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2024-06-20

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10篇)

1.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一

日语导游翻译实践报告

王权 2008级日语2班 0803022248

导游实践感想: 这次跟团,让我感觉导游可绝不是游山玩水那么简单,起初我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但尝试之后才发现玩也是玩不痛快的。我发现,作为一名导游,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彩而熟练的导游词,更重要的是应变的能力.这才是考验导游的难题。正像某导游社的经理所说 ,如果你能带好每一个团,遇到问题能够耐心的思考并予以解答,今后你在社会上再遇到其他问题也会得心应手,这是一种能力。对待客人我学会以身作则从容不迫。其实人是一个很怪的东西,越宠他越变坏。导游虽然是服务行业,但不是什么不正经的服务行业,没必要对客人像对祖宗一样,因为我们自己没做什么坏事。当然,我对客人从心底上说还是很关心的,不过如果他们迟到了,不守时间了之类的话,我就会发脾气了。我们带的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人。我想导游如果把自己当成团队的领导者,那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会很有底气。

如何做一个好导游呢?我觉得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要考虑在先,如车辆、卧铺、餐饮和房间的安排等等,尤其是出游旺季,这些可能都不能尽人意,但应该尽量把问题考虑在前,解决在没发生的时候.地陪和全陪要尽量配合工作,有任何矛盾都应该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要有热情,带团中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客人,即使你很不开心了,也不要带到工作中,游客是跟你来玩儿的,不是来看你脸色的。还要有责任心,这点要时刻保持,导游的工作事无巨细,突发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真遇上事情了,要冷静处理,以大局为重。尽量满足每位游客的需要。

这次导游跟团工作,让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不会白做的,总会给做事的人留点什么。首先,我要感谢旅行社给我这锻炼的次机会,谢谢公司对我的信任。其次,我要感谢这次带团的前辈们,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的每一次的旅程也许不会这么顺利。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游客,虽然他们当中的个别人在旅程中刁难我,给我难堪,但我依旧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他们让我看到了这个社会中一小部分形形色色的人,是他们让我对校园有了更强烈的渴望。也许有人会说游客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其实不是,同样也是他们,但只是他们当中的一小部分人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善良的一面。谢谢他们。

鼓浪屿日语导游词:

みなさん、こんにちは!今日私たちが鼓浪屿に访れます。すなわち「海上の花園」です。

今私たちの車で走っているのは中山道という。中山路はアモイいちばんにぎ

やかな商業街であるが、それが二三十年代に建てられていましたが、また20世纪には、街のそばの下町に骑楼建築は下(柱廊から作られた部分の横断歩道を渡って、フロア式の一部が建っている。证文が歩道を覆うことや、雨宿りをして、両者は通用骑楼名)は、アモイ特色です。中国南部の都市や东南アジアが多い国の都市にかられて階にあった。それは主に亜熱帯距离を考虑し、アモイ、日差しが強い、时には多分すぐ后骑楼の下では、歩行者のほかにも、紫外線を自由に歩いたり、買い物をします。中山路はアモイの主要商業街、文明街、国産産品も洋品もある。

各位の団だが、船の時間が約6分間、次にみんなに简単に鼓浪屿をご绍介しておる。ほら、向こうの小島は鼓浪屿であるなら、それは鹭江とも呼ばれてと厦ドラム海峡、幅は600メートルです。そして美しい鼓浪屿の面積1.78平方キロメートル、人口1万人にのぼる。「宋元期によると、明朝から鼓浪屿とよばれる。海は岛の南西に大岩積年波が、それぞれの一つの大きな穴を飛び出した波が、潮の扑打、しばらくの間擂鼓の声がして、だから人々はそれを「鼓浪石」と呼ばれ、岛も鼓浪屿である。現在は国家級の风景名所、福建省の観光スポット「ベストテンのトップだった。

みなさま、この埠頭に着いて、桟橋は、1976年によれば、昔の新筑埠頭は小さく、は1938年の建物だった。欧米列强もとはここで贩売される中国の労働者を外国に乗船したところで、みんなする『海囚』を読んだことがあるんでしょ、「海の埠头する」とは、船を出発したからだ。船の問題を解決するために建てられた。この「ピアノ埠頭」を発表した。そして美しい鼓浪屿からは「音楽の岛」させるには、遊覧客ははじかれたように接し音楽の鼓浪屿であるガーネット、みんなをちょっと開いたようなグランドピアノ!

みなさま、いに少量の観光电気自転车を除いて、他の車がない。島を歩行しることは特別な味がある。今私たちは鼓浪屿で歩きながら欧陆建物の风采を体感しましょう!

2.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二

尤金·奈达是西方翻译界的翘楚,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中, 他详尽阐述了他对翻译的理解。他以自己的翻译作品《圣经》为范例, 深入浅出的解释了在特定的翻译现象面前译者应当做什么样的处理。为什么译者要考虑读者反应?为什么译者有必要进行语义分类, 找出核心句?译者又为什么需要深入辨别词的细微差别?在下面的文章中, 笔者将就这些问题一一探讨。

2读者反应说

在翻译界, 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就翻译是“直译”好还是“意译”好的问题, 人们争论不休。究竟什么样的翻译才是好的翻译?什么样的翻译才是能为大众所接受的?不同于这种直译, 意译之争, 奈达别出心裁,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读者反应。书中, 奈达教授提到了翻译界的新旧核心问题。之前, 翻译所关注的是信息的形式, 译者的注意力在如何重现原作的问题风格上。但是新的观念却不是这样, 读者的反应受到重视。因此, 译者所需要决定的是他的译文会对读者造成的影响, 读者会有什么反应, 而这种影响, 这种反应应当放在源语的背景下, 与源语读者对原文本的反应相比较。但是在这个问题上, 有人提出了质疑:读者的反应是始终如一的吗?读者的反应可以被比较吗?如果可以比较, 又有什么样的标准能完成这种比较呢?但是, 笔者认为, 奈达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 并不是为了检验译本的质量, 而是希望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应该时刻牢记, 他对原文本所有信息的处理都要以读者是否能接受为考量, 以最好的最适合读者接受的方式进行。为此, 他还提出了另一个全新的概念, 即“通道容量” (channel capacity) , 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技术语言, 直白的解释就是:译文的预期接受人群他们有一个接受能力和范围, 一旦译者传递的信息, 或是简单的一个词, 一句话, 或是复杂的文化背景, 超出了他们的接受和理解范围, 这样的译文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作为一个译者, 他不应该限制自己只能采取哪种翻译策略或者翻译方法, 只要其译文能被预期读者最大程度的接受, 这就是好的译文。无独有偶, 近来, 笔者在阅读国内著名译者傅东华先生所译得文学名著《飘》时, 看到他在译序中这样写道:“关于这书的译法, 笔者得向读者诸君请求一点自由权。因为译这样的书, 如果一定要字真句确地译, 恐怕读起来反而沉闷。即如人名地名, 笔者现在都已经把它们中国化了, 无非要替读者省一点气力。对话方面也力求译得像中国话, 有很多幽默的、尖刻的、下流的成语, 都用我们的成语代替进去, 以期阅读时可获如闻其声的效果。还有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的分析, 觉得它跟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 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 那我就老实不客气地将它整段删节了。”细读下来, 傅先生的翻译理念就是以读者为本的, 他试图最大程度的使自己的译本为中国大众所接受,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影响深远, 传播最广。

3语义分类及核心句

3.1语义分类

在书中, 奈达教授谈到了翻译活动的一系列步骤, 即文本分析, 转换, 重建, 和检验。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对于实际的翻译工作十分有用。在解释语法分析方面, 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语义分类, 这是一种新的单词分类的方式, 这种新分类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划分所有语言词汇的一种新途径。这种分类包括:事件 (event) , 物体 (object) , 抽象词类 (abstract) , 和关系 (relation) 。通过把具体的词划分类, 翻译活动就变得简单多了。以之前在The Best American Essays读到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为例:“The murder of Tolstoy”。当笔者看到这则题目的时候, 本能的想到既是“of”短语, 就把它解释为“托尔斯泰谋杀案”, 但是在细读文章之后发现, 笔者发现文章并没有在说“托尔斯泰的谋杀”。于是选择了奈达教授的这种方法试了一下, 很显然, “murder”是事件, “Tolstoy”是物体, “of”是关系.如此一来, “murder”这个词我们就可以把它翻译成一个动词, 而不是标题中呈现的名词性质。而且我们有必要给这个事件确定一个主语, 即动作的执行者是谁。同时在原文执行者模糊的背景下, 这样的翻译就很到位了:“谁杀了托尔斯泰?”奈达教授的这种思维其实是在告诫译者, 在翻译实践中, 动词并不一定必须生硬的翻译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副词也是如此。译者应该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给出翻译, 使用这种方法, 使自己的译文更好, 更让人信服。

3.2核心句构建

之前我已经谈到了语义分类, 而语义分类正是构建核心句的基础。在语义分类的基础上, 构建核心句的工作就不那么难了。笔者认为提炼核心句能更好地解读源文本。依奈达教授所言, 在构建核心句的时候, 把隐性的东西显性化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把事件的参与者显性化, 用抽象词把客体及事件显性化, 人物关系显性化, 把原文本的省略之处显性化。笔者认为他的这种解释和要求正是考虑到了读者的感受和反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The Vanity Fair by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笔者大胆地做了以下核心句的解读和构建:

1.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2.Miss Pinkerton’s academy is an academy on Chiswick Mall for young ladies.

3.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a large family coach drove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4.The coach was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5.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drove this coach.

6.This coach was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这样通过构建核心句的方式无疑能使整个段落想要传递的信息更清楚, 更容易被读者明白。

4词之含义

在书中, 奈达教授从很多方面谈到了单词的意义。这里笔者主要想谈一下我们在处理单词时的一些误区。

4.1单词的鲜明特征

在笔者还没接触《翻译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时候, 并没有多注意语义范围内单词的意思。比如面对这类词, “chair”, “stool”, “bench”, “hassock”, 就简单的想到了“椅子”, 因为这些词的共同特征就是“被制造的物品”、“供人们坐”。但这种解释是含糊的, 难道说公园的长椅和家里的板凳是一样的吗?通过分析每个单词的鲜明单词, 我们就有了答案:“chair”是有椅腿的, 有靠背, 供一人使用;“stool”有椅腿, 没靠背, 供一人使用;“bench”有椅腿, 有或没有靠背, 供一人或多人使用;“hassock”没椅腿, 没靠背, 供一人使用.这样细致的分析, 相近的单词我们就有了区别的划分, 对于英语学习者, 这无疑是精进自己技能的方法, 而对于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 这种意识更利于对文本的解读, 意义的呈现。

4.2单词的胞胎特征

单词有时需要彼此区分, 但有时也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他们共同的一些特征为我们丰富自己的语言, 丰富自己的译文, 当然这是在这些词的区别不影响意义的前提下, 也就是许多学者经常提到的“求雅替换词”。试想一下, 如果傅东华先生在译《飘》的时候, 每次提到女主人公总说郝思嘉, 那么他译本的可读性自然就会就降低很多。

5结束语

在这篇文章中, 笔者主要从读者反应、语义分类、核心句以及词之含义探讨了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和一些建议。翻译理论只有能真正地用于指导实践, 才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最大价值, 同时也能促进翻译理论的发展。

摘要:尤金·奈达是西方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很多独创性的见解, 并且提出了对如何做好翻译工作的建议, 这些方面对于研究翻译理论并从事翻译实践的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该篇文章中, 笔者主要探讨奈达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 以及这些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读者反应,语义分类,核心句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2.

[2]Christopher Hitchens.The Best American Essays[M].Mariner Books, 2010.

[3]傅东华.飘[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4]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名利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2.

3.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JF标准;“Can-do”理论;实习实训类课程;日企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3-03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战略的调整,日企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以语言为主的日语人才需求,转向日语应用能力强,并掌握经济、管理、贸易、金融等专业知识,同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和日本企业文化的人才需求。日资企业在招聘日语人才的过程中,对技术类翻译人员的需求有上升趋势。

虽然国内很多院校都设置了商务日语专业,但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日语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往往不达不到相关企业的要求。本论文尝试从日企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出发,以“Can-do”理论作为标准设计商务日语专业的实习实训类课程模式,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作为对象进行实践,以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和商务知识等的综合能力。

二、《JF日语教育标准》与“Can-do”模式

《JF日语教育标准》(以下简称“JF标准”)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以“用日语促进彼此的理解”为理念开发的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

JF标准把“使用日语能够胜任和完成什么任务”作为语言学习的出发点,并提出日语学习各阶段能力评价的标准,指出学习者利用学习档案记录和保存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JF标准通过语言能力与语言活动的关系来把握语言交流,把日语的熟练程度划分为六个等级(表1),在每个等级中能够做的事情称其为Can-do。

表1JF标准的6个能力等级尺度的划分

熟练使用者精通级C2○能够轻松地理解听到和读到的内容。

○能够有条理地归纳从各种口头、书面报告中获得的信息,并进行再现。

○能够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即使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能区别细微的意义差别。

流利运用级C1○能够理解各种有一定深度的长文并把握其含义。

○能够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给人明显地搜寻表达的痕迹。

○能够以社交、学术和工作为目的,使用有效的语言。

○能够就复杂的话题,用明确、条理清晰和详细的构成组织文本,并能显示出文本的组织结构、关联成分和连接表达的有效掌握。

独立使用者高阶级B2○能够理解包括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内的各种抽象或具体的复杂的内容。

○能够互不紧张地与母语者进行互动,表达流畅和自然。

○能够就广泛的话题制作详细和明确的文本制作,对于某个论题的观点的长处和短处能够表明自己的观点。

进阶级B1○能够理解工作、学习、娱乐等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的标准语输入内容。

○能够应对在该语言使用地区旅行时发生的情况。

○能够在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话题上形成连贯有条理的文本,并能简单地叙述自己的经历、事件、梦想希望和抱负,并能简单说明原因结束观点和计划。

基础级A2○能够理解极其基本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购物、邻居和工作灯与自己直接相关的领域中经常使用的表达和句子。

○能够在简单的、日常生活的领域中就身边的事情进行和他人的信息交换。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说明自己的背景、身边的状况或直接相关的事情。

入门级A1○能够理解和使用熟悉的日常表达满足某种具体需求。

○能够介绍自己和他人,能就自己的居住地、认识的人、所有物品等简单的个人信息提问或回答。

○能够听懂对方语速较慢并较为清晰的请求,并能进行简单的互动。

三、日资企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

如今中国正在由“世界工厂”向“世界研发机构”挺进,金融和服务贸易行业将会成为主宰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柱产业。基于此,日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笔者所在教研室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对象,就“语言能力要求、业务能力要求及跨文化沟通能力要求”三个方面,对国内的一些日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日资企业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1、语言能力方面

目前,在全国高校的日语及相关专业中,作为认定学生日语能力的考试手段主要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举办的国际日本语水平能力测试,以及国内的日语专业四、八级能力测试。而从笔者所做的调查来看,受调查的日企几乎将通过国际日本语水平能力测试作为对人才语言的基本要求,并且都定位在N2级以上。其中也有少部分企业同时认可BJT(商务日语能力测试)的成绩证明。

此外,在面试的过程中,企业会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检验应聘者是否存在口语的交流障碍,是否通晓商务日语的基本用语及能否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

2、业务能力方面

一个合格的商务日语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电脑办公软件的操作、日常应用文章的撰写及如何面向客户开展业务等等。

在受调查的企业中,过本数的企业表示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电脑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薄弱,一部分人甚至需要重新进修。这种情况不管对企业来讲还是对就业者自身来讲,都是一种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大部分企业均提出,在就业者受教育的阶段,应当加强这些业务能力的学习。

3、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

在外资企业工作或开展国际间的商务合作,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跨文化的沟通。同一个企业的职员或贸易双方可能来自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双方加深对对方文化及价值观的理解,对于开展工作时不无裨益的。因此,很多的外资企业都会要求职员具备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日本人的群体意识很强。在企业里,与日本人交际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上下关系与内外关系。关系不同,则举止不同,所使用的语言形态也不同。同时日本人的语言行为也表现出很多特点,如避免激烈的言辞、不与人争论、语言表达简介、含蓄、委婉等。理解这些语言交际的特征,就可以解决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障碍。

四、商务日语专业实习实训类课程模式设计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该校的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有一门“商务日语综合实训”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商务场景中来。为了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笔者及所在教研室同仁认真研究,利用“Can-do”理论作为标准对该课程的模式进行了设计。

“Can-do”理论的推行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模式,在教学中加入评价体系,并将这个过程贯穿于日语学习的始终。根据笔者所在院校学生的学习年限和学习能力水平,设定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需要达到JF标准的B2水平。在这一大前提下,设计商务日语综合实训的课程模式。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点,结合专业性,突出实用价值。商务日语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日语基础扎实;商务日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技能熟练;对日本的饮食、居住等人文知识了解;可以运用日语进行商务谈判的复合型人才。

结合日企对人才需求的综合定位,将课程进行项目任务细分化。根据总课时32学时的安排,从语言能力、业务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三方面入手,设定了四个教学项目,分别为企业文化推介、求职简历制作、企业模拟面试及会议、活动策划。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设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指导地位。其次为了考虑学生的参与热情及课堂的灵活性,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开展课堂活动。比如:在企业文化推介项目中,让学生选择任意一家日企,从该企业的创立、发展、企业文化以及对人才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汇报讲演,制作成PPT的格式。学生们通过这个模式的实践,扩大了知识面,加深了对日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的了解,同时明确了当下日资企业的发展和用人的要求,便于学生们在今后学习中辨清方向。

3、模拟实践

为了体现学生语言交流技能、商务技能和跨文化沟通技能,在课堂中采取模拟实践的做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确定语言环境,然后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最后设计具体活动。比如:在会议、活动策划环节中,根据分组学生们会事先商量好所面临的场景及自己的角色,依照分工要求,从会议或活动的筹划、实施、到总结阶段一一开展商务语境下的对话,并把这些相关的策划书提交上来。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之中,对自己的设置的专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内容进行互动,并就相关文本的制作进行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

4、建立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系统资料。在JF标准中,学习档案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评价标准”等构成。

在每个项目完成之后,都会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并对自己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自我评价。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自我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依照“Can-do”理论中B2阶段的要求,对商务日语综合实训课程制定了以下的评价标准(表2)。

表2商务日语综合实训课程评价标准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参与度积极参与并提出宝贵意见能够配合其他组员完成任务在其他组员的带动下能参与项目的完成对项目的展开不予配合

语言表达能够准确使用商务表达,并有条理地表述商务表达基本正确,表述比较有条理表达中出现了部分的语法错误,语句不通顺语言表达中出现了半数以上的语法错误,使人无法理解意思

实际操作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项目,业务能力强在组员的协助下可以开展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错误,需要改进无法独立完成项目中的实际操作

建立学习档案,记录与保留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是很好的总结,对于教师则是很好地促进,利于今后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

五、结语

JF标准中“Can-do”理论的出现为我国日语教育带来的新的生机,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商务日语专业的实习实训课程中,可以使这类课程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学习,可以发挥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如何灵活地将“Can-do”理论应用到其他的日语课程中,制定各项有效的学习目标,将是笔者及其同仁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彭瑾、徐敏民.『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2010』与我国日语教育改革—以高等教育日语课程标准的比较为切入点.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02:165

[2] 乔颖.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2010》与中国的日语教育.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2011(04)

[3] 陈姗姗.JF标准下的“Can-do模式”在基础日语课堂中的应用.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29

[4] 王润芳.JF标准对商务日语教学的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5] 李 乐.基于“JF Can-do”标准的基础日语教学改革.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08)

[6] 周林娟 潘幼芳.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02):141

[7] 严红君.试论商务日语的能力界定.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3):154

[8] 陶魏青.JF标准下“Can-do模式”在提高日语专业技能中的应用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8.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设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指导地位。其次为了考虑学生的参与热情及课堂的灵活性,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开展课堂活动。比如:在企业文化推介项目中,让学生选择任意一家日企,从该企业的创立、发展、企业文化以及对人才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汇报讲演,制作成PPT的格式。学生们通过这个模式的实践,扩大了知识面,加深了对日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的了解,同时明确了当下日资企业的发展和用人的要求,便于学生们在今后学习中辨清方向。

3、模拟实践

为了体现学生语言交流技能、商务技能和跨文化沟通技能,在课堂中采取模拟实践的做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确定语言环境,然后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最后设计具体活动。比如:在会议、活动策划环节中,根据分组学生们会事先商量好所面临的场景及自己的角色,依照分工要求,从会议或活动的筹划、实施、到总结阶段一一开展商务语境下的对话,并把这些相关的策划书提交上来。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之中,对自己的设置的专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内容进行互动,并就相关文本的制作进行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

4、建立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系统资料。在JF标准中,学习档案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评价标准”等构成。

在每个项目完成之后,都会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并对自己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自我评价。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自我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依照“Can-do”理论中B2阶段的要求,对商务日语综合实训课程制定了以下的评价标准(表2)。

表2商务日语综合实训课程评价标准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参与度积极参与并提出宝贵意见能够配合其他组员完成任务在其他组员的带动下能参与项目的完成对项目的展开不予配合

语言表达能够准确使用商务表达,并有条理地表述商务表达基本正确,表述比较有条理表达中出现了部分的语法错误,语句不通顺语言表达中出现了半数以上的语法错误,使人无法理解意思

实际操作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项目,业务能力强在组员的协助下可以开展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错误,需要改进无法独立完成项目中的实际操作

建立学习档案,记录与保留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是很好的总结,对于教师则是很好地促进,利于今后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

五、结语

JF标准中“Can-do”理论的出现为我国日语教育带来的新的生机,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商务日语专业的实习实训课程中,可以使这类课程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学习,可以发挥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如何灵活地将“Can-do”理论应用到其他的日语课程中,制定各项有效的学习目标,将是笔者及其同仁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彭瑾、徐敏民.『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2010』与我国日语教育改革—以高等教育日语课程标准的比较为切入点.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02:165

[2] 乔颖.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2010》与中国的日语教育.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2011(04)

[3] 陈姗姗.JF标准下的“Can-do模式”在基础日语课堂中的应用.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29

[4] 王润芳.JF标准对商务日语教学的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5] 李 乐.基于“JF Can-do”标准的基础日语教学改革.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08)

[6] 周林娟 潘幼芳.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02):141

[7] 严红君.试论商务日语的能力界定.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3):154

[8] 陶魏青.JF标准下“Can-do模式”在提高日语专业技能中的应用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8.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设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指导地位。其次为了考虑学生的参与热情及课堂的灵活性,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开展课堂活动。比如:在企业文化推介项目中,让学生选择任意一家日企,从该企业的创立、发展、企业文化以及对人才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汇报讲演,制作成PPT的格式。学生们通过这个模式的实践,扩大了知识面,加深了对日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的了解,同时明确了当下日资企业的发展和用人的要求,便于学生们在今后学习中辨清方向。

3、模拟实践

为了体现学生语言交流技能、商务技能和跨文化沟通技能,在课堂中采取模拟实践的做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确定语言环境,然后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最后设计具体活动。比如:在会议、活动策划环节中,根据分组学生们会事先商量好所面临的场景及自己的角色,依照分工要求,从会议或活动的筹划、实施、到总结阶段一一开展商务语境下的对话,并把这些相关的策划书提交上来。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之中,对自己的设置的专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内容进行互动,并就相关文本的制作进行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

4、建立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系统资料。在JF标准中,学习档案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评价标准”等构成。

在每个项目完成之后,都会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并对自己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自我评价。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自我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依照“Can-do”理论中B2阶段的要求,对商务日语综合实训课程制定了以下的评价标准(表2)。

表2商务日语综合实训课程评价标准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参与度积极参与并提出宝贵意见能够配合其他组员完成任务在其他组员的带动下能参与项目的完成对项目的展开不予配合

语言表达能够准确使用商务表达,并有条理地表述商务表达基本正确,表述比较有条理表达中出现了部分的语法错误,语句不通顺语言表达中出现了半数以上的语法错误,使人无法理解意思

实际操作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项目,业务能力强在组员的协助下可以开展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错误,需要改进无法独立完成项目中的实际操作

建立学习档案,记录与保留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是很好的总结,对于教师则是很好地促进,利于今后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

五、结语

JF标准中“Can-do”理论的出现为我国日语教育带来的新的生机,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商务日语专业的实习实训课程中,可以使这类课程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学习,可以发挥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如何灵活地将“Can-do”理论应用到其他的日语课程中,制定各项有效的学习目标,将是笔者及其同仁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彭瑾、徐敏民.『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2010』与我国日语教育改革—以高等教育日语课程标准的比较为切入点.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02:165

[2] 乔颖.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2010》与中国的日语教育.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2011(04)

[3] 陈姗姗.JF标准下的“Can-do模式”在基础日语课堂中的应用.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29

[4] 王润芳.JF标准对商务日语教学的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5] 李 乐.基于“JF Can-do”标准的基础日语教学改革.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08)

[6] 周林娟 潘幼芳.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02):141

[7] 严红君.试论商务日语的能力界定.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3):154

4.研究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四

长期以来,无论在国内翻译界还是在翻译教学界,翻译理论从来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翻译学”界说不定,在方法论上,翻译论坛没有摆脱经验论的窠臼,在观念上,翻译界对翻译理论多少抱有不同程度的虚无主义和怀疑的态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翻译理论,首先要提高对翻译理论的职能的认识,在观念上有一个基本的改变,才能在研究上有所突破。正当翻译理论的研究面临理清头绪的重大任务之时,近年来国内译界受到当代西方文论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兴起了对翻译中的文化转向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热。

我们意识到,翻译理论的研究首先要脚踏实地,重视其执行职能,但也应给中国翻译理论提供新的和宏观的研究视角。要重视从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如心理学、交际理论、文学理论、人类学、哲学、文化研究等等,提倡功能主义的翻译教学方法。译文应该为行为框架中特定语境下特定的接受者服务,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语言单位的转换,而是跨文化交际。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译文必须在目标文化中产生预期的作用,发挥相应的文化功能。本着这种思想,本研究方向特别要强调这种新的视角的执行功能和校正功能,除了要继续建设文学翻译理论的研究梯队外,还要特别重视各种文化含量较高的文体,并对其翻译的文化定位问题进行研究。本方向的建立十分有利于发挥我系在其他三个方向的研究实力的作用,近年来我们也十分重视引进从事交际理论和文化研究方面有建树的人才。可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影视翻译”、“翻译专题研究”、“文化翻译”、“文学翻译赏析”、“翻译理论与实践”、“文体翻译”、“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中国翻译史”、“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巴斯奈特翻译理论研究”、“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等。

5.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五

——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述评

黄中习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历来是翻译界关心的主要话题,也是于2007年4月20-22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的重要议题。来自全国54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社的100多名代表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如果说刚刚在北京落幕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是一次官方组织的专业论坛,本届研讨会则是一次中国典籍英译的专题研讨,也可以视为前者的一个“分会场”。与会代表正是带着强烈的“译经意识”①,为传译和弘扬蕴藏在我国历代典籍中的中华文化精髓的目的参与研讨,为发展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献技献策。

一、承前启后,出谋划策

典籍英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本届研讨会的重要主题。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在大会开幕辞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典籍英译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典籍英译存在的问题,并就翻译学的学科建设、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他认为,目前的中国典籍英译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佳时期。本科翻译专业的设置,翻译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增多,都说明翻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翻译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已经实现了对接,同时也为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从事典籍英译的资深人士已渐入高龄,而中年人才又严重匮乏,因而典籍英译研究出现了断层,这是制约中国典籍英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重视翻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部门要遴选和培养有一定翻译经验、对汉译英感兴趣、热心于典籍英译的学生,强化汉译英翻译实践,有计划培养一批汉译英的专门翻译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国教授在会上畅谈了目前我国典籍英译的良好机遇和发展典籍英译事业一系列对策中的“一个认识、两个理论和四个工程”。“一个认识”指的是中译外究竟应该由中国人做还是由外国人做的问题,即译入还是译出的问题;“两个理论”是指由于语言上的巨大差异性,“中西互译”与“西西互译”需要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四个工程”是指以《大中华文库》为代表的具体翻译工程、翻译研究工程、工具书和资料的编撰工程和翻译人才培养工程。基于中西语言有较大差异,外国人学习汉语有较大困难,“中译外”与“外译中”之间有着很大的专业差别。他呼 吁译界专家学者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典籍译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多研究中西互译方面的理论,建构西方翻译理论所没有的、也不能提出的、而我们又急需发展的中译英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发展我们的翻译理论,并在典籍翻译的“四个工程”中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他还一贯认为,“中国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应该在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从事汉籍的外译工作,为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潘文国,2004:40)

我国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老中青学者普遍认为,应大力加强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改进翻译教学,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的培养阶段以及不同的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上各有侧重。

二、百花齐放,理论创新

翻译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理论创新”是当代翻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翻译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的新作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New paradigms or shifting viewpoints?(《翻译研究:新范式还是转变观点?》)对近30年来国际翻译研究的种种转向和发展进行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和概述,对非英语国家(尤其德国)的翻译传统进行挖掘和总结,多次提到或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了中国翻译研究的现状之后,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最近(2006:23-25)坦然承认:“在中国,翻译正在复兴„„翻译研究的三个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很快„„中国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尤其是翻译史”。而我国有的学者一概否定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盲目吹捧西方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成就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说中国不存在翻译理论,这是不正确的。但是说中国的翻译理论与其他学科比起来尚不十分发达,这却是客观的评价。”(辜正坤,2000:24)不久前,《中国翻译》杂志杨平副主编在一次关于中国翻译理论建构的规范化问题的学术报告中也指出,翻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和跨学科性。各国翻译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以不同方法对翻译现象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历时和共时的动态研究,不同国家、地区译学理论研究的多元互补共存以及各国译论的接轨与融合是未来翻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国内外译界人士还在继续努力,发展翻译学及其分支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杨自俭教授指出,翻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在译学方法论系统中加强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四个子系统方法论的研究与建设,应该重视“理论、方法、方法论”和“策略、方法、技巧”两组术语的界定与区分,重视翻译的本质属性和学科研究对象这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他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翻译学必 2 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博士生导师、四川外语学院王寅教授从哲学高度将Langacker的“意义概念化”意义观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意义观,进一步提出了“主客主互动模式”的理解模式,并以“枫桥夜泊”的四十个译本为语料,深入解释翻译的主观性。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宝童教授结合自己英译《千字文》的实践,探讨了效法前贤、引经据典等诗歌翻译策略,认为《千字文》具备诗的特点,应该以诗的形式翻译《千字文》。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以乐府诗翻译为例,论述了情感真、语言好、文化美三位一体的诗歌翻译原则。大连海事大学夏廷德教授深入探讨了典籍翻译的损失与补偿,指出翻译补偿的必要性、分类和原则。

针对我国翻译界有人对西方翻译理论盲从跟风以及我国图书翻译质量下降的现象,著名翻译家江枫先生指出,目前我国翻译界确实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不良倾向,呼吁人们关注这一现实问题,处理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主张多进行一些能够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探讨。霍跃红博士谈到了当今国际译学的热门新话题——翻译伦理学(translation ethics),认为翻译研究现在应该回归伦理问题,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而提高翻译的水平和质量。在她看来,正确的荣辱观应包括:以热爱、弘扬祖国的语言、文化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为耻;以忠实再现原文、原作为荣,以胡译、乱译为耻;以对读者负责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

三、视野开阔,领域拓宽

霍恩比在其新著中还呼吁,在当代翻译研究中,人们应该“进行对话,而非战争:走向‘翻译转向’。(2006:164)从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及发言上看,我国典籍英译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正朝着以上学术方向健康发展,有“视野开阔、领域拓宽”的特点。

发掘我国传统译论,并对传统译论进行现代转化,这也本届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回顾了中国翻译教学的技能训练和观念局限,从方法体系上寻求进入文学翻译手法的超越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惠生教授指出,典籍英译应该注意有意味形式的研究,因为有意味的形式与意义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汕头大学卓振英教授以《楚辞》英译为例,论述了典籍英译中的总体审度,分析了翻译理论的指导功能和检验功能。苏州大学王宏教授的发言探讨了典籍英译研究当前面临的三个问题——译什么、怎么译和为什么这样译的问题,认为典籍英译的对象应是中华典籍,即中华民族古代科技文化的精品,既包括汉语典籍,也应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典籍作品。

许多代表的典籍英译研究视野开阔,典籍英译批评的理论气氛相当浓厚。很他们运用现当代翻译理论或语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种种典籍翻译现象,这样的翻译批评令人耳目一新。例如,燕山大学的刘泽权教授等学者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 的诗歌翻译;中央财经大学的吴新云副教授以译介学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典籍英译中的变异现象;苏州大学的刘迎春博士以互文性视角探讨了中国古代法律英译问题;广西民族大学的周彦副教授对典籍英译中的女性译者进行了多维度探讨。有的代表还探讨了拓展典籍英译研究领域的可行性,认为应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对外翻译。

我国历代典籍就是我们的“文化资本”,我们要利用好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理论探索与翻译实践,说不定在这过程中我们就能生发出具有独创性的翻译理论。国外不少翻译理论的源头不就是《圣经》的翻译吗?

四、以老带新,形成团队

在本届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带着他们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一起参加学术交流。来自苏州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多名研究生参与了学术研讨。典籍英译队伍形成了“以老带新,老中青结合,形成团队”的崭新局面,这为典籍英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并重,师生组成团队,参加翻译实践,这是近年来典籍英译领域的新特点之一。在前辈的指导下,中青年学者在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逐渐茁壮成长。例如,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带领博士生与硕士生进行吴歌、评弹、昆曲和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英译;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指导他的博士生进行新疆和内蒙古史诗的英译;燕山大学刘泽权教授带领硕士生进行典籍翻译课题研究,等等。广东金融学院黄中习副教授认为,在当今多极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典籍英译事业大有作为,青年外语学人应该向老一辈学者学习,刻苦用功,博古通今,中西兼通,克服外语研究与汉语研究、国外译论研究与本土译论研究、理论探索与翻译实践等方面的“两张皮”现象,为发展中国的翻译事业,为中国文化走为向世界多做贡献。因为“我们要的不是两张皮, 而是一条龙——一条兴云作雨, 灌溉整个学术王国的龙。”(王宗炎,2001:163)

五、初见成效,再创佳绩

中国典籍种类繁多,汗牛充栋,典籍英译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翻译家坚持不懈的努力。

清末之前,中国典籍翻译主要是国外传教士进行。晚清民初,辜鸿铭先生英译了《论语》(1898)和《中庸》(1906),开创了国人独立翻译中国典籍的先河。如今,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 中国典籍翻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几代翻译家的辛勤劳作,我国已经出版发行了有数十种典籍翻译丛书。

为展示近年来我国典籍英译的丰硕成果,本届研讨会举办了“典籍英译新作展”,共展出200多种334部新作。展品中有汉英对照的翻译丛书,如“大中华文库”、“儒家经典译丛”、“古诗苑汉英译丛”、“一百丛书”等;有介绍中国文化与习俗的英文版系列丛书,如“熊猫丛书”、“中国圣人文化丛书”“大师经典文库”等;有汉英对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系列丛书,如《昆曲精华》、《吴歌精华》、《评弹精华》等;有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著作,如《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的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汉诗英译论要》等;有介绍典籍翻译历史的图书,如《汉籍外译史》、《中国佛典翻译史稿》、《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等;有汉英译翻译参考词典,如《中国翻译词典》、《汉英中国文学词典》、《中国历代文化典籍概要》(汉英对照)等。这些新作种类很多,或是英文版,或是汉英对照版,或是全译版,或是选译版,或是精华版,或是绘图版,或是大陆版,或是海外版,或是港台版。从这次新作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典籍英译成就特别突出的当代翻译家有杨宪益夫妇、许渊冲、汪榕培等等。我国典籍英译的理论探索与翻译实践已经初见成效,理论研究著作日趋成熟,英译作品覆盖面逐渐扩大,英译作品质量越来越高;典籍英译作品的多元化和系列化格局已经形成。考虑到我国历代典籍浩瀚渊博,举世罕见,考虑到国内典籍英译的丰硕成果和良好水平,“中国人的典籍英译,即使不说胜过,至少也可和英美人的译文比美。”(许渊冲,2006:72)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这次新作展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典籍翻译事业取得的新成果。2008年将在上海举办的第18 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题是“翻译与多元文化”。然而,“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多元化,就只有将各种文化‘译出’到国际共同语(英语),从而成为全球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前提一是保持民族的本色,二是要译介到世界上去,没有‘译出’,就没有世界可言”。(潘文国,2004:42)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本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我国典籍英译事业是国家文化输出战略的需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中外英语读者的需要。展望未来,在国家战略、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建设和多方协作等方面一系列积极措施的引导下,中国典籍英译事业一定能够再创佳绩,谱写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注释:

6.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六

The third translation practiceNovember 20, 2012

Henry Kissinger arrived in Washington at a ripe moment internationally.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he recognized, were in a fluid, transitional period.For the first time, the nuclear superpowers were beginning to appreciate the limits of their own power and the need to find some way of reducing tensions.And the rival’s increasingly bigger bomb wasn’t the only convincing reason;wherever Kissinger looked, he saw significant changes taking place within countries and among countries.To Kissinger, these changing facts of international life added up to a unique moment in history.He regarded timing as critical.“Opportunities can not be hoarded;once past, they are usually irretrievable,” he once wrote.When to act, not only what to do, became a cardinal feature of his diplomatic style.He shuttled to and from everywhere, tenaciously trying to exploit the moment of opportunity.And, he helped promote policies that would be widely regarded as an effort to create a more relaxed, if still well-armed, world.(163 words)

7.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七

关键词: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交际能力,翻译

一、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定义

霍尔 (Hall, 1959) 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 将文化分为两种类型: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并提出两种交际类型: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不同文化对交际环境有着不同的依赖程度, 高语境的交际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有形的语境中, 或内化在个人身上, 极少存在于被编码的、清晰的被传递的信息中, (Hall, 1976:79) 。低语境交际刚好相反, 是大量的信息蕴含在清晰的编码中。霍尔将语境定义为: “包围在事件之外的信息”, 这些信息和事件意义纷繁复杂的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 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 仅有微小部分存在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 以便弥补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Hall, 1988:96) 。”换言之, 低语境编码信息主要体现在言语中, 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低, 一切需要通过精确无误的言语表达;而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 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 不言而喻, 无需点明。

二、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在自我经历中的分析:

1.直接明晰和间接委婉的表达方法。高低语境文化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表达方式。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的人重视集体, 且由于历史传统等原因, 社会变化速度缓慢, 人际网络呈现单一化。人们的交往通常基于相同的社会背景, 人口同质性较高, 所以表达方式往往以含蓄表达为主, 常常会有肢体语言。而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的人恰恰相反, 人际关系相对独立, 人口同质性较低, 因此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 就要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背景。举一个自己参加此次南亚博览会的经历为例:在今年的南亚博览会中, 我为一位美国商人做翻译。由于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劳动, 在工作的最后两天有些体力不支, 因此, 想向老板说明放弃这份工作。由于深受高语境文化的影响, 就寻理由, 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的申请理由是身体不舒服。当老板得知我不舒服, 非常惶恐, 竟然拿药给我, 以至于自己的真实想法根本没有可表达的机会, 所以, 此次交流以失败告终。

同样是告假, 在同是高语境文化的两个人交流就相对容易很多。一次, 学院召开学术会议, 恰逢有事, 不得不向导师请假。刚刚向老师询问这次会议重要与否, 老师马上回答:“有事是吧?有事就去忙吧, 没关系。”不费吹灰之力, 还没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次请假成功。

由于我和老师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人, 熟悉这种为了避免尴尬, 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蔽迂回, 隐晦表达的交际方式, 即使没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也明白。而南博会的老板属于低语境文化的人, 自己没有直截了当的把真实想法告诉他, 所以造成沟通困难。

2.人际关系的侧重点。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在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差序格局的伦理规范, 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则重视个体的表现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由于这种不同的群己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交际是以他人为取向, 而美国文化里的交际是以自主为取向的。由于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 价值观就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两种文化对待人际关系侧重点的不同上。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和朋友一行到一相对高档的餐馆吃饭, 服务员对我们的服务态度不冷不淡, 但是, 对邻桌的客人却十分热情。从邻桌客人的着装来看, 像是经商的老板, 而我们的穿着打扮学生气十足。服务员根据服务对方的身份、地位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 甚至改变服务态度。在高语境文化的中国, 这种行为称之为“看人下菜碟”。

而一个在美国读书的朋友告诉我, 在美国即使是校长也要和他们一起排队, 首先因为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 人际关系不具有特殊性。其次, 如果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就会违背公平、平等的个人价值观。

而且, 他还在排队时, 通过随意的交谈认识了一些朋友。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这是由于高语境文化交际中对待交际群体内与群体外成员之间常有明显的区别, 这种差别在低语境文化中却不太明显。在高语境文化的国家里, 人际关系内外有别, 常常听到周围的人说到, “某某是我们这一圈的人”, “我们几个玩得好”, 诸如此类的话。这体现了成员内部的某种亲密程度, 对“圈”外的人会相对冷淡。

提到朋友, 我又发现, 现在许多的朋友都是“朋友的朋友”发展而来的, 换旧话说, 就是一个朋友为中介, 他或是她把本属于他们群体内的人介绍给自己。由于中介都属于双方群体内的成员, 大家彼此熟悉了解, 双方自然不会拒绝中介的介绍, 因此新的关系就可以建立。再举一个现如今比较流行的例子:“相亲”, 其形式就像刚才所说的朋友中介一样, 只是将要建立关系的双方交友的目的不同。不得不承认的是, 在当今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的时代, 相亲越来越成为青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的有效模式。而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 虽然他们也会有这种“中介”模式, 但由于价值观的不同, 低语境文化交际者只用职业性中介人来处理特定的问题, 在欧美电影中最常见的“中介”便是律师、法官等等这些属于调节当事双方, 不带有主观色彩的第三者, 他们视交流双方为平等, 独立的个体。这是与高语境文化国家本质上的不同点。

3.对于规则的依赖程度。从这一点来看, 高语境文化国家的人与低语境文化国家的人对于规则的依赖度也不同, 比方说, 基于对朋友的信任和面子问题, 朋友借钱, 高语境文化交际者很少有写借条的习惯, 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双方的关系。而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 有许多准们的法律用语、合同用语, 凡事都要按照合同依法办理, 即使是朋友间也要写欠条。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 他们对规则的依赖程度要明显高于高语境文化国家

三、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在翻译中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文化的产生又和人们的思维模式密不可分, 所以从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天人合一”, 在思维认知上强调整体把握和领悟的精神, 这种精神影响着汉语的语言结构, 所以虽然汉语句型结构流散, 需要借助一定的上下文, 在整个语境中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 才不会产生歧义。相反, 西方传统文化中逻辑学发达, 重视分析。所以英语语言结构聚合严谨, 句和词, 句和句环环相扣。所以在做翻译练习时, 我们往往会感觉, 汉译英要比英译汉麻烦的多, 做英译汉练习时, 只要读懂原文, 一般就可以掌握文章大意, 翻译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而做汉译英练习时, 由于高语境文化的影响, 文章表达的比较隐晦, 这时, 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原文, 试图理解作者想表达的真实的意图。

举一些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活到老, 学到老”就会不假思索的套用“live and learn”。后来经过查字典发现, 中文中的“学”字强调的是动作本身, 这就话的含义旨在勉励人们不断学习。而英语谚语中的“learn”属于结果动词, 他强调的含义为“学到”, 那么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变成“one can learn something new as long as one lives” (一个人不管年纪多大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这样一来, 就与原文的意义相差甚远。后来通过查阅一些参考书目, 这句话如果译为“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或是“one has to study aslong as one lives”则比较恰当。

四、结语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增强了我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不仅更好的促进对异文化的了解, 促进跨文化交流, 而且可以运用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帮助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8.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翻译 理论 实践 结合方式

前言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之所以能长时间的争论下去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这个争论从一开始就陷入到了翻译理论的使用性这样的思想误区当中。正是因为一开始就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因此当前阶段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分析和思考,从而引导我们走出误区,重新认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下面将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翻译理论的职能

理论指的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下经过了多次的实践所形成的系统化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所展现出的正确反映。因此,可以说理论有着认知的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认知,帮助人们正确的看待客观事物,并对其实践产生指导和影响。现代翻译理论的跨学科特征正好说明了翻译当中的理性思考,同时还能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面对当前社会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只依靠单纯的经验和知识来进行翻译现在显然是不足的。从这样的现状中可以看出翻译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技巧型活动,而是在当中涉及到了更多的交往性的内容。如果说经验重视的是表象结构,那么理论重视的而是更深层次的结构。理论和经验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的互补作用,但相互之间却不能完全的替代。理论的基础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分析,从事实当中所形成的客观性规律。理论的更深层次探索就是为了找到内部的真正含义,从而做出正确的翻译,并将其内涵进行另一种语言的转述。此外,理论的作用能让人类对一些文化活动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便于能让翻译学科更好的得到发展。人类的知识总是在不断的总结中前进的,我们所出的时代和语境也在时刻的发生着变化,对此还需要从生活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促使理论的适用性能得到提升。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当前阶段我们所说的翻译理论主要指的是通过翻译实践活动经验所总结形成的理论内容,主要用来对翻译作品进行检验和评估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对实践产生指导性的作用。由于翻译理论是从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当中所形成的,因此理论也可以反过来用于指导翻译作品,并且二者直接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目的。通过多译本的好与坏分析和评价来探求当中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对促进翻译实践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将促进翻译理论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但由于翻译理论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概括性,因此适用的范围也就比较大。翻译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巧型文字翻译,更重要的是当中包含来说社交和跨文化的语言交流,因此其复杂性也有所提升。翻译在当前也逐渐受到了世界的重视,不只是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更是一种在政治行为和文化交流的行为。

从理论角度上来讲,理论本身的精神是追求真理,直逼问题的核心,而经验则是相对狭隘的通过个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只评价经验来进行翻译,那么就会促使译文原本的内容内涵简单化,甚至会产生扭曲的问题。在英语当中经验包含中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经历,另外一种则是经验。虽然经历与实践之间是十分亲密的,实践是做了某些事情,而经历这是经过了某些事情,虽然当中都是做过一些事情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说实践更重要的是个人意识,而经历也有可能并不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识,或许是听到或者看到其他人所发生的。从经验的角度上来看,经验本身就来自于不断的时间,同时人们又要将这种实践转化到相似的实践当中去,促使实践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但在理论当中一定要有着规范性,这样才能促使理论和实践之间得到协调。

从上述内容当中可以看出,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问题。大凡理论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一般不如经验直观性强,同时也实践之间的关系也不够密切对于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快速的提出方案进行解决,因此起到的指导性并不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翻译理论并没有给实践起到帮助和指导的作用,甚至导致翻译实践无从适应,但其真实存在的重要性是不可以抹杀的。

三、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方式

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该怎样的进行结合,这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当中的重要争论问题。翻译的实践发展势必需要理论性的知识和内容来做出基础性的指导,因此翻译教学中应当接受理论性知识的存在,并将人们长时间所积累的经验和实践内容转化为理论从而促使翻译教学能得到长久的发展。作为翻译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绝不仅仅是指导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是相互结合的,二者之间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互补关系。

要现实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是个过程复杂艰难的任务。笔者认为,必须编制一部有机结合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以此来当作基础。我国当前教育部审定的《英汉翻译教程》中,只涉及了极少的翻译理论知识,大部分讲的都是翻译的实际技巧,而且这些技巧许多都是缺乏理论支撑的。因此各个学校不实用这本书当作教材,是情理之中的。所以,我们急需一本科学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翻译教材,以此来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但是想要编制这样一本教材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可靠的翻译理论作为依托,这更是困难重重的事。但是英国学者纽马克的《翻译教科书》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翻译教学道路。纽马克和奈达是当代的接触翻译家。他们是精通多国语言,并且具有长期的翻译经验,他们通过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渐渐的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的理论观点既有相互补充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奈达抛出“等效”的论点,纽马克立即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乃达便立即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而纽马克提出的“意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论点都被翻译界广为赞扬,属于卓越的贡献。他们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和端正的学者态度,都是值得我们赞扬的。其中纽马克的《翻译教科书》就是他十年来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的结晶。

我们认为在翻译的理论教学当中应当尽量的以汉学教育为主,以西方教学为辅,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起我国的一些翻译名家的重要成果讨论和应用,当然所谓的名家也会出现一定的理论矛盾之处,这些还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更加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对于一些国外的翻译学家的重要理论成果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介绍和讲解,但不能照搬照抄。翻译理论必须要根植于中华文化当中,这样所翻译出的译文才能真正的展现出文化当中的内涵和深意。

翻译的研究不论从理论上入手还是从实践上入手都不是很重要,重要是要让二者之间真正的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二者和谐的关系。简而言之,理论的最终目标并不是翻译问题,而是由于语言和翻译时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因此在语言的翻译上会出现一些共性的内容,这些是不能依靠纯理论而进行展示的。从上述内容中进行总结可以看出,翻译理论是从翻译实践中逐渐概括而形成的,是一种对翻译活动的全面和系统化的认识。任何的翻译活动都能将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结合,结合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和规范、实践对于理论上所产生的启发等等。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四、结语

翻译在当前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边缘性的学科,当中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同时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的复杂。在进行翻译教学和日后的翻译工作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将周边学科和相关的内容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促使翻译内容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延展,而不是简单的语言技巧翻译。我国长时间以来都以国外的翻译作为基础,但却并没有真正的他认识到实践所起到的作用,对此还需要不断的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翻译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雅楠.基于翻译理论的英语教学实践——评《专用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5(08):77-80.

[2]邓江雪.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学习月刊,2012(10):62-64.

[3]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J].中国翻译,2011(03):45-48.

[4]余继英,郭建中.美学理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简评《翻译美学》[J].中国翻译,2011(04):12-16.

[5]曹明伦.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2):110-115.

9.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九

日语(日本语:平假名にほんご,片假名ニホンゴ,罗马音nihon go),简称日语、日文,是一种主要为日本列岛上大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日本的官方语言。日语属于黏着语、通过在词语上粘贴语法成分来构成句子,称为活用,其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不改变原来词汇的含义只表语法功能。随着日本的强大,日本动漫的盛行,日语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日常日语用语。

こんにちは。(kon ni ji wa)

你好。

こんばんは。(kon ban wa)

晚上好。

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o ha you go za i mas)

早上好。

お休(やす)みなさい。(o ya su mi na sai)

晚安。

お元気(げんき)ですか。(o gen ki de s ka?)

您还好吧,相当于英语的“How are you”,一种打招呼的方式。

いくらですか。(i ku la de s ka?)

多少钱?

すみません。(su mi ma sen)

不好意思,麻烦你„。相当于英语的“Excuse me”。用于向别人开口时。

ごめんなさい。(go men na sai)

对不起。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a li ga to go za i ma s)

谢谢。

どういたしまして。(dou i ta si ma si de)

别客气。

本当(ほんとう)ですか。(hon dou de su ka?)

真的?

うれしい。(so ne si i)

我好高兴。(女性用语)

よし。いくぞ。(yo si。i ku zo)

好!出发(行动)。(男性用语)

厦门译语翻译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经工商局注册的正规翻译公司,是中国翻译协会和美国翻译协会的成员单位,在全国多家连锁翻译服务公司。公司立足厦门,营销网点遍步全国的大型涉外翻译服务提供商。为各行各业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语种包括英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俄语等七十二种全世界语言翻译。公司不仅精于商务资料翻译、法律文件翻译、合同翻译、科技资料翻译、公司简介翻译、产品介绍翻译、技术说明书翻译、培训手册翻译、会计报表以及出国资料翻译、公证材料翻译外,还特别擅长工程和技术各学科领域翻译。优质的服务与质量赢得了客户的好评与青睐。

我们的优势

·本土专业翻译公司,及时周到的翻译与盖章快递

·可以给客户提供长期、稳定、专业的翻译品质及服务品质

·可以解决客户对数量大、时间短、要求高的项目的翻译问题

·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套的翻译、信息本地化和国际化的解决方案

日语翻译领域

译语国际的日语翻译业务范围包括航天翻译、文档翻译、网站翻译、桌面出版、多媒体资料翻译、软件本地化(软件测试、软件编译、软件翻译)等。擅长翻译商业、医药、广告、金融、汽车、外贸、保险、法律、科技等领域,另外,在产品说明书、市场调查报告、财经分析、工商管理、出国申请、公证资料、招标投标等资料翻译方面也有显著优势。

译语翻译公司秉承“翻译无大小,服务最完美”的专业服务理念,以高效、精湛、低成本为服务原则,译语翻译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国际化的优质语言服务。

译语翻译公司坚信“只要客户让我们翻译,译语翻译就能为您排忧解难;只要客户相信我们的翻译,译语翻译就能为您撑起一片天”。

10.中国菜名日语翻译 篇十

八宝饭 はっぽはん(がゆ)棒棒糖 ボンボン 爆米花 ポップコーン 便餐 棒冰,雪糕饼干 薄饼 薄荷糖 菜 菜包 叉烧 炒蛋 炒面 春卷 葱油饼 大豆 蛋塔 豆沙包 炖牛肉 粉丝 肝 挂面 锅巴 果酱 荷包蛋 烤鸡 烤乳猪 腊肠 炼乳 麦片 麦芽糖 蜜饯 棉花糖 面点 面粉 けいしょく アイスーキャンデー ビスケット クレープ

はっかいりキャンデー あかず やさいまん チャーシュー いりたまご やきそば はるまき ねぎいれパン だいず タルト あんパン

ビーフ シチュー はるさめ レバー そうめん おこげ ジャム

めだまやき

ロースト チキン ぶたのまるやき ちょうづめ

コンデンス ミルク オート ミール ばくがとう みつづけ わたあめ ペーストリー こむぎこ

/ 3

奶油点心 シュー クリーム 年糕 おもち

牛排 ビーフ ステーキ 牛肉干 ビーフ ジャーキー 切片面包 トースト 软糖 ゼリーかし 烧烤 バーベキュー 柿饼 ほしがき

薯条 ポテト チップ 酸奶 糖果 通心粉 土司 西式蛋糕 咸菜 馅饼 香肠 熏肉 羊肉 意大利面 玉米 炸面包圈 煮鸡蛋 粽子 白菜 百合 扁豆 菠菜 菜瓜 蚕豆 刀豆 冬菇 冬瓜 豆芽 红薯 胡萝卜 葫芦 花菜 黄瓜 茴香 豇豆 茭白 芥菜 韭菜 ヨーグルト キャンディー マカロニ トースト マフィン つけもの おやき

ソーセージ ベーコン マトン

スパゲッティ コーン ドーナツ ゆでたまご ちまき はくさい ゆり

いんげんまめ ほうれんそう しろうり そらまめ なたまめ しいたけ とうがん もやし

さつまいも にんじん ひょうたん/ 3 カリフラワーきゅうりういきょうささげまこもからしなにら

蕨菜 わらび

苦瓜 にがうり ゴーヤ 辣椒 とうがらし 菱角 ひし

芦笋 アスパラガス 毛豆 えだまめ 木耳 きくらげ 南瓜 かぼちゃ 藕 れんこん 茄子 芹菜 青椒 青葱 山药 山芋 生姜 丝瓜 土豆 豌豆角 豌豆 莴笋 西葫芦 西兰花 西洋辣椒香菜 小白菜 银耳 榨菜 芝麻 なす

セロリ セリ ピーマン はにんにく タロいも やまいも しょうが へちま

じゃがいも さやいげん えんどう くきちしゃ ゆうがお

ブロッコリー マスダ―ト パセリ こまつな

上一篇:赞美文章写得好的评论下一篇:包钢稀土财务报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