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精选2篇)
1.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 篇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51岁。其中10例肝炎后肝硬化,门体分流后3例,2例酒精性肝硬化,严重的胆道疾病1例,肝脏不明原因的肝硬化1例。
1.2 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病3例,15例慢性疾病,腹部不适主要是这18例;异常行为8例,表现为烦躁不安,行为异常,头痛,头晕5例;8例迷失方向,睡眠倒错6例记忆和智力减退,缺乏面部表情,反应迟钝4例;嗜睡2例;精神错乱2例,昏迷1例;猛扑样震颤8例呈阳性;共济失调5例;腱反射亢进5例;Babinski征阳性5例。
1.3 实验室检查
总胆红素(TBIL)升高16例(40.20~183.44mmol/L),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16例(14.00~120.10m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12例(68~107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16例(62~252u L),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10例(105~380u/L),球蛋白升高14例,A/G倒置16例,血氨升高13例(54~252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15例。脑电图(EEG)检查15例,均为弥漫性活动,以θ波多见。诱发电位检查10例,视觉诱发电位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均异常。
1.4 MRI检查
全部采用PHILIPS intera 1.5T超导型磁共振检查系统,用头颅正交线圈,所有患者均做横轴位SE序列T1WI、T2WI和DWI,冠状位SE序列T1WI,矢状位T2W/FLAIR序列,其中有3例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所有扫描层厚8.0mm,层间距2.0mm。扫描层数18~20层,FOV为230, RFOV为80%。扫描参数:T1W/SE:TR为531, TE为15ms,反转角为69°,扫描矩阵为256,重建矩阵为256,扫描时间为2min37s。T2W/TSE:TR为4046, TE为100ms,反转角为90°,扫描矩阵为384,重建矩阵为512,扫描时间为2min47s。DWI:TR为3 198, TE为75ms,反转角为90°,扫描矩阵为112,重建矩阵为256,扫描时间为20s。最大b值1000。T2W/FLAIR:TR为6000ms, TE为1000ms, IR2000ms,扫描矩阵为192,重建矩阵为256,扫描时间为3min54s。
1.5 综合治疗措施
(1) 消除诱因,控制消化道出血,及时感染控制,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 (2) 降氨驱锰,正确的治疗氨基酸不平衡:乳果糖保留灌肠,静脉滴注乙酰谷酰胺,天门冬氨酸和支链氨基酸。 (3) 肝治疗原发病:如应用甘草酸二铵促肝细胞生长素和抗病药物。 (4) 对症支持治疗:如作为血浆和人血清白蛋白的输出。
2 结果
2.1
临床调查结果显示,世界消化学会2003年的定义《肝性脑病、诊断和定量》的建议,3例A型,6例B型,9例C型。Ⅰ期1例,Ⅱ~Ⅲ15例,IV期2例。
2.2 MRI检查结果
急性HE 3例,2例T1WI表现双侧苍白球,脑垂体前叶对称性高信号(图1~2),其中上述部分T1WI对称性高信号仅表现为轻度弥漫脑水肿。慢性HE有15例,T1WI表现双侧苍白球(15/15) (14/15),在大脑中脑下垂体前叶(10/15)对称的高信号(图3~4), FSE未见异常信号序列T2WI这些部件。8例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15例患者接受了MRI检讨,T1WI序列双侧苍白球,中脑,的前部垂体前叶对称的高信号8例减少,消失的4例的情况下,没有显着变化。
3 肝性脑病的治疗
目前来看,HE仍然没有具体的治疗措施,只能根据治疗基础疾病的病因诱发,确认及消除诱因保持动态平衡,降低肠源性氨和毒素的产生和吸收,保护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平衡神经递质,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预防呼吸道感染,改善缺氧状态的肝脏和大脑,防止出血,休克全面,多连杆治疗计划,人工肝脏系统的措施,以减轻症状,手术作为最后的治疗各类HE的终极手段[2,3,4]。3.1治疗的基础疾病,根据基因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A型患者采取抗病毒,激发肝细胞再生,降酶退黄,以及用于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综合治疗措施。对于某些B型或C型门体分流相关的自发HE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可以阻止门体侧支循环,降低复发率,HE C型患者,重点是肝移植的患者。
3.2 减少肠道质量的氮负荷,减少氨和毒素的吸收
(1) 非吸收的双糖联合益生菌:乳果糖通过降低肠道内的pH值,增加的游离氢离子结合氨胺,排除区肠道,从而减少氨的吸收;联合益生菌促进肠道乳酸菌生长离开到细菌蛋白质的氨,尿素生产和厌氧菌的蛋白水解细菌如,大肠杆菌被抑制,从而降低了生产氨的。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消化道出血增加产氨,血氨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失血性低血容量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弥漫尿素提高到肠道,从而引起血氨增高。输入大量库存血的出血,也增加血液中的氨,上述因素会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的结果。乳果糖还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达到清除肠内积食,出血或其他含氮物质,可以促进氨的排放。 (2) 清理肠道的沉积物:肝性脑病在肠道内氨和含氮毒性物质,导泻或灌肠清除积食肠出血和其他肠道内的积食、积血和细菌等有毒物质,可以减少氨源的主要因素之一内容的肠道,从而迅速降低血氨水平的患者。张艳清洁肠道加白醋,然后用生理盐水滴注保留灌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保持动态平衡
(1) 营养疗法:患者的营养治疗的重点是抑制分解代谢,促进人体内的合成代谢维持正氮平衡。专家指出肝性脑病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符合以下原则:a.慢性肝性脑病的患者无需禁食;b.急性期在开始摄入蛋白后,清醒后每2~3d增加10g,直至每日1.2g/kg;c.1, 2期HE开始的几天,低蛋白饮食(20g/d), 10g,每2~3d,如果发生没有他,继续加大每天1.2g/kg;d.蛋白加双糖蛋白质的饮食可以提高人体的耐受性;e.口服或静脉补充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优于动物蛋白;f.植物和蛋白的,为了使氨从脑到血液转移,它是必要的,以得到足够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降低pH值,以达到治疗效果。临床实验证明,缺锌可引起脑病。锌可以减少激烈,所以二价阳离子的锌不足,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应补充锌的吸收。 (2)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确保每天流入和流出的水平衡,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碱中毒。报道称肝性脑病,第一次奖励医源性因素,包括有利尿,放腹水。在循环血液量,导致电解质紊乱和碱中毒,血中游离胺,氨,氨,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大量腹腔穿刺,减少利尿剂引起的。大量腹水引起大量的蛋白质,但也易诱发肝性脑病的发生。因此,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肝性脑病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预防和治疗脑水肿。
3.4 促进激活尿素循环被认为是一个更有效的降低血中氨的方法,氨的代谢转化。
专家研究鸟氨酸天门冬氨酸促进氨的代谢,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此外,L-肉碱也可以显着降低血液中氨的水平在脑内,门冬氨酸钾镁,谷氨酸钾,精氨酸在临床上更常用的。
3.5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基础上HE患者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和对症治疗,包括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和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类型的。这些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清晰的氨和其他有毒物质,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的目的。肝功能衰竭并发HE患者的临床症状显着改善。对于可逆的肝功能衰竭,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存活的不可逆性肝功能衰竭,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导致肝移植的桥梁。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光谱仪和MRI在肝性脑病预测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诊断18例患者在肝性脑病临床中的MRI表现并对其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急性肝性脑病, 2例MRI T1WI表现为两侧苍白球, 中脑垂体前叶对称性高信号, 1例表现为轻度弥漫性脑水肿。15例慢性肝性脑病, T1WI表现为两侧苍白球 (15/15) , 中脑前 (14/15) 和脑下垂体前叶 (10/15) 对称性高信号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异常信号显示。结论 MRI对肝性脑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肝性脑病,磁共振波谱,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1]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1, 3 (4) :51-56.
[2]刘厚钰, 石虹.肝性脑病发病原因的新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9, l4 (2) :92-94.
[3]吴万春, 张国政, 汪佑霞, 等.肝性脑病患者血清褪黑素变化及其诊断价值[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5) :272-273.
2.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 篇二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临床应用,效果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目前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同时患者在实际的发病过程中, 也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之下, 通过对患者实施一种有效的治疗就极为重要[1]。但目前在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效果并不佳[2]。我院通过对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诊断,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4年全年之内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患者的数量为100例。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已经过病理确诊。其中男性患者数量为55例, 女性患者数量为45例。患者的年龄在23~65岁, 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50例, 同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 在临床上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实施诊断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常规的B超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需要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磁共振波谱成像仪器的型号为磁共振GE MR750 3.0T。在实际的对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的诊断过程中, 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要对患者实施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到SPSS17.0软件中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以 (±s) 表示, 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并以率 (%) 表示, (P<0.05) 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 通过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的方法其诊断效果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中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脑梗死患者检出率72%, 观察组中脑出血患者的检出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脑出血患者的检出率72%, 观察组患者中帕金森病患者的检出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76%。观察组中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检出率8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66%。观察组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检出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78%。在此过程中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 在临床上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主要包括了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HD)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等相关疾病。在发病原因方面,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较多, 同时也并不清晰。但能够明确的是, 兴奋毒性 (excitotoxicity) 、细胞凋亡 (apoptosis) 和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 等相关的假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同时在目前也有较多的研究显示, 这些原因在临床上均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着较为广泛的关系[3]。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 在临床上对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以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均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而言极为重要[4]。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是目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影像学诊断手段。通过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能够对患者的活性细胞的实际信产代谢的活动情况进行有效记录, 同时在此过程中, 检查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无创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在一方面能够保证到患者检查完成后的频谱准确性, 在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的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目前实际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通过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能够对患者起到较好的诊断效果[5]。
尤其是在实际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临床实施影像学诊断的过程中, 常规的影像学手段例如常规B超或是CT, 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图片模糊情况, 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无法较为完善的对患者实施诊断[6]。在另一方面, 虽然能够通过使用病理诊断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断, 但病理诊断的方式在临床对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也无法在目前得到较好的应用[7]。但在此过程中, 若对于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诊断, 在临床上能够明显的提升画面成像的分辨率[8]。同时对于一些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而言, 对其病情也能够及时有效的实施诊断, 这对于患者而言在临床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9]。同时对于及时有效的制定出治疗方案并提升诊断效率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上可以进行推广使用[10]。
而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诊断, 其诊断效果明显的优于常规的B超诊断的患者, 这也能够说明目前在临床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孙家栋.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7) :117-119.
[2]徐秀芳, 陈益红, 陈英, 等.肝脏31磷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肝脏功能评价中的作用研究[J].浙江医学, 2010, 32 (2) :188-190.
[3]齐志刚, 沈天真, 陈星荣, 等.3T磁共振波谱在胶母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4, 10 (6) :361-365.
[4]周丽, 李晨曦, 解燕昭, 等.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2, 19 (4) :231-252.
[5]彭涛, 伍兵, 肖建明, 等.磁共振波谱与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4 (5) :827-842.
[6]雷皓, 魏黎, 刘买利, 等.磁共振波谱及成像技术在纳米尺度物质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J].物理, 2006, 35 (4) :294-298.
[7]Wang XY, Zhang ZY, Chen XL, et al.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cluding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inverted papilloma and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nasal cavity[J].Chin Med J (Engl) , 2014, 127 (9) :1696-1701.
[8]刘帅君, 孙微, 马晶, 等.组织芯片技术及磁共振波谱、弥散成像在前列腺癌分子影像诊断中的进展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1) :193-196.
[9]Koike N, Cho A, Nasu K, et al.Role of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focal hepatic lesions[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9, 15 (46) :5805-5812.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推荐阅读:
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09-05
浅析电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11-25
3.0T磁共振购置申请01-04
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11-11
购置1.5T磁共振的可行性论证报告09-12
超导型磁共振冷头的工作原理及维护保养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