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共6篇)
1.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篇一
第一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 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 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 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
1、例2、例3。课堂活动1、2、3、4。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
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 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 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
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 成功。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并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学生摆10捆小棒,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同桌可以合作摆 一摆,从而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 多的数。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 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 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这些数都超过了 100,都比100大。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我们先来数数。并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 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 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
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
(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 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3、在直条图上数数。
教师出示有刻度的直条图,先让学生 认识一格表示一百,再让学生从0依次数出100、200、300、„„900、1000。
(二)用实物数出一万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并问:几个一千是一万?生: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10个一千是一万(10000)
(三)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
1、让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同桌互相
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师可指名说一万的拨珠方法。(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万)。
2、师: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那么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同桌互相讨论,再交流得出: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10。
3、那么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同桌互相讨论,在全班交流得出:十和百之间的进率是十,百 和千之间的进率也是十,千和万之间的进率仍然是十。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个
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知道了个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
5、学生看书P3,读一读右下角的一段话。
三、课堂活动
1、P4—第1题,数一数,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
2、在计数器图上画珠子。(P4第2题)
3、填一填。(P4第3题)
4、下面的人民币每一扎是100张,各是多少元?(P4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空,再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00个一是100,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5—例
4、例5,P6—课堂活动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了解 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 不同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2、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数出 万以内的数。
4、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使学生 能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数出万以内的数。
2、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组成的。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突出计数单位,突破翻坎数。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那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那么10个一是(),10个()是一百,()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指名口头回答,全班齐读一遍。
二、师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数,并板书课题:数数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4,通过一根一根数小棒,突破翻坎数数的方法。
1、小朋友自己用小棒从九十七开始,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到一百二十。数好的小朋友可以同桌互相数一数。
2、指名全班交流。
师问:数到九十九,再往后怎么数? 生:该数一百了。(因为9后面添上1就变成10,10和90合起来就是 100。)
3、师问:一百二十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 生:一百二十里面有1个百和2个十。
4、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①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
地数,从二百九十三数到三百零 五,先独立拨珠数,再指名拨珠数。
②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二; ③再一个一个地数,从四百九十九数到五百一十; ④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五数到六百一十。
4、接龙数数
①一个一个地数,从六百九十六数到七百零八; ②一个一个地数,从七百九十七数到八百一十三; ③一个一个地数,从八百九十九数到九百一十三 ; ④一个一个的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五。
(二)教学例5
1、一十一十的数
⑴在计数器上从九百八十数到一千零五十;并说出九百八十由()个百、()个十组成的,一千零五十由()个千、()个十组 成。生先自己拨珠数数,然后填在书上,再和 同桌说一说这个数的 组成。师指名回答。
⑵在计数器上从一千九百数到二千零一十;并在书上填出一千九百和 二千零一十这两个数的组成。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⑶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
①从二千九百七十数到三千零九十; ②从三千九百二十数到四千一百; ③从四千八百七十数到五千零四十; ④从五千九百六十数到六千一百三十 师指名边拨边数其中的数,全班订正。
2、接龙数数
⑴ 十一十地数,从八百数到一千;
一十一十地数,从六千九百数到七千零六十;
一十一十地数,从七千八百九十数到八千一百三十; 一十一十地数,从八千九百五十数到九千一百二十。⑵ 百一百地数,从一千数到二千;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千四百数到三千二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六千五百数到七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七百数到一万。
⑶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四、课堂活动:
1、P6—2题⑴,先让学生看懂计数器图,再填空。
2、P6—2题⑵,由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数万以内的数)你学会了 什么?(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 千地数)
六、课后记:
写数 读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7—P9例
1、例
2、例
3、例4,课堂活动1、2、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 含义。
2、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广泛性、现实性。
教学重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教具准备:计数器、一些实物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计数单位?这些计数单位在计数器上是 怎样排列的?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 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指边说各个数位。并请生在计数器上拨出85个数,再写出这个数。师指名说是怎样写的。
生:十位上有8颗珠子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珠子就在个位上 写5。师:小朋友已经会写100以内数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写数和读 数。
二、师揭示并板书课题:
写数 读数
三、通过拨珠,探索万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例1
1、师:谁会拨二百八十五这个数?你是怎样拨的?
生:在百位上拨2颗珠子,在十位上拨8颗,在个位上拨五颗。
师:怎样写这个数?小朋友先自己写一写,再对同桌说一说怎样写的。并指名说。
生:百位上有2颗珠子,就在百位上写2,十位上有8颗,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就在个位上写5。
2、生看书P7例1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并在书上写出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指名上台板写,集体订正。
3、师:刚才我们在写这几个数的时候,是从哪位开始写的? 同桌讨论后,再全班交流汇报。
生:从高位写起,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那一位上写几。
(二)教学例2
1、师:小朋友会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六十吗?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指名拨。师: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生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指名上台写,并问为什么在十位写0? 生:因为个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所以写0。师:这个数该怎么读呢? 生:读作二百六十
2、生看P7例2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先写出这个数,再读出这个数。师:为什么这个数的十位、个位上都写0?
生:因为十位、个位上都没有,所以用零占位。
师:刚才我们在读这两个数时,末尾的零读出来了吗? 生:末尾的零不读。
补充: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这个数,学生写完后再读出这个数。
3、师小结:读数时,当我们遇到末尾有一个零,或者两个零,还 是三个零,我们都不读。
4、学生看书自学P8例2的后两幅图,先填写在书上,再和同桌读 一读,互相讨论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读法。师指名汇报。生: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教学例3 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师指名读,再出示卡片让 全班看着卡片齐读。
(四)、教学例4
1、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四千八百,请小朋友写出这个数,并对同桌 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指一生上台写,并说出是怎样写的。
2、学生在书上写出其它三个数,再同桌讨论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小结写万以内数的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几千就在千位上
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中间或 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课堂活动:
1、读出下面各数。(P9—第1题)
2、⑴读出第1页情景图中的数据;
⑵用四张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四位数,再读出来。(P9—2题的小道)
3、写出下面各数。(P9—3题)做在作业本上。
4、读我写。(P10—4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一第1、2、3、4、5、思考题。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2、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分地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练习重点: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教具准备:卡片、计数器等。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 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五位是()位。2、10个一百是(),()里面有10个一千。
3、个千、8个十组成的数十();6个千、8个一组成的数是()。4、3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二、指导练习
1、P10—1题,边数边写,写在作业本上。再集体订正。
2、2、P10—3题,(2005 3150 4510 5200)
①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指名说。②师:这四个数中的5各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生自己说,再同桌说一说,师再指名说。3707这个数中的两个7各表示多少?同桌说一说,再点名说。
3、P11—4题,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弄懂4328的组成和填写方法。然后,再独立完成⑵、⑶小道。指名学生上台填写,全班集体 订正。
3、小调查。填在书上。
三、独立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P10—2题)
2、看卡片写数:二千七百四十 一千零三 五千零八十八 六百零三 八千 一万 四千五百零二 七千九百
四、拓展练习 P11—思考题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多1,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少1,这个三位数可能是()。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
五、课后记:
大小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2—P14例
1、例2,课堂活动1、2、3、4,练习二1、2、3、4、5。
教学目标:
1、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掌握大小比较 的方法。
2、会比较数的大小。
3、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 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
教学重点: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讨论,寻求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数
1、P17—1⑴,依次写数; 997,998,(),(),(),()。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再指名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2、小朋友能一个一个地依次写数,能在线段图上依次写数吗?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指出一格是100,那么两格是多少?(200)三格„„ 十格、十一格呢?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填写。
3、请小朋友看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前面的数最小,越往后面就越大。
师:小朋友真能干!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小 比较。师板书课题:大小比较
二、师生共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出示800○1000,问:800和1000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 为什么? 生在书上填写,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再指名说。甲生:因为1000数在800的后面,所以800小于1000。乙生:800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所以800小于1000。
师:小朋友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根据数数的顺序,还可以根据位数不同判断数的大小。
2、我们再来看一看,师出示: 100○1000 500○1000 700○1000 900○1000 学生先独立填,再讨论如果不看图,怎样判断大小呢? 指名回答。(如果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位数少的就小。)
3、师:如果位数相同,又该怎样判断呢?出示: 200○800 1000○1100 生独立填写,在讨论判断的方法。
点名说怎样判断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是: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 大,位数少的数小;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如果千位上的数相 同,就看百位;百位上的相同就看十位,十位上的相同就看个位。
4、①小朋友你们想考考老师吗?请你出两个数,老师来判断。②同桌互相出两个数考一考。
(二)、课堂活动
P13—
1、2,学生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指名说判断的方法。
(三)教学例2
1、学生看书自学,师指导橘子的个数在哪一排画√,釉子的个数又 该在哪一排画○。
2、学生独立填完后,指名板填,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三、课堂活动:
1、P14—3,学生先在书上连线,再集体订正。
2、游戏:比大小(P14—4)师讲明玩法。
(1)两人出手指,每出一次,将两人手指个数的和各自填入自己 选定的一格中(和为10时不记);
⑵连续进行三次,各自组成一个三位数,数大者获
胜。
四、课堂作业:P17—1、2、3、4、5、6。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课后记:
较大数的估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5—P16例
1、例
2、例3,P16—课堂活动1、2,练习二7、8。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进 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
2、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 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教具准备: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请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每天给你们上课都要用到什 么东西?(粉笔)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盒粉笔有多少支。师生 同数,然后得出一盒粉笔大约50支。老师从中大约拿出一半的支 数,小朋友猜一猜现在盒子里大约有几支?(大约25支吧。)指 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师:小朋友真能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较大数的估计。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较大数的估计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出示装有大约40支铅笔的笔筒,那么这样的两盒大约有多少 呢?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猜的。
生:一盒是50支,两盒就是50+50=100,所以大约是100 支。
2、请生看书P15例1,先独立填空,在给同桌说一说怎么想的。指名 说一说。
3、师再拿出粉笔盒,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盒大约有40支,那么两盒大 约有多少支,三盒呢?四盒呢?
(二)、教学例2
1、让学生先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量完后,再汇报交流,得出一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7厘米。
2、生看一看这本书大约有多少张,(大约76张);
师:也就是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么100张这样的纸大约有()厘米;1000张呢?
3、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全班交流汇报。全班齐读得出的结论。
(三)、教学例3
1、师给每桌(四人一桌)准备一盘花生,让学生 估一估一盘花生 大约有多少颗。
2、分组讨论估计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估计的结果。
一种:先数出一把有多少颗,再抓一抓盘子里一共有几把,就知道 道一盘有多少颗了。二种:一颗一颗地数就知道有多少颗了。
三种:用自己的小杯子先数出一小杯有多少颗,再看能装几杯,就可以知道有多少颗了。
3、比较这几种方法,得出哪种估计方法最快、最好。
(四)通过这几道例题的学习,小结较大数的估计方法。
先确定一个数,再看较大数里面大约有几个这样的数,就可以很 快估计出这个较大数了。
四、课堂活动
1、P16第1题。师重点问是怎样猜的。
2、P16第2题。①师想一个数,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大约是多少。(给三次机会)②请一学生想出一个数,老师来猜一猜。(给三次机会)③同桌互相猜一猜。(给三次机会)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二第7题,看图后,说一说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练习二第8题,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22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课本21页例1的教学情境挂图,及写有多位数的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2450000=7245万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三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填空练习和“试一试”。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9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工业,应该怎能么办?
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22页中的“试一试”和“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1题、第4(2)题。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25页练习三中的第2—6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中的第2—6题。
1、第2题。
练习时,先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改写多位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
2、第3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4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4、第5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5、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五、课后反思:
3、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28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03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24”表示什么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习四中的第2、3、4题。
六、课后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37的内容和例
1、例
2、例3及练习七。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37的插图。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 - × ÷)、数字键(0 1 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181+63= 181-63=(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2、教学例2:
(1)、学生合作完成。(2)交流结果。(3)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教学例3:
(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2)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习题。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例1:181+63= 181-63= 例2:2680+2500=5180(元)答:共要5180元。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例3:7830+6780-13600=(㎏)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六、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课时
教学内容:P19—P21,整理与复习,练习三1、2、3、4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
2、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能熟练地读、写万以 内的数,以及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
3、通过回忆、整理、复习和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具准备: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理与复习
(一)、请学生回忆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可以看书回忆,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数数 写数 读数 大小比较 较大数的估计
1、师:在数数时我们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五种计数单位。
师:这五种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生做P19第2题,再集体订正。
3、师:我们是怎样写万以内的数,读万以内数的呢? 指名生说出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4、生做P19第4题。
5、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指名生说出比较万以内数的方法,再做P19第3题(做在作业本
上)。然后再集体评讲。
6、师:怎样估计较大数呢? 生回答后,做P19第5题。
师:你是怎样估计出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的?
生:先估计一个班的人数,再估计出一个年级的人数,最后估计出 全校的学生人数。
(二)师:刚才通过回忆、复习,我们知道了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写 数、读数,大小比较和较大数的估计。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小 朋友是不是这些知识都学得很好。
二、课堂练习
1、写数。P20第1题(让学生说出填数的方法)
2、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在()内打“√”。(P20第2题)
3、比较快慢。(P21第3题),让学生说出理由。
4、P21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写,再指名学生说出理由。
5、补充: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⑴一个一万就是一万个一。()⑵最大的四位数是1000。()⑶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写。()⑷一个四位数,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⑸五千零八十写作5000080。()
⑹306是一个两位数。()
⑺个位上的1,十位上的1,百位上的1,千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 同都是“1”。()
6、拓展练习(P21—思考题)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填空。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三、课后记:
课题:第一单元测试
一、测试目的:
测试本单元,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讲测试的纪律。
强调测试纪律,要求独立认真完成,养成完成后认真检查习惯
三、进行测试。
课题:单元试卷评讲
目的:评讲本单元试卷,查漏补缺。
要求: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认真修改,查漏补缺。
一、讲本次测试的大概情况。
二、疑难讲解
三、学生修正
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P43的加减法的关系及练习八的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P44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35-17=18(人)35-18=17(人)
六、课后反思: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P46-47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13+(8+5)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P47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的习题。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加法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
六、课后反思: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
P50的例
3、例4及P51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十的第1、2、3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113+96+87(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 57+62+138(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3)议一议:482-159+18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 283 1597 253。
164 317 403 4.教学例4:200-108-42(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1.做P51上面的课堂活动。
2.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99+100 =(1+100)+(2+99)+„十(50+51)=101×50 =5050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十的第1、2、3题。板书设计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例3:113+96+87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 =200+96 =296 例4:200-108-42 =200-(108+42)=200-150 =50
六、课后反思: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
P51的例5和练习十的第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1)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强调:867+98 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又比整
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
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做P52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的第4-7题。板书
设计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六、课后反思:
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的第8-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295+75=300+75一5()193一57=200-57+7()1823-780=1823-800-20()
152-(52+97)=152-52+97()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2.重点训练。(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发展提高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四、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的第8-11题
六、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54的思考题。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P55的第1题和第3题及练习十一的第1-5题。教学目标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确立知识结构
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2、整理知识。(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1、做P55的第一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②校对反馈。
2、做P55的第三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三、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四、总结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内容
P55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12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55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十一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3)练习十一的第10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十一的第12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7、8、9、11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3题和思考题。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二)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六、课后反思:
课题:第二单元测试
四、测试目的:
测试本单元,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五、讲测试的纪律。
强调测试纪律,要求独立认真完成,养成完成后认真检查习惯
三、进行试卷测试
课题:第二单元试卷评讲
评讲目的:评讲本单元试卷,查漏补缺。
评讲要求: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一、讲本次测试的大概情况。
二、疑难讲解
三、学生修正
认真修改,查漏补缺。46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1,第51页上的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
1. 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引导观察单元主题图)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小黑板一一出示这些问题)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指导看图),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教师: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30的变化规律。(2)师生共同小结。
(小黑板出示)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3)及时巩固。
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240×3= 240×3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小黑板出示。
第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2和议一议,第52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第3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 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新课
1、引导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李叔叔在桃园里摘了91箱桃,每箱能卖198元。”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这些桃大约能卖多少个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91看作90,把198看作200,因为200×90=18000,所以桃园大约能卖18000元。
教师:估算一下这些桃园大约能卖多少元,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1:198×91≈18000(元)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2.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篇二
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 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对角进行分类, 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 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 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 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 ∠1的度数是45°, ∠6的度数是50°, 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 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 度数是180°。∠5是周角, 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 等于2个平角, 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 ∠2的度数是120°, ∠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 我估认∠4是锐角, 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 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 已测得∠6=50°, 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 ∠1和∠6是锐角, ∠4是直角, ∠2和∠7是钝角, ∠3是平角, ∠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 因为锐角<90°, 直角 =90°, 90°< 钝角 <180°, 平角 =180°, 周角 =360°, 所以,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1平角 =2直角, 1周角 =2平角 =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 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 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经历估量、测量过程,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 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 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如图2)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 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 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 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 并分别比较∠1, ∠3, ∠5和∠7及∠2, ∠4, ∠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 (指30°角) 去拼∠1和∠2, 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 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 (指60°角) 去拼∠3和∠4, 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 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 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 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 (边展示边说) 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 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 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 (指45°角) 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 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所以,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 ∠3含有两个小角, ∠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得越大, 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 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 ∠3, ∠5和∠7四个角的大小, 有多大, 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 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 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 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要比对要计算, 不仅麻烦, 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再用量角器测量∠2, ∠4, ∠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 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 在估测时, 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 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 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 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 ∠4, ∠6和∠8四个角的测量, 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 ∠6比∠4大60°, ∠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 而且, 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 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经历多元作图过程, 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0°、45°、60°、90°、105°、120°、165°) , 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 再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 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 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 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 先画一条射线,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 画角时,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 通过刚画的点, 再画一条射线。最后, 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 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 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 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 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 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 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 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 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 =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 +90°=165°, 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 再接画一个45°的角, 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 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 (如图3) 。
生6:我补充画165°角的方法, 利用45°+60° +60°=165° (如图4) , 我的同桌利用180°—15° =165°也能画165°的角 (如图5) 。
3.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篇三
1、一根木料长36分米,要锯成4分米长的短料,每锯一次要用3分钟,锯完一段休息2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几分钟?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城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6千米,货车每小时行74千米。(1)如果两车开出4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2)如果两车开出3小时后,还相距48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3、一个四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是个位上数字的3倍,也是千位上数字和十位上数字的和,千位上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8倍。这个数是多少?
4、一个九位数,它的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6,任意相邻三个数的和都是15。这个九位数是多少? 5、20本语文书和25本数学书价钱相等,每本语文书比数学书贵8角。每本语文书的价钱是多少?
6、叔叔比小冬大19岁,叔叔的年龄恰好是小冬年龄的3倍还多1岁。小冬多少岁?
7、六年级一班40名同学在毕业会上互送一张贺卡,一共需要多少张?(提示:每人送出的卡片是39张)
8、一个书架有两层,上层有图书310本,下层有图书170本,现在上下两层都拿走同样多的本数,上层剩下的本数正好是下层的3倍。一共拿走多少本书?(提示:上层比下层多的本数÷上层比下层多的倍数=拿走后下层的本数)
9、小明爷爷的年龄减去15后除以4,再减去6,最后乘以10等于100。小明爷爷的年龄是多少岁?(提示:倒推)
10、周末,王老师和张老师带48名同学去划船。大船限乘6人,每条船租金30元,小船限乘4人,每条船租金24元。怎样租船最划算?(提示:因为大船便宜,应先考虑租大船,并尽量不要有空位置。)
11、李师傅计划每天生产零件240个,1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个,工作了12天后还剩下多少个?
12、水果店运来280千克香蕉,进价每千克5元,卖价每千克7元,在运送过程中损坏了24千克,还支出运费150元。这批香蕉全部卖完后能赚多少钱?
13、一件工程,3个人完成需要3周零3天,照这样计算,4个人完成这件工程需要多长时间?(提示:先求出一个人完成这件工程需要的天数)
14、买6把椅子要用150元,一把椅子比一张桌子便宜11元。买6张桌子要用多少钱?(两种方法计算)
15、工人安装下水道,前6天安装了372米,照这样的速度,还要15天才能完工。这条管道有多少米?
16、爸爸和儿子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爸爸每小时走6千米,儿子每小时走4千米。爸爸带了一只狗,狗用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向儿子跑去,遇到爸爸或儿子后立即折返,直到爸爸和儿子相遇才停。狗跑了多少千米?(提示:狗跑的时间就是爸爸和儿子相遇时用的时间)
17、商场上午卖出一种钢笔46支,下午卖出同样的钢笔88支。下午比上午多收入504元。每支钢笔多少元?
18、一个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992米的公路。前14天一共修了448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需要多少天?
19、大小鱼缸的鱼条数相等,如果从小鱼缸拿6条放到大鱼缸,大鱼缸的条数是小鱼缸的5倍。原来大小鱼缸各有多少条鱼?(提示:从小缸拿出6条放入大缸,说明大缸比小缸多(6+6)条,同时大缸比小缸多(5-1)倍)20、师傅与徒弟同时各自开始加工56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35个,师傅加工完这些零件时,徒弟还需4小时才能完成。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21、学校图书室买回故事书、科技书和文艺书共121本。其中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科技书比文艺书多7本。这三种书各买回多少本?(提示:设科技书为“1”倍,那么故事书就是2倍,增加7本文艺书也是1倍,总共就是4倍)22、5台车床3小时加工135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2台机床8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23、一次数学竞赛,共有25道题,答对一题给4分,答错或不答均倒扣1份。小强共得60分,他答对了多少道题?
24、甲乙两城相距614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68千米,行了3小时后,车速提高到每小时82千米。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到达乙城?
25、一本故事书共560页,小敏每天看32页。她2月28日开学,今天是2月11日,她能在开学前看完这本书吗?
26、一部电视连续剧要播放966分钟,每天从20:30到21:15播放,中间还要播3分钟的广告。播完这部电视剧需要多少天?
27、一辆汽车前2小时行驶130千米,后3小时行驶225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8、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8杯时,连瓶共重880克,倒进20杯时,连瓶共重1420克。一杯水重多少克?
29、四年级三个同学小冬、小青和小文参加数学竞赛,他们的平均成绩是95分,其中小冬得了98分,小青得了93分,小文得了多少分?
30、玩具厂计划14天生产玩具840个,实际提前2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个玩具?
31、甲乙两城相距976千米,王叔叔早晨7:00从甲地乘坐速度为每小时82千米的火车,在晚上7:00能赶到乙城吗?
32、学校买回4个篮球和5个足球,一共用去567元,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9元。篮球的单价是多少元?(提示:把5个足球看作5个篮球,总价就还要增加5×9元)
4.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篇四
1. 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搜集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产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一、欣赏古诗
配乐、配画朗诵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 自由练读,用喜欢的方法识字,读准字音。
抽生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全班交流:通过诵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感到疑惑?重点交流体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千古绝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 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2. 再读一读,第一首诗抓“别”,第二首诗抓“送”、“深”谈谈体会。
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体悟诗中浓浓的离别情、深厚的朋友情。
3. 指导背诵(结合图画、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举行朗读比赛。☆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参考资料
☆高适(702~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曾任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别董大》原诗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为他送行,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5.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篇五
教学内容:
第135页至136页总复习中第12~16题;第140页至141页第17、18、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加深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周角、平角的概念及
周角、平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进一步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等和相交关系。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6.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篇六
数 学 教 案
教师:
2015年秋季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1、万以上数的读写
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 第1题
第2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08。4007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26970000和35651以及4896000。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出示例题。(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上2050006和307000490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108000430和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
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0。
(4)、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想一想”。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3、4题。
第3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例
3、例4和“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教学时间:2015年9月8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里填上﹤或﹥。
290()300 456()480 3700()3720 2223()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写作: 三千万零三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44554和366128 16499和16504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练习一中的第6—11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3、进一步感受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面。教学时间:2015年9月9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在“多位数的读写”这一节内容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读写多位
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评判肯定。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5题。
第6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评析,学会检验自己写的数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怎样比。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教师应多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多1”与“多1万”是不同的。
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图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课后反思:
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1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万”作单位的数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难点:把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9260000=7245万 15000000=()万 14000000000=()亿 80000000000=()亿。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6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 “试一试”和“想一想”。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260000改写成26万,把320000改写成32万。再用26万+32万=58万(kg)答:
3、练习。
让学生完成教师板书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2、3题。
第2课时: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例
3、例4及第12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能用“万”作单位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计算。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出示例3。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8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应该怎能么办?(千位上的数比5小时,直接舍去万位后面的数,然后加上4个0;千位上的数比5大时舍去万位后面的数后要向万位上进1,然后再加上4个0)
534670≈530000 38290≈40000 ③用同样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值。(注意:要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8420004613≈800000000 463214560≈500000000(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11页中的“议一议”和“试一试”。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140753改写成14万,把207980改写成21万。
再用21万-14万=7万(m²)答:
四、巩固练习课件展示,学生完成。
五、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题、第6题、第7题。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二中的第5、8—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0题。
1、第5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
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第8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9、10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课后反思:
3、数字编码
第1课时: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11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1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5页“议一议”。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6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24”16
五、布置作业:即时练习
第2课时:数字编码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1、固定电话号码
2、小区门牌号
3、借书卡
4、公民身份证号码 教学反思:
4、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认识计算器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8的内容和例
1、例2及练习四。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2、教学重难点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17的插图。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1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输入数。(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输入以上各数。(3)、全班交流用计算器输入数的和清除数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数中,如果把18133输成了18163,怎么办呢?
(4)、学生合作完成“试一试“。
2、教学例2:
(1)、了解例2内容。(2)、学生合作完成。(3)交流结果。(4)做一做:
3、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48= 17300+5497= 6897+5329=
三、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用计算器计算:
1680+9275= 25736+2673= 4765+32789= 21003+125=
第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9的内容和例3及练习四。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81+1263= 25181+4563=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1)、出示题目:
(2)、小组活动:说一说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3)、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P19的议一议、算一算、试一试)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四1—4题。
第3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练习四5-8题。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181+1063= 45181+543=
二、授新课
指导完成练习四5-8题。
4、整理与复习第1、2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中的第1、2、3、4、5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与练习回忆知识点。
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5题及补充题。
1、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第3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4题。
用计算器计算:同桌1个报数,一个计算。交替进行。
4、第5题。
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疑难问题想提出来? 第3-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练习五中的第1-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读写及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1)小题是有关多位数中“0”的读法问题。5800200千位中的0应读出来。
第(2)小题是有关多位数的改写问题。用“亿”作单位时,应先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再在末尾添上“亿”字。
第(3)小题的表述是正确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通过对第(2)小题的反馈、交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中提出的3个小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第6题。
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答案即可。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中的思考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5课时:综合实践课
第6-7课时:单元检测课
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时间:2015年9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数之间的关系。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习题。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35-17=18(人)35-18=17(人)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P30-31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
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 4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13+8)+5 13+(8+5)女生完成 24+(73+6)男生完成 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a+b)+c=a+(b+c)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P31的课堂活动1题。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七的1、2题。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
加法结合律: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第3课时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1的例3及P32的“课堂活动”2题和练习七的第3-4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电子白板出示例题3 113+96+87(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 57+62+138(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7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2 83 1597 253。47 164 317 403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七的第5-6题
第4课时 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3的例4及P34的“课堂活动”
1、2题和练习八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正确运用规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连减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4.教学例4:电子白板出示例题4。250-58-42(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P33的:“议一议”、“算一算”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八的第3-5题。板书设计
例4:250-58-42 =250-(58+42)=250-100 =150(套)第5课时:简便计算(二)教学内容:P34的例5和练习八的第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72 75+25 64+236 439+161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1 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1 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1)电子白板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强调:867+98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又比整
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
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做P5234的“课堂活动”3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的第6-7题。板书 简便计算(二)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第6课时: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8-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376+94=376+100+6()295+75=300+75一5()193一57=200-57+7()1823-780=1823-800-20()152-(52+97)=152-52+97()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2.重点训练。(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 5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1 534+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的第8-11题
五、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36的思考题。板书设计
第7-8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37的第1-2题以及练习九的第1-9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37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九的第1-5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3)练习九的第7-8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九的第9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九的第6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二)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课后反思:
第8-9课时:单元检测 第10课时:单元试卷评讲
-502 +186+863 39
三、角
第1课时: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
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教学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3.教学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
射线。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2完成练习十第1~3题。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和射线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2个直有限长 直线无直无限长 射线1个直无限长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44页例1,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板书:角的度量)
二、进行新课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希望。
四、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1-4题。
第3课时: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例2页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种类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个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直角,1个平角=()度
2、教学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45页下面的3个例角。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
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教学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知道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几种角的基本特征。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5-7题。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3。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重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二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习: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8-9题。
第5课时:作业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10-15题 教学目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推荐阅读: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09-03
我们爱祖国(西师版四年级教案设计)09-29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06-29
西师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案09-2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西师版)10-22
《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12-03
二年级上册语文字词句整理(西师版)07-28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西师版二年级上册)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