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2024-10-04

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共14篇)(共14篇)

1.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同学的生活为核心,以观察、访问、探索、调查、试验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培养同学独立考虑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学习简单的处置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必要的生活技能。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同学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使同学具有基本的社会考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置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同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同学提供活动的舞台。

3、提供综合实践活动备选主题和活动范围,每个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

四、具体要求: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2、布置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3、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4、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四大领域

5、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活动的方式

6、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同学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本学期学校将在十二月上旬举行综合实践活动评比,并在期末做好实验班级活动效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工作

五、研究内容:

(一)、活动主题:甘甜的自来水

(二)、活动主题:平安自护我能行

通过以上活动拟达到:

1、引导同学学会与老师、同学一起生活、热爱集体。

2、具有主动探索身边环境的兴趣,并努力的想出方法去研究。(通过活动使他们获得生活的知识以和得到他人理解、友谊的技能)

3、结合“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教育同学学会有责任感的生活。(老实待人、对待自身的错误、失败、挫折的方法、战略,学会自身的事情自身做,独立、自理的生活。

2.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二

一、中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和缺陷

1.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完备的教师指导队伍, 基层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教师缺乏全面的专业理论培训和课例指导。学校教学部门感到实施有困难, 甚至对本学科该如何实施一无所知。

2.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含兼职教师) 对本学科的基本理念认识不清, 掌握不牢, 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准确地把握,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极大的阻抗。教师在指导学生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偏差, 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有的则放任自由, 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 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流于形式, 目标难以达成。

3.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 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4.没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例如,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 教师不是起着指导的作用, 而是一言堂, 或包办代替, 或放任自流;在内容与形式上, 课程本身的内容应该是由学生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四个组成部分提出活动主题, 而部分学校、教师却把四个方面分开, 上成四门独立的课程;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上, 部分教师只重结果, 而忽略了过程, 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围绕着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等领域, 它的本质是实践性, 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走出去”开展调查、访问是必不可少的, 而目前很多方案因缺乏活动经费难以推进, 这些都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6.学生、家长、社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缺乏足够的了解, 过分强调应试教育, 抛弃了教育一些优秀内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多年从事青少年社会伦理和道德发展研究, 提出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认为在青少年时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人, 进入成年之后, 比那些当初没有参与这些活动的人更关心社会。而显然目前这一点未能引起各方重视。

7.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欠科学。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偏重过程体验, 过分强调过程评价, 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的评价, 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程度关注不够。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发展评价的直接依据不足。

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哲学基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原点,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出发点, 实践对认识具有本体论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 旧的唯物主义以自然界为本体, 力图把精神还原为自然, 用自然来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 从而也把物的尺度当作人类全部活动的根据。马克思深刻地洞察了旧唯物主义者自然本体论的缺陷, 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 结果竟是这样, 和唯物主义相反, 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唯物主义, 实现了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实践转向”。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从务虚的形式走入务实的现实生活,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实践世界,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主体, 在主客体关系的不断融合和交换中, 实现认知的深化和行为的升华, 从而达到知行的和谐统一。

三、在实践哲学思维指导下, 开展中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实践论的维度看, 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意志活动, 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中最集中体现人本质的部分, 它表现为人能自主地、理性地、不受压迫和限制地处理自身事务。在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积极创造有利于实践活动开展的环境或情境。同时, 要求中学生能激发起内在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增强主动性, 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 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 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 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2.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现实操作中的运用。实践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不是二元的对立, 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必须将普遍的理论具体化、个性化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 才能彰显理论的指向作用, 使其服务于实践, 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同时也可以使理论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强化和进一步发展, 使主体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尽量使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通过课外学习获得的知识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应用、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当学生能够根据活动中的具体状况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 把理论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时, 他们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从而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特别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是指文化、情操、审美、信念、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 它涉及人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的情感体验、生活品位和存在意义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价值理性, 其核心意义是对人本身发展和素质倾向的终极关怀。一个没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学生, 在道德生活和人格表现上也会显得狭隘、不完整和有缺陷。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极好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科学途径, 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平台, 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的补课, 提升其人文素养, 充实其精神生活, 培养其道德信仰, 升华其道德境界。

4.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综合实践教育活动重在实践, 在中学生的具体生活中主要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方面。针对学习目标制订计划, 在不同类别的课程中融入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勤奋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2) 生活方面。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树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意识, 建立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抵制低级趣味和腐朽堕落; (3) 人际交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交往能力, 构建平等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合理的竞争和协作意识; (4) 社会方面。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 增强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激发学生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热情和志气。

5.不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动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能调动学生自觉进行道德学习和道德践行的积极性, 生动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能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促进道德内化。 (1) 教学实践。教师可充分利用正常的课堂教学, 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矛盾场景, 融入理性的道德取向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 开展社会调查。要真正地使学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生活, 使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其意义。不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更不能形而上学走过场, 做表面文章; (3) 建设实践教育基地。要将实践基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做, 不能应景而作; (4) 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志愿者各项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要有组织、有纪律、有活动、有实效; (5)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壮大社会性义工队伍。使学生通过这些公益活动, 亲身体会现实生活, 增加道德体验, 强化道德情感。

6.建立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估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估不是看其说了或想了什么, 关键在于其做了什么, 尤其是在其面临具体生活选择甚至道德困境的时候所做出的直接应急反应和行为。因而, 评估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有较大的灵活性, 不能用纯粹的量化指标来厘定, 要综合考量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尤其还要关注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效果。

总之,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实践理论基础上的一门新兴课程, 离开了本真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则其必将成为无源之水, 了无生机。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 它在这几年的实施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由于诸多原因,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以实践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回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真, 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走向成熟。本文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入手, 对实践教育活动的哲学基础和具体实施等方面作了一些理性探讨, 以突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价值。

关键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金生.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J].教育研究, 1995, (1) .

[3]陈宏贞, 贺方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J].科技资讯, 2008, (32) .

3.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三

1以“明确关系”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核心思想的.在物理实践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实践活动的事前筹谋方面.因此,学生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前设计方面的工作完成度.在实践谋划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好以下关系:(1)自主学习与指导学习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教材所给出的案例为主,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结合案例与教师的教导所进行的实践性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丰富的物理实践经验,从而增强其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但是,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自主性放大化,而忽略了老师在学生的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关键指导作用.如果把学生比作地球,物理实践活动比作太阳的话,那么老师便是连结地球和太阳的引力.缺少老师的牵引作用,学生对物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成为了“无序、无引”的状态.因此,老师的指导可以很好地确保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与有效性;(2)实践与拓展的关系.目前,很多老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立定位不明确,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对物理学科知识的一种补充,并没有重视和正视这一内容.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只要开展得当,学生们就可以在实践活动的拓展当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达到“学以致用”;(3)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之间的概念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对课程拓展、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对实验设计的施行等方面的内容.而课外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要侧重于对课外活动交往性的活动.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学习活动范围从校内拓展到校外.

如苏教版的“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本章的物态变化知识,结合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的内容进行实践研究与思考,充分拓展书本知识,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物理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物理问题的思维与技能.

2以“合理设计”串联起整个物理实践活动过程

实践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蓝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在于实践设计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实践设计,摆正物理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促进物理实践内容丰富性,使实践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的实践设计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以学生为主体.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围绕着课堂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理论加以实践应用,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多样化途径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选出适合自己的活动课题,从而创设出属于学生自己的实践设计.以苏教版中的开展“调查中学生的视力状况”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材设定了既定课题后,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去设计“中学生书写姿势与视力的关系”、“中学生用眼时间表”等子课题.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出自己喜欢的从属课题;(2)因材施教.“材”是指教材.在实施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依据教材所给出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去设计不同的物理实践活动.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种方式:社会摸查、探究访问和资料收集(另外还有探究性实验、实验过程操作等).在根据教材实施综合实践课题时,要注意加强形式设计、完善整个组织活动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经历每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为获得科学性的结论提供程序上的保证.通过创设的小组合作模式,结合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运用检查、评测等方法,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和研究材料,并提交研究反馈报告.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等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运用课题研究型的实践活动去开展综合实践,让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师的参与下,通过比较分析与分组设计,得出以教材理论为指导,以实践活动为样式的初步结论,再对得出的结论进一步分组探究,从而得出自己在实践过程当中的收获与不足.

3通过个性化学习模式和活动情境创设去推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个性化学习是相对于整体化学习而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喜好特征.这种个性化学习在苏教版物理教材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这种个性化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物理教材里的“小活动”,“探究活动”等课程设计对于物理综合实践来说是一个完整的补充与发展.学生通过参与其中,可以体现活动过程的连续性与自主性.另外,教材也设立了“信息库”等栏目,学生在“信息库”里找到各式各样的实践资源,随时随地可以利用到库存的资料.最终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进行.教师们应该清楚,“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相当于学生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一个机会.因此,教师们应该重视物理课堂上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进行教材中所列出的每一项实践活动.因此,个性化学习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应运而生.它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选择各种各样的研究与思考的实践课题,使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使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课题的选择需要有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实践.

活动情境创设是使物理实践活动形象化的手段.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物理知识在实践活动当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认知.教师在创设活动情境时,可以沿着以下三个方向:(1)利用悬念,建立引导式的活动情境.在传授物理知识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活动的特点,结合学生个人情况与特征来预设出恰当的问题.例如,在苏教版的“压强与浮力”一章的教学里,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钢块放在水中会下沉,为什么同样用钢做的轮船却不往下沉?”在问题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形成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急切求学的课堂氛围;(2)利用活动实践,创立操作式活动情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明确指出了动手操作与知识获取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技巧越熟练,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也越是相得益彰.而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可以参透相对空洞的物理概念.以苏教版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一条钢管,一条胶管和一根木棍,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体发声的差异;在“凸透镜成像”一节中,教师可利用光具座,蜡烛,凸透镜等道具去做“探讨凸透镜成像”实验.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现成的设备资源,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实现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实验室中通过课堂的形式去让他们感悟到整个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从而锻炼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物理思维能力;(3)创设日常经历情景.从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知道其突出特点就是“物理源于生活,物理而又高于生活”,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在物理现象的呈现之下,着重物理教学中举一反三,应用于实际的学习模式,从而达到物理教育的目的.例如,人们为什么在下雨天时是先看到闪电后才听到打雷的声音.通过“声现象”的学习,学生对于此类问题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其进行自我探索与思考.

4.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四

密山市兴凯中学孙景林

通过几年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对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设有了一些想法:

一:适应实际:

农村中学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农村中学理化生实验室设备不足,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社会文化氛围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法规正趋完善。这些现实都将制约综合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做为教师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中,就应充分了解实际环境条件,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完成教学任务。

二: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是适应现实的方法,贴近生活也是学生情感的要求,贴近生活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弥补器材方面的不足。例如在制做“简易淋浴装置”时,农村的学生都觉得很有兴趣,他们家里的自来水水压很低,还每天放几次水,再想把水弄到高处就更不容易了。当明白这套“简易淋浴装置”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后都觉得有点不可思意但很适用。

三:趣味诱导

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不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没兴趣参与,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要新颖有趣,引人入胜,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四:挖掘真感

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以学生自己为主角的故事学生自己最爱听,学生自己实际的体会学生的感受最深。例如在进行调查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对班级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指导他们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写出调查报告,发到网上进行交流。学生自己评估自己本人的心理,自然格外认真,当看到 自己的材料在网上出现了,他们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激活潜质

努力尝试激活学生心灵中潜在的优秀的品质,要让学生体会到潜质激活后产生的变化和带来的美好感受。重点是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让学生动口、动脑更乐于动手,像“纸盆烧水”、“釜底游鱼”这类小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后,不管成与败都会觉得很有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感受。诱导学生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和优良品质,自信的去应用这些优良品质,去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今年在记忆能力测评活动中,一些学生就发现了自己的记忆能力是很不错的。这对学好某些科目是相当有利的。

六:落实机制:应该建立相应的课堂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班级学校的激励机制等,特别是评价机制尤其重要,它决定了实践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及结果。现在的考试还是以答卷为主,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很少,从实际情况看,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估也确实很困难。我们现在还不能在中学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测试,也是现实。目前有校课、省课、国课,应该整合起来,提高其适应性和持久性。

七:乐享探究:我们应该能力诱导学生乐于去动手操作,乐于探

究,并在实践探究中感受快乐,养成终生快乐探究的习惯。我认为学生有了终生快乐探究的习惯,是学生终生幸福的重要因素,有了兴趣没有条件学生会创造条件努力探究,没有兴趣即使有条件学生也不去探索,更谈不上什么习惯了。

5.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五

足教研〔2008〕23号

大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于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及时总结和提炼广大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我县将组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评选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选要求:

(一)内容要求:评选活动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进行评选。小学、初中学段优秀案例的内容是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过程中,各学校和教师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高中学段的内容主要是在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和各学科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案例)。

(二)案例要求:案例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和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案例主题鲜明、注重过程、突出对问题的探究,能

够体现本区域特色、有一定区域适应性、可操作性强。

(三)稿件要求:

1.稿件未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且不得抄袭、下载,一经举报发现立即取消评奖资格。稿件一律用A4纸打印,附图、交文稿、电子文稿各1份。

2.每篇案例题目下面写明区县、学校、学生及指导教师姓名、联系电话。

二、交稿时间及评审费:

1.由各教管中心、各中学统一组织参加,稿件交大足县教科所赵先晖老师收(邮箱: dzzxh@126.com),截止日期为2008年5月25日。

2.参加县级评审的案例不收评审费,参加市级评审的案例每篇收报名、评审费50元。

三、评奖办法

1.市级评选设一、二、三等奖,获名额不设限制,按实际效果评选。评选结果将于2008年7月份在“重庆教研网”上公布,将从一等奖中挑选部分典型案例编入重庆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文综、理综)教材。

2.县级评选设一、二、三等奖,由教科所颁发相应等级的获奖证书。

大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4月7日

主题词:教师技能赛通知

6.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六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

实际问题是指生活或学习中出现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才能解决的疑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具备各种基本技能。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很难使学生形成综合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相比较之下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培养学生从观察、分析问题、动手实践等方面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们知道学生在有明确学习动机下进行的学习会比较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而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来确定活动的内容,因而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动手实践等需要,激发学生探研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学会自己迫切需要的知识。立足于实践,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范畴,要求让学生亲身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形成解释、总结成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思考、收集资料、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获得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这些都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问题本质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自主地或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学习内容或研究课题,然后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应用知识、技能并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自主性、方式多样性和内容源自于生活等特点,所以能够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深入到事物内部,了解本质规律,知道生活中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由于这些规律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而发现的,所以不会遗忘。另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操作、归纳总结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开设。由于活动要求学生有一定知 识积累和动手能力,所以小学中年级学生可以学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比如可以举行“如何收集处理资料” “如何访问” “怎样展示结果”等实践性活动。这一阶段学习主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注重结果。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那么其活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选择主题

主题是活动的首要环节,它是决定着整个活动的方向。因此主题的选择要有趣味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以“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就能从身边找到一些材料,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前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确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主题。假设

假设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假设我们能确定下一步该做什么。比如我们先假设植物生长需要水之后,才能进行实验。在不给盆景浇水的情况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样学生才能有事可做。可见假设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

3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是活动的蓝图,计划的优劣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但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来保证计划的质量。计划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等。以“植物生长所需要条件”为例,制定活动计划主要内容如下:1)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应用各种知识和各种基本技能寻找出植物生长的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活动内容收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分析资料,推断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写实验报告等。3)活动步骤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最后总结植物生长需要什么,并写出实验报告等书面的活动成果。在制定活动计划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在活动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相互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各科知识和各种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形成解释、实验验证、总结成果四个环节。但要注意这些活动都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学习。下面还是以“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这一主题为例说明实践活动的具体过程。

1)收集资料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很多相关知识,但学生所学有限,所以必须去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查阅等方法。然后帮助学生把所找到的资料写成综述。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增长学生相关知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掌握简单的电脑操作。

2)形成解释在收集好资料后学生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如通过收集资料学生可以得出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二氧化碳、氮、磷、钾。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判断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实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得出结论以后,要做实验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要注意的是设计实验过程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合理,这样实验结果才能正确无误。在验证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二氧化碳、氮、磷、钾是否正确的实验中,可以首先不满足其中一个条件,而其它条件都满足,然后观察

结果。比如说不给盆景浇水,而其它生存条件都满足,一段时间后植物死了,得出植物生长需要水这一结论。还可以用黑套子将植物罩起来不让阳光照到,而其它生存条件都满足,一段时间后植物也死了,得出植物生存需要阳光。其它生存条件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做进一步实验,研究怎样才能让植物长得更好。在实验验证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总结成果在得出正确结论后要以实验报告、模型等形式表现出来公开发表,有可能的要推广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促使更多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传统的评价是只看成绩,重视结果。但这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了,我们要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要注重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要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评价“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这一活动的效果时,只要在活动过程学生能积极参与,从而增长了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能力,就达到了目标,结果如何并不重要。

2)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心理学认为鼓励比批评更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成功的信心,所以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比如学生在活动中收集了大量关于植物生长的资料,但由于平时学习不认真,后面的工作没有做好。这时只要教师表扬这位学生收集的资料很有用,并鼓励他好好学习,争取在下次活动中将所有任务都很好地完成,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使这位学生以后认真学习。

7.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七

一、营造民主氛围, 强化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自我意识, 在弹性思维空间中张扬个性, 鼓励学生对活动内容的自我解读与阐释;要鼓励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充分表现、自主创新。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另外, 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 以可亲的教态, 饱满的精神, 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 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 有思则有疑, 有疑则有问。

二、活化思维方法, 强化问题意识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 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都应为学生活化思维、创造想象和强化问题意识的机会,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 自主认识并提出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或结果?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是什么?并清晰、准确地用文字语言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才能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正成为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探索他们自己提出的、有兴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 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主题。

三、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要开设开放的提问课堂, 拓展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 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一是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应改教师设疑为学生质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学会质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探究时如何质疑。二是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的好奇心一旦激发起来, 就能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这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 可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 帮助其理清问题的思路, 抓住问题的关键;或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 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只有问题意识才能孕育问题意识。”教师能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态度、思考能力和研究习惯, 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只有教师具备问题意识, 具备探究能力, 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

四、留下思考的空间,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空间, 让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每一个同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 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 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 设计多种学习方式, 给学生展示自己观点的舞台, 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 这样学生才能尝到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 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养成习惯性的适当的问题意识, 并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五、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和探索的关键因素, 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线索。“强化问题意识”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构建了一种叫做三阶段四环节五方法的“问题导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以问题的呈现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 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地说, 三个阶段是由自主学习阶段、探究学习阶段、分组活动阶段构成, 四个环节指教师的“导”由“定向导学→设疑导学→点拨导学→迁移导学”四个步骤组成, 学生的“探”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定向自学→互助探究→质疑释疑→分组活动”四个步骤。五个方法是指一法是问题采集法:将生活中耳闻目睹或直接感受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搜集。二法是现场设问法:围绕身临的活动内容由师生共同设问, 相互研讨。三法是环境诱导法:在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创设一种浓郁的思绪源, 如贴一些画、画一些符号、存放一些新奇物品等。四法顺势利导法:利用身边现成的事物、现象、变化等进行启发式思考。五法是个别引领法:发挥少数问题意识强烈学生的引导、带领和影响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教研实践, 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课堂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 实行平等教学和民主教学,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得到了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堂上敢问、乐问的学生增多了,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得到有效改善, 学习方式也有了显著转变, 由过去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转向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效果卓有成效。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学生才会有“学”有“问”。每一个教师都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在指导活动的始终, 创造条件养成学生敢问、会问、乐问、多问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勇于创新、思维独立、个性鲜明、热爱生活的学生, 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邹立波.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建设:目标、建制与职能[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2011, (15) :25-28.

[3]梁燕霏, 郑飞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推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5

8.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课程与教材脱离社会生活情境的现象。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打破了原来学科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直接经验;重结论,轻过程;封闭学习多,开放学习少;机械记忆多,实际应用少等的教学模式。但同时给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如何正确认识数学实践活动,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实践活动课以怎样的模式呈现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浅显认识和做法。

一、设置教学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的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小学生天真活泼,都有积极进取之心。但他们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心理单纯,要求简单而随意性大,有时难免犯错。即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心理也处于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朦胧和粗浅。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其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活动内容,要让他们在同伴的相处、交流、融合的基础上接触青少年乃至成人的一些活动项目内容。活动内容应该是轻松活泼,怡情激趣,使学生在学中有做(动手),做中有学,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逐渐体会到做人做事的简单常识;慢慢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懂得尊重他人,注意安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自然,为今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奠定基础。

三、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生活实践中数学无处不在,根据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远近,问题可以来自学生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

1.个人成长。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综合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如关于学生的身高,学生就需要运用恰当的工具进行测量,运用统计表等方式记录,还可将几年的身高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

2.家庭生活。学生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多观察、多思考不仅可以丰富生活经验,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如生活中粉刷墙壁时需要计算涂料的用量,学生就要综合运用图形的知识和运算技能等综合解决问题。又如,有关家庭用电、用水的活动,学生要记录数据,要从资料中查找到水、用电情况,树立节约用水、用电的意识。

3.学校生活。学生校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例22是上学时间的记录,体现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例42是绘制学校平面图,体现综合运用“方向与位置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用打电话设计数学问题。如教师要发紧急通知,怎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通知到全班同学。此外,学校生活中到处可以发现问题,如评选班委、庆祝节日布置教室、图书管理等,都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的问题。

4.放眼世界。放眼世界,社会生活中更是有很多问题可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前两天,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超市中去观察价格牌,记录下小组成员两天购买的物品,每人共花费多少钱,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对于小数有初步的了解、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向学生渗透了节约意识。又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可运用摆摊设档模拟商场购物,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知识。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熟悉的买笔、球等现实活动,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模拟现实实践的购物,在简明、安全的课堂里学习解决问题,并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总价。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理解了“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延伸出“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等关系,同时让学生了解了购物的“选择商品—观察单价—购买数量—计算总价—付款”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真切而深刻了解购物这一现实实践的存在、发生、发展过程。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全面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诚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之路是漫长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付出艰辛和努力。作为教师,我们要重新认识和确定自己的角色,彻底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和教学行为,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引导者、思维的开拓者、实践的指导者。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新课程,走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共同快乐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鲍丽花.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与认识.教育科研论坛,2011(1).

[2]胡六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版),2012(1).

9.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九

自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时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应该说,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而不付诸实施,它的独特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教师和学生也就不能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状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及家庭对新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多,但起主导、核心作用的是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笔者试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浅谈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

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

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10.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十

关于庆祝建国六十三周年开展 “八个一”文化活动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喜迎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合力,为我县XX营造和谐文化环境,县委宣传部在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县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唱响“大发展、富永年”二次创业主旋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迎接建国63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具体措施

(一)开展一次红色电影巡演。精选一批思想性好、艺术性高、观赏性强的红色经典剧目,国庆节前后在太极广场、明州公园和乡、镇、村等地展播放映,再现激情岁月,重温非凡历史。

(二)品读一本红色经典书籍。在XX推荐一本红色经典书籍,开展读书月活动,通过品读经典、回顾历史,激

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热情。

(三)举办一场“红歌电视大赛”。在XX举行“颂歌献中华”红歌电视大赛,展现XX人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

(四)开设一栏网络微论坛。在百度吧、XX政务微博等网络平台设置庆祝建国63周年微论坛专栏,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到纪念系列活动中。

(五)组织一场理论高端讲座。聘请理论高端人士到我县讲“党课”,系统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丰富全县干部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

(六)开展一次短新闻竞赛。开展“可爱永年我的家 人人都来赞变化”短新闻竞赛,动员全县文化人士积极撰写反映家乡巨变的新闻稿件,讴歌新生活,赞美新XX,畅谈祖国大变化。

(七)举办一次“魅力广府”摄影展。组织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到XX采风,遴选优秀图片进行展览,并将优秀作品通过手机发送给广大群众,共同感受XX的大气、大美、大爱,参与家乡建设。

(八)举办一次“多彩西部”书画展。组织知名书画

11.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问题;对策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诸多问题日渐显现,其中评价问题逐渐成为课程实验深入的瓶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怎样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以及如何对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进行评价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实验的纵深推进。我们的“麻烦”许多老师也遇到了,这些现象中到底隐藏着什么问题。只有认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研究解决的对策,才能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才能使教师明白,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到哪里了。笔者通过案例剖析,探索被常识掩盖下的对于实践经历的真正理解,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解决策略。

一、评价在于促进而不在于证明

案例1:飞不起来的风筝也评“A”

在一次制作风筝的实践活动中,有一位学生的风筝做得不对称,而且风筝的飘带安装也不牢固,只要把风筝一拿起来飘带就掉下来。可想而知,他的风筝多次试飞没有成功,但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时给了这位学生一个“A”。当听课的老师对此提出质疑时,上课老师的想法是:让他们做目的并不是要能飞,只要体验做的过程,飞不起来正说明制作的不易,不是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注重学生的体验吗?这位学生有体验了,也完成了作品,我们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爱护,所以应该给这位学生“A”。不细想,这位教师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可又总觉得有什么地方是不合理。试问:通过活动,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了吗?这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吗?教师这样的评价能真正让学生有所发展吗?……事后有老师去找那位学生谈话,问题比开始想的还复杂,学生自己反而不认可教师给的这个“A”!……

[简要分析]

心理实验显示,一个人所得到的外界评价与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有很大的关系,积极友好的评价能帮助人克服自卑感,反之,则让人的自卑感与日俱增。明确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建立正确的评价观,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实施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时,如果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爱护,就能使他们获得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强大动力。由此,我们不难判断,评价学生的目的应该定位在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唤起并引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使之达到理想化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活动而活动,为了体验而活动是不够的。我们用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仅仅为了让学生体验制作风筝,还为了激励学生,培养自信,就一律给好评,对于我们宝贵的教学时间、师生的精力,还有其他的教育资源是否是一种浪费呢?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是否有效呢?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是否有发展了,他们是否在健康成长呢?这也是许多老师所困惑的问题:评价的意义何在,我们的评价定位到底在哪里?

[应对策略]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师目标定位是:学生能制作完成一个风筝模型,并没有深入地思考活动经过是否有效的问题,更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发展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的道理。如果教师把活动目标定位为:学生能设计制作一个风筝模型,并能成功地飞起来。那么,在评价的时候,达到这个目标就能得“A”就显得更为合理,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可能也会更加关注让风筝飞起来的问题,那位学生也不会因为得到“A”而纠结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收获得更多,我们的实践活动也会更有实效。

在一次次的主题活动评价中,不断地激励和矫正,促进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自信、热情、思考问题的方式、反思的意识、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得到多次的锻炼和提高,真正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提高对自然、社会的整体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评价应伴随着活动的展开同步进行

案例2:大家都有了收获

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身边一次性用品”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项目组全程参与这个活动观察教师的评价。教师活动前的指导很到位,包括如何分组、如何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如何汇报等。学生也按要求开展了活动。而教师在学生接下来的活动中,只是催小组长把汇报的材料准备好。学生也按教师的要求准备了汇报资料。两个星期后,学生进行汇报展示:有的做了小报,有的提供了调查的数据,有的分享收集到的“一次性用品的污染环境”资料等,最后教师做了点评:在这次活动中大家都有了收获和全新的体验,我们这次的活动非常成功。

[简要分析]

观察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汇报展示的水平如何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一直思考“大家都有了收获”,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教师的评价。最后的评价也是那么的空洞和苍白无力。仔细分析,其实在这个活动中有许多地方我们是可以评价的,而且应该给学生一个评价。比如,学生分组,我们可以适当评价,分组是否合理,学生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学生设计的调查表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的操作。对学生在调查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情绪、参与程度、投入程度都应该适当给予评价。如果这样,学生在活动后的收获就不是那么一点点了。对于上述现象的分析,我们就自然产生了疑问: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评价?

[应对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评价应该伴随着活动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教的过程、学的过程都是评价的过程。其实,这就是新课程反复强调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评价学生的活动不应该游离于教与学的活动之外,而应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活动融为一体。由于注重整体,所以不仅要求评价的节奏与教学同步,而且评价的内容也应该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情绪、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方面,即让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也成为整体。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观要求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融为一体,贯彻到活动中去。把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把评价过程也当作师生共同实践、共同发展的过程。

2.在每一个不同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在同一个主题活动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均应该有独立的设计,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要点,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评价项目。

三、评价为了激励学生认识自我

案例3:成果展示就是活动评价吗

有个学校承办了一个市级的课程推进试点项目,在一次业务研讨时,召集学校相关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打算专门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结果出乎意料,很多教师都不知道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他们觉得能够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常开起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时间去顾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据了解,这所学校从每个学期开始,都制订各种计划,想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搞好,但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比赛等把计划打乱了。担任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往往既承担其他所谓主要学科的教学,又当班主任,有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该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成了“搭车课”“机动课”,教学现状也常常是虎头蛇尾的。一些教师只想着能把课开起来,把任务完成就可以了,没有花很多心思去考虑怎样对这门课程进行评价。如果非得谈评价的话,那就是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给予一些口头表扬……

[简要分析]

其实,不仅这个学校,据了解我们很多农村小学都存在这种情况:(1)部分教师不认同对学生评价的功能和意义,或者说有许多老师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2)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许多学校、老师在操作时,评价的主体是单一的。都是教师直接肯定学生的活动,没有考虑评价成员可以是多元的,应该是多元的,除了老师可以评价学生外,家长、学生自己的伙伴,甚至是社区人员和其他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是评价者。因为对于同一种现象,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观点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3)评价的价值取向也是单一的。只关注学生是否有活动的成果,而没有考虑更为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的价值取向。它充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但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答案,而且允许学生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所学所获。问题三:综合实践活动谁来评价?评价什么?

[应对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成员的构成上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家长、学生自己及伙伴,甚至社区人士和其他活动参与者。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的价值取向。它充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答案,允许学生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所学所获。

2.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性质之一,在评价这个环节也表现得十分充分。尽管评价的主体多元,但学生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做好自评、互评工作,同时又用评价的结果反过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它具体表现为:(1)评价的依据来源于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悉心观察、感悟与思考等,离开这些活动过程中的原始积累,评价便难免有失偏颇;(2)它反对用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对彼此进行个性化的鉴赏和评价,这就要求学生能自主能动地参与,否则,评价工作无法展开;(3)学生评价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评价引发新思考,生成新主题的现象,这恰好吻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越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越有利于发展其发散思维,自主生成许多新的课题或主题,从而为下一步行动奠定目标基础,形成良好的循环。评价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无疑会使活动的领域更加广阔,会形成更多的探索空间。

3.评价内容要注重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内容其实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其中,知识目标是非核心目标,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绝不可以追求系统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均是核心目标,它们强调让学生在亲历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积极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经验。而这些靠灌输、讲授等接受性教学方式是无法获取的,只能在自主实践中让学生逐步自主生成获得。所以,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质量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也绝不应该把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考查指标,而应当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兴趣、情感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实践表现,通过肯定他们的活动价值来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一般说来,评价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2)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3)评价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它主要指评价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运用工具、交往与表达等实践活动水平,切忌那种以学科教学评价指标来取而代之的做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目的在于促进而不在于证明,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离不开科学、有效、及时的评价。但评价只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手段,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应当把评价看作一种交往的方式,评价是“为了探索儿童的心灵,发现藏匿在他心灵深处某个角落的神奇的铃铛,然后小心谨慎地去触动这个铃铛,从而使儿童内心所具有的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能显示出来”。实际活动中,教师要倡导新型的评价理念,寻求多种途径,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惠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中的问题及其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朱雪松.如何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0).

[3]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作者简介:陈文杰,男,出生年月:1977年11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就职学校:浙江省诸暨市浬浦镇中心小学。

12.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十二

由上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圆满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习、修炼、掌握和运用教学艺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艺术运用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要素。学生是主体,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学过程,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创造教学中师生情感交融、和谐有序的积极氛围,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了解、互相影响和互相配合,需要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 任何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对立关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都会影响教学艺术的发挥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新教师刚刚完成身份的转化,走上工作岗位,从坐在教室接受知识变成了站在讲台之上传授知识。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在如何组织教学, 如何驾驭和控制课堂状态, , 如如何何最最大大程程度度地地提提高高教教学学效果上还感到能力不足,缺乏教学经验和理论指导。 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新教师,面对着比自己年岁小不了多少的众多学生,难免缺乏自信和权威感,对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怯懦,在处理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上,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陷入处理师生教学关系的 “陷阱”。我们在本文中提出高等院校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八个问题。

1忽略自己的仪表和形象对学生产生的作用

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认为教师是教书的,只要把课讲好,学生就会喜欢你,仪表形象是次要的。因而在学生面前不拘小节、不修边幅、说话随便、不注意举止。其实不然,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做学问的,不仅在学问上科学严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比较讲究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崇拜的偶像。特别是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与学生见面, 教师的仪表形象将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第一印象,学生不仅会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更会对教师的仪表形象给予诸多评价。这些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喜欢程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若使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即使你讲的内容不吸引人,你仍然会吸引学生专注听讲。这时,喜欢人和喜欢内容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2害怕学生提问质疑

新教师经常会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害怕学生给自己提问题,下课后被学生围住提问题心里就没底,怕自己知识水平有限,解答不好,使得学生轻视自己。其实,新教员要正视学生问问题的现象,学生提问并不代表老师没有讲明白。大多数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上课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如果学生没有学进去,是不会提出问题的,所以,学生能够向老师提问,恰恰说明讲课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新教师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且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3以为传统的教具、模型已经不适合现代多媒体教学

有些新教师认为,现在是高科技时代,教学上有很多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手段,完全可以取缔传统的教具模型。因而,备课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做多媒体课件,对传统的教具模型则不屑一顾,别说去制作新的教具模型了,就连已有的教具模型也视而不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用教具模型进行示范,一目了然,简单明了,非常直观,但有些教师却非要花很大力气在计算机上做图片展示和动画演示。其实,教具模型也是传播知识的媒介,多媒体不仅仅是计算机课件,还包括教具模型等诸多媒介手段。而且很多直观教具模型的效果是计算机代替不了的,关键在于要根据需要,灵活应用,巧妙地使计算机多媒体和传统教具模型的有机结合,实现单一媒体媒介所不能达到的整体效果。

4认为自己不讲的知识学生就学不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新教师准备课程一般比较认真细致,并且总想多讲,面面俱到,不敢漏掉一点内容,生怕由于自己没有讲到而造成学生错过一些知识点。这样一来就形成满堂灌的情况,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虽然课堂信息量很充足,可实际上授课质量不高,这是新教师容易走进的第一个误区。 其实,书本上的一些表象性知识学生一看就明白,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只需简单指点,点到为止即可[5]。课堂的大量时间还是应该用于重点讲授教学重点、难点。 一方面,在课堂上教授课程属于集体教学,讲授速度应配合大多数学生的理解速度;另一方面,大学教育方法应该在介绍课本现有知识的同时,把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也介绍给学生,所以教学内容应该更有广度和深度,具有启发性,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些思考的空间,可以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自学来扩展知识面,从而从更深层次理解所学知识。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要适当, 如果要求过低,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教学过程就会陷于停滞;如果要求过高,学生没有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也会流于形式。另外,不要试图讲的内容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懂。遇到难点,若有学生不明白就反复讲,结果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在一个问题上耽误太多时间,使得其他内容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只能简单提一下。新教师要学会甄别听不懂的学生有多少,若为少数,则可等课后个别辅导,而不要停滞正常的教学进程。

5新教师自信心不足

一些新教师上课缺乏自信,一上讲台,面对学生就紧张、恐惧,生怕自己讲不好,出现错误,忘记要讲授的内容。其实,新教师有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新教师多数是年轻人,比学生年龄大不了多少,也是刚刚从学生这个角色转变成为教师,常常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比学生高不了多少,所以缺乏自信,缩手缩脚。但是,这种心理必须尽量克服,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自信心不足会极大地影响新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正常发挥,尽管备课的时候很用心, 也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学生毕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师所要讲授的这门课的内容,就算略知一二,也很不系统,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尤其是教材中字里行间隐藏着的内在联系和学科规律,学生就更不清楚了。所以,新教师面对学生时一定要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调整心态,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 就要尽量镇定自若,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把课上好。

6把频繁提问作为惩戒学生不好好学习的手段

有些教师发现学生不认真听讲、睡觉或者说话、干别的事情,就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站起来出丑,甚至一堂课多次提问,一次叫起来十几个或更多,以此来惩戒学生,促其认真听课。其实恰恰相反,过多的提问不仅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打乱正常的教学节奏,使学生听课的精力更不集中,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使课堂纪律更无法控制,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应该说,大多数学生都是爱学习的,遇到课堂不注意听讲的情况,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先从自身寻找原因,改进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艺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不应一味的迁怒于学生,靠惩戒学生来达到目的,常常会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

7新教师忽视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重要性,认为课堂管理严格会引起学生反感

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既是传授知识者,也是教学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在课间与课外时间,教师应该争取成为学生的朋友,尤其是新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关系更应该相处的比较融洽。但是,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在课堂上要求太严,可能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不利于融洽师生关系,遇到学校教务部门考核, 学生会在评价表上打低分。由于害怕这些,对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学习的现象,比如学生睡觉、玩手机、聊天、 看与授课内容无关的书籍,甚至缺课等视而不见,只要把授课内容讲完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恰恰相反,课堂管控能力差,甚至干脆不管的教师,往往更不会赢得学生的喜爱,甚至会被学生嘲笑没有能力,没有责任心。所以,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

8有些新教师课堂授课语言过于专业化和术语化

有一些新教师由于授课经验少,知识面有限,授课语言遵循书本原话,像是在背诵,而不是在讲授,语言专业化术语化很强,不够通俗易懂,学生听起来也不好理解。还有一些教师甚至认为,授课语言太通俗显示不出自己的学识水平,所以在课堂上故弄玄虚,将本来可以通俗表达的内容非要用专业词语表达,本来可用生活中的事例促进学生理解的内容,非要用很专业的论据来说明。其实这样的教学效果反倒不好,使学生产生反感,更难于理解讲授内容。所以,以为课堂语言专业化术语化才会显示自己的学识水平是新教师容易走进的一个误区。教师应该尽量把书本语言口语化,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十三

一.处理好“区分”与“结合”的关系

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本质特征把握不准确,实践中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课程特点不突出,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纠缠在一起,界限不清,成了“四不像”。综合实践活动一会儿姓“语”,一会儿姓“数”,一会儿又姓“校”,就是不姓“综”。为什么?没有做好“区分”与“结合”的文章。

要先做“区分”,拉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距离,然后再考虑“结合”的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借用学科教学资源,但不能盲目整合。

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但都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肩负着学科教学的特殊任务。这些内容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性资源,但不能简单拿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更不能互相取代。二者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完全相同,活动侧重点不同,学生收获也不一样,简单“整合”会两败俱伤。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跳出学科视野,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确定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这是学科综合性学习很难做到的;以综合实践活动取代学科综合性学习,又很难充分兼顾学科教学目标,因此也不可取。周新奎科长强调“慎言整合”,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观点非常正确,应引起高度重视。有的老师认为:“六一”儿童节把歌曲、舞蹈、小品、游戏、魔术、诗朗诵等等整合在一起,运动会把诗歌与体育整合在一起,室外美术才艺展示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美术技能打破年级界限进行交流,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观点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六一”儿童节、运动会本来就是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当然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室外美术才艺展示属于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带有明显的美术学科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就不是一回事了。可见有相关的学科参与,不一定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关键看活动设计是从学科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活动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综合程度。当前我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普遍比较低,原因大多是受到学科视野限制。不解决这一问题,学科化倾向就无法避免。

2、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资源可以借用,活动可以结合,但也不能盲目整合。

借用、结合、整合、融合,概念含义不同。借用、结合,都没有失掉特点,根本上说仍是各行各的路,只是在局部有些交叉;整合、融合则不同,有了“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意思。如果能“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为什么还要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划分?都混为一谈了,三类课程的价值目标还能保障吗?

“走进母亲河”既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也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地方课程教材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借用,但不能简单用作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听过几节用《探索活动》内容作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伦不类,基本上是科学课的课后延伸,延伸得还比较低效。同样的实验内容,科学课上做过了,再来摆弄一遍,教学没深度,学生没兴趣,时间浪费得可惜。有了这样的文本材料作教材,师生的视野被框住,教学活动又回到“教材中心”老路上去,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还如何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

3、四大领域各有各的任务、特点,也要“慎言整合”。

有的单位提出四大领域之间怎么整合的问题,积极探索具体思路,是有必要的。“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和载体,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作为必要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具体实施,合理性如何,我还没搞清楚,需要再深入调研学习。探索要积极,但态度要审慎,要做充分论证,不要轻言整合。《指导纲要》指出:“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什么是“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如何“彼此渗透”,都需要深入研究。

三、强化指导与管理

学校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完成课程内容规划后,就要层层抓计划落实,把课程规划变成每一位指导教师的活动指导实践。

1、完善指导、管理机构。乡镇办教委要像抓语文、数学一样,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明确一名有头脑的基层领导或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全乡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规模较大的乡镇小学,可考虑组建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下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项目组,借用“弹性项目组”组织方式,组成力量精干的课程指导管理机构。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主任、项目组组长可享受中层待遇,但要通过公开竞争答辩选聘,明确任期和发展目标,每学期公开述职,接受一线教师和领导的考评,不称职者辞职另聘。通过这样的机制,把真正有事业心、有研发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推上前台。所有小学都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正常开展教研活动。

2、建立课程分级审查的制度。学校课程规划完成后,要责成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规划要求制定学期指导计划,明确学期活动指导目标、内容主题、大致时间划分和保障措施。然后再根据指导计划具体制定每项活动的指导方案。活动指导方案可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时间规划、过程设计、指导措施等重要内容。乡镇教委课程指导组负责审查学校课程规划,学校课程开发管理中心审查各年级学期指导计划,课程教研组审查指导教师每项活动的指导方案,分级负责,分层把关,不合格的重做。不要只是备案待查,要充分发挥审查环节的指导功能,把问题消灭在活动实施之前。要实行问责制,凡是通过审查的计划、方案,出了问题应追究审查人的责任。

3、加强研讨交流。为了尽快提高基层管理干部、指导教师的课程规划、指导能力,要及时分层组织交流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探索成果、攻克难关。组建课程指导管理机构,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完成课程规划,制定学期指导计划,层层审查把关,这些工作应于开学前完成,确保课程开学后正常实施。其间应组织多次研讨交流,解决突出问题。开学后,要通过经常性课程教研活动,结合具体活动案例展开专题研讨,帮助指导教师解决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活动指导水平。教研室也将通过召开调度会、组织网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宏观指导。

四、尽快完成教师培训的两个过渡

老师们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概括为“三条线、四领域、五特点”,简明、易记、好懂。这样的培训,能让老师尽快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目标、内容领域等,作为课程实施前的岗位培训是有必要的,但层次还太浅。老师们理论上明白了,但一对具体活动就又容易犯糊涂。必须尽快由一般性的理论培训向专题性的实践培训过渡,由宏观的研究探索向中观、微观的研究探索过渡。

宏观层面:三条线——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每条线都是一个活动领域,都可以产生无数个活动主题。每条线可以引出哪些活动主题,如何规划这些活动主题,每个主题活动应怎样展开,如何指导,需要一条线一条线地去研究探索。

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同的领域有什么特点,活动方式、指导策略有哪些不同,不同领域之间如何共享资源、结合进行,都需要具体研究。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劳动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

上一节信息技术教育课,孤立地学习某一程序操作,与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距离。《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中之。”“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这三点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让学生制作水果拼盘,课前做做准备,课上做一做,课上完活动也结束了,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单纯组织一次植树活动,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指出:“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等方面。”“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选择哪些内容,如何综合运用知识,应融合哪些方面的教育视野,都有具体说明。不认真研读《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凭经验理解想当然,很容易使课程“变味”。

中观层面:五大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每个特点在活动中如何具体体现,活动指导中须注意哪些问题,都牵扯到具体的实践策略,需要结合具体活动进行培训。

比如“自主性”,目前多数单位学生的自主作用没受到足够重视,选题、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效果评价仍掌控在教师手中。老师指定选题,老师代替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老师制定的应是活动指导方案,而不是活动方案,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的事),老师代替学生组织活动,代替学生进行评价等等,一切都是老师主宰。体现自主性,教师就要“退居二线”,甘当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

再比如“生成性”。如何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关注活动过程中生成了什么,哪些是有价值的资源,如何及时利用它拓展延伸活动。精心预设十分必要,方案设计应尽可能完备;在此基础上要关注生成,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活动指导计划。这样才能使活动的时空打开,充分体现“开放性”。

再说整体性。整体性有不同的层面,学校、学年、学期课程规划设计要体现整体性,一次活动的设计组织也要体现整体性。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利用需要整体性,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发展也需要整体性考虑。从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说,要跳出学科局限,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学生生活、发展需要出发提炼主题,围绕活动主题组织探究、体验活动,提高活动的综合性。

又如实践性。要明确实践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不只是动手制作、操作才算实践,现场观察、采访、调查、网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印象感受,制作宣传品、发出倡议书、小组

合作探究,整理、交流收获、成果,都需要实践技能和习惯。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指导的视野要开阔,在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

微观层面:就一个个具体的主题活动而言,教师如何精心预设、制定尽可能完善的活动指导方案,怎样指导学生选题、制定活动方案,怎样指导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拓展深化(包括如何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拓展延伸),怎样组织指导成果交流,怎样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活动结束后教师如何自我反思总结提炼活动指导成果,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来得及研究解决,教师心中茫然,乱打乱撞,直接影响了活动的质量。这样的专题培训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才有意义,老师才最欢迎。

有些单位,课程实施前就没认真组织岗前培训,领导、老师都没认真学《指导纲要》,稀里糊涂仓促上马,结果至今连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都还没弄清楚,老师们大多在按照课堂教学的路子“教”,课程变成了“四不象”,带有明显的学科化、课堂化、简单化倾向。

1、“课堂化”倾向:用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总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一节课,课前做什么准备,课上开展什么活动,课后怎么拓展,完全以课堂为中心,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课程,而不是一种“课”。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会在课堂上进行,但那与一般的“课”有本质区别。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容易出现课堂化倾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在课堂上集中进行,但活动的主要空间应在课堂之外。具体哪些活动要在课堂外,哪些在课堂内,要看活动需要。

(3)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路和策略不能套用课堂教学研究的老路子,“研究课”、“说课”、“评课”等“以课堂为中心”的教研模式有很大局限性,需要转变思路。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案例”而不叫“教学案例”、更不叫“课例”?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方案“预设”而不叫“备课”?——基本理念不同。我一直不赞成搞什么“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为什么?容易误导老师!可以叫师生活动现场展示、活动现场观摩研讨,就是不要叫什么“优质课”“研究课”。此外,除了现场观摩研讨,还可以有更多的研讨方式,如活动实施前的指导方案交流,活动中的问题研讨,活动后的反思交流,如何细化活动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反思、如何准确把握教师的“活动指导者”角色等各种专题性的研究交流,都很有针对性。

2、学科化倾向。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局限性明显。有些教师的论文、案例就叫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这更像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也还算不上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简单化倾向。不少教师的活动指导思路总是展不开,活动设计过分简单。《我与电视》《制作水果拼盘》《植树》,都可能成为很好的活动主题,但要展开活动指导思路,体现多方面综合。比如利用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就可以组织多方面的活动,植树节的来历,古今中外与植树有关的文化传统,与植树有关的传说、故事、英模事迹,植树的科学常识,当地植树绿化的历史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规划,多少内容可研究啊!完全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领域整合起来,组成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主题活动。事先布置学生带工具、提醒注意安全,一节课植树,回到教室简单总结几句,完了,再也想不出还能干什么,活动主题就萎缩了。

解决设计简单化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活动前广开思路,围绕活动主题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预设多方面的活动。如可以围绕活动主题画一张平面图,尽可能多引出几条线,列出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活动内容,再把这些活动内容排列组合,形成活动序列;也可以以某一领域的活动为主,把相关领域的活动整合进来。

二是活动中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不断拓展延伸活动思路,使活动序列更完善,活动内容更丰满。

三是加强活动反思指导,及时反思活动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彻底解决重活动轻反思感悟、为活动而活动的问题。反思总结交流不一定总在活动后,活动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反思交流。一项活动可能预计开展一个月的时间,但通过反思交流又发现了新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就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活动计划,将活动延伸开去。有活动未必有教育,有教育未必有实效,关键是看活动前做了哪些工作,活动中进行了哪些指导,活动后组织了哪些活动。活动中形成的感受、体验未必都是积极的,有些甚至是反面的,可以通过反思交流修正感受、深化认识。魏晓岑《走得慢一点,走得远一点》活动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教师要强化反思指导的意识,将反思指导渗透到全过程中。方案设计出来了,交流交流,感悟感悟,有哪些得失;活动开展了一个阶段,再交流交流,反思反思;活动结束了,全面反思总结,把最突出的感受、感悟整理一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感悟,学生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14.关于的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问题 篇十四

摘要:职业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选入了课程体系当中,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应用语文知识。基于此,文章在具体分析了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开展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是指结合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且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发挥其最大教学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与意义

(一)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其一为综合性特征,主要为对语文知识的全面应用,融合了听、说、读、写等内容,重视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综合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为实践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其开展过程中采用的是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主动创新的教学模式,将语文知识技能融入实践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在生活工作中的实用价值。第三为整体性。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教学理念下,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传统课堂中,教师既要教学,又要进行纪律管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则全面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突出了语文实践活动以及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在实践课中有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动脑动手,凭借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大量的实践,提升自身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其次,职业高中语文实践活动课以丰富的内容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既能够获取知识,又实现了态度、情感等的生成与发展,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注重对学生潜力与个性挖掘。因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对学生个性的生成与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不严格

部分学校管理者由于缺乏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经验,教学管理上存在偏差,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与思路,课程计划上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者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课程意识、课程管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意识以及发展理念等直接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程设计开发不足

由于受传统的课程体制的影响,教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意识较为淡薄,技能较为欠缺,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开发不足,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时,对于课本的依赖性太强,没有全面发挥出活动的开放性,简单地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来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有效性受到了较大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与阅读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有的教师在碰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只是将其作为课文来学习;部分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与实践上有所重视,但其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以及课堂当中,地点停留在校园里,使得实践活动课成为了科学常识课程、自然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初衷相悖。大多数职业高中的学生更喜欢互动多、课外知识丰富的授课模式,而由于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不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未能被调动起来。

(三)组织实施随意

同写作训练、阅读教学以及口语训练等相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操作较为繁琐,其组织与实施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被忽视。并且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是建设在学校所在地的环境、文化资源等的基础上的,并且是以此为活动背景的,因而,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有着地方特色的本土化课程。而部分学校一味借鉴外来课程,导致地方特色丧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变形。

三、有效开展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

(一)提升认识,优化管理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作为管理者,应当站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认识到有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其次,要实现专业化发展,需要转变教师培训方式,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全员培训当中,实施专项培训;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培训模式,实行实践性与研讨性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学校也需要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提升家长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获得家长的支持。此外应当加强管理,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对现行的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起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管理等制度,确保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有效开展。

(二)立足专业与生活,加强实践

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当教学者与研究者的角色,注重实践课程的设计与优化,活动实施前要引导学生选取与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协调活动中的各类关系;活动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形成结论,进行表达与交流。而在活动内容上,则要立足专业与学生生活实际。语文是学习与生活的工具,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也需要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性,在课程实施中需要兼顾教育与专业的要求,体现出实践课程的深度。例如,可开展模拟招聘会活动,将学生分为招聘组与应聘组,应聘组写应聘信,招聘组结合自身专业特征写招聘广告,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关注自身专业及就业情况。其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要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推动学生对于社会、自然的整体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向外拓展、延伸。例如,可让学生记录新闻实事,关注焦点,并作好记录,教师可组织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当新闻播报员,对于新闻热点发表见解。

(三)加强互助合作,评价激励

职业高中可组建专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队伍,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且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开放的,凭借一位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整个教学的,因而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需要主动与班主任、家长以及社区合作,寻求校园内外的支持与帮助,全面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探究与实践,教师要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加强引导,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对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观点、体验以及感悟进行归纳与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教师需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价与激励,教师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开展要在切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之上,评价中要以激励为主。例如,可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信,进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

总之,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教师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但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对策,全方位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将栋梁.有效开展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J].语文天地,2013(3):76.

[2]柯金枝.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点实践[J].科技信息,2012(9):269.

[3]蒲培芳.职高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研究[J].职业,2013(2):90-91

★ 初中语文活动课实践初探论文

★ 综合实践活动课年度工作计划

★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 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的论文

★ 比较型语文作文范文

★ 语文 -三个儿子

★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三个原则

★ 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践论文

上一篇:预防近视建议书下一篇:主持人大赛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