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2024-06-14

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15篇)

1.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一

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学校总课题组 执笔:曹燕琴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通过一些专家深入一线的调查发现“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并发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直接导致用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大脑,占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厌学、自信心下降、丧失对学习的责任感、导致辍学的直接因素。”(摘自《“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

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本次教育改革是否能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但在这方面却没有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具体和有效的帮助,教师不能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这是当前课堂上学生浅表学习的根本原因。教师只有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我们才看到自己的教学有某种程度的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千差万别,究竟哪些教学行为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我们展开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师课堂行为的研究”,为便于研究的深入,我们设计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卷,期望通过对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来获得对当前教师教学行为现状的认识,以便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

二、关于调查的具体情况

1、问卷的编制、试测与修订

我们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深入到一线课堂,获得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整体印象,然后把收集到的教学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同有经验的学科教师座谈,最终通过讨论、分析,同时参照国内外有关问卷,将初步满意的70道题目以选择试题形式组合了一个预备测试问卷。为了检验被试回答的真实性和答卷的认真程度,我们还设计了说谎题目,(其用途是检验被试回答的真实性),以及检验题(或称相依题,用于检验被试回答问卷的认真程度)。

我们将初步编制好的问卷进行预试,对试测的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然后根据学科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表述不清和所测角度有重复的题目进行修改、更换,删除了一些鉴别力较低、影响问卷结构效度的题项,再次审视了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是否恰当,题目是否相互独立等因素,并根据题型特点重新排列了题目,增加了测试说明。修正后的问卷(见附录)缩减为40道题目。修改后的问卷再次经过骨干教师和学科专家的分析、评定,他们一致认为,该问卷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问卷题目能反应当前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状况,问卷题目提供的情境与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联系密切,符合测试的目标。因此,该问卷的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2、问卷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观念(包括1、5、8、18、28、31),学生深度学习状态(包括2、22、40),教师的主教行为【包括对话行为(3、6、7、24、27、29),呈示行为(10、20、21、37),指导行为(4、、12、13、15、23、25、32)】,教师的管理行为(17、19、33、35、38),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性行为(包括9、11、30、34、36、39),营造积极课堂文化的教学行为(包括14、16、26)。

3、调查目的了解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4、调查方法

将调查问卷以考试卷形式发放给调查对象,对参与调查的教师说明调查的目的,对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解释,然后组织调查。不要求署名,20分钟后收回。各学科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实况,填写了《课堂教学行为调查表》(见本文后附录)。

5、调查结果

共发放86份问卷,收回问卷86份,其中有效问卷73份,无效问卷13份。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与研究

我们课题组核心人员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逐项统计,进行了结果分析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绝大多数教师教学行为由正确的课程理念引领,能把热爱学习设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能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能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创伤性学习,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疏忽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并较注重教师的讲授,尚未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引领下,学生尚未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并非乐于学习,学习并未给予他们热切与振奋的感觉,教学中学生只有偶尔能主动获取知识,课后还不能主动追求课程以外的知识,学生不具备深入学习的动力。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教学中,大都能做到课堂问题的措词清晰、明确,能用鼓励性语言去提问,并留一定侯答时间,在学生回答后也不立刻评论,并让学生补充、完善回答。但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尚未注意到课堂问题的难度,浅表性的问题居多,让学生感到难度但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居少,另外课堂中封闭性问题较多,而开放性问题偏少。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对自己的呈示行为最为自信和满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语言、文字、声像、动作等手段呈现知识和演示技能,且课堂教授语言大部分能做到准确、清晰、流畅,且自然、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注重板书的示范与引导作用,但教师课堂语言还未能做到幽默,富有激情。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前基本能明确规定讨论主题,并通过提示支持鼓励学生参与,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主题和目标,但同时在课堂上受时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想法的机会还不多,在指导小组学习时未让每个学生分担工作量和不同角色,对学生其他的诸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还不能一一进行正确、合理的指导,有时太多或太少介入学生的讨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课堂管理中,大多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并用课堂规则维持课堂秩序,教师在课堂中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大部分老师也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行为上,但教师在课堂上还不习惯用建设性的批评替代严厉批评,有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创伤学习。

7、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性行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能用奖惩、竞争等方法促使学生热爱学习,会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作用,但尚不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实际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如何激活学生前期知识以建立实现新知识与学生背景知识的链接上尚在探索,如何使教学内容让学生感觉有意义,合乎学生的需求上需要教师须加强研究。

8、教师营造积极课堂文化的行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各种方法在努力创建安全、鼓舞、积极地课堂教学环境,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期许还不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积极。

从总体上看,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教师教学理念得到了持续更新,并能深入课堂实践进行探索。教师在课堂中授课语言清晰、准确、富有激情,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板书进行辅助教学,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还是比较注重于“教”,忽视学生的“学”。过于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课堂问题过于浅表化,封闭性,“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用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大脑”的现象在我校同样大量存在。

四、建议与对策:

1、建构积极的课堂文化

学生需要微妙的情绪来顺利进行学习。人的创造性和学习效果只有在一种较为自由的状态中才能发生,有活力、轻松但灵敏的求知欲是理想的学习状态。努力建构一个安全、忙碌的课堂环境,建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积极关系,推动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在充满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力和张力中进行学习,其学习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深切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2、设计有意义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学习。教师应该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着手,针对知识的内聚学习顺序和轻松记忆,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学生感觉有意义的教学。学习就是将习得的新知识联结到学生已有的神经网状结构上,这就要求必须让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新观念进行同化,使新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最终实现把学生的自然力转换成为专家式的能力。因此,要实现深度学习,避免浅表性学习,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背景以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的设计和资源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借助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经验和体验的相互作用,在建构知识中获得意义。

3、关注学生的学习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情感。在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试图用建设性批评替代严厉批评,用在教学过程中用奖惩、竞争的方法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并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课堂中还应该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的合理正确指导,使学生多掌握一些学习本身的规律。另外还应指导学生从本人的特点和本学科的特点摸索并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引导学生经常总结、交流、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元认知水平。

此文在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第四届“行知杯”论文竞赛中获二等奖 《>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2.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二

一、新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内涵及特征

1. 新教师。

新教师是刚进入教学领域教龄小于五年的教师。这个阶段的教师具有以下特征:对教学工作充满兴奋和憧憬, 同时对能否胜任表现出一定的担心和紧张;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参加过教学实习, 初步形成了一些教育教学理念, 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深, 辐射面也较广。几乎所有的新教师都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性学习, 一般足够教学所需;具备了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 如普通话、粉笔字、多媒体课件制作、运用现代教学仪器设备等;非常重视课前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只是按照课时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很少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的了解不够, 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课后的反思以自己为中心, 更多地关注自己教学的成败。

2. 专家型教师。

教龄在十年以上, 教学表现突出, 能够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的教师称为专家型教师。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 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在备课时, 专家型教师会在头脑中形成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课堂教学表象和心理表征, 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预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专家型教师能够明确制定和执行课堂教学规则, 有一套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课后评价上, 专家型教师关心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二、新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

1. 教学准备。

备课是教学准备中的重要活动。专家型教师多进行长期备课, 备课时间很零散;而新教师多进行短期备课, 常常有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备课时间;专家型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 会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困难, 会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教师备课时首先考虑的是面对学生如何开始教学和持续教学, 倾向于根据权威设定的规则和指南行事。专家型教师在备课时常常是先考虑教材、资料、学生的兴趣等, 目的、目标最后才考虑, 依靠自己的判断行使自主权;专家型教师备课比较简洁, 通常只是突出地包括了上课的主要步骤和内容。而新教师备课比较详细, 常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细节上, 如怎样呈现教学内容、针对具体问题设计方法、仔细安排课堂活动等。

2.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人类已有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组织、认知过程的组织和引导、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检查三个方面。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 能坚持执行下去。他们能够鉴别学生的行为哪些是合乎要求的, 哪些是不合乎要求的, 从而集中精神关注学生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情。而新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较为模糊, 不能坚持执行下去。在课堂规则执行方面, 倘若有人在课堂教学的关键时刻扰乱了课堂秩序, 专家型教师往往不予理会也不会离开教室, 新教师则会离开教室, 与扰乱课堂秩序的人谈话, 将正在上课的学生置于一边;专家型教师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技巧。比如, 专家型教师会运用声音、动作、步伐的调整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预先计划每天的工作任务, 使学生一上课就开始注意并立刻参与到所要求的活动当中;当由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 或有重要信息时, 他们能提醒学生注意。新教师往往在没有任何暗示的前提下变换课堂活动;遇到突发事件时, 自己就停下课来, 却希望学生忽略这些干扰。其次是处理学生的分心问题。专家型教师通常会采用一些恰当的课堂管理策略, 新教师则往往忽略这种行为, 倘若某种行为扰乱了课堂教学秩序, 他就会中断教学进行处理, 从而会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

3.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的回顾和总结。专家型教师进行回顾时, 首先, 主要集中于对完成教学目标有影响的事件, 如怎样上可以适应学生的现状和发展, 怎样更新教学方法等, 关心学生是否理解教材。他们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原因进行反思, 并给予解释。其次, 专家型教师在“即兴反思”方面表现得很优秀, 即教学中反思而非教学后反思。第三, 在教学中, 专家型教师运用多种相互作用的观点进行反思。第四,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环境中表现得积极、敏感、慎重, 能够探究问题解决的线索, 探寻改善教学的可能方法。第五, 专家型教师的反思有具体的内容、具体的认知和具体的情境。第六, 专家型教师思考教学从而形成问题, 建构或重新建构他们的想法以适应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而新教师进行回顾时, 主要关心他们的解释是否清晰, 关注课堂中的细节, 如例子是否恰当、板书是否规范、对学生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况等, 十分关注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三、促进新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当新教师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后, 就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非常有限, 他们所学习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这时只有通过在职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因此, 培训工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 培训内容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于新教师的培训, 应重点关注培训的目的和培训的内容, 最直接的目的则是使教师能够得到发展, 目的决定内容。新教师要求发展, 必须努力克服自己所遇到的困难, 弥补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因此, 对新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具有针对性, 应主要以问题为中心, 着眼于对新手教师的教法和教学理解等方面的问题解决。此外, 培训内容必须紧贴实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

由于培训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而展开的, 根据不同的需求就会有不同的培训形式, 因此, 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 应有灵活性。首先, 可以根据新教师的不同需要进行各类培训, 培训的方式可以有经验交流、专题培训、案例分析、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课堂实践等形式。其次, 对于新教师的培训应尊重成人的学习方式, 应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集中教授和交流探讨相结合的研修式的教学方法, 从而发展教师教学的自我个性。最后, 培训不应局限于本校, 应加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联系, 即校际合作交流。

3. 评价体系应具有客观性。

客观的评价体系是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只有具备了客观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培训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效用才能得以体现, 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对于培训的评价体系, 我们应摒弃以往的仅以成绩为考核指标的非客观方式, 而应对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多方面的考核, 可采用学校评价、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三个层面相结合的方式, 考察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对教学理论、原理、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考察教师培训后是否应用了新知识、新理念;考察培训后教师以前存在的问题、困难是否解决;考察学校在开展培训后是否变得更好等等。综上所述, 对培训的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是否成长、学校是否发展, 从而验证培训是否有效。因此, 对培训的评价应客观、公正, 不仅考虑成绩还要考虑工作态度等, 最终构建客观的培训评价体系。

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而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专家型教师具有明显的教学机智, 所以, 教学机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过程, 因此在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培训工作应长期坚持, 同时应该在培训中让教师切身体会到新的教育理念, 而不是照本宣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否则, 教师只会在不打乱传统课堂规则的前提下, 接受新理念, 仅从表面做出变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论.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2]杨玉东.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教学过程比较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赖建辉.国外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 2002 (6) .

3.音乐课中教师的过激行为和反思 篇三

在小学音乐课中,学生受罚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要么忘记课本,要么忘带学具如口琴、口风琴、竖笛等课堂用小型乐器,从而扰乱音乐课堂秩序。二是因为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容易激起学生的调皮好动本性,从而使其脱离了课堂轨道、出现了思维分叉而引发一些常见的课堂犯规行为,如搞小动作、谈天、甚至打骂、吵闹。三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而引发的学生学习状态的混乱。如律动时的节奏混乱、演奏时的音调混乱、演唱时的歌声混乱等。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效学习,教师往往容易着急,想用奖惩手段进行课堂调控,但也容易行为偏激。

以下案例是我最近遇到的课堂故事。

上课铃响后,我看到又有七八个同学没有带口琴,便虎起了脸:“你们说,该怎么罚?”学生:“罚站!”“罚抄古诗!”“罚下节音乐课独奏!”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出招,上课发言可没这么积极,特别是曾经被罚过的学生,更是起劲,恐怕便宜了这次不带琴的同学。其实他们说的都是我平时对付那些忘记带琴的学生的狠招,现在已看来已“深入民心”了。可是这时王政突然说了句:“老师,还是罚坐好!”啊?你说得倒新鲜,你这么说能让他们长记心吗?能让我们的口琴学习顺利进行吗?我拿眼神“杀”了过去。王政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反正他觉得他的话是开开玩笑罢了。可王政的话,在我心里还真扎上了营。课后,我反问自己:我的这些狠招管用吗?同学们长记心了吗?没有!那不妨去试试王政的罚坐法吧。

第二节课,我对不带琴的同学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想想,为什么别人都带了你们会忘记?你们这样做对不对?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记得更牢。开始上课!”——安静!那些不带琴的同学立刻正襟危坐,恐怕老师反悔。他们整堂课都在认真学习,积极配合。口琴练习时,有的把耳朵凑到同桌琴边去听,有的则唱唱歌谱,还有的用虚拟口琴(尺子等物)练习吹吸。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第三节课,口琴不带的同学依然有那么多!罚坐没有改变同学们的记心,但罚坐改变了课堂秩序,我可以不为惩罚而呼喝、心平气和地看他们稚气的脸上的灿烂的笑。

虽然罚坐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我要感谢王政“还是罚坐好”带给我的反思,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一、怎样适度惩罚

家有家规、班有班训、音乐课也要有规则。谁破坏规则,谁就要接受处罚。

对小学生而言,比赛能有效促进其学习兴趣,比赛失败,对他们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对于学具不带者、上课说话、捣蛋、不按老师要求者,均可采取上课比赛时扣分策略,促使其自觉遵守规则。比赛效应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并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使音乐课堂纪律无为而治。

但有个别同学屡教不改,会影响组内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可让其暂时独坐反思,独坐一边,不参加任何组的比赛,自然也不能得到任何由比赛而获得的奖品如小苹果、奖卡等。

另外,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班主任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改正坏习惯。如对于自控力差,喜欢玩小动作的小朋友,可暂收玩具,并由课后到班主任老师处认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音乐课犯规同学的名字,课后由班主任教育处罚,使班级奖惩机制与音乐课结合起来管理学生。

由于“技术”原因而扰乱课堂的学生,教师因对其叫暂停。如有些学生喜欢大声叫唱,有些学生律动时脱离节奏轨道,有些学生拿着乐器当玩具等。暂停可使课堂有序有效,可让他们欣赏别人唱出的动听的歌、跳出的优美的舞、奏出的美妙的乐。

面对形形式式的学生犯规行为,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理智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切忌行为过激,过度惩罚只是无能的表现。

二、怎样避免惩罚

每个学生都有获得赞美、赏识的需求,教师应尽可能地避免否定甚至讽刺处罚而给学生带来的沮丧感。针对以上学生受罚的原因,作为老师必须拿出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惩罚手段。

1.降低难度,使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当学生觉得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反思,调整教学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实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如在口琴学习中,一开始时应在音的位置的确认上多化时间,多做一些低难度的练习,比一比谁能快速吹出老师报出的音。这么简单的练习结合一定形式的比赛却是学生们的最爱。如比一比哪一个组进“球”多。我在黑板上画上只筐,四个组接龙吹单音,吹对一个我就在筐内画一球。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不会自暴自弃地在上课时犯规遭罚了。

2.增加趣味,使每个孩子都想参与。当学生被生动的音乐游戏所吸引时,很少会有人偏离上课的轨道。但各式各样的音乐游戏必须伴随比赛,用比赛分数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保证学习效果最优化。如小组歌表演《哦!十分钟》,我请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下课时的一些活动,因为贴近生活,同学们很感兴趣。我规定了比赛规则:唱歌、动作设计、节奏感、队形、合作能力10分。6~8人一组,每组由组长负责队形、分配任务。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动作示范,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表演并观看了《哦!十分钟》。如果任其自然地让学生表演这首歌曲,老师只会自取烦恼。学生在下课时所做的各种游戏动作将从东南西北一起杀出,音乐的美感将被他们快乐的下课感淹没。脑羞成怒的结果只能以惩罚告终。

学生也会对老师的特殊肢体指令感兴趣,乐于配合。如在器乐课中,同学们总是喜欢单独演奏,面对此起彼伏的琴声,我规定没有我的手势邀请不能把琴拿到嘴边,同样当看到我手掌下压后所有口琴必须放下。又如律动表演前老师拍出××××,表示起立并把凳子插入桌子底下,开始律动,省了很多口舌。肢体指令必须经过强化练习方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惯性,不由自主地跟着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3.加强沟通,与每个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心与心面对,心与心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想做到心灵相通,首先我们要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每接一班新生我都会先摄下一个全班学生的影片,对照座位表逐一认识学生。当我们能在课堂上亲切地叫出名字表扬学生,又能叫出名字及时提醒犯规学生时,在学生眼中你已经是一位恩威并举的好老师了。

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最好是个别交流,面对面谈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责问,既会让学生觉得没面子,不肯讲真心话,又会浪费上课的时间,影响课堂效率。

另外,音乐老师要多与班主任或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如有的学生家住乡下,学习其间寄住在老师或亲戚家,这些同学常常因为学具在自己家而耽误学习。如果能及时联系,既能使学生避免上课受罚,又能跟上学习进度。

4.教师三乱行为自查报告 篇四

为切实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规范自己的从教行为,树立人民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维护学校教育正常秩序,现对办班补习工作进行自查:

一、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长岭县教育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关规定;

二、未招收本班学生在家或到学生家中或校内外租(借)用场地进行收费补课、辅导、办班或变相收费;

三、未利用职务之便强制、诱导或暗示本班学生参加有偿家教辅导;

四、未在教师之间相互介绍学生进行有偿补课,不为对方提供有偿家教生源;

五、未动员、变相动员学生参加校外办学机构的各类补习班或为其提供生源;

六、未单独或与他人合伙租(借)场地、占用其他场地进行有偿补课、有偿辅导、有偿办班、参与有偿家教或管理;

七、未在校外办学机构有偿兼课或在社会办学机构中兼课;

八、未从事其他形式的有偿家教活动。自查材料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保证,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并针对个人实际,我本人进行了一次自查活动。此项自查使我明确了师德规范和目前所禁止的内容,深刻了解有偿家教家养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及管理中的安全隐患,自觉纠正违规行为。

一、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多学习上级关于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文件、本校治理教育乱收费计划和实施方案,吃透精神,提高认识。

二、坚决确保不强迫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购买校服等行为,不强迫学生接受经营服务并收取费用的行为。

三、廉洁从教,依法执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人师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用清正廉洁敬业奉献打造出良好的师德形象。

四、完善监督体系。设立家长信箱,主动接受学生家长、教职工和其他社会各界的监督。

今后,我将继续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坚决制止出现教育“三乱”现象,做一位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合格教师。

总之,这次的自查活动让我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被金钱蒙蔽,利欲熏心,永远保持一方净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认真求真,千教万教,学做真人。”

教师“三乱”行为自查报告

作为教师我要继续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从小事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为此,我校开展了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检查。本人就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多学习上级关于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文件、本校治理教育乱收费计划和实施方案,吃透精神,提高认识。

二、坚决确保不强迫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购买校服等行为,不强迫学生接受经营服务并收取费用的行为。

三、廉洁从教,依法执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人师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用清正廉洁敬业奉献打造出良好的师德形象。

四、完善监督体系。设立家长信箱,主动接受学生家长、教职工和其他社会各界的监督。

今后,我将继续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坚决制止出现教育“三乱”现象,做一位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合格教师。

教师“三乱”行为自查报告 “三乱”行为(乱办班、乱收费、乱买辅导资料)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教育局“关于整治‘三乱’行为的通知”,杜绝“三乱”行为的发生,维护教育系统和广大教师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我校开展了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检查。本人就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多学习上级关于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文件、本校治理教育乱收费计划和实施方案,吃透精神,提高认识。

二、坚决确保不强迫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购买校服等行为,不强迫学生接受经营服务并收取费用的行为。

三、廉洁从教,依法执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人师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用清正廉洁敬业奉献打造出良好的师德形象。

四、完善监督体系。设立家长信箱,主动接受学生家长、教职工和其他社会各界的监督。

今后,我将继续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坚决制止出现教育“三乱”现象,做一位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合格教师。

自 查 报 告

教育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教育是公益而不是功利,拒绝有偿家教,这是人民教师崇高的师德风范!为了每一个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了每一个家庭将来的希望,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为了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辉称号,自查如下

一、我能够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牟平区十二不准》;

二、从没有接受学生家长有偿家教的请求;

三、没有以任何形式举办各种有偿家教辅导班;

四、从来不组织、不动员或变相动员学生参加校外办学机构补习班;

五、从没有未经学校批准同意,私自外出兼课;

六、关爱每个学生,无偿为学生释疑解惑,尽心尽力帮助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补习自 查 报 告

近年来,极少数在职教师抵不住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直接或变相搞有偿家教,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进一步端正行风,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特自查如下:

一、从没有举办有偿家教;

二、没有强制、暗示学生参加有偿家教;

三、在教师之间未相互提供有偿家教生源;

四、没动员或变相动员学生参加校外办学机构补习;

五、没有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征订或随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辅资料、报刊杂志等。

六、坚决的制止了推销人员进入班级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不代发订单;不代分教辅资料;不代收费。

5.教师从教行为自查报告方法 篇五

范日葵

为推动教师师德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

目标,塑造学校在社会的良好形象,形成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貌,提

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今年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稿)》中教师受处分的11种行为”文件精神,使我从政治思想觉悟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自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增强认识,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在政治思想方面,我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专业思想牢固,为人师表。

二、认真学习教师行为规范十不准,让自己懂得、背得、做到:

1、不对学生无礼怠慢、态度冷漠、态度粗暴。

2、不在工作时间接听或拨打电话。

3、没有在上班时间串岗聊天、上网炒股、淘宝、打牌、下棋、听音乐、玩游戏、看娱乐片、浏览不健康网站、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4、没有在公众场合发表有损上级政府形象的言论,更没有传播和编造政治谣言、流言蜚语和小道消息。

5、没有参与、组织、煽动群众上访、越级上访或搞宗教派系等非正常活动。

6、没有在工作时间打麻将及参与其它带有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

7、没有无故上班迟到、早退、缺岗和不经批准擅离工作岗位。

8、没有工作时间着超短裙、吊带装、穿拖鞋等与国家公职人员仪容仪表不相符的服饰进入办公场所。

9、没有在工作日中午饮酒。

10、没有违规驾驶公车和酒后驾车。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措施

虽然在自评自查中没有发现我自身具有明显的问题,然而也发现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处理不够精练,多数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而且和学生家长欠缺沟通等等,我把这些定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怀抱热忱的心,希望用我的努力,去点燃每个学生的激情,和同事们一起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奉献、进取„„

6.教师日常行为规范自查报告 篇六

自查自纠报告

勺窝乡希望小学在2013年5月份组织我校全体教师学习了规范教师日常行为教育活动。通过本次的学习,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深深地做了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做了自查自纠,具体内容如下:

一、自查

本次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没改掉的坏习惯,如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说话,我就会稳不住大声的吼学生,他们就会感觉到害怕。作为教师,不应该这样做,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要好好的教育学生,不能吼学生,更不能打学生,要以理服人。不能酒后上课,上课不能打接电话,也不能在课堂上吸烟,要规范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自纠

本次的学习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是很有用的,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对规范教师日常行为有了更多的理解,并在课堂上能够克制自己,如不酒后上课,上课不打接电话,也不在课堂上吸烟等。但是还有些细节没有做到,如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说话,我就会稳不住大声的吼学生,他们就会感觉到害怕。作为教师,不应该这样做,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要好好的教育学生,不能吼学生,更不能打学生,要以理服人,以学生为本。

总之,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位人民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规范教师日常行为教育条例,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拟 写 人:马泽

7.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七

体育教师非理性行为, 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做出的不合理的、不冷静的并影响了自己或学生的学习生活, 干扰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行为。体育教师非理性行为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表现在体罚方面, 另一个表现在言语方面。有关于体罚方面的研究非常多, 但是关于体育教师言语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当教师的情绪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变坏时, 就会表现出非理性行为的另一个方面即非理性言语行为, 这种行为是教师通过一些非理性的言语来刺激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不同的情绪对待学生, 学生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其心理活动因教师的情绪而变化, 并表现出与教师情绪相应的态度, 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 了解教师情绪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教师而言, 一种言语行为是理性行为还是非理性行为, 这就要看对未来究竟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是理性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多远的未来考虑问题即是否会对今后产生良性的作用。换言之, 就是教师的行为是有利于教学行为还是不利于教学行为的。可以将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定义为: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论何种原因, 对学生随意进行谩骂、诋毁并伴有歧视、蔑视、嘲笑等行为, 造成学生身心健康的伤害, 而不是为了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采取的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说服教育的行为。

二、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的影响因素

1. 外界压力对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的影响

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 使体育教师感觉自己的劳动价值得不到相应的认可, 这势必给体育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由此对体育教师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社会地位低) 。加之, 除体育教学外, 还有其他一些课外工作, 长期在户外顶烈日、受风寒, 工作环境极为艰苦, 而在课时计算、职称评定时, 却不能得到同等对待, 工作得不到社会、领导的认可, 体育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常被严重挫伤。如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行为使教师产生愤怒情绪并使教师的尊严性、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这样教师就容易产生报复的欲望, 从而使自己的控制力降低, 对学生进行一些攻击行为, 其中就包括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

2. 学生对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的影响

言语认知状态受言语事件特征与学生个人特征的双重影响, 因此, 对学生心态的解释必须考虑到来自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制约。言语认知是测量学生心理状态的指标。从学生的言语认知水平可以评价其心理状态。一个言语事件如果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而且涉及的面也比较广, 就可能成为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事件。如果学生对该事件的相关信息或知识缺乏了解, 那么该事件就会成为对学生影响较大的非理性言语行为事件。学生往往是依靠知觉对言语事件进行知觉和判断, 这种依靠直觉的认识和判断被称为言语认知。因此, 在言语信号和学生言语认知之间经历的过程, 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参与影响学生言语认知的形成, 一是言语事件本身的特性;二是学生个人特征, 比如个体的某些人格特征或者认知偏差的影响;三是两者的交互过程所产生的作用。言语事件往往引起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 严重时可能引起心理恐慌。言语沟通是基于言语认知研究成果专门针对学生心理状态调节, 属于言语行为中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三、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的成因

1. 缺乏课堂管理能力是导致非理性管理方式的原因

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为主, 师生间互动频繁, 根据体育课的特点, 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探究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的成因。体育课的分类原则有自身的特点, 因此, 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按照教材的不同也各有差别。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课堂管理的复杂性, 事实上,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的非理性言语行为都发生在体育实践课上, 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的环境从室内换到了室外, 空间扩大十倍到几十倍, 学生活动的制约性小, 在教学时间内大多处于动态状况, 师生与学生之间互动频繁, 影响课堂秩序的干扰因素增多, 有来自外界的还有来自班集体内部的。体育教师必须花费很大的精力组织教学管理学生, 这就对他们的组织、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年轻体育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与耐心, 在处理复杂的教学活动时, 时常情绪化, 显得还不够成熟, 用非理性言语行为教育学生也在所难免。

2. 工作繁重、压力增大、外界支持满意度是非理性言语行为的诱发因素

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其他体育活动, 体育教师最担心的还是发生学生伤害事故, 体育教师感到身负的责任和压力非常大。此外, 对体育教师的科研、外语、计算机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与教师自身因素相比, 教师周围的环境因素就显得更加重要。工资待遇的高低, 工作环境的优劣, 职业发展前景的好坏,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认可程度, 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因素, 只有当这些环境因素得到一定的改善, 教师自身心理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事业当中。反之, 这些环境因素不能满足体育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然将一些不满情绪带入工作中, 更有甚者, 会把不满情绪通过各种非理性言语行为的形式发泄到学生身上。

3.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非理性言语行为不可忽略的因素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体育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在部分体育教师的行为中广泛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势必降低, 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不负责任的现象, 不按要求进行体育锻炼, 让学生自由活动, 面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也会置之不理。当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时, 教师会产生抵触情绪, 从而拒绝学生的要求, 并对学生进行非理性的言语刺激。

四、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应对及防范策略

1. 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情绪状态与精神面貌的反映, 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 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身体锻炼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有利于减少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的发生。不良的课堂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压抑的感觉, 表现出拘谨、紧张等心理反应, 体育教师表现出刻板、冷淡、消极的精神状态, 它往往会降低学生的活动效率, 扰乱学生的判断能力, 降低教学效果, 助长课堂中的冲突, 最终导致体育教师的非理性言语行为发生。

2.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 经常用谩骂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老师, 师生关系一定非常糟糕, 相反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使用非理性方式对待学生。不是所有不融洽的师生关系都能导致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 但至少可以增加学生与体育教师矛盾冲突的可能性。一旦形成师生冲突, 对师生都有不利的影响。学生在与教师发生冲突的过程中, 直接面临的是教师施加的压力, 遭受惩罚, 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身心健康。有的学生在冲突后对老师怀有戒备心理, 情绪对立, 课堂上思想不能集中, 不仅仅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受到影响, 而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波及其他课程, 学习效率降低, 成绩下滑, 可见师生关系紧张所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

3. 体育教师加强法制观念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开展教师法律学习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首先让他们明白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哪些权益。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发生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 受到侵害的一般是有违纪行为的未成年学生, 在体育教师的权威下, 他们属于弱势群体, 其权益很容易被忽视, 因此分清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损害了学生哪些权益, 在保护学生权益、遏制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过程中有积极的意义。根据以往情况, 体育教师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 会使学生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应该在提高体育教师学历水平的同时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对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监控, 并适时进行心理辅导。

4. 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防范

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事件本身就是一种风险事件, 如何防范这些风险事件也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风险防范策略是风险研究的根本目的, 风险防范策略一般是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自留等措施。在体育教师非理性言语行为中对于哪种类型的风险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是建立体育非理性言语行为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史少博.非理性的理论方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李峻.态势语言类别论.广东社会科学, 2001.

[3]王军, 段春云.和谐与冲突—非言语行为与语言行为之搭配关系浅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8.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G633.3

说到语文,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学好语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了解我们的母语,更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既然学好语文这么重要,那要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语文成绩呢?特别是高中语文教育,因为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基本上都是被淹没在了题海战术中,平时很少有学生能够抽出课外的时间来自主学习语文,所以高中生平时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大多来源于课堂中。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课堂中老师的有效教学行为,通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来满足高中生学习中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和策略研究,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背景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即时通讯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而且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新課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符合了当前科技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

有效教学行为,主要指的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长的教学,简单点说,就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行为这一目标,信息技术是一种形式,课堂是否高效不在于信息技术使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通过信息技术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师是否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掌控好课堂的节奏。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和策略研究

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强调的是以老师为核心,注重的是老师所“教”的内容,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学”,在课堂上学生必须跟着老师的节奏和思路走,学生有不明白或者疑惑的地方需要等到下课后找老师答疑解惑,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为了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老师往往采用“高压政策”,而高中生又处于叛逆期,这种“高压政策”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更有甚者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出现“赶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特点,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以实现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更新教学理念

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不仅限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和了解知识的多少,而且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培养。那么教师就得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比如,传统的黑板手写板书的教学模式比较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毕竟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课堂中让学生完全接受所讲授的知识就非常不简单了,更不要说合理穿插一些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对传统的黑板手写板书加以取舍,尽量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事先制作的ppt课件,这样可以把手写板书浪费的时间节约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其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查漏补缺。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只是方便信息传输的方法,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授课,其传达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差无几的,都是为了达到有效教学行为的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教学方法而已。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真正依靠的还是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引用提高了课堂中的信息量,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解提供了便利。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很可能出现课堂中呈现的知识点太多,老师讲课速度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等问题。所以,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把握好讲授知识点的时间和讲课的节奏,并且通过肢体语言来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切不可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仅通过操作电脑来进行知识讲解。

(3)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的老师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不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就应该紧跟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和使用,努力完成新课改的要求和自身知识技能的更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才会熟能生巧,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且在课堂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寓教于乐,这样课堂效率何愁不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不仅仅体现于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方法,而且还体现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专业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有效教学行为的助力,最终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菊琴.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高中课堂有效教学[J]. 新课程:中学, 2010(12):59.

[2]唐秀清.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 教育导刊, 2008(4):57-59.

9.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九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麒麟区南苑小学 晏凤琼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多,讲的细,学生被动地听,没有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探索、寻求新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自主学习就是指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学生领会内化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会学,寻找到应该得到的知识,懂得要懂的问题,促使其全身心、积极有效地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健康地发展等。下面,结合一年来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作一些理解。

一、教师行为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分析、总结。懒惰是培养出来的,哪里有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人,哪里就有快乐的懒汉和庸人。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而不是主讲者,解答者、操作者。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充分引导学生,营造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只要老师的指导到位,有些不可能的事情也会成为可能。学生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了大大超出教材 1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难度本身的话,应当策略地给其纠正,如果重点不清、概括性不强的地方,老师应当适时地进行归纳补充。另外原先课堂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讲课来定的,但是现有的模式更需要多考虑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讲解要简练、明了,更要求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收放要得当,逐步养成好的习惯。

老师更关注的是师生地位和课堂操作技巧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教师的主导‚功夫‛主要体现于‚预习课的筹划、指导、了解‛,‚展示课的组织、精点、释难‛,‚反馈课的纠偏、整合、总结‛等方面,而不在于‚讲的是否精彩‛‚讲的是否到位‛‚讲的是否透彻‛‚讲的是否明白‛。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是为学生‚提升‛树梯子,该‚升华‛的地方必须‚升华‛上去,没有教师的‚精讲‛‚提问‛,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会受到限制。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有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从而为‚真正落实该讲不该讲的问题‛打下了基础、找到了途径。

二、关注学生

综合布卢姆和卡罗尔两位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可以得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因素,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认知前提(知识基础、智能水平)。教师因素只是引起教学效率变化的间接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需求。

主体性。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当好竞击者、表达者、展示者。教学重在‚学‛,‚教‛应服从‚学‛。‚能 2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改革立足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改革带来变化,变化带来一片欢笑声。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热烈讨论,激烈辩论;争问抢答,解决疑难;多种角度,实践创新;笑逐眼开,欢乐课堂。课堂学生活动面达80%。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大多数讲课的是学生,给学生解答题的也是学生,老师只是起到了组织和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许多同学在课堂上从容的发问,比较流畅的表达,与同伴互相争论问题,补充同伴的意见,纠正同伴的错误,富有新意的观点,多种形式的展示,都不是临时突击、做秀所能做到的,是孩子在长期自主参与中形成的能力。这种自主参与的能力将在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用不尽。‛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争抢黑板的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他们分成几组才疏导开人群。‛课堂是‚超市‛式的,讲台上有学生,黑板前是学生,甚至地板都是学生板书的场所。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 3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

合作性。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优弱加强合作,互补共赢,相互点评、指正、借鉴、补充、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在班级中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固定人员,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利用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在小组合作中,优等生可以辅导学困生、监督学困生,同时优等生又把知识进行了梳理,还学会了运用。小组合作,容易‚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形式上的小组合作,我们见得很多,真见效果的不多。这需要认真的分工,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需要教师把握好‚度‛,非一日之功,没有长时间的养成很难达到‚紧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境界。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每堂课最后,应当增加一项成果分享,也就是说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本组讨论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向全班作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会‚善思‛,又激起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的积极性,逐渐养成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动起来‛是核心。改变评课标准,评价一节课的好差,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好,关键要看学生,看学生是否动起来。‚动‛字是核心;课堂模式是以‚动‛见长,他们倡导‚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但‚动‛ 应该是积极思维,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参与和表现自我,自由发表不同的意见,张扬了不同的个性,又使我们无法指责他们不‚以人为本‛。‚安静‛不是课堂秩序良好的表现,‚听讲‛不是学生认真学习的表现,教师‚讲得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好。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心灵碰撞、人格感染、智慧启迪,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能够确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形成持久的情感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 ‚要我学‛为‚我要学‛。尤其充分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学生发言大胆,非常自信,学习专注,这种彻底得‚开放‛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自主的,快乐的,成长的。学校是他们的乐园,课堂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在享受学习,享受友谊,享受成长,享受快乐,又怎能会离开这里呢?认真思考和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探讨‚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的关系,探讨‚以人为本‛与‚严格管理‛的关系。一群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成就感的学生取代了教师一个‚机械的课堂‛,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

10.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十

1、佣金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佣金制度改革后,证券业内依旧存在着无视经营成本、降低交易佣金吸引客户的现象,返佣由于采取的是灰色、不公开的手段,是被现行的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但在个别证券公司经营机构依旧存在,从而增加了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有关佣金管理方面的问题是证券行业现阶段的不正当交易行为的主

要构成问题。经过对营业部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营业部在佣金方面的不正当交易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在营业部现场交易中体现出来的问题:

少数证券到现在为止还在很多地方打价格战,停留在低层次竞争上,脱离公司实际运营成本,打佣金价格战,采用现金返佣、赠送实物或礼券、提供非证券业务性质的服务等不正当竞争方式吸引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对证券经营机构的正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整个行业发展。

某些证券公司当业务达到一定规模时,通常会以不正当手段涨价,提高客户佣金。比如说;当某一证券公司营业部客户数达到5万个客户时,有些证券公司要逐步提高佣金,每次提高一点,让客户无意之中承担提高的费用。提高后大约有10左右的客户会发现,找到证券公司,而证券公司对闹得较凶的客户,通常会恢复原有的佣金,但是,有90的客户在无意间被证券公司提高了佣金。对客户利益造成了损失。

部分券商的营业部招聘的业务人员素质低下,为了得到证券交易佣金返还,在发展业务时不择一切手段,将客户骗进证券公司,过后从此不管客户,还要通过客户的交易提取奖金,不利于客户资产维护。急需规范整顿。

(2)在非现场交易中的体现出来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而言,网上交易的成本得到了大大降低,在支持同等客户的条件下,网上交易的投资是传统营业部的1/2-1/3左右,日常营运费用为传统营业部的1/4-1/5左右。正是由于投入不大,不少券商为了达到“圈地”效果,采用不正当手段大幅降低佣金或采取年费制佣金,扰乱当地证券市场。“银证通”业务在设计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该业务流程设计时,就将“银证通”业务的转托管、撤销指定、销户设定了很多阻碍,客户要办成这件事要跑多次银行与证券公司。不利于客户自主选择交易场所,客户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2、客户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证券营业部是非法人的经济组织,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其只能在公司总部或客户的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由于,其经营活动中有大量的可流动的证券资产和资金资产,如经营活动造成损失,则要由证券公司承担。因此,营业部经营风险时刻存在。

实施浮动佣金制后,营业部有一点变化很明显,大家都认识到了争夺和占有客户资源最重要。争夺的目标不再是中小散户,而是大客户特别是机构客户。有的营业部适应不了这种变革,不但增量客户来不了,存量客户也被挖走。

期间某些营业部员工(特别是营销人员)为了拉拢客户资金、赚取佣金提成或出于其他考虑私自接受客户全权委托,为熟悉的客户代理进行证券委托买卖,引致客户对交易结果不认同带来违规操作的风险,属于不正当交易行为。

还有些营业部营销人员在拉拢其他营业部客户资源时,对客户的资产利用多个资金帐户之间的股东帐户卡及利用转托管和(撤销)指定交易业务进行资金、股票的违规违法资产转移,有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犯罪行为的可能。属于不正当交易行为。

某些营业部为了提高咨询能力服务营业部股民或拉拢其他营业部股民而和某些咨询机构签订协议,由咨询机构来代替营业部为客户进行咨询服务,不少不合规的小咨询机构借机利用股民对营业部的信任,随意推荐个股,促进股民扩大交易量,由此来收取营业部的返佣,对客户资产造成很大损失,属于不正当交易行为。

另外还有某些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同营业部合作,利用营业部急于维持存量客户、扩大客户资源的机会,看准普通投资者对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信任和对股票信息的依赖,大肆向投资者进行推介、招揽会员收取高额会员费,并且有目的地进行完全脱离基本面分析的荐股和股评、咨询,变相从事委托理财、坐庄和炒作股票。对证券公司营业部的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同时由此而派生出许多其他问题,例如营业部管理人员和咨询机构私下合作,接收贿赂等问题,同样属于不正当交易行为。

二、商业贿赂调研:

在我国的许多行业,商业贿赂已成“行规”和企业运行的潜规则,从业者已陷入恶性竞争的环境,损害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中央及国务院决定把商业贿赂作为今年反腐工作重点,在全国开展打击活动。商业贿赂有三种形式:回扣、折扣、佣金。近5年内中国查处各类商业贿赂案件案值达52.8亿。今年中央作出了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决策,证券期货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证券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商业贿赂行为以各种各样的“折扣让利”、“营销方式”出现,以致于人们认为“法不责众”,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商业习惯。

其后果却危害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得《证券法》所规定的“三公”原则大打折扣商业贿赂行为严重影响了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此次治理整顿工作有利于行业的稳定、有序、健康发展。

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经纪业务方面的商业贿赂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券商在拉拢机构客户时采用的大额度佣金返还手段,有商业贿赂的嫌疑,容易造成漏税和滋生各种腐败现象。机构投资者由自然人代其开户、交易,将返还的佣金占有已有,以公谋私的现象非常普遍。个人所得又不会主动报税,而代扣又没有依据,由此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由于返佣问题的非合法化,使实行返佣的双方都存在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等问题。

某些证券经纪公司在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中,利用法人和自然人佣金率不一致,向客户提供账外好处费,或者将合同收益率放低,高出部分提供给法人单位的负责人(多半以其亲友名义另立账户收取商业贿赂)。

返佣加大了证券公司的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返佣不合法、不合规、与其相关的业务、财务和稽查等具体处理方法也不可能明确,由此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由于现金返还属于违规行为,会计处理根本没有依据,只能进行技术处理,这样的帐目不能真实反映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如果以物品返还,在物品的采购上还会出现二次漏洞。

为了激发基金代销人员销售基金的积极性,一些基金公司对代销人员进行单独奖励,而这些奖励往往以现金的形式直接返还给代销人,涉嫌商业贿赂。

某些券商通过在营业部下设立工作室,让某些所谓的证券咨询专家招揽客户,不从委托人获益角度考虑而一味为了扩大交易量与佣金,由此向这些“咨询专家”提供返佣,涉嫌不正当交易及商业贿赂;

在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法人委托理财过程中,某些公司高管人员与少数证券经纪公司有关人员互相串通,私下授受、获取账外利益,涉嫌商业贿赂。

11.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十一

角色的定位问卷分析,找出职业中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职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中学;课堂角色;教学效果

一、職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朝气蓬勃,但目前的中职课堂却不尽如人意。以英语课堂为例,教师煞费苦心地讲,学生却心猿意马,无精打采。即使教师督促、提醒,学生仍是厌烦倦怠不配合。我曾于2013年6月至9月对自己所在职校的英语课堂做了一个统计:A班(30人)5人听课;B班(26人)6人听课;C班(40人)13人听课;D班(24人)10人听课。其余人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说小话。为了寻求改进方法,我在河北省一所职校做了进一步调查:问(学生):你在英语课上为什么总是睡觉?答:我听不懂。问(老师):有些学生在上课时为什么总是睡觉?答:他们什么也听不懂,又不允许旷课,睡觉呗!问(学生):你在英语课上怎么总玩手机?答:无聊。问(老师):那几个学生为什么课上总玩手机?答:玩手机比学英语有意思啊,又没什么想法和追求,混日子呗!问(学生):你们在课堂上说小话,多影响老师讲课和同学听课啊?答:听什么呀听,又不想考大学!何苦受罪!问(老师):您觉得这些学生怎么样?答:职高学生也就是如此了,职高里的公共基础课都是这种状况!

二、职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根源探究

职中英语课堂教学最典型的问题是学生对知识的冷漠、对课堂的抵触、与老师不配合。这些表现是对职业中学教师的挑战。在研究过程中我使用了行动研究法,该研究法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实际行动付诸实施,进而加以评价、反省、回馈修正。

三、课堂角色和课堂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我对某职校英语课堂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研究后,被试教师对自己每节课做教学实录,记录自己的课堂言语、行为以及课堂活动。每节课结束时,通过观察和问卷,总结出自己的课堂行为类型,并对此进行反思和改进。我们选择其中一组被试老师(1~4周)的课堂资料:负面课堂行为:解释语法规则;解释词语用法;试卷化练习;讲解试卷。正面课堂行为:朗读课文;翻译造句;问答练习;情景剧训练。改进措施:增加学生活动;减少教师讲解时间;增加主动性课堂活动;减少被动性课堂活动;增加具体活动;增加互动练习;减少试卷化练习;减少抽象讲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分别是65%;66%;70%;75%。该数据显示,当学生被动理解和接受时,学习热情低。学生对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较浓。而且,随着学生参与课堂成分的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堂的满意率逐渐提升。

四、转变职业中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和行为

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要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人本主义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从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实际生活中的活

动联系起来。

职业中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中学的教师,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讲解员,更应该是实际操作中的师傅和教练员。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上是普通教育环境下的失败者,他们不适合理解和接受式的学习。因此,无论从学生的特点还是从职教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是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也不例外。

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动手、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使课堂充满新活力。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实现教和学的整合。教师还要转变教学行为: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中职教学走向“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激,李娜.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

究,2002(2).

[2]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惟存教育,2002.

[3]李晓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研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7.

12.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教师,态度,行为,学生,热爱,兴趣

今天我愿意从我说起,从我为什么愿意做一名教师说起,从我是怎么从幕后走到台前说起,来说说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会给对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刚上学时,我是一个性格极其内敛的孩子,内向到我不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胆小到我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但是,我一直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孩子,成绩册上,老师总喜欢给我用“成绩显著”这样的评语,尽管如此,我的内心仍然充满自卑。还记得当时班里选举班长,我得到了全班最多的投票数,但是班主任老师的一句“×××学习是好,但是她没有工作能力”就直接否定了,这句话也许是事实,但是我内心却是因此而倍受打击,老师的态度和做法让我觉得并且一直就只是站在幕后,我以为我以后只能一直这样。

真正让我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是我的中学老师。刚上中学报到的那天,没有家人的陪伴,我一个人,甚至连校门都不敢进,等我终于等到家人来的时候,我已经是最后一个去报到的学生,我为自己的迟到感到非常沮丧,我甚至不敢抬起头去看新班主任的眼睛。可是,上学第一天,我的新班主任——她竟然点名让我担任班里的宣传委员,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事实,15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不可置信和内心因为老师给予的信任而产生的信心。因为老师的这个决定,因为老师给我的这个信任,我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我开始试着主持班会,开始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并获得很多个一等奖,我开始自信并不断用行动成绩肯定着自己的自信。感谢我当时的老师,是她当时对我的肯定态度和让我放手做事的行为让我从幕后走到台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希望做一个像她一样的老师,去帮助和我一样的学生。

我的梦想实现了,我现在真正成为了一名老师。我总试着用自己对学生的肯定态度和鼓励行为去影响每一名学生。不同于语文,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科,但作为英语老师,对学生铺陈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实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教学时,有次讲到start class时,我先从star来通过单词拼读、读音过渡到start,因为之前已接触过Who’s your favourite food?这一句子,因此在此时,我问学生, “Who’s your favourite star?”不仅为了温故而知新,更是为了激起学生沟通表达交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毕竟英语作为语言,沟通交流是第一要务。面对这一问题,全班沸腾了,学生有的回答TFBOYS,有的回答EXO,大家喜欢的star各异,教室里开始了热烈的探讨,此时,有个男同学站起来说,“My father”,继而又一字一句地重复了一遍“My father is my favourite star.”学生的回答让我心里为之一震,我没有想到在其他同学都说自己喜欢的明星时,这个学生心中最喜欢的明星竟然是自己的父亲。班里此时忽然安静了,我问学生,爸爸算明星吗,全班竟然不约而同地回答“Yes”,此时,我趁机说到,我们会有很多喜欢的明星,但最喜欢的位置,都应留一方给自己的父母,此时,学生对favourite star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些意料之外的答案, 有时会出现一些班里调皮活跃学生制造的“小插曲”,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可能会让课堂气氛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但是如果能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往往会导向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在教学有关四季的阅读课文时,文中的主人公机器人Robin描述了他喜欢的四季,结尾说,Robin喜欢所有的四季,这篇阅读课文配有Robin四季活动的插图,这堂课一直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正常开展,一开始我问学生,“Which season do you like?”“And why?”学生一一回答,然后我接着问到“Do you know which season does Robin like?”同学们讨论后回答,“Robin like all the seasons.”这时,班里一个调皮的男孩直接说到,“老师,你看,Robin不是喜欢所有的四季,夏天这幅图Robin愁眉苦脸的。他就不喜欢夏天嘛!”他坐在座位上脱口而出的问题让全班都哄堂大笑,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我表扬了他的观察力,接着我问同学,谁能来解答他的这个问题,有同学很快解答Robin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夏天,但作为机器人他不能游泳。此时同学们明白,对于阅读课文来说,插图对文段内容往往具有指引性和相关性。面对这一情况,如果教师强硬对待或是置之不理,都会对课堂教学造成影响,也会挫伤这名同学的积极性,而我让同学们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既融洽了课堂氛围, 又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一直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让学生对我所教的英语学科感兴趣的最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喜欢我这个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对学生循循善诱,不去磋商学生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地抓住机会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 我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们“量身定做”适合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问题,尽可能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慢慢地,学生开始喜欢我这个老师,他们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13.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十三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14.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十四

一、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院按照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系统》的要求,建立相应报告制度与运行机制。

二、医院建立与完善医疗不良事件和事故监测网络体系。重点是医疗及护理差错、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医疗器械所致不良事件等项目的监测、报告、登记、处理制度。

三、报告可根据事件的情况采用书面、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报告。

四、受理的领导或有关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在收到需要批示的请示报告后,应在三日内做出明确的批复。紧急情况当即决定。

五、任何人不得瞒报、漏报、谎报。医务科应做好督查、督办,确保报告程序畅通。

六、对不负责任、不履行岗位职责、不按照有关规定报告者,视情节予以处理。

七、医院发生或发现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后,应于1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八、7日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1、医疗事故争议未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

2、医疗事故争议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为医疗事故,双方当事人协商或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解决的;

15.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调研报告 篇十五

儿童的分享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 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 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但研究表明, 分享行为在幼儿期发展水平不高, 并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因此, 在探索幼儿分享行为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方法促进其分享行为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大多集中在个体内部因素上, 如认知因素 (观点采择能力、分享观念等) , 情绪因素 (心境、移情等) 或儿童本身的性格特征;在外部因素上, 局限于分享物品的数量和属性 (如公有或私有、奖品或偶得物品) 、榜样影响等。而对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如教师、同伴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探讨尚不充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分享倾向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1]。国外研究也表明, 班级环境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2], 儿童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态度倾向和道德价值判断,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Wentzel等人对11岁~14岁的儿童研究表明, 教师、同伴期望能够激发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3]。Eisenberg等 (2006) 认为教师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给予积极反馈, 能使他们在随后的情境中保持亲社会倾向[4]。另外, 研究发现同伴间的亲密度也会影响儿童的分享行为, 但有的认为朋友间的分享多于非朋友间, 有的却得出相反的结果, 没有得到一致性结论[5]。

在我国幼儿园里, 教师对幼儿仍具有相对的高控性。教师的态度和言行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 本研究在国内文化背景下探讨教师的言语暗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并进一步分析幼儿在面对不同熟悉度同伴时的分享行为表现。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被试。

随机抽取幼儿园362名幼儿, 其中小班男孩58名, 女孩62名, 平均年龄3岁零5个月 (SD=0.55) ;中班男孩62名, 女孩60名, 平均年龄4岁零7个月 (SD=0.33) ;大班男孩56名, 女孩64名, 平均年龄5岁零9个月 (SD=0.50) 。

(二)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情境实验法, 设计3 (班级:小、中、大班) ×2 (性别:男、女) ×2 (教师暗示:给予暗示、不给予暗示) ×2 (同伴熟悉度:朋友、陌生同伴) 4因素完全混合随机实验。其中幼儿年龄、性别、教师暗示、同伴熟悉度为自变量, 幼儿分享行为为因变量, 设计实验情境, 具体分为以下4种。

情境1:陌生—教师给予暗示情境。作为主试的教师把来自不同班的2名幼儿 (其中1名幼儿为被试, 1名幼儿为陪试, 幼儿性别随机分配) 领到一个安静的、幼儿熟悉的房间内, 围着桌子坐好, 桌上摆放幼儿平时经常玩的积木。主试对幼儿说:“小朋友, 大家一起玩积木吧。”待幼儿玩2分钟后, 主试让幼儿停止游戏并装作很偶然地发现自己的口袋里有1个小贴画。主试说:“呦, 老师这儿有1个小贴画, 你们拿去玩吧!”同时故意把小贴画给作为被试的幼儿, 然后主试观察被试幼儿的行为反应和言语, 如果幼儿没有做出分享行为, 主试故意给予暗示, 说:“你看××小朋友没有小贴画, 你要不要把自己的给她/他呀?”再观察幼儿的反应;情境2:陌生—教师不给予暗示情境。情境2与情境1的不同在于教师给被试幼儿小贴画后, 让2名幼儿接着游戏5分钟, 不给予任何言语和行为上的暗示;情境3:熟悉—教师给予暗示情境。情境3与情境1的不同在于被试和陪试是好朋友关系 (实验前由被试自己提名) ;情境4:熟悉—教师不给予暗示情境。情境4与情境1的不同在于被试与陪试是好朋友关系, 教师不给予分享暗示。

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录像, 保证幼儿看不到摄像机。

(三) 数据统计与分析。

由2名心理学硕士生对录像资料进行编码。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 确定分享的典型行为表现为:看到陪试没有小贴画, 能主动或者在教师给予暗示后能把小贴画给陪试。即使给陪试玩一段时间后又要回来也算分享。

为全面探索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 为培养提供依据, 我们对幼儿的拒绝分享行为也进行了观察。共有4种典型行为: (1) 沉默拒绝:被试在拿到小贴画后, 继续游戏不理会陪试, 当陪试要求分享或者教师给予暗示后, 低头沉默不语; (2) 口头分享:口头上答应分享而没有实际行动; (3) 直接拒绝:当陪试要求分享或教师给予暗示后, 直接口头拒绝; (4) 借口拒绝:当陪试要求分享或教师给予暗示后, 会找理由拒绝。

对被试的分享行为进行计分, 拒绝分享记1分, 分享计2分。记录分享和拒绝分享行为出现的频次。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 教师暗示、同伴熟悉度、年龄和性别对分享行为的影响

首先考察分享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出现的频次, 见表1。总体上看, 在教师暗示、好朋友情境下分享行为出现次数最多, 但整体分享水平不高, 362名幼儿中只有80名幼儿愿意把自己的小贴画与同伴分享。

进一步对分享行为得分进行年龄、性别、教师暗示、同伴熟悉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教师暗示主效应显著, F (1, 361) =10.833, p<0.01;年龄主效应显著, F (2, 360) =13.984, p<0.001;同伴熟悉度与年龄交互作用显著, F (2, 360) =3.635, p<0.05;教师暗示与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361) =4.619, p<0.05;而同伴熟悉度主效应不显著, F (1, 361) =2.508, p>0.05, 性别主效应不显著, F (1, 361) =2.519, p>0.05。对年龄主效应的事后多重比较 (LSD) 显示, 小班与中班、大班间差异显著, p<0.05, 而中班与大班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分享行为在幼儿阶段呈持续发展趋势, 中班是其发展的关键阶段。

(二) 教师暗示与年龄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对不同年龄组进行教师暗示、不暗示两种情境间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小班、中班幼儿在不同暗示情境下差异显著, 大班幼儿差异不显著。这表明教师暗示在小班、中班时能对幼儿分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这种影响从小班到中班逐渐增强, 到大班时反而有所减弱。

注:**p<0.01, ***p<0.001

(三) 同伴熟悉度与年龄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对不同年龄组进行陌生同伴、朋友情境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同伴熟悉度对小班、中班幼儿的影响不显著, 对大班幼儿影响显著, 表明大班幼儿在朋友情境下比陌生同伴情境下更容易做出分享行为。

(四) 年龄及不同情境对幼儿典型拒绝分享行为的影响

对幼儿拒绝分享的4种典型行为分别进行年龄间的独立样本卡方检验, 结果见表4。

注:***p<0.001

可以看出, 除口头分享外, 其他三种拒绝方式均差异显著。沉默拒绝和直接拒绝在小班出现次数最多, 到中班和大班逐渐减少;借口拒绝在小班没有出现, 从中班到大班出现次数逐渐增多。口头分享在大班、中班出现次数最多, 小班最少, 但年龄间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对幼儿拒绝分享行为分别进行4种情境间独立样本卡方检验, 见表5。

注:***p<0.001

可以发现, 沉默拒绝情境效应显著, 无论是朋友还是陌生同伴情境下, 教师不暗示, 幼儿会更多地运用沉默来拒绝分享;而在教师暗示的情况下, 幼儿更倾向于对朋友采用沉默拒绝;直接拒绝情境效应显著, 教师暗示使幼儿不能再采用沉默的方式拒绝, 诱发了直接的口头拒绝;口头分享和借口拒绝情境间差异不显著, 但都是在教师暗示情境下出现次数较多。

四、讨论

(一) 幼儿分享行为的年龄和性别特点

研究发现, 幼儿整体分享水平不高,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其中4岁左右是幼儿分享行为发生转折的时期, 分享行为显著增多, 到大班后呈现缓慢增加趋势。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的成熟期。幼儿在此阶段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推测和理解, 能够意识到没有拿到小贴画的同伴可能会伤心难过, 进而产生分享意识。而且此阶段幼儿自控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在幼儿产生分享意识后, 它能帮助幼儿抵制住诱惑, 真正做出分享行为。

与传统观点认为女孩比男孩更乐于助人或富于同情心相反, 本研究发现性别对分享行为影响不显著, 说明男孩和女孩分享行为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二) 教师暗示、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 幼儿在有教师暗示的情境下, 分享行为频次均多于没有暗示的情境。进一步分析发现, 教师暗示对小班、中班幼儿影响显著, 说明3、4岁幼儿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做出分享行为。但需指出的是, 小班、中班幼儿对教师暗示的反应两极分化较明显, 分享的幼儿在教师引导后会马上把小贴画给陪试, 而不分享的幼儿大多采用了直接拒绝的方式, 说“不给”“这是我的了”等;在教师不暗示的情况下, 大多采用了不理睬的方式拒绝。

教师暗示对大班幼儿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独立做出是否分享的决定, 而不是单纯服从教师的指导。但他们拒绝分享的方式与小班、中班幼儿相比有所变化, 采用沉默、直接拒绝的幼儿减少, 运用口头分享和借口拒绝的幼儿增加, 这表明教师暗示尽管没有促使分享行为的发生, 但引发了幼儿利用借口和拖延策略对自己拒绝分享的行为进行“辩护”, 说明幼儿已意识到不分享是不对的, 因此教师暗示间接促进了幼儿分享意识的形成。

考察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发现, 在小班和中班, 幼儿面对不同的分享对象 (好朋友或陌生同伴) 时分享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而大班幼儿在好朋友情境下做出更多的分享行为。这说明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多受到同伴间亲密度的影响, 关系越亲密越有利于分享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 大班幼儿会根据分享对象的不同而独立做出是否分享的判断。

五、教育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我们建议依据年龄班选择适宜的培养策略。

1.小班——言语引导产生分享意识。小班幼儿的观点采择、情绪理解等认知技能尚不成熟, 要其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或尴尬处境进而主动做出分享行为是困难的。而教师在小班幼儿的心目中往往是“权威”的象征, 其期望和态度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 面对独占性较强的幼儿, 教师应理解这是年幼儿童的普遍特点, 在教育方式上, 首先可以采取言语请求的方式。本研究发现小班幼儿在言语能力发展有限的情况下, 可能会直接拒绝分享, 这就教师需进一步耐心加以引导, 鼓励幼儿去考虑 (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结果。这能提高幼儿的认知参与, 如他们要把自己放在作为分享者或受益者的情境中或回忆以往分享的经验。更多的观点采择和移情感受, 恰恰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其次, 在幼儿做出分享行为后, 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 让其体验到一定的自豪感, 逐渐形成内化的分享意识。

2.中班——角色扮演体验他人情感。与小班幼儿相比, 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点采择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不需要在真实的冲突情境下通过教师引导才能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因此, 采用角色扮演游戏对其进行培养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故事, 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 启发幼儿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 并想象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感受。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幼儿体察他人情感的能力, 使他们学会从他人的立场、角度看问题, 从而促进分享行为的发展。

3.大班——组织集体游戏, 树立同伴榜样。大班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发展, 同伴间的影响比教师暗示更加有效。因此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使其有更多机会体验来自同伴的帮助和情感支持, 将有助于分享行为的发生。而要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技巧, 幼儿园应多组织集体性的游戏, 如集体跳绳或接力赛跑, 为幼儿设立共同的目标, 且这样的活动是对同伴群体进行裁决, 不是简单地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 因此无论是取得胜利还是失败, 都会加深幼儿间情感分享的程度, 逐渐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同时, 教师要引导幼儿向亲社会水平较高的同伴学习, 让其产生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 要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教师和家长要时常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沟通, 做到教育的同步性。

参考文献

[1]王海梅, 陈会昌, 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 (1) :52-58

[2]Eccles J S, Roeser R W.School and community influences on human development[M].In:M H Bornstein, M E Lamb (Eds.) , Developmental science:an advanced textbook (5th ed)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513-556

[3]Wentzel K R, Filisetti L, Looney L.Adolescent prosocial behavior:The role of self-processes and contextual cues[J].Child Development, 2007, 78 (3) :895-910

[4]Eisenberg N, Fabes R A, Spinrad T L.Prosocial development[M].In:W Damon (Series Ed.) N Eisenberg (Vol.Ed.) , Hand 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3.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Wiley, 2006, 646-718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一篇:初一语文口技导学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