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的“亚健康”说开去

2024-10-26

从员工的“亚健康”说开去(共17篇)

1.从员工的“亚健康”说开去 篇一

从   “美”  说   开   去

              —— 与 学 生 探 讨 作 文 之 开 头

 

 

前不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话题作文,题目是“美”。经过简单的讲解,学生们开始埋头写作。我想,经过多次的写作技能的训练,学生一定能够写出精美的文章。怀着期待的心情批改了学生的作文后,我的心情跌到了低谷:很多作文的开头大同小异,即美有很多种,但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表美,一种是心灵美……

到学生中了解,有的说,作文最重要的是主题和结构,开头差点无所谓。有的说,万事开头难,写作文就是开头难写。有的说,开头是很重要,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开头,就只能马虎了事。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我利用作文课开展了“怎样才能写出好开头”的讨论。

 

 导     语:

雄鹰,拥有矫健的双翼,才能傲视万物;骏马,拥有强健的四肢,才能驰骋原野;同样,作文,拥有美好的开头,才能吸引读者。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开头才是好的开头呢?

(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开始发言。)

学生一:我认为,开头应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渲染气氛,才能吸引人。

学生二:我认为不一定要语言优美,更重要的是与主题密切联系,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学生三:我觉得开头与作文一样,应该具有真情实感,能打动读者,吸引读者往下读,就是好的开头。

学生四:老师不是常说:“作文应该新颖,有创意,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吗?所以,开头也应该要新。

……

老师:同学们踊跃的发言,说明大家都具有判断好开头的标准和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好的开头,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写作经历,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择其要点板书在黑板上。

(同学们纷纷翻阅着自己的作文,开始思考并发言。)

学生一:我曾在写《责任》时,写了这样的开头: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到大的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的快乐。”

老师批注了“开头好!”我认为这个开头好在引用了梁启超的名言,并恰到好处的突出了“责任”这个主题。所以,依我看来,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头方法。

板书:方法一,引用名人名言

 

学生二:我认为,开头要引人注意,必须要设置悬念,就象电视剧一样,总是到精彩的时候戛然而止。例如,在我写随笔《门的自述》时,这样开头:

“劈哩啪啪……”又是一阵拳打脚踢,我疼痛难忍,遍体鳞伤。已全身上下,体无完肤。可那几位“武术家”还是不放过我,把我当成他们练武的靶子,出气的筒子,唉……“

看了这样的开头,能不继续往下看吗?

板书:方法二,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学生三:开头要好,写景重要。描写环境,渲染气氛,让读者首先感受到人物或喜或悲的心情,往往会产生共鸣,不被吸引也不行!在构思《独处》一文时,为了渲染孤寂的心情,我写下了这样的开头:

夏日午后,我爬上城市的高空,将自己悬挂,脚下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头顶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有风吹过……

板书:方法三,描写景物,渲染气氛

 

学生四:我比较喜欢这样的开头,如在写《生机》时,为了表现春寒料峭之时生命的萌发,我欲扬先抑,宕开一笔:

春雨绵绵,我独自坐在窗前,眼望着眼前的一幕情景发呆——

残冬依然末去,光秃秃的树木,光秃秃的大地,什么都是光秃秃的,什么都还在沉睡中,一点儿春的气息也没有……

从反面烘托生命之喜悦,生命之可贵!

板书:方法四,欲扬先抑,烘托主题

 

    学生五:神话故事历来受到大家的欢迎,我们写作文时,不妨也借鉴一下这种形式,会让人耳目一新。如我在写《亲情》一文时,是这样开头的:

有两个天使,一个叫亲,一个叫情,他们彼此相爱,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他们屡次遭到天庭的阻挠。在无奈之下,两个有情人便含着微笑,化作一滴泪,降落到人间。从此,人间便有了亲情。

我想,这个凄美的故事一定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的。

板书:方法五,大胆想象,推陈出新

……

教师总结:同学们,美好的开头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如出墙红杏,令人惊喜万分;如通幽曲径,让人欲罢不能。写好开头,好比农夫种下的第一株禾苗,蕴含着希望;好比画家涂上的第一抹色彩,饱含激情。酝酿开头,既可以和名家对语,又可以展开想象;既可以抒写性灵,又可以托物言志……写无定法,希望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写出与众不同的好作文!

一次与学生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研讨,大家有了新的认识。当我再次翻阅学生经过修改的“美”文时,真令我心中窃喜。不妨一起来欣赏一下:

(一)

清晨,风噗噜噗噜的吹着,吹红了太阳公公的脸,吹靓了白云姑娘的纱裙,人们笑意盈盈,写满快乐。雨过天晴,一切显得生意盎然……

(二)

又是风起。

碧蓝的大海伴着风在我眼前,如同展开一张宽大的蓝色丝绸,闪着丝般光泽,翻滚着,摇曳着。

曾几何时,有一个女孩,伴我一起在这里听风……

 

(三)

我爱湛蓝的天空,我爱沁人的花香,我爱潺潺的流水,我爱绚丽的彩虹……你也喜欢这自然界的奇丽景色吗?就和我一起去寻找美丽吧!

(四)

我想编织美好的未来,用知识与智慧为线,用坚持与努力为针,用精明的头脑为色,我将勇于实践,开拓人生,我将百折不挠,打造似锦前程。

2.从员工的“亚健康”说开去 篇二

“穈”的读音情况有点复杂。胡适的大哥名叫嗣稼, 二哥叫嗣秬 (jù) , 三哥叫嗣秠 (pī) , 胡适小名叫嗣穈。兄弟几人的名字都取自《诗经·大雅·生民》。原句为“诞降嘉种, 维秬维秠, 维穈维芑”。《康熙字典》中“穈, 《集韵》谟奔切, 音门, 赤苗嘉谷。康成曰:‘穈, 赤苗也, 芑, 白苗也’;郭璞曰:‘穈, 赤苗粟也, 芑, 白苗粟也’。”《诗经注析》 (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秬 (jù巨) , 黑黍。秠 (pī披) , 黍的一种, 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穈 (mén门) , 谷子的一种, 初生时叶纯赤, 生三四叶后, 赤青相间, 生七八叶后色始纯青。”“汉和帝时, 任城生黑黍, 或三四实, 实二米, 得黍三斛八斗。则秬是黑黍之大名, 秠是黑黍之中有二米者, 别名之为秠。 (《辞源》‘秠’条转引自《十三经注疏》) ”由此可见, 秬、秠、穈都是粟 (即谷类) 中的嘉苗 (好种) , 表达了胡适父亲对孩子的美好希冀, 希望他们成为家族的好苗。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 “穈”就应该读为“mén (音门) ”。注释中将注音改为“méi”是缺乏说服力的。课本的注释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如果担心引起误会, 可以一分为二, 旧读为“mén (音门) ”, 现在普通话读做“méi”, 是“糜”的异体字。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 将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字音直接改掉, 这是不尊重历史和文化的。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中, 关于“朱文公”的注释, 课文注为“朱文公是朱熹的谥号”。翻检《宋史·朱熹列传》有“诏赐熹遗表恩泽, 谥曰文”, 也就是说“文”是朱熹的谥号, 而“朱文公”是后世对朱熹的尊称。“朱”是姓, “文”是谥, “公”是爵位。将“朱文公”注为朱熹的谥号, 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

《邓稼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文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其中“亭长”的注释值得商榷。“亭长”秦汉时十里一亭, 亭长掌管捕盗。唐代为管理治安的小官。《大唐六典》卷一“三师三公尚书都省”中有“亭长六人”的官员设置。“亭长”的记载是“亭长六人 (汉因秦制, 每十里一亭, 亭有长。高祖为泗上亭长。隋文帝始采古亭长之名以为流外之号, 皇朝因之。主守省门, 通传禁约。) ”“流外”指九品以外, 俗称为“未入流”。唐代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看守省门, 通禀报事, 似乎并无管理治安的职责。“战国时始在国与国之间的邻接地方设亭, 置亭长, 以防御敌人的侵扰。至秦、汉时每十里设一亭, 置亭长一人。掌治安、诉讼等事, 并监管停留旅客, 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史记·高祖纪》:‘为泗水亭长。’《正义》:‘亭长, 主亭之吏……盖今里长也。’汉高祖刘邦即曾为泗水亭长之职。此外, 城内和城厢的‘都亭’, 城门的‘门亭’, 也设亭长, 职责同上。隋、唐采用古亭长之名, 作为流外的称号。在尚书省各部衙门设置, 负责省门开关和通传等事务, 其职务与秦、汉时的亭长不同。 (《简明古代职官辞典》孙永都, 孟昭星编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综上所述, 唐代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都事、主事 (从九品) 之下设亭长, 掌管省部的门户开关和通报传禀事务, 是中央官署中最低级事务员, 而无管理治安的职责。唐代的亭长与秦汉亭长职责有非常大的区别, 这一点在注释中是应该强调的。

3.从“狐狸的窗口”说开去 篇三

关键词:经典童话;起步作文;作文教学

安房直子是日本最富想象力的童話作家之一,从创作之初,始终如一地构筑幻想的世界,将现实空间和次元空间编织一体的巧妙精心的故事构思,以及充满理性和新鲜感觉的静谧和谐的文体,这已经成为安房直子的童话艺术风格的定论。她的很多作品诸如《看不见的阳台》《遥远的野玫瑰村》,均以精巧而奇妙的想象和温情平缓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狐狸的窗口》则是最具代表性而成为经典的一个短篇。

这样的经典童话与我们的作文起步教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窗口”里的作文

新学期的第二次作文课上,孩子们正襟危坐,以期待的目光看着我。

还记得上一堂作文课,是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以来第一次接触作文。我带了一个小盒子,让孩子们猜猜里面是什么,然后让他们一个个上来看看,原来里面是一面镜子。以《神秘的宝贝》为题,孩子们写得真实而生动,对每周一的作文课也充满了期待。

课前,就听到有孩子窃窃私语:今天,老师会教我们写什么呢?

我拿出一本书,说:“今天,先给大家读一个故事。”要听故事了!大家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狐狸的窗口》是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安房直子的一个短篇。故事中用狐狸的染料染成蓝色手指搭成菱形的窗口,这是一扇神奇的窗口,可以看到最怀念的过去。作者用瑰丽的想象、平静的叙述描述了一个带着淡淡忧伤的故事,一个关于动物保护、关于回忆、关于亲情和友情的故事。

教室里,很安静,只有我读故事的声音。孩子们听得入神而专注,眼眶里随着文字的流淌而闪耀着和故事一样的淡蓝色光芒,有淡淡的伤感,有美妙的想象。看得出,孩子们对故事中“狐狸的窗口”产生极大的兴趣。

这是一扇怎样的窗口?

一扇可以看到美好过去的窗口,一扇可以满足自己愿望的窗口,一扇随着染料的褪去也随即消逝的窗口……

听着听着,有孩子不由自主伸出双手,摆出菱形的手指窗口的造型,缓缓地移到眼前,仿佛也能看到些什么。

“孩子们,从你的手指窗口,你看到了什么?”我问。

“我看到一个小时候的我。”

“我看到幼儿园的我。”

“我看到了我长大以后的样子。”

……

我在黑板上板书“神奇的窗口”,说:“神奇的窗口,我们可以看到让我们留恋的过去,也可以看到美好的未来。想把你看到的美好景象写下来吗?”

“想!”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来看看孩子们“神奇的窗口”里到底是怎样的画面?

美好蓝图篇:

“未来的我又高又帅,感觉知识更广了,我正在大学上课,你猜,我上的什么大学?哈哈!我竟然考上了天津南开大学!那可是周恩来小时候上的学校啊!”

“我看到我未来的书包,未来的书包不仅轻巧,而且用途广泛。如果我们学生使用它,就可以不用带书,上课时只需输入页码,书本里的内容就会显示在书包的显示屏上。书包上还有许多按钮,可以唱歌、阅读、听英语,还可以报警,如果遇到小偷,它的警报系统会发出报警声,及时提醒我们,真是安全!”

温情回忆篇:

“过去的我很淘气。有一次爸爸抓到一只小鸡,我看见小鸡身体很脏,就用凉水给小鸡洗澡,小鸡全身湿透了,幸好妈妈及时发现,赶紧用毛巾把小鸡擦干,小鸡才没有感冒。”

“我和我小伙伴一起在田里玩,我们每人手上戴着红色的小手套,在田里捡瓶子……”

二、“窗口”外的思考

“神奇的窗口”,放飞了孩子们语文生长的“翅膀”,也引发了我对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1.利用经典童话引领孩子进入想象的美妙世界

《神奇的窗口》从类别上,属于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的形象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想象之源;捕捉、创设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从而提高写想象作文的水平。教师经常潜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就会越来越丰富,创造力就会不断提高。

孩子们都爱听故事,而经典童话故事里的奇思妙想会带给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狐狸的窗口》这一故事中,窗口是神奇的,有了这一神奇窗口的引领,孩子们的窗口更神奇:未来的世界在他们的笔下美好而奇妙,童年的记忆在他们的笔下温馨又难忘。想象的翅膀,从窗口飞出,越飞越远……

趁热打铁,在下一节作文课上,我只给了孩子们这样的题目——《树洞里的太阳》。树洞里的太阳?孩子们完全释放了他们的童心,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在作文中,孩子们呈现了十几种不同的角度,树洞里的太阳和树林里的小动物们之间的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把这次写得比较好的作文打印后张贴在教室外墙,孩子们很兴奋。这可也是一种形式的文章发表呢!

2.利用经典童话引领孩子学习经典的语言表述

故事需要情境,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走进情境,我给了孩子们这样的开头:

小狐狸帮我把手指染成蓝色,它告诉我只要用手指搭成窗口,就可以看到美好的过去或未来。

我照它说的去做了。我往我的蓝色手指窗口一看,呀!奇迹出现了:

……

故事我只读了一遍。但很多孩子在自己故事的结尾都不由自主地模仿了故事的表达方式。如:

“不知不觉我已经回到了家,妈妈喊:‘快来吃水果呀!我到水池边洗手,我这才想起来,蓝色染料被水洗了之后不是会褪色的呀?唉,但是洗都洗了还是算了吧。也许这只是一场梦。”

“我正准备把我脸上的奶油弄到爸爸脸上去,谁知手指刚想移动,神奇的窗口就消失了。”

“写好作业,我就洗起手来。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啊!蓝色手指窗口!可惜,太晚了,蓝色都被洗掉了。我到处去找小狐狸,但是,找不到了。”

这样一来,孩子笔下的故事就显得完整而略带感伤。虽然是模仿,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却又不尽相同。

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的,没有谁生下来就会写作,写作都是从模仿起步的,又是在不断地模仿中提高的。翻开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尤其是初中到高中的课本,每一个单元基本上都是一种文体的若干范文,然后就是模仿性的作文练习。这样编排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集中地熟悉和掌握某种文体的一般特征,进而达到会写的目标。

所以,孩子们在阅读经典童话时,文章的结构方式和语言表达在阅读过程中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初学写作的过程中势必会起到不可或缺的影响力。

3.利用经典童话给孩子构建健康的价值观

西方学者伽达默尔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乌托邦精神已经死亡的时代,过去的乌托邦一个个失去了他们神秘的光环,而新的,能鼓舞、激励人们为之奋斗的乌托邦再也不会产生。这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悲剧。”

“文以載道”,写作不仅展示一个人对语言的掌控和驾驭能力,更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的价值观。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述而得以展现。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世界本是纯净的,如同一张白纸。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儿童读物良莠不齐,不加选择地阅读和不良媒体文化的冲击也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而经典的童话故事则带给孩子们的一个丰富而纯美的精神世界。如《狐狸的窗口》给我们讲述的不仅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人和动物的关系,亲情友情的温暖,生命和时光的可贵,对待逆境的乐观和坚强……孩子们情感的翅膀在对经典故事感悟中获得了张力,沿着这扇窗,张开的是“真”“善”“美”!

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孩子们的习作也不会空洞无物。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如此真实,如此触手可及。

“我看见我的过去,看见了我的老太太,她以前的声音和样子还有她雪白的头发,都在我眼前出现。老太太拉着我的小手去公园玩耍……她看到我头上全是汗,又把扇子拿出来,给我扇风……我真的很爱老太太,希望她永远陪伴着我。”这是个平时大大咧咧的女孩,平时的言行举止完全是个假小子,可她在《神奇的窗口》中写出这样温情的话语,能不令读者动容吗?

“我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城市像花园一样漂亮,到处绿树成荫,开满鲜花,空气非常新鲜,没有废气和一丝灰尘。地上没有垃圾,机器人环卫工把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机器人警察在宽阔的马路中间指挥交通。

城市里高楼林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人们不会因为买不起房子发愁。所有的房子都是抗震的,大家不用担心地震。大人们都很努力地工作,孩子们在学校里认真地学习,大家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放假了,人们可以乘坐‘神舟号到太空旅游。

窗口中的未来是多么美好啊!一定会变成现实的!”

这个孩子笔下的未来没有污染,人们的生活美好安定,住得起房子,工作努力,学习认真。不正印证了伽达默尔的“乌托邦回归的召唤”吗?

童话,是每个孩子心中永恒的梦!《狐狸的窗口》只是我在作文起步教学中的初步尝试,取得的良好效果让我有了进一步推广研究的信心。在我们的作文起步教学中,经典童话将孩子们带入文学的梦幻殿堂,想象和表达变得不再枯燥,不再遥不可及。

我们相信,在经典童话的引领下,儿童的创作必将会是有声音和色彩的翅膀,让孩子们在文字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

4.从“网格化”管理说开去 篇四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我国人口众多,社会正在快速转型,社会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传统的“条块分割”粗放式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着不少弊端:信息渠道不畅,收集社情民意困难;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干群关系疏远等等。如何依据科学发展观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形成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一项成功的探索。

“网格化”社区管理,是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社区切块分格,把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作精作细,形成一种长效管理服务机制。“网格化”社区管理有利于收集社情民意,有利于化解矛盾纷争,有利于排除安全隐患,有利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能够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这是一项成功的社会管理创新,值得认真研究和推广。

首先,“网格化”社区管理应注重寓管理于服务,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在划分网格时,要充分考虑社区服务资源配置。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统一规划的方式,使每个社区网格具有足够的公共服务资源,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同时,政府要将管理职能下沉,争取实现社区一站式办公,形成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其次,“网格化”社区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

高效协同。应建立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来助力“网格化”社区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标准业务流程,加强督导考核。同时也要利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工具,扩展信息沟通渠道,增加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区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信息支撑系统。

最后,坚持多方参与,将社会群众力量与专业组织力量协调整合,形成共同治理的格局。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当地社区的群众力量,从网格范围内选任网格长和志愿者,发挥其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快速反馈情况、处理问题。同时要引导社区和网格内居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良性自治,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群策群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5.从 一桶水说开去(网友来稿) 篇五

作者:高青县教研室孙春邮箱:jyssc@sina.com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从教师传授知识特别是从量的角度讲,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师具有“一桶水”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也并不难,问题是这“桶水”是怎样的水?是一桶陈腐的旧水或是已污染的劣质水,还是一桶既有传统精华又有现代气息的活水、新水?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在《读书偶感》中说得最为明确,“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教师要使自己的“一桶水”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是开放的,流动的,有源头的,常新的。

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只具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教师应是江河,是海洋。现代学生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已不满足于教师给予的“一碗水”,不然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信息源某些方面很可能超过教师,“被学生问倒”或是某些方面根本不如学生已不足为奇。因此,教师不能再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而应代之以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身份处于学生之中参与教学,形象一点说,就是要求教师由侯宝林转变为崔永元。要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的让学生走向前台,充分的展现他们的.思想。教师要用“一碗水引出学生一桶水”,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桶外水”。

通过角色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一角色的转变是一场痛苦的转变,但必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激活课堂教学的关键,它必然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教师-教材-学生”的多维互动,信息的多向交流就成为必然。这是现代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区别。

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知识爆炸”,对21世纪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即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将学科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

过去注重教师的传授知识,有了“想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

现在,学生主体地位上升,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了“用教师的一碗水,引出学生一桶水”的认识;

6.从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说开去 篇六

从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说开去

广州市番禺区华南碧桂园学校六(1)班 杨毅博5月20日,在浪漫的法国巴黎举行了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喜爱的人数众多,普及广泛,什么容国团啊,刘国梁啊,孔令辉啊,王楠啊,他们都是世界著名的乒乓球选手,多次荣获过世界冠军。因此我国的乒乓球水平一直是世界的“领头羊”。可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一些运动员的外出,我国乒乓球的优势无存。随着竞争的激烈,中国不再是一枝独秀了。就拿本届乒乓球赛来说吧!我国派出了精兵强将参赛,男单发生了令人异想不到的事情。随着比赛的进行,许多名手纷纷落马,只有老将孔令辉杀出重围,进入决赛,但最终仍是与冠军无缘。记得那天晚上,我观看了我国选手马琳对韩国选手朱世赫的1/4决赛,这是一场恶战,世界排名第42位的马琳与第62位的朱世赫都属于进攻型选手,所以比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前面6局,他们各胜3局,给人一种悬念,实在不知道花落谁家。决胜局开始,马琳打得很好,可后来由于求胜心切,造成频频失误,使对手有可乘之机,最终,以11比9胜了马琳,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我想:马琳失利让我知道,我们学习考试就好比一场比赛,输了再也不能挽救回来了。办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要认为自己学习很好,就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了,是个天才。有一次考试,我没看作文题目,结果30分全部扣掉了。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99%汗水+1%的灵感。这次比赛,马琳输了,我认为要有些创新,比如说改一些战术,但有了新的战术或技术,而运动员不去练也是不行。我们学习也一样,要先打好基础,才能往新的方向发展。再往大的方面说,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没有创新,哪会有进步!比如美国总是位居世界榜首,他们一会儿打阿富汗,一会儿打伊拉克,他们这样连续打仗,不仅没有输,反倒赢了那些国家,他们这样欺人太甚,连联合国的话也一股脑儿当作耳边风,难道没人管吗?可是,美国太强大了,想管也管不了,一声命令下去,十几个国家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走,你又能怎么样?美国之所以能百战百胜,是因为他们有实力。可那雄厚的实力到底是谁给的?答案只有一个,自己发展的,什么三角洲部队,绿色贝雷帽等等,都是世界顶尖的部队,他们会创新,时时在搞发明创造,才能保持世界顶尖水平。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事要有创新意识,这样才会越来越优秀。作为祖国事业接班人的.我们,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点评:读完此文,我们就会被小作者那种深切真实的感受所打动。作者由看一场球赛而想到了现实中的许多许多,进而发出了内心的感慨,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本文不仅描写生动、形象,而且观点明晰,有很强的说服力。更重要的是从文中我们能看出小作者知识面广,作为一名小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确属不易。 (指导教师 陈贤炳)

7.从孔子的互动合作教学思想说开去 篇七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髓就是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引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在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以前的教学多是“填鸭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极少或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和学生与各方面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学习的学生,是一种无生命活力的被动的学习者。如果学生自己不想努力学习,那么灌输再多的知识也没多大用处。老师一厢情愿地只问耕耘而不问收获,那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远比老师的教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如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通过有效信息的传递,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使知识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应用水平。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班级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互动合作教学要求老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关键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分层次,分组区别对待。始终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设计一些具有科学性、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教会学生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环节上,要贯穿一个“导”字,体现一个“活”字,组织好互动参与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生成学习的自悟意识与行为,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乐之者”。

学生分组可以按好中差,合理平均搭配的原则,分组应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更有利于互动合作的进行,才能有竞争、有合作,达到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既打好了基础,又发展了特长。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当然,这既需要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尝试、修正,以做到尽善尽美,不断地向原定目标发展。更需要老师始终坚持这样一种信念: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每一方面的突出发展都是值得骄傲的,值得老师全力维护的。“分组分层”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最终体现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达到老师传授知识的目的,让学生、老师、学校达到共赢。

所谓“教学相长”在互动合作教育中体现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师生的密切交往中相互学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互动合作的重要因素。怎样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呢?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做到老师与学生角色平等。要允许学生产生各种合理的疑问,允许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对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应采用语言激励、手势肯定、眼神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赞赏。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答案不一致,要通过讨论,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找出错误的原因。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而不应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老师要放下架子,不掩饰自己的错误,自己不懂时,应坦诚的对学生说:“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会觉得老师和蔼可亲,谦逊质朴,从而更加主动地和老师合作。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老师和学生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切磋,相互促进。只有这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激发和保护。

师生间除了教与学的简单关系外,还应该注重情感信息的交流。要改善师生的关系,老师应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同时,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和睦共处,既相互竞赛,又互相协作、帮助,营造出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老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不平等,年纪的差异,所经历的时代不同,知识结构、丰富程度不一样。代沟不仅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本人认为在师生之间也同样存在,这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学习的原因之一,因为存在代沟,老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都存在差异,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不见得新生代的思维方式就是不对的,那样理解只能说明老师太固执、太死板。教语言的老师尤其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了解这些新生代,寻找共同语言。“生无涯,学也无涯”,这是老师要持之以恒做的事情。否则无法做到亲密交往,老师永远和学生保持着距离,不能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朋友,互动合作也无从谈起。

8.从“套餐”说开去 篇八

华视BOss系统拥有以下特点:

★具备客户管理、营运政策管理、资源管理、账务管理、营业统计等业务运营功能,可方便实现运营支持;

★非固定账务周期的实现;

★多种合作运营分成模式;

★采用“产品一套餐一促销一自助餐”管理模型,营运政策灵活方便;

★体系结构可快速实现业务升级,新业务模块能够被方便集成到现有系统中,且不影响现有系统的运行;

★提供统一的认证、授权与计费接口;

★统一的支付接口,可充分利用社会支付资源;

★具有完整的权限管理功能,以适应运营权责型管理。

其中,系统的核心模型为营运政策模型——“产品一套餐”模型,

资费策略为客户使用某功能时采用的计费方式。如,包月的费用,或每小时收取的费用等。在实际运营中,将各种优惠模式、服务与资费策略打包组成产品推向市场。各种功能的产品又可以相互组合成为套餐,在套餐的级别上,可以提供赠送资源、赠送服务或打折等优惠。本模型中还可以包含多种合作运营分成的子模型。

套餐需要灵活的可持续运营,所以在本系统中,增加了促销的概念,即有时效限制的套餐。在促销期内,客户可享受优惠价格,促销期过后,产品仍以原价格销售。如,某次促销活动为多种产品捆绑,总价格80元/月,比单独订购各产品要便宜20元,促销期限为3个月。这样的模型,既兼顾了运营的持续性,又具有促销的时效性。文章内容:

自助套餐则由客户自行选择产品进行组合,系统自动依据价格优惠策略进行打折。这样的模型能够体现出服务个性化,是未来运营的发展方向。

该模型中,三户模型及账务产生流程。

★客户层面:包括客户管理子系统,客户价值评估子系统;

★订户层面:则反映业务订购关系,如订购的套餐及产品、是否为促销期订购、自行组合的个性化套餐等。用户订购产品后,系统将依据营运政策,产生账目或账单,通过客户账户付费。

★账户层面:包括专款专用的模型。

营运政策模型(产品/套餐/促销/自助套餐)中,涵盖不同的优惠模型及与合作伙伴的分成模型。

从广电的实际出发,BOSS系统设计还需顾及客户的原有习惯。模拟时代,有线采取的是按户收费模式,数字时代则调整为按终端收费。应对一户多机的情况,很多地区对基本节目包付费推出了“主从联动”的计费及控制方式。如主机全价,次机、三机价格可有一定幅度的优惠;主机欠费停机时,次机、三机也将被罚停等。

因此,系统应能够正确处理基本包与增值包的关系,可提供自行定制的统计报表,为决策提供统计数据支持。

这样的系统不但可满足运营商目前的运营需要,也为业务未来的拓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当新的增值业务接人时,系统只需增加极少量模块,重新配置相关服务参数,即可在新业务运营中,做到从容有序、游刃有余。

应用案例

某广电网络公司完成数字化整转后,仍采用传统的业务分离型管理系统,即通过SMS支撑数字电视业务,通过宽带管理系统管理宽带业务的客户与账务,同时利用第三方VOD业务管理系统进行VOD客户与账务管理。

这样的系统引发了多种问题。

首先,如果一个客户如果先后办理了三种业务,在广电端将存在三套账务,管理极其不便。

其次,原有系统难以支持有线与内容提供商分成合作的运营模式。在增值业务包的统计方面,每个月网络运营商与内容运营商均会因为账务问题产生纠纷,为此网络运营商不得不采用原始的手工方法进行相关业务统计,随着增值业务量的不断增加。手工统计工作不但变得十分繁重,且非常容易出错。

第三,当该运营商试图将多种业务捆绑在一起统一推向市场时,由于采用的是分离业务系统,所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只能采用手工记录信息,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手工方式已无法满足业务发展需求。据该运营商粗略估算,系统造成的服务费用损失每月已达到10万元以上。

在对当地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华视通过对原有SMS系统及宽带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割接,及与VOD系统计费接口进行互联,将所有的客户与账务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以方便运营商开展综合业务运营。

同时本系统也针对基本业务及增值业务的运营特点提供了相应的功能支持,如基本节目包为后付费,而增值业务则采用预付费方式。同时在增值业务数据的统计上,可细致到对每日消费数据进行统计,为网络运营商与内容运营商提供完整的基础数据,以作为分成依据。

自助套餐是本系统的另一大亮点。该运营商有20个单独销售的节目频道,供客户自行组合成套餐。系统可设定一个统一的打折规则,如购买5个以下全价,5~10个8折,10个以上6折等。前台服务人员销售产品时,系统自动调用预先设定好的规则为用户提供优惠。

9.从员工的“亚健康”说开去 篇九

每一个英雄都有着他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他完成了一个由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成为了救世主。

每个英雄都有着他成为英雄的潜质。在《战狼Ⅰ》中,冷锋原本是我军某部队的一名狙击手,性格桀骜不驯,痞气十足。在一次抓捕南疆贩毒分子的行动中,贩毒分子用枪抵住人质,双方处于僵持阶段。这时,冷锋出现,将贩毒分子毙命。可却由于违抗军令,将要被开除部队。英雄是一个拯救者,同时,也需要有一个拯救英雄的人,这样,英雄才能最终成为英雄。恰在此时,女主角出现了,龙小云,我军特种部队战狼中队队长,敏锐地判断出冷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让他加入了战狼中队,由此,冷锋华丽转身,开始向英雄迈进。

这时,矛盾冲突开始加剧。冷锋击毙的,恰恰是贩毒集团头子的亲弟弟,为了给亲弟弟报仇,贩毒集团头子请来雇佣兵,去杀冷锋,同时,自己潜入中国。而在电影中,恰恰是这个矛盾冲突的出现,加速了冷锋英雄形象的实现。在一次军事演习中,冷锋和战狼中队的队员深入敌方腹地,击毙对方首长,可在撤退中,于密林深处,遇到了等候在那里的雇佣兵。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丛林深处,冷锋和战狼中队的队员们与雇佣兵开始了一场残酷的搏斗。而在搏斗中,与战友的友情,对敌人的仇恨都演绎得酣畅淋漓。最终,冷锋杀死了雇佣兵头领老猫,抓住了贩毒集团头子敏登。当他在国境线上将敌人踩在脚下的那一刻,向全世界证明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最终,冷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由此赢得了龙小云的芳心,抱得美人归。

但《战狼Ⅰ》只是冷锋这个英雄成长的史诗的序章,冷锋这个英雄的形象并不丰满,充其量,《战狼Ⅰ》中的冷锋,是一个优秀的战狼中队队员。在《战狼Ⅱ》中,冷锋的护民爱国的行动,才让他成长为一名英雄。

《战狼Ⅱ》现在票房高歌猛进,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神话,突破40亿是眨眼的事。影院观众如潮,好评不断,为何?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英雄梦,他们渴望英雄的出现,英雄是他们的希望。正像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苏?卡莱尔所说,“全人类对英雄的崇拜,昨天有,今天有,将来也一定有。”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英雄梦。而冷锋,圆了国人的英雄梦。

何为英雄?不是勇武过人就可以成为英雄,能够“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的,充其量是个勇士。英雄,首先,是应有强大的心志和毅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监狱中的冷锋,随之而来的打击就是,未婚妻龙小云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了。身处铁窗的环境中,爱人又失去了生命,冷锋的内心饱受着折磨,他是痛苦的。这些心志的磨砺,为他以后所做出的壮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英雄是有着内在的英雄品质的。英雄的内在品质应包含两点:一是为人民甘于奉献,二是为国家勇于牺牲。无私忘我,不畏艰险,为国为民,甘于奉献和牺牲的人,才可称为英雄。而冷锋,就是这样的英雄。

为了人民,冷锋敢于直面现实,从不考虑自身。在《战狼Ⅱ》的开始部分,冷锋送战友俞飞的骨灰回家,恰好遇到俞飞的家被强拆。为了保护战友的亲人,冷锋在愤怒中一脚踢死了骄横跋扈的拆迁队长,失去了军人的身份,被关进了监狱。其实,冷锋不是不知道踢死拆迁队长的后果,可为了让战友的亲人能有一个平安的生活,他宁可牺牲自己的前途。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自己,想的,只有人民。

为了国家,冷锋毅然孤身一身,单身一人闯入叛军交战区,营救被困在华资工厂的四十七名员工。而在营救的过程中,冷锋被感染了病毒,差一点失去生命。随后,他在营救的过程中,遇到了一股欧洲雇佣兵。冷锋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经过一番激烈而惨烈的较量后,最终杀死了残暴的雇佣兵首领老爹,而这个老爹,恰恰是杀害龙小云的凶手。冷锋,在解救人民的同时,报了私仇。最让我震撼的情节,是在影片结尾的时候,冷锋和解救的员工们为了穿越交战区,用自己的胳膊当作旗杆,举起了我们的五星红旗。在两伙叛军的注视中,冷锋和被解救的员工们回到了安全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地方。当看到这一情节的时候,我的目光紧紧地盯住在屏幕上,英雄虎胆,红旗飘飘,一种无法形容的民族自豪感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这时的冷锋,无疑成了救世主,也把自己的英雄形象诠释得淋淋尽致,而这一英雄形象,也定格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电影,《战狼Ⅱ》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可谓惊人。我想,短时间内,《战狼Ⅱ》所创造的票房,是无人能超越的。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观众是热血沸腾的,在今天这样的一个国际形势下,《战狼Ⅱ》是一部很好的爱国题材的电影,中国,需要这样的一个世界级的英雄。向世界证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人民,既需要大英雄,也需要小英雄。小的英雄,在和平的年代里,就是敢于坚持正义的人,敢于坚持真理的人。英雄形象太丰满了,离现实生活就远了。我们处于平凡的生活中,在平凡的生活中,也需要维护正义的人。这些维护正义的人,就像鲁迅所说的,他应是个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不文明的举止,能够直言说出;面对违法犯罪活动,敢于挺身而出。前日,在网上看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一位年轻男子,光头阔嘴,一看就是个流氓。在车上摸一位年轻女子的手,被斥责后,竟然对女孩大打出手,随后,在车上开始了一顿国骂。最终,全车人群起殴之,打消了流氓的气焰。在那一时刻,这一车人,都可以成其为英雄。

这,毕竟是个例,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在面对非正义之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是在关涉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渴求英雄的出现。其实,我们就是拯救自己的英雄,坏人大多数都是外强中干的,凶恶的面容都是假相,是骗人的,只要我们敢站出来,面对这些社会上的阴暗面,奋起反抗,就能自救,也能救他人。人人皆可为英雄,关键是看我们去不去做。

《水浒传》中的108条好汉,真实身份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可是,他们却被称为英雄,为何?是因为他们做出了英雄才能做出的事情。在他们施出正义之举的时候,我们能说他们不是英雄吗?最起码,在被拯救者的心中,他们是英雄。武松景阳冈打死害人猛虎,在阳谷县的百姓心中,他是英雄;鲁智深解救金翠莲,三拳打死镇关西,在金翠莲的心中,他是英雄;李逵坐堂寿张县,处处为当地百姓着想,为百姓断案,解民忧,在寿张县百姓的心中,他是英雄。坚持正义,又能伸张正义,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英雄的事。

一个人,只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并付诸于行动,想办法,想对策,他就是英雄。穹顶之下,雾霾横行,柴静敢于直言,发民声,她就是英雄;关心百姓食品安全,为了探求转基因的是是非非,崔永元不顾及自身安危,到国外实地采访,他就是英雄。

10.从一场春雪说开去的散文 篇十

一连好几年都很少见到大雪纷飞的景象,似乎连过年都缺少了年味,心中不免对下雪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期盼。还好,恰值立春时节,大年初五,一场久违的鹅毛大雪不期而至,一连下了好几天,大约真是应了“瑞雪兆丰年”的兆头。不要说孩子们,就是我们这些中年人,也不由得兴味盎然,渴盼与粉妆玉砌的大自然做亲密的接触,滑雪、溜冰、堆雪人、打雪仗……时光似乎一下子又回到那充满童趣的年代,这是多么令人倍感惬意的场景啊!

寒假晨练,每天都要绕着汭河橡胶坝游走一圈,龙泉寺景点是必经之路。可是看着那暖洋洋的冬阳下业已枯槁的荒草,整个山野似乎都没了一丝生气。缀满树枝的叶子早已被寒风撕扯的零零落落,只剩下光秃林立的枝条直愣愣的刺向天空。就是那四季常绿的松柏,簇簇针叶也显得一片枯黄,全然没了苍翠盈碧的风貌,蓦然间就使人觉得满目萧瑟、一派凋零。

贯珠泉依然如扯线的珠帘一般从悬崖上滴答崩落,清冽的溪水挟裹着满地的枯叶顺着山谷潺潺而下,龙泉寺却终究还是缺了柳绿花红的盎然,少了冰天雪地的雅致,实在没有那份诱人畅游的情景,以致很少拾阶而上,饱览龙泉冬景。

倒是滚滚汭河上逐浪翻腾的浮冰,还有那沿着河湾慢腾腾地,一步一个脚印,或游走觅食,或振翅高飞的白天鹅,以及出双入对,游走如飞的黑野鸭,却无一例外地成为我相机镜头里驻足的盛景,每天不拍几张,心里倒像缺少点什么。

度过了一个漫长的,使人倍觉慵懒的暖冬,伴随着春姑娘姗姗的脚步,终于迎来马年的第一场大雪,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呀。

从正月初五开始,我和老杜、老罗、老于、老张几位老友,几乎每天早起都要踏雪出游一趟,沐浴着春的气息,踏雪郊游,欣赏白雪皑皑的田园美景;品味着那份浓浓的年味,走亲访友,享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精神盛宴,这一切似乎都将我的人生日历翻回充满乐趣的童年,使人不免生出一种回归自然的豪情。

(一)

县城西区的公刘园是我们出游的第一站。说实话,对于西区广场,闲暇之时经常和朋友们踏足流连,那里的景致可谓熟的不能再熟了,可离广场咫尺之遥的“公刘园”却从未光顾,以致至今只知“鱼堡子”,而不知“公刘园”,作为崇信人,难免使人感到汗颜。

那天,我和老于老张一起床就冒着漫天的雪花,直奔公刘园。只见鱼堡子北依汭河南岸,南对霓虹闪烁的消防大楼,西接“新世纪”高层住宅区,东临“法律援助之心”办公区,整个景区的布局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把那形如半球的鱼堡子衬托的更加醒目。

鱼堡子离地近二十米左右的高度,山坡上栽满了苍翠的松柏,堡顶新建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古式建筑,外行的我实在说不上是塔?是殿?是亭?环堡一周是一道深深的水池,池上有飞架的拱形石桥,只可惜现在工程还没完工,水池里没有注水,也就少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浪漫情调。

景区广场上,矗立着由著名作家贾先生题词“公刘园”的巨石,堡子四角各有几处青铜群雕,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我县远古农耕文化、当地民俗文化传承的历史场景。其实此地原名“鱼堡子”由来已久,依我的推断,只所以取名如斯,必定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演变大有渊源,只是目前无直接历史资料可供查考而已。至于“公刘教穑”伫足崇信的传说,固然有其可信之处,但终究有点牵强,不足为普通百姓认同,也难明其所以然。两相比较,我看还是“鱼堡子公园”来得实在。

景区南面有一座红色的鲤鱼雕塑,可想而知那是祝福我县人民富足有余的象征。西面的剪纸墙,由南往北依次排列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板块,精妙绝伦的剪纸艺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上面还有崇信民谣数首,尽显乡土特色。可以想来,再有不多时日,“公刘园”一定会成为崇信城建、旅游的一大奇葩。

纷纷扬扬的大雪,早已经把园区装点得秀丽无比,绿的树木,白的雪被,多么精致的雪景啊。看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几个像孩子一样兴奋地欢呼雀跃,边走边相互拍照,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摄进相机,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一点浪漫的回忆。老于扯开喉咙嘶喊着,老张唱着流行曲,我看到崇信的民谣,也不由地哼唱起我们家乡的社火小曲,心情在这洁白的天地里恍如清洗过似的,别提有多舒畅了。只可惜,这么好的雪景,除了我们几个奔奔跳跳的身影,再也看不到别人,尤其是孩子们的的踪迹,心情就有点落寞。

想当年,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可是物质的贫穷并没有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热情。每到接近年关,大人们冒着严寒,顶着大雪,磨面,杀猪,糊灯笼,满怀热情地到集市上采买一应过年所需,尤其是孩子们的炮仗、年钱、新衣裳,那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们的年味,似乎离不开冰雪的氛围,只要下雪,一群群孩子就聚在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溜冰,滑雪……真是玩的不亦乐乎,春节就在这兴高采烈的玩乐中度过了。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这毋庸置疑,可是温室里的花朵能否抵抗得住野外的严寒酷暑,换言之,现在的孩子能否自如应对来自生活的磨难与挫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新时代家长深思的问题。

(二)

正月初七,闲来无聊,老于电话邀约我和老张齐赴老杜书店拉闲,遂乘兴前往。大家聚在一块,说着说着话题就扯到春雪、雪景上面,老于立刻提议去县城南边的“锦山”上去看雪景,大家一致赞同,拿了两把铁锨,就一起上山了。

连着下了几天雪,南山背阴,山坡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虽然走的是羊肠小道,却不是太滑。每走一步,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伴着耳边“呼呼——”的寒风,给这静寂的山野平添了一种音韵的灵动。路边的灌木丛上挂满了冰晶,看起来毛茸茸的,甩动的手指不小心触到了雪花,就有一股沁入骨髓的寒意。树枝上的雪在寒风的吹拂下,“簌簌——”地滑入脖领,立刻化成滴滴冷水,渗入温热的肌肤,大家不由得发出带有几分夸张的叫喊。

不大一会功夫,大家就爬到了山顶,眼前出现了一道长长的土墙,每隔一段还有一座大土墩,墙面上布满了夯砸的痕迹,间或还镶嵌着方形的城砖,赫然就是当年的崇信古城墙。墙下面是一道深深地战壕,战壕边上靠崖壁的地方,似乎还有一孔地道。坚固的城墙,雄伟的烽火台,我的脑海里恍然闪现出古代战场的战斗场面,狼烟,擂鼓,厮杀,鸣金收兵……一切都会使人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历经了千百年风雨侵蚀,战火洗礼,古城的风貌依然可以在我们的脑海里还原,多么伟大,多么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啊,作为你们的后人,我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鸟瞰城区,尽管雪雾迷蒙,可那林林总总的楼宇,高耸入云的烟囱,还是为我们呈现出一派二十一世纪的城市风貌,不能不使人在缅怀古人之时,惊叹时代的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物质精神层面上的飞跃与激情。山脚下的基督教堂,莹白的楼面,楼顶的白雪,寂静无人,显然这里该是一片人生的净土。我不信教,但我相信世上很多宗教都是教人唯美、向善的,这儿也许真是人类灵魂的净化之地。面对这样一个满目洁白的世界,我想这场雪也许不但滋润着干涸的土地,而且真是我心灵的净化剂。但愿我们能把自己融化在这片洁白里,剔除浮躁,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平静。

小道蜿蜒,崎岖难行,可大家只要坚持走下去,路终究会越来越宽的。下了烽火台,再往前走,小路两旁是苍翠的松柏,梯田里是桃园,鼓胀的花苞已经显出一丝丝红色,看来春的脚步不会因为一场雪而迟滞一丝一毫的。

山顶的“圈马场”方圆数十亩,地势平坦,四面都是悬崖沟壑,据说是当年武康郡王李元谅屯兵圈马的地方。虽然现在是庄稼地,但从地势上看,当年用于圈马确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感受那种武人的粗犷豪放,也为了激发我们作为文人的文思情怀,我们乘兴喝光了一瓶“宁夏红”,几个人你赋一句诗,他吟一副联,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真是好不潇洒。

不觉间日已过午,大家顺着山路继续前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路,一路蜿蜒通向山下。我们拿了铁锨,原本准备在山顶上堆雪人,可是毕竟积雪不够厚,最终只能落寞而归。

也许会有人觉得我们人老心脆,玩小孩子的游戏,可是我以为人就活个心劲儿,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不只是一种浪漫情怀那么简单啊。

(三)

按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打过正月初七八,年就算过完了,春节将进入下一个节日——元宵节。这几天不再走亲访友,闲余时间就变得宽裕,邀集群友,一起踏雪赏景,流连山水,岂不美哉?

因为一连几天都是雪天,所以正月初十、十二、十三几天,我们都乘兴游览了龙泉寺景区。先是在龙泉广场上堆了一条雪龙,做工不是很精巧,可是高昂的龙头,蜿蜒的龙身,遒劲的龙爪,还真有那么点儿气势。照片传到网上以后,受到众多群友的赞赏,我们心里也感到高兴。好歹也算是用春雪为龙泉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这样的美景禁不住阳光的爱抚,最终将浓缩融化成为一滩雪水,但是用自己的一份爱心创造一种美,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愿能以此激起人们对热爱生活的共鸣!

连续两天上山,流连于龙泉寺美妙无比的雪景,真是美不胜收。站在山下,仰望凤翥山群峰,山坡上一道白一道红,白的是雪,红的是红色的砂岩,尽显丹霞地貌独特的风采。山间的树木上一片莹白,犹如开满了洁白的小花,让人都有点质疑是否春天的脚步走得过快,催开了满山的桃杏花,使人迷恋,更使人陶醉。

真正进入龙泉寺景区,最让人惊叹,也最让人迷醉的还是那布满整个山坡的泉:贯珠泉依然淋漓滴答,只是比平常多了许多冰橛,晶莹透亮,透出丝丝清凉。凝固在崖壁上的冰瀑,除了亮,就是白,更显得崖壁上铺陈的苔藓鲜嫩嫩的绿。那滴沥的水珠落在水潭里,“叮咚——叮咚——”的声响甚是悦耳,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为令人惊叹的是,潭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边上堆积着白雪,光看着都能感受到股股寒意,可几十尾红色的鱼儿却依然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浮游,不能不使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贯珠泉”,绝对美妙的名字!

洗眼泉在半山腰,泉口是用砂岩凿成的一孔石圈,水色清冽,水质清凉,据说用来洗眼,能治眼病。每天上山之时,总有几个虔诚的老人,跪在泉边,焚香礼拜完毕,捞起泉里的水,轻轻地抹在双眼上。也许真有神灵感应,愿人们从此眼明耳亮,身体健康。

其他的几眼泉,多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再加上设计理念上缺乏匠心独运,多有牵强,不说也罢。在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龙潭,那条人工雕塑的龙,顺谷而造,昂首翘尾,喷云吐雾,大有驾云腾空之势。只可惜也许是怕冻坏的缘故吧,龙嘴里没有喷水,少了一点气势。加之最近新修,原来的水车也不见了,空留一潭结冰的潭水,教人好不遗憾。

站在凤翥山顶,背依“玉皇阁”,俯瞰龙泉寺景区全貌,尤其是龙泉雪景,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从山顶到山脚,亭台楼阁殿堂顶上覆被着雪,树冠上包裹着雪,连清冽的溪水都看起来白茫茫一片。也多亏有山的颜色,以及树木的光彩映衬,远处的龙泽湖,在建的“文化三馆”,才看得很清楚轮廓,不然漫山遍野纯白一片,也就显得有点单调了。也正是因为这样,龙泉寺才凸显出独具特色的美——冬天的美!

11.从“标准答案”说开去 篇十一

科举、应试教育的阴影

是不是需要有“标准答案”?这个问题本来并不十分复杂,但在现实生活中,“标准答案”的滥用,已经出现扼杀创造精神、僵化思维方法的严重后果,最终的结果是让一代代新人走向歧途,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大一统”的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强调“统一”,必然要确立“标准”,于是,“标准”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这种传统的另一方面,自然很容易贬损一切“偏离轨道”的想法,排斥“标新立异”,尤其反对敢于向“标准答案”挑战的“离经叛道”行为。

再者,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使得那些追求金榜题名的知识分子,一辈子皓首穷经,苦练八股,个个像范进那样,盼望着“中举”那一天。因为在他们心灵深处,“标准答案”已成为向上攀登的万灵秘籍。

近代虽然废除了科举、八股文,但是当代应试教育的幽灵,仍然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已经成为自觉自愿的“考试机器”。所谓“机器”,就是没有灵魂、没有个性、没有头脑,只会按照图纸加工的机械。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依靠“标准答案”才能进行运转。

这是不是“标准答案”在当代迅速蹿红的社会背景?

创造精神的扼杀

正因为“标准答案”有着这样深厚的背景,它的影响就绝不是表层的、局部的,因此,对它绝不可小视。

这种迷恋“标准答案”现象的背后,最可怕的是在销蚀独立思考。因为有了“标准答案”,你只需要绝对相信它、依赖它、背诵它、重复它,就可以顺利通过各种考试,总会有“好果子”吃;相反,你要是独立思考,对“标准答案”表示怀疑,甚至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肯定是名落孙山,甚至被贴上一个“调皮捣蛋”“犯上作乱”的标签。

长此以往,介于这正反两方面的不同结局,人们很容易变得越来越懒于独立思考、恐于独立思考。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肯定不能长存;一个个体,如果没有独立思考,严格说不再是真正的人,因为它已经失去人类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肯定也没有独立人格。这要从人类的本质说起——马克思认为,自主能力是人类的本质特征,而正是“自主活动”构成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征。“自主活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秘密。“自主活动的主体只能是‘有个性的个人’。因为所谓‘自主’乃是个人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所塑造的人格就体现着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怎么可能有“内在的自我决定的能力”呢?那种人云亦云,盲目崇拜“标准答案”的人,决定了他只能是依赖外部条件,缺乏独立人格的人。

而创造精神的基础就是独立人格。一个民族,由于缺少独立思考,导致缺少独立人格,还要想出现创造精神,那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到这里,“钱学森之问”似乎也可以找到了答案。

思维方法的僵化

“标准答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竟会导致创造精神的缺失?事实告诉我们,仅仅是操作、技术层面的一份“标准答案”,当然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问题是使用和对待“标准答案”的态度,已经不知不觉地将盲目崇拜权威的自卑心理、僵化的思维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标准答案”有两个十分迷惑人的特点,如果不认真鉴别,加以警惕,则很容易使人们走向思维僵化。

唯一性。本来,每一个事物,都有无限多的特点,人类虽然不可能穷尽它,但可以逐渐接近它。大家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思想观念,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作者“对话”,就会发现不同的哈姆雷特。而“标准答案”,一旦强调它的“唯一性”,就遮住了读者的眼睛,封住了读者的嘴巴,最终是僵化了读者的思想。

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唯一性,就会遮盖真实世界的多样性。比如大家熟悉的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物理学角度,唯一答案就是,“雪化了以后是水”,再精确点还可以补充“还有泥土”。但是,人类700万年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丰富经历使我们不仅认识到“雪化了之后是水”,还认识到诸如“雪化了之后是春天”等等多种多样充满想象力、富有机智的认识。

静止性。世界最根本的一个特点就是,万物都是发展运动的,而“标准答案”则是以不变应万变。原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事物,通过“标准答案”的加工,很容易成为死板、枯燥、毫无生命力的几个条文。一个学生,如果远离现实生活,满脑子塞满了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条文,即使他拥有高分,得到高名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有什么作为?

我遇到过几位大学毕业生,发现他们竟能够通过死背试题答案,得到哲学课的满分。但他们自己承认,对那些深奥的哲学原理,根本不懂,更不用说应用了。

本来,哲学是“聪明学”,能够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帮助他们探索宇宙的奥秘,而他们把它当成了一种“标准答案”去死记硬背,这样他们就走向了反面。也就是说,当代学生盲目崇拜“标准答案”的结果,不仅学得的知识是死记硬背毫无价值的条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危险的思维方法,甚至是错误的人生态度。他们不知道正确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真相,终日寻找着、依赖着那些“标准答案”,永远被动地走着人生道路。

相对真理的启示

我们反对盲目崇拜“标准答案”的态度,并不等于完全取消“标准答案”。比如,“字典”还需要不需要?字典就是对字词解释的“标准答案”,只不过我们不能在思想上把它固定化、绝对化。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字典总是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

这里,用得着哲学上“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道理。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认识,包括“标准答案”,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简单的事情,可以有一个标准的、带有绝对性的答案,例如,国际妇女节是三月八日。对复杂的事物,人们只能是掌握一个个相对真理,而绝对真理则存在于无数个相对真理之中。例如,对地球的认识,我们开始认识到它是一个球体的时候,只是一个相对真理,因为这个球,并不是绝对的圆。后来,人们认识到地球的下半部比上半部要大一些。然而,这还是相对真理,因为,地球的截面也不是一个标准的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接近客观实际,但终究不能穷尽,还有许多情况需要后来人去发现。对地球的绝对认识,也可以说对地球形状绝对真理的认识,就存在于这无数个相对的“标准答案”认识之中。

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人类就是靠着一代代人,在实践中取得一个个相对真理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绝对真理。

实践是检验标准

那么,究竟怎样看待“标准答案”到底标准不标准呢?

科学界流传着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对待“标准答案”的故事。有一个教授让学生完成一个作业:用一个气压计测量一个楼的高度。一个学生的答案是,用绳子拴上气压计,从楼顶上垂到地面,测量绳子的长度,就是楼的高度。教授要给这个调皮的学生打零分,而学生坚持认为应该给100分,因为完全符合逻辑,解决了实际问题。后来找到卢瑟福评判。卢瑟福要求该学生用物理学的方法再做一遍,结果做得很好。

卢瑟福好奇地询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回答,他十分厌烦教授死扣“标准答案”的做法,因此给了一个“非标准答案”。这个学生就是后来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彼尔。

从这个事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卢瑟福机智地保护了独立思考的学生,没有用“标准答案”的大棒去扼杀创造性;二是引导学生尊重在物理领域里的知识,既保护了带有创造性的“非标准答案”,又重视具有相对真理性质的“标准答案”。

通过对“标准答案”的讨论,我们取得三个认识: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是实践检验真理;三是实践发展真理。

12.从学校领导“跑课”说开去 篇十二

听课, 是学校领导一项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 是了解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许多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领导的听课节数作了明确要求, 有的地方规定:每学期校长听课不得少于80节, 副校长不得少于60节。校领导听课, 逐渐演化为一种新的听课形式———“跑课”。“跑课”是指学校管理者不提前通知任课教师, 不征求授课教师的允许, 随时进入“正在进行时”的课堂进行听课, 且听课的时间少则几分钟, 多则十几分钟。由于这种“短、平、快”式的听课既能了解教师上课的真实情况, 又能完成听课任务, 因而深受一些学校管理者的推崇。然而, 人们对学校领导是否该采取“跑课”的形式来管理教师, 却众说纷纭。对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真切体会和感受谈谈对“跑课”的认识。

一、“跑课”的积极作用

1. 可以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

学校领导只有深入到教师的常态课中, 才能真正了解教师的业务素质、授课水平、教学能力。“跑课”听到的是没有作秀的原生态常态课, 这与听“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相比, 其真实性、自然性均较强, 有一种回归自然的质朴, 有利于领导者了解本校教师的真实教育教学水平和现状, 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表现和学习情况, 有利于掌握教师的真实情况, 对教师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也有利于及时调整学校的管理措施、教学计划。

2. 有利于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如今, 部分教师的知识陈旧老化, 教学方法简单陈旧, 工作马虎应付, 课堂教学得过且过。如有些教师上课采取“放羊式”“满堂灌”的方式、上课接打手机等。“跑课”对端正某些教师的工作态度, 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不通知的方式推门听课, 会无形中给教师以压力感、威慑力, 迫使一些教师精心备课, 认真上课, 以“应对”随时“跑课”的领导。很显然, “跑课”在教学督查中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3. 有利于对教师实行绩效考核

在一些学校, 教师的数量多, 绩效考核面广量大, 任务繁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是考核的重要内容, 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直接外化和体现。“跑课”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为考核教师提供依据。

4. 有利于减轻学校领导的管理负担

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大小会议接连不断, 各种检查接二连三, 评估验收接踵而至, 领导们忙得“不亦乐乎”。每学期又要听几十节课, 实在是抽不出身来。“跑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听几节课或十几节课, 既能完成听课任务,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 减轻了学校领导的听课压力和负担。

5. 有利于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 各学校都根据名校经验制定了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读、讲、议、练”教学模式等, 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学习、研究, 也进行了示范, 要求教师根据学校要求, 贯彻落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如何, 采用“跑课”进行监督是必需的了。

二、“跑课”的弊端

1. 打断了师生教与学的思路

一般情况下, 课堂教学是按照教师的预设环环相扣地进行的, 而精彩的课堂中随着校领导“跑课”的到来, 师生此时此刻的注意力和关注点都聚焦到“不速之客”身上, 注意力被转移, 思绪被打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被暂时“中断”, 使原本已入佳境的教学活动被中止, 这给师生带来了人为的紧张和思维的走穴。因此, “跑课”容易打乱师生的正常活动, 干扰师生的活动节奏, 影响了整堂课的精致和精彩, 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2. 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当课堂教学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 突然闯进来若干校领导, 他们就自觉不自觉地会成为师生的关注中心, 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教学的进一步推进。因此, “跑课”会使课堂神圣的色彩被淡化、随意化。领导们听几分钟后就不辞而别, 离开时, 仍不忘不动声色地看一眼教师, 扫视一下所有学生, 然后赶往另一个班级去“推门”, 真可谓“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这会对学生传递一种不良信息, 使学生认为“原来课堂是可以随便出入的”。他们会效仿这些领导, 想进就进, 想出就出, 相对严肃的课堂仿佛成了“超市”, 可以自由出入。因此说, “跑课”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 不利于全面了解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综合素质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其中课堂教学是最集中的体现。但课堂教学是由许多环节、细节组成的, 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智慧、教学艺术。领导要想对一位教师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评价, 必须通过多方面的考查, 多次听课、评课, 而不能通过一节课或几分钟的课就对教师贴上“标签”, 打上“死结”。

4. 是对教师的不信任

作为学校领导, 要信任每一个教师, 用信任之臂去包容每一位教师。信任每一位教师, 就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肯定, 对他们尊严的维护。“跑课”是监督, 是检查, 是对教师的“突然袭击”, 带有“找茬”“挑剔”和浓重的敌意, 实际上就是对教师的不信任。绝大部分教师对“跑课”是反感的, 认为这并不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5. 不利于纯化教风

课堂是师生心灵碰撞的阵地,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 是师生之间生命对话的舞台, 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 是教师课前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然而, 上课教师面对突然跑进来的领导听课, 不得不临时调整教学方案, 中止原来的教学流程, 被迫“作秀”起来, 投其领导所好, 使课堂教学走了形, 变了味, 由常态课急变为表演课, 由真实课演变为虚伪课, 由为学生而教转变为为领导而教, 一切都向领导的心理靠近, 向领导的需要看齐。这也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种下带有“病毒”的禾苗, 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6. 损害了领导的威信

领导管理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威信折射出的影响力发挥作用的过程, 领导的威信一旦丧失, 其影响力也会随之消失, 其管理过程就会苍白无力。“跑课”是对教师的不尊重、不信任, 也是为完成听课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投机取巧手段, 教师对此较为反感。一些领导听课后, 不与授课教师交流, 即使交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还有的领导由于被各种难以预料的事务分散了精力, 预期的“跑课”也无法坚持, 当学期快要结束时, 为了应对县教育局领导对听课工作的检查, 只能借来他人的听课记录加班补抄, 甚至让后勤人员帮着抄。这样的领导不可避免地会失信于教师, 陷入管理被动, 给教师留下“弄虚作假、言行不一、华而不实、穷于折腾”的印象。这无疑会使领导的威信遭遇“滑铁卢”。

三、对“跑课”领导的建议

1. 做好“跑课”前的准备

在实行“跑课”之前进行广泛宣传发动, 让教师心中有数, 让教师明白“跑课”的领导绝非是来“挑刺”“找毛病”的, 尽量避免教师抵触情绪的产生, 学校领导要组织同学科、备课组的教师一同去听课, 以减轻被听课教师的紧张、对立情绪。“跑课”者要事先熟悉教学内容, 提高听课的质量, 要做好记录, 诚心诚意地和授课教师交流, 使被“跑课”的教师有所感悟, 有所提高。

2. 尽量不打扰学生

“跑课”领导进教室和出教室时要轻手轻脚, 不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不要制造“人为紧张”气氛, 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进出教室时, 要面带微笑, 而不能板着冷峻的面孔, 使师生感到紧张。更不能在听课时接打手机。

3. 把握好“跑课”督查的内容

听课时做到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尽量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最多的内容, 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班级文化建设、室内卫生、教师上课态度、学生听课状态等, 要认真记录, 留下客观、公正的资料。要尊重上课教师和听课学生, 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听课。听课的时间尽量长些, 以便能较为全面地了解更多真实的情况。

4. 及时、客观地进行“跑课”后评课

评课可以提高“跑课”的信度和效度, 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吸取教学中失败的教训,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使教师获取有益的信息,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跑课”后, 一定要与被“跑课”教师交流, 评课时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言之有情, 态度要诚恳, 评价要客观, 要以一颗包容的心看待授课教师, 切不可“吹毛求疵”“见瑕不见玉”。

13.从拴象说开去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十三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

1.文章阐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

2.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

答案:

1.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2分)(答“我们要摆脱思维定势”得1分)它是对印度人拴象的故事进行分析后提出的。(2分)

2.运用了比喻论证(1分)。把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比喻成“紧身上衣”(1分),形象地阐述了打破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对人束缚的重要性,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2分)。

14.从一道名著阅读题说开去 篇十四

2008年名著阅读的考察不论从形式到内容, 都有新的变化。下面以浙江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进行说明:

班里开展“书林漫步”的读书活动, 下面是其中的几个环节, 请逐一完成相关任务。 (10分)

(1) 牵线搭桥理情节

请将下面《骆驼祥子》中几个关于祥子的事件按情节发展的顺序排列 (只写序号) 。 (2分)

(1) 无奈娶虎妞 (2) 洋车被兵抢 (3) 贱价卖骆驼

正确排序: () → ( (3) ) → ()

(2) 寻章摘句说人物

请你任选一题, 按照要求作答。 (3分)

(1) (他) 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 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 又没人送饭, 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 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 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 一头大踏步去了。

“他”是《________》中的________ (人物) ,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他”的____________性格特点。

(2) 这炉子是我用方砖砌成的, ……把我的面包放在里面, 用瓦盆把它们扣住, 再在瓦盆外面盖满火种, ……这样, 我把我的大麦面包烘得非常好, 不亚于世界上最好的炉子烘出来的, 而且不久之后, 我居然把自己训练成一位很好的面包师, 因为我还用大米试制了一些糕点。

“我”是《________》的________ (人物) ,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我”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 探幽揽胜觅文踪

玉石店里的墙上挂着一幅画, 画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第一颗石头, 炼就了苍穹;第二颗石头, 化育了石猴;第三颗石头, 造就了一座红楼……”

画上的这段文字, 其中三处隐含着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或长篇小说, 请你选择其中两处, 写出相应的神话故事或长篇小说的名称。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神定气闲谈读书

朱光潜在《谈美》中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 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 欣赏啊!’”请你针对“慢慢走, 欣赏啊!”这句标语, 从名著阅读的角度, 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3分)

这道题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设分较高

跟其他地区相比, 台州卷可以说是设分最多的地区之一。从全国中考试卷来看, 名著题分值相差较大。有些地区名著题仅占2到3分, 多数地区在5到6分, 但也有不少地市分值达到或接近10分。例如广东汕头卷和福建宁德卷设为8分, 福建泉州永安卷设为9分, 福建莆田和福建永春卷占10分。纵向比较发现, 许多地市对该题的分值设置有所提高。如江苏盐城卷由去年的3分提高到4分;烟台卷由去年的4分增加到今年的6分;江苏苏州卷由去年的3分上升到5分。由此可见命题者对名著阅读的进一步重视。

二、覆盖面广

上述例题不再局限于某部名著, 而是同时涉及到《骆驼祥子》《水浒传》《鲁宾逊漂流记》《女娲补天》《西游记》《红楼梦》等多部名著及神话传说。从其他地市的试卷看, 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烟台卷涉及到《水浒传》和《简·爱》两部, 潍坊卷涉及到《水浒传》《名人传》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名著, 福建泉州惠安卷涉及到《西游记》《水浒传》《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等五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学年结束前读完规定课外读物, 切不可只抱着一部或几部不放, 更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三、题型丰富, 考察全面

从例题来看, 名著的设题不再单一, 而是多种题型的综合, 避免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可能性。其中大致包含以下几种题型:常识类, 情节类, 概括类, 感悟类等。并且, 命题者设题时注意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

第一题, 考查作品故事情节。此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及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只有认真读过原作《骆驼祥子》, 对故事情节十分了解, 才能做出正确回答。

第二题, 考查名著常识及人物性格。此题的设置考查了学生对名著常识的了解以及考生的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题目节选名著中有代表性的段落, 或者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性格的段落, 让学生在阅读文段的基础上写出作品名称及有关人物名称。如果考生对作品不熟悉, 很难完美作答。对人物性格的考查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并分析文段中人物的言行, 抓住主要语句, 加以提炼概括, 用最简明准确的词语归纳, 切莫拖泥带水长篇大论不知所云。

第三题, 将名著阅读考查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合而为一。“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阅读名著, 更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活动中去。此题难度不大但涉及面广, 涉及《女娲补天》《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名著 (神话传说) 的内容和名称, 不仅考查了学生名著阅读的广度, 而且考查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题, 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把握。此题的妙处在于先创设情景, 学生在理解了“慢慢走, 欣赏啊”的含义后, 自然而然明了“阅读名著就如同欣赏风景, 蜻蜓点水和浮光掠影都不会有大的收获”的道理, 从而就会得出正确答案:“阅读名著要慢慢读, 不要只求速度”, 或者“阅读名著要细细品味, 学会赏析”。看似随意的一道题, 却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及书面表达能力, 可谓一石多鸟。同时提醒考生阅读名著时不要一味贪多求快, 否则书读得再多收效也不大。

四、设题更加贴近文本

名著题的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常识的了解和故事梗概的把握, 而是越来越贴近文本。如果对文本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 在考试中是无法应对的。如例题的第一题, 考查《骆驼祥子》中的几个故事情节, 如果没有认真地读过这部作品, 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了解得不够清楚, 那就很难答好。所以中学生在阅读名著时, 不要仅仅满足于了解故事梗概, 更不要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而是要静下心来, 细心阅读, 仔细琢磨, 才能对文中的故事和人物了如指掌, 才能从名著中汲取到更多营养。第二题考查常识和人物性格时, 选取了名著中的有关精彩段落, 更进一步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阅卷发现, 有的考生答案笑话百出, 完全跟作品不沾边, 有的考生能答对人物性格却写不对作品和人物, 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在平时名著阅读教学中还存在浮躁的弊病和侥幸的心理。其它许多地市的名著阅读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看来紧扣名著情节和具体文段设题已经成为名著阅读考查的大趋势。

当然, 这道例题并不能包含名著考查的所有形式和题型, 但不失为一道题型新颖, 内容丰富, 考查全面的好题。可以肯定的是, 以后的名著阅读, 其考查形式会越来越灵活, 内容会越来越具体, 程度也会越来越深入。

15.从《大宅门》的火爆说开去 篇十五

首先窜红中国荧屏的家族兴衰剧是日本电视剧《阿信》,在差不多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看《阿信》、谈“阿信”几乎占据了国人的“八小时之外”。紧接着火爆屏幕的家族兴衰剧是国粹《红楼梦》,其收视率当属史无前例。由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所以,或许有人不同意把《红楼梦》视为家族兴衰剧。其实就题材而言,《红楼梦》借宝、黛爱情悲剧和荣、宁二府的衰亡,表现封建社会末期的世相百态,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趋势,这正是家族兴衰剧的典型写法。况且,写家族兴衰并非意味着艺术档次不高。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是不是写家族兴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不是写家族兴衰?而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又何尝不是写家族兴衰呢?

到九十年代初期,《渴望》再次席卷屏幕,与《阿信》和《红楼梦》相比,其收视率再创新高,乃至形成罕见的“渴望现象”。或许因为表现大家族的兴衰太费劲,而且制作上也不符合室内剧“短平快”的原则,所以《渴望》的编导退而求其次,将显赫大家族的兴衰压缩为普通小家庭的变迁,进而形成一种趋势,使其后的家族兴衰剧演变为家庭命运剧——无论是以《义不容情》、《青青河边草》为代表的港台家庭剧,还是新加坡、墨西哥的家庭肥皂剧,基本上都是如此。从《渴望》到《大宅门》,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电视界先后经历了以《编辑部的故事》为代表的“情景剧热”,以《戏说乾隆》为代表的“戏说剧热”,以《9·18大案纪实》为代表的“纪实侦破剧热”,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名著改编剧热”,以《雍正王朝》为代表的“清宫剧热”,以《牵手》为代表的“婚外恋剧热”……惟有家族兴衰剧波澜不兴,其间虽有不少国产与港台的家庭命运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却因缺乏历史变迁的沧桑感和命运沉浮的震撼力而难以尺水兴波。正是在这个观众对家族兴衰剧的审美需求处于极度饥渴的节骨眼,正宗而典范的家族兴衰剧《大宅门》应运而生,这怎能不令观众一睹为快呢?再加上郭宝昌精雕细刻,编、导、演强强联合,诸明星各显神通,这又安得不令观众好评如潮,从而使收视率“芝麻开花——节节高”呢?

诚然,家族兴衰剧在中国荧屏有着得天独厚的题材优势,但是,单凭题材毕竟不能决定一切。要使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中的高收视率,还要在制作上施展绝招。根据家族兴衰剧自身的特点,借鉴《红楼梦》、《大宅门》的成功经验,笔者以为,要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家族兴衰剧,必须使出以下招数:

其一,在家族规模上,尽量选择地位显赫、实力雄厚、人丁兴旺、时间跨度较长的名门望族,如《红楼梦》中的贾府,本是官宦之家,又兼皇亲国戚,又如《大宅门》中的白家,既是京城巨商,又类宫廷御医,均非普通的小户人家。惟其地位显赫,才与上流社会乃至统治者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惟其实力雄厚,才可能与其他家族争强斗狠,生出许多恩恩怨怨;惟其人丁兴旺,人际关系才错综复杂,从而在家族内部引发权利纷争或经济纠纷,导致祸起萧墙;惟其时间跨度较长,才容易产生历史变迁的沧桑感。而一旦有了上述因素,也就有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有了令观众魂牵梦绕的“戏”。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选择一主一辅两个家族,以便施展对手戏。这正如《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和《大宅门》中的白家与詹王府一般。而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这部剧绝对短不了,一般不会短于30集,否则戏剧冲突没法充分展开。但也不应长于50集,否则观众就会觉得拖沓冗长。

其二,在戏剧冲突上,尽量制作悲剧而避免喜剧。在中外剧坛,悲剧历来比喜剧轰动。试看《窦娥冤》、《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雷雨》、《日出》、《茶馆》、《大宅门》等轰动之作,哪一部不是悲剧?试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比他的喜剧吃香!个中缘由,固然不一而足,但是,广大观众重悲轻喜的审美定势,恐怕一时半会难以改变。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顺势而为呢?

其三,在人物塑造上,尽量呈现性格极端、反差强烈的特点:或善到极点,或恶到极点,或刚到极点,或顽到极点;并且让好到极点的人偏倒霉到极点,坏到极点的人偏讨好到极点,以体现“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命运错位。盖因性格极端、反差强烈与命运错位最易对观众“煽情”,最足以爆发命运沉浮的震撼力,常常令观众牵肠挂肚,欲罢不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使人物形象发生逆转,出现弃恶从善或浪子回头的倒转,那么,其“煽情”的效果更为强烈。当然,无论是性格极端、反差强烈,还是命运错位、形象逆转,都必须立足坚实的生活基础,符合人物的性格基调,切不可随心所欲,闭门造车,为“煽情”而“煽情”。以此观照《大宅门》中的白家大爷、白家三爷和白景琦等人,不是恰好符合上述原则吗?有这几位使劲煽情,更长白文氏形象的光彩照人,兼有众大腕的领衔主演或友情客串,《大宅门》在人物塑造上还能不拔尖儿吗?

16.从员工的“亚健康”说开去 篇十六

陪着儿子看了好几集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不禁为远在大洋彼岸那群动画创作者天才般的创造力和幽默品质而折服!两岁多的儿子完全被那有趣的情节、夸张的动作、可爱的形象迷住了。你瞧,他老吵着要放动画片,只要打开VCD,他的眼睛一眨不眨,有时还坐在沙发上旁若无人地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儿子这副着迷的样子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能不能制作得像动画片一般迷住花朵般美好的孩子这不单是介质的变化和制作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问题。我们的教科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考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认知结构和情感品质。或者说,既要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又要以色、香、味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喜欢动物几乎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似乎很重视这一点。教材中的动物们一个个在孩子们面前闪亮登场。但笔者感到,这些动物形象大多是理趣大于情趣。很多时候,它们仅仅是传播知识、训导为人处世原则的手段和工具,缺乏一种动物本身的真趣和魅力。

像《小猫种鱼》《小山羊》《小壁虎借尾巴》《三只白鹤》《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都是想借动物们的言行举止向小孩子传授简单的科学知识,从这样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充满激情的想象和创造,而是一个穿着动物的外衣的博学之士在向孩子们作科普讲座。

小学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一种寄寓型的动物。这类动物活动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因为,它们的背上都背着一个装有人生哲理的“包袱”,全然不像前面提到的猫和老鼠那般无拘无束,个性鲜明。这类课文在教材中简直是俯拾皆是。如教人们互帮互助的《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孩子们做事要善于想办法的“乌鸦”(《乌鸦喝水》),说明不要见异思迁的“小猴子”(《小猴子下山》),让孩子们从小抛弃坐享其成思想的《小白兔和小灰兔》,说明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的“小猫”(《小猫钓鱼》),揭示人各有所长,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驼骆和羊》,告诫孩子们美不美不在外表的《美丽的`公鸡》,暴露自我炫耀者丑态的《骄傲的孔雀》,让孩子们明白跟恶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狼和小羊》,知道不要相信坏人的《会摇尾巴的狼》,教导孩子们不要轻听别人奉承的《狐狸和乌鸦》,懂得对别人的意见要善于分析和验证的“小马”(《小马过河》),等等。

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科学启蒙和人生养成教育固然重要,但笔者以为,这种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简单的“对号入座”。设想一下,即使我们把上面提到的教材中的篇目都制成动画片,它们有《猫和老鼠》那样让人着迷吗我看未必。这些动物们的脸上没有幽默,没有滑稽,没有生活中的真情真趣,有的只是一脸的严肃。他们像一群参透人生的智者,借着动物的口吻向纯真的孩子们作人生的指点和忠告。在这里,猫非猫,兔非兔,孔雀不是孔雀,公鸡不是公鸡,他们只不过是一些箴言警语的传声筒。他们的形象似乎还有几分童真,但只要一说话,便是一个地道的饱经沧桑的老者。我不知道正处在生命黎明时分的小孩子能不能亲近这份老成和持重

这么多富有理趣的动物是与“文以载道”的传统不谋而合的。若拿“文以载道”的标准去审视《猫和老鼠》,这部迪斯尼巨片的思想性是不是要打折扣如果你想从这部片子中去寻找所谓的高尚品质、人生哲理、处世原则的话,那将是徒劳。在我看来,要说《猫和老鼠》载道,它所承载的是一种透明的童真与童趣,同时这里所折射的是一种美国式的机智和幽默。

长期以来,我们所认同的“道”总是一种端坐于圣坛的理想人格,很多时候是一种让人仰之弥高的价值取向。小学教材里的这类寓言型的动物,之所以不及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里的动物们那么真切、自然、可爱,原因就在于我们对“道”的理解比较功利和肤浅。

一个小学生告诉我,他听老师范读《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眼泪禁不住直往外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让他留下了同情的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却让他留下了激动的泪。我顿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力量。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悲悯与关怀,懂得了爱,懂得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孩子们从形象中、从故事中感悟到的,丑小鸭并没有指指点点说什么。

丑小鸭与前面提到的公鸡、乌鸦、孔雀相比,它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孩子们从它身上获得的是真善美的启迪。这便是情的感染力。

记不清哪位诗人说过:一个大哲人在临死前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话,其实是一个童稚皆知的道理。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小学生还刚刚迈步,有很多成人们自以为深邃无比、举足轻重的道理他们在生活中会慢慢体会得到的。我们有必要不顾他们的阅读趣味而喋喋不休地说理布道吗笔者以为,小学语文课本里呼唤更多的有真情、有真趣、有真味的动物形象,我们的课堂里同样要少些理性说教,多些情感共鸣。

一旦树立了这种观念,我们就不会勉强孩子们去揣摩句子的思想含义,更不会让他们背着“文以载道”的沉重包袱而在作文中大肆地编造好人好事,当然也就不会草率地把写蚂蚁搬家之类的文章判为主题不积极。

是的,语文课必须挣脱人为的理性羁绊,要用文学的形式把美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要让他们像喜爱动画片一样喜爱手中的语文书。

17.从员工的“亚健康”说开去 篇十七

文件是使用TCP,而QQ使用UDP,剩下的事情就是论证TCP传输文件没有UDP快.大概的就是下面的几个观点:

1. TCP是可靠的,需要验证数据是否到达和是否正确,而UDP是不可靠的,少做了很多事情,所以MSN的文件传输比QQ慢.

我看了当时就想笑,也用了QQ不少时日了,从来也没有发现传输文件有问题的,用UDP作协议也很久了,不做应用层验证重传的代码,我还真不敢写.这个理由,失败.

2. TCP建立连接需要3次握手,而UDP不需要,所以TCP慢.

三次握手这个事实倒是千真万确,还好我没有那么容易被忽悠,两个人谈话之前要握握手的确要稍微费上几秒钟,但是这个关谈话的语速啥事情?假如网络的 ping值达到300ms,各位看官喜欢网络游戏的,估计都不会玩了,否则垂死的boss会高兴的发现你忽然变成了木偶可以随便殴打不还手,最后你只能骂骂电信网通然后复活几分钟后又是一条好汉.但是对于TCP,这样的ping值,三次握手一般都不需要1秒钟,把这个定为文件慢慢传的罪魁祸首,似乎太不靠谱了,这个理由还是失败.

3. TCP一旦建立链接,路由就确定了,而UDP是不确定的路由方式,谁速度快走谁的线路.

这样说就说明没有作者好好理解TCP/IP协议了,TCP的链路只是一个逻辑的,又没有建立物理链路,下面跑的还是IP包,这个包走这条路,那个包完全可能走另外的路,这点TCP和UDP没有两样.理由继续失败.

4. msn服务器在国外?

有些道理,但是我听一个美国的朋友说他也喜欢用QQ传文件的.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微软没有做好?(题外话,个人的确觉得MSN相比QQ的飞速进步而显得动作迟缓)QQ的Fans开始摩拳擦掌,一些不那么喜欢 M$的估计就要开始丢板砖了.不管立场如何,事实还是要探寻一下,本着不求甚解,薄积薄发,浅入浅出的精神,我认为有几个可能原因:

1. 两个传文件客户端都在NAT后面的时候 (你不知道NAT啥意思?比如多个人通过路由器共享一个猫上网,那么你们一般就是在NAT后面了),从技术实现上讲,TCP在这种情况下穿越NAT比 UDP麻烦得多.UDP只要开始几个穿越NAT的协商包需要服务器转一下,后面的文件数据可以两个客户端之间直接传输搞定,但是一般TCP就只能全程由服务器中转了,你说哪一个会比较快? 为什么TCP需要服务器中转?先看看NAT吧,听说有高人可以用raw sock搞定,反正我没有中间服务器搞不定.

2. 但是即使上面的条件不成立,msn还是一般比QQ慢的.问题还是在出在前面提到的验证数据可靠性上面,TCP是可靠的,UDP是不可靠的,但是用UDP做传输文件这档子事情,肯定要在应用层写一个验证的协议,否则传过来的文件缺胳膊少腿,会被用户骂死的.说是协议,其实也不难,打个比方吧:

long long ago,贾宝玉在北京,林黛玉在长沙,怎么互诉衷肠呢,派家丁送信!路途遥远,怎么知道信收到没有?打电话问?那时候发明了这个就不用送信了,只能看家丁是否带了回信来了.假如发现一个家丁一个月还没有回,那就多半迷路堵车遭遇山贼或者开小差到扬州花差快活去了,再派一个人送吧! TCP就是这么做的,UDP在应用层协议一般也需要这么做,但是实现上有时候往往有区别.

北京到长沙之间的路,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跑的,常常很拥堵,假如发现家丁好久没有回了,TCP版的贾宝玉再派人送信是要的,但是他会比较识大体,他会少写信,降低发送速度,原来一天一封,现在可能一周一封了.他想,大家假如都这样,路就不会那么拥挤了.这做法很有道理,假如塞车了大家都想见缝插针,只能越来越塞,最后大家都动不了,还不如彼此容让慢慢排队.而UDP版本的贾宝玉假如也这么集体主义,那么他就叫做TCP友好流,就假如它只管自己拼命挤,就是非TCP友好的.

所有的TCP协议假如发现拥塞,都会马上降低自己的发送速度.假如基于UDP的协议不这么做的话,原来拥塞的IP包加上重发的包,网路只会越来越拥塞,最后所有的坚持集体主义的TCP流都会做出牺牲,把带宽让给一些非TCP友好的UDP流.所以除非网络状况非常好,否则TCP是拼不过非TCP友好的协议的.

上一篇:五一国际劳动节标语下一篇:小班结构游戏教案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