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2024-09-1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14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而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必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云岭房地产公司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一颗新星,致力于把握正确的方针原则,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建立公司企业文化模式。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是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是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能够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企业文化。

长期以来,公司各级文化建设部门和党组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努力提高企业软实力,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综合实力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以“为员工创造平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精品”为企业使命,精心培育“大道致远,精艺筑家”的企业精神,构筑以“筑品质空间,创美好人生”为主要内涵的核心价值观,在公司内部形成了统一理想和价值取向,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公司更好更快发展。

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改革创新、和谐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管理服务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和经营管理各方面,使之真正成为公

司干部职工的普遍共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深入、具体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有效地做个四个结合:

一、弘扬爱国主义、名族精神与培育企业的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爱国主义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表现形式不同,在云岭房地产公司,就是要求我们把爱国热情灌注到公司经营管理、改革创新之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对于公司广大职工来说,就是积极投身到公司的日常岗位工作和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把云岭房地产公司做强做优做大。公司6多年的艰苦创业史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四为”的公司使命,“打造值得社会信赖的房地产企业”是云岭房地产企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公司服务国家、造福社会、崇尚科学、以人为本的职责和态度。在公司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更加自觉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增强奋发进取意识为目的,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理念、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让以“筑品质空间,创美好人生”为核心的企业理念深深地烙印在广大职工的心中,使共同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

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企业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全体职工,尤其是奋战在项目一线的广大职工,因为他们在公司总人数中占的比列最大,而且他们的思想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运作。人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发展程度。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求逐渐差异化、个性化,云岭房地产公司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在讲究公司效益的前提下,同时还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要想做强、做优、做大,就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使广大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战略和竞争方略,应对不断变化的严峻形势,破解公司面临的各种难题。同时,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企业的体制、企业的规则,引领广大职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理念,认清科学发展是公司工作的第一要务,综合施策、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为提高公司的综合实力、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出力献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履行企业的光荣使命、社会责任,实现企业愿景结合起来。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效汇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有统一步调,形成合力。我们国家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公司而言,必须在这个共同理想的指导下,强化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敢于担当公司的历史使命,并团结广大职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公司作为云南省骨干国企---云南省公路投资公司下属公司,按照省公投司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公司勇于肩负的 “四为”使命,“打造值得社会信赖的房地产企业”的美好愿景,为职工指明了奋斗方向,调动了广大职工投身公司经营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广大职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个人的前途充满希望。最终达到了以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目的。统一了职工的思想认识,明确了职工的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企业发展

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细节上指导职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共谋企业发展。

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党风廉政、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社会成员判断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立价值取向,提出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工作理念和道德规范,推进改革和建立监督机制,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把公司需要什么,倡导什么,明明白白地告诉职工,不断强化职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广大职工的工作行为和作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动员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公司的各项决策,使企业和职工之间真正形成“司兴我荣、司衰我耻”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将荣辱观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在整个公司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和谐向上的氛围,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

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司软实力建设,对企业改革发展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有很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发展内涵,着力促进物

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始终以职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职工头脑,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发挥广大职工在企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总之,云岭房地产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的原则与方法,在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并将其融入到公司的方方面面,提高公司职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促进公司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把公司打造成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值得社会信赖的房地产企业。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二

一、要教育公民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加强公民文化建设, 首先必须弄清文化和公民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 即人类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 既包括物质文化, 也包括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或观念形态, 仅包括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 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的思想观念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从公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来看, “公民文化是在民主制度的框架下, 在法治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公民特性、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 它包括信仰、公民意识、价值观、态度、情感、道德、法治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我国公民文化应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为目标, 以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 以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 融理想目标、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生活习惯为一体, 在主要内容和价值取向上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民意识中的具体体现。

我国的公民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民意识中的具体体现。因此, 我国的公民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如果我们不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各种错误思潮就会泛滥, 公民文化建设就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不能健康发展。

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 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是决定我国公民文化性质的一个大问题。

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 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 “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那些知识的坚固基础……借助于充分领会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 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 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毛泽东在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史时说,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70多年中, 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只有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根本解决了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基础上, 以先进理论为指导, 唤起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伟大觉醒, 最终突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亿万人民得解放, 中华文化的振兴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国公民文化建设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 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有正确的方向。

二、要教育公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全面体现了人类社会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方向发展的正确趋势。“富强是文明的物质保障, 民主是文明的政治保障, 和谐是文明的社会表现和内在要求”。当今中国, 要发展和进步, 要拧成一股绳, 要齐心协力, 要凝聚各行各业的智慧和力量, 就必须有共同理想, 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只有坚定理想信念, 才能筑牢思想道德的防线。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怎样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邓小平指出, “一靠理想, 二靠纪律, 才能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这个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公民文化建设要教育公民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这样才会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三、要教育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的国家在近代从积贫积弱到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发扬的就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 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 文化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国民士气、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等。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国民士气必然包含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美国中央情报局抛出的旨在颠覆中国的《十二条戒令》明确提出:“要瓦解中国, 就必须要瓦解中国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对此, 我们必须针锋相对, 在公民教育中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 大力培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

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 我们必须使公民树立一些观念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绝大多数公民的价值共识, 深刻影响着绝大多数公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这些观念总体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民族国家及其建国理念的认同, 另一类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有, 是对二者的有机结合的理想、信念的认同。缺乏核心价值取向的国家是精神荒漠化国家。这样的国家缺乏维系全体公民的精神纽带, 没有共同的价值目标, 缺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缺乏凝聚力, 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 是很难团结、很难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的, 其综合国力就要大打折扣。因此, 加强公民文化建设,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了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问题, 对提高民族凝聚力和促进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公民的道德和法律素养, 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重新整合, 是引导广大公民践行正确的价值观的指针。在公民文化建设中, 要在公民中广泛地树立起自由、平等的观念和人格独立的意识,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公民文化建设, 在本质上要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权利的诉求意识, 是当家作主的意识, 是民主法治的意识, 是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意识, 是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早在1779年,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就提出, 民主共和的治理离不开有良好素质的公民。公民在选举中选拔国家的治理者, 有什么样素质的公民便会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人才。培养和提升公民素质, 必须加强公民文化的培育与熏陶, 这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个国家, 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 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 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 这样的国家才可被称为现代化国家。否则, 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 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 也不会持续长久”。现代社会的发育需要具备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 需要制度保障, 也需要孕育公民意识的公民文化土壤。

另外,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为此, 要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监督意识。公民政治文化建设就是以宪法为依据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等一系列相关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引导与培养, 诸如培养公民的仁爱、宽容、诚信的品德, 自由、平等、法治、爱国、公平正义、权利、责任的素养, 参与选举、处置纠纷等各个方面与公民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力的培育。

具有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发展进步对每个人的客观要求, 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公民责任通过其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 不仅为国家和公民社会运作的法律框架、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普通利益和特殊利益冲突与整合提供着价值基础, 而且, 还能通过反思理性赋予法律制度和法治秩序以合法性认同和内化, 使民主和法治秩序立足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有机互动基础之上。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但理论如果不能为广大公民所接受、所掌握, 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束之高阁, 这就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文化建设相结合, 贴近群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切实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我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就要以诚实守信为荣, 诚信做人, 督促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以“言必信、行必果”来承担社会责任。以服务人民、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荣,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广大公民把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使命, 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 自觉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以热爱祖国为荣, 用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公民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来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我们要深切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把力量用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上, 用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上。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团结互助, 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广大公民的人生理念, 能够培养集体观念, 在引导公民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过程中, 激励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摘要: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 对策之一就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而加强公民文化建设,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寅生.公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2]孙寅生.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J].探索, 2011, (3) .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组工文化建设

●朱伟强

组工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组工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构建组工思想文化、价值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进而促进组织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党的工作大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工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组工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部门的“精、气、神”,加强组工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党的工作大局。

一、强化理论武装,构建组工思想文化

构建组工思想文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组工干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一是要引导组工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引领组工干部努力学深学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组织工作规律的认识。组工干部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经济、科技、文学、法律等多方面知识,争做博学多才的“杂家”。三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加强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四是要增强大局意识,以党的政治路线为指引,善于从全局的高度看待组织工作,跳出就干部抓干部,就党建抓党建,就人才抓人才的思维模式,自觉地把组织工作放到党委中心工作的大局中去认识、去谋划、去部署,努力做到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

二、坚定理想信念,构建组工价值文化

组织工作直接关系着党的自身建设,对党忠诚是组织工作者的必备要求。崇高的信仰是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组工干部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组工价值文化,应该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

一是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组工干部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从而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组工干部要牢记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光辉历史,重温党的光荣组织史,从而更加热爱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党的组织工作。三是要继续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加强对组工干部的党性教育,开展“什么是组工干部的党性”的学习讨论,引导组工干部坚守党的宗旨,对党高度负责,主动为党分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组工干部都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各种干扰和风浪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四是要向李林森、王彦生、尹中强等优秀组工干部学习,无限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想问题、办事情,都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以学习培育人、以机制激励人、以环境陶冶人、以感情凝聚人、以责任锻炼人,为组工干部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坚持继承创新,构建组工行为文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引擎。构建组工行为文化,应该既要继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又要坚持改革创新,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组工干部把爱国热情化作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做好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等各项工作。二是深入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解放思想,着力破解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组织工作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使组织工作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三是提高组工干部的创新能力,使其在思维方式上有求异性、在思维状态上有主动性、在思维结构上有灵活性,最终实现工作的创新与突破。四是引导组工干部带头创先争优,保持党委有号召、组织部门先带头,组织工作有部署、组工干部作表率的优良传统,使每位组工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争当先进、创造优秀。五是积极推进组织部门自身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激发组工干部队伍活力,使优者上、平者调。六是结合支部组织生活和休假,组织组工干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红色旅游,使组工干部切身感受到昂扬的民族精神和奋进的时代精神。

四、践行道德规范,构建组工形象文化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构建组工形象文化,应该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使组工干部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上作模范。

一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倡导中华传统美德,使组工干部带头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组织部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二是继承发扬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廉洁清正、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对人的评价、使用和处理上,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政策办事。组工干部要严以自律、克己奉公,自觉遵守“十严禁”和“五条禁令”,带头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蚀,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严格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对组工干部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使组工干部始终自重、自省、自励,慎言、慎微、慎独。三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组工干部要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热情、真诚地为干部、为党员、为人才、为困难群众服务、“结对子”,以自己的周到、细心的服务和关心,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强组织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求真务实,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有狠抓落实的作风,做到工作项目化,每一项工作要有计划、有行动、有结果,对确定的事要一件一件抓实、抓细、抓到位,做到有头有尾。要树立高效快捷的办事意识,一般性工作做到日清日结,手头不压活,赶早不赶晚,做到高效率、高质量。五是甘为人梯,多想组织的信任和期望,少想工作的默默无闻;多想为组织举贤荐能,少想个人职务待遇,通过广大组工干部的共同努力,把组织部门建成党性最强、作风最正、业务最精的部门,保持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良好形象。

D262

A

1009-928X(2012)10-0034-02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意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景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了学校、社会的教育帮助外,我们大学生更应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成才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在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源泉在于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学得好,而有的学生学得很吃力。主要原因是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动力、态度和方法等各不相同。所以学习的过程是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修养,学习目的的修养,学习意志和毅力的修养等等。学习是艰苦的,是漫长的,所以学习需要勤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2.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我修养。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里的实践不仅强调大学生要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样注重的是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才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正确道路。

3.从思想上加强自我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一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一个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两种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周国洪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五

商珩 张豹

前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与我们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等方面的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挑战有关,与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人们精神信仰上出现的焦虑、迷茫甚至缺失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和实质是企业价值观。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微观细胞,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作为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企业,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统领,强化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推动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央企,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构建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系统—— 攀登者文化。“尽责、诚信、创新、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奉献绿色光热,点亮美好人生”的企业使命,“做最令人尊敬的现代热电企业”的企业愿景,“竞合求进,厚德致善”的企业精神,“务实 精细 规范 高效”的企业作风,“同心向上,携手攀登”的企业公约和员工行为准则。通过深入宣传贯彻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用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用使命和愿景凝聚人心,用企业精神鼓舞士气,用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培育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意志和行动,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

下面,对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核心价值理念系统建设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思考。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员工的思想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主导性与包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要和当下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活动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是实现员工全面发展的需要。企业和员工都要认真践行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尽责、诚信、创新、和谐”。企业必须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善于发现员工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引导他们结合工作、学习和生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适应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多采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思想上的疑虑和困惑,坚决摒弃居高临下、倾盆大雨式的说教。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一起做,关注员工生产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和困难,倾听员工的意愿,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让员工在共同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理解和支持党的主张、企业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重在建设,树立员工的精神支柱。建设企业文化,是在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搞建设。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消解错误思想、落后观念、腐朽文化的影响。大力建设思想基础,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判断企业运行正确与否,处理一切内外矛盾,不断增强企业全体人员的信条意识。大力建设共同理想,持续开展企业发展规划和使命与愿景的宣传,不断增强企业全体人员搞好企业的信念和信心。大力建设精神力量,弘扬“竞合求进,厚德致善”的企业精神,不断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献身核工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大力建设道德风尚,践行员工行为准则,不断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诚信度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互助、友爱的风气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设“攀登者”新文化,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员工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根据不同专业、岗位人员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要求,不搞一刀切。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不断扩大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系统的包容度和影响力。同时,要避免随波逐流、无所作为,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员工认同度,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共同认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消极文化。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尊重员工个性,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和优势,使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员工在为企业的愿景目标而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展示多彩人生,体现个人价值。

6.毛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内容提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髓和灵魂,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民族复兴

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多元的,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

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正确思想得到支持,错误思想得到抵制,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主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整合,使人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形成全民族奋发向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的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第一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

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价值的多元并存中形成价值共识,确立得到多数社会成员“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思想文化的统一性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一个范围宽广、内涵丰富的概念,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系统。毫无疑问,不同的文化类别、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但是,无论如何,在极为繁茂芜杂的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和文化类别中,始终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存在,这就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理念的东西——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的集中体现,始终代表着、引导着该民族文化的运行方向。同时,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全社会的精神、价值、行为都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和整合作用。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保障精神方向的作用,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

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不在于产生时间的长短,而是决定于它正确与否。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

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60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绝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

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前进的精

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的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

就更加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充分迸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民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的行为规范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体化,落到了实处。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以来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或羞耻感、自卑感。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荣辱观”。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理论命题和战略任务。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石, 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坚持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离开它的主导,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就会迷失方向, 甚至滑入“西化”陷阱。当前伴随森工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革, 林区职工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与多变的趋势, 这对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十二五”期间黑龙江森工全面实施的“四八四三”长远发展战略中着力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繁荣的文化体系、完善的社会体系等四大体系, 又将繁荣的文化体系做为重要的内容提出来。

有人说, “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 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以此来引领森工文化建设和发展, 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森工文化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化建设提供的目标指引。

二、森工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1.森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 以核心价值为引领, 以文化创新为动力, 文化理念由浅入深不断拓展, 文化品牌由小到大进一步推广, 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各项文化事业取得突出进展。“十一五”期间, 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 森工文化工作成效明显,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以“倡四好、讲四德、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和纪念治危兴林二十年、实施天保工程十年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以及森工发展建设成果展。创办了“全省森工要闻”电视新闻节目,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开展了生态文化建设, 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森工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 按照总局党委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 改革创新, 团结奋斗, 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文化事业也实现了新的发展。主要有:宣传工作成效显著, 在各大媒体刊播森工新闻报道800多条, 在大公报、香港商报、凤凰网、亚洲卫视等11家境外媒体宣传介绍森工, 精心推出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总结“天保一期”、启动“天保二期”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选树了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新时代形象的先进人物, 凝聚了干部职工的力量。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森林文化、冰雪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生态文明基地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了覆盖林区、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

2.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森工林区是国家重要的国有林区之一, 长期以来注重文化事业发展, 普遍兴建了森林公园、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 名人纪念馆,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不仅包括设施环境、文化场所的建设, 更应包括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制度的建设以及文化产业的建设。结合目前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 森工林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并不平衡。如何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林区文化是我们林业广大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天保二期的实施和森工总局“四八四三”发展战略的确立, 都为林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也对林区文化事业进步、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林区当前实际来看, 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在阻碍和制约着林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进步。如何通过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更好的推动林区文化事业进步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多层次联动作用应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思路, 加强引导, 把文化制度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林区建设的整体规划, 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监督制度和机制保障, 大力推进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 新闻、网络、媒体, 上下联动, 党、政、工、团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 实现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形成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联动效应。

二是由于客观条件制约, 对文化设施的持续不间断投入存在一定困难。林区的文化场馆和设备设施建设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需求, 一些林业局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还只能在露天场所和春夏季节开展, 资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同时, 林区的地处偏远, 先进的文化资源不能得到很好地共享。尽管当前各类平面媒体和电视、互联网已经大规模普及, 但林区特别是山上林场地区, 以核心价值为引领的文化宣传没有深入挖掘和开展。

三是文化活动质量需要提升。现行开展的文化活动有些限于局组织的重要节日系列文体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 公共文化还有待加强建设, 缺少高质量的文化精品, 优秀的电影作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不能更多深入到林区职工之中, 没有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林区特色的文化产业, 森工企业文化及特色文化产品开发需加强建设力度, 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森工文化, 对现有的特色文化产品还要进行定位与打造。

四是林区文化人才队伍薄弱, 建设乏力。林区有着特有的文化, 多年的林区生产生活也造就了一批林区独有的文学艺术人才, 他们爱林区、懂林区, 能够创造出林区特有的文艺作品, 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 文化人才的培养还不够以及历史原因等, 导致这部分人或者外流, 而且年轻力量接续不足。

3.对策建议

一是价值体系应嵌入森工文化制度建设。

森工总局要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政策性扶持, 制定有针对性的林区文化政策。同时按照森工总局及各个林业局工作计划的安排, 对每年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专项工作都能够一以贯之的执行到位, 在组织局场两级中心组学习、开展“大赛”工作、配合教育局、团委、关工委等各部门组织学校活动等方面都能够把文化工作贯彻到位。建议上级设立文化发展奖励机制, 以此促动林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进步。

二是价值体系引领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目前森工已经组建完成了森工新闻宣传中心, 每周一期的《全省森工要闻》深受林区职工群众的喜爱和关注, 《要闻》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建议像农垦一样成立森工的专属电视频道, 设立一些反映林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专题、专栏类节目, 用林区人自己身边的事来感染和激励林区广大职工群众, 让大森林文化能够有更广阔的宣传平台。上级部门每年要定期组织森工范围内的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展览, 并将优秀作品向省里和全国林业系统推荐。为林区优秀人才和作品创造更多的展示、提高和交流机会, 推动全林区文学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体系建设需深入融合。

各个林业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文化市场管理站以来, 一直沿袭过去的管理方式, 对林区文化市场管理方面能够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全面管理, 但始终没有成立文体局, 没有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 一直以党委宣传部的名义开展文化发展与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建议上级统一森工各局文化管理体制, 明确文化体育局建制和隶属关系, 增加人员编制, 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 独立行使职能。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保证。

四是加大对林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林区实情, 多方投入项目建设资金, 增加文化场馆和设施建设, 提高建设档次, 以满足林区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抓好各类文化体育协会的建设, 制定好文化人才选拔、培育、引进的优惠政策, 在招揽外地优秀文化人才的同时, 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化人才。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多为他们争取培训、学习、交流、演出的机会,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发挥更大的作用。组建林区文化人才库, 并划分相邻林业企业区域, 实现区域内文化人才有偿流动使用。

三、加强森工文化建设应着力做好的专项工作

1.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提炼企业精神, 设计建设企业文化标志、文化长廊、文化雕塑, 突出林区地方的文化特色, 努力提高林区文化品位。制定林区文化发展建设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

2.加强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结合“十二五”规划,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广大林区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设施和场所服务。重点加强局址地区的广场文化、公园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新建文化广场固定演出舞台, 加强各单位和社区的活动室、图书室建设, 加强山上林场 (所) 的综合文化站、林家书屋建设, 扩大林区数字电影放映的覆盖面, 购置电影放映车, 增加放映数量, 满足林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3.在林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挥林区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 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 积极培养、总结、宣传文化建设典型, 在全林区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 让蕴藏于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4.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 发展林区的文化产业, 利用林区自有优势,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重点建设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实现林区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的转变。

5.加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 实现从文化行政到文化服务的转变。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 完善林区文化市场管理, 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 净化林区文化市场。

总之、森工各级、各类部门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在日常各项工作中, 把林区文化建设同林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林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

8.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 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46-01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

恩格斯指出:“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预知、掌握时代的潮流,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将其内容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对于高校而言,当今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我们构建好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重点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其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发高校文化创造活力,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个人是否取得成功,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方面达到了均衡的发展。” ①也就是说,只有高智商、高情商、高灵商的人才是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灵商更是尤为重要,“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②大学四年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高校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商教育,忽视灵商教育,走出校门的学生可能成为不适应社会需要的“畸形”人才。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都不断发展变化,不同经济成分的并存,使学生产生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不同理解,不同程度的存在信仰缺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整合。同样,在当前思想价值体系多元的社会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思想指导。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战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培养上担负着重要使命,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教育中去,分析、研究并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包容学生思想多样又能兼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这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要加强引导,用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弘扬正气,凝聚社会正能量,以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学生。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开始个体社会化的真正历程。而“90后”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快速变化人们思想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转轨时期与大学生成长中的自身特征融合在一起,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得更为复杂多元。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放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和认识,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解决他们面对的诸多困惑。

首先,在营造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建设的具体实际,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认识社会思潮,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树立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灯塔,是引领社会进步的航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保证,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中逐渐树立和增强的。以课堂教学,课后专家讲堂,课余社团活动为主轴,共同营造多彩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这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九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乡村文化的管理和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已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问题建议 引言

辛秋水认为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 , 走文化扶贫之路 , 即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话题。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针对农村的“贫困文化” , 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这一体系来构建和谐理念和引领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是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贯通,一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精神旗帜。

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为了三个层面,首先,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其次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最后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发展农村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从总体上看, 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接受相关的文化建设时,不容易融入其中,使得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不但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也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

例如,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 年, 4.9 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 , 而初中文化的占49% ,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的占38% , 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因此,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进一步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端于山东,二十年来,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变巨大变化。在进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还有很多的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处于最低水平。

2003年度372 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均销售收人不到1.3亿元,份额很低,竞争力差。此外,农村相关的科技人才和医技人才极度缺乏。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的需要。基于上述原因,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是不能够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步伐的。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要着眼于提升农

民的整体素质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努力进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建设相应的文化制度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 , 以文化活动和文化的力量带动农村社区的发展。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的核心。

例如让政府出资解决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 文化馆、文化站由于经费紧缺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在问题 , 使县级电影公司得以正常运转 , 县级剧团正常演出,用以进行文化交流和宣传,调动农民积极性。

2、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例如可以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要求每个党员至少联系1-2户群众。在活动过程中,领导干部、党员自找对象,主动上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依靠科技致富的经验,解决困难户的实际困难,听取群众的意见,把党的温暖直接送到家中。

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党性。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要革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怎样建设,依靠什么建设,基本保障是什么,归根到底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作用。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进而让广大的农民心中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查国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路径探索[J];西安科技大学,2013

[2]吴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长春大学学报,2009

10.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十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本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作为唯一流传下来的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以其博大精深。底蕴十足而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26个,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优秀中国人伟大心灵的体现。国学不是书斋里发霉的书本,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更不是竹筒上难懂的文学,她更像是孟子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我们汲取的就是这永不枯竭的甘泉。带着思考,我们阅读着国学经典,带着探究我们审视着当代人文教育的某些缺失,我们想在圣人经典的国学中获取教育的智慧,想从传统文化中找回人文教育断层的有效方法,从而去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

国学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国学的兴起是在抢救国学在公众中的精神主宰地位。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从“四子”那里挖掘精神财富,因为那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那里去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的复兴,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代代相传,而不断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链条,连着你我他的心灵,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作为民族的成员,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着华夏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着我们的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1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十一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自我,也有利于大学生知与行相统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实践的顺利进行与正确的理论指导分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核心价值观,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不明确。这样以来,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就很容易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知识不牢固、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的特点。在组织管理上,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与经费保障。社会上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认同度不够,导致实践活动的社会渠道狭窄和缺乏稳定性。家庭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少关注,有的家长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安全风险而采取保守态度,不支持子女参加。在实践操作中,许多单位的社会实践工作没有固定的、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实践基地,实践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较少,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宏观上看,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期和转型期。在新旧经济体制转型与过渡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日益凸显。甚至有人错误的把市场经济与拜金主义等同起来,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大量金钱。在这种市场氛围中,有些大学生就会难以抵制金钱的诱惑,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上看,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究其根本原因,与当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分不开:

第一,致使一些大学生以怀疑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活动中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宣扬,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宣称是科学的问题上“过时了”,法兰克福学派也否定马克思主义,说他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失去了应用前提,他们借时代条件的变化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受这些思潮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认为所谓的共产主义就是“幻想”,是虚无飘渺的东西。

第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致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个人本位的价值追求日益凸显、价值标准带有功利色彩。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应该是积极向上、追求真理与进步的,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之别了,更不要说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判断。它主张标新立异,崇尚多元文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以追求新颖、独特为目标,呈现出自我主体意识日趋增强的趋势,如参加各种各样的选秀活动,在网络上发出各种形式的新新人类词汇以及社会上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炒作等,并视为其出名的途径。

第三,致使大学生民族观日趋淡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暴露出社会崇富和媚外的心理,蔑视民族自尊。在生态系统破坏、人口爆炸、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社会上兴起了对全球化的研究,而西方学者大多都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文化价值及制度的普遍化。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大学生的民族观日趋淡化。西洋文化已是“狂风骤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过起了洋节,感恩节、圣诞节都成了大家狂欢的焦点。其次,西方国家在全球化的保护伞下,通过各个渠道,瓦解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少大学生就是受享乐主义影响,羡慕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追求高消费的奢华生活。他们极力推行个人主义、蔑视集体主义,崇尚“个人至上”。

三、如何搞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1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十二

1. 社会思潮的含义

社会思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反映一定群体利益和要求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倾向或思想体系。在阶级社会里,它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2. 社会思潮的特点

(1)时代性。各种社会思潮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代,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受该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2)群体性。社会思潮是以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愿望,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甚至超越某一群体,反映多群体成员的共同意愿,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支持。

(3)流行性。社会思潮是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以动态的形式存在的社会意识和舆论热点,其一旦形成,就会传播、扩散,很快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4)变动性。社会思潮的稳定性较弱,其原因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思潮本身有一个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过程;二是由于外来力量的干扰,它在同对立思想的斗争中有一个力量对比的变化过程。

(5)症候性。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表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矛盾运动的直接反映。大量社会意识的产生、郁积,会蔓延成某种症候,并以象征化的符号来宣泄。

3. 社会思潮的地位

(1)社会思潮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思想文化水平的尺度。一个时代流行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特别是涉及面较广的大型社会思潮,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多数人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2)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气候变化的“气象图”。社会思潮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信息库,它可以反馈出各个方面、多种多样的信息,其中有正在起作用的信息,有将要起作用的信息以及潜在的信息。

(3)社会思潮是促使社会意识深化的媒介。社会思潮不仅可以使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内容深化,也可以使社会思潮本身的高低层次相互深化。

4. 社会思潮的作用

(1)从起作用的方向看,每种社会思潮都反映了自己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并为其服务。先进的社会思潮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没落的社会思潮对旧的社会制度起着维持和巩固作用。

(2)从起作用的方式看,每种社会思潮都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先进的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中的巨大精神力量,革命的理论能够起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改造社会的强劲作用;没落、反动的社会思潮起着愚弄群众、瓦解群众、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

(3)从起作用的效果看,各种社会思潮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先进的社会思潮是一种催化剂,起着启蒙、批判、导向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没落的社会思潮是一种麻醉剂,它模糊人们的视野,麻醉人们的神经,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反动的社会思潮是一种毒化剂,它腐蚀人们的灵魂,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压制新生力量,对社会发展起着破坏作用。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现实意义

现实告诉我们,多样化社会思潮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导的。如果不加以批判吸收而任其自由发展就有可能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甚至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使多元的价值观得到合理的调适,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目标、方针、原则和方法

1. 引领的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

2. 引领的方针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当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无原则的,它有一个政治前提,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3. 引领的原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掌握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4. 引领的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西方思潮从本质上、整体上来说,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只要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分析的方法就依然是我们解读和分析一切复杂社会思潮的有效方法。

(2)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就是将某种社会思潮置于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梳理其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其本质及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规律性,从方法论上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只有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角度,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思潮的内涵、发展趋势和现实影响。

(4)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方法。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多一些平民风格,多吸取一些民间话语,以更好地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方法。第一,要科学地预测社会思潮。一些小型的思想潮流如社会上一定时期出现的某些“热点”,流行的某种价值观和社会情趣,一般都是先从少数人开始酝酿,然后逐步扩散,突破小群体的局限在更大的范围流行,最后进入了高潮阶段。对于大型的社会思潮来说,往往是通过某些重大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或者以某个杰出人物及其重要著作的发表作为标志。第二,要准确地评价社会思潮。即针对具体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阶级性质、历史作用及其对人们的影响,进行中肯地、具体地分析。第三,强化社会思潮教育队伍。要强化专职社会思潮教育队伍,掌握社会思潮的有关知识。要强化兼职社会思潮教育工作队伍,使专兼职人员汇成一体,有效地进行社会思潮教育工作。第四,区别对待不同的社会思潮。对进步的、科学的社会思潮,应大力宣传,扩大其影响,使之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对错误的社会思潮,应对其错误观念进行必要的批评,并消除其影响。对反动的社会思潮必须进行彻底揭露和坚决批判。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十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执政党要保证长期的执政地位,不能仅靠强制力来维持,还必须依靠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对执政党的忠诚、信仰、服从提供依据、引导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价值观出现多样化乃至相互冲突,不少人出现困惑、迷茫、盲从的经济转型期,更加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多元价值观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引领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同时,这种思想导向也是激励人们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希望之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前进的方向和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持续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增强认知事物的能力,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达到共建共享,最重要的是使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形成思想认同和共识。人们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宽容谅解、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成它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包含方方面面,关键是要在全社会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之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基础和支撑。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

神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因而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占居核心和根本的地位。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思想文化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与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取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共同理想信念的内容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对于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一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在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更加需要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并使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犹如社会的“粘合剂”,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焕发全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全部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时代精神代表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反映历史进步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思想文化,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的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挤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治的理性精神成为广泛共识。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21世纪,我们要始终立于时代潮流的前列,紧

扣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

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人们道德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一定冲击,尤为迫切需要倡导正确的荣辱观,作为引领文明道德风尚的标杆,以凝聚社会道德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认识和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和取向。“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是矛盾统一的有机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这种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价值观念之间既有“一元统领”、“协调有序”,又有“兼容共生”、“和而不同”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宽容性的统一,就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是更为重要的。在当前矛盾突显和风险多发的时期,情况错综复杂,噪音、杂音增多,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严峻挑战。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统领作用,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为此,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必须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要加大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的力度,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拓展理论宣传的内容、对象和渠道,做到面向基层、下移重心、延伸触角,切实提高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社会共同价值信念的构筑关键在加强教育。要开展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大力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光辉历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人民。倡导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中国人民不断创新的辉煌成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励人民。要组织关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解惑释疑工作,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来引导人民。要处理好理想信念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做好扩大共识的工作,用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鼓舞人民。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深入人心,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道德共识。精心组织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培育明辨荣辱的现代公民。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日常礼仪、公共秩序、社会诚信、旅游出行和网上信息传播等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有明显改善。在荣辱观建设过程中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创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形成相互关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注重建章立制,发挥法律法规对荣辱观建设的保障作用,形成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1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公司廉洁文化建设 篇十四

云南电网公司始终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南网文化――云南电网在行动”文化主题活动为抓手,多措并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思想引导、典型引路和文化助力,引领公司员工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推公司文化建设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思想引导

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一是纳入理论学习和常态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理论学习计划,通过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每周政治学习、大讨论等形式学习核心价值观,利用《党建工作月刊》“为民立心”弘扬价值观巡礼专栏、室外宣传栏、室内展板、楼宇电视等多种途径宣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讲堂”持续讲解。举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讲堂”,开展文明倡议,专家讲座等“五个一”活动。公司系统连续3年举办“道德讲堂”85期,参加人员4.5万人次。三是加强员工思想引导。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以员工思想状况测试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季度分析、专题研究、党组督查”的方式,动态把握员工思想热点,加强思想引导。四是全面深入熏陶。为提升员工认同度,使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礼”书记笔谈征集、“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核心价值观微信大讨论”“南网梦身边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图片展览等系列活动。2015年征集书记笔谈研讨文章153篇,员工主题征文144篇,文化故事 125个,微电影26部,案例39个,图片200幅。

注重典型引路

使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一是多载体发掘典型。通过表扬立功、劳动模范和优秀党员选树、“感动南网”“最美供电所” 和“最美电力人”评选等途径发掘先进典型,让先进成为引领员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动力和新源泉。二是多举措宣传典型。按照“分层建库,择优上报,分级管理”的原则,分级建立完善公司先进典型库、党建图片视频库,充分利用内外部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宣传载体,通过榜样面对面、新员工座谈会和道德讲堂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带动作用。三是着力选树学雷锋典型。大力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完成公司学雷锋先进典型的建库工作,入库的先进典型为2013至2015年受省级以上表彰的学雷锋活动8个先进集体、16个先进个人。围绕企业中心业务,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 争做好员工”活动,组织学雷锋志愿者开展献血、抗旱救灾、“六走进五到位”、安全用电宣传等活动。2016年以来,共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出动学雷雷锋志愿者近1 000人次。

深化文化提升

使核心价值观开花结果

一是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南网文化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南网大家庭的传承和落地,“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化、具体化。二是加强文化传播。持续办好“一网一校一刊一平台”,按照“理念―内涵―展示”三部曲,结合中心工作打造多元载体和多元活动相融合的文化传播平台,增强企业文化的约束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编印《创先路上――让文化落地》系列小册子,坚持一年一册,大力传播用心实践企业文化的真实、生动、感人故事;以“两片一课一廊”为载体,制作服务文化、廉洁文化宣贯Flash,开展微信文化长廊建设和“优秀文化故事微电影展播”活动,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三是强化文化示范。创新载体,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化示范单位和示范点建设,推进文化转化。命名普洱局等3个单位为公司“企业文化示范单位”,曲靖局等17个单位“专业文化示范单位”、玉溪供电局500千伏玉溪变班组等10个班组为“班组文化示范点”。公司有5个单位、3个班组荣获南网企业文化示范单位、示范点。四是深化文明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命名公司20个文明单位标兵、38个文明单位。公司系统有全国文明单位11个,云南省文明单位50个。

(作者单位:云南电网公司党建部)

上一篇:医院感控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环保公司投标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