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2024-08-18

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精选11篇)

1.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一

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

二十一世纪中国,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基于这种趋势,我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的认识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者,近年来,我努力探索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从如何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我认为:一流的老师既教书又育人,二流的老师教书不育人,三流的老师误人。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就决定了他怎么教学。新时期教育的宗旨应放在培养有能力、有优良品质、有高素养的现代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这个基点上。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供合适的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提供物质载体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内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好奇心的张扬,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写生,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绘声绘色的形象思维启动等,都能激发学生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使想象力得到发展。

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首先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幼儿的探究质量受材料的制约教师为幼儿准备材料时,要精心考虑,材料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能否为幼儿提供创造机会等,因此,在材料提供上,我注意到:

1.提供可操作较强、便于体现幼儿想法的材料在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着名科学家爱因斯但曾经深有感触他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幼儿的认识和能力都是在操作和活动过程中建构的,通过动手操作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地探索学习,通过探索、探究,幼儿自己寻找操作材料的方法、步骤、自己来归纳总结,从中发现什么,找出原因,还可以怎么做,通过试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由此可见,幼儿的大胆探究也是一种创造性表现。因此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或假设的材料,使幼儿的假设能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验证,不管是证实或证伪,老师要根据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假设来准备各种需求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鼓励和推动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2.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富有创造空间的材料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要注意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使材料呈现层次性、具有不同的难度,并且多为幼儿准备未加工的或半加工的材料,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材料也能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余地,如我在“动手试试”活动区投放材料时,一开始提供一个范样,半成品和未加工的各种材料。这样,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模仿范例进行制作,能力一般的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利用半成品进行创造,能力强的幼儿可利用未加工的材料自由想象,大胆创造。

3.变废为宝,不断增换新的活动材料新材料本身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激起幼儿创造的火花。教师要不断的给幼儿增添更换新的活动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幼儿,让幼儿感到更富挑战性,促使幼儿在其中尽情的创造、发挥。在这方面,我注意挖掘资源,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让这些生活废品成为挖掘幼儿创造潜力的宝贝,真正变废为宝。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帮助幼儿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多采,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动画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西,扩展他们的视野;在风格技法上,应接受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流派,可运用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手段;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塑造开放的人格。所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应及时给予孩子们必要的引导和指引。

要指导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首先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进行分析,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幼儿发挥创造,实现设想,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注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进行记录。

教师要明确活动目标,对不同的幼儿给予具体指导,再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要有重点地指导个别幼儿,促进幼儿创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对探究中出现失误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其探索最佳方法,对水平较高的幼儿,要提高要求,幼儿在探究新材料时,指导幼儿有新发现,玩旧材料的幼儿要鼓励其玩出新花样,另外还可注意调控偏区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指导时方法也可多种多样:教师可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让幼儿摆弄实物进行指导;可以利用提示性语言对需求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进行指导;也可以以幼儿玩伴身份直接进行指导;可以利用体势暗示进行指导等。

三、活动评价可以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指出导向幼儿特别在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所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教育教学质量的升华环节,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评价方式有很多,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如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新方法等。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特别是有创新精神应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二十一世纪中国,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基于这种趋势,我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的认识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这项课题,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幼儿美术教师作出应有的贡献。

2.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二

(一) 分析的背景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30多年来, 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经历了婴儿、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等不同成长阶段, 许多已经成人、就业、成婚和为人父母。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 教育界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独生子女不仅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而且正在成为教师队伍和家长队伍的重要群体。[1]80后独生父母已经开始在幼儿父母群体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还将影响小学生父母群体的结构, 他们将对我国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对80后父母还是对独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负面报道都很多, 它们已经影响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者的家长观, 并进而影响着指导服务工作者对待他们的指导态度、指导方法和指导效果。80后独生父母在家庭亲子教育中真的一无是处吗?情况已经引起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领域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而且已有研究获得了独生父母并非样样不如非独生父母的结果。[2,3]从不同专业角度, 采用各种研究方法, 组织多种职业背景的人员进行协同研究和分析, 有利于对80后独生父母的认识趋于全面和策略得以改善。

(二) 分析的数据

中国儿童中心受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委托, 2012年9-10月在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等六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辖51个县级行政区, 组织对14000多名3~18岁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过问卷调查。这次调查的内容除了家长的基本情况和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情况外, 还包括家庭教育的情况。研究者对全部调查数据登录后进行了校验和整理。本研究选用了其中8085名3~12岁幼儿和小学生父母的调查数据, 根据预定目标进行了分析。

(三) 分析前的准备

1.提炼父母亲子教育的类别。具体过程为:在对12906名3~18岁儿童父母的20项亲子教育变量前后进行四次主成份分析的基础上, 提炼出由15个变量构成的“人性化与持续性”、“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和“方法直接与效果实在”三个因素, 每个因素各包含4~6个变量。三个因素的含义是: (1) “人性化与持续性”, 指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人性化和持续性发展的程度; (2) “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 指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家庭内的环境氛围和活动机会的创设和利用水平; (3) “方法直接与效果实在”, 指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简单直接、讲究实效的程度。

2.计算父母亲子教育及各类别的发展水平。具体过程为: (1) 通过信度和区分度分析, 确定父母亲子教育及其三个类别的构成; (2) 通过四则运算和标准分计算, 在对类别变量进行合并后计算每位父母各类别亲子教育和亲子教育总体的发展分。父母亲子教育的各类别和总体发展分以标准分的形式表示;各类别发展分的数值在-1到+1之间;发展分数值愈大表示发展水平愈高, 发展分数值愈小表示发展水平愈低。

二、分析的结果

(一) 幼儿与小学生父母“是否独生子女”与“是否80后”对“家庭教育”存在交互影响, 具体表现为:80前出生的父母中, 独生父母的家庭亲子教育总体水平不如非独生父母, 但在80后出生的父母中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之间的这种差别已经缩小;而对家庭教育的“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而言, 80后独生父母已经超越80后非独生父母。

分析的具体过程是:以“是否80后父母”和“是否独生父母”为自变量, 分别以“人性化与持续化”、“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方法直接与效果实在”和“亲子教育总体”为因变量, 进行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4]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 (1) 在“人性化与持续性”上, 独生父母不如非独生父母, 具显著性意义;80后父母优于80前父母, 具显著性意义;但未发现交互作用有显著性意义。 (2) 在“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上, 独生父母优于非独生父母, 具显著性意义;80后父母虽不如80前父母, 但并不具显著性意义;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且具显著性意义, 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80前独生父母不如80前非独生父母, 但80后独生父母超过了非独生父母。 (3) 在“方法直接与效果实在”上, 独生父母不如非独生父母, 具显著性意义;80前父母虽优于80后父母, 但不具显著性意义;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具显著性意义的交互作用。 (4) 从家庭亲子教育的总体上看, 独生父母不如非独生父母, 80前父母不如80后父母, 而且都具有显著性意义;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且具显著性意义, 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80前独生父母发展水平的Z分数小于80前非独生父母.2835, 80后独生父母的Z分数比80前独生父母大.2005, 80后独生父母落后80后非独生父母的差距缩短为.1279。

不同年代出生的幼儿小学生的独生父母和幼儿小学生的非独生父母, 亲子教育的总体平均水平和“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平均水平的发展变化可见下图。

(二) 80 后独生父母“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优势具体表现为:“80 后独生父母”在“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提供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和“提供交往、运动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三个项目上优于其他父母。

分析的具体过程为: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 计算“环境创设与时机把握”指导性5个变量与“80后独生父母”的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并将统计结果编制成表1。

表1数据表明:“环境与时机”涉及的5个变量与“80后独生父母”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大, 但其中“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提供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和“提供交往、运动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与“80后独生父母”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 而且都具有显著性。

(三) 80后独生父母具有的自身特点:家庭结构类型以主干家庭为多而核心家庭少,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层次较高, 外出务工的少;孩子与父母同住少而与祖辈同住多, 受祖辈影响大的多;父母业余忙于进修事业或亲子游戏的多, 而忙于家务或辅导孩子功课的少。

80后独生父母在家庭亲子教育的发展态势中, 处于有利地位。这种优势的形成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揭示80后独生父母的自身特点, 有利于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独生父母家庭亲子教育的真实状况。独生父母本身也是有不同类别的, 不同类别独生父母在家庭亲子教育中还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揭示独生父母的自身特点, 还有利于对不同类别的独生父母进行分类指导。

分析的具体过程: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 计算反映幼儿特点、父母特点和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 (所谓“前置变量”) 与“80后独生父母”的相关系数, 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将统计分析结果编制成表2。

表2数据表明:

(1) 与“80后独生父母”之间呈现出具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的前置变量有:“孩子是独生子女”、“平时跟祖辈同住”、“不是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对象学历层次”、“业余忙于事业进修”、“业余忙于亲子游戏”、“主干家庭”、“家庭收支状况”、“家人中祖辈影响最大”、“教师”和“医务人员”;

(2) 与“80后独生父母”之间呈现出具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的前置变量有:“平时跟父母同住”、“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业余忙于家务”、“业余忙于辅导孩子功课”、“核心家庭”、“家人中父亲影响最大”、“职业为农民”和“无业人员”。

由此可见, 80后独生父母自身的特点是: (1) 孩子是独生子女的比较多; (2) 孩子与父母同住少, 而与祖辈同住多; (3) 自己不外出务工的多而外出务工的少; (4) 父母的学历层次较高; (5) 父母的职业层次较高, 其中农民和无业人员少, 教师和医务人员较多; (6) 父母业余忙于进修事业或亲子游戏的多, 而忙于家务或辅导孩子功课的少; (7) 家庭结构类型为主干家庭的多, 而核心家庭少; (8) 家庭收支状况较好; (9) 家人中父亲影响大的少, 而祖辈影响大的多。

三、我们的认识

(一) 独生父母能够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无论是在人类纵向发展的历史或是遍布各国的人口结构中, 独生子女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产生并没有体现人们的生育意愿, 而是一种非自然的过程。经过数千年磨合而形成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成长环境, 更适合于作为主流人群的非独生子女, 而不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现实的、并不完全适合的成长环境中, 要让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也能得到同样良好的发展, 我们的做法必定是:一方面, 对独生子女提出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达到实现愿望目的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改造我们子女成长的教育环境, 使其适应独生子女的成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之交的那几年, 对我们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197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成功举行, 随之, 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时期;1979年, 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1981年上半年, 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母范学堂”在北京诞生, 从此揭开了我国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序幕。应该看到, “80后独生子女”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在他们身上印刻着改革开放留下的深刻烙印;是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国策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他们的成长牵动着亿万家长、教师和其他儿童工作者的心;他们的成长过程, 始终处于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广大工作者的视野之内。

出生于80后的独生子女经过三十年的成长而为人父母后, 能否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 是检验三十年来独生子女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 事关人们对“改革开放”、“独生子女政策”、“教育改革”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评价。我们从自己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看法是:一、父母家庭教育素质的发展具有时代性, 一代更比一代强;二、独生父母家庭教育的发展潜力大于非独生父母, 事实证实了多年来独生子女教育的有效性。但我们同时认为, 要取得最终的结论, 还需要接受更多研究的检验。

(二) 需要对独生子女教育五要素组成的因果链进行全面研究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 独生子女研究可以分为“独生子女的产生因素”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两个研究领域。1在“独生子女的产生因素”研究中, 以家长出生年代、学历、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因素”为自变量, 以“独生子女家庭”为因变量, 研究是哪些家庭因素导致这个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庭的。

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的研究中, 以“独生子女家庭”为自变量, 以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儿童发展因素为因变量, 研究“独生子女的产生”会对哪些因素发生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的研究又可以根据因变量的性质分为三种不同的研究:第一种是“独生子女的产生”对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第二种是“独生子女的产生”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和教育行为等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第三种是“独生子女的产生”对家庭教育的结果, 包括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能力、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等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 过去对第三种, 即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的身心发展问题研究最多;对第二种, 即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的家庭教育特点的研究也有不少;而对第一种, 即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因素的研究并不多。其中, 揭示独生子女对家庭因素的影响是其中的关键, 但对家庭教育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支持。

本人认为, 我们可以将上述两类研究涉及的家庭特点、独生子女、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与儿童发展因素共五个要素组成一个因果链:家庭特点影响独生子女的产生, 独生子女产生后会影响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会影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会影响儿童身心和发展。对这一因果链涉及的五个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 揭示每一个因素在这一因果链中的作用, 是全面认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摘要:研究在对8085名幼儿和小学生父母“是否独生子女”与“家庭亲子教育水平”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 80前出生的幼儿父母中, 独生父母的家庭亲子教育总体水平不如非独生父母, 但在80后出生的父母中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之间的这种差别已经缩小;而对家庭教育的“环境创设与时机榜样”而言, 80后独生父母已经超越80后非独生父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涉及的家庭特点、独生子女、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共五个要素, 组成一个因果链, 对此进行全面的研究, 揭示每一个因素在这一因果链中的作用, 是全面认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80后,独生子女,独生父母,家庭教育,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 汪明.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9, (2) .

[2]李洪曾.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影响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4) .

[3]李洪曾, 杨智钧.“80后独生父母”在亲子教育行为上占据优势——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亲子教育影响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11) .

3.教育子女 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篇三

主持人:从血缘角度看,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但从法律角度讲,子女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既有血缘亲情,又有平等人格。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基本的做法是:相互尊重。吴鲲鹏(湖北鄂州市农机公司):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已不在“孩子”的行列,但我却有太多的话,想替天下的孩子对天下的父母们说。这太多的话,浓缩成四个字,就是——尊重孩子。在今天,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问题正逐渐成为一个难题。越来越多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争气,而孩子们则指责父母们太专制、太守旧。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一块璞玉,若不能成器,玉工恐怕难辞其咎。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方面,很多父母们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仍未摆脱“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方法,往往用威压的手段在家庭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凡事命令、强迫的多,讲道理的少,更谈不上征求孩子的意见。这种管教方式虽然暂时使子女做了父母心目中的“乖孩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自我意识增强,不再像以往那般驯服。而父母们发现自己的权威开始动摇时,往往采取更粗暴的手段来逼孩子就范。结果要么是使孩子变得怯懦,失去自信心和创造力,要么是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近几年溺爱成为许多父母的管教方式。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年轻父母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千方百计予以满足,一大批“小公主”、“小皇帝”涌现出来。许多孩子自我意识膨胀,变得自私而蛮横,却又依赖性强。威压和溺爱的管教方式,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只不过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前者完全忽视孩子的人格权利,后者则过于轻率地将这一权利扭曲,成为一种间接的不尊重。

程晋舜(安徽淮南市潘集区):几乎和所有的“老三届”一样,我为儿子设计了一条读高中、上大学、拿学位的路,企望通过孩子的努力弥补当年自己的缺憾。住房不大,也专门为他辟一间书房,薪水不高,却从不在买学习资料上吝啬。我们夫妻俩早晨一碗泡饭,孩子却是煎蛋、豆奶。然而,初中一毕业,儿子却告诉我,“爸,我想当兵!”

我不反对青年人参军,但潜意识里却认为上大学才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没受过高等教育,毕竟是人生一大缺憾。一向幼稚、仅有16岁的儿子冷静得叫我吃惊,他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一般,在考大学的竞争中没有优势,即使考取大学,老爸老妈又要四处借贷,筹措学费,要为儿子的每一步奋斗操碎心……

儿子随着军列走了,他没让我们失望:新兵三个月训练,他成了特等射手、学习标兵、训练标兵,连获三次嘉奖。前不久,他参加军事会操时头部负伤,流着血坚持表演到最后。我到部队看他时,他说:“爸,你儿子是军人,流点血算啥?”我说:“儿子,你真的长大了。”他想考军校,征求我的意见,我想了想,郑重地回答他:“我尊重你的选择。”

主持人:谈到目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人们爱用“代沟”这个词来概括。从社会学角度讲,“代沟”是指处于不同代际的群体或个体间沟通上的障碍。一般而言,“代沟”往往发生在社会变迁激烈的时期。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代人之间产生一定的观念分歧是正常的。但“代沟”又不是必然会产生的,同时也不是不可弥合的。只要两代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就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言传身教:父母的责任

主持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用自己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在知识和文化教育功能越来越社会化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伦理道德教育。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有责任将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子女。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的训导,更重要的是作父母的身体力行。所谓身教重于言教。陈家彬(湖北监利县委组织部):在家庭中对孩子们从小进行正确的人生启蒙教育,培养其积极健康的自律意识,将使孩子们终生受益。首先,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这是培养自律意识的前提。在称呼上,父母应多直接叫孩子的姓名,使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主体概念;在生活上,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衣物鞋袜等日常用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使孩子形成准确的自我拥有概念;在行为上,父母应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对某些经常性劳动,如扫地、抹桌子等,最好形成惯例,使孩子形成明确的自我责任概念。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这是培养自律意识的核心。父母应该不仅使孩子逐渐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教会孩子热爱自我,还要告诉孩子有好吃的要留几份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好玩的要与同伴分享,教会孩子热爱他人。爱心教育不仅能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使孩子将自我与环境严格区分开来,还能帮助孩子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从而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创造精神。

第三,要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是培养自律意识的必要手段。对孩子来说,从他律到自律是必经过程,父母应切实履行好教育者的责任,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实现家庭的教育功能。当孩子无理哭闹时,父母要狠得下心,切忌“眼泪哗哗,要啥给啥”,以免孩子形成蛮不讲理的性格;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及时指出,严肃批评,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包庇袒护。樊天林(河南南阳中医药学校):邻居的孩子读小学。有一天,他在放学的路上抽烟被我看见。我问:“吸烟危害健康,你知道吗?”他答:“知道。我爸爸整天抽烟,他不知道吗?”

儿女沾染坏习惯,父母不能只责怪儿女不争气,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女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以学到缺点。儿童早期的行为特征是模仿,父母是孩子最早最长期的模仿对象。由于儿童的年龄小,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差,因此,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儿女来说,是最有力、最形象的教育。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主持人:从一定角度讲,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不仅将父母的遗传优势忠实地继承下来,同时也真实地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父母对子女的示范效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当子女出现失范行为时,做父母的在批评子女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躬自问,认真地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呢?双管齐下:根本的措施

主持人: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这两个环境的优化和配合。一种清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步和一致,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一致时,必然导致孩子认识上的模糊和观念上的混乱。因此,在培养具备新型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过程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是极其重要的。郑保健(中国工商银行河南汤阴县支行):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家长心痛地抱起与别人打架的儿子说:“你没长手?怎么不打他?”幼儿园里,一个小孩追上另一小朋友,狠狠地揍了他几下。园长很是吃惊,连忙赶过去问那小孩:“你怎么这么狠地打同学呢?”打人的小孩回答:“我奶奶说了,谁撞了你,你就狠狠地揍他。”园长感慨地说:“我们辛辛苦苦教育半天,顶不上家长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如果与我们的教育不同步,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爱孩子要会爱,尤其要教会孩子拥有爱心。上述那种“爱”法,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凌传昌(江西兴国县城岗乡政府):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那个冬季,下了一场大雪,我的手被冻得又红又肿。望着同学们都戴着漂亮的手套,我十分羡慕,吵着要父亲也给我买一双。父亲当时说:“孩子,钱不够,明天给你买。”

第二天,父亲没吃早饭就出门了,到天黑才回来。一进家门就递给我一双漂亮的手套。望着手套,我心里喜滋滋的。可是,父亲回来后就病了,一连几天也没能起床。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冒着寒冷下河摸了鱼,拿到集市上卖了,给我买回了手套。

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中,它鞭策我在人生旅途中,信守自己的每个诺言。

4.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四

有幸聆听天一沈茂德校长的讲座,题目是《站在素质的高度,探索下一代教育》。瞬时勾起天一学习的朝朝暮暮,点点滴滴,酸甜苦辣还有忧愤欢笑。那些岁月,是彷徨,还是算奋斗?是挣扎,还是算历练?是为光宗耀祖,还是为个人前途?到现在都没有找到答案。天一给了我们高级别的平台,高层次的理念,从此也无形中拉开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多的人只是在以后的岁月中极力的弥补这种距离和缺失。辛苦其中,悲欢其中!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我们永远没法触摸到,遥不可及。而如今,女儿的教育恰如夏日的脚步,来得那么匆忙和急切。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融合到她人生的稚嫩旅程中呢,又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到她与这个社会的磨合和交融中呢?

教育分两个关联部分,一头是知识,一头是素质。

沈校长在知识部分给出了十二点建议:

1、父亲的背影叫伟岸!理解:暗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力量,尤其在精神、理念和方向方面。

2、懂教育的妈妈才有好孩子。理解:妈妈更伟大,怀胎十月就注定其一,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妈妈将是塑造孩子的灵魂的伟大工程师。

3、“天才”就是经营长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请大家不要迷信天才,天才就在你身边。天才就是优势的再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让人无法企及。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并不神秘!你也能这样做,关键是发现,然后实现。你愿意这样做吗?

4、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理解:我们大家都要学会耐心期盼,这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等待,要用我们永不退却的热情、亲情,去呵护她(他)们,永不放弃,然后,我们在过程中慢慢体会幸福,所以,这座金矿石移动的,在人生的任何时点,任何时刻!

5、家庭教育的着力点。理解:很简单,两点。一是千方百计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二是千方百计优化孩子的学习习惯。除非你不想他(她)在学业上有所发展。

6、期盼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理解:对孩子的期盼和鼓励要具体化、可视化,而不是飘渺不可及,虚幻不真实。不是笼统的“你真棒”,“你真行”,要有阶段性明确的方向、切实的目标和实现它的原因。父母要学会倾听、发现、宽容和理解,唤醒孩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求。相信孩子的想法基本是对的!

7、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理解:能够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就是成功。到时就不是机械的填充,而是自发的燃烧。所以,教会孩子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改变孩子任性的个性趋向,它是成功的拦路石。

8、卓越是一种习惯。理解:阐明了卓越和优秀形成的机理。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优秀,妒忌别人孩子的成功和豁达,其实都是一种或者一批优秀习惯在帮助孩子,而这些习惯,假如是被公众认可,被社会认可的,那我们就要花不管多长的时间,都要尽力让孩子养成,并变为自觉行动,让其受益终生。

9、阅读远远重要于奥数。理解:一个喜欢阅读,阅读量大的孩子,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一定会胜出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让奥数挤占了孩子宝贵的阅读时间!我相信阅读!

10、贫穷是一种财富。理解:我是一个贫穷出生的孩子,相信和我一样境地的父母会感同身受,理解更深刻。

5.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五

调查小组成员:叶晓莎 陈禹姒 蔡晓静 陈招东 项目负责人:叶晓莎

【摘要】本文通过对惠州地区外来工以及他们的子女分发问卷,并走访中小学的方式,调查了惠州地区外来工子女的教育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惠州市的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待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积极性有限,外来子女就读难、户籍政策制约着外来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等问题,就此我们给出了一些分析以及建议。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劳动力在各个地区间频繁流动,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去了大城市寻找更多的机会,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外来工现象。

外来工毫无疑问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主动力所在,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他们为城市的经济贡献了很多,可以说一个城市的GDP的支撑者大部分都是这些辛苦的劳动者,外来工。但同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外来工在为社会财富作出贡献的同时,却往往牺牲掉了自己的家庭,他们的子女抑或成了留守儿童,抑或跟着父母四处在奔波,很难像一个城市的孩子那样拥有稳定的生活。

许多外来工背井离乡到非故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但却不能拥有和当地人一样的权利,甚至遭受很多的不公,特别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他们有时需要面对着高额的择校费,有时需要面对其他城市人的不公歧视,有时只能分配到不好的教育资源,而这些,仅仅凭他们个人很难改变。外来工的努力贡献与其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成了巨大的矛盾,他们的心声需要被聆听,所以我们觉得很有义务去了解他们,去让更多人,去让社会了解这些问题,让媒体曝光,让政府更加重视。我们希望能为这些外来工尽一点微薄之力,哪怕只改变一点点。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小组成员在2015年的7月到2015年的9月为期两个月的暑假时间里以惠州的外来工以及外来工子女为调查对象,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惠城区、淡水等惠州地区发放问卷,以及通过问卷星在网络发放问卷,调查总共发放了120份问卷,回收了116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9.5%。具体分布:

惠城区50份,淡水惠阳地区30份,惠东地区40份。2.调查内容

根据研究的目的,并结合相关理论,本次调查的内容除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之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主要就读于什么样的学校、(2)通过何等渠道进入到该学校(3)择校程序是否与本地子女有巨大差别(4)存在什么样的困难(5)在学校内孩子的成绩如何、(6)子女是否适应当前的环境(7)在学校中与当地的孩子的交往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与矛盾(8)家长是如何帮助解决这种问题的(9)目前最困扰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是什么(10)来人员对于当前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什么期望与建议等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外来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20世纪年代中期,响应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设并大有繁荣趋势,我国愈来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涌入,或创业、或打工,形成了颇为壮观的外来民工潮。就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民工潮为之提供了丰富劳动力资源,为其经济的迅猛、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劳动力基础,就外来工而言,也较大程度增加了家庭收入,相应地改善生活质量。但在双方互惠发展的同时,也凸现不少与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发展观不和谐的音符,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其中以外来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它不仅呼唤义务教育体制的调整,也呼唤多方面的制度创新。虽然广东省各地级市政府及各县区政府积极采取应对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关于惠州地区的外来工人员基本情况

1、外来工人口数量

近二十年,伴随着惠州工业企业的崛起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吸引、容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数据显示(图1),惠州市常住人口从2004年的363.18万人到2013年的470万人,10年间,惠州常住人口增加了106.82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0万人以上。10年间,惠州的户籍新增人口也超过了50万人。

图1 点评:从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字对比来看,我市户籍人口较少,较多是常住人口。

2、外来工的构成

外来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是中学毕业便出外务工,而且,大部分来自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活环境差,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是经老乡介绍而来到同一个地方打工。文化教育基础薄弱,很多人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较少、较差,因而决定了他们受教育程度总体上仍处于初等阶段,以小学、初中居多。惠州,据有关资料显示,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7.0%,小学的约为12.3%,初中的约为50.6%,高中的约为13.7%,大专的约为2.5%。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总数不多。

3、工作情况

外来人口以经济活动为主,据我们在实地考察惠州地区时得到的数据,主要 3 把外来人口分为“四类”,一是“白领”,以人才引进为主,有较高的学历,他们思想、工作、生活比较稳定,约占10%;二是“蓝领”,以打工为主,居住相对集中分布在工厂企业,约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6%,;三是“灰领”,即自由职业者,以小商小贩为主,约占总数的12%;四是“黑领”,即“三无”人员,居无定所,素质较差,对社会危害较大,约占2‰。

从上述分类可见,在外来工群体内收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从我们调查的数据(图2,外来工月收入柱状图)可看出月收入5000以上只占总外来工人数的7.79%,这部分高收入人群即“白领”;月收入3000-4000元的占总外来工人数的28.57%,这部分人群数量大,即占外来人口总数76%的“蓝领”;仍然有部分外来人群的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占总外来工人数的14.29%,仅能维持温饱状态。

图2 在社会保障方面,外来务工人员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所占比例不是很高,只有管理人员才签订劳动合同。“三金”的缴纳(“三金”指养老保险金,4 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比例较小,但工伤意外险等政府规定的基本都有。

4、生活情况

⑴收入尚可,但生活仍处温饱状态。

外来工多数来自相对贫困的地区,主要是农村和欠发达城市。他们带着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和改变眼下生活状况的渴望,来到他乡打工谋生,然而由于他们普遍文化素质较低,身在他乡人际关系网局限,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能甘居下风,从事一些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收入的低微直接使外来工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市一般水平。虽然普遍收入一般,但每年还要寄钱回老家。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住在出租房,居住条件不太理想。总的来说,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只能处于温饱状态。

克扣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整治,惠州地区外来工被克扣和被拖欠工资的现象已经大幅减少,但由于外来工多为临时受雇的劳动者,且受雇企业操作的规范性并非都能保证,克扣和拖欠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时有发生,不能按时拿到应得的工资仍是导致外来工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据调查,有的外来工曾有工资被拖欠或被克扣的情况,发生不止一次的人占,的外来工认为按月取得工资有点难,的乡卜来工则认为很难。解决工资被拖欠和被克扣问题仍是外来工当前最迫切的要求。

⑵精神生活状况不佳

缺少家庭温暖。早期外来工二般都是只身出外创业,长期与亲人相隔两地,由于与家人、亲戚、朋友减少了面对面的亲情互动,又无法融人城市社会,外来工在情感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长期处于情感需求与情感实现的矛盾冲突之中,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外来工携家带眷到他乡谋生的现象,也正说明了外来工对 5 正常家庭需求的增强。

文化生活贫乏。外来工在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非常单调,选择利用,业余时间到购书中心看书或读报的人极少。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外来工人员不能很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活中,认为当地人看不起他们,对他们或多或少有歧视。但据我们在采访各地区的当地人时所知,他们对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持比较客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推动本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当地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人多地杂,也造成了混乱,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等,一些外务工人员会因为某些误会而和本地职工或者上层发生冲突,甚至会上升到寻衅滋事,二、外来工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

⑴在子女教育方面,调查中的66.23%外来工选择把孩子携带在身边,在惠州当地就学。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外来工说,爷爷奶奶等长辈年迈,家里没有人能够照顾孩子的学习起居,并且大城市有比家乡好很多的教育资源,他们希望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这部分孩子并没有在适龄期进入城里的课堂学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来工的子女入学关卡多,手续复杂,而他们并不收悉这些流程,因此有25.98%的外来工孩子并没有在本地就学,其中,有11.69%选择留守老家就学,接受采访时他们的父母说,孩子带在身边,不仅给自己加重负担,而且对孩子也不利。有些外来工因为工作的不定性常常要变换居住地,使得孩子被迫不断地转学;另外,孩子在家中成长环境比较熟悉,家里有长辈可以帮忙照看孩子。有14.29%选择在另一个城市上学,据采访结果得知,这部分孩子大多选择离父母工作地方相近的城市或者隔壁城市上学,原因有相关手续不齐全不被本地学校接纳,或因为户籍原因而没有可供学位就读,从中也不难看出,虽然政府在外来工子女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学校对外来工子女歧视的情况还是存 6 在的,外地孩子在受教育方面还是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还有些外来工人员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去其他城市的名校就读,这部分人群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白领”,他们待遇较好,足够支付更高额学费。当然,数据显示,还有7.79%没有读书,或因为成绩太差而辍学,或因为家庭条件太差无力继续读书,早早出外打工,成为新一代的外来工人员。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外来工还是很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并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奋斗着。从数据中也不难看出,有68.83%外来工认为关于孩子的学习,应该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协作;但仍有18.18%外来工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无需插手,反映了小部分外来工在思想上还是不够重视子女教育问题的,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没有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通常抱着能读最好,没得读也没关系的态度。

图3 图4

⑵外来工生活环境普遍偏差,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滞后。大部分外来工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在外租住民房,一家3-6人挤在一两间空间小,简陋低矮,光线不足,居住条件差,不少孩子连一张书桌都没有,无法安静做作业。通过对“父母文化水平”的调查,发现学生父母的学历有35.4%为小学,38.5% 7 为初中水平,11.1%为高中水平,1.8%有大绝大多数外来工人员的学历不高,文化程度几乎处于高中以下。同时,47.8%的孩子家中没有图书,更不要说电脑和网络了。所以外来工子女在家学习中遇到困难大多数选择放弃,父母不是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就是忙于生计,爱学习的孩子会记住第二天去学校询问老师或者同学,贪玩的抛之九霄云外,这也是家庭作业无法100%上交原因之一。我们在对“父母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调查(看图5)中发现,24.68%的外来工父母觉得自己子女教育问题主要是物质生活水平较差引起的,20.78%的父母认为是家庭不够重视,可体现大多数父母都意识到自家子女教育的不足之处,但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图5

⑶入学机会公平问题。入学机会是衡量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指标,外来工子女的入学机会直接反映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的平等权益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机会问题具体反映在外来工子女的就学渠道和入学条件、入学率和辍学率等方面。①就学渠道。我们所选取调查地区外来工子女就学渠道大概有三种:乡村学校、城镇公办学校、城镇民办注册学校、城镇民办未注册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其中,三个地区外来工子女的入学以公办学校为主,总的比例达到55.84%。有的地区公办学校接收率稍低,如惠州蔗埔村等乡村有18.18%的外来工子女选择乡村学校;还有1.3%的外来工子女选择民工子弟学校。个别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外来工子女进入城镇民办注册学校或城镇民办未注册学校,占24.68%。(看图6)

图6 ②入学条件。2006 年 6 月全国人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居住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标志着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成为以法律为依据的政府行为。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外来工子女的入学手续繁琐,有一定的“门槛”。就如东莞外来工子女入学手续有:暂住证、实际居住证明、流出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户口证明、计生证明等,然后向街道办事处申请开具“在京就读证明”等。泉州外来工子女入学手续虽然较为简单,但至少也要提供“暂住证、婚育证、务工证”,“三证”不齐全的外来工子女,较难找到学校入学,即使手续完整的外来工子女,有的 9 仍可能被学校以学额已满为由而拒绝,只能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统一安排。

③学校收费。为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309号)精神,广东省教育厅文件通知,我省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民办中小学校的收费实行政府定价管理。收费项目统一为学杂费、住宿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民办中小学校学杂费包括学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体检费,标准由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按隶属关系报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同级价格主管部门根据该校近三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和合理回报率制定。民办中小学校的回报率暂试行:省一级学校不超过生均培养成本的8%、市一级学校不超过7%、县(区)一级学校不超过6%、一般学校不超过5%。承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民办中小学校,应按省规定的范围和财政补贴标准对学生相应减收费用。民办中小学校学生住宿费标准由学校按实际管理费用和成本提出,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执行。民办中小学校的代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参照公办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管理。民办中小学校应按学期收取学杂费,不得提前向学生预收学位费。学校自行组织学生入学考试,不得向学生收取报名考试费。课题组调查发现,有57.14%外来工家长认为学校收费一般,还有16.88%的认为学校收费合理。但是,调查中仍发现个别城镇中心学校仍以学额有限为由,以家委会、XX 协会或外来工用人单位的名义变相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款”,增加外来工子女的教育负担;而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收费不低,每个学生每学期收费为:小学为 600 元,初中为 600-1200 元不等,这对收入较低的外来工家庭有一定的经济负担。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还是有部分家长觉得学校收费不合理,总占25.97%。

图7 学校收费合理与否分布图

⑷学校教学设施不足。虽然绝大多数的外来工子女被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但据调查,许多是城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和城郊、乡镇的学校,只有少数被安排在经济开发区新建学校和城市里的优质学校。总的来看,公办学校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学校长期积累,教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

(二)外来工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对待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积极性有限,外来子女就读难。

近年来,中央政府分担的财政性教育事业费的比例一直是 11%左右。以2004 年为例,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为 54.6%,而中央财政性教育事业费是地方的9%。1而我国不管是政策上还是法律上对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都无明确规定,使政府投入责任模糊,既违背了教育资金使用的经济性,也有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地方政府既是中央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者,也是地方居民利益的代言人,这种双重代理身份促使了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候进行多方的“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这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地府政府弹性化空间,导 致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规避,或者是有选择执行、部分执行。在如何制定外来工子女入学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存在着两难选择:如果这个政策口子开得过大,那么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外来工子女该地区,从而给本来就承受外来工子女入学巨大压力的地方政府带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甚至影响到常住人口子女的入学;如果不开任何口子的话,又有可能影响到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的很好解决。外来工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缴纳各种税费,城市吸纳大量的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无疑是增加流入地外来工用工成本。地方政府在计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通常以本地区常住人口为基数,往往外来工的贡献排除在外。长期以来,城市习惯将外来工看成一种廉价劳动力,并没有考虑城市承受能力和外来工融入城市问题,回避外来工参与分享城市公共福利和公共设施的诉求,外来工群体的发展和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等并没有进入在城市发展规划之中。

外来工子女的大规模流入对地方的教育资源构成压力,也会影响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政绩。“教育强区”核心指标包括了生均经费、生均占地建筑面积、学班人数等量化指标。

2、户籍政策制约着外来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

户籍政策构成了政策性排斥。户籍政策远超越了人口登记和统计的功能,成为了政策性排斥的基础。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被人为地贴上了户口标签,增加外来工融入社会的成本。户籍政策阻碍了外来工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被排斥到低端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成为了城市社会的底层。与此同时,因为户籍的差别,城市人有一种优越感,加剧了对外来工的偏见,排斥了外来工群体融入社会主流。

3、教育环境指数参差不齐也是外来工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环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现在人们还大多比较关心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否入学。实际上,即使他们能够入学,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作为从乡村到城市的孩子,他们与原本就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会遭遇许多新问题。无论是进入城市正规小学学习的农村孩子还是进入民办学校学习的农村孩子,都面临很大的问题。

外来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公办中小学师资正规、管理科学、教学条件好,是外来工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学校,孩子们也表示在公办学校能学到更多知识。但是公办学校的收费对外来工家庭来说偏高,那在民办学校上学的外来工子女多是由于这个原因`。此外,公办学校教育环境中存在一个非常不利于外来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即来自同学、老师、甚至学校的歧视,这导致外来工子女在心理上难以与学校教育环境相融合。

外来工子女在民办学校就学选择这类学校的外来工子女多是因为三个原因,即收费较低、心理上没有压力、升学方便。但是这类学校的教育环境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大部分都难以完成育人的责任并且作为外来人员子女上学主渠道的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边缘化现象突出。

四、研究结论、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在子女教育方面,调查中的66.23%外来工选择把孩子携带在身边,在当地就学。

2.外来工生活环境普遍偏差,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滞后。3.学校教学设施不足。虽然绝大多数的外来工子女被安排在公办学校就 13 读,根据调查,许多是城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和城郊、乡镇的学校,只有少数被安排在经济开发区新建学校。

4.入学机会公平问题。就学渠道相对较窄,三个地区外来工子女的入学以公办学校为主。入学条件方面:外来工子女的入学手续繁琐,有一定的“门槛”。至少也要提供“暂住证、婚育证、务工证”,“三证”不齐全的外来工子女,较难找到学校入学,即使手续完整的外来工子女,有的仍可能被学校以学额已满为由而拒绝,只能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统一安排。学校收费方面:调查中仍发现个别城镇中心学校仍以学额有限为由,以家委会、XX 协会或外来工用人单位的名义变相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款”,增加外来工子女的教育负担;

(二)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而在这一群外来工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子女。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上面我们已经分析惠州市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那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以下四点原因:

一、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各地政府在对待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义务,无责任”的境地。另一方面,在这个体制下户籍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外来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就导致外来工子女无法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

二、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外来工可以自由的进入城市,但是在户籍上依然对外来工的身份、就业、教育等起到牵制的作用。不论 14 这些外来工的子女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出生在城市而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住的城市都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他们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因此只能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工子女被迫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外来工收入水平一般都比较低下,面对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因此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因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管理差,流动性大,而且学习环境较为恶劣,这使得外来工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四、外来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虽然各地都对外来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在实际中,外来工子女教育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

(三)对策思考

1.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外来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制度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按照人口普查是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减免学费或取消公办学校的“借读 15 费”和“赞助费”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础问题。各地政府应将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地方预算,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日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或者更直接的为这些民办学校立法,促使民办教育合法化。2.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工作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适龄儿童,无论国籍是否是法国,都能够享受跟当地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法国人的观念是对社会来说,这些外来人口既然来了,那教育就是最好的融入渠道,同时让他们受教育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业,犯罪问题。美国实现的是教育凭证制度,即有户口所在地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用它在异地学校上学,学校则拿到的教育凭证向政府兑换教育拨款。我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外来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保证外来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解决法律法规与政策实施间存在的矛盾。《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外来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定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样。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予以查处,加强对学校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

4.加大投资公办学校的力度。适当扩大公办学校的学生容纳量,适当放宽条件。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外来工子女 16 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5.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

6.加强外来工对子女的教育观念。由于外来工子女入学较难,因此部分外来工对子女教育不重视。在努力改善外来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外来工送子女入学教育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外来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五.参考文献

1.王海全 王文科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改革探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 第4期

3.广东省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情况及建议 http:// 4.广东超过半数公办学位提供给外来工子女读书 南方日报 2014-09-16 5.广东外来工子女遭遇入学困境 南方日报 2012-9-13 6.吕庆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缺失与社会风险及其应对》现代教育管理 2009(5)7.王越卿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11)

8.王艳霞《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理论学习(山东)2012,(1)9.翟春阳《在哪缴税在哪上学》中国经济时报 2006 10.《关注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 11.张学东 《社会支持视角下外来工子女的城市就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和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2.钟小泽《 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对策》《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年4期

13.冯凤莲《 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10期

14.甘满堂 郑燕娜 《“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当前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社会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

15.欧阳德辉; 谭宇川;《 大亚湾区实行12年免费教育,保证不落下一个孩子》 16.许鹏飏 《 关于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校外教育 17.肖珈; 范玉鹏;《新时期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及培育路径探析》学理论 , Theory Research, 2014年28期

6.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六

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中班幼儿的自信心

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都缺少同龄同伴的交往,有些幼儿逐渐形成了某些性格上的缺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教学中,如何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孩子自信心培养呢?下面我就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来与大家交流。

幼儿时期是儿童成长中自信心培养的最初阶段。自信心是一种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估计,是孩子走向未来人生的第一步。具备了“自信心”,才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才能培养出积极进取的人格品质。孩子的个性形成在幼儿时期,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见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作为幼儿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确定目标。我们幼教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好自信心。

一、创造欢乐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色彩是一种游戏,而孩子喜欢游戏是天性决定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出愉快欢乐的气氛,来激发孩子的这种天性。

二、积累更多的素材,开阔孩子的视野,让美术活动有益有趣。

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经常会跟同伴之间交流一些话题,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这是他们的见识和视野。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媒材,还有图画的表现技法,以及电脑制作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大自然广博的空间取景,自由采撷画画的素材。当他们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他们理解的东西时,往往是面带微笑,有种窃喜的感受——这就是自信心。

三、用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引导幼儿美术创意,奇思妙想,大胆发挥想象力。

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需要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来辅助教学,文学很重要,音乐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音乐的欢快的律动带给孩子积极的渲染作用,幼儿老师会用钢琴节奏的快慢来调整孩子的动作节奏,用升调降调来表示上课与下课的区分等等。

7.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七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把新居民子女就学作为新居民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各级教育部门认真落实“两个为主”的政策,在新居民子女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公平、均衡、和谐发展。据统计,2015年在我市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新居民子女学生数为13.73万人,其中小学11.09万人,初中2.64万人;在公办中小学就读10.16万人,其中小学8.11万人,初中2.04万人,新居民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为73.97%%。全市有新居民子女学校33所,就读学生3.57万人,其中小学2.97万人,初中0.59万人。现将2015年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策引导,推进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的精神,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8〕69号),市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嘉政发〔2008〕76号),将国家“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政策(简称“两个为主”)得到了认真贯彻落实,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实施新居民积分制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嘉委办〔2012〕68号)的出台,是创新和完善新居民子女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坚持政策引导、有序调控的原则指导下,综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流动人口可预期教育要求和教育资源可承载能力,建立了新居民子女就学与居住证挂钩制度,将新居民持有《浙江省居住证》作为其随迁子女入学的基本条件。XX市、XX市等县(市)于2013年秋季开始进行试点,2014年大部分县(市、区)铺开,2015年各县(市、区)全面实施新居民子女入学按照积分制管理办法,起始年级的适龄学生均按照新居民积分制办法,以积分回执卡作为入学报到的唯一凭证,既确保了学校招生的规范有序,也促进了学籍建立与管理工作的规范,确保了新居民子女入学受教育的公平权利,使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在我市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二、加强管理,规范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行为

为加强对全市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办学管理,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新居民子女学校规范办学,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2012年?月,市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居民子女学校星级评估管理的指导意见》(嘉教职成〔2012〕254号),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新居民子女学校星级评估管理工作。各县(市、区)通过星级管理评估,加强了对新居民子女学校教育教学、财务收费和安全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有效规范了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行为,部分县(市)还在评估后给予了不同形式的奖励。如2015年5月,XX市组织对辖区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进行星级学校督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共补助奖励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38.11万元。补助奖励经费主要用于学校购置教学设备、改善食堂卫生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等方面。又如XX市从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效果等方面,2015年9月对辖区4所新居民子女学校进行了星级考核,对评定为二星级的1所学校,按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60%补助;对评定为一星级的3所学校,按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50%补助,共下达补助经费164.48万元,对引导新居民子女学校朝着规范、良性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管和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帮扶结对,提升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水平

为了提高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水平,弥补公办学校招收压力,各县(市、区)相应建立了公办学校对新居民子女学校输出管理、结对帮扶等制度,积极开展机关干部的挂钩联系、校长的公派、教师的支教、双向挂职等方式的帮扶活动,提高新居民子女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如XX市建立实行公办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后,按照《XX市教育局关于公办学校结对帮扶新居民子女学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实验小学、平师附小、乍浦小学等8所优秀小学与新居民子女学校结对,实现以强扶弱,资源共享,推进公办学校与新居民子女学校均衡协调发展。同时建立实行公办学校派驻教师全职蹲点制度,选拨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派驻到新居民子女学校,督促、协助新居民子女学校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又如XX市通过采用党员教师、德育主任、班主任结对等方式,关心、关爱新居民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开展融入教育,增强其归属感。同时开展助学行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居民子女进行助学,发放“爱心营养券”等,让新居民学生得到关心和关爱。

四、加强指导,提升新居民子女教育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新居民子女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严格要求学校实施教师准入机制,招聘时有条件的情况下,招收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把新居民子女学校教师纳入纳入区域范围内师资培训的范畴,积极开展新居民子女学校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开拓视野、交流教学经验,提供展示的平台,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和课堂教学研究等活动均要求新居民子女学校教师参加,有力地促进了新居民子女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规范执教行为,提高教学效益。XX市建立了新居民子女学校教师的培训奖励制度,对经考核合格的教师每年奖励600元,考核优秀的教师奖励900元,对经考试合格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每位老师追加奖励300元。2015年10月,2所新居民子女学校专任教师87名,合格学历率达100%,教师资格证持证率达70.11%。

五、组织活动,搭建新居民子女参与活动平台

大多新居民女子学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不多,学生很少有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此,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相关部门搭建起新居民子女学校学生和公办学校学生活动的平台,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让新居民子女学校学生有显示才能、展示自我的机会。如2015年XX区教文体局与新居民局联合开展了全区新居民子女小学生汉字听写大赛、中学生经典美文朗诵大赛、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征文等三项大型活动,学校组织积极、学生参赛踊跃。三项针对新居民子女学生的学生活动,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有举办活动条件的学校主动申请承办活动。直接参加三项活动的学生数有近300人次,活动中学生在听、写、读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展示出来。又如XX县新居民子女学校学生和公办学校学生一起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亲近母语·成语大赛”“亲近母语·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参与的新居民子女学校学生表现了较高的积极性。

六、注重防范,保障新居民子女学校学生安全

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及时认真指导各新居民子女学校切实加强对学生的防溺水、防火、防骗、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教育,使新居民子女学会自救自护知识。各学校还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组织形式,与新居民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指导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工作,增进对新居民子女学习、生活的了解,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1.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多样化

加强对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安全教育,并注重活动的多样化。3月份结合第二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类似“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5月份开展以“防震减灾,共建安全校园”为主题的活动;6月份开展“预防溺水、幸福千万家”为主题的防溺水专项教育活动;11月份开展“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为主题的“119”消防日宣传活动等。

2.突出重点防范,全面落实安全措施

一是加强安全设备人员配置。今年以来,特别5月份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议以来,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新居民子女学校认真对照《学校安全防范标准》的要求,对配备的2名保安人员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各校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对七件套的配备工作做好查漏补缺,学校重点部位全部安装视频。各校严格实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教师、门卫值班巡逻制度,各幼儿园及部分中小学低年级实行接送卡制度,做好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

二是加强学校饮食安全工作。学校对食堂大多按照“五常”进行规范管理,制订工作人员卫生、环境卫生以及食品原料采购、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传染病疫情预防、监控及报告制度。每天做好食用品的质量检测和食品储存的留样工作,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

三是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各校在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摸清学生上下学情况,通过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校讯通等形式,针对性告知家长有关道路安全防范知识、落实家长监护职责。同时做好现有校车接送工作,各相关学校根据《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及时做好校车申报工作,配备好校车相关设备,做好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管理工作。四是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春秋季是传染病高发时期,各校认真汲取往年及周边地区感染的教训,首先及早布置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了学校饮食、饮用水卫生管理,强化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其次各校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晨检和疫情报告制度。除了个别幼儿园出现不明传染病外,其余学校未发生一起因食物引起中毒事故及传染病疫情,确保师生身体建康和生命安全。

五是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各校根据浙江省印发《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手册》通知的要求,对校园及周边安全进行自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把校园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之中;同时配合上级部门对安保、校园消防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能及时整改的都能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提出整改方案,督促学校限期进行整改。

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的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市、区)之间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差异较大。由于各县(市、区)新居民子女的数量和公办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县(市、区)之间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的差异,有的地方新居民子女就学问题还比较突出。据统计,新居民子女入学数量最多的分别为市本级、嘉善、桐乡和海宁,其中,市本级最多,达到4万多人,将近全市新居民子女入学人数的三分之一,公办学校入学率在全市也最低,经济开发区由于公办学校少,新居民子女数量多,公办学校入学率只有40.37%%。特别是市本级新居民数量多,流动人口素质层次低,流动性大,很多新居民子女证件不全,入学条件有限,限制了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教育现代化创建与新居民子女入学安置矛盾突出。新居民子女入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我市教育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各地一般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公办学校,公办教育资源容量有限,无法承受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需求。同时,执行“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过多,势必会影响地方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随着我市教育现代化创建进程的推进,各地在努力推广小班化教育,这更加剧了教育资源的紧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与公办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地方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推进小班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之一。

8.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八

2016.9

一、充分认识做好外来务工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有效实施“双转移”战略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各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政治责任感,高度重视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来务工农民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城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

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96.49%以上是租房,而且,最多的租过6次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家长个人行为具有表率作用极少,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 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将增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3、注重学业辅导。利用优秀教师等资源,采用一对

一、多对一的方式,与定点学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结对,组织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志愿者开展各类专业课业辅导,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全面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4、注重亲情陪伴。组织专业志愿者深入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培训;对单亲及其他特殊家庭提供亲情哺育等服务,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

9.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九

一、充分认识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有效实施“双转移”战略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各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政治责任感,高度重视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二、基本情况

城关中心小学有104人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进城读书。其中,一年级有19人,二年级有22人,三年级有14人,四年级有17人,五年级有18人,六年级有14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外省就的有26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

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96.49%以上是租房,而且,最多的租过6次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家长个人行为具有表率作用极少,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将增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3、注重学业辅导。利用优秀教师等资源,采用一对

一、多对一的方式,与定点学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结对,组织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志愿者开展各类专业课业辅导,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全面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4、注重亲情陪伴。组织专业志愿者深入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对家长进行家

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培训;对单亲及其他特殊家庭提供亲情哺育等服务,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

5、注重自护教育。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厌学、仇富、功利等不良心理状况和心理瑕疵,建议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专家者开展各类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10.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十

丹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省文件精神并出台了《丹东市关于开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专项工作方案》、《丹东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始终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丹东地区现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693人就读,完全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为丹东市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我市已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纳入了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免费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学校统一安排,在社区张贴招生通知,各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由教育局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地址,相对就近分配到初中就读。

二、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

丹东市教育局下发了《丹东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分班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阳关分班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在教育收费方面,免学费免书费,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指定学校参加中考,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确保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和城市学生同等权利。

三、简化入学程序

为了方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转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口、居住证、务工证明,教育局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读学校,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四、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加强对流动儿童就学情况监管,各校还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备案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信息及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11.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计划 篇十一

我们经过小班、中班两年的自信心的培养,孩子们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交往能力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也逐步的树立了,在大班一年里,我们将在爱的教育活动中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具体计划是这样;

一、趋向

1、爱家系列

(1)“我爱我家”、活动,从而培养在家庭生活中孝敬父母、关心亲人、热爱劳动的道德习惯。

(2)结合探究性课程,通过小小调研中心开展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调查活动,使孩子体会到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是要靠每一位家庭成员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实现,同时也使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以及整个世界都要充满爱。

(3)结合“重阳节”开展“我想对父母说……”系列活动,并组织孩子通过主题集会进行交流,从而加深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感情。

(4)学习“如何合理使用压岁钱,”制订一份“压岁钱消费计划书”,从而倡导爱心消费,培养现代金融意识,体会父母赚钱养家的不易,学好当家理财的本领。以及献爱心活动。

2、爱家乡系列

(1)开展“请你为家乡打分”的活动,通过孩子的观察、以孩子的视角了解句容的昨天、今天、明天,体会句容改革开放后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日新月异,切身感受党的正确领导,做一个自豪的句容人。

(2)开展“小小看句容,捕捉美丽瞬间”的摄影活动,请家长用相机摄下一幅幅反映句容发展、人民生活变化的照片,直接感受句容的迅速发展。

(3)利用家乡的土特产,名胜古迹,进行向幼儿宣传家乡、认识家乡,萌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实施步骤:

1、策划、筹备阶段

(1)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收集有关爱的教育的相关故事,歌曲,图片

(2)打印宣传资料等;

(3)制定好活动计划、时间、地点,负责人落实到位;

(4)确立宣传口号:

“学会关爱,学会做人,塑造幸福人生!”

“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共创和谐世界!”

2、准备阶段

(1)、欣赏有关爱教育的图片。

(2)、向每位学生家长发一份《告家长书》,向他们宣传我们幼儿园的爱心教育活动,从而加强家长与孩子互相的沟通。(负责人:)

(3)班级录音机定时地播放《感恩的心》、《妈妈的吻》。(负责人:)

(4)在班级内拉一条“与爱同行,学会关爱”的横幅。(负责人:)

3、启动阶段

(1)赠书《爱的教育》。

(2)“让爱飞扬”师幼艺活动。

通过活动激励孩子“爱”从自身做起,“爱”从身边传递。

爱的传递:

把你想对老师说的话悄悄的告诉老师;请将写给老师的话献给老师。

爱的畅述:共同朗诵诗歌——《师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爱班爱师爱家”竞答活动。各组派一名代表到台前抽签答题,依次回答。

4、活动推进阶段(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事或人)

(1)开展以“寻找了不起的……”为题的活动

要求:每位孩子与家长必须完成,然后在班内初评的基础上,每班至少交两篇征文。征文要求打印稿,16k纸,题目宋体三号,加粗;下面注明姓名,宋体小4号;正文宋体小4号,行距1.5倍。征文字数为600左右,幼儿要会描述。

(2)开展进行“……让我如此感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要求:每位孩子必须参加,且精神饱满,感情自然流露。

比赛时间:月日

(3)开展一次“爱的帐本”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调查

要求每个孩子在三月份中,对整个月的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切身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和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

(4)压岁钱要求:以“学会关爱,快乐做人”为主题做好献爱心活动。

(5)制作“爱心”卡

要求: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等.

负责人:

(6)开展征集活动

要求:各班推荐5条以“爱”为主题的格言警句,

负责人:

(7)学唱“爱心”歌曲

要求家长老师在学期中段教孩子会唱。

5、实践阶段

(1)开展“我与小树同成长”植树活动

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

(2)父亲节、母亲节举行“感谢父亲、母亲”系列活动,开展六个“一”:

为父母亲做一道菜

为父母亲洗一次脚

为父母亲献一次花

献给父母亲一句祝福的话

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

(3)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可让他(她)感动的事

(4)开展主题队活动

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缅怀革命烈士,感恩幸福生活”为主题活动。

(5)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开展“落叶私语——树叶粘贴画活动”

上一篇: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下一篇:2024云南永胜县公办教师招聘7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