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案

2024-06-10

盘古开天地教学案(精选15篇)

1.盘古开天地教学案 篇一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本文是依据古代神话改写而成的,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了以下特点:

(1)语言的综合性特点。古代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作者经过综合、连缀、加工,运用凝练概括的语言,使这个神话完整化了。

(2)语言的条理性特点。从混沌初开到天地成形,再到自然界一切的形成,按照宇宙起源的历史顺序,运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加以编排,层次分明。

(3)语言的形象性特点。改写也是再创作的过程,作者并不是单纯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而是进一步展开了种种想象,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生动。

3把握重点:

一、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类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无法理解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便以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界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课文内容提要

宇宙本来混沌一团,盘古大斧一挥分开了天地,轻而清的变成天,重而浊的变成地。盘古顶天立地,支撑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形成以后,方才倒下,盘古的全身变成了宇宙中的万物。盘古用全部身体使宇宙丰富而美丽。

三、盘占的形象特点

这个创世神话,就其本身而言,表现了盘古的品质和精神:一是盘古“心里一生气”,斧劈大鸡蛋,表现了他恼恨黑暗束缚,追求光明、自由的情怀;二是他孤独地撑天拄地,度过了一万八千年,表现了他用艰苦劳动创造的精神;三是他的身体各部分幻化成日月山川等万物,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4攻克难点:

盘古死后身化万物,富有创造性,体现了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需细心体会把握。作者把人体的一切和自然界的一切联系起来,就其和自然界中事物的某种相似之处驰骋想象:盘古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盘古的声音变成“轰隆隆的雷霆”;盘古的眼睛一只“变成太阳”,一只“变成月亮”;盘古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盘古的血液变成“江河”;盘古的肌肉变成“田土”;盘古的头发和丝须变成“天上的星星”;盘古的皮肤和汗毛变成“花草树木”;盘古的牙齿、骨头、骨髓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盘古身上的汗变成“雨露和甘霖”。通过这些歌颂了人类在建设世界过程中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5质询疑点:

作者是怎样幻想宇宙的起源和形成的?

(1)幻想宇宙的起源

“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的景象就只是黑暗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由天空的笼罩大地,想象出起初的宇宙混沌一团、天地未分,和盘古巨人孕育其中。盘古孕育成长以后,在那混沌之中,闷得心慌,“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面前的黑暗混沌,用力这么一挥”,于是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轻而清”的上升“变为天”,“重而浊”的下降“变为地”。由天空的轻而清,大地的重而浊,想象出盘古分开天地。大板斧“一挥”,那混沌一团忽然“破裂开来”,夸张地描写出盘古分开天地的超凡神力,从而朴素地解释了宇宙的起源。

(2)幻想天地的形成

天地分开以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直到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形成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才终于倒下,否则,他还是不肯倒下的。由天的极高,地的极厚,想象出盘古这个顶天立地、具有超凡神力的英雄形象,从而歌颂了人类改造自然的顽强精神。

惜缘

[盘古开天辟地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2.盘古开天地教学案 篇二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8课

教材简析:《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传说, 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故事, 歌颂了盘古的献身精神, 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 塑造了一个神奇的人物, 展示了一股神秘的力量, 揭示了创造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更是无私奉献的过程。全文语言优美凝练, 形象生动,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形象感。

设计理念:“教学文眼”就是文本中的关键词句, 具有刺激性、新奇性和发展性。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吸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抓住“教学文眼”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本教学设计以“创造”为教学文眼, 紧扣“创造”一词, 让学生在朗读、想象、拓展中, 揣摩并领悟、体会盘古的创造过程, 感受其间的动人情愫。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导出神话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1. 读词语, 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2. 小结:这是五个神话故事的标题, 这些神话都是我们祖先通过大胆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通过再现学生已读过的五个神话故事的标题, 使这些神话故事在学生头脑中快速闪过, 把学生带入神秘、瑰丽的神话世界中, 从而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有总体上的感知, 知道神话具有“大胆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1. 导语:有专家说, 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

2. 思考:学生默读课文, 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并把它画出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 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 问题:“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 这句话能读成哪个词? (创造)

4. 一边板书词语“创造”, 一边引导学生从两个字的偏旁上推测、理解创造的涵义。 (“创”是“刂”旁, 表示创造时要用刀劈开东西, 用刀斧披荆斩棘!“造”是“辶”底, 表示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程。)

5. 小结: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有意思, 两个简简单单的偏旁就把这个词的意思说明白了。“创造”就是通过大刀阔斧地改进, 长时间地努力做出新的事物来。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去感受全文, 找到中心句。再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找出中心词“创造”。这个词也成为本堂课的教学文眼。最后引导学生从字形上去理解“创造”一词的涵义。层层深入, 步步紧扣, 在教学初始就把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交给学生,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潜心品读感受创造

1. 学习第二段。

(1) 盘古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请学生读读有关的段落。

有一天, 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就抡起大斧头, 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 混沌一片的东西 (渐渐) 分开了。 (轻) 而 (清) 的东西, (缓缓) (上升) , 变成了天; (重) 而 (浊) 的东西, (慢慢) (下降) , 变成了地。

(2) 指名完成填空。

(3) 从填写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4) 师生合作读所填中的三组反义词。

(5) 从这三组反义词里读懂了什么?

(6) 从“渐渐”、“缓缓”、“慢慢”这三个词语里, 能发现什么?

小结:如果在一段话里, 多次出现同一个词, 就会让人感觉重复, 乏味。所以, 课文里用了一组同义词。这也正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所在。

(7) 指名读第二段。

(8) 全班齐读。

(9) 思考:这一段能让我们感觉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板书:漫长)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填词, 并对所填词语进行分组、辨析, 一方面巩固复习近、反义词知识, 同时使学生知道天地是怎样形成的。接着, 重点对所填词进行朗读指导,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 学习第三段。

过渡:天地终于缓缓地分开了。因为天地初开, 厚重的天总是要向下坠, 盘古咬牙向上顶着;结实的地又似乎不忍与天分离, 一个劲儿地向上挤, 盘古只好奋力向下蹬着。天每天升高一丈, 地每天下沉一丈, 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地站了很久很久。到底有多久,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

(1) 引导:“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 天地逐渐成形了, 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这个“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到底是多少年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

(2) 默读:古文中的描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

———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3) 师生共同对概数“一万八千岁”进行单位换算。一万八千年=6570, 000天=157, 680, 000小时

(4) 自由发言:“万八千岁”, 多么庞大的数字呀, 盘古就这样默默地、日夜不休地站了这么长时间。如果这时候盘古就站在我们面前, 你想对他问些什么?

盘古呀盘古, ?

(5) 小结:你们看, 盘古粗壮的手臂开始颤抖了, 他的有力的双腿变得僵硬了, 他的眼睛困得不停地眨呀眨, 他的嘴唇干渴得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可是他仍然咬紧牙关, 一动不动地矗立在天地之间。孩子们, 你们觉得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 (板书:艰苦)

(6) 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文本内容中有许多空白, 需要教师去补充。一句“不知过了多少年”, 很难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漫长、过程的艰辛。所以在本教学环节中, 古文的引入, 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白。为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官刺激, 教师把概数“万八千岁”进行单位上的换算。通过让学生数数位, 读数字。两组庞大的数字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是巨大的。学生此时情绪高涨, 急需抒发。这时因势利导, 让学生向盘古提问, 借此表达对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的心疼、崇敬、赞美。

3. 学习第四段。

(1) 默读:第四自然段。

(2) 问题:这一段让你知道了什么?

(3) 你们还能从课文里找到像“奔流不息的江河”这样的短语吗?

(4) 自由发言:说说带“的”字的短语。

(5) 完成连线题。

呼出的气息 太阳和月亮

双眼 辽阔的大地

肌肤 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四肢 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汗毛 滋润万物的雨露

发出的声音 茂盛的花草树木

血液 隆隆的雷声

汗水 奔流不息的江河

(6) 师生合作进行有无修饰词对比读, 感受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

(7) 拓展。

(1) 你们的朗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盘古创造的伟大。大家来猜一猜:世界的屋脊“珠峰”是盘古的什么变成的? (鼻子、头)

(2) 欣赏图片进行句式练习。

a.展示图片。

b.用“的”的短语说话。

c.它们都是盘古的什么变成的?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桌之间交流。除了图片上的事物, 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d.句型:盘古的变成了。

(3) 小结:的确, 盘古把他的身体化做了璀璨的星空, 汹涌的大海, 巍峨的高山, 美丽的花海。所以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也是的过程。 (板书:奉献、牺牲)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 教师从词入手, 通过让学生读、找、说、练, 感受语言的节奏感与形象性, 帮助学生感悟、积累语言。在句式训练上, 遵循教师从扶到放、学生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对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感受, 对盘古创造世界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对盘古的情感逐渐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感悟寓意升华情感

1. 总结:因为有了盘古漫长的创造, 我们才能看到高远的蓝天, 听到小鸟婉转的歌声;因为有了盘古艰辛的创造, 我们才能听到泉水叮咚, 闻到花儿的清香;更因为有了盘古无私的创造, 才有我们现在这多姿多彩、神奇美丽的大千世界!

3.《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创造”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情感目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力。

2.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渲染神话意境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喜欢听神话故事吗?说说你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呀?

生: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西游记、八仙过海、大禹治水……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那么多,看来咱们都是爱看书的孩子。从古至今,神话故事因其特有的魅力而广泛流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古老的神话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来感受感受它的神奇魅力吧!(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

4.导入: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有这么多问题,相信你们带着问题来读这个故事,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2)把生字和生词用横线划出来;(3)想一想,文章的哪句话概括了整个故事,用波浪线划出来。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宇宙 黑暗 上升 下降气息 勇猛 缓慢 逐渐

祖宗 四肢 肌肤 辽阔 血液 茂盛 滋润 创造 肌肤

(1)自由读,小老师跟读

(2)出示生词卡片开火车读认读(这一环节只出示较难记的词加深记忆)

(3)书写指导:教师范写容易写错的字如:“降、液、滋” (“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重视间架结构。)。

(4)课件出示: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 茂盛的花草树木

a.自由练读,并在课文中画出来。

b.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短语吗?(生举例)

三、整体感知,把握中心,研读文本

1.自由读文,同桌交流:文章的哪句话概括了整个故事?(找到之后做上标记)

课件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板书:创造)

2.研读第一自然段

师:盘古为什么要创造?你从哪里找到答案了?说说我们这个世界最初是怎么样的吗?

(出示第一句: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理解“混沌”,指导朗读( 板书:混沌一片)

师:如果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混沌的、漆黑的、乱七八糟的世界之中,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生说感受,指导朗读)

师:在这混沌的宇宙中,住着一位能够拯救宇宙的神仙,他就是——(生:盘古),他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出示句子: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生读,体会时间久,感受神话语言的夸张。

四、开天辟地,品读创造

师: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看到了这混沌一片的宇宙,他会想些什么呢?

1.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如何开天地的句子,做个记号。

2.小组反馈交流

出示: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a.理解“抡”“猛劈”(指导朗读)(板书: 开天辟地)

b.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形象?(生说体会,指导朗读)

c.师:劈得够猛的!这一劈,可不得了啊,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宇宙发生了巨变。

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体会近义词、反义词及句子特点,朗读指导)

3.齐读第三自然段

(1)师:在你们的朗读声中,老师仿佛再一次感受到了天地间这神奇的变化!盘古真得是太神奇了,还有没有描写盘古神奇的语句呢?谁还说一说?

(2)生读相关的语句

生:“盘古怕他们……使劲蹬地”(说神奇之感)

师:谁来模仿一下盘古?(可让个别学生来做动作)

(3)师:你们的动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顶天立地。

师:把这个成语写在一旁,教师板书在旁边。

(4)抓住“天每天升高……,地每天……”说神奇。

生说的好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掌声鼓励。

师:是呀!盘古这惊人的毅力,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他的神奇。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接读……

几十万年过去了、几千万年过去了,生接读……

4.研读第四自然段

(1)师:同学们,盘古累得倒下去了,随之天地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指读。

师:如果老师让你把这一段话读成一句话,你能吗?(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是一个词呢?(变化——身化万物)

(3)诗化朗读,感受盘古创造的世界之美。

①出示诗化课文,教师配乐朗读。

②学生自由练读,感受世界之美。

③指读,进行朗读指导。

④师:是呀,在这每一个词语的后面,都有着丰富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四季的风 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 ……

(4)训练说话,感受神话魅力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a.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

b.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提醒同学注意句子中的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只说成是什么变成了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c. 小组合作、赞美无私

生1:他的心脏,变成了红红的苹果。

师:好奇特的想象啊!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柔软苍翠的柳条。

生3: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盘古的舌头变成了一条条道路。

师:神奇的想象,生动的表达!

生4:他的牙齿,变成了天上闪闪发光钻石。

生5:他的鼻子变成了黑漆漆的大山洞。

生6: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7:盘古的耳朵变成了起伏的山峰……。

d.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

生齐说:不行!

生:不能省略,因为很多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讲得完吗?

生齐说:讲不完。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第五段(本文的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教师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在盘古片动画片的引领下教师示范复述,然后让学生看着画面和板书,尝试自己复述。

六、激情说话、拓展升华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盘古说什么?

4.《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四

《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讲的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并且创造了世界的神话故事。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描写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本文的特色。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和语言的精妙,感悟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是本课阅读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融情于景

有心理学测试:给受试者看10000张图片,他们的正确识别率可达99.6‟,远远超过同样数量的文字识别率。这证实视觉记忆比语言记忆要优越得多。在语文课堂上将学习材料视觉化,能给予学生丰富和充分的视觉刺激,不但能发展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更能让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而多媒体课件具有声、色、形、动画等效果的综合优势,展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特别是视觉感受。新大纲也指出: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本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伊始,放映了“天地一片混沌,盘古孕育其中”和“盘古开天辟地”的动画场景。从混沌天地到天清气朗,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了天地的巨大变化,从而为学生体会盘古的伟大精神埋下情感伏笔。

二、重视朗读,读中悟情

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

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语文课。“口诵心维”同样适合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我设计了多处诵读环节。如“天地初分”时: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通过找反义词,换词理解掌握徐缓的语速,较深沉的语调,采用师生合作读,齐读,接读等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感悟天地分开的不容易和盘古的艰辛。再如,在“盘古倒下身化万物”教学环节,为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一神奇画面,体会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采用师读“变成了”、“化成了”;全体男孩子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女孩子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同时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他们读得都绘声绘色,感情充沛,俨然一个个小朗诵家。

三、形象表演,体验真情

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感情,激起其内心的感情共鸣。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有趣也很容易的事。在教学“顶天立地”这一环节时,我让一个学生做出盘古用头顶着天,脚瞪着地的动作,维持了两分多钟的时间,之后让他说说累的感受。学生们从中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艰辛,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些课堂表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更透、更轻松。

四、读写结合,直抒胸臆

一听作文二字,经常是教师一筹莫展,学生怨声载道。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减小作文训练的坡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儿童的“模仿性”强,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学生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在本课中盘古倒下后“身化万物”,语言描写非常优美,有助于学生的词语积累: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他的,变成了 的。有了前面句式的引导,再加上儿童特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答案妙趣横生,如:盘古的鼻子变成了黑黑的山洞;盘古的手变成了高高的五指山;盘古的睫毛变成了茂密的树林„„通过小练笔训练,将写作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练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5.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五

但当我拿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时,觉得太简单了,除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其他的似乎不学,学生都能掌握。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又变得茫然了。

离家长开放的日子只有几天了,在情急之下,参阅了优秀老师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今后这样去做:

1、提炼词语,概括文本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位教师能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什么并能发现段落里藏着成语,而我这位俗人却没有敏锐的眼睛。这一定是老师反复与文本对话的所得,老师已经读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下的功夫绝非一天,两天的事。庆幸自己也学了这一招。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样的设计既是一次积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觉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的,而这种提炼词语,概括文本的方法,就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今后在概括文本上自己应下点功夫。

2、词语的理解与朗读进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学生朗读的老师,每堂课我总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或高兴或悲哀或自豪或赞叹,似乎这种读已是学生读好文章的“模板”了。而这位老师却能把词语的理解与读融合在一起,使读又有了新的解读。如学习“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时,让学生明白“抡”什么意思,然后再带着那份力量去读;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时,让学生明白“轻、清”的意思,明白四对反义词的意思,这样学生马上便能顿悟天地分开原来就是漫长的,读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比教师盲目地说带上怎样的心情读效果要好。

3、积累句子就是反复出现

备课前,本以为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那就是积累。没想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特级老师的想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这篇文章的精华,这位老师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诗,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不觉得那是枯燥的读,那是创意。有创意的东西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同时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积累。积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为己有,化为己有最好的办法便是创造。聪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这就是积累的一种方法。

6.《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六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抓住“抡”“劈”这两个动词,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学学这样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四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我让学生猜想天地分开之前的模样;让学生想象轻而清、重而浊的会是些什么东西。

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我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也都说得比较生动。最后说说自已对盘古的印象,有的学生说他很伟大,很善良,为了宇宙牺牲了自已,还有的同学说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学生边说我边指导,并分别读了相关的段落,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课后我组织部分学生讲了自已知道的神话故事,没想到学生知道的还真不少,分别讲了《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7.如何开辟初中阅读教学新天地 篇七

一、由题目入手打开阅读的突破口

题目往往是读者最先看到的内容, 不仅简洁, 而且传神, 好的题目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睛, 引起读者的注意,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 题目也是文章的眼睛, 它统领全文, 揭示了文本的重点, 是解决很多难题的突破口, 抓住文章题目对我们理解文本中心思想和内涵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由题目入手, 精审题目, 为阅读打开突破口。例如, 在学习《散步》这篇文章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笔者采用了为文章改题目的方法, 提出问题:“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就是‘散步’, 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如果给你们一个为文章起题目的机会, 你们觉得起什么题目好呢?为什么?”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二、揣摩字词语句以提高阅读能力

字词语句是一篇文章的基础, 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的心灵世界。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 还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字词语句的理解和把握, 注重积累, 丰富知识。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引导。首先, 读懂文章表面涵义, 明确各个字词语句的含义, 在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时会有所帮助。例如, 在《看云识天气》中, 有这样一句话:“云就像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其中的“招牌”, 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定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意思, 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它的隐藏含义, 进行类比得出, 原意指商店标志, 在这可以指天气的标志。其次, 注意揣摩词语内涵, 仔细分析词语不同搭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感情色彩, 更要留意语言表面矛盾之处, 分析其背后的复杂情感, 提高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最后, 把握文章重点语句, 分析其修辞手法, 剖析其感情色彩, 这不但能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丰富语文知识, 提高综合素养。

三、在自主合作中展现学生的个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积极开展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探究活动,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文教师要经常创造机会,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并在讨论中反思自我, 从而完善自身的文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的《理想》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熟悉课文, 然后提出相关问题:“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 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提出更具引导性的问题:“你们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做些什么?”此时, 教室中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教师可以顺势导入理想实现过程的真谛:“理想固然是美丽的, 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自己的理想, 但是实现理想的过程却是非常艰辛的, 需要为之付出很多努力, 所以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不能说说就算了, 而是要努力实现它, 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教师的一番话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促使学生努力奋斗。

四、用角色扮演提高阅读的互动性

初中生性格活泼, 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的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出来,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例如,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节课时, 教师要先将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阅读, 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故事大概,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改变成课本剧,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围观群众、孩子、大臣、皇帝, 通过角色扮演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还能带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主动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 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印象, 增强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8.“拓展天地”的教学策略思考 篇八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即塑造学生的人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从思想品德课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来看,“拓展天地”栏目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它才真正从实践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升到一个高度,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起到塑造学生的灵魂和引导修正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大约一千年前的大文豪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拓展天地”栏目的教学活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组织和强化。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现代思想品德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它不再是以前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识、理解课堂的教学目标,学会真正长大、做人、做事。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在课堂上讲讲故事、填填空、画画图来完成教学,而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只有“拓展天地”栏目的教学活动组织好,才能使“生活在线”、“探究平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最终深入和强化,从而成为学生自觉的知识、行动和价值取向。

其次,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专门对“拓展天地”栏目进行早期的教学设计。因为“拓展天地”栏目大多是生活实践,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充分考虑各种意想不到的情景,比如:活动所用材料、学生家庭情况、安全问题等,所以课前准备时间要充分计划、安排,不能使“拓展天地”的教学流于形式,一带而过。具体而言,必须在思想品德课的备课组会议上作出具体规划,群策群力,在备课时给“拓展天地”的教学留下足够的时间。

最后,“拓展天地”栏目的教学组织活动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这也是这个栏目的教学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组织的主要原因,“拓展天地”栏目大多要进行课堂、学校以及课外的实践活动,现在的家长、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把教学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拓展天地”的教学活动则涉及到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势必牵涉到校外的交通、校内的水、火、电、化学用品以及机械操作等方面的安全,结果导致“拓展天地”的教学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和开展,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

这些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高层作出设计规划,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从而使学校和有关社会单位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也在教学计划中包括教育经费的安排,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课搭建固定的平台,大力利用和开发学校的固有资源。以降低社会实践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率。

9.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伟大形象。教学准备: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

1、激趣入题, 复习字词

教师阐述:播放(课件2、3、),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人吗?他们都是谁?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还有一位巨人,被成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

2、师生书空课题:

18、《盘古开天地》 指导读课题。

3、老师来检查你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播放(课件4)

全班齐读生字。

二、初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课文啊!光能把课文读通顺还远远不够。咱们得去了解课文写什么,是吗?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齐读一下阅读提示。那么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的朗读课文。

1、(课件6)出示阅读要求。

2、指名交流。

三、品读第1、2自然段,感悟理解开天辟地

1、在盘古没有创造宇宙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谁能用这一段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天地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理解混沌一词的?

4、指名交流,课件(7)教师相机指导混沌一词。

3、巨人盘古睡了十万八千年,盘古醒后是怎样改变这个混沌的世界的呢?谁想来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现在同学们知道盘古是怎样把天和地分开的吗?谁可以用课本中的句子来回答?出示课件8,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区别。

5、我们接下来看看天地被盘古分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同学们,在最后一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男女分角色读这一句。

过渡:轻的东西,缓缓上升,重一点的东西慢慢下降,清的东西缓缓上升,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天地的变化时多么得慢,多么的不容易呀!盘古用一把斧子劈开了天地,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板书:开天辟地),生在第二自然段旁作批注。

四、品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顶天立地

1、盘古劈开天地后就万事大吉,去玩了吗?那是怎么做的?天还在升高,盘古的身体还在往上长,太神奇了!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神奇!男生读这一段。

8、盘古顶天蹬地多长时间?

盘古伟大吗?是啊!他太累了,太不容易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不懈的顶着天,蹬着地,他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教师相机板书顶天立地。

五、品读第四自然段,领悟化作万物

过渡句:很多很多年以后,盘古实在太累了,他终于支持不住倒下了,虽然倒下了,可是他的身体还是生生不息,化作了世间的万物.板书化作万物。他的身体都化作了什么?

1、同桌合作学习,找一找盘古的身体都变成了什么?并用铅笔画出来。

2、你们找的和老师的一样吗?相机出示图片。全班齐读。

3、老师想问同学们,这整整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像这样的句子叫中心句。课件出示,老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男女分角色读。

11、盘古的身体还会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插上小翅膀,先想一想,盘古的身体还有哪些课文是没有写过的?现在我们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吧!(前后四人合作交流,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12、是啊!这就是勇于献身、无私的奉献的盘古。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全班齐读。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敬佩之情,认认真真地再读一遍最后一段。

六、升华中心,表达感情(5分)

1、这就是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作万物的盘古,面对这么一位坚持不懈的盘古,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吗?(出示盘古的图片)是啊!盘古,你确实伟大!盘古,你确实了不起!是你,用大斧头分开了天地;是你,用自己的身躯顶住了天地;又是你,把自己的全身都化作了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创造宇宙)。

七、课后作业: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地

勇于献身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创造宇宙

无私奉献

10.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十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了几张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动画片里的人物有:孙悟空、小哪吒、葫芦兄弟、嫦娥奔月,它们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教学第三段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什么?

四、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有那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应该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11.转动美术天地,翻转教学课堂 篇十一

关键词:创新;美术;实践;想象

由于当前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以认知、技能为中心,以教师讲授,示范教学为主,造成“概念化”教学趋势,学生对美术课堂无法提起兴趣,因此,如何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是一个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发挥自己,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那首先就是要改变上课教学模式,突出新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我以制作面具为上课内容。

把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感受面具;(2)制作面具;(3)反馈面具。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首先,我对现有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摸底分析,并在美术课程标准下,对本课目标进行梳理,确立了学习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运用综合材料表现“有表情的面具”,难点是如何通过五官变化来塑造它,当目标、重点、难点明确以后,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主心轴。

在感受面具环节,我舍去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多讲的形式,直入主题,通过四张表情丰富的图片,立即抛给学生一个“大包袱”:用你所带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有表情的面具”,时间为5分钟。瞬时,学生懵住了,一节课,没有老师的任何辅助,就让他们去设计作品,而且还是5分钟,学生不适应了,等大部分学生回过神来,开始抓紧时间尝试了,我在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实际制作情况,看哪些是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结果,我发现部分学生做的面具,表情很平淡,根本看不出面具所要传达的情绪,抓住这一普遍问题,我随即从学生中找出两件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有表情,一个几乎看不出表情,问学生:哪件面具更好,大家更喜欢?为什么?学生通过直观的对比观察,意识到做面具五官的变化是重点。

教师要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教学中,如果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是观众,那么,教师的演技再好,学生也有视、听觉疲劳的时候,所以,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活动的策划都围绕着学生进行,这样,课堂的面貌才会焕然一新。因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了。

有了初次尝试与启发,接着,我引入一小段傩戏面具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戴面具?面具有什么作用?傩戏面具给你怎样的感受?你从哪儿得到这样的感受?学生开始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视频,通过相互交流,了解面具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主要源自于它夸张的五官。那么,除了傩戏面具,你们还见过或买过其他面具吗?它和傩戏面具有何不同?一时间,学生掌握了主动权,和之前老师灌输的不同,他们开心地介绍,像万圣节类的面具,给了他们幽默、轻松、捣蛋的意味,而用于祭祀的傩戏面具则给人诡异、神秘、庄严的感觉,不同用途的面具,不同的设计风格,就在学生互动中总结出来。学生还自然而然地提到他们想设计什么用途的面具。

通过以上的做做、看看、议议,在接下来的制作环节,我给每一小组各发一个用各种材料、方法制作的表情面具,把以往教师事无巨细的讲解,变成了让学生摸摸、看看、拆拆、装装等,并自己去寻找制作面具的方法、材料,很快,各组答案都揭晓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时间不到一分钟,答案就全找到了,要是由教师详细讲解,远不是五分钟所能解决的,之后引导学生再看看刚上课时做的表情面具,提醒他们:怎样修改,你的面具会更有表情,材料的装饰也更加巧妙?余下来的大量时间,让学生充满激情与创意地制作面具,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尾处,我抛砖引玉出示了三张有代表性的面具:三星堆纵目面具、威尼斯面具、图坦卡蒙法老面具,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娓娓道来:面具不仅是一种罩在脸上的覆盖物,它的背后蘊藏着深厚的文化,你想了解这些奇特面具背后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相应的资料。

教学还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让他们在内化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作进一步交流与探索。像本课中让学生五分钟制作面具,它不是课堂追求的表面形式,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一种尝试,让学生自己先学,而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则成为接下来师生需要共同解决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师还是传统、滔滔不绝地讲解,那么,隐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问题也就得不到充分呈现,“教是为了不教”,愿我们的美术课堂在新形势下的转型中,能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

总之,只要坚持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一定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巧创一片语用教学新天地 篇十二

一、巧设感悟点,品味语言

1. 巧设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进入文本的“意境”,给语言文字赋予生动的灵性,从中“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如《月光启蒙》一课,“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一段中的“芳香”一词用得很特别(运用通感的手法),怎样让学生“品”出个中“味”?有一位教师巧妙创设如下情境:先播放音乐,描述“你就好像躺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听着歌谣”,接着教师深情范读,动情唱起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让学生沉醉其中。而后,引导学生慢慢睁开眼睛,深吸一口气,“你感受到芳香了吗?”(学生:“使人陶醉,太美了。”“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这种美妙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入情入境,真正“品”到了“芳香”之味。

2. 巧妙变式。

教师在教学课文中如诗的语段时,就要引导学生美读。“变式”品读,就是其中的“妙招”。还是以《月光启蒙》中“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片段教学为例,当创设情境品味出“芳香”的美妙韵味后,教师点拨:“作者表达自己听母亲吟唱动听歌谣感受的语言,简直就是一首奇丽的小诗,你瞧——”教师轻点课件,出示本段的变式画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轻轻一“点”,将原来的文段巧妙变为充满强烈节奏感的现代诗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一首“小诗”,美读入境,熟读成诵,既品味了语言的美妙,又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感染。

3. 巧用误读。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若能巧抓“误点”,就能生成课堂的精彩。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孙老师叫学生读课文,学生把“拨草寻蛇”读成了“拔草寻蛇”。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怎么办?孙老师没有责怪学生粗心大意,而是在黑板上写下“拨草寻蛇”这个词,让读错的同学上台分别表演“拔草”和“拨草”动作,然后告诉学生,“拔草”一般是用双手去拔,而“拨草”一般是手拿木棍去“拨”,因此“拨”比“拔”字多了一根木棍,右边是“发现”的“发”字。接着,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林冲“拨草寻蛇”的招式,然后和洪教头“把火烧天”的招式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洪教头“把火烧天”招式是打对方的头盖骨,欲致人于死地。而林冲“拨草寻蛇”招式是打对方的小腿骨,是点到为止。从这两个不同招式中就可以看出林冲武艺之高强、武德之高尚,那咄咄逼人,不顾对手死活的丑态也跃然纸上。我们不禁感叹:一个不经意间误读的字,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契机,却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锤炼了这样一个普通的字,却收获了一段品味语言、感悟情感的精彩。

二、巧设仿写点,迁移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文章中精美的语言,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还可进行语言形式的仿写。进行大量的仿写练习,有利于学生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更好地迁移语言。

1. 句式仿写。

针对课文中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对提高语感是很有益处的。如《北大荒的秋天》第2自然段:“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充分感受北大荒的秋天天空的神奇后,让学生仿写天空的色彩:“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______、一道______、一道______、一道。”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联想起了流云的色彩,有的写道:“变成一道金黄、一道粉红、一道浅紫、一道深红。”有的写道:“变成一道枣红、一道梨黄、一道葡萄灰、一道茄子紫。”接着老师把“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一句擦去,引导:“如果让你写,你会怎么写?”有的学生写道:“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不断地变出无穷的色彩。”有的写道:“就像是一位画家在空中画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有的写道:“就像是天空中有一只调皮的小猫打翻了调色盘。”……教者这一“擦”实在是妙。擦出了一片想象的空间,擦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对课文进行了再创作。

2. 段式仿写。

中年级课文有许多典型的构段方式,有很强的示范性,可引导学生进行段式仿写,实现读写的迁移。如《东方之珠》第3自然段:“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海洋剧场……人工湖……海豚海狮……”《恐龙》第3自然段:“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这是典型的总分式段落,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是学生仿写的好范例。教师可分别设计“节日里街上真热闹。”“公园的景色真美啊!”“秋天的菊花多姿多彩。”等话题让学生仿写,这对促进语言表达,提高言语运用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三、巧设“超越”点,发展语言

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文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并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感受思想,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同时应适当地超越文本,将阅读教学向课堂外拓展,向教材外拓展。但“超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超越要得法,要适度,要从基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把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领悟文本的精神实质和习得文本的语言作为超越的起点。

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时是这样巧设“超越”点的:在播放教学课件后,教师激情描述:“那一阵阵枪炮声把我们带到了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睁大眼睛看看那在枪林弹雨中的狮子。那枪炮声中的狮子还有欢乐、还有幸福吗?那些失去幸福、失去欢乐的狮子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拓展练习题:枪炮声中的狮子:有的蹲坐在石柱上,朝着远方长吼,好像();有的低着头,好像();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身后,好像();有的(),好像()……

生:有的蹲坐在石柱上,朝着远方长吼好像在说:“可恶的日本鬼子,是你们破坏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生:有的低着头,好像在流泪……

生:有的张大了嘴巴,好像在说:“和平,和平,和平,我们需要和平!”……

13.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篇十三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读“猛、肢、肌、液”等10个生字,读准“血、降”等多音字,会写“滋、润、阔、创、降”等14个生字;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2、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牵手神话的魅力

设计《盘古开天地》学习单(如下表),要求学生自主填写。

二、课中学――探究神话的奥秘

(一)学前检测,人人过关

1、课文朗读检测。

①同学们,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奇故事,昨天大家就走进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你愿意把这个奇妙的故事读给同桌听吗?

②同桌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互相纠正,互相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2、字词读写检测。

①这儿有一组词语大家来看一下,谁能够把这些词语读正确?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都是三点水的,在生字学习时我们可以用同偏旁归类的方法进行识记。

②同学们,学生字时,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形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在课前学习时没有注意到的,请在书上写一到两遍,看清楚每一个字的笔画。

(二)直入重点,感受夸张

1、独自学习: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文中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句子,圈一圈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圈画出来的词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与同学分享。

3、研读第四自然段。

①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吗?对了,就是最后一句,这句话老师觉得也是全篇课文最夸张、最富有想象力的一句。请大家齐读一遍。

②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宇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变成一个又一个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③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趾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变成了()的()。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的句式,试着再写一两句。

④是啊,盘古,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再真真切切地看一遍这些神奇的画面好吗?(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片段)

4、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想象画面,讲讲故事

1、同学们,刚才我们采用了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学习故事的方法,相信大家脑海里一定有了一幅幅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了。合上书,闭上眼睛,试着把这些画面连起来――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盘古开天地”了。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3、班级展示,评选优秀神话王。

三、课后学――延伸神话的神韵

14.盘古开天地教学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教学准备

1、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

2、相关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件:《盘古开天地》),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先写宇宙是一片混沌的,接着写巨人盘古把天地分开,用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使天地成形,最后,他还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2、说得真好,这节课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学会比较详细地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出示课件:一二两个自然段),然后跟同桌说说很久很久以前,(出示课件:宇宙是怎么样的?出示课件:盘古醒来后,又是

怎么做的呢?)

2、可以交流了吗?谁来说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 一片,有一天,沉睡多年的盘古忽然醒了,他的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把天地分开了。)

3、“沉睡”这个词语用得特别好,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从“盘古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这句话中读懂的。)

4、能把读懂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下来,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5、谁能够把这一段话讲得更详细一点呢?

6、讲得真好,用上“抡、猛劈”这两个词,我们就可以知道盘古是怎样把天地分开的。那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可以帮助我们把这一段话讲得更详细些呢?(“缓缓,渐渐,慢慢”这三个词非常重要,因为天和地不是一下子就被分开的;第二段中的反义词也非常重要,(出示课件:反义词句子)“清和浊”,“轻和重”,“上升和下降”,因为只有清而轻的东西才能缓缓上升,变成天,重而浊的东西才容易慢慢下降,变成地。)

7、很有道理,天和地是怎样分开的,谁能具体讲一讲?(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8、讲得不错,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一二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天地分开以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读完后,和刚才一样,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和同桌说一说。

2、请同学们看着

(出示课件:插图),谁来复述这一段内容?(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就这样直挺挺地立在天和地之间,天越升越高,地越沉越低,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了还要评一评呢?

3、谁来评一评?

4、复述得好,评得也不错,是啊,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合在一起,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千年万年,终于天和地固定住了,但是盘古也已经筋疲力尽,终于有一天,他轰地一声倒下,倒下去之后,他的身体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多么精彩的一段话呀,同学们,请你们好好地读一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作者在这儿抓住了盘古身上的器官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那么,作者由盘古身上的什么器官想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物呢?小组议一议。(出示课件:相似特征)

5、你们真会读书,是啊,盘古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类,让我们拥有了这么美丽的世界,盘古真了不起,同学们,请你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出示课

件:第四自然段)吧。

6、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自己能不能把整个神话故事比较详细地说下来吗?自己先试一试吧。

7、谁能够比较详细地讲一讲?

8、说得真精彩,把我们都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学们这节课学得都非常好,能够详细地把这个神话故事讲下来了,课后,你要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吗?

9、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个神话故事吧!

(出示课件:课文朗读)

四、课后总结,拓展升华

1、这课中还有好多写得好的词语呢,请打开书,把它画下来,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积累起来,2、你们都摘抄了哪些词语呢?

3、说得真好,同学们,学了课文,还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呢!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已经感觉到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有盘古的开天地,才有我们美丽的宇宙。

4、想欣赏更多的神话故事吗?

(出示课件:神话故事)

五、作业:(出示课件:

1、积累短语。2、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第18课 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教学准备

1、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

2、相关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件:《盘古开天地》),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先写宇宙是一片混沌的,接着写巨人盘古把天地分开,用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使天地成形,最后,他还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2、说得真好,这节课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学会比较详细地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出示课件:一二两个自然段),然后跟同桌说说很久很久以前,(出示课件:宇宙是怎么样的?出示课件:盘古醒来后,又是

怎么做的呢?)

2、可以交流了吗?谁来说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 一片,有一天,沉睡多年的盘古忽然醒了,他的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把天地分开了。)

3、“沉睡”这个词语用得特别好,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从“盘古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这句话中读懂的。)

4、能把读懂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下来,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5、谁能够把这一段话讲得更详细一点呢?

6、讲得真好,用上“抡、猛劈”这两个词,我们就可以知道盘古是怎样把天地分开的。那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可以帮助我们把这一段话讲得更详细些呢?(“缓缓,渐渐,慢慢”这三个词非常重要,因为天和地不是一下子就被分开的;第二段中的反义词也非常重要,(出示课件:反义词句子)“清和浊”,“轻和重”,“上升和下降”,因为只有清而轻的东西才能缓缓上升,变成天,重而浊的东西才容易慢慢下降,变成地。)

7、很有道理,天和地是怎样分开的,谁能具体讲一讲?(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8、讲得不错,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一二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天地分开以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读完后,和刚才一样,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和同桌说一说。

2、请同学们看着

(出示课件:插图),谁来复述这一段内容?(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就这样直挺挺地立在天和地之间,天越升越高,地越沉越低,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了还要评一评呢?

3、谁来评一评?

4、复述得好,评得也不错,是啊,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合在一起,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千年万年,终于天和地固定住了,但是盘古也已经筋疲力尽,终于有一天,他轰地一声倒下,倒下去之后,他的身体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多么精彩的一段话呀,同学们,请你们好好地读一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作者在这儿抓住了盘古身上的器官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那么,作者由盘古身上的什么器官想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物呢?小组议一议。

(出示课件:相似特征)

5、你们真会读书,是啊,盘古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类,让我们拥有了这么美丽的世界,盘古真了不起,同学们,请你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出示课

件:第四自然段)吧。

6、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自己能不能把整个神话故事比较详细地说下来吗?自己先试一试吧。

7、谁能够比较详细地讲一讲?

8、说得真精彩,把我们都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学们这节课学得都非常好,能够详细地把这个神话故事讲下来了,课后,你要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吗?

9、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个神话故事吧!

(出示课件:课文朗读)

四、课后总结,拓展升华

1、这课中还有好多写得好的词语呢,请打开书,把它画下来,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积累起来,2、你们都摘抄了哪些词语呢?

3、说得真好,同学们,学了课文,还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呢!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已经感觉到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有盘古的开天地,才有我们美丽的宇宙。

4、想欣赏更多的神话故事吗?

(出示课件:神话故事)

五、作业:(出示课件:

15.利用网络媒介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 篇十五

一.激趣: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 不喜欢作文课, 不喜欢写作文。“作文难, 作文繁, 见了作文就犯困, 见了作文就头疼。”成了学生的一句口头禅。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因为作文教学的手段有限, 形式单一。日久天长, 学生自然会产生厌倦心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谓“乐”, 其实就是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新奇的事物总是能够引起学生特别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网络媒体的出现,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写作实践园地。学生是很喜欢上网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建立QQ群, 将师生联结成一个互动的写作网络共同体。这样, 学生就不仅是聊天儿, 发伊妹儿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练笔, 并把自己的“大作”发送给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这就使作文教学从平板化走向了立体化, 从静态走向了动态。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使自己由写作的“奴隶”变成了能动的“主人”, 当然对作文的兴趣会有增无减, 就象春潮带雨, 滔滔滚滚, 顺风顺水向东流, 真可谓“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久而久之, 作文教学的壁垒被打破了, 学生写作的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

二.积累: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学生见作文就头疼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因为缺乏积累, 写起作文来, 往往是眼中无物, 脑中无形, 口中无语, 笔下无话。虽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反复强调要求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学会体验, 学会积累, 然而总是收效甚微。因为我们的课堂是静止的, 我们要学生观察、体验、积累, 一般只要求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做, 很少提供具体的情境教学, 而使作文教学走出课堂则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一来, 我们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积累就往往流于说教。而学生实际去做的则更少, 即使有的去做了, 能有所获的很少, 更多的是走马观花, 流于泛泛。而网络则不同, 网络包罗万象, 网络不仅涵盖了生活的几乎全部, 而且涵盖了历史空间和其他几乎所有领域。网络的这种巨大容量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片新的视域, 而且网络文图结合, 文画结合, 动静结合, 既使学生容易产生浏览和阅读兴趣, 又使积累由单一走向多元。如, 学生以《逆境促人成才》为题作文, 在网上积累的资料有:陈景润、张海迪、史铁生、奥斯特洛夫斯基、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等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最终成才、成功的人物。

学生通过网络积累素材, 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生活平面向网络立体发展, 从浅层向纵深发展, 不仅拓展了积累的渠道,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积累的增量, 以前作文教学中要求的积累方法相形之下是“小巫见大巫”了, 真可谓“会当凌绝项, 一览众山小。”

三.写作: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网络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然而,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 又具有不稳定性、多样性, 具有情绪化等特征。只有投注了强烈的感情, 兴趣才会愈加强烈。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人作为有感情的动物, 只有钟情于某个事物, 才会有力量勇往直前。学生只有做到了“热爱”, 作文才能真正做到“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一个发表平台, 创建一份班级核心电子杂志, 栏目可通过“海选”确定, 而且栏目可实现动态化, 即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更换, 如我们创刊的电子作文核心月刊为《月季》, 栏目有“心灵履痕”、“青春风采”、“天下纪行”、“万花筒”等等, 由学生当编委, 发表学生自己的习作。此外,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创电子周报、旬刊、半月刊和月刊、双月刊、季刊等, 栏目也完全由学生自创, 如班级学生自创的电子作文有周报《花季》、旬刊《净土》、半月刊《文昌阁》和月刊《绿岛》, 这些电子刊物名全由学生自创, 而且编辑、版面与封面设计也由学生负责。学生还自创了许多精彩栏目, 如“校园多棱镜”、“青春物语”、“至爱亲情”、“风景在线”、“美文谷”、“人与自然”、“诗苑泛游”等等。我们发现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甚至比老师还强, 他们的积极性, 热情和创造力一旦被激发出来, 会迸发出光耀天空的火花。当然,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由作文, 私下交流。所有这一切, 都为学生提供了发表的园地, 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真正有了成就感。这样, 学生作文的兴趣、热情就会内化为一种良好的持久的写作习惯, 在作文的广阔天地里真正实现“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四.评改: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网络不仅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广阔舞台, 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而且给学生作文评改提供了新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构建学生作文的评改系统, 使学生的习作评改实现师评、生评和师生互评。这就改变了原来作文评改的平面化、单一化、实体化倾向, 使之具有立体化、多元化、虚拟化的特征。老师、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对同一篇习作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好说坏不必太担心作者脸上挂不住, 不比在课堂评点作文面对面, 不宜说得太实太直。当然, 网上作文评改也要注意客观公正性, 切忌偏颇和用语失当。学生和老师通过网上互动, 不仅可以给同一篇习作进行“会诊”, 而且参加评改的学生自身也能不断受到启发, 发现自身作文的问题, 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而老师, 则既可通过网络平台单独对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进行评改指点, 也可对某次习作进行集体评改和指导。这样, 学生通过网络作文评改和指导这个新平台、新方式, 不仅能实现写作的电子化, 随写随改, 而且能在这种多元化评改中开阔视野, 不断提高作文的自评自改和写作能力, 真可谓“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当然, 网络作文教学, 决不能视为万能的灵丹妙药。网络的兴起, 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教学的一个新方向、新途径、新平台、新方式。我们必须把网络作文教学和其他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紧密结合起来, 并且不断探索其他的新途径和新的方式方法, 作文教学才能够真正实现“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的美好愿望。

摘要:众所周知, 学生怕写作文, 老师怕教作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而当今网络媒体的出现, 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舞台, 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本文中, 笔者就利用网络媒介开辟作文教学新路径谈谈自己一点看法。

上一篇:产品介绍报告模板下一篇:生产调度处生产管理室个人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