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到底是什么

2024-09-12

语文课到底是什么(15篇)

1.语文课到底是什么 篇一

幸福究竟是什么?看完你就会懂得!

幸福不是你房子有多大,而是房子里的笑声有多甜,

幸福不是你开多豪华的车,而是你开着车平安到家。

幸福不是你的儿女有多优秀,而是能在逢年过节有他们的问候,

幸福不是你的爱人有多漂亮,帅气,而是爱人的笑容有多灿烂。

幸福不是在你成功时的喝彩声有多热烈,而是在你失意时有个声音对你说“朋友,别倒下,拉住我的手”。

幸福不是你能过着灯红酒绿,潇洒自如的日子,而是在你深夜回家有一盏灯为你亮着。

幸福不是你听过多少甜言蜜语,山盟海誓,而是在你惊慌失措,悲哀落泪时有一双手拍拍你的肩轻轻地对你说“没事的,有我呢”。

幸福很简单

简单很幸福

精选阅读(三):

2.语文课到底是什么 篇二

在信息相对封闭和资源相对稀缺的工业时代,机器思维(工业思维)下的“成功学”与“科学管理”大行其道。然而一夜之间,底特律宣告破产,诺基亚被收购……一批批巨头轰然倒下,三维世界对二维世界正式下了战书。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决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商业的进化,是一场思维的革命。2014年恰恰就是互联网思维的元年。资深风险投资人、自媒体“B座12楼”的运营者——大象、蔡博士与飘泊一柳三人,基于丰富的行业案例与实战积累,首度在本书中提出: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它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去中心、异质、多元和感性的。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扁平化的企业组织、强烈的情感诉求,以及自传播的媒体属性,让产品本身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互联网并不是我们习惯上认为的工业时代的延伸,它彻底解构了工业思维,颠覆了我们所熟悉的商业世界。

如果说,80后、90后是一群天然带着互联网精神的消费主体,那么,“互联网思维”就是商业在面向这新的人群时的态度、方法和观念。即使有不少人以“互联网思维”之名行营销炒作之实,即使“互联网思维”是如此不招人待见,但我们仍然相信它在现实商业中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工具、一种营销手段、一种被包装的概念或者一种新的观念,这些都不重要,所见即所得,强求不得,就像德鲁克说的,“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3.语文味到底是什么味 篇三

我认为,任何一位真正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的人,都应该本着研究的态度、坦诚的心态、学术的精神去探求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为处于困境的语文教学理论除弊祛魅,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基于此,本文这里仍然就程少堂老师回应文章里的问题和“语文味”概念的问题同程老师继续做学理上的商讨。

一.“《缺》文”解读

程少堂老师在《缺》文的开头就说:“学术史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有重大影响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理论,都包含着内在矛盾。”然后例举了“从孔子到毛泽东,从苏格拉底到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的理论概莫能外”。紧接着说“语文味理论当然更不会例外”。看到这里,我忽然汗毛竖起,说不出话来。很快我又明白过来,程老师只是用了一种类比的手法,毕竟他不是“伟大的思想家”,“语文味”教学理论也是可以探讨的教学理论,所以,还有和程老师讨论的必要。

程老师在他的表述中,说“语文味”理论是有“缺陷”的,但我认为“语文味”教学理论不仅有“缺陷”,其基本概念都是错误的。程老师还说,“任何有重大影响的理论”“都包含着内在矛盾”,这里的“矛盾”不知程老师是指辩证法上所说的客观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相互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还是指《韩非子·难一》中的那个“鬻盾与矛者”手里拿的矛与盾?如果指前者,那么,程老师说了一句大实话,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指后者,我觉得程老师下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因为前后矛盾对立的理论一定不会成为“有重大影响的理论”。不过,我觉得程老师的“语文味”教学理论显然属于后者,因为在他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上的《从语文味到人文语文》(以下简称“《从》文”)一文中,他极力主张“语文教学也应该能够成为语文教师的‘抒情言志的工具”,提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师都不仅仅是讲课文,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是在讲自己”。但在我指出“语文味”教学理论“教师眼中是没有学生的”之后,立即又从别的文章中抄出一堆证明“语文味”教学理论关注学生的文字,这种一手卖矛一手卖盾、不同文章提出不同主张、前后抵牾的做法,不正是和那个“鬻盾与矛者”很相像?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没有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作矛与盾的关系的意思,我只是就程老师文章里的主张和观点前后不一来说的。

《缺》文里说:“王林的文章从头到尾没有引用我的语文味、文人语文、语文味教学法三个重要概念中的任何一个,特别是没有引用语文味定义(他只引用了我关于语文味定义的一个通俗化说法,即所谓‘有趣些,有味些,好玩些,没有引用关于语文味的学术化定义),更没有直接批评和颠覆我的这些概念(也没有证据证明王林听过我的课),而是靠寻章摘句,靠断章取义,就妄下断语。”看来程老师自己也认为他的“关于语文味定义的一个通俗化说法”不是一个“学术化定义”。那么,我不禁要问:指责别人“缺乏学术素养”的程老师,此刻怎么不讲“学术”了呢?难道“通俗化说法”就可以不讲科学了?难道“通俗化说法”不是写给一线教师看的?难道“通俗化说法”不代表程老师“语文味”的观点?众所周知,学术史上那些通俗化的学术定义,恰恰是对某一概念科学的、精确的、浅显的、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学术”的表述,而程老师却做反了。

程老师说“没有证据证明王林听过我的课”。程老师看来又弄错了,我批判的是你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并不是评你的课。理论是课堂教学实践共性的总结与提升,它超越了每一堂具体的课,其规律是共通的。如果你的理论具有普适性,那么就不需要你的课来佐证,所以,我没有听过程老师的课不影响我批判程老师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如果程老师认为你的“语文味”只适合你自己的课,不适合别人的课,那么,我就无话可说了。

《缺》文说:“我们的语文味理论,只是在大家都一窝蜂提‘学生为本、提倡教师的‘蜡烛精神的时代,提出发展学生的同时要发展教师。”“任何合理的教育当然都要发展学生,但同时发展老师有何不对?”我要告诉程老师:“发展教师”不是“语文味”的独创,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但紧接着又说:“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而程老师却说:“强调执教者主体精神的张扬”,“‘文人语文课堂的主题是由师生(主要是教师)的生命体验、人文情怀和课文的主题有机融合后,重铸而成的一种新的主题。”“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师都不仅仅是讲课文,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是在讲自己。”请问程老师:你说的这些是“发展教师”吗?教师需要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教师的发展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和学生抢当主角?教师的发展主要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我们不能把“发展教师”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与教学模式混为一谈!程老师说:“到21世纪初叶,不可能会有人愚蠢地提出只发展教师不发展学生这样的所谓教育教学思想。就是提出了,也不可能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程老师的观点就白纸黑字写在他的文章里。

程少堂老师在《缺》文中说:“从王林文章的引用看,王林没有阅读我专门研究‘文人语文的论文。他大约的确以为我的‘文人语文观就是在他批评的《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一文中提出的。他不知道我在这篇文章中只是概论了关于‘文人语文的一些主要观点。他也并不真懂得‘文人语文是个什么意思。”这样我就糊涂了,程老师居然觉得他的“《从》文”不能代表他的观点,要弄懂他关于“文人语文”的论述,还要看他别的文章。但程老师在《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一文后的第一条注释里就告诉读者,关于“文人语文”请参阅《“文人语文”放谈》和《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两文,现在却又说我没有阅读他“专门研究‘文人语文的论文”,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法,不知从“学术素养”的角度该如何看?就是按程老师所说,“这篇文章中只是概论了关于‘文人语文的一些主要观点”,我对你的“主要观点”进行批评有何不可?endprint

《缺》文的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就算一个学者在一篇论文中愚蠢地说‘一加一等于三,你也不要冲动地只是抓住这一篇文章就马上写文章批评,更不要只是看过别人一篇文章就动了要全盘否定这个理论的心思。因为很可能,他在已发表的下一篇文章里就说过:‘抱歉,我上一篇文章说“一加一等于三”是错的。“一加一”应该等于四。所以你得看看别人后续的或其他的文章再发议论。哈!”

这段话,我在程少堂老师给湖北赤壁的一位老师的回信中也看到了,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态度倨傲、玩世不恭、语言轻佻。这里,程老师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上一篇文章中说的“三”你们千万别信,因为我下一篇很快就会改口说“四”。看着看着,我忽然读出了一个成语——“朝三暮四”。程老师:学术研究能够这样“朝三暮四”吗?到底哪篇文章能够真正代表你的学术观点呢?这也许就是程老师说我“不真懂得‘文人语文是个什么意思”的根本原因,如果再这样前后游移,可能最后程老师自己也糊涂了。程老师自己关于“语文味”概念的定义,也确实体现了这种不断游移的特点。也许程老师会说,那是以前不成熟,现在逐步成熟了。我要问:为什么要那么急于让一个漏洞百出的理论出笼呢?这是不是有些拙于思考、急于用世?

程老师在《缺》文中说:“企图否定一个影响深广的理论,不引用、不攻击它的核心概念范畴,只是凭感觉,形而上学地寻章摘句,就鲁莽挥起板斧大加砍杀,大加‘批判,只能暴露出批评者学养的不足。”我想请程老师再看看我的文章,我“只是凭感觉,形而上学地寻章摘句”吗?我指出你的概念问题与常识的错误,难道你都没有看到?如果还不够,那我们再来看看你“语文味”的概念和定义。

二.“语文味”是个空洞的概念

程少堂老师为自己发明了“语文味”这个概念而得意,其实,这是一个空洞而又模糊的概念,或者说它是一个没有任何有效信息的概念。

(一)“语文味”是对“语文”的同语重复。说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这就如同说吃糖吃出“糖味”,吃盐吃出“盐味”,吃羊肉吃出“羊肉味”一样,是同语反复,毫无意义。一般人是不会这样同语反复的,至少会换一种说法,说吃糖吃出“甜味”,吃盐吃出“咸味”,吃羊肉吃出“鲜味”,程老师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等于什么也没说。语文课和数学课、物理课等学科比起来,当然要上出“语文味”,这如同“糖味”不是“盐味”,“羊肉味”不是“带鱼味”一样,只需要人们去体验,不需要人们去发明。

(二)“语文味”概念缺少学科特征,“语文味”的定义缺少核心内涵。一个理论能够称之为理论,至少要对其核心概念有基本的、科学的界定。但“语文味”这个程少堂老师视为元概念的核心概念,却没有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征,对“语文味”的定义没有核心内涵,只列举了一些空泛含糊的外延。从认知的角度说,这个概念的核心内涵阙如,外延阐释含糊空泛;从实践的角度说,目标和途径的表述抽象模糊,人们难以操作。

在程老师回应我的文章中,我不知道哪一条是他对“语文味”的最终界定。在此之前,我查找了一些他关于“语文味”解释的相关文章,结果也令人失望。程老师列举的那些“百度”里的条目,他可以用,我是不可以引用的,因为网络是不可靠的,网页是随时可以修改的。因此,我只能以程老师写的白纸黑字为准,这是基本的“学术素养”。

在《缺》文中,程老师“吸收学术界一些学者的意见,将语文味定义补充调整定型为: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是程少堂老师自己认为对“语文味”下的一个“定型”的定义。

我们知道,所谓定义,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某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而简要的逻辑说明。而在程少堂老师所有的给“语文味”下的定义中,都没有关于“语文味”的本质、特征的归纳和概括,没有内涵,只有对外延的描述。在这个“语文味”的“定型”的定义中,只有指导思想、宗旨、前提、手段和实现的目标,没有“语文味”的实质内涵。一个没有实质内涵的定义研究了这么多年,我不禁要问:这十几年来程老师究竟在研究什么?对核心概念的基本界定都没有,“语文味”的教学理论如何能建立起来?

(三)程少堂老师对“语文味”概念的阐释缺少原创性。在“语文味”的诸多解释中,程老师只做了对别人观点的组装工作,组装的很多内容是空洞的、模糊的,有些定位还是错误的。我们且逐句来看他的这个“定型”的定义:

第一,指导思想:“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什么是教学的“返朴归真”?“返”到孔子时代还是朱熹时代?是思想的“返”还是手段的“返”?是内容的“返”还是方法的“返”?“朴”是何种程度?“真”指的是什么?要“归”到何种程度的“真”?“美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吗?语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目标是等同的吗?稍有语文教育经验的人都知道,“美境”只是语文教育目标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这里的“返朴归真”是空洞模糊的,“美境”是不准确的。

第二,宗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这些话已在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早有陈述,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程少堂老师只做了组装的工作,并没有新的发明,更没有独创。

第三,前提:“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程老师确实没有原创。这是“语文味”的前提,我想正常的语文教学的前提肯定不止这些。endprint

第四,手段:“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在这一点上,“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在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有,与之相比,“幽默点染”是程老师的独创,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幽默点染”的,有的语文课需要师生冷静沉思,有的语文课师生还可能会潸然泪下。把“幽默点染”和“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这些带有共性的手段同等列出来,程老师是不是觉得有些不妥?

第五,目的:“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里,“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也并不是程老师的独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且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当然具有文化气息。这里,“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是修饰后面的中心词“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的,看来,程少堂老师要将“语文味”的目的归结为“美感”与“境界”。艺术追求“美感”,宗教追求“境界”,语文教学仅仅追求“美感”与“境界”,程老师要把“语文”学科归入哪个门类呢?

但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学生学习文学之外的其他文体,如实用文体,包括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写作。语文课堂教学也追求艺术化,语文教学在方法上和手段上也追求艺术性,但语文学科绝不仅仅是艺术。“语文味”把语文归属于“美感”与“境界”,这样就把语文学科的空间变得逼仄了、只剩下文学了,教师带着学生走进象牙塔,可不是把语文引进了“死胡同”?要知道,在这个网络化、碎片化、自媒体的时代,在这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获取知识的渠道都发生很大变化的时代,“语文味”倡导的那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语文必须要面对这个变化的、纷繁多姿的现实世界。

(四)“语文味”的欺骗性。“语文味”这个概念,三个字中只有“语文”二字是实在的,“味”字是虚的,“味”不代表语文学科的特性和特征,我在批判文章中已经指出了他的错误。那么,这十几年来,为什么“语文味”有那么大的市场,引得那么多人的膜拜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在这个概念中,程少堂老师窃据了“语文”二字。“语文”是个大概念,在“语文”这个大概念里鼓噪“语文味”,永远都给人“语文”的感觉,这正是很多人批判“语文味”但程老师都可以诡辩周旋的根本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随时随意地往“语文味”这个大筐里装进语文学科共有的东西,再声称“语文味”的内涵都是他赋予的,这样就使得“语文味”给人看似合理的感觉。其实,那是人们早已总结且是大家共有的东西,程少堂老师把它们改头换面重新包装说是自己的发明,并且在包装时有些地方还定位错了。请程少堂老师把“味”字留下,还“语文”清白吧,不要再继续绑架“语文”了,不要再让“语文”蒙上不该有的尘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味”这个概念是一个对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缺少概括的概念,“语文味”的定义是一个没有核心内涵,只有模糊空泛外延的定义。这样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其根基是空虚的,其理论是组装的,其逻辑是不严密的,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4.孤独到底是什么 篇四

“买一张去济南东站的票谢谢”

“好的要保险吗?”

“不要谢谢”

我向来是个没有脑子的人,自诩不畏惧感情也不畏惧生死。

坐上开往昏暗与寒冷的大巴,我默默汲取着客车空调短暂的温热,车窗外开始昏黑的世界让我莫名开始恐惧,外面的树啊远处的房啊,都开始模糊起来。那时候,我突然有点想念老家了,不明白院子里两棵银杏树何时能结出果实,爸爸给我栽的小樱桃树又能让我什么时候吃上果子,卧室的枕巾上是不是还留着我洗发水的香。

就在这眨眼之间,天已经黑的看不清窗外干枯的树叉与冒着炊烟的砖瓦房了,于是无聊的我带上与世隔绝的“助听器”开始祈祷着终点站的到来。

“游荡旅途中你两手空空但心事仍沉重…”我是个喜欢把自己活成别人的人,这首《她》是他以前很喜欢很为之动容的歌。

我不明白一个比我大4岁的男孩子为什么会被如此细腻的女性心理所感动,直到之后我听陈升《20岁的男人》哭的稀里哗啦才明白,有时候的感动也许只是单一方自以为是的感动,总觉得对方该为之动容,但是毕竟没有人会真正懂你的感同身受,雨下在你身上,别人又怎样可能会被淋湿。

思绪漫无边际的飘摇开来,直到大巴车开到一片光鲜亮丽的市区,我才意识到,最后就应快到站了吧,但是这时“城市里华灯初上敌但是夜色浓浓”这一句很不合时宜的歌词响在我耳际。啊,算了,索性换下一首吧,再听下去早晚会抑郁的吧。我望着窗外,城市的烟火一晃而过,不明白何时能到达目的地。我依靠在车窗上,闭上眼开始沉思。

那时候的我,轻易把孤独定义为独身坐在漂泊异乡的车厢里被感伤的音乐袭击时的酸楚。

直至之后,我变成了一个既洒脱终又瓜怂的女孩子。此刻是8月12号凌晨4点46,刚下班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开始回忆前几年的无聊生活。刚刚走的有点口渴,买瓶蜜桃冷饮喝。此刻的我思绪有点乱,看着路边包子铺都起早蒸包子了,顿时觉得有点饿,想了想肚子里刚灌了一瓶酿酒狗,顿时不敢吃了。

呐,看吧,我又开始因为120多斤的肉而瓜怂了。因为太累感觉脚步开始蹒跚起来,浑浑噩噩爬上三楼到家洗完脸关了灯躺在仅凭风扇获取凉爽的床上,出租屋里乱糟糟的我却什么都不愿收拾,前不久刚收养的小橘猫还是一如既往的皮。

想了想高二以后,我似乎是已经开始尝试习惯了一个人,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倒垃圾,一个人在餐厅吃饭,一个人晚自习走回宿舍,不是没朋友,只是跟所谓朋友同学在一齐时,感觉没那么舒心罢了。之后我的三年匆匆结束了,莫名其妙的结束的我自己都有点懵。

办好了回家实习的手续,便想着在家躺尸做条咸鱼好了,但是人生总是阴差阳错也总是喜欢和你开玩笑。就这样,我遇到了我迄今为止第二个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要跟他结婚的男人,在我的眼里,他很帅很有情调也很懂我,但是刚开始的他脾气很臭讲话很脏行为很粗鲁。

他开了一家只有四张桌子的酒吧,在老家的县城里,他会调很多种让人沉醉的鸡尾酒,会听很多除了《安河桥》《奇妙潜力歌》《热河》《不开的唇》之外很多我没听过的民谣还有摇滚,于是今年我只身一人看了赵照看了布衣看了花粥,当然,所谓的.感情都是短暂且完美的,在与他相爱的第九个月,我们吵了一次很严重的架。

在寒冷的夜里,凌晨两三点,我仍旧很作死的生气转头就走,但是这一次,他没有给我打电话,也没有发信息哄我,我傻傻的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直到看见日出,我想猜一猜二月份公园的水凉不凉,我没敢跳,我明白,这一次他不会来的。

之后我两天两宿没睡泡在网吧连续疯狂的打游戏,然后熬不住打车回家,回到家后神经紧张的躺下就睡,根本不明白自己睡了多久,再次起床的时候也已经分不清白天与黑夜,梦里断断续续都是我一个人模糊的记忆。

之后因为我爸奇葩的脑回路,我被无辜的赶出了家门口,父上大人亲口跟我说“你快走吧别住楼上了,你想自己回老家住也行,想去找你对象也行,总之别住这了”,背了黑锅的我听的一脸懵逼,于是我决定上nm臭嗨的学,工nm臭嗨的作,谈nm臭嗨的恋爱,我一激动买了开往“抑郁”的火车票前行去南方。

火车开的很慢,手机很快就没电,庆幸下了车之后在肯德基偶遇的小哥哥借给我他的充电宝,于是就这样留在南昌住了几日。

南方的江山的确很娇媚,火车刚走的时候,张店的树还没发芽,人们身上裹着厚实的棉衣,火车天黑时才走到济宁,第二天迷迷糊糊醒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车窗外葱葱郁郁的翠竹。北方哪有长得像杨树那么壮的竹竿呐!

下车后朋友接到我安排住的旅馆院子里有棵开满红彤彤的花的树,我问这是什么,他不明白,在我的推理决定下才明白这是山茶树,一下子想到好妹妹的“送你一朵山茶花红红的好像天上的太阳”,顿时觉得南方真的很棒。街上早已有漏大腿的姑娘,而我这170的身高混在人群中着实有一点尴尬。

南昌有很多好吃的,我吃了满嘴油的白糖糕,喝了长这么大来第一次见到的小汤圆,我最爱吃的芋圆,在那里有很多店,一碗很大很多超好吃。那边的楼高高的旧旧的,小巷弄一条搭着一条的伸延着。

趁着朋友忙事情,我自己跑到街上瞎逛,走在南昌的街头,突然听到有人在唱贰佰的《青春都喂了狗》,突然之间不明白为什么眼眶里被注满了一股酸酸的热流,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水土不服吧。有多少次,我也曾想过带着我的青春,背着我的梦想,义无反顾的去街上卖唱。

后面两天我都不想动,也不想出门,3月9号傍晚我买了回到的车票就跑路了。

那一天刚好是我19岁的生日,爸爸妈妈似乎已经把这一天忘得干干净净。情绪很不好,我打电话给基友,告诉她我突然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瓜怂的我虽然洒脱了一把,但是仍旧瓜怂。

我问我最好的朋友如果我死了,会不会好受一点呢。她告诉我不行,她说除了死亡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况且如果我出了事我的猫也会没人管,我开始坐在火车上焦虑和抑郁,也许孤独不是一个人泡在人群里,也不是一个人坐在开往陌生的车上。

那时候的我把孤独认做只身一人时无人陪伴,想理解死亡审判时唯一的逃避理由是因为我如果死了大概没人能照顾好我的猫吧。

从南方回来以后,换上仍旧沉重的冬装,不想回老家应对我不想应对的,于是留在淄博,一个离家有70公里的不算太熟的城市。这其中,不停的换工作的同时也在不停的换男朋友,原因大抵是没有一个让我觉得舒心的事舒心的人。之后我就放弃挣扎了,请假自己一个人跑去济南看赵照的演唱会,本以为可能会找个相同爱好的小哥哥能走的长久一点,可惜事与愿违,我回来后发现手机通讯只留了三个姑娘的联系方式。算了,反正我撩妹都撩习惯了,再多三个又何妨。

第二天赶着疲惫回来睡了一天晚上又急匆匆跑去了房家艺术村,布衣的现场很嗨,当大家一齐蹦哒着喊出“笑你mlgb我都是为了你为了你”的时候,也许感情什么的,也没那么重要了。

我是个酒鬼。从第一个男朋友那一句“我找过的所有女孩子都会喝酒”开始青岛崂山雪花。之后第二个男朋友开酒吧,百威喜力科罗娜,1664朝日林德曼。之后上班的日子里,我开心了就去尬酒,不开心也去尬酒,那段时间我成了定西的常客。

第一次去的理由是我的第二个男朋友是b哥粉,我是赵雷粉,我俩每次因为站b哥和站雷子而吵吵,直到雷子出了新的专辑《无法长大》我爱上了玛丽,他也不再问我什么时候明白的热河,说过我是一个容易把自己活成别人的人。

我记得第一个男朋友最喜欢的人是陈绮贞,不爱吃洋葱,也记得第二个男朋友和我一样喜欢民谣,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喜欢摇滚,开始在KTV唱“再见杰克,再见我的凯鲁亚克”开始喜欢b哥,也还能记得听的谢天笑的第一首歌是《不会改变》,然后去了一次之后,就开始经常过去,原因除了长岛冰茶口感还能够之外,还有老板娘养的喵子们,毕竟猫奴这生物,见到猫都走不动路的。

当然这些都扯远了,只是之后我很喜欢泡酒吧。上次去定西是晚上八点多,情绪不好去喝了两瓶深粉粉象,然后踩着高跟鞋哒哒哒走回家了,出租屋仍旧很乱很热。一瞬间竟然莫名其妙的鼻子一酸,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觉得很难受很悲哀,我开始嘶哑的哭喊。

我突然想起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分开后的第三年。奶奶在家每一天都会跟我讲妈妈的不好,老一辈总是不理解年轻人的思想,就像我觉得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不理解我一样。

当时妈妈怀着同母异父的弟弟去学校接我,我哭着往前跑就是不回头,当时候我已经明白,我就是一个拧巴的死傲娇,也是一个做了决定就不回头不后悔的偏执狂,那我能怎样办呢?除了熬但是去的时候躺在床上抹眼泪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那时候的我认为孤独是一个人的辛酸,被生活和现实折磨的鲜血淋漓,却仍旧擦擦眼泪与汗水,站起来继续卖力的放声笑。

每一天过着同样无聊与繁琐的生活,偶尔在网易云写几段乐评,偶尔抱起基友送的吉他摁几个和弦,偶尔和猫吵架我拍它一下它啃我一口,赶上心血来潮的时候趁着没人理的时候就翻翻床头的书,疯狂的从网上买试香然后写香评,实在无趣就喝瓶酒研究研究精酿的魅力。

孤独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的我究竟是否快乐呢?

也许一切都没那么重要了,一向以来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平凡很普通很没有b格又很瓜怂的穷鬼,而我的孤独却恰好让我适当的享受着,那才不是什么所谓的孤独呢!他的名字叫自由,我引以为傲却让我时而感伤的自由。

孤独是什么?是我的快乐。是一个人寂寞的狂欢,是无人拥挤的清净,是凌晨三点给自己煮的那一碗面腾腾飘散的热气,是没有人能够看到继而嘲笑的一把辛酸泪。孤独,大抵就是我本身吧!

我们谁不是生来就是孤独,死去也是孤独呢?

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就像人的相貌与重要器官一样,陪伴我们一生无法割舍掉。

如果学会和孤独交朋友,那大概会活的相对快乐和洒脱些吧!

随手写下了这乱糟糟的乏味故事,感觉自己的思绪一如既往的混乱嘛。

算了,反正我写东西跑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5.青春到底是什么散文 篇五

国产电影似乎进入了一个青春怀旧的时代,《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如今的《匆匆那年》,曾经我们在努力的追求着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张扬而放肆地挥霍着青春,到头来却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曾经年少。

在80,90慢慢老去的时候,一系列以80,90为题材的青春怀旧电影,在如出一辙的故事情节中,写尽了那些年里,我们炽热张扬的青春。开心欢乐的开场,曲折迂回的发展,痛彻心扉的落幕。

每个男孩儿的青春里也许都有一个如沈佳宜的学霸女孩,类似郑薇的疯狂而执拗的追求者,好比方茴一样的清淡明亮的女孩;每个女孩的青春里都曾崇拜过柯景腾、陈寻似的痞痞的男生,也崇拜林静那般高大帅气成绩优异的男生。这就是青春,可以肆无忌惮地追求自己喜欢的。

但是年少的我们热烈而执着,总是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肺。而长大后成熟的我们避免了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开始的勇气。这一切都因曾经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的一生。

初恋的美好就在于它的纯粹,那些感觉是最纯粹的喜欢。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当初那些幼稚而单纯的美好,将会是你深深思念的。曾经那个人的轻颦浅笑依旧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越发清晰,曾经TA带给你的好与不好,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你的生活。正所谓,离开了你,以后我遇见的每个人都有你的影子。

匆匆那年,柯景腾看着穿着婚纱的沈佳宜,能够说出祝福的话语;郑薇面对曾经爱入骨髓的林静,却只能逃脱;陈寻面对方茴却只能说出你好吗?

若说爱情之殇是如今国产怀旧剧的主题,那么友谊天长地久则是最美的旋律。青春年少的爱情固然纯真,友情也是如此。那些深厚的友情足以支撑起一生的温暖。那样不顾一切,只为朋友的感情也许在以后的人生中都很难再遇到,这就是青春的魅力,无可替代。

但是青春到底是什么?曾经到底怎么样?回忆过去,青涩年华里,初恋是跳跃的音符,友情是唯美的旋律,离别是高潮过后的余音。尽管如今怀旧剧霸占银屏,尽管故事老套的让我们一看生厌。但是我们总是能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曾经的自己。《匆匆那年》,你看到的已不是“渣男”和“作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自己匆匆而逝的初恋;也许你看到的是主角牢不可摧的友情,想到的却是自己远在天边的好友。相机定格的刹那,就如你相册里的张张笑脸。沙沙作响的树叶就如青春远去的破碎声。一切的一切,思念夹着的苦涩,五味杂陈。

6.幸福到底是什么作文 篇六

都说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对它笑,它就也会对我们笑。这就是面对生活的心态。每天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困难,这就是生活。虽然我们无法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说不定那时我们会发现,路边的小草是那么绿的,花是那么鲜艳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顺眼,什么困难都是不值得烦恼的。很多人在患病时,就消极至极,这是十分不利于病情的恢复的,有些癌症患者,在知道病情后,依然乐观面对,积极配合治疗,最后大部分都是可以治好的。所以说在面对苦难时,改变一点点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都说成功是要付出多的,我说不是,只要我们每天改变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那我们就离成功更一步了。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又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我为自己定过学习的目标,每次进步几分,想不到,这每天的改变,却改变了我对学习的看法。对学习更自信、敢去拼搏了。

我们不能因恐惧失败,而选择安于现状、甘于平庸,年轻的心就应学会去创造、敢于去改变,即使失败了,还可以再变一次。。这就是面对生活的心态。每天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困难,这就是生活。虽然我们无法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说不定那时我们会发现,路边的小草是那么绿的,花是那么鲜艳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顺眼,什么困难都是不值得烦恼的。很多人在患病时,就消极至极,这是十分不利于病情的恢复的,有些癌症患者,在知道病情后,依然乐观面对,积极配合治疗,最后大部分都是可以治好的。所以说在面对苦难时,改变一点点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都说成功是要付出多的,我说不是,只要我们每天改变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那我们就离成功更一步了。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又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我为自己定过学习的目标,每次进步几分,想不到,这每天的改变,却改变了我对学习的看法。对学习更自信、敢去拼搏了。

7.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是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功能性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多功能性质。有人曾戏言:语文课堂首先得教给学生一张外交家式的“嘴”;其次应教给学生一颗圣人的“脑” (即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脑) ;最后要给学生植一株人类文化的“根”, 特别是民族文化:秦砖汉瓦, 唐诗宋词, 一个都不能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回归到《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我们不难发现, 它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表述, 那就是, 把握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所以, 我认为, 我们的语文课堂至少应在这三个方面有所侧重。

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少年来, 我们的语文课堂都是教师在唱主角 (独角) :老师讲, 学生听。课后, 学生抄抄、写写、背背、默默。把这当作学习语文的全部法宝当然不行。课改到今天, 我们再也见不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抄写背诵了 (尤其是高年级) , 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就不需要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呢?当然不是。很难想象, 一个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没有掌握的人能学好这门功课, 甚至是有所建树。我不止一次在公开课上见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 精彩片段让学生来读一读, 结果学生读了错别字。这绝不是偶然现象, 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现在不流行教学生字词等基础知识, 也不流行传授分段、概括段意等基本技能了, 似乎一注重“双基”就是有悖于当前的教育形势。实则不然, 我们的课堂教学首要的、最基本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 习得技能。特级教师周一贯曾指出:读通课文乃阅读教学之底线。众所周知,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没有了“双基”, 我们的语文素养之大厦岂不成了海市蜃楼?课改不是不要落实双基, 而是要求教师在落实双基时讲究方式方法。比如, 最简单的学会分段、概括段意, 这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过去我们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多、很过。今天我们是不是就不要了呢?否。今天, 我们依然要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技能。只是, 我们不再是让学生猜谜语式地分好段, 教师高屋建瓴地概括一下段意, 然后让学生抄到书上去;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课文为例, 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分段、概括段意。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一定得教给学生。唯有如此, 我们的学生才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让一个大字都识不了几个的人去发展语文素养难道不荒唐?让一个连文章中心都不会把握的人去进行阅读欣赏岂不可笑?因此, 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习得。

二、侧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培养语文能力的, 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过程与方法是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人认为语文是个包罗万象的大课堂, 要学的东西太多, 都去从过程与方法来加以指导是不可能的。这种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王晓春曾坦言:语文课堂上学语文知识, 就像数学课上学习计算一样。应该是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的。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就是个案课堂, 是教师以文本为载体, 为“一”,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学会反“三”, 那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而不是蜻蜓点水。仅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为例, 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借助于特定的语境读懂了一个词语。因为学生此时获得的理解是模糊的, 方法也是连蒙带猜式的。换一个词语, 换一个语境, 学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地去理解。这也是语文让学生最头疼的事。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方法, 即如何联系上下文, 结合具体的语境, 获得理解的。这样, 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 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了, 何愁不会呢?教师课堂上再找一个词语,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借助上下文来理解的就更好了。可是有的语文教师怕这样一做就影响了课堂的完美。我想, 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平台, 其次才是教师展示完美教学设计的舞台。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 为了指导学生用“究竟”一词造句, 先运用文本提供的语句使学生明白了“究竟”在此是“明白”的意思, 然后分别提供了“看个究竟”“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等语境让学生进行造句。在此训练后, 于老师并没有结束, 他又通过“红领巾究竟放在哪儿了”等句子让学生明白“究竟”还可表示疑问, 用这个意思也可进行造句。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像于老师这样把训练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的指导、扎实的训练, 学生的能力何愁得不到发展呢?我们的课堂就该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课堂, 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下, 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才能学会学习,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离开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演示, 学生就永远只能是一头雾水。

三、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 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个文本的解读去引领学生了解、领悟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态度, 以及学生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过去, 我们常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定位人物, 根本无从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于是, 一些教师的课堂不再是一言堂, 而变成了多言堂, 甚至是随言堂, 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去了, 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忘却了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样一个重要角色, 把自主变成了自流, 从而失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了一片“自留地”。这是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一位教师在教《三袋麦子》时, 问学生最认同谁的做法时, 学生纷纷畅言, 有推崇小牛节俭法的, 有赞许小猴的勤劳法的,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最喜欢小猪的做法。你想啊, 小猪拿到麦子就尽情地吃了个痛快。虽然麦子被吃光了, 可它长得那么可爱, 明年肯定还有人给它送麦子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一种“不劳而获”思想的萌芽, 教师理应点拨、引导学生。可教师给予的评价却是:“你想得真好。”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吗?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空洞的说教, 也不是文学欣赏式的整体感觉, 而应是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得到暗示、引导, 形成的共鸣。一位教师在教学《船长》一课时, 有位学生突然发问:船长为什么不逃呢?显然这位学生没有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到哈尔威船长誓与轮船共生死的崇高的职业操守。于是, 教师就让学生讨论, 有人认为可能时间来不及了, 有人说可能救生艇不够了, 有人说……这些猜测与想象完全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瞎想, 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师只一句:“大家想得都有道理, 至于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 这不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就草草收场了。难道真是如此吗?无独有偶, 《小学教学参考》上竟刊登了一篇题为《课堂无须太完美》的文章, 为此叫好, 说教师无须顾忌太多, 课堂也无须太完美。我认为,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固然, 我们的课堂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 可这个问题就本课而言, 是不容忽略的, 也是必须让学生明白的。在此, 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就不难发现, 哈尔威船长“一句话也没有说,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随着轮船慢慢地沉入了大海”。教师若能紧紧抓住这句话, 引导学生去探讨哈尔威船长为何如此, 那么讨论就变得有意义了, 学生也必然能豁然开朗:原来是船长不愿离开他的“诺曼底”号, 而此举更彰显了船长一生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明白了这一点, 学生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 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得以形成, 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牢固确立这样的三维目标意识 (当然, 每节课、不同的课型会有所侧重) , 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 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摘要: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一些教师对语文课堂教给学生什么认识不清。本文作者根据一些课例, 对此问题进行了剖析, 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应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侧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8.灵感到底是什么 篇八

阿基米得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有一天,国王请阿基米得来鉴定他的新皇冠里黄金的成色,但要求他不能分解皇冠。阿基米得想了很久,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有一天,他洗澡时发现,人浸入浴池以后,池中的水就会溢出来,于是灵机一动

“如果拿一块和皇冠等重的黄金,先后放进水缸中,比较溢出水的重量,不就可以推断出皇冠是否掺杂质了吗?”

于是他兴奋极了,没穿衣服就冲进实验室里,实验结果发现皇冠果然不是纯金的。这就是力学中“浮力原理”的发现过程。

阿基米得的故事表明,人的大脑可以同时进行两种思索,一种是有意识的,另一种是无意识的。

而在认知革命的早期,科学家们对人大脑进行的多种实验也表明,思维绝不是单一的。

其中最有名气的实验是美国学者詹姆斯·拉克纳和梅里尔·加勒在1973年主持的一项实验。

他们给每位志愿者都戴上耳机,要求他们只注意左耳听到的东西,不管右耳边播放的内容。他们左耳听到的是含意模糊的句子,比如:“这个球员……去掉噪声……示意……射门”;同时,如果仔细用右耳听的话,一部分人可听到对左耳听到的模糊句子作出的解释(他关上油门);另外些人听到的却是些与左耳听到的内容毫不相关的句子(乘务员小姐面带微笑)。

放下耳机后,任何一组也无法说出其右耳听到的是什么。但当问及含义模糊的句子意义时,右耳听到毫不相关的句子的人可分成两组,一组认为他们听到的是关上窗户,另外一组却说是把门关上,而几乎所有听到解释性句子的人都说是关上油门。这种现象说明,解释性的句子和模糊的句子同时在大脑里得到了无意识的处理。

这个实验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人的思维不是串行处理器——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大部分的人类认知过程将不能解释了。

爱因斯坦曾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灵感是突然的‘顿悟’,是黑暗中的闪光,是常规的反叛,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那么灵感,或者说是顿悟,到底是什么呢?

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灵感”确实与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它与人类在常规状态下的大脑活动不同。

为证实上述看法,美国科学家让18名研究对象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3个不同英文单词搭配,分别重新组合成3个有意义的新词。实验的组织者要求每名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要报告他们经历“顿悟”的时刻。

结果表明,“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高频脑电波。而通过常规方式获得答案的研究对象则没有上述情况出现。

美国科学家首次由实验得出结论,原来“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科学家们进一步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突然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

这一最新研究表明,由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性时刻”,从而也揭开了蒙在“灵感”上的神秘面纱。

9.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篇九

其实,我们的至亲绝少会要求排时间见面。温泉、海洋、山野或公园,也不会挤着要与我们开会。可是我们每天处理的是截止时间的紧急信息。我们已经将异常忙碌与成功划上等号。但是科学家却无法为我们多创造出一分钟,即使是超级大富翁也无法花钱买回过去的每一天。

从明天开始,好好的在工作日志上,排出能够帮你建立个人成功生活的每一个活动,以平衡工作上繁忙的约会。你不能分期购买快乐,也不能把享乐留到未来。

你有数本教导成功的著作,其中的建议与准则,如「尊重自己的价值」或「过程重于结果」等,不但真实而且简单,有些甚至像会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传统智能。为什么我们必须一读再读?

活得成功说来简单,但是实践很难。因为我们都被许多娱乐媒体所催眠,认为有名而富裕的生活才是成功;

我们被许多电视、电影及杂志误导,以为死时拥有最多玩物的人才是赢家。事实是,人过去就过去了,再多的玩物也没有意义。快乐的活着才是赢家。

与其让自己的外表看起来更年轻,倒不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持一份童稚的即兴和好奇。保持年轻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孩童相处;而学习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那些能够分辨出人生中何者紧急、何者重要的长者相处。

10.偏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篇十

孩子挑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因身体不适,消化力弱,食欲不振而挑食(这属于正常现象,家长无须过虑,只要注意在孩子病好后及时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即可);

2. 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常饮食习惯的培养,或对孩子过于迁就与放任,助长了孩子挑食的坏习惯;

3. 家长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种食物的偏好,孩子受了偏食意识的影响而自然地加以模仿;

4. 家长对孩子的身体过于关注,经常强迫孩子进食某些营养食品,从而引起孩子对这些食物的反感。

5.在添加辅食阶段,父母没有注意给孩子吃各种食品,使得孩子的味觉对好多食物不适应、不接受。

6.没有养成好的进食习惯,缺乏进食的兴趣。

7.进餐气氛不好,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太大,过分强调孩子多吃。

8.食物的种类、制作方法单一。

9.平时零食吃得比较多并因此对饭菜不感兴趣

11.教育到底是什么 篇十一

教育首先是尊重和自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对象又是主体。过去,我们往往强调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任何形式的外在教育都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一事实,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人崇尚民主,向往自由,自由的本质或实质是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任何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杀几乎都被视为罪恶,因为人生来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解放孩子,解放孩子的时间,解放孩子的空间。有的教师习惯于代替学生做选择,代替学生思考,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目的是为了按照预设的标准把学生塑造为某一特定类型的人。这样做其实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违背了人的天性。

教育是了解和发现。教师要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质;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就谈不上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教育时机,因材施教。

教育是指导和疏导。学生的成长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进行的,他们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将他们的行为及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杜威说:“教育的一般功能所采取的一个特殊的形式就是指导、控制或疏导。”教育即指导说明了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者”,不仅仅是知识的输送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指导者。作为指导者,教师更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学生一起成长、进步;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禀赋的学生,指导方法也应该不同,指导的策略也应有差异。教育即指导,意味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教育是挖掘和激励。“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教育者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创造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非但没有使这种天性得到发展,反而压制了儿童创造的冲动。相信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发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肯定地说,每一名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有效的教育,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从而成就每一名学生。

12.语文课到底是什么 篇十二

1.生命力

褚时健用经历证明:生命力与年龄无关

褚时健是一个有特别旺盛生命力的人,所谓的生命力不是跟年龄有关系。很多年轻的人,都没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对事情没有更多的积极性。褚时健从年少的时候,到他中年、晚年的时候,他都有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所以他在75岁创业的时候,我想是原始的动力,并不是说我的生活需要财富支撑,在财富方面他是不缺的,有很多人去支持他,或者是说,我曾经在烟厂摔了一跤,那么我重新在工作面前竖立形象,其实并不是。而是来源于他生命力的作用,一定要有事情做,如果你不让我做事情的话,可能我就活不久了。

2.钝感力

谈到女儿,仍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激动

所谓钝感力,很多人都在问我说,褚时健到底哪有那么大的力量,在家里出了那么大的事儿,应该说是家庭悲剧以后,他似乎还能像没有事情发生一样,把工作很顺利的做下来,然后再从监狱里出来。这是他人生很大一个跟头了,出来以后还能创业,他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女儿自杀对他刺激不够大吗?难道牢狱之灾对他刺激不够大吗?可是你看到现在的褚时健比任何人都平静,别人在他面前跟他回忆的时候,对面的人激动的不得了,可是他却很淡定。

我采访他的时候,问过比如他女儿,他说得特别平静,没有一丝一毫的激动。而在说到他右派那段的时候,我都掉眼泪了,因为他实在是太苦了。他为什么可以做到那么淡定呢?我觉得是他生命的钝感力。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经历过父亲去世,他有几个感情非常好的兄弟,而在战争中,他的一个弟弟从桥上被绑起来,因为怕他逃跑,扔到河里去了。他已经经历过人生那种生离死别,所以在他心里面,生和死,人生的大起大落,成了他人生的一个底色,所以他能很容易让自己很通达。

褚时健的口头禅:我不想了

我记得讲右派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出现了很多右派,觉得好像已经淡忘了,但是我在听一个当事人讲的时候,还是很震撼。他当时是一个地区的生活非常优越的干部,却到了一个条件非常非常艰苦的农场去,工资一下子减掉了2/3,几乎就是一个农民的生活水平。

可褚时健说,我一个星期就想开了,但跟我同时去的一些县长,另外一些干部想不开,生病的生病。我问为什么你能够这么快想开呢?他说,我还要生活呢,我要往下活的呀,我不想了。他有一个口头禅,说到一个不好的事情时“不想了,不管了”,在监狱的时候也这样。

有一种人永远不会想着自杀

那个时候他在监狱里,实际上他被检查机关带走,明确到云南省第二监狱将近两年。很多老朋友去看他,发现他不用安慰,为什么呢?他很平静,他会告诉你监狱里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他在给我回忆监狱生活的时候,也很少讲监狱带给他的孤独感,但是最后说孤独变成了糖尿病。他会跟我说他会做菜,是监狱里学到的,他更多是在讲这些细节。这也是褚时健动感力的一个来源,就是他对生活细节的一个沉醉。

褚时健是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我有时候跟企业家打交道的时候老是爱问一个问题,你有什么业余爱好,你除了爱企业,爱工作,你还有什么爱好,你平时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事情。企业家们会说你怎么这么八卦,我放在后来的采访群记里头。其实我觉得这非常的重要。热爱生活,会让你的生命力很强大。一个每天都琢磨着这道菜怎样才好吃的人,永远不会想着自杀,褚时健就是这么一个人。这是我想到他第二个关键词,钝感力。

3. 尊重事实

褚时健呆过的每个企业都是挣钱的

褚时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回到常识。褚时健从事经济工作,从事企业工作时是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所谓的我们要改造经济体制,开始有企业这个概念,有企业家的概念出现的时候。他们那个时候,几乎是我们国家的企业突飞猛进的阶段,所以褚时健会做一些基于企业最根本、本质的工作。

这也是我愿意跟年轻朋友去分享的,我们现在讲商业的时候,都要讲一些技巧,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我们怎么做一个很好的模式,怎么吸引投资。但褚时健很少跟我讲他当时是怎么样有谋略。他永远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就尊重事情的本质,回到常识,做商业。第一个我们就是要挣钱,所以褚时健呆过的每个企业都是挣钱的。这是第一个,我一定要挣钱,抓住这一点我们做什么呢?我要实实在在地做生产。

不攻于商业技巧,相信“相信的力量”

大家在归纳褚时健时,首先提到“匠人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褚时健不是特别会去讲自己的所谓商业技巧,我当年有什么什么谋略。他最多的是讲我们这个制度是怎么建立的,我们怎么去相信人。我在问你怎么配置你的队伍时,他更多是说我怎么才能够相信这个人,这个人是怎么取得我的相信的,这是褚时健给我的一个很深的印象。

老一代企业家就是踏踏实实做实业

现在他的褚橙已经做成一个规模了,很多人问他要不要上市?他说不会上市,我们农业这个东西一定不上市,因为它有生长周期,而且它每年的收获跟自然有关系。前两天我看华为副总裁接受采访时,别人问他什么时候上市,他说1000年。

我不是说上市不好,可我觉得他们这些从事实业的人,老一代企业家,他们有一些情节,包括对资本的理解跟我们不同,这是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就是踏踏实实做实业。这个也是褚时健给我非常深的印象。

4.直接

回答问题最直接的人,没有之一

我们有一个关于这本书的工作群,到底书叫什么名字,讨论了蛮久,就想找一个词来形容他。后来发现所有词都很单薄,也很片面。后来讲,那就算了,就像他本人一样很朴实,很真实,很直接,就叫褚时健,他就是一个很直接的人。

我采访过这么多企业家,褚时健是我接触到的年纪最大的一个企业家,今年已经89岁了,可是他是我接触到的企业家里面,说话、回答问题最直接的一个人,可以说没有之一。

有时我跟他采访,坐一天,上午3个小时,下午两个半小时,在问他问题时,他没有一个问题有过犹豫。我接触到过很多思虑还比较深的企业家,或是其他采访对象,提一个问题如果他难回答,他会犹豫一下。

可是对褚时健来说没有这个情况,有问必答。一定是听完你这句话,下一秒马上开始回答你,而且难得的是,逻辑非常清晰,很直接,没有什么隐瞒。他说话还很口语,说着说着,还会曝一些云南方言什么的。

5.朴实

一个最有普通人情怀的人做了了不起的事

这本书里面有一些图片,当时我在跟褚时健家里,包括他工作的企业要图片时,他们提供给我们了大量地他和各类领导的合影。在他经营烟厂的时候,去那个地方的名人太多了。

但我考虑了一下基本上没选,保留了一张他和朴(音)的照片,因为他俩从青年时候就相识。更多的照片选了他早年的工友,他的司机,他的家人,为什么我会这么选择?

因为有一个细节,我采访他的时候,我说你能不能给我提供一下采访名单,每一个生活阶段里提供一个名单,那些最能够了解你那段时间,你的生活轨迹,对你来说有评价权利的人。他想了一下,给我写了一个单子。这个单子上没有一个是所谓的上级领导,全部是他的工友、司机、邻居,这些人现在都是极其默默无闻的。

褚时健所谓的他最完美的生活,就是不要出名,每天早晨起来吃一碗云南米线,有精力的话出去钓个鱼(他现在不可能了,因为腿脚不方便),然后把这个工作做好,公司能够赚钱,在公司工作的人都能够富裕,对国家每年的利税能够提高。有时候我看着他,采访他的时候,我觉得他是一个最有普通人情怀的人,但是他做了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生命力就在于他很完美地做了一个普通人。

6. 相信人

他人眼中“天生的大人物”

我采访褚时健,我们彼此之间默契度很好,印刷40万字的一本书,一般的企业家都要看一看,你到底哪个地方没有写,因为篇篇都是写他,篇篇都写到他盖棺定论的东西,一般都是会紧张的。

褚时健没办法看电脑,我专门把字号调大打印出来,我打印出那么厚,让他看。并且我当时还跟出版社商量,说他可能要看一个月才能反馈回来。但第二天,当我带着摄影的人去拍照片的时候,他就跟我讲,我看了,可以。我问你看完了吗?不用看完了,出吧(云南话)。

其实他基本上就算没看,一晚上能看多少呢?一方面他相信我跟他之间的默契,第二就是他的性格特点,充分相信我。这也是他的一个特点,非常相信人。我以前非常欣赏王石的胸怀,我在写他那本书时是8万多字,没这么多,王石都没有这么快看完。

我后来把这个细节告诉我一些在公司里从事企业管理的大学同学,他们都说,这真是天生的大人物,他有足够大的胸怀,不会去计较这些的。

7. 大无畏精神

褚时健创造了很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褚时健的大无畏精神,更多来源于他从不把自己当大人物,就是那种就算你们所有人都把我当大人物,我还是会吃我家的那盘酸菜的人。那个时候见到他,要见4重人,因为他太敏感了,他当时的一张批条,起码价值100万元。

现在新加坡应该算是中华的首富的一个人,在书里面有提到,这个人完全是跟烟厂有商业的往来的,要提供进口烟的辅料。褚时健创造了很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在他手里出现了太多有钱人,因为他的批条太值钱了,可是那个时候,他依然没有说我要怎么去风光,我要怎么去接受采访,我要怎么去强调我每天是全场第一个上班的人,我是全场最忙的人,他从来没有说过。

我采访过很多企业家都强调自己的辛苦,我为这个企业的投入,星期六我也上班。但褚时健没有,厂里的人都知道,每天在家做酸菜,包里有花生米,他首先是让自己的生活很舒适很愉快,没把自己当回事。这才使得他在大跌荡面前能够迅速地消解掉,因为他有自己小小的快乐。

不忌讳谈蹲监狱,实情就是那个样子

最近几年,因为褚橙的成功,周围有不少人建议他,你是不是要去申请一下,对你的结果要重新评价一下。(在这方面有一个说法,因为当时的罪名是有时代背景的,现在已经完全不是当时的背景了)但他说,哎呀,我才懒得搞呢,我一天忙那个橙子还忙不过来。

还有,这人生谁不去犯点错啊,犯了承认了不就行了吗?你要问他当时坐监狱的事,他也不忌讳,会坦率告诉你当时是怎么回事。很多人以为他当时的文字有所隐瞒,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实情,包括我也采访了他的律师,实情就是那样子的。

8. 内心安静

“不贪”才会收获满满的善意

他永远在跟别人讲,我们这个果子6年后会是什么样子,6年后我们会发展什么什么。但我们心里都会想,你那个时候身体是个什么状况。可他永远不会想未来身体会怎么样,他永远在想我未来会怎么样。从他风光的时候到低谷的时候,褚时健其实是一个内心安静的人。可是他恰恰是一个生活中特别热闹的人,他周围永远充满了一堆人,甚至他在监狱时,三天两头都有人去看他。

书里有一个细节,那时候很多人去看他,看他辛苦十七年,收入那么低,到后来还入了监狱,很多人看他是带钱去。他那时管图书馆,就找一格把钱放在里面,等他离开监狱时,有超过100万元,就放在那里。

我在想,如果他是一个贪人,别人是不会这么对他的。在他低谷时,大家还愿意那么对他,包括像当时91年就离开卷烟厂的邱健康,他入狱的时候,邱健康三天两头去看他。他不贪,所以才会获得别人最大的善意。

9. 实事求是

糖厂经历:骨子里就是做企业的人

我更愿意回忆他第一段所谓的企业家生涯。那是一个镇上的糖厂,从来都是亏损的,大家有糖吃,国家一定要有一个配额,所以这个糖就是亏损也要让它存在。然而褚时健过去以后,第一年就盈利了8万元。

他有个工友说不对,是11.7万元。现在说起来是个小数字,但当时8万元是能解决县上所有干部的工资的。而且回到那个时代背景,那是六十年代,1961年去的。大家那个时候抓革命,生产是最不受重视的工作,所以他骨子里是做企业的人。

他那时候就想,我做这份工作是为什么,我就是要挣钱,难道这不是天职吗?他认为我们做工厂,有这个工厂线在,机器摆在这,你天生的工作就是为了要挣钱,他认为这是本分。所以他一去就跑各个客户。

他在糖厂工作一个月以后,他夫人问他说(那时的人最关注的,家属最关注的一定是人际关系,关系到你的政治身份),你都到厂1个月了,这些人好不好相处啊?褚时健回答说,人好不好相处我还没注意,可这个工厂该干什么事我明白了。

他的关注点还是在市场上,怎么把这个糖份提高。那么多任厂长,都没看出来甘蔗是没有榨透的,只有他发现了。当时熬糖以后有一个老锅,有很多垢,这个锅垢这么厚,耗费多少燃料?所以褚时健上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叫大家赶紧把所有的锅垢砸掉。刚才我讲,他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注重事情的本质,我们要挣钱,要生产,怎么挣钱,想尽了办法,改造设备,降低成本,怎么样让这个甘蔗的含糖率更高,然后去跟农民打交道。他没想工厂格局要怎么样,我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他那个时候其实是抓生产的副厂长,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10.赤子之心

13.称重管理系统到底是什么 篇十三

称重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由仪表,电子磅,打印机(一般是针式打印机),称重软件,电脑组成;仪表通过数据线连接电脑,打印机连接电脑,安装好驱动;即然可通过地磅软件来操作打印磅单;查询统计数据;当然还可以扩展视频抓拍等防作弊功能,具体办法只需加装一块天敏VC4000 视频卡即可;行业独家: 【十项】防作弊功能,严苛至极,滴水不漏!

1:取仪表稳定数据,代替手工开单,防止作弊!2:磅单可体现,打印次数,防止多次打印,多次结算。3:可设置车辆两次皮重差异

4:可启用软件全屏幕操作,并可启用屏蔽所有退出软件的热键。

5:可启用限制同一辆车,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过磅。6:独家特色:后台黑匣子,自动记录功能,车辆上磅稳定,自动记录,时间和重量。

7:严格的过磅权限分配,默认新增加的过磅员,只能过磅,查询,不能修改,删除等操作。

8:衡安称重系统的独家特色:智能异常信息功能9:视频抓拍对比防作弊!

14.到底什么是“用户体验”交互设计 篇十四

All aspects of the end-user’s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pany. Its services and its products. The first requirement for an exemplary user experience is to meet the exact needs of the customer without fuss or bother. Next comes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that produce products that are a joy to own, a joy to use. True user experience goes far beyond giving customers what they say they want, or providing checklist features.

A consequence of a user’s internal state(predispositions, expectations,needs,motivation,mood,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ed system (e.g. complexity, purpose, usability. functionality. etc.) and the context (or the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the interaction occurs (e.g. organizational/social setting,meaningfulness of the activity, voluntariness of use, etc.)

The entire set of affects that is elici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user and a product including a degree to which all our sensed are gratified(aesthetic of meaning) the meaning we attach to the product(experience of meaning) and the feelings and emotions that are elicited (emotion experience)

The value derived from interaction(s) [or anticipated interactions] with a product or service and the supporting cast in the context of use(e.g. time, location, and user disposition)

The quality of experience a personhas when interacting with a special design. This can range from a specific artefact such as a cup toy or website up to a larger integrated experiences such as a museum or an airport.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面5条定义,我们把他们拆分成更细致的元素,并加以比较,

这五个定义分别从公司,学术,用户,价值,设计5个不同角度来阐述了对UX的定义。这也体现了现在广泛存在的争议:UX的研究者大部分来自很多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很难获得一个服众的定义。不过下面是一些大家都比较认可的关于UX的描述,对于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了解UX会有一定帮助。

UX描述的是人们内部的一个稳定的状态(需求,动机)影响到他们外在体验的一个过程

UX独立存在于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与不同的物品交互的过程中。

当用户接触到某件物品之后,UX会很快在潜意识里面成形。

UX设计必须以UCD为基础,建立在UCD上。

当用户停止与某件物品交互之后,他对该物品的UX仍然会随时间改变。

UX基于用户同物品交互的方法,用户怎样感知物品的属性,而不是物品本身。

UX只能在用户同物品交互的过程中测量。

测量UX需要找出物品的价值与重要性同用户需求和用户目标之间的联系。

我们不能设计出UX本身,但我们可以为UX而设计。

UX是高度动态的,即使是在交互的过程中,它也是时刻改变的。

15.作文教学到底能“教什么” 篇十五

“怎么教”的问题, 是个方法取向的问题, 而“方法”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内容”。脱离了“内容”, “方法”也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因此, “怎么教”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教什么”。可见, 对于作文教学而言, 这“教什么”是个根基性问题, 它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怎么教”, 对“教什么”认识的模糊含混必将导致在对“怎么教”的探讨上发生种种差错。因此, 从这一意义上讲, 对作文教学能“教什么”的追问, 应成为一切作文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作文教学到底能教什么呢?毋庸置疑, 学生们能写出一篇篇佳作是我们作文教学最大的期望。从理论上讲, 形成学生佳作出炉的所需条件, 都是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 都是作文教学应该教的;换言之, 学生“写了什么”的背后事实上蕴含着作文教学要“教什么”的元素。从这一角度来看, 考查学生的作文成品即学生“写了什么”, 是探讨作文教学能“教什么”的一条很好的路径。

学生习作, 从本质上讲, 是学生利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来表情达意的书面言语活动, 这一言语活动所定格的静态文稿便是学生的习文即言语作品。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看, 任何言语作品都可以分为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两个维度。言语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的材料事实, 一是主观的思想情感;言语形式大抵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语汇与语用。语用又可分为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语法修辞, 一是作法, 即写作规则;前者主要着眼于言语作品的微观, 后者主要着眼于言语作品的宏观。因此, 对于学生最终的习作成品,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考查:材料事实、思想情感、语汇、语法修辞和写作规则。这五个方面其中有的是显性的, 有的是隐性的, 五者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可以完整地表征出学生“写了什么”。

现在我们就以这五个方面来观照作文教学, 看看这五者是不是都为作文教学所能教的。第一, 关于“材料事实”。除了给材料作文, 作文教学是不会教学材料的 (这是阅读教学的行为) , 更不可能让学生专门学记什么材料, 各种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和书面阅读的积累。第二, 关于“思想情感”。人们每一种思想、每一份情感的生发表面上看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行为, 但实质上其背后都有着一定的生活积淀作为支撑的, 这种积淀是长期的、缓慢的, 课堂内短短几十分钟的作文教学是无法完成这种“积淀”的, 它只能创设一种情境,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思想情感被触发了;换言之, 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生成靠的主要不是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教不出学生的思想情感的, 它的功能只是止于“引诱”与“揭发”。第三, 关于“语汇”。学生语汇的获得主要来源于阅读, 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语料是语汇累积的主渠道, 毋庸置疑, 作文教学是不可能教学语汇的。第四, 关于“语法修辞”。语法修辞它一方面是学校情境下 (专门的或伴随阅读教学) 学得的, 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情境下习得的, 无疑作文教学不可能专门讲授语法修辞的知识。第五, 关于“写作规则”。写作的原理法则在阅读教学中可能会提及一些, 但真正系统全面地传授则是在作文教学中完成的, 可见, 写作规则这条乃是作文教学的“主菜单”。

作文教学到底能“教什么”, 至此答案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了。通过作文教学的成品即学生“写了什么”的审理, 我们可以发现, 作文教学所能教的或所能解决的, 只能是“写作规则”这一方面, 而至于完成一篇言语作品所需五个方面的其他四个方面, 作文教学是无能为力的;换言之, 写出一篇文章所需的“主体元素”, 写作教学是不能提供的。可见, 写作教学对于写出一篇文章的价值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现当代的许多作家诸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矛盾、曹禺等人恐怕并没有接受过什么“写作教学”, 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能写出文章、写出好文章。

长久以来, 自我封闭的单一行动的作文教学深深蒙蔽着不容乐观的作文教学现状, 使我们的思维长期地滞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定式上, 而对作文教学自身有限的功能却未能给予正视, 这正是作文教学之所以花时多、收效少的原因所在!那些诸多的作文教学改革“新理念”只是一味地在“怎么教”的胡同里来回折腾, 而漠视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作文教学在解决能“教什么”的问题上是软弱无力的。把作文教学成功的梦想全部寄托于“能力”有限的作文教学自身, 并一味地满腔热情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作花样翻新, 这样的作文教学改革事实上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须指出的是, 导致作文教学花时多、收效少除了上述的这一根本原因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它存在于作文教学自身在对写作规则的传授上:传统的作文教学积习难改, 目前作文教学我们的重心常常还是喜欢落脚于写作的名词术语、常规要求、注意事项等静态性知识的教学上, 而对于如何写的操作性知识却较少关注。譬如议论文的写作教学, 我们每每不遗余力地大讲特讲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 它们有什么要求, 论证的类型有哪些等等, 而至于怎么提炼论点、如何进行论证、如何安排论据等等, 则较少涉及。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作文教学太多偏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 而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则非常缺乏;而事实上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这些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在向写作能力的转化上较之陈述性知识而言有其先天优势。但遗憾的是, 目前语文教育界根本就提供不出像模像样的语文程序性知识。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的作文教学过多倚重于写作的名词术语、常规要求、注意事项等静态性知识的教学这一流弊, 事实上也是一种人为的无奈, 因为真正有效的乃至高效的写作教学知识是缺失的, 语文教育界根本就拿不出。

回答了作文教学能“教什么”, 找到了作文教学花时多、收效少的原因,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 盲目地把学生写不好作文的责任全部推卸在作文教学头上, 这是很不理性的。关于作文教学, 我们常常存有一个潜在的逻辑思路, 即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依凭的是作文教学;只要进行了作文教学, 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学生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 。现在看来, 这样的逻辑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写好作文绝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事。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一篇好作文形成的背后, 它至少需要五大方面的支撑, 而作文教学只能提供五分之一的力量。因此, 要想让学生写出好作文, 我们不能寄全部希望于作文教学, 某种意义上,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并非作文教学教出的!

断定此言, 虽很为残忍, 但这是事实。只有清楚地明白并接受作文教学自身有限的功能, 我们才能不再总是死盯着那些写作规则的教学上, 才能放开眼界、去寻找作文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 从而也才有希望真正走出作文教学花时多、收效少的怪圈。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考试试卷分析下一篇:大暑节气发的短信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