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教学

2024-11-04

人文地理教学(精选8篇)

1.人文地理教学 篇一

人文地理环境是相对于自然地理而言,包括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高中人文地理主要研究1:人口(主要是人口增长类型,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及人口变化的影响及对策);2:城市(主要是研究的城市的整体布局与规划包括住宅区商业区与工业区等的区域规划):3:交通(常考交通方式及路线的选择重点是公路及铁路路线的选择);4:经济(农业经济占很大的比重,学习重点是全球范围内-但侧重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地中海-等五种农业类型特点及其分布和对某一地区农业类型的分析判定,国内农业经济主要研究东北,新疆,西南等几个特色地区。至于商业经济,一般只研究商业网点的选择);5:资源(大致了解中国重要资源大致分布,重点是水,煤,气,油等的开发利用,此处常涉及交通,污染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6:环境(重点是荒漠化,泥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影响与治理);7:文化(简单提一下文化景观及其分类,基本不考);8:旅游(重点是景点的开发与维护,观景技巧及时机,旅游路线等).........高中学的有点遗忘,只能帮到这了

2.人文地理教学 篇二

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提高学生高考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实际复习过程, 有许多教学行为华而不实, 实质上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 不仅谈不上是真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素质教育, 也谈不上是能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有效应试教育, 而是地地道道的“伪应试教育”。

一、考试泛滥成灾, “模拟”劳而无功

高考是以检测学生高中三年最终具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根本目的的, 高考复习要以语文知识归纳和语文能力培养为根本出发点, 并通过模拟考试检测知识训练到位情况, 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和应试技巧。那么, 每周一次甚至两次的频繁模拟考试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吗?一方面, 模拟考试不是统筹安排、系统命制, 因而没有太大关联的若干套模拟试卷所涵括的知识技能无疑是交叉的、零碎的, 对学生构建语文学科系统的知能框架作用不大。另一方面, 频繁的考试也没有达到训练学生良好考试习惯、培养学生理性应试心态的效果。教师“以考代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是语文教学的简单化和庸俗化, 其结果是技巧、双基不牢。例如, 写作训练, 必须是写作心理、写作过程、常见文体、教材积累和综合训练的完美结合, 而应试作文讲究的是避实就虚、营造亮点、结构匀称……而其出发点也是方便、取悦于阅卷老师, 是重技巧、轻基础的一种表现, 甚至是对学生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的一种误导。因此整治“过度”考试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方法规律, 有效指导匮乏

高考复习是方法规律的天下。“类型甲乙丙丁, 方法ABCD, 步骤一二三四, 注意1234”, 虽然方法规律之体系讲授得差不多之后, 学生还是记不牢那么多的方法和规律, 即使努力记牢了, 在做题的时候还是用不上。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老师自己解题时是这样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的吗?如果不是, 那为什么还要向学生强调这么多的规律呢?让学生自己看看, 疑难处略作点拨不就够了吗?”解题指导, 无须像学术论文那样严谨深透, 它全部的生命在于适用于学生。所以介绍的方法规律, 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在数量上一定要“少”。数量一多, 考试时要么没时间一一套用, 要么脑海里乱成一锅粥。其次, 在质量上一定要“精”。必须是老师深有感触、坚信笃行的方法, 才具备讲的价值, 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心智技能。再次, 在来源上要“实在”。简单地讲, 不能来源于标准答案, 而要求来源于教师的解题实践。试想, 既然有“下水作文”的说法, 为什么不能有“下水考试”的做法?教师和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模拟试题, 然后再对照标准答案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规律。跟学生讲这些方法和规律, 比常见地对着答案想理由、说明标准答案为什么是正确的要有针对性得多, 有实效得多。“下水考试”, 实际上是教师变换角色, 以学生身份进行新尝试、新体验。也许, 老师会发现自己讲的绝大部分方法规律失去了用武之地, 做题时也只凭借直觉语感和极为有限的几种方法、几个骤步而已。

所以, 我们以前绞尽脑汁构建的密密麻麻的方法规律的网络其实只需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就可以了, 而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生反复而广泛的阅读、写作、积累和训练过程中去。教师可以示范一种规范纯正的语感方式, 可以示范一种简单易行的解题过程, 而复习的绝大部分时间要给学生独立地练习、反思和总结, 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反思和总结。事实上, 我们并不缺少反复练习, 但我们的学生绝对缺少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之有效的解题方式与程序。学生被淹没在题海训练中, 解答出题目后对同类知识的比较、辨析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归纳被普遍地忽视, 题目做得虽多, 仍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忽视情感认同, 人文关怀缺乏

兴趣、情感对学生的意义重大, 是众所周知的一条心理规律。放眼高三语文复习实际我们会发现, 对上述规律的背叛现象是较为严重的。

教师惯常采用的复习形式有教师系统讲授专题理论知识, 教师串讲试卷或习题, 学生默读复习资料, 死记名句、名篇和作文材料, 还有每周一到两次的高考模拟测试等,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缩水为对考试分数、名次这个终极目标的唯一关怀。其实只要是阅读和写作, 就一定能有机地渗透兴趣培养、情绪调动、情感体验、人格培养……而这些却大都被老师无情地摒除了。兴趣和情感的缺乏, 必然使学生的记忆和思维的效率降低, 也必将影响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联想、想象和意境的再创造, 进而影响语感的形成。

可以在复习中引进各种活动, 例如, 竞争、演讲、讨论、观摩、辩论、答“记者”问、座谈等方式, 而有时, 仅仅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指导, 一次睿智的点评, 一声激动的感叹, 一句深情的现实关怀, 也能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热情、深刻的思辨和难以忘却的记忆。

3.人文地理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校英语  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新型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07-01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的形成加速了英语突出地位的展现。作为一门交流工具,英语的涉及范围之广,早已渗透进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因此,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在各大高校之中也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所实行的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了教学的滞后性,很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尤其是针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学生思想的迂腐性,更是滋生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目前的高校学生对于英语教育的反感程度很高,虽说伴随着社会进步,大学生的成熟度在逐年提升,但是随之增长的是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学生前进的阻碍。教师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时必须要注意劳动对象是学生,因此教育手段必须充满人文的色彩。而且,作为高校的英语教师,必须要注意如何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单纯的采取一系列简单的教育手段以求一劳永逸。总而言之,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学生人文维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教育,简单说来,就是在高校英语教学之中实行人文教育。

2.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1 人文教育的内涵

要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之中人文维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种教育。针对高校英语教育所实行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程度。在现代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使其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如果能够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人文关怀,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普通的课本无法传授的,这时候就凸显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在科学教育之中一定要加以人文教育的培养,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发展。因此,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可以看出,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实行人文教育目的是传授给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维度和人文素质,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学生性格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行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减轻学习负担,形成更加和谐的内在价值尺度。更重要的是,在实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十分强调教师要尊重和肯定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平等的受到关注,从而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之中的主体性,满足其个体需要,促进其个性发展。

2.2 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校实行人文教育要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层面。夹杂着人文教育的高校英语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求同存异的本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努力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行人文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对社会的向前进步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人文教育拥有如此的必要性,一定要切实实行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文教育的实施,人文关怀的导入,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维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还有利于对学生实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加强学生对自己心理的调试,使之能够经常保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生活更加健康、有序。同时,也能够映射出当今高校英语教育的不足之处,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3.高校英语教学的人文维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

3.1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

实行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当中的种种困惑和难题,并且实行正确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要坐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人文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注重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里面。教师要对学生饱含情感,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最大限度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关心和服务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成就感,也十分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构建。只有这样循序渐进的实行教育,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枯燥无味,并且,在不断努力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学生的这一切全方位发展都是高校英语教学的最终归宿。

因此,高校英语教学要从出发点就开始捕捉人文教育的影子,尤其是在设立教学目标、实行教学过程、探究教学措施、完善课程评价、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都不能缺少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部学生的理念。

3.2 健全心理机制,关注学生需求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面,实行人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完善心理机制的建构和健全对于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人文维度和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机制与学生的危机意识有重大关联。所谓危机意识,就是能够在困难出现时保持清醒和冷静以及高度预见性,从而保证了受到挫败之后的自我宣泄,以及针对学习压力的缓解释放。这些都属于自我心理疏导。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波动,并且在响应的时间点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关注学生的需求。实行人文教育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实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思想教育,为建立健全心理机制、提升学生的危机意识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此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服务意识,在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帮助。比如,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努力解答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困惑。或者,在学生毕业前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条件,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这些对学生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工作,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其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之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3.3 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评价机制

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促进学生方方面面的发展,在英语能力方面,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出灵活开放的特点,从而保证英语教育的循序渐进和整体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拓宽学用手段,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贴近现实的资源,积极有效的利用身边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并且,要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4.总结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人文教育的实行和人文关怀的推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高校英語教学人文维度和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玉霞.论高校英语教学的人文维度.《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Z2期

[2]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中国外语》.2010年3期

4.教学与人文素养 篇四

一、利用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高中英语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教材中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航天和航海等话题的单元占全书的20%以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NSFEC教材中还设计研究...国家教育部曾多次提出:“要把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即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方面作了根本的调整,在前言里就提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新课标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目标之中,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顺应当前外语教育教学的潮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自始至终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当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必要性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并配合环.........(摘 要:本文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定义,指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例证说明了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英语教学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急剧转变和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和人生价值,因此,强调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塑造,智慧启迪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其人文素质显得尤其重要。专业英语教学虽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诸多改革,对文化学习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更多地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整体上仍然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以及道德的培养和塑造。综合英语课作为专业英语的主干课程,教材中的课文包含了很多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应担当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是人文精神教育。本质上来说,人文精神是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培养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

二.在综合英语教学的几个主要板块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尝试

(一)在词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在讲授词汇过程中应该涉及到文化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词汇的指称意义,还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汇的内涵意义,包括褒贬义、词汇的联想意义、比喻意义和词汇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等,联系日常的工作生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渗透。例如,英语中的颜色词“green”还具有“幼稚,嫩气和缺乏经验”的含义,a green hand 意为新手,a green horn指“涉世未深,容易上当的人。“the hippie”(嬉皮士)这个亚文化群体中的年轻人对社会、家庭和周围一切都感到厌恶,采取各种非理性的方式(尤其是疯狂的感官享受的方式)来排遣困难和烦恼。他们以奇装异服、长头发或怪诞的发型、引起幻觉的麻醉剂、节奏异常激烈的音乐、混乱的性生活等手段进行自我麻痹和陶醉。“the flowerboy”(花孩,或称佩花嬉皮士),他们主张“爱情、和平与美好”,他们用花儿作为这一信仰的象征物。通过挖掘词汇的内涵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在教授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造句练习等形式把与主题相关的不同观点的句子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记忆结构形式正确,内容积极健康的句子。

(二)利用英语谚语和格言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人生格言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生活的精华。真正优秀的谚语和人生格言,具有启发人的思想,使人智慧,催人上进的非凡魅力,往往会影响或改变人的一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尽量选用一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帮助的谚语和格言,让学生在学习记诵的同时理解其社会生活内涵,领悟人生哲理。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的第二册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Quotable quote”, 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英语谚语或者名言。其中,第六单元有这么一条谚语“Beauty is skin deep.”(表面的美是肤浅的),当让学生理解了它“Beauty in appearance is shallow.”的含义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的真谛,让他们先用英语尝试表达自己对美的一些看法,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名家对美的见解,如培根在佳作《论美》中对美的真谛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文章开篇明义:“Vri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的确,内在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或是炫耀容颜的美貌,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引导学生注重内在美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追求知识,完善内心,提高道德精神素养。再如学习谚语“No pains, no gains.”(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要鼓励学生列举自己人生经历来验证这一谚语,深化对它的理解。

(三)在话题讨论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渗透

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的听说部分都有图片供学生进行话题讨论,阅读课文中也有一些开放性话题,这些话题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价值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一篇阅读文章《一条双人毛毯》讲述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与祖父相依为命,后来他父亲为了和一个漂亮女人结婚,只好答应她把爷爷送到养老院。临别的夜晚,爷爷在如水月光下用口琴吹奏着一首忧伤的曲子,小男孩默默陪在他身边。爸爸和漂亮女人回来了,爸爸拿出一条双人毛毯,作为给爷爷的临别礼物,而漂亮女人斥责为何不买一个单人的。愤怒的小男孩拿出剪子,声称要将毛毯剪成两半,留一半以后送予爸爸。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各种想象和推测。这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为故事编一个结局。于是,可能得到很多的讨论结果:爷爷最终还是被送往养老院;爸爸良心发现,放弃与漂亮女人结婚等等,而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是,有些学生可能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安排了一个善良、热心人物的出现,在她的耐心劝解下,漂亮女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接受了爷爷,并与爸爸结婚,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讨论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四)比较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素养

除了在课文中可以学习西方文化,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每个单元后面的cultural information部分较为集中地呈现了西方文化,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家庭结构、婚姻、社交礼仪、语言演变、城乡文化、历史人物以及西方主流文化之外的一些亚文化群体等等。例如,在学习西方婚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并与中国婚俗做对比,然后表演中西文化婚礼,让学生体验中西婚俗的差异。

(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综合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包含了很多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涉猎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品德、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等很多层面。《生物技术》这篇科普文章不仅让学生能够对试管婴儿,克隆等先进技术有所了解,还能引发学生对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伦理道德危机的思考和争论。《没有老人的国度》这篇阅读文章讲述了一个罗马尼亚故事。在一个遥远的国度,老人都要被杀光,但其中一个老人因为儿子的善良而躲在地窖中生存下来,最后当全国面临绝境时候,老人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他们。这个故事的寓意显然,老人并非无用,他们拥有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尊重和善待。在课文《好名声的威力》中,阿姆斯特朗·威廉姆斯通过回忆父母传留下来的诚实守信的好名声激励自己奋斗,成为家中第一个大学生,并成功开办自己公司,受人尊重的故事,强调了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知廉耻等美德的重要性。在此可以联系高校经常开展诚实守信活动,教育学生知廉耻,守礼仪。

(六)布置学生阅读英文名著,要求写读书报告,这项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文学作品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文学素质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得到培养和加强。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发现与挖掘语言材料中的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整体上感悟、欣赏文章的艺术性和文学内涵,真正实现语言学习和文学教育的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英语教师在综合英语教学的几个主要板块中对学生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可行性。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和工具。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他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恰恰是如今相当一部分在校生所欠缺的。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语言”教学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给学生补上这一课。语言教学本应是一切学科中最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出各种情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得语言,又学会用英语做事,并体验学习语言的过程。情景可以围绕教材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来设计。教师要引导善于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把语言教学活化为语言交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多元价值。

其次,调整阅读策略,使学生充分接受文化熏陶。一方面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扩大知识面,感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补充英语读物,培养人文素养!

第三,用诗歌,音乐教学,陶冶审美情操。音乐可以抒发感怀,舒缓心情,许多学生都喜欢听英语歌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唱几首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英文歌曲,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真可谓事半功倍。

第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英语写作。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笔,记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5.贵州人文地理 篇五

2、贵州被列为1993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壹的文化遗址是盘县大洞 3、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壹的赫章可乐最具特色的墓葬是套头葬

4、“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句话出自哪本史书? 《史记》

5、汉代在西南地区设了很多郡,今贵州地属哪个郡?郡

6、贵州学者到中原求学回来后“首开南中之学”的尹珍,生活在哪个时代?

东汉

7、“黔驴技穷”壹语出自柳宗元《黔之驴》壹文,文中所说的“黔驴”是贵州产的吗?你的根据是什么?不是贵州产;根据是柳宗元文中云“黔无驴”

8、现今贵州发现的最大宋墓杨粲墓在哪个县?

遵义

9、宋代的播州是今天的哪个地区?

遵义

10、宋代时贵州较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物产是什么?

11、“贵州”这壹名称始于何代?

宋代

12、西南几大驿道干线在贵州的交汇,始于哪个朝代?

元代

13、贵州建省始于公元何年?

1413年

14、明代移民开发贵州的主要方式是?

卫所移民

15、贵州建省的主要原因是?

战略地位重要

16、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主要形成于何地?

贵州修文龙场

17、屯堡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移民?

汉族移民

18、明代的卫所属于什么性质?

军政合壹组织

19、贵州现在的省界是哪个时代最后确立的?

清代雍正年间

20、清代贵州开采的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是?

铅锌

21、清代在贵州发生的壹次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

咸同起义

22、晚清贵州发生了多次教案,最着名的三大教案是?

青岩教案、开州教案、遵义教案

23、贵州明清两代出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三个状元,三个状元是曹维城、赵以炯、夏同和,请指出其中的文状元、武状元。赵以炯、夏同和是文状元,曹维城是武状元。

24、贵州近代出现的第壹张报纸是?

《黔报》

25、中国最早出现的钢铁厂是?

青溪铁厂

26、贵阳文通书局开办的时间仅次于全国哪个着名书局?

商务印书馆

27、清末贵州巡抚林绍年首次派出151人出国留学,到的是哪个国家?

日本

28、清代贵州文化名人周渔璜参加编纂的壹部重要着作是?

康熙字典

29、清末时任贵州学政,后创办南开大学的严修,在贵州创办的第壹所新学是?

贵州经世学堂

30、贵州第壹个电报局是在何地?

毕节

31、在新文化运动中,北京成立了“少年中国会”,贵州成立了“少年贵州会”,哪壹个先成立?

少年贵州会

32、贵州人中被章士钊称为“西南两大儒”的是谁?

郑珍、莫友芝

33、贵州黎庶昌最早介绍的西方文明着作是?

《西洋杂志》

34、20世纪30年代,最早进入贵州境内的是哪壹支红军?

红七军

35、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是何年何月何日召开的?

1935.1.15—17 36、1934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转战黔东,召开黔东特区第壹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在何地? 沿河

37、遵义会议后,被称为毛泽东军事指挥“得意之笔”的战役是?

四渡赤水

38、红军在遵义期间,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书记是?

林青

39、贵州籍革命先驱中,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壹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是谁?

邓恩铭 40、1927年与贺龙壹起参加南昌起义,介绍贺龙入党的周逸群,是贵州哪里人?

铜仁人

41、红军时期参加开辟洪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边区、川陕边区的贵州思南人红军将领是谁?

旷继勋 42、1936年2月,红

二、红六军团是在什么地方建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贵州大方 43、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在进入贵州后,决定放弃向湘西前进,改向贵州黔北进军的政治局会议,是什么会议? 黎平会议44、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开展革命斗争,足迹遍及全省多少个县?

67个

45、贵州现确定为革命老区的有多少个县市区?

33个 46、1945年随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中共代表中的贵州人是谁? 王若飞

47、日本入侵贵州的“黔南事变”,发生在哪壹年?

1944

48、抗日战争期间迁到贵州遵义的大学是?

浙江大学

49、贵州第壹条公路起止地点是?

贵阳到黄果树 50、1915年茅台酒在哪个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51、贵州省会贵阳是什么时间解放的?

1949.11

52、最早通车到贵阳的是哪壹条铁路?

黔桂

53、“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这句话是中央哪位领导同志视察贵州时说的?

周恩来

54、“壹定要进壹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结束时的讲话,请问这次视察是在什么时候?

2005年2月

55、明代诗人在诗中写到:“梵净实为群龙祖,平地突起凌苍穹。”请问梵净山位于我省哪几个县的交界处? 江口、印江、松桃

56、贵州的河流中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有多少条?

984

57、目前,贵州分别有几个生态博物馆、几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几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有4个生态博物馆、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58、具有现代化水准的龙洞堡机场,是哪壹年建成的?

1997年

59、贵州恢复、改建和新建的支线机场有哪些?

铜仁大兴、黎平、荔波、兴义、安顺等

60、为推进区域合作,实现省区之间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我省近年新加入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什么?

“泛珠三角区域(简称9+2)合作与发展论坛”

61、贵州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中,水电开发主要在哪个流域?

乌江

62、贵州通江达海大通道是由哪几条高等级公路组成的?

由遵义到崇溪河(遵崇路)、贵阳到遵义(贵遵路)、贵阳到广西新寨(贵新路)三条高等级公路组成

63、贵州按全国总体部署,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这里所说的“两江”是哪“两江”? 长江、珠江

64、有哪几条铁路干线在贵阳形成“铁十字交叉”?

黔桂、川黔、贵昆、湘黔、株六复线

65、现在又有哪几条铁路在贵州什么地方形成了第二个“铁十字交叉”?

贵昆、内昆、水柏,在六盘水市水城编组站交会

66、贵州现有的高等级公路中,哪壹条是最早建成的?

贵黄

67、我国正在修建壹条经过贵州的南方国道主干线,是从哪里到哪里?

从上海到云南瑞丽

68、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黔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发展,所提出的“两基”是指什么?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69、贵州的信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其中程控电话、长途传输数字化、移动电话网、互联网等标志通讯现代化,是从哪个年代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

70、西部大开发5年多,贵州为“西电东送”作出重要贡献,新增装机容量500多万千瓦,超过以前多少年的装机总量?

50年

71、贵州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的有?

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

72、贵州省总面积多少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百分之几?

1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1.8%

73、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的超过110多矿种。其中最具优势的有哪三种?

煤、铝矾土、磷

74、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获得我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现在是什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嫦娥”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75、贵州有哪两个城市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遵义、镇远

76、贵州省有哪几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王若飞故居

77、请说出3个以上贵州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茂兰、草海、赤水桫椤、习水、雷公山、麻阳河

78、请说出5个以上贵州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织金洞、舞阳河、赤水、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九龙洞、黎平侗乡、斗篷山、九洞天

79、由遵义杂技团、贵州省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杂技主题晚会《依依山水情》,入选哪壹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2002—2003年度

80、贵州省电视剧制作中心创作的电视剧《遵义会议》曾获得国家级什么奖项?

全国“五个壹工程”奖、飞天奖

81、《好花红》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布依族

82、《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苗族

83、《芦虹高原》(也叫《芦虹高原之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彝族

84、《摘菜调》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汉族

85、《蝉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侗族

86、着名歌曲《桂花开放幸福来》的编词、编曲是谁?

编词崔永昌、编曲罗宗贤

87、着名歌曲《读书郎》诞生于我省何地? A.贵阳 B.安顺 C.遵义

答案:B

88、芦笙是我省的壹种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吹管乐器,除苗族外,侗族用芦笙吗?A、用 B、不用 答:A

89、“八音坐唱”和“小打音乐”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品种?

布依族

90、贵州的主要地方剧种有哪些?请答出其中两种。

贵州花灯剧、黔剧、侗戏、布依戏等

91、由省黔剧团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什么?

《秦娘美》、《奢香夫人》

92、我省创作的歌曲连续五届获全国“五个壹工程”奖,请举出其中三首。

《最亮的星,最好的人》、《高原,我的家》、《种下壹千九百九十九棵团圆树》、《踩鼓》、《苗女绣花》

93、由省花灯团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什么?

《七妹与蛇郎》

94、我省第壹部拍成电影艺术片的民族舞剧叫什么?

《蔓萝花》

95、湘黔铁路修建过程中,产生了壹首广为传唱的群众歌曲,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铁路修到苗家寨》

96、用贵州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着名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的是我国的哪壹位着名作曲家? A、陈刚 B、朱践耳

答:B

97、“泡木筒”是什么地方、什么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镇宁,仡佬族

98、仡佬族历史上长期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处于不安定的状况,若发现官家或外族来袭,他们便用歌声通知族人。请问:这种歌叫什么?

报信歌

99、薅草锣鼓(又叫打闹)主要在哪些民族中流行?

主要在土家族、仡佬族中流行

100、《浪哨歌》属于哪个民族的歌种?

6.人文地理考研总结 篇六

1、地理学geography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苏尔:文化景观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12、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区位论: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某种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分析区位形成的原因与条件,预测其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

13、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15、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C、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1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4)生态论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6)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17、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8、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

19、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20、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2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

(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居住历史分析:A、生活史;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迁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续时间: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23、人口迁移原因: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2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25、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26、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2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28、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高高低;(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仅针对第三序列:人口增长加速、减速、缓慢。

29、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扩张: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3)后期扩张: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4)低位静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30、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西欧模式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北美国家,是自发的演化过程;而日本模式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除了一定的自发性外,同政府鼓励节育是分不开的。

31、中国人口转变模式:

(1)加速增长accelerated growing1949—1959;(2)负增长negative growing1959—1961;(3)高速增长high growing1961—1971;(4)减速增长decelerated growing1971—1980;(5)波动增长fluctuated growing1980—1992;(6)持续增长sustainable growing1992至今。

3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集中在自然上:土地、淡水、森林、矿产等。

33、人口构成(人口结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1)自然构成:A、性别构成通常用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B、年龄构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中不同年龄的比例关系;(2)社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34、人口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35、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

36、适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意义:(1)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大意义;(2)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37、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38、人口年龄金字塔:山型、瓮坛型、钟型。

39、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40、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1)绝对数量大;(2)发展速度快;(3)人口老化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龄构成的定盘星,人口寿命的延长。对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价值;(2)发展老年产业;(3)加强积累,奠定基础;细化老龄程度,抓住发展机遇;(4)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5)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产业调整,以技术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6)培养专门老年护理人才;(7)延长退休年龄;(8)关注老龄妇女。

41、农业起源:(1)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2)海登的宴享说;(3)多因素耦合说: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古文明基础、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压力与追求、偶然性因素触发与催化。

42、农业起源的地点:(1)美国索尔:植物驯化最初中心是东南亚;(2)考古学证明西亚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

43、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1)农业活动需要定居;(2)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44、人类文明:(1)埃及:公元前3000年,(2)巴比伦:公元前3000年;(3)印度:公元前2500年;(4)中国:夏(公元前2100--1600年)。(5)墨西哥:墨西哥首都附近;(6)玛雅: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一带;(7)印加: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黍粟文明,墨西哥、玛雅、印加是玉米文明。

45、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目前存在于亚马孙地区、刚果地区、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46、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1)中国:火耕水耨(用火烧去田中的杂草,用水淹死杂草);(2)欧洲中世纪:敞田制(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区获得耕种长条状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均须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三圃制(冬小麦和黑麦、春小麦和燕麦、农闲做牧场以发展养殖业)(3)美国的殖民农业: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

47、传统农业类型:(1)旱作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小麦占重要地位。(2)水稻农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古巴、委内瑞拉、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3)地中海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周围、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种植小麦、大麦、葡萄、油橄榄、果品业、花卉业与旅游业;(4)游牧业: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48、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产品是作为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俄罗斯、马西等。

49、现代农业特点:(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品所消费的;(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4)农场规模大;(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50、现代农业类型:(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那利群岛、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皮包农场suitcase farm(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agribusiness(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51、工业的扩散:英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俄国、美国、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

52、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

53、工业类型:(1)第一产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2)第二产业: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4)第四产业: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5)第五产业: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

54、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2)资源:(3)能源:水力、蒸汽机、电力;(4)市场;(5)劳动力;(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55、工业分布的新变化:(1)纺织业与成衣业:发达国家日趋衰弱,发展中国家急速上升,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要区转移;(2)汽车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变动(西欧、日本、美国);(3)微电子工业:半导本、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由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控制,家用电器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4)英美产业:由传统工业转向新技术和新的服务业。

56、当前全球经济形势:(1)需求不旺;(2)生产力过剩;(3)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4)发展中国家:优势在于资源和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

57、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58、种族多源论(魏敦瑞):(1)我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发展到现代的黄种人;(2)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亚发展为棕种人;(3)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为黑种人;(4)西亚猿人发展为白种人。

59、种族一源论:人类种族本源于一个地方(可能是西南亚、北非或东非)。

60、种族与环境:(1)肤色:人体肤色的变化取决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强烈程度有关;(2)人体结构: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而后者身体趋于细长;(3)鼻子、眼形、头发组织:热带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寒冷人较长而突出,可以将吸进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而后进入肺部;黄种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皮肤紧缩形成直发,黑种人由于气候炎热而潮湿皮肤松弛形成卷发隔热防晒。(4)体重与长四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黑人体重轻而长肢体善于投掷长矛,汗腺多,散热快,嘴巴大,厚唇,宽鼻便于气流通畅,手掌和脚掌的汗腺多而且大,手细血管较丰富,对体温调节较完善;因纽特人体重重,脂肪厚,散热少;白种人高鼻梁狭鼻对冷空气有预热作用。

61、种族划分的标志:(1)毛发:亚洲人直发、欧洲人波状、非洲人卷发;(2)肤色:白肤色的色素细胞约为1000个/MM以下,黑肤色在14000个/MM以上;(3)身高:与营养和遗传因素有关;(4)头颇形状:头骨指数=头宽/头长*100;(5)鼻形: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6)指纹:亚洲人多斗型、黑种人多弓形、欧洲人多箕形。62、世界种族划分:(1)白色种族群: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世界分布最广,欧亚大陆西部、北非、西亚、南亚;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第种族(2)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蒙古族、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3)黑色种族群: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成羊毛卷状,唇厚,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美洲,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4)棕色种族群:肤色深,毛发卷曲,鼻梁高而不扁、唇厚而不外翻主要分布在大洋洲三大群岛上。有澳大利亚种族和三大群岛种族。

63、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64、种族主义:是一种以种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65、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66、民族地理学:研究民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空间分布规律、特征,探讨民族发展演变的学科。

67、世界民族的分布:共有3000个左右,汉族人数最多,超过12亿,其次有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1)形式分布区:一个集中的、并相连成片;(2)机能分布区: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

68、中华民族分布:汉族占92%,分布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69、民族的迁移:(1)印第安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加勒比地区、巴西、美国;(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美迁移。

70、民族的集聚:(1)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2)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71、民族的变化与整合:(1)北美印度安的文化变化:传统玉米种植地位下降,玉米主食让位于面包,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出现,砖房替代土坯房,电器代替传统用器,汽车替代马车,英语普及;(2)西班牙人在拉美与印第安人的整合:斗牛传到墨西哥(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美国英语、信新教的占优势,形成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72、民族地理学研究的意义:(1)促进民族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2)对我国的外交政策能发挥应有的作用;(3)为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繁荣民族经济作贡献;(4)促进民族团结,开展民族教育。

73、民俗: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我国古代称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

74、民俗地理学:研究一定地域内各民族人民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范围内文化现象的地区差异和分布规律,探讨民俗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并阐明其形成、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

75、民俗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意味着一个族的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并表现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有些民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76、民族特点:(1)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2)外延特征:承传性、变异性。

77、民俗与环境: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运输)、社会民俗(节日、岁时)、礼仪(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精神民俗(巫术、宗教、民间禁忌)、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

78、民居: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材料(石材、黄土、竹子、木材、砖瓦)、建筑布局、建筑外形和内部特征。

79、饮食民俗:北方吃面、南方吃米、拉美吃玉米、东欧吃黑麦、中国东方吃猪肉、欧洲吃牛肉。

80、流行文化:(1)足球(soccer):最早出现在英国;(2)服饰:白领、蓝领;(3)快餐:汉堡包、肯德基炸鸡、麦当劳、中国快餐米饭加面条。(4)流行音乐:摇滚乐、摇摆乐、迪斯科、卡拉OK。

81、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地理学是研究语言变化的地理形式,即研究语言的地区分布,语言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收集语言资料、编制语言地图等的方法,表示各种不同语言分布上的特点,探讨语言对民族、社会发展的意义。

82、语言本质特征:(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4)语言是符号系统;

83、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说英语有3、7亿人,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超过10亿人。起源于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带来盎格鲁—萨克逊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使其成为全民语言,保留大量法语和拉丁语词汇。作母语的国家: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

84、汉语: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方言: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中心,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基础;(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3)湘方言:以长沙为代表;(4)粤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5)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6)赣方言:南昌话;(7)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散。

85、世界语言谱系:(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2)语族:二级单位,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3)语支:同一语言中最小的语言群,(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世界共有12个语系40多个语族。

86、世界语言分布:(1)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斯拉夫语、印欧—伊朗语;(2)汉—藏语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日语、朝鲜语、越南语;(3)闪—含语系:阿拉伯语、希伯来语;(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5)非洲语言:尼日利亚—刚果语系、科依桑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6)马来—波利尼西来语系;(7)其它难以确定:美洲印第安语、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地著语言。

87、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88、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

89、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美洲;(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满族、美洲后来移民;(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芬兰的瑞典语,日本语在台湾和朝鲜。(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新疆的锡伯语;(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英国的英语、客家方言。(6)多语言国家的出现:加拿大双语(魁北克的法语,其他为英语)、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共存。

90、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与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

91、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1)汉字:从大汶口原始文字算起,有5000年历史,汉字字形为方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全世界有1/4居民使用。(2)阿拉伯文字:前身是那巴泰文字,3世纪出现阿拉伯词语,4世纪起开始用来表达阿拉伯语,世界有10%居民使用。(3)希腊文字: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末—9世纪初,即腓尼基繁荣时期。(4)拉丁(罗马)文字:产生于公元前8—7世纪,起源于希腊文字。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字母共有70多种。

92、地名景观:在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的不同,使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

93、地名分类:(1)反映自然环境:淮阴、山西、临沂、鞍山、浙江、酒泉;(2)经济活动:牛街、马市、龙场、天津、驻马店;(3)历史:故乡县、屯留营;(4)少数民族文化:呼和浩特(青色的城)、拉萨(圣地)、塔里木河(脱缰之马)。(5)祥瑞或祈寿意愿:长安、宝鸡、定边。

94、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Idaho 爱达荷意为高山上的亮光,Massachusetts 马萨诸塞意为大山岗,Michigan 密歇根意为广阔的水面或大湖。

95、宗教:即以神说教,上行下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意识中关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的一种歪曲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祗、精灵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

96、宗教地理学:研究宗教的产生、传播和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97、宗教分类:(1)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2)依流传范围: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3)崇拜神灵的数量与变化:一神论、二神论、多神论。

98、世界主要民族宗教:(1)犹太教: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摩西被认为是创始人,严奉一神,《圣经》,二战遭希特勒屠杀,周六为安息日,禁忌有水中无鳞动物不可吃,地上不爬不吃、动物中只吃既分蹄又倒嚼的种类。全球共有1500万人,美国有600万人,以色列有300万,欧洲有400万。(2)印度教:信仰者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BC2000吠陀教,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分为三个流派是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主要教节有湿婆节、好利节、乘东节。(3)道教:中国本土宗教,崇拜鬼神,求仙并追求长生不老,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学理论。另一思想为天道相承、因果相报。(4)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经典有四书、五经,祭天地、拜孔子,敬祖先,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神道教: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后神道教居于国教地位,二战后实行政教分离,成为民间宗教。

99、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古迦毗罗卫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教义有无常、无我、苦、惑、业,最高境界为涅盘槃。教徒约2、5亿,传入我国的称北乘佛教,在西藏称喇嘛教。(2)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等,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圣经有旧约全书、新约全书。教徒约10亿。(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教义有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大约公元7世纪前后,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称穆斯林,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在西北、西南。

100、宗教传播:移民、传播、领土竞争、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

101、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1)神权政治:宗教成为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2)政府与宗教:宗教为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工具,受到政府的保护;(3)民族与宗教: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102、宗教组织: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务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天主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是严密,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

103、宗教风俗与禁忌: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印度教禁吃牛肉,基督教周六、周日休息,犹太教早婚多子,天主教不允许堕胎,伊斯兰教世界妇女禁止在宗教生活外,不许读书、经商、参加清真寺活动。

104、宗教景观:(1)基督教堂:教堂是神的住所,圣坛是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A、罗马式(巴西利卡):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B、拜占庭式: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C、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形、飞券、修长的立柱。(2)伊斯兰清真寺:使用巴西利卡式,形如我国的四合院。(3)佛教寺庙:如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缅甸仰光大金塔,我国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

105、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1)影响其源地:宗教是对地理环境的歪曲的反映;(2)影响其起源;(3)影响其礼仪;(4)影响其习俗;(5)影响宗教节日;(6)影响其传播。106、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生态环境;(2)影响地域文化;(3)影响政治地图;(4)影响人文景观;(5)影响人口的增长、分布及迁移;(6)影响区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7)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功能。

107、宗教的建筑意义:(1)宗教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现了不同的建筑思想灵魂和理想景观;(2)宗教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振形成有机整体;(3)宗教建筑对一般建筑的引导作用;(4)宗教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108、我国宗教发展特点:(1)传统宗教延绵不断;(2)多样性与包容—消化吸收能力;(3)统治阶级始终支配宗教;(4)三重结构的交叉与脱节;(5)现实性与功利性。现状:(1)宗教整体发展加快,尤其是个别宗教,且宗教影响在上升,(2)各大宗教在努力适应社会主义,促进两个文明发展;(3)在转轨时期宗教领域有一些混乱现象;(4)境外敌对势力加强宗教渗透;(5)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突出;(6)邪教和迷信活动及各种伪科学影响正常宗教。

109、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10、世界各国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1)按居民点达到的人口数;(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

111、我国城镇建建制的设置:(1)城市:A、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镇;B、人口不足,但是省级国家级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2)镇:A、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B、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或超过10%;C、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可按上一条放宽;D、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确有必要。

112、门槛人口:在中心地研究中也称入门人口,就是中心地建立某种物质和服务供应实施,要有最低地限度人入门人口,低于此最低限度人口则无利润可得。

113、城市体系: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有人也称城市体系。

114、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比其他城市大许多倍,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比较明显。(3)农村聚落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115、城市区位:(1)从防卫出发:河流—巴黎、海洋—波士顿、东京、制高点和隘口—奥地利萨尔斯堡、雅典、潼关、娘子关;(2)交通:水运——在河流附近或沿河分布、河口处;陆运——丝绸之路、铁路、公路;海上交通——世界最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116、城市与自然环境:(1)地质环境:特别突出的是地震;(2)地形: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3)气候:多雨地区考虑到防洪和排水,寒冷地区注意取暖、防冻,热岛效应问题等。(4)水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还要注意排除污水;(5)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绿地建设。

117、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1)集聚力:即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门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会条件优势如知名度。(2)离散力: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118、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提出,分5个同心圆地带: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2)扇形模型:美国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3)多核模型:美国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

119、城市景观: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1)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帝国大厦102层381米,国际贸易中心110层411米;(2)与著名建筑物相联系,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如伦敦的塔桥、巴黎的铁塔和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悉尼的歌剧院;(3)是城市的格局,如华盛顿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即民主和法制;(4)是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如杭州西湖、威尼斯的小桥。120、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不同的。从城市景观来说,给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121、集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122、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1)密集型农村聚落: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区。街道式村落、城市绿地的环形村落、棋盘式的村落。(2)分散型农村聚落:分布在地形条件不好或特殊的生产地区如水稻地区的村落、西欧孤立的农场。(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和法国式的村落。

123、活动型村落:没有固定地点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或暂居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居住地,多分布在草原半干旱区、牧区、少数山区。

124、特殊类型:(1)美国单户型:美国中西部和大平原地区,常见一种分散的聚落景观,其社会基础是土地的私有制。(2)集体农场型:在前苏联、东欧和以色列,由于土地公有,政府组织下在地广人稀地区建立的居民点,我国东北、新疆、甘肃、云南等地。(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的村落,与集体农场相比,生活服务设施较差,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125、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本文转载自人人免费考研论坛;最新的免费考研专业课资料,免费试题,免费讲义,国内最大的考研人的免费资料交流家园)

126、旅游的构成要素:(1)旅游主体——旅游者;(2)旅游客体——旅游产品;(3)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27、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欧洲和北美是世界传统的客源地,亚太地区是一个新兴的客源地。

128、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129、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1)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英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挪威等国,(2)相对应: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3)分散与集中:如北京的客源分散。

130、旅游动机:直接推动一个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1)田中喜一分类法:心情、身体、精神和经济动机。(2)麦金托什分类法:身体健康、文化、交际、地位与声望。

131、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1)性别:男子多把动机付诸实施,女性多犹豫、迟滞、稳重;(2)年龄:年轻人产生动机易、实施快;中年人求实求稳;老年人喜爱清静而交通方便、怀古或访友需要。(3)身体健康:影响动机的产生及强度。(4)经济能力:(5)余暇时间;(6)心理因素:个人的爱好、兴趣、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7)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

132、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2)最大效益原则:A、最小的旅游时间比;B、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最有名的、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资源;(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

133、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收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其形成条件有两点:(1)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2)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4、旅游资源的特征:(1)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2)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3)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4)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

135、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1)体验性评价:对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而作出的评价;(2)技术性评价:对旅游资源进行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3)综合性评价: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对旅游资源较为评价的一种方法。

136、旅游地分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渡假区、主题公园。

137、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经济方面:A、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无形的出口产品、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B、旅游与经济发展: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C、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D、劳动密集性的行业;E、旅游税收:增加外汇收入和各种税收;F、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G、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可以引起通货膨胀、抬升土地价格。(2)环境方面:A、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共生关系;B、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动物、水质量、大气质量、地质;C、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a风景区: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b、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A、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B、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对落后地区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一些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C、社会道德:色情、犯罪、赌博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D、宗教: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失去其宗教意义,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D、语言:语言的使用直接反映该国的文化力量,是衡量国际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尺度,但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E、健康: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旅游者把疾病带到所到之处或受旅游地疾病的影响。(4)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A、促进文化的变更和交流;B、引起传统文化形式(工艺品)的复兴或倒退。

138、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9、环境感觉: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引起的认识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

7.中医教学与人文精神 篇七

1 医学的人文属性

医学是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 它不仅仅是科学, 更是人学, 是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融合的最好结合点, 因此医学是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 又有人文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

祖国医学在千百年来的医学实践中,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医理论及其思维方法有着极其珍贵的科学价值。中医药的一些优势和特点已逐渐被现代医学所接受, 也成为生命科学的巨大财富之一。如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重视“心身合一”的心身观。而现代医学在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后, 也认识到纯生物医学模式的明显缺陷, 它汲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提出了与中医理论相吻合的“环境-社会-心理-生物-人伦”等多元的医学模式。人类新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与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不谋而合。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很快被全世界医学广泛接受和应用。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 认为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活者, 而且要得到社会的尊重。自20世纪70年代起, 国外部分医学院将人文教育引入医学教育中, 形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科三者并重的模式。

西方曾有大样本调查证实, 大约25%的患者在只是“单一”地受到了医护人员的细心关怀后, 病情便有了很大好转。因此, 倾听、沟通、洽谈、关注, 应该成为医护人员的基本职责。美国著名的医学家托马斯认为, 要成为一名真正杰出的医生, 不仅要有学术和医术上的造诣, 更应该有深刻的睿智、广阔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同情心。诺贝尔物理得主费因曼也说, 科学这一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 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 究竟打开那一扇门则有赖于人文指导, 医学要真正造福于人类, 必须具备人文品格, 人们常说:“医者父母心”就是这个意思[1]。

2 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医学的理想目标。然而, 在实践中人们却发现, 实现这种理想的融合并非易事, 至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人们面临的将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不断冲突。目前, 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 由于一些人对技术和金钱的崇拜, 使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受到了冲击。片面强调医疗技术化使得医生和病人的近距离接触被复杂的机器所取代, 医患之间没有交流, 病人成了一个号码, 出现了治病不治人的现象;而医疗商业化使得治病认钱不认人, 把病人看作是消费的主体, 病人到医院来是消费的, 医院、制药商和广告商组成利益共同体, 诱导医疗消费, 导致医学的边界无限扩张, 医疗负担加重。现阶段医疗市场的客观现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医学生的价值取向。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 重建医学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无疑是关键一环[2]。

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 人文教育也显得滞后。在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中, 绝大多数都是专业课程, 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较少, 而且教师和学生也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医疗技术的学习上, 也常常偏废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医学生而言, 医学教育要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起来, 将医学生培养成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尊重人类、尊重生命、富有爱心, 体恤民情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健康守护者。

3 在中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3.1 中医学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 具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融汇了古代文、史、地、哲、医等知识。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 即要爱别人, 要同情别人。祖国医学素有“先知儒理, 然后知医理”的古训, 这是重视医术和人文精神交融的祖训。中国是文明古国, 其悠久的人文传统培育出许多具有高尚人文精神的名医大家[3,4]。

一心一意为病人解除痛苦。汉代医家董奉, 居住庐山, 治病不取报酬, 但要求患重病者愈后种杏五株, 患小病者愈后种杏一株, 数年后, 杏林蔚然而成, 董奉又将杏子兑换粮食救济穷人, 由此道出“庐山杏林”, 成为后人赞颂医术高超, 医德高尚的医界美谈。

唐代孙思邈, 学识渊博, 道德高尚, 他曾说:“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 德踰于此。”他经历了隋唐二朝。朝廷授官给他, 他都拒绝了。

《医境》中记载名医朱丹溪“弃举子业而致力于医, 迎候者无虚日, 无不即往, 虽雨雪载道, 亦不为止。仆夫告俌 (疲劳之意) , 谕之曰:“疾者度月如岁, 而自逸耶!”真是急病人所急, 痛病人之所痛的光辉典范啊!

名医扁鹊, 治病以百姓之急为急, 以百姓之想为想, 他“过邯郸, 闻贵夫人, 即为带下医, 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 即为耳目痹医……随俗为变。”

尊重同道, 诚恳谨慎。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夫为医之法, 不得多语调笑, 谈虐喧哗, 道说是非, 议论人物, 炫耀声名, 诋毁诸医, 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 则昂头载面, 而有自许之貌, 谓天下无双, 此医人之膏肓也。”不但说明了医生服务态度的重要, 也指出了医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德。孙思邈指出, 医生在病人面前毁谤同道, 抬高自己, 打击别人, 是非常要不得的, 这非但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 只能降低自己的威望。

医生的语言、态度影响医疗效果。祖国医学的许多著作也极力主张对待病人的语言和态度必须和蔼温顺, 要善于体贴病人, 同情病人, 并提出切忌在病人面前有丝毫紧张忧愁的表现, 以免给病人留下不良的暗示。同时, 还提出要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用浅显的道理来消除其思想上对疾病或手术等所产生的顾虑和恐惧。《灵枢.师传》里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 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 虽有五道之人, 恶有不听者乎?”这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告之以其败”是指出疾病之所在及其危害, 使病人认真对待疾病;“语之以其善”是安慰病人, 指出只要病人与医生配合, 治疗得当, 是可以恢复健康的, 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导之以其所便”是告诉病人如何调养, 让病人遵照医生治疗措施行事;“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的忧愁和烦恼, 紧张恐惧。他还告诫我们, 即使对于那些脾气不好的, 随心所欲, 不遵守医嘱的病人, 也应以诚挚的态度, 进行规劝说服。可见古人对于解决病人的思想和情绪问题是如何重视, 想得是如何周到啊!

把病人当作亲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就有一段感人的论述, 至今仍激励着医学工作者,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蚩,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这种春风般的亲人似的关怀, 迸发出人性美的绚丽光彩。

3.2 结合现代医家的人文精神

反思人类医学史, 古今中外医家历来重视医德教育, 德为医之先, 德为医之本。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他的医学的誓言充分体现着人文色彩。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者:①对知识传授者常怀感激;②以病人利益为重;③不利用职业做缺德事情;④严守职业秘密。时至今日希波克拉底誓言仍然影响着医学界, 作为医学职业道德的圣典。

不久前媒体曾报道, 有一名患者辗转多次找到裘法祖教授看病, 裘老只是亲手给病人摸了摸肚子便深深获得了病人的充分信任。这件事使裘老感慨不已。原来这名病人看过多位医生, 甚至专家教授, 无一例外的都是仪器检查、抽血化验。其实技术再发达、仪器再先进, 病人仍然需要那种给人以希望的温柔的触摸, 那种无所不包的从容的交谈, 那种春风化雨般的亲和态度。

全国劳模华山医院著名的手外科顾玉东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对病人如亲人般的关怀, 提出“把病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 感动了无数的病人和家属。

“驴背医生”姜万富, 他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新疆高原牧区, 一个人、一个药箱、一头驴, 在平均海拔3, 000多米的高原牧场, 他用全部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 历尽艰险, 呵护着当地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 在巍巍昆仑山深处默默行走了43年, 被维吾尔族老乡由衷地称为真正的“大医生”。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挖掘祖国医学丰富的人文精神, 并博采古今, “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渗透。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海洋, 也是人文素质升华的殿堂, 古今中外高尚的医家都是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师在传授医学知识的过程中, 整合这些闪烁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芒的名医典故和名医话语, 要比单独讲授人文社会科学教程生动得多, 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合格医学人才。

摘要:医学是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 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祖国医学源远流长, 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 教师在传授中医学知识的过程中, 同时也融入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这对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教学,人文精神,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杰红.以素质为本位的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2) :197-198

[2]赵瑛.中医思维与中医教学的探索[J].中医教育, 2001 (6) :50-52.

[3]倪建俐.浅议中医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994-995.

8.人文教育和诗意教学 篇八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文教育;诗意教学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人类走向文明过程中的各种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思想等。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播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情感,培养学生对人类自身及对自然环境的关怀意识,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并帮助他们和谐相处,实现幸福的人生。

可以说,高中语文一刻也离不开人文教育的滋养。我们呼吁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人文的阳光和真善美的诗情画意,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既给予学生知识,又激发他们美好的性情。

一、让语文课回归人文和诗意

(一)语文课程更具人文特点

中学语文课承担着更多的文化教育的重任。新课标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创造了文化并且靠文化的滋养而延续。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中学语文在全民文化素质培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靠知识的传播来认识文明、启迪思维、培养感情、塑造民族灵魂。中学语文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中间要把握住平衡和重点,切不可舍本求末。

(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优秀的人文教育资源

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都是文道统一、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它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教材本身就具有震撼心灵的感染力量,那些生动的故事、典型的形象、优美的诗文、深刻的哲理足以照亮学生心灵的天空,唤醒他们的美好感情。

(三)语文教师丰厚的人文素养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习惯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更多地接触了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多年的阅读思考积淀了他们独有的文化气质以及诗人气质。他们往往都有较为深刻的思想,丰富细腻的感情,通达睿智的心态,能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

(四)语文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形成了活泼生动的课堂文化气氛

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阅读品味,欣赏讨论,反思感悟,酣畅淋漓地表达,无拘无束地追问,有助于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加上语文老师往往有较丰富的思想和流畅的口才,他们循循而娓娓,有春风一般温暖的情怀,学生在爱和美的阳光下自然而然得到文化的滋养,形成乐观向善的个性。

二、如何把课文课变成诗意飞扬,温馨快乐的文化课

(一)教师要带着美的仪表和饱满的精神进课堂

教师每天早起几分钟,从容地享受美味早餐,干净优雅地打扮整齐,照一照镜子,调节好情绪,感受一下阳光晨风的美妙,想象一下教室里同学们期待的目光,然后挺胸收腹,带上自信的微笑,脚步轻盈地迈向教室。

(二)课堂上善于制造快乐、传递爱,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文化的探讨和心灵的交流

1.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像诗人一般优美,像大师一般幽默。教师的幽默传递着智慧和爱心,让忠言顺耳、良药爽口,把快乐播洒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批评也应带着香甜和温暖,当学生回答错误,可以笑咪咪地用一句“恭喜你,答错了!”来包容他们的稚嫩。

2. 语文课堂应当允许学生松散地议论,自由地表达,教师不作过多的评判。若把语文课上得太严谨,把每一个步骤精确到几分几秒,“戴着镣铐跳舞”放不开手脚,那便绝无美感可言,是很累人的。在不脱离基本方向的前提下,语文课不妨上得洒脱一些,飘逸一些,见机行事,灵活把握,让同学们尽兴尽情地或朗读或辩论或表演。

3. 老师要有正确的评价机制,少批评多表扬,宽容他们的失误,肯定他们的进步,激励他们异想天开地探究问题。这能在无形中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和创新的勇气。

(三)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调动自身“文化人”的素养和潜能带领学生去享用文化的大餐

这里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见识,正确地解读文本,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另外,老师要有独特的方法驾驭课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去感动,去关注人类命运,进行爱与真善美的渗透。在教师良好的启发下,语文课堂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文化思想教育的效果要大大超出政治课的说教。

(四)老师和学生平等协商,采用学生最喜爱的模式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学学德国、美国的语文老师,像他们那样民主、放手,仅仅做一些“抛砖引玉”的指引工作,引导学生去关注和追问,学生从中具备了学习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意识。

人文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是优化学生心灵结构的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当然,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富有才情,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浑身散发出文化的魅力;他是激情的诗人,善于艺术地把握课堂,制造快乐和美;他用美的形式、爱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把民族文化中健康的元素化作养分浇灌那片沃土,诗意地播种,诗意地期待,快乐地收获。

【参考文献】

[1] 魏春来. 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诗意美[J]. 时代教育[J]. 2012(16).

[2] 吴志樵. 人文素质教育读本[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上一篇:企业安全宣传口号下一篇:关于旅游专业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