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精选4篇)
1.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 篇一
《艺术欣赏》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总结
大连电大文法系 薛敏珠
《艺术欣赏》课是一门学员非常喜爱的课程,通常安排在第一学期。这时候,学员学习热情高涨,可塑性较强。甚至可以说,学员未来两年中从事开放教育学习时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等许多方面的习惯,都有赖于此期的教学引导。而《艺术欣赏》正是从事这种引导的最适宜课程。
艺术欣赏是一种个体化特征非常明显的活动,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因此,教学效果不易考察。这门课,按中央电大的考核说明和我们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是开卷考试,这样,就难免有学员偷懒。怎样才能吸引学员的兴趣,使学员的艺术鉴赏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怎样才能让学员一入学就找到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开放教育学习应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一直是我们教研室搞教学改革重点研究的课题。从以往授课的情形看,由于涉及的艺术门类多,课时有限,大部分学员学完这门课,遇到一幢建筑、一幅画,仍然不知如何欣赏。而大连是一个开放性城市,选修这门课的学员又多是中小学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这部分人亟待提高艺术素养。可是,课时十分有限,有好多实际问题需要考虑。
一、《艺术欣赏》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哪些教学内容为宜? 根据我们这些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像《艺术欣赏》这样一门包含十个艺术门类的课程,它的实践教学不可能集中在某一章节上,不可能集中在某一次课上,也不可能散在每个章节里。大连是个旅游城市,有不少具有典型性的建筑;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喜欢绘画,作为教师和已经或终将为人父母的本科学员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这方面达到一定的欣赏水平;大连近年建了好多音乐广场,市民的自娱性文艺活动十分活跃,青年人居多的学员应该能够欣赏一些经常可能听到的音乐,也应该能伴随着音乐跳舞。因此,我们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建筑、绘画、音乐、舞蹈艺术这四章上。搞实践教学,放在开学初不合适。这时,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艺术流派还没讲清,怎么能搞艺术欣赏实践?放在期末也不行,要考试了,很少有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放在大型节日之后也效果不佳,放假会把人心放散。因此,适合搞集中实践教学活动的时段是有限的。它比较适宜放在上述章节的艺术风格流派介绍完毕之后的课时里。
集中性的实践教学课不能搞得太频,搞多了,一来占课时太多,二来容易使对此不感兴趣的学员心里发烦。一学期,搞3次左右为宜。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可以散放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中。
二、如何组织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的尝试:
1、到广场去上建筑艺术欣赏课
讲建筑艺术欣赏,过去的常规教法是找几十幅建筑图片来演示讲解。搞开放教育试点之后,我们开始系统介绍主要建筑艺术风格流派;之后,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城市广场上。通常,在城市的大型广场周围都有一些有特色的建筑。我们带学员到广场上欣赏我们城市的建筑,赏析市政府(倾向于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市法院(倾向于哥特式的和风建筑)、市公安局交通大队(后现代主义建筑)、市人民文化俱乐部(倾向于文艺复兴风格)、大连宾馆(倾向于巴洛克风格)等建筑,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的建筑艺术欣赏方面的知识来赏析我们生活圈里的实际建筑。一般说来,学员看见建筑图片能辨认出一些经典建筑作品,而对自己身边的、眼前的非典型建筑,反而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下面的一些实践活动视频资料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学员眼看着一幢建筑,在那儿‚瞎猜‛(一会儿说是‚哥特式‛,一会儿又说‚巴洛克‛)。这既不怪学员,也不能怪教师:这么多的建筑风格,要在一次课上理清脉络,完全掌握,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才要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到城市里去看一看,回头再来学习这些教学资源时,学员就会发现自己过去忽略了这个建筑语汇的某方面的特征。
经过这样的引导和辨析之后,学员再遇到一幢不熟悉的建筑,就基本明白赏析的路子了。这就是‚教其渔‛与‚授其鱼‛的不同效果。
2、到社区学院中老年书画班去看画评画
介绍完主要的绘画艺术流派,我们曾带学员到我们的实践基地甘井子区社区 学院绘画班去看画家画画,听画家讲评他们学员的习作,然后,让我们的学员选自己感兴趣的画赏析,讲给组内同学听。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学院常年低费为中老年社区成员进行书法绘画方面的培训,请的多是稍有些名气又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本地画家。我们通常在他们搞画展时到那里去上实践课,看着画家画画,学员可以随时提问,‚这里为什么这么安排?‛‚那里为什么用这种技法?‛等等;在欣赏这些中老人的绘画时,学员相互讨论、品评;教师也会就着某一幅画,问学生这幅画的优点与缺点,这样,有助于切实提高学员绘画艺术欣赏的能力。
除了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学院外,古艺楼是我们后来发现的一个较好的实践基地。古艺楼里四个楼层都是卖艺术品的摊位,但有的商贩不欢迎像我们这样的‚多看而少买‛的顾客;也有的商贩虽卖此物,却并不真正懂得这种艺术。因此,教师和小组长都要能‚慧眼识珠‛,找到真正能‚讲出玩意儿来的‘艺术商人’或‘有艺术细胞的商贩’‛才好。在古艺楼里,我们遇到了好几位这样的‚老师‛,像‚人虫钵庐‛的孙老师和介绍‚钧瓷‛的老师傅等。
原来,学员只知道,主教材讲了哪几幅画,哪幅画是什么风格的,对自己身边的、眼前的艺术品,反而不大理会,更不要说欣赏西方现代派艺术了。上了这种鉴赏课之后,学员在咖啡厅、画坊、饭店里遇到一幅画,就会不知不觉地去想它倾向于什么风格,大概是什么时代、哪个国家的画家的作品了。
3、在讲音乐、舞蹈艺术时,与学员共开PARTY 讲音乐、舞蹈、戏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让学员按兴趣爱好自由组织活动小组,让组长带组员到他们认为适合的地方去开PARTY。三十五岁以下的学员多喜欢到练歌房去唱谈情说爱的流行歌曲,喜欢跳迪斯科;三十五岁以上的学员有不少喜欢唱样板戏、跳交谊舞,喜欢在某位同学家里搞活动。女生中约有一半的人喜欢自娱性舞蹈,专科男生中有五分之一的学员喜欢劲舞、街舞。
组织小组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学员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欣赏他人艺术才华‛的舞台。我们提倡教师参与1-2个小组的活动。教师和学员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师生关系特别融洽,很快大家就成了朋友。
人都喜欢表现自己;有机会表现,就兴奋;表现出了高水平,就兴奋不已,久久难忘。
此外,师生还可以组织有相机和摄像机的同学在节假日去摄影或摄像,拍摄的照片、录像带可以拿到小组里或课堂上来传阅或演播,可以让同学们来品评,这也是提高摄影摄像水平好途径。
三、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
最初,我们组织课堂讨论时没多少经验,只是把下次课要讨论的题目布置下去就是了。在04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第一次讨论课上(讨论题目是‚文艺复兴‘三杰’圣母画‛),我们看到的是,热情有余(大家都抢着发言)而准备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发言人都是在念稿)。当然,第一次讨论的情形,达到这种水准已经不错了。从第一次讨论中,教师要发现人才,要加以指导(因材施教),让有水平、有能力、有条件更好参与的学员在下一次活动中表现得出色,表现得‚自己满意、大家满意‛。
小组讨论,似乎是一个容易走过场的环节。但电大开放教育学员中真有不少想好好学习的优秀学员。有一次,05春汉语言专业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把小组讨论安排在本班这一天上课的教室里了(他们的工作单位离学校较近),偏偏这一天教室里的电教设备坏了。学生们跟我说,大家都做了认真准备,可现在没法让组里同学看到自己要讲的画(画都在演示文稿里)。我说,那你们就到我办公室里去讨论吧。开始,我没想摄像;后来发现他们讨论得非常投入,而且,发言很有水平,我找出摄像机,给他们摄起像来。当我称赞他们,要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就叫‘六人行’小组吧!‛
某些艺术门类的实践教学活动,实在不适宜大批学员的介入,只能分组活动。像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在大班里欣赏,远不如小组活动好,因为全班同学爱好趣味是不同的。可是,教师常常因为担心学生敷衍,不敢放手地让学生们去搞小组活动。这时,就需要得力的学习小组组长,这个组长的水平、能力、号召力,决定着这个小组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
03秋汉语言专业有个学习小组,叫‚与狼共舞‛,‚与狼共舞‛就得名于他们的一次影评活动。这个小组有一个有水平、有能力的小组长,叫王富军,是一所中学的总务主任。他把小组每个成员的心‚拢‛在一起:教大家做演示文稿,给同学找讨论需要的资料,带组员讨论,既给同学当‚导演‛,又给同学摄影、摄像,把协作学习搞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组里还有个同学叫张伟,喜欢文学评论和摄影,经常帮老师在网上主持讨论,给同学们摄像。他们这个小组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学习习惯:只要组里有一个同学参与某一项活动,或者做重点发言人,别的同学一定会来密切配合。他们说,这就叫‚与狼共舞‛!
四、最好的课是‚完全由学员设计和主持‛的课
我是比较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了,但我感觉最满意的课还是‚完全由学员设计和主持‛的一些课。通常情况下,在一学期的第10-12周,可以上一次这样的课。因为这时,教师对学员的水平、能力已经比较熟悉;而学员呢,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风格以及不同教材内容适宜采用的表现形式也心中有数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和班干部们商量上一次这样的课。一般说来,学员是喜欢参与的。由于是学员们自己设计和主持的课,设计会更有新意,同学们表现会更自如。
在《艺术欣赏》网络课程中能看到的两堂音乐艺术欣赏实验课中,同志们可以看到:前一堂音乐课上,在韩松讲爵士乐时,有同学竟下地跳起舞来!在后一堂音乐课上,主持人宋建军别开生面地让同学们趴在桌子上听肖邦的音乐,当时,我就问自己,我怎么就从来没想到过,可以这样听音乐的呢?!在介绍贝多芬时,宫英海同学讲得多么生动风趣啊!他还写了一首小诗,表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襟怀与情操。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不缺文凭,他只是想学学汉语言文学。当他的小组长通知他,下周音乐艺术欣赏是讨论课,要他来讲贝多芬时,他正在贵州考察,竟一口答应下来,领了这个任务,并且,后来表现得那么恰到好处。
当然,那节课上,我也有遗憾,有好几个同学发言没能脱稿,我理解,但我还是有点遗憾!总体上讲,我们的开放教育学员真的是非常非常‚棒‛!
最后,我要说的是,实践教学是我们开放教育各学科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增进师生情谊、提高学员能力的重要途径,望各位同仁经常交流经验,共同磋商,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教学环节做得更有特色、更见实效!
2.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 篇二
关键词:《陶瓷成型技术》,项目式课程,课程开发,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中, 也明确提出要“以用为本”。“用”即应用、实践, 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 只有满足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 会上岗、能操作、懂技能, 才能毫无争议地被确认为人才。但在现有的高职教育中,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遗留或实际教学条件的束缚, 学生技能培训被忽视, 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理论教学基本都以教师讲解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学生主动性学习地位被剥夺, 课程结构僵化, 内容基本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缺乏具有职业特性的工作体系架构。因此, 出现了高职毕业生操作技能不突出、知识结构无体系的尴尬局面。
一、项目式课程研究路线
高职教育的课程是高职教育活动的核心, 是构成高职教育系统的主体要素。要从本质上改变教学现状, 必须从课程入手进行改革。项目式课程, 作为近些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强化就业技能。项目式课程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 从而以工作项目为单位的职业教育模式, 具有综合性、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 应当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项目课程模式提出, 目标指向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满足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项目课程改革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这一观念认为,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 而且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因此, 只有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才能正确掌握课程的工作结构。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企业专家、技术工程师、教师等多人的共同探讨, 进而设计、开发具体工作模块, 确定课程标准及具体实施规划, 最后进行项目课程的实践与改进。实施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资源优势, 对项目课程合理设计, 基本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二、《陶瓷成型技术》项目式课程探索
(一)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项目式课程研究路线, 首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讨论分析《陶瓷成型技术》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把不同意见表达出来, 然后进行意见整合, 最后形成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以保证其完整性, 保证工作模块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经分析, 《陶瓷成型技术》课程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成型操作, 具体包括各种典型的陶瓷成型技术、干燥、修坯、施釉等职业能力, 如表1所示。
(二) 工作模块设计
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 进行课程模块的设计。由于陶瓷成型方法的多样化, 不可能把每种成型方式都例为单独项目模块, 必须进行有效并列或递进式的整合。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并结合后续工序操作, 共设计了六大模块, 分别为注浆法成型、可塑法成型、压制法成型、其他成型、修坯与施釉、干燥。项目间关系基本为并列式。每个大模块下又独立成若干小模块, 实现对大模块的有机解体, 从而便于实践操作。每个小模块的设立对其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再进行细化, 易于学生掌握。下面以注浆法成型模块具体设计说明此过程, 如表2所示。
(三) 规划课程标准
在模块设计基础上, 进一步对课程目标、实施情况、评价标准等进行规划, 形成课程标准正式文稿。《陶瓷成型技术》是材料工程技术专业 (陶瓷工艺方向) 的一门核心课程, 针对生产岗位和一线管理工作设置, 职业性和实践性强, 贴近生产实际, 旨在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生产操作技能, 实现上岗就业。
该课程定位于陶瓷工业成型操作技能的训练。项目式课程的设计, 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了实用性改革,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 实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形成职业能力。
学生成绩考核注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包括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教师评价, 从而改变传统一考定成绩的不合理状况, 更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三、项目式课程实践与思考
《陶瓷成型技术》项目式课程融入教学实践两年多来,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大大提高,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同时, 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及创新精神、沟通交流能力。相比在教室被动听课, 学生更愿意在实训室或企业实训场所开展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践训练。学生的考核成绩也比以往明显提高, 这主要受益于评价的多样性及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 在实践操作环节, 学生更愿意动脑筋、想办法, 解决手中的任务难题, 也有了更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 形成了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普遍反映项目式课程学习环境相对宽松, 且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要死记硬背, 基本是在“做中学”。与传统专业理论课相比, 他们更愿意在实训室完成具有特定工作任务的学习, 同时学习的信心与成就感大大增强。但是, 在项目式课程实施中, 我们发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一) 工作任务情景设置与知识点的融合需反复推敲。
如何让教学情境设计与具体模块更好地联系, 如何让模块设计与知识点更好地融合, 如何让项目实施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相匹配, 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开展项目式课程时所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往往需要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与反复实践。
(二) 信息反馈与调控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 由于实际条件, 一个班级项目式课程实施往往不会配备多名教师参与教学。因此, 为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好学生信息反馈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勤巡查, 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借此机会从事非正常学习活动。
(三) 项目式教材的编写问题箭在弦上。
项目式课程实际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了重新建构, 而以往的教材基本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如果只是改变教学模式, 而忽略项目式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则项目式课程或许只是空谈, 学生对于工作任务的开展也会变得盲从。因此需要广大教师认识到项目式教材编写的重要性, 并形成适应项目式教学行之有效教材工具。
(四) 实训设施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项目课程的实施往往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实习实训条件, 这从某种程度上需要学校、企业等进行实训室的重建或改建, 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五) 工作安全性与纪律性的要求更显重要。
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技能的熟练掌握, 更重要的是安全生产、纪律意识的逐步培养。因此在学校学习过程中, 应反复强调工作安全的重要性, 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章制度。
四、结语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项目式课程从本质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值得在高职教育中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 2006, (1) .
[4]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
[5]秦建华, 徐忠娟, 印建和, 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1) .
[6]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 篇三
一、前言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 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即艺术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束缚,各种文化艺术不断融合、重组,推动现代艺术的快速发展。 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国画艺术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水墨画和陶瓷绘画, 大量的创作艺术家有效的将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总体来讲我国绘画艺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 在中国的陶瓷之都---景德镇有许多的陶瓷艺术家在深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在陶瓷绘画中开拓创新,有效的将水墨画的创造理念、创造形式深深的融入进了陶瓷绘画艺术中,这可以称得上是陶瓷绘画艺术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与创新, 这一创新势必会把我国陶瓷艺术推向更高的艺术水平, 陶瓷艺术在新时代发展下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对此,我们作为与之相关的研究者、工作者,应该将在传统陶瓷绘画艺术基础上与水墨艺术相结合,实现创新与发展, 使其与时代发展产生共鸣的问题真正重视起来,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陶瓷绘画艺术的概述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古代人民以其精湛的智慧在大量的实践生活中创造出了具有东方文化气息的中国画以及具有中华民族独特蕴含的陶瓷艺术, 二者可谓是同根同源,相生相伴,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成就。 而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来看,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陶瓷的外表面进行美化,来提高陶瓷的艺术美感,而陶瓷绘画中最具影响的因素就是绘画所选取的图案,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将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搭配、水墨颜色等充分的应用到陶瓷绘画创作中,来讲陶瓷的艺术形象、艺术韵味以及中国独特的发展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载体,并且和中国画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但是,陶瓷绘画与纯粹的国画相比又存在一定的不同,因为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与国画结合的产物,通过陶瓷的工艺生产过程将陶瓷绘画的艺术美展现出来,达到质地美、造型美和装饰美的协调与统一。
三、水墨语境下现代陶瓷绘画的发展
(1)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的艺术表现。 我们知道,水墨画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创造风格上、艺术造型上、创作工具上、表现技巧上都存在自身的特殊性。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下。第一,国画的创作是借助文房四宝等工具来完成的,即在纸上面通过笔墨、色彩等展现的一目了然的艺术形象,而陶瓷绘画艺术是在陶瓷工艺生产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其是通过画笔、釉料的装饰装潢来完成的,并且陶瓷绘画需要高温的考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创作形式、创作理念截然不同。
其次, 中国画艺术是一种平面艺术, 而陶瓷绘画艺术是立体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与陶瓷的整体外形、质地相互联系,来形成立体的美感,同时,陶瓷绘画不能仅仅将中国画的艺术元素机械地移植,必须在融会贯通和领悟掌握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视觉层次的主体安排和空间表达,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及表现手法 . 我们知道,陶瓷绘画艺术的形成是在充分借鉴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也只有将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相结合才能形成陶瓷绘画艺术的新风格、新风貌,推动陶瓷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其中在陶瓷绘画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水墨画中的青花分水,青花分水与中国画中的无色具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所指的就是通过对色彩浓淡变化规律的应用,将色彩表现成为由浅到深、由薄到厚、有简单到复杂,充分体现出色彩的层次感,来达到色彩艺术的独特效果。 而从空间的布局来看,其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具有明确的空间层次,将空间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水墨画精神所在。 我们知道,水墨画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山、水的艺术形象的创作,通过创作技巧、创作手法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让人的精神愉快、放松,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和手法传达作者的精神感悟、自身修养和内心情感,所以水墨之中皆是意蕴和精神的共同体现。 具有较高水平的`陶瓷艺术也是如此,首先, 陶瓷绘画艺术的素材和动力源泉都来源于真切实际的生活,在客观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情感加工、审美体悟、精神意识等主观因素的糅合和丰富,形成具有主观思想色彩的艺术形式,表现独特意蕴,提升作品价值。 其次,陶瓷绘画通过艺术家的知识积累、技巧训练、学识修养体现陶瓷作品的灵性和逸气,描绘作者的精神世界,表达身修养,从这个角度讲,陶瓷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化。
四、 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创作对水墨的应用
(1)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 艺术性应用 . 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出, 艺术总是反映时代风貌,展现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背景。 所以现代陶瓷绘画要借鉴水墨画的艺术表达,表现当代中国的地域风情、文化风貌、审美情趣和智慧思维。悠久的陶瓷绘画创作历史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格和骨气,具有东方文化和民族气息的历史烙印,陶瓷的历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发迹史,就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长卷。 从这些角度都说明,陶瓷绘画和水墨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也要充分利用两者的历史渊源和艺术联系,广泛运用水墨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釉料、色彩和布局的合理运用,通过营造具有“水墨”特点的艺术情境和画面效果,充分表现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表达陶瓷素雅、宁静、沉着的美学价值。
(2)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 创新性应用 . 艺术来源于生活,陶瓷绘画也不例外,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生活特点、生活方式、生活规则,艺术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在于其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艺术表达和不断丰富的艺术境界。当今时代的特点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陶瓷绘画也要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和艺术创作的观念,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地加入时代元素和现代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形成具有独创性和反映时代发展、时代主题的艺术作品。 同时, 陶瓷绘画创作的根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陶瓷绘画创作的精髓还在于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取向。作为一种现在还在流传的艺术形态, 陶瓷绘画的启示和方向是现代艺术元素和当代艺术特征的合理运用,所以,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时代特点、合理汲取时代营养的基础上,才能将“水墨”的创新性应用在现代陶瓷绘画创作中。
(3)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科技性应用。 陶瓷绘画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必须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但我们纵观当代的艺术传承现状,许多艺术形式都有青黄不接的危险,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形式没有和当代科技进行有效结合, 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创新,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 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新技术流程和新工艺材料的发展要求。 在目前的陶瓷绘画创作中往往不能将陶瓷的工艺流程和艺术设计很好地融会贯通, 也就难以产生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水墨陶瓷法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矛盾的问题, 使当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不仅是技术工艺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也说明了当代“ 水墨” 的科技性应用在陶瓷绘画中有很好的体现,陶瓷绘画的发展也没有放弃对水墨韵味的一贯追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虽然是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在具体的艺术表达中、表现手法中、鉴赏方式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奇妙之处。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绘画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上看法,希望给广大同行业者提供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姜强 .论陶瓷绘画艺术语言[J]. 社会科学家,(08)。
4.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 篇四
本学期初,我怀着一股激动的热情选报了艺术陶瓷制作与鉴赏这门选修课。起初,我是被陶瓷美丽的花色、外形,神秘的秞色及精细的做工所深深吸引,但是真正对于陶瓷有关的知识却相知甚少。然而,通过学习这门课之后,我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史、陶瓷的分类,鉴赏,制作工艺以及对中国灿烂悠久的陶瓷文化文化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让我更加深深喜爱上了中国陶瓷,并为中国有如此独一无二的文化而深感自豪。
以前我便知道中国的英文名“China”最早就是从“陶瓷china”而来的。由此可知,外国人对中国的最初认识也是与陶瓷有很大的联系。陶瓷最早伴随着中国文化传向了西方。瓷器一直都是中国的代表,也只有用瓷器可以这么毫无争议的代表中国。通过对陶瓷的研究,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的历史文化特色。中国的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语饮食与风俗上,陶瓷也是反映中国历史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时,陶瓷必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章节,因此就要求我们对陶瓷的产生与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然怎么去向别人讲述,怎么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陶瓷,了解中国呢?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干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相信每个人素来都会对陶瓷有一种莫名的喜爱。起初,我喜欢陶瓷是因为其年代久远,优美造型,还有它们所承载的古老的华夏文化。我觉得它们不同于其他的古代文物,它们就像美丽的淑女或英俊的绅士,散发着高贵的气息。一尊尊陶瓷,或光滑细腻,或沧桑古朴,或瑰丽堂皇,就这么静静地面对着一代代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曾经的沧海桑田,风云变迁。陶瓷的美,在于她的沉默,她带来的那种淡淡的忧伤的典雅气息,一如经过五千年浪沙淘洗的中华文化,静静地散发着光芒。
秦兵马俑,那刚毅肃然的将军,那牵缰提弓、凝神待命的骑士,那披坚执锐、横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发、目光正视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风神骁骏、横空出世的战马,共同组成的方阵,张扬着力量,张扬着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烟四起的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想象秦国军队那种风卷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唐三彩种类很多,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薄胎瓷,薄如蝉翼,轻如绸纱,是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古人吟诵薄胎瓷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关键,全靠工人师傅娴熟的技巧,经过百余次的反复,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功败,稍不留神,一个喘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这样的泥坯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焙烧的考验,不裂碎,不变形,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们称薄胎瓷为神奇珍品。
现在保存的古代陶瓷有明清的紫砂,有闻名于世的元代青花,也有珍贵无比的宋五大官窑瓷器,有盛唐的三彩,有汉魏的陶俑,有数量巨大的秦兵马俑,更惊人的是还有史前古陶。面对这些经历无数风雨的看似那么娇贵脆弱的古代陶瓷,让我怎么能不惊叹其年代之久远!看那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看那素面朝天的越窑瓷,看那典雅宁静的青花瓷,让我怎能不赞叹其造型之优美!每一件陶瓷都体现了她当时所处的环境,都表现了时代的文化,古老而漫长的华夏文化多少在陶与瓷的身上有所刻画!货币价值更不用说,一件元代“鬼谷下山”青花大罐拍得2.3亿人民币的天价,不能不使我这样的外行人瞠目结舌!然而,这些只能说是对陶瓷的浅显的认识,还只是美丽姑娘的外表,最多加上其身世!而对其内在的品质一无所知!
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陶瓷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侃侃的话语,一件件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穿过漫长的历史褪下了神秘的面纱,望着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我不禁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竟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水、土、火的碰 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陶瓷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瓷。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终于成功烧制出成就的青釉瓷器。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青瓷以越窑产品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我国的制瓷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色彩釉,装饰纹样繁荣复杂。著名的有“官、哥、汝、定、钧”等名窑。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景德镇等地在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至明清时代,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制品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开辟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彩瓷也发展到空前繁荣时期,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加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有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釉上下 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瓷器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繁荣。
至少在唐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后经宋、元、明、清各朝日益发展,长久不衰。从东海和南海通向东亚、东南亚、中西亚、非洲以及美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陶瓷对中国及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影响,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长期陶冶。分别从陶瓷 的原料、工艺、器物、样式、窑厂等各个方面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陶瓷的产生与发展。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中国古代瓷器与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就,成为古人给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有着极其密切而久远的联系。特别是陶瓷的发明及技术进步,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陶瓷发展的历程,既是一种社会发展重要的时代标志;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的时代标志。
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它是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高度统一。陶瓷在积淀和物化中国文化的同时,产生并形成了特有中国陶瓷文化。伴随着中国陶瓷制造技术、陶瓷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中国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陶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匠所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更在于它是奠定当时艺术的基石,从而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先河,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瑰宝。
陶瓷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中国陶瓷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们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的东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陶瓷既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又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陶瓷凝聚了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既是中华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凝聚与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陶瓷在满足中国人民自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风采和魅力。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人民也逐渐关注起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陶瓷文化,陶瓷也得以从少部分人之中回到劳动人民中间,这无疑有利于陶瓷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陶瓷文化本来反应的不就是生活的艺术吗,只有重回劳动人民之中,才能使它重新焕发生机,并永葆活力。
【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推荐阅读:
陶瓷艺术-教案08-07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08-31
景德镇陶瓷学院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06-16
语言幽默艺术与赏析09-13
陶瓷营销个人工作总结10-22
教师礼仪与沟通艺术课程心得10-03
陶瓷买卖合同07-27
日用陶瓷质量指标06-19
陶瓷企业安全生产06-25
关于陶瓷鉴赏心得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