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人物心得体会

2024-06-29

感动人物心得体会(精选13篇)

1.感动人物心得体会 篇一

近日,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感动着全社会,中宣部追授她“时代楷模”称号。在学习了她的先进事迹后,我深有感悟。

黄文秀生于1989年,于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对这样的她来说,想要投身于一线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加容易。可是她却没有选择这条路。年7月,她成为广西定向选调生,被分配到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年9月至年3月,挂任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党委副书记;年3月起担任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硕士毕业后,她毅然选择了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她这样,走出去还要回来,在百坭村,她用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成果,施展学识、建设家乡。扶贫一线的青年干部更应该学习先进,发扬模范精神,坚持在最艰苦的地方,扎实推进工作。

不仅如此,黄文秀不仅敢于涉险滩、走泥路,更是将群众放在第一位。6月16日,黄文秀同志利用周末回田阳县看望病重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因暴雨心系所驻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遇难,年仅30岁。可以说,她的青春,全部都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是真正的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几个字一定一直牢牢地记在她的脑海里,她的心里。

学习了她的事迹后,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感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应该是一份使命一份责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时刻走在最前线,无论是基层党员还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学习黄文秀同志,注重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不负青春。我们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不和组织讲条件,不给组织添麻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奉献在边疆,奉献在基层。

黄文秀说过,“每天很辛苦,但很快乐”。正是因为她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了党的理想之中,才会因为理想的更远大而快乐和自豪。她是我们青年的榜样,是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作为的楷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感动人物心得体会 篇二

品读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尽管每个篇章叙述的人物各不相同, 但“感动”是不变的旋律。我们发现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文本意蕴和话语组合的方式更具有民族特色, 擅长运用传统叙事方式编织“感动”。

以传统叙事的关键词概括人物品格, 实现叙事境界的升华

“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浩如烟海的汉语文献承载了祖国的悠久历史, 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1]。汉语传统叙事的关键词是民族精神最凝练的符号, 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特别擅长用传统叙事的关键词概括人物品格, 在回归传统中编织“感动的言说”[2]。

在颁奖典礼上,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的事迹催人泪下, 他们用生命和行为告诉人们什么是“守信”。2010年2月9日, 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携26万元现金赶往家乡, 想在大年三十之前给农民工兄弟发放工资。次日凌晨因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 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 克服重重困难, 在大年三十前一天让60多名农民工如愿领到工钱。他们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账, 今生不欠来生债”, 被称为“信义兄弟”。他们的获奖名片是“信义”, 颁奖词为:“言忠信, 行笃敬, 古老相传的信条, 演绎出现代传奇, 他们为尊严承诺, 为良心奔波, 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 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 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颁奖词以“忠信”和“笃敬”与人物名片“信义”相映衬。“忠”、“信”、“笃”、“敬”、“义”是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内容、汉语传统叙事的关键词, 是中华典籍与民间话语中永不退色的经典词汇。

百年来域外文化席卷大地,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兴起、中西方文化交会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传统叙事的方式遭受巨大冲击, 汉语的词汇体系正在被全新的生活场景和新的价值观所颠覆而发生重大改变, “忠”、“信”、“笃”、“敬”、“义”所代表的传统美德成为当代社会最紧缺的道德信念。党和政府提出“以德治国”, 弘扬传统美德, 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 人们深情回望祖国历史、重拾被岁月烟尘遮蔽已久、在传统叙事中曾具有关键词意义的母语词汇。颁奖词选用传统叙事的关键词, 用承载了中华传统美德的词语品评人物, 这不仅是传统叙事方式的回归, 也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

第六位“感动中国”的人物是草原曼巴王万青, 他的获奖名片是“仁者”, 颁奖词为:“只身打马赴草原, 他一路向西, 千里万里, 不再回头, 风雪行医路, 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 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

颁奖词用“仁”与“忠诚”评价人物, 而“忠诚”与“仁”正是传统叙事的关键词。数千年来中华道德之树常青;而“仁”是中华道德之树的主干和根, 由“仁”生发出了中华道德之树的枝叶。“仁”的本义是“爱人”, “爱人”始于爱亲人, 这就是“孝悌”之德。心怀仁德的君子将爱亲人之心施及他人,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表现为“忠”、“诚”、“信”、“谦”、“让”、“慎”、“谨”、“俭”、“勤”、“忍”、“恕”、“义”等具体道德内容。王万青被称为“仁者”, 这是中国语境中最崇高的赞誉, “仁”字既浓缩了他“只身打马赴草原, 一路向西, 千里万里, 不再回头”的四十年人生经历, 也凝聚了他对藏族同胞的大爱真情和他对理想的无比“忠诚”。

颁奖词以传统叙事的关键词语评价人物, 实现了叙事境界的升华, “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时代”, 坚守社会责任, 弘扬传统美德, “提倡善良、正义和纯真”, 传播“严肃文化”[3], 让每个敬仰民族历史、仰望传统美德的观众在颁奖盛典中被深深地“感动”, 在品读当代英雄与重温文化传统中获得道德精神的提升。

整句选择与词语锤炼——汉语修辞传统的回归

现代叙事擅长以长短参差的散句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 而传统叙事讲究语句锤炼, 喜用整句追求语言形式的整齐和谐。颁奖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学语言, 多用整句叙事, 是对汉语修辞传统的回归。

第一位获奖人物是科学家钱伟长, 他的名片是“赤子”, 授予他的颁奖词为:“从义理到物理, 从固体到流体, 顺逆交替, 委屈不曲, 荣辱数变, 老而弥坚, 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 无名无利无悔, 有情有意有祖国。”

这段颁奖词的突出特点是整句叙事, “从义理到物理, 从固体到流体”是字数相同、结构方式一致的对偶句, 叙事角度非常切合钱伟长作为科学家研究领域的特点;“顺逆交替, 委屈不曲, 荣辱数变, 老而弥坚”是一组四字整句, 凝练地概括了人物漫长一生的传奇经历;“无名无利无悔, 有情有意有祖国”是字数、句式基本一致, 并用“无”、“有”反义相对三次的整句, 语义的旨归与名片“赤子”完美结合。作者追求整句叙事的和谐与工巧, 但注意整句的长短变化与句子的参差错落, 并用散句“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将前后的多组整句相连缀, 可谓整中有散、参差错落, 尽显句式锤炼的功力。

第七位获奖人物是“烈焰之中筑大爱”的王茂华与谭良才。这对“英雄翁婿”多次冲进火海救出5名孩子。王茂华因严重烧伤, 救治无效而牺牲, 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他们的获奖名片是“炽爱”, 授予他们的颁奖词也是一段整句叙事的话语。“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 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 上下两句同为主谓句, 结构与字数相同, 以整句高度概括英雄事迹和他们因心怀“炽爱”而超越平凡的生命意义。

第八位获奖者是被誉为“神兵”的三栖尖兵何祥美。颁奖词中“百折不挠, 百炼成钢, 能上九天, 能下五洋”是四字整句, “执著手中抢, 百步穿杨”与“胸怀报国志, 发愤图强”也是句式大致相同、句中字数一致的整句。这些整句短促而有力, 凝练地概括了“神兵”的高超武艺与报国精神。

孔子曰:“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品读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用心体味作者锤炼词句的精心与细致, 使人联想到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修辞传统, 正因为颁奖词的确是有“文”之“言”, 才具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审美效应。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肩负着阐明“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理想”、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共同目标和理想”[4]的神圣职责。“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作为公益宣传型节目, 主旨是彰显社会道德规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它以精心锤炼的语句承载了深刻的思想, “让人类文明的信息以赏心悦目的形式传承延续, 使人类的文化成果同时在‘心’与‘智’两个层面上哺育人类的精神”[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核心文化, 崇德意识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 也蕴积在汉语传统叙事的字里行间。在复兴国学, 重温经典, 弘扬民族精神的今天, 我们欣喜地看到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以传统叙事的关键词品评人物, 用精心锤炼的话语叙事, 在回归传统中编织“感动的言说”, 用中华传统美德的源泉滋润人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卢阳旭.感动的言说——对《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内容分析[J].湘潮.2009 (2下) .

[3]焦作通.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养[J].新闻爱好者, 2008 (2下) .

[4]许鹏.新媒体节目策划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感动中国2010十大人物 篇三

秉承“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的宗旨,2010年辞世的科学泰斗钱伟长也进入了《感动中国》获奖者的序列。钱老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更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始终保持一颗对祖国无限忠诚热爱的赤子之心。

让泰斗级大科学家与平凡小人物同处一个舞台,享受同样的荣誉,是因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诚、良善、诚信和献身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梁建增表示,民族魂是一个民族伟大优良传统在民间、在人民内心深处的坚实存在,因为其真,因为其平实,所以最能催人泪下,最能深入人心。而这种超越一切阶层、身份差异,把属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以一个单纯的角度聚集在一台节目中,奉献给观众,这正是《感动中国》多年积累下的最为宝贵的经验。

相关学科

语文:《感动中国》自2005年悄然走进中考试题,已根植于中考这方舞台,成为命题者关注的热点素材之一,或成为考查的素材来源,或成为考查的内容。从基础字音、书写、词语、仿写,到诗歌理解、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甚至是中考作文命题材料、写作素材,几乎涵盖中考全部考查题型,它正深刻地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与思考。

数学:《感动中国》评选出来的“十大人物”事迹都可能联系中考数学出题,如“月薪2000~3000元,资助37名贫困学生的郭明义,家中几乎一贫如洗却资助180多名特困生”这个素材可能出现在中考数学题中。

物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特别奖颁给了铁道部K165次列车乘务,与铁路有关的题材可能出现在中考物理中,考查惯性、重力等知识点。

原创试题

语文

1.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答题。

有人说,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的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_______________的。钱伟长说:“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我的乐就是祖国和人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_______________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其重要贡献有: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解放后,潜心致力于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1)请在括号中为划线的汉字注音。

(2)文中横线上填人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无法企及表明代表

B.不能达到解释奠基人

C.无法企及解释奠基人

D.无法企及诠释奠基人

(3)文中有两处病句,请找出来并改正。

2.句子排序:依次填人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如期而至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颁奖活动,让我们柔软的心底顿生暖意。是什么使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为何他们能让神州大地潸然泪下?是因为他们舍生而忘死,__________;因为他们信诺而忠义_____________;因为他们朴素而高贵,____________;因为他们善良而坚强,__________;因为他们大爱而无疆,_____________。

①真诚得让人感动

②执著得让人感动

③崇高得让人感动

④纯粹得让人感动

⑤无私得让人感动

A.④⑤②③①

B.①③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③②⑤④①

3.病句修改:下面每句均有语病,请进行修改。2010年8月19日,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旅客列车后5-17位车厢在石亭江大桥脱线。

A.1318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接受严重威胁。危急时刻,K165次列车司机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列车停稳;

B.K165次列车乘务组临危不乱,迅速马上组织旅客有序撤离,在15分钟内把所有旅客安全转移,随后列车15、16号车厢坠入江中。此次事故中,旅客和铁路职工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抢险救援的奇迹。

C.铁道部授予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K165次列车第二乘务组“抗洪抢险勇救旅客英雄列车”。该列车团队荣获2010年度感动中国评选特等奖。

(1)A句修改意见:________

(2)B句修改意见:________

(3)C句修改意见:_________

4.诗文默写:根据具体语境或提示,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1)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用九十八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爱国”这一主题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良才、王茂华这一对英雄翁婿面对大火的无情,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三入火海,舍生忘死,救出5个孩子,而他们却被严重烧伤。《鱼我所欲也》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正好体现了他们的生死观和高尚的抉择。

(3)刚到部队时,何祥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见缝插针看书学习,顺利拿到大专文凭。他克服重重困难,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经过艰苦的训练,终于练就了水上蛟龙、陆地猛虎、空中猎鹰的“三栖”特战硬功。何祥美的成功正好印证了李白《行路难》中的一句诗:“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新闻概括:给下面一则消息拟一个简洁的标题。(20字以内)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结束。评选结果2月14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揭晓。获得感动中国荣誉的是:科学泰斗钱伟长,“舟曲之子”王伟,“草原曼巴”王万青,“英雄

翁婿”王茂华、谭良才,“雷锋传人”郭明义,“信

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最美”洗脚妹刘丽,

“三栖尖兵”何祥美,“玉树铁汉”才哇以及“警

界保尔”孙炎明。

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了三个群体,他们

是:铁道部K165次列车乘务组;在海地地震中

遇难的八位维和英烈以及中国志愿者群体。

标题:_________________6.语言运用: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下面具体要求

回答。

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

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

费、贴补家用。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

家足浴城当“洗脚妹”,为了“生计”打拼的刘

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

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

的生活。其事迹在厦门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

最美洗脚妹”。(1)请你给获得“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的刘丽

发一条短信,以示祝贺。(2)下面是网友在网络发的一条“围脖”(微博),请

你也来一条,发发自己的感慨吧。

微博示例:刘丽真是好样的,一个柔弱的

女子用善良的举动书写了美丽的人生!

我的微博:________________7.名著导读: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

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从警28年来,孙炎明

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

失足人员。2004年,他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

次做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

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

公安基层一线。他被誉为“警界保尔”。(1)“保尔”是______________(国籍)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

作品《_______________》里的人物。(2)“保尔”也和孙炎明一样,多次与死神擦肩而

过。请你结合整部小说简要概括该人物四次跨

过死亡的经历,并概括从这些经历中你所感受

到的人物形象。8.综合性学习:九(4)班同学准备进行一次“感动

你我,感动中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

与进来。

【设计组】

围绕本次活动,请你设计一条主题语,要

求:简洁、富有感召力。

【留言组】

王茂华,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

教师。王茂华和其岳父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

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

子,而王茂华被严重烧伤,烧伤面积达98%,

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不幸去世,

年仅27岁。王茂华舍身救人的事迹感动全

国。该组的同学在“天堂纪念网”找到了祭奠

英雄的网页,请你深情留言,寄托哀思,表达

对英雄的崇敬。

【对话组】

该组的同学准备进行“走近郭明义”的模

拟对话活动,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所给话

题,说说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郭明义,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

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

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

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

“活雷锋”。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

液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

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

180多名特困生,而他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

不到40平方米的斗室里。

话题: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雷锋传人”?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文写作:感动你我,感动中国。感动中国的杰

出人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停地刷新着社会

的道德标尺,也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

华。感受“感动中国”人物的感动,把对他们的感

动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感动就会常在我们身

边。请你以“感动就在身边”为话题,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数学10.“言忠信,行笃敬”,作为“2010感动中国的信

义兄弟”中的哥哥孙水林遇难后,弟弟孙东林

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

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

的手中,在这个故事中,提及的数“26万”用科

学记数法表示,下列正确的是(

)

A.2.6×103B.2.6×104

C.2.6×105D.2.6×10-411.“2010年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了中国志愿者,

可以看出,世博会,亚运会,盈江灾区都有他

们忙碌的身影,有一次,他们坐火车途径某站

时,看到该火车站的显示屏上,每隔5分钟显

示一次火车班次的信息,显示时间持续1分

钟,那么,其中一位志愿者说,某人到达该车

站时,显示屏上正好显示火车班次信息的概

率是一12.作为感动中国的神兵,何祥美以艰苦的训练

换来了“三栖尖兵”的美誉,如今某校九年级

(1)班的同学们也想借此机会练练眼力,决定

到正在开发的某旅游胜地——卧龙山风景区

进行测量此山高度(即BC的长)的实践活动,

如图1,卧龙山已经开发了一部分(即AD),

班主任将全体学生分成三部分,带好仪器,分

别在位于同一平面的山脚A处,山腰D处和山顶B处进行测量,结果如下:

①在A处的同学由于被树木遮挡,无法测出点D的仰角,只测出点B的仰角为45°,AD长为200米;

②在D处测得点B处仰角为60。测得点A的俯角为30°。

请根据以上信息求山高BC的长,

物理13.K165次列车发生事故后,15、16号车厢坠入江

中,在下沉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厢所受的浮力大于车厢自身的重力

B.车厢所受的浮力等于于车厢自身的重力

C.车厢所受的浮力小于车厢自身的重力

D.二者是一对平衡力14.西安——昆明的K165次旅客列车行驶在德

阳至广汉间石亭江大桥时,现场防护员立即

通知火车司机紧急停车。乘客会感觉到有一

股力将自己推向哪一方向(

)

A.后方 B.左侧 C.右侧 D.前方15.8月19日下午洪水致使石亭江大桥5、6号桥

墩倒塌,7号桥墩倾斜,造成K165次列车机后

5-17位车辆脱线,试分析列车在铁轨上能够

正常行驶,而一旦脱线无法行驶的原因正确

的是(

)

A.列车上没有改变方向装置,必须沿铁路行走

B.由于列车自重太大。在铁路上可以增大受

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C.在铁轨上行驶可以增大对火车车轮的摩

擦力

D.列车出现故障方便进行修理16.当火车进行行驶时,有些情况下虽然我们没

有看见火车,却能听见火车的汽笛声,这说明(

)

A.火车的行驶速度比声音传播速度慢

B.火车的行驶速度比声音传播速度快

C.火车的行驶速度等于声音传播速度

D.二者速度无法比较17.西安一昆明的K165次旅客列车行驶在德阳

至广汉间石亭江大桥时,现场防护员立即通

知火车司机紧急停车。在停车过程中,车轮和

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篇四

今天,我在家里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其中,一位扎根山区的老师花了36年的青春在山区的孩子身上。她是志月英老师。

《感动中国》委员会给她的颁奖致辞是这样的;你走了很多路,总是围着山。我吃了很多苦,但我给孩子们的是甜蜜。坚持是有希望的。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两代人的童年变得绚烂,你的辫子了。

老师把他所有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山上的孩子们。让一个孩子从牙齿学习语言到慢慢识字,知道礼貌,知识渊博,直到飞出山,支月英为他们付出了很多。本可以走出山的支月英选择留在山上。有些人说支月英是个傻瓜,她很傻,她回答说:山需要像我这样的傻瓜。的一天,支月英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她的女儿长大后对她说:妈妈,你是个好老师,但不是我的好妈妈。支月英和山上的孩子们在学校呆了很长时间,给了他们母爱,但她欠了两个女儿。

不顾家人的反对,志月英坚持自己的信念。1980年,志月英来到偏远的白洋村小学,每天跋山涉水。她的家人曾经想让志月英回家。她也很感动。如果每个人都想走出山,谁来教育山里的孩子?志月英用36年的青春教育了两代人。从志姐姐到志妈妈。志月英的精神让孩子们知道什么

是坚定,什么是操守。

看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内心感动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一次,我看见家门口有好多小朋友都骑着自行车,轻松自如,随心所欲,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于是,便央求妈妈给我买一辆自行车。买回来后,我发现,原来骑自行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开始,一只大大的“拦路虎”挡在我面前,上不了车。妈妈告诉我,首先,推着自行车,等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时,在座上去。我按照妈妈说的做,自行车越来越快,我还没坐上去,就摔了个眼冒金星。慢慢的,我尝试着坐上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成功了。可我又发现另一只“拦路虎”正在前方等着我。下不了车。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了,我想跳下来,可不知从何入手。只听“砰”的一声,我和自行车一起摔倒在地,摔得我头昏眼花,眼冒金星。我再也受不了这种疼痛了,决定再也不学自行车了。

想到扎根大山36年的支月英的故事,一股力量使我上进,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再一次的拿出自行车,这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起初,我还是害怕之前摔得眼冒金星,头昏眼花的事情再一次的发生。但在想想,如果不摔跤,怎能学会走路。有一就话不是这样的吗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不失败哪儿来的成功?我鼓励自己前进,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我变得越来越强大,慢慢的,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支月英用实际行动,注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明白,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

5.2022感动中国人物心得 篇五

虽然早已经看过多遍《感动中国20__》,但是当我再次观看时,我的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我忘不了的是张桂梅,她63岁,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以来,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的安慰。”她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她的师德值得我们学习。

6.学习感动校园人物心得体会 篇六

吉花小学 赵容

在这次学习感动校园人物事迹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也让自己深深地思考,决心把这些老师当作一面镜子来对照自己,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应该如何工作,如何作一份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就是天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些老师能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教育,而我们为何不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呢?特别是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考以及我们工作的思路,更应该一切从学校、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习这些老师作为一名学生爱戴的教育工作者。联系到我们的具体工作中,特别是作为一名低年级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学习,辛勤耕耘,每天到校后投入到一天的紧张而又充实的工作中,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美丽的花朵。我们应该主动工作,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始终怀着一颗“阳春布德泽”般的爱心,真正的让孩子把我们比喻成一颗太阳,做一颗春天的太阳,把每一个阴暗的角落照亮。把“以爱育爱”定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学生还小,我们应该用真诚的话语和亲切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关怀。

当我看完这些老师感动校园事迹材料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泪水流出了,我思绪万千。这就是我身边的老师,她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她门爱生如子的教育典范,她门爱岗敬业的精神,她门感 恩奉献的教育思想„„,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全校师生员工向她门学习,以她门为榜样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以她门为典范来净化我们的思想,以她门为精神来鼓舞我们的士气。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对社会有用的人。

7.感动人物心得体会 篇七

本刊讯 2月14日晚, 央视举行《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陕西省航天四院职工徐立平当选本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徐立平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 自1987年入厂以来, 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 稍有不慎蹭出火花, 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 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 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 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 药面精度是否合格, 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 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 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 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 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 “ 立平刀”。28年来, 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 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据业内专家介绍, 徐立平从事的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工作, 全中国只有不到20个人可以胜任, 而这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就是徐立平。

8.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 篇八

最近,我读了《感动中国人物》这本书,书中的有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意志坚强的张海迪,忠于职守的叶欣,人间天使邰丽华,执着的王顺友,栽树英雄马永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残疾人邰丽华了。

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意外失去了听力。5岁时,她爱上了舞蹈,被一位舞蹈老师看中,考查她跳《雀之灵》,对于没有专业舞蹈基础的她来讲,这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劈腿不到位,提腿不精确,手的姿势不协调,老师很不满意。邰丽华没有迷茫、气馁,对着镜子,不分昼夜,练了一遍又一遍,连她自己都记不清练了多少遍重复的动作。正因为她的执着和努力,她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

说到邰丽华,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姐姐弹了一首古筝曲《渔舟唱晚》,那优美的旋律在我耳旁萦绕。我希望自己也能弹奏这样的曲子。就这样,我走上了漫漫学古筝之路。起初的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坚持每天练习老师布置的曲子,两年下来,已通过了四级考试。可是,学的时间越长,曲子的难度也就越大,一首曲子一弹就是五分钟,有的甚至十分钟。慢慢地,我开始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接下来的日子,每天的练琴在妈妈的催促下才完成,弹了几分钟以后就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经常找借口作业太多就不弹了。

与邰丽华相比,我真的很惭愧。有这样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花时间,不勤奋练习,哪能取得成功。我以后一定要像邰丽华那样勤学苦练,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三(2)班

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体会 篇九

在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孝更绝伦足可矜之陈斌强,何处春江无月明之何h,悲莫悲兮生别离之高秉涵,爝火燃回春浩浩之高淑珍,动人以行不以言之陈家顺,冰雪为容玉作胎之张丽莉,孝更绝伦足可矜之陈斌强。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张丽莉老师。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我想,这一刻,有很多人泪落,为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我想,这一刻,有很多人激情澎湃,为了心里蜇伏许久的豪情。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感动,来唤醒心中的良知和激情。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物,来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

10.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心得体会 篇十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20广西优秀定向选调生,生前任乐业县新化镇白坭村的第一书记,年3月份刚任职满一年。这一年里,她走遍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也开启了她的“长征”之路。

黄文秀的“长征”,是进村入户的艰难路途。“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两个月,1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再远的山头她一座座翻过,再崎岖的山路她也一步步走过。由于村民分散在不同的山头,这对初来乍到的黄文秀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刚驻村的第二周,黄文秀就开始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的情况。百色市委宣传部覃隆华忆起黄文秀时说:“一个姑娘家毅然申请到偏远山区贫困村当第一书记,为了尽快上手,她经常一连几个星期都驻村里,周末都很少回来,白天群众出去干农活,她就用晚上时间进村入户,走访群众,兢兢业业。”在可见的影像资料中,黄文秀穿着朴素、笑容灿烂,身影常常定格在田间地头、定格在群众之中。进村入户固然不易,但黄文秀在这条“长征”道路上从未退缩,也不曾想过放弃。

黄文秀的“长征”,是冷漠人心的座座冰山。“之前那么多第一书记都没让我们村富起来,你一个女娃娃真的能做到吗?”初来乍到,村民对于黄文秀都表示怀疑。对于村民的质疑,黄文秀虽然觉得憋屈,但却不曾放弃。和贫困户们唠家常,帮贫困户们干农活,日复一日地“缠”着村民们,村民们也慢慢接受了她。从一开始的质疑和冷漠,到如今的热情与信赖,这都与黄文秀的努力分不开的。如果说路途的“长征”是一次身体上的挑战,那么人心的“长征”则是一场心灵上的对话。“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黄文秀深谙这样的道理,只有知道百姓的冷暖,知道村民关心什么、关注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工作才能做到点子上。短短一年的时间,她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了解他们的需求,得到他们的信任,帮助全村88户417人实现了脱贫,也真真正正地走入了村民的心里。

黄文秀的“长征”,是扶贫之路的重重困难。扶贫征程,道阻且艰。身为一名名校研究生,黄文秀本可以选择条件更加优越的工作,可她却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一片并不富裕的土地上做一名基层公务员。她一心扑在了扶贫工作中,父亲病了,她只能尽量挤出时间去医院探望,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一接电话马上就赶回村里。家人心疼她,劝她多注意休息,她却说:“脱贫攻坚到了关键节点,怎么也不能拖了脱贫事业的后腿。”黄文秀任百坭村扶贫第一书记期间,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拓宽村子脱贫之路;为百坭村申请到通屯的路灯项目,照亮了村民的“脱贫之路”。“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她如同一名战士,矢志不渝走在扶贫这条长征路上,她无悔于选择,是扶贫路上的永恒芳华。

11.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十一

高节卓不群◎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人物事迹】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 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 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 000多元钱。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阳春布德泽◎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

【人物事迹】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 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1389,这是随机选取的,2016年2月2日这个时间节点,“宝贝回家寻子网”累计收获的成功案例;数字与日俱增,它意味着,经由“宝贝回家”的大爱护航,越来越多被拐、走失、流浪儿童与家人团聚,那些曾经伤痕累累的家庭随之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雄心志四海◎重夺世界杯的女排主教练郎平

【人物事迹】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春草鹿呦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人物事迹】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弦歌感人肠◎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人物事迹】《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nlc202309020024

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为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曾担任歌剧《江姐》编剧,并为主题曲《红梅赞》作词,令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电视剧《西游记》里,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使他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另外,阎肃还曾创作过好几出颇有影响的京剧现代戏,比如京剧《红灯照》《红色娘子军》《红岩》《年年有余》等,备受观众喜爱。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大国多良材◎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人物事迹】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一个极度危险的工作,全中国只有不到20个人可以胜任,而这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就是徐立平。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化作光明烛◎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

【人物事迹】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 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万人自发前来祭奠和网上无数的追思。“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天下英雄气◎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官东

【人物事迹】2015年6月,在“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24岁的官东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危急时刻,他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官东舍己救人的精神,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特别表扬,他也因此被无数网友点赞。2015年10月13日,官东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颁奖词】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盛德表一乡◎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

【人物事迹】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 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颁奖词】一碗茶水端得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君子抱仁义◎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人物事迹】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颁奖词】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特别致敬:

抗战老兵 爱国侨胞 精忠报国

对于这些高龄老人来说,沧桑往事有很多已经淡忘,然而抗战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生命的记忆,也是民族记忆,国家记忆!他们的勇气、奉献和担当,早已经变成一个民族基因,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感动中国》2015年度特别致敬,抗战老兵、爱国侨胞!致敬!

12.感动人物心得体会 篇十二

针对典型人物报道如何呈现并引导价值观,如何更好地实现典型报道的价值导向功能等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为例,选取自开栏起(2010年3月22日)至2012年3月22日两年间的报道为样本语料,采取每4日抽取一份的方式(如所抽取的当日报纸中没有出现该专栏,则忽略不计),抽得77期专栏,共84篇典型人物报道。

批评话语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注重阐释意识形态与话语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认为意识形态影响着话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话语对意识形态存在反作用,同时注重分析意识形态和话语是如何源于并服务于社会结构的。作为批评话语分析者之一的哈桑(Hasan)提出的体裁理论认为,体裁研究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语境配置(ContextualConfiguration),二是体裁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al Potential,GSP)。在哈桑看来,“语境配置”可定义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个变量“组成的具体值”[1]。语场是指文本所涉及的内容,语旨是指文本所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语式是指文本的传播途径与方式;“体裁结构潜势”可定义为“对某一语体的文本结构变化可能性的描述”[2]。在此理论基础上,本研究对样本语料进行语境配置、体裁结构和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分析。

一、典型人物报道的语境配置

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对样本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典型人物报道的语境配置为:1.语场:褒奖赞扬,通过描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弘扬“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主题,倡导利他主义价值观。2.语旨:典型形象社会层级较高,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与媒体的关系是“自上而下”式。3.语式:以语言为主导,新闻报道式的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以文字和图片为传播介质;以书面形式为传播方式。这种语境配置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一)政治因素与报道主题———典型人物报道的语场特征

典型报道是在政治因素的干预和影响下诞生的,现今的典型人物报道依旧是以政治理念为主题的“风向标”。“身边的感动”专栏2010年3月22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开栏语《致读者》,提出要“通过报道身边的平凡人物、普通群众的故事,展示普通百姓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质,体现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分析“身边的感动”专栏中84篇典型人物报道可知,以“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为主题的报道所占比重较大(见图1)。“爱岗敬业”主题所占比例最大(44%),该主题突出典型人物克服主客观困难因素,热爱本职工作,坚守岗位的精神,倡导为人民服务,对工作和社会负责的利他主义价值观。“见义勇为”主题(16.7%)的典型人物报道突出典型人物为了保护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不顾自身安危,抵制违法犯罪行为或抢险救灾等事迹,宣扬见义勇为的利他主义价值观。“助人为乐”主题(15.5%)主要突出典型人物以帮助他人为己任,不惜舍弃自身利益,所呈现的也是利他主义的价值观。

因此,从语场上看,“身边的感动”专栏采用褒奖赞扬的报道立场,目的在于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

(二)经济因素与报道对象———典型人物报道的语旨特征

陆学艺等人根据个人的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不同,将当前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3]。笔者以十大社会阶层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语料中所报道的典型人物大多来自社会较高层级(32人,占38.1%),以“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居多,主要展现典型人物的乐观敬业精神。

典型人物报道通过呈现社会不同阶层的利他主义事迹,可以有效地重建层级间的互信,形成社会各层级的基本行为指南。而典型人物报道的诞生和典型人物的选取,都是为了满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虽发展较快,但却遇到了产业结构的瓶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时代的需要。“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作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词,被提及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此社会背景下,专业技术人员的“爱岗敬业”和“开拓创新”的价值理念必然会成为典型人物报道的重点。

(三)文化因素与文体特色———典型人物报道的语式特征

2011年,《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开展了“走转改”活动,典型人物报道的报道方式和传播途径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语言方面,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口语语言保留了一部分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特征。在传播介质方面,图片作为一种关键性的符号系统融入了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渠道,以“有图有真相”的方式进行图文并茂的报道。在传播方式方面,报纸与图书相结合,使文本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报纸中新闻作为“易碎品”的缺陷,延续了其影响力。

二、典型人物报道的体裁结构及其价值导向

(一)典型人物报道的体裁结构潜势

综观样本语料可以发现,典型人物报道要建构人物形象,就必然要对其个人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包含至少一个完整的叙事部分;同时,为了充分体现报道主题,报道还包含一些评价元素。本研究对84篇典型人物报道逐一分析,发现典型人物报道各元素出现的大致规律,即体裁结构潜势如下:

在体裁结构潜势的各类连接符号中,“^”是指该符号所连接的前后元素的位置不可变动;“()”内的成分是非必要元素,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内的元素可融入由“^”直接连接的其他元素;“(·)”符号内元素为非必要元素,其位置可在“[]”之内任意变动;“←”是指“{}”内的元素结构可以重复出现。

(二)体裁结构潜势的或然性与价值导向

在典型人物报道的体裁结构中,“标题”“图片”“编者按”为必要元素,出现的方式不存在变动;“人物简介”是可融入元素,“现状”是非必要元素,需要对二者出现的概率、形式做进一步分析。

1.“人物简介”的形式及其价值导向功能。

“人物简介”可能出现的形式有四种,笔者对样本语料中各种形式出现的概率(见表1)统计后可知,“人物简介”元素作为典型人物报道的必要元素,大多(72.6%)融于“现状”和“初始事件”元素之中,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使“人物简介”戏剧化;另一方面,“人物简介”在融入“现状”或事件叙述时带有冲突感,有利于报道为典型人物的个人经历贴上价值标签,使价值导向明确。

(注:“+”表明元素单独出现;“-”表明元素不出现;“/”表明所连接的两个元素相融合)

以《谢静绿化荒山十一载清晨植树晚上疲惫回城》为例:

暮春四月,万物复苏。山里的清晨还有阵阵寒意,眼前的谢静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大老板”的样子。不施脂粉的她皮肤黝黑,一身运动服打扮,熟练地驾驶着越野车驶进山沟。自包下火烧沟西山5000亩荒山后,这里就成了谢静的家。

过去一直经营被服企业的谢静,在32岁时迷上了山沟绿化,成立起青海绿通实业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4]

“人物简介”部分将人物的样貌、经历与其接受记者采访的具体状态相连接,增添了报道的现场感,避免出现“简”而“平”的现象。同时,典型人物报道强调人物所处环境和所做事迹间的对比性,凸显了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中隐含的价值取向。

2. 叙事结构的形式及其价值导向功能。

在所选取的84篇典型人物报道中,共有161次完整的叙事。“评价”元素出现的次数和位置都较为灵活,根据该元素出现次数和位置变化,叙事结构共有15种排列组合形式。笔者对这15种形式出现的概率统计后发现,“评价”元素集中出现的概率较大;“评价”元素集中出现一次或两次的情况较多,出现三次或四次的概率则较小;“评价”出现在叙事结尾和同时出现在开头和结尾的情况较多。

分析叙事结构中“初始事件”“发展”“结局”和“评价”四个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则可以发现:

第一,典型人物报道在叙事过程中会将事件报道与评价融为一体,制造纯粹叙事的表象,隐藏对人物的直接价值判断。“评价”的作用在于以意见性而非事实性的信息烘托和升华典型的形象,而“间接评价”却是一种以事实性信息的形式传达意见性信息的方式。记者在选择“评价”元素时,大多会用间接而非直接评价,这些意见性信息与事件叙述的融合度相对较高,不会给读者造成意识形态的强加感。

第二,典型人物报道会通过叙事元素的对比,凸显或隐含报道主题。在叙事中,“初始事件”“发展”和“结局”这三个必要元素间往往带有较明显的对比性。“初始事件”通常展现典型人物在作出典型行为前的状态,强调典型人物个人状态(如健康、财富等)和所处环境(如贫瘠、荒凉等)等条件限制。“发展”元素呈现典型人物作为行为施动者的自我调整或主动再社会化的过程。“结局”则呈现典型人物对社会的成功融入,并与“初始事件”所体现出的人物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以此使得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得以体现。

三、典型人物报道中的词汇语法及其价值导向

典型人物报道中的词汇语法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在词汇方面主要通过两种词典化路径对词汇所蕴含的价值观进行规范或重塑,并以凝聚共识的立意方式宣示报道的价值取向;在语法层面注重以负面评价的形式表达对典型人物的颂扬。

(一)规范与重塑———典型人物报道的词典化倾向

词典化是指“人们根据话语类型、个人语境、社会语境、社会文化语境选择几个用词去指称同样的人、群体、社会关系或社会事务”[5],有助于形成意识形态的认同。

典型人物报道的词典化主要有两条路径:

一是强化词汇某一方面的语义,赋予其规范性的价值内涵。这种词典化倾向通过重复,形成社会群体对某一词汇语义的认同,使社会群体明确这一词汇的褒扬性质,进而通过对这一词汇内涵的演绎,阐明内化于该词汇中的价值观,并明确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符合这一内涵。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词典化的“代表作”便是“最美”一词,该词已基本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典型人物报道中的“最美”一词最早用于2011年7月关于“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报道。此后,该词频繁用于典型人物报道,也频繁出现在“身边的感动”专栏报道中。专栏报道了危急关头在车轮下勇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身残志坚致力于法律援助工作的“最美律师”郭二玲,舍身救人于火海之中的“最美高富帅”周江疆等许多“最美”人物。近年来,不少公众一边感慨“道德滑坡”,一边却不知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间应何去何从。在这种社会语境下,典型人物报道中的“最美”人物为社会提供并强化了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使“最美”浓缩了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等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符号。

二是通过调整词汇语义,转变社会价值认知,重塑认同。这种词典化路径首先通过典型事例,赋予词汇一种新的内涵,形成新的价值认知和认同。这种内涵可能与社会对该词汇以往的认知不一致甚至相对立。

以“90后”一词为例,近年来大多数公众为90后贴上“非主流”“脑残”等负面标签,以鄙夷和质疑的态度批判90后群体。在此社会背景下,典型人物报道中推出一些与90后相关的报道,如《石秀琴:90后女孩撑起一片天》《“麻袋哥”:90后大学生的公益情怀》《见义勇为父子兵:90后儿子献出生命,农民工父亲身受重伤》,这三篇典型人物报道强调90后不是柔弱的、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自私的,而凸显了他们吃苦耐劳、心系社会、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试图调整公众对90后群体形象的认知。

两条路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条路径是对词汇固有内涵的强化,而第二条路径是对词汇可延伸内涵的挖掘与重塑。

(二)共识与评价———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观宣示

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不断加剧,不同阶层的现实利益与价值诉求各不相同,个人对固有价值观的坚持和对其他价值观的排斥、质疑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取得合法性,首先要去除意识形态的强制色彩,努力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当然,凝聚共识并不是说所有社会成员在所有问题或大多数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而是说人们要养成互动、讨论、争辩、协商和妥协的习惯,既要容忍异议的存在,又要克制自己的冲动,寻求大家对现实问题的都可接受的理性诉求,以及基本的价值认同。

以“耐心”一词为例,该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一般出现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互动之中,特别用来描述管理者(如官员、基层管理人员)对被管理者(如群众)的态度,或施助者对受助者的态度。例如,《石宝森:27年真情“种”法》[6]中用“耐心”形容辽宁省凌海市司法局宣传科科长石宝森27年的普法宣传工作,形容其用法律武器,维护百姓利益,为农民解难的事迹;《刘淑珍:火热夕阳红》[7]中“耐心”一词用于描述刘淑珍对高龄的、无儿无女的、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张秀玲老人的开导和劝慰;《胡艳苹:给28名智障者一个温暖的家》[8]中用“耐心细致”形容胡艳苹对智障者的悉心照料。

官民分化和贫富差距是当下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耐心”一词形成社会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间都应具备的共识,传递出一种强势者应该“耐心”对待弱势者,弱势者也不能缺乏耐心、无理取闹的理念。因此,“耐心”这一词汇也就具有促成不同社会层级间的价值认同,抑制群体分化的功能。

(三)批评与颂扬———典型人物报道中语义的转变

一些典型人物报道总是站在褒奖颂扬的立场上塑造典型形象,容易出现“高大全”的报道形象,很难获得读者认同。样本语料中出现了一些对典型人物的批评和质疑,使典型人物成为可接近、模仿的形象。但由于典型人物报道的语场并未发生变化,这种批评和质疑往往带有语义的转变,即以外在否定或消极怀疑的形式实现积极的形象呈现。

例如,《绿色守护神王海青》一文引用了王海青的五弟对他的评价:

五弟在黑金河林场经营苗圃,打算把树苗卖给县林业局。王海青放话:买别人一棵1元,除非你5毛。他甚至发出一条禁令:汤原县造林用苗一律不许从这个苗圃购买。五弟感慨道:“要是没这个哥,生意可能还好做些。”[9]

这一评价从表面上看表达了五弟对王海青的不满,这种不满是建立在社会普遍认同的“朝里有人好做官”的特权思维基础上的,而五弟对王海青的批评恰恰实现了对特权价值观的否定和对王海青不徇私、反特权的正直形象的颂扬。这样,一方面能够防止典型人物报道出现“高大全”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能够用潜在的意识形态影响公众,通过语义的转变促成价值认同的转变。

四、典型人物报道的出路

典型人物报道的式微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式微现象甚至引发了关于“典型报道消亡论”的争论。本文暂不讨论典型人物报道是否会消亡,但将其式微的原因归结为两点:第一,典型人物报道的语境配置未能与时俱进。“话语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会以不同的方式被生产、分配和消费,影响话语分配与消费的社会因素之多也绝不亚于影响生产的因素。”[5]与1942年典型人物报道诞生之初和历史发展相对比,现今的典型人物报道所处的社会语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典型人物报道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缺乏对社会语境变化的敏感,相应的调整较少。第二,典型人物报道在实践操作中未能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典型报道的理论体系可分为认识论和实践论两个方面,实践论层面的典型报道理论要求记者能够站在群众之中,当今典型人物报道对记者编辑的要求也是如此,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所有记者都能深入群众。有鉴于此,要解决典型人物报道的式微问题,就必须从报道的语境配置、体裁结构和词汇语法运用三个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典型人物报道要从语旨、语式上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在语旨方面,可以改变记者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缩小参与者间的社会距离,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要有所创新,必须转变“自上而下”式的报道为“自下而上”式的报道,即记者主动发掘典型人物,并与之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在语式方面,既可以适当增加新闻图片,使报道更加形象,又要在与新媒体的互动中获得主动性。从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来看,传统媒体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主动输出信息方面显得能力有限。不少传统媒体都拥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但并非所有拥有新媒体平台的传统媒体都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因此,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建设和管理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是促成典型人物报道拥有更大的受众群和影响力的关键。

其次,典型人物报道要突破千篇一律的布局结构。在语篇结构上,典型人物报道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一是配发编者按,以“阅读提示”等简明扼要的方式摘取典型人物事例要点,提炼报道内容,吸引读者阅读;二是配发短评,使主题得以提升,并以“我们”的口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形成对读者心灵的影响力;三是以“镜头式”的写作手法提升报道的可读性,叙事中要尽量体现冲突感,同时,以“镜头”取代以往评价性的标题,降低说教色彩;四是多用间接评价,人的品质往往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间接评价能使典型报道所展现的社会整体感更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报道的客观色彩。

再次,典型人物报道要善于将意识形态隐藏于词汇语法之中。把意识形态隐藏在词汇语法之中,报道中应少用主观性较强的形容词,多用带有更强客观性的动词和副词;同时,注重名词的词典化,借助报道载体的影响力,形成社会对某一词汇内涵的认同,进而整合和调整社会共识。同时,适当的负面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加深公众对典型人物的思想、精神、价值观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认同。

五、结语

传媒在当今社会已经同政治力量、资本一起,成为支配性的权力,它“能够有效地占用人们的心理频道”,使“观念倒映为现实成为突出现象”[10]。典型人物报道将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映入现实,又以宣传的形式占据公众的心理空间。它通过呈现社会不同阶层的利他主义事迹,重建层级间的互信,形成社会的基本行为指南,解构以“自我”为中心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方式,从观念层面调整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连接方式,将社会生活重新纳入经济生活之中。同时,典型人物报道又通过语义转变等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滋养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建构并维护着心灵秩序,成为累积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和道德资源的方式之一。

本研究只对《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的84篇典型人物报道进行了分析,对于一些非党报类报纸、杂志,如《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没有纳入分析的范围。因此,本研究未必能准确反映典型人物报道的整体情况。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概括和对文风的强调,可能会使典型人物报道处于不断的变革当中,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摘要:针对典型人物报道如何呈现、引导价值观,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典型报道的价值导向功能等问题,本研究对《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典型人物报道开栏以来两年间的报道进行了批评性的话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利他主义价值观,其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报道语境配置、体裁结构和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社会功能,价值导向,批评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2nd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55.

[2]Hasan,R.Ways of Saying:Ways of Meaning.In Cloran,C.,Butt,D.,&Williams,G.(Eds.).London:Cassell.1996.53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2(3).

[4]郅振璞,李亚欧.谢静绿化荒山十一载清晨植树晚上疲惫回城[N].人民日报,2010-06-18(6).

[5]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何勇.石宝森:27年真情“种”法[N].人民日报,2011-09-21(6).

[7]詹溪,冀业.刘淑珍:火热夕阳红[N].人民日报,2010-08-09(6).

[8]孟海鹰.胡艳苹:给28名智障者一个温暖的家[N].人民日报,2010-11-25(6).

[9]丁志军.绿色守护神王海青[N].人民日报,2011-12-06(6).

1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十三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谢晓君的支持。三年后,谢晓君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宣读了他们的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其实,《感动中国》的每个事迹让每个有良心和中国人都十分感动,我们作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学校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在学校里捡纸屑,在家里帮妈妈打扫卫生……这时我们虽然不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但一定是让中国人感动的人。

太阳自有太阳的光芒,小草自有小草的春天。我们要像泥土一样真切,小草一样生动,路边的石子一样平凡,把感动变成行动,多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被感动的中国,也将感动世界!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5

爱是什么?爱是连接妈妈的布带;爱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的无私精神。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节目,才真正明白了——爱是无止境的。

提到妈妈我们一定会想到支柱、关爱和温暖。有一句歌词唱得好: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孝子教师陈斌强也是这么想的。陈斌强今年37岁,是一所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镇学校的教师。他的妈妈六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四年前父亲又不幸去世。他不放心妈妈一个人在家,就用他小时候妈妈背他的那根布带,把妈妈和自己紧紧地绑在一起,用摩托车载着她一起去上班。精心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用自己的孝心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他是多么孝敬父母啊!想想我自己:差不多每天都要惹妈妈生气,妈妈让我帮忙干点活我还磨磨蹭蹭不愿意。比起陈斌强叔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选择逃避。可是年仅12岁的何玥却不害怕。12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恶的小脑胶质瘤“病魔”却逼近了她。病痛的折磨让她更坚定了捐献器官的决心——她要用自己残存的生命去换来更多人的健康。她是个富有爱心的坚强的孩子,弥留之际她心里想的不是自己;是回报伟大的祖国。在她生命最后的三天,她一直在唱:“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她的壮举让她的生命在三个人的身体上得到了延续。何玥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上一篇:小学安全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老师的目光中学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