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2024-07-31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精选5篇)

1.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一

摘要: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自引入我国以来,美声唱法对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与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交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简要分析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从气息、吐字、风格、情感、表演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进一步提升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美声唱法民族化在教学服务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华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运用

1.气息的调节控制

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过程中,气息的调节控制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呼吸,保证气息顺畅和稳定,以此来均衡、灵活、平稳的控制气息变化。在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气息的有效控制来实现情感的书法和表达,教师应当让学生结合不同作品特点学会灵活调节和控制气息,从而更为准确的表达作品情感。

2.吐字技巧的训练

归根结底,美声唱法属于舶来品,其适用于外国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的演唱,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以元音结尾,在演唱过程中,只需要保证五个元音字母的统一即可[3]。但对于汉语来说,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在声乐教学中不仅注重发声方法、声音变化及延长旋律的训练,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合理运用。汉语语言吐字要保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即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字头、字腹和字尾,所谓“腔圆”,即在统一共鸣位置中以音乐的形式通畅的演唱出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相较于说话来说,演唱需要在同一的状态下保证发音吐字的清晰性,不能有字无声或有声无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以拼音的形式拼字,以普通话的标准归韵,即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美声唱法,之后配合乐句强弱处理、气息演唱来完整的表达乐曲,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情感表现的自然性,产生与听众的共鸣[4]。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吐字方面的运用就是以民族语言来对美声唱法进行诠释,强化汉语吐字,将汉语吐字方式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美声唱法演唱民族作品的生涩,在不影响外国作品演唱的前提下,保证中国作品的美声演唱被群众接受。

3.作品风格的把握

风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上来看,其指的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艺术作品的特点,而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演唱风格指的是演唱的韵味和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中外作品及戏曲声乐作品等,各类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学生灵活把握,对作品内容、创作意图及创作背景有着良好的理解,以此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区域的歌曲风格差异较大,例如江南歌曲柔美秀丽,旋律圆润,高原歌曲粗狂高亢、旋律起伏,草原歌曲从奔放悠长、放荡舒展。以江南歌曲为例,在了解歌曲风格之后,对歌曲演唱的把握归根结底要在语言上下工夫,掌握江南水乡语言的韵味,只有这样才能够唱出歌曲之韵味,彰显江南歌曲的柔美魅力。因此,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多多学习,借鉴歌唱名家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提升自身对作品风格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

4.民族情感的表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民族个性鲜明,许多民族歌曲取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流传久远[5]。例如东北的二人转、湖南的花鼓戏、陕北民歌等,各民族音乐作品各具韵味、各有特色,也形成了差异化的演唱方法,此外,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作品丰富,这些都属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正是在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在美声唱法引入之后,民族音乐又积极借鉴了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先进的发声技巧,使得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与民族艺术及情感的融合推进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民歌来说,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同时不失传统韵味,搭载了民族情感,使得现代演唱艺术家在更加科学演唱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抒发和表达民族情感。例如《我爱梅园梅》、《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都是利用美声唱法表达民族情感的典型作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注重对美声唱法技巧把握的同时要学会表达情感。音乐是搭载情感的载体,演唱技巧再好而缺乏情感表达是无法打动听众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演唱、用情演唱,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和声音的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演唱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作品的内容,以《我爱梅园梅》这一作品演唱教学为例,在教唱之前,需要让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作品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歌唱,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借梅花之高尚品质表达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应当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转换角色,怀着崇敬的心情用美声唱法演唱出来,心中有情方可实现以情感人,配合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5.协调统一的表演

演唱与表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表演即指的是演唱过程中的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演唱西方歌剧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芭蕾舞、宫廷舞等,而对于民族作品的演唱来说,也应当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及戏曲表演动作等。美声唱法的引入只是为了借鉴其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因此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还体现在民族化表演形式上。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表演动作与演唱内容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与演唱者的自身修养密不可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6]。从微观方面来看,声乐演唱者的修养可以划分为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两个部分,所谓文化修养,即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学习文学、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知识,奠定自身的文化功底,保证演唱过程中有内容、有深度,所谓音乐修养,即指的是学生要掌握好科学的美声唱法技巧,同时要有着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热爱交响乐及会演奏一些乐器等,只有具备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表演的协调性、统一性,从而为整个演唱增光添彩,强化演唱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同时有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保证民族音乐文化韵味和特色不丢失的原则性,探索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声乐人才,让我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声乐艺术与世界接轨,让烙印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声乐形态走向世界。

作者:刘爱珍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晋梅.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J].太原大学学报,2006,04:61-62.[2]羡涛.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价值研究[J].大舞台,2013,11:159-160.[3]章迪.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388-389.[4]李婷婷.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北方音乐,2015,11:124.[5]李炳慧.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二

关键词:美声唱法,新疆民歌,声乐教学

将美声唱法引入中国新疆民歌的声乐教学,不仅提高了新疆民歌的声乐教学质量,还改变了我国新疆民歌声乐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性。我国的新疆民族声乐教学没有科学系统地对个人嗓音进行综合评定,没有充分利用个人嗓音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科学性的教学。相关美声唱法的理论著作及文献也对我国的新疆民乐教学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促进了新疆民乐的科研活动。新疆民乐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同时,系统地对声乐教学艺术的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骄人的成绩。新疆民乐事业的发展更趋于良好的态势和多元化。并朝着规范性、科学性迈进。

一、美声唱法和新疆民乐的简介

美声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在美声唱法中,男声没有像老生那样的唱法,老生用真声的比较多。女声更接近青衣,指的是真声假声混合的程度,主要区别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

新疆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歌曲结构完整,规模较大,曲调悠长,情绪深沉,不少歌曲有着叙咏性的特点。歌词通俗易懂,维吾尔著名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长期流传民间,深受群众喜爱。著名歌曲《歌唱解放军》、《新疆好》、《弹起我的冬不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流传全国,影响极广。

二、演唱技术的影响与融合

气息上,我国新疆民乐教学中,保存了传统新疆民乐的富有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要求学生在歌唱呼吸过程中把气息深深地吸进肚子,保持在腰腹处,就是说在歌唱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保持气息均匀、持续、平级、连贯的流动,遇见需要连声唱法时,在句子中间尽量不要就进行换气。传统的新疆民族声乐往往不能做到这点。

因为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发展的声乐,在演唱新疆民歌时,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来达到咬字清晰并且歌唱流畅的目的,是不能轻易的做到的。所以在咬字方面,学习了美声唱法后,要求学生要降低喉头位置,靠后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保持咽腔的稳定。通过运用美声,在咬字清晰流畅地演唱新疆民族声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民歌教学上,有人曾说,字有宽窄尖团之分。但都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通道并不因发窄母音而变窄,也不因发宽母音而变散,要始终保持乌通道,全身唱,只要保持在后通道,声音就容易统一。美声唱法对新疆民乐的影响也如是。

在共鸣的方面,我国新疆传统民歌主要是口腔共鸣,要求的是对局部共鸣的运用。在新疆民乐教学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在稳定的通道内发声。将传统的新疆民乐中挤、卡、压的声音克服,保证歌唱出来的声音圆润并且音色被中国大众接受。并根据不同的民乐作品来借鉴美声唱法的的共鸣腔体的运用,表达出不同曲风的新疆民族声乐。将传统新疆民族声乐唱法的特殊性和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运用。

三、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和影响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才开始慢慢发展。随着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新疆民乐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良性发展。不仅在研究的方向上越来越广,在课题上也越来越精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借鉴了西方美声学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意义深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的新疆民歌歌唱家通过掌握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借鉴其科学理论,与新疆的语言发音相结合,完成新疆民歌作品的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在新疆的本土化才得以顺利实现。

四、结语

3.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声乐教学 美声 民族 通俗唱法 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111-03

当今社会,科技及文化快速向前发展,人们在思维方面、工作性质方面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的相关领域也发生着大的变革及转变。现在的人们在选择声乐的过程中,有的独爱通俗,有的独爱美声,有的独爱民族,还有的是每个唱法都喜欢,每个人的喜好差别很大。面对人们需求的不同,现代声乐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变教学的方式及方向,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不断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方式。

一、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概述

通俗唱法又被称作流行唱法,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广泛的流传下来。其特点非常自然,声音似说话,通常情况下,高声区使用假声,中声区使用真声。因共鸣很少被使用,所以音量普遍偏低。在演唱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扩音器类设备。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刘欢,如《好汉歌》《少年壮志不言愁》《弯弯的月亮》,以及《千万次地问》等,演出的形式通常为独唱,利用舞蹈等进行配合,所传达出来的感情通常细腻而真实,声音也常常细腻而甜美。在进行流行唱法的过程中,技术规范并不是非常的严格,通过宣泄及倾诉等方式,达到口语化、大众化及生活化的效果。

美声唱法又被称作柔声唱法,在17世纪的意大利产生,它对歌者的要求是演唱的时候用半分力量。在高音的时候,不需要通过强烈气息进行冲击,而代以柔美、自然的方法予以发声。气息从丹田位置发出,通过一系列的通道,最后从头部自然的放出来,即头声。这种方式的发声过程是非常科学的,音量可塑性也非常的大。气和声是一致的,音和音之间的连接也非常的匀净和平滑,对世界的影响都很大。像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都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比如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其特点是声区和谐统一、音准非常完美、声音非常连贯、声音不但悦耳而且圆润而靠后,对声音的气息、共鸣及位置非常的讲究,将美声唱法的特点充分的发挥了出来,不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民族唱法可分为民间歌曲、说唱、戏曲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这四种,是我国56个民族通过自己的爱好及习惯发展及创造出来的唱法。宋祖英就是民族唱法的典型代表,她的歌曲 《兵哥哥》《好日子》及《小背篓》,其特点是声音的整体色调非常明亮,吐字非常清晰,听起来非常甜美,很讲究气息的运用,音调普遍比较高亢。和美声唱法相比较,在位置上更加的靠前,字正且腔圆。民族音乐起源于人民的生活,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重要性

社会在进步,声乐这门艺术也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不断转变而变化,我国声乐教学也开始更加的多元化。在产业化时代,大多数采用单一的声音、模式来唱歌,给人以厌烦、单调的感觉,不利于音乐的快速发展。科学且自然的发声,声乐会给人以美感,使人听后很享受,这种艺术很值得推广及提倡。从某个角度来看,声乐教学中民族、美声、通俗唱法予以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及趋势,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这个融合的典型代表就是吴碧霞,她在1993年获得了全国声乐比赛的银奖,1996年获全国声乐比赛的民族唱法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同年获得西班牙比尔巴鄂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2001年获波兰玛纽什科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和最佳的女高音奖,2002年获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她在我国是第一个音乐界美声及民声双主科的研究生,也是唯一的在我国乃至国际上都获得奖项的声乐方面的歌唱家。她既可以将民间的歌曲通过民族唱法的形式唱出来,还可以将外国声乐的作品以美声的唱法唱出来,她不但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上也受到很多西方人的喜爱。她把民族及美声的唱法融合的淋漓极致,可谓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她将三者进行巧妙的融合,充分的传达了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以及民族唱法融合的优势及可行性,是声乐教育的一个趋势,值得实践及研究。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声乐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趨势就是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以及通俗唱法进行融合。在我国很多普通的艺术学校,在声乐的教学方面,培养出来的并不是演唱家或者在音乐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因为这些院校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声乐方面的功底都很差,这些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基本都是从事小学或者文化宫等有关音乐方面的工作。针对那些不同的教育对象、学习的不同年限、毕业之后所从事的不同工作以及相应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在声乐等方面的教学要求是很不一样的。学生在比较短的学习过程中,想达到很高的艺术方面的水准应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很少一部分非常具有天赋的人。待到毕业之后,面临着新的学习及工作环境,需要他们有时候要唱通俗唱法方面的相关作品,有时候要唱美声方面的或者民族唱法方面的作品,也就是说至少在熟练掌握一种唱法的前提下对其他类型的唱法也比较熟悉,最好是每一种类型的唱法都能熟练的掌握并运用。也就是说,美声的唱法学的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好好的学习一下民族及通俗这两种唱法。民族唱法学的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学习一下美声及通俗这两者唱法。通俗唱法学的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学习一下美声及民族这两种唱法。如果这三种唱法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并使用将非常的完美。现在很多院校都在不断的扩招,艺术类的相关院校扩招的就更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使很多人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若想增强自身的实力,学生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若能熟练的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将通俗唱法、美学唱法以及民族的唱法巧妙的进行融合并掌握,则在未来的工作及竞争过程中,一定可以凭借此项技能应对很多问题,在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为自己以后走的更远打下坚实的基础。

nlc202309091405

三、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具体措施

1.将声乐教学创新的意识建立起来。时代在发展,人们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艺术审美的要求,需要不断的采取创新方式,将多种唱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带给人以音乐的美好感受。在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创新方面的意识,将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进行巧妙的融合,使其发挥出独特的韵味,满足人们的需求,适应多元化的时代需求。

2.将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把握住,将三种唱法之间的相同及不同的部分详细的介绍给学生。通俗唱法的特点非常自然,声音似说话,通常情况下,高声区使用假声,中声区使用真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一下这三者唱法之间的区别,将每种唱法的本质规律把握住,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某一种唱法,并掌握其他两种唱法,努力的将三者进行巧妙的融合。在声学教学过程中,语言练习、共鸣、发声以及呼吸等都非常的重要。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每种唱法的重点,使学生熟练的将声乐的技巧把握住。

3.应该根据特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构建出多种声乐巧妙融合的教学观念。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出新的教学办法,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若仅仅是采取一种教学的方式对声乐进行训练,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声乐教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将受到不好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声学老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演唱过程中将三者进行融合,或者两两进行融合,使其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歌曲因此也会变得更加丰满及充实。2008年的奥运会的开幕曲《我和你》,就是将这三者进行融合的典型之作,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声乐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对声乐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探索,寻找到适宜的融合策略,解决在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合理的使用气息、共鸣技术以及将字音咬清,将各种唱法科学的融合在一起。

四、结语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文化的不断变革,音乐领域必然会发生大的变革。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以及通俗唱法三者的融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其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三种唱法的融合必然推动艺术不断向前进步。在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措施将声乐教学创新的意识建立起来、将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把握住、构建出多种声乐巧妙融合的教学观念,切实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03):149-151.

[2]李珂.在聲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J].戏剧之家,2016,(18):95.

[3]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4]宋珍欢.解析促进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唱法发展的时代元素[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5]刘蕊.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融合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6]薛蕾.论高校声乐教学美声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J].音乐大观,2013,(12):42-43.

[7]海米拉古丽·阿不都卡的尔,阿热娜·那比多拉.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北方音乐,2016,(16):151.

[8]李文静.试析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融合[J].北方音乐,2015,(12):116.

4.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的融通 篇四

1、强调正确的呼吸是歌唱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呼吸必须伴随着声音的进行而变化,有所控制。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使自己的声音完美自如。歌唱时要求全身放松,鼻口吸气在身体的深处,唱出的声音在舌面以上,获得面罩共鸣。唱高音时有很浓的“头声”,声音充实明亮,音量较大。

2、人体作为乐器,是以喉头、声带的振动而产生声音。喉头位置在歌唱发声时的活动状况与呼吸的深浅及共鸣腔体的调节关系,会直接影响嗓音的质量。歌唱时要求喉型稳定,喉头放下打开。咬字、吐字自如,气流和声音通畅具有金属感的音色,富有穿透力。

3、充分利用共鸣腔体在整个音域中的掩盖作用,获得统一的声区,发出的声音明亮、清澈、圆润,音域宽广而富有表现力。声量大时坦荡无比,声量小时清澈见底,尤其是在唱半声时保持高位置的不变和口型的统一,使声音像绸缎般柔软光滑,各声区转换自如而不留痕迹。

4、对歌唱中的语言要求非常严格。不但要吐字清楚、归韵准确、乐句连贯,更注重于语言的处理及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内容的表现。将作品中的情、意、境描写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耐人寻味。美声唱法需要长期训练,因为它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大量的反复实验,不断地摸索积累。

高位置的声音听起来是集中的、自然的、圆润的、饱满的、掩盖的。同低位置的声音相比较则是竖起的、垂直的,具有穿过乐队的能力,有较强的音量,听上去是松弛的、宽阔的、有立体感的。高位置声音的控制感好,强弱变化自如,声音的力度不是肌肉给的力,而是气息积极活动的结果。自己在演唱时感觉像有一个气柱,应用自如。声音远离身体,给外人的听觉上像是一个声柱。音色饱满集中而富有穿透力。

今天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声唱法,除了要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和审美观念及建立良好的音乐感觉外,还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解决好混声的运用问题。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语言和歌唱,声音用的“真声”成分多,俗称“本嗓”。发音时声带闭合,整体振动,声色明亮,声量较大。用“本嗓”歌唱,在我国传统的地方戏和戏曲中比较常见。在刚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中,大多数人停留在声乐的初级状态和未开发阶段,对正确的发声方法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不会用声,音域窄,唱作品受到限制。这是我们教学当中常常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就要求声乐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认真解决好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即借助于咽壁的力量,使“真声”获得较高的声音位置,使假声混入真声。这种声音真真假假,既像“真声”又像“假声”。声音结实、有光泽、穿透力强,使学生们懂得和使用混声的方法去练习歌唱,最大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扩展音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决好共鸣的运用问题。声乐教学中常常涉及到“声区”和“换声”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的表现是歌唱共鸣的运用问题。歌唱者的音域一般分为三个“声区”,即头声区(高声区)、中声区(混声区)和胸声区(低声区)。“声区”的划分是依据共鸣和声带振动的方式而鉴定的。调整好各个共鸣腔体的振动,使各共鸣腔体的共振在歌唱中融为一体,是科学发声方法的基本要求。用混合音色、混合共鸣、整体歌唱的意识来训练声音,是解决好“声区”统一、“音色”统一、唱法一致的有效办法。即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色运用自如,不出现“换声”的痕迹。

解决好歌唱语言的运用问题。歌唱是人的语言和音乐的有机结合。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音乐风格。在歌唱当中,行腔和吐字是一对矛盾。谈到美声唱法时,不能重声不重情,重声不重字,装腔作势,听起来很难听。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解决好声音,同时还要更好地解决好歌唱的语言吐字、咬字问题。歌唱的目的是将唱词通过音乐化的声音富有情感地表现出来。歌唱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艺术化的过程,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它是在语言发音准确的基础上的夸大、扩展和延伸。美声唱法要求a、e、i、o、u五个母音的音色及明暗程度要一致,发音要准确,声音要稳定,要求声音和语言两者是一个完整的结合,共同来完成表现歌曲的内容要求。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强调“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普通话现代拼音)发音,是声乐教学中常常要解决的难点和重点。字头不准,歌唱发音不准,语言不清晰,字腹不圆,歌唱的声音不圆润,音色不统一,没有穿透力。字尾不巧,歌唱的收音不准,归韵不正,字意含糊,字音走样。

5.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要点分析 篇五

一、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的技能与益处

1、声乐技能训练

在大学的日常学习中,大学生的日常声乐训练通常都是气息、发声、吐字、听力训练等。在学习中对于这些方面的练习要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训练模式。[1]在声乐课堂上,我们大学生要兼顾各种训练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练习内容给自己制定合理的练习规划,较少进行片面的声乐训练,使训练内容更加全面。

2、声乐基础训练的益处

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不能理解为是对各项肌肉进行运动锻炼,训练的最大一点优势在于对我们自身身体每个部分的指挥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运用气息、发声等练习模式皆是由于大脑进行能力支配的。所以老师总会教导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发现问题,并且将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2]另外,大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都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气息和发声练习中都有些紧张,影响了练习的效果。所以,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更多的注意养成歌唱意识,刻苦练习,克服练习美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与技巧。

二、美声唱法的声乐训练显现出的艺术特征

1、主要特征

美声唱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有以下五个点:

1)美声唱法的发声非常辽阔并且很轻松,声区很统一,音域非常宽阔,可时刻有最好的发声状态进行美声歌唱。

2)美声唱法有很强的连贯性,吐字非常清晰,音质纯粹没有过多的杂质,通常音色非常动听。

3)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力是美声唱法的特征之一,美声的穿透力之强、爆发力之大更是美声的最大特点,这些特点将美声演唱表现的收放自如,非常动听。、

4)通常美声的唱法升位比较高,能使人体的每一个共鸣器官发生共鸣,使美声的发生非常稳定。

5)美声的演唱声音非常具有磁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美妙、柔美等皆是形容美声的词汇,最为重要的是美声的声音可以被演唱者很好的控制在气息中。

2、美声的混合声区唱法

除了以上美声演唱的特点以外,美声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能够将声区混合进行演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勤加练习,将共鸣腔体全部调动起来,逐渐演变成适合自己演唱的风格特征。在中西方文化不断汇聚与融合的今天,美声唱法在大学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对其不断深入探究,为美声在我国的发展做出努力。

三、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要点分析

1、气息

气息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词语,如果在歌唱中,熟练掌握对气的运用,能使美声演唱的非常完美。演唱美声时要面对众多的观众,所以,对于音量与力度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在训练中要保持肺部有充足的气息保障演唱时能够顺利完成乐句,在气息进入肺部时要保持吸气状态,并将气息由鼻子、口腔和肺部排出的气息在膈肌处汇合,使肺部的气息与口鼻的气息形成一种平衡对抗,让膈肌发挥作用将完整句子演唱完毕。这种训练在我们日常学习中很常见,称为横膈肌支持。当横膈肌发挥作用时,美声的发声动力就是呼吸,这样就用到了我们常说的气息。

2、共鸣

对于声音的质量,美声的唱法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由于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通常是没有扩音设备的,所以老师经常在日常训练中指导我们有意识的进行共鸣训练。通常在训练之前老师都会对产生共鸣的方式进行讲解。人体的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头腔、咽喉腔、口腔与鼻腔。在声乐练习中可将共鸣非为三类,也是我们熟知的头腔、口腔和胸腔共鸣。【3】其中口腔共鸣是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调整的,头腔与胸腔共鸣是不能进行调整的。没有杂质纯粹的美声是需要充分的共鸣才能产生的,在学生腔体共鸣的过程中,还要系统的学习怎样使声音在喉咙中展现出来。正确的喉咙演唱并不是很难,需掌握住打哈欠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之上进行美声练习。切记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将打哈欠的感觉与声母相结合,用此种感觉带动唱音阶时的母音,不管是高音还低音,都要时刻保持住打哈欠的演唱状态。只有掌握喉头很轻动的处于打哈欠的低位时,才能使演唱的气息非常通畅,从而发出具有一定穿透力的美声演唱,更好的将声区进行统一。

3、位置

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要点要求声音一定要具备高位置,只有具备高位置的声音才能使声乐表达出它独有的魅力。在我们日常的练习中,要学会合时宜的将哼鸣的感觉加入进去,同时运用打哈欠的方式将气息融入其中,将声音的共鸣同时集中在一个点位上,这样就可以产生高位置的声音。

四、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的日常训练中,要对遇到的演唱困难不断克服,对于技巧中的重点与难点要勤加练习,多与指导教师与同学们沟通技艺。要精准的把握住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要点,总结发生规律,巧妙使用声乐发生技巧。通过科学的控制气息,身体共鸣等使演唱出的声乐柔和动听。我相信,在不断的刻苦训练下,终会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摘要:大学生要想在日常的学习中学好美声,就一定要进行声乐的基础训练。如果忽视教师的指导盲目的进行训练,会起到反向的作用。在学习中,还要对声乐基础训练要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文针对这课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对美声唱法声乐基础训练的技能与益处、显现出的艺术特征以及要点分析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美声,声乐基础,训练,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慧.歌唱技能训练中的美声唱法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09:15-16.

[2]李文君.浅谈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65-67.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10-25

上一篇:高考预测作文素材:关于理想下一篇:世界大战读后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