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期职工队伍建设(共13篇)(共13篇)
1.浅议新时期职工队伍建设 篇一
浅议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创新
经过战争年代的洗礼和计划经济年代的磨炼,我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形成了一套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理论、原则、制度、观念、习惯、传统和方法,它们是我们搞好国有企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重要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发挥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特有的优势,这种必要性已经迫在眉睫。党的建设的发展,是党永葆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自身不断壮大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关键在于党的建设能否始终适应形势变化。
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的建设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要求,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妥善处理好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如何有效地抵制各种错误的、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的侵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是党自身建设不断壮大后对党的建设带来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及时得到解决,党的自身建设才会得到发展。故而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关键在于党的建设是否卓有成效。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有赖于创新的不断推动。所以说,创新不但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党始终生机勃勃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现如今,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党建工作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内容、表现形式已显得滞后,纵观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其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国有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必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任务来抓。新世纪新阶段,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任务,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另外,实践是党的建设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必须坚持把创新与求实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抓宏观与抓具体措施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探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体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要以基层党建工作实践创新为基础。基层党组织处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最前沿,对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所发生的变化,感受最深切。因此,要把党建工作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必须坚持以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为基础。现结合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新的创新理念:
其一,开放党建。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支撑、促进经济发展的党建工作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建设开放式党建。首先,党建工作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当前,党建工作已不再是组织部门或者是组工干部的“家务事”,纪委、宣传、工会等一些党群部门抓党建的作用日益显现,“大党建”的意识已逐步形成。此外,社会各界关心党建、参与党建的人员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党建工作已不再是“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了。其次,党建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建工作不仅面对的是党组织、党员,而且已经逐
步延伸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比如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充分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以群众公认选干部。由此可见,党建工作逐渐成为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工作。最后,党建工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推进,党务公开越来越制度化、正常化。围绕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任用、干部管理等方面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同时,各级党委积极针对辖区重大事项、重大建设项目定期、不定期向党员群众通报,不断完善党的监督管理机制。
其二,人本党建。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既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广大职工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以上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党建工作说穿了就是与人打交道,无论是党员队伍、干部队伍,还是人才队伍建设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为此新时期党建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一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大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应当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这样才能使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作用。要坚决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都能充分代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在干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善于发现干部的特长,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双向选择”的力度,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二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广大基层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为此,要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务实而先进、多样而活泼的培训方式,使广大干部的思想、思路、能力、举措适应目前发展的需求,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和谐社会建设的引领者。三是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要通过出台各项政策、搭设各类舞台,为广大党员干部创造干事创业的外部环境。同时,要营造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使用考核、激励、挖潜等有效手段,使党员干部思想上始终处于竞争状态、工作上始终呈现你追我干,形成工作热情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其三,情趣党建。在信息社会浪潮的冲击下,读读报、开开会、上上课等传统、陈旧的党组织活动方式、教育手段越来越显得缺少吸引力和情趣性,这不仅削弱了教育的效果,而且严重影响了组织活动的作用,这就要求党组织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是活动要多样。针对基层党员群众文化层次不高、理解能力不强的状况,根据各地风俗习惯,贴近基层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代替纯粹的理论教育,比如说采油厂作业队可以结合各个队部自己的文化开展一些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根据生产经营和党员分布的特点,开展类似“三分钟党课”、“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让党员群众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手段要丰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党组织传统活动方式要坚持,但要丰富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目前,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整个胜利油田各个机关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配备了必要的电脑、电视机等设备,这也将成为党建工作实现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的有效支撑,同时要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类平台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结合局域网公共服务中心的全面建设,目前内部局域网都存在网络电子图书馆,通过开展网络媒介的再学习,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参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载体要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将文化的理念引入党的建设,不仅是对文化建设一种加强,同时也是丰富党建工作内涵的一种有效方式。客观的讲,制度只
能管人,文化才能育人。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党的建设通过文化搭台、党建唱戏,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党建文化,在基层建立党建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在机关部门提炼出了核心价值理念,让党建工作通过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其四,活力党建。党建工作能否被重视、能否发展、能否被党员群众接受,关键是有没有强大的活力。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一是在队伍发展中体现活力。党建工作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队伍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一个好的队伍的快速发展证明了党建工作的成效,也为党建工作的更好发展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一个队伍的快速发展为党建工作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党建工作在日后的工作中必然会显现出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党建工作的活力来源于充满生机活力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队伍建设,努力锤炼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党员队伍,敢于创新、创优、创业的人才队伍。二是在基层实践中体现活力。党建工作根植于基层,基层是党建工作创新的沃土。要埋下头来、沉下身来、深入基层、勇于实践,不断形成和完善党建工作的新理念、新方式、新内容。
其五,和谐党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既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党努力奋斗的目标,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为我们党的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是个体和谐影响区域和谐。“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领导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既要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也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基层的党员干部,通过自身影响力、作用力的发挥,积极带领群众顺利完成各项日常工作,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通过党员干部个人作用的发挥影响区域和谐。二是组织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来说,党组织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组织和谐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等方面的和谐,重点是党组织班子之间的和谐。通过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组织班子和谐建设,做到对重大问题集体研究、集体决定,保证各级党组织班子决策民主、团结协作、运转高效,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三是党内和谐带动党外和谐。实现党内和谐,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党的本质属性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实施党代表任期制,保障党员权利、规范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在干部选拔任用上,通过实行“公示制”和常委会讨论干部“票决制”等方式,不断健全干部任用扩大干部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党内和谐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作了战略的部署,并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任务、环境、工作对象、党组织和党员自身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国有企业党组织唯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解决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应对新的挑战,国有企业党的组织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潮流中与时俱进,重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雄风。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使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不仅仅依靠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来推动,还要依靠制度和机制的力量来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党建工作创新进入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之中?这是国有企业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以上党建工作的创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找到了一些新的方法。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还是需要积极调动广大党员、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根据实际做出特色来。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与不断创新工作还需要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前进,使党建工作创新进入良性的运行机制。
2.浅议新时期职工队伍建设 篇二
关键词:林地,保护,建设
新时期林地保护与建设工作, 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 使林地的使用与发展得到平衡, 享有“高原明珠”美誉的花溪, 在林地保护与建设工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现总结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
1 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
花溪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经营管理遵循“生态优先、分级管理、严格保护、科学经营”的原则。目前已将公益林的现地落实到山头地块, 实行地籍化管理。国家级和地方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逐级上报省林业厅进行认定, 经批准公布的数据, 不得擅自调整, 确需调整的, 提出申请, 经省厅批准后及时做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林地一张图”、生态公益林小班图形库的更新工作。
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护制度, 根据辖区内森林资源状况, 合理布局护林人员, 并签订管护合同。要求林权权利人和护林人员按管护合同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 根据管护合同履行情况领取管护资金。在公益林区周边明显处, 设立永久性护林碑牌, 立碑公示, 标明公益林类别、面积、责任人等内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或擅自移动标志牌。在公益林区, 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 经批准可开展林下种养业, 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实现林业多元化发展。
2 依法做好林权管理各项工作
林权管理是林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定要予以重视, 依法做好林地林权管理各项工作。目前花溪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 但是配套改革依然滞后, 争取在2015年建立各种配套改革体系, 并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林权管理工作。
加强对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规范流转行为。按照“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业制度要求, 坚持稳定所有权、完善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 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推进自留山、承包山和集体统管山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凡发生使用权的变更流转, 双方应签订流转合同, 并依法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或换发林权证。规范林地林权流转行为, 流转后不得改变规划林地用途。
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在林地用途发生改变, 林木采伐, 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抵押、担保, 纠纷调处等工作中, 都以林权证为凭证, 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
3 切实做好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工作
随着花溪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林地保护的形势必然日趋严峻。对此, 既要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 正确处理好林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 切实做好各类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工作。依法管理, 为花溪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主动协调, 积极介入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的前期审查工作。严格审查, 认真把好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审批关。按照征收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严格把好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占用征收不同类型的林地受理关, 认真审查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的各项申报材料。
4 加强资源林政管理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林地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要保证林地管理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 必须建立健全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 以资源综合监测和资源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要加强林政管理和稽查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及执法体系。要加大资金投入, 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争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体系建设经费, 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千方百计地改善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 尽快改变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基础设施薄弱和执法手段落后的局面。
5 积极探索与推广参与式社区林业模式
参与式社区林业是以群众的自愿参与、坚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统一, 非常注重调动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 改革传统的作业内容, 采取灵活的项目推进路线, 引入项目的竞争机制和法律机制, 鼓励群众自愿组成“林农协会”, 专门解决生产发展的各类问题, 尊重农户在林业发展中自身的发言权、决策权、实施权, 形成林农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 促使林农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 也能从林业投资、林业生产中得到可观的经济收益。
3.浅议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三
[关键词]高校 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校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优秀的人才、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此课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
概括地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学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也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反映了师生的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布局和规划、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课外体育和科技活动,等等,这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文化层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学校精神、发展目标、校园学风,等等,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层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制度,学生学习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等等,这是校园文化的保证。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主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中体现先进性和永葆生机的源泉。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先进文化要发挥社会作用,就要把文明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办大学就要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己。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着深刻影响。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初有建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理念问题没解决好。科学发展观实际上解决的就是理念方面的问题,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关系。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品位和格调。怎样提高学校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优秀的人才、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都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很难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发挥其积极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核心,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赋予师生全新的面貌和理念,用道德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用理性来战胜情绪的冲突,用文化来引导正确的思想,关注师生的真实需要,传递丰富的文化知识,鼓励创造精神,使学生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才是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观。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通过灌输、引导、感化、制约、激励、凝聚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其中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摈弃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责任的狭隘意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局面,各自在教学、管理、服务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而不是暂时的。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高校领导对校园文化的功能要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要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舍得投入,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以对师生的发展起作用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形成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地推进。
4.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再造与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地赋予校园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必须在建设方式方法上有新的举措。例如,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工程,必须将与其相关联的各方力量,如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勇于创新,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谐的大学校园,使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师生切实感受到来自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使人人乐于为自己的学校贡献力量,这也将成为广大师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青春与智慧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李华.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宾州学院学报,2006,(7).
4.浅议新时期职工队伍建设 篇四
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交通的需求,不仅有量,更有质的需求。对此,交通部门顺势提出了“满意在交通”的工作目标,“筑桥铺路为人民,优质运输创一流”,努力为民、利民、便民,培树交通新形象。
一、抓规范管理,提出创建标准和要求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涉及到单位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没有一整套的工作机制,没有健全的创建责任制,要深化创建工作是不可能的。抓文明单位创建,关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江都地方海事处在多年的创建活动中,深深体会到:“一把手”抓创建的六个标准和要求,是实践证明的有效做法。一是领导要真正领会活动的目的、意义、作用,有信心并持之以恒地抓好;二是认真贯彻上级的精神要求,针对本单位实际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活动规划、目标、措施、要求和考核自查的标准;三是真抓实干,真正按本单位制定的规划、目标、措施、严格要求,狠抓落实;四是能随时掌握了解本单位创建情况,及时修订和调整活动的计划;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职工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六是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在活动中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领头人。
二、抓措施落实,健全创建的工作机制
一要把长远计划和近期目标有机地衔接好、结合好、力争一步一个实效,一年一个变化,逐步上台阶,要坚持克服阵风式或运动式地抓文明行业创建的倾向,要从当前交通行业中最突出的问题,从职工群众中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要把创建工作件件落到实处。
二要抓好交通职工的思想教育。“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求流之远必浚其源泉”。提高交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重在教育和养成,要系统连贯,分清层次。系统连贯,就是要形成教育体系,进行理论灌输,引导广大交通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清层次,就是要对交通党员干部和一般群众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努力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日常管理。创建文明单位,坚持常抓不懈,必须注重日常管理这个环节,才能不断推广和深化交通文明创建工程。具体而言,因树立四个标准体系。一是文明管理标准体系。应明确单位文明工作标准,这是创建的主体。它具体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秩序、工作标准和履行职责四个方面。二是创建工作保证体系。首先是组织保证,实施“一把手工程”是最有力的组织保证;其次是思想保证,教育要先行,思想要统一;第三是措施保证,要一步一步地抓实,一项一项工作抓好;第四是物质保证,创建工作需要必要的投入,以保证创建工作的硬件、软件符合要求标准。三是创建工作贯彻执行体系。各级领导建立起创建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权利分明的责任状,实行层层逐级向上负责,有力保障创建成效。四是创建工作检查考核体系。经验表明:加强经常性检查考核是搞好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检查考核,能够按照规划、标准、考核细则等进行对照检查。
三、抓激励机制、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建立一个文明示范“窗口”,就等于树立一个榜样。每一个普通职工都必须养成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精神和负责精神,通过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的认同,职业境界的追求,职业道德的遵守。其次,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有事直接参与者,其自身的表率作用如何,影响极大。
交通部门向社会公开作出明确、具体的承诺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允诺必践,违诺必究,努力克服交通工程建设损民,交通行政执法扰民,交通窗口服务不便民等不文明现象,使创建工作更具生动性,严肃性和实效性。省交通系统开展文明海事处、文明公路处、文明航道站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在文明创建活动中起到了创建工作示范引领的作用。笔者认为激励机制需要三戒:一戒虚。先进典型实干出来的,是以三个文明建设的实绩取得的,而不是“空中阁楼”。二戒骄。树立了先进典型,要常敲警钟、鞭打快牛。三戒停。就是取得成绩后,停步不前,停留原状,缺少创新和开拓,这样的典型只是昙花一现。
四、抓总结提高,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创建文明单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锲而不舍地长期抓,又要有现实的紧迫感;既要抓好量的积累,又要抓好质的升华;既要看到夺目的成绩,又要看到明显的差异;既要成功的经验,又要查找不足和教训。我们要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形势,真正做到“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5.浅议新时期职工队伍建设 篇五
摘 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新的时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挑战;问题;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现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原有的工作模式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不能完全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思想道德领域工作者必须采取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由经验型、模式型向科学型、创新型转化。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据此提出了几点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道德领域教育的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状况的总体评价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有着高度的认同。
l、大学生爱国爱校,关心国家大事,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大学生对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能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学生对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较为关注,如社会腐败现象、农民以及城乡差距、国企改革与发展等诸多问题。广大学生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待政治问题,政治心态渐趋成熟。
2、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目的增强,就业方向明确,成才意识趋浓。对现代科技文化知识、高科技、新鲜事物接受和认同率大幅上升。大学生已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当前大学生对未来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就业问题中能跟上社会的形势,逐渐表现理智与成熟。
3、当前大学生已经能正视社会的变化,自觉增强危机与竞争意识,使自我评价和认识与社会要求趋于一致。当代大学生能比较冷静思考,自主判断有关政治问题,能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看待各种问题,逐步认清了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以及各种破坏祖国安全统一的思潮和势力的本质面目。分析政治问题日趋客观、理性,政治鉴别力明显增强。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政治比较稳定,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准和素质在全社会内有较高肯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不断渗透,当代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政治觉悟不够高,思想意识不够成熟,政治评价不积极,政治鉴别力不强;表现出对集体观念、社会公德、心理素质、自我控制等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在
成长过程中焦虑和压力在增加,受挫能力和体能素质在下降,道德状况也存在一些须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l、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一些学生对“特色理论”缺乏理解,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政治信仰迷茫、缺乏大学生应有的信心与信念。在政治取向上功利倾向较明显,部分学生不想承担参与政治而所需负的社会责任。在政治信仰上,部分大学生在还存在幼稚的一面,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不够成熟,入党动机还不够纯正。
2、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增大,学生的思想焦虑增加。随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收费并轨、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教学改革和学分制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实行,学生主要面临着来自学习、经济、就业三方面的压力。首先大学生在学习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所带来的压力自是不言而喻。其次是大学校园里已涌现出越来越多因高昂的教育费而使整个家庭背上沉重负担的贫困生,他们也因为经济原因而存在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导致出现自卑心理。第三、随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形成,许多在校生已经清晰和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就业和社会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3、部分学生心态较为低沉、思想较为消极,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乃至出现心理障碍。在急剧变化和各种压力俱增的社会环境面前,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准备不够,信心不足,加之对学校教学改革不适应,学生焦虑情绪增加不可避免。学生长期在压抑、苦恼、空虚、烦躁、焦虑的生活环境下,如果引导不及时,发现不够早,可以肯定他们之中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学生身心素质受到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教育的对策思考
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状况和特征,教育队伍的建设、合理的教育与引导以及创新工作思路是关键。
1、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路人。高校其他广大教职员工应该树立主动承担德育工作思想,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
2、要重点抓“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当
前,大学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浅薄、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及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会他们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去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鉴别力,把握自己思想道德选择的方向。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一支信仰与业务素质高的“两课”教师队伍。要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改革教育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普通高校中成人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道德教育也不容忽视。如照搬照抄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模式就不足取,效果自然不好。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是引导他们合理解决工学矛盾,摆正学习与工作的位置,看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注重发挥成教大学生中党员、学生干部及业绩突出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与成教大学生工作单位的联系,定期、及时将学生在校思想学习情况反馈其所在单位,以取得单位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上的支持。
4、要转变育人观念,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以重感染与切身实际的说教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声有色,才会收到实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有教育意义活动,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主旋律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全面加强学生全方面素质、修养和内涵目标。
5、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工具,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建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网络好比一柄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日益凸现,要看到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良好机遇,更不能忽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相关的信息平台和软件,找准高科技网络与高校德育的结合点,主动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占领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
6、重视心理素质的多学科渗透教育。不能把大学生心理教育单独割裂开,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场心理报告的辅导、一两门心理选修课的开设,而应当培养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观念,要将心理教育辅导贯穿、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6.公路职工队伍建设浅议 篇六
长期以来,公路系统的职工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默默地保障着公路的畅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日益完善,知识要素成为了生产要素中越来越重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行业的相对封闭、点多线长的分散作业和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等客观原因,公路系统职工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公路职工队伍越来
越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公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下面我就该问题谈几点疏浅的看法。
一、深化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保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路部门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公路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首先要明确交通主管部门与公路管理机构的关系,政企分开;其次要明确公路管理职能与养护和生产性单位的关系,事企分开;第三要管养建分离,重组队伍,实行新机制,消除“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的“大锅饭”现象,逐步实现“各吃各的饭”。这样,必定会触动一些部门或职工个人的利益,由于每个职工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处年龄段不同,承受能力不同,因此思想状况也有不同。养护逐渐社会化和参与市场竞争,队伍需要重新分工,也必然会产生分流下岗等社会现象,因此职工对改革会存在不同的态度,思想也比较活跃。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使广大职工明确改革的意义,多向职工宣传时代发展形势,让他们了解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为了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同时结合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大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诸多的新观念,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以“三义”、“三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公路职工队伍讲大义、顾大局意识,从而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保证。
二、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提高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更新能力,是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由于公路系统早期参加养路工作的同志大多数由农村招工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之长期过太平日子,缺乏紧迫感,对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就很容易会出现对政策法规不能真正理解,对新的设备不能操作,对新的形势不能接受,靠苦干死守着传统不放的现象。公路体制机制改革最终是要把公路管理机构所属的站、队、所等生产性单位从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并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最终立足行业参与市场竞争。
从这一改革发展趋势来看,公路系统干部职工必须要敢于开拓,转变观念,切实加强科学文化的学习和业务培训,大幅度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当前一要引导广大职工干部增强开拓观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二要引导职工树立“科技兴路”、“知识就是力量”等观念,摒弃“人多力量大”、“一把铁锹打天下”的传统观念,加强对各级领导和职工干部进行现代化管理知识、业务技术知识的学习培训。三要引导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素质,改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四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造就一批跨世纪的青年人才,大力吸收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人才,使公路行业队全不断养大,逐渐改变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公路系统的整体素质,解决新形势下多方面“老”化的问题。五要鼓励青年知识分子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在工作中大胆施展自己的才华。把他们培养成为竞争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公路事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积极开展职工道德教育,塑造公路职工队伍新形象
公路职工队伍长期以来,工作在公路一线特殊的艰苦环境下,工人们说话粗,行动蛮等陋习在所难免,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路职工队伍的整体形象,所以必须从培育职工文明习惯入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强化职工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强化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此公路系统各单位一是要深入开展学先进树典型活动,努力营造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学习身边的典型事迹,进一步弘扬正气,振奋精神。二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站、文明机关、文明样板路、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塑公路行业新形象。三是要教育收费人员要做到文明用语、礼貌待人、态度热情;路政人员要做到文明执法、办案准确、排障及时;养护人员要做到精心养护,保持道路的畅、洁、绿、美,为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行车条件;尤其是要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开展各种便民服务,主动为司乘人员排忧解难,要把扶危救困视为天职。
公路职工队伍建设的根本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公路职工队伍的要求也就越来
越高,只有不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塑造美好形象,才能实现公路行业“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才能使公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7.浅议新形势下的职工培训 篇七
1 职工培训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化的过程中, 科技进步的速度在加快, 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在加快。有人估算, 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90%是最近50年生产创造出来的。近年来人类的全部知识每5年翻一番, 人类的知识折旧越来越快。在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 你所用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不少计算机专业人士也认为, 如果一年内不学习新的知识, 就跟不上行业的发展。由此看来, 人的终生受用的一次性教育必将被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所替代,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和新知识的不断出现, 劳动者应当处于不断的教育与训练之中。这个不断的教育和训练, 除劳动者个人主动的“充电”外, 企业要施之以必要的专业教育和培训, 使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
企业的产品安全和质量是职工素质的具体体现, 职工素质是培训教育效果的具体反映。培训就是使职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达到所需求的能力标准和相应的工作表现, 就是使职工按工作的要求做的更好。通过培训, 可以使企业提高员工素质, 提高士气。员工知识技能的增加, 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从而增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降低新员工招聘、培训成本。通过培训, 员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性质, 具备了良好的工作能力, 会使他们更容易督导。通过培训, 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表现, 企业可得到生产、施工过程中因人员技能的改进、提高带来的收益, 而且可得到员工潜能激发所带来的巨大收益。通过培训, 可以建立更好的企业文化, 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 为企业带来全面的经济效益 , 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坚实的物质基础。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是企业的重要人才资源, 是企业最有效的投资对象。人才资源的培训与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发展离不开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资源, 但是, 只有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 是决定和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主体, 因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决定着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而开发人力资源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企业效益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助推器, 是企业在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通过培训既可以防止员工技能的退化, 又可以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 增强业务能力, 有利于员工潜能的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推动企业发展。同时, 培训有助于企业形成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 为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 促进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 培训是实现员工技能储备、“一专多能”、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资本投入, 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 公司先后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机构调整。市场化运行、竞争机制的引入, 增加了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如何使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转化为自觉充实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 从而提高市场竟争需求的能力, 无疑给新形势下职工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目标。
1.1 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是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 公司所面对的施工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大, 新材料的焊接领域不断的拓展, 建设施工的范围不断向着化工行业延伸, 面对这一系列的新课题, 我们必须在人员培训、技术管理、科研发展等方面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使职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实现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而企业职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和能力又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原动力, 根据这一要求, 就必须建立相应、科学有效的职工基本素质培训评价体系。通过针对性、综合性、可靠性和动态性等形式来准确地把握职工的个性特点,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品德、情感、价值观等内容, 同时, 还要客观地评价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发展潜力, 这是人们行为的稳定动力系统。只有把握职工的个性, 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智力开发、思维方式培养、创造力的培训, 以满足和适应市场竞争激烈的共性特点。
1.2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几年来, 为了企业的不断发展, 每年的生产工作量以10%-20%的目标值在逐年递增, 为了能顺利完成年度方针目标, 就必须要求优化结构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故然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人才, 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 而工种太专分工又太细, 只会干一种活, 已远远适应不了目前中石油集团军作战的施工理念, 必须走“一专多能”的路, 才能达到以最少的施工人员完成最多的生产量, 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佳化。例如焊工历来分工很细, 管焊工专门从事管线的焊接;铆焊工专门从事塔、容器的焊接, 这样的结局:管焊工不会焊接容器、铆焊工无法胜任管线的焊接。而现在的施工条件往往是很苛刻的,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工期却在无序的压缩, 而石化公司的施工高潮已逐渐趋于低潮, 建设公司大批量的工程必须走出厂门、省门, 这就要求出外施工的人员必须“身兼数职”, 一专多能, 焊工既会铆焊又会管焊、铆工兼带管工活、管工兼带油漆活、施工员兼带预算员等。这就要求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手段、培训的教材必须适应和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同时要采取将物质奖励与培训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形式, 鼓励职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费的方式积极开展职工有兴趣的第二专业的培训学习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 取得相应工种、相应级别的鉴定证书, 来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满足实际生产施工的需要。
1.3 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公司中操作服务人员岗位中有将近40%的人员属于特殊工种操作人员, 其操作技能的高低是公司能否安全、平稳、有效生产的根本保证和基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引进新技术, 新工艺、新设备无疑是企业增效的一种有利手段, 如何使职工在短时间内了解新的施工动态、掌握新的操作技术、能熟练使用和操作新设备, 安全、平稳、有效的生产是对现有培训的理念、方法、手段提出了挑战。转变观念、创新思维, 改变特种作业人员传统的培训模式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在保证原有的理论培训设施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电化教学、网络远程教学等设施, 及时使职工学习和掌握安全生产的基本技能, 同时要逐步开辟和完善管工、铆工、起重工、架子工实际技能操作的培训基地, 使公司主要工种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提高认识是有效实施培训的前提
尽管职工培训给企业带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 但职工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企业的内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干部和职工在思想认识上, 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缺少学习的紧迫感、主动性。职工文化层次悬殊太大, 一刀切的职业教育, 以及职工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够, 自觉学习及接受培训的意愿不强。基层单位重生产轻培训, 认为技术工人参加培训会影响生产, 派去参加培训班的常常是一些“专职学习员”, 绝大多数技术工人没有学习机会。在培训格局上, 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格局尚未形成, 从而抑制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部分的基层领导在培训上还存在着某些短期行为, 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提高, 只注重使用;或口头上重视, 实际上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或只重视产品数量及眼前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企业的发展后劲和长远利益;或由于培训效果不能立杆见影,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 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 因而忽视 或不愿对培训工作给与支持或投入等等。这种短期行为必将影响和制约我们企业的持续发展。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今天, 特别在建筑施工的激烈竞争的今天, 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是决定一个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国内外各项管理水平的提高, 管理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职工培训, 有效的培训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关键因素。长远的看, 培训是投资, 而不是开销。企业发展靠产品, 产品创新靠人才, 创新人才靠培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发展对培训的依赖程度将日益加深, 培训投资将会日益增加。如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够处于世界电冰箱十强, 称为全球五大冰箱市场基地之一,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强有力的职工培训体制, 他们十分重视职工教育培训, 培训学校平均每两年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脱产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的培训, 将更新所有职工的知识、提高员工的技能作为教育和培训的重点。又如青岛海信集团也是一个十分重视人才培训的企业, 1998年海信人力资源开发投入1000多万元, 他们成立了海信学院, 对经理人员、财会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每年选一批优秀业务骨干出国学习。海信集团总裁周原建认为:每年在人才资源开发上投入1000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然从数量上看, 它在海信的各项投资中不是最大的, 但是它产生出的效益可是最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是最划算的投入, 是投入产出比的最大的一项投入。海信达到了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 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盟海信, 海信的新产品不断涌现, 企业效益大大增加, 因此企业应改变不愿在培训上多花钱、多投入的观念, 适当的培训投入的确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
3 结合实际, 创新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实效性
转变观念, 与世俱进是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落实的关键, 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首先, 必须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把培训工作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 继续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和管理力度, 强化培训管理, 充分发挥职工培训部门的主导作用, 建立起与各级单位负责人业绩挂钩的奖罚制度, 齐抓共管, 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并逐步建立健全上岗培训、晋职培训、转岗培训、技能培训等制度, 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现代管理方式, 层层分解, 逐级落实;其次, 应建立起一套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真正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以调动职工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可以把职工培训列入职工晋级、升级、提干等奖惩程序, 培训情况存入职工本人档案、持证上岗;第三, 在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设计的基础上, 结合现有技术工人培训需求情况与工人的文化水平、技术等级、年龄等相关因素, 制定既能适应企业发展, 又能满足个人需求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 使其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协调, 从而引导广大职工自觉树立“终生教育”的新观念, 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主动性;第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 对单一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 而对复合型、多功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因此, 职工教育必须由单一性、狭窄性、专业性转变为多样性、广泛性、社会性, 必须走社会多方参与的联合办学、综合发展之路。要特别注重对职工进行第二、三技能培训, 以此培养一些“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 尤其是针对部分文化水平较高, 比较年轻、技术等级较高、上进心强、有抱负的人进行着重培养, 以增强企业工作的灵活性;第五, 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拓展培训的思路, 推动学习型组织新格局的建设。要树立职工培训是一种资源开发和基础性建设, 是投入少、见效快的有效形式, 是最具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实效性投入观念, 进一步提高认识, 开阔视野, 拓宽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思路。
在现代企业中, 企业职工培训不再是政府行为, 而是企业自身有需求的、主动的行为。企业要想把培训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和培训政策, 确定培训的原则、目标、框架等, 使企业的培训工作规范化、系统化。避免漫无目的的培训, 低效率的培训, 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培训, 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在培训方法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1) 应急培训:针对某项工程建设需求和人员资质要求所要进行的培训, 其特点是针对性强, 目的明确, 投入少, 见效快, 如公司组织举办的施工员、质量员的培训班等就是针对施工现场要求而进行的培训。 (2) 超前培训:即主动性培训, 从能力、水平管理的需要出发, 立足企业的发展目标, 积极组织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培训, 提高员工队伍的技术层次, 以适应知识、技术更新带来的对员工技术、技能的要求, 如公司组织的项目经理培训班, 建造师培训班等就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而进行的培训。 (3) 连动培训:即采取一人进修大家提高, 一人受训大家受益的培训方式, 使一人所学到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企业更多的人, 从而产生滚动连锁的培训效益, 如举办各类学习讲座培训班等获得新知识、新信息而进行的培训。 (4) 讲座培训: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请专家或教师到企业来进行专题讲座, 传授新的知识、新的信息, 或购置专题讲座的光盘, 进行专题培训, 以取得切实有效的培训效果。
企业的培训应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贯彻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定向培训的原则,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培训内容, 要选择适当的培训对象。实际上就是要达到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需求的最佳结合。企业需要通过某种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员工为了更好胜任自己的职位, 寻求更多的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机会, 而产生培训需求。这两种需求结合得越好, 培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就越好, 培训的效果就越好, 培训投入就有可能产生最大的效能和收益。企业培训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企业能认识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能真正对员工的培训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 加大对培训的投入, 企业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取长久的优势。
目前, 各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向着标准化、程序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对现场操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本身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进行生产建设外, 还必须持有相应、相关等级的技术等级证书。这就要求培训工作应该紧紧依靠各级领导的支持,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 向着多层次、多方位、多过程、多渠道的方向开展工作, 而不能单纯依靠培训部门来落实培训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 培训工作才能得到生机, 使更多的同志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新知识、新规范、新信息, 其最终产生的培训效益将会以成倍的效果回报于单位和社会。今年在公司领导的具体支持下, 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建设公司的培训大纲, 涵盖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三个层面的培训内容。在这次编写的培训大纲中, 最大的特点是:①培训与考核紧密结合机制。在培训期间将参训者奖金的一部分拿出作为职工考核基金, 考试期满合格者予以返还;优秀者酌情奖励;不合格者酌情扣除;补考后仍不合格者采取退出机制, 以此来鞭策职工认真学习, 达到培训的最终的目的。②授课奖励机制。将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津贴作为考核基金, 鼓励和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 动手能力较强的、职工为之信任的各专业兼职教师积极走上讲台, 将专业知识与公司的实际施工能力紧密地有效结合以获得有效的培训效果。这样既能为公司节约资金, 降低培训成本, 又能紧密联系公司的生产实际进行各种知识的培训和传授。
总之, 新形势下职工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担负着既要为生产和建设服务, 又要朝着市场化、竞争化的方向发展的重任, 为此, 职工培训工作必须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开拓的前提下, 进一步强化全员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使公司能够在新形势下逐渐发展、壮大。
摘要:通过培训, 可以使企业提高员工素质, 提高士气。员工知识技能的增加, 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从而增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降低新员工招聘的培训成本;员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性质, 具备了良好的工作能力, 会使他们更容易督导;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表现, 企业可得到生产、施工过程中因人员技能的改进、提高带来的收益, 而且可得到员工潜能激发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可以建立更好的企业文化, 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 为企业带来全面的经济效益, 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坚实的物质基础。
8.浅议新时期职工队伍建设 篇八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经济需要文化,文化驱动经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市场竞争向纵深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正从产品、技术、设备等有形方面的竞争,向品牌、形象、文化等无形方面的竞争发展。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互动作用尤为明显。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武器。因此,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准确把握重点,坚定企业文化建设理念
一是提炼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对企业先进思想、进取精神的概括和升华,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职工具有激励、导向、聚合、感召等作用。在提炼企业精神的过程中,首先要具有前瞻性。要依据企业经营管理总体目标和方向,超前提炼出企业精神,让企业精神与企业管理同目标、同步伐、同前进,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精神不断升华。其次要具有本土性。企业精神要符合企业的行业、地域、产品等特点,应依赖于企业本土文化的长期积淀,既要来自于职工,又要能够引导职工,真正起到导向激励作用。同时要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精神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和企业管理水平相适应,体现现代意识和企业个性,使企业精神凸现独特的企业魅力。
二是定位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企业找准在市场坐标中的位置,既要着眼于企业的实际状况,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战略。
三是强化职工道德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产品即人品,产品是人品的物化。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是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是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因此,应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正确处理关系,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
一是理论与实践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顺应时代前进主流,立足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既要重视企业文化理论指导、宣传、发动,又要防止不切合实际,停留在口号上,要采取实际而具体的措施,变为全体职工共同遵循的团体意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重在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从而形成适合本企业特点,职工乐于接受,真正成为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企业文化。
二是继承与创新关系。企业生产的产品、建设的环境、提供的服务等物质的有形文化;形成的传统习俗、共同价值观、特点的思维方式等精神无形文化,都是企业里一代代人创建、继承、发展而来,是企业历史的沉淀。培育一个好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它的渗透性和传承性导致不能随意更变。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微观领域的上层建筑是随着企业发展而发展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状况千变万化,结合其发展目标的变化提出新企业文化,是大有必要的。因此,企业文化应在创新中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使企业的经营理念、方略方向、员工价值观等更具有理性又处于领先地位。
三是研究与应用关系。企业文化既要重视研究、提炼、规划,又要注重宣传、发动、落实,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变“高贵文化”为员工身体力行的大众文化,真正起到铸造企业灵魂和精神支柱,发挥企业文化软科学的导向、凝聚、鼓励和约束的功能。
三、始终注重结合,筑牢企业文化建设根基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强化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不是具体的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活动本身,而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不是人际关系的现状,而是人际关系的现状所反映出的处世哲学;不是工作状态,而是这种状态所蕴含的对工作的认识;不是服务态度,而是服务态度中体现的精神境界。企业文化是一种“柔性管理”,主要是以价值观的引导和行为规范等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而现代企业需要的是管理科学、制度规范、考核严谨的“刚性管理”模式,这就好比人的两条腿走路,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前进,两者缺一不可。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手段,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介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找到了新的结合点,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活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突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作用,提高了思想性和层次性。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对象、目的、方向上是相通和相融的,二者互为手段、互为动力、互为纽带、互为对方服务,不能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应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相结合。现在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信息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依靠自身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此竞争力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和谐竞争力的根基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常说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意义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不仅要把员工作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更要把员工培养成为能系统思考、不断自我超越、在共同愿景下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的人。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和强化知识管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9.浅议新课改对政治教师的转变 篇九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能否发挥及其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以往制约中学思想政治课效益提高的最大因素,莫过于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讲理论、背理论、考理论”,与学生成长脱节,与社会生活脱节。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如何组织教法值得我们探讨和反思。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政治教学注入了一支强生剂,现行的政治教学日益符合时代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的改革及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评价观还不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对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之中。如何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搞好政治教学,依然是广大教师需要孜孜不倦求解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教学 政治教师
一、实现书本位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制约下,过分地强调课程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虽然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一次比一次更重视人的资源的开发,但以谁为教育本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又一次进行的课程改革,旨在实现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为此,我们必须: 第一、确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把学生看 作人还是看作物。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在口头认为学生是人,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把学生当做物摆布的现象,彻底改变把学生当着消极被动接受知识、应付考试的“存储器”的一切做法,把学生当着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上,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转变。第二、确立新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往往只专注知识和技能,甚或只专注考试分数,只重视人的工具价值。较少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事实上,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之中的。我们必须明白21世纪的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更不是单纯地追求考试分数,而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确立新的教师观和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知识的宝库、活的教科书、知识的化身。没有教师的教,学生难以学到知识。课堂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代替了学,会教才会学,教会就是学会,学会就是教会。形成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分数中心,学生和教师均成为分数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转,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教支配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单边活动,学的独立性、品格丧失,最终导致越教越不爱学,越教越不会学。甚至 2 造成师生对立,引发各种难以根绝的矛盾、后果。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上课不是单项的付出,而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教师应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学的主导,学生应是主体、主角。上课对学生而言,主体得到突现,个性得到展示,创造性得到发挥;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我们应在诸方面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实现由书本位到以学生这一人本位的转变。
二、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特别是国家专门机构审查通过并在一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教科书,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凭其而教,学生依其而学。在传统意义上,一直奉为圭臬,极具重要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政治学科就更为突出,政治教师既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马列主义的义务宣传员,既充满自豪感,又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宣传纪律,不得越教科书雷池半步,并且只能按要求进行“灌输”。刻板的规定,导致政治教学明显的“教死书,死教书”、“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倾向,弊端尤其突出。如此情况,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市场。必须坚决予以扭转,其最为有效的做法就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首先,“用教材教”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使然。思想政治新课 3 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思想政治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目标。这一规定同时也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学不可以再走纯知识化的老路,不可以继续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附属品。现行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和功能,实现其固有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功能和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可变性;教学过程的机动性、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先进性。思想政治教材仅仅是实现其根本目标的基本依据,而非唯一凭借,必须依据学生实际增添鲜活内容。做到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其次,“用教材教”是新的教材观使然。从新的课程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来看,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亦呈下降趋势。新的课程标准已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了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新编思想政治教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了。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教材特别是思想政治教材应不断加以开发和建设,以体现时代要求。教材原本不是圣经,应在实际使用中得到建设。广大教师虽说不是教材的编写者,但完全可以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可以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并发挥积极作用。再者,“用教材教”是思想政治课固有特点使然。思想政治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最直接地培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美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其实现过程必然是 4 动态性的。而思想政治教材则相对固定不变。如若刻板地使用一册相对不变的教材,那是万万不能适应动态性的灵魂工程建设之需要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用出个性化,用出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简单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新课程改革时刻,如若再简单地生搬硬套,机械地“玩条条”,那怎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怎能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那又将是多么的不切时宜、落后和可笑。
三、实现纯知识化课堂教学到课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转变。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还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实现根本转变,必须以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取代单一的机械的纯知识化教学。这势必要求我们做到:
第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学生这一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存储知识,充当“存储器”,而是学会探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必须克服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死记硬背,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特别是分数的束缚,做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第二,高度重视并搞好活动课教学。初中各年级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用活动替代了以往的课后练习。这是一种新型的更为别致的练习,这是充分考虑了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而作出的 5 重大改革,为青少年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觉悟创造了实践机会和具体前提条件。新教材对活动的安排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耀眼的亮点,得到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充分肯定。为保证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意规定用总课时20%的时间开展活动或进行实践,可见对活动课的重视程度。活动作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还在于活动本身的特殊功能。有专家言:活动是沟通青少年心理与社会的桥梁,是合成理性行为与境遇性行为的反应堆,是感悟人生与体验人生的场域,这是很有见地的。对青少年来说,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特殊心理变化历程,需要适当的形式予以修炼,而活动恰恰为青少年锻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了机会。青少年学生大可通过活动的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人生,获取终身有用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品德。我们教师不但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象等活动成分,而且要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究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第三,改革现行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思想政治课评价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行和成效。其“评价方式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坚决改变以死记硬背为主的纯知识性考试,坚决改变单一追求考试分数的评价标准,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老师大胆改革,开动脑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探究、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科学的教学理念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要上好每一节课,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及时转变角色,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定义为:教学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有也不需要有师生的平等。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政治课教学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的转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及时调整,重新定位,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实现“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把学生推上“舞台” 7 由他们去“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又要当好“导演”,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
2、认真组织讨论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教学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以人为本增强了学生讨论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讨论活动课为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运作载体和平台,使学生在特定具体的情境中,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去发现、感受、体验、探究与合作,从而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优化心理品质,培育健全人格,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充分重视讨论活动课,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与学习、生活实际、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确定主题,精心组织,采用“游戏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讨论”、“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形式,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发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流技巧等多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作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 8 实际,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我对课改的思考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治教师在应对新课改中固然有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但如果我们能主动地去改变教学理念与相关的教学方式,教学就会有转机,正如“穷则变,变则通”,在新课程改革有序进行的过程中,作为主战场的教学改革,理应成为我们各位一线教育工作者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也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此次课改的重任,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有一个质的飞跃,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教育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情境教学 篇十
李安全
(四川省仪陇复兴中学四川仪陇637668)
摘要: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途径: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通过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通过学生实验体验物理情境;通过社会生活展现物理情境。高中物理情境教学遵循的原则: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创设要有科学性;情境创设要有前瞻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多媒体,实验,社会生活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这种弊端,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为此笔者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用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有时未免单调、枯燥。而且有些物理问题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想象,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再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又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通过多媒体模拟电流的形成过程,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显得抽象,而借助多媒体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使电流的形成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从而有效地揭示电流形成的本质。这使得学生不但容易掌握知识,而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通过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再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教师的演示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示范。例如在学习《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时,教师借助于横波演示器演
示横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特征:波源的振动依次引起周围介质中的质点振动,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介质中各质点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仅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与能量等。通过这个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观察到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细节,直观认识到机械波形成的实质,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学生实验体验物理情境
学生实验分为测量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通过测量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例如在《长度测量》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就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圆柱体的直径、圆管的内径以及圆瓶的深度等。通过验证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直接参与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获得事实,如何从获得的事实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近一步理解了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更近一步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本质。通过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物理问题,从而获得结论,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也掌握了借助于图像等研究两个变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四)通过社会生活展现物理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物理教学中许多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之上,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些抽象的知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将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例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采访工厂、农村、电站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了解科技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实用价值的方案,这既能有效地使教学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高中物理情境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等资料,找到切入点,创
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物理情境。例如教师通过物理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情境创设要有科学性
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情境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情境过于繁杂,又会使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的兴趣。情境创设还要有层次性,有梯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三)情境创设要有前瞻性
物理情境的前瞻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所创设的物理情境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创设的物理情境必须具有前瞻性。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母小勇 李代志:《物理学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1.浅议新时期的成人舞蹈教学 篇十一
摘要:在成人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成人实际,明确成人在舞蹈训练中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体现成人舞蹈教学特色。本文首先分析了成人在舞蹈教学中的优势,接着从根据成人现状做到因材施教、在技能训练环节中渗透理论知识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的成人舞蹈教学策略。
关键词:成人舞蹈;优势;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公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成人舞蹈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振兴与普及。由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表演能力强、知识面比较广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认真探讨成人舞蹈教学的新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一、成人在舞蹈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成人的骨骼比较结实,具备很强的支撑能力,这在舞蹈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力量是进稳定造型的保证,比如,在双人舞蹈中的托人的动作以及独舞中的弹跳动作等等。这就需要在舞蹈教学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重点训练他们肢体的灵活性,这样的舞蹈动作才会顺畅。其次,成人具备比较多的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多元化,有着很强的观察能力,容易理解理论知识,快速的模拟舞蹈动作,这是成人舞蹈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再次,成人的自觉性以及忍耐性比较强,他们会用比较严格的课堂纪律来约束自己,用比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舞蹈训练的时候,能够忍耐高强度的训练,勇于战胜困难,这是舞蹈学习的必备素质。
二、新时期的舞蹈教学策略
(一)根据成人现状做到因材施教
在成人舞蹈教学中,要对成年人的生理以及心理进行准确的评估,确定上文所述的成人舞蹈学习的优势,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针对成人实际制定相应的舞蹈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够少走弯路,进一步提高舞蹈训练的质量。根据生理学的研究可以看出,人到了20岁以后,身体各个部位的生长也基本完成,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自觉性,能够自己主动的去探索舞蹈学习的问题。这就说明了成人在舞蹈训练中要想重塑软度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中每一步都要付出比较大的努力。同时也说明了成人有着比较好的理论知识学习的优势。在明确了这些状况之后,要按照从容易到难的训练原则进行训练。与此相反,如果在训练中急于求成,强拉硬搬就可能受伤,一旦舞蹈难度比较大,就需要训练很长时间,导致没时间对其他知识进行学习。可能有些学生是从少年阶段就进行了舞蹈训练,具备舞蹈功底,也可能有些学生天生的软度比较好,在学习中遥遥领先,但这些都是个例。总之,成人舞蹈教学的思想就是:不要求那些高难度的动作都做到位,只要求方法正确,要优化整体,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材施教,提高成人舞蹈教学成效。
(二)在技能训练环节中渗透理论知识
第一,要改变过去机械、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理论学习与动作训练相结合。第二,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演讲和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抓住学生在课堂训练中的主导地位。比如,扶把训练中的小弹腿,可以先让学生起“法儿”,之后吸起动力腿以及主力腿,还要立起半个脚尖,要抬头、挺胸等。这些简单的动作,学生觉得一看就会,但是在做的时候却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认真的讲解,说明在这个时候要以人体的力量为主,把杠杆补充共同的支撑,才能让这个姿势稳定,要告诉学生积极感受人力和物力配合、支撑在一起所产生的能量,理解扶把训练的要领。事实上,脆而有力的弹腿容易产生惯性对人体的平衡度产生冲击,但是由于人体以及把杆的支撑,导致惯性向训练的动力转化,传送到训练部位,增强了效果。总之,采用对能力以及知识并进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舞蹈训练的效果。此外,还要重视对学生传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用相对流畅的语言,叙述训练项目的名称以及动作、方法步骤,给学生才华展示的空间,提高成人舞蹈教学成效。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
在成人舞蹈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不是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即使有短暂的表演机会,也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演练,只能增加课堂教学经验,但是却不能满足舞台艺术实践的需要。舞蹈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实践过程中不但有舞蹈动作,还会有音响、道具以及灯光等等,学生只有在舞台演出过程中实践才能全面把握相关知识。进行成人舞蹈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就是走出成人舞蹈教学课堂,在艺术实践中掌握舞蹈表演技巧;其次是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以后的知识创新打下基础;再次是让接受知识传授的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经受锻炼,从而更好的适应舞台表演的环境,增强其心理素质,从而获取相对丰富的临场表演经验。总之,在成人舞蹈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成人舞蹈表演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准备过程中,不是是为了简单的排练几个节目,而是了解“一盘棋”的运作过程。总之,在成人舞蹈教学中加入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成人舞蹈教学要根据新时期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要,紧密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实施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实际表演中检验学成的成效,为舞蹈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乐.新时期改革成人舞蹈教学新思路[J].教育理论,2012(10).
[2]张孟国.简论构建成人舞蹈教学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3(09).
[3]周燕乐.成人教育中舞蹈教学方法浅析[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06).
[4] 陈路.舞蹈与语言艺术[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5] 李志晓.浅谈伴奏音乐对舞蹈教学的影响[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9).
[6] 于恋.浅谈舞蹈的数字化[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0).
12.浅议新会计准则下的应付职工薪酬 篇十二
一、新会计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的涵义及范围
(一) 新会计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的涵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最新准则,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 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受赡养人、已故员工遗属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 也属于职工薪酬。
此次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修订引入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辞退福利这两大内容, 从而使得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的有关规定更加充实和明确, 该准则修订以后, 包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他将适用于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不仅如此, 该准则涵盖了各类职工薪酬 (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 。新版的会计准则不仅扩展了职工薪酬在准则中的适用范围, 在职工的定义上还做出了明确的界定:除了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外, 职工范围还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另外, 关于劳务派遣问题, 新准则明确了规定:这些向企业提供服务和职工所提供服务相似的人员也包含在职工的范畴内。而不管这些人是否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由其正式任命, 这些人包含了通过企业与劳务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
(二) 新会计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的范围
本次修订充实了离职后福利的内容, 新增了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规范;充实了关于短期薪酬会计处理规范, 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失业保险调整至离职后福利中;充实了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完整地规范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下图为新会计准则下新旧准则的主要差异:
二、新会计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
旧版准则主要涵盖了短期职工薪酬和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旧准则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五险一金”, 计提比例应按国家规定, 借记“成本费用类”科目,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 (或住房公积金) ”账户。
新准则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等, 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账户。非货币性福利计量统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获得时, 可以采用成本计量。这主要是解决原准则中非货币性福利计量不一致的问题, 并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此次新会计准则关于对职工薪酬的修订后将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例1.某公司为化妆品生产企业, 共有职工200人, 其中生产工人170人, 行政管理人员30人。本月以每套成本为200元的化妆品发放职工元旦福利, 市场售价为每套300元, 增值税率17%。
新会计准则增加“其他长期职工薪酬”。该项科目的增加有助于包括实务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职工薪酬, 从而进一步规范与职工薪酬相关的会计处理。此外还整合了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辞退福利等薪酬。
例2.某公司2014年10月有2名销售人员放弃15天的婚假, 假设平均每名职工每个工作日工资为200元, 月工资为6000元。
①设该公司未实行非累积带薪缺勤货币补偿制度, 会计处理为:
②假设该公司实行非累积带薪缺勤货币补偿制度, 补偿金额为放弃带薪休假期间平均日工资的2倍, 会计处理为:
三、新会计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对实务的意义及展望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的修改对实务的最大影响可能体现在:以前准则没有明确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 在实务中仅在国有企业改制等特定情况下, 按照财务和国资管理方面的规定对统筹外离退休福利等予以预提, 并未建立起确认此类职工福利的常态化机制。现在新准则将这些内容纳入, 也就是建立了确认和计量这些事项的常态化机制, 因此原先很多没有予以确认和计量的表外职工福利负债将纳入表内, 对不少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报表将产生重大影响。
新准则界定的应付职工薪酬更加明确, 范围加大, 这意味着会计规范和监管其实更严了, 企业自主界定和操控的空间缩小了。另外关于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些重大的改变将会影响报表的主要指标分析。随着我国近年来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的形式不断丰富, 尤其是离职后福利计划日益发展, 现行的准则在很多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操作。这次的改革对于更多形式的职工薪酬福利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针对新会计准则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的展望:首先进一步细化非货币性福利的评价方法, 由于非货币性福利的核算涉及到的情况较多, 所以应该统一非货币性福利计价方法。再者, 规范新型职工薪酬的会计操作。最后, 要对预计负债中辞退补偿的定义进行重新界定, 从而为避免辞退补偿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和手段。
四、结束语
总之, 职工薪酬新会计准则与过去旧会计制度相比较, 并不仅仅是职工薪酬的涵义上发生了变化, 它在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处理、会计信息披露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我们对于新的会计准则关于职工薪酬的改变应该仔细研读, 从而为企业完善职工薪酬福利制度、准确进行薪酬核算,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摘要:职工薪酬在企业成本中地位特殊, 所占比重是仅次于原材料的“大头”, 且在第三产业中, 人工成本是第一大成本, 因此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在现行的财务体制下, 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应付职工薪酬。本次职工薪酬准则的更新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趋势。
13.浅议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 篇十三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演化,现代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众多因素之中,人才竞争已经逐渐成为当前企业最主要的竞争要素,因此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的概念涵盖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全部内容,将人力作为一种资源模式进行分析运用。它不仅包括智力、体力等人员的素质能力,还包括对人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的评价,广泛地考察了人员现有能力和潜能发掘的水平。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经常被人混淆。实际上两者分别产生于美国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究其共同点在于两者本质上都是指劳动者具备的能力,不但包括与生俱来的天分能力,也包括经过后天努力所获得的素质技能。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与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有所不同,前者作为财富的来源,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后者作为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是物质资本在人身上的价值凝结,关注的重点是收益问题。
二、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崭新理念,同时这也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方向。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约束激励机制,注重培养员工能力素质,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
第二,绩效管理。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发展,现代劳务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在此情况下,许多产业逐渐走向密集化、技术化、效率化的生产模式。因此,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将员工工作效益和团队绩效作为考核和奖励标准。
第三,团队培养。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员队伍的打造成为各个企业都非常重视的一面。在此情况下,打造团队的理念应运而生。建立一个优良团队将能够最大程度的整合企业资源,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得人尽其职,物尽其用。组织领导者在构建团队时,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以整体效能最大化为目标精炼人才,打造团队。
第四,手段新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现代人员管理已经囊括网上招聘、网上培训、网上考评等诸多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效率化。在此情况下,企业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掌握先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三、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已经上升为决定企业决策和战略的战略要素,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范畴、地位、手段都以“人”作为准绳,将人的发展和能力看作研究主体,因此其方法、理念等都与传统人事管理具有较大差异。目前我国虽然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研究,但效果依然不甚明显,基础依然薄弱。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管理理念滞后。由于我国原有人事管理理念的影响,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仍显滞后,不少新观念、新制度都难以推行,管理阻力很大。此外,不少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尚不深刻,仅仅从字面寻求含义,没有深入研究和学习。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停滞于表面或者难以深入开展取得成效。
第二,缺乏有效激励。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正确评价人才,只能算是“知”,而如何让每一块金子都闪光,则要依靠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我国,许多企业都存在着由于干劲不足、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导致的人力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我们从打造有效的激励机制方面下功夫。
第三,忽视人才培养。人员素质能力包含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另一方面则是需要靠后天的培养和学习。然而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忽视人才培养环节,仅仅依靠其本身的素质,没有及时地开展岗位学习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第一,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落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要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革新观念,参考决策,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优化人员配置,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制定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激发潜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效率与效益的结合。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要切实从实际出发,从员工需要入手,保证措施有效,激励得体。
第三,重视人员的素质能力培养。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将人作为核心。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必须要将每个人的素质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我国企业应该注重专业培训与多层次培训相结合,扩大培训的范围,注重培训的质量。将人员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并与考核制度相结合,切实提高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才新艳.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 .
[2]、赵曙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三十年的转变历程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1) .
[3]、林文俊.谈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现状[J].法制与社会.2009 (1) .
[4]、李鹤芝.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展望[J].现代商业, 2009 (3) .
【浅议新时期职工队伍建设】推荐阅读:
新时期质监文化建设探索11-02
论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11-23
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体系建设12-18
新时期教育惩防体系建设思考10-11
新时期以来反腐倡廉建设调研报告07-09
积极实践“三个代表” 建设新时期企业文化08-12
浅谈加强新时期县域农行企业文化的建设09-08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