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06-19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8篇)

1.《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一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假期,我荣幸的参加了暑期小学英语新课标的网络培训,使我对怎样教学小学英语有了更为全新的认识,那么怎样教学农村小学生学 好英语,以下我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语言学习的基本条件: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特定的场景,脱离了社会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达,生硬的语法解释,机械的朗读会使丰富而生动的语言黯然失色。而将教学目标外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的情境教学,能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维的能力。

三、四年级为基础阶段,其主要采用的是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和大量生动活泼的语言游戏,其目的是为达到能听、说、唱、演、玩。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表演中学语言,(Learning English by doing / singing / acting„),为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任务型活动和评价贯穿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布置简单的小任务加强语言的运用,使他们的语言交际活动空间更大,更具有真实性、生活性。

二、确立新教学观、教材观、教学方式。

我们的教学改革首先提出了改革原有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师“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小学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西山小学

张 文 丽

2012/11/21

2.《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二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从关注课程“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 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 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本学期, 我担任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工作中有一些体会, 现在总结如下。

一、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切忌一步到位

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 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他教学资源, 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教材只是工具, 不是圣经。新课程现行的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的知识多了, 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 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 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 既可以当教材, 又可以当做科普读物, 功能增加了,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逐一设计探究情景, 特别注重学生活动, 探究气氛浓, 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令人耳目一新。

二、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 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 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那么, 化学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了?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我认为, 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 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 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3.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三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03-010

通过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修和学习,感受很深,体会如下:

1.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被各种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引导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内容表面,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要让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提出问题,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实际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过去,每一堂课只针对部分基础、程度好的学生,而不是面向所有的学生。《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充分贯彻这个新理念。

3.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必须与同学交流、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要做实验、解决困惑,与同学进行讨论,学生还必须使用测量设备,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当学生有疑惑时,他就会提出问题,然后他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他尽可能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再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从而找到答案。

4.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理念使单纯的传授知识型转向提高素养教育型

5.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

《标准》强调学生应该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标准》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部分实验还不能完成。但我们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实验中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仅仅是指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教材中列出的技能训练,正是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当中,要特别强调实验中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仔细认真的实验态度,注意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生物图的画法等。这和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以及定性为主有着显著的区别。

6.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反思自己近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加强或改进:

一是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一切有效手段,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服务学生的思想理念,把分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二是要及时研究高考动向。要多关心高考,研究历年高考题,认真研究高考考纲,准确把握高考方向,搞好高考复习工作。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要求在考试中提供的实例要么是非常熟悉的,如教材上的,要么是全新的。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全新的内容实在是无从下手。而前者的是我们备考时更要关注的地方。

三是要重视基础知识。注重联系新课标,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基本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是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图表分析能力。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就是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新进展,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分析、综合、迁移,理解生命科学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是要善于教学创新。问题的设计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要善于打破常规,开阔学生的思路,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领悟课标,深挖教材实例。如何把教材实例用好用活是一件值得探讨的难事儿。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可以反复例举教材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分析。

4.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篇四

1)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

2)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3)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

4)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5)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

程教授从核心素养演变、内涵、构成;英语课程育人价值;英语课程核心理念;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英语教学途径与方法;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程晓堂教授从(1)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与构成(2)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3)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4)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5)英语教学途径与方法(6)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和深度剖析。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不再是课程核心素养或者学科核心素养,而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有侧重点的:比如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文化意识(主要指跨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是英语课程上重点培养的。英语课程内容变化很大,增添了很多新内容,不再是以基础知识:词汇、语音、语法等为主。我们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当下教授课文的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未来的英语测试,教师可适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增加听力与口语测试。

5.《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暑假再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其实以前都是匆匆一瞥,没有细细的品读。经过这一次的抄写《新课程标准》,我感受颇深。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下,教师不只是要教会学生这一道数学题,教师应该起主导作

用,引领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数学课本里每学期都会出现几节活动课,但是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会把它忽略掉,或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学习过新课标后,才明白数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适实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面对新课标三个目标”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深知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这段话,我反反复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实现三个目标呢?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应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商场购物,妈妈带了100元买了18元的糖,37元一箱的牛奶,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是不行的。

其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一个人的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呢,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几十个学生,他们之

间必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我们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不同层次,好、中、差学生都要考虑到,好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中下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每次回答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保持,学习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再次,教师必须有新的学生观。过去,衡量学生好坏之依据成绩的高低。现在我们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努力的学习了,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步了,我们都要认定该学生是个好学生。

二.有感于“拓展学习空间,学习就是生活”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的第二章,作者阐述了“拓展学习空间,学习就是生活”这一观点。在讲述教学方式的综合化拓展时,作者谈到的“教活教

材,用教材来教”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多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了,教材编排的内容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就教材而言,其知识、技能的覆盖面是有限的,但是,如果用创新的观念和手段来对待教材,教材的外延可以说相当广泛。围绕教材,我们可以做数学史、数学信息、先进教学手段乃至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准备,在课堂上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是教材由死变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的每个章节当作一个系统,每到立体看作一个课题,每一个定理、原理看作是蕴含哲理的智慧结晶,才能使“减负”落到实处,才能使数学教学变成培养创新的天地。教材是知识与思维的载体,它蕴含着大量可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素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好好把握并灵活运用它。这不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才只能作为新课的依据,要做得好,使学

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吗?

三.谈“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

我感觉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不如语文课生动、有趣。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数学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学生之所以还要强打精神,甚至十分努力的学习数学实在是为了好的分数,教师的教学无疑也已经离开了数学的真谛。素质教育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

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的美感、灵感、直觉激发。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运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在数学学习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学期教学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发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作用。

四.有感于“‘ 要我学 ’到‘ 我

要学 ’”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即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怎样学习才是自主学习呢?《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中给出了精准而又通俗的解释,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现代人,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会学习的能力,并且终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做某一件事,如果他是主动自愿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轻松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大;如果他是被动的,那么他做事

时的心情是痛苦的,疲惫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小。学生的学习也如此道。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优势领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关联的学习要素组成,即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又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

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方法、概念、道理要言简意赅、清清楚楚。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深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东疏镇刘茂完小刘太民

数学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好几个年头,从最初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到后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感受着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愉悦。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又在反思中继续的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再结合本人几年的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 的理解和发现。浙教版的很多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以上是结合我看的这本书从两个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相比较以前的课标,2014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双基”修改为“四基”,本次明确提出的让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

经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是巨大的进步。并对一些学习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一、“四基”指引我关注学生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训练基本知识,课后也反复进行练习。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明显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题型稍微变动,就无从下手,说明长时间只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学得比较机械。就拿“画图”来说吧,从“画图”这项基本技能中,能看出学生基本思想是否形成和

基本活动经验是否积累足够。在教学这个知识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这个知识,我带着学生教一笔画一笔,更多的关注是否用铅笔和尺子画图,画的结果是否正确,很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应该先画什么,怎么画等等。比如,画图表示2×3的意义,教学生先画2个苹果为一堆,一共画3堆。6+4,左边画6个苹果,右边画4个苹果,训练多次学生都会画。但从平时作业和考试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画图的基本思想没有形成、基本活动经验也积累不够。举个例子,一次考试画图表示2×3+4的意义,一些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画,就因为平时老师没教画过乘法和加法混合的算式的意义。“新课标”指出: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后,在教学这一块知识时,我知道要转变教学方法,改教画一个具体图形的方法为 1

画这一具体图形应先思考什么,画 的这幅图与哪个数学知识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想清楚后再动手画,还能保证画得又对又快。学习了小数的知识,学生应该学会画图表示如2×0.3这种小数乘法算式的意义,在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想清楚这个算式的意义,再想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想好后自主画图,同桌交流画法,老师只从旁指导。这种教学方法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时间也有效的还给了学生,相信课堂效率也一定能提高。

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我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但关注度不高,有时流于形式。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例如,给了3个数据,让学生提出问题,绝大多少学生只会想到利用两个数据提一步计算的问题,很

少想到3个数据都用上,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一些学生也不会联系到生活实际,把数据放在一个情境中提问。在解决问题方面,学生会写算式,知道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却不知道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三年级期末的一道题,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一个篮球60元,还买了3个排球,一共花了450元,一个排球多少元。问题:

1、先算:列算式:

2、再算:列算式:

3、最后算:列算式:。

我把这道题拿给学生做,居然有好几个学生问我1、先算:

这括号里是填算式吗?学生连出题者意图都不知道,也怪我平时训练此类型的题太少,一般就只让学生写算式。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都口头上说过,明显学生思维太死,思想也没有深度。就这次练习,已经让我注重对学生提问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又明确提出,更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次为重,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三、更关注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相比其他文字课还是受欢迎 的,但远远没达到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克服困难的意志不坚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不够;不注意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会主动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勇于质疑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有待培养。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并多查阅资料,把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修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做中学的习惯。

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并能发现和进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4版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

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六、注重培养阅读数学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重视阅读,才能让学生亲近数学,理解数

学。但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

叙述能力,却常常被忽视。其实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如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就是一种数学阅读;对题目要求的理解,就是审题,这也是数学阅读。我们的孩子在审题,处理数学信息等方面却很吃力,这也是导致检测成绩较差的原因。

七、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 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就是无效的合作。

八、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

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充满人文精神这就要求基本功要扎

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最终获得活动经验。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也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

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

~ 26 ~

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

6.《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通过教育局、学校等多个组织开展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活动,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通过学习,对于我们这些教育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受益良多。以下是本人对新教材改革后的认识。

一、理念的变化

1.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中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新课程标准中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基本理念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明确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

新课标中指出: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提出了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主意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综合与实践”内容设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实际教学的变化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上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上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3.教学: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4.课堂交流:变“教师说”为“学生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

四、新课程标准中的新增环节

1.新增学生评价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进行师生相互评、小组相互评、生生相互评的新型评价体系,体现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2.新增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7.《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七

一、体现人文性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 而活跃不足, 练习缺乏人文性, 是孩子们一看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 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 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 如:选择题可改为“反复比较, 慎重选择”;应用题可改为“活用知识, 解决问题”等, 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 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 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二、体现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 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 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 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三、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 社会经历不同,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 基于这一认识,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条件确定, 答案唯一, 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 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 激发求异思维。

四、突出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 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强调综合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 还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 包含多种知识, 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综合性练习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 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8.《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八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诗境,激发兴趣

诗歌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兴趣浓厚,师生迅速进入诗歌境界,这样才能领略诗歌的美,才能与作者共鸣。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努力创设诗境,激发学生兴趣。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诗歌的教学,一方面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的展示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文的意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如教学《暮江吟》一诗时,一开课,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段秋天江边日落的视频图像,并伴以委婉动听的古筝曲,让学生通读古诗。既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秋江夕照图中领略到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加强诵读涵咏。领略诗歌美感

学诗词离不开吟咏、诵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因此,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应反复加强学生诵读涵咏的训练,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诵读之时,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大意、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德,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4、配乐诵读。读出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把诗歌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将诗歌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让学生在乐声中诵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唤起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同时也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产生共鸣,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通过以上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三、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诗歌中最喜爱、最有感触的部分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鉴赏,应注重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敢于批判质疑,敢于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有位老师在教学《江雪》时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还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谁能想到学生的解读会如此精妙。当然,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也应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原意,不能脱离教材本身,作无限制的所谓的发散性解读。

钱理群教授曾说,教学不是单向机械运动,而是一种双向的生命运动,是活的生命。忘情的教师,醉心的学子,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引领,永远令人刻骨铭心。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一种缘分。教师的价值在于成为一个人成长生活的光辉瞬间。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为学生创造了情感互动与交流的氛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了思想的碰撞,对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及时并充分挖掘。更应去珍惜,不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我们手中湮没。

四、适时引导,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缺失

新课程实验以来,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常能让人感受到热闹和喧嚣,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因为教师“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拓展被当做应试的产物:宁愿要肤浅的组合、讨论,也不要片刻的思维的沉静”。这是对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误解。教师毕竟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无论学识还是人生体验都比学生丰富,尤其是在对古典诗词的感受、把握和理解方面。

比如本人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发现学生对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理解就不是很到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是表达了苏轼有为国分忧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惆怅失意之情。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和升华,引导学生联系词的上阕中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景,战功赫赫,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再给学生补充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身上的融合,学生就能明白苏轼一方面感叹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另一方面又豪情长存,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态。东坡一生虽命运坎坷,但他始终笑对人生。所以说他的词没有屈原的幽愤,没有阮籍的超脱,也不像陶渊明的淡泊,苏轼的词往往表现为一种深沉的喟叹,是对历史的审视和人生的反思。所以说诗歌的阅读和鉴赏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提升学生思维的力度,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五、强化背诵和积累,诗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得益彰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注重对古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因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古诗的背诵积累,尤其是名言警句的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提高写作水平。大家都知道,语文知识体系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古诗文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在写作中巧采诗句,就能作出文采斐然的文章,既显文化底蕴又见才情飞扬,既显阅读的深广又见情韵与机智。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作者灵活自如地引用了不少古人的佳句,用如诗如歌的文字再现了苏浙灵动的水成就了如梦如幻的古城南京。诗与情相映成辉,思雨飞动,十分富有情致,一出手就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学积累,一落笔就显才情洋溢。

9.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九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数学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10.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

与2001年版课标对比学习体会

课改10年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曾经迷茫,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最近学习了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比200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能感受到十年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有如下几点重要的变化:

一、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我校正在进行的《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整合研究》课题正是与时俱进的提倡教师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基本素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更应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己任。三、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五、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11.《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一

考试形式改变了,我们也必须改变应试策略,一学期以来通过对各地新课标试卷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怎样应对短文改错

1.试题特点: 给出一篇短文,一般都是以学生的书面表达为基本,文中共有10出错误,每句最多两处,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2.考查要求: 每处错误及修改仅限一词,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3.考查方向:该题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法,主要测试动词的时态,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短语,形容词,副词和名词单复数等。二是考查行文逻辑,主要考查人物性别及相应的人称代词和物的数量以及相应的指示代词,还有句子的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关系,时间的先后顺序等等。

4.应试策略:知道了短文改错考什么,就要知道怎么做。我认为要应对新课标的短文改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通读全文,明确中心,整体把握时间,地点,人物和行文逻辑。

②看标点确定句子的首尾,明确句子的特点(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还是特殊句式),抓关键谓语动词,看主语明确主谓语关系,确保人称,时态,语态一致。

③划分意群,明确成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④联系考点,依据原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

⑤通览检查,纠错补漏,确定结果。

二、“七选五”的考查方向及应试策略

该题要求考生从所给定的七个句子中选出五个,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入文中空白处。其命题形式体现了新课标“用英语获得信息,应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逐步用英语进行思考”这一教学理念。通过对宁夏高考试题的分析不难发现,该题的备考选项分为:主旨句,注释句,过渡句等,其余两个多余选项也多从这三个方面设置,例如主旨句或过于宽泛或以偏概全或偏离主题,过渡句不能反映文章的整体结构,注释句与上下文脱节等。

“七选五”所涉及的文体一般以较低要求的题型和对话的方式出现,主要涉及日常的考查,因此难度较低。而较高要求的题型一般多为议论文,说明文或夹叙夹议的文体,这正是新课标高考的一个主要方向。

明白了该题的考查方向,就不难找到解题思路。在半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宁夏卷的分析中,我发现应对“七选五”采用一下思路比较实用且成效明显。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体和主旨大意。

2.再读短文,判断文掌结构特点并把握文章脉络。

3.研读七个选项,找出每个句子的核心词,并注意和文中信息的匹配。

4.仔细阅读全文,尤其是空白处前后的句子。利用语言特点和句子的间的逻辑关系发现线索。包括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转关系以及时空关系,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等等。

5.要敏感的发现语法现象,如上下文中代词的指代,信息点的重复。不同时态的应用,不同语态的更迭,时空概念的交叉与公用等,还有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等都可作为判断的依据。

6.最后填入答案,验证上下文是否连贯,是否符合逻辑关系。

12.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阅读教学

一、小学英语课程的特征

1. 课程性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明确告诉全体英语教师语言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关注对学生的意志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 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 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 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

课程理念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更注重了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更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 更具有人文性; 同时更符合语言学习的特征和规律。为实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3. 调整课程容量, 体现语言学习规律

《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删去了原实验稿中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 只保留义务教育阶段 ( 小学二级到初中五级) 的内容。《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 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 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 调整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修订后的英语课程目标体现出更加清晰的3个层次, 即课程总目标、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课程总目标指出要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实施建议对小学英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强调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提出“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 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 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 小学高年级的终结性评价合理采用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标准》还提供了大量操作性很强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例、评价方法与案例、技能教学参考建议, 等等。这些实例有助于帮助教师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 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涵, 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二、词汇教学

1. 用实物、图片呈现

小学生的思维直观活跃, 因此在呈现单词时要直观, 最好是学生能看到, 摸到, 感觉到的事物。对一些在课堂上不能用实物呈现的词汇, 采用学生图片、简笔画等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活动目的越明确, 越具体, 活动越具有趣味性越能促进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

2. 在语境中操练词汇

词汇只有运用到语境中, 才会有生命力。如果教师能够创设自然真实的语言情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在语境中推断词义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选择适合语境教授词汇的材料, 并尽可能在语境中呈现词汇, 在语境中操练词汇。

3. 加强语音教学, 促进认读

拼读是组合和理解语音及相应语义的必要手段, 是听、说﹑读、写不可缺少的能力, 语音教学与拼读能力有着密切联系。在小学阶段, 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和拼读能力进行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十分重要。在教学新词时可用音形结合的方式列出已学过的相似词, 逐渐加强对所学新词的音形印象。

4. 结合新旧知识, 反复认读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连贯, 注意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 学习新内容时适时复习旧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上导出新单词或新短语; 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 呈现已学过的各种句型, 让学生运用旧句型和新旧词汇进行描述或表达, 达到反复操练新词的目的。如此新中有旧, 旧中有新, 让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复现在教学活动中, 既有助于学生自然习得新知, 又使他们的语言知识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多, 从而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5. 布置有意义的作业, 巩固认读

教师有必要布置一些有意义的课外认读作业, 如让学生制作包含图画和单词的卡片, 利用假期学会几首英语歌曲, 与同学合作表演一两个英语课本剧或童话剧等。教师要在课内或课外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巩固已认读的知识, 维持记忆, 又能了解词汇的不同搭配和用法。

三、阅读教学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 ( 1) 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 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 从听到说, 循序渐进。 ( 2) 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 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阅读讲解文章, 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 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 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 ( 3) 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 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 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 短语, 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 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 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合理地结合听、说、读、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 使学生初步感知, 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反复阅读, 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 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 来梳理全文信息。通过要求学生跟读录音, 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培养语感, 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活跃学生的思维,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 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 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同时,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等。

总之, 《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小学阶段, 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意识, 让学生感受语言学习的真正意义。开展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评价探索, 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3.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 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对语言的要求,英语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提高以及英语教学在我国所占的重要位置,英语课程标准又做了相应的改版。本次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巩固和深化十年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适应未来国家十年发展的需要,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次新课标的修订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实施建议等部分加强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充分考虑了小学和初中教学的不同特点,分别提供了具体指导以及评价案例。本次修订的新课标进一步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特别留意了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对小学阶段英语课程加强了指导。它明确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和要求;在规定小学阶段需要学习600―700个词汇的基础上,单独列出了423个核心词汇;增加了针对小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对小学英语课程应注意的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实施建议。这对小学英语教学无疑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新课标的改革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的工具性包括培养学生交流、认知、思维、发展工具。而人文性是对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学生需要发展其创新能力等。此外,本次新课标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初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人文素养。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本质!此外,新课标中的评价原则要求我们要分别对待低年级和高年级;重视形成性评价;平时评价应以非测试性形式为主;鼓励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和慎重使用终结性检测,避免应试倾向。

在此对新课标的理解上,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1、“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及时与国家国际的教学知识接轨,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更进一层楼,更真切地为学生服务。时刻了解国内外推崇的教学方法,走在前头,并敢于把所学的新知识与我们学校的学情相结合,做出适当的调整后运用到自己实际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英语教学应该生活化和情景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为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学生才有动力去学,去说。当老师的教学中所采用的都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素材时,就不自觉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说的平台,学生说出来的东西就是他们为了任务而提出的解决方法的交流。那么在不自觉中,我们已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最真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总结性评价来评价孩子,即期末考试。但仅仅是总结性评价,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更应该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融入评价,如:自评,互评,家长评等。这样,评价才能更加全面和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更能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4、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尝试。把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情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展合作精神。同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

14.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十四

北斗九年制学校

杨世新

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我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新的学习,我认识到要上好新教材,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把握课改方向,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

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通过学习,我了解我到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以往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过程.主动思维和大胆实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做为中心任务.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以此为教学方向,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及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所学的语言是实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知觉性.它有教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15.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写作教学 篇十五

一、培养书写习惯

1. 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

规范美观的书写可以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龙飞凤舞”、开中药处方式的书写会影响读者的心情。因此, 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用英语练习本, 严格按照英语的书写笔顺书写。

2. 注重字母的大小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不注重字母的大小写, 不用、乱用或错用标点符号。有的学生甚至把汉语和英语的标点符号混合在一起。如英语句号不用实心圆点, 错用汉语的小圆圈;省略号不用实心的三个圆点, 而错用汉语的六个实心圆点;英语里没有书名号, 而学生们却错误地借用汉语的书名号。英语中字母的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的错用虽然是细节问题, 却影响了写作的整体水平。

3. 不能忽视单词在句子中的排版和布局。

英语句子中单词与单词间有一定的间隔, 但间隔又不能拉得过稀。因为英语的每个单词均由26个字母组成, 若没有间隔, 很难辨认, 若间隔过稀, 则影响文章的整体美观。另外, 还应该注意书写时每个单词均应向右作适当的倾斜。

二、很抓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材的编排内容较多, 课时的安排较紧, 教师普遍比较注重听、说、读能力的培养, 对于“写”的能力的培养有些忽视。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写”或“写作”比较费时, 老师们担心教学进度赶不上而导致教材授不完, 所以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写作。其实, 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写作的训练应贯串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因为, 写作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和技巧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现行英语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极好材料。学完一个单元, 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口笔头表达等能力会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因此, 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应同时提高, 不能偏废。

三、教授写作方法

1. 写作前应引导学生仔细审题, 明确写作的要求。

每一篇书面表达都会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审题, 让学生对所写内容的体裁、格式、人称和主体时态心中有数。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体裁和格式去写作, 文字表述再完美也得不到高分。

2. 教学生写好起首句。

起首句恰似龙首, 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运用所提供的中文材料中所没有的句子, 是写好起首句的上佳选择。添枝加叶固然会增加出错的机会, 但只要有一处别出心裁的地方, 就会让学生的书面表达成为考场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3. 抓住要点, 灵活处理提示材料。

不管何种提示材料的书面表达题, 都要求做到要点齐全。遗漏要点就是遗漏计分点。语言组织上不能生搬硬套, 不能使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语单词, 不能留出空白或用汉语替代要表达的意义。要学会拐弯, 学会用教材中的同义词、同义词组或句型表达不同的概念, 做到“用词有疑, 另寻替代”。

4. 避免重复使用词汇或句型。

有时, 在一篇书面表达里需要多次使用相同的意思的词, 这时, 表达方式的变换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表达方式过于单一, 不免有黔驴技穷之嫌, 而丰富的表达方式则可以反映出学生运用能力之高和课外阅读量之多。一个好的词汇、一条好的词组或句型只能使用一次, 好戏不能久演, 否则连好的词汇或句型都会显得平淡无奇。

四、加强写作训练

新课改下教材依照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的原则编写。每个单元都列出了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功能项目、语法项目、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等。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以上知识后进行写作的训练, 一方面, 消化教材中新的语言知识点, 另一方面,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背诵并默写教材中优美的词句、高档连接词、精彩段

落, 并要求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优美词语造句或做汉译英练习。要求学生模仿教材中的精彩段落写出开放型的段落或文章。

2. 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先进行口头讨论, 讨论课文中作者的言外之意、画外之情, 然后要求学生把讨论的内容写成一

篇完整的短文或书评。严格要求学生利用本单元所学的新知识要点, 运用课文中表各种逻辑关系的高档连接词进行写作, 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在考试时优美的词句能烂熟于心, 呼之欲出。

3. 鼓励学生多写日记。

让学生写日记不必太苛刻, 开始时可指定学生每周写一至两篇, 词数不限, 只要学生乐于去写就好, 但必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材里的知识进行写作。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 他们总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所写的内容也就会增多。长期坚持写下去, 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发生质的飞跃。

五、重视错误反馈

错误反馈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也是教师对学生写作成果的评估, 不能忽视。它通常包括写作形式和写作内容的反馈。写作形式的反馈主要包括篇章、结构、句法、词汇、拼写和标点错误等, 而写作内容的反馈主要包括内容切题与否, 是否覆盖了全部写作要求, 以及语言组织是否合理等。因此, 在反馈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句法、词汇、拼写等方面的问题, 还应引导学生从写作要求入手, 核查文章内容是否切题、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语言组织是否得当、逻辑是否通顺等问题, 并写出具有针对性、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评语, 保证给出的评语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写作的具体情况。教师的写作评语应体现发展性的评价思维, 千万不能由于某些错误而否定学生的进步, 应尽量鼓励学生, 帮助其提高写作的自信心和兴趣。

总之,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 只要教师能注重基础, 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训练, 促使学生去进行观察和思考, 锻炼思维的敏捷、严密和灵活, 熟练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写作, 就能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英语写作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它最明显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 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搞好英语写作教学。

16.《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六

一、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

二、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任务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着教学任务互动,让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以前教师的“教”到“不教”,由学生的“学会”到“会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是教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协作学习,组内互评以及自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四、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除了对学生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评价外,还要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与兴趣、信息素养的形成、创新意识、阶段性的进步和不足、交流与协作的能力等都作为评价的重点。总之,教学评价必须伴随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之中。它既反馈了学生之前的学习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技能、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运用何种教学模式,来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摆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将不断地摸索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楼秀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4).

17.《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七

7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昆明举行的美术义务教育2011版新课程标准培训。这次培训由云南美术教育专家张明主持,由开福区科培中心艺术教研员罗炜主讲,主要介绍2011版新课标修订及教材改编,我经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深有体会。现将这次培训的内容与体会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1)总原则

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2)具体的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②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③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④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⑤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⑥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特点(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于所谓工具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导致美术课程无法“挤入”,因此原来的美术课程的性质只能被定为人文性。然而,这种定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在调查中也被批评为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将美术课程性质具体定性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加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标》中,删除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表述,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得文本的表述更加平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静地接受此次课程改革。

(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订适当地增强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在具体的结构上,将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

【一】树立新的理念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在过去的美术课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都受着这种单一学习模式的牵制,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工艺知识和绘画步骤都是以一种定论形式呈现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不少多变的教学方法,但“传授和接受”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学生的头上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一)主动性。

那么,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应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所了解,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被动式学习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我学”,这是一种基于外部因素的诱引和强制,因此,就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而主动性则是“我要学”,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动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学习是谁的事,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谈不上主动性。

(二)独立性

这也是一个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学习被视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学习就体现了“我能学”。

认真思考和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独立性的欲望是很早就萌芽的,大人给他喂饭,他即使有时往鼻子里送,也还是喜欢自己来。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基拙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应该有一种动态发展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的作用逐步转化为学生的独立能力,两方面的着力大小在不断转化,最后是学生基本或完全独立。

如果不在动态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是用单一的接受模式培养学生,即使学生成为教师心目中的“一件件精美工艺品”,其结果都是千人一面,即同一模式

(三)独特性

姑且把它称之为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个性的体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四)体验性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眼睛看,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达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五)问题性

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八

市一小卢家清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上一篇:家乡美食优秀作文500字下一篇:夏日的苦瓜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