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初探(共11篇)
1.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初探 篇一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
[摘 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对他们我们应采取什么方式的应对方案,这值得我们思考,从笔者的研究中首先应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现存问题有哪些,然后针对问题结合中国的发展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中国近三十年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耀眼光环的背后不可否认包含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辛酸与无奈。他们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入了陌生的城市,怀着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奋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资料显示农民工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约占20%-23%,例如广东省外来工对广东GDP增长贡献高达25%以上,可他们的工作环境可以用‘脏、累、险、重、苦、差’来形容概括。更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子女现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
所谓留守儿童一般认为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非户籍所在地(大多数为经济发达地区)而其孩子则因各种原因无法随行则继续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分析造成该情况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发生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综合力量整合的必然结果。回顾中国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在改革开放之前广大农民被户籍制度严格的束缚且各种生产要素受制于当时的体制很难自由流通,农民依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再者国家的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城乡差别处于农民心里承受范围之内故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意愿并不强烈,可改革开放后随着效率至上的战略实施各种差别进一步凸显与拉大极大的挑战与刺激了农民们的神经,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推动和释放各种生产要素并促使各要素在大区域的整合与自由流通,这样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自然就产生了,但问题是各大城市所接受的仅仅是‘农民工’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容纳了他们,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收入低、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精神空虚、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社会保险缺失、子女入学难等。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却无法享有对等的公民权利甚至于连起码的尊重也无法得到,他们呼之即来驱之则去。他们如人生之浮萍漂泊不定。究其根源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市并未真正的接纳他们,这导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问题。这极大的威胁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相关问题
留守儿童是中国特定发展阶段下的产物,他们目前一般的生活模式如何、问题何在,根据笔者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
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并非空穴来风。从调研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其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等祖辈,不可否认他们的自身素质普遍低下(有近62%监护人是文盲),他们能给予孩子的仅仅是保证身体的成长而无法丰富孩子的大脑。再者过分的溺爱也导致了孩子不良习俗的形成。至于少数寄养在他人屋下的孩子则大多过早的品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这也造成了不少孩子的扭曲心理。
2、留守儿童心理偏差严重
留守儿童大多正处于1-15年龄阶段,这正是情感品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就是这阶段他们普遍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必然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3、学校的教育力度依然不够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是不能再回避且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对待他们不能采用简单的课堂说教,更多的需要老师更多的亲情关爱来弥补父母爱的缺陷,这需要老师正常的工作之外要追加更多的付出,比如说经常性的家访、和学生经常性的心灵交流与沟通。但据我调查绝大多数老师很难做到这些,不是说他们不愿奉献而是他们的确有自己的苦恼,就工资而言笔者认识一位工作近十年的教师他的工资甚至还比不上普通农民工,幸勤的付出换不来对等的回报自然造成了教师的心理失衡,再者现在我们基础教育采用的是校长负责制,某些学校可谓校长一人说了算,这样呢很容易导致家长制,再加上教育监管体系的种种弊端,一些学校毫几乎毫无无民主可言,所谓的教工代表会、工会形同虚设。教师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压制,教师也就毫无工作积极性可言,这对基础教育而言极其危险。
4、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加剧
小平同志当初设计改革路线是指出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强。但事实是精神文明建设已经远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结果是失去了健康向上文化占领广大农村必然被低级庸俗的东西所控制,农村小曲艺团体以脱衣舞、裸体表演经常出没各个村落,流行于乡间,一些流氓团体横行乡间打架、酗酒斗殴更是不再话下。试想这样的环境对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会怎样?
5、留守儿童大多成‘问题儿童’
据调查留守儿童常见问题是:存在逆反心理、不诚实、自控能力差、小偷小摸、学习成绩普遍差等。这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共同造就的。例如长辈的监管不力、教师的教育不当、外界不良环境的诱导等。
三,探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模式
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不大现实,好在各方面力量已开始高度关注此问题,有的地方成立了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全托制教育学校,有的学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但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个系统问题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要全面理清问题产生的实质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
决。《一》、从目前来看,应立足实际搞好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从上我们不难看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核心在教育,教育的核心在教师。所以应加大教育投入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其次应深化教育改革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让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一旦如此面对留守儿童,教师将会有更多的良方来应对。再者应组织相关的教育专家及心理专家积极调研从事相关研究,这样可以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这将有益于教师的有的放矢。对于此问题我们还应广泛的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家庭的积极配合。例如怀远县教育局与移动公司协议为下属各农村中小学配备倾情热线免费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搭建连心桥。假如社会力量均能积极参与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大爱之中,爱意定会融化留守儿童心中的坚冰,促进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
《二》、从长远来看,应立足与根本来解决本质问题。留守儿童的产生是因为城市对他们的无情与冷漠是社会对农民工的非国民待遇,说道底是体制不顺造成的。如今改革已到攻坚阶段,任何举措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国家对此采取慎重的态度是对的,但这不能作为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国家的未来在儿童,若一个国家近以千万计的儿童不能健康成长,我们要GDP的高速增长又有何益。对此国家应组织专家系统的调研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此我的建议是:
1、取消户籍制度.2、开放大城市,建设大都市区,使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及其附近的小城镇转移.3、集中发展中等城市,以吸纳流动的民工4国家推行适当的政策,鼓励农民成为经营型的民工,促进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
5、无差别对待农民工,农民工应得到和城市下岗工人同等的待遇.6力促教育公平,各城市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就近开放。
7、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区域经济差别,努力消除城乡差别,彰显社会公平。
2.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初探 篇二
一、农村进城初中生思想品德教 育面临的现状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多数的农村进城就读的初中生由于受到农村的社会环境, 教育条件, 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与县城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一是由于家庭生活的重压, 学业的负担与挫折, 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久而久之, 他们的心理行为就发生缺陷和偏差, 存在自卑、暴躁、冷淡和较强的自我封闭和戒备心理, 与县城学生隔膜、敌视、无归属感和融合度, 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二是个别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进城后, 对新鲜事物无所适从, 看到县城的同学零花钱充裕, 吃得好, 穿得好, 玩得好, 不仅很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而且使他们产生盲目攀比心理, 对生活与学习丧失信心, 悲观失望。三是极个别由于家庭疏于管教的问题学生, 经不起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与诱惑, 出现小偷小摸, 打架斗殴, 寻衅滋事等不良行为, 有的甚至受到社会黄赌毒产品的侵蚀。
针对上述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存在的思想品德上的问题, 如果学校教育不到位, 家庭教育缺位, 社会教育空位,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亟需合力构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以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三结合教育网格, 齐抓共管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思想品 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是家庭教育环境较差, 学习条件缺失。大部分的农村进城家庭, 父母都没有固定的工作, 生活相对不稳定, 家庭收入水平低。家长给学生购买的书籍、资料较少, 缺乏必要的学习设备, 获取的学习信息量小, 又不具备县城学生休闲娱乐的条件。
二是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家教辅导能力不足。由于这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就难免有失理性和科学。但他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跳农门”的思想意识并不亚于县城家长, 一旦子女学业成绩低下或出现有违校规的过错, 多数家长都采取简单粗暴的专制型“棍棒教育”, 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三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教育内容与方法单调。大多数农村家庭只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 能否升高中, 考上理想大学, 最后出人头地, 而忽视对子女思想品德, 行为习惯, 生活态度, 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 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
四是家庭教育时间不足, 沟通关爱欠缺。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早出晚归, 忙碌奔波, 根本挤不出时间关照孩子, 在外地打工的家长, 把子女托付给老人或亲属照料, 照顾孩子更无从谈起。长此以往, 子女由于缺乏与家长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沟通, 关系自然疏离, 难以融洽。
五是家长与学校联系少, 家庭教育自我封闭。大部分农村家长以为把子女交到县城资源好的学校就等于放到了保险箱, 万事大吉, 培养教育是学校老师的责任, 与家庭教育无关了, 很少到学校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联系沟通, 对其子女的在校表现和学业成绩情况自然缺乏了解, 家庭教育也缺乏针对性。
六是学校对此类学生的教育问题未引起足够的认识, 尚未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个别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没有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关注, 有的甚至有歧视态度, 不愿辅导这些学生。县城学生也有不愿同农村学生同桌的蔑视行为, 这些问题足以表现学校对此项教育的缺失。
三、解决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思 想品德问题的对策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不仅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而且关系到县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大局。因此, 学校必须把针对农村进城进度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的框架体系中, 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教育网络格局, 创新教育机制模式。
(一) 纳入学校总体计划, 形成制 度, 严格考核
学校负责政教工作的领导及职能处室, 每学期都要专门制定针对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工作计划, 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 制定考核细则, 并认真组织实施, 学期末将考核结果纳入总体考核评价之中。强化班主任工作, 加大心理疏导力度, 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折不扣地贯彻“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班级可采取与县城学生“一帮一、结对子、手拉手、共提高”的帮扶活动, 让他们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学校心理咨询室要针对部分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 开设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矫正学生心理困惑中的认识问题, 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 自我调控、自我提高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念, 改进学习习惯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二) 密切家校合作, 加强家校联 合, 构建常态长效的协调机制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针对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 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志愿者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 到学校定期开展讲座, 向家长宣讲家庭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 引导家长确立正确的家教理念, 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规律、原则和方法, 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学校要建立常态长效的家校交流合作机制, 通过各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 子女学习状态, 增进家长与学校的即时互动交流。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家长开放周, 家长接待日, 给家长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吸引家长参与。通过全方位创新互动沟通方式, 形成科学长效沟通机制。
(三) 引入社区帮扶, 搭建丰富家庭教育平台, 形成家庭教育的良好社 会氛围
3.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问题初探 篇三
1.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河道淤积严重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农村实行以后,传统的水土良性循环方式“清淤作肥”成为了历史,导致河道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造成河道行洪、泄洪、滞洪和引水灌溉等水利防灾功能生态的失衡,出现“小洪大涝”、“大洪特涝”和干旱缺水甚至无水的生态灾害。
1.2河岸受损坍塌
农村河道大部分都是天然的土坡,没有进行护岸,由于长期受波浪的冲刷、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河道两岸坍损严重。部分河段河岸整块坍塌,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行水不畅,河道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多数将河道两侧河堤保护范围的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惜地复耕指数较高,河边乱挖乱种现象较多,未能形成绿色植被保护河岸,致使河道护岸水土流失越来越糟。
1.3水体污染恶化
随着粗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使河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水环境质量。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猪养殖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污染,从而导至河道的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影响河道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1.4泄洪能力不足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占用河道相当普遍,如占用河道或在河道的管理范围内进行建房、建设工业厂房和乱建养殖场等现象经常发生。部分河道不同程度地存在堤身单薄或没有护岸,防洪标准低,河网排涝能力不足,造成河道行洪排涝功能衰退。
2.生态河道建设内容
2.1建设含义
“生态河道”是指具有行洪、排涝、供水功能,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防洪、抗洪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对河流及护岸工程的生态改造,河面、河坡长效保洁,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步恢复“水草丛生,鱼虾繁衍”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
2.2建设理念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河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穿越山边、田畈的小河小沟。对这类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做好清淤除杂、水毁修复,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有防洪功能,保护村庄、工厂、学校的骨干河道。对这类河道要按照“宽处不缩窄,窄处要拓宽”的原则,按照相关防洪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相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跨越城镇、村庄内的河道。对这类河道,在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
2.3建设内容
在护岸建设上,要摒弃单一的“硬化”护岸形式,注重河道的自然形态,护岸、护坡要注重美观与生态、成本与实用相结合。在常水位以下,建设生态型硬化护岸,以提高河岸的防冲、抗冲能力;可以采用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方法。在常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同时对环绕村镇的河道,要考虑一些人文景观的要素,以提升河道的品位。
3.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要切实加强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河道的思想认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生态河道建设要求高、投入大,河道开挖还要涉及农户承包土地的政策处理,如果不提高村、队干部的认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就难以处理、协调好土地及附着物的补偿政策,很容易出现漫天要价的现象。因此,建设生态河道既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又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特别要统一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只有提高了对建设生态河道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才能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工作力度,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3.2搞好规划,分级实施
生态河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县级水利主管部门要科学做好长短结合的整治规划和具体实施的年度计划,并下达到各乡(镇)、村和河道、地段。各相关乡镇要根据县级部门的计划,及早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并组建项目法人,相关村要处理好土地政策,协调好地面附着物的处置工作,变规划总任务为逐年度的实施任务。
3.3多方合作,增加投入
县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的谋划,积极争取省以上补助资金,县级政府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研究出台《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集办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筹措:①从纳入财政管理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及水土流失防治补偿费、水利建设基金、土地出让金提取部分中切出一块,用于生态河道的建设。②整合项目资金。县级政府可以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整合起来,涉及河道整治的可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实施。③河道建设涉及市政工程、工业园区建设、房产开发的,在同等享受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金返哺政策的基础上,可实行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河道建设市场化综合运作。④明确乡(镇)、村应各自做好沿河土地、作物赔偿等相关政策的处理和补偿。因生态河道建设属社会公益性工程,在资金的投入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在土地、附着物政策处理上应以村队为主,乡(镇)为辅的 原则。
3.4部门协作,凝聚合力
4.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篇四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石泉县饶峰镇党委王正平
(2006年4月28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流动异乡务工经商人口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些党员大多来去自由,既没有在原所在地党组织办理《流动党员证》,也没有在流入地登记党员
关系,更谈不上过组织生活。长期以来,流动党员就成了(流出流入地)“两不管”的“自由”党员了。这种状况很不利于农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永葆党员先进性,在目前还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办法的情况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石泉县饶峰镇党委来自一线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日常党建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谈谈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供党建组工部门和党务工作者参考。
一、党员队伍现状
饶峰镇地处石泉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辖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18个村民(居)民小组,3588户,13089人,现有党支部29个,其中农村支部19个,机关事企业单位党支部10个,全镇党员551名,其中正式党员523名,预备党员28名,女党员72人,35岁以下的党员121人,60岁以上的党员148人。全镇农村党员443人,农村流动党员90人,占全农村党员总数的20.3%。其中省外流动53人,省内流动37人,在37人中市内17人,县内13人。就业去向为:在非公有制企业78人,个体工商户9人,其他3人(投亲靠友、外出落户)。流动时间6个月内的16人,6—12个月的17人,1年以上的57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的27人,35岁—45岁的42人,46—60岁的15人,60岁以上的6人。有87人不经常参加组织生活,3人不参加组织生活。在组织关系管理上,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4人,未持证、未开据党员证明信或转出组织关系的86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96%。交纳党费情况:有34人能足额及时交纳党费,有36人不能及时足额交纳党费,有20人不交纳党费。发挥作用情况:有5人发挥作用好,12人发挥作用一般,不掌握情况的73人。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饶峰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研究探索出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以支部为单位,对每个外出流动党员在外出之前到支部登记,外出工作稳定后及时将通讯地址及联系办法报告支部。二是党员外出前夕,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进行一次谈话嘱托,要求他们保持党员本色,在外务工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向支部汇报外出情况,交纳一次党费。四是支部加强与外出党员的联系,各支部落实外出党员联系责任,每个支委联系3—5名外出流动党员,掌握他们的外出情况,并及时向外出党员反馈支部活动情况。通过以上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外出党员流动性强,不便于管理。一些党员外出务工地址经常发生变化,党员个人不主动与支部保持联系,支部与党员关系脱离。大多数党员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或固定的厂家。
2、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不强。党组织虽然要求流动党员外出必须办理组织关系流动手续,持证外出,但绝大多数外出党员不自觉办理流动手续,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党组织了解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很被动。还有个别党员外出务工有了固定的职业,并在外地安家落户,但仍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3、流动党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由于党员外出没有履行任何手续,所到之地的党组织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党员,更谈不上发挥党员作用。
4、大多数流动党员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组织要求流动党员至少每半年交纳一次党费,汇报一次外出情况,而大多数流动党员做不到。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根据党章规定,每个党员必须参加一个党的组织,履行党员义务,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因此,外出半年以上的党员必须办理组织关系转出手续。
2、党员流动是今后长期存在的现象,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把流动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作为一项党内制度或纪律来执行。
3、对外出六个月以上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与原所在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按自行脱党处理,由党员所在原支部大会宣布除名。
4、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党员下落,使党员流动不流失。可采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相结合等方式,通过联系亲朋好友、同乡同学同事战友等关系与流动党员取得联系,明确通信地
址和联系方式,党组织确定联系人,使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5、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对流入党员进行登记,并要求流动党员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生活。流动党员要积极主动向流入地党组织申报组织关系。经流出地登记组织关系后,流出地党组织应开据接收流动党员回执,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6、务工党员所在企业
建立流动党员临时支部。一些务工党员相对较多的厂矿企业,凡有流动党员3人以上的,可建立临时党支部,让流动党员建立自己的“家”。
7、劳务中介机构要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凡通过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务工人员,是党员的首先要凭《流动党员证》进行登记,将党员关系介绍给务工所在单位,并建议所属单位优先聘用党员,促使党员自觉登记。
5.对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初探1 篇五
宜宾县王场乡小教师:陈自富
随着改革地不断深入,国家对农民工政策的放宽,促使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有的离妻别子,有的双双外出,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照料,有的父母还把孩子独自留守在家,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出现了。这群孩子很大程度上只能在电话和汇款单中才感觉到父母的存在。他们由于隔代抚养,亲情缺失,所以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的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内涵: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不在父母身边与其他亲人或独自生活的社会群体。
据资料显示:“2000年五普统计,我国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宜宾日报》报道:目前宜宾市因父母外出务工滞留在家的学生达16.4万。宜宾县王场乡村小学生中有85%是留守儿童,我校有90%学生是留守儿童。我现在任教班级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40人,就有36位孩子父母都在外务工。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这些孩子的物质生活非常贫困,吃穿很差,有的孩子冬天还光着脚丫,穿着单薄的衣服,没钱买学习用具和衣服。有的孩子是自己砍柴煮饭,自己下田插秧打谷。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这些农村留守学生回家缺少学习辅导,学生学习成绩很不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常常思念父母却看不到父母的身影听不到父母的声音,孩子们内心十分孤独。存在的社会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孩子淡漠了亲情,1
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殷殷深爱,更不会主动去理解、关爱父母,有的还存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以怨报德,做出了许多不孝的行为。而这些朴实的农村家长们心里只想到:找钱只为了供孩子读书!他们哪里知道:孩子们除了经济上的帮助外,还更需要亲情的温暖啊!
教育应该是一场及时雨。让孩子在“爱”的雨露里健康成长。“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理解。
让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让爱的情感在孩子和家长的心中激荡,让代沟和逆反心理在亲情的碰撞和感恩的和谐中消融。为此,在教育中,应以“亲情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初探。
1、在多样化的组织活动中,让孩子们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
由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孩子淡漠了亲情,可引导孩子在多样化的组织活动中(主题班会课、各种队会、家访和谈心、作文、演讲、开设亲青电话等)让孩子们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如在我的主题班会课中,孩子们含泪说道: “记得那是我生日那天,爸爸妈妈买了生日蛋糕从很远的地方赶回家,我十分激动。我好幸福啊!”。“爸爸妈妈在外辛苦工作挣钱从不乱花,但是为了给我买鞋,他们省吃俭用也要把钱寄回家。爸爸妈妈很爱我!”。“爸爸外出打工几年了,是妈妈一直照顾我。妈妈身体不好,为了我上学不迟到,总是很早就起床煮饭,为了我睡眠充足从不让我帮忙。我和妈妈自己下水田插秧,收割谷子。妈妈的手起泡了却从不吭声。我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我爱我爸爸妈妈,我从不和同学比吃比穿,也从不用零用钱。我要在学习上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向爸爸妈妈汇报!”一位十年
里都很少见过父母的女孩说出了她的心里话:“我从2岁起,爸爸妈妈就去了外地打工,我就住到了外婆家。同学们,其实以前我好羡慕你们啊,开学的时候你们可以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到学校来报名,我却一次也没有过。去年,外婆带我到爸妈妈工作的地方去玩,我看见爸爸妈妈工作非常辛苦,工作的环境也不好,我在玩的时候还摔了一跤伤了嘴皮,爸爸妈妈连忙放下手里的工作送我到医院,我看见爸爸妈妈都哭了,我才知道我也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现在我懂事了,理解爸爸妈妈了,我也十分感谢外公、外婆对我的照顾!”„„
只要孩子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孩子们就会回忆起爸爸妈妈对自己地好。孩子的发言既会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其他的同学,更能抚慰孩子的心灵。
2、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进行亲情教育。
新课程要求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教育。依据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了本校教师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创编的歌曲——《牵挂》、《山里娃》〔附:歌词〕,使留守儿童和父母受到亲情的教育。音乐剧小品《牵挂》真实地表达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再现了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牵挂的现状,《山里娃》的歌声表达了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农村女孩、学困生的心声,歌颂了党的好政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我班有一名叫陈大群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外打工而且经常打牌赌博,哪有心思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天,孩子把学到的《牵挂》、《山里娃》在电话中唱给了爸爸妈妈听,令爸爸妈妈震撼了„„他们流泪了。他们决定:从此不再打牌赌博!现在她的父母也经常打电话向我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3、召开小型家长会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召开小型家长会,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让家长(特别是刚回家探亲的家长)走进孩子们的课堂,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家长的语言告诉孩子在外工作的原因和对孩子的牵挂之情,如一家长在家长会上深情地说:“我们作为爸爸妈妈的人,在外面打一点工,辛苦地挣一点钱,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在外时刻牵挂着孩子啊!希望孩子能多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爸爸妈妈出去工作,不是不爱孩子了,而是心痛与无可奈何地选择,孩子就会主动去接受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现状了。这样的小型家长会既能拉近孩子对父母的距离,又能让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4、营造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社会的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为留守儿童架起 “爱心彩虹”,让爱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窝,有许多爱心人士作出了表率。如:宜宾县研培中心领导徐同烈、曾芳、陆秀芳、肖明、蔡施彬„„.在工作繁忙中到山村看望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宜宾市三中的一位即将赴外留学的英语教师单本毅老师,她在万忙之中,还来到宜宾县新庙村小看望留守孩子并帮助一位留守学生。新庙村小教师吴亨德老师收养了一位无家可归的留守女童为女,他不仅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承担了孩子上学的全部费用。„„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体会到关爱,长大后也会去关爱他人。
三、教育孩子感恩亲情。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的的重要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应让孩子们明白:现在不仅有爸爸妈妈的爱,有社会的关爱,还拥有共同的妈妈——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的爱。有了这些爱,山里娃才能上学读书,过着幸福的生活。由于孩子理解了父母,又有社会的关爱,孩子的内心肯定是感激的,孩子们的感情就会得到更大的升华,知道去感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的方式也很多,让孩子们用言语来表达,也可以用行动来证明,如让孩子们亲自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有的孩子在电话中含着泪花说:“爸爸妈妈,上次你打话回家,我还和您们赌气,对不起,我错了!” “爸爸妈妈,只因有了您们才有了我,我愿永永远远作您们的乖女儿。” “爸爸妈妈,愿您们多保重身体,春节能够回家和亲人团聚!”有的孩子在电话中向父母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爸爸妈妈,您们好吗?我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有了进步,上次我还考了您们最满意的成绩—数学100分,我一定听老师的话,听大人的话,请您们放心吧!” “爸爸妈妈,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您们在外放心工作吧!”„„我班所有的孩子也正为在家里的亲人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洗衣、洗碗、洗脸、洗脚、捶背、端上一杯热茶、送上一个甜甜的微笑、送上自己最好的作业„„以表达对爸爸妈妈工作的理解和对亲人的爱。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农村留守孩子在亲情、关爱、感恩教育中健康地成长,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同时,我们还应教育农村留守孩子学会自立、自强,鼓足勇气,向坎坷的人生挑战!
附:
牵挂
(女)爸爸妈妈啥时才回家?为祖国为将来我要上学啦!在学校爱学习我听老师的话,在家里爱劳动我听大人的话。爸爸爸爸呀,妈妈妈妈呀,就请您们放心吧!
(父)宝贝儿娃娃,我不能回家,为了你为了家我四海为家,在外面我找钱一定不乱花,在家乡条件差挖不出金娃娃。宝贝儿好宝贝儿,娃娃儿好娃娃,我时刻把你牵挂。
山 里娃
妈妈妈妈,我想说句话,为什么常常不在家?一天到晚无人管呀,我的学习怎么不差?
爸爸爸爸,我虽是女娃娃,我的理想也远大,男尊女卑为了啥呀,我也能建设现代化。
老师老师,别怪我成绩差,您也要改变教学方法,书山有路趣乐为径呀,我也知道学海无涯!
党啊党啊,说句心里话,我在您的哺育下,才能读书学文化呀,学校才有我山里娃!
6.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初探 篇六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原因也比较复杂,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村级干部管理系统面临人力匮乏
目前大多村庄青年外出, 使得大多农村老龄化, 致使精英外流, 农村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同时, 村干部的报酬太低, 工作压力过大。村干部现况是管事多、操心多、挨骂多, 在事业发展前景上几乎没有转干、升迁的可能, 因此不少人不愿当村干部。这样村级组织的素质、办事效率很难提高。
(二) 乡村债务, 只升不降
居高不下的乡村债务对农村的治理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乡村干部对村部能偿还巨大债务的信心丧失, 并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得过且过成为他们的信条。为化解债务, 各地采取了种种措施, 收效甚微。有些村镇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手段来化解, 虽然一时缓解了压力, 但其后的问题更是引人深思。
(三) 干部待遇低, 工作的积极性降低
干部心态失衡, 存在思想危机。一些基层干部在世俗金钱、权利的诱惑下, 经不起腐朽世俗思想的侵蚀, 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 与党的宗旨背离, 不是人民利益大于自己, 而是为自己谋钱谋退路, 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此外监管机制不具体, 村级干部违法违纪有机可乘。由于村级干部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思想道德水平差, 政治素养不高, 工作中“公私兼顾”现象严重, 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日益增加, 致使其逐步走向违法违纪道路。三是由于村级干部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低。个别村级干部因为工作量大, 报酬少, 存在得不偿失、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失衡心理, 导致个别村级干部有违法违纪成本低的认识, “干不干无所谓”的心理倾向严重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二、加强乡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一) 方向要坚定, 思路要清晰
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这是方向是目标, 要坚定不移。发展基层民主的途径有很多, 各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一样, 但思路一定要清晰, 程序一定要科学合理, 细节一定要周到严密, 这些做到了, 不但可以保证有良好的结果, 而且可以有效避免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组织的不良影响。一个得民心的、有效率的、强有力的基层政权的改革发展思路, 需要上层来定夺, 需要中层来细化, 需要底层来落实, 需要广大民众的真正参与, 大家各负其责, 齐心协力, 就会越来越接近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二) 党组织对于选举出的村组织要起到监督、制衡的作用
民主选举只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部分。除了民主选举, 还有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民主选举不能保证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不以权谋私, 因此, 对于选举出来的村干部, 党组织要同村民一同监督, 使得村干部走上“干实事”“干对事”的道路。完善和推进村民自治是党组织的责任。在完善和推进村民自治工作中, 村党组织要创新领导方式, 改进工作方法, 在科学领导村委会开展“四个民主”上下功夫, 依法依规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 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执政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层政权的生存能力、调控能力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夯实基层的物质基础, 其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农民集体经济, 只有农民的经济、知识提升, 才能保障生活。另外根据不同情况出台相应政策, 建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机制, 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省、市、县进行监督指导, 杜绝村干部“公吃公玩”、变卖集体耕地等现象。
7.农村小学诚信教育活动初探 篇七
一、呼唤诚信阶段
1.环境影响着——营造氛围
环境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它多环节地制约着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努力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学校广播、电台、网络、报刊、黑板报等载体,发出呼吁书、倡议书、决议书,组织社区宣传活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将我们队员的调查结果、诚信的内涵等进行宣传,营造“诚信在校园”的良好氛围。并积极引导辅导员、家长致力于家庭、学校诚信氛围的营造,创建诚信的外围环境,发挥环境的隐形德育教育功能。
2.意识改变着——诚信大讨论
在诚信教育中,我们必须真正做到知行统一。那么,首先就要增强队员对“诚信”的认知。我们的队员在中队辅导员的引导下开展了系列讨论,从“诚信”是什么,做得怎么样,今后该怎么做等方面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后结合自身状况自主设计承诺的形式。
二、拥抱诚信阶段
快乐成长着——学做诚信队员
有了调查小队的反馈资料,学校大队部立即在全校开展了“做诚信小公民”征文活动、黑板报比赛和校本特色章——诚信章的争章活动。在征文活动中,许多队员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谈到了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并决心做一个诚信小队员。在黑板报评比中,大队部发现黑板报办得丰富多彩,如“争做诚信之花”、“诚实与信任”、“诚信你我他”、“春天里的诚信故事”等等,中队还有自己的口号:“诚信,诚信,诚实守信;诚信,诚信,铭记在心”。
三、诚信为人阶段
1.体验并感悟着——争做诚信队员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向领巾承诺”——“我的承诺我遵守”活动;引导队员深化承诺的体验认知,实践“说了就要努力做”,有力地促进队员诚信品质的自主发展。
为使队员更深刻更正确地理解诚信,体验诚信,大队部在学期初发出了“争做诚信好少年”的倡议书,让大家共同勉励、共同进步。在学期中还针对一段时间的总结发出了“扬民族精神,做诚信少年”决议书,让大家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十佳诚信队员”代表还作了慷慨激昂的真情告白,引起了所有队员的共鸣。通过开展“争做诚信队员”活动,校园里说谎话、不完成作业的现象逐渐减少,诚信小队的队伍越来越大,为此,学校大队部提出了“在家做诚实的孩子,在学校做诚实的小队员,在社会上做诚信的小公民”的要求。队员们自觉维护诚信,时时讲诚信。被评选上的诚信小队员在大队部的组织下,当起了“小小诚信宣传员”。他们向家长、亲戚、邻居宣传诚信。
2.带动并内化着——树立榜样
诚信教育要注重示范群体建设,实现榜样示范与群体互动的统一。实践中,示范群体的榜样示范能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他们的行为与所在群体形成互动,产生积极效应。
我校首届“合小十佳队员”的评选也在讲诚信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在校园里树立了一批校园“诚信小明星”。各中队也通过诚信章的争章活动树立了一批中队“诚信小明星”,使榜样在广大队员中形成带动的作用。利用校园电视台及时报道典型的诚信先进事迹,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让表现优良的队员担任旗手,以此激励大家人人争做诚信人,个个共创诚信校园。同时,我们安排这些诚信典型与后进者结成“一帮一”的对子,身教与言教统一,最大限度的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
3.人人、时时、处处——常抓不懈
一滴水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斑斓,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低优劣。“诚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我们坚持实行文明礼貌教育:包括在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用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形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我们坚持实行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项纪律规章,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
我们坚持实行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教育:包括真诚地理解、看待他人,善待他人,做诚实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等,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4.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总动员
“诚信立人”教育应是开放式教育,不能封闭在校园里孤立地进行,我校努力争取了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大队部经常组织学生走向社区,为社区服务;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印发倡议书,在学校网站上贴了关于诚信的一系列资料等,强化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通过不屑的努力,我们全体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念,养成讲诚信的好习惯,收获了诚信教育的硕果。
8.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初探 篇八
摘 要: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进程的加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同步对于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了更高的标准,然而农村学生的英语口语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几年,观察且分析了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就这些问题从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及思想观念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对策
口语是人们展开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口语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对许多农村初中生来说,英语本身就是一门比较薄弱的学科,英语口语更是其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不难看出,我国城乡间初中生英语口语的教学水平有着十分大的差距。
一、农村初中英语口语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中存在问题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本身。主要表现为三个点:学习动机;心理障碍;个性差异。第一点,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是决定学生学好英语口语的关键,农村初中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动机普遍相对偏弱,认知不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第二点,心理障碍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偏差的自身因素,部分农村初中生存在胆怯的心理,口语表达过程中容易紧张,语无伦次,越是害怕、紧张就越不敢发言训练口语,久而久之,英语口语自然提升不起来。第三点,由于学生个性有所差异,所以课堂表现及英语口语表达过程中也不相同。性格外向的学生更愿意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相反内向一点、基础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较少,英语口语表达过程中经常会不自然和紧张,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性格内向的学生英语口语相对较弱。
2.教师方面
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问题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一方面是农村教师资源短缺,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到农村任教,许多农村极其缺乏专业毕业的人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较低,同时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口语能力培训,严重影响到农村初中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阻碍了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方式不当且方法过于单一。由于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因此英语口语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有其特殊性,并不能完全靠教师一个人讲就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语言课,但是在农村就经常会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仅仅靠自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大多数英语教师都不重视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厌烦。
3.思想观念发面
我国农村学校对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认识普遍薄弱。尽管新课标实施了好几年,可是贯彻不够,许多中学在课堂和考试中,尤其是在农村,对于英语口语的涉及较少,多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观念。许多农村中学都没有建立口语测试的机制。同时,不仅是学校和教师存在认识度不高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读写远比听说重要。因此,农村初中英语口语存在问题的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教育工作者对英语口语的思想观念方面的不成熟。
二、解决农村中学英语口语问题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
由于学生英语口语的水平与学习动机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英语口语的水平。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目标,同时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运用新型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英语口语感兴趣,使得英语口语生活化。
2.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唯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个浓厚、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无形中让学生打开心怀,另外,当学生喜欢一个英语老师时,他们会觉得这门课有魅力,就如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来自于内心的喜爱使得学生想开口、敢开口,无形中消除了学生的恐惧英语口语的心理障碍。
3.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解决英语口语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农村中学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培养并提高其英语口语的能力。
4.壮大师资力量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入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师,除此之外,更应该采用适当的激励方式挽留这些教师。另一方面,还应将现有教师培养成专业教师,这需要学校定期展开培训。壮大师资力量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5.改善教学设备
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十分简陋,要提升农村中学英语口语的水平,必要措施是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完善农村教学设备。另外,农村初中教师更要充分、合理运用教学设施,提升学生英语口语水平。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出现问题就一定有办法解决。面对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正视它、认识它、解决它。农村英语口语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9.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初探 篇九
赵 益 民
(成县教育局甘肃成县742500)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中小学是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摇篮,党的教育目标明确规定要把受教育者造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因此,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采用切实有效的举措,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从小就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初步树立起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和谐地融入法制社会前进的轨道。
在“四五”普法中,各级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较为重视,做了大量工作,初步构建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确保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运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校法制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统一规范的法制教材;中小学普遍缺少专业化的法律教师;法制副校长的法律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从而导致学校法制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中小学的普法水平和一些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在当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大好形势下,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座谈,深切感触到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法制 1
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而搞好此项工作应该坚持“五个结合”,突出“五个特色”。
一、坚持上下联动与学校主抓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规范性
当前,“依法治校”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充分认识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优先地位,明确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在和基层学校签订的《教育目标责任书》中增加中小学法制教育考核项目和验收标准,促使学校把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其次,为了提高校长的依法治校水平,要定期对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并将考试成绩计入个人档案。
基层学校每学期初,都要制订出普法教育的实施计划,建立普法教育的考核、评估、督导的量化体系,把法制教育内容按年级分解细化,阶梯式循序渐进渗透进各年级的主课堂。比如从一年级起始班起,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进行适当的普及。并充分利用学校领导在国旗下的讲话、学生大会、班会、家长会、墙报、黑板报、校广播、组织收看电影电视等形式,使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普法教育的整体性
为使学校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建立一支由校长为组长、法制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普法领导小组。构建成学校、年级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有人抓、横向到边有人管的法制教育体系。一定要靠实工作责任,实行“责任到人”。校长室、党支部负有领导、协调、检查的职责;政教处、教导处、团委、少先大队部承担执行部门的责任;班主任、科任教师有直接进行法制教育的职责。同时,对普法工作任务实行量化目标管理,引进奖罚激励机制,把普法工作的实绩列入教师个人考核档案。依法建章立制,目的是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学生法律素质,学校要从校情出发,因地制宜的制订和健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学生奖惩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学籍管理规定》等制度,让每位学生都能从小接受纪律的制约,养成遵纪守法的高度自觉性。
三、坚持校内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多样性
对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方法要结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遵循“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切忌成人化的说教。“多渠道”就是除了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外,要不断开拓
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为学生营造学法的良好育人环境。比如配合有关部门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派出所)、看守所、少管所、戒毒所等机构和设施、建立一批校外法制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同时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用活生生的案例去教育他们,从而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多形式”就是要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网页、录象、电视、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学生可以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咨询有关法律问题,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审理案件,自编自演法制小品等活动,将法律知识融于学生的情趣之中,使法制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收效。
四、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广泛性
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是一项需要有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学生,他们涉足的社会舞台广阔,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想,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学生参与违法犯罪,虽然是在社会上发生,但学校应充分关注这一点。认真分析导致学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因素,对症下药,耐心教育。在此基础上,要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普法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学校要聘请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由这些人员定期为学生作普法讲座,联系司法部门有关资深专家进校作专题讲座,与校方
一起共同研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案。学校要把“家长学校”作为对中小学家长进行普法的重要课堂。学校要通过对家长的普法,一方面提高了家长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求家长做好子女的法律教员,多开通一条普法的渠道。
五、坚持重视教师自身法律水平的提高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在开展普法的全过程中,对中小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育人工程”。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抓好对教师法律知识的再学习,更好地适应依法施教的迫切需要。教师是普法工作中的具体实施者。中小学法制教育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法律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成效,要让学生懂法,教师必须领先一步,只有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应有一桶水,方可让学生在学法上有“一杯水”。针对大部分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强化:(1)结合时事形势,分专题以校长、教导处以及年级组、教研组为主体,举办研读班。(2)组建校级法制宣讲团,外聘律师来校为教师辅导法制知识,也可由校方派出一名教师外出进行短期培训。学成后回校为教师作有关法律的宣讲。(3)注重教师学法用法个案的经验交流,激发教师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成立法律学习的教研组,加强对新出台的法律文本的学习和研究。
10.河南省农村电商发展问题初探 篇十
[关键词]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应对策略
自2012年开始,随着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及移动互联终端的广泛普及,农村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网络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形态。农村触网,冲击着传统“三农”的格局,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电商中青年电商创业者的兴起,给广大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作为农业和人力资源大省的河南省,近年来其农村生产、农产品经营管理以及农民生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电商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河南省有108个县,近1900个乡镇,47000多个村,农村人口近6000万,农村网民占全省网民的四成多。河南省政府从人才、政策、金融和平台等各个方面给农村电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带动了各地农村电商的发展。但受制于农村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的限制,河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河南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课题组成员均为高校创业、就业或经管方面的老师,在担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河南省部分地区农村电商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农村电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奠定了基础。
1 河南省农村电商现状分析
1.1 发展速度快
继2014年7个、2015年8个国家级示范县后,2016年河南省又有6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短短三年时间,已达21个,农村电商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全省电商企业超过20万家,农村网店突破3万家。2015年,全省15个国家级综合示范县和两个省级综合示范县合计网购金额达到32.5亿元,综合网络销售额达112.4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29.5亿元,河南省电商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位居中西部前列。
1.2 覆盖面越来越广
河南省农村网购用户已达农村网民的40%,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的进一步兴起,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省政府将继续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培育农村电商主体,完善其发展的政策环境,利用农业大省众多独具特色的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提高其附加值,并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省各地。
1.3 农村电商热度持续高升
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将竞争中心放在农村,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农村商贸企业,邮政、供销、万村千乡企业也由线下到线上,融合发展。
目前,河南省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参与主体多,发展速度快,交易品种和交易规模大。据河南省商务厅的数据,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的环境下,河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720亿元,同比增长36.4%,农产品线上销售的种类和额度大幅度增加,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主力军产品,农村电商的格局逐渐形成。
2 河南省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
2.1 配套设施不完善
物流配送依然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农产品相适应的仓储、冷链管理、运营等也缺乏有效的发展,电子商务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需求,部分地区存在电商服务费用过高、效率较差的问题。全省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规划,不能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在人口分散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制约着整体农村电商竞争力的提高。此外,电商巨头和相关行业往农村的下沉,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就目前来讲,农村电商所需的网络平台建设已经滞后。
2.2 电商交易人才缺乏
河南省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对网络技术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应用,不能充分认识并利用电子商务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甚至对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推广持怀疑态度。农村电商发展缺乏拥有先进知识和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农村现有大部分农民,因为先天教育底子薄弱,后天的电子商务知识的教育培训显得尤为艰难。而高等院校培育的电子商务人才又因农村经济条件限制,不愿到农村去发展,导致农村既有电商知识又懂农产品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短缺,这将在一段时期内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3 品牌意识不够
品牌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河南省因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拥有大量的特殊农产品。但是这些农产品大多仅在省内比较有名,一旦出省,就不被人所知,销售仅限原产地周边地区,品牌影响较小。并且,省内大部分农产品名称地域特色明显,缺乏品牌注册和品牌维护意识,进行促销活动时,难以引起轰动效果。当产品品牌缺失时,规模效应就不能凸显,随之就是生产成本高,市场影响力差。
3 河南省农村电商应对策略
3.1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由政府牵头,吸引社会资本,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各级服务中心。同时,政府要加大区域之间的公、铁路网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有重点的建设特色农产品较丰富的偏远山村、乡村的公路,对农村要实现物流点的全覆盖,形成高效、便捷、快速的全方位物流配送体系。建立与各地农产品特点相配套的仓储、冷链物流,运用各种先进的储存、转运技术,确保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始终在特定的条件下,使农产品达到消费者手中时不致出现较大变化。
3.2 加大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引进人才并能留住人才,是当前河南省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紧要问题。发挥河南省人口大省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河南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利用省内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在高校设置跟农产品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吸引农村学子前来学习,并鼓励其学成后回乡创业,发展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同时,高校也可下沉农村,结合政府政策,走入农村为当地农民开展多样化的适应培训教育,根据需要开展一对一的帮扶;高校也可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电商人才。各地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秀电商人才引进政策,利用优惠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人才,提供完善的薪酬考核和激励机制,依靠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营,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3.3 打造品牌农产品
结合河南省各地区农产品的特性,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组件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联合销售社等,夯实农业品牌化基础。在各地,力争做到按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开拓市场”的要求开展工作。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加快企业的技术告知省级,提高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农产品品牌化加工能力,确保农产品品牌化的质量。经过品牌化经营,逐渐形成一批省内外独具特色的产品品牌,扩大产品的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具潜力、更加顺畅。
除此之外,河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还可利用“互联网+”的东风,借助省内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特殊资源来发展农村电商的新模式,如“互联网+民俗文化”或“互联网+民俗文化体验”等,在促进省内农村电商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博群.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研究[J].调研世界,2015(01).
[2]张颖川.农村电商加快发展给物流业带来的影响[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10).
[3]曹建平.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5(05).
[4]胡平源.农村电商的七个现实问题解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24).
作者简介
胡建(1983-),男,河南南阳人,苏州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11.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初探 篇十一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这对于相对分散、缺乏组织管理的农民来说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 形势亦显得颇为严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引导促进农村资金、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联合, 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型、网络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笔者从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入手, 进一步寻找突破口, 从而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提供坚实的依据。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 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生产和监管体系建设,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是, 当前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 全国2亿多农户种植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 养殖业散养户比重高, 农产品产—加—销环节多,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和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严格更苛刻。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小的问题、个别的事件极易被炒作放大, 对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农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增大。我国农民收入虽然近几年连续较快增长, 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虽然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 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 但绝对差距却超过1万元。目前,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农林牧渔收入占42.1%, 工资性收入占38.6%, 两项合计, 占农民收入来源的80.7%。今后一段时间农产品价格走势和农民工就业状况都不容乐观, 大大增加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
3.农民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 2008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虽然比上年扩大478万人, 增长3.6%, 是近几年增速最慢的一年, 增速比2007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此外, 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给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带来严重冲击, 工厂开工不足, 效益下滑, 用工减少, 导致农民工返乡回流明显增多。农民工返乡增多, 不仅影响农民增收, 还可能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对整个社会管理带来压力。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其发展延续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 这其中对于组织的构建缺乏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及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笔者将主要从组织模式的选择、政府的作用、途径的选择、制约因素等四个方面, 具体分析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环境发展滞后。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一系列农业方面的相关规定, 一些法规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行为尽管有所规范和引导, 但直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尚未颁布专门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法规。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的确定尚未明确, 这造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部分作为企业法人在工商部门登记, 一部分作为社团法人在民政部门登记;更有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经民政、工商部门核准登记, 这种情况便造成组织不具有独立法人的主体资格和清晰的产权。
2.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由于受到旧体制的影响, 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的一些领导干部在支持组织发展上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疑虑。他们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界限及关系认定不清, 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持保守态度。这就直接导致了政府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上存在弱化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资金专项配置上,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仅仅依靠市场手段配置相关资源, 政府手段的资金支持弱化, 其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严重不足;在税收政策的支持上, 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税收减免、优惠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在服务支持上, 有的政府部门尚未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设租、寻租等现象存在, “经济租”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3.组织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范。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构建缺乏制度设计, 内部管理混乱, 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是依靠能力较强的人组织起来的, 整个组织的运转多依靠个人权威来维系, 组织运行在登记注册、章程制度、机构组织、决策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规范, 一旦组织出现问题往往采取就地解散的极端措施。目前我国相关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起点低、组织任务定位不明确、合作的事业还不发达, 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 合作组织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
4.相关专业人才、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以甘肃省的实际情况为例, 目前“三缺”已成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生事物, 全国处在探索阶段。该省从2004年才开始试点, 各级业务部门缺乏专业人才, 合作组织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论、市场知识的牵头人, 农民缺乏合作知识, 这都造成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落实、成员联系松散等弊端, 甚至个别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蜕变为某些个人控制的组织、私人企业或无活动开展、自行解体等等。
三、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
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力的不断壮大和纵深发展, 其势必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途径, 成为各级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又一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加快其发展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提供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1) 明确对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和要求。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为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外部有利条件。近年来, 陕西、四川、安徽等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各地省委、省政府相继下发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性政策, 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从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如陕西省具体规定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并要求对合作组织的信贷服务、用地、用电、项目审批、人才引进进行政策支持。
(2) 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章程。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 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有效地避免了风险, 提高了收益。主要包括章程的制定, 规范和明确组织开设条件、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 使其发展运作有章可循, 逐步建立起内部资金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调节机制、契约约束机制等, 以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 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行积极宣传,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广泛普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知识及运作基础, 让农民能够办起、办好, 使得组织能够规范运作, 能为组织成员解决农业生产及各种实际利益问题。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等诸多问题, 各部门要树立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的思想, 把农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业新技术推广等工作统一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上来。
(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按照中央相关文件要求, 在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额度重点资助有一定产业基础、群众欢迎、带动性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供适度的融资服务, 重点资助一些有一定产业基础, 群众欢迎, 带动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支持他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从事农产品的整理、储存、保鲜和加工, 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服务, 支持他们拓宽服务领域和增强营销能力。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优势产业带建设、扶贫开发建设等工程项目, 以及农、林、牧、渔, 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 可以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依法落实税收减免政策,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订必要的优惠政策, 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3.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
(1) 拓宽合作经济组织转型的途径。目前, 在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 多为以契约为纽带的松散联合体。由于此类经济组织缺乏产权约束, 难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发展机制, 这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其崛起意味着农村微观经营组织结构正在发生着质的飞跃, 即由分散的小农模式转向合作社生产模式, 体现出其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模式特点。这为进一步落实农业支持政策, 明晰组织产权, 鼓励农村各生产要素通过市场配置、各生产要素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提供了良性的互动机制。
(2) 开创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从制度构建层面, 我们要不断开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契约型向产权型转换。从长远看, 重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大力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 在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领域, 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切实在技术培训、农资连锁、基地建设、订单生产、产品储运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作用,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 需要农村相关体系的重建, 需要其他有关机构的支持, 当然也需要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经验积累。通过各种途径, 使得破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难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思路。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 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当前问题, 并不意味着它以后的发展会一帆风顺, 但是当前问题的解决必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它问题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2].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线图[J].领导决策信息, 2005 (47) :18.
[3].刘惠, 葛书院, 戎承法.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 2006 (4) :11-13.
[4].徐理结.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1) :58-65.
[5].龚诚.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J].农村经济, 2006 (2) :127-129.
【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初探】推荐阅读:
家庭暴力问题初探07-04
浅议农村家庭教育09-30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12-04
农村家庭贫困证明书08-30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12-10
农村家庭房产分割协议书11-1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0-02
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10-31
农村家庭困难资助申请书范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