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共8篇)
1.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篇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未来招聘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技术的进步,新市场的出现,大大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实践。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在面对未来招聘工作的发展趋势时,面临诸多挑战。
招聘媒介多元化和网络化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招聘媒介也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和飞跃。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企业招聘主要手段是内部推荐、当街张贴海报。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发展到在报纸、杂志上刊登招聘广告,在电台、电视台上做招聘宣传,举办大型的人才招聘会。进入21世纪以后,在互联网上开展网络招聘、猎头服务、人事代理、招聘外包等成为主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招聘网络化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招聘模式。网络招聘的全天候、即时性,大大提高了招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使招聘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所需的人才。而招聘渠道的多元化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对当地的劳务市场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认识与了解,熟悉各种招聘渠道的特性,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招聘策略,使招聘资源投放更加准确和有效。
中小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弱化
曾几何时,“孔雀东南飞”成为一种时尚,大多数中高端人才更愿意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因为那里机会较一般内地城市更多。相比之下,二三线的中小城市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弱化。有一些企业因远离中心城市,很多应聘者甚至连企业发出的面试邀请都不会接受。所以,对于远离中心城市的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在招聘工作中如何吸引中高端人才及做好本地化工作,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
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必须从求职者的角度出发,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各个环节上真正为求职者着想,
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应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如何方便求职者到企业面试,降低其面试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例如,可考虑为求职者报销面试来回车船费用、住宿费用或安排专车接送求职者等手段来吸引求职者到企业面试。
异地招聘与全球化招聘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原来的根据地城市,到其他城市拓展业务。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迅速招聘到恰当的人才以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是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要面对的问题。
同样,随着企业的业务走出国门,企业亦会对跨国人才产生相应的需求。企业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要有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经验的人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必须要有拓展全球的眼光,掌握全球化的招聘手段和方式,方能进行全球化人才的招聘。
新的职位不断涌现
新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新的职位。据统计,现时劳动力市场每年涌现的新职位有40-50个。对于新职位的涌现,亦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关注新经济的发展动态,了解和熟知新职位的个性特点,明晰其职责和要求,才能进行有效的招聘。
人员流动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更加容易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出行成本亦越来越低,迁移到其他地方或城市去工作和生活的成本亦大大降低。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人们转换工作的成本,促成了劳动力市场中的高流动率,影响到企业,则是企业的流失率升高。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在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人员的高流失率。
校园招聘成为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完成,原来大量国有企业人员分流的结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规范和成熟,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熟练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将招聘工作的力度更多倾注于校园招聘,通过有效的校园招聘、完善的培训计划,确保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
2.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篇二
一、发展模式极端化问题
上世纪70 年代以来美国新自由主义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指导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向世界推广“华盛顿共识”,将市场、私有制、自由贸易、开放金融体系予以绝对化,并向全球推广,金融衍生产品大行其道,无节制、无监管、无责任,任凭其对消费者造成巨额损失,还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基石”。2008 年世界爆发金融危机,美国成为危机的中心,遭到重创。危机暴露出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
(一)英美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美发展模式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起源并兴盛于英国,后由美国发扬光大,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所实行的发展模式的总称,也是世界现代史上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的发展模式之一。其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本理论依据,强调企业自由经营,推崇利润至上的企业经营目标;以金融行业、虚拟经济为平台,以吸收流动性方式攫取数倍于制造业的利润;以资产效应刺激消费,实现提前消费,负债消费,以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表现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灵活性,比其他模式的国家更能适应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特点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2008 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肇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暴露出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英美发展模式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自由市场自发产生”的观点本质上是一种以“理性经济人”为出发点的假设。同时,新自由主义关于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和全面私有化的主张,是一种具有私有制意识形态性质的经济思想。从英美两国来讲,新自由主义推行之初确实缓解了内部矛盾,但从全球而言,诸多更具根本性的矛盾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深化。新自由主义强调放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除外汇管制,使国有企业私有化,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然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与跨国集团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的竞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金融体制的问题,实质上是由制度的弊端造成的。金融危机突出地表明了盛行世界30 年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遭到重大挫折。其国际声誉大大下降,在国际政治思潮领域的话语垄断地位受到动摇乃至被剥夺,需要进行重大的改革和调整。西方学者也认为,G20 峰会标志着盎格鲁——萨克逊模式的统治地位结束。当然,这只是较为悲观的一种观点,应当说,新自由主义模式当前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经过调整后它仍会在当今世界占据重要位置,但如何发展,需解决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欧洲大陆模式面临的问题
欧洲大陆模式以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和模式最为典型,主要流行于莱茵河流域的一些欧洲大陆国家。这种模式坚持市场自由竞争原则与适当的国家干预相结合,把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企图实现自由、效率和社会福利三者的和谐统一;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保证社会的公平与稳定等。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诸如体制僵化、制度创新不足、老龄化、财政负担加剧以及国际竞争力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过高的社会福利支出使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人们的过高需求超出了生产力发展所能承受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国家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干预过多,限制较多,劳动力成本过高,失业率上升,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大陆国家纷纷掀起了更多地向英美模式学习、借鉴的浪潮。其中以西欧社会党提出的“第三条道路”最为典型,明确提出要借鉴新自由主义的某些精华,学习英美模式中一些有效政策和做法,重点是对西欧传统的高工资、高福利、高税收的“三高模式”进行“减肥”,降低体制成本,扩大资本及企业主的权利,限制劳方及工会权利,增加劳动者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一直到金融危机发生时,欧洲大陆模式向英美模式靠拢的趋势仍在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这种模式调整所带来的阵痛和代价均较大,甚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弹,特别是遭到包括左翼政党在内的进步力量与广大劳动阶层的强烈抵制。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西方世界对英美模式重新反思,同时也改变了欧洲大陆模式的处境,金融危机使得欧洲大陆模式增强了“自信”,并且在国际思潮领域暂时取得了话语主导权,但这一模式的某些弊端并未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自动消失,比如体制僵化、制度创新不足的问题,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财政困难加剧问题,国际竞争力弱化问题等。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盟各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遭受到了沉重打击,伊始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延烧。特别对南欧国家来说,国家经济发展已到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因此,欧洲国家都在加速推进改革,为经济转型减负,但其发展前景如何,仍有待于观察。
(三)东亚模式面临的问题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中国等国家或地区出现的区域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象,即“增长的奇迹”。有学者总结认为“东亚模式”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和准确的概念,而是对东亚国家或地区在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的共同做法或经验的统称。强调东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但不否认东亚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个性。
东亚模式的基本特点:一是倡导经济优先,以经济建设及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作为东亚国家或地区战略的中心任务。二是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面向国际市场组织生产,并努力扩大出口。三是实行国家干预,扶持特定产业,创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四是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次发展格局,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五是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带动经济的高增长等。
东亚模式曾有过较长时期的辉煌,但在20世纪90 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经过十来年的调整虽有所改观,但本次金融危机再次显现出该模式问题。第一,东亚模式出口导向型政策很容易受外部市场的制约,市场风险很大。第二,东亚模式追求的高速度发展,往往会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发展也会带来资源过度开采、自然环境恶化、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保障滞后等问题。第三,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已渐渐地难以维系,有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上升。第四,采用东亚模式的一些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造成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等问题。第五,出口导向性经济导致高额外汇储备,伴随美元贬值,财富不断缩水。
二、世界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世界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早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提出来了,并存在很大争议。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不管承认不承认,不平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这场金融危机,首先是一场信用危机。为什么叱咤金融市场几十年的美国四大投行的强大信用一夕之间土崩瓦解?为什么美国的危机能导致全球经济迅速衰退?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长期由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和金融创新泡沫所维系的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已经到了危险的临界点。美国的次贷危机只不过是压垮四大投行、拖累全球经济走入衰退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因为主要大国携手,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才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免于全面崩溃,世界经济暂时走出了衰退,但是,这场信用危机到今天也没有结束。以欧债为突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仍然像一把高悬的利剑,时时威胁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要化解全球性信用危机,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
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全球金融的失衡
经济失衡最集中的表现是全球金融的失衡。金融全球化和资金在国际间快速流动是经济全球化最耀眼夺目的领域,对提高资金配置及使用效率,带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极大意义。但是,由于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和衍生产品给投机者很多可钻的空子,少数国家利用其世界货币发行者地位和特殊的制度设计可以滥发货币或过度举债,又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全球金融监管和治理,所以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一些国家长期花别国的钱,长期寅吃卯粮,成为巨额债务人,甚至资不抵债,理论上已经破产;而另一些国家由于国际收支大幅盈余,长期持有国外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成为巨额国际债权人,但是其债权面临着被贬值、被稀释或沦为坏账的巨大风险。这些均严重损害了金融全球化和资金在各国间流动的信用基础,影响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球贸易的失衡
与金融失衡密切相关的是全球贸易的失衡。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和“乌拉圭回合”谈判成功使越来越多国家进入世界市场,推动新一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贸易失衡现象:一方面,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传统出口产业失去竞争力,新兴产业出口盈余填补不了传统产业出口的缺口,因此出现越来越大的贸易赤字;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亚新兴经济体以及石油出口国家出口不断增长,积累了越来越大的贸易盈余。国际债权债务失衡的直接原因是全球贸易的这种失衡。全球贸易失衡不仅引发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争端,也需要越来越大的金融泡沫维持这种失衡。
(三)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失衡
贸易失衡的背景是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失衡。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可以长期以较低资金成本花别人的钱,长期寅吃卯粮,借贷消费,他们的实体经济增长动力渐失,需求和消费超过其实际产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低产出、低储蓄率、高消费、高负债、高贸易赤字、高度依赖进口的经济发展方式。而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亚新兴经济体出口产业迅速增长,刺激投资不断扩大,消费则长期被压抑,逐步形成了高产出、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高贸易盈余、高债权、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全球生产与消费失衡是以全球化的信用维系的,当这一信用体系泡沫破灭时,发达国家的需求失去信用支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又无法补上发达国家的空缺,于是出现了全球生产过剩,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
与上述失衡相联系的,还有其他一些失衡,如富裕国家或地区与贫穷国家或地区发展失衡、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失衡、经济活动和要素流动全球化与国际间双边或多边政策协调和治理体系的失衡等。这些失衡都是经济全球化深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当然,世间万物,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事物总是在不平衡中发展。这个规律是指旧的平衡总要被打破,建立新平衡,新的平衡还会被打破。但这并不是不要一定程度、一定阶段上的相对平衡。现在世界经济正处在旧平衡被打破,新平衡逐步建立阶段。只有建立新的平衡,经济全球化才能实现更深入发展。
三、全球化发展非经济因素障碍
实际上非经济因素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突出。由于大国之间因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存在许多差异、错位之处,所以大国之间各种博弈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团乱麻,显得矛盾重重。认真梳理我们就可发现这些矛盾、障碍实际上多数可以归结为非经济因素。如前所述,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时经常遇到的重大障碍,如我国华为、中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一重工等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由于在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等世界广泛的地区,实行并购、跨国经营时基本上都是遭遇“安全”因素阻击而失败。
就全球来看,世界地缘政治、宗教冲突、种族屠杀、政局动荡等,也都对世界经济正常运行造成极大“伤害”。
未来全球化发展面临来自非经济领域的强大挑战,存在根本性障碍为:生产力全球化发展与生产关系保守化状态之间存在矛盾,及国际社会在上层建筑领域的保守做法阻碍生产关系变革,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结构性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一)全球性障碍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国,尤其是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已经密不可分。因此建立在一体化经济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传统安全还是新安全都是国家集合的概念,或曰超越主权国家的概念,单一国家的独立安全保障事实上已经不存在,如今留下只是比较空洞的概念。假如说某些国家强行退出全球化发展行列,换取独立的安全利益,势必将回到封闭的与世隔绝状态。届时其付出的代价和牺牲的民生利益,恐怕已经不能用“巨大”这样一个过于简单的词汇进行描述,最终结果也许会倒退到原始社会状态,损失将不可估量。而处于极度积弱贫穷状态仍将被人类社会淘汰出局。例如非洲某些部落,他们拥有几乎独立的安全,但在现代化国家列强环视之下,反倒是岌岌可危。
既然如此,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国际关系传统理念,安全理念是否已经完全过时?我们发现在一国范围讲“民以食为天”,“民生为大”的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随着全球化发展到如今密切程度,将“民生为大”的理念延伸到国际关系中本应顺理成章!但国际关系现状情况却呈现出极其不同的取向。例如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即便在茶色革命席卷过的埃及亦有充分表现。显然全球全员参与的世界安全体系还没有成立,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存在不匹配问题,我们称其为全球结构性缺陷。
(二)局部结构性障碍
应该说战后美国实施全球战略,主导建立全球体系,实际上其中也包括在全球范围建立安全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内容。经济安全是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规则法制化、经济制裁、出口管制等为内容,通过这些经济、法律手段为软约束加以实现。但仅仅是经济和法律约束如果没有更加强硬的约束理机制,仍然会被轻而易举地破坏。故美国制定的经济安全体系需以全球强大的军事存在予以保障。该安全体系保障了美国及其盟友和准盟友的军事、经济安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安全体系没有包括众多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俄罗斯等世界大国,也不包括伊斯兰世界、中东、非洲、拉美等多数国家。对多数新兴经济体来讲,其在全球的经济利益仅有软约束保障,没有以军事手段为硬约束的安全保障。对此类不对称、错位现象,我们称之为局部结构性缺陷。如前言所讲,在利比亚、苏丹、缅甸等地区,我国与当地经济关系十分密切,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与当地经济关系比较疏远,存在利益错位、差异较大,或者我国单独经济利益较突出情况,在当地一旦发生政治、社会动荡,我们海外经济利益即遭受巨大损失。而在霍尔姆斯海峡涉及国际安全范围十分广泛情况下,周边发生动荡,美国立刻派出航母舰队维持安全秩序,我国就可以“搭便车”享受安全保护。美国利用日本重返亚洲,抑制中国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是局部结构性障碍作祟。
(三)意识形态障碍
世界各国存在多种文明,多种意识形态,多种宗教信仰,也存在因分歧走上歧路,各自分道扬镳,甚至相互排斥,相互敌对。结果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西方大国有时片面强调西方文明价值,存在“唯我独尊”的意识,对其他文明来讲感觉受到贬低、打压,抹煞其存在价值。而其他文明和意识形态也有过分强调自我和自尊,盲目拒绝对方,形成对立。例如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争决定了中美之间处于潜在敌对状态。再如信仰伊斯兰教与信仰耶稣教的争议使得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格格不入。对于争议如果各自不能有效约束的话,当然会影响市场经济规则一致性,威胁经济全球化发展。显然只有超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分歧,加强相互交流,增加理解和互信,构筑共同基础,提倡相互包容和相互借鉴,才能揭开超主权时代发展的序幕。
(四)民族国家和局部利益的障碍
在生产力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全球生产关系变革通常都是滞后发生。民族国家作为延续古老社会的概念、诞生于中世纪、完善于近现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最重要、也最强大的组织形式,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国家每位公民脑海里,也是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服务对象。长期以来许多理论都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如果将局部性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地位,并以此为出发点和服务目的,往往会“蒙住人们双眼”,视而不见全球利益可以带给他更多利益。由此会造成全球化发展的许许多多障碍,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反对全球化发展的充分理由。
如今生产力全球化发展将各国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在渐进式淡化这些过分强调局部利益的概念。随着生产力全球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局部利益、过分强调民族国家的概念还将不断地被淡化。而全球议题、全球挑战、全球公共利益将越来越吸引人,越来越展示出发展的魅力。
3.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篇三
警察教育 挑战 改革 对策研究
警察教育是指对警察进行教育培训,使之掌握警察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既包括警察业务知识传授,又包括警务技能的训练,还包括警察意识的养成。近两年在公安大学进行的从县级公安局长的培训到市级公安局长的培训以及公安英模和地市公安国保政委的培训,足以看出国家以及各地方对警察教育培训的重视。
一、警察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对警察教育挑战的总结是在对警察教育的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采用SWOT环境分析法总结当前的威胁挑战。此方法主要分析警察教育的现状和前景,以及现在环境的威胁挑战和机会。经过现状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警察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一是警察教育必须满足警务实战需要。警察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公安部门的一线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从事的是行政执法、刑事执法活动以及其他社会管理活动,这也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实战。当今形势下,知识爆炸、经济快速发展,势必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必然会引起社会管理形式和内容上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在警察教育中,要特别强调预备警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适应当前新的社会形势。要实现自己的职能,警察教育就必须承担起培养合格警察的任务。从其教学内容和从与公安实战部门的联系上不断加强实战性,培养警员实战的基本技能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二是警察教育中心开始转移。2008年一个公安大学不再招收本科生的帖子,引发了关于警察学历教育还是培训教育讨论的又一轮热潮。在警察教育中如果只强调警察职业培训而忽略学历教育,那么,在实际过程中警察的职务晋升、警衔晋升以及工资待遇就无法得到解决,警察队伍的总体学历层次也无法提高。反之,若只强调警察学历教育,而忽视其职业培训,公安机关招收的都是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缺乏应具备的警察业务知识技能,那么这些高文凭也就失去了意义,公安机关的战斗力也无法提高。因此,在警察教育中应该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条腿”走路,实现两方面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三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给警察教育带来的挑战。近年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已经成为我国公安系统的工作中心。至今,在很多地方情报主导警务工作都已开展的有声有色,在这个所谓的“大情报”系统中,人的决定作用还是最关键的,可以说警务人员的信息素质决定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质量和实际工作绩效。警察教育作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要求的信息化教育对其提出了全方位的冲击,教育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需要进行革新。
四是警察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加强。公务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的警察队伍人数庞大、成分多样、警种多样、业务繁杂、学历层次差异巨大,个性化需求在科教强警和素质强警战略中凸显明显,给警察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在教育培训中没有做到按警种、分层次培训,来培训的学员什么警种、怎样的学历层次都有,不能很好的针对性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警察教育培训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二、警察教育面对挑战的改革对策
一是推行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当前的警察教育实行的是公安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双重领导,这种“双管体制”使警察院校陷于被普通高校边缘化和公安部门行政化的两难境地,悬于既非学校又非机关的尴尬局面。这就导致管理体制很难适应不断发展的警察工作和警察队伍建设。
2008年,中央政法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指出,为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从根本上规范进人机制,决定对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进行改革试点。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促进公安队伍的职业化、正规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据了解,2008年全国部分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计划招录培养5160人,其中公安系统4360人。
二是对当前警察教育的布局进行整合。我国对警察布局进行整合的主要措施是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对这一工作体系是一个实践整体,它的构建需要系统的理念更新,如革新的理念、整合的观念、合作的理念等,同时它的定位是面向警察职业终身教育,是全员参与的工程,它的实现形式有集中面授、情景实战演习、岗位练兵、远程网络教育培训和练兵、专业研修等,即主要有利于教育训练工作并具有可行性的形式,都可以借鉴和应用。企图通过理念的更新,教育的重新定位以及丰富的训练层次和形式对警察教育的整体布局不断整合。
三是是对警察院校进行改革。作为警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的警察院校的成效还不尽人意。进行公安教育改革中,不能千篇一律的加强学历教育或培训教育,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教育改革,探索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个性化发展当中,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走在前列,形成了典型的“上海模式”。“上海模式”为贴近公安实战需要实现了“三个转移”:公安教育工作中心从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转移,职后教育中心从学历教育向业务培训转移,业务培训工作重心从注重理论学习型向注重技能型转移。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坚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努力构建了以培养实战应用性的公安复合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积极的探索出了公安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龙.公安远程教育和培训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罗峰,朱恩涛.世界警察教育概览(下篇)[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12).
[3]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编.警察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展望[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4]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4.劲霸男装面临的挑战 篇四
国际男装品牌与公关公司合作,制订符合中国服装市场的品牌战略,这些服装奢侈品牌为适应快节奏的中国市场正改变策略,时尚媒体也在媒介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在这样的结构性变化下,传统的时尚公关工作模式感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与传统行业的公关不同,时尚公关的工作性质因行业属性的不同存在着诸多特殊性。时尚公关往往不需要频繁处理危机公关,更多则是日常的品牌维护工作,包括样衣管理,媒体关系,明星关系,简报制作,活动方案与统筹等。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时尚公关出现了细分化,侧重点各有不同。目前国内的时尚公关公司主要分为三种:公关全代(包括品牌策略、社交运营、日常维护)、公关维护以及活动制作公司。
因为奢侈品牌早已不是10年前豪掷千金不求回报的“大金主”,在行业低迷的大气候下,预算不断收紧的奢侈品牌越来越看重公关公司工作的效果。而以往追随头部品牌的第二梯队品牌,也不再以启用与头部奢侈品相同的公关公司为荣,对公关工作效果的追求日趋务实。
谈及品牌对公关的期望,意大利男装品牌Neil Barrett市场负责人Alex对时尚头条网表示,“现在品牌预算越来越紧张,我们会更希望公关能为品牌销售着想,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助于增加销售,而不是花过多预算,却对销售没有帮助。”
不仅如此,在市场升级的形势下,品牌客户还对时尚公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高高在上”的奢侈品牌正在寻求落地,变得更加本土化,而不断崛起的中国本土品牌则提出更加高端和国际化的诉求。
除了品牌内部的策略规划,品牌还希望将时尚公关作为迅速调配资源,帮助品牌完成日常维护之外的品牌重塑和传播推广。这也意味着时尚公关仅有日常维护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创造性。Alex认为,以前甲乙方角色感比较重,但现在由于许多公关公司本土经验比品牌丰富,更像是顾问性质。
越来越务实的时尚行业令行业原本的泡沫不断破灭,正像本文开头提出的疑问一样,时尚公关的的出路在哪里,不过,摸索的人多,看清的人少。
这也意味着,在媒体、公关、品牌这一三角关系中,预算的确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绝不等于没有预算就没有优质内容,更重要的是品牌付出预算的性价比,以及媒体的认可度。
人们的确可以看到品牌DNA的逐渐清晰。以往被认为是竞争对手的MO&Co.和太平鸟,实际上在不断的品牌形象打磨和差异化传播中区分开来。MO&Co.的酷女孩,太平鸟95后新潮,Edition10的东西融合的Gentelwoman风格,Miu Miu的年轻化,在每一次传播行为中品牌定位都日益清晰起来。
在相较于很多行业而言更为浮躁的时尚行业,时尚公关以往被冠以擅长社交、八面玲珑的标签,似乎对个人天赋的要求大于对能力的要求,这也导致一些有能力人才的流失。不过随着行业对业务水平要求水涨船高,时尚公关正在以严密的组织化、专业化和敬业态度向更高的层次推进,EFC所指向的或许是当今时尚公关的全新标准。
5.兼职创业面临的三大挑战 篇五
一般来说,大多数兼职创业者从事的是与自己目前的工作相关的行业,有可能牵涉到不正当使用目前的工作单位的资源。在职人员兼职创业,一般其创业资金有限,时间精力也有限。因此大多数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投资中小企业。其创业方式分三个层面:一是资金参与;二是技术入股,参与公司分红;三是既出资金又出力,自己在工作之余分身去管理公司。这三种方式中,第三种最容易引起公私不分、互相冲突。
这种利益冲突,在事业发展初期,可能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做大,就会后患无穷。有很多兼职创业者受到了老东家的起诉,牵扯到客户资源、知识产权、不当竞争当方面的纠纷。而很多国有企业的在职人员兼职创业,更是因为牵扯到非法转移国有资产而浪荡入狱。
上海交大王永成教授就面临着多方面的利益冲突。“王教授让我们长时间为他的公司做项目,而疏于对学生研究学业的指导。”接受记者采访的博士研究生坦言。导师将所带硕士、博士研究生当作私人财产和廉价劳动力,成为他们经商活动中的赢利工具。而王教授的所谓的公司,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低成本运作公司,它的办公地点、电话都使用交大教学资源。而且该公司的获利几乎都直接来源于王永成教授向国家申请的各种“科研项目”,也就是说,这个公司利润的直接来源就是赚取科研项目资金。“如果没有交大背景,王教授就不可能申请到科研项目资金;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这个公司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位交大的博导不屑地说。
而在法律完善的美国,因为兼职而导致的利益冲突,更是让很多人忍痛放弃高额外块。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主动放弃了州长的薪水,很多人原来以为这是州长大方。后来才发现,施瓦辛格担任两本杂志兼职编辑,每周在杂志社工作不超过2小时,他在5年内可拿到815万美元。除此之外,兼职期间他还将获得两本杂志广告收益的1%,每年不低于100万美元。虽然加州法律允许公职人员从事副业,但是兼职酬劳公开后,施瓦辛格与《健美》杂志的“联姻”还是遭到了不少人的抨击。最终施瓦辛格将自己的兼职改为“无偿”。
目前在国内,虽然这样的问题还比较少见,但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相信这样类似的兼职纠纷会越来越多,所有兼职创业的人员都应该小心谨慎处理,避免踏入“利益冲突”的雷区。
精力分散
如果兼职创业者从事的是与自己目前的工作不相关的行业,面临的问题就是跨行业工作对人的知识、精力的极限挑战。
“刚创业时,我4点钟就起床,打扫卫生,蹲在地上,观察小鸡,做记录。常常一蹲就是两个小时,呆在棚子前一动也不动。”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回忆自己创业经历时说,“如果你每天不投入10多个小时工作,你就不要创业。”兼职创业者由于两边都投入,精力分散,反而加大了创业失败的风险。
大家都知道雅虎董事长杨致远、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以及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都一样是属于中途辍学经商的一类人。由于学业与创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学业,而专心致志地完成创业。对此,杨致远曾经忠告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一定把书念完,“我个人也是万不得已才没有把博士念完,到今天还是有一点点遗憾”。从杨致远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不是不喜欢念书,而是精力过于分散,难以两面兼顾。“到1994年冬,我忙得连吃饭、睡觉都成了奢侈,学业也扔在了一边。”杨回忆说。
而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峰也由于兼职创业,使他的时间显得格外宝贵,从来都是给学生上大班课堂,很多学生深以为憾。学校甚至依此为借口,禁止彭剑峰本人带博士生。
违背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创业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团队。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都很少,一般是三四人,多的也不过十来人。优秀的创业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具有强大的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这种团队中,很难有脚踏两只船的人的生存之地,因为兼职创业很难让其他团队的成员信服你,他们对你创业成功的信念会表示怀疑。
团队创业为什么这么重要?6年创业,身价已经超过10亿元的前程无忧(51JOB)总裁甄荣辉,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经回忆说,自己曾有几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团队。因为创业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做的,需要一班人马,有规模的创业更需要早早建立团队,把一些能够互补的伙伴拉进来。“无忧”迅速成长的关键在于公司的5个核心成员都是自己在贝恩的同事,大家很了解,已合作过十来年,配合起来较容易。
当然,有的人喜欢单打独斗,认为创业不需要团队。但是这样的人注定是难以做成大事业的。而所谓的网上开店、街上卖花等等之类的小打小闹,虽然适合个人去拼搏一下,但是这对很多人来说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毋宁说是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一种逃避,仅仅是换一种活法而已,一般难以成大气。
与许多成功人士的激情创业,因为兴趣而创业显然动机不同。事实上,很多人在一番小打小闹的创业之后,并没有多大的起色或者改变,往往重新陷入对生活的困惑。
6.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篇六
(摘要):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会计改革与经济改革会计模式的重大转变,跨积极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关键字:会计,挑战,机遇,现状,改革
当前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会计模式的重大转变, 以更好地为发展社会经济务。会计的内涵及特点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 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 旨在提高经济效益, 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 会计要进行核算, 取得和填制凭证, 经审核后, 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 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账簿上进行登记和反映, 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信息。
(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 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 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 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 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 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总结”。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 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 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 然后进行系统的加工处理, 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 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 并加以记录, 同时, 所属会计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 都必须全部加以记录, 不允许遗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 会计工作发展变化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其一, 内涵的变化。由于会计的地位、作用增强和对会计的要求日益提高, 从而使会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 3 个明显的转变, 即由原来主要对外编报报表、报告财务状况转向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 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其二, 会计方法的发展。在成本核算中出现一些新的核算方法, 如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弹性预算等。同时为了满足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的需要, 会计方法中还增加了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学科工具和分析方法, 进行预测和决策工作。其三, 会计工作组织的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管理职能建立起全面综合管理体制, 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起的各级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工作, 以实现其全面经济核算的功能。其四, 现代新技术的运用。首先,由于会计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生了变化, 对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 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程序也更加复杂化。因此, 电子计算机一问世, 就很快被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中, 出现了会计电算化, 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作, 自 1985 年制定会计法以来, 会计法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的国际化, 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 与国际惯例接轨, 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会计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 体现中国特色, 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实现中国现代化, 首先要会计现代化。会计观念是受其所在的客观环境制约的, 并受管理的对象及要素、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 会计观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念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传统会计观念只有受到时代的、客观条件的冲击而逐渐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新的观念体系,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求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理论现代化其主要功能在于预测和解释, 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 准确、科学地描述对象的现实状态, 从而科学、符合逻辑地预测未来。第三, 要求会计研究角度的现代化。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参照系统, 由过去纵向比较转变为纵向与横向比较, 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 以及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工作, 并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 为实现三个面向做出应有的贡献。我国会计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999 年 10 月 31 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明确规定必须依法办理会计事务, 同时, 又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并给予法律保护, 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些规范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 规范会计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 在新旧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 因法制的不完善, 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会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会计秩序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条线管理之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 也就是说, 出台的法不能说少, 著书立说的学者也挺多, 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 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 块强线弱。
(2)执法检查之弹性化。执法程度因人而异, 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 检查中发现某企业有意偷漏税且数额较大, 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 考虑到企业实际困难, 免去罚款而补交较少的款数等。
(3)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 但仍有一些无 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 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 影 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 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4)会计工作业绩宣传上有偏差。会计工作的任务, 不仅要守法和聚财, 还要向内部和外部负责。可如今在舆论导向上却是重效益轻执法。在介绍企业财务人员先进事迹时, 有关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 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 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 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 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加强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加强经济管理, 严格规范会计工作,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会计工作, 建议如下:
(1)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法”, 保证财务制度和法规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 要深入一线, 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 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 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 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 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 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 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 采取切实措施, 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 积累经验, 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 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3)大力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是推行会计改革, 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 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 重点做好以下 4 项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以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二是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 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三是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 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 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四是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 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如何和积极性如何, 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 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 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 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所提供了极大的利益诱惑。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责任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是有限责任制, 同时, 由于民事赔偿制
度的缺失, 使会计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成本约束力很小, 造假收益的预期远远大于造假成本, 无形之中加大了执业人员的冒险概率。三是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处罚机制。会计师事务所要做到客观、公正, 首先要保持独立的地位, 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实中, 由于监管和体制上的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对象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 需要重点解决以下 3 个问题: 第一是与国际接轨。在会计师事务所全行业内推行合伙制, 实行无限责任, 因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环节, 会计师事务所失信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 有作假的执业人员应当承担无限责任, 这是一种高风险成本约束。第二是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加大执业的责任风险, 提高执业风险成本的约束力。第三是强化政府与行业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 加大行政罚款的力度。同时, 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的监管, 因为吊销执业资格证对注册会计师来说, 其付出的代价是深远的。结语
如果司法真正全面介入会计监管, 则会计造假的成本将大大提高。深圳资深会计师孙进山认为, 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不经过几次刑事诉讼的洗礼, 是绝对不可能公正和成熟起来的。希望证券审计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早点启动, 让司法早日介入会计监管, 以遏制中介机构造假之风。同时在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建设的时候, 更要以法律来严惩会计欺诈,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理会计欺诈。会计人员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建设, 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对会计欺诈, 要加大处罚力度, 增加造假者的违法成本, 特别是在民事赔偿方面, 应借鉴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的处理措施, 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
致谢词:
大学三年的学习时光已接近尾声,不忘我的家人的默默支持,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心帮助,这次毕业论文设计的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此真诚的向他们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 1] 付小平, 张文贤.会计行为独立性的探讨[ J].上海会计, 2003(12):
7.非遗保护: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篇七
作为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拥有世界罕见的大量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喜的是, 中国的非遗保护意识正在觉醒, 行动也已起步。我们在感觉欣慰的同时, 不仅发现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 也发现不少地区在非遗保护中存在不当认识, 走了许多弯路。中国的非遗保护同样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问题!
羌族文化遗产——羌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危机
1、全球化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危机
长期以来, 各国媒体对生物多样性危机大加报道, 并强烈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是, 人类同样面临着文化多样性危机, 而这种危机远没有生物多样性危机那样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全球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世界性潮流和趋势, 对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其对文化多样性的损害也不容忽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承认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 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 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 这种威胁尤为严重”。“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换所存在的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这一判断警醒人们: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并非百分之百的“现代文明”,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 往往还伴随着“现代野蛮”的严重破坏与威胁, 而且这种威胁日益严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文化的趋同现象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美国的现代文化产品几乎“占领”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美国文化中赤裸裸的暴力、色情、变态、魔幻等丑恶倾向, 美国文化垄断国际市场的霸气, 以及包括文化发展在内的“一切向钱看”的倾向, 具有明显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嫌疑。文化自由化泛滥的恶果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显示出来, 大国富国文化正在主宰这个原本文化多样性的世界, 穷国弱国或不发达地区的文化面临着迅速消失的可怕灾难。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泛滥, 使得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变得更加困难;与此同时, 民族文化传人群体的艺术传承活动也正受到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威胁。20世纪70年代还在全世界通用着8000种语言, 可是仅仅过了20多年就减少了2000多种。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 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语言正在迅速灭绝。由于全球网络通用语言的普及, 口头语言灭亡的速度还在加快。而民族口头语言的灭亡意味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在语言丢失的同时, 原以这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必然随之丧失。令人遗憾的是, 许多少数民族在“现代野蛮”的摧残下, 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与生俱来的母语和本土文化, 被迫卷入到全球化汹涌潮流中。
木版年画
文化是人类的第一财富, 各民族多样的文化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生物多样性。如果文化的多样性受损, 积累了数万年的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就将受到威胁。在全球化大潮中, 反传统文化的所谓“全球文化一体化”趋向十分流行。怎样保护并发展本民族文化, 对于不得不接受全球化的许多民族来说, 已经是一个两难的尖锐问题。目前, 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有识之士, 因为担心发生全球性的“文化危机”, 纷纷表示强烈反对文化领域的全球一体化。文化多样性需要各民族全力维护。但是, 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如何保护一部分日益“边缘化”的民族语言、文化和艺术, 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邛陶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
随着文化生态剧烈变化, 有些非遗正在消亡。比如南京, 新中国成立以来, 已有1/3非遗“死亡”。有些非遗消失, 是因其失去了生存环境;但有些非遗消失, 则是因“人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活态文化”, 它是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则在, 人亡则亡。培养好传承人, 防止“死一个人, 亡一门艺”, 是非遗保护当务之急!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不绝的核心与纽带。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高度重视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但是目前情况并不乐观。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衰亡的高峰期。不少民间文学杰出传承人, 如今都已年逾古稀, 有的甚至成了故人。虽然老故事家的作品有些记录下来了, 但还有很大一部分随着他们的逝世而消失了。如北京“聚元号”弓箭第10代传人杨福喜说, 在他还没有掌握他的父亲、第9代传人杨文通的“三个绝活”时, 父亲就逝世了。流传了四、五百年而余音不绝的京西幡乐, 如今能演奏的艺人年纪最小的也在50岁开外。陇东的皮影, 新中国建立初期可以演1 0 0多个剧目, 现在最好的艺人只能演2 0个剧目。一些专家惊呼“我们每天都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
传承人的去世, 让原汁原味的“唱新闻”成了“绝唱”, 以后也许只能在文字、录像中寻找独特的韵味了。因为“非遗”是以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作为表现手段, 并以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如果抢救保护不利, 因传承人的消失, 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人亡艺绝”。余姚有个“雀咚咚”的民间曲艺品种, 2003年还有4位传人, 到2005年初已全部去世。文化部门在慈溪普查时意外发现一敬老院里有一位82岁的老人还会演唱, 立即组织抢救性保护。不久, 这位老人也去世了。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中的“做功德”等民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是畲族民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极具个性的民族艺术。一位畲族老艺人最擅长主持这样的仪式, 有关部门得知后登门时, 老人刚刚辞世。后来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由于没有正宗传承人, 申报录像体现不出畲族原生态的韵味而名落孙山。
有关专家指出, 由于学艺时间长、要求高、收入低, 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入行”。如东阳木雕, 传承人的子女都觉得这一行艰难。与川剧“变脸”媲美的宁海“耍牙”, 堪称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之一绝。而练“耍牙”常常要磨破嘴皮、蹭烂牙床, 从2颗牙练起一天天增加到4颗、6颗……所以学的人很少, 不得不从外省招徒。
除了自然消亡之外, 目前房地产和旅游开发也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的重要原因。辽宁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说, 一些地区的领导打着“人民有权享受现代化”的旗号来搞大拆大建, 许多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 随之一起消亡的还有传统民俗与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
由于对地名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普遍认知, 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改造中, 很多反映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老地名受到冲击, 致使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地名或变更、或消失, 造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 导致老地名保护工作出现了地名流失严重、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及社会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根据南京市地名办的统计, 南京市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鼓楼区、下关区、雨花台区六城区已经消失了1900个老地名, 特别是近15年来, 南京已有180多条有历史含义的路、街、巷名从地图上消失。
在文化实践中, 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门类往往难以得到有力的扶植, 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的绝境。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集居的广大地区, 几乎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蕴藏的地区, 目前当地环境与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艺术十分脆弱;当地政府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扶贫等项目中, 还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准则,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于重大保护项目、政策实施环境及对文化影响评估与监测的制度;没有设立培训与教育的合作机构, 没有专门培养跨学科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人才;没能编制、颁布比较完善的有关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名录;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宣传与公众意识建设缺乏力度, 让全社会认识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 尊重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的呼声十分微弱;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决策与法律研究还有待加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遇抢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 中国需要在软实力上进一步增强, 以在国际竞争中有更大的话语权。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巨大文化价值和潜在的商业价值, 遭遇抢注的事情时有发生。
距今有500年历史的著名商业闹市区北京宣武区大栅栏、闻名中外的京城文化街琉璃厂和有着鲜明伊斯兰风格的牛街等属于宣武辖区内的众多著名老街区的地理标志已被他人抢注。据统计, 宣武区地理商标遭抢注的有50余件。目前, 共计有12件“大栅栏”商标已由海淀区北京华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请注册;“琉璃厂”商标共有4件在等待审查;在申请过程中的“牛街”商标共有9件, 分8个类别, 其中第38类信息传输设备出租、电子邮件类被江苏省南京市赵某申请注册;“天桥”和“厂甸”两个名称共有6件申请注册。
目前, 互联网已成为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现代生活的良好形态, 新兴的网络传播也将成为“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由于中文.C N域名具有民族化、本地化特性及巨大的发展潜力, 对于保护和宣传中华文化品牌具有明显优势。
中文已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二大语言, 全球已经有超过1.3亿的网民使用中文上网, 中文域名的使用人数和影响力都在日益扩大, 中文.C N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地址, 具有独一无二和不可再生性。这一特点注定了中文.C N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然而, 在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有近八成未注册中文.C N域名, 其中不仅包括广为人知的京西太平鼓、武当武术、泥塑、中医诊法、梨园戏等文化瑰宝, 而且也涵括了傣族泼水节、蒙古族搏克、维吾尔族达瓦孜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这就意味着, 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文域名注册上存在很大漏洞, 他们都可能遇到“端午节”曾经遭遇的危机。
其实, 维护一个域名每年的费用也不过2 8 0元, 这个数字相比于域名的作用和赎回的价格来说, 实在是微乎其微。网络专家表示, 如果这八成的“非遗”域名被抢注, 那么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算。因为每一个域名再想赎买回来都可能是天价, 那这400多个域名的“炒价”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 缺失中文.C N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 还有文化上的遗憾。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 缺少了中文.C N域名, 等于失掉了网络品牌保护的最佳载体。端午节前夕, 一位互联网域名投资者以3万美元的价格将端午节网站的中文主域名“端午节.CN”从韩国人手中买回, 并无偿送给了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市。该投资者的爱国行为令人起敬, 但之前的端午节中文域名被抢注也给我们留下了难言的伤痛。
三、非遗保护存在诸多问题
1、观念不当是非遗保护的“第一杀手”
(1) 重有形, 轻无形, 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近些年来, 对于古镇文化遗产保护, 一些人认为, 只有建筑、街道等“实”的东西才最重要, 而技艺、生活方式等“虚”的东西可有可无。对于古镇有形物质遗产的保护在很多地方已深入人心, 但对古镇居民的传统习俗、生活形态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 目前在相当多地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一幢古宅的拆除, 很多人会痛心疾首, 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呼吁加强保护, 避免其遭遇被毁灭的噩运;但对于一种风俗的消亡、一种手艺的失传、一种方言的消失, 很多人却觉得这压根儿不算什么, 有人甚至还把这看成是顺应时代进步的趋势。
其实, 保护古镇遗产应包括两个方面, 有形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古镇保护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因为它们是古镇的文化精髓与核心。
由于在古镇非物质遗产保护上的错误认知, 有些古镇经营管理者常常在权衡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关系时, 不是从保护的角度去利用, 而是更多地从利用的角度来开发。要招揽游客, 传统民俗不可少, 但落实到具体形式上, 很多地方的做法却盲目而肤浅:一些古镇恢复了古戏台, 唱起了江南名剧, 但居然用萨克斯伴奏江南小调, 曲声响起, 显得不伦不类;一些古镇为了仿古, 摆出了花轿子, 但喇叭一吹起, 却完全没有地方味;一些古镇还引进了兰州拉面、土家烧饼等充斥其间。而江南百姓引以为傲的水乡特色、女红特色、丝绸特色却难觅踪影, 倒是一些不符合水乡特色的外来“引进”项目遍地开花。
在旅游开发中还存在片面迎合游客的做法。这不仅使游客享受不到真正的江南水乡文化, 也会使古镇忽视自己的文化内涵。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古镇经营管理者没有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让古镇居民的传统习俗、生活形态等非物质遗产在旅游开发中被忽视、遗忘, 也让那些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土特产品逐渐失传以至消亡。
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利用, 这是使古镇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走出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在湘西某古镇, 开发商一年的门票收入虽然达到4000万元, 但当地老百姓靠生产一种姜糖年收入却达到1个亿。事实上, 这种姜糖原先只要0.5元一斤, 现在却能卖到20元一斤。正是该古镇在旅游开发中注意保护制姜糖这种传统工艺, 才使得“吃姜糖”的生活形态不仅没有消失, 还给古镇人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保护古镇非物质遗产, 不仅要借古镇做生意, 发展旅游业, 更应该通过恢复和传承古镇非物质遗产, 把传统文化的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以此来促进古镇在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同时, 也能把旅游开发做活、做好。
(2) 喜新厌旧, 自毁非遗长城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 有人秉承不破不立的理念。他们以为, 一切遗留的都是落后的, 一切新建的都是进步的, 恨不得把一切都翻新重建一遍, 以此证明自己的发展意识。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脑海中, “发展”是最重要的词汇, “变化”是最好的发展证明。他们在向人介绍工作时常常充满自豪地说, 这是新的, 那是新的, 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而这些地方官员恰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力的保护和发展者, 他们错误的观念和认识, 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这种强烈的“暴发户”心态, 正在一步步地自我毁灭传承几千年的文化长城和精神家园。虽然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幸运地重视和保护起来, 但更多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却面临着被历史尘封、淘汰的命运, 最后一点星火也逐渐淹没在人们的忽视和双手拆除之下。
近些年来, 一些地区在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日常生活的时尚追求等方面尤其崇洋媚外, 摒弃传统。例如, 在一些地区, 传统农耕古村落的大拆大毁全面改造的农村“城市化”运动、或叫做“拆土楼、改洋楼、建超市”的大开发已经在大轰大嗡中抢滩登陆了。一些基层农村干部和乡镇官员已经做好了全面毁改中国式故乡家园的准备, 许许多多古老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连同它们的文化根基, 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劫。
对保护工作的淡漠和忽视, 或者认识不足, 扼杀了无数珍贵的、难以恢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地方戏曲为例。据调查, 20世纪50年代时, 我国共有3 6 7个传统戏曲剧种。然而, 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 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即使是仍然勉强留存的, 大多数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短缺、没有剧场、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难。对此, 许多地方都是“放一放”, 从来没有把它认为是当务之急。
更大的危险, 来自于普通百姓心中厌弃农耕、渴望大工业的思想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 农民们渴望“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的愿望, 正在使一个个美丽的村寨、古老的里巷消逝无踪。
“我也要用抽水马桶, 我也要住上楼房, 我为什么非要留在村寨里……我们不能否定任何一个群体追求物质生活的权利。”乌丙安教授说, “但是, 我们不一定非要人为地推动农民改变自己的生活, 非要用集中居住的楼房代替田园牧歌的乡村, 非要用‘城里人’的幸福标准强迫农民接受。这将为我们赢得宝贵的时间。不久的将来, 他们就会发现, 原来祖先留下的村寨生活是如此幸福、美丽”。“法国发展得不可谓不快吧, 可到那里看一看, 巴尔扎克为之留恋的咖啡馆, 仍然和他当年喝咖啡时一模一样”。我们不能再做“熊瞎子掰苞米”的蠢事了, 掰一个丢一个。要发展、想改变, 可以重新选择地方, 这样也能为后代多守住一些精神遗产。
2、过度商业运作, 自掘非遗坟墓
当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过分物质化之忧。对于非遗, “重申报、轻保护”已成为一种现象。其典型表现就是不当利用, 过度开发, 把非遗当成“摇钱树”。不少民俗活动, 已成为招徕游客和谋取利益的现实手段, 为此不惜对保护对象随意修改, 搞得有些非遗项目面目全非。非遗确实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但其更重要的价值还是精神性, 它是地方记忆, 是民族之根。知道我们是从哪儿来的, 才能知道要去哪儿。如同不能将物质文化遗产当成赚钱机器一样, 也不能把非遗当成赚钱宝贝。如果乱花迷眼, 只见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文化价值, 很容易弯腰拣起芝麻而丢了西瓜。对非遗, 既要“重申报”, 更要“重保护”, 原则就是“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
近年来, 许多原藏于深山和雅室之中的原生态歌舞、音乐, 逐渐撩开神秘面纱走近大众。然而, 在赢得越来越多人认知和支持的同时, 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却在过度的商业包装中逐渐扭曲、变形。
一些人在进行原生态歌舞表演时, 常常会以服饰太土、审美效果不好、音乐节奏太慢等理由, 擅自想像改编这些原生态的东西, 搞得不伦不类, 失掉了原汁原味。更严重的是一些旅游表演, 为了热闹, 迎合游客口味, 把原生态歌舞的表演方式和内容全变了。有的为了赚钱, 还加入了许多不健康的节目, 损害了这些优秀、纯洁的民间传统文化歌舞的形象和性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保护单一的项目, 我们需要的是整体保护, 是原汁原味的留存。不同的文化, 都有自己特殊的生长、生存环境, 如果被硬生生地圈养在狭小的舞台里, 仅供人们消遣娱乐, 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他的原生态性。这不是保护了民间艺术, 而恰恰是割裂了她的血脉。
还有一些现象令人担忧:有的人为了让地方戏曲有市场、有收入, 就“大胆创新”, 加入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有的传统乐器表演, 觉得单一了, 就把古筝、古琴、琵琶等一股脑地合在一起, 组成民族乐器大合唱;有的觉得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太慢了, 就搞工业化的批量生产, 最后假货遍地都是, 无价之宝变成了10元、2 0元一个。短时间里, 人们可能赚了一些钱。可从长远看, 我们失掉了民族文化之魂。过度商业化、肆意包装, 无异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掘坟墓”。
目前, 许多地方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以保护为名、大行旅游开发之实, “非遗热”有可能毁灭非遗。他们心里想着, 我没有长城、黄山、九寨沟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还不能找出几个可以编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给旅游搞出点“看点”么!至于“保护”行动, 则是申报积极、包装积极、表演积极, 在真正的传承人保护和精髓研究上却不肯花心思、投资金。
各地方政府在有限财力的情况下, 对新一轮到来的“非遗热”, 可能会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即保护几个重点项目, 放弃无数星光点点的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不胜数, 然而, 许多地方政府却只对那些能够“申遗”成功的感兴趣。能评上世界级、国家级的, 全力地支持;能评上省级、市级的, 适当支持;什么都评不上, 基本不支持。
现在以民俗风情为卖点的旅游项目遍地开花, 但是单纯的经济目的使许多民俗走形变味。在桂林的一家民俗村里, 进行着这样一场壮族婚礼表演:身着民族服饰的表演者, 唱着传统的歌谣, 邀请游客参加婚礼。在送完荷包、喝过交杯酒之后, 男性游客可以扮演新郎抱起新娘走进洞房。但是游客若想走出洞房, 则必须购买30元至50元的礼品。许多事前并不知情的游客感到难以接受, 和表演者发生争执。一场原本应该充满喜悦祥和的“婚礼”变成了一场庸俗的闹剧。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已久, 如果强行恢复, 最终只能是制造“伪民俗”。近几年, “祭孔”、“祭拜黄帝”、“祭拜大禹”等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恢复, 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为之申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这些活动往往只有传统的形式, 而缺乏传统的内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苑利说:“让我来评, 祭拜黄帝大典可能就评不上。比如祭祀大典要摆放祭品, 要演奏祭乐, 但这些祭品并非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 难以体现出传统的饮食文化, 所演奏的音乐不是用来祭祀黄帝的, 而是用来祭拜关公的, 这不是降低了黄帝的地位吗?”他认为, 这些活动不是对传统的恢复和继承, 而是破坏。
上述狂热的非遗“保护”方式, 实际上是只保存了遗产的数量和皮毛, 却丢掉了文化的精神和精髓。
3、申遗“扎堆”, 内斗成风
近些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趋重视也引发了各地区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浪。部分地区之间因为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重叠, 出现申遗“扎堆”问题。为了本地区申请成功而明争暗斗, 大打“口水战”, 某些地区之间甚至抢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之乡”的称谓就引得同样拥有“梁祝”遗迹的浙江宁波、杭州、绍兴, 江苏宜兴, 山东济宁, 河南驻马店, 安徽六安等五省七地苦苦“角力”。这种为争抢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争得头破血流的做法有悖于文化制造和谐的本义。况且, 一些地方争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资源, 而是为了借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经济利益。
在已经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董永传说”, 申报类别是“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是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和湖北省孝感市, 在因特网上搜索又可发现“董永故里”在山东省博兴县, 而东晋干宝《搜神记》称, “汉董永, 千乘人”, 有专家注解说, 这千乘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这样, 如果加上杭州, 至少有7个地区有“董永遗产”了。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 各地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 并留下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的地方志中都称董永是当地人, 如山东博兴有董家庄、董永墓;山西万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额;河南省武陟县每年均举行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江苏省东台市有董家舍, 南宋《方舆胜览》称这里为“孝子董永故居”等。
缘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性, 一则民间传说在多地流传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内容是传说故事常有的特点。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柳毅传书、董永与七仙女无不如此, 自称是“梁山伯”或“祝英台”故里的如今已经超过20处。
其实, 文化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很多文化现象往往被不同地域共同拥有, 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共享的, 地方不应将其看作可以独占的资源。各地区只有逐步树立文化共享的意识, 才能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针对这一种情况, 各地区在‘申遗’时可以采用‘联合申请’的方法, 即共同作为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主体。但各地区可以着力突出该文化现象在本区域内的文化特色, 在保持文化系统性的同时突出自己的文化个性。
4、资金使用不当, 不利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资金的支持, 但资金不是万能的, 不能解决非遗保护中的一切问题。
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有的省采取了发放补助金的形式保护传承人的做法。其实, 发钱保护不一定是好的办法。
首先,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体性拥有的, 并非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里。在这个社群里, 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 给谁不给谁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一旦只给一个人发钱, 必然破坏了社群的关系。几年前, 国外某组织给予某村一位他们认定的传承人每月2000元的补助, 这位传承人拿了钱以后发现全村的妇女都不再和她说话, 她难受得不行, 最终还是把钱退了回去, “这笔钱我不能拿, 否则我就活不下去了”。类似的情况, 在韩国也曾出现。
其次, 没有补助之前, 评定出的传承人一定是真的, 但有了补助金以后, 评选出来的传承人可能就是生产队长他媳妇。受经济利益驱使, 有人也许会弄虚作假。一旦出现这样的例子, 那影响可就太恶劣了。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一位学者通过在3个省的调查, 发现有些传承人是通过各种关系获得认定的, 并不是真正的传承人。
从知识产权制度的角度来说, 对民间文学和传统知识予以保护, 最大的障碍就在于, 它们是集体创作或创造, 属于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的人民所共有, 从一开始就处于公有领域之中。因此, 民间文学和传统知识就很难与现代的保护私权以及知识产权制度联系起来。
在非遗保护中, 资金补助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日本政府对于像歌舞伎这样的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发放补助金的, 但是对于一般的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常不给个人发补助金, 而是把钱发给社群 (村子或团体) , 让他们自己评选、自行发放。实践证明, 这样的办法比较好。
5、缺乏统一的评选标准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 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 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目前, 如何认定传承人全国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细致严格的程序。现在各省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在操作, 有的省把国家级工艺大师评为传承人, 有的省则把省级工艺大师评为传承人, 因此在省际之间出现了矛盾。不是工艺大师就一定是传承人, 传承人和继承人不一样, 和学术带头人不一样, 不分青红皂白把这些人都评成是传承人怎么行?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评选传承人, 只能令许多地方发出“究竟谁是传承人”的疑惑。
同时, 适合我国保护工作实际, 整体性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尤其是政府主导的有效性亟待发挥。文化遗产对象所属权分割, 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实施管理, 与实际的保护工作不相适应。
8.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篇八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33-01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微观方面,另一个是宏观的层面。微观层面特指的是学前的教育机构进行的内部自我管理;宏观层面指的是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这是在教育的体制机制上来说的。但不管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这种管理体制机制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重要的职能。比如领导职能、组织协调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当前我国的学前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作出具体的分析。
一、教育部门权责不清,管理主体意识不强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主要是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各个有关部门分级协作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很容易就造成了权利、义务不分,职责限定不明的情况,比如:在中央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东部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而西部教育的设施投资力度就明显不足,导致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差,软件配置也落后;在区域的地方上,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也不成比例,为了迅速见成效,往往将经费投入到县城内外的学校,而边远乡镇的投入则显得极为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幼儿教育的发展。这都和政府管理权责不清,管理主体意识不强有关。而且,政府的管理中,存在着和市场的关系没有理清等问题。什么事情该由市场做,什么事情由政府组织没有搞清楚。因而就容易出现权力和职责的错位。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依然存在
在学前教育的一期项目实施后,全国的公办幼儿园增加到近2万所,但这一比例只占到总体比例的百分之三十,仍有很多的适龄儿童难以得到入院机会。在城市地区,公办幼儿园比例很少,而且入园很难,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难以享受到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机会。在农村地区,学前幼儿园的建设更是严重不足,有的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仅达到百分之三十。现在,国家的政策正在对二胎政策进行“松绑”,可想而知,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学期教育“入园难”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合理,“入园贵”现象依然突出。虽然近些年对教育有着很大的投入,但是难以在一时之久就弥补以往的所有欠账,教育的投入保障不足,体制机制建设不合理问题很突出。
在许多的省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并没有明确的资金指标,只是笼统的一提而过,这种现象是不负责的。与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学前教学家长负担依然很重。而且,国家政府对有能力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城乡集资创办学前教育缺乏政策性指引和资金帮扶。这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入园难”问题的产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自从学前教育对民办开方门槛以来,民办教育就得到了长效的发展。相比之下,公办学前教育的比例在总量上不断萎缩,政府对公办园的开拓上也是停滞不前,大有将学前教育完全交位给民办园之意。
三、编制待遇难以落实,农村教师缺口大
教师的编制问题,一直在公办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农村,教师工资低,社会保障落后,编制问题难以有效落实,很多教师都是临时招募的,这对教师的职称和培训待遇是非常不公平的,应该尽量做到学前教育的同工同酬,增加农村教师的收入保障,减低教师岗位的流动性,留住优秀的农村教师,为农村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留住人才。在公办教师的职称待遇和民办教师的职称待遇上可以做到相互的融合,对缺口较大的贫困区域,可以增加一些特岗教师的招聘和有一定服务年限的教师岗位,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
四、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制约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管理试行都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制度,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权力责任义务不明确,各级政府之间也有相互推诿的嫌疑。而原有的公办学前教育,则越来越市场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公办教育的头衔谋求经济利益,在社会上招收高价生、转校生,这些都严重违背的学前教育的创办宗旨,使得教学质量和学风、校风下滑。而且,“地方负责”中“地方”常常指的的乡村自己解决学前教育的问题,而不是市、县、乡的统一管理。这样做,就使得学前教育的管理重心下放的过低,教育的资金保障难以落实。
总的来说,在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现状中,制度管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没有做到统筹兼顾的发展。在教师的编制、培训和上升渠道上没有做到良好的保障。很多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政府的权责意识,主体意识没有做到有效的发挥。在地方的管理体制机制中,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始终是民办园,而这种个人出资建园的直接影响就是所有的资金渠道都是通过收费来达到,因此,家长的负担可想而知。在政府管理的改革中,成效不明显,缺乏对城乡集资建园、企业建园、事业单位建园的有效支持,更加缺乏对乡镇幼儿教育的大力支撑。基层教师队伍缺口严重,薪资待遇低,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专业培训得不到加强这些都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 赵菊敏.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研究状况综述[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课题成果展论文集[C];2013年
[2] 廖 莉.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年07期
【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推荐阅读: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09-18
保护大自然高一英语作文08-21
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10-02
保护环境 爱护动物 亲近自然作文10-11
保护大自然作文800字11-19
高中生保护自然生态作文07-15
保护自然环境的建议书10-29
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建议书10-23
保护环境应以人为本、自然为本06-15
环境法规 自然资源保护法论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