思维。
而自组织的简化意味着,复杂的背后是极简的原则。但自组织的简化与机械论的简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简化方向,比如,人是从胚胎形成生命的,但我们不能把胚胎分成不同的细胞再组合起来。自组织的极简,是指在复杂事物现象背后有一个简单的基本原则。
这跟我们讲的精益创业背后的逻辑完全是一样的。精益创业就是从一个极简的东西开始着手,然后获得认知,然后反馈进去,再获得认知,再反馈进去,再获得认知……正如张小龙讲:产品是演化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
精益创业特别重要的原则是:第一,开始要极简。先找到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从那个地方着手就行了。第二,一定要有反馈,然后根据反馈去获得认知,再走下一步。所以精益创业就是自组织。
用极简的方式来推导一下我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如果复杂的商业现象是多维的,把它从多维降到一维空间,剩下唯一的维度就是产品。给产品插上一副什么样的翅膀,可以使之升华为一种高维文明?也就是说,如果再加一个维度是什么呢?是社群。你看,就这么简单。
把产品和社群合起来,就是产品型社群,它的运作方式是自组织,产品的自组织方式是精益创业,社群的自组织方式是失控。
比如小米,没有KPI。但雷军说,“不,我们不是没有KPI,我们有两个KPI,第一个是用户是否为我们的产品尖叫,第二个是用户是否会推荐给他的朋友。”
有一篇文章写张小龙说:张小龙用一种没有管理方法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团队,他们是当今中国互联网最骄傲的一群人。这个团队拥有相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张小龙的价值观。
张小龙拥有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第一,要简单;第二,只在产品细节上争论,不关心竞争对手。换句话说,在这个中国最牛的产品团队里边,他们唯一的指导原则也是两个字——产品。
傅盛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时代,简单是一个让人看不到甚至看不起的地方,却能迸发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很多时候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你看,这里是不是都有自组织的影子?
事实上,在今天动态的外部环境下,组织为了更有效地运营,就必须保持灵活性和非结构化。自组织系统采用过程型结构,它能够组织成任何一种形态。
过去,个体对个体的直接交易成本太大,所以有了组织。但是,机构必须耗费资源以管理机构。企业的管理成本一旦超过它所能降低的交易成本,公司的扩大越过那个点,将会导致自身崩溃。过去的组织像一个钟,像机器,今天的组织像云。云有什么特征呢?十片小云只要简单组合在一块儿就是大云,而大云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成为另外的云;云并不结构化,它的外形可以随时发生变化;云的任何一部分对云本身来讲既重要又不重要,而且云的每一块都是平等的,你把云倒过来它还是一片云。
组织不是我们的目的,生存才是,随形变化,就是云的逻辑。
【组织部读书会】推荐阅读:
区委组织部08-07
站前区委组织部组织科工作职责(非公)09-05
翁旗委组织部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10-02
组织部培训稿07-05
组织部学习计划08-07
竞选组织部部长08-21
组织部工作要点09-14
沧州市委组织部部长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