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

2024-07-07

当前经济形势(共13篇)

1.当前经济形势 篇一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着成效,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

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是好的,是健康的。农业连续五年获得大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今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国内居民的购买力大幅度提高,金融行业运行平稳,通货膨胀的势头基本上得到遏制。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现在开始至少还有30年的快速发展期,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今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其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场金融危机虽然使我国部分金融企业遭受了损失,但损失的数量很小,不可能从根基上动摇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和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正确判断、科学决策,确立“保增长、扩内

需、调结构”的战略思路,及时、准确、有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基本形成,全年8%的保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但是,要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面临许多已经呈现或潜在的问题和困难,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自发投资和消费等作用比较小,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没有完全形成,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国际经济复苏迟缓等问题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因此,在2010年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同时增强灵活性,逐步实现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由经济快速回升转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最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最主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新时期,我国面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首要任务。目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广大农民由于收入水平所限导致的购买力不足,所以,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必须进行新一轮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才能释放出来;只要农村消费市场得到启动,我国就能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使我国经济增强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我们坚信,党会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带来的春风,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2.当前经济形势 篇二

首先开始第一个问题。中国的改革进入新时代,其标志就是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决定的总意向,从我的感想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句话。第一,改革的决心前所未有。决定中说,到2020年,在改革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取得决定性的成果,改革有了非常具体、明确的目标,反映了国务院推进改革的决心。第二,改革的广度前所未有。以往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政治改革等六个方面展开,而这次的改革涉及到以往很少提出的,比如人的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以及军队制度改革等。第三,改革的思路前所未有。这次改革的具体措施已经深入到各种不同主体的权利的公平配制,在灵魂深处改革。第四,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从改革的保障措施可以看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是一个高层面、权威的,能统帅其他各部门的小组。第五,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因为这次的改革很深入,要触及利益,触及灵魂。第六,改革释放的能力前所未有。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释放能力,一是改善人的预期,比如因为改革的预期,大家投资的积极性上来了;二是改革优化资源的配制,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改革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第二个问题。三中全会所决定的变革,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很多,我从全面优化功能配制方面加以说明。这次改革中的改制,核心是优化责权关系,涉及权利和利益的改革,抓住了改革的核心。总而言之,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精髓部分可以总结为八种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党与其他主体的责权关系,这次改革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的力度,改革要有强硬的领导机构,但同时也要通过给予其他主体更多的权利来形成改革的活力,这一次决议把人大的权利提高了,同时要协商民主,还要发挥广大人民的主体作用,另外改革总体目也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新的概念;第二种关系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资源配制中要很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把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确定下来,这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的,今后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服务、保护环境等方面;第三种关系是要处理好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公有制财产不可侵犯,非公有制财产也不可侵犯,财产不可侵犯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第四种关系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是财权与事权,中央政府要掌握财权,事权也要收上来,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也要对等,这样能调动两者的积极性;第五种关系是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一方面要保障农民的各种权利,包括其中最重要的土地权利,另一方面是城镇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搞好户籍制度的改革,产业制度的改革,福利制度的改革等等;第六种关系就是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这一次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由制度来保护环境,具体分为资源方面的制度和环境方面的制度;第七种关系是特权与民权的关系,最重要的要打击和限制特权,增加民权;第八种关系是国内与国外的关系,也就是继续对外开放,一个是产业对外开放,另一个是区域开放,要建立发展自贸区域,还要发展丝绸之路。总的来说,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公平,以前的改革是讲效率,现在更多的是讲究公平,具体就是权利的公平配制。

第三个问题是三中全会对经济的影响。我主要说两个层面的影响,一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二是对行业的影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短期、中期和长期,短期就是未来几年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目前整体面临下行压力,但预期第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短期经济会上行。中期影响方面,一系列改革决定对于调整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无疑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但改革对经济增长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中期经济增长也有可能产生向下的压力,包括地方政府以后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大搞建设,同时中国经济面临大调整,此外中期还会对房价产生向下的影响,或者说有利于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从长期来看,这些改革导致的矛盾在短期、中期化解之后,长期就会走向一个健康、先进、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对行业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说不利的一面,主要对以下三类行业带来挑战。一是对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改革将产生压力;二是垄断行业,因为改革要鼓励各种发展;三是对高消耗、高负担、高排放的“三高”行业。

而对另外一些行业来说,则是受益的。第一,节能环保产业和生态行业,因为我们要建设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制度;第二,部分资源、能源行业在短期内要受益,有些长期受压制的价格改由市场来定价,短期有价格上升的空间;第三,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媒产业、教育培训产业及旅游产业等;第四,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产业及养老福利业等;第五,部分生产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物流业等等,民营银行也可以发展,物流业则是生产型服务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第六,现代农业;第七,军工行业;第八,妇女儿童相关行业,包括婴幼儿,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会增加这个行业的需求。

3.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取向 篇三

二、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中长期背景

概括地讲,当前我们把握中国经济面临的中长期背景最重要是把握三点:

1、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和潜在增长率下降

2、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转方式刻不容缓

3、消化前期大规模需求刺激所积累的矛盾

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叠加的,共同构成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的背景。

三、2014年的经济环境及政策取向

2012年四季度以来经济总体而言逐步走稳,可喜的是在经济增速显著放缓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呈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当前经济的回升,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旧的发展模式。因此,调结构、转方式仍然是任重道远。那么,今年经济环境如何?

外部环境:总体而言,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去今年,我国外部经济环境和外需状况有望小幅改善。但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出口竞争力开始下降、贸易区域结构中发展中国家占比超过一半的情况,估计今年出口仍将维持与去年大体持平的、相对低速的增长格局。

内部环境:从内需环境看,投资方面,预计今年投资增速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略有下降。消费需求方面,增速将保持基本稳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将略有上升。总体来看,今年的需求环境与去年大体相当,不会比去年有明显改善,当然明显恶化的可能性也不大,可以说是基本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部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信心,释放活力。

政府政策的总基调或总取向就是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防止出现大的波动和风险的情况下,抓紧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尽快构筑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奠定制度基础。

4.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篇四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值此战略转型的关节点,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应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

一、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

认真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自2008年开始,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落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的平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减速是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它。

过去30余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一进程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转移。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一产业(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10倍),这种转移便意味着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结构性增速”。但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劳动力和资源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70%)。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之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滑。潜在增长率构成未来我国现实经济增长的基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结果,2011~203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经济减速不可怕,关键要提高效率

断定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机遇和空间,这一变化是值得欢迎的。

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30余年高速增长波澜起伏,其间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增长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便是其中最显著者。如此等等,使得中国百姓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难得到与GDP增长率同步的提升。这些代价,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分”。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的效率降低上。

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巨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GDP10%的净出口支撑着的,仅此一端,便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把生态环境等外部影响也视为“投入”,我们为增长付出的成本更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不断下降,但到2011年,仍然在4%左右。若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便仅有5%左右。

从产出看,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水分,关键要看投资能否形成有效供应。如果投资变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更有甚者,一些投资固然形成了现实生产能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规模巨大的流通库存,并进而迫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长期闲置。与这样一些流通库存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对应的产值,同样构成经济增长的“水分”。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已是痼疾,就是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已低于80%,有些产业甚至低至70%。按照85%~90%系正常水平的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危险水平,有的行业已进入破产的境地。应当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死荷重”。

将投入和产出对比起来分析,便形成评判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指标。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近年来,在增长至上的激励机制下,各地对增加投入普遍高度重视,但很少顾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更忽略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高悬,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的数据,清楚地刻画了这一变化的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979~1995年,平均为

2一阶段上升了523;第二阶段为1996~2011年,平均为35。后一阶段竟比前2%!与相似增长阶段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现阶段增量资本产出比明显

0的水平,偏高,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其增量资本产出比基本维持在2

此后则缓慢下降。

显然,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长期居于高位,但速度过快,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包含的“水分”不可小觑。如此,倘若我国经济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大大压缩了其中包含的“水分”,换言之,如果增长速度之下降换来了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将更为真实,人民将因此得到更多的福祉。这种变化不仅不可怕,而且是值得欢迎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根本上决定了两类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所谓发展问题,所谓赶超问题,所谓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质上是缩小两类经济体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因此,比过去稍慢但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为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证。

三、新阶段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思路

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当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早向供给管理转型,政策重点尽快由短期的救市和维稳,转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哪一个国家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全球发展新格局,也就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赛中胜出。

四、宏观稳定,微观搞活

着眼于调整结构,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搞活”。这种政策转变的核心便是,从关注需求管理转向关注供给机制的培育,转向关注激励、效率、竞争、生产率以及资本形成等这些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因素。

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解决产能过剩的政策工具,也应通过改革,主要从供给方寻找。

其一,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更多是由于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目前,一些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所出现的产能过剩,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是有了大量投入,却形成了一些无效的或过剩的产能。

其二,从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来看,尽管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主要是体制性的、供给面的原因。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盲目扩张、重复建设,这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有人说,重复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也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是由企业自己来埋单的,而在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最终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埋单,因此,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在投资决策时就会更加“大胆”,它们会通过给土地、赠予

矿产资源、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推动投资,使其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经验研究表明,产能过剩较严重的产业,恰恰是政策倾斜产业和扶持性产业。

5.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篇五

从2008年开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时整个世界的实体经济陷入一片恐慌。

美国经历了从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这也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威胁,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不断增加。此次经济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今世界进入了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关于经济大动荡。在本轮金融大动荡中,银行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并正在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为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采取全面措施救市,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这次全球金融动荡正在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滑,至少在很多发达国家,他们的进出口贸易额还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是强国,例如希腊和冰岛,连国家都几乎不保,更不用说进出口了。

其次,关于格局大调整。受金融危机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世界格局处在快速变革之中;主要大国的内外战略调整牵动着国际形势走向,新兴力量开始步入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占据了人类道义与利益高地之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使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竞争更趋激烈。例如,奥巴马政府受金融危机、阿富汗、伊拉克、伊核、朝核等难题的牵制,在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和新兴力量崛起的背景下,认识到美运用实力手段的有限性,开始回归现实主义,淡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分野,提出“建立多伙伴世界”;放下身段,“平等对待”发展中大国和各类盟友,谋求它们在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核裁军、反恐防扩等重点议题上与美合作;主动向伊斯兰世界示好,增加对非洲的援助;强调应用“巧实力”,侧重通过对话、接触和外交谈判为热点问题降温;重视公共外交,旨在重振美国际权力、秩序和规制的主导地位和塑造力。奥巴马尤其重视发展美中关系,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动力之源,上任后积极开展中美对话,并来华访问。

第三,关于体系大变革。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下降,加速了世界力量转移的过程,从而推动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要求日益强烈,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持续高涨。“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加强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国际经济体系改革起步,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出现新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将发达国家5%和3%的投票权转给发展中国家。G20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平台。作为此轮国际体系变革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在危机中应运而生,作用不断提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

最后,关于模式大发展。历史上往往大危机带来大变革,促使思想大创新。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对各种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热议。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美英的意识形态泡沫——人类并非别无选择。对新自由主义模式的质疑声浪在全球范围内泛起。英国《金融时报》

认为,如果说柏林墙倒塌标志着“华盛顿共识”的胜利,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则“宣告了它的死亡”。虽然美国一再强调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主要是美国没有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创新与金融管理、合理储蓄与超前消费的关系,但这三大关系严重失衡的根源还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使美国出现了重新审视和修正新自由主义模式的浪潮。奥巴马提出了庞大的经济复兴计划。从该计划的一系列内容来看,实际上预示美国将对新自由主义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修正

6.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 篇六

关注宏观调控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针对经济运行的新形势、新问题,我国这次宏观调控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一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指导原则,提出“稳中有为”的命题,即宏观调控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这回答了宏观调控要不要“出手”的问题。

二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规则,提出“合理区间”的命题,即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这回答了宏观调控什么时候“出手”和怎样“出手”的问题。

三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换挡定位,提出“中高速增长”的命题,即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宏观调控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回答了宏观调控“出手”的力度问题,要维持中高速增长,防止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

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含义

7.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分析与应对研究 篇七

一、当前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分析

(一)供大于求的现状

第一,市场需求逐渐饱和。 对于工业行业而言,煤炭资源的主要作用是辅助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而并非作为直接的资源进行利用,这些年来,这几大行业都在倡导使用新能源,导致煤炭市场的需求量逐渐变小。

第二, 煤炭的供给量过剩。 过去十年属于煤炭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近年来,我国在建或者已经建成的煤炭基地就有十三个,二零一零年,我国煤炭的总产量达到二十八亿吨,巨世界第一位,煤炭资源的供给量过大,已经成为了当前煤炭行业的重要情形之一。

(二)受到新能源产业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技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新能源的研发和使用成为了煤炭行业发展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相比于煤炭资源,新能源有着可持续利用、污染小、效果好等优点,因此, 受到了社会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无论是生产制造业、医药业还是在其他一些行业,新能源的使用随处可见,因此,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迅速的转变,导致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减少。

(三)受到其他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一,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和美国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得缓慢,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国家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已经远远不如前几年, 煤炭资源的价格也开始显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很多煤炭能源消耗的公司开始对煤炭资源大量进口,导致了我国煤炭的销售利润持续降低。

第二,当前,我国煤炭行业的另一个主要情形是,煤炭企业的开工率较低,煤炭库存过于饱和,行业正在面临着整体亏损,有些地区的政府出台了煤炭资源转化率超过五成的要求, 导致了很多煤炭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建设下游企业。

(四)行业内部的发展过于极端化

近几年里,因为很多企业对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企业煤炭资源开采到了匮乏的地步,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遇到的重大困难,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发展过于极端化,也导致了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矛盾更加体现了出来。

(五)缺乏充足的流动资金

经营效益的降低肯定会对资金的供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对企业的内部调控和业务拓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就当前而言,企业贷款回收过程中现金所占的比例进一步缩小, 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得到了提高,企业所要承受的风险也进一步提升。 价值煤炭行业的种种现状,导致了煤炭企业陷入了难以经营的局面,有很多企业采取了裁员的方式来环节这种现状,但是,这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煤炭企业发展的相关应对措施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我国煤炭行业当前的经济形势, 煤炭资源供应量过大、供应远远超过需求,已经成为了当前制约我国没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煤炭企业应当认清问题的根本,从根本入手去解决这个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了以下相关建议,

(一)加强改革的力度,坚持市场化原则

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将市场经济的基础调节作用发挥好,煤炭企业的改革一定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将煤炭基地的建设力度有效提高,与此同时,要加大煤炭资源管理的力度,打开煤炭市场,煤炭供给方和需求方一定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来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

(二)杜绝过度开采,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在进行煤炭开采时,一定要将煤炭的开采技术、开采要求、开采需求量等多种因素考虑进去, 而不能单方面考虑一种因素, 根据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等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使煤炭的生产数量与消费数量总体呈现协调的态势, 使产业的专业受到科学化的推进。 与此同时, 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有效率,从而使煤炭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三)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得到改善,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一定要建立起和煤炭企业发展相关系数的税收财政体系, 来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使用新能源产业加以支持,使城市、区域得以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对煤炭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减少煤炭税收,来提高煤炭企业的收益,使整个需求市场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四)使销售的途径得以拓宽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其经营一定要和公司、市场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企业内部的销售机构得到健全和完善,要加大和兄弟企业、合作企业的互动与联系,还要定期和政府部门予以沟通,让政府了解煤炭企业的需求,了解政府相关政策,如此来拓宽煤炭企业销售的渠道,使企业的销售变得更加容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煤矿行业的前进道路存在着阻碍,可是,是完全有办法来拓宽前进道路的,只有工作者齐心协力,将上文提到的给内容做到位, 并且找寻新的解决措施, 才能够推动煤矿行业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朝阳.谈我国煤矿企业现状[J].中国矿产,2010

[2]叶伟伟.对中国煤矿企业中存在的问日做以分析研究[J].矿产开采,2011

8.应如何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 篇八

那么加息还有什么更大的意义吗?我们认为还是有的。首先,加息不是信号但却是标志,即中国刺激政策退出不是开始而是进行到中途。因为中国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的手段还不能说是主流的手段,相反,更行政化的——像贷款规模问题控制、窗口指导之类的手段在当下的中国见效更快些。

至于利息率,这个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货币调控手段(其实它本身就是最基础的一个价格——货币的价格),往往在我们的管理者眼中被视为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说,当物价指数CPI上涨到一定水平时,不得不调高利息。

不过,没关系,对于投资者看清这一层关系最有意义的是要帮助判断经济的走势,而不是非要搞清楚道理是什么。从事后看,相比较于“刺激”的2009年,2010年作为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一年也不为过,中国经济确实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小,无论对于刺激还是退出刺激时间短一点都还在合理的范围内。

基于刺激政策已在退出之中的判断,我们更愿意说,中国的经济还是在恢复性的增长之中。对双底的担忧还存在,但出现的可能确实不大。因为无论是广义货币总量M2的指标,还是表明制造业活跃程度的指标PPI都显示,中国的经济并不冷,甚至是有一点偏热。

更需要引起投资者关注的是近來政府高官对人民币升值的一系列表态,同几个月前与美国对着干的态度相比,弹性大了许多。当时,中国政府中总会有一些像头后长了“反骨”的愤青心态,当美国人要求人民币升值,我们就会认为是美国大资本家变着法的又想来“剥削”我们,他们心怀叵测,他们别有用心。

央行行长周小川“两会”期间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转轨过程中,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的价格也会处于不断转变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也包括了针对短期的一些经济形势的变化,比如亚洲金融风波,比如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经过若干年的中国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探索、论证和实践,我们认为,中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应该是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

周小川指出,中国的汇率机制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整个改革开放进程需要所确定的一个制度,但在危机条件下,“不排除我们会采用特殊的政策,也包括特殊的汇率形成机制,它也是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的这段话,如果结合着危机走出、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前景,“特殊的政策”不再特殊,人民币的升值也就是可以预期的了。

小川话音未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就表示: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将以微调的方式退出;对于人民币汇率,则将逐步以渐进可控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中国官方的词汇中,改革往往就是推进的意思。

我们在这里更愿意提醒投资者,人民币升值可以相当大程度上对冲掉因加息和使用其他货币工具而收紧的流动性。在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的流入自然会加大人民币的发行。即使不去看重这个因素,我们更愿意说,美元重新变强意味着更多美元货币流向美国来助美国经济复苏,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的经济。

人民币变强、升值,确实会影响出口,但随升值带来的积极影响更值得看重。如果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低位,中国必将面临更大的输入型的通胀压力,无论是铁矿石、原油、小麦、大豆和棉花。而对于那些来料加工型的出口企业来说,更难说是灾难。也许真正的失意者是把中国本来就不多的石油以出口换汇名义而大发其财的中石油,如果人民币升值能让它增加国内供应岂不善哉?

9.中央经济精神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篇九

组员:鲜欢欢、单丽敏、韩翔宇、周青、金玉媛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预见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政策紧缩信号”的预期已不存在,明年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无悬念,稳定仍将是大方向。

高盛银行中国经济学家乔虹预计官方政策立场不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预计中央经济工会议将重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他们希望传递出宏观政策仍将保持稳定的信号。我认为此次会议可能会保留调控通胀预期的内容,但不一定会明确地提及资产价格通胀风险。”乔虹说。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的宏观政策要转弯但不要转急弯,财政政策仍要积极,但货币政策要慢慢转向中性,为结构的调整服务。

明年我国的经济工作重点应该是调结构,这里的结构不仅是产业结构,还是‘大结构’——除了产业结构外,还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和经济结构。只有这个目标明确了,其他的政策选择就好办了。因此明年财政政策应该唱主角,财政制度本身、财政支出结构都要优化。

关于出口结构调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郁义鸿指出,到了规划调整的时候了,“虽然短期内很难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但提高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是大势所趋。”他认为,可考虑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的作用,“它应该为实体经济转型服务”,“应该花一些钱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引进先进的技术”。

促内需的地位应更重要。在11月27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明年宏观政策的趋向,第一条就是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

“促内需的地位应该要重于调结构和保增长,从消费终端拉动经济的增长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郁义鸿对本报记者说,“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个税起征点”。

但他认为,去年出台的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不是长久之计,“拿全民的税收去补贴一些群体和行业,不仅会导致不公平,还会扭曲资源配置,给调结构带来负面影响”。

股市不改振荡向上趋势。对股市影响方面,广州安惠投资总裁陈国华认为,这次经济会议召开后,有关未来流动性的政策是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信息。即使会议防通胀政策超预期,那么在银行股带动下,股指短期也不会大幅下跌,股市长期振荡向上趋势不会改变。如果政策不超预期,那么在中小盘股和大盘股的风格转换过程中,股市就可能横盘振荡。具体板块方面,陈国华预计,新能源和低碳板块、消费等内需板块、金融板块可能从会议中受益。尤其是金融板块,它是受益政策微调最大的板块。

楼市明年下半年或调整。深圳社科院城市运营中心主任高海燕认为,民众对政策的依赖性不要过高。因为相较政策,市场调整更重要。不过,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张海清认为楼市价量暴涨源头是市场资金无出路,投资者对股市不稳定、投资实体亏损有目共睹,因此导致房地产在2008年调整之后遍地出现翻番现象。

她认为,短期内市场缺乏降价动力。

高海燕却认为市场存在调整机会。一是优惠政策的作用力有递减效果;二是市民购买力也有递减效力;三是2010年政策将适当收缩流动性;四是把资金投向楼市的中小企业主有可能因为在2010年要扩大经营生产而抽出资金,多种作用力的积累可能导致楼市走向调整。不过他认为2010年上半年市场可能仍未有大变化,调整可能出现在下半年。

理财建议调整资产构成。广州富垠黄金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兵表示,民生问题将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为此,包括房地产、消费、证券市场在内的诸多理财领域都可能面临着被重新梳理的前景,一些行业可能被进一步促进,一些行业则可能被遏制。

在此情况下,普通老百姓的资产构成就需要在会议后进行相应调整。比如说今年一年房地产价格飞涨,房地产价格可能会受到会议的高度关注,由此制定出抑制房价的对策,那么,想投资房地产的市民就得谨慎。又比如说证券市场,可能会受益于经济会议对于消费市场的进一步促进政策,也可能受累于银行货币紧缩政策,老百姓买股票基金做短线,还应慎重为佳。”这些可能改变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一种不确定性氛围,而黄金作为抵抗信用风险的最佳工具,向来适合在这种不确定氛围中发挥作用,则黄金的保值需求可能将增强,甚至有望取代部分原来的房地产投资需求。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侯惠民认为,在金价上涨的背景下,国内黄金市场未来看好,老百姓不妨提高黄金在家庭资产配置中的比例

10.当前经济形势 篇十

海管1001张锐 0211100105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一名关心国家发展的在校学生,我想就我个人而言发表下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微薄看法。

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冲击的面前,中国的经济从总体上看,依然保持了相当好的一个增长势头,尽管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放缓的趋势,各季度来看,一季度增速为10.6个百分点。二季度为10.1,而到三季度就降至9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一样都在放慢,但保持较高的增速依旧十分不易。但,随之,通胀的压力给当前的经济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百分之八十的企业认为当前的通胀已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就当今而言政府想要管理通胀预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日趋险峻的CPI指数面前,政府利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大部分人认为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利率,进而加速投资和消费。但从货币主义观点看,货币存量的增加,最终将影响到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就中国现实情况而言,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居民对当前物价满意指数为28个百分点,较上季度下降1.3个百分点,各季度未来物价预期持续走高。一个较为现实的现状是,主要城市居民预期房价继续上涨,投机性抢购的局面屡禁不止。虽然通胀似乎已成实事,但也不能忽略在其他领域取得的进步。我国的工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外资进出口等等这些指标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另一个趋势而言,在内需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外贸出口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尽管外需增长明显放缓,对我们的外贸出口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但顺差依旧保持短暂的增长,产业结构也趋于协调,这是可喜的改善,例如,结构调整中注重进一步抑制能源消耗搞,资源消耗高和环境污染重的一些行业的快速发展。

当然,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有条件的。首先,要看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外需减弱的因素,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累积效应。多年来,面对经济增长过快,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关系严重不协调的矛盾,面对能源资源消耗打,环境承载压力大,以及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其次,应该看到我国人口多,市场打,人均收入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还不搞,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潜力还十分巨大,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需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的路线,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1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分析 篇十一

关于世界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略微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笔者从官方或者民间对几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分析的某个结论入手,对目前经济形势和热点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主要从一,美国经济被预测在2014年会强劲复苏;二,在世界各国均陷入不同危机时,中国被认为风景独好;三,日本被预测2014年经济不容乐观;四,欧洲被预测2014年经济将会回暖。从这几个观点,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势;热点问题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概况: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温和复苏期,逐步趋于稳定,发达国家情况好一些,但新兴经济体任然比较困难,而且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是总体形势优于2012年和2013年,笔者分别了解了各个国家的经济恢复情况。

二、 美国:“世行预测美国经济在2014年会强劲复苏。”

对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笔者主要把经济增长率、就业率、通胀这三个指标作为大致考量标准。

经济增长率: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1%,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美国商务部称,是由于今年不同寻常的寒冷和破坏性天气,以及出口的大幅下滑,造成了一季度经济放缓。如果美国经济只是由于寒冷天气导致的放缓,那么天气转暖,美国经济应有所反弹。但并不能预测到美国经济会强劲复苏。

就业率:(1)2014年一月美国新增工作岗位11.3万,连续第二个月低于预期值。(2)外国媒体1月11日报道,美国2013年12月的就业率是创下近三年以来的最低点。但这种情况仍被暂时受到严寒天气的影响所解释。

通胀再看美国通胀数据,美国通胀率可能已经触底。今年稍早数据显示,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通胀率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胀率低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看,供给方面来说说明生产能力不行企业衰退,需求方面说明消费者收入低,所以说明美国今年稍早时经济并未向好,前景仍堪忧。

以上三项数据并没有表明美国经济向好,笔者认为天气转暖美国经济应有所反弹,仍有复苏的可能。但是至少目前并不能清晰说明美国经济会复苏。

但是2014年,美国的金融风险确实得以化解、债务情况想对安全、实体企业形势想对向好。而QE的退出,会吸引大量国际投资的进入。洗尽铅华的美国应该会有新一轮的发展周期。

三、 中国:“有一种说法认为,世界各国均陷入程度不同的危机之中,唯有中国风景独好。”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和简单,应先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经济确实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但是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带来了收入差距扩大、内需不足等不利影响。从2008年开始,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加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告一段落,所以中国仍然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危机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并且由于中国经济的内在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中国的经济增长告别了两位数增长的辉煌时代,进入经济放缓阶段。

但最近才看到一句话觉得很励志,也很正确“做事的进程其实没我们想象的重要,效率高,坚持更重要。” 只要我们一直高效率做事,就不要因为事情一直没有进展而恐慌。质变之前一定会有无数的量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适用,经济放缓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提高效率。

中国经济进入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考虑到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机遇和空间,这一变化是值得欣喜的。

关键是提高效率,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低。投入产出的效率低。

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产出看,对于我们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需要三驾马车拉动,投资、消费和出口。而投资是三种方式中效率最低的方式。

不止如此,我国的投入和产出分别还存在其他问题。并且除了投入产出效率,还有技术进步效率等等效率需要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是先提高效率,目光长远。

所以,综上来看,“世界各国均陷入程度不同的危机之中,唯有中国风景独好”。这句话其实并不是那么正确。但是如果中国经济发展提高了效率,实现中国风景独好还是有可能的。

四、 日本: “2014年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2014年的经济形势是建立在2013年的情况之上的。

而2013年全年GDP增长2.6%左右。其中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性财政政策、以及汇率大幅贬值效应等都在2013年让日本经济走出了通缩。看起来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实不然,这一切都是以日本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为代价的。刺激政策减弱、消费税增加、政府债务压力上升等等让2014年日本经济增长会减慢,即使是在经历低迷状态后经济异常迅速发展,但是與稳定的发展相比,增减变化太大都会造成国家经济风险的增加。

所以,“安倍经济学”在短期内发挥出激励功能,但在实施一年后刺激效应逐渐减弱,经济增速递减趋势明显。笔者也认为2014年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五、 欧洲:“2014年欧洲经济回暖”

数据显示2013年7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出现两年来首次扩张;财政减赤步伐大大放缓;一些大国的进口需求增加,提高了欧洲的出口这辆马车对经济的推动;欧洲自身经济的缓和,金融市场的回暖,经济增加增强了欧洲各行各业的信息,因此增加了投资和消费。

这些现象都说明欧洲的经济已经出现积极信号。

但是2013年6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仍维持在纪录新高12.1%的水平,失业率如此高是因为雇主为了减少成本,所以减少雇佣。但是这会进一步侵蚀消费者的需求,影响消费拉动经济。因此这种情况下,还不能看出欧洲经济在2014年会回暖复苏。

此外,整个欧洲经济还存在一些结构性和周期性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随时可能爆发的,并不能保证这些问题在2014年不会爆发。而过去不久的2013年秋季得过大选后,更是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德国大选后更需要讨论一些潜在的重大问题,比如欧元债等;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银行体系和经济状况仍在恶化;及其高额的政府负债让意大利经济衰退等。所以笔者认为2014年欧洲经济形势不一定能回暖复苏。

作者简介:

向山乔(1993.11—),四川浦江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公共关系专业2012级;

管明曦(1992.04—),重庆永川人,西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11级;

12.当前经济形势 篇十二

1 连锁酒店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原则

作为连锁企业来说, 其营销策略就是调研客源市场、掌握客源流动规律、选择客源目标、确定销售方案、实施营销战术等一系列的营销过程。这个过程中, 应当坚持基本的营销原则:

(1) 重视营销控制过程。营销策略要达到既定的目标, 必须重视营销过程的控制, 要对每个环节、每个层面、每个细节按照既定的方案, 加强连锁酒店人财物的管理, 尤其在加强营销中的资金利用率, 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市场的应变性上进行控制。

(2) 坚持营销方案的落实。市场是变化的, 但营销方案的制定也是考虑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制定的, 因此, 在营销过程的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应坚持做到营销方案的贯彻落实, 保证方案按时间、按进度、按要求做到。

(3) 做好营销方案的多种准备工作。营销方案的实施会遇到不同的市场变化, 就酒店经营来看, 也可能会遇到诸如地方经济、社会活动、气候的影响, 因此应当从做好预案出发, 在营销策略方案制定中, 要多准备几套方案, 以备不时之需。

2 连锁酒店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管理

连锁酒店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应加强营销过程的管理, 保证营销策略的正常运行。其市场营销的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 连锁酒店企业的品牌管理。品牌管理的核心就是品牌计划、品牌设计、品牌特色、品牌模式, 而对这些品牌环节的管理是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和关键, 它决定着市场的影响力。对酒店品牌的管理关键在于酒店的经营模式、经营品种、经营特色管理等。

(2) 连锁酒店企业的人员管理。酒店管理层和酒店员工的管理是做好酒店营销的关键, 应当从提升酒店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营销素质出发, 以加强其凝聚力, 提高其业务水平, 增强其市场应变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为主要管理内容。

(3) 连锁酒店企业的财务管理。连锁酒店的财务管理始终是营销策略中的重中之重, 要从节约成本、减少开支、提高资金开支的利用率、减少采取漏洞、加强收益管理等方面, 为市场营销提供财力支持。

(4) 连锁酒店企业的客户管理。对客户的管理始终是连锁酒店经营的主要内容, 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是基础, 要重视与客户的互动, 注意倾听客户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客户稳定市场、发展市场, 使酒店有充足的客户源。

3 连锁酒店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步骤

连锁酒店企业市场营销过程包括分析市场机会、确定市场策略、设计市场营销组合和管理营销活动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1) 分析市场机会。连锁酒店企业通过收集各种渠道的市场信息, 分析产品、市场形势, 寻找、发现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具有更大优势、能享有更大的差别利益的市场机会。

(2) 确定市场策略。在分析、评估市场机会之后, 还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预测等工作, 进一步确定企业要以哪个或哪些市场为目标市场, 在目标市场上经营哪些产品, 进而制定适宜的市场策略。

(3) 设计市场营销组合。营销组合决定企业营销策略的效益, 因此, 连锁酒店企业应当根据市场的形势, 根据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 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客户层次的产品组合, 既要满足高端客户, 也要坚持大众客户为主体。

(4) 管理营销活动。连锁酒店企业执行营销活动中的监督和过程控制, 是营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设置监督和控制机构, 加强对整个营销过程的有效管理。

4 连锁酒店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目标市场定位

根据连锁酒店经营的特点, 目标营销通常要经过三个步骤, 即市场细分、市场目标化和市场定位。

(1) 连锁酒店企业的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就是通过观测市场中不同的消费者需求, 并根据相似的消费者期望归纳出一个相似的市场, 从而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 市场细分可按照以下步骤实施:第一, 需要为基础的细分;第二, 细分识别;第三, 细分吸引;第四, 细分概括:确定细分市场概况;第五, 定位;第六, 营销组合战略等。

(2) 连锁酒店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连锁酒店企业不但要设计出多种产品组合, 还有针对不同的产品组合, 确定适合消费的客户群体层次, 因此这种目标市场的组合是有针对性营销的重要步骤, 它可以实现产品与客户的有效对接。根据连锁酒店的经营特点, 目标市场的选择应当按照以下策略进行:第一, 无差别市场策略。就是不考虑产品的各种组合和差别, 也不考虑客户的消费差别, 也不采取差别化的营销策略, 而是采用统一的服务、统一的价格、统一的与客户互动关系, 这种策略只是考虑了客户的共性, 而没有考虑客户的个性需求, 一般是针对酒店连锁服务中低档次的连锁经营模式。第二, 差别性市场策略。与无差别市场策略相反, 在设计产品的规格、价格、服务上就定位于不同的客户层次和群体, 因此在营销服务中就采用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实施不同市场细分基础上的个性化服务。第三, 集中性市场策略。主要用于高端客户和专业性要求高的客户群体, 实行专门化营销服务和专业化的营销服务。

(3) 连锁酒店企业的市场定位。连锁酒店从产品和服务设计之初就确立了市场服务对象, 因此, 市场定位是基于酒店服务的产品档次和服务面向, 它决定了酒店的经营范围定位和现有产品与服务的层次。

5 连锁酒店企业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

连锁酒店企业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 是基于不同客户的消费需求。根据目前连锁经营酒店的客源市场的需求状况, 应当实施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1) 产品策略。这里的关键问题是, 看一个企业向市场提供什么产品, 不能从企业本身的角度出发, 而应该从酒店客户的自身需求出发, 从他们消费心理出发, 来决定酒店的产品应当是怎样的服务、怎样的形象、怎样的层次和怎样的功能。酒店应当用换位的思维, 充分考虑客户的消费需求走向, 来确定酒店产品策略。一般来说, 酒店的产品策略包括酒店服务种类、服务层次、产品规格、产品标准以及产品的外在包装、特色、功能等。

(2) 价格策略。价格策略始终是制约酒店市场营销策略效应的关键因素。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采用临时客户价格、固定客户价格、商务价格、协议价格、整数价格和精确价格等价格策略。价格策略的制定要根据客户群体面向、酒店所处地理位置、服务档次、酒店的经营理念、当地的物价水平来确定, 同时还用充分考虑季节、有无重大社会活动等变动性因素。

(3) 分销渠道策略。连锁酒店的分销渠道其涵义可以确定为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招揽客户, 使客房入住率不断提高。通过稳定固有客户、开拓新客户保持酒店客源的稳定。应通过多种渠道, 如组织会议销售、散户销售、媒体广告销售、网络销售、业务员推荐销售、订房联盟销售、电话订购等形式销售。

(4) 促销策略。连锁酒店可通过多种促销策略, 比如开展协议客户形成稳定客源促销、季节打折促销、通过订房联盟促销。促销要采用引起消费者关注、激发其入住的兴趣的方式, 要依靠品牌的力量做好稳定客源的促销活动, 使这些稳定的客户得到实惠并通过他们进行人际传播销售。促销包含了推销、广告和公关推介等过程。

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时期, 连锁酒店企业应当从营销原则的选择、营销内容的管理、营销步骤的实施、营销目标市场的定位、营销策略组合等方面, 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促进连锁酒店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增强, 并实现经营效益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连锁酒店,营销原则,管理,步骤,定位,组合

参考文献

[1]叶琼伟, 宋光兴, 谭继江.商务智能 (BI) 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应用的实证研究——以YNYY药业连锁企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1) .

[2]刘念.浅析重庆中式快餐连锁企业服务质量现状及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10, (14) .

[3]李坚飞, 李允尧.服装连锁零售终端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7) .

13.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篇十三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走势良好

一、2009、2010年的中国经济

全球经济运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的困难程度不如2009年,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是最复杂的一年。

现在回头看,这些问题还是很好地应对过来: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中,中国积极作出努力,维持了欧元区的经济稳定,虽然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脆弱状态,但是二次探底没有出现。在房地产问题上,遏制了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010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正在恢复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

可以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战胜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的适度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

2008年以来的扩张性政策使得我国投资依赖的增长特征更加显著。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门民间资金选择了“蛰伏观望”,扩大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民间投资份额有所降低;2010年,经济形势转好,很多民间投资重回实体经济领域,活跃度增强。

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

4、出口将保持增长

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

5.十六大以来积累了宝贵经验

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国际方面: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流动性泛滥,再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本身问题,但必然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中,也不同程度存

在通货膨胀问题。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经济运行中的“两难”问题增多,给宏观调控设置了障碍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性的,使得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本章小结

2011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们的总体经济环境在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只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如不出现重大特殊事件,估计2011年GDP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左右。

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一、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 财政政策: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

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 政府支出,增加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

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 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例如,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方面的支出,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

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出现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

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原因

1.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已逐步步入正常增长轨道,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仍未消除,还需要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

2.3.其次,很多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后续的资金支持,也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三、财政政策主要是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只有继续实施,才能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

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途径

1.2.3.4.5.   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优化投资结构 完善税收政策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目标: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途径:直接或间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

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金融机构、公司要破产,挽救它们就要提供额外的货币,让它们有喘息之机。中国和

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当前,受输入性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影响,我国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而且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向

正常的增长轨道。因此,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中性的政策,既不过度的宽松,也不是过度紧缩。一方面可以使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增长相匹配,避免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适当的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经济转向正常的增长轨道,货币政策随之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宏观调控方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中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01204 早新闻

2、央行官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回归稳健 101105 财经早班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其内涵在于:

二、稳定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较明显的物价上涨压力,月度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一度超过5%。

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上涨

三、大力发展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强农惠农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18亿亩);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

 农业脆弱,导致物价上涨压力很大 几次通胀都与农产品有关,说明我们的农业还是薄弱的,基础还需要大力加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供给方面要继续高度重视农业,下大力气去发展农业; 需求方面要通过有效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措施,配合一些必要的行政办法,控制投机性行为,维持市场秩序,保持

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预计2011年CPI总水平将会保持在4%左右,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四、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的关系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措施,是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的先决条件。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其最终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不应将调结构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立起来:调结构、转方式是为了更好的增长,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稳定价格总水平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而且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五、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改革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动力。

“十一五”时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我们要在“十一五”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继续为经济的稳定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动力、提供保证,要稳步推进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注意从全局角度综合来看。

2011年,我们要对国有经济继续改革,对财政、税收、金融这些方面体制进行改革,还有资源型产品的税收,环境税,这些改革怎样使它们有一个更高的框架来做统一指导、发挥更大的效果,加强顶层设计非常必要。

六、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强烈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号。学有所教:加强重点领域建设,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全面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本章小结

2011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承前”,继续应对金融危机,一些不利因素还要进一步克服;“启后”,今后经济发展不仅要考量增速,还要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

几个热点问题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最稳定、可持续的动力。

过去消费增长也是较高的,但大大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而且从长期看,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有待提高。

因此,国家将长期持续刺激消费的政策,特别是对那些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收入的政策要加大力度,使消费加速、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能稳步提高,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能保持在50%左右。

投资是拉动经济的突击力量。

投资是促进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大助推器,比如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以上。

经济衰退时政府增加投资,经济过热时削减投资,投资似乎成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灵丹妙药。实际上,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比较贴切。投资既能帮助经济快速走出低谷,又容易使经济走向过热。

沉重代价: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过程,重复建设,盲目铺摊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投资效益大幅度下降,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积累等。

因此,必须深化预算制度和投资制度改革,努力解决政府、国有企业和大学等企事业单位的软预算约束和投资失败无人承担责任的严重弊端,使政府投资保持在一个合理规模,更多地鼓励民间投资,使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避免大起大落。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出口的数量,还取决于进口的数量,直接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甚至打起来货币战,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以增加数量为主的粗放式的出口方式将遭遇更多的阻力和困难。

出口企业必须下决心改变对外贸易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争取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能稳定在10%左右。

二、建设保障性住房与抑制房价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经验不足,同时没有足够重视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工作,使所有的住房需求压力都集中到了房地产市场上,增加了当前抑制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难度。

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含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 抑制投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住房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调控,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运用各种手段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坚决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资需求,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涉及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24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其中一半是约束性指标,与人民生活、科技教育和资源环境类有关,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

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大增,一半关乎民生。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年均增长3.3%,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低

于7%……

我们国家人口多,土地少,“住有所居”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农民工都可以先采取租房的办法来解决住房的问题。但租价要合理,条件要完备,居住要方便。

三、收入分配改革

“蛋糕”越做越大。

“蛋糕”分配变得越来越关键,这不仅是作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继续作大“蛋糕”的必要条件。

人群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劳动者报酬比重持续下降,资本所得明显上升;

收入分配不规范,寻租投机现象比较突出;

建立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需要不同的收入增长机制。

◆农民: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

◆工薪阶层:建立工资谈判机制(政府要支

持处于弱势地位的劳方)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计划。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这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国富”到“民富”的重要转变。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要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为直接目标;努力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四、如何看待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重要的安国之策。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

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到2010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7.9亿,城镇就业3.2亿,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39:27:34;

2、“十一五”时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

3、非国有经济就业比重由74.6%增加到78%,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4、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近4500万人;

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要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1、“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就业问题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提出了挑战;

3、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会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

4、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要求调整产业就业结构,加强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上一篇:2022作文预测下一篇:【精品】温暖的陌生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