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2024-08-22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共13篇)

1.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一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师院附小新校区

李云仙

教学内容分析:

《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老人,省吃俭用宁可自己节俭也要细心照料海鸥,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老人把海鸥当做朋友,视为亲人。后来,老人死了,当把他的遗像拿到湖边时,海鸥们急速的飞去,在空中翻飞盘旋、大声鸣叫,那样子就像失去了亲人的亲属,故事就是这样,读完让人潸然泪下。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极具情感的感染力,学生容易理解,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烈的感情。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意。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欧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2、教学难点

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运用: 教学课件、媒体资源。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发生在昆明市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课文围绕课题主要讲了老人与海鸥的哪些事?(生汇报,师写板书,理清文章结构)一位老人每逢冬季,他每天都会到翠湖喂海鸥,他视海鸥为儿女,天天来照顾它们。老人死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大声鸣叫、肃立不动,并站成两行,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

板书:老人喂海鸥

海鸥送老人

二、品读课文第一部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情意

1、课文哪些地方写了老人喂海鸥,请快速地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相关的语句,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生汇报谈体会:老人是怎样喂海鸥的?出示课件: ⑴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呀!读3、4自然段 ⑵真是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有声有色”声在哪里,色在什么地方?细细品味,在脑海里形成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老人与海鸥的声音融为一体,多么默契!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小结:老人与海鸥构成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和谐的画面,让我们随着悠扬的音乐再走进这和谐美丽的世界。配乐有感情朗读3、4段。(5)观察插图,作者是怎样描写老人外貌的?(6)从这一句可出体会什么?

这是一个很节俭的老人,老人节俭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海鸥买吃的,与海鸥相伴。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7)老人是怎样关爱海鸥的?(8)从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老人的辛苦,从“二十余里”,“每天”两个词语感受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

小结:这一部分,从老人还给海鸥取了名字,跟海鸥交谈,跟人们的交谈中体会老人与海鸥建立了怎样的感情?板书:爱

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深眷恋

1、师: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老人在世时,曾对人们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能够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湖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人们完成了他的遗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2、自由读14~19自然段,圈划重点词句体会。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哪些地方使我们感受到了海鸥对老人的情。学生汇报:(1)从突然、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体会到了什么? 海鸥意识到老人出事了,海鸥的吃惊。

(2)从纷纷落地、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体会到海鸥们在为老人做什么? 在为老人默哀。

①同学们,请闭上你的眼睛,把你最美好的祈祷和祝福送给老人; ②请同学们正开双眼,把为老人守灵的诚挚感情读出来。

(3)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说说你的感受?

从两个“扑”体会到海鸥急切的心情,舍不得老人;比较“扑”和“飞”在这里的用法,体会老人对海鸥的不舍与留恋。表达海鸥对老人深深的眷恋。

(4)带着不舍之情来朗读读这句话。

四、情感升华,感受老人形象

1、老人深爱着海鸥,海鸥眷恋着老人,同学们用心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海鸥会发生这样的意想不到?(生汇报)2、师:正因为老人生前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所以才会有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老人无私的爱才换来海鸥深深的眷恋,换得海鸥的真情回报。动物也有感情,也有着自己的情怀,海鸥知道知恩图报。师:这是一场怎样惊心动魄,让人为之动容的葬礼,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段,读出海鸥们一片深情。

3、资料补充: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

想象: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深情地说。课件出示:老人啊,老人,_______________

4、师:连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更何况我们人呢?同学们,让我们跟随小海鸥一起送老人最后一程吧,祝福老人一路走好!

五、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师: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尊雕塑。师问:“老人永远地走了,可老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

2、师:生活中,我们要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善待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共存。别忘了,还要学会去关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我们的世界更和谐。

3师:老人依旧满脸慈祥的笑容,周围,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让我们用最神圣的队礼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表达出少先队员们最崇高的敬意!全体学生起立,敬队礼!

板书: 老人与海鸥

意想不到—— 胜似亲人

谈 老人

海鸥

鸣叫 肃立 翻飞

2.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二

下面将主要从与作者对话———感受人鸥情怀两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

一、从课文内容来看, 本课主要突出描述了以下几点

1. 温馨与震撼的人鸥深情

课文通过写老人生前对海鸥亲如儿女般的关爱和海鸥对老人逝世后富于灵性的回报, 真实而具体地写出了这份人鸥情深。温馨也好, 震撼也好, 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让每一个读者都随课文为之幸福、为之感动、为之落泪、为之震撼。

(1) 待海鸥情同儿女, 让人感到的是一种和谐、几分幸福和无尽的温馨。课文的前半部分, 主要记叙了老人生前对海鸥情同儿女般的疼爱, 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一种温馨。如:

海鸥听见老人唤, 马上飞了过来, 把他团团围住, 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谈起海鸥, 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生动”中饱含的是老人十几年来对海鸥爱的倾注, 是对海鸥的无限情思, 是海鸥带给自己快乐时的幸福与满足。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 ……

“亲昵”一词足可以看出老人对待海鸥的那份情———亲人般的温情, 而且是“亲昵得都变了调”, 老人对海鸥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而那一个个朴实又具有特征的名字背后, 我们可以体会出的是老人这十几年来对每一只海鸥的爱心。

这一幕幕温馨的人鸥之情, 感染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让我们从中静静品味着这份温馨和幸福。

(2) 送老人情同亲人, 让人感到的是一丝悲伤、几分震撼和无尽的怀念。课文的后半部分因老人的去世, 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 海鸥们面对逝世老人的遗像所表现出来的异常举动, 是那么不可思议。它们对老人深深的留恋带给读者内心的则是一份份悲伤, 一次次震撼。如: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在这句话中, 一个“扑”字赋予了海鸥人一样的感情, 而且这份感情是那么的强烈。面对即将离去的老人遗像, 是千般的不舍、万般的留恋, 就好像知道这遗像一收起, 它们就再也见不到老人了似的。而飞动的雪白翅膀竟形成了一个飞动的“白色漩涡”, 这份情之深, 更足以震撼每个人的心。

2. 和谐与悲壮的感人画面

课文多处借助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 抓住老人与海鸥的表现, 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画面。其中老人生前与海鸥相处时营造的是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如老人给海鸥喂食时的画面;老人呼唤海鸥、海鸥便应声而起时的画面;海鸥团团围住老人, 引得路人驻足观看的画面。当老人去世后, 呈现更多的则是一幅幅悲壮的画面, 如海鸥翻飞、盘旋、肃立、悲鸣的画面等等。

这一幅幅的画面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每个读者都能置身其中, 切身地去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使得这份情传达得更真实、具体了, 必定会给读者的内心深处留下挥之不去的感触和震撼。

3. 鲜活与永恒的人物形象

短暂的生命却换回了爱的永恒, 而老人的形象也在这短暂与永恒之间丰满而鲜活起来。

(1) 从褪色的装扮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生活简朴却挚爱海鸥的老人。如:

他背已经驼了……也用得褪了色。

透过这段外貌描写,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驼了背的简朴老人。一个“过时”再加上一个“褪色”, 看来老人就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买件新衣服, 而从连续使用的三个“褪色”中, 我们可以推想出老人是十几年如一日的简朴, 更能体会出他这十几年来对海鸥风雨无阻、从未更改的爱, 对海鸥那种与众不同的、超乎寻常的爱。

(2) 从人鸥相伴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幸福而满足的老人。如: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 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老人的每句话后面都缀着一个感叹号, 让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老人当时的那份得意和与海鸥亲近时的情意。可以看出老人对每只海鸥都了如指掌, 说起海鸥如数家珍, 当呼唤海鸥, 海鸥应声而起的时候, 老人的内心也在为这极大的快乐满足着。

(3) 从老人的去世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把短暂化为永恒的老人。老人虽然去世了, 但他对海鸥那如同对儿女般的爱, 以及海鸥对老人的那份富于灵性的眷恋, 却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老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他对海鸥的照顾与关爱也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了, 但他却唤醒了更多的人心中对海鸥的爱。从资料中了解, 继老人之后,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了关爱海鸥的行列中来, 他们是老人爱的延续, 将老人有生之年那短暂的爱化为了永恒。

二、从课文表达来看,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真实具体的描写

(1) 真实具体的描写, 寓于温馨和谐的画面之中。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 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老人与海鸥共同营造的温馨和谐画面, 而正是在这一幅幅描写细致具体的画面中, 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情感的真实。如: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 ……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啊, 当我们欣赏这幅美景时, 不禁惊叹:那么多的海鸥, 老人真的能一眼就认出哪是老沙, 哪是独脚?但从“果然”一词中, 看出老人对海鸥的确是了如指掌, 海鸥对老人更是言听计从。这种情景是那么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这背后透出的正是这十几年来海鸥与老人逐渐建立起来的亲情和信任。

(2) 真实具体的描写, 寓于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中, 作者着重抓住海鸥们在老人去世后的反常表现, 描写出了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悲壮场面。如: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这一比喻赋予了海鸥以人的情感, 写出了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痛与怀念。看到这一幕, 不由得让人怀疑:海鸥真的会站成两行、肃立不动?这是不是作者的夸张和想象?然而, 句中一个“竟”字却体现了这一幕的真实性, 这样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一幕, 却的的确确发生了, “竟”字极为准确地写出了这一真实的景象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

(3) 真实具体的描写, 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如: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这段话中, 有这样的两组词语搭配:“排成……白色”“飞成……乐谱”, 很明显, 单独来看, 这样的词语搭配是不恰当的, 往往我们都习惯于说“涂成白色”“谱成乐谱”, 可看上去搭配不当的两组词语, 放在句子中却给人感觉自然恰当, 甚至将老人与海鸥共同营造的和谐之美推向了高潮,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 正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看到的群鸥有节奏的起起落落的景象进行了真实的描写, 才会让我们感觉到, 虽然似乎不恰当的搭配却能在当时的情景下变得自然真实。

2. 清晰明了的结构

在课文中, 有句话对全文起着重要作用, 那就是第十三自然段:“朋友告诉我,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 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句中作者用了一个“和”字, 而这段话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和”字, 在全文中具备了二个重要作用:一是作者用“和”, 而不是“对”, 因为“对海鸥”是单方面的, 只是老人对海鸥像亲人一样, 而“和”表示的是双向的, 是老人和海鸥互相视对方为自己的亲人, 从而能帮助我们深入体会老人和海鸥之间这种亲人般的深情;二是因为这个“和”字表示的是双向关系, 从而使得课文由这一段很自然地分为了前后两大部分, 而这一段则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引发想象的省略号

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三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4.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重点分析 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难点分析 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提问:你喜欢海鸥吗?您见过海鸥吗?谁能说说自己喜欢的海鸥是什么样的?

2.组织展示,引导说话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老人和海鸥”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引导质疑,指导自学

1.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会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思考

三、检查效果,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或自学情况

2.指导朗读,教师正字正音。指导理解相关字词。

3.启发思维,总结板书:识老人→老人喂海鸥→老人谈海鸥→海鸥送老人→赞老人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精读重点段落。

5.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指导朗读,提出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够很容易从人群中找出那位老人老人从城郊来到翠湖是为了什么?你觉得这一位老人有什么特点?

5.引导理解老人是如何喂海鸥的?

6.引导学生理解难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7.品味美句,体会其好处:写出了海鸥的动态美、色彩美。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你了解的关于海鸥的知识

2.展示搜集到海鸥的图片,用一句话赞美一下海鸥。

3.听教师导入,齐读课题

4.学生回答问题:老人是谁?老人与海鸥感情怎样好?海鸥是怎么样的?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故事?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5.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找一找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读一读您最感动的段落?

7.学生分节读书。

8.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情谊的?

9.朗读写得好的段落。仔细体会一下文章中的感情。

10.把您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划出来,小组合作一起来研究研究。

11.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老人有哪些特点?

12.抓住描写老人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出的思考问题

13、思考并回答问题

13.说一说你对“老人撮起嘴呼唤……”这句话的理解,你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关系或感情。

14.细细地品味一下“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这句话,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要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要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5.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五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学习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学习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学习教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心地读课文,去感动吧。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说说课文的哪些事让你感动?

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二、展示自我

1、你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吗?

褪色 撮起 塑料 乐谱 亲昵 啄食 歇落 滇池 应声而来 应声跃起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驻足观看 高空盘旋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白翼天使 白色旋涡 相依相随 扇动翅膀

2、感知概括

读完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提示:本文主要描写老人生前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以及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表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三、走进送别段,感受“意料之外”

1、有感情朗读14-18段, 请用——划出海鸥异常举动的句子,用﹒标出关键词,体会海鸥的深情厚意。

示例: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品析:突然写出了海鸥终于见到许多天没来的老人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与平时大不一样”写出海鸥发现十多年来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与往常不一样时惊恐疑惑悲伤的情感。

2、填空明确,体会情感

当我们把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

当我们从老人照片旁退开时,海鸥 ;

过了一会儿,海鸥 ;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 。

3、动情朗读,感受深情

四、走近老人,明确“情理之中”

1、在这场特殊的葬礼上,海鸥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它们那份令人震撼的情,那么照片中的老人到底是谁,他何以能赢得如此这般深厚的情呢?

请速读1-13段,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是怎样描绘他和海鸥之间和谐动人的画面的?提示:

(1)朋友告诉我,这位海鸥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①二十余里多远?②步行,为什么要步行?)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3)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吧!)

(4)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

(5)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顿时生动起来。

(眼睛生动是怎样的?在怎样的情况之下眼睛会生动起来,比如?)

2、学生回答置疑

关于老人,你还有哪些疑问?

导航: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名叫吴庆恒,是昆明化工厂的退休工人,曾被打成“右派”,还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抓去坐牢。1985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开始飞临昆明,一辈子孑然一身的吴庆恒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女,从此,有红嘴鸥的日子,吴庆恒心满意足。

他每月只有308元退休金,但他总要拿出一半钱来买饼干、面粉和鸡蛋喂海鸥,而他自己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穿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抽3角钱一包的香烟;从不舍得坐5角钱一趟的公车。在他去世后,他的`故事感动了所有昆明人,一个名叫杨帆的昆明女孩提议为老人塑像,得到大家一致响应。年底,这尊青铜塑像完工,从此这座城市记取了他平和而卑微的笑容。

五、提升主题,迁移延伸

1、学完本文,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生前与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似乎又亲眼目睹了老人死后海鸥异常的举动……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你会怎样向老人说?(写一句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然后大家交流。)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

3、你愿意与小动物交朋友吗?说一说你打算怎样与小动物交朋友。

六、课外作业:

人类爱护动物,动物会回报以爱,但假如人类欺骗了动物,他也就得不到动物的信任了。阅读《军犬黑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你的建议。

附:阅读材料

军犬黑子

那一年,我认识了一位军犬训导员。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在他们营地,有一条名叫“黑子”的狗极其聪明。有一天,他们几个训导员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决定用来测一测黑子的反应能力。他们找来了十几个人,让这些人站成一排,然后让其中的一位去营房“偷”了一件东西藏起来,之后再站到队伍中去。训导员牵来了黑子,它很快就用嘴把那东西从隐秘处叼了出来。之后,训导员指了指那些人,让黑子把小偷找出来。黑子没费多少劲就叼住了那个小偷的裤腿将他拉出了队伍。

但训导员却使劲儿地晃了晃脑袋对黑子说:不!不是他!再去找!黑子非常诧异,眼睛里闪出了迷惑的光,因为它确信自己并没有找错人,可对训导员又充满了一贯的绝对的信赖。不是他!再去找!训导员坚持。黑子相信了训导员,又回去找……但它经过了再三再四的谨慎辨别和辨认,还是把那人叼了出来。不!不对!训导员再次摇头。再去找!

黑子的自信被击溃了,它相信训导员当然要超过了相信自己。它终于放弃了那个小偷,转而去找别人。就在他们里头!马上找出来!训导员大吼。

黑子沮丧极了,在每一个人的脚边都停那么一会儿,看看这个人,像不像小偷,又扭过头去看看训导员的眼色试图从中寻到一点点什么迹象或什么表示……最后,当它捕捉到了训导员的眼色在一刹那间的微小的变化时,把停在身边的那个人叼了出来。

训导员及那些人们大笑起来,把黑子笑糊涂了。之后,训导员把小偷叫出来,告诉黑子:你本来找对了,可你错就错在没有坚持。当黑子明白了这是一场骗局之后,极度痛苦地叫了一声,几大滴热泪流了出来。之后,它沉沉地垂下了头,一步一步地走了开去。

黑子!别生气!我这是跟你闹着玩儿呢!训导员扑上去,紧紧地搂住了黑子。黑子挣脱了训导员的搂抱,一步一步地走到了营外。此后好几天,黑子不吃不喝,神情萎顿,任训导员怎么哄,也始终不肯原谅他。

6.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六

第一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和鉴赏。我们要带领学生领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欣赏青松迎客、寒梅报春的自然情怀。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雨》用优美的抒情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万般神奇,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草虫的村落》展开丰富的想象,追随者一只爬行得小虫,对草虫的村落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奇丽的美景,抒发了畅游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口语交际·习作”让学生或化身大自然中的一员感受世界;或根据音响展开想象;或分享分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回顾·拓展”让学生交流课内外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及自己的感悟,另外再积累体现了联想和想象的一些古诗词,深化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爱恋之情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用以指导自己的观察行动。

3、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大自然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4、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人讨论交流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5、摘录好词好句,并学会用在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三、教学重难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时安排: 山中访友

2课时 山雨

1课时 草虫的村落

2课时 索溪峪的野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

3课时 回顾·拓展一

1课时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生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打意方面的作用。

2.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4、通过交流平台,相互谈一谈,评一评,以便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生字词,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写一篇演讲稿。

四、课时安排

詹天佑

2课时 怀念母亲

2课时

彩色的翅膀

1课时 中华少年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5课时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组课文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

2、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了美好情感。

3、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美感和韵味来。

4、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规范书写并学以致用。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四单元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是

13、《只有一个地球》、14《鹿和狼的故事》、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6,《青山不老》

.其中14、16是略读课。

二、本组课文学习目标:

1、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五单元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第一篇课文编排的是鲁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的《少年闰土》。它节选自鲁 4 迅的小说《故乡》,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的目光去看鲁迅,同时因为身份的缘故,课文中不乏浓浓的亲情。课文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第三篇课文,是青年眼里的鲁迅——《一面》,主题是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和帮助。选入教材时对原文的文字和内容都进行了处理。第四篇课文《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积累名言警句。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内容。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优美的词语,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六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是一个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行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三、目标导向: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4)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四、过程与方法:

策划、活动、交流、评价、总结。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六、教学与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活动。

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2课时安排教学。

第七单元

一 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目标

编写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入选的课文中,有的篇幅较长,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课时安排

老人与海鸥

2课时 跑进家来的松鼠

1课时 最后一头战象

2课时 金色的脚印

1课时习

3课时 回顾拓展七

2课时

第八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 7 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课时安排

伯牙绝弦

2课时 月光曲

3课时 蒙娜丽莎之约

1课时 我的舞台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

7.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七

“翻转课堂”相较于传统的数学课堂, 不仅仅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帮助预习这一方面, 更大的变化是它所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 它完全颠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仅仅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有了正确的定位, 在让学生提前学习时, 就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实际学情出发, 以教材为蓝本, 适度的重组教材, 制定自主学习目标、导学单, 帮助学生有效自学。

一、微课与导学单助力全境学习

要想真正“翻转”课堂, 学生的提前学习必须是有效的, 那么在制作微课和导学单时必须理清自学目标, 知识的冲突点必须放在课堂上, 以便于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六年级《扇形的认识》这节课时, 为了践行“生本理念”, 我在导学单中清楚告知学生通过自学需要达到的自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它们间的对应关系。

2.认识扇形, 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这两个目标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均能达成, 而课堂中需要解决的教学目标则是理解扇形的概念 (圆心角和弧的对应关系) 及圆心角的大小和半径决定扇形的面积。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自学, 单单靠理清自学目标是不够的, 必须有任务点的驱动, 在观看完微课后完成相应练习就可以解决学生不落实自学的问题。 在练习的完成过程中遇到障碍, 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 真正的达到全境学习, 落实“翻转课堂”的第一步。

根据该课的自学目标, 我设计了以下的任务点:

练习1:

下图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练习2:

下图中涂色的部分, 哪些是扇形?

练习3:

练习4:

判断:

(1) 半径大的扇形面积大。 ( )

(2) 圆心角为60°的扇形的面积比圆心角为15°的扇形面积大。 ( )

设计意图之一在于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之二在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制定课堂的冲突点, 从而使课堂达到高效。

通过导学单的反馈发现:

1. 学生对圆心角的判断掌握得非常好, 没有一个学生判断错误。 那是不是说明学生对圆心角的理解就到位了呢? 课堂上如何检测这一结果呢?

2.扇形的判断出现了障碍, 对于下面这个图形, 学生的评判各占一半, 那么对于扇形的概念理解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呢?

二、深度辨析助力难点突破

在以往的教学中, 常常会因为一些简单的知识的讲解浪费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以及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 为了“照顾”一部分学生而“耽误”另外一部分学生, 因此缺失了有效的“辨”和“探”。

在这节课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中, 我根据学生导学单呈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成课堂的辨析点:

1. 学生对圆心角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那是否掌握了圆心角的概念了呢?我设计了这样的辨析问题, “这个角 (图1) 为什么不是圆心角? ”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没有经过圆心”, 这是他们通过自学对圆心角的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只有说的时候才能看出学生是否对这个知识点真正理解了。 于是, 我指着导学单中的另一个图继续追问“这个角 (图2) 经过了圆心, 为什么你们也说不是圆心角呢? ”看似简单的追问, 其实是抓住了关键知识点在进行追问。 经过这一追问, 落实了学生对圆心角定义的理解, 顶点在圆心的角才是圆心角。 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展示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因此, 看似自学效果非常好的知识点, 也要经过课堂的深度辨析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

2.通过分析发现对于图3 中的阴影部分是否为扇形, 学生的判断各占一半。 这便是课堂最好的辨析点, 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层层发问, “图4 为什么不是扇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其实是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好的检验。 学生说:“两条边不相等。 ” 貌似问题已经解决了, 学生一语道破。 再追问:“图3 的两条边相等了啊, 为什么有这么多同学觉得不是扇形?”“顶点不在圆心。”看来通过自学, 基本达到了自学目标,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 认为这个是扇形的反而是成绩比较好的孩子, 这个理由显然是不能说服他们的。 于是第三轮追问:“看来这个理由似乎不能说服部分同学, 你们来说一说为什么你们觉得是扇形? ”“顶点只是不在这个圆的圆心, 只要两边相等就肯定是另一个圆的圆心, 那自然就是扇形。 ”一语激起千层浪, 全班同学仿佛突然被点醒, 纷纷附和:“是扇形, 只是不是这个圆的扇形。 ”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 老师去解释? 这恰恰正是让孩子“探”的机会。于是我说:“那究竟是哪个圆的扇形呢?以顶点为圆心, 边长为半径你们画一画吧。 ”这一画就发现了问题, 不是同一段弧了。 (如图4) 老师适时归纳, 圆心角和对应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 学生通过“探”才真正理解了圆心角和弧的对应关系, 是不是扇形必须放在一个圆中才能进行判断。

在有效追问的作用下,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打开, 这些都有赖于前期的自主学习。 教师再及时地把捕捉到的信息加以过滤与整合, 充分合理的利用, 使其成为课堂的深度辨析点。追问时, 或正面直击, 问在“难”处, 突破教学难点;或旁敲侧击, 问在“错”处, 加深对本质认识;或顺势一抹, 问在“深”处, 历练数学思维;抑或拨云见日, 问在“延”处, 感悟数学思想。

三、灵动练习助力思维发散

概念理清之后, 自然是要延伸应用的, “翻转”的目的也正在于使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于是我设计了一道“请画一个半径为2 厘米, 圆心角为100°的扇形”的操作题。 此题灵动之处在于不同层次的孩子画扇形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孩子先画半径为2 厘米的圆, 再去圆心角为100°的扇形, 有些孩子则更为聪明, 先画一个边长为2 厘米的100°的角, 再用圆规取边上画弧, 这就简便多了。

在处理练习3 中, 也很好的体现了不同层次孩子的收获不同, 由弧与圆周的关系延伸到圆心角与周角之间的关系, 进而延伸到扇形面积与圆面积之间的关系。 一路下来, 学生的兴趣丝毫不减, 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结束了课堂。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以上一系列的活动,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触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对扇形的认识中从“模糊———清晰———深刻。 深度辨析中生生互动, 操作中“探”出究竟, 课堂出现了真正的“翻转”与高效。

8.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八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9.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九

东关小学

解桂芬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材首先列举古今中外的几位著名诗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然后分两个板块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生活:一是“诗海拾贝”,二是“与诗同行”。两次综合性学习生活是一脉相通的,前者主要侧重于诗歌欣赏,后者侧重于诗的创作,每次活动都提供了活动的建议和阅读材料。本组综合性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行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4)写简单的活动总结。2.过程与方法:

策划、活动、交流、评价、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一)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4.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

(二)单元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2.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五、单元教学建议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5.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6.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六、教学与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活动。

七、课时安排

10.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十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学习重难点: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21 搭石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

“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堂作业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间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

在轻松调侃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关于摘苹果的比赛,通过不断变换比赛对手(“对手”、“老师”、“饥饿的孩子”),让学生逐步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生谈)

师小结: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教师小结:同学们,小钱——这位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遇到这位志愿捐献骨骼的台湾青年是多么幸运啊!他感谢那位台湾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还有更令我们感动的地方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认生字,写生字

强调:暂

翘舌音

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

左窄右宽

下边的“日”稍扁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之桥

大陆(小钱)——————台湾(青年)

血脉亲情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堂作业 23.卡罗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在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今天我们学习《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

三、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板书设计

卡罗纳

可怜

怜悯

不幸

关心 24

.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学习重难点:目标3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自己

别人

快乐

给予

快乐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教学过程: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第三课时

学生将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学过程: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

3、说说诗的大意。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2 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教学过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第五课时语文园地五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2、积累描写风景的对联。

3、学习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4、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

重点: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商量怎样保护长城,提出保护文物古迹的建议。难点: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较”的写法。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1、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

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二课时

(习作: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学习写导游词。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

1、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佳作借鉴:

秦皇岛 海神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

第三课时

1、学生修改作文

2、学生将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1、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3、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4、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对联。

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展示资料。)第五课时 完成课堂作业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

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客舍

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 “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堂作业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教学过程: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第三课时

学生将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学过程: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

3、说说诗的大意。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2 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教学过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11.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十一

一、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插图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比较枯燥的、不易理解的文言文。如《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万事开头难”, 如果直接讲解翻译, 绝对使孩子一开始就对文言文的兴趣大打折扣。而插图就是对课文主要内容形象的诠释。根据孩子们的心理, 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要学生描述都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 纷纷回答自己所见。有的说, 画面的小孩留着长辫, 一看是清朝时期的人物 (说出了作者身份) ;有的说是用烟管吹烟中的一群白鹤玩 (一说烟管他们更有兴趣) ;有人问为何在床上而且还在蚊帐中抽烟, 他这样做对吗?问题形形色色。孩子们充分调动观察力和想象力, 对画面情景进行描述。我适时引导他们:要想知道答案, 请看课文文字是怎样“绘画”的。趁热打铁, 他们个个迫不及待去读课文, 寻找答案——原来画中小孩就是小时候的作者、清朝文学家沈复;他正“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他躲在床上的素帐中, 正是为了自己好玩……绘画与课文合二而一,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且当堂成诵, 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用插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所作。通过文章, 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醉心于研究、淡泊名利, 热爱科学如“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又有着坚韧不拔意志的女科学家形象。课文中有一张居里夫人在工作的照片。为了让学生对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让他们对这张照片进行描述, 看看能否从文章中找到切合这张照片的语句。画面上的居里夫人正坐在书房里, 认真地做实验。通过这一环节表述, 学生们对一个伟人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堂适时地“插入”插图, 自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插图教会学生如何生动描述景物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藤萝花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美。语言生动形象, 色可观、形可触、香可嗅。如何让初一的学生感受并学会描述美景美物呢?学课文之前, 我注意到一幅藤萝画的插图, 那一簇簇藤萝花开得那么繁密、那么美丽。于是, 我灵机一动, 提出几个问题:1.观察画面,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藤萝花的样子。学生纷纷描述:花朵繁密、花色粉紫、上浅下深……2.你以为应抓住花的哪些方面才描写得详细些?学生思考后认为:描写花应从花的颜色、形状、香气等方面写才更详细。3.如何描写才生动形象?学生一致认为:要想生动形象, 就要使用修辞手法, 还得会用修饰词。

通过有针对性的描述训练, 学生已经对如何刻画景物的层次顺序了然于心, 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走进文本, 与作者的描写加以比较阅读, 进行语句品析。经过一观、一练、一品, 既提高了鉴赏能力, 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绘画就是线条和色彩写成的无字文章。因此, 我们应该用文字描述出画的意境和韵味。特别是古诗词, 语言凝练, 画面感强。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去绘画, 以达到深悟文本的目的。然而, 他们常常忽略了文本插图的妙用, 它正是训练学生用文字表情达意的媒介。如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四首》中马致远的《秋思》, 漂泊在外的游子郁郁寡欢, 愁眉不展, 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孤寂。他胯下的瘦马似乎通晓主人心思, 低头郁郁而行。正是夕阳西下时, 这对“主仆”要到哪里留宿?诗歌虽短小精悍却极富感染力, 学生读罢诗文, 再仔细观看插图, 图文对照, 一时文思泉涌, 纷纷举笔。有学生写道:

枯藤在秋风中瑟瑟颤动。薄暮中, 乌鸦在盘曲的老树上空聒噪着盘桓, 天又凉了。不远处是一座小桥, 流水潺潺从村子外边流过。几户人家屋顶上扬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们的家人该是多么幸福地准备共进晚餐!太阳即将躲下山头, 然而, 村外的漫漫古道上, 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知道家在何处。他孤独而悲伤, 骑着一匹瘦马, 向着那夕阳外渐行渐远……

通过这些“插曲”, 我以为观察插图进行课堂小练笔是最有效的训练途径, 不仅因为它直观, 更主要的是画面的形象性和文章的情感内蕴使学生情感内化, 产生表达的欲望, 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12.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十二

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认识“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构想:

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介绍充实本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简介延安。

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

4、延安指什么?追寻什么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

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

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四、质疑解疑。

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

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

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

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

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和依恋之情。

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

“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5、指名朗读第四节。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

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

7、轻读第五节,理解:

“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

“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尽管活着,但只是躯壳,没有灵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8、读第六节,理解:

“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

“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

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2、指导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

板书设计: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5-延安,我把你追寻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1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篇十三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和鉴赏。我们要带领学生领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欣赏青松迎客、寒梅报春的自然情怀。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雨》用优美的抒情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万般神奇,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草虫的村落》展开丰富的想象,追随者一只爬行得小虫,对草虫的村落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奇丽的美景,抒发了畅游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口语交际·习作”让学生或化身大自然中的一员感受世界;或根据音响展开想象;或分享分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回顾·拓展”让学生交流课内外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及自己的感悟,另外再积累体现了联想和想象的一些古诗词,深化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爱恋之情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用以指导自己的观察行动。

3、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大自然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4、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人讨论交流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5、摘录好词好句,并学会用在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三、教学重难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时安排:

山中访友2课时

山雨1课时

草虫的村落2课时

索溪峪的野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3课时

回顾·拓展一1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生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打意方面的作用。

2.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4、通过交流平台,相互谈一谈,评一评,以便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生字词,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写一篇演讲稿。

四、课时安排

詹天佑2课时

怀念母亲2课时

彩色的翅膀1课时

中华少年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5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组课文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

2、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了美好情感。

3、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美感和韵味来。

4、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规范书写并学以致用。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是

13、《只有一个地球》、14《鹿和狼的故事》、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6,《青山不老》.其中14、16是略读课。

二、本组课文学习目标:

1、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第一篇课文编排的是鲁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的《少年闰土》。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的目光去看鲁迅,同时因为身份的缘故,课文中不乏浓浓的亲情。课文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第三篇课文,是青年眼里的鲁迅——《一面》,主题是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和帮助。选入教材时对原文的文字和内容都进行了处理。第四篇课文《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积累名言警句。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内容。

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优美的词语,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目标

编写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入选的课文中,有的篇幅较长,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课时安排

老人与海鸥2课时

跑进家来的松鼠1课时

最后一头战象2课时

金色的脚印1课时

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七2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

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课时安排

伯牙绝弦2课时

月光曲3课时

蒙娜丽莎之约1课时

我的舞台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3课时

上一篇:浅谈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下一篇:高校教师主要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