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2025-01-15

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共15篇)(共15篇)

1.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篇一

创新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中国的知识成果转化需要有一大批年轻骨干作支撑,中国科技事业和经济建设事业更需要年轻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研究和实践来维持和发扬光大,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初衷,更是时代所赋予后代的历史使命,而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

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一个人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调查中多数学生虽然表现出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但对于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

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突破。最明显的表现在缺乏新意的发言、作业、试卷、论文比比皆是。缺乏创新的兴趣

调查显示,在兴趣的广度方面,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学生只有19%;在兴趣的深度方面,6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兴趣的犹如程度不够”;在兴趣的稳定性上,45.8%的学生回答“自己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39%的学生“只是口头讲讲,很少采取具体行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一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

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在分析电话号码7414345有什么规律时,有56.9%的学生用了10秒以上的时间,仅有19%的学生用时5秒以内。43%的学生“走路时不注意周围的环境”,比“注意周围环境”的学生高出了12个百分点。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创新的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课本的依赖于一味地身心。所以,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各项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创新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事实上,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

(三)加强学习中实践的环节

通过实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要注意加强实验课教学,着眼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四)积极参加科技活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介绍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学生自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培养。

2.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篇二

步入21世纪,我们面临的是日趋激烈的世界竞争形式。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自己的观念,实现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方向的转变,特别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国家领导人员已经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就关于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1 关于知识结构

关于创新能力,它离不开知识的连贯性和有序性,也离不开对新事物的发现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知识的合理性恰恰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我们只有在拥有大量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加上善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培养出真正意味上的创新思维。

知识是指人们在从事自然活动的过程中,对客观存在事物及其相关规律的一种总结性记录文字,它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信息系统。而知识的结构,是指知识在人头脑中形成的组织方式及结构比例,所以说知识是构成结构的组成要素,但并不是说光有知识就能具有合理的结构。因为知识的合理结构要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结构的重要性,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强调两者的和谐与统一,开始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的重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传统单一的观念。

知识要发挥效益,只有构筑合理的结构才能实现,科技的发展要求组成知识结构的各学科知识之间要有畅通的联系渠道,这就象人的血管一样,纵横有序,形成一个网络系统。仅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这己被历史所证明。

人的一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知识都囊括其中。但必须构成知识结构的骨架,再辅以相关知识。这两者间在信息量的广度、深度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应有一定的配比,这才是合理的知识结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伽俐略提出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是从现象到本质联系起来的思索,进而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这缘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

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化,跨学科的“T”型结构,取代了传统的经验为基础,以考试为基础的知识结构。

如上所述,教育的改革是围绕开展的培训,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结构,锚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重基础,宽专业,学习周边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在前沿知识,使学生有一个更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不同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其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知识的积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识应该是黄金分割法的放电顺序相同,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积累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任何机械,色差分量的真相,但与这些机械部件组成不一定相同。在设计一台机器,除了现代设计方法可用于优化方法进行分析,评估利弊,但也使用计算机虚拟设计,这需要一个广泛的知识。任何发明的知识晶体的合理组合。每个人都可以搞发明,但不一定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原因是知识结构决定了创新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可行性。

2 关于创新能力

要具有创新能力,我们首先要有创新思维,它是创新的前提。所谓思维的思维过程,包括思想,方法和手段。创新思维是对事物的理解,打破传统的行为模式,规范,有了新的认识,判断,并提出新的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表明,创新思维是创业的先进做法。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意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杠杆。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目标和核心。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建立能力。说话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许多功能,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创新,生产难以发展科学和技术将很难取得进展。

举个例子说,欲要设计一个产品,则首先要有一个思维过程,要从方案上,功能上,人—机—环境的协调上、结构上、分析计算上、生产制造上,甚至于成本上,经过一翻深思熟虑,才能形成蓝图,而这种产品能不能代表时代潮流,推动科技进步,有没有生命力,就要看其创新成分。

要更新的技术,产品一代,没有创新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教育,重新理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知识转移到培养能力改变。

倡议没有被调动起来,使学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谈学生学习被动,让学生发挥创新设计人才,就不可能形成“机械”式的教学和学习,不创新,不即使有所创新,这是难以适应当前人才竞争。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来实现的各个方面,也不是一个或两个类来解决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在校四年,继续坚持创新和能力建设路线,打下一个良好的创新和能力的基础意识,是未来的不竭的力量源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的研究,不断提高自我实现。这取决于基础教育的质量,挖掘潜在的学生,个性与创新思维和能力。这就需要牢固掌握的基本知识,了解前沿,但也不能满足以前的结论,是希望探索新的途径和敢于想象,勇于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每一个主题,使每门课程应实行一步一步训练计划,专门的知识,创新的培训课程,起到了一定作用,做这些工作,这必然涉及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甚至教育体制的改革。无法想象,没有教师的创新,没有创新教学内容,没有实际的措施和手段,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的学生有一个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其内在潜力,你需要建立一个平台,为创新和能力建设。使学生克服心理的自信,如从来没有搞过,没有订婚,经济基础薄弱和其他国家的头脑。让他们知道有这个死胡同,人来后形成的道路,但首先必须“走”,这是要明确。

创新思维和能力,应该有明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应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即所谓的科学,而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利用现有的知识的再创造,其中也有一个本质,所谓的实际,创造性思维。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医院开展的机械设计创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设计黑板擦干净,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 关于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必要的。教学计划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应适应。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转移到创新的方向发展变化的知识结构,从单一主体到广泛的结构性变化。理顺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由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3.1 理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须的知识结构。

这个目标应该开始培养创造性人才,并确定知识结构的形式,不应该压缩小时或简单的合并计划,或盲目增加的时间,但要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改各学科,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中,跨学科的知识是分散的现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相结合。

3.2 转变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观念。

教学改革,一般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但这必须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前提的,否则就会陷入为改革而改革的怪圈,培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教学内容的改革最难,也是最关键的。难就难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没有这种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人才培养就落不到实处。

3.3 建设一支富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主导。教师的知识基础,教育的精神,创造性思维,有能力去影响全体学生的水平。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水平,并善于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采矿和增强创新能力。

3.4 目前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应该说,这是一个新课题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应以培养创新为出发点。

学生不仅要教的传统思维,而且还逆向思维,一些想法,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观念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2]郑红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龙岩师专学报,2003,(6):1-2.

[3]王芳.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1-12.

3.对数学创新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 兴趣 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72

一、首先是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以及“学会合作”入手,真正做到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1.正确认识创新思维。

思想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因此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有创新活动才会有创新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五新”,即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认清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材和教学的研究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更好、更新的课型,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真正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型教师。

2.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创建民主、平等、友好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才能使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温室,是使学生智慧闪光、想像翱翔的基石,是学生开展交流、集思广益的保障。在拥有真诚充满温馨的课堂里,学生能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并随时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突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新的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也一改往日繁、难、偏、旧的现状,加强了与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鉴此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身体验,更多的借助计划、测量、操作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猜想,自己发现结论揭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主探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其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

1.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尽可能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并联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几何图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牢固地掌握新概念。或制作一些简单的学具,设计一些能提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图表,举行一些小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嘴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问题-解决-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使课堂教学起始于兴趣、发展于思维、高潮于创新。

2.鼓励学生参与,表扬学生创新。

教师随时的鼓励和赞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鼓励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进行小组讨论,在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欢快与激情四射的交流中暴露思维过程。揭示事物本质,从而体会数学带来的喜悦和成功。表扬学生独立探索的优秀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赞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期待学生每一次进步和每一个超越,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以发展。

3.感受数学的内在美,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蕴含着独特的魅力。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图形衍变而来,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中,再把数学中的图形运用到创作和设计中,使知识得以运用,理论得以实践,使学生内心涌起创造美的激情,迸溅出创新的灵感,产生长久浓厚的创新兴趣。

三、不断培养创新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哲学家哥德曾风趣的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面的话。”“纸背面的话”就是指思维,指要多思多想。而思和想,需要载体,我们可以利用数学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题”,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一题多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一题多变”即是将经典题型或删除部分已知或结论,采用引申启发转化组合的形式,调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一题多解”是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切入问题,并能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到最佳的解题方法,从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得到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一法多题”深化学生思维。

“一法多题”是指用一种方法去解决形式不一但实质相同的一类题目,它能提示思维规律,突出通性通法以达到融汇贯通深化思维的目的。

4.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篇四

摘要: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全新要求,档案管理应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化、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能否满足新时代社会实践的需求,是衡量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建立系统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制、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构建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是完善、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创新

信息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日新月异,让信息化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目前,医疗档案的管理均逐步实现了信息化,但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医院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足、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落后……因此,想要完善、创新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我们应从多方努力。那么,怎样科学地完善、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呢?

一、建立系统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制

1.优化档案管理模式,明确职责。优化档案管理体制,明确的责任体系十分重要。医院是人员密集、信息内容更新较快的医疗单位,档案的形成和管理涉及全院诸多医护人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院上下协同配合。在职责体系中,确定主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宏观指导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和计划,制定工作监督体制。确定涉及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对全院各类档案科学归类、存档管理。全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实际执行人即第三责任人,这样建立一个在院领导引领下的责任体制,明确各方职责,层层落实责任,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具体的责任追究。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落实,确保工作的严谨性、科学性、客观真实性、安全性,使医院档案管理更科学、高效、便捷。

2.健全工作人员管理体制,加强档案管理者队伍建设。医院档案管理者选用有档案管理经验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无经验,但思想灵活,勇于创新的人才。一些“资深”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守和陈旧思维,阻碍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同时,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待遇差,晋升慢,无法吸引年轻有为的人才,这也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一个全新的档案人员管理体制至关重要。可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人才;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在人员的管理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将档案管理者的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薪资、晋职挂钩,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确立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

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医院应积极开展档案管理相关培训:(1)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组织档案管理者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系统地学习最前沿的档案管理方法,调动档案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及时反馈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明确整改方向和措施。(2)培养档案管理者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把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档案管理实践中。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亟需年轻有为、熟练计算机软件操作且热爱档案管理事业的人才,医院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信息化的专业人才,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3)培养档案管理者综合服务素质。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理念,培养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通、踏实肯干、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人才。

2.加强软环境建设,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1)营造积极、活泼、创新的工作氛围,调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比如档案管理知识竞赛、传统档案管理与信息化档案管理辩论赛,先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评比等调动工作者的激情与活力,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2)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发掘员工的优点和专长。在工作安排上,根据人员的专长和个性特点安排适合的岗位,双向促进,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率,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构建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

在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中,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科学分类,探索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方法,使档案管理工作日趋完善。(1)建立一套完善、健全和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如通过制定落实严格的保管制度,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把住存储载体的质量关,规范存储载体的保管条件,加强计算机的病毒检测,应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信息或载体损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规范电子文件形成、积累过程的管理以及?w档责任、检查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环节。(2)建立数字化信息档案馆,实现网上归档、网上检索。把档案馆中储存的档案、影像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全部上载到相关的网络云数据库。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创新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利用效率。(3)培养档案管理者信息化管理水平。可聘请专业人员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并培养和强化档案管理者的安全保密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技能。(4)严格控制电子档案的可转换性,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对电子文件进行特定保护。做好电子档案使用中的控制与管理,电子档案使用过程中加强安全保护。(5)通过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上传部分档案到专业平台,方便各单位互访数据。(6)从电子文件的源头抓电子档案的质量。为档案部门增配设备,对电子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制作,规范电子文件形成所使用的软件。(7)设置专人对纸质文件集中审鉴,保证纸质文件与电子信息一致。(8)严把电子信息归档关,做好电子信息动态管理。在电子信息归档时,对电子信息进行检查、鉴定、验收,实行动态管理。

当前医院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做好信息化档案管理是时代的需求,我们应将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的规划、设计、管理和运行纳入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施,从而深入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参考文献:

5.寒假作文的几点看法 篇五

今天看了同学们发给我邮箱中的作文,有一些想法想跟你们聊一聊。

1、文章过短。

如果你是为参赛而准备的文章,首先字数就不能太少,应该达到八百字,这样你的文章才能把一个问题谈透,才够得上具体。如果字数太少,基本上就属于出局了。

2、立意明晰。

你写一篇文章,首先想好你到底要通过文章向别人传达一个什么想法,即你想通过文章告诉别人什么。比如任选三种小动物写一个故事,你到底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别人什么?要想清楚,然后再写。

3、选材新颖。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文章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注意选材的新颖。比如秦豆豆写小动物的想象作文,就以安全燃放鞭炮为题材,这是现在的热点问题,说明作者很敏锐。

想说的是,大家辛苦了!在短短的寒假中,你们在玩耍娱乐之时仍然十分认真地完成寒假作业,而且大部分同学都本着认真的态度,并不仅仅是想“做完”,而且想到要“做好”!我十分欣赏这样的同学!我想,你们辛苦的付出,一定也会有丰厚的回报的!

在所收到的文章中,黄F和金雨宣的《你别小瞧我》写得不错,大家可以看一看,互相学习借鉴,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好事多磨,希望看到你们修改后的文章!

你别小瞧我

在姥姥眼里,我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她几乎包办了我所有的事情,当我想尝试着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说:“你还小呢!等你长大了再说!”我常常想:“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什么时候才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这一天,我发现我的牙膏,面霜用完了,我让妈妈下班给我带回来,妈妈说:“你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下楼买东西”,姥姥听了,摇摇头说:“她还小,怎么会自己下楼买东西呢!等会儿我带她一起去买吧!”妈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说:“你己经是三年级小学生了,应该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家的楼下就是超市,妈妈给你50元钱,你买你需要的东西,顺便帮我带一包白沙糖回来,你自己算好帐,凭你的能力,相信你一定会做到的”。

在妈妈的鼓励下,我手里拿着50元钱勇敢地出发了!我迈着沉重的脚步下楼,心里很紧张,像装了一只兔子一般砰砰直跳。但我还是壮着胆子走了下去,心里不停地在安慰自己:“不要怕,不要怕,一定要放松,没什么好怕的。”

我来到超市,觉得似乎别人都在看着我都在议论我,心里更是慌张了,把钱攥得紧紧的,生怕别人抢了去。我拼命地想冷静下来,不停地对自己说:“没关系!心静才能挑好要买的东西。”

慢慢的,我的心静下来,挑好了一瓶面霜、一盒儿童牙膏和一袋白沙糖,心里大概算了一下账,大约20元钱,于是我走到了收银台,把钱交给收银员,一共是18.20元,收银员找了我31.80元,我仔细算了算,对了,加起来正好是50元。

我拿着收银员找的零钱和买好的东西向家里走去。我发现,心不再怦怦乱跳了,轻松了许多。我慢慢地走着,多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手中的东西,我多想自豪地告诉大家:“这些都是我自己单独买的呢!”

回到家,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你真棒!我说你能做到吧,不尝试,怎么能证明你的能力呢?”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心里美滋滋的!姥姥不住地夸奖道:“我的孙女真棒!长大了,能自己做事了!”似乎我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

这次独自买东西的经历让姥姥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我用行动向她证明我已经长大了。

姥姥,可不要再小看我哦!只要给我煅炼的机会,让我勇于尝试,你眼中的“小不点”其实会做很多事情的!

(写得真棒!)

6.关于学生评教的几点看法 篇六

无论是认为应该是以生为本,还是倡导教学相长,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很多学生在特定的知识领域内超越教师是及其正常的,这些观点都将学生的评教活动推到了一个相当之高的地位,很多学校甚至将其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来决定教师的薪资待遇。可以说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在促进和规制教师利益中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但同时笔者有发现评教活动过于简单甚至粗暴,以一次学生的打分来判定教师对于老师来说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教师接下来面对的又是另外一批“顾客”,原来的再也不会回头。一、一次评教为什么是不合理的

涂尔干讲的教育是“成年一代向尚未为社会生活作好预备的那一代人施加的某种影响”的行为,即有知者(或相对有知者)对未知者的知识传递,成熟者对未成熟者的意志影响。1由此可见,学生从课堂上不仅仅是获得了表象的知识,还受到教师意志的影响,或者把高点说,是教师人格品质的熏陶。但是正由于“当局者迷”,再根据涂尔干的观点学生还未为生活做好预备,似乎学生评教活动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葛老师您在讲学生评教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一点,现在的老师似乎有向学生献媚讨好的嫌疑,这不仅是对教师人格的伤害和对教师职业的误导,另外更为严重的是对于那些正在“为社会生活做预备的学生”的消极影响。

那么这种消极影响如何避免,笔者认为,我们的学生评教不能是“一评终评制”,也就是说,无论是事前、事中、或者事后,学生并不是一次评教就定教师终生,因为学生既然在为进入社会作准备,那么这个阶段的成长是必然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处于一个日渐成熟的过程中,教师教育也是在慢慢的被消化吸收的,其价值也是处于逐渐被放大的过程。如果以一个节点来判断教师 1 葛大汇.对“评课”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争鸣.2006,(9)所授之价值,无论如何总是显得有些断章取义的。在此,笔者提出,我们应该抛弃“一评终评制”,而是灵活的采用“多评终评制”,灵活就体现在这个“多”字上,需要情境下来阐释。这里暂且分为“校内多评终评制”、“校外多评终评制”两个部分阐释。

二、“校内多评终评制”的解读

“校内多评终评制”的内涵是在学生评价某个教师及课程时,不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做出粗略的判断,具体的时间安排应该在其当下所受教育的周期内完成,比如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等等之类别。在这个周期内应该针对每一位教师及课程做出评价。当然,这就涉及到评价量表设计和使用的问题了。根据“前测和后测”的原则要求,笔者认为在这里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即量表保持一致性,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第一,可以很好的判断量表的有效性。如以大学四年本科为例,第一年的评价和第二年的评价相差超过预设范围的话,次量表即可以作废,便于挑选有效量表,而不是一锅端,不分有效与否,统统纳为测量范围;第二,有助于学生成长,增强其认知水平。真正认真对待评价量表的学生,自身会有意识的比较教师所授在时间推进中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促使自身的成熟和发展;第三,有利于师生的沟通。笔者虽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但是做出当下学生对所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的假设相信是没有人反对的。这就往往导致学生上完课以后,基本上很难再与原来的授课老师去交流互动,那如果在多次评价的影响下,我相信很多学生会成为老师的回头客的;第四,促进教师的发展。一次评价的偶然性很大,教师也利用学生特点和自身的拥有相对的“有知”来糊弄学生,因为学生的不成熟反而是追求当下的即时的快感,这种行为会导致对教师的“逆向选择”,具备完备人格的教师反而容易会给学生以距离感,不够亲切。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入学到毕业这样的一个周期内对教师及课程评价显然要客观且有效的多。但是这里也有个问题。笔者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个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然后记者问他觉得哪里所受的教育最重要,诺奖获得者答道:是幼儿园。在那里他学会了饭前要洗手,待人要有礼貌,懂得和小朋友分享,尊敬老师,爱护环境等等。这里就出现了与上述的一个矛盾,就是一定教育阶段内的教育功能往往不一定只是显现在这个阶段内,而可能是长期影响乃至一生。所以,上述的评价仍显的有些狭隘了。

三、“校外多评终评制”解读

针对“校内多评终评制”的局限性,笔者提出了“校外多评终评制”。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生毕业了之后,仍然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评价其在学校内所遇到的教师及上的课程。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完成人的社会化,但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社会化的社会却没有了发言权,当然,这个发言权的重要的显性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因为他们是自己是否社会化的最直接体验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现在有能力评价自己当年的老师以及其授予的过程是否对其社会化有帮助时却没有了发声的权利和路径。这个是及其荒谬的,就像我们的公司只注重生产产品的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检测,但是却忘记了市场的需求和反馈。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个制度,就是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仍然有一定的路径来评教,及时反馈信息。当然,具体如何设计,笔者在这里不多谈了。

这个设计听上去是不错,但是也有些疑问之处。第一,如何保证学生来评教。走入职场之后,学生分散到各地,完成这个校外评价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工作,且很多事隐形的。第二,校外评教是否一定客观有效。试想一下,很多年过去了,还有几个学生愿意说老师的不好的地方,似乎很少,但是笔者要说的是,不好的地方纵然学生说的少了,也就是没有“意见”,但是别忘记了,经过社会大浪淘沙的洗礼,曾经学生的“建议”价值是无可比拟的。第三、这个周期可能需要很长。学生即便是走上社会趋于理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身外的评价受到当下幸福感的影响。所以,中国有盖棺定论之说,这需要我们长期的做工作。虽然存在着疑问,但是“校外评价”仍是十分必要的。比方说现实中在面对学生时,我们的教师有着某种天然的自信的,也是符合涂尔干对教育特点的描述的。这种自信是需要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师生沟通的障碍,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教学的价值方向,存在经济学上所说的“路径依赖”,固化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价值取向,但是如果当学生经过社会洗礼重新与教师对话时,这种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善。笔者再举一个功利的例子吧。尽管高校去行政化很艰难,中国的高校在未来必将走上独立办学之路。独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经济上有一定的独立性,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也必将是社会捐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校友赞助。那么如何取得校友的赞助呢?中国文化是内敛低调的,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大抵是如此。高校如果能有校外追踪评教制度的话,将不失为校友公关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评教将走上一个长期的过程,以期更加合理有效。还有必须要谈的是我们的学生评教的价值取向。笔者在这里认为学生评教的价值如果仅仅是定义在规制或者促进教师利益的层面就肤浅了,毕竟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评教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希望这个手段操作过程中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成长。如果评教只是简单的让学生画画钩钩,那么是毫无意义的。

后记:我的这个不成熟的想法是受上次沙龙的启发,我不知道是否学界有这样的提法,因为我没有查到,所以向葛老师请教。另外还有就是上课的一个例子:葛老师每每劝我们上课要插话,我也是绞尽脑汁想办法挤出些词汇来。上次您谈到高校是否需要二次评估时问我的想法,我说需要,并且解释了一通。您笑着说:您这是狡辩。实话说,我当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仿佛是引蛇出洞,我对您的印象较之前有点改变。但是后来却发现自己是真的经不起推敲的,等到您提出知识要建立系统的观点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毛病真正在哪。在短短的一两周内,我对您的认识不断改变,可见对于学生的教师评教万不可采用某个节点或者短期内形成结论,这个结论应该在长期甚至是超长期过程中形成,甚至是盖棺定论。所以,我想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它是有好处的。

7.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篇七

一、企业中会计行为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做出相应的改善,那么企业发展前景堪忧。但事实上,的确许多企业仍保留以往的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严重影响企业的进步。甚至部分企业希望减小会计工作的投资成本,应聘兼职人员进行财务事物处理,这些行为做法均是不可取的。此外,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缺乏工作经验,有些问题解决并不到位,往往为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除了会计人员不合格外,某些企业的监管制度还较不完善,部分企业会计会做两套账,不仅违背会计职业准则,同时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由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国企工作环境较私企更加优越,但私企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却高于国企人员。这可能与国企工作人员的激励制度不完善有关。而在私企,其采取按劳分配原则,员工只有充分投入至工作中才会为自身赢取更多的利益,带来更丰厚的收入。因此,私企员工更会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并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二、企业会计行为的优化

企业的进步与会计行为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以往的会计行为无法支撑企业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仍能够不断的进步,使得企业逐渐在竞争中丧失优势,最终被淘汰。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会计行为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只有不断优化企业会计行为,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才会使得企业经济发展更好的进步。

1. 优化会计行为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作为一名企业会计工作,同样需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自我行为约束。首先,任何一名企业会计需遵法守法,杜绝任何违法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既要在工作中努力减少企业支出,又能最大化的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工作中,需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为企业领导者的决断提供参考,并可激励企业员工的信心,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使得企业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力量。

2. 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优化

每一位从事会计事业的人员都需学习会计职业道德这一课程,简单说来,会计职业道德是每一名会计人员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重点强调,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中需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要求每一位会计人员都应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工作中,许多会计人员受到利益的诱惑,甚至有些会计工作人员为满足私欲而将职业道德放在一边,其中获取一定的利益,完全忘却会计职业道德这一课程所强调的问题,造成企业经济的巨大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优化,让会计人员分清楚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要在利益诱惑后迷失自我,做出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应该让会计从业人员知道,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必将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 优化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

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外,优秀的职业技能也是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关键。会计人员拥有专业的职业技能不仅可使其在工作中进展顺利,同时也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保障。但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也随之不断的引进新思想、新理念,而许多企业会计往往墨守陈规,同时也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企业需重视这一问题,能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会计员工会议,一方面用来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技能;另一方面员工可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看法,并将自己的想法、看法与新理念思想相比较,看看是否一致或存在差异。同时,企业需积极向会计员工提供新鲜的经济资讯,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汲取新的会计知识,使得自己处于行业的先进水平。

4. 设立优化的监督部门

会计行为的规范与否并不是仅仅由会计部门进行自我评判。同时其还需要接受相关部门的审计,达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相关部门的审计,不仅仅利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化,同时在监督下可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有效的。为了能更好的对监督会计行为进行监督,除了定期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检查外,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可建立自己的审计部门。一方面更方便企业进行自我监督,随时完善不足,使得会计部门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监督可更加了解会计部门的相关实情、需求,对于会计部门提出的部分要求也能更快的解决,具有时效性。可以督促企业行为的规范化。但对于自身建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其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不断优化部门的工作流程,顺应社会的变化与进步,有效更改自己的工作制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5. 优化企业的激励政策

任何一名企业员工,其均希望自己的劳动付出与经济收入是相符的。企业会计亦是如此,其本质愿望大多是希望在获得稳定的工作环境后,能拥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及领导的认可与鼓励,并在企业中有一定的发展机会及上升空间。因此,企业需优化其激励政策,了解员工的心理,通过恰当的奖励与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名员工,不可存在任何偏袒或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避免造成员工内心不平衡。同时制定明确的奖罚政策,对于工作成绩优秀的员工,可通过提高奖金、发放福利等方式对其进行奖励,使得员工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明明确确得到回报的,这样也更易于员工能够努力工作。而对于行为较差的员工,给予批评,并要求员工端正自己工作态度,改善以往不良的工作行为,若在批评后员工仍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改善以往的不良作风,那么企业必须给予严厉的处罚,甚至可对员工进行辞退,对其他员工起到警示作用。

三、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除了会计行为的优化外,会计制度的创新也是推动企业经济业务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泉,只有在发展的社会中懂得改变以往的规章制度,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才是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创新的制度往往能更好的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与管理,同时也利于企业的发展。财务核算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其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创新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会计的行为进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创新又主要包括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企业结算制度上进行创新、对企业财务成果进行创新与对财务知识进行创新。

1. 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通过了解企业资金流向,可了解企业的经济状态。若企业资金流动性强,那么可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反之则经营状况较差。而企业的运行往往所涉及到的资金流动项目较多,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资金运用,需对资金使用范围进行规划,并以书面形式编制出资金预算表(如图),对各项预算资金进行记录,对资金流动进行监控。通过资金预算表,可使得企业管理人员更好的了解资金的流向及企业的经济收入内容,为后期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结算制度上进行创新

企业与政府存在着相互扶持的关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又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与政府之间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首先应确立明确的结算制度。若企业想要发展新型的项目,可先与政府进行商定,并与政府共同预测项目发展前景。若双方达成共识,政府可给予企业一定的贷款支持。同时,企业需加强对结算制度的管理,在工作中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禁止出现任何违反国家金融业务事件发生。双方出现一些意见分歧或财务纠纷时,需严格遵循结算制度,解决不必要的纠纷,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3. 财务成果进行创新分析

财务分析可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可以对比法为主。将本期所得相关数据与上期进行对比,或与去年同期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往往可以客观的评定企业的发展动态,若企业收入有所下滑,需分析造成企业收入下滑的原因,并积极寻找相关对策解决问题,同时更深层次的找出遏制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尽量通过相关的政策干预排除上述原因。若企业收入有所增长,同样需分析相关原因,对有利的因素进行采纳。

4. 创新财务知识,使管理层人员了解财务行为

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领导者的正确决策,而大多数决策依赖于会计信息的参考。因此,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懂得财务知识,否则对于其制定相关决策是不利的。有部分人认为,领导者并不需要学习财务知识,因为其下会有专业的会计部门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财务人员发生不遵循职业道德情况,那么可能对部分关键的数据进行错误分析,那么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我,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领导。同时,企业领导者也需对企业会计的行为进行监督,在懂得财务知识的基础上,可与会计人员共同进行相关的财务决定,使得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需做出一定的整改,体现出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而企业会计又是财务管理的支撑者,因此必须优化企业会计行为,创新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行为进行督促,规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好的指导方向。企业的良好发展要求企业管理人员重视企业会计的提高,推动企业的进步。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企业中会计行为的现状及问题,同时也分析了企业会计行为的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可从本文了解到,严密的规章制度制度、合理的赏罚制度、有效的技能提升等均是企业会计行为优化的基础。同时,资金预算表的运用、与政府的相关合作等也是企业制度的创新的关键。本文仅为笔者个人意见与看法,读者可自行采纳。

摘要:企业会计的主要职责在于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监督,并分析企业经营情况。会计行为是指会计责任人通过会计活动向他人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企业会计可参与企业进行重大经济决策,而决策的过程既要满足利润的最大化,又要满足风险的最小化,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会计需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同时,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会计,行为优化,制度创新,看法

参考文献

[1]施祖鸿,胡邦栋,周枭等.企业会计行为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J].财务与会计,2011(9):45.

[2]曹勇.企业会计行为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9):1.

[3]王建峰.企业会计行为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J].时代金融(下旬),2013(5):4.

[4]钱忱.企业会计行为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J].现代商业,2012(36):241-242.

8.新课程数学教学创新的几点看法 篇八

【关键词】创新学习 学习方式 自我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6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实质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发。

二、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最佳时空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了以下三种情况:

(1)倍积变形

(2)等积变形

(3)分割已知图形

学生们经过动手拼剪图形后,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很快便自主地总结出了计算梯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这时,老师把学生的拼剪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和传递,更是学生智慧的闪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例如:学习了分解质因数后,我设计了一道有趣的应用题:某班班主任带领着学生到海边捡贝壳,学生恰好分成三组,如果老师和每个学生捡贝壳的个数同样多,共捡了215个贝壳,那么平均每人捡了多少个?这是一道用常规方法无法解答的应用题,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解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215分解质因数,215=5×43,而在5与43中,只有43被3除余数是1,是师生的总数,5就是平均每人捡贝壳的个数。这样创设情境,就引发了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求欲望。

四、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你想把圆割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割拼?拼成后的图形与圆有怎样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割拼的方法,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成果展示给同伴。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9.小学语文的几点看法论文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改进

素质教育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等。近二十几年以来,素质教育改变了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一、出现的问题

首先,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越俎代庖,“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三,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西南师大出版社,

[2]方雯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3]杨菊卿《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之我见》,《成功(教育)》,.07

10.关于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 篇十

1. 数学体验与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人的思维水平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直观动作思维——直观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如对三角形内角的认识:(1)撕下三角形纸板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这时思维与动作同步进行具有实物的或行动的特点;(2)用表象(如图形)来操作,舍弃无关的多余动作而使思维过程进一步概括化;(3)抽象思维不同于以动作为支点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核心的表象思维,主要过程是把感性具体的材料转化为抽象的规定,通过逻辑的推理或证明得出逻辑的结论;(4)辩证思维则是从本质上系统而完整地认识事物。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细心体察学生在数学活动和交流中,想些什么?思考哪些问题?存在哪些思维障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由于初中阶段学生以掌握抽象思维为主,思维水平到初三开始有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所以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种思维水平发展的衔接。

2. 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 情境是形成数学问题的土壤,是引发探究活动和数学思考的源泉。不仅要把它当成“敲门砖”,还充分发挥它对“数学理解”的作用。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只有抓住数学主题,让情境和活动为数学理解服务,才能真正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数学课。

3. 数学化是数学活动的实质 通过数学活动,一些概念在未形成之前可以被学生直观感觉到它的存在,概念的发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经历数学化再发现而形成的知识带有原型具体形象的痕迹,携带了丰富的信息,便于理解和记忆。4. 合作交流应注意避免形式化

11.我对英语语感培养的几点看法 篇十一

首先,必须从听、说抓起,要多渠道增加语言输入量。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是一种工具,要学习它就跟学习我们的母语一样得先学言语,然后再学习语言文字。英语也是一样,但不同的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方面缺少的是和学习母语一样的良好的语言环境,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语境。要弥补这一缺陷,必须多播放地道的录音,通过上听力课,安排好听说训练,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听,从听不懂到听懂,从部分理解到全部理解,从重复原句到模仿表演,逐步产生对外语的良好感觉。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做到能听、会说,排除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当然,听的途径很多,教师切不可仅限于课本内容和录音磁带,也应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下载或播放一些经典适宜的英文电影或会话,鼓励他们去模仿和感受地道的英语口语。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报刊杂志,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订阅像《英语画报》、《英语周报》、《Learning English》、《China Daily》,《English Salon》等英语类的刊物,或者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多听、多看一些有关英文的电视节目,这样耳濡目染,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语言输入量,长期坚持下去,语感自然会提高很快。

第二,通过读和背来增强语感。应该说朗读和背诵是提高英语语感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怎样读呢?尽可能放声朗读。语言是声义的结合体,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外语学习中,表现得也很突出。笔者认为朗读与诵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比如小学甚至初中开始阶段内容多以对话短文为主,少而简单,可要求学生多以背会为主。而从初二、初三开始,随着教材容量的增大,教师应让学生多以读为主,背诵的内容应该精选,因为学生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精力毕竟有限,而且也没有必要全背,到了高中还应该多增加默读的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这样培养语感,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几个月后,就会有效果,一旦语感强了,做起题来就会变得既简单准确率又高。

第三,增大词汇量,通过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来增强语感。语感是集语法、语义、词汇于一体的一种大脑语言中枢的能力。英语不是想出来的,算出来的,主要是“说”出来的。能说出来,就有可能写出来,但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绊脚石是不会写单词。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习单词、记忆单词,进而灵活准确地应用单词。记忆单词在外语学习中起基础性作用。正像建筑师,要建房子,建什么样的房子,首先必须有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单词就是砖,是最基本的素材。所以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词汇学习和积累的重要性,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上课过程中循序渐进教授、重复新词汇、句子,多造一些与实际相关的浅显易懂的句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并让学生灵活运用。同时,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我们是在学习英语(learning English), 而不是研究英语(studying English)。所以,一定要通过语言的实际运用来提高语感。

第四,通过创设语境来培养语感。学任何语言都要有语言环境,而且学生都有自己比别人强的心理,让学生做Duty Report,自编自演Dialogues,用英语讲述短小精彩的Jokes或stories,通过组织一些Topic Show或英语情景剧表演进行相互交流,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随时准备提取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而且竞赛中思考、表达的过程又是对平时知识 集中、概括的过程,也会有效地增强语感。

第五,多做一些练习,让语感真正发挥作用。根据教材的安排, 老师让学生做一些语法练习,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只停留在从语法到语法的练习上。在学生的语感还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过多地强调语法练习,会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在学英语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尽可能的将语法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来教,并让学生多阅读难度适宜的短文,不会的词自己查阅,老师再进行适当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把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词汇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学生的语感也会日益增强。

12.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篇十二

1 人才资源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与员工自身发展这两个方面。对企业而言, 科技力量的高速发展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构建转移到人才培养方面上。一方面, 人才培养可以促使员工产生高绩效、高效率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能帮助企业明确人才储备战略的目标, 激励企业有意识地选拔和培养人才。对员工来说, 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能帮助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挖掘员工的潜力, 获取员工自身的竞争力。

1.1 人才培养是企业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

企业对人才的培养, 首先是出于其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来说, 企业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经营实体, 企业从事的任何一项活动, 最终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润。对人才的培养, 也是如此。企业要发展经营业务, 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这是实际需要, 也是企业培养人才的根本立足点。可以说, 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发展企业经营业务。因此, 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明确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所面对的内外部经营环境, 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

1.2 人才培养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除了满足企业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还需要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 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也需要留给人才发挥的机会。成熟企业肩负更多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任务, 在部署企业战略规划的同时, 企业需要把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纳入其中, 做好实施战略人才的培养计划, 以此保障企业人才战略的实现, 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人才培养是满足员工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 是一个双赢的机会。上文已讨论过, 人才培养毫无疑问的能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员工来说, 人才培养对员工自身来说, 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企业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能推动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在满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 也实现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 影响企业人才培养的因素探讨

在现代化企业建设中, 人才培养的模式各有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环境和现实需求, 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人才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微观方面的因素。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2.1 企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员工个人特点和品质的制约

企业在对人才培养的选择上, 往往会结合员工的个人特点和品质加以考虑。员工的个人特点包括身体素质、道德品质、技能素质、情商等多方面的内容, 另外还有员工的价值取向, 如考虑员工是看重经济利益还是注重精神慰藉, 这些个人特点的因素都会被企业予以考虑, 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和中级结果。企业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能力素质的测评, 也就是说, 能力素质是企业最看重的一个方面。企业在对人才选拔的过程中, 往往会视员工能力的强弱来决定人才层次的高低, 人才的素质基础是影响企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之一。培养一支有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科技型人才, 是企业现代化建设中的迫切需求。

2.2 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时代的新要求为企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在时刻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在发展“可循环经济”的当前, 企业要得到长远发展, 必将依托科技进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满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时代需求, 这也是现代企业建设的主流方向。在企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彻底转变过程中, 人才培养机制也应实现全方位的创新。

2.3 宏观政策与制度也是影响企业人才培养的因素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都会受到宏观政策与制度这只大指挥棒的影响。同样, 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随着社会对科技型人才的逐渐关注, 企业科技人才的队伍也日益壮大, 国家对科技型人才的政策支持体系也越来越完善, 对科技型人才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宏观政策与制度的支持, 促进企业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朝技术型人才发展。

3 现代化企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向及对策建议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将以逐步形成一套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着力打造一个各方联动、资源高度整合的人才培养平台, 力争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品牌化。笔者认为,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在以下五种能力上“下功夫”:

3.1 在理论研究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首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人才的理论研究水平, 要在理论研究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推动, 企业发展的创新才能永葆生机。在科技和知识理论更新速度极快的现代社会, 如果跟不上国际最新理论研究发展的脚步, 最终将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丧失优势。对人才有关理论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 企业可通过加强

参考文献

[1]韩天龙.依托大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大家, 2011 (04) .

[2]杨乃桥.培养打造企业人才队伍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J].价值工程, 2011 (06) .

[3]张海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边程中的问题分析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0 (Z4) .

[4]金晓鸿.浅谈温州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J].经济师, 2010 (01) .

[5]汪祥兵.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1) .

1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看法 篇十三

曹强

徐海学院

计算机专业

达内13-1

22130489 [摘要]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而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要在日本之上,而由于当时的腐败的政治体系与统治者的无能,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了深渊„本文运用历史史料对比了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经济,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对比,比较客观地分析探讨了战争失败的原因,说明了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经济、军事、国内情况、失败原因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如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我们研究甲午战争也应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国内情况对比

清政府:清政府是满族乘中原混乱而入关建立的政权,所以国内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清末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内部不稳的担忧是使清政府缺乏长期作战意志。同时清政府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清政府不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

日本: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它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国内政局虽有动荡,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从未动摇。这使日本政府可以集中全力进行对外战争,而且国内少许之矛盾,恰好在统治者的引导下成为向外扩张的动力。

二、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如: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中国1893年为8867万库平两。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超过日本决算数1000余万两。日本1893年进口8943.1万日元,出口9043.4万日元。中国1893年进口13506.5万(关平)两,出口12740.6万两。关平两比库平两略重,合计中国进出口值是日本的两倍还多。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以国防为主,结构简单,企业管理体制缺陷甚多。

日本: 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三、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

清政府: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就人数而言中国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中国军队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缺乏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国家、民族意识淡薄。中国海军虽成军较早,但到了后期缺乏投入与更新,各舰到甲午时已经老旧,而甲午前清由于财政紧张,停止外购军舰军火两年,中国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军队战斗力中国弱于日本。

日本: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1】步枪总体水平与清军相当,炮兵火力远胜于清军;而且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后的日本,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19世纪90年代大量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且日本有多艘军舰都是战前刚刚完工,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总体实力超过北洋海军。总体上,清军缺乏统一的军事管理。士兵多以从军为副业,充满了宗教观念和家乡观念。国家民族意识淡薄。对手日本兵则以族为重。

四、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2】吉田这一思想对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清政府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2、清政府信奉“武器决定论”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但武器并不是万能的,一旦把武器的作用极端化、绝对化,尤而形成“武器绝对论”就会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甲午战争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上,而是输在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上面。如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给本国政府汇报时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3】

3、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日本政府和军方对侵华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相反,清政府和李鸿章对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却很模糊,对战争中海军应该发挥何种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没有清晰的思路。朝鲜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寻找中国舰队决战,而中国海军却尽量避免与敌军在海上相遇,没有进行决战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制海权的丧失使沿海陆战孤立无援,极为被动,突出表现在两次反登陆作战的失利。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

4、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但他显然没有了解列强的基本立场,虽然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他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清政府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这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5、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体制陈旧、政治腐败是造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前方战士热血奋斗时,宫廷还在内争,帝后党争使国家四分五裂犹如一盘散沙。同时清政府官员腐败,如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有人向李鸿章举报,但他不以为意。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颇受重用,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的供应。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就与此公有关。【4】

6、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近代战争,要求将领和士兵熟知军事技术,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能征惯战之师。除了军事技术之外,在部队中还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观念和英雄主义的教育,培养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李鸿章创建北洋海军,注重武器装备,开设新式学校,甚至把一些将领送到国外深造,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李鸿章对整体训练却放任自流,对军队的思想教育更是漠不关心。当时全国的军队,北洋最优,北洋里海军又较陆军为优。但就是北洋海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由此可见当时军队战斗力低下,战争失败也并不令人意外了。【5】

甲午战争后,外国列强在前一时期控制中国海关、对外贸易、国际汇兑与航运基础上,又凭投资产业特权,从商品的生产领域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市场,完成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第一步,外国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内部的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成分。中国的贸易和商业严重半殖民地化。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受到侵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战后,清政府的威信大大降低,人们对清政府的腐败更加深恶痛觉,清政府的统治日益摇摇欲坠。只过了短短17年,清王朝就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一个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政权,没有理由长期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绝版甲午》 雪珥 文汇出版社 2009年10月 2,《讲孟余话》 吉田松阴 中央公论新社 2002年

14.关于硬笔字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十四

乌兰浩特市和平第三小学谢振福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在国粹里是排在第一位的,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科举时代,书法不好的,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哪怕是过去的一个秀才,放到现在就是著名书法家。

1884年美国人沃特曼发明了钢笔,二十世纪初钢笔传到中国,由于其便于携带,书写不像毛笔有那么多的讲究,受到广大青年们的喜爱,很快普及开来。科举制的废除和钢笔的传入,对毛笔字是一个冲击。对于书法的第二次大冲击就是电脑的普及,无论是对毛笔还是钢笔字,都是致命的冲击。“一笔好字让电脑给废了”,就是真实的写照。现在不要说毛笔字,就是能写一手好的钢笔字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从2011年起,教育部开始研究设置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并正式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各学校从小学三年级起要开设专门的毛笔书法课。但是书法的普及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普及。一是对书法的重视程度,国家是要求开了,但是很多学校只是应付了事,不重视;二是书法教师严重缺乏,书法教师不是短训班就能解决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三是场地问题没法解决,毛笔书法需要的地方比现在学生的课桌要大得多,专门的书法教室虽然有的学校有,但一般只有一个,学校人数少还可以,多的话根本不够用。在书法普及这方面,我们真的得向邻国日本学习了,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有正规的书写课,而且是必须开,一直到大学。日本的每个街道都有类似于书法协会的组织,所以在书法普及方面,我们被日本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目前的中小学在书法教育方面,属于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要大谈如何做燕鲍翅,我们的目前任务是怎么能吃好小米粥馒头咸菜。现在急需解决的是书法的初级阶段——实用写字。书法暂时只能留给少数人去钻研、学习,普及书法任重道远。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是怎样写好实用硬笔字的问题。

我不谈毛笔书法发展史和各朝代的书法名家,这些自己查资料就能查到,也不谈练字的各种好处,这些无论家长老师都知道。我只谈谈搞实用硬笔字教学这些年,积累的一些经验,下面我就实用硬笔字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对广大师生练字能有一些帮助,水平有限,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首先,我们把硬笔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硬笔字;二硬笔书法艺术字,后者主要指为了展览和参赛需要而书写的硬笔字,有的也叫硬笔书法(硬笔字算不算书法一直在书法界有争议),这个写起来一般都参照毛笔字的标准,所以写起来讲究很多,您想,拿一个表现力很弱的一个硬笔去模仿表现力丰富的毛笔,写起来当然是难的。今天我们主要是谈谈实用硬笔字,实用硬笔字是日常学习、工作、各种考试常用的字体,这种字体不讲求起笔、收笔、顿笔和线条的粗细变化墨的浓淡枯湿,只求结构美观即可。我们在实用硬笔字的教学中,很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按照非实用硬笔字的标准去教实用硬笔字,结果是达不到学以致用,学生如果按照非实用硬笔字的标准去写作业,根本写不完,莫说作业,按照那种写法,考试答卷都答不完,写一个字就要十几秒的时间,又是起笔行笔收笔顿笔等等怎么写的完呢?

下面我就如何选贴等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选贴

实用硬笔字不必非选用毛笔字贴来练习,直接选用现代名家的字帖就可以了,当然你基础好,临摹能力强,选古代小楷的碑帖是最好不过了。目前的钢笔字贴的水平都可以,不像二十年前,写的啥模样都敢出书,对于实用硬笔字,书店的字帖基本都可以。好的比如:田英章、吴玉生、王正良、范林庆、骆恒光、林似春等,这些有深厚的毛笔书法功底。其他的,像遍地都是的司马彦,等等很多,也是不错的。选贴,一定选临摹结合的字帖,不能买全是描摹的,必须有自己临写的格子。那个练字凹槽,千万别买,那个是练不成字的,骗人的,你见过坐轮椅练走路的吗?别管他怎么吹嘘,也不管在哪里做的广告,都没用。

在买书都困难的年代,由写字好的给打字头是再正常不过了。现在书店的书琳琅满目,各种字帖应有尽有,实在买不到的还可以网购,也可以搜索书法讲座视频开,现在练字是非常方便的。所以现在练字切忌的是老师自己给学生打字头,又不是买不到书,你如果真的是书法名家行,否则不要给学生乱打字头。练字要和高手学习,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的乎其下,你和字写的本来就不怎么样的练字,你把师父的全部都学到了,你也还是写不好字。目标一定要定准了、定对了,目标错了,再用功夫、再重视也是无用功,用功越多毛病越多,是南辕北辙。

(二)练字时间

练字没有速成的,速成是为了满足人们急功近利的心里。速生的豆芽,四十天的菜鸡,五个月出栏的猪,你看哪个好吃?所以那些多少多少天的速成班,甚至多少小时的速成班,绝对的不可信,你见过哪个在速成班练好了字。

实用硬笔字虽然和毛笔字比起来好练多了,但是,没有三五年功夫还是不行的,当然个别的特别有天赋的也有在较短时间就练好的,这是特例。每周练两三次,每次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行,能天天练最好。练字贵在坚持,不能一曝十寒。

(三)实用硬笔字是否美观的衡量标准

实用硬笔字只要结构好了就可以了,切忌用毛笔的衡量标准衡量实用硬笔字。

现在的中小学书法(写字)教师奇缺。即便有也是良莠不齐,所以导致在写字教学中,要求五花八门,因为不懂,所以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比如顿笔问题,大多数教师要求必须笔笔有顿笔,笔笔有起笔行笔回锋收笔,用毛笔字的写法来规范硬笔字有些地方是不对的,就比如绘画,你总不能用油画的标准去规范国画吧;再比如吃西餐的时候,你用刀叉总不能像使用筷子一样使用刀叉吧?书写工具不同必然导致笔法也不同,既然顿笔,就要先知道为什么要顿笔。毛笔顿笔是为了把笔毫铺开,你总不能拿个毛笔笔尖去写字,所以才顿笔,把笔按下去,笔毫铺开再行笔。钢笔(或中性笔)根本就不用顿笔,即便为了增强艺术性顿笔,也只是撇、竖和长横。实用硬笔字为什么不顿笔?既然是实用,那就便捷为主,顿笔太耽误时间,如果笔笔顿笔,试问,高考作文哪个能写完?既然顿笔没有意义,还强烈要求学生顿笔为哪般?为了折磨学生吗?顿笔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练字的难度。当然了,那种纯粹的硬笔书法比赛是可以借鉴毛笔笔法,写出有毛笔风格的作品的。

还有的老师讲究笔笔有起笔行笔收笔,尤其是回锋收笔,写一个小小的点,还要回锋?罗不啰嗦,结果是小孩子把点写成了一坨墨,或是回锋时候没按原路返回,写出了叉。笔锋是专只毛笔笔尖的一小部分,钢笔又没有笔锋,收的哪门子锋呢,纯属于无病呻吟。即便是毛笔书法,也不是笔笔顿笔呀,毛笔字里的小楷,由于是古代科举考试专用字体,讲求速度,所以很多动作都省略了。书法家赵孟頫日书小楷万字,如果按照某些老师的审美要求,笔笔顿笔,回锋,累死了也写不了上万字。多看看名家写的字你的审美就会提高了,别老是绿裤红袄就是美。

有的老师认为,没有顿笔不好看。记得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大概在十几年前刊登了著名书法家王正良先生和卢中南先生的删繁就简三千字,一点顿笔都没有,但是还是非常好看。九十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席殊的3SFM练字法,函授学员达到了几十万,一样的没有顿笔,全部删繁就简,纯以实用为主。所以实用硬笔字实质就是结构把握好了,字就好看了,不用讲究顿笔,回笔和线条的粗细变化。当然,你既能顿笔线条还能粗细变化写的又非常快,那最好,但是极少有人能达到这样。所以不要给孩子增加练字的难度,笔笔顿笔,什么回锋啥的,都免了吧。没见过老师写教案或是会议记录笔笔顿笔呢?老师只是在给学生做写字示范时候笔笔顿笔回锋,那是因为示范的速度慢,如果快起来根本做不到的。那为什么要求学生笔笔顿笔回锋?如果是那样,学生完成作业都困难,考试答不完卷,最终结果会导致学生对写字甚至书法大大失去了兴趣。

看看高考和国考的好的答卷,哪个笔笔顿笔?基本没有顿笔,或是只有撇、竖画和长横有一点点的顿笔。实用硬笔字可以不用顿笔,如果顿笔,在能保证书写速度的前提下,仅仅是撇、竖和长横稍稍顿一点点,几乎看不出来,撇和竖顿笔基本不耽误写字速度,笔尖接触纸面后迅速完成笔画,横画顿笔要影响写字的速度。

(四)字的大小和在格中的位置 一二年级的学生练字时候,宜用大田字格;三四年级宜用小田字格;五六年级宜用小楷格。字占七八分格就行,切忌在格子里写的满满登登的,甚至有的笔画写出格字外边。格子必须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小,否则到中考高考时候不会写小字,导致考试答题时候在规定的范围内答不完题,或是写到规定的范围之外导致扫描不上,影响得分。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格子很小,比作文的格子还小一点。字也不能太小,我就见过不少写小字的,小到什么程度,大概只有作文格的四分之一大,看起来很费劲。

以前只有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现在各种格子层出不穷,都是过分强调硬件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的调动,孩子没有兴趣,什么格子都一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白纸写字也一样。有的老师特别强调每个笔画在格子当中的位置,那个横在哪,那个点必须在哪个位置,这几年头一次听说了一个关于写字的名词叫“占格”。大概就是字的每个笔画在格中的位置(离开了格子 怎么办呢?)。要知道田字格只是辅助的手段,尤其是协助第一笔的定位,如果你第一笔就没有找到正确的位置,其他笔画还按照原来的位置去写,那就是刻舟求剑了。所以,不要过分依赖格子,不管是田字格还是米字格,一定要看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笔没找准位置,就要看笔画的相互关系了,虽然可能偏了一点,但是就单个字来讲,也不影响美观。要做到离开格子,一样写好字,这也是练字的最终目的。

(五)选笔 钢笔的选择原则,下水流畅,不滴墨,不剌本就行,不是越贵越好,十几元的照样好用。现在标准化考试都要求用零点五的中性笔,所以平时练习时候,用中性笔也行。中性笔下水流畅,写字不费劲,写起来速度高过钢笔,非常实用。不要迷信好笔,不用功夫,上万元的笔照样写不好字,马良的神笔是不存在的。

(六)对学生要有耐心

低年级的尤其是一年级的新同学,手指肌肉的控制笔的能力差,眼手不协调,临摹能力弱,所以很难一下子写的很像。经过几个月的习字练习,手指肌肉得到锻炼,审美能力也逐渐的提升,眼手逐渐协调,慢慢的就写的像了。所以一年级的家长不要着急,孩子暂时写的不好没关系,只要是他努力认真写了就行。尤其是老师,别动不动就找家长,说别人的孩子怎样怎样,你家的怎么这么差啊!哪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写好字,但是这不是急事。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开始的时候每个孩子之间写字的差距大,随着练习的深入,经过几个月的练习之后,差距逐渐的就小了。

(七)每天的练字量

有的人练字,每天练一个,每天练几百上千遍。这个不太可取,每天练一个,多枯燥,练字本来就不像练琴那样有趣,上千遍的练一个字太乏味。每天十个字左右比较好,每个字练几十遍。等练习一段时间之后,眼手协调了,再回头练。如果练的是整篇的文章,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每个字就写一个,整篇临写。

练字是要经历几个阶段的:刚开始眼低手低——眼手初步协调(觉得自己进步了)——眼高手低(欣赏水平上来了,看自己写的字不顺眼)——眼手进一步协调(看自己写的又好看了)。练字的过程中,这些阶段反复交替进行。

书法大师是什么样的人,是天赋加勤奋加机遇,机遇呢可遇不可求,历史上能称为大师的书法家少之又少,多数人只是想写好字,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如果天分没有的话那就只剩下勤奋啦!

(八)练楷书和行书的最佳时间

小学四五年级以前,练习楷书,楷书有了扎实的基础,五六年级练习两年行书,行书尽量不要推到初中,行书还是练的比较好,增加了写字的速度,如果不专门学行书,因为作业多学生到初中以后写字也不得不连(不少学生把行书叫连笔字),瞎连还不如有规律的连,行书最好选择行楷为好,尽量不选择个性化太强的自己练,要考虑到中考和高考的阅卷,什么样的字体,阅卷者看着最舒服,尽量就练什么样的字体。现在的初中生真的很忙,基本没有时间练字了,小学课业压力小,练字尽量在小学阶段完成。

15.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篇十五

一、蒙授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九十年代初,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先后开设蒙授英语专业, 填补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空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蒙授英语专业已初具规模,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汉授英语专业相比, 发展较为缓慢,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 学生基础较差

以前蒙生班生源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牧区, 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外语。入学后外语是从零开始学起, 近年来虽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蒙生入学外语成绩很低, 外语基础也相当薄弱。

(二) 蒙授英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蒙授英语较汉授而言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即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还应通晓蒙古语和汉语, 但此类教师十分短缺。一些蒙族教师虽蒙语和汉语水平较高, 但英语水平欠佳, 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蒙古族教师由于从小接受的是汉语教育, 所以母语水平达不到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时候与学生的交流上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学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

(三) 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短缺。

多年来适合蒙生的外语教材很少, 蒙生所用教材基本都是汉授教材, 而且对初学者的外语学习补充和附加材料缺乏, 蒙生英语教材单一、量少, 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

(四) 蒙授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蒙生与汉生相比,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会遇到比汉生更多的困难, 除了基础差以外, 还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双重干扰, 照搬汉生的课程设置显然会给蒙生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不利于蒙授英语人才的培养。

二、从课程设置角度看蒙授英语教学改革。

鉴于上述情况, 设有蒙授英语专业的三所院校近年来都对蒙授英语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和解决, 力争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民族特点的教学途径。本文从蒙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入手, 谈谈如何使蒙授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科学、更合理, 从而推进蒙授英语的专业的教学改革, 为自治区培养出更多更出色的“蒙英兼通”的人才。

英语课程设置包括设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教材教学法、决定检测和评价手段, 是一环扣一环的程序设计 (夏纪梅, 1999) 。其中计划、选择教材教法和评价为环环相扣的主要环节。计划往往以教学大纲的形式体现;教师通过教材及教学法来实施教学;评往往指学校考试、社会统考及用人单位的评价。

本文将从课程的安排、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测试手段等方面对蒙授英语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专业课程安排。

蒙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与汉生一样由三大模块构成:语言技能课, 如精读、泛读、听力、语法、口语、高级英语、翻译写作等;专业知识类课程, 如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语概况等;思想政治教育课,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等。这样的课程安排看似很全面, 但到学生毕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达不到本科毕业生的要求, 甚至每年都有很多蒙生拖欠学分而导致不能毕业。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是因为大部分蒙生在入学时英语基础相当薄弱, 而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没有打好, 到了三、四年级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 很多学生会掉队, 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失去信心完全放弃。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认为对蒙生来说, 大学一、二年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便成为问题的关键。

蒙授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交流技巧, 能够运用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合格的蒙授英语教师。既然培养的是蒙授英语教育人才, 那么蒙生的语音就必须过关。然而, 由于蒙生的中、学英语教师水平有限, 以及受母语影响, 导致很大一部分蒙生的英语夹带蒙语口音, 为尽早有效地纠正蒙生发音, 使其规范化, 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语音课便显得尤为重要。语音课与综合英语可有效配合,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蒙生经过语音和综合英语课上的反复操练, 英语语音都能达到基本标准。蒙生在一二年级应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单词量过少。因此蒙生的阅读课也应当成为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蒙生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不断拓展英语单词储备量, 以便适应三四年级提高阶段的课程。蒙授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中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英语语法。蒙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的语法不进不扎实, 而且对具体的语法规则的理解也十分的含混。因此笔者认为, 蒙生的语法课应安排蒙语和英语都具备较高的水平的教师来担任, 而且语法课应在大一下学期尽早开设, 而且语法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与综合英语课相一致,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语法在蒙生英语学习中的辅助作用。

(二) 教材的选择及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蒙生教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蒙授学生基础差, 底子薄的特点, 尽量制定适合蒙生特点的教学计划, 选用那些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编排比较系统、循序渐进、便于打下基础的教材。对蒙生的教材的选定一定要注意衔接行, 应尽量避免教材难度跳跃性过大。

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之外, 更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学习的技能, 对于蒙生来说尤其应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 帮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其为促进课程设置而需要的技能, 鼓励其确定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 建立信心, 培养恒心,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 测试手段。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以英语为工具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并获取本专业所需的各种信息。语言测试的目的则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 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客观的、准确的、公正的评价, 反映教学中的长处和短处, 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目前我们对学生的测试仅限于期末的一次考试, 由于教师只是凭主观印象决定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 导致考试试卷达不到教学结果的信度、效度。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应对测试进行必要的了解及研究, 将主观考试题比例加大;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听、说、写的考查。达到及时督促检查教学效果的作用, 这对蒙授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 在蒙授英语课程设置上, 应注意狠抓入门阶段的基本功, 坚持课程的应用性、多样性, 同时兼顾蒙授英语学生特点, 坚持知识和技能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快蒙授英语的教学步伐, 齐心协力将蒙授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摘要:蒙授英语教学在内蒙古自治区经历十几年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对蒙授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课程设置是教学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 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本文讨论了蒙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上一篇:公关部管理手册下一篇:廉政自律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