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精选15篇)
1.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 篇一
一. 填空题
出卷人:隋雅杰
三、判断题
1、最小化按钮的作用是可以使应用程序窗口充满整个屏幕。()
2、第一个踏入太空的国家是前苏联。()
3、中国第一个踏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
4、“神舟行,我看行”是中国移动的广告。()
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由()、()、()和键盘。
2、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有()、()、()。
3、桌面上常见的图标有:我的电脑、()、()、,网上邻居、()。
4、鼠标基本操作有指向、()、()、拖动、()和右击名姓五种方式。
5、常用的汉字输入法有()、()、()。级
二、选择题
班
1、下列哪个键是回车。()
卷A:shiftB: EscC: CtrlD: Enter 试测末
2、下列是shift 换档键的作用。()期动活A、可以使光标向后移一个字符。践实合B、可以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
综级年C、输入双字符键上面字符时,必须按住该键不入,再过好双字符键。五期学D、可以使光标移至下一行的行首,也可起到确认命令执行的作用。上年
3、发明电灯的是()
学2102A、瓦特B、蔡伦C莱特兄弟D、爱迪生----110 2
5.莱特兄弟发明了内燃机车。
6、常期生活在嘈杂的噪音环境中有损于听力。
四、连线题、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力学之父近代科学之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现代科学新纪元的开拓者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
五、简答题
1、关闭计算机的方法是什么?
((达尔文 爱因斯坦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魏格纳 牛顿))
2.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 篇二
1.分数单位是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把这个假分数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素数。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最简分数。
12分=()时 6分米=()米 50千克=()吨
3.4米长的绳子剪成相等的6段,每段绳子是米,每段绳子占全长的。
4.在○里填上“>”“<”或“=”。
5.小红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6,4),她坐在第()列第()行;小芳坐在小红的正后方,用数对表示她的位置是(,)。
7.一个周长是25.12厘米的圆,它的半径是()厘米。
8.a÷b=12(a、b是非0的自然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0.最先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部分第6位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
11.在推导圆面积时,把一个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的周长多16厘米,原来这张圆形纸片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2.2010年是个好年份,在上海举行了世博会,在南非举行了世界杯,世博会每隔5年举行一次,世界杯每隔4次举行一次,下一次在同一年举行世博会和世界杯应该是()年。
13.一袋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缺1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还是缺1个苹果。这袋苹果至少有()个。
14.在3个零件中,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多称()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在9个零件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多称()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
二、仔细推敲,判断对错。(4分)
1.任何两个非0的自然数都有公因数1。()
2.一个分数约分后大小不变,但分数单位却变大了。()
3.圆是轴对称图形,它也能密铺。()
4.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三、慎重选择,择优录取。(4分)
1.下面的4个式子中,第()个是方程。
A.0.4a B.5+6=11 C.a÷5=2 D.x>12
2.一个长20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剪成同样的正方形,最后没有剩余,最少可以剪成()个正方形。
A.16 B.20 C.80 D.320
3.今年国庆七日长假,朱老师想参加“千岛湖两日游”,哪两天去呢,朱老师共有()种不同的选择。
A.5 B.6 C.4 D.7
4.的分母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
A.加8 B.乘8 C.加6 D.乘6
四、计算。(33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2.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6分)
3.解方程。(6分)
1.8+x=5 5x=1.8 x÷1.8=5
4.计算下列各题。(12分)
5.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5分)
五、手脑并用,操作思考。(5分)
每个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图中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1,7)。
(1)把点A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就是点B,点B的位置是(,)。
(2)以点B为圆心,在图中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3)在圆中画一条直径,使直径通过点(5,4)。
(4)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1题3分,其余每题5分,共23分)
1.林场工作人员统计了两棵树的生长情况,并制成了它们的生长情况统计图。(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1)从开始植树到第6年,两棵树中生长速度较快的是()树;
(2)生长到第()年两棵树的高度一样;
(3)当两棵树都停止生长后,两树的高度相差()。
2.张阿姨家上月水电费一共是23.8元,张阿姨用存折上的钱付过水电费后还剩67.5元,张阿姨存折上有多少钱?(列方程解答)
3.一个转盘上涂了三种颜色(如下图)。图中红色部分是整个转盘面积的一半,蓝色部分是整个转盘的,黄色部分是整个转盘的几分之几?
4.凯利家电城运进一批空调,已经卖出了一半少5台,还剩下32台。这批空调原来有多少台?
5.如右图,在一只圆形桌面上,时针长3厘米,分针长5厘米。经过24小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七、探索与发现。(5分)
1.(1)分母是3的最简真分数有,它们的和是;
(2)分母是4的最简真分数有(),它们的和是();
(3)分母是5的最简真分数有(),它们的和是();
(4)分母是6的最简真分数有(),它们的和是();
……
根据前面的计算,大胆地猜想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分母大于2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2.找规律写算式。
(2)请按你发现的规律接下去写一个算式。
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篇三
300 + 400 =32 =880-800 =
50 =30 + 90 =70 =
80 + 50 =620 - 20 =50 + 500 =
1000- 700 = 41 = 30 =
40 =5 + 38 = 150-90 =
140 -70 = 82-4 =24 =
二、用竖式计算
48 =69 =57 =
35 + 254 = 636-276 = 387 + 378 =
503-196 =297 + 66 + 343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 + 297 =414-87 =
四、填空
1.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如果在个位上再拨上 1 粒珠,这时的数是( )。
2.四百零八写作( ),六百六十写作( )。
3.○○○○○○
△△△△△△△△△△△△
△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
4.在○ 里填上“>”“<”或“=”。
10 个一百○一千760○706
20 毫米○1 分米
5.给三角尺上的直角标上记号。
三角尺上的另两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
(2)右边线段的长是35()。
(3)小玲的身高是138()。
7.先把下面的数按不同要求分类,再把表格填写完整。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后面的□里画“√”
1.(1)416 + 388 的和大约是几百?
700 □ 800 □900 □
(2)592-209 的差大约是几百?
400 □300 □200 □
2.小军从家去学校往西北方向走,他从学校回家往什么方向走?
东北 □东南 □ 西南 □
3.从自己家到学校,小红走的路比小芳多得多,比小英多一些。谁家离学校最近?
小红家 □小芳家 □ 小英家 □
六、解决实际问题
1.每支8元,50 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元?
2.四个小朋友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36下。”小军说:“我比小芳多拍2下。”小芳说:“我拍了9下。”小丽说:“我拍的下数是小芳的2倍。”
(1)小军拍了多少下?
(2)小丽拍了多少下?
(3)小明拍的下数是小芳的几倍?
4.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期末测试卷 篇四
一、填空题
1、水是__________不可缺少的条件
2、垃圾产生的________随风飘散,对人体构成致癌隐患。
3、垃圾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进行处理。
4.收藏邮票有两种基本工具:和。
5.所谓邮票的品相是指邮票本身是否、、,等等。
6.写出三种你认识的农具:、、。
二、判断题
1、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2、在户外避震应就地选择楼房边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3、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可以随便用。()
4、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注意的事情。()
5、电视上的广告都很精彩,我们要相信广告,绝对没错。()
三、简答题
1.南极垃圾处理主要有哪四种方法?
5.小学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试卷 篇五
姓名得分
一、填空:(30分,每小题5分)
1、对未成年人的权利有()、()等。
2、小巧的海豚与巨大的鲸同属一个家族,海豚生活在()里,食物是()它是天生的()高手。
3、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那么浅海盛产的宝物是()、()、(),稀有宝物是(),深海盛产的宝物是()。稀有宝物是(),海底盛产宝物是(),稀有宝物是()。
4、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水资源有()。
5、常见的暖棚有()、()等。
6、现在有一种不用土的环保栽培方法叫()。
二、选择填空:(40分,每小题10分)
1、中秋节的具体日期是()
A.农历八月十五B.八月十五号C.十月一号D.一月一日
2、下面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是()
A.夸父追日B.嫦娥奔月份C.大禹治水平面D.牛郎织女
3、下面有关中秋节的诗句是()
A.月到柳稍头,人约黄昏后。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月饼在过去也叫做()
A.胡饼干B.太子饼C.炊饼D.月饼
三、问答题 :(30分,每小题15分)
1、外出游玩行车要注意哪些安全?
6.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 篇六
1、将50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不同的表示方法共有()种(只要两个质数分别相同就认为是同一种表示方法)。
2、设一个五位数a679b,能被72整除,则a =(),b =()。
3、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小明的准考证号是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2倍,十位数字是百位数字的2倍,三个数字之和是14,小明的准考证号码是()。
4、有一个正方体,红、黄、蓝的面各有两个面,在这个正方体中,有一些顶点是三种颜色都不同的面的交点,这种顶点最多有()个面,最少有()个面。
5、有三个质数X,Y,Z,如果X + Y = Z,那么三个质数中最小的数是()。
6、有一个不等于1的正整数,除1773,1888,1957,2003,得到的余数是()。
7、在10到20的正整数中,任意取一个质数与一个合数,则所有这些积的和是()。
8、十把钥匙开十把锁,你不知道哪把钥匙开哪把锁,最多试()次可把钥匙和锁配对成功。
9、已知某一个月有31天,并且星期日的天数比星期一多,那么该月的1日是星期()。
7.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 篇七
●学科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报告
一、成绩统计一览表
二、各题通过率一览表
试题难、易分值情况:容易题97分,97÷120=0.808.中档题15分,15÷120=0.125.难题8分,8÷120=0.067.难度比约为7∶2∶1,试题难易程度偏易.
三、知识覆盖率及相关知识内容比
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37个,知识覆盖率为48.68%,偏低;授课时数比与各部分分值比基本相当,分值分布合理.
四、统计情况分析
1. 得分率最低的5道题情况剖析.
第27题得分率最低,考查了学生对变换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部分学生思维单一,考虑不周导致严重失分.
第8小题考查线段中点的思维判断,错误的原因是思维定势导致选错.
第23小题考查学生合并同类项以及去绝对值符号的知识点,开发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及推导技巧,但部分学生因不认真而丢分.
第25题考查绝对值的化简,是第一章的一个难点.一些基础差、反应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完全做对此题,从而丢分.
第26题考核的是在求线段的长度问题中利用不定点分线段成比例出现两种情况的解法,由于部分学生的思维单一,导致只解答一种情况.
2.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型.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是第27小题、第28小题.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有的学生考虑不完整,答题不全面.(3)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利用“任意一条射线OD分角”把此题推向了两种情况.分析、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只会考虑出一种情况,所以丢分.
具体分析如下:第27题:如上图,已知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C是任意一条射线,射线OD是∠AOC的平分线,射线OE是∠BOC的平分线.若∠AOD=50°,求∠BOE的度数;(1)观察图中是否存在∠COD的补角和余角?若∠BOC=72°存在,直接写出来;(2)若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OE变为∠BOD的平分线,且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COD∶∠COE=7∶1,求∠AOD的度数.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充分考查互补角和互余角的概念,利用大部分学生缺少深入挖掘知识的意识, 从而起到锻炼学生的目的.第(3)问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把特殊性转换成一般性, 这给这道题增加难度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具体分析:题中把射线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 增加它的位置的不确定性,而射线OE的位置又是由OD决定的,所以本题出现了多种情况, 还好本题又给了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这个条件,这样就使这道题的难度适合现阶段学生做了, 到现在很多能分析出射线OD的位置应该有两个, 一个是在OC的左边,一个是在OC的右边,而具体演算过程中,学生发现当OD在OC右边时,∠COD∶∠COE=7∶1不成立,这时很多学生就会认为只有一种情况了,没有发现当OD在OC的左边时,OE的位置还存在两种情况,从而漏解.我们认为此题的优点在于它层层布局.
通过27题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一个点或射线分别来分线段或角的同一类问题,一定会出现多种情况,学生对图形变换问题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练习当中应增加练习量.
第28题(2)中的创新点是购物选店的灵活性,利用两家不同的优惠条件,在“两家合着购买最合算的”是最佳的解答,此题特别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性、灵活性.
3. 前后10名学生的成绩状况及对策.(成绩略.)
策略:一个班级的尖子生就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适量地增加练习的难度和量数,同时拓展课外训练,积累经验,拔高训练.对后10名的学生,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个别指点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对优秀学生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吃得香.
五、测试题目分析表
●关于试卷的编制与设计
一、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1.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哈尔滨市初中数学学科考试要求》同时兼顾个别版本教材内容.
2. 体现初一学段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体现新课改
的理念,加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考试对七年级数学实施新的课程目标,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编制试题的理念
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理念.
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编制试题多样化.
2.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解和应用.
编制试题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意向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向引导,让所编的题目情景有实际意义.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等题型,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3.以本学科的发展为目标,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起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及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4. 编制每套试题要注重科学性、引领性、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区分性和适切性.
(1)引领性
依照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编制,并附有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引人入胜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这些方法引领之下,高屋建瓴,深入本质,切中要害,自觉地跨越数学学习中的各个关隘.
(2)科学性
试卷中的任何一道题,其科学性是保证试卷质量的根本,不能无根据地编制试题.
(3)基础性
编制试题要以课本为主线索,利用好基础知识编制试题.
(4)综合性
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与本学科知识的综合为主编制试题.
(5)探究性
探究性试题是数学试卷中的核心问题,一定要找清探究的内容、知识点,让探究的内容具有实际意义.
(6)区分性
在试题具备一定区分度的条件下,难度必须以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及格为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适切性
面向全体初一年级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思维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出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三、试题的基本形态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共28个小题统一编号,每一题都有相应的解答说明和分值.
下面是编制试卷各题型的题量及所占的分数表
难度预测:容易64℅;中等25℅;难题11℅.比例为:18∶7∶3.
知识覆盖率: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40个,知识覆盖率为52.63%.
2.注重知识与技能.
提升学生的视知觉功能.由于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抽出这些“数与形”,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记忆、理解.如“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学生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3.注重方法与过程.
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试题的评价中明确强调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学生对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学生只有深刻领会到学习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切实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因此,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概念和规律、方法.
逐步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另外,在试卷中也比较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如“三视图的综合利用”、“探索规律”、“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这些试题对加强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4.注重情感与价值观.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技术,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更应重视后者的培养.但是在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的教学中,我们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造成了一些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不会实际应用,思想道德滑坡,不知如何做人,价值取向偏离正常轨道,承受能力差.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我们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初一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四、试卷蓝图
1.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考查主流.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考试中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比例大,也是考试的重点,和以往的试题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试题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再现和记忆上,也不是偏重某项技能的重复训练,更不是在“深挖”上做文章,而是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性.试题在编制立足于具体的情景,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
例1:已知有一个立体图形由四个相同的小立方体组成.如图1是分别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那么原立体图形可能是图(2)中的.(把下图中正确的立体图形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点评:“空间与图形”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本题体现了“生活走向数学知识”的教学理念.
2.强化过程和反映规律的考查仍是亮点.
认识首先是粗略的、定性的、直观的,然后才是精确的、定量的、抽象的.例如,当你感觉到“人很多”、“天很热”、“月亮很圆”时,会进而想到“有多少人?”“气温是多少度?”“怎样描述圆?”以及相关的各种问题.学习数学是循序渐进的、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粗略、定性和直观的认识往往是创新和发明的火种.在力求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能启发粗略、定性、直观认识的问题说起,通过思考、探究、归纳逐步引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例2: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摆放,若∠BAE=135°17',则∠CAD的度数是__.
点评:通过图形的转动,角度的变化,会存在一个角度等于另外两个角度的和.∠BAE=∠BAD+∠DAE, E∠BAD=90°是一个定量.所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命题的基本思路.
全面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努力克服过分注重知识掌握的偏向,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引导学生的个性成长;结合哈尔滨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际,及时了解和正确评价哈尔滨市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双向细目表.
五、提高编制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1.关于编制开放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开放性试题形式十分活泼,思维深刻,深受广大数学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是新型试题中的一大亮点.开放性试题可分为条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中,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和一个完整的结论,据此,填充缺少的条件.当然这些缺少的条件并不是唯一的;结论性开放性试题,已知条件给定,结论没有给出,经过推理,得出若干结论;条件与结论双开放性试题.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同时也允许按照一定要求添加若干条件,然后推导出有个性的结论;围绕着开放性试题进行试题编制.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81页概念性试题.
背景材料: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3:请写出一个解为-2的一元一次方程.
点评: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在题目中给出了一个条件,-2是这个方程的解,说明试题的答案不固定、不唯一,也使学生能有自己的开发空间、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从单一走向多重性.
2.关于编制探究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探究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些开放性试题从本质上说不是探究性试题,因为它仅仅是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没有什么思维上的探究性.而探索规律的试题从思维上说,不是仅从表面上观察一下就能得出结论的,需要经历深入的思考过程,因而它属于探索性试题,但不属于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的特征:一是问题的解决不是按照某个固定的、明确的程序,使用某种技巧就能完成的;二是思考问题的方向不是很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路线不是很清晰的,通常要经历一定的尝试与试验过程.探索性试题,对于培养与考查合理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解决学习策略,获得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增大主观性试题,尤其增大那些需要学生解释举例、论证的主观性试题,在解答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7页例题2.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例4: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点评: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由此得出:顺流速度、顺流时间、逆流速度、逆流时间的关系.
3.关于编制综合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所谓综合题,就是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组合成一个复杂的数学题.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链结出知识网络,使题目寓几何、代数、三角知识于一体,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解题方法.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全方位联想、综合应用知识、全面检验和评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由此,设计综合性试题的难度、必要性都很重要.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1页例题4.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例5:某地区的手机收费有两种方式,用户可任选其一:月租费20元,0.25元/分;月租费25元,0.20元/分.(1)某用户某月打手机x小时,请你写出两种方式下该用户应交付的费用;(2)若某用户估计一个月内打手机时间为25小时,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算.
点评:用一元一次方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过程是:实际问题列方程转化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上册所涉及到的此类内容有: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综合性能力.
4.关于编制实践应用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试题的编制应当以此为指导,打破传统的命题格局,试题要体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应用,着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引导教师加强过程教学,试题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数学的实践和运用,体现试题的特点,引导探究、创新的学习风气.
例6:如图,已知∠AOB=90°,∠BOC=30°,OM平分∠AOC, ON平分∠BOC.(1)∠MON=;(2分)(2)∠AOB=α,∠BOC=β,求∠MON的度数.并从你的求解你能看出什么什么规律吗?
编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44页、第10小题.
背景材料: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特点.
点评: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OM平分,ON平分在此题中是关键,使图形有规律可探索.
变型:若∠AOB=90°,∠BOC=30°,OD是∠AOC的平分线:求∠AOD的度数.(注:没有图形)此题是期末考试27题的变形题.
点评:在数学中几何问题中,如果没有给出图形的话需认真分析是否有多种情况.
结束语:
8.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 篇八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
1、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查阅资料法
等
2、常见统计图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
验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
4、常见的木材有______和_______。
5、编织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掌握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技巧,是拍出漂亮图片的前提条件。
7、储蓄的种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方式。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我们可以像鲁滨逊一样一个人快乐的生活。()
2、毛线编织常用到起针法、正针和反针、加针和减针等。()
3、摄影时只有顺光时才能拍出美丽的图片。()
4、同学的近视镜可以互相借着使用。()
5、零花钱是父母必须给我们的,可以随便花。()
三、简答题。
1、预防近视的主要方法有什么?
2、简单木制品的制作程序。
9.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 篇九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要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3]。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近代历史学家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4]的论断,成为其“治史”名言,“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特殊价值。历史学必须做到“论从史出”,“论从史出”是认识历史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方法,也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梁启超在《中学历史研究方法》中强调“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5]。
近年来,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不断加大“材料题”的比重,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健康发展,学科教学逐步转向重视材料,强调教学过程分析,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得出结论,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意识,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途径,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对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6年的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直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材料呈现的试题多达6道题(历史试题共11道题),它们是11、12、13、14、15、17题;非选择题直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材料呈现的试题是27、28题。除去政史综合试题外,历史学科总分值共计45分,直接运用史料编制的试题占了60%。由此可见,中考试题大量运用史料来命制试题对初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可喜的是,今年的试题充分利用材料,在践行“论从史出”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突出反映在材料题的第13题。
【题例】第13题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题干”所述材料选自台湾学者徐中约教授的《中国近代史》,不属于文献类原始材料,是作者根据当时的史实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所作的述评。他通过分析得出“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的论据,据此最终得出1947年年中的战争形势出现转折点的解释,该题给出的正确答案是“D”。
为了更好地分析该试题,特对张家口市参加中考全部考生答题数据予以分析。
其中,选A率65%左右;选B率7%左右;选C率9%左右;选D率20%左右。
该题是所有历史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具有典型性。对该类试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史料的运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为什么大部分考生选择A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呢?其原因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明确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为重要的知识点,几乎所有教材明确写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对该知识点教师重点讲述和学生重点掌握是必要的,考生得出这一结论体现了对于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然而,考生对于“序幕”二字从学科角度的认识又是模糊的,容易将其作用无限夸大,学生对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发生的主要事件缺乏整体认识,再加上“1947”年这一体现“转折”的关键年份,考生得出这一结论不足为怪。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程标准解读的价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在“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解读”中明确说明“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有个发展过程。课程内容的第25项选取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等典型事件,使学生对解放战争各战场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往往重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教学,而容易弱化“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教学;“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教学中往往容易看成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关于这个结论没有错误。然而,它同样是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环节,关于这一点教学中容易弱化,从而不能整体掌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学科价值。
选择“B”、“C”两项的考生稀少,由于“B”选项对于”转折点”体现的概念不产生决定性影响;“C”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因此对该两个选项分析的价值不大。
该试题将“D”项“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作为正确答案,主要是基于从材料中获取结论,真正体现出材料题的价值。以往材料题的命制大多数试题是材料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简单“佐证”,今年该题充分重视材料的价值,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课程内容,试题在充分尊重学科知识的基础性上又有创新。
该题是命题人员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和能力中提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从课程内容分析,该段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基本情况。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国民党总兵力为43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7万人。内战开始阶段,国民党步步紧逼,战略进攻态势鲜明,我党在“主动退却”的前提下,在运动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经过8个月的奋战,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发展到195万人,军事装备大为改善,加上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用于作战的机动兵力优于敌人;反观国民党军队,由内战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由于占领绝大部分城市,部队机动性大为减弱。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1947年12月所做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现在,战争主要地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人民解放军“由内线(解放区)作战转向外线(国统区)作战”(内线作战属于战略防御,外线作战属于战略进攻)。由于国民党占领全国绝大部分城市,需分兵把守,“实际作战部队减少”必然导致“部队的机动性减弱”,所以材料呈现的史实符合历史真实性。
当然,材料中作者明确指出,导致“……转折点”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只是“原因”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导致“……转折点”的还有其他原因,材料的作者对历史认识是全面的,客观的。
从教学方法分析,该题强调对教学内容的过程性探究,若弱化对上述学科内容的有效教学,学生仅仅满足于对课程主干知识的掌握和对课程基本结论的简单记忆,得出正确答案异常困难。考生得分率过低,反映出平时的教学过分强调结论而忽视过程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该试题的推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强调过程性学习,鼓励探究式学习方式起到积极的推动。对于初中历史单纯的讲述式、告知结论式教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有效的冲击。
该阶段的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把握关键环节。第一,时空观的架构,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防御阶段;1947年6月~1949年4月战略进攻阶段。由于该段内容主要反映战场状态,要充分利用地图有效教学。第二,对学科概念的理解,理解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内线”、“外线”、内线作战、外线作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从命题技术分析,该题属于材料类陈述性选择题,试题选取材料的文字量不大,共计174个字符,符合学生“单位时间的阅读量”的要求,较为科学合理。
在重视过程性陈述的基础上,命题者认识到“……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是“……转折点”的“部分原因”,自然也说明导致“……转折点”的还有其他原因,命题者对材料的判断是合理的。那么其他原因是什么呢?从国民政府方面讲,主要是战争的非正义性;战略战术指挥不当;国民党部队各派系相互侵扎,协调性差;国统区财政紧张;反战情绪高涨等等。由于材料和试题的价值指向是“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战场形势,直接用于战场的军队就成为设置问题的关键环节,故试题选取“D”项符合问题要求。
试题的关键词是“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由于命题者意识到考生在学习该阶段史实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充分认识到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以,试题设置的问题单一、指向鲜明,既不是指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更不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而是依据材料回答。命题者充分认识到所选材料蕴含的史学价值,努力扭转“常规试题”中材料简单依附结论的弊端。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结论的价值凸显。
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结论所考查的是“换位思考”的意识,体现了命题者要求考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的价值取向。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说明“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和人生”。
该试题体现了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判断问题的价值取向,关键词是“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正确认识需要经过的关键环节是,能够说明“他人”(包括教科书)对历史史实的基本认识;能够对“他人”叙述的史实进行价值判断。该题显然是在考查考生“能够说明‘他人’(包括教科书)对历史史实的基本认识”,它是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属于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
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即对事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判断,历史试题考查原因类的项目有很多,例如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背景等(历史背景应归入原因类,因为它涉及的范围更大)。
若该项设问指向“主要原因”或“背景”,由于二者涵盖的项目较多,试题所呈现的单一材料难以支持;若该项设问指向“根本原因”,虽然指向单一了,从命题技术来讲符合单项选择题的要求,但从课程要求来讲,材料所体现的史学价值难以支撑试题所涉及的问题,因为“根本原因”决定事物的根本属性。所以,试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由关键词“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决定了试题指向是考查“直接原因”这就使试题的设问具有科学性。
综上所述,2016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13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命题者依据课程标准,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材料的运用上较好地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历史价值观,该试题的推出必将对初中的历史教学产生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M].中华书局,1944.
[2]白寿彝.史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11.
[4]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五年级音乐试卷分析 篇十
一、试题分析
本次音乐部分的试题包括了四个大题,分别为填空、选择、完善音乐内容及写出合适的拍号,题型多样,试题有深度也有难度。下面总体概括试题的内容。
1、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说音阶、音符时值、拍号、音乐特殊记号等考查的内容最全面,由此看出本试题针对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2、对外国音乐知识也有侧重,特别是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乐器,及古典音乐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的代表作品的考查也是试题出彩的地方。
3、对民歌知识的考查,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编花篮》及《掀起你的盖头来》让学生选择属于哪个地区的民族,试题具有了民族性的特点。
4、另外,对于乐器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考查,考查了课本上这学期需要掌握的竖笛及笛子,既有民族乐器也有管弦乐器。
5、对于课本上演唱歌曲的情绪及速度进行了一个题的考查。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小鸟,小鸟》歌曲,这是对学生掌握歌曲学习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所在。
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采取的措施
1、在填空题中出错最多的是音符时值的填写,可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一定加强歌曲的巩固和练习。
2、个别学生对拍号的选择存在差错,应加强理解、巩固。
3、失分最多的题是音符高八度的题,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今后采取的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后进生,让他们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2、不受课本知识束缚,音乐课堂与平时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感觉到音乐就在我们身边,音乐随处可见。
3、加强音乐基础知识讲解,在活跃课堂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构建音乐知识。
上口镇南邵小学
宋伟萍
11.五年级上册试卷分析 篇十一
一、试卷解析
1、内容全面。
本试题设置了“口算、填空、判断、选择、计算、作图、解决问题”七个测试项目,涵盖了本册教材九个单元的各个知识点,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全面测查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2、贴近生活。
本试题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样的命题让学生虽身在考场,却犹如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减缓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3、综合运用性强。
一道题目不仅考查一个知识点,而是考查有联系并且易混淆的多个知识点。目的是要求学生能融合贯通,全面分析并掌握所学知识。
4、注重计算能力。
测试学生是否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运算能力。整套试卷,不但计算量大,而且范围广,分布于填空、选择、口算、简算、解决问题中。
二、质量分析
1、数据呈现。
本次测试,驿道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53人全部参加考试,全校优秀率为37.6%,及格率为74.8%,平均分为73.6分。
2、主要成绩及原因。
纵观学生的做题情况,本次测试成绩较低,其中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一题计算题,二题填空题的4、6、7、11、14小题,四题的3、4小题。五题的2小题(2)。六题的4小题。出错较少主要在填空题第1、2、3、10、11、12题,判断题,选择题第2、4题,作图题的1小题,解决问题的第2、5题失分也较少。
由此可以看出:
(1)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提升。
本试题全校153人,只有49全部正确,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的薄弱,这也是本次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正说明学好数学时时处处离不开计算这个支点,本次测试说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继续重视计算教学,本次学生计算出错较多,可能是审题不认真导致抄错数或运算符号,可能是运算顺序搞错,也可能是运算率运用的不当,也可能是低年级养成的一些错误计算习惯造成的,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方面多下工夫。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从试卷基础知识部分看学生完成较好、得分较多。但也有个别学生失分较多,这需要我们深入研读教材、进行单元课例设计的研究有关。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在进行单元课例设计时,能对每一单元的前继知识和后续知识作深入了解,并对知识生长点的情况作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找准关键点,突破重难点,高效率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3)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优秀学生占1/3,不及格学生占1/4,两级分化严重,特别是不及格学生的成绩很低,这也是导致本次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主要问题及原因:
共性问题是填空题第4题,选择题第3、4题,解决问题中的第4题。
填空题第4题,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数的最后结果应该是小数或整数,而没有在这道题中分数做结果既方便有简单。
选择题的3小题中问题问溢出来的水的体积是多少?部分学生认为体积单位应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而忘记液体的体积可用毫升和升来表示,可见学生把知识学死了,教师也把知识教死了,由此可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思维灵活性训练的题目却涉及较少,学生缺少必要的思维训练。
选择题的4题,不少学生做错,可见平时教师对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方法的教学,而忽视算理的教学。
六题的第4小题,(1)正确率高一些,(2)正确率低一些。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可以看出学生的空间感较差,教师在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多接触这类题目的实物模型,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等良好的习性养成缺失。试卷中出现许多因审题不完整、抄错数据、漏做题目等造成知识错误的不良习性因素。因为这样的原因失分是很让人心疼。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老师们平日对学生的习性训练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没有一贯性。
三、问题剖析
1、解决问题中的3题
鲜花店一共运来两种鲜花550朵,百合花占玫瑰花的3/8,运来的百合花和玫瑰花各有多少朵?
知识点: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出错原因:
(1)这个知识点出现在第八单元的第3个信息窗,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来进行,目的是体会方程的作用,增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容易把方程解法作为过渡到算术解法的一种手段,最后仍以掌握算术解法为主,使学生容易忽视方程解法,这样以来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消弱了方程的作用。学生不会正确地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出错的主要原因。
(2)学生在选择解题策略解决问题上缺乏灵活性,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导致出错。
(3)不会正确地判断单位“1”也是出错的一个原因。矫正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好单位“1”,列出等量关系,引导学生选择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像运用方程解决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3/8x+x=550,算术法:550÷(1+3/8)比的应用:百合花:玫瑰花=3:8等等多种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日常教学中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吃透教材,设计合适的习题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标要求: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填空题第4题,出错也较多。
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9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知识点:这道题比较综合,知识点涉及到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出错原因:
(1)部分学生对正方形周长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掌握不扎实,不能灵活运用。
(2)思维形成定式,认为只有小数才能作为最后的结果,而这道题用到小数做结果很难能算正确,而用分数做结果却比较容易。
矫正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平时加强训练,让学生切实理解。面对不同类型的题都能选对正确的方法灵活处理。
3、选择题的第4题: 正确表示图意的算式是()
A、1/3×1/3 B、1/3×1/6 C、1/3×1/2 知识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出错原因:
学生只会正确计算分数乘法的结果,不理解分数乘法算式的意义。矫正方法:
教师在平时对计算题的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计算的方法,更要注重算理、过程的指导。
四、思考与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学建议,不妥当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1、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重中之重。
有的学生挺聪明的,可一到考试就是拿不到高分,我认为这就是习惯不好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习惯,如:审题习惯,做题习惯、检查习惯等等,减少因不良习惯造成的计算题抄错数字、看错符号,审题不仔细等引起的丢分现象。
2、利用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利用变式练习,则能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层次,有变化,对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度是很有帮助的。
3、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让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就得依靠“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这个平台。在五年级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就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根据它们的面积都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12.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 篇十二
看着他们入神的表情, 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作为一名五年级语文教师, 这学期的语文课该怎样上好呢?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如果不对全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就不可能对症下药, 做到胸有成竹, 有的放矢, 搞好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
今年石家庄全市选用的这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与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 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内容全面, 布局结构合理, 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 层次性、逻辑性强。无论是从知识传授还是从技能培养角度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本册教材共选编8组文章加1组选读课文。每一组文章都有一个侧重点, 8个侧重点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共同组成一个知识与技能共同体。完成8组课文的教学任务, 也就达到了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的。这8组文章, 从内容上来看, 有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的开阔学生视野;有的传授历史知识;有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的宣扬爱国主义;有的进行励志教育;有的培养高尚情操, 有的启迪学生智慧。但无论哪一组课文都离不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1组文章, 选择的是与读书有关的四篇文章, 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体会读书的乐趣, 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让学生学习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是怎样阅读的, 从书中汲取营养, 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一生与好书为伍, 进而走向成功。第2组文章, 选的是古人与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文章, 既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对祖国的热爱, 也可让学生体会到写这些文字的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来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第3组文章, 选择的则是4篇说明文, 让学生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说明一种事物需要不同的说明方法, 要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说明类型,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培养锻炼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 学会向他人、向社会推销自己。第4组文章都是属于有感而发的生活散文, 让学生读后从作者的生活和感触中, 启迪自己的心灵, 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第5组文章, 是由若干小短文组成的, 是高度凝练的知识载体, 直接触及语文教学本身灵魂, 通过对汉字知识的介绍, 了解体会汉字的神奇有趣, 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了解、热爱、学习之情。第6组文章, 全部选择表现人间大爱, 触及人类灵魂的文章, 每一个人都在父母的爱中长大, 父母的爱有时是亲切的话语, 有时是热情的鼓励, 更多的是严格的要求。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 反映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而怎样通过描写父母的音容笑貌、语言动作把这种深沉与宽广的爱表达出来, 则是本节学习应达到的目标。第7组文章, 选取了4篇描写历史事件的文章, 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一百年的噩梦, 一段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也是千百万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历史, 学习这部分内容, 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第8组文章, 表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及我们共产党的伟大领袖在困难和敌人面前的英雄气概以及当家作主站起来的豪迈情怀。最后还有8篇选读课文作为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之用。
总之, 这8组文章和最后若干篇选读课文, 各有侧重, 各具风格, 从不同角度共同为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
当然, 这8组文章在本册中, 分量不同, 地位也就不同。有的要重点学习、深入学习, 有的侧重于思想及品德教育;有的侧重于字词练习;有的侧重于学习写作方法;有的侧重于培养实践技能。当然在实际教学中, 也就需要下不同的工夫, 采用不同的方法, 花费不同的心血, 有的放矢, 区别对待。有的需要精讲, 有的要一带而过。
另外, 每一组文章中由于其在本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其所包含的知识点多寡不同, 知识容量的大小不同, 也就把他们排在不同的位置。比如, 在本册的第1组文章中共选取了《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四篇文章, 而《窃读记》无论从思想性、知识性两方面都当之无愧地被排在第一位。且不说文中应用了环境、面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一系列表现手法, 还有一系列特殊句式的应用, 但就生字课后就罗列了十几个。练习题也设置了四五道之多, 这篇课文就需要精细研读, 最好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
再比如, 第8组文章, 共包含《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文章, 《七律·长征》是诗歌, 其他三篇是白话文, 容易理解。《七律·长征》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脍炙人口, 大气磅礴的上乘佳作, 一字一解, 一句一解, 句句用典, 短短56个字把波澜壮阔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描绘得真真切切如诗如画, 读之酣畅淋漓, 胸襟大开。其藐视一切困难与敌人的英雄气概正是我们现在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所缺少所需要学习的。
13.五年级下试卷分析 篇十三
五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执笔人签字:
分管领导签字:
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这也意味着本期工作的结束。本次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从口语交际、积累运用、阅读与理解、习作四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这学期工作如何,也从期末考试的试卷当中看出来。深刻的剖析与反思,有助于我们看到昨天,珍惜今天,展望明天,从而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以指导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现就这次考试的试卷进行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升级考试我联校五年级应考266人,实考266人。及格256人,及格率96%;优秀生25人,;均分79.6分。
二、针对学生的做题实际,现小结如下:
从整个卷面来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习作部分次之,积累运用、阅读部分失分较多。
(一)优点
1、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充分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视。
2、部分学生对于开放性习题的解答较以前有较大进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学生做得也很不错。
(二)存在不足
(1)基础知识。一个是“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这题丢分较严重,尤其是“包扎”一词中的“扎”,应是平舌,大部分选择的是翘声。另一个“找词语中的错别字”一题,重点错在“金碧辉煌”的“碧”大部分没有找出来,甚至漏做了最后一个。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平时对拼音教学的疏忽和学生做题时不够认真看题。
(2)积累运用。主要问题出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特别是在“按要求写成语”和“名句补写”上失分较多。如:分不清成语是源与历史故事还是寓言成语;写带有一对近义词的成语,写成了带有反义的成语;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只写出一、二个,甚至不按要求去写。“名句补写”补写不完整,并且错别字太多。
(3)阅读与理解。主要问题出在学生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给文章加个题目,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填不完整,词语解释能理解意思,但表述不清楚。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理解文章,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4)习作。部分学生没有较好地把生活作为习作的主要来源,围绕实际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其次是习作中祥略安排不当,没能较好地突出文章中心,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再次,语言表达上不够生动、形象。
三、改进方向
1、重视习惯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那将是学生独立学习必备的条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多方面:读书、思考、写字„„就本次的检测来看,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比较扎实的,书写也比较认真。思维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2、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而不是靠课外的大量的阅读短文的练习,这是常识,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精读课的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指点学习方法;略读课的教学,要更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四是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
3、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
本次考试中,学生的识字和积累部分得分率不高,说明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对此我们不能有所松懈,而是必须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要鼓励学生背大段的课文,整篇的课文。其次要利用《积累本》,让学生多读至诵,尤其是“成语、俗语谚语、格言名言、歇后语、惯用语、古诗”等等。再次要在平时多背背美文美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
4、激发习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
一篇好的文章,真实感情比华丽的辞藻,富丽堂皇的布局更为重要,离开真情实感这个前提,一切写作技巧都成了空中楼阁。真实的才能打动自己,写出来的文笔才流畅,感情才真实。作文教学要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多点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使学生在内容、情感上贯彻一个“真”字,在语言、形式上贯彻一个“活”字。总之,写实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写身边的事,说心里的话,说有童真童趣的话;想象作文则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
5、加强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速度,严格要求,改掉潦草、马虎的毛病,尽量减少学生的笔下错误。教学中从严、从细、从实、精细化运作,抓好过程管理、继续抓好学困生转化。下功夫摸清学生底子,对症下药,做好抓差补缺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力争在以后的学习中让后进生能稳步提高。平时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鼓励,鼓足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14.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 篇十四
六、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叫:①动物发出声音 ②呼喊 ③称谓 ④命令,吩咐 ⑤使 ⑥被
1.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音;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2.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3.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4.三个德国军官竟然叫柔弱的妇女和年幼的孩子给蒙了。()
顶:①最高最上的部分 ②用头承载 ③抵住 ④代替 ⑤相当;等于 ⑥担当;支持 ⑦量词
5.别担心,他一个人顶得住。()
6.男孩用杠子把门顶上,放心地睡觉了。()
7.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8.你们几个都有谁坚持到了山顶?()
七、趣填成语。(7分)
实话实说 了如指掌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不惜代价
1.当形容遇到意外或危险时,脸上不改变颜色,镇定而从容时,用成语();当形容不顾惜所付出的一切时,用成语();形容人们过着安定的生活,从事着愉快的劳动的时候,用成语()。(3分)
2.模拟词语。(4分)
a.了如指掌(含比喻)
b.实话实说(ABAC)
八、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改为转述句)
2.一位老人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他的心灵多么高尚啊!(改为反问句)
3.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缩句)
4.楚国不是狗国。楚国应该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用关联词连成一个句子)
5.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修改病句)
6.哈尔威船长站在舰桥上。(改为比喻句)
九、下面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
A.医院门口――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本院!
B.图书馆内――你轻轻地来,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文明。
C.花圃里――鲜花因为你的精心呵护才如此美丽。
D.道路旁边――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十、一般说来,文章的题目大多有一个关键词,我们把这个关键词叫做“题眼”,我们做作文时,也要紧紧扣住题眼来写。请在后面的括号里写出每个题目的题眼。(4分)
A.千姿百态的云()B.难忘的小学生活()
C.20年后的北京()D.寒冷的夜()
十一、阅读大观园。(28分)
(一)老师的教诲(14分)
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
有一次上活动课的时候 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 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 领我到操场边坐下 怎么 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 郑老师亲切地问我
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她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4分)
“教诲”的近义词是();“骄傲”的反义词是()。
再在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2.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一个排比句。(1分)
3.给文中第三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2分)
4.写出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段落大意。(2分)
5.与第一自然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 ”在文中画出。(2分)
6.为什么我终生难忘老师的教诲?(3分)
(二)学溜冰(14分)
从前有一位体育老师,教我们溜冰。开始时,我不知道技巧,总是跌倒。所以,他给我一把椅子,让我推着椅子溜。果然,此法甚妙。因为椅子稳当,可以使我站在冰上如站在平地上一般,不再跌跤,而且,我可以推着椅子行进,来往自如。
我想,椅子真是好!
于是,我一直推着椅子溜。
溜了一个星期之久,有一天,老师来到冰场,一看我还在那儿推着椅子。这回他走上冰来,一言不发,把椅子从我手中搬走。
失去了椅子,我不觉惊惶大叫,脚下不稳,跌了下去,嚷着要那椅子。
老师在旁边,看着我在那里叫嚷,无动于衷。我只得自力更生,站稳了脚步。我这才发现,我在冰上这样久,椅子已经帮我学了很多。但推椅子只是一个过程,真要学会溜冰,非得把椅子拿开不可――没有人带着椅子溜冰的,是不是?
不要以为你离开某人就活不下去!
更不要使你自己离开某人就活不下去!
世上没有人可以支持你一生!别人可以在你必要时扶你一把,但是别人还有别人的事,他不能变成你的一部分,来永远支持你。所以还是拿出力量来,承认“坚持独立,自求多福”这八个字吧!
1.故事中,在我初学溜冰时,老师为什么给我一把椅子?(3分)
2.当我能推着椅子自如溜冰时,老师为什么又把椅子搬走?(3分)
3.你怎样理解故事中“椅子”的含义?(3分)
4.文章结尾 “坚持独立,自求多福”这八个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简要地写在下面。(3分)
十二、习作芳草地。(30分)
15.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 篇十五
一、教学前测
本次前测共3题, 被测班级为我校503, 504班学生共9人. 前测的有关信息及分析如下.
第 1 题:
结果:本题是对教材例2进行改编而成的. 在91名学生中, 89名学生正确, 占97.8%.
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并且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学过观察物体, 因此, 要求学生思考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时的形状是什么, 他们会结合图片中的“实物”, 通过虚拟移位观察、想象出观察到的形状. 可见, 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形状对学生而言不是难点, 关键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
第 2 题:
结果:本题是教材中练习八的第3题. 完全正确的有85人占93.4%.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出错的6名学生, 错的都是第二空
分析:让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从正面、上面看的物体形状, 对学生而言相对简单, 而从左面 (侧面) 观察物体、想象形状对空间观念较差的几名学生稍有难度. 因此, 在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从左面 (侧面) 看到的形状为主.
第3题:一个物体, 从正面看如图1. 这个物体可能是什么? (想到几种写几种, 越多越好. )
结果 (见下表) :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检测结果呈常态分布. 同时, 从结果看存在两个明显的 现象 (问题 ) :一是“面”、“体”概念不清 , 即“平面”与“立体 ”混淆. 题目要求想象物体, 属于“体”, 不少学生画“形”.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从观察的“体”到想象看到的“面”的引导, 以此来发展空间观念. 二是说出2种的学生最多, 占54.9%. 但是这两种几乎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说明学生对具体物体的想象受数学课堂教学的限制, 拘泥于课本中的物体, 而不会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 因此对学生空间想象的广度可做适当的引导与加强.
二、观察物体“看”什么
根据教学前测可以发现,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有较高的学习起点, 如果仅以教材中安排的那样, 只要会说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情形就行了的话, 显然起点太低, 学前与学后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那么, 经过本课的学习, 我们想要“看”到什么结果呢? 我以为, 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看:是否关注观察的“体”与想象的“面”的联系与沟通在学习中, 学生观察的是具体的物体, 是“体”, 而要求从不同方向观察, 说出观察的结果, 却是“面”. 在“体”与“面”之间的转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因此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体”与“面”的关系.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物体, 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二看:是否关注观察物体的方向与物体之间相对的大小、位置关系. 由于五年级学生所观察的物体是以“组”的形式出现的 (至少有两个物体) , 那么在正确表达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前提下, 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物体之间相对的大小、位置关系, 对于他们空间观念的有效构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看:是否关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空间想象是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教学中, 需尽可能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以更好地构建空间观念.
三、教学实践片断
1. 观 察圆柱 , 分别画出从正面 、左面 、上面看到的形状.
(1) 出示圆柱 , 引导学生观察 , 并按要求画出图形.
(2) 检查反馈: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3) 不少学生认为 , 从正面与左面看到的形状如下 :
(4) 思考:从正面和左面看, 看到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呢?
(5) 操作 : 用摄像头对着圆柱 , 不断移动 , 当与被观察的圆柱保持水平方向时, 观察到的形状为长方形 (或正方形, 观察底面直径与高相等的圆柱, 操作相同, 方法相同) .
2. 教 学例 2.
(1) 同桌2人为一组 , 前面摆放形如例2的实物图. (如图3, 左边是乒乓球, 右边是薯片筒加工后的圆柱. )
(2) 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形状. 要求先仔细观察, 再画一画 (画草图) .
(3) 反馈.
1反馈正确的结果.
2重点辨析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
第二种:
讨论得到:所画的形状是正确的, 但所呈现的相对位置、大小不正确.
(4) 进一步感悟物体的相对位置、大小关系的变化.
1操作:把两个物体左右再分开些,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 结果会怎样?
2操作:把两个物体前后错开些,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 结果会怎样?
(5) 根据看到的图 , 感悟实物的相对位置关系.
出示:如果看到的图形如图7, 那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先想一想, 再动手摆一摆.
3. 练 习 , 根据提供的观察结果 , 想象是什么物体.
依次出示 (如图8) :
(1) 根据从正面看的形状 , 可能是两个什么物体 ?
(2) 再出示从左面看的形状, 追问:可能是两个什么物体?
(3) 最后出示从上面看的形状 , 追问 : 是两个什么物体 ? (左面是底面直径和高相等的圆柱 , 右面是一个正方体. )
[感悟根据所观察的图形 , 物体的不确定性到唯一性的变化. ]
四、反思
1. “观察物体”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 ? 诚如前测所反映的情况. 提供被观察的物体和观察的结果, 让学生连一连、说一说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学生的正确率非常高.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第二学段课程内容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 (前面、侧面、上面) 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也就是说, 从显性的知识技能检测方面看, 学生在学习之前已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个要求, 他们已有相当高的学习起点. 如果本课的设计仍以此为教学重、难点的话, 就会对本课的把握失之偏颇. 虽然课堂上热闹非凡, 但极易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最终导致学生在学前与学后没有质的区别. 因此根据前测信息, 我们可以对教材的编排进行拓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起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画一画、想一想、辨一辨等环节中, 促使他们的眼、手、脑积极地动起来, “插上想象的翅膀”, 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构建空间观念.
2. “观察物体”内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 怎么落实 ? 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内容 , “观察物体”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 “责无旁贷”. 同时 , 作为10个核心概念之一的“空间观念”, 在《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解释与本课有关的描述为:根据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因此本课内隐的教学目标, 可以设定为:立足学生已有基础, 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巧妙的设计, 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首先, 观察物体画出形状. 作为本课的切入点, “画”出所看到的形状, 无疑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 在此之前, 尽管他们画过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但要根据所观察的“体”画出所看到的“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们往往会把“体”与“面”混淆起来 . 因此在让他们观察一组物体之前 , 我创设了“观察圆柱 ,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 , 画出看到的形状”的情境. 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正确画出前面与左面所看到的形状, 他们会无意中与美术中的“透视”结合起来, 画出的不是长方形. 当借助摄像头代替我们的眼睛去“看”圆柱, 通过观察方向的移动, 当正对着圆柱时, 在屏幕上同步 出现“物像”确实是一个长方形. 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体”到“面”的延伸, 使他们能正确画出物体的形状, 为接下去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其次, 通过辨析感悟物体相对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五年级的“观察物体”, 学生所观察的物体由一个拓展到多个, 是一组物体. 因此在画出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时, 除了形状正确与否外, 还需要关注物像相对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在上述教学实践中, 通过辨析学生所画的物体形状、操作实物想象图形的变化情况, 根据三个方向 (正面、左面、上面) 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位置等环节, 精心设计, 层层深入, 不断修正与丰富学生的经验, 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了物体相对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再次, 根据形状想象具体的物体. 在练习环节, 我设计了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想象具体的物体. 当学生只看到正面的形状时, 通过想象发现可能的物体有多种情况, 接着依次出示从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学生的思维在飞速地转动着, 通过丰富的想象, 不断把范围缩小, 最后得出唯一的结果. 在这一练习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对于他们空间观念的有效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当学生置身于上述学习情境中, 没有因学习难度的增加而畏缩不前, 他们都在积极地发挥着想象, 他们在看、想、画、摆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认识, 发展着空间观念.
【五年级综合试卷分析】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竞赛试卷综合07-31
五年级语文综合知识试卷及答案09-04
小学六年级综合上册期末试卷分析08-30
六年级小升初综合试卷07-28
五年级综合评语11-05
六年级语文毕业综合试卷20109-08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期末复习计划09-07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07-01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07-15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