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古诗的(精选13篇)
1.春节的古诗的 篇一
一、解诗题,知诗人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渗透到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中。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诗题中“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日黄昏之景。《望岳》标题中的“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诗歌扣住“望”字,主要写诗人远望泰山的所见所思。
孟轲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思想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以读激趣,重视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古诗词的学习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到位, 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味同嚼蜡, 索然无味。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先从培养兴趣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诗,感受古诗词中的和谐美、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从中体验到读诗的乐趣,自然就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自身要有信心和耐心, 且要借助多种诵读方式。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帮助学生扩大诵读面,加大诵读量。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明积累对学习古诗词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积累初中义务教科书本上的古诗词,更要漫步古诗文化艺苑,尽情饱览奇珍异品。积累的途径很多,但声情并茂的诵读是基本环节。在积累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诵读的节奏、韵律, 尤其是学生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碰撞。这样积累的东西,才会活起来。才能真正融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做好了这一步,后面的“知”诗、“悟”诗就有了稳固的基石。
三、探究意境,领悟感情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诗中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表达的。因此,抓住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通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四、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 , 加深学生记忆 , 了解诗、词中的用词准确性。如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连中下层的学生都知道这几组对比中,是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对西湖赞美之情。接着把握诗的重、难点。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2.穿插背诵 ,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训练记忆能力。可以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开掘。
五、赏析改写,抒发个性感受
1.自由赏析式:这种形式没有任何限制 ,可应文而生 ,如换字式、画面描写式、人物评价式、看法辩论式、名句赏析式,等等。学生全凭感觉说话,可直接叙说对诗词的零碎理解,也可描写画面,甚至是由一字一句一景一物联想开去,形式不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进行关于“绿”和“到”“吹”等的换字比较,可想象描写江南风景;杜牧《赤壁》可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谈自己的历史观;文天祥《过零丁洋》则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联系文天祥的经历及其他历史人物,谈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点的突破,慢慢达到走进诗词空间的目的。
2.改写式:改写不失为初中学生理解诗词最好的形式。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基础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 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标”。
六、扣住诗眼,把握全篇意旨
所谓“诗眼”,“词眼”,即全篇的点睛之笔。其往往是一首诗或词中最精炼传神的一字,也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硕果。它体现一首诗或词的灵气,道出了作品的深刻意蕴。鉴赏一首诗或词,如不能发现并把握其诗(词)眼,就很难读懂其作品。古诗词中,动词充当诗(词)眼,占了相当篇目。苦吟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的故事传说,足见古人在动词上苦下工夫。“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将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当然,还有“犹”“更”等虚词 ,点睛传神 ,必须重视。因此 ,用“一字千金”评价诗(词 )眼 ,一点也不为过。此外 ,也可通过一首诗中的关键句、中心句、重点句进行赏析,透视全篇,把握诗词的意旨,揣摩诗中传达的情感。
古诗词教学只有调动了学生欣赏诗词的情感, 把握住了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才能做到读写结合、知能结合,加强思维训练。
总之,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的宝贵遗产。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与品味中,主动融入诗词意境,体验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进而实现创造美的更高目标。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中学生对诗词鉴赏大多停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无法拓展到课外优秀诗词,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古诗词的赏读整理出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为中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提供方法借鉴。
2.描写过春节的古诗 篇二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赏析:
3.描写春节的经典古诗 篇三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春思》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
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4.春节的古诗的 篇四
一、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先用古诗的韵律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文字韵律上得到满足,接下来再领会诗句的意思。比如,学《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可把诗句内容讲成故事,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体会,在音乐中出示画面:作者乘船回头遥望岸上,汪伦在岸上唱歌作别,水浮船起,一道道水波传递着汪伦对作者的嘱托和不舍。作者回眸之间流露出的感动尽情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让学生想象一下两人之间会说什么,假如你是汪伦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又会说什么,说出你的感慨。 这样,整首诗的场景就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故事丰富了, 人物的感情鲜活了,诗句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明了,整个课堂就像情景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自主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古诗要表达思想感情都要借事或景,叙事就会有情节,写景就会有画面。叙事诗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给大家听,自己发表见解评价故事中的人或事。比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讲述渔者怎样的艰辛,想象一下食鱼者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自己就是作者,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古诗含蓄、深奥,有些情境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但抽象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确实很美,却又抓不住,摸不着, 猜不透。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觉很美,可美在哪里呢?诗中的山没有特点,山中的小屋也没有描述,只有枫林似乎还是一处不错的景色,但它不能代表整首诗的意境啊!细细品味后引导学生:山中伸向远处歪歪斜斜的小路通往大山深处冒着炊烟的人家,袅袅炊烟和白云相连。可以想象,小屋主人归来沿青石板路回到小屋生火做饭的情景。而“我”当然要停车欣赏火红的枫林了。前两句虽然只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却给人足够的遐想空间。在这幅静态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任意的去勾勒动态场面。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动静结合,让学生去遐想,去感触,让诗的意境“活”起来,让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注重诗句感情色彩的出处
诗人的每首诗都不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它主要是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发个人感情。在教学中,讲解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故事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课堂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再从诗句中斟词酌句,品味诗意, 最后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学王安石的诗,诗人生活在那样一个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所以他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具有政治色彩。而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盛世时期,所以他的诗多以赞美和思乡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重点是要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诗句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句情境当中,这样学到的古诗才有血有肉,才能体会诗句所赋予的生命力。
四、情景交融,激发兴趣
小学生起初对故事的兴趣只停留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和仄押韵,但小孩记得快忘得也快,原因就是不理解,背诵起来出口成章, 但不知所云,更别说所以云。在教学中,我们应借助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青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示画面,按画面去讲解体会, 让学生想象小孩垂钓时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在课堂上学生有交流,有表演,有欣赏,有想象,整个课堂在兴趣中开始, 在兴趣中进行,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五、有感而发,理解诗句内涵
古诗是借描写抒发感情,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古诗句的意思作为重点,从而来解决抒发感情这一难点。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中没有单纯的描写,都要借描写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无论借物咏志还是借景抒情。故事内容是载体,思想感情才是内涵。
古诗能激发小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此为契机,教师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走进古诗所展现给我们的意境, 产生感情,与古人交流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让学生由对古诗形式的赞赏升华到对古诗内涵的欣赏,这才是教学目的。
摘要: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展现古诗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诗配画,乐配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出发,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欣赏之中出见解,思考当中有交流。在品味古诗内容的同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
5.春节和元宵的古诗 篇五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2.元会 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3.介雅 南朝梁·萧子云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4.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朝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5.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6.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7.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8.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9.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唐·孟浩然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010.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011.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012.应诏赋得除夜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013.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014.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015.除夜二首 唐·姚合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谁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6.关于春节的古诗10首 篇六
1、《迎春歌》
袁宏道(明)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2、《迎春》
叶燮(清)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3、《新年作》
刘长卿(唐)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4、《元日》
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田家元日》
孟浩然(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6、《除夜》
文天祥(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7、《拜年》
文征明(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8、《元日 玉楼春》
毛滂(宋)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9、《岁除夜》
罗隐(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10、《除夜》
白居易(唐)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7.春节的古诗的 篇七
一、知人论世, 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探求古诗的意思
“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 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知人”就是要了解其人以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 也不是凭空而来, 都是有感而发, 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 作者是唐代的杜甫。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 是一部“沉郁顿挫”的交响曲, 为什么单单这首诗被称之为“生平第一快诗”呢?这就要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春天, 作者杜甫当时五十二岁。宝应元年 (762) 冬季, 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 收复了洛阳和郑 (今河南郑州) 、汴 (今河南开封) 等州, 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 即广德元年正月,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 (今四川三台) , 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 在极度兴奋中, 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故称之为“生平第一快诗”。
全诗可分四联, 首联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 直接叙写喜讯, 起势迅猛, 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 如果用散文的写法, 必需很多笔墨, 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 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 落脚于“喜欲狂”, 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其实, 无需说什么了, 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 而是笑逐颜开, 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 再也无心伏案了, 随手卷起诗书, 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老年人难得“放歌”, 也不宜“纵酒”, 如今既要“放歌”, 还须“纵酒”, 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 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 春天已经来临, 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 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 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身在梓州, 而弹指之间, 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 全诗也至此结束。
二、找诗眼, 把握情感基调
古人谈诗, 常有诗眼之称。在我们看来, 所谓“诗眼”, 就是一首诗内在结构上的关键字句, 它是理解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也是揭示这首诗灵魂一扇窗户。例如:“漫卷诗书喜欲狂”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诗眼。何以这样讲呢?通篇看来, 全诗都是围绕着一个“喜”字而发。“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的第一句是写喜讯的传来;“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的第二句是写听到喜讯后的最初反应;“却看妻子愁何在”, 诗的第三句是写喜情的波击及与影响, 妻子儿女平日的愁云也消失了;“漫卷诗书喜欲狂”, 第四句是写喜悦的表现与程度, 手舞足蹈, 近于发狂。诗的后四句, 既是闻喜后的感情发展与思想活动, 还进一步发掘了喜情的来由。纵酒高歌, 青春作伴, 从哪里走呢?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样一条最捷便的路线。
所以, 实际上“诗眼”就是诗的内在思想感情的纲。纲举目张, 抓住这个纲在理解全诗就会无往而不胜, 真乃是“神光所聚”, 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诗眼, 也就把握住了诗的情感基调。
三、抓意象, 赏画面, 品意境
所谓意象, 指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所谓意境, 指诗人描绘的客观物象与其流露的主观情感触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歌时, 首先要抓住诗中具体意象, 并对意象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 使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空间, 从而感知诗歌完美的意境。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有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月”“乌”“霜”“江枫”“渔火”“客船”, 这些意象中霜是透明的, “渔火”是鲜艳的,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 敲击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乡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 眼前会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主体图画, 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由此可见, 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 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 更重要的是理解作者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 这才能真正读懂古诗。
诗中的意象有时不仅仅指自然景物, 再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 这首诗有个很大的特点, 那就是诗中的意象多为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若加上题中的河南、河北, 地名多达8个。在篇幅极短的诗中出现这么多的地名是耐人寻味的。这么多的地名一方面表明作者是生活在动荡不安、背井离乡的社会环境中, 另一方面也准确地表现出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8.春节的古诗词名句 篇八
2、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5、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6、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7、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春钱。
8、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0、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2、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3、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笑声处处传入耳,美味佳肴上餐桌。谈天论地成一片,灯光通明照残夜。稚童新衣相夸耀,旧去新来气象清。——道平常《庆新年》
14、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15、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金龙腾玉宇,六出好耘田。——江南流萤《新年》
16、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17、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尚颜《除夜》
18、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黄景仁《凤城新年词》
19、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9.有关鸡年春节的古诗词 篇九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癸巳除夕偶成》〔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词》〔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关于鸡年春节的诗词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有关鸡年春节的古诗词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诗词赏析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10.论古诗的朗诵技巧 篇十
一.掌握作品内容, 确定感情基调。
诗歌朗诵, 首先必须掌握其内容, 根据思想内容, 确定情感基调。熟悉作品的内容, 就是要熟悉了解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诗歌的意义。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 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 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 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作为一个朗诵者, 他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 亦即是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 这个转化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深入体会, 把握作品基调, 朗诵者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比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总体上体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 在朗读时要保持一种哀婉凄凉的语调和感情, 充分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慷慨悲歌的苦闷心情。全诗的朗读在语速上宜慢不宜快, 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朗诵古诗, 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还必须用普通话, 学会并注意发音、声调、音变等的读法。掌握运用古音表情达意的规律。文言诗文的读音, 一般也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 不要读古音, 有特定要求的除外, 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不必泥古不化, 强求和谐。
二.正确划分音步, 节奏灵活变化。
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同音乐密不可分的产物。它的格律要求包含着一种特有的音乐美。这种格律要求主要表现为押韵和句子中的平仄安排。古典诗词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组, 或称音步, 交互轮换组联而成。音步是指一句诗中运用停顿等方法划分出来的段落。因为有了音步, 才使得古诗在朗诵的过程中产生了节奏, 使抑扬顿挫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 就是由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交互组联而成。每一句都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一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 其平仄声都交错使用, 俗称二、四、六分明。这样, 就构成了诗句的高下疾徐, 抑扬顿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得较多的是五言或七言诗。下面就这两种格律诗的音步作简单的介绍:
1.五言诗的音步
从理论上说, 五言诗每句两顿, 分三个音步。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 即“二二一”和“二一二”。比如:孟浩然的《春晓》可以作如下划分: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但根据朗诵的需要, 五言诗的音步常常处理成“二三”的形式, 即: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所以在朗诵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采取停顿或延长字音的方式灵活处理, 使朗诵自然流畅,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 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 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 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的明媚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 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 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 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2.七言诗的音步
同五言诗一样, 按理论七言诗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即:“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以贺之章的《咏柳》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朗诵时却根据需要往往把后三个字划入一个音步, 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在朗诵时要注意对形象的刻画。在朗诵“一树高”时“一”字变为阳平, 把一字顺势延长, 以更好地体现柳树的形象, “垂”字延长调值, 并加入一些虚声成分, 刻画出柳枝细长柔美婀娜的姿态。“不知细叶谁裁出”采用半起语势, 声音由低到高, 要有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音高降低, 气息下沉, 生理状态和用声状态松弛下来, 给人以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上面所划分的音步而停顿。停顿只是声音的休止, 而非表情神态的停息。好的停顿, 还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表达异常与复杂的思想感情时, 为了渲染气氛或使情绪转化, 也可以延长或缩短停顿的时间而进行感情停顿。在句子中, 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 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 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如读“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为了表现批判继承的精神和今胜于昔的感情, 就要停顿得更长一些。
总之, 朗诵诗歌时, 要注意节奏鲜明, 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 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 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诗、文的内容, 有些词和词组必须重点强调。在诗歌中, 凡是内容上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一般要重读。不过, 重音的读法, 不是突然高声或尖叫, 而是用自然的声音通过适当增加音强的方法, 把重音同非重音区别开来。重音和轻音要解决诵材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和轻音一般以句子为范围, 句子中关键性的字词, 表达情感的所在, 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不是“加重声音”, 轻音更不是像普通话的“轻声”, 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 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技巧加以处理, 用意在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 使听众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加深印象。重音的表达方法, 有时是加强音量, 有时是拖长音节, 有时是一字一顿, 主要便是读大调值、增强音势;但也有一种重音轻读法, 它是有力地转读, 从音量上说, 它是轻弱的, 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
韵脚:诗、词、曲、赋等韵文在句末或一联之末押韵的字, 称为“韵脚”。朗诵韵文, 要读出韵脚, 不要一律把它读成重音, 只要读得响亮、和谐、稍微拖长一些, 以便突出韵脚, 体现出音韵美, 增强节奏感, 从而更好地传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以李白《望庐山瀑布》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每句都由四个音顿构成。读时除了特别注意它的节奏要鲜明、感情要充沛外, 还要将韵脚稍稍延长, 把声音适当加重, 保持韵律的和谐与统一。要用声音使人感受到全诗充满磅礴雄壮的气势和诗人奔放不拘的性格。
11.小学生常见的春节诗句古诗 篇十一
1、《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2、《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3、《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4、《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5、《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6、《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8、《迎春》
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9、《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0、《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1、《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12、《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13、《守岁》
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14、《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15、《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小学生春节的诗句古诗
1、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金龙腾玉宇,六出好耘田。——江南流萤《新年》
2、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3、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4、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5、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6、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7、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8、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9、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叶颙《已酉新正》
10、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1、元良传万世,旦彩耀神州。快意空间聚,乐心吟赋悠。——漫岗秋叶《元旦快乐》
1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13、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4、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15、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6、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17、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18、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19、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0、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21、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22、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4、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25、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苏轼《守岁》
26、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27、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28、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29、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3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1、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32、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12.赞美春节的诗句古诗 篇十二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奉和元日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敬宗。
天正开初节,日观上重轮。
百灵滋景祚,万玉庆惟新。
待旦敷玄造,韬旒御紫宸。
武帐临光宅,文卫象钩陈。
广庭扬九奏,大帛丽三辰。
发生同化育,播物体陶钧。
霜空澄晓气,霞景莹芳春。
德辉覃率土,相贺奉还淳。
《除夜宿石头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夜寄弟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新年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翻译】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同韦舍人元旦早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彦伯。其古诗全文如下:
夕转清壶漏,晨惊长乐钟。
逶迤纶禁客,假寐守铜龙。
予亦趋三殿,肩随谒九重。
繁珂接曙响,华剑比春容。
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
愿言乘日旰,携手即云峰。
《如梦令·元旦》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翻译】
在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中,路途险窄,密林深暗,青苔光滑。今天我们又去哪儿?径直奔向武夷山下。就在那里的山下呀,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立春日游苑迎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治。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阎朝隐。
管籥周移寰极里,乘舆望幸斗城闉。
草根未结青丝缕,萝茑犹垂绿帔巾。
鹊入巢中言改岁,燕衔书上道宜新。
愿得长绳系取日,光临天子万年春。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適。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早梅·迎春故早发》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谢燮。其古诗全文如下: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翻译】
梅花要迎接春天的来临,所以它早先开放。尽管冬天的天气是多么寒冷,但它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之后,到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也没有人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守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13.追寻古诗课堂的魅力 篇十三
一、美读成诵, 读出诗韵
古诗是汉语言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因为它短小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 学生易读易记。教学一首古诗, 可以从诗题入手, 走近诗歌, 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如宋代程颢的《春日偶成》, 题目浅显易懂, 一目了然, 即作者春日郊游, 触景生情, 偶然写成的一首诗。那诗歌到底写的什么内容呢?这一问无疑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期待, 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诗歌的朗读。而诗歌的朗读, 大部分学生课前都能正确、流利甚至背诵出来。但对于诗歌的韵律美, 却没有去细细地欣赏。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先进行范读, 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 再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古诗的韵律美体现在它的字音字调上, 字音有平仄之美, 字调有抑扬顿挫之美。一、二声是平声, 平声要读得长一点, 三、四声是仄声, 仄声相对而言短一点, 一读就收。在诗歌里面平长仄短, 读的时候可以两个字两个字地读, 如:“云淡∕风轻 ‖ 近午天, 傍花∕随柳 ‖ 过前川。时人∕不识 ‖ 余心乐, 将谓∕偷闲 ‖ 学少年。”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停连、长短、快慢以及高低, 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学生由正确读到流利读, 再到美读, 拾级而上, 课堂上书声琅琅, 学生忘我的投入, 有的摇头晃脑, 有的动作优雅……完全沉浸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之中。学生熟读成诵, 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还可以为他们品味诗歌语言做好铺垫, 反复诵读, 由读悟情, 从而深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品词析句, 理解诗意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看来, 读懂词句是深入学习的基础, 理解诗意是教学古诗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对词语句子的品读探究, 理解词语的含义, 再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只有当词语融入句子, 才会赋予词语特定的意义。最后将诗句的意思联系起来加以整合, 诗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全诗平易自然, 通过重点词语“蓬头、侧坐、草映身、遥招手”, 刻画出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乡村儿童形象。“蓬头”是说小孩头发乱蓬蓬的, 写出了小孩子不加粉饰的可爱模样, 也可以感受到小儿意欲钓鱼的急切心理。“侧坐”意为随意坐, 即使是野草丛生之处也毫不在意。“草映身”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垂钓身姿。有人问路, 小孩不作答, 却急着“遥招手”, 其中原因是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 所以只能招手让路人走近一点。至此, 小儿天真专注的神态活脱脱地展露无遗, 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展开想象, 走进诗境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 意境深远,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歌的这一文化性特点,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引领学生借助词句捕捉画面的想象空间。教学过程中,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语言的训练, 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的同时, 也让学生对诗文描述的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的意境美如何体会, 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诱发学生主动学习, 将自己的体悟与诗文进行对照, 产生丰富的感受, 从而使诗歌那份意蕴或深或浅地触动学生的心弦, 唤醒学生潜藏内心的阅读期待。如古诗《咏柳》, 诗人贺知章虽然不是画家, 却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对古诗的美景欣赏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 轻轻闭上你们的眼睛, 想象你们正迎着和煦的春风, 来到了碧波荡漾的小河边, 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让人心旷神怡的绿色。瞧, 眼前的柳树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好, 请大家把双眼缓缓睁开, 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 忘我地讲述自己眼前出现的那一幕幕美景: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清清的小河边, 岸边柳树那刚刚长出的嫩芽宛如一颗颗小巧玲珑的玉石, 青翠欲滴。那长长的枝叶优雅地垂下来, 犹如飘飘欲仙的美女甩着瀑布般的长发, 在风中翩翩起舞……入境的情感, 是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抵达诗人内心的一种呈现, 由此, 诗的意境了然于心。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当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的意境时, 学生也就渐渐走进了作者的情感深处, 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自然也就悟出了诗歌的主旨。
【春节的古诗的】推荐阅读:
与春节的古诗词01-20
春节征文我的春节07-22
春节的作文:在绍兴过春节12-28
秋分古诗赏析 描写秋分的古诗有哪些?01-08
古诗的教案10-01
古诗-的课件11-13
想象的古诗11-13
冬季的古诗12-19
岑参的古诗01-02
荷花的古诗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