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村工作总结

2024-09-03

生态村工作总结(共12篇)

1.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一

某某乡某某村生态村建设工作总结

某某村位于XX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34公里,辖7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363人,368户,全村总面积59.31平方公里,全村梗地面积1294.99亩,核桃种植面积达3.6万亩,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6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某某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目标,从某某村社会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目标出发,参照生态村建设目标要求,严格按照我村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进行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生态村创建”是党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着限于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改造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为加强组织领导,我村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建立了村总支书记全面抓,成立了生态村建设领导组,由书记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同时在XX乡政府设立了工作组指导我村生态村建设工作。

二、大力宣传动员,提高群众认识水平生态村创建涉及家家户户,单凭乡村组班子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我村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有关文件精神,传达建设生态村重要意义,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条幅、标语口号等有效形式,提高广大村民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现代化文明意识,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生态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按照建设文明生态村的要求,村两委对村容村貌进行新的规划和整治,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一建三改”工程,在实施“一建三改”工程中,村两委广泛宣传其重要意义,组织村民组长、党员到外地参观学习,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打消了顾虑,在此基础上,完成村庄主要路改造工程;各组道路子沟、涵洞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核桃深加工步伐;开通网络入户;勘察划定原生态和野生名贵物种重点保护区域;完善村庄景点设置,全面绿化村庄,兴建标准村级卫生室、活动室。通过上述工程实施,使村面貌焕燃一新,过去粪便到处堆,晴天苍蝇蚊子乱哄,雨天污水乱流和脏、乱、差得到了彻底改变,为村民营造了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

四、严格实施建设规划,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村实际情况,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基础设施,包括公路、电力、核桃进行总体规划,完成了某某生态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 民自治组织,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做为融洽党群干群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坚定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村干部依法行政,设立村内政务、业务公开栏,实现村务民主化、公开化,积极开展各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提高村民道德文化素质,全村社会治安稳定。

五、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加快核桃提质增效、中草药种植二大主导产业。一是管理培育好现有的核桃;二是状大核桃树下种植中草药产业,我村已发展核桃养专业合作社一个重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种植业的技术培训,使种殖户掌握种殖技术,提高致富本领,为村民增收提高有力保障;三是实施退耕还林和低产林改造1000亩,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六、下阶段的工作打算

我村的生态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各自然村进展不平衡,资金运作比平时困难等。因此,在下阶 段的工作中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加强领导。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取得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体村民的共同支持,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2、进一步管理良好氛围。

生态村建设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 发挥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编印资料等深入宣传,广泛生动,使生态村建设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这项村庄整治工作,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广大农民讲卫生、洁环境、爱家园、创造农村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3、进一步加大投入。

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生态村建设的经费到位。

4、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管理,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模式,对河道保洁和绿化工程要加强日常维护,通过落实工作经费和提供有偿服务相结合,开展综合治理措施,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整治建设成果,为彻底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而努力工作。

某某村民委员会 二O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2.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二

(一) 思想理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 他认为有机体不能与其环境分开, 而是与之结合成一个自然系统。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是由生态群落和复杂的环境条件相结合所构成的自然基本单位。若将生态城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则是生态城市存在的基本物质环境, 是由各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的系统。城市空间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系统群, 有时这些系统群中关系并不很协调。他们有时会把城市推往新地区与新形势发展, 有些则会成为城市空间变迁与更新上的阻碍。这些系统群间于是产生“时而共生互助, 时而竞争宰制”的制约关系;同时彼此间关系也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城市时空条件转变而不断地改变。也就是说, 存在于城市之中不同的系统群间的关系, 没有任何成分是持久不变的。生态城市并不是要达到一种宏观静止的平衡状态, 而是必须不断运动、变化的, 其单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 既有合作、促进, 又有斗争、抑制。各系统单元通过适应机制, 进行自我调节, 化害为利, 变对抗为利用, 进而形成一种合力, 推动生态城市协调稳定发展。

(二) 不足之处

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 当前该市生态型城市建设面临着如下的挑战:一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深圳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活动规划还不是特别合理, 不太科学地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二是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 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企业文化、市民消费理念相对落后, 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关注如何降低成本, 对如何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如何减少污染没有深刻认识, 对通过实施清洁生产, 提高国际竞争力, 减少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考虑不足。

2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准则

(一) 通盘的生态考虑

在生态绿化与网络规划设计准则方面, 主要计划里也提到生态城市中绿化的配置。认为绿化的形式受到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影响而有不同发展。然而, 依据本研究共生的观点, 认为小型绿化的串接交错于大型绿化之中的确有助于生态物质能量的流动, 但绿化的形式除地形与气候条件外, 应是取决于区域的生态特性, 如物种分布情形及习性。我国不少城市应以特殊的盆地地形为研究基础, 调整发展现况, 站在帮助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角度, 依照这些特性考虑绿化形式及分布。

(二) 繁盛的生态整体

在植被方面, 主要计划中也提到植被通常发生在线型的空间结构, 作为大型绿化区的缓冲带。所谓缓冲带即是为了将自然栖地与建成环境加以区隔。根据共生观点来看, 则城市必须依附自然, 而自然也必须依赖城市, 它们应该是长期互利的一种必须共生体。因此, 我们可以说几乎没有缓冲带的存在, 因为两者是离不开对方的寄生整体。

(三) 均衡的城市发展

有关生物、能量、物质以及信息的流动, 目前多认为空间模式中的边界, 通常产生较高的流动阻力。城市的空间边界应是指市中心外围地区, 例如高速公路交叉道周边, 大型量贩店或汽车维修厂聚集的地区。以共生角度而言, 这些间中的边界之所以容易形成生物能量及物质流动的阻力, 其原因在于边界地带本身的兼容性不足, 也就是说边界缺乏多样性。以致于在整个生态网络当中, 容易形成缝隙, 或说是整体生态网结中的漏洞而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阻碍。这也就说明了城市整体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当生态城市达到一个均衡多样的发展目标, 则物种因不适应而迁徙的现象也可能随之降低, 而达到区域的稳定。也就是说, 发展均衡的另外一个目的, 在于创造一个合宜的适居环境。我国不少城市已具备相关的环境评估研究, 未来可与邻近城市的地区进行整合, 并重新审视边缘空间的使用行为与空间分配, 以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标。

(四) 面状的生态扩散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程序中, 需选取一些较大尺度的区域范围, 分别就生产力、生态多样性等特性, 选取重要性的区位作为生态复育的参考点。针对策略点的配置提出生态策略点的判释方法, 认为必须选定一些突出的地景特征地区如单一河道地区、台地或发生显着地貌改变的地区及河谷、坡趾等网络节点。根据共生观点而言, 区域点状的分布对高效率生态城市的运作来说是稍嫌不足的。以共生生态的观点来说, 它应该是面状发散的。一个区域或群落的繁盛则能带动其他物种而达到和谐发展。因此, 只要民众对于所居地区具备充分的知识, 都能为一个小区域的繁盛带来·机。我们可以尝试针对某些特定点做重点培育, 但却不是以它们作为特定的生态转绎点。实际上, 生态的迁徙或移动本属自然现象, 只要我们给予适宜的环境及足够的机会的话。然而我国不少城市已是一个高度开发的城市, 未来应审慎评估发展密度下可以释出的共有绿地。相对也就是重新计量整个城市的容积率, 包含绿地生态及既有建成区域。

3城市生态规划工作保障

(一) 建立奖励绿地回馈机制

绿地的引进方面, 民众的力量将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想要建立健全的生态城市绿网, 建构高效率的生态交流机制, 可通过政策奖励, 诱发民众构建友善空间的意愿, 并借此达到共生概念的宣传。使得城市绿地得以串接完整, 达到物质能量流动没有阻碍的状态。例如, 鼓励屋顶花园的设置, 计算每户的绿色覆盖面积, 配合配套奖励措施加以执行。

(二) 提出具体多样性设计方针

我国不少城市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绿化的形式取决于区域的生态特性。多样性设计是在对区域深入了解之后所做出的关键决定。未来可朝小区域范围作深入的多样性配置及探讨, 以帮助生态环境健全面状发展, 缩小城市建成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阂, 也就是减少缓冲带, 并生态发展适得其所。

(三) 倡导区域均衡多样发展

多样性是为了降低竞争压力, 而合谐的竞争关系是为共同成长的一大要素。单一的土地利用则会使多样性大量折损。因此, 应有相关对策倡导或鼓励区域间的均衡及多元发展。结合金融、知识、信息的生产与消费网络多方面连结, 在整体城市网络中建立其特殊位置与发展角色, 以减少城市边缘地带因多样性贫乏、涵融性不足而造成生物、能量及物质流动的阻力。

(四) 建立效率评估标准

高效率的生态城市需要配合多方面的均衡发展, 使得每个个体的最小需求能够被满足而不需要耗费过多能量资源。追求多样繁盛的颠峰状态。是一种连锁反应, 由一个区域或某些物种的正向改变所引发的。其功率不仅是对环境生态而言, 对城市本身亦然, 因此, 建议建立一套整体的评估标准, 以评估该地区发展的健全性, 包含生态人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发展, 确保城市或环境的发展维持在一定的标准之上, 预防区域发展不均的现象。

4小结

在没有超过饱和及承载力的情况下, 城市紧凑开发优于无尽蔓延型态。紧凑开发型态中, 城市应在三维立体的概念下精致化发展。另外, 越文明的生态城市越应具备更高的多样性, 兼容更多不同个体, 更多互让互利的观念, 也就是提供相对的友善空间作为自然生态的回馈。资源公平分配乃与多样性有关, 多样性程度越高, 分配公平越容易达到, 而公平的本意乃是在满足不同个体的最小生存需求, 而不是以量决定。

3.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三

杭州萧山秋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现经营面积3000余亩,其中有水果、蔬菜、水产养殖基地。基地现有各类大棚400余亩。公司目前拥有3只国家级绿色食品和3只国家级无公害食品。注册的“秋琴”商标,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青睐和信任的产品。自公司成立以来,荣获省模范集体、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基地、省市区三级妇联的“双学双比”示范基地、省级无公害蔬菜和水果基地、省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杭州市“菜篮子”基地、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等诸多殊荣。

公司已按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严格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提倡使用有机肥,逐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的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推广使用太阳能灭虫灯杀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完善投入品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生产检查、跟踪审查、培训、客户投诉、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基地农产品产量、品质与基地资源利用率,2011年累计投资191.2万元进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1、项目新建连栋大棚31280平方、喷滴系统82畝,实施连栋大棚建设可以有效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增强抗涝抗旱能力。根据农作物生长特性和种植季节,巧打农作物的时间差和空间差,采用大棚育苗,大田移栽,进行包心菜、西瓜、玉米等作物套种栽培模式,有效利用平面、空间和温、光、肥资源,同时可有效节约用水,保证作物供水均匀及时。利用滴灌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农业用水,保证农作物和果树供水均衡及时。

2、探索并推广农业资源循环模式两套,一是推广使用杀虫灯,利用诱虫灯诱捕昆虫,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同时昆虫蛋白质含量很高,将诱捕来的昆虫放于鱼塘、鸡舍,充当饲料,喂养出来的鱼、鸡等农产品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品质大大的得到了提高。

3、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农业废弃物回收,将田间塑料薄膜、农药瓶、袋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全部回收处理。落实绿色生产管理制度,清洁生产。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为城乡居民提供绿色生态、质量上乘、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4、研究推广蔬菜-果树套种模式3套(梨树-毛豆、桃树-花菜、樱桃-毛豆、)通过果树-蔬菜套种,不仅能打破果业生产的单一化“以短养长”解决资金回收问题,还可以“以耕代抚”促进果树生长和早挂果,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5、引进蔬菜新品种10个,如番茄新品种粉娘、黑珍珠、夏日阳光,胡萝卜新品种牛顿、尼丽克斯、娜亚瑞特,孢子甘蓝地宝,汉斯沙拉生菜,苤兰新品种孔玛、克沙克以及结球茴香罗娜多等。

三、项目投资概况

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88.8万元,实际投入资金425.5万元,其中:新建连栋大棚31280平方,投入资金391万元;喷滴灌82亩,投入资金19万元;杀虫灯23台,投入资金2.76万元;粉碎机1台,投入资金1.1万元;割草机2台,投入资金0.34万元;新品种蔬菜种子2.6万元;发酵池4个,投入资金4.2万元;农电设施完善投入资金4.5万元;其中发酵池与农电设施完善为自建项目。

四、项目管理情况

1、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成立以项目主持人施秋琴为组长的实施小组,主持全面工作;蔡明焕任副组长,负责引种与产业化技术推广;生产经理施兴华负责具体技术实施与管理;钱惠文负责项目资金管理;赵晓光负责项目档案收集与整理。

2、项目资金由公司会计钱惠文保管,具体资金分配由项目组成员共同商议决定。公司财务制度健全,做到专款专用,并订立了相关的财务制度,计划管理,控制使用。

3、为规范项目管理,项目组安排组员赵晓光负责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内容包括项目申报文件、投资计划下达文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施工合同、工程预决算资料、田间档案等相关材料。

4、项目建设过程中组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管理规范。做到产前科学规划、产中合理实施、产后认真总结。

5、技术管理:

(1)严格生产规程

公司已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制定严格的绿色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提倡使用有机肥,逐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的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推广使用太阳能灭虫灯杀虫技术,使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

(2)产后分装销售

为搞好蔬菜销售,实现蔬菜商品化,制定蔬菜产后处理规程。对蔬菜产后的清洗、分级、去杂、包装、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作出规定,进一步提高蔬菜的商品性。

(3)带动菜农实现“六个统一”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菜农生产。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购买投入品、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做到100%统防统治,100%土壤培肥、100%实行订单生产,保证了基地优质蔬菜的供应。

6、实施人员

本项目实施由公司总经理施秋琴担任实施小组组长,蔡明焕担任副组长,公司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项目实施小组,并聘请杭州市农科院张雅和义蓬镇政府徐友成作为本项目的技术顾问和指导,确保项目高效有序运行。

五、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通过该项目建设,改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现状,通过合理轮作套作,提高了园区蔬菜生产能力,结合太阳能杀虫灯的应用,从源头上保证了蔬菜的品质,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生态的蔬菜产品,确保“菜篮子”供应。

2、生态效益:通过杀虫灯的应用,明显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节约了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3、经济效益:

(1)节约成本:减少肥料浪费,减少农药用量,同时蔬菜秸秆可以为果树生长提供上乘的有机肥料,每亩节省200元。

4.沿河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四

自“昆明市生态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村认真贯彻翠华镇党委、政府,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坚持以加强农村交通、文化、环境卫生等基础建设为重点,积极依靠群众,加大生态村建设力度。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把水磨关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省级生态村。下面就创建工作作以总结:

一、基本情况

沿河村委会位于翠华镇 部,距翠华镇15公里。全村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1900米,村委会所在地海拔 1700米,年均温度19度。全村国土面积28.6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5户,总人口1430人。全村有耕地914亩,其中,水田315亩,旱地599亩,人均占有耕地0.63亩。全村有林业用地16439亩,其中集体林地16439亩。

2011年全村种植粮食作物1410亩,其中,包谷345亩,水稻225亩,其它农作物840亩;全村种植烤烟500亩,;全村畜牧业产值达250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为 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为 元,人均有粮 公斤,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烟农售烟收入为 万元。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村及时成立了以村支书、主任为组长,村副支书为副组长,“两委”成员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同时将全村生态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自然村,要按照市环境保护局有关创建生态村的文件精神,制定创建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编制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根据创建文件的要求,我村把环境规划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每年定期不定期召开生态建设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2012年,经“两委”研究,我村开展了沿河村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对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公共服务、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作了合理安排。

三、环境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步并进

沿河村“两委”历来十分重视生态村建设工作,并将生态建设摆上“两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十五”期间开始就将环境规划与生态建设列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每年定期不定期召开生态村建设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把沿河村建成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之村”,实现全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区域环境安全

沿河村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目前,我村辖区内没有工矿企业,也没有“十五小”、“新六小” 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企业,生态环境案安全,无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群众对环境非常满意率较高。

五、主要工作

(一)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纯收入,近年来,我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广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2011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

(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按照创建“昆明市生态村”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向各村民小组长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各村民小组均成立保洁队伍,并落实长效管理办法,对保洁员进行考核,靠实责。全面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村社主干道路、小广场以及道路两旁进行整修和绿化,达到美化环境造福子孙的目的。2011年,我村安全饮水合格率达到100%。

(三)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我镇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对我村垃圾进行清运,每个村民小组至少设置1处垃圾收集点,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宣传栏。建立村庄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收集清理机制,基本达到村庄垃圾全收集、全清运。2011年生活垃圾存放清运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率达到8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70%,村域内没有工业厂矿,无工业污染排放。

(四)加大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我村十分重视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设置基本农田保护区,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新修渠道、维修机井,提高农业税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生态农业建设紧密结合,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将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和资源合理化利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截至2011年,我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75%,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村委会历来重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每年都进行植树造林和林地补植补造工作,绿化覆盖率达到39%,高于我市农村绿化覆盖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72%,农药化肥使用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 %上升到 %,这些指标平均达到或超过创建昆明市生态村的创建要求。

六、工作成效

(一)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生态村的工作,村内生活垃圾、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基本做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转变为肥料、饲料和燃料,乱堆乱放乱弃和露天排放现象得到彻底改善,村容村貌得到美化,村民生产沈国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建生态村可以从多个环节促进农民增收,首先是推广新型能源技术,通过“一池三改”解决农民生活用能,以此节约农民的日常开支,其次是推广农业生态新技术,通过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水平,生产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减少农药化肥的经济投入量,增加农民收入。再次是推广科学的养殖技术,发展养殖业,提高农民在养殖方面的收入。

(三)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观念的转变。通过生态村的创建,在全村实现了生产田捡垃圾由乱推乱放向集中回收、专人定时清理转变;实现村内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到处乱排、乱堆、乱放向集中堆放、专人管理、分类回收、分类处理转变;实现了农村生活用能由村民砍伐树木、铲草皮、用作物秸秆炊事向可再生新型能源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的转变;实现了农业大量生产使用化肥农药想大量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转变;实现了畜禽养殖由原来的传统养殖向科学的养殖方式转变;实现了广大农村由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商品经济向商品市场经济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农村脏乱差的现状向村风文明、村容村貌整洁、民主管理的新农村转变;实现了由农民有原来散漫无人管束乡村规约束自我竞争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破坏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

七、下一步重点工作

在此次昆明市生态村创建过程中,我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这只是初步的阶段,对照上级的要求和村民的期望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村民的观念还没有彻底的改变等,对此我村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种设施管理制度,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实责任,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村的创建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思路,找准工作重点,一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为重点,加快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全面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争取以全村带动全乡其他村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各项管理条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做好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完善垃圾收购清运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和保持村内净化、绿化、美化的优美环境质量目标。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村民对环境保护和创建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彻底改变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陈旧思想,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总之,借助此次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活动的机遇,我村将继续加强领导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各项制度和责任制,强化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把水磨关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社会秩序良好、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村。

沿河村村民委员会

5.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五

为提高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推动郊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村镇生态系统的形成,确保北京“绿色奥运”目标的实现。***村按照北京郊区“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工作要求和创建标准,顺利开展了“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主要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坐落在***东南部,南倚208国道,东邻友谊路,是个交通便利的村庄。全村215户,325人,流动人口280人。支部现有党员70名。全村经济总收入3077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0134.9元。

二、加强领导,宣传动员

为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领导高度重视,并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两委班子其他成员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创建“文明生态村”全面工作,村委会主任负责具体实施。

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增强了村民的环境意识,提高了村民对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认识,并以此次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美化环境

一是把街道硬化与胡同硬化结合起来抓,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做到村路、街道、胡同全部硬化,不留死角;二是主次街道都安装路灯;三是临街建筑整齐有序,沿街墙面粉刷一新,标语口号、街头诗画书写美观规范,街道美化与庭院美化相得益彩,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四是通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彻底解决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垛、禽畜乱跑等“五乱”问题,建立卫生清理队伍,设立垃圾存放点,修建排水设施,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五是村庄绿化与村庄建设、美化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坚持乔灌花合理搭配、科学安排;六是“一场两室三栏”,即建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设立科普栏、公开栏、宣传栏,做到设施齐全,活动经常,保持文化生活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精神充实。

6.创建南通市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六

启东市惠萍镇海鸿村位于惠萍镇政府西边,紧靠336省道,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4200多人,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80亩。全村共分为42个村民组。

近几年,我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被启东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试点村、农村党风廉正建设试点村、“一池三改”项目村。2011年我村将再接再厉,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工作。制定全年目标为:人均经济总收入达到1.5万元;人均纯收入超8000元;小康户比重达80%;清洁工程达标100%;黑灰公路通达率8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新型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80%等。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鸿村以创建“市级生态村”的指标来激励自己。瞄准创建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加大资金投入,对照指标逐项落实,促进了本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1、健全组织、加强学习、大力宣传

为了大力推进“市级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村“两委"积极宣传,得到了全村入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村成立了由村党总支书记挂帅任组长、副书记和会计任副组长、其他村干部分工负责、村各协管员和群团组织负责人协同配合的领导工作小组。通过以村民会议、广播等形式,宣传栏和宣传资料为载体,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积极组织学习《苏政发[2003]109号关于开展创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活动的通知》及《启东市惠萍镇环境保护规划》精神,使干群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 1

提高。

2、制定规划、咬定目标、奋力拼搏

制定了工作计划,以“六清六建”为抓手,重点在“三清一绿”上下工夫:一是清洁水源。坚持不懈地推进河道和村庄河塘清淤疏浚。探索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禁止未经处理的农药、粪便和化工用水随意排放。发动群众对家沟家塘进行全面清理。二是清洁生产。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强化秸秆直接覆盖还田,推广农业知识,改善耕种土地等。三是清洁村庄。重点整治农村垃圾,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搬运“模式。发动村民清理房前屋后、道路,同时杜绝乱搭建、乱涂画等现象。四是绿化造林。重点放在道路、庭院、集中居住点的绿化建设。

经过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是全村大小河、塘、池、沟全面清理。主要河道、池塘,水质清澈,无漂浮物;小塘小沟,能清则清,不能清则填。自来水入户率超过99%。实现全村无阴沟,污水不入河。第二是田园方面,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由农技站统一配方,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以及科学施肥;提高农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水平,实施稻田、旱地保护性耕作(秸秆直接覆盖还田);抓示范,由村干部大力宣传农田清洁生产技术知识,有效控制农业的源头污染。实现农田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增收。三是村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改建厕所1800户,设立垃圾房2处,购置垃圾箱20只,设专职保洁员6人,添置保洁车3辆。清除了违章建筑,纠正了乱堆放、乱涂写现象。有效解决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环境难题,实现家园清洁和村容整洁。

3、保持清醒、再接再厉、巩固提高

首先是继续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划,同时将环境规划纳入我村建设总体规划当中,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既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又体现农村环境保护的要求。

其次是我村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只有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了,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才能提高,创建活动中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我村将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人民群众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意识。

最后是继续创新治理,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我村将借鉴创模、创卫生城市等做法。以城市建设的理念抓农村环境整治,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探索筹资投入机制,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探索企业集体或个人融资的新模式,来加快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总之,我村将以南通市生态村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实效为起点,更加扎实推进生态村创建工作,为不断提高我村环保工作水平,把我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村而继续努力!

启东市惠萍镇海鸿村委会

7.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初探 篇七

1 档案管理工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主要是对林业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声像、图表、林场工程测量等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与应用。及时准确地对与林业资源相关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归档与立卷, 能够使林业部门对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有更清晰的了解, 从而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更具科学性的规划与布局。

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 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对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 有助于真正将国家的法规与地方性政策落实到林业基层工作中, 增强林业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上级机关对各个地区的林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防止林场工作中出现盲目、盲干及资源浪费等情况, 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 有利于加强林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交流管理经验, 提高工作质量。在当前的林业工作中, 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科学化梳理, 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 及时进行纠正, 对林业品种的数量、分布及采伐等情况有深入了解, 从而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更好地开展造林工作[2]。通过对林业生态环境情况的真实记录与对各项资料的有序整理, 为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依据与保障, 促进林区安全、和谐与稳定。

2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意识, 提高对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林业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林业部门工作成果的体现。在林业档案管理中出现的众多问题, 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因此要想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 促进生态建设, 就需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管理阶层, 一定要对该项工作给予足够重视,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要转变林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传统管理理念, 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并要带领档案管理人员到档案管理工作做的好的单位进行观摩学习, 部门领导要带头学习档案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自上而下的提高对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2.2 分类整理, 建立健全林业档案管理制度

林业档案管理只有实现标准化和专业化才能满足经济与林业发展需要。因此,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办法与制度是必然要求。要把《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档案法》作为制度制定的依据, 结合当前林场工作的发展情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3]。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出详细规定,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和存档, 使得林业档案管理工作有制度可遵循, 有标准可参考, 并要确保制度能够真正实施落地。在档案整体过程中, 需要根据档案的内容、类别及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 分别按照永久、30a、10a等不同保管期限进行保管, 保证资料归档的时效性。由于林业档案资料种类较多, 内容丰富,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量减少档案资料的重复率和信息的冗余率, 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果。要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相关监督部门要认真核查验证, 及时发现并剔除不真实资料, 确保档案资料真实、完整, 减少补记、后记和造假等情况的发生。根据制定出的规章制度, 对档案材料形成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把关, 及时归档、妥善保管, 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3 注重培养,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林业档案管理人员每天都要与众多的档案进行接触,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 特别是在现代化管理工作的今天, 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培训, 使其对原有的技能进行巩固, 对林业科技和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还要不断对其进行管理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操作和使用, 以此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努力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高、安全意识强、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新时代林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团队。

3 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划

3.1 精细化管理, 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

林业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按照制度原则来进行精细化管理。统一管理标准, 规范整理, 可以按照林权改革、林业生物灾害、森林资源、退耕还林、保密信息等来进行分类整理, 并要细化管理规则, 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为林业档案的管理人员, 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改善服务态度, 并要按照档案的建立时间、内容和性质等做好档案的分类, 从而为档案资料的管理与查询提供方便。管理人员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防微杜渐, 避免不利因素对档案信息造成的损坏, 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在网络环境下, 要注重信息化技术在林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大力研发档案检索工具, 增加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入, 逐步实现林业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促使档案资源更好的为林业发展服务, 为林业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明确数据使用范围, 实现林业生态资源有效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是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建立, 为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信息资源都可以被任意使用, 由于林业工作的某些特殊性原因, 有些数据信息不能公开和调用[4]。为此, 国家林业及相关部分需要展开合作, 共同探讨, 制定出可行性标准规范, 明确有关林业资源数据使用范围, 加强信息数据保护。要想使档案信息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因而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的表面, 需要转变思维模式, 进行深入研究, 在档案管理类中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积极推进实践, 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 依据档案管理现状, 仔细研究分析各种档案的特点,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共享, 充分发挥出档案信息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4 结语

档案管理是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新时期, 对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大科技投入, 与时俱进, 突破创新, 全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大力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摘要:档案管理是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 如何规范林业档案管理、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共享, 已经成为了林业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档案管理工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入手, 分析了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的对策, 对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作了规划, 旨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 全面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徐亚莉, 王明力.新时期林业档案管理探析[J].陕西林业, 2013, 11 (4) :37-38.

[2]李长春.林业生态建设中文书档案管理的种类和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0 (8) :12-13.

[3]聂芹, 刘广涛.林业生产管理系统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36 (16) :167-168.

8.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重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对策建议

早在2006年,重庆为了让贫困群众走上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积极研究高山生态扶贫搬迁。2013年1月26日,市政府颁发《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13〕9号),标志着重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正式启动。目标计划是从2013年—2017年共搬迁50万人。

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是关系重庆山区贫困人口的民生大事,对于提高扶贫开发效率、建设新农村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项政策主要致力于把目前仍然居住于高寒贫瘠地方的居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实现扶贫和保护高山地区环境的目的。我市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是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总体来说,全市高山生态扶贫工作稳步推进,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搬迁进度正常,特色鲜明,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这项工作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少数搬迁地址规划缺乏科学性

少数区县的安置点在选址上,没有考虑搬迁后老百姓的后续生存发展问题,没有充分结合特色效益农业和场镇的带动功能来科学确定搬迁地址;此外,部分安置点占用了大量的基本农田、耕地,不符合国土规划;一些安置点的地理位置对农户的出行也不方便。

(二)搬迁农户住房建设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少数区县为了所谓的面子工程,在安置点的建设问题上事前缺乏摸底调查,建设规模“一刀切”,未按群众实际需要确定户型,且在建筑风格贪大求洋,与农村实际不相符合,给农民在生产、生活上带来极大不便,导致群众的不满情绪激增,也给相关单位在管理上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1.生产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道路建设滞后。由于资金缺乏、规划缺乏前瞻性等多种原因,少数区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到临近公路的连接道路还是农村的老路、土路,没有及时进行改建或扩建;村社道路、人行便道、机耕道建设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也不利于货物外运,影响产业发展。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一些安置点附近的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完善,部分山坪塘整治不力,制约当地生产生活。

2.生活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一些安置点后续资金投入不足、部门重视不够以及群众环保意识普遍淡薄等原因,安置点普遍缺乏环卫设施,生活垃圾、污水等污染治理措施也未能及时跟上,不仅影响美观,更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安全也是困扰搬迁农民的问题之一。

(四)农民脱贫致富产业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产业发展项目是一项涉及搬迁农户的惠农项目。但在实际的搬迁过程,极少数区县基层政府只负责完成上级下达的搬迁任务,对于上级政府提出的“安得稳”、“能增收”原则贯彻不到位,只把重点放在搬迁上,对搬迁的后续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安置点所在村的产业发展缺乏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效益农业不具规模,而且缺乏对农户系统的技能教育培训,农户就地就业相对困难,从而增收致富难,也不利于地区稳定。

(五)少数基层组织、干部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1.干部工作方法粗暴、作风腐败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市委市政府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中给相关区县下达了指导性的搬迁任务,少数区县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凑足搬迁户数和搬迁人口,往往把那些本不应属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对象的农户列入搬迁对象,采取粗暴的工作方法,不尊重百姓意愿。

2.搬迁对象审核不严格

部分区县未严格按照县政府规定的条件确定搬迁人员,对搬迁对象审核不严,存在购买小产权房、一户多宅等“搬富不搬穷”现象。以D级危房改造为例,一些农户在大城市拥有住房,但以前农村的老房子也还没有倒塌,把老房子信息作为危旧房改造对象录入系统,干部也为了完成任务,对这些情况不加制止。

3.政策宣传不到位

扶贫搬迁、生态搬迁、D级危房改造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户需要满足的搬迁条件不同、政府补助资金金额大小也不同,但少数区县基层干部在宣传政策时,由于自身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这项政策把握不够深、不够精,有时也为了省事,没有把政策宣传到位,导致部分群众混淆政策、误解政策。

(六)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进程中,由于上述提到的种种问题,如前面的对农户就业安置等后续工作不到位,闲置人员增多,部分搬迁不但没能致富,反而出现返贫现象,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又比如,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对政策的理解错误,与基层政府间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矛盾,致使农户信访等问题滋生,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二、促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民主参与,加强对安置点规划事前监督

安置点规划的科学性,是力求建设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地址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搬迁后老百姓的后續生存发展问题。在安置点选址、方案的评定等环节中,要扩大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开展方案评审大会时,可以邀请利益相关者代表列席会议,比如安置点入住农民,传达农民的心声;同时采用听证会的形式,听取搬迁户对安置点规划的意见,让广大群众参与到部门的重大决策中来,可以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对部门的监督作用,使规划决策上更加科学、合理。

(二)强调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风俗习惯

在搬迁农户的住房建设上,要注重科学、适用性。风貌不能一味地贪大求洋,充分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依山傍水而建,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让房屋建设体现当地的建筑特色,避免“不中不洋”这样建筑的房屋出现。房屋结构设计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性来确定结构,以方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為准则,不能简单的以讲究美观来论。

(三)完善配套服务,加大安置点基础设施投入

在安置点的前期规划选址中,要充分规划好相关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一是整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各项资金,拨付专项资金对农村的人行便道、机耕道、村社道路进行新建或维修,以经济适用为主,方便农户出行和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并且落实专人定期对道路进行养护;二是根据实际人口数量、农田面积和地质状况等实际情况,修建或整治山坪塘、水渠,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确保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安全;三是加强院落环境连片整治,支持农户改厨、改厕、改圈,设置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建设垃圾、污水集中初级处置点,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每个家庭派一人,组建安置点保洁人员队伍;四是村级公共区域设置路灯、公共厕所、消防器械、公共水源等。

(四)调动社会力量,做好后续产业发展扶持力度

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在安置点所在村进行产业规划,农业、烟草、扶贫、卫生、林业、国土、畜牧等部门要加大特色产业资金投入,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帮助安置区打造优质蔬菜、标准果园、优质烟草、中药材、养殖等特色效益产业,优先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对仍然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户,可以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比如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帮助其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效益农业,对真正贫困的农户进行对口扶贫,真扶贫,扶真贫;对那些愿意入城的对象,鼓励他们向旅游景区、工业园区及中心镇附近集中,农业、人力社保、教育、扶贫等部门要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率,为老百姓搬迁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五)强化基层组织,杜绝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完善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二是建立健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公示监督制度。要利用区县、乡镇政务公开、村居村务公开等形式,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投资及补助资金构成、拟安置地基本情况、搬迁工程建设、搬迁对象条件、搬迁资金使用等相关内容,进行公告公示,确保程序公正、公开、透明,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或违法违纪情况严肃处理;三是在各区县、各乡镇成立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对各村的已有搬迁户资格进行认真审查,深入实地了解农户的家庭情况,杜绝因为干部个人原因而出现“搬富不搬穷”的现象,同时工作人员要进村入户把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到位。

(六)排查群众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进村入户,排查群众矛盾。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定期进村入户,对搬迁对象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目前的一些具体需求或诉求,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难题要做好记录,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二是组建专门工作小组正确处理信访问题。各区县成立以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村居干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把工作人员的工作具体落实到每户信访户,给他们讲道理、讲政策、讲法律,力争把矛盾化解到基层。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13〕9号).

作者简介

9.下东乡长沟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九

工作总结

下东乡长沟村处下东乡西部,全村总面积1.34平方公里,耕地494亩,辖2个村民小组,农户163户,人口495人。2009年,全村三业总产值26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40万元,第二产业13万元,第三产业10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万元。

今年,我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环保局的关心指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我乡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为契机,与时俱进,真抓实干,深入开展以“六清六建”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推动了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回顾今年以来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创建工作

生态村创建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事,今年我乡创建市级生态村,党总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把生态村创建作为村中心工作来抓。从乡党委政府传达上级生态村创建文件精神后,我村专门召开两委会议学习相关政策,结合本村实际研究生态村创建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人员为组员的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确保创建工作有效推进。

二、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创建生态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建生态村,必须从统一群众思想认识着手,只有最大限度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取得创建的胜利。我们着重抓五项工作:一是召开创建工作会议,统一全居干部群众认识,营造浓烈的创建氛围,形成强大的创建合力。二是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分析我村创建的形势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研究创建工作方案,深入细致地做好组织发动工作。三是通过宣传栏、广播、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村创建的意义、目标、任务和标准的宣传。四是利用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宣传阵地,宣传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五是制订村规民约,增强创建的自觉性。

通过宣传发动,我村的生态村创建工作做到了家喻户

晓,深入人心,由于宣传工作到位,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创建生态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有效推进生态村建设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量大,任务要求高的工作,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此项工作作为全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调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设热情,扎实有效地开展生态村建设。

1、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加强辖区内农路、河道、绿化和垃圾的管理。做到路边无种植、无杂草、道路清洁;河道无水花生等有害水生植物、无漂浮物、无污染排放,河塘清淤任务土方工程量为3800方,上级下达的任务100%完成;沿河、沿路绿化无缺棵、无死棵,同时利用春、秋两季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使绿化覆盖率达30.7%,达到生态村要求;强化农村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和建筑垃圾协调处置,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加强保洁员队伍的建设,添置保洁车及配套设施,建立日常保洁制度,实现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清理,无乱堆乱放现象。

2、认真抓好饮用水供水工作,对全村所有的饮用水进行检查,基本确保家家户户能饮用放心安全的饮用水,饮用水合格率普及率达95%。

3、禁止焚烧秸杆,提倡秸杆综合利用。广泛宣传焚烧秸杆的危害性,让广大农民认识到空气净化、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引导农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秸杆综合利用,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6%以上。

4、认真抓好全村改厕工作,按照农村改厕工作的整体部署,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宣传引导,完善配套政策,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农村改厕工作,确保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

5、认真抓好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60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达50%。

6、加强对我村区域范围内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100%。

7、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沼气的户数为125户,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生态建设发展,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5%。

总之,通过全居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我村的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目前各项指标基本符合生态村的要求,赢得广大干部群众和上级领导的肯定。今后,我村干部群众将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

路,将我村的生态村建设提高到更高水平,建设一个富裕美丽的紫槽村。

下东乡长沟村委会

10.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十

工 作 总 结

长坝村位于思南县西南部的长坝乡,是长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84公里,全村有5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1318户,总人口5312人,国土面积21.7平方公里,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集镇商贸、旅游服务、农业及中药材金银花的种植。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1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8元。2008年启动了创建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为了建设省级文明生态村、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给群众创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环境,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两年多来,我村在县环保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开展生态村的创建工作。通过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今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涉及面广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村、支两委成员先后三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以创建生态村为着力点,让老百姓有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为目的,制订了生态村创建规 划,成立了由联系领导、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孙用军为组长的创建“贵州省省级文明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工作办公室,结合本村实际,认真分析、讨论,并制订了创建规划方案,落实了专人办公,做到目标明确、工作具体、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为了使生态村建设工作计划顺利实施,我村非常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以及发放宣传资料、有线广播、张贴宣传标语、设置固定宣传牌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要求广大党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我做起,形成讲卫生、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使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三)全面实施,成效显著。我村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了村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村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辖区内无重污染企业,无工业废水、废气、噪声,近三年内未发生各类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置了固定的环保宣传设施,对石林景区生态环境实施重点保护。在近几年来,我村环保工作的良好基础之上,创建省级生态村 的各项考核指标均已达标,主要表现在:

1、在经济建设方面,通过近几年来的党的富民政策的逐步实施,特别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取得了实效,建立了金银花、茶园、烤烟、水稻示范基地,使得村民的收入逐年升高,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4240元。

2、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新打地下井33口,改造旧井100口,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8%。通过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大提高了村民改建、新建卫生厕所的积极性,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

3、在污染控制方面,配合新农村建设,设置垃圾箱,新建了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站,配备了卫生员,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沟渠及主要道路常年保洁,保证了全村范围内无露天粪坑,排水系统良好,无污水横流现象。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8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我村辖区内无工业企业,故无工业污染物排放。

4、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村民使用电能、太阳能和沼气的比例明显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3%;农药瓶、农药袋、废农膜等,都由农民自已回收,集中到组级垃圾箱或集中填埋、烧毁,保持农田、地边、周边的环境整治,回收率达100%。村民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一般有:大部分进入沼气池,一部分用来肥田,还有一部分用来喂养牲畜或作其它用途,农作作秸秆利用率达98%。村 民畜禽养殖废弃物通过管道输送到厕所或沼气池里,不会排放出去,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9%。

5、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村自然生态基础好,村民环保意识强,整个村都被青山绿树所包围,绿化覆盖率达42 %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达51%。村民历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很低,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6、在公众参与创建方面,开展干部理论学习和教育,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等各行制度,定期对干部进行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培训,村居委会政务行为规范,村民小组政务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规范、高效。大力开展了“育新人、树新风,建新村“活动,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集中整治“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使村容村貌不断得到改善。定期开展“五好家庭”、“巾帼旅游示范户”、“平安家庭”的评选活动,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到98%。

通过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开展,各项建设指标均已达标,长坝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正被农民所摒弃,一些符合时代要求、反映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正被农民所接受。创建生态村,反映了农民的愿望,体现了农民的利益,受到 了全体村民的欢迎。

二、存在的不足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生态村建设离不开上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团结协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村的创建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村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一些区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村民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种设施,加强宣传,落实各级责任,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理清思路,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和决心,摒弃“等、靠、要”的依耐思想,同时重点调动和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主动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和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村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村庄保洁、清杂、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早日实现社内净化、绿化、洁化、美化。

11.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十一

(一)上下联动,齐推进。

一是市级成立高山生态扶贫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市发展改革委、城乡建委、扶贫办等市级有关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搬迁工作,负责协调小组日常工作,其它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同时明确市级相关部门分片对口联系30个区县。二是各区县均建领导班子,由区县领导亲自挂帅;在发改委设立办公室。由发改委负主要责任,其它部门配合。三是制定了五年规划及今年具体实施方案,14个贫困县通过现场评审方式,启动项目实施,部分区县完成今年搬迁任务50%左右。

(二)横向考察,学经验。

为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搬迁政策,重庆市加强横向沟通交流,学习考察相邻省市开展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搬迁方式、补助标准、资金整合及住房、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积极做好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制度顶层设计。

(三)加大投入,保落实。一是通过整合中央、市、区县(自治县)资金,打捆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生态移民资金、市级统筹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等,落实2013年搬迁资金计划16亿元。为有效解决“搬富不搬贫”的问题,市里按8000元/每人落实到区县(自治县),由各区县(自治县)针对安置条件、贫富状况的不同,制定差异化分类补助标准,重点支持建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为确保补助足额到人,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对搬迁项目计划、搬迁资金安排、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公示,通过加强搬迁资金监督检查及验收,纳入年度绩效考评等措施,确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二是加大区县自筹力度。区县根据本级财力适当安排一部分,对口帮扶一部分,动员社会捐赠一部分。如黔江对有搬迁意愿,但没有搬迁能力的特困搬迁对象,通过部门一对一帮扶和财政兜底的方式进行安置。同时,加大宣传,通过网络、电视等让群众、社会了解支持扶贫搬迁工作,形成搬迁合力。三是通过土地筹集资金。通过地票交易、申请额贷款,“三权抵押”等筹集部分资金。

(四)制定办法,强管理。

为确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市财政局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会同发改委、扶贫办、城乡建委共同制定了《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对搬迁标准、支持对象、资金来源、资金整合、资金拨付程序、项目资金公示、项目检查验收、违规问题处理等进行了明确 。

(五)调查研究,找问题。

搬迁领导工作小组深入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开展调研,收集并掌握了搬迁需求与指标计划的矛盾、补助标准不统一、特殊对象搬迁困难、安置区的用地困难、后续产业如何发展、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实地查看部分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了解搬迁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问题。

(六)部门“会诊”,提建议。

针对调研及区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市发改委、市财政、市扶贫办、市城乡建委等部门积极讨论解决措施:坚持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将贫困人口搬迁比例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考核,要求区县制定出台向贫困户倾斜的分类补助政策。合理控制建房规模,规划设计多种经济适用户型供搬迁户选择,引导群众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加强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死绝户退耕地、原有农户迁移退出耕地、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安置农户“菜园子”问题;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相结合,打捆各项支农资金,统一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安置点产业发展纳入各区县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引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做到产业发展与搬迁入住同步。针对存在的搬迁指标、新旧补助标准不统一、五保户集中供养安置对象补助资金、扶贫对象搬迁难、集中安置点用地指标、安置搬迁户菜园地、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搬迁户后续致富等7个方面19个问题,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加以落实解决。

12.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十二

1 石城县林业发展现状

1.1 森林资源现状

石城县地处武夷山脉西麓,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四季分明。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经济林。据“十一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 全县土地总面积15.81万hm2, 林业用地面积12.28万hm2, 有林地面积11.39万hm2, 活立木总蓄积470.6万m3, 森林覆盖率为74.3%。乔木林面积10.87万hm2, 蓄积458.7万m3, 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4.3万hm2, 中龄林面积6.2万hm2, 近成过熟林面积0.37hm2;按树种分:松树林面积5.42万hm2, 国外松面积0.23万hm2, 杉木面积3.07万hm2, 硬阔类面积0.38万hm2, 软阔类面积0.26万hm2, 混交类面积1.51万hm2。全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的公益林补偿面积达5.33万hm2, 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3%。

1.2 森林经营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 森林经营主要以国有林场为主, 在计划经济时代, 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 超负荷的采伐, 导致资源枯竭, 也为森林的永续利用带来了隐患;集体及林农个人所有的森林基本处在自然生长状态, 重采轻育, 只栽不管, 靠天吃饭。进入21世纪以后, 林业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但国有林场由于沉重的历史包袱, 建设资金欠缺, 森林经营资金投入很小, 存在造林更新不及时、管护不到位、择伐时砍大留小等现象, 森林蓄积量难以提高。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 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 但由于林权分散, 林农单户经营规模小, 经济实力低, 掌握的科技能力有限, 仍以传统粗放经营为主, 甚至出现因急功近利而滥伐林木的行为。

2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森林结构单一、量多质低

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造林面积的增长和木材采伐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提高森林蓄积的森林培育工作, 而导致森林结构单一、量多质低。一是纯林多, 混交林少。20世纪60~70年代, 受全国政治形势的影响, 大量砍伐天然林, 致使森林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 在80年代“消灭荒山”中, 大面积采用飞播造林和人工植苗培育了大量的针叶树种。全县针叶纯林面积为8.72万hm2, 占80.2%, 具有多功能效益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为2.15万hm2, 占19.8%。大面积集中连片针叶纯林, 致使地力衰退, 生物多样性下降, 人工林持续健康发展受到威胁, 极易带来生态和市场双重风险。二是中幼林多, 近成熟、过熟林少。乔木林中, 幼龄林4.3万hm2、中龄林6.2万hm2, 近成熟、过熟林0.37万hm2, 仅占3.4%。形成了以中幼林为主体的森林资源分布格局。三是森林单位面积蓄积低, 全县乔木林蓄积458.7万m3, 每1hm2蓄积42.2m3, 为全国平均水平85.88m3的49.1%, 世界平均水平110 m3的38.4%。单位蓄积低的情况也反映出大部分的林分为低效低产林, 甚至是残次林。四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近几年来, 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出现多发、高发的态势, 虽然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但与上述的树种单一、中幼林比例偏大也不无关系。

2.2 森林培育水平粗放, 资金投入力度小

林业的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 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培育过程。受长期森林传统粗放经营管理影响, 对林业经济效益单位面积产出期望值不高, 不愿意参与集约经营;在营林管理方面, 良种选育、育苗技术、水肥管理、造林、抚育和间伐改造等各环节不配套, 经营粗放;林农经营规模小, 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不高, 集约经营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森林经营者都受眼前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中幼林经营管理中, 要么对森林进行杀鸡取卵, 砍大留小, 要么受资金投入的限制, 很少有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培育;加上生长周期长、森林火灾、病虫害及偷砍盗伐等投资风险, 森林经营未能成为经营主体的自觉行为。

2.3 资源管理体制滞后

林业现行政策束缚了森林培育的开展。多年来, 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考核内容, 而提高森林蓄积和森林质量指标一直未能进入管理者的视角, 森林培育工作没有得到政府及林业部门的重视。

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基本都以营造林为主, 造林后的成林地管理上, 资金和项目还是仅限于封育, 没有对提高林分蓄积和质量切实有效的经营措施, 形成“人造天管”的现象, 森林质量得不到提高, 甚至在遇上自然灾害后, 森林自生自灭, 退化现象严重。

现行公益林管理制度也对森林蓄积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素, 由于补偿标准和林农经济损失的巨大反差, 给公益林的管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近些年来, 极端的气候条件造成的森林火灾及雨雪冰冻灾害都给森林资源带来极大的破坏, 一方面是大面积受灾的公益林缺乏国家投入, 仅能依靠人工封禁的办法缓慢自然恢复, 另一方面是有森林经营意愿的林农或集体却无法或不愿意对公益林进行经营, 导致公益林森林蓄积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森林采伐审批手续繁杂, 受到采伐指标和采伐年限固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使森林经营者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在森林经营中。

3 发展对策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中国南方生态屏障定位, 给森林资源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的目标已经上升为国家高度, 石城县林业用地中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所占比例达到96.7%, 意味着森林覆盖率在今后的每一步增长都将付出巨大的投入, 而森林质量中单位蓄积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做好森林资源的提质增效, 这也正是石城从林业大县跨入林业强县的必然之路。

3.1 高度重视森林培育工作

各级党政应高度重视森林蓄积的培育工作, 将森林质量指标纳入到干部任期内政绩考核指标中。把森林质量的提高与造林绿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在林业生产计划的安排上, 把森林培育项目列入其中;在林业考核内容和检查验收上, 把森林培育效果作为重要考核目标, 建立有利于推进森林培育的工作机制。充分认识到森林蓄积培育过程的长期性, 不要过分期望在森林经营过程中眼前的收益。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要给后人留下优质的森林资源。

3.2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 加大资源培育力度

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的目的, 在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基础上,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一是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力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本着公益事业国家投入的原则, 在现有的封禁措施的前提下, 合理提高补偿标准, 试点国家赎买的方法巩固现有资源, 并设立专项公益林营造林项目, 用于公益林中森林质量和结构的改造, 大幅提高公益林蓄积量, 在充分发挥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同时, 又可作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二是加大速生丰产林的经营建设, 速生丰产林建设是提高森林蓄积和林地产值最有效最直接的的手段,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 适地适树, 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发展速丰林的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三是加大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力度, 针对大量存在的残次林、劣质林、低效纯林采用片状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封山育林、调整、抚育等营林综合措施进行改造, 也可以在林内发展油茶、花卉苗木、中药材、野生动植物驯养等林下经济产业, 以起到调整森林结构, 提高森林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力。

3.3 创新机制, 提高森林培育者集约经营的积极性

在管严管好公益林的前提下, 对商品林放活经营, 建立灵活的商品林经营管理体制。在营造林工程上, 逐步取消项目计划分配制度, 只要经过验收合格即可享受国家补助资金;在森林培育上, 制定培养大径材奖励机制, 对大径级木材在单位林分中达到一定培养比例时, 给予资金、政策的奖励, 对现行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放宽实施范围, 推广到商品林、天然林;改革采伐限额分配制度, 取消原有采伐指标的分配, 实行经营主体自主采伐、政府备案, 鼓励经营者科学经营、合理采伐;建立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林业合作社、林业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林业经营实体, 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促进林业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3.4 加大资金的投入

森林培育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 国家应给予扶持和优惠, 设立专项投资、发放长期无息贷款、建立森林培育的激励和奖励机制, 鼓励森林经营者进行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并通过资金、资源、劳力、技术等要素的有机结合,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引导地方、社会和群众增加对森林培育工作的投入, 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培育工作。

3.5 提高科技兴林水平

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结合生产,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 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 加强森林经营示范点、地方林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建立深入乡 (镇) 、村林业科技服务站, 增强营造林新技术普及和推广的力度。

摘要: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资源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从石城县森林资源及经营现状的基本情况入手, 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提出了重视森林培育工作、全面实施分类经营、加大资源培育力度等发展对策。

上一篇:以我学会了宽容为题的作文500字下一篇:简单私人购房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