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羊肉面初一作文(共4篇)(共4篇)
1.一碗羊肉面初一作文 篇一
有一个人,她在你内心最深处;有一种爱,它无私奉献、不图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母爱如玉般纯洁、象牙雕刻般精致;母爱是那么灿烂夺目;是那么伟大;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妈妈是辛勤的园丁,抚育我们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我们刚探出头的那一天,妈妈就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用在了我们身上。我们长大了,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而妈妈却已渐渐老去。妈妈照顾小时候的我,教会我做人的道理,现在轮到我们来照顾妈妈,报答妈妈了。
看见妈妈工作下班回来疲劳的双眼,我决定亲自下一碗鸡蛋香肠面给妈妈吃。第二天一大早,我见妈妈还在熟睡,就轻悄悄的爬起来走到厨房,拿起两个鸡蛋和一个平底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打鸡蛋,所以只能回想着妈妈的`方法。我拿起一个鸡蛋,往锅边上敲了两下,它还是毫发未伤,我又重重的敲了一下,鸡蛋全碎了。无奈之下,我只好拿来抹布,把鸡蛋扔进垃圾桶,不甘心失败的我又拿起一个鸡蛋,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终于把鸡蛋打到了碗里,真是失败乃成功之母啊!接下来就轻松多了,往锅里倒油,把鸡蛋翻面,调味,荷包蛋就完成了!接着开始下面,往锅里倒水,等水开了,就放入适当的面、盐、酱油、葱、生姜,就大功告成了。最后把切好的香肠和荷包蛋放到面上,鸡蛋香肠面就完成了。看到这样的“杰作”,我甚感欣慰,毕竟这是我第一次下厨啊!再难吃我也尽力了。
妈妈起床了,吃了一口我做的面,笑着说:“这,这是你做的吗?”我摸摸鼻尖,点了点头,“好吃吗,咸不咸,淡不淡?”我生怕自己做的不好吃。妈妈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了。”早餐过后,我喝了一口我做的面的汤,咸死了,我不禁感觉鼻子酸酸的。
妈妈的爱是最幸福的,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妈妈的叮咛是最亲切的。
2.一碗不同寻常的面作文800字 篇二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之一。其中的“一杯齑o,手自d油葱”两句诗引起了我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面,对于北方人来说是每天必吃的主食。我吃过各种各样的面,但唯独有一碗面不同寻常。
我的奶奶是一位乡村主妇,在我出生后就搬到城里来照顾我,在她做过的饭菜中,最让我吃不腻的就是她亲手做的面条。
以前很小不懂事,每次吃面条多少都会剩一些,奶奶好言相劝让我吃完我都不听,后来在家人的要求下,每年我都参与到麦子的夏收,炎热的天气里收割麦子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深深地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刚好,今年的麦子成熟了,因为我们没有夏收假期,今年的夏收劳动力主要就是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他们回老家收麦子,我去上学,心想这下我终于可以自由几天了。几天后夏收结束,他们都回到了城里,我看到妈妈和奶奶手脱皮了,而且妈妈也黑了许多,这些变化她们可能还没察觉到,但是我看到了,晚上爷爷笑呵呵拿出半袋子面粉说:“今年收成不太好,这些面是新麦子做的,你不是爱吃面条么,过几天你考试的`时候让你奶奶给你做一碗香喷喷的面条。”
时间过得真快,6月21号下午就是我们八年级生地会考的日子。早上起床后听到厨房已经在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我走近一看,奶奶已经在准备和面了。我问奶奶不是中午才吃面吗?奶奶回答,这要提前准备食材,和好面要醒一整子,这样做的面条才好吃。突然间我发现奶奶做面条的思路,像极了我学习的思路,瞬间意识到下午就要考试了,我要先复习复习,我自觉地关掉了电视去看书。中午11点多,厨房再次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奶奶将早上和好的那块面放在案板上反复地揉。此时的情景像极了我们考试时拿到卷子放在桌子上一样,奶奶将面团揉好了之后进行加工。没一会功夫,奶奶就将面团加工成了粗细均匀的面条,煮熟后再拌上调料各种蔬菜,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就做好了。
一碗看着简单却并不寻常的面,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爱。学生是面粉,老师是和面剂,每天我们将零零碎碎的知识汇聚起来,形成面团,在考场上才能游刃有余。
3.一碗扯面经典散文 篇三
中午时分,又到了吃饭的点儿了。
繁华都市写字楼下,几个不大的饭店里里外外拥挤着,“黄焖鸡米饭”“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这几乎成了每天必须要面对的选择了。一边是饥肠辘辘,一边是吃得已经不想再吃的老几样。从这头走到那头,从这家走到那家,对一顿午餐的渴望,还是萦绕在心里的那故乡的味道。
老家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铺满了金灿灿的“麦毯”。现在这个季节正是收麦子的时候。在我的记忆里,芒种前后,是一年中最忙碌、最劳累,同时也是最欢乐的时候。收割、打场、播种,家里人起早贪黑,与时间赛跑,麦子颗粒归仓,秋作物种到地里、发芽,一家人的希望就在这黄土地里延续。
清晨,雾气笼罩下的村庄,黑卷尾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把村庄唤醒。这是一种早起的鸟,黎明时分,它站在高高的枝头,“刺本儿叉本儿留儿”声音婉转、高吭,乡亲们根据叫声给它起了个名儿“刺本儿叉”。这是一种有“神气儿”的鸟,乌黑的羽毛,尾巴分叉,每年春天从南方飞来,在村里的大树上结织上精致的巢。在老家,这种鸟和燕子的地位一样,是不允许孩子去伤害的,若哪家的孩子伤害了这两种神鸟,是要瞎眼的。
伴随着鸟的鸣叫,乡亲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男劳力把镰刀磨得飞快,把扫帚用铁丝捆牢,把架子车轮胎充满气,主妇们则准备早饭甚至是一天的饭食。
老家的早饭是传统的“馍、菜、汤”。头天晚上用酵子发好面,第二天一大早,上锅蒸,圆的叫馒头,方的叫卷子,统称为“馍”。早饭的菜很简单,要赶时间下田,没太多时间做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钱用在生活消费上。咸菜是最常见的,大头菜、腌蒜头、腌蒜苔,各家都会备有成缸成坛的。我小时间最喜欢吃的是“香椿辣椒泥”——干红辣椒放铁锅里炒焦,放入石臼里加盐加香椿叶一起捣碎,加水调匀,滴入香油,即成美味。新出锅的馍,掰成两半,中间夹上辣椒香椿泥,那个香、那个辣、那个美呀!汤就太简单了,蒸馍后的水,放入一点面粉勾成的糊糊,烧开即成,老家叫“糊涂”。
就在一家人开始吃早饭的时间,母亲已经开始准备中午的饭了。新麦子磨成的面,筋道大,母亲把面粉放入瓦盆里,加水,和成软软的面团,然后再浇上一瓢清水,用“锅摆”盖上,让面团充分醒上一个上午。
中午,劳作了一上午的母亲直起身来,拍拍手上的泥土,要回家做饭了。自留地里,母亲精心打理的小菜园,笋瓜(西葫芦)、倭瓜(南瓜)、豆角、荆菜、苋菜等,嫩嫩的,正是新鲜的时节,母亲的竹篮里塞得满满的。回到家里,择菜这样的小活儿,自然就是我们小孩子做了,豆角剃去丝筋、掐成段,荆菜、苋菜去掉老茎,择干洗净,放在筐子里。母亲把嫩倭瓜切成长条,和豆角一起,入盐腌起来。
农家大锅台,最深的记忆是风箱、锅摆、火钩、蓖子、炊束,这些还能叫得起名字但今天却不容易找到的物件,构成了农家厨房的朴素。土坯垒起来的锅台,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个铁锅,一个灶口加柴,两个锅都能加热。通常情况下,大锅做主食,小锅炒菜。我家人口多,自然铁锅也很大,足足能容纳下十几口人的主食。锅里加满水,拉风箱烧火这事,往往是由我们兄弟几个轮流来做的。三夏时节,闷热难耐,中午站在院子里亦能大汗淋漓,坐在锅台前烧火,是我们兄弟几个最不愿意做的事。经过一番争论加上父母的责骂之后,达成协议,轮流烧锅,一人一天。不过,寒冷的冬天,狭小的厨房灶台前,几个小脑袋还是愿意挤在一起的,一是为了取暖,二是火膛里有热腾腾香甜的烤红署、嘎嘣脆的烤玉米。
水还没烧开,母亲把早上和好的面端到院子里。面已经醒了一个上午,软软的摊开在大瓦盆里。上面薄薄的一层水,面很粘,母亲从盆底揭起面团,拿起来,用力向盆底摔去,再揭起来,再摔下去……在“嘭、嘭、嘭”有节奏的声音里,面团越来越软,越来越筋道,以致于最后可以扯拉成长长的薄薄的面片,母亲冲去手上的面糊,又加了一碗水在面团上,继续醒上一会儿。
在风箱呼呼的声音里,水开了。母亲掀开锅摆,把腌好的南瓜、豆角倒进锅里。黄色的南瓜、嫩绿的豆角,在锅里上下翻滚。母亲把一个方凳子放在锅台前,端起大瓦盆放在凳子上,两手从盆里的边缘抓起面团,向上一提,左右一扯,软软的面团在母亲的手下,扯成了一张面片,面片拉到一定厚度的时候,下到锅里——这就是“扯面”名称的由来吧。各人口味的不同,有人喜欢吃厚的大块的疙瘩面,可以扯得厚点;有人喜欢吃软软的薄薄的面片,可以扯得薄点。所以,也把这种面食叫作“疙瘩面”。往往小孩子喜欢吃大的面疙瘩,牙口好,面疙瘩筋道有嚼头;爷爷奶奶上了年纪,喜欢吃又薄又软的面片。母亲在扯面的时候,先扯厚的,后扯薄的,厚的耐煮、薄的易熟,一家人老老少少在母亲的手下,都能吃得舒服。
就在母亲手中不断的拉扯下,大瓦盆里的.面团成了厚薄不一的面片,在锅里翻滚着。母亲用勺子推了几下锅底,防止粘锅,这才又盖上锅摆,端下大瓦盆,放到院子里。一大盆面,一家人的饭食,小时候我是端不动的,扯面的过程,是一气呵成的,中间不能停下。滚烫的开水,狭小的厨房,母亲的脸涨得通红,汗水顺着脸往下流,偶尔会溅到盆里、锅里。就在母亲这汗水的味道里,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继续拉动风箱,滚上两滚,一大锅扯面熟了。母亲把筐子里的青菜,依次下入锅里,苋菜吃熟,先放,煮一滚,荆菜吃生,要等火停了再下。
若是赶上我们家人谁过生日,或是这一天出力的活儿多,母亲会从鸡窝里摸出几个鸡蛋,打散,滑入锅里,锅里的鸡蛋穗儿黄黄的,嫩嫩的,是最容易勾起馋虫的食欲的。
淋上香油,加入盐巴,小院里弥漫起了香味。为了让扯面能很快地冷却下来,母亲把锅里的扯面盛入到大瓦盆里,端到院里的老榆树下。
“吃饭了!”
一家人拿起碗筷,依次盛好。
院子外面是一个小池塘,四周被柳树环绕。绿荫遮蔽下的凉爽,是吃饭的好去处。到了饭点,四边邻居也都端着碗来到池塘边,搪瓷碗、小瓦盆,汤面条、捞面条、扯面……席地而坐、其乐融融。一般情况下午饭是不备菜的,随面食吃的,也就是自家腌的咸菜。各家饭菜各不相同,大家一边吃,一边聊,东家长,西家短,谁家的麦子长得好,哪家的鸡下了几个蛋……这个时候,最快活的是小孩子,端着自家的碗,却盯着别人家碗里的。邻居也不介意,到谁面前,会把自家的饭菜夹起给小孩子吃。
“农村的孩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奶奶说这话是有道理的。
农村的午饭是可以吃几个小时——吃完回家再舀一碗出来,吃饱了就把碗放在一边,继续海侃。往往等到该下地干活了,大家才收起各自的碗筷,拿起镰刀、扛起木叉,往田里去了。
时令已经是端午,乡下已经飞扬起麦子的味道。都市之中,花花绿绿的男男女女,依然匆匆,只为生活而奋斗。
4.面初一作文 篇四
曾何几时,小小年纪的我时常看《还珠格格》。不必说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多愁善感的紫薇、凶狠恶毒的皇后娘娘。她们的容貌我都已记不太清了。可当在我四岁半时,我无法忘记它的模样与声音,真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四岁半时,我还在痴迷于《还珠格格》中的搞笑片段,无所收敛地大笑时,电视中出现了紫薇,此时她也正唱着我多不懂的一些词,只是匆匆瞥见在她膝下的一架不知是什么的小玩具。我天真地问妈妈:“妈妈,那个东西是什么啊?”妈妈略倾侧头望了望,“古筝”。两个字就像在我心中扎根似地留下了。耳畔突然响起一阵音乐,我大笑的声音停下了,静静地聆听着那个名为古筝发出的声音。
那种声音平和沉稳,悠扬自然,似乎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望着紫薇纤细的手指滑过古筝上的“线”,便会有一阵清脆的音乐传来,那一阵声音,似乎那声音传入了我的心底,是悲亦或是喜,只是静静地,稳稳的。我的心也开始泛起一阵又一阵的涟漪。静了,一切都静了,我浮躁的心沉了,稳了。就像是一轮魔法一般,渗入我的心中。我被施法了,这才回来。发现电视情节已经换了,脑海中极力回想古筝的.摸样:没有很大,上面有很多琴弦,人用手指在上面拨着琴弦,就会传出一阵“魔音”。起码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已经是很有吸引力了。
虽然只见过一面而已。
于是,我吵闹着要学。我第一次将手触及琴弦,有一股力量充斥着全身。“叮……”,清脆的声音再次响起,那声音是传自我手中的,似乎又添加了几分魔力。
那一年,我五岁。
稚嫩的小手,还不能十分有力地拨动着琴弦,天真无邪的我,还不能流利地弹奏出一首曲子。但,这已足矣。
现在,我快十三岁。我曾无数次地带上假甲,拨动琴弦。可是,一切都只因为我与古筝的一面之缘。
只见过一面,还是在电视上的,却让我对古筝情有独钟。真的,如今,我无数次演奏着曲子,古筝带给我的没有烦恼,却只是一味地带给我宁静。
我,好像真的被施了法。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古筝已变成了我的一个知音,先是让肤浅俗气的我爱上了它,又让我浮躁的心沉静下来。
【一碗羊肉面初一作文】推荐阅读:
羊肉的营销策划方案12-02
初一参观博物馆700字_初一作文06-24
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命题作文:我的初一故事11-01
初一乐事作文06-08
作文初一变化06-18
初一有作文07-02
初一作文参考07-06
寻秋—初一作文07-07
初一秋雨作文07-10
初一事情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