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2024-11-0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17篇)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纳入教学计划

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日前出台该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规划,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规划(—)》提出,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保证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以及研究生在校期间100%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程,形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精品课评选、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研讨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高校应健全学生心理咨询的预约、重点反馈、值班、档案记录和管理等制度和程序,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互配合,提高咨询工作的实效性。改善心理咨询工作环境,增强咨询的`便捷性和保密性。适应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努力提高咨询服务的针对性。

同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制订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预案,建立由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精神卫生、教育主管部门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精神科职业医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全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能力。

根据市环保局网站公示的环评受理情况,位于集美文教园区的厦门理工学院将新建一座教学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8亿元。

公示的材料显示,截至,理工学院在校学生已达21653人,按相关指标,学校校舍规划建筑面积需达59万平方米左右,但目前面积缺口仍有约15万平方米。学校用房面积不足,可能制约学校的发展。

新建的教学楼将由一栋6层主楼和两栋2层裙楼组成,主楼主要功能为教学科研办公,西侧裙楼为学术报告厅及图书馆,东侧裙楼则为阶梯教室。该教学楼预计12月开工,6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期间,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科技作品成果展示亮相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该成果展将持续至12月3日。

大学生创新成果展览区设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综合体育馆内,浓缩了两岸不同层次高校的特色研究成果,包括两岸大学生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创意作品的展示和产品说明会两大部分。

两岸大学参展展位共30个,其中,大陆高校20个展位、台湾高校10个展位。展品丰富多彩,富有创意,展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科技成果类,主要是理工类科技作品,如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实物、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各类科技成果。对象主要是机械、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环保等工科类学生目前拥有的以上各类科技创新作品,如有基于arduino的四轴航拍飞行器,成功应用与青运会门票系统的微元码标识读设备,3D打印系统,有智慧病床系统等等。第二类为创意项目类,主要是文化艺术类创意作品,如策划案例、概念产品设计、影视动漫产品、摄影作品、文化著作等各类创意成果。对象重点是针对设计艺术、动漫、英语等文科类学生目前拥有的以上各类创意作品,例如便携式吸油烟机,不纠结的垃圾桶,新型下水道井盖,概念时装或新型家具等等。

除了有丰富的成果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综合体育馆内还安排了大学生创新科技作品成果说明会,两岸大学生作项目创新点与创新理念介绍、与会企业代表对感兴趣的项目现场提问,每个参与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意向,与参会企业洽谈合作应聘事宜,有合作意向的学生、高校和企业现场就举行签约仪式。

本次活动首次增加大学生创新科技成果说明会,逐步形成了大赛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就业、校企合作为导向的基本理念,直接推动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进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篇二

我们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 学生一直在快乐教育的理念下成长。学校早在1998年就开始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从最开始的一间心理咨询室到现在设备齐全的成长指导中心, 我们通过广播、报纸栏目“空中心桥”“心灵花园”向学生传播心理知识, 通过“走进心灵”校园电视剧讲述成长的故事, 通过“心语信箱”打开学生的心结。这些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心理知识的普及和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上, 要想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体验、得到心理品质的训练, 就必须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们先尝试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每月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并对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班主任进行培训, 要求他们以学生为主体, 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事实分析等手段, 充分感悟, 不断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 并激发出自我培育、自我训练、自我指导的强烈动机。在此基础上, 由教育者直接总结或者师生共同讨论, 最后由教育者启发、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心理问题的矫治的目标。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制定发展性的活动课目标

1. 发展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 心理辅导课的目标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班级设置服务小岗位活动, 低年级目标是熟悉岗位职责, 中年级则应该着眼于“沟通”, 抓住“换位思考”, 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可重复的交往情境中反复演练, 提升良性沟通习惯。高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可以从自信的角度, 分析胜任岗位的优势与不足, 这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自我接纳的程度。

2. 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是具体的、可行的, 可操作的, 例如, 我们不能泛泛地把“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作为活动课目标, 而应把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 如主动去沟通———敞开心扉, 接纳、肯定、尊重对方, 保持在人际沟通中的人主动性;善于帮助别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身体面向说话者, 眼睛看着对方, 表情专注, 给对方简短的语言反馈。

这样的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 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进行训练的。

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的确定是以目标的制定为依据的, 同时根据学生在入学后心理上的变化, 我在不同的时间段开设了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特征的课程, 比如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师生方式、社会期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导致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低落、考试焦虑恐惧等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适应性障碍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 我设计了活动课《我是小学生》、《大家都来认识我》《我们都是好朋友》, 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低年级孩子最大的学习困难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我设计了活动课《神奇的注意力》, 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体验到注意力集中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并习得一些注意力集中的方法。

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活动中充分体验与分享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要想让课堂生动有趣, 学生主动参与, 活动课从形式上来讲应该是活泼的、轻松的、自由的;从内容上来讲是充实的, 学生能畅所欲言的, 能够深入学生心灵让其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 所以活动课的整个过程要能够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在课堂开始环节, 可以通过热身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放松学生心情, 拉近师生距离, 为后面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情绪铺垫。比如, 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智力、气质、性格、兴趣、态度等心理小测验,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 了解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短处, 也是为揭示主题做铺垫;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兴趣, 营造课堂气氛。

五、引导师生反思, 促进心理不断成长

一堂心理活动课下课, 对学生来说, 课堂上有没有收获, 有没有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 观念有没有改变, 问题有没有得到缓解, 以后在生活中能不能运用课堂的收获灵活面对问题, 这些不只是评价一节课的有意义与否, 更是有意义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实现自己的课堂目标, 有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有哪些环节是需要改进的, 也是值得教师课后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保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简析[J].教学与管理, 2009, (03) .

[2]黄国英, 雷玉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09) .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篇三

1.以学科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类价值取向的课程以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为目标,关注学科知识本身的理论体系,以事实、概念、原理、结构等形式表现。这类课程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心理素质或心理品质所包含的内容作为构建课程的主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功能;另一种则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根据心理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为学科,以心理学知识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按照心理学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课程组织,从而导致课程知识化、成人化,脱离现实需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知性”特点和普及性功能。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心理学知识,而且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错误的。

2.以经验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类价值取向的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把获得经验和体验作为课程的支点,强调活动、实践和心理训练。这类课程可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活动课的形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正式的活动课来对待,而且纳入课程计划编入课程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充分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从而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另一种是活动的形式,即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课程不再是文本,也远非某一过程,而是一项项行动,一次次实践。还有一种就是心理训练的形式,即有些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如磨难训练、生存训练、心理拓展训练等。以经验为取向或者说以活动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活动具有主体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开发性,有利于学生获得经验和心理体验,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但容易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容易产生“活动主义”和形式化倾向。

3.以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类价值取向的课程把心理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强调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这类课程可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辅导形式,即教师根据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这种形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健功能和预防功能。另一种是咨询形式,即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负责心理咨询的人员对来访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功能和治疗功能。再一种是自助形式,即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组织学生自学或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自学、互助的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这一取向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从学生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但这种类型课程难以保证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容易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以上三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类型分别以不同的课程流派为理论依据,即学科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和问题课程理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策略,每一种课程类型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特定的指导意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看,这三种课程都存在,但以活动课程最为普遍。我们应把三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类型有机地結合起来,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的反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体系及模式。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1.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称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是学校列入课程计划并通过显性课程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施加影响的一类课程。这一类课程通常又可分为两种类型模式:一是学科课程模式。即较为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这种模式的课程具有知识性、基础性和问题逻辑性等性质,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二是活动课程模式。即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课程形式。这种模式的课程具有活动性、主体性、互动性、体验性和感悟性等性质。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独特优势,这种课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

2.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称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它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情感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整合性、潜隐性、依附性等性质。这类课程通常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学科渗透模式,即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活动渗透模式,即在各种活动中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环境渗透模式,即在校内外环境中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类课程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

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经验——问题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学科”旨在提高它的系统性,强调“经验”旨在提高它的活动性,强调“问题”旨在提高它的针对性。

2.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综合。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学问或普通教育。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自我选择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功能为重点,所以说它是核心课程,在某些年级应当成为必修课。就解决心理问题而言,又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个别性,所以常常采取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单就课程形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又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心理健康教育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对学生的认知、心理、人生观、价值观、态度等产生影响的各种学习环境。教育部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这是它成为“显性课程”的依据。然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远远超出“显性课程”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

4.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各种教育活动、教育工作的综合。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外,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5.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6.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心理教师,更需要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同等重要。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或作为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组成部分需要有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应当是“学科、经验、问题”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尤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课程四要素的整合,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可获得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心理训练、心理暗示等“结构性知识”,又可获得经验、体验、心态、态度等“非结构性的知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其中的各种课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此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兴起。今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将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

参考文献

[1] 何树德.基于“互动论”体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学与管理,2006(13).

[2] 陈光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6(06).

[3]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问题与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6(04).

[4] 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教师教育研究,2006(03).

[5] 陈庆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6] 赵青山.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吉林教育,2006(01).

[7] 徐美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06).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观察的重要性,提高观察兴趣;

3、通过观察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

2、掌握提高观察能力的方法或技巧。

三、教学难点

1、学会观察的方法;

2、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准备观察能力测试题。

2、多媒体教室。

3、ppt课件。

4、白纸。

5、教学时间:40min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法两军对阵,互相隐蔽在山坡和山坳里。一天,早上8点,德军某将领从望远镜中观察到对面山坡上有猫出现,第二天早上8点又观察到同一现象,第三天同一时间山坡上又出现了猫。假如,你是那位发现猫的将领,你对此现象会怎么解释?

那位将领得出这样的结论:“按照习惯,连级以下的干部不能带小动物,自有师级、旅级的长官才能带小动物。因此那个出现猫的地方就是对方的高级指挥所。”随后德军用大炮轰击那个隐蔽的指挥所。就是这只猫给法军带来了灾难。可见,在战争中,观察是否敏锐可以决定某场战役的成败。生活中亦如此。

那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己的观察力呢?

2、测试学生的观察力

图中有两对图形是完全相同的,同学能在多长的时间内把它们找出来?

测试结果:在1min内找出来的观察力最好;1-2min内找出来的观察力好;2-4min内找出来的观察力一般;4min后找出来的同学需要锻炼自己的观察力了。

3、观察力的训练

活动1,图中一共有几种动物?请同学们写出来?5min

请两位同学起来说出他们找到的动物

答案:大象、马、狗、老鼠、猩猩、猫六种动物。

点评:观察前我们要做好准备,在明确观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观察;观察注意顺序,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部就班,系统进行。可以考虑:从整体——局部——细节,再由细节——局部——整体,进行有系统、有顺序、有层次的观察。

活动二,仔细观察图,回答相关问题。4min。请学生上讲台写出答案。

1、哪些木条是水平放置的?

2、哪些木条是倾斜的?

3、倾斜的木条中,哪一条倾斜角度最大?

4、A和G相接触吗?

点评:观察时,还要善辩多思,分析比较,尽可能地抓住事情本质。可以观察事物的特点,寻找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以及与已有知识间的联系。

活动3,画中画了一共多少样东西,请写出来?10min。学生分组讨论。

点评:观察时要注意:

1、明确观察的目的;

2、根据观察目的任务选择观察方式;

3、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

4、充分运用已有经验;

5、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

5、课堂结束。

六、老师总结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篇五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愈发宽泛,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平台来浏览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被这些信息所误导,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小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畏挫折和挑战,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模式建立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应试学科,是以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信赖教师,将心中的烦恼倾诉出来,教师也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学生摆脱烦恼的困扰,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优良品格,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用较为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之间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帮助,并且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有效的控制个人情绪,与同学保持友善的交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会真正的发挥实效。

6.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太仓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形成在校长领导下,由德育处牵头,以年级长、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在全校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心育氛围。

2.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管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认真迎接 “苏州市中小学合格心理咨询室”的复检。

1.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个案研究的搜集整理工作和个案跟踪研究工作。

2.进一步完善心理室的管理,使管理更规范,科学。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在开展心理教育常规工作外,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通过黑板报、橱窗等出一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推荐相关书籍给教师,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让他们学习一些调节心理的技巧,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开展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我校每天坚持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课,根据实际的情况各年级各班级进行轮流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课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组织主题班会课。各班级充分利用班会活动课,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5.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良好行为规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继续开展“校园之星”、“雏鹰争章好少年”、“班级文明之星”、“校园礼仪之星”等一系列活动。

6.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不同年级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7.交通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动。通过邀请校外辅导员举行讲座,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遵守交通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8.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提出建议,以帮助问题学生真正从心里阴影中走出来。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家庭环境。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心理咨询室新学期宣传。

2.学生个人心理资料的收集.3.心理讲座。

7.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 篇七

关键词:高院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 通过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高职院校加大了教育课程的教学力度及深度, 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

1、生活心理教育

主要是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 如情感教育、素质培养、人际指导等, 主要是对学生做人的教育。

2、学习心理教育

主要是通过专业心理知识, 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方法,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职业心理教育

主要是为学生在职业定向、职业分析、职业兴趣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参考, 让学生加强职业认识及职业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问题

1、筹建时间不长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时间短, 起点低, 较之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 既缓慢又不平衡, 并且存在诸多的不足, 如一些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难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无法保障心理教育质量和效率;存在应付上级检察的现象。

2、领导重视不够

有一些高职院校领导没有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认为可有可无, 往往安排一些非专业教师担任此职务, 致使该课程形同虚设;或者将之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 仅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不予普及, 不能把它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3、师资力量不足

联合国教文组织曾要求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具备以下资格和训练要求, 即要具有教学文凭、教师资格证书、五年以上教学经验, 以及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

4、体制规范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 在高职院校中尚存在管理不规范, 体制不顺等状况。一些教育工作者境况尴尬, 专业地位难以得到确认, 其编制不属于教师体系, 往往归于行政系统, 难以在教育岗位上获得长远发展, 甚至无法继续教育和参加学术交流。

5、存在误区较多

其实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存在不少的误区,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6、专业研究较少

一些教师习惯蹈袭现有教程, 照本宣科, 缺乏对相关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 而这两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 如果不能顺应社会实际、客观事件及学生群体的需求, 自然会影响到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三、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

1、加强教学管理

(1) 提高思想认识。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要严格贯彻有关文件精神, 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工作, 注重制度制定、机构建立、场地建设、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心理教育评估体系、资料设备配备等方面的建设, 并保证落实各项措施。

(2) 确立专门机构。要想保障心理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 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指导委员会, 并派专人主管工作, 下设多人辅助执行, 全力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划、协调、组织和实施等具体工作。

(3) 健全管理制度。要想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实施, 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如《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规划》、《心理健康教育 (部门、人员) 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等, 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 将教学业绩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薪资待遇挂钩。

(4) 加大工作投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需要, 学校要配备合适的专业人员、提供相关设备和场所、投入必要的工作经费,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地开展心理测试、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各项活动。

2、加强师资建设

(1) 拓宽培养途径。注意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专业, 或抽调学校中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加入, 并吸收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充实师资队伍。

(2) 加强日常培训。目前非专业人员在师资队伍中占有多数, 加强他们的专业素质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所以有必要进行系统化的日常培训。

(3) 加强资格认证。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为避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有必要确定教师的任职资格。

3、健全课程体系

(1) 开展必修课程。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归入教学计划, 确保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能够保证其科学性、有效性。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实施形式, 为学生提供维护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方法。

(2) 适设选修课程。学校可适当选设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需求的多样性, 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以及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

(3) 开展活动课程。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方式, 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和培养提高。比较注重趣味性、自主性、多样惟、灵活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4) 发掘隐性课程。老师可以通过特定的教育环境, 传递给学生一些非公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人格。

4、课堂教学方面

(1) 注意特色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尽量开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 消除学生的消极心态, 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

(2) 提高实用性能。要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遴选教材内容, 体现高职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特点, 从实际需要出发, 构建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课程体系。

(3) 优化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例外, 可寓教于乐, 寓教于无形中。同时结合学生情况, 制作出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的教案、课件等, 并注意讨论分析法、行为训练法、心理测试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新型授课方法。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项系统教学工作, 也可谓是一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艰巨任务。在学生群体中, 特别是新生, 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及自身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慧敏.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职教论坛, 2004 (4) .

[2]孟楠.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6 (02) .

[3]赵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控与教育并重[N].科学时报, 2007-2-6.

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篇八

关键词:复原力;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

复原力(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Anthony(1974)在研究中介绍了“心理免疫儿童”的概念,意指面临挫折、挑战却能够良好发展的儿童。其后许多研究探讨儿童与青少年暴露在危机环境中却有良好适应的问题,引发了保护因子的概念。Rutter(1987)认为“研究这些人为什么和如何使个人活得有自尊和充满自我效能,而不只是去了解什么原因使个人放弃希望”会更有意义。这些促使人们开始探讨和研究复原力的概念。

一、复原力的概念界定

对于复原力的定义,研究者们还没有达成一致。传统的复原力的界定可划分为三种取向:特质取向、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特质取向定义复原力为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Werner,1995);过程取向定义复原力为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强调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以及作用的机制(Luthar等,2000);结果取向定义复原力为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当面对严重威胁时,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强调完成性的结果(Masten,2001)。

学界对于单一的三种定义取向均有所批判,从实际研究的需要来看三者也的确各有局限,因此,学界产生两种新的定义趋向,一种是将复原力理解为能力和过程的结合,如Masten(1990)等提出复原力是调节压力、高危情境与消极结果之间关系的保护因子或保护过程;另一种趋向是将能力和过程区分开,即分为复原、复原力以及自我复原力。其中,自我复原力指个体拥有的个人资源,包括自我、人格和认知的因素;复原力则指个体拥有的所有的个人资源,包括代表内部的自我复原力,也包括其他外部资源,如家庭、朋友、社区等的支持;而复原则用来指代动态的过程,指个体在负面事件的影响下,保持良好适应和健康成长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对复原力又有新的认识。香港“成长的天空计划”的研究者们认为,复原力是人天生的潜能,是面对危机或困境的适应、内在的改变、自我校正及复原的一股动力。Richardson(2002)将复原力定义为“每个人内在的一种动力,它促使人追求自我实现、利他主义、智慧、和谐的自我奋斗,并与个体的精神资源的相协调。”美国的“加州心理弹性动态模

型”(2003)也认同复原力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天赋潜能。

二、复原力的保护因素

有关复原力的结构,研究者们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复原力的保护因素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保护性因素可以被定义为复原过程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特质或是情境(Dyer&McGuiness;,1996),是与危险因素相互作用,降低或改变由高危因素可能导致的消极结果的因素。保护因素又包括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其中,内在保护因素主要指个体的特性和能力,外在保护因素则指来自家庭、社区等个体外部环境的保护和支持。

笔者以“resilien*”+“protective factor”为检索式在web of know-ledge平台中搜索复原力保护因素相关的英文文献,得到被引用次数超过50次的文献45篇;同时,在CNKI平台中以“resilience”的各种中文翻译(复原力、抗逆力、心理弹性等)为关键词,在核心期刊及各类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搜索复原力保护因素相关的中文文献35篇作为补充。通过对这些文献阅读和整理,笔者将文章中提及的复原力保护因素提取并做频次统计,剔除只出现一次的因素后,最后得到几个排序在前的保护因素,包括:自信、社会支持、清晰目标感、稳定性(情绪)、问题解决能力、积极自我意识、积极认知模式、合作交流、学术学业成就。这一结果对后续复原力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复原力研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启示

目前,在复原力研究领域还有一些争议,不过在某些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如:复原力现象发生的两个判断标准,即确实存在的逆境或可能将面对不可避免的风险因素,以及良好的适应和发展的结果;人人身上都有复原的潜能,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一定会获得良好适应结果;个体所具有的复原力保护因素越多,其面对风险和挑战而获得良好适应结果的可能就更大等等。另外,也有研究认为,不同群体由于年龄和文化等的差异,其保护因素可能并不相同。

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意义。同时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形式,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也可以从复原力的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心理健康课程目标设定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内的心理健康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着心理健康课程的方向,也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编写教材、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目标的设定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参考复原力研究的成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着重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里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幽默感、乐观信念、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目标感等。而在目标设定方面,则应该有对复原力研究中所总结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复原力保护因素的涉及,以切实保证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这也反映了目前积极心理学关注优势和资源的积极取向的要求。

2.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选择的启示

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课程目标的设定相符。复原力保护因素的研究结果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复原力的干预研究中也不乏成熟的课程干预内容。笔者通过总结目前国内外青少年复原力干预研究发现,积极认知,情绪调节,问题解决能力,社交技能是目前青少年复原力干预中最集中的干预主题。另外,上文提到的诸多复原力保护因素也均可以成为良好的课程主题。

3.对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启示

笔者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克服困难、发展自我的潜能和动力。因此在课程实施方面应该考虑通过适当的形式引导学生发展和促进这些潜能发挥作用,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丰富的复原力干预研究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精心选择的主题和内容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体验活动的应用,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此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认知行为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合理的认知模式,并习得积极的应对策略和问题解决技术;同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家长、学科教师、学校以及社区的资源引入心理健康课的实施当中,以此全面促进学生内外保护因素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复原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周贤.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2):87-89.

[2]邵蕾蕾.心理复原力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3):18-20.

[3]韦海燕.大学生复原力的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4]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314-318.

[5]徐慊,郑日昌.国外复原力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424-427.

[6]钟宇慧.香港抗逆力辅导工作及其启示:以“成长的天空”计划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3(77):29-35.

[7]Luthar S S,Cicchetti D& 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

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0,71(3):543-562.

[8]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

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127-238.

9.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九

贯彻国家22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卫疾控发〔20xx〕号)精神,以《xx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示范区的作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服务平台和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合格学校,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为宗旨,继续落实《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示范区推进工作方案》(教基〔20xx〕号)、《x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专业建设与规范管理的通知》(xx教基〔20xx〕5号)、《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做好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和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xx教基〔20xx〕34号)、《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学开展“提升学生积极适应能力”主题教育的通知》(xx教基〔20xx〕1号),遵循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理念,高质量履行“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工作职能,促进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长足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为依托,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进而提升专业服务效能;

(二)加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与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合格学校建设;

(三)加强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建设,积极发挥中心教研组成员的示范引领职能。

(四)坚持开拓创新,积极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评价、区域教研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三、工作重点

(一)决策服务

1、协助市局继续开展提升中学生积极适应能力、安全教育宣传主题活动。

2、协助市局完成新一轮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授牌工作及第三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推选工作。

3、编印《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态》第41、42、43、44期。

(二)课题研究

已申报十三五课题与项目研究及十三五课题滚动申报

(三)专业指导

1、坚持每周五下校指导

2、坚持每月全市研讨活动组织

(四)重大活动

1、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服务新平台试运行

2、组织开展20xx年xx市中小学新生适应状况监测活动

3、组织xx市第八届中小学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小学组)

4、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研修活动

5、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换届调整

6、举行xx市中学第二届校园心理剧大赛

7、依托管理与服务平台,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8、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9、制作《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与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风采集》

10、协助省教科院组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讨会

四、月度安排

20xx年1月

1、修订完善20xx年xx市中小学新生适应状况监测报告

2、平台升级改造

3、制定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换届调整方案

4、下校指导

5、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xx年2月—3月

1、完善新学期工作计划

2、召开新学期工作布置会

3、平台升级改造

4、编印《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态》第41期

5、制定xx市第八届中小学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小学组)方案并下发

6、完成新一届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调整

7、下校指导

8、全市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

9、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xx年4月

1、第八届小学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筹备

2、新平台试运行

3、召开新一届市中心教研组全体成员会议

4、全市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

5、下校指导

6、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xx年5月

1、举行第八届小学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

2、协助市局继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主题活动

3、协助市局完成第三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推选工作

4、新平台试运行

5、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xx年6月

1、协助省教科院组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讨会

2、新平台试运行

3、编印《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态》第42期

4、下校指导

5、筹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6、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xx年7月

1、新平台试运行

2、筹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3、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xx年8月

1、新平台试运行

2、筹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3、筹备xx市20xx年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工作

4、制定新学期工作补充意见

5、召开新学期工作布置会

6、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xx年9月

1、启动xx市20xx年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工作

2、制定xx市中学第二届校园心理剧大赛方案

2、全市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

3、下校指导

4、平台运行维护

5、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6、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20xx年10月

1、开展xx市20xx年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工作

2、举行xx市中学第二届校园心理剧大赛

3、下校指导

4、编印《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态》第43期

5、平台运行维护

6、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7、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20xx年11月

1、开展xx市20xx年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工作

2、下校指导

3、平台运行维护

4、全市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

5、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6、课题研究活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20xx年12月

1、完成xx市20xx年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报告

2、平台运行维护

3、编印《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态》第44期

4、下校指导

5、全市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

6、制作《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与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风采集》

10.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1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本校重点工作为抓手,坚持以育人为本,规范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我校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工作

(一)队伍建设

1、教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副班主任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1)本着全校的教师全员参与的形式,更好地利用各项资源,使我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新颖、长期、面广、有效地开展,形成长效机制。

(2)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希望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使我校的教师队伍中有较多的教师取得上岗证。

(3)“知心姐姐”信箱的更好建设。开展对本校3——5年级学生的个别咨询。

在第1次心理广播中对全校学生进行“知心姐姐”信箱开设的宣传,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烦恼通过小纸条的方式记录后投入信箱,由老师个别加以辅导,帮助学生疏导,解决他们的烦恼。同时,咨询教师做好记录,资料的保存。

(4)针对教师提出的压力过大的问题,拟邀请相关专家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以帮助教师解决需要。

2、学生(1)、在学生群体中有选择培养个别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知晓一定的心理知识,组成一支“快乐小精灵”队伍,做好师生间信息沟通的桥梁。(根据学校计划再按排)

(2)、采用多途径、多形式对学困生、德困生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在心理上进行疏导。(“围绕“培养自信心,养成好习惯”这一主题对学困生开展心理指导服务,如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等;围绕“培养责任心,养成好品德”这一主题利用实例对德困生开展心理指导服务)。

(二)心理咨询室建设 根据学校的资金情况,加大经费的投入,在维护现有资源的基础

上,对心理咨询室再进行一定的基本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舒适、温馨的氛围。

1、活动器具的完善与更新。

2、有针对性进行书本的添置。

3、绿色植物和餐巾纸的增添等。

(三)内容安排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知心姐姐”信箱的建设,及时做好信箱资料的反馈、整理与归档)。

2、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1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 篇十一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据此有人说,“心理健康”是作为一,项教育内容提出的,不能把它作为一门课程看待。其实,这是一种误会。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一般认为,课程有三种涵义:第一,课程作为学科既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也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各种活动的总和:第二,课程作为目标计划,是指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的预期结果;第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从课程的涵义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门课程。

另外,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更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课程。

当前,课程内涵表现出如下一些发展趋势:

第一,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第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的价值,

第三,从强调教材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第四,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第五,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第六,从只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教给学生一些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一提课程,有些人就把它等同于学科课和正规的课堂教学,于是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实践表明,学生之所以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因为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心灵的放松。

目前,许多学校有意或无意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使之成为一种“空无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把这个“空无课程”转化为“实际课程”,是许多学校所面临的并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其理论依据

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以学科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作为构建课程的主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第二,以经验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获得经验和体验作为课程的支点,强调活动、实践和心理训练。

第三,以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强调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这三种课程模式分别以不同的课程流派为理论依据,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它们的涵义如下表表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组织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综合性课程,其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不是“问题本位的综合课程”,不是“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也不是“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而是“问题一经验一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强调“问题”旨在提高它的针对性,强调“经验”旨在提高它的活动性,强调“学科”旨在提高它的系统性。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综合。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学问或普通教育,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选择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功能为重点,所以说它是核心课程,在某些年级应当成为必修课程。就解决心理问题而言,它又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个别性,所以,常常采取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单就课程形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也常常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对学生的知识、心理、人生观、价值观、态度等产生影响的各种学习环境。教育部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显性课程”的依据。然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远远超出“显性课程”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各种教育活动、教育工作的综合。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外,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即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综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及评价学习结果的整个过程。在教育界,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其特点是从人的行为出发,通过行为控制完善人的行为。

第二,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加涅的“指导教学”,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等。主要特征是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完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上三类教学设计模式共存,都有其合理性。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曾经如此评价这三类教学设计模式:《管子·权修篇》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重视外显行为的改变,可视为“树谷”工作,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重视知识获得,可视为“树木”工作,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人格培养,可视为“树人”事业。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当采取兼容并蓄的教学设计。这里所说的兼容并蓄不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而是指教学方法。因为,在教学目标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内容上,虽然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切入点不同,框架结构有很大差别,但是,它们所涉及到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或者说大同小异。在教学评价的问题上,几乎一致认为,必须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绝不能仅仅采取考试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问题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有些教师擅长“提示型教学法”,往往只采用口述形式进行教学。

有些教师擅长“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法”,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问题。

有些教师擅长“自主型教学法”,教师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在学生需要时提供适当帮助。

以上三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提示型教学法”适合于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法”适合于彼此影响、相互启发和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自主型教学法”适合于独立探索、发现和自主性人格的发展。三种类型的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其实施原则应当包括:

第一,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讨论、活动、训练、暗示、辅导、咨询等方法综合运用。

第二,活动性原则即充分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

第三,自主性原则即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针对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如此才能收到实效。

第五,开放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围很广,涉及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

第六,过程性原则即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坚持过程性评价。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应当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一起探讨问题;在共同探讨问题时,教师不应采取灌输的方式,应当保持中立,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而且无须达成一致的意见。

第七,本土性原则即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凡是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特点,适合于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篇十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他们一方面面临着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迷茫恐慌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再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等原因,不少学生极容易陷入消极情感体验之中,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紧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与缺陷,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思考。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推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当作一般的思想问题加以简单处理。这一做法的主要体现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更多的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按照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进行劝解和疏导,德育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二)重治疗轻预防

这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通病。一些学校把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弱点和缺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仅仅理解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还有一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给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等,也仅仅是为了防止学生出现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并不可能大面积地帮助那些求助者。因此,重治疗轻预防的思路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杜绝各种可能的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师资参差不齐,专业人才匮乏

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的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入的,他们只经过短期培训或在实践摸索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上有明显的不足。还有些心理健康课的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基础,但由于是兼职工作,就缺乏一定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很难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另外,学校师资队伍成员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各自为政,这也有碍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模式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主题,先摆出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探讨、阐述如何克服问题,并提出克服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此外,课程内容还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如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表现,而不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课程内容的简单化操作,严重偏离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的健全发展,极易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要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保证它的有效实施。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学习心理指导与教育

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心理活动和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与呼唤。在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中,学习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以及由此导致的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对学习心理的指导与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首要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策略指导,如目标设置策略、计划策略、学习方法、高职学习的特点等;学习态度的指导,如明确学习的意义、激发适当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克服厌学情绪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学习兴趣与习惯的指导,等等。

(二)人际关系指导与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合作共处的社会,合作意识与人际交往技巧的作用不可忽视。而由于目前高职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以及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机会较少等原因,他们多少都存在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能及时调整过来,有些学生却无法自行调整,如果学校不能给后者人际交际合理的指导,就有可能使问题加重,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亲情、友情、师生、同学关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冲突,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

(三)情绪情感和人格教育

由于高职生具有情绪情感丰富、易激动、不稳定、体验强烈等特征,我们必须注重情绪情感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积极的情感,如情绪控制、情感引导、高尚情操养成等;控制学生的消极情绪,如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抑郁和焦虑、自卑的不良情绪,等等。

健全的人格是个体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格教育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气质和性格的类型、特征,发挥自身气质和性格优势,克服不良性格的消极影响;对某些病态人格障碍,如偏执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反社会型人格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和矫正;发挥学生人格的优势作用,减少人格缺陷的消极作用,消除因为学生人格和心理障碍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危害。

(四)恋爱与性心理教育

高职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恋爱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不少心理问题。如对浪漫恋人生活的憧憬或对恋爱的恐惧,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而荒废学业;不能处理好失恋问题,而消极堕落,甚至引发自伤、伤人事件等。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爱情与学业、人生、婚姻的关系,加强高职生恋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教育,培养高职生自控力与意志力,引导高职生用理智战胜冲动,特别加强女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教育,正确处理理智与情欲的关系,建立高尚纯洁的恋爱关系。

(五)挫折与压力教育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抵达理想的彼岸,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事件,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加强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挫折与压力教育。如对挫折、压力正确的认识态度、较强的挫折容忍力和超越力及适当的意志品质训练等。

(六)心理调节技能教育

心理健康技能教育主要包括:智力训练和不良行为的矫正。智力训练主要是指有意识的培养高职生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不良行为矫正主要是指针对个别心理与行为有障碍的学生,如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等,施予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放松疗法等进行矫正。

三、对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靠知识的传授,而要基于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打破仅仅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加强授课班级的团队建设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过程。

在团体辅导中,教师会引导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进行思考,学生在这里会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当学生将这种思考带入到他们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自卑、嫉妒心理、淡漠的集体精神等问题都会得到改善,团队辅导的方式是比较适合高职生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矫治、预防与发展三种功能,而且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广泛,可以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挫折应对、自信心培养、考试焦虑等问题,都可以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加以探讨和解决。

(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

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单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帮助学生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特点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则、操作性强的活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做出正确的心理反应,并将这种心理反应迁移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活动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开展游戏、情境创设、问卷调查、心理实验活动等。

(三)使用自我分析法,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学习效果

自我分析法是利用心理学原理,结合自己的分析,分析自我个性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提出完善与发展自己人格的措施或建议。课程中结合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方法,使用自我分析法,将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体验,强化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信与自卑相互交织的矛盾心理、自我中心、嫉妒心强、意志力薄弱等心理特点,通过自我分析法,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陷所在,分析这些缺陷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形成原因,增加对自我的了解,激发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愿望,在自我分析中体验成长。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来设计,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他们的成长,完善他们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创造出更多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丁和, 陈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校园心理, 2009 (2) .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3]张思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0) .

13.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计划 篇十三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德育部门负责,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做到有分管领导,有兼职辅导老师,更有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继续坚持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学期不少于2次,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切实的指导、协调、检查和评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心理异常现象,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初步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常识和心理调节技巧等。根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小学低、中、高年级段应各有不同,我校将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好以下教育重点:

1、学习心理。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训练、潜能开发、心理调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等,使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2、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适应各种人际环境,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等。主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等。

3、自我调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帮助其树立信心,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要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

4、青春期心理。要让高年级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特征、卫生常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异性交往。

5、责任心体验活动。继续以我校心理教育的特色开展活动,以校本可称为载体,提升心理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

1、要做好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育人工作

(1)发挥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目前我校已有1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富有耐心、信心和恒心的班主任,人人对心理健康辅导充满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今后将更好地指导并服务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将做好:

A、定时开放“阳光小屋”,进行个别辅导。学校投入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将学校的“阳光小屋”进行了重新布置和整理,添置了一些必要的、专用的心理咨询设施设备和活动器材,目前心语室已经符合各项要求,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服务。“阳光小屋”每周定期开放,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对有倾向性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及时的诊断、矫治。认真、细致地开展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并建立学生的心理电子档案,积累有关资料,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B、设置功能齐全的心理辅导形式,进行集体辅导。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每学期在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专题讲座以及“珍爱生命”的青春期教育等,心理辅导老师都能利用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理辅导室,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有完整的心理辅导记录。对广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分层次、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

(2)、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

A、我们将聘请心理健康专家顾问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讲座,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中。

B、在专家引领的同时,我们要督促全体教师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阅读书刊、上网查询等途径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并在实践中积极积累经验,撰写个案、案例和论文。学校每学年将组织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案例剖析会、专题沙龙等,通过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自我调节能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将要求每个教师都来关心心理辅导工作,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学原理渗透于语、数、英以及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让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后记,并且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点。

(4)在班级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A、上好心育晨会。本学年以将将心育晨会列入课表,由班主任老师负责,这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场所,提供了途径。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将深入课堂,全面听课,检查备课笔记,以确保教育的实效。

B、各班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知识讲座和问卷调查等宣传手段,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等。本学期开始,少先队大队部每月将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广播。

C、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5)、紧密结合学校课题,按计划搞好学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我们将结合我校《享受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这一课题,和其他学科一样,把每学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安排到工作行程中去。通过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研讨氛围,培养出一批有研究能力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四)要指导家庭做好心理健康的育人工作

家庭是学生心理最暴露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条件。学校将坚持家访制度,与家庭经常沟通,并给家长提供必要的帮助。

此外,我们将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各个年级会利用家长学校,针对本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14.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篇十四

三年级下册

管仁修

龙王庙小学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全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宗旨:

留下你的烦恼,带走我的微笑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保持个人心理的内部和谐。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2、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认请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活。

3、普及心理辅导。工作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

4、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和跟踪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5、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使辅导工作更加规范。具体目标:

三年级: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四、主要辅导工作计划: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相关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水平。

2、积极组织宣传,充分发挥各年级心理咨询联络员(各班班主任)的作用,积极利用健康教育课和班队课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健康教师做到每封必回。

(二)常规工作:

1、综合运用多种辅导形式,以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为主,以点带面。还可以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等活动组织专题讲座,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值班与预约相结合。每日上午及下午放学时间为辅导教师固定值班,主要安排与个别学生见面辅导活动,其他时间的辅导,主要通过提前预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保健常识。可通过板报、讲座等,让广大学生懂得日常心理自我保健,并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4、接待登记制度。值班教师做好值班接待记录,便于总结工作和定期检查。

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更好地、更全面地做好心理咨询记录,对学生心理咨询记录的情况,并做好保密与保管工作。

6、对典型案例,实行跟踪管理,详细记录,保持联系,全程服务。结合学生特殊情况反馈制度,建立与班主任的双向反馈,必要时还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以保证辅导的综合成效。

7、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健康教师做到每封必回。

(三)开放时间:

辅导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真诚面对学生,扎实开展工作,争取在辅导面上略有扩大,在辅导成效上有所突破。每天上午开放。学生可以通过预约、上门或来信等方式与心理健康教师联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扩展

1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 篇十五

1.1、是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 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日渐深入我国, 西方文化中的垃圾和杂质对大学生的侵蚀已越来越明显。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和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1.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迫切需要

个别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比重偏小、课时偏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实践证明,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对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1.3、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传递, 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健全心理的大学生, 从心理上更加乐于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 并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做人处事的方法和准则, 上升为指导今后生活和工作的行为尺度, 进而成为体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2.1、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和困惑出现较多而自己又缺乏相应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据统计, 我国大学生中16.O%至25.4%的有心理障碍, 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 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 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 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的总人数的64.4%。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认知障碍, 他们不明白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 学习动机不足, 厌学情绪严重, 持被动的心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令人十分担忧。

2.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 对心理学的学术前沿及信息动态关注不够, 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停滞不前;知识面狭窄, 对与课堂教学相关性较强的教育学知识、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 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积淀;论联系实际不够, 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不强, 自由发挥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的长期磨练,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有机结合而进行再创作, “教师讲, 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 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措施

3.1、加强领导的观念更新

身为学校领导应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将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注重观念更新, 认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大力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高校只有努力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大学生, 才能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 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奉献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2、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崇高意义的事业, 它要求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用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学生, 更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较强的心理适应力、良好的行为表现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3.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新时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体系, 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只有加强理论研究, 及时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和体现在教学中, 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 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3.4、转换教师的教学思维

教师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 不断充实和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要求广大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会在多元开放的条件和环境下, 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 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5、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同样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有些教师的课堂座无虚席, 有的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究其原因, 在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较为独特和新颖, 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过分拘泥于形式, 毫无创意可言。因此, 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中, 广大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接收意趣, 努力探索和采用参与式、互动式、问题式、案例式等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高等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已成为向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本文分析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列举了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袁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主体性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圈, 2007, 10.

[2]撒承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16.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教学设计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教育新领域,时至今日,各层次的高校都还在探索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宏观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指导和建设性规划,但在中观和微观(管理和实施)层面,还是存在管理粗放、针对性差、实效性低、科学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构作粗略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属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促进个人成长的课程。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一般认为,课程有三种涵义:第一,课程作为学科既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也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各种活动的总和。第二,课程作为目标计划是指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的预期结果。第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从课程的第三种涵义也是最新的涵义,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

3.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体系是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坚持“主体教育观”和“个性发展观”,心理健康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本位的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组织

1.针对性、系统性、活动性的结合。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针对性,即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从学生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同时要考虑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课程组织还应该把心理素质或心理品质所包含的内容作为构建课程的主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最后,要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合。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容许学生选择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功能为重点,所以它应该是必修课程,至少在某些年级应当成为必修课。就解决心理问题而言,它又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个别性,所以,常常采取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

3.校内各种教育活动、教育工作的结合。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外,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学生管理工作、团队活动、学科教学、学校管理工作中,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舆论的配合,单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体现本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教学内容包括与学生心理发展、心理活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等有关的所有内容。虽然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切入点不同,框架结构有很大差别,但是,它们所涉及到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或者说大同小异,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教育是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并能及时发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异常,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优化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基本技能教育。基本技能教育是指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专项素质教育。专项素质教育是指针对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专项素质教育一般没有确定的内容和主题,是在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教育难以奏效或者效果不显著的前提下实施的,是前两项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例如,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课程教育和普通的心理训练往往难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这时就需要开展专项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专项素质教育大致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①适应教育,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等的适应以及新知识、新观念等的获取能力的教育。②人际交往教育,包括人际交往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协调、人际沟通的训练等内容。人际交往教育重在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③恋爱与性的教育,包括恋爱心理、性心理、婚姻与家庭、性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重点结合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性心理和性生理困惑等开展教育活动。④人格教育,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针对大学生在性格、气质和需要等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开展教育。⑤挫折教育,包括挫折认知、挫折态度和挫折意向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应结合大学生常见的挫折情境开展教育,也可以模拟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进行教育。⑥自信教育,包括自信体验、自卑认知、对局限的认同等方面内容。自信与自卑是一对双胞胎,自信能力的培养与超越自卑的训练应同步进行。⑦情绪教育,包括情绪认知、情绪体验和情绪调控3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表明,情绪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核心。通过情绪教育,要培养学生管理情绪的能力,情绪不是脱缰的野马,而应由我们自己驾驭。⑧择业技能教育,包括择业心理准备和择业应试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讲座、咨询或模拟演练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技能。

2.教学方法具备可操作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许多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必须改变以往的学科课程模式,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真正应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是生活活动体验型的,而不是知识传授累积型的。要注重行为训练和方法的指导,加强个别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突出教学方法的示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案例分析、心理剧、团体训练等形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会能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等内容,涉及到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领域,而且还涉及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演讲法、讨论辩论法等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家经常采取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不同的教师还可结合自己的优势采取一些适宜的方法。如有些教师擅长“自主型教学法”,教师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在学生需要时再提供适当的帮助。有些教师擅长“提示型教学法”,往往只采用口述的形式进行教学。有些教师擅长“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法”,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共同思考、探讨和解决问题。有些教师擅长“情境角色扮演指导法”,教会学生借角色扮演体验、学习新角色经验,增强社会适应力。总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针对学生的需要和问题,提供给学生所能接受的最适当的方式,予以最适当的处理。

3.教学评价具有实效性

“传统模式”的教学重在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未能解决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行为发生符合预定目标的变化问题,以致教师关注的主要是教材的讲授,而不是讲解在学生身上引起的实际结果。对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而言,目标取向的评价是不可取的,绝不能采取考试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必须采取过程取向的评价,即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不能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评估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学生平时的心理作业、自评或他评、期末的开卷测查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活动、训练、暗示、辅导、咨询等。

2.活动性原则。即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亲自体验,获取直接经验。

3.自主性原则。即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针对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如此才能收到实效。

5.开放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围很广,涉及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

6.过程性原则。即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坚持过程性评价。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应当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一起探讨问题;在共同探讨问题时,教师不应采取灌输的方式,应当保持中立,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7.本土性原则。即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凡是适合于本校学生特点,适合于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心理健康课教学创新与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剑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陈桂生.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霍尔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七

(2010学第一学期)

一、情况分析:

上学期,我们心理室围绕主题:”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开展了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快乐。首先设计了活动方案,接着进行心理广播宣传积极心态对人生成长的作用,还根据年级段确定了分目标。低年级主题:认识自我,喜欢自己,很快乐;中年级主题: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心理,换个角度思考,真快乐;高年级主题:克服自卑心理,我能行,更快乐。老师们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心理活动课撰写了课例。韩红老师设计了《认识自己,喜欢自己,真快乐》,在游戏的参与中,学生们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与众不同之处,喜欢自己了。心理室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少先队活动项结合,在活动中,学生学习调整心态的方法,明白生活中到处都有快乐,只有不断体验,积极参与,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多与家人、老师、同学沟通,心理才会健康,生命成长才会快乐。

二、指导思想:

围绕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推动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具体目标:

1、继续“心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做好日常的心理室的各项调查、辅导、资料积累工作。

3、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整合,让生命教育的研究更好地开展下去。

4、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好考前心理讲座、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周等一系列大型活动。

5、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教师继续参加市省级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鼓励其他教师参加培训。

四、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每双周四中午午会课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小课,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三年级组织备课活动,指导教师每周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

低年级目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学校,了解自我,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中年级目标:初步具有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能初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习理解、宽容、原谅、信任他人,具有爱心和集体责任感。

高年级目标: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使其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相适应,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性别观念。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耐挫折的心理品质,撰写有关研究文章。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指导教师撰写心理个案。

4、充分运用好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咨询室设“心语”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组织三~~五年级的学生编辑心理小报,以“心态”为主题,每班一份。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8、结合学校生命教育的展示,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9、心理健康教育与随班就读工作结合。教师学会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引导、启发随班级就读学生树立自信心,充分利用资源室,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老师要给与更多的爱,要充分看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点滴细微的变化,并给予耐心的指导和热情的鼓励。帮助学生学好简单的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为将来踏上社会打下基础。

上一篇: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800字精选,《周恩来回延安》下一篇:大三下学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