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学前试点班的工作计划(2篇)
1.非正规学前试点班的工作计划 篇一
一、孟加拉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 非政府组织是主要兴办力量
孟加拉的非正规学前教育主要由国内非政府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兴办。1987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孟加拉设立一系列附属学校 (Satellite Schools) 中就包括一个设立学前班的项目, 这标志着孟加拉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开始。此后, 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介入非正规学前教育相关项目, 现在, 已有数百个非政府组织在100000多个村庄开展了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项目。其中主要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包括美国儿童救助会、英国儿童救助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F) 和国际计划;国内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有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 (BRAC) 、DAM (Dhaka Ahsania Mission) 、GSS (Gonosha Sangstha) 等。由于政府没有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系统, 没有经费预算和专管部门, 也没有出台与学前教育相应的政策法规, 非政府组织承担着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以幼儿班 (Baby Class) 为例, 此类幼儿班附设于小学中, 是孟加拉学前教育的主要类型, 但政府却并没有提供专职教师, 也没有相应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 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师, 有的幼儿班虽然设立在公立小学, 但并未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目前, 大部分幼儿班是由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美国儿童救助会等监管, 并提供师资、相应的课程和教材, 政府也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
(二) 发展规模大, 类型多样, 能因地制宜
孟加拉非正规学前教育规模较大, 发展很快, 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自1997年参与非正规学前教育以来, 到2003年已经拥有7500多个学前教育中心, 并计划扩展到16000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吉大港山区有2200个社区工作者, 每个工作人员要为20个~25个家庭提供幼儿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并制定早期学习计划, 基本涉及到了整个吉大港山区。
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办学类型很多, 主要类型有幼儿班、幼教中心、家庭学校、游戏小组、日托中心、学前班等。他们注重切合当地实际,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譬如在孟加拉农村, 3岁~5岁的小孩经常跟随他们的哥哥姐姐去小学上学, 为了照顾这些幼儿, 很多小学开设了附属的幼儿班, 由没有上课的教师把这些小孩组织起来教授一些简单的童谣、字母或者数字。
在人口分布较分散的贫困山区, 非政府组织开办了大量家庭学校, 招收当地3岁~5岁的幼儿, 以童谣、游戏、字母和数字为主要教学内容, 选择当地受过较好教育且有责任心的妇女做教师, 并进行定期培训。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则设置了幼教中心, 招收3岁~6岁的幼儿, 有专门的教师、教学场所、课程和教材, 不仅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也对本地区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督导, 向家长进行营养和早期护理等早教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三) 参与机构注重交流与协作, 促成政府参与
非正规学前教育在孟加拉的参与机构很多, 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福利部门、伊斯兰教会、私人教育机构等都参与其中,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内的非政府组织之间十分注重交流合作。2004年,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 孟加拉主要参与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组织共同构建了儿童早期发展联络网 (ECDN) , 作为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和相互协作的平台, 同时负责对各组织开展的项目进行协调。
孟加拉政府在2003年颁布的《初等教育发展项目Ⅱ》 (PEDPⅡ) 中肯定了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及其取得的成效, 并予以鼓励和提倡, 还计划在2002年~2015年分三个阶段共投入8.7亿美元到有关儿童早期发展的各个项目中, 并准备逐渐将幼儿班纳入正规的教育系统。到2015年, 将纳入80%的幼儿班。通过努力使政府最终参与到非正规学前教育中来, 并逐渐将其正规化。
(四) 办学质量高, 收费低, 注重教育质量评估
无论是附设于公立小学的幼儿班还是幼教中心、家庭学校、学前班, 基本都是免费的, 各非政府组织承担绝大部分费用, 并提供教学用具、玩具和书本。同时, 非政府组织也很注重教育质量的评估, 通过评价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以国际计划在孟加拉开展的项目为例, 这个项目2002年开始实施, 聘请教师的费用为每位教师每月600塔卡 (约10美元) , 而父母为孩子总共支付的费用最低仅为每月5塔卡, 而每个班的师生比为1∶12。2007年, 国际计划和孟加拉人口与健康中心对实施该项目的幼教机构和未实施该项目的幼教机构进行了质量对比评估, 评估结果对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效予以了肯定。非政府组织对其项目的评估是比较全面的, 采用多种方法, 且具有较强时效性。
二、对我国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 政府应在执行层面上重视非正规学前教育
我国贫困地区和孟加拉面临同样的窘境, 因此, 我国政府也很重视非正规学前教育。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2001—201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都强调了在边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但是, 非正规学前教育在我国依然发展缓慢, 其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视只是政策方针上的重视, 未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 没有关于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资金预算和操作方案。在政策落实过程中, 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对非正规教育的认识偏差, 管理滞后, 使得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不是一句口号, 需要具体可行的操作措施。孟加拉政府2003年颁布的《初等教育发展项目Ⅱ》, 对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目标、阶段、资金, 政府职责等都做了详尽规定, 对于我们制定具体可行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方案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二) 构建有效的交流平台
在中国,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1995年~2000年、2001年~2005年共在西部11个省的38个贫困县和3个经济欠发达城市的6个区进行了早期儿童发展项目 (ECCD) , 国际计划于2007年11月开始准备在中国18个贫困县投资6000万人民币兴建1200余所儿童早教中心, 向70000余名农村儿童提供早期养育和学前教育服务。此外, 他们也探索出了多种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形式, 如半日制、计时制的游戏小组、幼儿活动站、草原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 但这些经验都没有得到有效推广。
非正规学前教育在中国没有形成体系, 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像孟加拉儿童早期发展联络网那样专门的交流协调机构, 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之间、非政府组织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只有构建有效的交流平台, 办学经验才能推广, 才能真正促进贫困地区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
(三) 非正规学前教育应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目前, 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是如何提供贫困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据2005年统计, 新疆有3岁~6岁的适龄幼儿120万人, 而学前三年入园率仅为25.3%, 在许多贫困山区, 这一比率更低。针对这一问题, 一些声音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其中, 大力兴办民办幼儿园。但是, 民间力量投资办学是追求利润的, 而贫困地区因为居住分散以及家庭贫困等因素, 很难取得收益, 没有收益, 民间力量不愿意投资学前教育。此外, 由于政府很少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评估, 很多贫困地区民办幼儿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非正规学前试点班的工作计划 篇二
[关键词]乡土资源农村学前儿童非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它主要以无法获得正规教育机会的人为对象,特别注重为处境不利地区的处境不利人们提供补偿教育,尽管难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作为一种补偿教育,它适应了特定人群接受教育的需要。与正规教育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特点相比较,非正规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针对性及多方参与共建等特点。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如:家庭经济困难、地处偏远而散居、残疾、轻视女童等,仍有不少学前儿童无法在适合的年龄人园接受正规早期教育,因此,非正规教育这一形式便显得十分必要。
如何开展农村学前儿童非正规教育呢?有很多思路和方法。总的来说,应不拘泥于室内、不局限于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而应以游戏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把利用乡土资源作为基本策略,灵活地开展农村学前儿童非正规教育。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做法:
第一,就地取材制作多种教具学具
一是自然材料类。包括植物的根、径、叶、花、果实;鱼、虾、蝌蚪等小动物以及泥、沙、石等。比如,玉米棒子皮晾干、压平、着色后便成了剪纸用的“纸”,玉米长长的胡须可以染上色进行各种编织和粘贴,成熟干燥的玉米粒可以染色串珠做成漂亮的项链,还可以用来进行拼图、数数活动等,把苦梨捡来当做计算用的教具和学具,用一根线和蚕豆叶做个毽子踢踢,用稻草教幼儿编草鞋、编飞盘,用树叶野花等做植物粘贴……都可以充分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的能力。还有,竹子可以制作竹圈、竹马、竹响板、踩高跷、梅花桩等玩具;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可以进行精致的彩绘、奇妙的搭建,还可以用来开展弹球、滚球、“五子棋”等游戏。这些活动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动作、个陛的发展。而泥土更是农村幼儿的最爱。在选土、筛土、和泥、造型、上色的过程中,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加深幼儿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有时,把蝌蚪捉来放在盘里让幼儿观察它的生长过程,或观察后描绘小鱼、小鸡、小鸭的外貌特征等,都是有益儿童发展的活动。通过亲自动脑、动手,既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又能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培养幼儿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是废旧物品类。主要是生活用品,如塑料瓶、易拉罐、啤酒瓶盖,以及一些陈旧的物资,如碎布头、旧毛线、旧报纸等。这些材料既可以制成美丽的花瓶、漂亮的拼图等实用的装饰品,也可以制作成铃鼓、沙球等简单的教玩具。一叠毫不起眼的旧报纸,用途很多,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手里便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小班的孩子可以把报纸团成球进行健身运动,中班的孩子可以在报纸上信手涂鸦,大班的孩子可以有创意地折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还有,收集废弃物的小木块修边磨平后让幼儿塔积木,利用小木块或废纸盒制作棋盘棋子(算术教学中的“棋牌教学法”),利用废旧软皮线制成各种拼音字母(拼音教学中的“软丝教学法”)……等等,都可以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另外,一些较大型的活动设备,也可以因地制宜收集材料制作而成。如,找一些光洁木板与结实绳索,再加上天然的大树,便可以组建一副荡漾欢乐的秋千;几个废旧的轮胎,错落有致地联通,便可以造就一座神秘的迷宫;一根安全的条木,固定一个支点,便成了深受幼儿喜爱的翘翘板……虽然是价值低廉的设施,但同样可以给幼儿的童年带来无尽的欢乐。
直观的教具、学具及操作材料,是儿童学习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持。在学前儿童非正规教育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农村当地的多种材料,自动动手、或指导孩子们和家长们共同参与制作教具学具,组织开展游戏小组的活动。
第二,传统游戏带来无穷乐趣
流传于山村乡间的传统游戏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简易有趣、益智健身。例如,打口袋、跳房子、挤人、捉迷藏、丢手绢、大风吹、踢毽子、滚铁环、转陀螺、翻花绳、跳橡皮筋等游戏是培养幼儿多元智能的极好途径。又如,“过家家”家喻户晓,几乎人人会玩,不必非要精美的玩具,只需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些简单的道具,幼儿就可以分出角色、玩出乐趣。同时,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如剪纸、蜡染等也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宝贵资源。
在广西许多农村,壮族“三月三”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家每户都制作“五色糯米饭”(即利用当地一些可食用的植物把糯米饭浸染成五种颜色,蒸熟后,色美味更香),就是一种极好的教育资源。广西壮族人民在一些重大的、喜庆的日子。还有包粽粑的习俗,即用青竹叶或者芭蕉叶包上糯米、五花肉、绿豆、板栗等,包成枕头型(俗称“枕头粽”)或者三棱型(俗称“三角粽”),煮熟后青香美味。孩子们参与制作和品尝五色糯米饭和包粽粑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壮族“三月三”民俗特点,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从而培养幼儿对自我、对家乡的认同,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广阔田野就是游戏天地
田野是农村孩子很好的游戏天地。老师可以带领孩子观察感受四季的变化,散步采摘野花野果,或者放放风筝、玩玩泥沙……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有时,教师还可让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如捡稻穗,给菜浇水,分捡地瓜、土豆,剥玉米等,这样既能培养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意识、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又能使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另外,饲养小动物,如小鸡、小鸭、小兔、小鸡、小狗等,在实践中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亦可促进情感的发展。
如果非正规游戏小组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地点,老师也可以在空旷处固定几根木柱让幼儿练习攀登。刚开始可设脚蹬,随着能力的发展,可逐渐取消脚蹬,类似爬树,这种运动有利于发展幼儿体能。
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听鸟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条虫子、一块泥土对孩子来说都具有无穷的魅力。城市幼儿园还要在自己园中开辟一块地让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大自然,而我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以农村的广阔天地为课堂,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育内容和教材,让农村孩子回归自然。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大自然对孩子的影响力,而应灵活地开展农村学前儿童非正规教育活动。
与正规的教育相比,农村学前教育在园所建设、硬件设施和材料配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虽然这与资金投入有限等因素有关,但是简陋的设备与教学质量之间并不呈正相关。关键是幼儿老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智慧。面对现实。用非正规教育的形式给予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的不足,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然的、人文的、民族特色的乡土资源是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彦,欠发达地区0~6岁处境不利儿童非正规教育价值探究,广西教育,2007年第5期。
【非正规学前试点班的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正规公司工作一天管理02-21
正规的员工年终总结09-12
正规的高炮广告合同09-25
正规借条格式的范本10-01
正规文件的行文的格式11-24
北京市正规的老年大学09-21
公安消防部队正规化管理的意见08-21
正规的药品代理合同书格式02-23
正规劳务分包简单版的协议书07-19
广西南宁市正规的月嫂培训班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