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精选8篇)
1.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篇一
电子线路是学习电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如果教师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听,会使不少学生把刚开始的学习兴趣变成了厌烦、逃避,甚至和老师对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会越来越差,学生学完了相关课程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仍然无从着手。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些问题呢?在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适应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要求。
一、确立目标,树立信心
职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动机的培养贯穿始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不仅从专业课的产生、前景、发展、当前在生产、科研应用等方面入手,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学习专业技术的必要性,然后明白其所学专业的内容。在《电子线路》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参与多种技能培训和考取技能合格证书,并结合课程的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为社区修理电子产品,组织多种模拟实践等,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了技术,反过来会鼓励他们把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好。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实践能力“黑板加粉笔,是培养不出技能人才的。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与根本优势就在于培养学生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历,比较过硬的操作能力。单单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形成职高类学生有利的就业能力的。
因此在电子线路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一)加强实验室师资建设
目前我校的实验室状况是:实验实训管理人员只负责实验器材准备工作,而真正带学生实验实训的却只是一线教师。笔者不仅要完成平均一周14 课时的教学任务,又要做好繁琐的班主任工作。有限的时间与个人精力,让本人很难对课程实验内容精益求精。
此外各班级学生人数一般在30 人上下,每次实验时的`工作量很大,加上实验元器件易受环境湿度、温度等因素影响导致调试问题较多,很难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导致笔者在实验课上往往疲于为学生解决调试问题,而无法顾及平时实验考核。
针对这一现象,如果让实验室管理人员适当参与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课的管理与指导等实践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实验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技术的提高,也能让一线任课老师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完善实验内容,增强实验效果本着“实验联系理论,实验巩固理论”的目的,实验内容紧扣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各个实验项目。如在开展第一次实验《单管放大器实验》前,先安排一次有关示波器使用的预备实验,使得后续实验能够顺利开展。为培养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还精心设计符合本校学生基础的实验实训内容,每次实验课先简要讲解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便于学生顺利开展自主实验。
三、将汽车电子线路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之中
(一)提出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总结出在日常生活中汽车的电子线路会存在哪些问题,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再由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在实际生活中汽车电子线路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a. 元件击穿。击穿包括过电压击穿或过流、过热引起的热击穿等。击穿有时表现为短路形式,有时表现为断路形式。由于电路故障引起的过压、过流击穿常常是不可恢复的。b. 元件老化或性能退化。这包括许多方面,如电容器的容量减小、绝缘电阻下降、晶体管的漏电增加、电阻的阻值变化、可调电阻的阻值不能连续变化、继电器触点烧蚀等。像继电器这类元件,往往还存在由于绝缘老化、线圈烧断、匝间短路、触点抖动,甚至无法调整初始动作电流的故障。c. 线路故障。这类故障包括接线松脱、接触不良、潮湿、腐蚀等导致的绝缘不良、短路、旁路等。这类故障一般与元器件无关。
这些问题的提出更有利于学生对电子线路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思考,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是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每一个小组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汽车电子线路故障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最后由教师来补充可能会被学生所遗漏的方式。
现在我们可以针对上面的问题来提出科学的检修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a. 要分析电路原理、弄清总体电路及联系。一旦碰到不熟悉的车型和线路,常常要自己动手,分析电路原理,甚至测绘必要的电路图。
b. 先外后内逐一排除,最后确定其技术状况。汽车上许多电子电路,出于性能要求和技术保护等多种原因,往往采用不可拆卸封装,如厚膜封装调节器、固封点火电路等。
c. 注意元件替代的可行性。
如一些进口汽车上的电子电路,虽然可以拆卸,但往往缺少同型号分立元件代换,故往往需要设法以国产或其它进口元件替代。这涉及到元件替换的可行性问题。
d. 不允许采用“试火”的办法判明故障部位与原因。在检修方法上,传统汽车电器故障,往往可用“试火”的办法逐一判明故障部位与原因。尽管这种方法并不是十分的安全可靠,且对蓄电池有一定的危害,但在传统检修方法还是可行的。在装有电子线路的进口汽车上,则不允许使用这种方法。
e. 防止电流过载。不允许使用欧姆表及万用表的Rx100 以下低阻欧姆档检测小功率晶体管,以免使之电流过载而损坏。
f. 当心静电击穿三极管。更换三极管时,应首先接入基极;拆卸时,则应最后拆卸基极。
对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则应当心静电击穿。焊接时,应从电源上拔下烙铁插头。防止烙铁烫坏元件。拆卸和安装元件时,应切断电源。如无特殊说明,元件引脚距焊点应在10mm 以上,以免烙铁烫坏元件,应使用恒温或功率小于75W 的电烙铁。
相信以这样的方式所开展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知识的积累会更有帮助,同时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会得到同步的提高。
总结
对职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的是应用能力、操作能力,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和应用性,讨论的汽车电子线路教学改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在我校汽车电子线路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获得了较好的反馈,学生对汽车电子线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了一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战国. 电子技术课引入“项目教学法”初探[J]. 中国科技信息,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2.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篇二
一、观察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 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 才能充实头脑, 美化心灵, 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只有对观察产生了兴趣,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变无心为有心, 才会产生写作的积极性。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呢?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如可选择节假日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自然现象, 体会自然乐趣, 感悟生活情趣。比如, 可以让学生尝试为自己或同学所拍摄的一幅照片拟标题, 写说明文字;拍摄照片的花絮;对画面的有关内容发表议论;讲述照片的故事等。
再比如, 布置学生了解父母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感激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
对生活有了感悟, 精神世界就丰富了。教学生作文, 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把世界观、理想教育、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爱国主义等内容渗透到生活中, 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苦与甜、正确与错误, 感受亲情、友情、爱情, 放飞心灵, 思考人生, 进而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二、学会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让大家知道, 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这两件事,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 学生读得好, 才写得好。”因此, 不难看出, 在语文教学中, 既要让学生读书, 又要教学生作文。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 掌握积累的方法。第一, 指导多读多背, 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 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 直到能背诵下来, 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第二, 指导摘录词句,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录本, 指导学生把课文里的好词好句摘录到本子里, 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第三, 指导读写。叶圣陶说:“作文教学要避免机械模仿的做法, 提倡采取启发诱导熏陶的方法, 指导他们自学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探寻、理解蕴藏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
三、发展思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在作文教学中, 思维训练应被摆在首位。可以说精巧的构思是写作成功的一半, 而精巧构思的基础在于写作的创造性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写不通, 主要由于没想通, 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而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思维的外在表现, 是思维的物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 写文章就是写思想, 讲话是讲思想。所以说要写好文章关键在于开拓思路, 启发思维。思想禁锢就不敢写, 需要解放思想;思路闭塞就无话写, 需要打开思路;思路紊乱就不会写, 需要理清思绪。大凡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般包括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深刻性, 这些思维品质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 也就构成了思维的立体化。此外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原点思维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 通过以上的做法, 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而且提高了学生做人的品位, 促进学生感悟生活、主动积累、发展思维、开拓创新的能力。倘若学生把作文作为一件乐事, 成为自己的需要, 我们将看到的是无比灿烂的景象。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职高学生作文写作困难的原因, 提出应要求学生细心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感悟人生, 从而积累素材;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卓的心灵境界。在写作中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篇三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想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当其冲应该研究、探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方式方法,并付诸教学实际行动之中,使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具备基本的动手能力,而且具备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发明创造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普通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正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实例谈谈浅显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使用微型扩音器与学生交流,然后不使用扩音设备直接与学生交流,由于我校的多媒体教室很大,不使用扩音设备的时候,学生很难听清楚我的声音,前后的反差给学生带来惊奇,自然而然地想到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这时学生们不禁会问:老师为什么不用扩音器了呢?这时我再拿起手提式扩音器,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扩音器时大家能听清楚教师说的话,而不使用时听不清楚?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够回答出扩音器有扩大声音的功能。我接着问:前后使用了两种扩音器,都起到了扩音的效果,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一教学情景的创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并会得出两种扩音设备中都有放大电路这一结论。
二、利用组成电路的元件分析选择,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教学中,我采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来选择电路元件。首先是核心元件“三极管”的选择。在学习章节内容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阻等基本的电子元件,为本节课的讲解奠定了基础。学生很容易选出使用三极管做放大元件。然后根据电路分析分别选择出直流电源、基极电阻、集电极负载电阻、负载电阻、耦合电容等元件。由于学生在选择时有可能提出多种元件和多种类型的同一种元件,在分析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掌握课堂,从而使学生不但通过选择元件锻炼了发散思维能力,而且会认识了解更多电子元件。
三、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觉思维
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本文开头让学生直接感受扩音器的使用效果,让学生知道目前人类已经能够做到把声音扩大,同时明了扩大声音依靠放大电路。然后选择元件,这一阶段是分析加直观教学,学生不但复习了电子元件的性能,而且观察到多种电子元件,加深学生对元件的认识。接下来直观地给出放大电路,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识记。有实验为基础,有直观电路图,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就很容易识记所要学习的内容,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1、采用问题教学法,引起学生需要。例如,我在讲变压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言语不多,却象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它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例如,在学习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时,我把目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知识目标即掌握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的结构;二是技能目标即会画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三是情感目标即通过对电路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态度端正、动机明确、情感愉悦的优良心理品质;四是思想目标即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明确为教学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从而有目的地锻炼学生、教育学生。
4.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篇四
在教学中,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中学生在巩固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运用。不论是表达还是倾听的训练,都需要反复操练达成,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会令学生产生枯燥、无趣的感觉,使学生无法高效学习。因此需要创新英语的教学,用新方式和观念对学生关于倾听和表达方面进行强化,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并感到轻松愉快。
1.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要令学生有好的表达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在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学生处在基础学习阶段时,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帮助学生丰富词汇量、补充语音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发音要领。例如,在实际交际中音节的读法和在非实际生活中读法的差异和连续等。其次是创造语言环境,进行课前预热,自由演讲。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总是更加容易消除对口语练习的焦灼感和胆怯感。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转换为组织、引导和参与者。实现与学生心心贴近、零距离交流和沟通,减小和学生的距离。主要体现为,可以通过课前预热、自由演讲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学习成果的机会。但因学生之间学习差异的存在,教师应在其中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表演内容应有不同要求,并进行有效建议和指导。对于优异的学生进行肯定,对基础较差不善表达的学生进行鼓励,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更多演讲英语的机会,实现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 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要达到有效率的倾听,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倾听范围。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例如,中学生的英文语言往往存在语法错误、读音错误、语言不够流畅、词汇量少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倾听,让学生充分发挥、表达之后,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肯定和适当的引导。实现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喜欢说、愿意说,作为倾听者的学生来讲也愿意倾听,就可以达到课堂上的良性交流。在和谐的倾听氛围中, 学生有听的权利和听的任务。在这个前提之下,共同探讨,享受倾听带来的积极感受。
2.2 明确倾听任务
要培养中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令学生明确倾听任务。带着问题倾听,也就是在思考状态的情况下倾听才是具有思维含量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做出“倾听”这个动作之前,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出明确的倾听任务。例如,在学生发言和演讲之后,让学生们针对学生发言内容和过程进行互相提问,或者让学生们仔细记录该学生发言时出现的错误,对发言质量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达到有意识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目的。
2.3 唤起倾听兴趣
想要让学生们达到高效倾听,就要让学生们有倾听的兴趣,将倾听这个动作从被动化为主动。例如,可以适当借用小故事吸引学生。中学的孩子们已经形成了自主思考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最为活跃和好奇的。曾有知名教育学家说:“新奇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成功会带来巨大的喜悦, 从而引导学生们倾听的欲望。” 例如,在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让学生们用“I want...”描述几位主人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恶毒皇后可以是“I want to b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in the world.”或者“I want Snow White to die.”两种,但由于各人对童话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一个故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种观点。这对于学生来讲也是开动创新思维的好方式,令学生感到新奇并乐此不疲。
3. 结束语
5.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篇五
摘 要: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积极利用迁移的正效应,是教学的一种高级境界。同时,根据迁移理论,教师可以有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本文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为例,阐述了如何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策略。关键词:迁移;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将迁移界定为先前学习的结果影响新情境中的学习或表现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如今,提高学生对已学得的知识做出迁移已被广为认可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能力培养这个主题虽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老生常谈,但要真正地实现这一目标也并非易事。生物学习中的迁移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信息迁移能力不是靠做一两道题就可以培养起来的,需要将“为迁移而教”的理念系统化的贯穿于整个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而学习的迁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制于许多因素,不能自动发生。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应用学习迁移规律,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成效。本文试就中学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谈一下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中学生物教学中迁移的重要性
迁移是有效学习的标志。于是有研究认为,迁移是学习的实质,如果不能从一情境迁移到另一情境,学习根本就没发生。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这点尤为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
然而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常常需要制定相关的能力目标,而这些能力目标绝不能是含糊其辞的泛泛而谈,在目标确定后我们必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怎样衡量呢?如果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能力的任务。所以在我只具备尚浅的教学经验之余,在备课过程中,总会为怎样设计一堂课以帮助自己的学生回忆起相关的先前知识而绞尽脑汁,因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早先习1
得的概念与技能或者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有益于理解新的学习材料,抓住这个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的顾虑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内容开始就设计了资料展示这一环节,通过(1)图片:饥饿的苏丹;(2)两则有关粮食危机的新闻。引导学生谈谈感受,通过图文并茂让学生认同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适当降低呼吸作用效率。这样教师就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复习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而回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的意义是对开展讨论其原理应用而做的有效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的迁移动机。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是孩子们学习活动可以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关键是教师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能够意识到迁移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主动迁移的态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迁移对于问题解决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要有效地解决某种问题,除需要一些基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外,还需要应用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能否准确、有效地提取有关经验来分析、解决目前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迁移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课堂中的学习看作是学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问题解决活动。将课堂学习视为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练习,这样再次凸显了迁移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在我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自己总会自发的思考:在哪些情况下,学生的表现会受其迁移所学内容的能力的影响呢?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在面临某一学习任务时,他们处理这项任务的方式会有差异,而他们是否能学的很好,也受他们能对自己先前的知识做出运用和迁移的影响。例如在此篇教学案例中,开篇就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从粮食危机转换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来,然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又是重之重点,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此时教师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这类知识进行分析、比对,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正所谓分层教学,这样可以帮助不同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辨析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从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将迁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促进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其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生物新大纲对学生的学习和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既有积极影响,又会有消极影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这块教学内容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现代超市内各种蔬菜琳琅满目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在严冬季节,我们能吃到的新鲜的蔬菜(即反季节蔬菜),是人们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在温室中栽培出来的。有了这样的知识迁移之后,紧接着设问农民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道理是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就可以发现,知识面较广或者能够将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原理迁移至温室种植问题中的学生就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汇报介绍塑料大棚的应用原理。这样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很自然的引出教学的重点,由浅入深,由实际生活到课堂再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能否将原有的经验迁移到目前的问题情境中,这直接决定了能否解决问题。
再次,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将有赖于某情境与另一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越是相似,迁移就越可能发生。迁移的产生与前后所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的相同要素有关。因此,教学的次序、教材的组织和编排要合理,要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为正迁移的产生创造条件。可是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学生在各种问题解决情境中不能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也就是经常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会出现茫然的眼神,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这种情况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1)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的知识结构可能不合理。可见,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丰富、合理的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将所学的只是重新加工组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例如在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中,采用出示(1)新鲜的水果、蔬菜、麦粒的图片(2)粮食入仓前晒干的场景和粮仓建筑的图片(3)各种水果箱(冷库)图片创设出情境提出问题:怎样
才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这几样东西?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很容易发生迁移,能够通过图片的观察以及生活的知识经验归纳出:对于像小麦、玉米等这类果实或种子,可以把它们晒干后贮藏起来(根据粮食入仓前晒干的场景);对于苹果、蔬菜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温度来贮藏(各种水果箱冷库图片)。可见分析、归纳的过程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接着教师提示引导学生书写出呼吸作用的公示,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启发?通过回忆已有的关于呼吸作用原理的知识,总结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果蔬保鲜,同时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我这样设计大量的实际例子的引导迁移以及通过精选和合理编排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教学内容, 并以恰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整合所学内容等教学策略, 使学生建立丰富、概括而整合的认知结构, 为后续灵活、富有成效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 无论教师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如讲演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 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将前后知识加以沟通和融会贯通,进而促进高水平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当学习者能将某一反应从学习情境适当地推广至迁移情境时,正迁移便发生了;如果学习者不能对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做出辨别,并做出不适合迁移情境的反应时,负迁移便发生了。促进学习迁移的含义有两个 ,一是努力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二是减少负迁移的干扰。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应用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需要。一般说来,农作物根部的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有些学生会认为呼吸作用不是越强越好吗?这样负迁移就会发生。因此在学习完呼吸作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应该设计提问农作物的呼吸作用是不是越强越好呢?这样设置疑问总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讨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过程, 而且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形成。当然这样容易产生负迁移的例子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屡见不鲜,由于这篇教学案例的局限性讲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又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常常会由于生活经验干扰引起的负迁移,生活经验的干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错觉。如学习视觉形成时, 由于闭住眼睛
就看不到物体, 有些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视觉的形成在视觉器官, 不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另一是生活经验的限制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在不同的情境下应对不同的学生反映,有效的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在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中,常见的有加强学习之间联系的策略,避免概念之间高度相似的策略,识别概念或事物关键特征的策略,判断学生已知识程度的策略等等。总之 ,我们应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从多种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各种因素,重点关注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各种策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设计教学,实现“为迁移而学”、“为迁移而教”的教育目的。
四、依据学习迁移, 合理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是任何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评估内容而言, 不是对简单的认知能力如对于学生记忆的评价, 而是更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特别是对探究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这也是在我的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的评价内容。本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就是有关迁移运用和培养的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虽然说明的不是较全面或者说很多验证原理上还比较牵强,但至少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即引导学生将原理迁移于实践。在课的最后设计了综合分析总结让学生通过全部的学习后自主运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生产的哈密瓜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环节实际上也就是依据学习迁移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同事通过综合分析,还能够让学生明白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对本节课知识很好的概括总结也是知识的再次巩固。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生产实践,激发兴趣,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在我的生物课堂中力求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或者有些较为枯燥的内容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亦扩展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将中学生物课堂变为有趣味、快乐的课堂,给予这个年纪的孩子们该有的快乐。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通过讨论,学生把所学原理再一次迁移用于指导和解决新课题的活动中去,以形成能力,同
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增长。
总之,只有拥有稳定的、可分辨的、系统的上位知识,才能有效地实现学习迁移。学科渗透,不仅重视生物学科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系统化,同时,还十分重视生物学知识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十分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尤其是涉及不同领域的同一概念更是如此。教师“ 为迁移而教” 的各种教学策略, 都是旨在促进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科学习中或者是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践中成为自主的、有效能感的高效学习者与实践者。虽然这些设想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时常会遇到阻力,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不容我们忽略的,关注学生的多样性也是迁移教学是否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是要多总结归纳,通过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不断努力,不断前进,不断专研,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6.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篇六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所有的数学学习归根结底还是要去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解题时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捷能力,整合知识并且灵活运用的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我,在提高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得到能力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17-0153-02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老师多有一种崇拜与敬畏的情绪。而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学习数学都是忌惮于老师的权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也不敢主动向老师请教。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过于严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种号令如山的形象,使学生不敢与老师过多的交流,师生之间保持着较远的距离。正是由于存在以上这些现象,导致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更不利于其解题能力的提升。
2.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由于中学生处在叛逆期,自制力不强,因此在学习上容易出现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听讲不认真,课后也没能及时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教学知识,而有的则没有能够掌握,课后也不注意复习,因此,数学成绩不够理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1.完善知识结构,扎实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是学生解题的前提,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库去完成知识的解答,那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消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导致数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学习“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时,在书本图画呈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呈现轴对称的动态图,让学生多方位了解轴对称图形,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具有鲜明特点的轴对称建筑,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数学的美妙,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发现轴对称图形,完善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要求学生不仅懂得概念的意义,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能够用自己的话正确解释这些概念,对于重要的定义和概念,要一字不落地进行记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才能够正确解题。
2.认真观察问题,寻找问题突破口
很多学生身上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审题不清,往往拿到题目粗略看了一下就开始解题,结果解到一半时发现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才仔细开始寻找问题中的细节,或者直接就进行错误解题而不自知,这就是学生没有认真去审题的缘故,所以让学生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问题,保证解题过程的正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审清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者是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这些条件之间产生联系,结合所要解答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要正确理解了问题,解题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如何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那么,要找寻问题的突破口是需要学生有敏锐观察能力的,所以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在教师被动引导下才能够解决问题。
3.培养创新能力,完善思维逻辑
数学的世界千变万化,解题的方式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探讨交流解题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创造出不一样的思路,学生也能够通过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自己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如果学生的方法有一定问题,教师不能够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要赞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肯定学生所用方法中正确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错误,并且能够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式,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的学习都是围绕解决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大部分数学知识也都是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打好功底。其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问题,仔细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解题,还要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逻辑思维的完善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梅.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学),(11).
7.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篇七
固有认知负荷源于认知任务本身。对学生来说, 如果面临学习的内容难度和信息量太大, 需要同时处理的过程和反应的能力就可能超过他所能承受的范围, 导致任务学习的失败归结于不足够的注意分配和相对高或过多的认知负荷。因此, 最低限度的必要内容和必要学习时间, 决定了学生最佳学习负荷量。
(一) 合理安排任务量, 确定最佳学习负荷量
分析学生头脑中到底能处理多少知识, 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链该是多少, 这些内容都应是备课中要关注的。在现行每节课45分钟的体制下, 小学语文课时结构大体可安排为:“先学”和“后教”控制在30分钟以内, 而当堂训练不宜少于15分钟。其中“先学”和“后教”两个环节里其中完全由教师单向讲授的时间宜15分钟以内, 而其余时间则用于迅速简明地揭示教学目标和学生独立自学、相互讨论、质疑发问、回答教师提问及师生交流等。但需要强调的是, 这样的课堂结构及任务量的安排不能僵化死套, 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顺乎学情, 以最佳负荷量为核心, 按照讲求实效的原则灵活安排, 依照学生的疑难多少来确定任务量的多少。
(二) 合理安排材料顺序,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影响学生的记忆效果, 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先前获得的信息影响大, 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因此, 整个课堂可以分成第一高效期—低沉期—第二高效期, 所以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 处理重要的事情, 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课堂教学要开好头, 可以充分地利用好语言、环境、媒体、相关材料等设计好教学引入, 吸引住学生,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当然, 避免课程开始时讲述无关信息, 避免收发作业等和课堂目标无关的信息的产生。我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上课伊始的前五分钟, 用师生共析的方式进行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梳理、归纳的回忆, 注重两节课知识之间的连结及衔接性, 教师上着舒服, 使得新学知识尽可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 效果较好。
在进入低沉期的时候, 把这段时间交给学生是最好的选择, 此时,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或者讨论等。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思考、内化所学内容, 此段时期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的关键期。
在课要结束时, 学生会进入到第二次高效期, 此时要把重点、难点的知识巧妙地进行归纳、分类、整理、总结, 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关键期。
当教师能清晰地考虑突破重难点的教学什么时间开始, 什么时候结束, 有了以上的两种意识并付诸实施, 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
二、调整教学方式, 降低附加认知负荷, 实施有效教学
附加认知负荷通常为无效负荷, 是由于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导致与认知加工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活动, 而施加给工作记忆的负荷。无效负荷主要源于认知任务的设计和呈现不当、与实际教学无关的活动。
(一) 诱导积极情绪
教师拥有正确的学生观, 接纳学生的差异, 把学生的差异当成是一种资源, 并时刻诱导学生的积极情绪, 是降低附加认知负荷的根本。众所周知, 长期奉献给没有产生预期回报的事儿, 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 会带来疲劳和挫折感, 会使人想象力、创作力下降, 思维枯竭、倦怠。课堂效率的短期的迅速提高往往可以归因于学生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
另外, 在对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上, 采取“适度忽略与善用机智”的策略, 化解与教学无关的意外事件, 这些策略都可以降低无效认知负荷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
(二) 变换呈现形式
对初学者, 与其让他们读一大段文字, 不如给他们一个比较简要的概要或者用多媒体的方法能让他们更快达到学习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变换呈现形式, 强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通过视觉听觉的立体冲击,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对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形式新颖多样的情境渲染, 经常变换的课堂组织模式, 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提问”质量, 增加生成认知负荷, 实施有效教学
生成认知负荷属于有效认知负荷, 是工作记忆对认知任务进行实质性认知操作而承受的负荷, 主要源于学习者本身对认知任务的有效认知。
教师在“提问”的设计, 没有发挥“提问”的思考价值, 提出的问题过易或根本没有提出问题, 则无助于有效认知负荷的生成。对提出的“问题”好坏的评价有很多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 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个人认为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 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 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教师的提问还要拓宽思维容量, 能够激发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8.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时期,学生的思想刚刚启蒙,活泼好动,思维极其活跃,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重视初中阶段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语文是中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及其内涵。其实,国内很多教育学家已经对初中语文思维能力教学模式做了很多尝试和实践,笔者主要结合这些成功经验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按照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明确初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比如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规定指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改写、扩写、缩写等训练,并且应使学生学会在文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适当的联想、想象,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转换表达方式,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制定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在不同的情境下训练同一种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想象原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描写的场景,并试着赏析其中“钻”、“偷偷地”等词语。又比如在学习《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想象这样的一副情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并且点几名学生试着将自己的所感所想描述出来。又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画面,“在一个盛夏的夜晚,当你抬头仰望天空时,此时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触呢?”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们围绕“夜空”这一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这些有计划性的训练都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思维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放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先生曾经讲述过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创设优质的思维环境,可以让学生出现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该综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计出使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平时应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积极创新。在课时应适当、适时提问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质疑。
3.指导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能力主要是学生活动以及学习的积累、沉淀,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语文中的思维方法。语文思维方法具有多样化,下面笔者主要来介绍其中的2种。
3.1观察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首先第一步应该学会观察,一般对比观察、顺序观察是较为常见的两种语文观察方法。目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作者非常细致的观察才完成,这些作品可以给读者提供很多语文观察方法以及经验。比如有一项“探索月球奥秘”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对月球运行情况进行观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在观察月球时按照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总结观察的心得体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在初中语文思维教学中也常常会用到对比观察,比如在学习《秋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对比阅读《秋天》以及美国诗人——狄金森描写的《秋景》,学生们应该不难发现两个作者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赞美、热爱之情。
3.2联想与想象
联想主要是指人们由于某一件事物、某一个人而联想到另外的事物或人,而想象则是指人加工、进一步改造脑中已存表象,进而塑造新的形象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常用手段。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篇诗歌时,文中作者将“街灯”比喻明星,并且将“明星”比喻“街灯”,这样的话可以很快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中情境。又比如何其芳的《秋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想象渔夫们在清凉的秋晨洒下渔网进行打捞后的心情,并且想象一下渔夫们趁着上白霜轻轻摇着小桨在回家路上的心情,此时渔夫们会做些什么?这样的话,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学生的學习兴趣。又比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某一限定时间内经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试着描述文中“钱塘湖”的春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智力、思维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尤为重要,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计划,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多指导学生一些有效的语文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职高生英语语感的培养策略探究论文10-10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10-28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06-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9-1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