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2024-06-15

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共14篇)

1.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虽然十八大已经召开,但我们仍然要谨记党的十七大,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关注的焦点。要想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就必须从民生问题着手,改善民生,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民生和谐社会社会主义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赋而就,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随着以往旧的矛盾和旧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新的矛盾和新的民生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呢?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该着重做好哪些工作?为了这些问题,我们特意走访了几个小区,调查几位居民。

从大家的反应来看,关注的主要问题有这三个:第一个,重视教育事业;第二个,是关心医疗问题;第三个,就是城乡贫富差距过大。只有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尝试,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

1.重视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才和劳动力,人才与劳动力的基础就是教育。在城市,教育事业发展较好,大量的学校矗立在那里,但是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城镇、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远远落后于城市。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群山村的孩子周六回家,一早出发,直到晚上才到家,看到这些我很心酸。这不仅仅体现了山村的交通不发达,更体现了山村的学校的数量极少,也学这么一带山区可能也只有一所学校。教育的缺乏也体现在师资上面。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贫困地方,只想呆在城市之中,就造成了城市的师资过多,而山村却极其缺乏。而更多地从山村走出去的年轻人,看过了繁华的大都市,也不愿窝在山村之中,便不愿再回到山村,也造成了山村的师资力量跟不上。很多家人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回到山村和自己受苦,拿着微薄的工资。这些一个人一个人想法,造成了教育永远跟不上。虽然现在国家也在重视教育,更重视山村教育,让很多大学生去支教,但是依然弥补不及贫困地区的教育缺乏。还有更多的孩子,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甚至没有学校可上,这样的条件下怎么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拥有更多的劳动力。不改善教育,我们的民生怎么变好,我们的社会主义怎么能和谐发展。

2.医疗问题

这几年医疗问题很火爆,国家一直下调药价,争取让每个人都能用得起药,可是这样的问题真正的解决了吗?不,没有,药费的下调更引起了一些别的问题。比如:医生开贵药,医院用假药。这种丑闻层层不叠的出现了新闻报纸上面,看得让人心寒。很多人去医院看病,要住院的却不住院,并不是他们不想住院,而是不敢住院,住院的开销太大,很多人住不起,只能回到家中,吃药,拖着。有医保的人住在医院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动不动给你做什么检查,化验。明明自己拥有医保,只要交25%的钱,可真正结账的时候,依然高的可怕。一查才知,医生都给自己用了不可以报销的进口药。医保的出现的确给了很多人便利,也出现了无数的漏洞,比如:明明只有本人才可以刷医保,但别人代刷照样可以。这两年去医院,你可以感觉到挂同样的药水好像是比原来便宜了,但是基本上没下调多少。这些情况不仅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影响,减少劳动力,而且还会加大居民的储蓄倾向,以备不时之用。这对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不利的。

3.城乡差距过大

这个问题一直老生常谈。在农村,农民辛辛苦苦种地赚的钱,一年的收入才一两万,而在城市中,很多办公人员,年收入都是三四万,而且城市的退休工人每年增长10%,也是大量退休工人年收入达到了1万多。但是农民呢,他们的工资在现在物价飞速上涨的时代却仍然没有什么变动。在铁道部工作的人,在2012年每人涨600元,这个数字对有些人而言很渺小,可对这些农民工而言,也许是他们一月的收入,也许他们给等二十多年才能涨这么多钱。这个城乡差距多大,这是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工资对所人而言就是自己的生命,有了工资就有了劳动力,农民工的年收入高了,他们自然而言不会使用各种假货、打各种激素来欺骗消费者。要想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可以先改革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具体的分配制度仍需要领导协商和论证,并且要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再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稳定的收入和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后,要增加农村的教育资源。不仅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力,而且要通过对农民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他们又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收益者。那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征和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心和最终归宿。

民生为本,和谐可期。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显然,当用民生问题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多建“民生工程”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高”,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衡量官员主政一方的能力与作为,当中央要求变成各地政府自觉行为,人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将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一个更加和谐社会的正在向我们走来。

2.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一、调查总体印象

采用了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法, 小型座谈与个别面谈相结合法, 以及实地考察法等多种调查方法, 共获得数据1 500余个。

总体上, 感觉元坊村村民保留了革命老区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比如, 在我国许多农村对婚丧嫁娶进行大操大办日益蔓延趋势下 (朱新峰, 2005) , 大多数村民都能保持清醒头脑, 量入为出, 调查显示, 村民根据自家实际情况支出的占96.4%, 与别人家攀比或铺张浪费的仅占3.6%。精神豁达, 将近80%的元坊村村民对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待人厚道, 与人发生纠纷, 也是通过友好沟通解决, 未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族间的冲突, 这对于封姓和韩姓两大宗族分别占元坊村40%户数的农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在我国农村, 宗族势力蔓延已严重冲击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 成为乡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曹海林, 2002) ) 。

但元坊村村民也缺乏现代市场意识, 比如存在着人们称之为“等值的现金与实物不相等现象”, 即村中将种植结构调整后的土地改为对农户的粮食补贴, 1亩地按600斤小麦和600斤玉米折价, 年底按市场价一次付清, 从经济的角度看, 这对村民来说是只赚不赔, 因为这里土地的年产量也就这么高, 又不需村民支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了, 但部分村民认为获得的现金往往没有专门去购买粮食, 所以来年粮食还是不够吃, 在消费心理上觉得这种“只赚不赔”的买卖“冤枉”、“不划算”。另外, 对国家的许多政策也不是很了解, 该村村民已加入新型农村医疗保险, 但有31%的受访对象不知道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项惠民措施。

二、大力发展生产, 建设林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生态旅游村

(一) 林果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元坊村人民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 该村的生产与经营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从生产来看, 从1987年起, 元坊村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 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空间植被及作物对生长要素需求的差异特点, 进行间作套种, 努力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形成内在统一机制, 开辟了石坝梯田粮林间作, 环山水平沟植树造林。种植的果树以苹果树为主, 另有板栗树、花椒树等, 共栽种22.7万株, 经济林木已达3 400多亩, 占宜林山地的40%。从经营来看, 为适应林果市场的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 解决农户卖果难、技术不过关等问题, 元坊村民在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 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发展起来了“河北省平山县元坊林果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整合服务资源、组织农户入股、实行民主管理, 建立了和社员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基本实现了双赢。总体上看, 林果业已成为元坊村的经济支柱, 基本上实现了村民当初“既要让山绿起来, 又要让人富起来”的初衷。

但最近几年, 元坊村的林果业在发展中也存着不少问题, 主要有:

1.受大小年的影响, 村中林果业的产量和利润的波动幅度较大。从苹果看, “元坊”牌苹果2004年便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已是石家庄“绿色苹果产业基地”的重点扶持对象, 但苹果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受大小年的影响, 苹果的产量不稳定, 2004年元坊生产苹果高达43万斤, 2005年产量陡降为19万斤, 2006年预计为50万斤, 由于产量波动较大, 而人工费等部分生产费用支出又比较固定, 这就导致了丰收年利润和利润率都高, 而欠收年利润和利润率都低, 如2004年利润为20万元, 利润率为33%, 而2005年利润仅为4万元, 利润率也大幅度降为16%。总体上来看, 产量的大幅波动为元坊村的生产发展带来了生产积累不稳定等负面影响。

2.劳动关系不够和谐, 劳动者的素质较低。由于环山水平沟造林的成本巨大, 以及其他一些开支, 到2006年5月元坊村村领导换届时, 欠款已达690812元,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村民在林果队应得的劳动收入, 有的数额达2万元左右, 拖欠时间达10年左右, 这一方面造成了村民与村领导的关系紧张, 影响了村中的稳定, 另外造成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另谋生路, 再加上在村林果队上班工资较低, 每月出工24天以上才能获得400多元的收入, 平常山上护林管理的40-50人中, 基本上是家庭妇女和老人, 昔日的技术骨干中, 老的干不了, 年青的不干了, 本地技术骨干处于青黄不接的“断层”。

(二) 尚待开发的大量旅游资源

在实地考察中和与老人访谈中, 我们发现元坊村有许多发展旅游业的便利条件。

1.风景秀丽的山水资源。元坊村四周山林葱郁, 空气清新, 水质纯净, 环境怡人。

2.奇特的地理风情和传说。元坊村的升仙脚、帝王石、孟梁沟、张家川蝎子等, 都有动人的古老传说。

3.红色旅游资源。元坊有“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晋察冀边区办学时的校部地址, 其是第一个迁驻石家庄地区的党的后方大学, 还有八路军129师指挥部和抗大二分校地址, 贺龙居住地, 聂荣臻居住地, 等等。另有大量的红色文化, 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曹火星于1943年在元坊创作。

4.地质旅游资源。元坊的石山主要由太古纪花岗片麻岩构成, 而花岗片麻岩是世界是最古老的岩石, 由于岩性复杂和岩层破碎使得山顶比较圆缓, 山坡坡度为25度左右, 宜于游客攀登和采摘。

(三) 建设林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生态旅游村

针对林果业和旅游资源的现状, 元坊单独发展某一方面都面临很大困难, 应将二者结合, 统筹发展当前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当前的紧迫任务是保护旅游资源, 以前由于种种原因, 宝贵的旅游资源正在流失, 如“华北联合大学”的校址残破不堪, 里面饲养着20多头羊和2头猪, 调研期间, 一场大雨之后, 部分房屋摇摇欲塌。

2.统筹村庄规划。由政府负责并出资选择一家水平高、信誉好的规划设计单位, 对元坊村8 500亩宜林山地、3 400亩经济林和整个村庄, 进行山、水、田、林、路、房的总体规划和分区的功能性规划以及旅游景点、项目、设施、线路、民居的设计, 做到科学合理, 开发有度, 规范有序。使之成为“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的农家乐生态旅游区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

3.与其他村镇联合, 发挥整体优势。与西柏坡联合, 延长旅游线路, 当人们从西柏坡感受革命气氛后, 便可顺便来元坊, 上山体验一下青山绿水给人们带来的清爽怡人的感觉。

4.加大生态旅游村的宣传力度。对元坊村的旅游资源、绿色苹果等, 通过举办果品新闻发布会、生态旅游采摘节等多种形式, 借助于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介加大力度宣传, 形成品牌效应, 进而通过电子商务技术, 扩大销售渠道, 将元坊的苹果等农产品销到能够让元坊村民获得更多利润的消费地区。

5.调整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有机苹果。安全食品主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这三类食品像一个金字塔, 塔基是无公害农产品, 中间是绿色食品, 塔尖是有机食品, 越往上生产等方面的要求越严格, 但单位售价也越来越高。元坊村的苹果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下一步应向有机苹果迈进。有机苹果种植使用绿肥、粪肥和非化学驱赶害虫的方法, 还以覆盖层等方法控制杂草对土质、苹果质量、环境的影响, 使用有机种植法, 土壤质量得到提高, 既可增加农业产量, 又可减低环境的损害, 对发展生态旅游业大有好处。从元坊村与其相邻河坊村的常规苹果的对比看 (杨金深等, 2006) , 2001-2003年元坊村的绿色苹果每千克的平均售价是3.2元、亩产值为3 640.9元, 而河坊村常规苹果每千克的平均售价仅为1.3元、亩产值仅为612.1元, 体现了绿色苹果的优质优价。而从现在的有机苹果与绿色苹果相比, 有机苹果的售价是绿色苹果的2-3倍, 在京津的中高档市场上有大量的消费群体, 市场前景被业内人十分看好。

三、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 美化村容和改善居住环境

元坊村村容的脏、乱、臭、差主要与人、畜、禽的粪便有关, 而积极推广沼气池不但能够缓解这一问题, 而且可以获得洁净的能源、高质量的有机肥料、杀灭病菌,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举四得的好办法。至于建设沼气池的费用可通过“省钱”的办法间接获得, 长远来看, 并不增加村民的负担。调查显示, 正常修建一座家庭沼气池的费用不到3 000元, 其中用于购买水泥的支出为800多元, 砖1 000多元, 专用炉子、管道、表及技术服务费等800元左右, 元坊村已有7户试点家庭, 国家给予部分补贴, 每家实际支出不到2 000元。即便没有国家的补贴部分, 一次投入约为2 700元左右, 但用沼气做饭, 却可省下蜂窝煤钱, 元坊村民每月在蜂窝煤上支出约100元, 一年的成本就是1200元, 再加上用沼气可以部分代替电, 以及沼液还是一种有效而又洁净的“杀虫剂” (夏汉平等, 1996) , 有沼液的农户已经不购或少购农药了, 这两项每年也可省下300元左右的支出。总体上看, 建设沼气池后, 每个农户每年可省1500元, 不到两年便可省下“全部投资”, 而建成的沼气池, 可使用15年左右, 后期的维修费用也比较少, 这样核算下来, 农户建一沼气池可省20 000元左右的支出。

因此, 从长远角度看, 用沼气是相当经济的, 符合农民“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的理财观念, 同时也起到了环保与美化村容的效果。还有, 沼液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及营养、抑菌、刺激、抗逆等效果 (曾诚, 2005) , 以此为有机肥料, 将是元坊大力发展绿色苹果和有机苹果的重要肥料来源。此外, 有了沼气, 猪的链球杆菌也能被消灭 (郑新立, 2006) , 这样也能将本地的生猪养殖业带动起来。

调研期间, 还采访了未使用沼气的农户对此有何想法, 他们均表示如果国家统一办理, 他们也会建设沼气池, 但如果让他们自己一家一户去找, 他们却有“麻烦”、“人家不给办”等畏难情绪。因此, 建设沼气池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为他们服务, 这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一份实实在在的贡献。

四、开展文化教育娱乐活动, 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无论从眼前还是从长远来看, 农民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农民提高素质主要有两个手段:一是接受培训, 另一是相互讨论与自学。从培训来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元坊村的成人学校便建立了农村养殖、林果等十几个专业, 据称办了100多个培训班、培养各种人才5 000多人次, 但在这5 000多人次中, 调研期间见到的办学效果追踪表仅有2份, 更为严重的是, 在2000-2005年, 培训就基本上停止了。从相互讨论与自学来看, 首先要有讨论或学习的材料, 但由于村中自身购买的较少, 而城市社会各界大张旗鼓捐赠的图书大多是旧书, 且与当地发展没有多大关系, 再加上阅览室经常不开放, 部分图书已被虫蛀鼠咬的破烂不堪, 因此, 村中的阅览室已经名存实亡。另外, 捐赠的投影仪等都缺少配套, 事实上也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村民因此也就缺少了讨论与学习的基本条件。

元坊村的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少, 每年仅在正月十五以前有秧歌, 农历三月十二在庙会上看三五天戏, 前几年曾放过电影, 现在也没有了。“文化下乡”好久才能盼上一回、等上一回。农闲时间, 78.6%的村民是看电视或与人聊天中度过, 14.3%的人进行打麻将, 读书看报的仅占7%。对于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周年等内容, 80%以上的村民、小学生和党员不知道, 而元坊村恰恰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原创地。对于村中的历史, 70岁以下的人知之甚微, 如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就连现在在里面饲养猪羊的主人都不知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差距, 促进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 元坊村在竭尽全力发展林果业和旅游业的同时, 还要通过组织村民学习村史和文艺演出等形式, 千方百计搞好村民的文化教育娱乐活动。

参考文献

[1]朱新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原因析[EB/OL].http://llcbw.chhxe.com/html/5/2/2/88735.htm.

[2]曹海林.社会学视野中的乡村宗族势力复活与蔓延[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25-27.

[3]杨金深.城乡经济统筹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29.

[4]夏汉平, 敖惠修.沼气发酵在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农村生态环境, 1996 (4) :96-99.

[5]曾诚.沼液的使用方法[EB/OL], http://www.gdnx.gov.cn/nxez/20050722/8322.asp.

3.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分层;社会冲突;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26- 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主要是针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关系不和谐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协调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十分艰巨的深层次改革任务的顺利进行和改革目标的实现,对于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的意义。

一、社会与“和谐社会”

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学科,与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关系。

1.社会的涵义和特征

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则是社会的中心要素,人类正是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结成了社会。”

因为社会是是相当数量的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的特征是以人的活动为主体:“(1)社会是以文化为纽带的。 (2)社会是以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3)社会是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 (5)社会是有具体形态的。”

2.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如果说,社会稳定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形式上的特征的话,那么“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在社会稳定本质上的特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虽然这些资源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

“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和谐社会容易建成。”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

“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社会结构是人搭起的架子,社会规范也是人制订的,一句话都是人运筹起来的。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融洽;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而言的。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关注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研究及提出解决社会失调、失衡等社会问题的对策。所谓从社会学角度看问题,正是从良性运行和协调的角度看问题。

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问题

我们从系统论的观点知道,合理的结构联系,能使各个部分的结构所具有的功能达到最佳。具有合理社会结构的社会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结构的功能相加之和。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不一定能达到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而社会整体的最优化,也不简单地表明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

“冲突论认为社会系统运行不可避免地伴随出现紧张、失调和利益冲突现象。不和谐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实,任何一个社会只要在发展,就会产生社会结构本身各部分的发展失调问题,就会产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失衡现象,也会出现社会各个部分运行中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某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1.在近十几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中产阶层-白领阶层,“目前他们还被认为是‘中国不成熟的中产阶层’。其表现主要是其生活方式、文化素养、社会声誉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觉悟)、自觉的阶层意识和阶层性心理识别还不够高,还欠发展。这本不是大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一个阶层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但是,这种社会阶层状况,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工程框架中,就是应该予以注意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社会角色地位、财富状况和社会权力,都使他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状况下,人的心理是紧张的,活动的频率极高,意识的变异也迅速,这就造成人们的紧张、浮动、烦躁与焦虑的心理状态。这是不稳定状态,欠安全状态,是社会和谐的隐患。

3. 社会作为家园而保护、保证人们的安定、祥和、温馨的生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分工也逐步趋于细密化,一定程度的利益分化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秩序出现了混乱。例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过大、贫富差距过大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合理等不公平现象的存在;社会公共管理者贪污腐败问题,下岗工人、农民和农民工、老年人、各种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员。

三、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激发社会活力。所谓和谐是社会在发展中、进步中建立新的体制、新的机制过程中的和谐,和谐不是僵化的、绝对的,不是绝对没有不和谐,而是在不断解决不和谐的过程中趋向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就是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和谐,这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1.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1)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的和谐,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和谐的具体的、个体人格化的表现。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2)人自身的“自我和谐”。自身是一个从内到外的和谐体。现代社会没有绝对的孤立的个人,每个人的自身和谐,是全社会的和谐的个体人格化保证。

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时期,暴富心理,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懑心理,投机取巧心理等等,都是现代社会心理症候,也都是和谐心理的、健康心理的敌对因素,因而是破坏和谐社会的个体因素,是和谐社会的威胁。因此,社会的人保持其自我和谐,是很重要的。

2. 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冲突的出现,寻根究源最终只能归之于社会利益的不平等占有,它是社会冲突产生的前提条件。但社会利益的不平等占有不会直接产生社会冲突现象。”

(1)“就资源配置方面看,主要是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是为了使社会成员能够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还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其他再分配制度建设。

(2)从本质上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使得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对利益的追求一直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前进的主要动力,但是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也是一柄双刃剑,需要秩序的规范,而秩序则有赖于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则。民主法治与诚信友爱就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和谐社会,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离不开道德的精神支撑。作为在制度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民主法治与在道德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诚信友爱,对于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社会相对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调节人们的社会心理。“以我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与宽容、仁爱、温良恭俭让等精神指导人们的思维言行;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我们必须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努力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政治、精神上的和谐。

3.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需要改变一直以来对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要既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又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保护自然、养育自然、敬畏自然。这样,人类与自然才能保持和谐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协调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和谐社会”蕴含的整体性思想,要求我们看问题具有全面性,不要以单视角的方法只看到问题的某些方面而遗漏了另一些方面,仅仅看到了局部而忽视了全局,仅仅照顾了部门而忘却了全体。因此,在社会发展中,要考虑到使社会结构的部分的目标与功能服从社会整体的目标和功能。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增基主编.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朱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5,(2).

[3]邓伟志.“和谐社会”的浅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第12卷第2期

[4]彭定安.和谐社会:四维建构社会关系的和谐诉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第7卷第5期.

[5]王彦斌.科塞与达伦多夫的冲突论社会学思想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1996,(2).

[6]王威海.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J].铜陵学院学报,2006 年第 6 期.

4.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四

1、工作/学习时段每天有多少时间在线()

A、1小时以下B、1—2小时

C、2—4小时D、4小时以上

2、每周放假/休息时段有多少时间在线()

A、1小时以下B、1—2小时

C、2—4小时D、4小时以上

3、平时上网的目的是()

A、查找资料B、网络游戏

C、浏览新闻D、网络聊天

E、其他

4、您会在网上填写你的真实资料吗()

A、会B、一定程度上会C、不会 5您在QQ、MSN上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是()

A、和善B、冷漠C、恶劣 6您对陌生人的视频要求的态度是()

A、同意B、拒绝C、视情况而定 7您认为网上的人际与现实相比()

A、容易B、差不多

C、持怀疑态度D、难

8您喜欢通过网络认识新的朋友吗?()

A、喜欢,经常去认识新的朋友

B、一般,根据我的情绪

C、不喜欢,又不认识也没见过面

9您认为网络中的朋友与现实中的朋友是否同等重要()

A、是B、不是C、不能比较 10在网络上说粗话的现象与现实相比较()

A、从不说B、比现实多

C、差不多D、现实较多

E、只在网上说

11、您认为网络上的伦理道德与现实相比()

A、差B、差不多

C、好

12、您是否在网吧见有人浏览过黄色网站()

A、是B、否

13、您或者您身边的人是否遭遇过黑客袭击()

A、是B、否

14、您是否抄袭过网上的论文()

A、是B、否

15、网络与人际关系()

A、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网络使人和人疏远

5.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五

汇总分析报告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根据《张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张人社通„2012‟140号)精神,对我县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建成8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现有居民48517户,共有人口183761人,其中16周岁以上人口125934人。共有机关事业单位159个,从业人员4548人,企业204户,从业人员6775人,民办非企业组织19个,从业人员1867人,个体工商户2752户,从业人员4192人,灵活就业从业人数2317人。

8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2011工作经费7.72万元,其中就业资金拨付7.32万元,自筹0.4万元。8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办公场所面积1416㎡,自有8个,合用6个。现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窗口41个,现有计算机29台,打印机12台,电话4部,档案柜8个。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现有工作人员69人,其中专职人员46人。专职人员中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9人,聘用下岗失业人员10人,聘用大中专毕业生28人。专职人员中财政供养人员12人,享受就业补贴35人。

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现状

作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基层服务窗口,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成为联接人社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成为了政府搞好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托,也成为了落实再就业政策的前沿阵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也是落实政府扶持政策、做好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键。

自2003年以来,先后在各社区和各乡镇成立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和劳动保障事务所,基本做到了就业服务全覆盖,并基本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形成了服务广大劳动者的基层网络,为辖区内各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提供基本就业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在就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城乡统筹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现有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台建设人员、设施不到位。由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缺少编制和经费,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人员变动较大,人员不固定,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没有人员编制,工作人员大多为聘用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工作人员工资普遍偏低,工作人员和经费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要,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等工作中的作用。各乡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办公场所均和其他办公室共同办公,没有专用的办公场地,硬件设施配备也不齐全,面对大量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工作人员更显的力不从心。

(二)工作人员存在多头管理。目前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人员是双重身份,一方面受到乡镇政府的领导,另一方面受上级劳动保障部门领导,身分尴尬,工作中有阻力。工作中承办的是人社部门交办的各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等工作,但在工作中又难免有些问题要受到乡镇、社区中心工作的影响和干涉。他们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而且还要承担乡镇和社区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不能做到专职专用,精力容易分散,上级人社主管部门不便规范管理,对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的完成带来了一定影响,不利于基层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工作人员少,工作任务重,队伍不稳定。目前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仅有1名正式编制人员,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均无编制。他们除了兼职做劳动保障工作,还承担着其他大量的乡镇社区的工作。尤其在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经常变动,一名工作人员好不容易刚刚对劳动保障工作有所熟悉,就又离开了劳动保障工作岗位,更迭频繁,导致工作队伍不稳定,难以保证劳动保障业务的有效的开展,致使劳动保障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很多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一名工作人员服务的对象就是两三千人,甚至一个乡镇的整个劳动保障工作仅有一名工作人员,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四)人员待遇偏低,工作经费“缺位”。目前,我县大多数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工作量较大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人员均是聘用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没有编制,工资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每月工资仅830元左右,而且没有规范的工资晋升机制,过低的收入严重影响了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工作人员工作不安心。另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承担着辖区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民生事业发展的重担,没有收费项目,没有预算外收入,工作经费没纳入财政预算,单纯依靠部分就业专项资金支撑工作运转。

四、今后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对今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工作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摆上重要位臵。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让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识建设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对于加快城乡统筹,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通过考核促使乡镇政府把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这项工作摆上突出的位臵,抓紧抓好。

2、加强资金扶持,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经费。劳动保障工作涉及民生,基层机构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政策宣传、劳动者维权等各项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服务范围点多线长,工作成本逐年增加。应将基层机构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统一预算,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重点倾斜支持基层机构,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以奖代补,以弥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的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3、加大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的认识,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支持,并将专项工作补贴和平台建设补助经费直接核拨到基层机构,各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对所有经费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以保证正常运转。

4、规范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合理配臵人员。开展乡镇劳动保障工作,首要条件是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一是要争取上级编制部门的支持,明确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性质和工作职能;二是要根据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三是劳动保障工作专职人员不得由乡镇人民政府随意调整到其他岗位上从事其他工作,通过提高专职人员的比例,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要逐步以专职取代兼职,以稳定的队伍为基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6.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六

武穴市妇联

内容摘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妇女群众的组织,妇联要充分发挥扎根基层的健全的组织网络和组织优势,承接好政府转移的公共管理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最大的努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多样与复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妇联作为联系党委政府和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如何适应党的执政方式的改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地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呢?最近,武穴市妇联围绕教育、维权、保健、社会救助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男女平等意识不浓。

经调查,近一半的女性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只是一般了解,在农村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近80%的女性认为法律上的男女平等与事实上的男女平等有差距;近30%女性认为自己最需要妇联组织帮助解决的问题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男女两性不太和谐,势必导致妇女平等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条件还不充分,社会上轻视或歧视女性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妇女参政的程度仍然偏低,在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益保护亟待加强。

2、教育培训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所有的女性都认为终身教育有必要,期待培训机会,下岗失业妇女和农村妇女认为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是缺少技能。如果不能及时、持续对渴求知识和技术的女性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势必导致妇女的素质逐渐低下,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地位也逐步降低。

3、女性保健服务尚缺。

经调查,城市女性一年进行一次妇科疾病的检查仅只占一半,而农村女性则大部分是多年未做检查。这种现象除女性自身的认识不足外,主要是服务滞后。计生工作要求每位育龄妇女每季度都要进行“一检三查”,而这种检查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工作而已。

4、社会保障体制滞后。

据统计,武穴市单亲特困母亲家庭达680多户,因家庭贫困、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失、辍学的女童比例不小。而这些弱势群体仅靠妇联组织帮扶是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彻底脱贫。

二、对策与建议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继续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加快推进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应该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已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政府行为正在不断归位和规范,已经明确将政府职能定位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从直接管理为主转为间接调控为主,将本来应该由社会管理、社会自身能够管理好,或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就能够管理好的社会事务,交由社会自行管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目前政府职能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承担各种社会职能,逐步形成政府部门依法监管、团体组织自律管理、中介机构依法执业的制度体系。各级妇联要通过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扎根基层的健全的组织网络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服务妇女的作用,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组织实力。

(一)、加大宣传,营造和谐环境。

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和谐要求男女平等,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和谐。而据统计,我国领导岗位女干部比例偏低,特别在县市一级副科以上的女性干部所占比例更低。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整个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妇女参与政治生活。决策机构中女性比例低,所导致的后果是女性群体的要求和声音难以在决策层表达出来,使得女性群体的合法权益整体上被忽略。究其原因,是现职各

级领导干部缺乏性别平等的意识,尚未认识到男女两性的平等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没有认识到社会如果没有女性的同步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落空。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国策进媒体、进公共场所,提高国策的社会知晓率和认同感,积极推动基本国策象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一样变为实实在在的国家法律和政策,从制度上体现性别意识。

(二)、强化服务,增强妇联的凝聚力。

妇联组织是妇女群众的组织,是妇女的娘家,要一切从妇女群众的需要入手,从妇女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妇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抓起,扎扎实实地为她们做好事、办实事,服好务。

1、教育培训。

教育能增长妇女参与社会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能使她们在市场工作和非市场工作中提高其生产率,并使其更多地获取有偿就业和高额收入。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显示:妇女多受一年教育可以使妇女在未来的收入中增加15%。妇女教育与和谐家庭、扩大经济增长和民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是成立家庭教育学会,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广大妇女自身素质,鼓励和引导她们积极树立现代家庭观念,科学教子,为国教子。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是妇联又一重要工作,由于缺乏人力、财力、物力,又不能通过市场运作来经营家庭教育学会。建议将妇儿工委的工作人员配齐,按政策拨付妇女儿童工作经费,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办好实事。二是打造家政品牌,统筹做好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工作。城乡联动构建培训、信息、职介三大服务平台,为下岗女工和农村富余女劳动力提供一条龙的服务。三是依托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培养适应跨世纪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妇女人才。

2、依法维权。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联的法定职责,也是法律赋予妇联的权力,我们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联”的作用,不断深化维权工作的社会化程度,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推动建立和完善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开放性、宽覆盖的妇女维权社会化体系和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要畅通维权渠道,解决“告状难”问题。各级妇联组织要密切联系妇女群

众,做妇女群众贴心人,要开通热线,要与司法部门合作设咨询站、投诉站等,让妇女们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二要提供法律援助,解决“打官司难”的问题。要克服畏难的情绪,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维权基金和专项经费;借助社会力量,募集维权经费,吸引社会中介组织(如律师协会等)、志愿者等热心妇女维权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联手救助贫困妇女和对失足妇女进行帮教。三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确保司法公正。

3、妇女保健。

妇女的健康既是妇女全面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关系到出生人口素质和人类发展的未来,保障妇女健康和母婴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要使妇女充分参与发展工作,就必须保证她们有足够的、公平的机会获得保健、营养及其他社会服务,包括计划生育服务。除提高妇女自我保健的意识外,还应设立专门为妇幼健康服务的机构,定性为非营利性质,免费检查,优惠治疗。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和社会赞助。

4、扶贫帮困。

自2005年开展关爱单亲特困母亲活动以来,募集了50多万元,扶助了500户单亲特困家庭,妇联的此项活动在社会上影响深远。扶贫帮困是妇联的工作内容之一。除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外,还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挖掘社会资源。民间蕴藏着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巨大能量,我们要善于去争取,对用于公益性事业发展的经营性活动,应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性政策。

(三)、加强自身建设,扩大妇联影响力。

1、健全组织网络。

随着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的变迁,妇女群体分层加快,出现了差别性、多层性、流动性、自由性等复杂局面。这就给妇女工作带来了难度,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组织网络,要向新经济领域延伸,要向社区发展,全方位地开展妇女教育、维权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妇联组织的特殊作用。

2、加强阵地建设。

现今大量妇女已不再依附于村、单位,过去行政式的、命令式的管理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妇联组织必须在提高吸引力、凝聚力上下功夫,要变过去的“命令式”为“吸引式”,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妇女阵地建设,依托阵地开展活动,用活动来教育妇女。

3、提高工作水平。

7.科学社会主义与建设和谐社会 篇七

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 集中到一点, 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 它的理论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 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 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 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之一, 是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一直为建立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 在党的八大前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 就进行了初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入21世纪以后, 党中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就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好会议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当前, 我国只有构建起和谐社会, 才能保证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 居安思危, 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 化解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逐步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然是或者说更加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 各种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如果处理不当, 将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经济也将停滞乃至倒退, 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要以极大的精力, 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 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政策以及教育、协商等多种手段, 善于解决那些事关全局的重大矛盾, 防微杜渐, 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靠发展, 二靠公平, 三靠统筹兼顾。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综合国力增强了,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才有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没有发展, 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不可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当前, 改革已到关键时候, 更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举例说明, 当今, 非洲不少国家处于饥荒、战乱之中, 哪有和谐可言呢?可见, 发展对于社会稳定之重要。当然, 我们所追求的是科学发展, 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协调, 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是不是有了发展, 就有了社会和谐呢?回答是否定的。要实现社会和谐, 还要有社会公平正义这一基本条件。没有公平, 势必社会不稳。如果国家总体上有了发展, 但只有少数人富裕了, 大多数人贫穷落后, 少数人拥有各种发展机会, 而大多数人受到种种不公平待遇, 社会一定是不安定的, 更谈不上团结了!比如, 中国历史上曾爆发多次农民起义,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社会不公平, 所以, 农民起义往往打出“均贫富, 等贵贱”的口号;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时, 说:“我们没能加强党的领导和实现社会公平, 导致极少数人一夜暴富, 而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在下降!”再比如, 一些西方国家虽然很发达, 但缺少公平正义, 因而, 游行示威不断, 社会潜伏着许多不安定因素。所以,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 实现最广范围、最大程度的公平。实现公平首先要力求起点平等, 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 通过政府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对国民收入再分配, 以实现尽可能的平等。我们要把多数人的利益, 多数人的愿望, 多数人的意见, 多数人的情绪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每项政策出台都要坚持总体受益原则, 尽可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各方面群众的教育引导, 使群众正确认识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要逐步完善社会调节机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把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愿望主张引导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来。

构建和谐社会, 还必须统筹兼顾, 协调好各种关系。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的国家, 现阶段社会结构也极为复杂, 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商业者等若干阶层。由于这种复杂性, 加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造成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各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出现了若干弱势群体, 他们游离在社会的边缘, 在医疗、社会保障、升学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属于“盲区”。这些状况成为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潜在威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统筹兼顾, 协调好各地区、部门、阶层、民族、城乡之间的关系,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共同建设。人民, 也只有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一切成就, 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成员在内的广大人民共同创造的。今天, 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尤其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 共同奋斗。因此, 必须实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战略方针, 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 人人共享和谐的生动局面。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 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具有新的更高的内涵。我们必须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启迪, 坚持与时俱进, 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全民共同努力, 才能谱写和谐社会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 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当前, 改革已到关键时候, 更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还必须统筹兼顾, 协调好各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共同建设。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一切成就, 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成员在内的广大人民共同创造的。

8.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村;社会事业;和谐社会

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要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是满足农民各种需求的基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生活条件的改观,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程,是社会公正原则的显著体现。在新的形势下,要下大力度推动农村社会事业的各项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

1、正确理解社会事业的含义

社會事业的主要宗旨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与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保障可持续进步,进而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的服务与支持的总称。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保障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性,实现整个社会的团结一致。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要在特定的范围内,提供特定的服务,使得这一领域的人们也能分享社会成果,参与社会行为,避免被排斥在外,对社会实现认同,达到社会的稳定。这一层面通常被称之为社会慈善或福利事业;其次,是对社会风险的防范。这一内容的社会事业主要是为全体成员提供一种安全的环境,使之可以正常地生产和工作,避免遭受损失,实现成员间的信任和互助,保证社会正常运转。这一层面被称之为社会保障与社会治安服务;再次,为增加社会成语福利的社会事业。这一层面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提升成员的生活品质,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满意度,在根本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能够发挥社会资源的潜力。这一层面主要展现在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上;第四,为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事业。这一层面主要侧重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环境,重点是外部条件。这一层面的社会事业包括对生态的保护、对环境的有效治理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

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2.1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不佳。首先,缺少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鉴于经济上的不乐观,很多农村学校缺乏图书馆等基础建设,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好,流失严重。鉴于农村较差的教学条件,很多优秀的农村教师转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再次,留守学生教育困难。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依赖老人,在精力、思想上很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需要农村教师给予思想、物质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使得农村教师需要背负更重的压力。最后,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存在上学难的问题。当前,城市集中化严重,致使很多边远地区的农村教育出现边远化的问题。很多家长不得不选择陪读,这就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影响生产和生活。

2.2 农村的医疗事业问题显著。首先,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投入较少。在农村,卫生条件较差,缺乏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设备陈旧,无法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其次,缺少农村卫生人才。在农村的卫生院中,缺乏专业过硬、素质较高的人才,很难保证医疗质量,以药养医问题严重。再次,卫生医疗机构医疗安全无法保障。很多村医在家里行医,行为不合法或者不规范,导致农民看病毫无安全感。

2.3 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首先,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单位存在经费较少的情况,很多没有列入预算,挪用情况严重。其次,农村基层文体设施匮乏。当前,很多乡镇缺乏大型广场,文化馆等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很难满足工作需要。再次,农村基层文化组织比较松散,自娱自乐为主,缺乏组织性,很难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增强。首先,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性的约定。鉴于农民的就业很难实现稳定性,变换情况较多,很难实现养老制度的衔接性。没有明确规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方式。新农保和老农保之间缺乏衔接性。其次,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存在严重不足。当前,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较少,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更少。对于被征地农民,其补偿标准较低,很难支付社会保障的费用,导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再次,相应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社会保障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提高决策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这方面建设比较欠缺。

3、如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3.1 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农村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水平,保障农村孩子平等就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3.2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系统工程的发展,形成于实际收入相符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其次,减轻农民就医压力,使其能够公平享受医疗服务,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根本性制度,加紧建设。再次,重视疾病预防和救治服务,控制好一些重大疾病,强化农村卫生环境的治理。最后,重视卫生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展战略,建设一支技术专业、品质高尚、服务一流的卫生人才队伍。

3.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加大政府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人才等政策,健全政府领导,促进部门之间的配合,实现全社会参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实现投资多元化的资金筹措系统,建立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农民的需求为前提,多发展惠民工程,让文化设施、载体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再次,创新文化活动类型。开展文化走基层的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艺形式占领文化阵地,远离不良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第四,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提倡先进,争当先进。最后,发展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带动农村文化蓬勃发展。

3.4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增加农保资金渠道,强化对资金的科学管理和监督。对农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进行调整,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重视医疗保险的资金筹措,鼓励企业积极加入,动员未参保农民参保,做到“应保尽保”。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提升收益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据统筹要求,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完善农村优抚制度,重视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力度。

结束语:

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要重视农村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如果农村无法实现小康社会,那么整个社会的小康也就无法实现。因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精神,将发展农村产业作为源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素质,强化思想教育,重视社会事业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财政局行财科)

参考文献:

[1] 聂火云.江西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张素罗,张广荣.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100-3102.

[3] 付海静.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民幸福家园[J].现代经济信息,2013,(4):261-262.

9.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九

能力论证报告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指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财政支出的影响,为PPP项目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开展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有利于规范PPP项目财政支出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实现PPP可持续发展。“通过论证”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编制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时,将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未通过论证”的项目,则不宜采用PPP模式。

每一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比例,并报财政部备案,同时对外公布。

1、财政能力论证的政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文)、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年96号文)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财政能力论证的方法论依据:依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

3、财政能力论证的目的:通过对XXPPP支持基金覆盖的项目包清晰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在基金范围内的项目实施对当前和今后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的影响,评估PPP项目的财政责任支出预算对财政的承受能力,规范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管理,有序推进项目的投资管理,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

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概述

一、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释义

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目的

三、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内容

(一)主要参与方

(二)论证对象

(三)论证范围

(四)论证基准日

四、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依据

(一)国务院政策文件

(二)财政部政策文件

(三)发改委政策文件

五、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

第二章 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概况

一、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背景

二、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一)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名称

(二)实施机构

(三)授权主体

(四)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产品和服务

三、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一)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选址

(二)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

(三)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建设期

2、特许经营期

(四)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及资金来源

第三章 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运作方式

一、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运营模式

二、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公司股权情况

三、授权及合作期限

(一)授权

(二)合作期限

四、风险分配框架

五、社会投资人投资回报模式

(一)可用性付费(二)运营服务费

(三)政府对项目的支出责任

(1)政府对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的资本金支出责任(2)运营期付费责任(3)政府支付方式

六、价格调整机制

第四章 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及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存在的风险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风险的定义

(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多样性

2、风险的偶然性

3、风险的阶段性

4、风险的渐进性

二、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

(二)财政内部因素

1、财源结构不合理是形成地方财政风险的经济因素

2、不合理的财税体制

3、债务负担日益沉重是财政风险不断累积的直接因素

4、地方财政过度扩张有可能加剧地方财政风险

第五章 财政支出责任的识别和测算

一、财政支出责任识别

(一)股权投资支出责任

(二)运营期支出责任

(三)风险承担支出责任

(四)配套投入支出责任

二、财政支出责任测算

第六章 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一、财政支出能力评估

(一)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收支情况

(二)XX市XX区未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三)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PPP项目实施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二、行业和领域均衡性评估

三、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结论

第七章 信息披露

附图、附表:

1、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2、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目标段范围 图

3、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模式示意图 表

1、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表

2、政府各年付费规模 表

3、财政对本项目的支出责任

表4、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总收入 表5、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表6、2016-2045 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10.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指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财政支出的影响,为PPP项目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开展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有利于规范PPP项目财政支出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实现PPP可持续发展。“通过论证”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编制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时,将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未通过论证”的项目,则不宜采用PPP模式。

每一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比例,并报财政部备案,同时对外公布。

1、财政能力论证的政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文)、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年96号文)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财政能力论证的方法论依据:依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

3、财政能力论证的目的:通过对XXPPP支持基金覆盖的项目包清晰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在基金范围内的项目实施对当前和今后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的影响,评估PPP项目的财政责任支出预算对财政的承受能力,规范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管理,有序推进项目的投资管理,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

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概述

一、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释义

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目的

三、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内容

(一)主要参与方

(二)论证对象

(三)论证范围

(四)论证基准日

四、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依据

(一)国务院政策文件

(二)财政部政策文件

(三)发改委政策文件

五、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

第二章 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概况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背景

二、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名称

(二)实施机构

(三)授权主体

(四)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产品和服务

三、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选址

(二)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

(三)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建设期

2、特许经营期

(四)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及资金来源

第三章 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运作方式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设运营模式

二、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公司股权情况

三、授权及合作期限

(一)授权

(二)合作期限

四、风险分配框架

五、社会投资人投资回报模式

(一)可用性付费(二)运营服务费

(三)政府对项目的支出责任

(1)政府对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的资本金支出责任

(2)运营期付费责任(3)政府支付方式

六、价格调整机制

第四章 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风险及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存在的风险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风险的定义

(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多样性

2、风险的偶然性

3、风险的阶段性

4、风险的渐进性

二、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

(二)财政内部因素

1、财源结构不合理是形成地方财政风险的经济因素

2、不合理的财税体制

3、债务负担日益沉重是财政风险不断累积的直接因素

4、地方财政过度扩张有可能加剧地方财政风险

第五章 财政支出责任的识别和测算

一、财政支出责任识别

(一)股权投资支出责任

(二)运营期支出责任

(三)风险承担支出责任

(四)配套投入支出责任

二、财政支出责任测算

第六章 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一、财政支出能力评估

(一)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收支情况

(二)XX市XX区未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三)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PPP项目实施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二、行业和领域均衡性评估

三、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结论

第七章 信息披露

附图、附表:

1、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图

2、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目标段范围 图

3、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实施模式示意图 表

1、城市扩容路网及配套立体停车场建设项目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表

2、政府各年付费规模 表

3、财政对本项目的支出责任

表4、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总收入 表5、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表6、2016-2045 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11.“广告公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篇十一

广告审查员需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以把握政治导向和杜绝违法广告为原则,把涉及导向错误、内容虚假、格调低俗内容的广告作为审查重点来严格“把关”,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新闻单位要像管理新闻一样管理广告,要坚决把不良广告逐出版面。 ——蔡赴朝(北京市委宣传部长)

广告导向正确是刊发原则。北京市委宣传部长蔡赴朝提出,要坚决把不良广告逐出版面,新闻单位要充分认识虚假违法广告的危害性,增强责任意识,像管理新闻一样管理广告,确保广告刊播的正确性。新闻报道要“讲政治”,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广告审查时绝不能抱侥幸心理,对敏感广告要严防死守。例如,“六·四”18周年的敏感日子,成都某报却在第14版分类广告中,刊出一则“向坚强的64遇难者母亲致敬”的广告。广告审查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内容的、涉及宗教和民族内容的、涉及传销和非法集资内容的广告,是确保广告导向正确的编审重点。报纸广告编审人员要按照《新闻纪律教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闻出版单位广告管理的通知》等严格审查广告内容,提高“广告导向”把关能力,保证不出政治性差错。

1.“领土”广告要维护主权

日本原首相麻生太郎在国会曾经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当然是日美安保条约适用的对象。”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不顾中国的反对,签署“菲律宾领海基线法”法案,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日菲上述言论行径,严重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报刊出版时注意,对涉及领土主权争议的要用中国的地名称谓,如对南沙群岛不得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不能把钓鱼岛称为“尖阁诸岛”,严禁将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等。

天津某报审查广告时,发现“设计师来自台北,是为让您感觉国外居住的质感”的广告用语,经进一步仔细辨认,广告中的台湾地图背景有若隐若现的五个字母“ITAPE”。第一个字母“I”是“INDEPENDENT(独立)”的缩写,后4个字母为“TAPE(台北)”的拼写,其政治用心即“台独”!广告审查时还要注意不能出现“ROC”,ROC是“Republic Of China”的英文缩写,是将台湾称为一个国家(“中华民国”)。广告审查不够谨慎,容易导致政治性出版事故。有的广告中将台湾称为“国家”,如“中韩日台东亚四国”等。对刊发涉及台湾的广告,需按照《关于加强海峡两岸广告交流管理的通知》来审查。据有关部门统计,媒体犯的政治导向错误中,广告占了20%。

2.“民族”广告要尊重民俗

《刑法》专门设有“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广告审查员要按照《关于对涉及伊斯兰教的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对含有宗教内容广告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严格把关。

审查广告时要注意,广告不得带有民族歧视用语,如某旅行社广告称,“置身回乡,坐上××人的土炕,听一曲口弦,观看回族服饰表演。”该广告用语“××人”是对回族群众的污辱性称呼,带有民族歧视,会破坏民族团结。编审时要注意,涉及清真菜时不能同时提到“猪肉”!屡屡发生的一些出版事故,极大伤害了穆斯林群众的感情和信仰,都是有关人员宗教观念不强和把关不严所致。

3.“维稳”广告要促进和谐

碧溪家居广场在各媒体热打“16万产权商铺热卖,购买即得日租金4元/㎡”广告,宣称“定期支付固定高额回报、保证回购、无风险投资”。广告致使5000余人上当受骗,碧溪公司共非法集资7.61亿余元。而葛优代言的“合作造林,首选亿霖”广告,仅北京就有1.7万人投资受骗,“亿霖公司”则非法集资16.8亿元。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曾发出《关于处置非法集资活动中加强广告审查和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制止了涉嫌非法集资活动广告,有效打击了非法集资活动。

利用广告“忽悠”广大市民投资,是亿霖传销案、碧溪集资案作案手段之一。市民是因对媒体“权威性”的信任,而放松了防范经济诈骗意识。数万受骗群众维权上访上诉,既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市民生活,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二、媒介可能是蛊惑、煽情和不负责任的,但必须承担起自身的公共责任,不参与为社会所谴责的活动。 ——哈饮斯(美国记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诚信是广告的源泉。虚假广告和“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是影响报纸公信力的四大公害。虚假广告为什么屡禁不止?在于报纸广告片面追求“市场效益”,金钱战胜了“广告的良心”! 新《刑法》增加了虚假广告罪。虚假广告主要分为,一是广告内容与客观事实相违背的欺骗性虚假广告,二是诱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产生错误的理解误导性虚假广告。

收藏品广告、商品促销广告、住宅家装广告,这三类广告常登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中宣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下发《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媒体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厉打击利用广告欺骗行为,规范广告市场健康发展。

1. 广告“收藏”防虚假宣传

收藏品虚假广告常常假借领导人名誉作宣传,玩弄偷换概念混淆实质等手段,及承诺升值前景。企业把中央领导人在特定场合的讲话,移花接木或断章取义式地“盗用”,造成领导人为商品作广告的错觉。

《世界首套“毛主席中华国表”震撼发行》广告语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家打破惯例,公开发行世界上第一款毛主席中华国表。9800元/套。伟人藏品只升不降是铁的规律。CIC中华财险提供100万元巨额价值承保,保值增值毋庸置疑。”这则广告涉嫌虚假宣传形式有:一是借用国家领导人名义搞促销,违反了《关于对广告中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的违法行为进行检查的通知》的有关要求;二是宣称“国家打破惯例、特批发行”,制造“唯一性”假象误导消费者;三是夸称升值保障,如承诺保险公司保值,实际上收藏品是否肯定升值及升值幅度能否如广告所述,都是无法预知的。

2. 广告“商品”遏制假促销

商品虚假广告主要是价格欺诈,利用广告误导消费。报纸核心竞争力源于公信力,审查时应严格把关,不发布虚假违法广告,要打造诚信报纸品牌形象。如北京安贞商厦的促销广告——“200元买418元购物券”,引发许多消费者蜂拥抢购,结果却是“受骗挨宰没商量”。

“200元现金换418元购物券”,实际是玩弄虚假手段误导消费者:一是把价格抬高2-3倍再返折扣,如原价149元的短袖衬衫现标价498元。二是让促销商品范围“躲猫猫”,如优惠券使用范围是“大部分商品”,售货员却不说清哪些产品可以用券。商品广告“热情”促销的背后,消费者掉进的是商家猛抬原价再打折的陷阱。这违反《北京市商业零售经营单位促销活动管理规定》中第五条规定,“ 商业零售经营单位举办促销活动,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信息,明示促销的期限、方式和规则、促销商品的范围等内容。商业零售经营单位不得举办购物返券的促销活动;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3. 广告“风水”禁止伪科学

“2010年家装签单预售会”广告称:“风水易学,从旧时的迷信之名到如今的宜居科学,已经成为高品质家居装饰的重要部分。特别邀请权威易学大师,点津2010年家装风水禁忌,扭转您的宅居乾坤!”

依山傍水背阴向阳的居家生活经验,被设计师吹嘘成集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为一体的中国风水学。住宅家装设计是“不求舒适自在,但求上风上水”,宣扬“风水”好坏能影响吉凶祸福。“风水”广告严重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借研究民俗传统文化之名,宣扬算命看风水等愚昧迷信伪科学,违反了《有关禁止宣传伪科学等问题的规定》。

三、“至尊”“豪宅”“奢侈”“顶级享受”等字眼广告严重影响了首都的和谐氛围,“有些人恨不得在自己脸上都刻一‘阔’字”。 ——王岐山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王岐山曾公开批评炫富广告,要求这样的广告应该下马。《文摘旬报》等四家报纸就因广告违法率过高,被新闻出版总署暂停了部分广告发布权。媒体之间易搞恶性竞争:有的降低广告价格,如医药保健、家电场卖场类大幅降价至2折整版广告才2万元,或者搞变相降价免费大量赠送广告软文;有的则放松广告审查标准,刊登格调低俗的不良广告。

炫富类、色情类低俗广告违背社会道德,污染社会风气,损害人们身心健康。当广告文化变成了低俗玩笑,人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弘扬正气、抵制低俗,媒体要对广告内容严格审查,不向社会排放“精神污染”。

1. 广告“炫富”属格调庸俗

时下,“传承贵族血统,享受至尊豪宅”等广告用语频现。“炫富”楼市广告让消费者把拥有豪宅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获得社会性的自尊和满足,这不符合现阶段国情。媒体审查炫富类广告时,要提高政治敏感度,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只有富人阶级才能创造和谐社会”——某“炫富”房产广告渲染扩大贫富两极差距,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氛围,违背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当代中国划分十个社会“阶层”,不存在“富人阶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称,国家将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差距,全面改革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改革。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称,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

2. 广告“色情”是违悖伦理

默多克有句名言,“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很简单,那就是降低格调。”楼市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下降,部分房地产商纷纷打起“色情售楼”广告。北京某报房产广告用语极具煽情:“今夜满足两个女人,身体允许,时间更允许……”深圳某“掀美女胸罩”售楼广告更富挑逗性:掀开右侧“胸罩”,可以看到“焦点已经找到!凭本资料购房抵1000元”。掀开左侧“胸罩”,则看到“关键在于行动!凭本资料赠精美礼品”。

广告要有个伦理限度,遵守公序良俗原则,广告内容要符合《广告宣传精神文明自律规则》。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色情广告以性刺激毒害青少年的纯净心灵,违背“广告的良知”,既污染了社会风气,也损害报纸公信力。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篇十二

一、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个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中的“人”, 不是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个人”, 而应当是具体的人、历史的人和社会的人, 在当代中国, 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 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是为谁发展的问题, 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把人民利益作为谋发展、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人民”是靠谁发展的问题, 以人民作为发展的动力,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使全体人民群众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受惠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平等而完整地发展, 在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前提下, 使每个人都能发展个性自由、实现自我价值。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 是紧密相连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 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二、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以人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 它既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和谐, 又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1]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然而, 环境的日益破坏、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关。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 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损失, 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出来, 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而应该是互利互惠、共进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 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 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党的十七大审时度势, 把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高度, 提出了将生态文明作为执政兴国的重大战略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不仅是中国自身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 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 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 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平等对待的伦理价值观。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息的自觉性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第二, 适度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 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第三, 是可持续的生产观。生态系统是有限的, 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的实现程度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 规定着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方向。首先, 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基础都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 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 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 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而生态文明作为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所确定的当今人类社会新的文明历史阶段, 能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充分认识生态价值的作用。其次,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这不仅严重威胁自然生态系统, 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着当前这种情况,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也是大势所趋。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类不可能有生态安全, 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中。只有建设生态文明, 尽快地解决这些问题, 选择一条既能保持经济增长, 又能保证生态平衡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成, 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最后, 生态文明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十七大将生态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为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发展“四位一体”的崭新格局, 用生态文明来解决“三大文明”建设中的问题, 使四个文明建设融为一体,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综合发挥作用, 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努力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 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所谓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应该是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又明确提出, 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 党中央已把社会公平问题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并将这一问题的解决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即公平是否得以实现, 正义是否得到伸张。一个公平正义缺失的社会, 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和重要动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属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社会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妥善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只有遵循公正正义的原则, 更好地统筹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 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 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实现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十分辉煌的成就, 但同时, 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比如, 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 都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面对种种不公平的现象, 人们心里积淀的不平一旦爆发, 就有可能造成社会动乱, 阻碍或延缓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和谐更无从谈起, 而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很大一部分都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可见,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突显和紧迫, 这也将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明显问题。只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矛盾才能减少, 才能够消除一切根本性的社会冲突诱因, 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 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点

参考文献

13.建设和谐社会 篇十三

在我的眼里,社会是很不错的。经常能看到有热心人帮助卖纸板的人推车;高年级的学生扶老奶奶过马路;有爱心的一些企业送残疾人轮椅;资助贫困的学生上学„„;然而,社会现在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随地吐痰、破坏绿化、乱丢垃圾等现象常常见到。尽管如此,社会步向文明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留,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变得越来越和谐、民主、公正。

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乐观积极、讲文明、讲礼貌、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人人都有环保意识,不破坏小区绿化,还要多植树多种花草美化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而且一方有难,有八方支援;象去年的“

5、12”汶川大地震中,有成千上万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们失去了他们的家园与亲人,在如此危难的关头,国家和社会各方乃至全世界都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这就是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一个让所有人感动的社会,一个携起手来能战胜自然灾害的社会,一个让世界都感到温馨、幸福的社会。

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是人类梦寐的追求。从原始社会,到数码航天的现代文明,几千年来,人类为之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生生不息。建设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是你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你

不禁要问:建设和谐社会,难道是我们

一、两个人就能建造的吗?不,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做到,但是,我要倡议,建设一个

美好和谐的社会,请从你我自己做起。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

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大家一起互相帮助,使

每一个人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可以感染更多的人,每一个都能常怀

感恩的心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和谐社会何愁不能实现!人应该尊重

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而别人也同样渴望我们的帮助。只有在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的关爱和互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幸

福、更美满,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欣欣向荣。

和谐,如春风拂面,使人倍感亲切;和谐,如久旱甘霖,使人心

田滋润。我们要共享阳光,共创文明,牵手你我,与爱同行,点燃

梦想,秩序社会,有道通行,热爱家园,热爱世界,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安定有序,还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播下一颗种子,收获

一片希望;播下良好的行为,收获人生的精彩。让和谐的影子跟随我们真诚的步伐,如影随形,让我们携手同行,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

杭州现代实验小学

三年级(2)班谢奕晴

14.建设社会主要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篇十四

建设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义社会义新农村,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这“二十字”方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五个方面目标都达到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各个系统、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我县把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已率先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的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率先”的目标迈进。近几年来,我们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与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积极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生态功能区集中”的工作思路,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镇,和谐新农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去年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这一荣誉,既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写照。淖毛湖镇、吐葫芦乡、前山乡、下马崖乡等已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参观的典型。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处在一线的村级基层干部深有感触:经济发展了,农村变化了,但农村工作难度很大,信访调解压力很重。农村不和谐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不和谐。近几年来,我县通过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出台,虽然各乡的农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强,但不平衡性仍很突出。有的乡的农民科技意识强抓住了机遇利用地、县出台的优惠政策致富了人均收入过万元了,而思想保守没有科技意识的乡的农民就人均收入只有2-3千元多万元。先富乡往往群众得到实惠多,后进乡的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民同样有很高的期望值。群众得不到经济实惠,产生干群不和谐因素也就在所难免。

二是贫富悬殊带来的不和谐。目前我县农民人均收已达到5200元。但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工薪阶层工资连年徘徊不前;同时,农民缺劳致病、因病返贫等因素,也造成了一批贫困弱势群体。通过调查,近年来,贫困人口、低收入阶层构成的弱势群体没有下降趋势。

三是历史因素带来的不和谐。以往农村规划早、标准低,目前农村中宅基地问题、与土地相关的农民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收入低的农民,无力进入集中居住区,但现有居住条件又相对落后,建私房政策又比较严,造成许多农民居住环境跟不上形势。由于并镇、并村前农村规划、土地补偿政策不一,历史遗留的问题比较多。部份拆迁户进入集中居住区后,住宅条件城镇化了,但没有改变农民的性质,农具、肥药、粮食、柴草等生产、生活资料继续存在,住宅的集中与农户分散经营矛盾比较突出。以上这些因素,也带来征地拆迁、土地承包中的新矛盾。

四是外来人口激剧增加带来的不和谐。目前,我们县有3.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超过1万人,对治安、卫生等方面造成了

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农村建立稳定的治安秩序、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挑战。

五是陈规陋习带来的不和谐。目前,农村赌博、迷信等不良习俗,沉渣泛起,特别是赌博现象十分严重。通过调查,目前农村中80%以上的老年活动室、茶室都有赌博现象,一些“游手好闲”分子,沉迷赌台,不愿进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议论的热点。

另外还有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尖锐。上述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都影响了干群关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社会发展与矛盾是相互交织的,应该看到,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必然会不断地产生和发展。正确处理好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农村的稳定,何来城市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动农村和谐有序、稳定发展。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笔者认为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要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实践证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工业化是农村走向富裕,消除贫穷的必然途径。当前,土地紧张因素,导致发展受到空间性制约。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跳出土地的束缚,走结构性调整之路,从“量”的追求向“质”的方向转变。下一步,我县的做法是,在产业

升级上做文章,谋求内涵质态型发展,使“新型工业”迈向结构合理、技术一流、品牌响亮,力争把伊吾县建设成为哈密地区主要煤华工和石油、铁矿石加工基地之一。

二要不断拓宽新农村增收渠道。农民多一分增收,农村就多一分和谐。广开增收渠道,是建设和谐新农村重中之重。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命脉。要强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对农民种田进行“多予不取”,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生态型经营、品牌化经营,继续扶持种养大户,让租田人、承包人得到“双增”。要进一步引导企业对年龄稍大、体力许可的“4050”人员进入公益性岗位、服务业就业增收。要大力发展个体工商业。对失业、失地户,通过减免税收,降低门槛,促进自主创业。

三要全面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优美的人居环境。近三年来,我们县依托公路建设、工业征地拆迁,全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目前,全县新建设和新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12个。今后,我们要将目光面向广大农村特别是偏僻地方的村落,通过科学规划,对小村庄进行撤并,扩大居民集居小区,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城市化住宅环境。对保留村庄,应进行环境整治,这项工作在我县已经启动。要科学规划中心城镇,建设“充满活力,富有特色,可持续、现代化小城市”,我县已规划了12平方公里的淖毛湖新型工业新城区,已经开始进入大手笔运作阶段。要加快农村社区化进程。事实证明,农村社区化是改善美化村容村貌的重要途径。我县地处县北的淖毛湖镇是全国小城镇示范乡镇,三年前,还是路没有一条象样的马路,没有一幢楼房。如今,淖毛湖通过建起全国小城镇示范乡镇,展示出新农村的美景,营造了一方创业的新天地。农民高兴地说:乡镇建设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农村的气息。依托乡村道路的延伸,如今每个条田都通上了柏油马路,已建起了全新的苇子峡乡、下马崖乡、吐葫芦乡、前山乡农民集中居住区。淖毛湖镇、盐池乡、吐葫芦乡等正积极推进新型社区一体化建设。

四要坚持以人本提高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他们民主自治的活力。目前,我县绝大都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同城市保障水平相比保障水平较低。要完善、提高保障水平,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得起大病。社会捐款、结对帮扶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体现,但不是根本之计,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保障工程”,才能让大病患者、困难学生和贫穷家庭有稳定的保障。要切实加强社会群防群治工作。治安、信访等问题在当前农村十分突出,成了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从维护一方稳定的大局出发,构建强有力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协同用工单位,加强新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新市民法制观念。要妥善处理老信访户的上访,通过镇领导同信访户面对面调解的“百日老信访户”息访活动,力求取得成效。要加强村务民主管理。积极开展民主治村活动,通过完善村务公开栏、聘请村风监督员、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组建社区工会等形式,让群众参与村务、社区事务的民主权利。要充分尊重村民自治权,试行公选村干部的选举活动,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结合起来。

五要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培育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要本着“育民、富民、智民、塑

民”的要求,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深化“文明镇村”、“生态村”、“信用村”、“文明家庭”、“文明诚信经营户”和“文明市民”等系列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在创建空间上,由以城区为主向城乡联动推进,由抓城乡大环境向抓小区环境、家庭环境推进;在创建内涵上,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向提高农牧民文明素质、创建有序社会秩序推进;从美化城镇向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推进,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驾齐驱、相互促进,创建一批和谐社区典范。要提升新农村文化品位,加速农牧民民化进程。发挥各乡文化站的功能建立的以农牧民为主的文艺宣传队。事实证明,特色文化、地方文化是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上一篇:冬日里的那抹温暖优秀作文下一篇:常用英语课堂教学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