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18篇)
1.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江夏义贞小学
魏红
《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景中融入数学知识,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能代替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过去。”例如:在《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景,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有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如:在教学《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境图,模拟实际情景,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案,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魏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境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透视、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长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和遗憾?”“今天的可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教改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位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2.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 篇二
缺少文化的魅力。由于对知识、技巧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度追逐, 数学原本具有的丰富意蕴日益被单调、枯燥的数学符号所代替, 并几乎成为了数学的全部, 这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一点点被剥落。现在, 由于广大数学教师认识与理解上的偏颇, 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数学教学。试想, 倘若教师在课堂中只认同数学是一门技术, 那么模仿、练习、熟练化势必会成为数学课堂中的强势语言。生活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 学生如何去触摸、领略数学那开阔、丰富、优美, 甚至是动人心魄的一面?
缺少激情的魅力。观我们今日之课堂, 尽管用上了最先进的教学设备, 进行了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但热闹背后却是师生表情的淡漠, 举手投足如同操练, 连笑容也变得职业化了。这样的课堂可谓波澜不惊, 少有高潮。学生自然也是中规中矩, 如同样板。何以至此?一言以蔽之, 课堂里什么也不缺, 唯独缺失了激情。古人云:“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 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激情的课堂, 如同抽干了水的池塘。没有激情的课堂, 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 再先进的教学手段, 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 震撼学生的灵魂。
缺少实效的魅力。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最深入人心、最流行的主题词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遗憾的是, 在建立高效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中, 许多教师却常常把手段当目的, 忘记教学的本质和教育的追求。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露出浮躁, 形式化倾向严重, 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 虽然让人感到热闹, 但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有的课堂, 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学生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 应付、被动地进行讨论。这种教学, 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 这种知识缺乏活性, 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 所以是低效的教学。
缺少艺术的魅力。数学课堂教学跟其他教学一样, 属于一门综合性艺术, 但数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是机械、呆板, 枯燥乏味的, 因此, 教师往往语言缺少鼓动力, 设计缺少吸引力, 情感缺少感染力。加上在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中, 我们的教育目的长时期被扭曲以致变形, 不幸染上了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而缺乏亮丽的理想主义光芒。我们的教育总是竭尽全力去引导学生把玩此知识点或彼知识点, 拨弄此公式或彼公式, 并以失衡的教学评估去诱使或逼迫学生沉溺于其中而不知或不能自拔。这样的教学哪里说得上富有艺术创造的百花齐放的教学艺术境界呢?
面对艰辛疲惫且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数学“魅力教学”呼之欲出。
那么, 什么是魅力教学呢 ?我们不妨从表层、中层、深层对魅力教学进行全面理解。
从表层分析, 魅力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 它兼具一切好教学的品质特征, 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学效率高等。概而言之, 它是基于学生良好天性, 激发学生精神动力, 努力让教学迸发五彩的魅力光芒, 让学生感知快乐的学习体验, 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的改革行动, 使教学充满吸引力和责任感。
从中层分析, 魅力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可以这样认为, 这一层次的魅力教学体现为教师对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
从深层分析, 魅力教学是一种融教学价值观、认识论、知识观和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理想, 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
呼唤魅力教学, 追寻“文化美”。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 是科学美的核心。徐利治教授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 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 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 即所谓的数学美。”“魅力数学”教学以开掘数学学科自身的文化之美为课程源泉, 借助数学概念的简单性和统一性、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和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等美学思想设计教学, 通过精美的图形、优美的公式、巧妙的解法等美学元素, 让数学教学过程洋溢着浓浓的文化之美。
呼唤魅力教学, 充盈“教学趣”。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经为青少年题词“数学好玩”。数学中有文学的幻想, 有科学的探究, 有艺术的精美, 有智慧的顿悟, “魅力数学”课堂应该是一场饱含着召唤力的智力游戏, 应当充盈着诱人的趣味, 充满着思维的畅达和表达的灵动, 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生命的欢乐, 没有冰冷生硬的灌输, 没有枯燥无味的填充, 没有令人生厌的言说, 没有机械呆板的演练。大家都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和“攀登”的冲动, 人人摩拳擦掌, 个个跃跃欲试, 都有一种“征服”的激情, 都想登上成功的台阶。
呼唤魅力教学, 营造“教师研”。数学作为课程, 有着自身的知识价值;数学作为教学, 有着教师的创造空间。“魅力数学”教学, 其根本的魅力源自教师的教学创造和教学自觉。要让数学教学有魅力, 教师首先得成为一个有魅力的研究者。我以为, 一个有魅力的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三深”:深入了解学生, 估计和分析他们的认知起点, 考虑他们的学习需要;深入解读教材, 钻进教材之中, 研思解读, 有广度和深度地把握内涵并理解, 甚至高居教材之上, 审视教材, 超越教材, 建设教材;深入修炼自我, 提高哲学素养——看清数学的深度, 提升逻辑素养——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磨砺数学素养——掌握思维的策略, 改善心理素养——调控教学的节奏。当教师的思考深入, 教学就会有深度, 课堂就会有生机。
呼唤魅力教学, 演绎“学生乐”。魅力数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数学, 有持续的数学学习热情。我以为“魅力数学”教学最具有魅力的字眼就是“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浸润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演绎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受益于课堂。学生喜欢这堂课, 课堂才会有魅力;学生受益于这堂课, 魅力才会有内涵;学生期盼下堂课, 魅力才会有生命。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诚如此言, 只有让每一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 他们才能体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才会真正获得认知和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
3.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风格 兴趣 思维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教师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授业解惑,但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单纯这一点是不足够的。如何把一门课教好,如何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这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技术。
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尤其是近几年的教学),笔者总结出自己的教学观点,认为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自身和学生两方面下工夫。就教师自身而言,需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课堂上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方面,教师既需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学生的潜力。唯有两方面相结合,方可顺利而成功地引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二、教师对于自身的提高
1.努力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师风格的形成既有助于在课堂上将所授知识淋漓尽致地呈现,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
以个人为例,根据自身的综合条件和个性特点,以及教学风格的外在表现,我把个人教学风格归属于“理智型”。在近几年的教学中这种风格已趋于稳定。就教学形态而言,“理智型”风格体现“理”中带“智”。这里的“理”是指数学逻辑严密,想象丰富,联想开阔,教学系统内部各因素和各部分之间协调统一、系统性强,这里的“智”是指随机应变,弃旧求新,化静为动,变直为曲,寓情于理,寓趣于理。就课堂教学结构而言,“理智型”风格常表现为课的开头有一个发人深思的切入点,课的中间部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方式变化有致,教学环节与阶段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课的结尾合乎逻辑。就教学方法而言,“理智型”风格对各种教学法都具有“兼容性”。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就是“读、议、讲、练、问、答”教学法。经验证明这种教法特别适合于中师数学教学,适合于教师当“明智的辅导员”。教学风格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即使是已经成型的风格,也应该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精益求精。
2.在日常的教学中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试题之教学方法
要想学好数学,多多做练习是必须的。让学生多做练习,并且不断进行正误对照,并且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的运算依据,就一定能在数学学习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此法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板演练习”应抽出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针对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为精讲提供可能。
(2)概念之教学方法
在概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关键、重点。正因为如此,在上课前,需要把主要新课内容简要说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采取“讲解、阅读、议论、练习”教法。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新知识。课上组织前后四位同学把读书产生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人一起议论,用书本知识加以回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求得彻底解决。最后再小结,巩固练习。
(3)公理、定理之教学方法
在对于公理、定理的教学中,要以归纳发现式教法为主。此种教法,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材料,启发他们发现新知识的机会。步骤可以设计为:①复习提问;②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创设启发的情景。
(4)应用题之教学方法
以“读、议、究、讲、练”为主。因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故重在分析、理解题意,然后以列表、画示意图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要让学生先阅读再议论,然后与老师一起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和未知,进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骤。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交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大脑的各个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老师的能力大小不只体现在“讲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代数学》这一课中为了得出“在一定时刻同一地方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它的影长成一定的比例”这一结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到太阳下动手测量与计算,然后让学生自己对比结果,思考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在观察中使学生既了解了周围生活,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在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得到了发展,也使教材“活”起来,更使课堂也“动”了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设计开放型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增加变式题、综合题外,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解答开放型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越俎代庖。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勤于发问。(2)引导学生辩证思维,增强思维的批判性。质疑权威、批判权威,鼓励学生大胆敢言,辩证地看待和解决问题。(3)提倡别出心裁,鼓励思维的独特性。提倡学习方面的创新,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鼓励探索研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以适当应用。例如在讲正负数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收入盈亏、温度升降等问题来体现数学的生活性。
四、结语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更需要认真地思考,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活跃跳动的音符。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发展方面做出一番功夫。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4.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之我见 篇四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学的效果怎样,而是一味的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使得一节课,学生学的热闹,教师教的轻松,而课的效果却在下降。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近,在《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读到了张奠宙教授的《当心“去数学化” 》一文中的一段话“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君不见,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由此联想到,对于当今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应该得到提醒。这些数学课堂上,教者对于“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数学内容本身的关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将如何使一堂课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就要看它是否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学习教材,钻研教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备课的有效。备课前,教师要善于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学生应该知道些什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准学生的已有知识点和未知的知识点。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要做到读通教材,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读准教学意图,明白教材的设计意图;读透教材的内涵。针对本课的教学,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最有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主人翁的姿态,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提高。
二、注重数学语言的发展,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影响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交谈,关注学生在出示问题后的反映。教师要应用多种方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通过语言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不同的交谈方式,鼓励学生运用数学书面语言来表达他们对题目的理解,能够完整的讲述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述,得到教材上所得不到的第一手资料,为后面的教学找到较好的切入点。苏教版教材在编排上,取消了以往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法则和运算定律。学生没有了对概念、法则和定律的解读,单凭教师的说教,板书的算式,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其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概念、法则和定律,阐述自己的算理,阐述出自己的看法、想法。一方面,借助学生的讲述,让学生在解读中,加深自己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数学上,同样适用。另一方面,学生在阐述中,自己组织语言,做到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让每个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数学教学活动,要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获得发展。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点,以学生熟悉的数学事例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建构数学模型,达到解释应用的目的。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例如,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册中,都安排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这些内容,无不体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思想。教师只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四、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谈到学生的学习内容时说“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是说,教师要在确保学生具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确定挑战性的行为目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遨游在富有挑战的数学世界中。让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之上理解习题,从而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的挑战,发展其认知技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最直接的反馈。
五、重视师生间的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组织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是教师单独的进行知识的讲解,一味的进行满堂灌,而是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注意倾听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曾经说过,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并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而是教师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是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进行的表扬、鼓励;也可以是师生在对话中,生命与生命的呼唤和交融。师生间的交流,一方面帮助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5.教学论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篇五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 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不间断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差等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二、钻研教材,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而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人人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力的提高性教学目标。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要求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并能正确列式。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跟不上,优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
三、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有优等生,也要有差等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才能的目的,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对优等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中等生可先出示自学提示:
(1)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倒数;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对差等生则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同样,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同,因此练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有差异地布置练习。一般地讲,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做这类题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差等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以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 考题等发展题只要求优生去理解。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解答:“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12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面积”。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然后出示变式题:求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1)(2)这两题只要求优等生去思考、去解答,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既增大了学生思维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四、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 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6.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六
回想过去的教学工作,不得不使我想起多年的教学生活片段,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幕幕创新教学的情景,我觉得创新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表演,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交流讨论数学,主动探索带有规律的数学知识。
二、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动脑、动手、动眼,自主探索数学奥妙
例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前,可让学生亲自做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等学具模型,教学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拉一拉等。这样的教学效率很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拓展他们的思维,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例如,“把一根木料锯成4节,锯一次所用的时间是1分钟,(每次所用的时间相同)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锯成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提示解答数学问题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时候,有的学生茅塞顿开,已经做正确了,而有的同学急需知道解题方法,还有少数同学没完成。在这种状况下,我并没有及时评讲此题的解法,而是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木条拿出来,让几名差生轮流上台锯一锯,让差生说一说锯一次所用的时间,锯4节所锯的次数,锯4节所用的时间,结果发现几名差生都能准确回答这几个问题,很轻松地说出了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锯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接下来,在这个题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出有价值的题,出有开拓性的题,出有趣味的题。其中李明松同学出的题为:“把一个铁环锯成4节,锯1次所用时间是3分钟,(每次锯的时间相同)锯4节共用多少分钟?锯1次所用时间占锯成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当时我在全班特别表扬了他,其他同学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我迅速让同学们做做此题,结果答案都不一样。很多同学急于想知道答案,我让他们把此题抄下来回家认真想想。教师可作出提示:回家亲手用一根绳子结成环形,再把环形剪成4节来分析。第二天,很多同学告诉我,那题简单。我让他们把分析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分析思路完全正确,心里十分高兴。我又在班上鼓励大家要向李明松同学学习,勤于动脑,善于出题,出有意义的题。
7.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篇七
一、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如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设计以下实验: (1) 出示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号杯子里放一个桃子,二号杯子里放满水,先让学生猜测将二号玻璃杯中的水倒入一号杯,结果会怎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杯中有剩水。 (2) 出示3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号杯子里放一个桃子,二号杯子里放一颗荔枝,三号杯子里放满水。问:如将二号玻璃杯中的水倒入一号杯,再将三号杯子里放满水后倒人二号杯,请大家猜测三号杯中哪次剩下的水多。这时,学生已兴趣盎然,主动交流猜测结果,都想动手做实验来验证猜测。 (3) 出示4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号杯子里放一个桃子,二号杯子里放一颗荔枝,三号杯子里放一颗葡萄,四号杯子里放满水。问:如用四号玻璃杯每次装满水分别倒人一、二、三号杯,请大家猜测四号杯中哪次剩下的水多。这时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思考,对将要猜测的结果非常感兴趣,教室里已开始沸腾。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加以验证,实验完毕后,师问:“从这3次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结论: (1) 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2) 不同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不同; (3)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引出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这个涉及到三维空间的概念,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是有难度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3次实验把体积这个静止的概念,借助水的剩余多少不同而动化了,使学生通过实验真切地感知到“体积”这一概念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并借助这3次实验给学生留下的深刻记忆,为学生学习抽象的几何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有效教学的策略。
二、教师要勤于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画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启发式的教学,它首先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能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依靠已知去探索和掌握新知,发展自己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促进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交流渠道要畅通,应该体现多层次、多方向,要增大信息量,挖掘学生的探索能力。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材的安排是观察“2的倍数”,也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观察这些数个位上有什么特征。我在教学时,将上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
(1) 请你写出几个能被2整除的数,可以写几个一位数、两位数或三位数,其末尾最好是任意自然数,并请你的同桌或小组成员检验是否正确。
(2) 仔细观察自己所列举的数,看看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你有什么发现?并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你的发现。
(3) 任意举几个数,用刚才的发现检验你列举的数能否被2整除。
(4) 小组探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并将你们组的发现写出来。
(5) 全班交流,修正并整理自己的发现。
转化教学以后,使教学真正达到了有效。
三、教师要敢于展示学生的学习“错误”
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尴尬,即使公开课也只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知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超越自我。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出示17.3÷4.3一题,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巡视一周,发现问题集中在对余数的确定上,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4,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这时,我快速将第一种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有意地显示错误。
师:与这一答案相同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同学把手高高举起,面露喜色,还有一部分同学一脸疑惑,欲言又止,顷刻又陷人沉思。这时,我只微微一笑。果然片刻后,几位同学又举手反对。
生:我和他们的结果不一样,我认为余数应该是0.1。
(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答案,我并没有马上作出判断)
师:同学们,这一题的余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请思考一下,到底是哪一种正确呢?请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1,大家看竖式就明白了。
生: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理由我说不清楚。
生: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因为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余数是1;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0倍,那么余数就是10,这样余数10比除数4.3还大,所以余数为1是错误的。
生: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根据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在十分位上,所以应该是0.1。
(学生纷纷点头默许)
生: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我是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应等于被除数的方法,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
师: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分析得也很对。那么,正确找到余数的关键是什么?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余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所以要看余数原来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才能确定余数的大小。
(我和许多学生默许地点头)
通过同学们的争论,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知道了理由。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上师生之间互动的实现和颇具创意的新知形成,关键是教师充分地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教师有意暴露学生的“错误”,使之成为生成新知的有效资源,诱发了学生针对“错误”展开争辩、探究、交流的激情,于精彩之处挑起矛盾.困惑之时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了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不断张扬学生的鲜活个性,有效地进行了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8.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上的改革才是课程改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改革可设计两个部分:理念上的改变和策略上改革。以下是我多年来的经验和总结:
一、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学生的双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沟通,是需要老师以及学生联合起来的交流。学生才是数学课程学习的主导,而老师只是他们的领路人与合作人。教与学活动不单单是老师和学生一对多的学习,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对多的沟通协作。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网,而教学活动就是在这个大的关系网上进行的。怎样改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呢?
1.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法需要改进,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有所提高,更加有自信心地去学习
全方面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极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激情。教学评价做得好,就要以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技能要求的掌握为核心,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的落差和表现;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得出结论;不仅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唯一个性所在,还要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及自信心,使学生对数学课有很大的积极性。
2.认识到学生发展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
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学习成绩有差异,程度有好坏之分,在知识的认识上有深浅之差。作为老师需要认真区别对待这些差异,并且尊重他们,不能带有任何的偏见,让学生感觉到一视同仁。对待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和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卑,要鼓励他们多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融入班集体当中,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让他们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程度差的学生解答出难题后,老师要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老师与学生相互的活动关系,既要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要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促进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导,老师作为引导人和组织者。教师应该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设置题目以及问题,使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不会有陌生感,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处于主导地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经过自身研究创造并从中体会到数学思想的精髓,汲取了丰富的互动教学,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并更好地发展了他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6).
[2]漆建哲.中数学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改革.学周刊,2013(08).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中学)
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篇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何谓“有效教学”呢?可谓众说纷纭,比如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可以从学习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学习结果是否得到增进、学习体验是否得到强化三方面考量有效性;孔企平教授认为应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技能;Joesph Lowman从智力兴奋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激励两个维度来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多家之言”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是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载体,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可持续学习,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指标.那么,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发展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实质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一、优化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明确.一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那我们的努力就不知道为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教育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隐性的目标和显性的目标两个方面,我们除了重视显性的目标之外,还要重视隐性的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是累积式的,呈现发展的痕迹,是一种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现在能够达到的,我们可以看作是显性的教学目标,即将和将来达到的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混淆了这些目标,无疑会带给我们教学工作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浪费我们的有效教学时间.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保证教学目标言之有物,具体明确,二、改进教学过程
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但有一条是不变的,只有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 注重情境创设,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将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动力亦在不断地增强.【二】 注重课堂语言技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课,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一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二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三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另外,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善于发问,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可通过以下几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三】 注重典型习题的讲评,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体现数学灵活多变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下面一道题:设关于的方程:,在上有实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法1: 求根法,设方程两根中较大根为,则只需;
解法2:图解法,设,则;
解法3:交点法,设,则方程在上有根等价于两个图像有交点的问题;
解法4:分离变量法,因为,所以.原方程上有根等价于的值在 的值域内.上述4种解法,解法1是基本解法,解法
2、解法
3、解法4都较为灵活的运用了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价转换思想,较为直观简捷,这样通过一题多解的策略,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更加娴熟,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受益,特别是能激发那些“尖子”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思维欲望.【四】 注重课堂的结束工作,适当存疑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通过一堂课豁然开朗,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无疑这堂课是成功的.但并不见得学生一节课后毫无疑问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的课,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三、重视教后反思
10.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 篇十
内容摘要: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时空。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程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更加需要运用智慧和积累的教学经验,善于捕捉教学中出现的点点滴滴,培养自己的教学智慧,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呢?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认识角”时,从角这个字认识,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会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数学上的角,人民币当中的角和语文课学到的有关角的词语„„这样使学生在脑中储存的对于角的有关信息全部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小 1
结,揭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数学上的角。又如教学“认识图形”中,创设一个去数学王国游玩的情境。小朋友想不想到数学王国去看看呀?今天数学王国可真热闹啦!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美妙的音乐,活泼的画面,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中,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索新知凝聚动力。
因此,教师要多去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有趣因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转换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拓展有效的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 + 6 = 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已该结束教学。而我接着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得愉快就是最好的“减负”,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就是最好的“高效”。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聚焦课堂、减负增效成为关键。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又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因此,数学教师应提高课堂效益,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注重有效的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培养21世纪创造性的人才,合作交流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含量,扩大参与面,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的共同财富,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协作创新,实现自我调控,促进思维的发展,使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我突破教材的局限,开放性地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圆形物体的应用?(2)你能动手画一个圆并将其分成16等份吗?(3)你能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推出圆面积公式吗?(4)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5)谈谈你推导公式的体会?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员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探索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想说就说,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或拼成长方形或拼成平行四边形等,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宽松、民主。不少学生还突破思维常规,利用三角形、梯形等,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创新
意义的推导方法,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喜悦和乐趣,就不会有“重负”,而且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增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意识,不但生成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更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创新的天地。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感悟中构建了新知,而且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才智,真正成了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1.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反思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结合新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我社科认识到:数学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教师还要用爱心和敬业精神去为学生服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好奇心、顽皮好动、富有个性的独生子女。反之,我们就不能做到了解每个学生,也不会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完全掌握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不能对我们的教学对象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理解。没有爱心就不会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在某方面更需要教师关心和帮助的孩子。我认为,只要教师对教育充满热心,对学生充满爱心,就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学好数学。
二、兴趣,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学生,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那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假设我们只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学生没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个性被压抑,就犹如生产线上的标准件一般整齐划一,中规中矩,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会把学生教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想办法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可以讲数学上的科学史话,如无理数是怎样发现的;讲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如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对于学习较好的同学,让他们思考一些提高题,布置一些机动题,而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要及时给予指导,尽快走出困境,突破难关,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发现,从猜想后可能的正确性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当我们把学生引入愿学、乐学的氛围后,他们个个都会有所进步。
三、知识,学生素质的基石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丰富的知识。长期以来,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理念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即老师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将概念、最基础的知识点讲解清楚,引导学生解决书上的疑惑,从而使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课本知识也就是基础知识。数学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只有把前面的知识掌握了,才能有利于后面的知识的学习。反之,如果不学好基础知识,后面的学习就会不知道怎样入手,所学的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会逐渐削弱。可见,数学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四、能力,学生潜能之表现
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不是单纯知识的学习,更有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数学也不例外,记得华东师大教授张莫宙在21世纪创新论坛上讲的一个非常简单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却难倒了许多人,即“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在法国有64%的学生算出答案75-32=43(岁)。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在我国的小学和初中的测验竟有超过90%的学生得出这个答案,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使人形成思维定式,缺乏起码的思维分析能力。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决不会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数学问题采用不同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具备各种能力的基础之上学习知识,学生才有潜力可挖,才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
五、创新,数学教学的灵魂
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好奇、好动是中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将学生的这一特点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基点:从低年级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把它作为学习“常规”加以训练,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和智力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教师先让学生用纸板做一个任意四边形,然后剪下四个角拼在一起,观察拼成一个周角,从而可以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相当于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研究四边形常常化成三角形解决。学习了垂径定理及推论之后,有个例题平分已知弧,即需要找出弧的中点,教师向学生提问:“能像找线段的中点一样找弧的中点吗?为什么?”“不能,因為线段可以用刻度尺度量,而弧却不能。”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抢答。“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在垂径定理及推理中,由哪些条件可以推出平分弧的结论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气氛十分热烈。甲学生答:“首先找这条弧所在圆的圆心,然后过圆心作这条弧所对的弦的垂线,根据垂径定理,垂线与弧的交点即为弧的中点。”乙学生答:“作这条弧所对的弦的垂直平分线,则弦的垂直平分线与弧的交点为弧的中点。”……同学们归纳出好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择优选用”解决了这道题。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从而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打开了一扇窗。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把以上几个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好,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有更多的学生爱好数学,喜欢数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蔡良美.初中数学教学思维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
12.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在了解了有效教学的内涵之后,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呢? 我个人觉得主要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有效的课堂和有效的作业.
一、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备课. “有效的备课”一定是基于认真研究教材、考纲的要求,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明确本班课堂教学目的、任务,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流程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准备好例题和练习, 还要预设好每道例题的呈现方式:是先做再讲, 还是边做边讲;是教师板书示范, 还是学生板演批改;是错误呈现, 还是正确示范……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认真思考、认真准备, 而且这些目标的确定, 内容、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现状, 真正做到不仅备内容, 而且备学生.
例如:苏科版教材八年级 (上) 第三章§3.1勾股定理 (1) , 我在备课时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 这是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 , 它揭示了数学中的一大重要发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张邮票.请你拿出三角尺, 量一量, 数一数, 你有何发现? 从而, 你有何猜想?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从“纪念邮票入手”, 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探究活动、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验证的探索习惯;感受前人发现规律的乐趣.
2. 如图 (1) , 若将小方格的面积看作1, 则以BC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9, 以AC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6.你能计算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吗? 你有何发现?
利用方格纸, 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 并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一边向三角形的外部作正方形.你的发现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通过利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为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 让学生感悟化归思想.
二、有效的作业
很多教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 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只有挤占更多的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殊不知心理学上早已证实了“超限效应”的存在: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 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 超过这一容量, 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 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而且会适得其反, 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作业的有效性.
1. 作业布置一定要有针对性 .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社会 , 教师能够获取的教育资源是空前的丰富. 如果题题都让学生做, 搞题海战术,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作为教师, 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一定要精挑细选, 真正做到“少而精”. 那么选题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觉得并不是只要是教科书上的内容就得题题做, 只要是“中考题”就得题题做, 而应该是针对你所教的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的做法是: 梳理材料取其精华, 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当堂测试”的反馈, 真正做到“学生会的, 不练;学生有困难, 考纲不考的, 不练;学生有困难, 考纲有要求的, 重点练”.
2. 作业布置一定要有差异性. 由于能力有大小 , 习惯有好坏,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所难免,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 布置作业既不能太容易, 造成学生对作业的轻视;也不能太难,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我的做法是:每天的作业布置是“基础过关 (必做) +1道能力提高的综合题 (选做) ”. 努力做到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
3. 作业要包含让学生自我梳理、自我总结的内容 .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某一章、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题型”的整理, 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展示的时间, 教师适时补充. 这个看似浪费时间的过程, 却能真正促使学生“学而思”, 巩固和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13.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 篇十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师的角色与教学组织也随之改变,课堂已不单单是老师的演讲台或教师自我展现的丁字台,而是师生、生生思想共鸣的舞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从关注教师的行为方式,转向注重学生的行为方式,并致力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课堂归还于学生,其要素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过程。
这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经历,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学生的“数学体验”等方面。
2、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行为。
这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体或群众的“思考”、“探究”、“合作交流”,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而农村学生的知识来源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仅限于书本,而对于书本的学习却依赖于课堂,但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却非常地丰富。
在这种前提下所构建农村数学课堂组织,往往都会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性的特性,即让数学的学习回归于生活,略谈见解如下:
1、以情境呈现任务
首先,在构建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关注的是:对学生来说诱使她们参与数学学习的并不是那些抽象的概念、单调的公式、干巴巴的命题所组织起来的材料。而是一个个需要他们自己去尝试完成的任务。其次,教师还应关注到所学的“任务”,应该是那些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思考着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适当的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以情境呈现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室里找角,再加于讲解,最后又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角。主要学生便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身边的知识。
2、以任务促使探索。
对学生而言,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要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去记概念、背公式、做习题。而是去完成一系列探索性的,并需要设法通过自己的尝试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任务。例如:在学习“比的应用”这一课时,我先安排学生去查找一些有关于比例液体、药水等,并按比例帮父母配制药水,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以探索组织学习。
抓住了任务促使学习的本质特点,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就都会用来以“主动探索”为学习活动的主要脉络来组织教学。在这里“探索是一个有价值的行为,而„主动‟则是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一个条件限制。例如,在以“主动探索”为主线的“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课堂学习中,我通过设计若干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并概括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规律的数学活动来组织教学,而不会简单地通过自己的演示来向学生呈现某种结论的方法来组织。
14.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 篇十四
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重结论轻过程、重训练轻思维、重方法轻思想、重教学轻教育,其结果造成“事半功倍”、“高分低能”,不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数学学科在中学阶段是重要的科目,在今后生活工作中也常用得着而且用得广.因此,数学教学显得较为重要,但不为众人所知的是,数学教育比数学教学更重要,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比数学内容教学更重要.
古人还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学法指导问题也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有着同样的重要.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会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校对、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下面就自己多年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总结的经验,谈谈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第 1 页
一、?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根本
1.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教育就是数学观的教育,它是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理论与应用的认识教育,是数学的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认识的教育,包括数学意识、态度、观念、思想、方法等,在数学教学中,应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观的组成核心是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把哲学、逻辑学和其他科学的思想数学化,使得数学独具魅力,使之成为造就人才起着一种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作用.
2.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使用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的科学技术逐渐缩小.数学教育的实质是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原则指导下,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建立不同水平的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具有不同程度解决问题、逻辑思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3.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发展人的潜能,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数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的数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变革的历史.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还是学生参与认识的过程.
二、让学生指导贯穿与学习过程之中
1.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俗话说,习惯
第 2 页 自然成,而绝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审题不清、粗枝大叶、眼高手低等不良现象.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业务上下功夫,更要从学情出发,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达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预习可分为整章预习和分节预习,前者注重整章知识的疏理、归纳、整理,教师在一章的开头可布置预习提纲.后者是每课前的预习,可先完成基础训练题和大致说出本节的重点、在教材中的地位等.教师在课上检查预习情况并纠正认知偏差,可对基础题做适当的变形.
2.发挥引导作用,抓住学法指导的首要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做好育人工作愈显出其重要作用.重视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数学学科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本身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古人云:“学贵有方”,说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知识掌握的优劣,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做如下具体指导:学好数学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及如何进行复习等.
3.发挥主导作用,抓住学法指导的主要环节.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教师“善教”才能让学生“善学”.数
第 3 页 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过程的教学,“直截了当”则掩盖了“思维过程”,把知识和方法不是作为思维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而是作为结果抛给学生,这种“奉送法”、灌输式“,势必回避了数学思维的培养,断送了学生学法长进的基础,长久下去,学生的数学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比较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实践中发展意义识记能力.
4.发挥辅导作用,抓好学法指导的重要环节.课外工作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和开设第二课堂.发挥课外辅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法指导的后继性重要环节.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作业应细致批阅、指点学法.通过布置、批改学生的作业,能得到课堂教学的反馈.从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并把批改作业作为检查、发现教与学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的重要调控手段.有针对性地指出错误所在,并提出合理性的方法指导. 教师应热情辅导、分析学法.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而有益的延伸部分,也是学法指导不可缺的环节之一.学生之间的学法有差异,单靠课堂教学还不能满足各个阶层学生的需要,在课外辅导时应进一步因人因情做好学法指导.诸如帮助理解,树立信心;方法矫正、学习反省等等.最后,教
第 4 页 师还应重视拓宽解题渠道,发展学习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展学法水平,教师应适当开设第二课堂,如组织学法、数学史讲座,开展竞赛、调查活动,成立数学研究、模型制作等,尽量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做好学法素材与实践的储备.
通过开展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学法指导等教学实践,让教师本身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常用的“题海战术”中钻出来,让学生通过良好的思想方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教学目的.
15.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十五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 辅以个性引领, 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 体现出其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活动其乐融融, 能够让学生展示能力并运之于实践, 最终提高素质, 兹综述如下。
一、让学习成为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 只有当师生情感达到和谐一致, 亲密无间时, 这种“双主”关系的相互转化才顺理成章, 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完成。以教师为主导,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所起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 益于关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而以学生为主体贴入微, 却正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使学生能够享有学习的主动权, 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 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由想学、爱学、学会到会学, 并逐渐形成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整理复习中提出问题
整理复习是学生归纳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理复习中, 不断补漏查缺, 随时进行阶段总结。尤其是小学毕业班的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都能明确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之处, 通过系统的复习整理知识, 都能主动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三、时时刻刻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来导入实用知识的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如“实际测量”一课的教学中, 我首先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时要用到哪些工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回答:直尺、三角尺、木尺、皮尺等, 我再问:测量土地时要有什么测量工具合适呢? (皮尺、测绳、标杆) 我拿出这些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各自的名称, 然后再到操场选择两点, 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测量, 老师从旁适当加以指导。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新课,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学生兴趣很浓, 很投入。
当然教法无定法,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教师在每堂课前都要根据新知识的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督促学生养成快节奏的习惯
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 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我们也知道, 快节奏的音乐使人振奋, 让人精力集中, 鼓舞斗志。艺术是相通的, 教学也是如此。一个班级, 如果节奏慢慢吞吞, 学生们就会无精打采, 甚至浑浑噩噩, 他们的心情会沮丧低沉, 甚至阴暗。所以, 优秀的教师, 要让学习成为快节奏, 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有一种动力, 由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锻炼自学能力
自学极其锻炼人, 锻炼学生自学, 益处难以言说。比如, 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 彼此相互出题, 每一位学生都给同学们出一张卷子的数学题, 等等。解题过后, 自己验证, 相互验证;由于改变了学习方式, 行动、心理意识都随之改变, 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学生们感觉到学习成为了一种游戏、也是一种责任, 对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和恐惧, 对学习产生一种好奇心和娱乐感。
16.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十六
关键词:数学 符号 生活
小学阶段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开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引人教学,效果显著。例如:学生学习《三角形》一课中,我拿着他们平时玩过的三角形纸片,问:“这是什么形状?””你还见过哪些三角形?”这时学生马上会说他们自己用的三角板,脖子上戴的红领巾,住房的屋顶架等等。从生活的角度直接而有效。又如,我在引入“圆”的概念时,首先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见过车轮吗?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其实,学生学习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形,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见到许多几何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基础,进而把这些生活中的原形抽象成我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进行教学。
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二、 因材施教是提高小学课堂的前提
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12吨 ,运走了几分之几?
2.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5 ,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三、小学生动手操作,真正地经历数学演绎和论证的过程
学生的亲手操作实验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协同参与,空间几何观念真正地形成和巩固。在實验的操作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来感知、操作、参与探究活动,初步的产生演绎和论证的演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时,
可以用量的方法。可是量的过程中有误差,为何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呢?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学生开始拿起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来,并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数学结论。又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把两个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放进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来观察水位的变化;当石块取出来之后,再来比较水多,学生生动而具体地认识到体积的含义和概念。当然,在实验的操作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折、剪、制作、绘画、实地操作等实验活动来加以理解。
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17.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 篇十七
晋师附小牛建刚
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小学数学课程在课时方面相对缩短,但是教学内容并没有删减,难度反而有所增加。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顾及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效果;课后,教师不能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基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日益彰显。
一、网络技术辅助教学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网络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师生利用网络进行的交互式教学上。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互动空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展示。如在练习课上,教师利用课前制作的专题学习网站供学生练习。练习时,每个学生、每条题目的正确率在教师主机上迅速显示,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调整教学安排,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课后还可以登录专题学习网站继续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进行巩固与复习;也可以把自己的疑惑通过留言板告诉教师或同学以获得帮助。这种交互学习方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有机结合起来,不给学生施加太多的课堂学习压力,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便于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常常是优秀的学生“半饥半饱”,稍差的学生“没头没脑”。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如在教学六年级《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为必学和选学两个层次,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不同时间使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只需选择必学部分内容,从容不迫地学习,反复地练习,牢固掌握书本知识即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完必学部分后,迅速深入到选学部分。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得快一些、多一些、好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得扎实一些,最后都达到教学要求。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实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精神。
三、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弱,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改进空间。教师通过网络把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如在五年级上册《了解周围的家庭》的教学中,学生把收集的信息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相关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我来调查”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本课主题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如调查“家庭月消费”、“我的零花钱”等;促使学生把调查所得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出相关图表。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制作图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理解能力,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工作。网络技术凭借其特殊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四年级《我们去春游》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门票价格、旅游路线、交通费用等信息,制作一份旅游策划书,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学生互相指点、评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在网络上展示、宣传自己的作品,接受别人的质疑,利用数学知识解释自己的想法,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网络技术辅助教学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功效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应用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并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建立一个德育专题学习网站对学生进行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介绍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家华罗庚在数学领域的探索、研究过程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引领学生以名人为榜样,以名人名言为座右铭,培养探索、钻研、创新、进取的精神。在进行德育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1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之我见 篇十八
内容摘要: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同时也可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愈来愈重要。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建新型师生关系,创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二)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
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解决,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
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推荐阅读:
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10-20
初中数学新课改之我见11-12
小学数学练习之我见08-04
数学教学与数学美07-13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叙事11-25
初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07-26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07-03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07-23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数学教学计划12-14
高三数学教学课例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