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2024-12-12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精选14篇)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一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作者:张磊(通识甘肃张掖临泽三期通识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3 / 368 ∙发表日期:2010-11-29 17:32:31 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三维目标的达成,必须建立在上实、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之上,而教学设计又是上实、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石。本文拟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基础、策略以及误区等几个角度,和同行们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1.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是实施化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试卷命制的根本依据。整个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这里仅对前言中的课改重点、课程目标中的三个维度、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略加阐述。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知识和技能,比较单一,新课程确立的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知识和技能属于结果性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体验、表现性目标。由于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目标,因此,传统教学中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就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我个人以为,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关键性的目标,因为,知识和技能目标要在过程和方法中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在过程和方法中渗透,因此,有人强调教学不能重结果轻过程,这是有道理的。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呈现概念的建立过程,呈现规律的摸索过程,呈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呈现知识的完善过程,呈现错误的诊断过程,呈现方法的领悟过程等等。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内容的广泛性,方式的多样性(实验、资料、经验、讨论,方案的发散性,环节的完善性等等。

2.新型的教材观。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学,应该用教材教(注意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的整合,而不是教教材(仅以教材内容传递知识信息。

3.新型的学生观。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个性、有潜质、有能力、会创造的生命个体。只有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我们才能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问,真正地把话语权、思考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1.先进的理念。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有六点,其中的关键词句大致有:轻松愉快学化学;给学生平等学习的机会;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注重探究和体验;注意多元评价。深刻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并用其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2.较深的功底。这里的功底有两层意思:一是教材处理的功底;二是文字表达的功底。

二是文字表达的功底。文字功底的练就,说到底就是多阅读、多思考、多练笔,“三多”到位,有成效了,你就会充满自信,那时,文字不仅不会成为你教学思想体现的制约,而会为你教学思想的体现插上锦上添花的翅膀。

3.清晰的思路。一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逻辑顺序怎样?教学流程如何安排?这就是思路。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是教学思路清晰明了的关键。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1.突出新颖性。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方式的出新固然重要,但新课导语和结束语的出新也不容忽视。

2.体现推进性。针对教学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将其设计成若干小版块,各个版块彼此相连、逐步推进。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完整结构。

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装置探究环节,我设计了四个小版块:相信你会思考(学生思考表述: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分别要考虑哪些因素?教师过渡:带着刚才的思考结果,我们来做一回选择;相信你会选择(学生从给出的图示中选择合适的仪器组接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教师过渡:如果实验室里没有长颈漏斗和锥形瓶,我们能找到其他仪器来替代吗?;相信你会变通(学生从给出的另一组图示中选择仪器替代长颈漏斗和锥形瓶。教师过渡:刚才的活动情况表明,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认识已经到了能选择、会变通的地步,如果给出若干种实验仪器,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够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实验装置;相信你会设计(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并介绍各自设计出的装置的优点。

“3.增强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衡量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帮助他们冲破思维禁锢的牢笼。

4.提高趣味性。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中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通俗化和趣味化的处理,能给我们的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如,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范围及条件时,我将金属氧化物与酸、酸与碱的反应关系用绿线相连;酸与盐的反应关系用黄线相连;碱与盐、盐与盐的反应关系用红线相连,然后提问:老师的做法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请你说出三种不同颜色的反应线条中所隐含的意义。学生很快联想到了道路交通的绿灯、黄灯、红灯,同时也悟出了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宽严不同的反应条件。

5.注意简约性。眼下好多公开教学中,取消了教师的演示实验,满堂都是学生实验,甚至出现了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状况,因此,面对教材中的实验素材,设计教学时,我们既要有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的思想,更要有简约化处理的理念。对于实验教学进行简约化设计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注意一个实验的多次利用;二是注意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融合。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

1.导入刻意出新。一位老师执教的是《燃烧与灭火》。她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燃上几支蜡烛,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去熄灭它们。我觉得她设计的这一活动已经很好地创设了问题情景,可是她在此之后又加了一段有关蜡烛燃烧魔术的录像,偏偏在播放课件时视频又出了问题,花费了好几分钟时间视频才恢复正常,多余的情境创设影响了教学进程的顺畅。新课导入的设计要出新,但是不能为了出新而出新,更不能牵强附会刻意出新,出新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做到简短、清新、自然。

2.教学过度开放。课堂教学中的“扶”与“放”,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扶得过多,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放得过多,教学则会茫然无序。设计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3.媒体代替实验。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型,设计教学时,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挖掘实验资源,体现学科特点。有的老师觉得现场实验麻烦、有风险,不如实验录像来得爽快,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4.媒体代替板书。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改进作用,但这种作用不能无限放大。

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二

一、由无到有情境的转变

新课程从唯一的知识技能目标转变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 教学内容从单纯的化学知识内容线索转变为三条内容线索, 而且这三条内容线索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 需要相互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习惯——向学生呈现无情境的表面知识, 要给无情境的知识建立背景。就是要善于从真实中提出实际问题, 到实验中运用化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 再回到实际应用中去。这样做一是促进迁移的需要, 二是激发动机的需要, 三是增进理解的需要, 四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当然这种转变也有水平高低之分, 最高水平是将化学知识溶解于实际问题之中, 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又能结晶出化学知识。

二、由具体到建构的转变

大多数教师认为重视知识点就是抓住细节, 很少考虑到知识细节之外的东西, 如知识的来龙去脉, 以及知识的认识功能等。例如, 教师关注铁丝跟盐酸反应的具体现象的规范表述, 却忽视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铁跟盐酸的反应, 忽视了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化学变化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忽视启发学生体会同样一个反应既可以表示铁的化学性质也可以表示盐酸的化学性质。又如教师重视分子概念的分析, 强调分子概念与原子概念的区别, 却不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用分子的观点看物质。其实, 我们的教学不是不需要具体知识, 而是应该始终明确传授具体知识要服务于观念的建构, 而且这种观念不是纯粹的哲学层面的观念, 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核心的认识构架。有了这些核心观念, 学生就能够学会运用化学科学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去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由低层次到高境界的转变

老师对于探究式教学还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探究神化, 二是将探究泛化。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探究的环节、开放度等方面有不一样的处理, 也不需要每个内容、每节课都要探究, 如果分组进行实验的条件不允许, 学生可以参加探究过程的其他环节。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一是要有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 二是要有围绕问题的假设和预测, 三是要有解决问题、寻求支持或否定假设的证据的活动过程, 四是要有交流和评价。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随着参加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增多而发展和提高的。所以, 应该发展性地面对探究式教学, 不断提高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水平。探究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自如地将探究式教学与其他各种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相互结合、统一于单元整体教学中。

四、由单一到整体的转变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需要较多的教学时间, 解决有限时间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有许多途径, 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改变过去课时教学设计的习惯,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所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是针对一个单元, 整体地去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时间, 比如哪些内容需要采用实验探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哪些内容需要安排为学生课外学习任务?等等。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统一, 该探究的内容就要保证比较充分的活动时间和讨论交流, 该精致提练的内容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讲解的作用, 该落实巩固的内容就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练习进行强化。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整合时间资源, 使有限的课时产生高效益;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合理认知组块的建构, 促进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以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由简单被动到综合主动的转变

1. 给学生一个空间, 他就能创出一个乐园

青少年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个体,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相信学生, 给他适当的思维空间, 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也许你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课堂面貌:学生活跃了, 不用再逼着学生去学了;学生记得深刻了, 不用再恨铁不成钢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了, 不再是沉闷不振了。我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一节化学课上, 讲到化学肥料, 因为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 对化肥比较熟悉, 我让同学们先说一下生活中见到的化学肥料, 学生马上就应口说出碳铵、硝酸铵、尿素、磷肥等。这样没用老师说一句, 学生就已经能说出多种化肥了。然后在实验台上出示了几种化肥样品, 叫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特性, 结果各小组均有代表积极参与, 有的同学跑到黑板前亲自闻一闻化肥的气味, 有的学生把少量样品倒在水里, 搅拌了一下说:“怎么有的化肥易溶于水, 有的难溶啊?”有的学生将硝酸铵和熟石灰混合闻到了氨味。几乎没用老师说一句, 学生就把有关化学肥料的内容“争”着学去了, 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的乐园。

2. 给学生一些时间, 他会让时间产生时间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中如果教师善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探讨, 你可能会发现, 本来一节课难以解决的问题, 往往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学生似乎变得聪明了。在一次讲到“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 我先把第18页例题用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让各学习小组去讨论, 并把结果整理在各自的投影片上, 比一比, 看哪一小组能快速完成。之后根据所交顺序分别展示投影片, 错误的地方找其他同学改正, 正确的大家给予掌声。结果出人意料, 除了个别小组的做题步骤不齐全外, 各学习小组都能拿出正确的答案, 并且做题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从化学方程式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有的从化学式的角度去计算, 还有一个小组用分析推理法验证出来。经过当堂检测, 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部达标。这样, 本来这个内容是大多数学生最头痛的问题, 就被学生不知不觉地解决了, 并且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

3. 给学生一些平等, 他的创新意识就更容易被激发

平等的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 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是朋友而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 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感到压抑, 学生的个性就有机会得到发展。一次化学课上当学到化学式时, 我制作了多张卡片发给学生, 自己也加入到他们中间, 通过游戏的方式, 使同学们掌握了化学式的有关知识, 这样的课堂少了一些拘谨, 多了一些活泼;少了一些灌输, 多了一些学生们的探索。融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 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也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衡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实验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注重纸笔测试,让学生死记一些实验现象或步骤,缺乏实验操作的考核,缺乏探究能力的考核等。

一、初中物理实验的优化改进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是极为重要的,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结合起来的,这就给教师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物理教学活动的实验教学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能力,更加贴近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本质需求。在初中物理中,这方面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初中生受好奇心的驱动也能积极地配介教师的这种物理知识实验活动。

所谓“水无常态,学无定法”,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也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而产生的,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教材上的实验都十全十美。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验的实际需要对教材上的实验不断进行改进,例如,在进行固体变形实验课的讲授时,可以选择用手压住玻璃瓶,使玻璃管中的水面上升,而当松开手的时候,管内的水面又下降到原来的位置由此可见,瓶子是在受到外力挤压,发生了形体的变化而在此实验中,由于压住管壁的手本身具有一定的温度,所以有学生会有疑问,提出是否是因为温度上升而使管内的水而上升,为了消除误解,教师要对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改进,可以将原本的圆柱体玻璃瓶改为椭圆柱体,之后进一步进行担压,从而消除学生的误解,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相美实验课的物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增加探究性实验,变被动为主动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是一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方式,同时物理实验的探究性也会对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给子足够的刺激,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就是对物理问题运用实验方式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因为受自身好奇心的驱动,会拿出百分百的积极性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对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有积极作用,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知识传授式的教学应让学生由物理知识学习的主体变成被动接受物理知识的客体,而探究性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将物理知识探究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探究性实验中针对问题自己思考解决方法、自己实践操作,并自主认识实验的结果,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随着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学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也有了较人的改变,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形、声音及动画等优势特点,将原本只能通过书而或者文字表达的实验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学生观察到的物理实验过程更加生动、具体,完全弥补了初中物理实验传统教学的各种缺陷和弊端。

通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进行物理教学模拟实验,不仅使整个实验过程更加清晰化,而且还弥补了物理实验在实验器材上的不足和缺陷,不仅可以拓宽初中物理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范围,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在实验中充分运用,而且,引导了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物理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实验过程不断提出关于物理实验的新问题,一边进行物理实验的具体演示,一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不仅调动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实验演示时,而在实验进行中,教学还可以问学生,同一形状的物体,放入不同的液体中,它们露在外而的体积是否相同?如此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相美物理知识更好的掌握,而且,更能引导学生对一些物理学问题的独立思考,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最佳效果

四、加强社会实践,变单一为多样

在实验教学中,教学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转变,我们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理论更好地与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五、结语

初中物理知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标准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它是行之有效的物理知识教学模式,是面向物理教育现代化、而向物理教育未来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保证其有效的实施。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思维,而且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及亲自实践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物理学习效率,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科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蓝炜强.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求同存异教学原则的应用价值[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28.

[2]唐丽平.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 学周刊,2014,01:38-40.

[3]柯秀梨.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 新课程(中学),2015,01:85.

4.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 篇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

文/陆国真 李洪东

摘 要:德育、智育、体育是中学教学的三大目标。体育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健全人格。但目前体育教学还没有达到教学改革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进行了探讨,以求其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程;差异化

当今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学校本身对体育的不重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的功能。面对升学压力,更多的家长都赞同应试教育,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再加上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环境差,学生真正活动的场地有限,这又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体育教师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体育教师的情况,专业知识讲不透,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大大降低。再有,学生本身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认为体育就是玩,对以后发展没什么作用,因此学习体育的热情很低。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作为一名工作在体育教育一线的教师,在认真研究新课改要求的前提下,总结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成果,我觉得为了以后的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体育宣传,从思想上重视体育

思想上重视体育才是最重要的。学校的领导必须要做好表率,做好体育舆论工作,向学生宣传体育精神,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另外,要提高体育老师选拔的标准,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娱乐的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太单调,全班参与一个项目。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有些学生喜欢运动量多、紧张刺激的运动项目,而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就喜欢运动量少,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购置多种运动器材,供学生选择,留出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并增设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如舞蹈、形体艺术等。

三、更新教学方法

单一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能力、责任感等,可以采用游戏式、比赛式进行教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掌握学生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在体育课中,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和沉默寡言、不太运动的学生交流,掌握了学生的心态,就可以为制订教学内容提供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锻炼不同的运动项目,并不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除了给学生讲解体育技能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多讲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趣的事情、运动员背后的运动精神等。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能够吃苦、有坚强的毅力,并向学生传达坚持运动对身体及生活的好处,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此外,师生情感要交融。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想法,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中,学会用机智、幽默、风趣的言语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也是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为了从多方面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体能、技能、情感、意志方面对学生展开教学,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初中体育教学在新时代下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浅析新课程下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12):237.

[2]邵更生。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02)。

[3]徐军。构建多元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J]。湖北体育科技,2001(04)。

5.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五

数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一般包括定义、定理及推论,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条注重或注释都是经过认真而又细致地推敲并有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乃至整个数学学习当中又起到了相当重要作用。加上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讲解清概念,不能忽视每一个概念,不能认为概念是条条,只要学生记住这个概念就行了,而是让学生彻底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去记忆。这样既能使学生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概念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好初中数学概念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情景引导,发现本质

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要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就要在概念教学中充分开展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入概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照本宣读,死记词句。例如,在教学平面内点的直角坐标的概念时,实质上是建立在平面内点和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们看电影时找座位等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入新的概念学生当中,而不是就书认书,硬背概念。当然,要注意这样做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用形象的实例来探讨研究对象的抽象本质属性,因而应把精力放在如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上来。另外,生活实例并不等于数学概念,有的包括非本质属性,而有的遗漏了某些本质属性,因此教者在举例时必须切实,防止学生对概念的曲解,走向另一个极端。

此外,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概念的系统中形成概念,而不是突如其来的灌给学生。从原有的概念基础上引入,既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又要充分揭示新知识与旧概念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到旧概念的局限性,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前要很好地分析新概念在概念系统中的位置。例如,算术根在教材中的位置,它的前面是方根,后面是根式。它是为了便于研究根式的性质和进行根式的运算,因为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它们互为相反数。因此研究二次根式的性质只要研究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就可以了。算术根是为了解决实数范围内方根运算的可行和单值而出现的,从而为研究根式铺平了道路,它在概念系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呈现定义,促进理解

概念的定义是我们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措辞更是精炼,每个字词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逐步养成对定义的深入钻研,逐字逐句加以分析,认真推敲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有两条边相等的“有”字,而不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只有”二字。前面的有两条边相等包括了两种情况:1.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腰与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2.三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又叫等边三角形,而后面的仅仅涉及到一种情况,排除了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的这一特殊情况。又如,“a、b、c不全等于零”和“a、b、c全不等于零”。这两条定义字词都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但意义截然不同。再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若改写成三点确定一个圆,得出一个新命题,它既包括了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也包括了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种情形,而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可能确定一个圆,即圆上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故将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写成三点确定一个圆是不成立的。因此,在讲述此概念时应突出“不在同一直线上”这句话。

三、新旧联系,正反对照

有些概念单纯地讲学生难以接受,难以掌握。但是把某些相关或相对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类比、对照,使学生既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注意到它们的区别。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另辟蹊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种。相容又可分为同

一、交叉和从属三种关系。例如,正整数和自然数是同一关系,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从属关系,方根和根式是交叉关系,矩形和菱形是交叉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不相容关系。又如:讲“仰角”和“俯角”时,将这两个概念进行对照比较,就不难区别谁是“仰角”,谁是“俯角”。再如,“圆心角”与“圆周角”,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圆心角”是顶点在圆心的角,由此及彼,大部分学生就可以得出“圆周角”的定义:顶点在圆上的角叫“圆周角”这又恰恰错了。此时教师再将“圆周角”的定义叙述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恍然大悟。这样通过比较“圆心角”与“圆周角”的概念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6.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六

长顺县白云山中学:班 继

摘要:教学设计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化学教学设计所需的教学指导理念。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要素与过程的系统设计,核心是: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包括课前的设计,还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动态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引领和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设计,需要有课程设计的视野,是把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真实的体验课程的设计。教学设计是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系统化的技术。它直接决定了课堂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素质发展。下面我向大家来谈谈我对这一词语的理解:

一、化学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定义

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订工作方案,创造教学活动模式或观念结构的过程,而化学教学设计就是教学内容和化学教学目标解决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则化学教学设计和化学教学实施分别是从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回答“如何教”的问题。能否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是中学化学教师素质高低的体现和重要标志之一。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教学设计(备课):

教师上课前凭借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对化学教学进行的准备工作。想得多的是完成知识内容的传授,如何牵制学生,在知识传授方法上可能有一定创造性,但基本凭经验,缺乏自觉性、规范性,具一定盲目性,在科学化上有待加强和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理论,结合教师经验,对化学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可操作过程。实际是指化学教学活动之前化学教师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生理、心里发展特点等),运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作出的一种规划。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教案书写)相比的突出转变 从知识定向到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从教学内容定向到教学活动定向,从教学结果定向到问题、过程定向,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从学术定向到实际问题定向,从单一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内外结合的设计,从教案完成到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

3、化学教学设计分类

从时间看,长期: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单元

短期:

课题(现实)

课时从设计的着眼点看:整体——把化学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个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整体优化,属系统设计。局部——强调某一环节,某一片段的优化。如导课设计、课的结尾设计、板书设计、实验设计、习题设计等。

4、化学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可靠保证,也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设计是使教学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重要途径,也能有效提高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水平,教学设计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教学设计是连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纽带,是将现代教学论和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中介,是一门连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教学设计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理论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

5、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化学教学系统论,化学学习论,现代教学理论,化学教学方法论,化学教学策略论,传播理论

6、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理性与操作性统一原则,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结合原则,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结合原则,施教主体与学习主体协调原则,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原则,最优化与可行性统一原则。明确知识对深化、发展学生认识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地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方法和现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关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认真思考通过哪些素材形成学生的核心知识,设计哪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有关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不仅重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更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整理和重组,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知识的概念化水平,使学生在言语和概括水平上理解和掌握知识。注重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层次性。

7、化学教学设计的要素

对教学背景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熟悉学习内容和要求的深广度,明确三维目标。设计学习情境,包括教学各阶段的情境设置,引入课题、搭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如化学史、故事、问题、实验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设计并组织学习活动,听讲、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交流讨论、提出质疑、练习等。充实教学内容,以教科书内容为范例,联系生产、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使教学内容具一定开放性。做好归纳小结,引发新的学习课题预料可能的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

1、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现状(1)一些实验开出率不高 如:【实验7-4】甲烷的性质实验,【实验7-3】粉尘爆炸实验,【实验3-1】水的电解实验,【实验3-4】实验室制蒸馏水,【实验1-1】水的沸腾,【实验8-1】比较合金和金属的硬度,【实验6-2】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9-6】配制两种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钠溶液;【活动与探究】第十单元

自制酸碱指示剂; 第十单元

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第七单元

灭火器原理;第八单元

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第七单元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第十一单元

探究初步区分几种常用 化肥的方法

【家庭小实验】第九单元

制取明矾晶体;第十单元

制作叶脉书签;第八单元

淬火与回火;第九单元

自制汽水; 第十二单元

保鲜膜保鲜能力测试(2)实验开展形式单一 实验开展时以教师在教室里演示(教室演示)为主,占实验已开总量的81.55% 一些教师能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操作(学生演示),占14.96%,“边讲边实验”仅占3.49%,多在公开课或有人听课时才进行;(3)实验室管理相对薄弱

2、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鲜明直观,富有趣味,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探究性,科学、简捷、安全、可靠

3、实验教学设计的方法(1)补充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手段;注重过程教学;改变实验主体;体现科学探究

三、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突出新颖与创新、体现思想与方法;增强开放与民主、提高趣味与魅力、注意简约与资源

四、化学教学设计内容和案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思想及相关理论,针对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程你准的要求。【案例1】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指导思想:关注探究的体验,充分发挥探究中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功能与价值。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属于化学实验内容范畴,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原理,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故在进行本节教学设计时,除了注意对氧气制取知识的复习,二氧化碳制取原理方法等知识的落实外,重要的是要通过氧气制取的具体抽象出制取气体的一般原理,通过二氧化碳制取原料的选择、装置的选择体验探究的存在和快乐,初步建立起气体制取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理论依据: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促进学生从认识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同伴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设计就是要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故本节内容以如下思路设计:分析本节内容在本单元(甚至初三年级)中的地位作用;从而理清知识脉络;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脉络;最后分析教材中的活动线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探究能力,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线索。知识脉络→认知脉络→问题线索

2、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 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 ;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本部分知识的脉络,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2)学生情况分析:分析认知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对学生“前概念”分析——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明确阐述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得以变化的方式,即学生改变其思维、感情和行动的方式”,“是作为教育经验结果的个体所发生的变化”。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是教学的归宿。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实施新课程关键是落实课程目标,其根本是确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教学中需要我们有机地整合和渗透,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什么” 过程与方法——明确“怎么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为什么学”,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目的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实际上它常常只是对教师提出要求。如“培养-----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效果常常难以具体的观察和描述,因它常常使用抽象词汇。如“比较”、“初步”、“进一步”,教学目的有时描述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如“学习----”、“认识----”、“弄清楚----”,教学目的联系的教学内容比较概括,不象教学目标那样具体、细致、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的具体化,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总的综结性目标的概括。在分析和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可测评);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复述------要点);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案例2】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状态、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认识二氧化碳能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知道二氧化碳不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了解一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及可燃性、还原性,知道一氧化碳有毒;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运用实验条件控制法来探究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的性质;初步尝试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的结果做出猜想与假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并能用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解释;知道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并关注全球变暖,关注环境;知道室内防止一氧化碳的中毒及其自救

3、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策略是化学教学综合方法中用于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指令性程序成分,是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组织各种基本活动方法,调节、控制的内部注意、感知、思维和操作活动,对教学活动进行内部定向指导、调控的认知知识和技能。化学教学策略常常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假说制订,是化学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行动规则和组织依据,是化学教学方法的精髓、灵魂和本质特征。高水平的化学教学策略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教学策略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只有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低耗高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等,是解决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课程标准中“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无疑应成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与获得认知学习结果有关的方法策略有:讲授法、自发式方法、先行组织者策略、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操练法、实验法-----;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方法策略有:示范——模仿法、操练——反馈法----;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方法策略有: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与建构主义有关的方法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通达式、问题解决式、研究式、协作式(协作式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讨论式、辩论式、竞争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种不同的策略)化学教学策略层次:具体化;具体化;;个性化;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风格,概括化,概括化,概括化。

教学策略的形成需要逻辑思维参与,但它不只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创造性思维中的逻辑思维活动,例如直觉、灵感等,在教学策略的形成中常会起关键性作用。教师的策略意识、策略素养和创造精神对教学策略设计及其水平有很大的影响。高层次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的制订比较多地依赖逻辑思维。设计者依据某种教学理论(或假说)从总体上形成(或选择)某种教学思想。以重点内容为主线,把全部教学内容组织起来,按照教学思想确定教学的逻辑阶段以及逻辑阶段的联系,用适当的方式来描述,就形成中层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细化和具体化即是具体教学策略(教学思路)。

4、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主要是指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学情境的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中,只有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教学情境有不同的分类:

依据情境呈现的内容来分,有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资源情境、虚拟实验情境,依据情境的真实性来分,有真实情境(学生可以亲临的现场,如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虚拟真实情境(消防演习、情景剧表演等)、虚拟现实情境(虚拟实验)等等。

根据情境所支持的学习来分,有自主探究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等。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播放一段视频录象、朗诵一段诗歌、放送一段乐曲、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举一个典型的案例、演示专门制作的课件、设计一场活泼有趣的角色扮演、演示一个奇妙的实验,可以分成:以“理”入境、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情”入境、以“理”入境

[案例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教学情境设计

“金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人类从远古走向近代文明,社会在不断发展,金属伴随人类前进的脚步,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到现在为止人类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八十多种是金属元素。在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金属制品,就连人体内也含多种金属元素,真可谓人类生存离不开金属,社会文明发展离不开金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金属;以“趣”入境

[案例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教学情境设计

(演示实验)教师故弄玄虚:我有一种神风,它可使纸着火,使粉尘爆炸,请看!实验一(用一张沾有二硫化碳白磷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挥动,对着纸做吹气状,一会纸燃起来);实验二(面粉爆炸实验)。要了解这有趣的现象,我们先来认识燃烧。以“疑”入境

[案例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情境设计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一直让我们困惑不解。如湿衣服为什么可以凉干?为什么可以闻到远处的花香?温度计为什么可以测量体温?你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

[案例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情境设计

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之前,展示各种蜡烛,并提出问题要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和讨论。

蜡烛会有哪些性质?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几种变化?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验证?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讨论? 以“情”入境

[案例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情境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贵州织金洞)

今天首先带大家看看我们多彩的贵州——著名风景区织金洞。织金洞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洞内重峦叠嶂,怪石嶙峋,流水潺潺,洞里有40多种岩溶堆积物,每座厅堂都有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剑等。大的有数十丈,小的有如嫩竹笋,千姿百态,晶莹剔透。

5、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在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体。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图片(静态的影像和文本);幻灯(投射的静态影像);视角媒体(在电视上移动的影像);听觉媒体(声音和音乐);计算机多媒体。由于各种媒体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适应性的局限性,而媒体间往往有互补性,故媒体的选择应力求组合优化,以发挥媒体的最佳功能。确定教学媒体时,要考虑所选媒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即内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新颖、介绍是否简洁,考虑所选媒体能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兴趣i、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程度,考虑是否有良好的制作品质、能否提供有关效能的证据,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关注了教学对象的特性、先有知识和技能。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用流程图或教案的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习者为主体和媒体优化作用;(2)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3)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特点和新课程特点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化学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优化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如何将教科书隐含的教学设计构成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构成,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教学设计构思策略。

6、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是解决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其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以学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化学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形成更适合学生的教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既定的目标。形成性评价设计应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诊断性、补救性、多样性、适时性和全面性。评价力求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途径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丰富、最富有生命意义的舞台。它滋养生命、塑造心灵、点燃热情、播撒希望。而教师要让课堂成为精彩的舞台,定要先在备课上下足苦功,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从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科学方法、教学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的角度出发,精心备课,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这样,课堂定能焕发绚丽的色彩。让丰富多彩的课堂成为乐堂,让化学课堂成为新课程的滋润土壤,成为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沃土。但各校的情况也有较大差距,新课程理念还沒有深入到每一位化学教师的心田,沒有成为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自觉行动,备课工作不到位,课堂灌输式教学时有发生等等。我们一定加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学好理论,立足课堂,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强化有效和实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争取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斌

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误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3、刘莉莉

中学化学

7.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七

一、巧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感悟物理知识的本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物理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过程性, 很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实验能揭示物理知识的本质,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了新的知识,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悟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比如, 在进行“大气压强”的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自己设计的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有的学生演示了“塑料挂衣钩”的使用方法:将塑料挂衣钩的皮碗向干净的玻璃板上挤压, 再用力拉挂衣钩, 发现挂衣钩不会掉下来;有的学生演示了喝饮料的过程:用一个吸管从饮料瓶中吸气, 发现饮料被吸进口中;还有的学生演示了注射器吸药液的过程: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端, 把针头插入药液中, 向外拉活塞, 发现药液被吸进注射器的管中……这些实验, 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的, 学生一看就懂, 从中感悟到物理知识———大气压的存在。这样教学, 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悟能力。

二、巧用多媒体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解决物理实验教学难题

很多物理实验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可变性等, 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这些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 提高实验认知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物理实验探究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实验操作技能,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合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比如, 在进行“长度的测量”的教学时,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如何进行准确记录———准确值和估计值, 处理实验结果等。尤其是估计值的读取, 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局部放大, 教学效果直观、真实, 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解决实验教学难题。

三、通过反馈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问题处理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主要是通过实践运用体现出来的,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的教学原则。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这一教学原则,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 多给学生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②测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

2. 已知一杯待测液体, 一块密度已知的金属块 (密度ρ>ρ液) ,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出液体的密度?

②用弹簧秤测出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拉力F, 求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 即F浮=G-F, 由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水g V排, 而V排=V物;

3. 测密度有多种方法, 由给出的器材和被测物体的状态、形状和特征决定的。

那么测下列物体的密度时, 能想出几种可行的方法?需要什么器材?怎样测量最简便?问题的提出, 有效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自主探究, 科学整合多媒体技术手段,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培养发散思维, 综合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素养。

摘要: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 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 或者是家庭小实验, 对物理教学来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拓展实验教学途径, 在保留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同时, 让学生尝试运用教材规定以外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实验, 尤其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创造思维能力, 综合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技能素养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版.

[2]邢耀刚.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9X) .

8.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评价

探究式教学有几大意义,其一是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现化学的乐趣。其二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其三,是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化学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没有统一的标准,却都是在进步。作为一线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实践探究式教学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发生了转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思路也明显开阔了很多,不少学生的化学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仔细观察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除了探究式教学落实不到位之外,还存在很多的教学困难。

一、改变探究过程形式化,主张有目的的探究学习

在化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多数老师只是转换了学习方式,而学习顺序和与学生的主客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依旧很强,课前不预习,就无法衡量自己的学习得失,更不知道自己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过程中存在哪些逻辑和知识点等。将探究式教学的重点错误地放在了形式上,注重对学生实验器材的准备,重视实验备课,却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走走形式。这样既浪费了实验资源,也没有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来,而不是进行灌输。例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会涉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而这些在生活中又是常见的,甚至不少父母也懂得这方面的常识。于是在课前不妨给每位学生一块铁,然后让他们自己想一下保护它的办法,在课上时,需要经受老师各种条件的“侵蚀”。这样学生需要调查一部分资料,并且去查阅课本,了解铁会发生哪些反应,或者是从家长那里得到启发等。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时,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保护金属,就要先了解如何去腐蚀他们,这便是学习的目的。在这样的动力推动下,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强烈,不需要老师过多地督促。

二、改变教学中的“假意交流”,主张自由师生关系

探究性教学需要更多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无论是在实验前,还是实验中,又或是实验后。但是目前教学中往往存在“假意交流”,看似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实际上却是学生在单方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没有问题的反馈。在课堂中提问是最常见不过的,但是如果学生能成为问题的发出者,那么这又是上了一个学习档次。因此老师要处理好在探究式教学中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能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而应该给予实时的提醒和指导。有时,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来,不去担当实验的主力,而是给学生“打下手”。这样不但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更好的感情交流。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建议让学生作为观看者,来观察老师做实验,这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三、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主张更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虽然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式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但也是基本依照操作的完整性、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等进行评价的。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且不利于监督学生的各项学习指标。多数学生在课前不愿意预习,不愿意自己思考,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如果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快,就能有一个好的实验成绩,而有的学生则观察比较慢,可能就略逊一筹。可是这样的成绩评价,最后学生都会因为遗忘规律而忘记老师的操作,更因为自己没有思考,而几乎没有印象。将探究式学习的评价过程分为几个部分,从预习方案,到实验操作,到提出问题,到实验总结等。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来考查学生,这也是一种监督。另外,最好安排化学实验探究的组长和负责人,可以以实验桌为一个单位,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这些组长负责学生的实验监督工作,一方面能保证实验安全,另一方面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成绩,记录在最后的探究式学习成绩中。从日常学习中就养成好的操作习惯,才能在化学学习,乃至科学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应该突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转换教学主体,老师放更多权力给学生,在细节中慢慢指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实践教育。并且要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和习惯,才是最本质的学习。

参考文献:

殷玉霞.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2008(12).

9.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九

嘉善中学

邱丽琼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录像),看实验(录像)不如讲实验”,很少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做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因此,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此为契机,我们师徒小组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的反思,拟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特点表现为:精力充沛、热情高涨;想象力较丰富,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知欲强,具有质疑思想;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迫切希望能有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自我意识觉醒,主动性、自尊心增强,渴望与人交往;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由于高中生身体正开始走向成熟,而心智发展明显滞后,所以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如滥用精力与蛮干,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过分凭借想象力或凭空想象,不善于将精力集中,容易气馁。

2.中学物理的特点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中学物理又有以下几个特征:

基础性:中学物理不但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一切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其他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普遍使用的方法。

实践性:中学物理特别重视与实践相联系,重视用实验去验证相关理论,重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前沿性:新版中学物理现在也要求扣紧物理前沿知识,如激光、超导、电磁流、反物质等。

探索性:探索的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有机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传统物理实验不同

传统的物理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思考,而教师也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试验操作也是学生按照课本事先写好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直接操作,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没有新意,没有悬念,学生很难成为知识的创新者.探究性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建构手段,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一般的验证实验。探索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接触探索、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他们的发现、探究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发生认知冲突,这要求探究性实验设计首先要足够“新颖”。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索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相对立,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比如,我们设计的“测定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得出数据,并求出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这体现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实验的“新颖”。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使学生体验富于乐趣的挑战:探究性物理实验因为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用自己的手做一做,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死记硬背更有意义。正如学习游泳,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下水,在学的过程中感悟、总结,才能掌握游泳技术。如同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一样,探究性物理实验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实验,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物理实验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性物理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实验为主开展实验,学生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使教师失去了决定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和垄断性,学生研究的很多问题超出了课堂教学、学科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指导学生时,心中可能没底,有一种紧张感。教师如果自身知识结构失衡,如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窄、漠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科研能力缺乏等,就难以胜任。为了能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嘉善中学

嘉善高级中学 嘉善综合高级中学

课题研究的对象: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论研究方面:

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对课题研究特点,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2、实践研究方面:以三校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将演示验证性实验提升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实验,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方法与艺术,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讨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将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问题或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必须由教师亲自做的演示实验,使用探究法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将易操作、易成功,没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2)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原教材基于安全、规范等因素考虑,所安排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方案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这种程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建构。为此,根据客观条件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一部分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3)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不是直接告知学生问题在何处,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学术讨论加以解决。(4)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模拟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5月一2007年9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调查学生实验操作具体情况并建立档案以备以后对比分析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0月一2009年6月.1、根据实施计划提出问题和任务,分期举办实验探究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2、通过观察、调查、分析,进行初步论证,发现不足之处,提出解释,改进观点

3、修正、改进,具体操作,再实验、再验证。通过反复论证,反复操作、改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课题结题,成果推广):2009年7月一2009年8月 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邱丽琼: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包括课题立项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电脑操作等工作。

张凡、吴通盛、李林芳、陈栩、范子文:负责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同时进行相关信息收集、负责问卷调查设计和调查资料统计工作,同时进行网络收集、资料统计、课件制作和电脑操作工作。

叶春:主要负责课题的器材准备和方法指导。

九、预期成果:书面报告和光盘

十、研究经费:实报实销 理论指导:嘉善县教育局教科室 课题实施:师徒课题组 课题立项报告执笔人:邱丽琼

10.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按照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全面有效促进教学成效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建议进行简要论述。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

(3)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1)开发读写活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开展以多读多写为主要目标的读写专题活动,通过设置读写课、制订读写计划、开展读写竞赛、举办读写展览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爱读爱写的浓厚氛围,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2)开发兴趣小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抽出时间给予技巧指点,帮助学生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发网络载体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借助网络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将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与同学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网络的资源作用。

1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淡化教学成绩,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造能力,淡化学生的题海战术与死记硬背。探究式教学符合当前的课改理念,自提出之日便受到众多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关注与好评。

一、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出三个基本特征: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取新知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通过“做”进行学习。

重视合作式学习。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进行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

二、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探究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先导,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并且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扩展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如笔者指导学生探究盐酸可以除去铁锈性质,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的锈消失了,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从而得出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的结论。做完实验后,该同学未将铁钉取出,第二天发现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为了弄清形成此现象的原因,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究。可见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探究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化学原理与知识。

2.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养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环境。比如在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知识和规律时,按教材中的做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掌握倾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的尝试,研究出不同于课本的实验方案:(1)将蜡烛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2)在三脚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另放在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个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猛烈和持久。

3.讨论释疑,确认新知。

学生通过自学后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有哪些问题,教师不得而知,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尽可能多地发言,互相补充,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概括完全。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以确认对某个知识点的正确与错误,从而避免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4.评价探究,鼓励创新。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延伸,只有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才能保证科学高效的化学课堂的打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背景之下,教师自然要在教学评价环节积极总结,鼓励创新。首先是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检测工作要多在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试题方面下工夫,以这些评价方式的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自主探究。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坚决摒弃那种只注重教学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观念与做法,真正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综合考察、科学评价,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要让学生受到激励,在化学学习中始终充满高昂的斗志,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实施化学新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改变传统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朱玉军.初中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7(10).

[2]王凤金.浅谈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展[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09).

1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化学课程是学生接触最晚的一门课程,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但是化学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化学课程的特点, 创设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实际生活中, 许多学生都听说过“鬼火”, 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生活上的知识引入自燃的概念。又如, 有一个成语叫点石成金, 于是我在化学课堂上出示一块石灰石, 向学生提问, 这块石灰石能变成金子吗?从而引入化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然后,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于谦的这首诗反映了石灰石的哪些化学属性吗?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把较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能够使学生乐于学习, 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 在给学生讲解“空气中的氧”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笔者引入了“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 借助网络, 去了解这些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总之,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转变角色,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扮演着课堂主宰者的角色, 而学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地位的不对等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逐渐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作为一线教师, 本人在化学课堂中也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更适宜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 关键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教师也应该明确, 教师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旁观者, 应该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解“燃烧”这一内容时, 就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 我也做了实验的一员, 给学生拿工具, 同时提醒学生要关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从而引入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在操作的过程中, 我也让学生注意将燃烧需要氧气与镁金属在燃烧中不需要氧气进行对比, 从而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深化认识。

此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统一认识, 共同发挥作用, 构建知识结构。

三、改进评价方法,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 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注意评价的策略与维度, 使得评价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 评价应该具有全面性。在课堂教学中, 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师就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这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也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 及时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立足这三维教学目标,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俗话说, 龙有九子, 子子不同。每个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 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肯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如果对学生做出统一的要求, 势必使教学难度增加, 而且也有很大的不现实性。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注意做到差异评价, 充分尊重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艺术性和针对性。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一概用“好”“不错”这种毫无特点的评价方式, 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评价时还要说出这样评价的具体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心悦诚服, 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否则, 教师的评价就会失去价值,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段戴平.对化学教学模式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12 (2) .

[2]孟国林.浅析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2) .

1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三

上传: 李文丽更新时间:2012-5-17 22:25:26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几年的课改,我们的课堂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好的方面,一是师生关系已经得到改善;二是课标中强调的“人文素养”“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跨领域学习”等成了语文老师的口头禅,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了,课内外结合已成了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当前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问题,现结合我市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提出所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注意并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案,以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具体问题如下:

一、对教材中课文的解读问题

1.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确。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就文章教文章,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部分教师不能灵活的处理教材,做到长文短教和短文长教。对长文章往往面面俱到,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对于短文章则流于浮浅,挖掘不出短文章中蕴涵的语言因素,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的手头的教学资源。

2.课堂教学缺少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和揣摩。许多教师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诵读,课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少,默读的机会更少,有时还常常被教师打断,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致使学生不能深入把握教材,更不能很好的与文本展开对话,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对教材的解读随意性大,甚至出现对课文解读的零乱化的倾向。例如,有的教师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读给同学听,这时,有很多学生会随意找出一段文章朗读,之后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教师对此却漠然置之,既不给学生相应的引导,也缺少总结、深化和升华,学生牵着老师走,使得对语言的品味没有了主题。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乃至主题班会课。

4、过分突出语文课的人文性,该教的基础知识不提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的第一部分比大纲说得更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起来。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最明显的争论一种是工具性,认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第二种是人文性,不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只强调人文性;我们省原语文教研员吴心田老师在去年《中学语文教学》第六期中针对清华附中韩军老师《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八大关系》这篇文章发表了《也谈语文教育中的几个关系》,文中恳切地辩证地探讨了这个问题。说:“文学不是语文的全部,语言也不是语文的全部,在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上,不应忽视了学文学,更不应该漠视甚至否定学语言走上另一个极端。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

1.小组合作有形式无内容。许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四人或六人一组在一起交谈,教师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指导也无从指导。因此,许多的小组分配随意,学生之间由于层次不同,缺少共通的认识和体验,也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加之教师没有任何的要求和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只成了做给别人看的一幅简单的图画。

2.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①讨论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或者是比较简单无需讨论的,或者是学生从文中能够找出来的,或者是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解决的,或者是讨论也难

以解决的。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浪费了时间,效益不好;②讨论不是学生自发的和自觉的行为,只是教师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③讨论的时间不足,多数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

3.课堂教学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课堂教学很多只是简单片面地分析文章内容和思想,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文章分析的答案。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成与否,急于使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有时,即使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教师因为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而常常不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不等学生达成共识,就匆匆站出来下结论。有的教师让学生速读3分钟,便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希望学生开展热烈的讨论。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不全面,感受不深刻,往往停留在生字词理解的层面上,甚至连主题都理解错了。

4.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提问的问题不清楚;有的课堂提问引导的方向偏离了课文;课堂中师生间的问答单向交流多,双向、多向的互动少。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没有思考的空间。有时一些教师虽以引导、启发为主,但师生也往往在短平快的简单问答中分解着课堂,问答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教师全然不顾及其他学生。同时,一系列内容空泛、单薄的问题,也起不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而且疑问更多的是教师设计的,不是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缺少解决的积极性。

5.过分追求直观,课堂上声光电拉洋片。许多课堂不管教材实际和教学效果一应去制一些过于直观的课件,或者是动不动就放音像来代替语言的研究,把本应该通过品味研究才达到的效果一下了变成了直观形象。把本该以学习语言为核心,变为欣赏学习画面,这样就削弱了语言文字魅力,尤其是文学作品。如《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舞女的裙”,很美的句子。有位老师在上课时,用课件一下子打出一幅女人穿的裙子,美感就荡然无存。《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所看的林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么美的语言,本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可是有的老师用课件,一放音像,电影演员林晓旭一出来,学生一看,原来就这样!

三、教学评价的问题

1.有些教师的评价目的不清楚,评价语言不中肯。有时教师因没有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或认真观察学生的活动,不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便敷衍了事。

2.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起不到引领、提升的作用,评价点不到关键部位,不能将学生的讨论推向深入。

3.评价缺乏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时含有虚假的成分,对学生的胡思乱想也一味给予鼓励,对学生间的胡乱评价,教师也不闻不问,让学生评价老师,则是一味地唱赞歌。

四、教师素质的问题

1.有些语文教师缺少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别字较多,对汉字的读音把握不准,对词语的解释和标点的使用也不恰当。缺少学科知识方面的储备,对各种与教学、生活的常识不明白。

2.理论述评不高,特别是对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研究不多、理解不透,多数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教学随意性大,不具备相应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如,有教师常常让学生推荐班内最好的学生来读课文,这样既打击了其他学生,也使其他学生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14.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四

自我反思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质量效率意识。可见钱守旺老师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课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具有鲜明的论点,对当前课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俗话说,文如其人,工夫在诗外。一篇好的论文实际反应了作者的综合素质——学识、人品、个性等。所以要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广泛涉猎个方面的知识,增加人生阅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一、自我反思意识

对照新的课程理念来看待传统的小学物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定学;

2、以本为本;

3、教路单一;

4、学法单一;

5、目标单一;

6、问题单一;

7、评价单一。

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几多几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

二、以学生为本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学”的研究力度,通过加强对学生“学”的方面的探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

3、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物理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现代物理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

专心爱心用心 1

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物理,密切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静态知识动态化

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物理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内容弹性化

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2、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3、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4、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5、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6、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7、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物理思想方法。

四、动态生成意识

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五、质量、效率意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用“纲要”的话说就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关于课堂教学评价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教师素养、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标》要求。(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教材处理(1)准确把握教材,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无知识性错误。(2)教材处理有新意、不落俗套。(3)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教学过程:(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3)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思路清晰。(4)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讲求实效。(5)对学生的学习能够给予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6)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和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教师素养:(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师生关系和谐。(2)板书工整、有条理,教具演示和计算机使用规范熟练。(3)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应变能力强。(4)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教学效果

(1)学生思维活跃,提问面广,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充分发展。

(二)走出课程改革的误区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有趣的玩具车》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海外投资项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