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历史作文(精选11篇)
1.唐朝的历史作文 篇一
想起唐朝,月光爬进床头
地上满是霜。思乡的恋曲被一只蝈蝈
盗播,严重侵权。说好不做古人
但清酒喝了几杯,浓愁便一涌而上,驱使一颗心
跑到长安问候了几个守门的将士
行行好,让我不用翻墙也能进入这大国度
太美的世界,一千株槐树睁大一千双眼睛,看着
一千个李太白浪漫到极至,手揽银河,梦游天姥
贵妃捧墨,力士脱靴,好大牌,我可学不来
拿着从洛阳讨来的宣纸走入草堂
子美在乎,我要他的签名去喂养消瘦的山河
鸟被惊动,梨花在飘落,我怎敢拂手拾香?
梨花在飘落,我不敢不拂手拾香!那些哀戚的瞳孔
多么冰凉的泪,唐朝的夜渐渐黑了下去
乌鸦叼走湿红纱巾妄想织补断流的黄河
我牵走白居易的马匹,席地而坐
一曲梅花落是我的过去,醉里挑灯却看不到剑
清角吹寒,独醒,怎办?
王维在辋川,说,流浪,独舞,或是静思
东风乍起,我把酒壶丢下
唐朝只是一个梦,现实才是
我的归宿
2.唐朝的历史作文 篇二
一、极大地继承前代成果是唐朝民乐的重要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音乐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 最古老的音乐文献追溯到黄帝时代。在远古社会, 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 石器开始出现, 当他们使用工具敲打, 逐渐形成规律, 也即会形成音调的规律, 借以高低音和音调组成各式各样的调子, 可以表达更多不同的内容, 于是一种简陋的音乐就在远古人类生活习惯中不知不觉地形成。而每个远古部落, 根据部落之间是否有交流和接触形成不同的自己的音乐, 他们在大丰收、捕到猎物得到很多战利品的时候他们会聚在一起, 围着篝火唱歌跳舞, 他们唱的都是同样语调的段子, 可以说是中国当时最简单的音乐, 虽然他们自己并不知道那些调子是什么意思, 但从大家的脸上可以看出, 他们都很开心, 久而久之, 这就形成了本族用来庆祝的音乐。而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音乐。任何的文明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育和壮大起来的, 唐代的民乐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在前代的音乐艺术当中汲取必要的养分, 重新开辟民乐的新天地的话, 那么可以断定, 终唐一朝, 都不可能取得任何可堪载入艺术史册的成就。广义意义上的中国民乐, 其发展大致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年的先民已经烧制陶埙, 挖制骨哨。当时的音乐艺术主要以歌、舞、乐互相结合。如“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史载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 他的所有乐舞就叫做《云门》。《吕氏春秋》中有记涂山氏之女作的“候人歌”。 夏商两代, 民乐开始向更为广阔的受众扩展, 由原先的君主独享到奴隶主“皆可闻达乐音, 以为教化”。
秦汉时开始出现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 它继承了前代的采风制度, 搜集、整理和改变民间音乐, 专业的演奏人员———乐工, 开始大量的出现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所歌咏之词曲, 即为乐府诗。汉的乐曲雏形是“一人唱, 三人和”, 后来, 随着音乐艺术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彰显并为统治者所认可, 汉代乐曲渐渐发展为有丝、竹等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的大型歌舞形式。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清商乐逐步取代相和歌, 进入了贵族阶层乃至寻常百姓家。这是音乐 (民乐) 从一种生活的抽象重新回返到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此, 平民化变成了我国民乐的一大特征之一。史载曹魏统治者极为重视清商乐, 为此特别开设了专门的官方音乐机构:清商署。清商乐在两晋之交的战乱时期开始流入南方, 并逐步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至北魏, 这种形成了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传到了北方, 近而成为在全国广为流传的重要乐种之一。汉代的民乐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学术水平, 甚至出现了古琴专著《琴操》。并且《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著名曲目问世。这一时段, 民乐由之前的主要抒发集体主义价值观感的意识门类形态逐步向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和方法。音乐不再是集体的事情, 也可以为个人而歌咏。民乐发展至唐朝, 音乐的样式大致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更为热情、奔放和自由。这一方面源于唐朝最高统治者实际是北方少数民族, 血肉之间暗藏豪迈情怀, 喜乐舞, 纵情声乐;同时, 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也是民乐类型类别齐全而表现形式多样化、自由化等特征形成的政治原因。一般而言, 一个王朝建制登极的前期, 其最高统治者 (古代为帝王) 对于民众大多谦恭而温厚[1]19。也有打开方便门庭, 广发普及文明的觉悟和胸怀, 唐初三任杰出的统治者正是如此。音乐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或者写照, 故此唐初的音乐, 在形式上几乎全盘继承和吸收了前代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法;而在内容上除了记载前代历史中的功过是非之外, 还同时描摹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当然, 这一点, 其实也是继承了唐以前历代文人“凡诗书礼乐不为则可, 为笔写摹世故”是一脉相承的。
二、唐朝的音乐类型
唐代民乐形式多样, 并且在艺术形式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农村兴唱“山歌”。“山歌”大都是辛苦的劳动人民在山野里劳动或者休息的时候唱的, 是一种主要的抒发情感的音乐样式, 含船歌、劳动号子、风俗歌舞等。“山歌”多以七言诗句或五言四句的诗句体形式为主。而城市则时兴一种名为“曲子”的艺术歌曲, 是前者的改编、提炼和升华, 具备了一定的乐理构造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其唱腔大多清新、活泼、明朗。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队伍不断扩大, 客观上要求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故此经文人加工制作过后的“山歌”变身“曲子”得以在城市中广泛流行。并且在长期的编纂和实践中, 乐师们开始给一些特定的曲调定下格式化的框架, 有不少的曲子的曲调逐渐定型下来, 便是后代的曲牌名, 显得正式起来, 文人们也开始参与创作当中。白居易、李白、 张志和都曾依据曲子的曲调填过词, 有的曲调还填过多首歌词, 从而出现一个曲调能产生出很多变形体。炀帝时的《杨柳枝》曲, 在中唐经过加工修改成为“洛下新声”, 诗人白居易居然用它填词了八首。说明了一首曲子的曲调可以不限制地填上新词来翻唱。 乐器方面, 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的提高, 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乐器的制造也相继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唐朝民乐主要以弹拨音乐为主, 在民族音乐领域, 先秦那种相对粗糙的、在室外演奏的编钟渐渐衰落, 而具有华丽和浪漫色彩的弹拨音乐、歌舞乐队迅速发展起来。另外,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 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 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
三、唐朝民乐发展逐步彰显出我国民乐的特征
唐朝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沿革我们可以说是从农村开始流行的“山歌”慢慢发展到在城市流行的“曲子”。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会想到精神生活的追求, 所以在唐朝的农村人民在劳作之余有时间和精力去创作一些“山歌”。“山歌”的流传并不是一下子就传开来的, 起初只是部分地区的人民为了歌颂美好的生活而作的即兴之作, 后来慢慢地有很多知识分子也加入才将“山歌”传开来的。当“山歌”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 传到了城市, 就立即得到蓬勃的发展。社会上层知识分子加入了歌曲的作曲和作词的队伍中来。并且, 正如上文所讲, 由于小场面的音乐演奏得到普及, 音乐开始向私人化、平民化和大众化过渡, 不再是高贵人们的赠礼。曲谱服务对象的复杂多变, 导致曲子的思想内容也相应地变得极为复杂, 写妓女的怨愤;或是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有反映边疆人民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和掠夺的;更有通过描写孟姜女的悲惨故事以表达对封建统治不满的情绪的等等。曲子源自于民间, 与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是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曲子相比原来的民歌, 艺术上更加地成熟了。曲子不单被用作清唱, 还广泛地应用于歌舞大全和说唱之中, 成为当时及其兴盛的、深受各阶层喜爱的、雅俗共赏的艺术歌曲。诗词的创作在唐代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是当时文学艺术顶峰的标志。如李白、杜甫、王维、王焕之等一代杰出诗人创作的作品, 留给后人数万首佳章与绝句[2]39。
唐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比较繁荣的朝代之一, 其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和唐朝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沿革, 让读者更加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唐时期, 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个盛世, 社会安定, 经济发达, 为音乐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唐代更注重礼仪修养, 奉行开放政策的特点, 更使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及吸引了不少外来音乐爱好者, 而正因此使音乐发展进入了高峰。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 有着七千年的历史, 从最早的骨哨, 到陶埙, 再发展到古琴、琵琶、箫, 还有二声音阶到五声音阶的发展, 从此都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五声音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石器时代, 整整比西方国家早了几个世纪, 而音乐不仅是人们娱乐欣赏的艺术, 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源远流长, 有文字记载还未产生的远古时代先民们就产生了最早的音乐艺术。在经历奴隶社会后、至封建社会时期, 音乐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 于唐代中期形成较为完整的音乐体系, 并逐步发育出一套本民族独特的音乐理论。唐代音乐人倡导的将矛盾作为一种内在和谐, 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意识与精神在音乐美学方面的集中体现, 是贯穿于传统音乐美学发展历程的核心思想。以“和”为核心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之间和谐共生的和谐思想。
摘要:唐朝统治阶层高度重视音乐、美术等事业的发展壮大, 社会各界也非常乐意为民乐的发展添砖加瓦, 建构气势恢宏的朝野乐曲体系。唐朝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之一, 其统治者乃至其仆从阶层自然重视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和宣化。
关键词:民乐,历史沿革,综述
参考文献
[1]郭进.中国唐朝的艺术歌曲初探[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2005 (6) .
3.唐朝有历史意义的故事 篇三
根据当时武德年间唐朝皇宫的建筑分析,玄武门之变历史记载交待的地点十分明确。从这些地点可以考察推断出玄武门之变的具体方位。
后面有人根据《唐长安城图》里面看到两座玄武门,一个是太极宫北面,还有一个是大明宫北面。很多人都误解为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大明宫的玄武门,但是经过后世一些人的仔细推敲,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4.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篇四
唐德宗李适,原来想不答应,宰相李沁劝解指出:回纥与唐朝的交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回纥依赖唐朝供应丝绢,茶、粮种、金银、钢铁及手工业品等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唐朝也要从回纥牧区不断补充马匹。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唐朝军用、民用的马匹都很缺乏。
李沁对回纥的继续和亲又提出几项条件:回纥向唐朝称臣,限制来唐使臣的随从人数,绢马贸易维持一定的限额数量等。”回纥表示愿意遵守。于是,唐德宗将自己亲生的第八个女儿咸安公主出嫁回纥为可敦。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咸安公主与回纥长寿天亲可汗和亲。唐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她先后按回纥的收继婚制嫁给长寿天亲,忠贞可汗,奉诚可汗及怀信可汗。这四位可汗均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尽管回纥政权在这一期间政变频繁,又发生了阿跃氏族的怀信可汗取代旧可汗药罗葛氏族的禅让式政变,而咸安公主的可敦地位始终保持着。她在回纥汗国中很受尊重,直到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病死。可以说她将整个一生都献给了唐朝与回纥的和亲事业。咸安公主对发展马绢贸易,维护唐朝与回纥的姻好关系都起了重要作用。咸安公主为祖国安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却委曲求全,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按照回纥的“收继婚”制度,即“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通典》),连嫁两姓三辈四可汗。她死后葬回纥,是唐朝唯一一位没有叶落归根的正牌公主。
5.唐朝时期有趣的历史典故 篇五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6.唐朝著名历史故事 篇六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7.唐朝重要历史人物 篇七
武后四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哲),四子李旦。 代宗:不哑不聋,不做家翁 升平公主郭暧《打金枝》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
唐懿宗:骄奢淫逸 ,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唐昭宗.一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复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形势,并发誓自己要复兴王朝。但是唐朝已经积弱难返,回天无力。这种境况恰恰是昭宗的哥哥僖宗(公元873-888年在位)造成的。
8.唐朝的历史作文 篇八
据说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驻扎娘子关之后,凭借天险,修筑工事,严密布防,不给敌人可乘之机。一次,刘黑闼部大举进攻,平阳公主眼见敌人来势凶猛,一面向太原告急,一面指挥娘子军与居民严防死守。由于关内军队兵力不足,娘子关的情况十分危险。面对数倍于其的军队,平阳公主心急如焚,在城楼上焦急地踱着步子想着主意,同时极目远眺,等待着援军到来。忽然,她无意中看见远处田野上丰收在望的谷子,顿时急中生智,计上心来,于是,她下令城内军民立即收割、架锅、用新米熬制米汤,米汤熬好后,平阳公主又令部众乘夜色从关上全部倒入关前沟壑中。
次日,娘子关前沟壑中米汤横溢,敌人哨兵发现后,疑为马尿,急忙报告主帅。主帅出帐观望,只见城楼上旌旗招展,军民喊声震天,战鼓擂动,便错误地判断援兵已到,由于害怕中了埋伏,敌人最终不战而退。待得知此乃平阳公主的疑兵之计时,太原的援兵已到,他们只能望洋兴叹了。
9.唐朝的历史作文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以及它与当今的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出: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上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盛唐的繁荣气象,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唐朝的对外关系。【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的交往。请学生就下列问题合作学习“遣唐使”部分。
首先我们学习唐朝时与日本的交往。唐朝时与日本交往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探究问题:
1、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二、鉴真东渡
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教师活动:展示《鉴真坐像》:
1、针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或教师介绍);
2、师引导学生读20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三、玄奘西行
过 渡:你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 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唐太宗时,成为那烂陀寺著名的佛学大师,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情况。内容丰富生动。)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翻到课本21页,观看《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小结: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区别?
(1)唐朝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
(2)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10.唐朝的大丈夫之风作文600字 篇十
余秋雨在《寻觅中华》中说到,唐朝有一种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这让我想到了几首诗。
浩荡的忧伤
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境遇的苦闷与悲伤之情。在这首诗当中,诗人借吊古来抒发自己内心寂寞的心情,从而与“悠悠”形成强烈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所抒发的`浩荡忧伤。“悠悠”不仅仅是天地广大,更是时间悠久,读起来气势磅礴。
透彻的曲折
李白在《行路难》中写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仍将会乘长风破万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达到理想的彼岸。连曲折也是这么透彻,振奋人心!这首诗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颇有大丈夫之风。
爽利的友情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如此爽利地写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当时,在现在,这种友情都会让人误会,笑话。但杜甫却写得如此自然,可见在他与李白的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出色的隐语
古人作诗词,常用隐语。除了当事人,别人往往不知道是啥意思。
有这么一首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初读,怎么读都像是写婚外恋,恭喜你,成功被骗了。其实,作者是做官的,不想被造反的乱臣贼子,才写诗表明心迹。如果不细想,不看赏析,只会肤浅地以为是写婚姻的。但看了赏析,你就会惊奇的发现诗意远不止如此。这便是出色的隐语。
11.中国唐朝历史故事 篇十一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
【唐朝的历史作文】推荐阅读:
唐朝之旅的作文12-08
梦回唐朝初中作文600字10-08
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08-22
我想穿越到唐朝五年级作文08-22
那些唐朝的诗人们10-13
五年级想象作文:穿越唐朝与李白对话07-16
解读唐朝诗歌中的情诗11-18
穿越到唐朝五年级优秀作文素材600字10-19
唐朝时期成语典故10-18
唐朝诗人朋友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