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就业问题的论文

2024-09-06

有关就业问题的论文(精选12篇)

1.有关就业问题的论文 篇一

半个月前,新伟街道王书记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共同阅读了《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明白,“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以往,我们也会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承担责任,互相推诿或找借口,会出现“谁为发生的问题负责?”“为什么压力总是找到我?”“我怎么会碰到这么倒霉的事”等等之话。书中告诉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多想想“我如何能够改变现状?”“我能为此做些什么?”等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其说一些无聊的话,责怪他人,还不如主动地改变自己,实际上,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当我们学会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去思考对待问题,做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人,谦逊地生活和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个人的进步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我是一名刚调到公园社区的新人,对新的工作和周围的事都很陌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结识了很多新的面孔,得到了她们无私的帮助。我会尽快融入这个集体,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为辖区的百姓做好事办实事,通过不断的学习,从“我”做起,提高自我责任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劳动保障协理员。

2.有关就业问题的论文 篇二

一、分段函数的值域问题

分段函数的值域就是各段函数值取值范围的并集.

综上所述, 可得值域为 (0, +∞) .

其图像为

二、分段函数的求值问题

分段函数求值时要注意每一段中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例2 (2010年陕西卷) 已知函数, 若 (f (0) ) =4a, 则实数a等于 () .

解∵f (0) =20+1=2.

∴f (f (0) ) =f (2) =22+2a=4+2a.

由f (f (0) ) =4a, 得4+2a=4a, ∴a=2.故选C.

三、分段函数的不等式问题

分段函数的不等式问题要充分利用分段函数的单调性.

例3 (2010年江苏卷) 已知函数, 则满足不等式f (1-x2) >f (2x) 的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函数图像如图所示.

由f (1-x2) >f (2x) , 可得

解得0≤x<2-1或-1

即不等式f (1-x2) >f (2x) 的解集为.

四、分段函数的反函数问题

分段函数的反函数问题要注意求出的反函数在每一段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原函数在该段中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解当x∈ (0, 1]时, 由y=x2-1, 得x=y+1.又, ∴-1

当x∈[-1, 0) 时, 由y=x2, 得又0

五、分段函数的奇偶性问题

分段函数的奇偶性问题要注意在每一段上都必须验证奇偶性的条件.

例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解函数的定义域为 (-∞, 0) ∪ (0, +∞) , 关于原点对称.

当x<0时, -x>0, 则

当x>0时, -x<0, 则

综上所述, f (-x) =f (x) , ∴f (x) 为偶函数.

六、分段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分段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一定要注意分界点.

例6已知函数, x≥1是R的减函数,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七、分段函数的连续性问题

分段函数的连续性问题主要是在分界点处的连续.

例7 (2009年四川卷) 已知函数x<2在点x=2处连续, 则常数a的值是 () .

即4=a+1.∴a=3.故选B.

八、分段函数的零点个数问题

分段函数零点个数问题主要是求出每一段的零点个数.

例8 (2010年福建卷) 函数的零点个数为 () .

解令f (x) =0, 则

当x≤0时, x2+2x-3=0, 得x=-3或x=1 (舍去) ;

当x>0时, -2+lnx=0, 得x=e2.

3.有关“营养级”的问题 篇三

例: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解析: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多,可推测甲乙是最低营养级,丙丁是第二营养级,戊是第三营养级,且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所以答案为:

2、营养级里的能量流动

例: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J/c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

解析:对每一营养级而言,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是相等的,对第一营养级甲而言,能量的输入=输出=175+200+875=1250J/cm2.a.j,能量传递是下一营养级(许多生物的总和)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该营养级所有生物之和)同化量的比值:30/200=15%,而不是下一营养级某一生物获得上一营养级某一生物能量要遵循10%~20%。所以答案应为D

3、营养级里的生物种群

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且形成A→B→C的食物链,那么A 、B 、C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B、C中不会出现同一生物种群。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且形成A→B→C的食物链,那么ABC的种群数量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解析:生态系统中三个相邻营养级的能量关系符合能量金字塔,数量不一定符合,由于每营养级中不只有一个种群,故三个种群间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兼跨不同的营养级,即不同的营养级中可能出现同一种生物。

4.有关借钱问题的日记 篇四

前些天放学时,我帮郑家晖和冯书肯正在做卫生时,陈志晗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他说:“完了,完了,我钱丢了,没钱吃晚饭了。”看他着急的样子,想到他妈妈回来前只得空肚子,我呢干好有好不容易集攒的十元钱,让杜邵扬帮买溜溜球给了五元,我就把另外五元钱借给他,他拿了钱笑了笑,开心地离开教室,当时,还有人证冯书肯,这了几天我以为他应该要还我钱的时侯了,他丝毫没有还钱的意思,我就主动提醒他还钱。我向他要,谁知他摇摇头,两手一摊:“没有呀,我当时没要你的钱。”我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种难以忍受的怒气直冲上脑门,顿时眼闪火苗,气得嘴唇只直打颤:“你再说一遍!”他仍然说:“没有,我当时没要啊。”他脸上的肌肉好像在抽搐着,顿时,战场上的硝烟和火药味 弥漫过来,我想到我是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队杆,为了五元钱伤了友谊还丢了队杆不值得,只好说:“以后再讲。”

最气人的是他和他妈妈说他拿两块五还我,我不要。其实他连一分钱都没还我,因为我明明借给他的是五元,要是损失一半心里也好受,问题是他一分钱都不还我?大家来评评理,这人是不是道德有问题?

5.有关就业问题的论文 篇五

60年有太多的变迁。虽然我们这代青年人没有见证过多的历史,但是我们还是经历了从平房到楼房,从煤气到液化气,从电视到电脑的巨大生活变化。大学生的命运,也在这60年中跌跌撞撞、起起伏伏。

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属于他们特定的时代记忆,从大学生到文化大革命的臭老九到管分配的大学生再到如今需要自食其力的我们,一路的曲折,个中滋味,但是我们的肩上的责任始终没变过。说到责任,有些太空泛,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个人而言,我们担心的还是我们的工作问题。父辈们对我们如今求学容易的环境羡慕不已,而在如今竞争激烈、工作难找的状况下,我们对那些当年管分配的大学生们又充满醋意。

60年中变化不断,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但随之也跟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这是处在转型期的社会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正视并解决它。与我们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就是我们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㈠扩招

近几年,各大高校进行扩招,大学生的队伍迅速壮大,这是大学生就业难得直接原因。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目前我国对高技术的人才需求还是相当大的,而且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的大学生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㈡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

许多高校盲目扩展专业,专业设置与调整跟不上市场的步伐,专业需求趋同,造成供求不平衡,使专业设置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㈢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大学生的能力与道德素质确实令人不敢恭维。有些大学毕业生经受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害怕挑战和压力,怨天尤人,还有小部分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太差。㈣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

现在已不是大学毕业生吃香的年代了,但很多大学生还是抱着高傲的态度去寻找工作。理所当然的认为本科生就该有丰厚待遇的稳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这是这一社会问题最难改变的地方。

二、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㈠资源的浪费

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可是,教育出来的学生却无法正常就业,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毕业后却不为人所用,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㈡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多种压力,如,结婚、买房、生子、赡养父母等。而求职的过程又是一个消耗的过程,不但赚不到钱,每天还要为求职而付出成本,大学生不堪重负,因此急功近利。更危险的是,有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从天之骄子变成待业青年,这一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许多大学生走上歧途甚至绝路。㈢知识的贬值

就业难的现状使许多家长和学生改变了对学习的观念。他们开始认为学习没有用处,上了大学出来一样找不到工作,不如不上,早工作早赚钱。好一点的状况是,虽然找到了工作,却专业不对口,这是知识的严重贬值,这比经济危机下的经济贬值更可怕。

三、一些解决就业难的措施

㈠大力扶持知识型、科技型产业的发展,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和提供价值实现的机会。

㈡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改善中小城市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学毕业生前去就业。

㈢为支援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及福利待遇,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助于西部的发展。㈣专业的设置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大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更加符社会的要求。

㈤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是要树立职业理想;二是要确立人生规划,切忌急功近利,思想浮躁;三是要降低姿态,积极实践,防止定位不准,高不成低不就。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㈠以上的一些措施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重要,同样,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

㈡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大多数的就业指导内容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面力度不够,使大学生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尽管目前我国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无论是在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㈢指导工作与社会脱节。这些做指导工作的组织并没有与社会上的一些公共组织和企业单位建立良好的联系,且跨地区的指导工作也没有相互沟通与联络。

㈣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些解决策略。

1.首先还是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

3.加强指导工作的开展,不要形同虚设,切实为同学提供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

六、总结

6.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篇六

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家乡的王家屯,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先以总纲的方式大致展现目前我认为的农村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下面再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一些热点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针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强制的法制化的推广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宣传与教育,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多生劣生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更加重了社会负担。庞大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照顾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集约化与粗放化孰对孰错?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显然,高新科技,高新人才是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长盛不衰的关键,走集约化高效化也是每一个产业的希望所在。对于中国农业而言,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还可以推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通过发展农业集约化,还可以大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的县域经济过渡。可是问题并不只有这些,中国的人口从来就是决策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即使已经城市化的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也还很不令人满意。所以解决庞大农民队伍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就是当务之急。每年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早已使各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不堪其负,而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劳资纠纷,社会治安问题也不得不令人认真对待。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农村就近安置庞大的就业大军非常必要。中国尽管地大物博,但可耕种土地少,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少,在国家财力尚不足以负担农村全面社保医保之前,必须使农民安心待在农村土地上。或许精耕细作,小农经营数千数百年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制约城镇化水平,制约城乡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永远更加无法接受,广大农民再也无地可种,生活日益艰难,苦苦挣扎于生存线上。所以尽管城镇化,农业经济集约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那些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说明着,粗放经营的小农经济仍然将是我国可预见的必然的痛苦选择。而在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是不得不重视的老大难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尽管问卷中没有提到人口问题,但我仍然认为问题农村人口问题是一大关注点。对于人口问题,最生动的莫过于那个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某记者采访一草原放羊娃。两人的一番

对话耐人寻味。记者说:“你为什么放养啊?”小男孩说:“赚钱。”记者说:“赚钱为了什么啊?”小男孩说:“为了娶媳妇。”记者说:“娶了媳妇以后干什么?”小男孩说:“生娃。”记者说:“那生了娃,娃将来干什么啊?”小男孩说:“放羊。”由此可见,朴实的并没有更多全面细致考虑的生育欲望和计划,使得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农村人口的增长还显得非常的畸形化,男女比例的错乱必将形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并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中国的价值观点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朴实的生育目的往往是最为麻烦和难以解决的。对于农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正确的男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显然,一方面要积极普及法制意识,树立人权观念,对男女问题要有真正彻底的认识。男女是完全平等的,随便抛弃女婴不仅是不道德的,更加使严重的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另一方面,要做好更加细致和彻底的宣传。要讲究策略,必须要从小处着手,用心去做。对于农民家庭的开销,人均开支的变化要形成一个基本的规律化的报表材料,让农民真正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啊。作为现在的时代形势,完全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啊。所以减少生育,对农民自己是完全有利的。在我所调查的农村有一种以富买权的做法很流行。也就是孩子我要生,但是罚款你也可以拿去。我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司法歧视,从没有哪部法律认为交罚款可以使违法行为合理化!对于这个问题,根子是法律有漏洞,所以有关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立法,行政执法部门也万万不可罚款后就一了百了,该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做,农村的人口普查也要像城市一样更加全面和严密。农村普遍的真实的计划生育对于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少生优生的贯彻实施到底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现状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医疗保障问题

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置,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最难的就是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规划,根据调查,超过百分之70的农民对于身边的各种设施匮乏感到不满和失望。显然,农村厂区建设的乱铺摊子,文化设施与环保垃圾设施的缺失亟待解决,这里不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新一轮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上,通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和集聚。三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入城镇,逐步把进城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垃圾处理、村镇绿化、乡村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农村的厕所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没有统一和清洁的厕所,尽管或许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添了一些方便,但是肮脏不卫生的村容也是农业投资,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巨大障碍,所以,这里结合常州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农村公共厕所要从无到有,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一些简易但是清洁方便的厕所,争取在未来的十年内,农村处处普及公共厕所,自家住房水冲式厕所比重为86.5%向95%发展。

根据当地村委会提供的有关全面小康的数据,牛塘镇竹园村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2元,同比提高12.3%,但只有目标值的70%;农村恩格尔系数39.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距达标差4.8个百分点;农村基尼系数0.323,已经达标,但较2004年的0.315提高了0.008过百分点,农村贫富差距又扩大趋势;2006年该村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3.4%,预计2007年可以达到95% 的标准。然而根据问卷调查,至少有七成的农民对于自己的收入非常不满,而且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政府失职不作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出不到位,农业支持不够是农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显然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事关全局,必须抓紧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仍然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带领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和关键,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为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建立非农用地市场化流转的合理价格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分配中的分额。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收入。要加强对农民关于市场的引导,不仅要种植粮食,还要大力普及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作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从社保中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终实现“农保”和“城保”并轨;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保养或基本生活补助等形式,妥善解决好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从扶持中增加收入。必须有针对子女购得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用科技的巨大力量驱散农村落后的阴霾。可是,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遇上强大阻力似乎也是必然的。

关于农业科技和科普的问题

可以说本次社会调查直接紧密相关的是农业科技状况与农民的精神文化状况,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根据调查,拥有大专职高以上学历的不到百分之六,初高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小学程度大约为两成,文盲半文盲率倒是比较低,只有约百分之四。在调查中,某位大叔的一句话颇有杀伤力,念书好的谁还种田啊?显然,在广大农村,文化知识的匮乏是很多方面不足的重要原因。正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得农民普遍相信迷信,据调查建设房屋要看风水的超过了九成,可以说似乎不这样做,反倒是不正常的。大约八成的农民认为,能读书看报和写常用的应用文就足以应付生活了。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农民普遍还不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至少百分之57的人表示没有热情,甚至还有约百分之45的人认为农业科技的实际意义不大,参加农业科技学习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对于业余时间的分配,选择喝茶聊天和打牌搓麻将的占了七成,选择业余时间读书的一个也没有。约有七成的农民明确表示,只有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农业问题才能解决。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认为只有政府承担农业科技普及与推广教育的费用,他们才愿意参加相关活动。同时大部分农民认为,对于自己而言,再学习的动力已经不足,重新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成本过高,意义有限。

他们还认为农业科技虽然有用,但是对自己来说,学了没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着跟风现象,超过七成的农民表示只有同村邻居采用了新技术或新方法,自己才有可能跟进。

由此一个鲜明的问题已经放在我们面前,推广农业科技,在农民中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比投资建厂,开设新的农业基地更加复杂的棘手的事情。我市目前农村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5%,但是上了一些年纪的农民知识程度令人堪忧,所以如何解决再学习和终生学习问题尤为关键。如前面所说,农民的不主动不热情,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精神心理上的原因。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有效投入,不仅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保医保体制,还要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采取夜校,大喇叭,志愿者宣传的方式普及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向计划生育一样,让农民的心态发生转变,逐步从厌学,读书无用论中走出来,让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风气席卷农村。可是不管农业科技的警风刮得如何,如今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仍然让人担忧。或许,没有这一问题的好转和解决,前面已经提到的诸多专题问题的解决也好,探讨也好,就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农民来说,绝大多数都认为选举村干部是走一个过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责任意识不强的另一面是,根据调查,至少七成的农民选择在个人或者家庭出现问题时会找村干部解决问题。但问题是,选举时权力的放弃是不可能带来真正为自己利益维护的保护人和裁判者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度里,自由民主的意识被压制得太久,不要说干部,就是农民的父母官思想仍然十分严重。对于那些青天大老爷们,既爱又怕,既恨又怕,敬而远之或许是广大农民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由此在农村广大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中的微妙关系。农民的思想问题解决起来确实不易,那我们只能从干部角度入手。然而,事实是,笔者为了完成这次社会调查,去村委会多次,可有关领导总是处于休假或是有事状态,尤其是农科所的两位先生,在一周的时间内,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周五下午居然一直不在,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忙的呢?难道要过年了,就有理由要整天泡在家里忙自己的私事?为什么一周只上五天班,为什么通常周五下午还是所谓的全民健身和沐浴日呢?或许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上的农村干部制度,本身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民公仆。或许解决农村的民主政治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能论述的范围,或许这不是一本书,一篇专题论述所能解决和讲清楚的?!

7.有关收养问题研究的综述 篇七

关键词:收继,收养制度,宗族

收养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存在古老社会制度。它作为社会亲属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社会, 收养的目的、类型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就学者们对收养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综述

(一) 、收继的研究

收养与宗族的问题。收继现象始终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 是构成拟亲属关系的方式之一, 也是家庭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宗法制度, 即遵循以家族为中心, 按血统、嫡庶关系来组织和统治社会的社会制度, 因而宗族在收养者与财产的继承之间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根据有关宗族的族谱, 美国学者James Watson通过对香港新田的文氏村进行研究, 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 在分析很多收养案例后得出结论:宗族内部的分支争斗是导致收养外人这一异常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 (1) 宗族各分支都是拥有财产的集团, 很自然分支成员希望在自己的宗族内收养, , 这样可以限制外人对他们财富的侵占。养父每次从族内另一分支 (或别的宗族) 中收养一个后继者, 就意味着为始祖留下的财富里增加了一个分享利益的人。所以超越了父系等级范围的收养则不太可靠, 那很有可能被卷入宗族分支之间争权夺利的纷争循环中, 而这种内部争斗正是中国势力强大宗族的特点。对于那些在更近的父系亲属里找不到养子的养父来说, 这些争斗让宗族内部的收养危险性增大了。在这种社会环境里, 收养较为可靠的可能性就是跳过本族圈子, 到贫穷的外族人那里去挑选继承人。

19世纪安徽社会中收继现象较为普遍, 毛立平在研究收继问题时以安徽地区为中心, 对19世纪中国收继的不同类型与程序、收继与宗族的关系、有关收继的制度规范与实际收继行为间的差异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平均14%的家庭发生收继或出继行为, 来解决一些家庭的“无后”的问题。从宗族角度讲, 收继可以分为族内收继和族外收继两种情形, 各需履行不同的收继程序, 中上层家庭以族内收继为主, 下层家庭则族外收继多于族内收继。国家和宗族对收继的前提、原则和被收继人在新旧家庭中的地位做出种种规定, 但制度规范与人们的实际行为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2)

(二) 、收养类型类型和目的的研究

中国国内的收养类型都是比较统一的说法, 即族内与族外收养。族内收养也称过继, 被收养者在父系中越过自己所属的一分支或一系到另一分支或一系里去延续将要断了的香火;族外收养则是跳过本族圈子, 到贫穷的外族人那里去挑选继承人。从宗族角度讲, 可以将收继分为族内收继和族外收继两种, 也称为同姓收继与异姓收继。异姓收继可分为收继与出继双方有无亲属关系两种情况。 (3)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对上门女婿的收养, 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极其穷困的女婿, 让他们改姓或者是让他们的部分儿子跟祖父姓, 其实等同于入赘, 不过这被人们视为确保继承人的办法里最危险的一种。

国外的收养形式则有很大差别。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 如果没有签订契约, 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认可。收养的类型分为三种, 一是对婴儿的收养这是古巴比伦人常见的一种收养类型, 即没有孩子的夫妇对别人的婴儿进行收养, 以延续世系, 养子为去世的养父母举行葬礼和相关的宗教仪式。二是对成年男子的“经济收养”, 这种收养不是为了延续世系, 而是追求经济利益的互惠, 其实质是不动产和动产之间的财产转移。三是对奴隶的收养。很多契约显示, 普通夫妇和那迪图女祭司收养奴隶作为养子 (女) 。养子 (女) 享有的人身自由取决于对养父母赡养义务的完成。 (4) 古代亚述奴孜地区的收养分为三种类型:赠送土地所有权的收养、购买土地所有权的收养和涉及兵役份地条款的收养。 (5) 罗马将收养分为自权人收养和他权人收养, 后者又分为完全收养和不完全收养。在日本社会里, 收养有三种类型:女婿收养、婚外情人收养和以逃避继承为目的的收养。婿收养是当今日本最重要的收养之一。

在谈到国内收养目的研究中, Watson提到首先是基于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每个儿子都有义务为父亲 (祖父等等) 生育子孙来传宗接代, 供奉祖先的灵魂。其次是也有许多物质方面的因素促使那些无后的人为自己寻找继承人。根据惯例, 一个人死了即使没有留下遗嘱, 他的财产会自动由其父系血亲中最亲近的人来继承。易健雄等人则是从社会整体角度将收养的目的按时期来总结, 在原始社会末期, 有些地区出现了把别一氏族的成员、包括未被处死的俘虏收养入族以使本族繁荣起来的收养制度, 此时的收养目的完全是为了氏族的整体利益, 即补足氏族人口及扩大氏族规模, 可称为“为族的收养”。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 家族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单位, 收养主要作为维系家族繁衍的补充手段而存在此时的收养可称为“为家的收养”。家族衰微之后, 家庭上升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收养主要是为了养父母的利益, 可称为“为亲的收养”。近、现代以来, 特别是一战以后收养制度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被赋予解决未成年人的养育问题、维护未成年人利益的立法目的, 这可称为“为子的收养”。 (6)

国外收养的目的。古巴比伦人的收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出于立嗣需要的收养, 除了立嗣的需要, 经济利益的需求也是古巴比伦人收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对成年男子的收养, 则体现了收养的经济目的, 实质是不动产和动产之间的财产转移手段。这种目的的收养在古代亚述奴孜地区的发生与发展都同样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驱动力, 尤其是后两者, 更是体现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借“收养”之名, 行获得土地所有权之实。对于家制度的日本, 女婿收养实际上是与祖先崇拜伴存的宗教事项的继承, 他承担着主持祈祷列祖列宗永存的宗教祭祀仪式的责任;婚外情人收养是一种供给情人的途径, 它引起对收养人财产的合法分享。这也因为日本的收养概念和亲子关系概念远远宽于双亲与未成年子女间的关系的概念;在日本, 收养可以用来逃减遗产税, 这是因为它是征收个人继承税而不是征收遗产整体的遗产税。 (7) 逃税收养还被逃税审查机率很小所刺激。原因之一是税务局在审查方面相当谨慎节制, 因为收养之类的家务事的调查往往包括稳私争议。

二、结论

在对收养问题的研究方面。收养类型的研究, 国内主要是以族内收养和族外收养两种主要的形式, 而收继的问题则无可避免的与中国的宗族制度深刻的关联, 这也是学者集中探讨的主要领域之一。国外的收养类型则是较为丰富, 如古巴比伦对婴儿、成年男子和奴隶的收养, 日本对女婿、婚外情人收养等, 基本不存在联系宗族的问题。收养目的研究, 通过中外的对比可以发现, 收养的目的存在很明显的差异, 国外古代的收养行为更多是以经济利益行为为目的, 存在很明显的金钱交易关系, 而国内的收养则是更多与传统灵魂观念。

在学科方面, 研究收养问题时除了从社会理论视角思考外, 更多的学者是侧重在了法学上, 关注的是收养法律的完善及法制对收养行为存在的缺陷、收养双方权益义务保障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面, 鉴于社会学科的特殊性, 基本仍然是以定性理论研究为主, 也有文献通过定性研究法来探讨个别问题。

我国当前的收养在宗族逐渐弱化的情况下, 主要应该是非亲属间的收养, 那么对于这种非亲属的收养存在的社会功能如调节人口和财产, 补充家庭劳动力等又如何;其次, 对于少数民族收养问题的研究很少, 我国也存在跨民族收养, 那么同样也可以关注被收养孩童的双重文化社会化问题。

参考文献

[1]JAMES L.WATSON, 《Agnates and outsiders:adoption in chinese lineage》,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26NO.

[2]毛立平,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 《安徽史学》, 2006年第2期

[3]毛立平,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 《安徽史学》, 2006年第2期

[4]李海峰, 《古巴比伦人的收养制度》, 《世界民族》2006年第2期

[5]霍文勇、吴宇虹, 《古代亚述奴孜地区土地所有权和收养问题研究》, 历史教学, 2005

[6]易健雄、蒲奕, 《养老与收养——论我国步入老年型社会后收养制度的完善》,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8.有关农药污染问题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农药危害;发展;控制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在我国杀虫剂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2)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

(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5.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交替变化的趋势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2]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9.有关就业问题的论文 篇九

Social develop ment 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 白 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55 要】【摘

农村城镇化缩小了城乡差距 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对我 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 又是农村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国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应理性对待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环境 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 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管理。本文就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境规划和治理 在布局上仍然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 大多【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环境保护 对策 数设备相对落后 产品技术层次不高 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有 些地方通过污水灌溉、固体废物不当堆放等 产生二次污染。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 农村城镇

3协调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对策人口不断增多 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 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农村城镇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但是人口和非 的限度 是推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农农产业在城镇的集中 必然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农村 村城镇化的推进要建立在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 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3.1 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1农村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 协调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城镇 1.1

化肥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农药、化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 随着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的大量采用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这样 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污染。我国农药使用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但利用率却很低。农 素后 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经济系统与药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中 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化 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而使农村城肥有效利用率很低 使化肥流失 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 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养化 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 影响土壤自净能力。3.2 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 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也猛增 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 生态农业的内涵是 :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积已居世界首位 目前平均每年有 45 万吨地膜残留于土壤中 由 方法 把农业生产、农村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资源的培于农膜很难降解 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 造成粮食减产。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 1.2 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 综合农业体系 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实现 改革开放三十年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成功模式。目前可以通过开发和苏和兴起 但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 应用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实施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推行化特征 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粉尘和固体废弃物 肥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监测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措施 开展重点区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都接近或超过 50。域生态农业建设 尽快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 建立起靠近城镇等人口密集区的很多湖泊已退化为流域中的污水库 许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 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 3.3 正确处理乡镇企业导致的环境污染着城市的供水。农村居民开始注重居住的环境 要求政府部门更多地注重环 1.3 农村城镇化带来的生活污染 境建设 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导致环境污染的乡镇企业也形成 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 小城镇和乡 一定的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应使乡镇企业主要经营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 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 者形成以环境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促使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开理而直接排入河道 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 大多 展绿色营销活动 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配送等一系列 制造 包装、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 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 过程中 满足顾客潜在的环境需求。洼地 脏乱差现象严重 不仅影响城镇卫生 而且造成河流淤积 污 3.4 建立污染监控机制染水体。此外 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 广大的农村和乡镇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这使农浪费了大量资源 污染大气和水体。村环境问题难以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应借助建设新农村的动力

10.对资本成本有关问题的探讨 篇十

【摘要】资本成本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对企业的筹资和投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计算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不考虑融资风险成本时,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为资金筹集费,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广告费等;占用资金支付的费用为资金占用费,如股票的股息、银行借款和债券利息等。资本成本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对企业的筹资和投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一、如何理解资本成本

(一)资本成本的作用

资本成本计算对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有重要作用,牢固树立资本成本观念是每个理财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计算资本成本,企业的决策将会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在企业筹资方面,如果不计算资本成本,就无法选择资金来源,确定筹资方案。因为每个企业都力求选择资本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不同的资金来源具有不同的成本,企业必须分析各种资本成本的高低,以较少的支出取得企业所需的资金,并加以合理配置。当企业筹资数额很大,资本的边际成本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时,企业便不能再增加筹资数额。企业要确定最优资本结构,就必须考虑不同资金来源的成本。

在企业投资方面,如果不计算资本成本,就无法评价投资项目,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因为资本成本是评价项目、决定投资取舍的重要标准。企业在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选择投资方案时,通常采用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这些方法在运用时要参照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来确定。如在计算净现值指标时,常以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进行计算,在利用内部收益率指标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价时,一般以资本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国际上也通常将资本成本视为投资项目的“最低收益率”或是否采用投资项目的取舍率。另外,企业的投资者通常用经营利润率是否高于资本成本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

资本成本是企业付出的真实货币资金吗?资本成本是由资本使用者决定的吗?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就意味着没有把握资本成本的实质,有必要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1:某公司为进行项目投资与银行达成了贷款200万元的协议,利率为8%。现有A、B两个项目,A项目的预期报酬率是12%,B项目的预期报酬率是1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公司选择了B项目,则其进行投资收益评价时的适用资本成本率是多少呢?答案应当是被放弃的A项目的报酬率,即12%,而不是银行的贷款利率。

在例1中,如果直接以银行贷款利率为基础计算资本成本,可能导致项目决策上的失误,选中实际上效果差的项目而放弃了效果好的项目。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忽视了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在B项目投资收益评价中,贷款利率8%是不相关因素,尽管它决定了企业利息费用的多少。

归根结底,资本成本产生的动因是企业的投资行为而非融资行为,资本成本的决定者是投资人而非企业的管理者即资本使用者。人们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一项投资的资本成本主要取决于资金的来源和方法。实质上,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而这又取决于企业投资项目风险水平的高低。站在企业理财的角度看,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行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程度的报酬率水平;而站在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角度看,资本成本就是他们所要求的报酬率,它与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成正比例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一个需要把握的事实是,同投资相关的资本成本取决于投资风险的大小,即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决定投资者的要求报酬率,而投资者的要求报酬率即是该项目的资本成本。

(三)不能盲目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投资者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提出来的要求收益率。对那些具有与企业整体相似风险的现金流来讲,它是一个合适的折现率。但是,如果项目带来的现金流量同企业总体风险完全不同时,利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举例如下:

例2:某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15%,现有A、B两个项目可以考虑,通过公司财务人员测算,得到项目A的预期收益率为14%,项目B的预期收益率为16%。另外,假设无风险利率为7%,市场风险溢价为8%,该企业的β系数为1,项目A的β系数为0.6,项目B的β系数为1.2。最后,公司财务人员因为项目B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而选择了B项目进行投资,这样选择是否正确呢?

这样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资本成本是相对于特定投资项目而言的,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资本成本。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分别得到A、B两个项目的必要收益率为11.8%和16.6%。这样评价A、B项目是否可行的标准不是该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5%,而是其各自的必要收益率,因为两个项目的风险与企业的整体风险是完全不一样的。正确的决策结果是该公司应选择A项目进行投资,因为其预期收益率14%大于其必要收益率11.8%。而B项目则不然,考虑到系统风险的大小,其收益率是不够的。例2表明,一个仅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评判指标的企业,将趋向于舍弃某些风险低于企业总体风险的有利可图的项目,而接受了一些风险高于企业总体风险的效益较差的项目。

另外,在追加筹资中还要注意边际资本成本的概念以及目标项目所采取的资本结构。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而进行再融资,其个别资本成本会随着融资规模的增加而上升,这时,由于各项目规模不同导致所要求的融资额不同,其边际资本成本也会不同,如果都使用相同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评价项目是不对的。同例2的道理一样,如果目标项目所采取的资本结构和原来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一样时,两个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很可能不相同。如果还用原来的资本成本作为衡量计划投资方案的标准,必然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因此,以现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策标准,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计划投资方案必须与企业现在经营的资产具有同样的风险;2.企业的资本结构与项目的资本结构保持一致;3.个别资本成本不随融资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二、如何计算个别资本成本

(一)债务成本不能忽略所得税因素

资本成本计算必不可少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该如何计算资本成本呢?如何避免资本成本计算中的错误呢?下面笔者通过例3来分析债务成本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例3:某公司向银行以9%的利率借款100万元,手续费忽略不计,所得税税率为33%。该公司财务人员认为9%即为该公司借款的资本成本。

该公司财务人员的错误在于忽视了债务成本计算时应考虑的所得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债务人应付给债权人的利息费用,根据税法规定可以在税前列支,具有抵税作用。这样融资企业实际上可以少缴一部分所得税,从而使其资本成本较低。此时,融资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为:利息×(1-所得税税率)。而权益成本则不同,融资企业向股东支付的股利需要在税后支付,不能享受免税收益,支付多少就实际负担多少。因此,债务资本成本必须考虑税后成本,一方面可以与股权成本的计算相统一;另一方面可以与项目投资决策中的税后现金流量相统一。因此,上述公司借款的资本成本应为:9%×(1-33%)。

(二)股票资本成本计算中第一期股利的选取

用股利增长模型计算股票资本成本时,如果股利预期是固定增长的,则其资本成本计算公式为:D1/PC(1-f)+g或D0(1+g)/Pc(1-f)+g 。式中,D1为预期第一年股利额,D0为当前股利额。运用该模型时,股利选取不当是财务人员易犯的一个错误。如例4:

例4:某公司本期发放的每股股利为1.8元,预期股利永远以每年7%的增长率增长,股票的市价为25元,筹资费用忽略不计。公司财务人员对股票资本成本的计算为1.8/25+7%=14.2%。这样做的错误在于直接将D0作为D1使用,D1实际上应为1.8×(1+7%)=1.926元。实质上,在判断股利是D0 或D1 时可遵循如下规律:“D0”对应的股利是已经收到的,指的是“上年的股利”、“最近刚发放的股利”、 “目前的股利”、“今年初发放的股利”、“本年发放的股利”;“D1”对应的股利是还未收到的,指的是 “第一年末的股利”、“一年后的股利”或“第一年的股利”。

(三)股利增长率g的获取

上述的股利增长模型适用于支付股利并且股利可能以固定的增长率增长的企业,而股票成本的估计值对增长率估计值的变动很敏感。对于给定的股票价格来说,将g作向上的调整,例如仅仅1个百分点,股票成本的估计值将至少上升1个百分点。因为D1也可能会向上调整,所以上升幅度实际还要大。因此,股票成本计算中增长率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另外,模型中没有就投资风险对股利增长率等参数进行调整,这也是有待研究的一个方面。

在实践中,对股利增长率g的估计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利用历史增长率;2.采用分析家对未来增长率的估计。有很多渠道可以得到分析家的估计,不同来源的估计会有不同的结果,可通过对多个估计值进行平均得到。当然也有其他更为复杂的统计技术方法可以采用,但它们都需要利用过去股利的信息来估计未来股利的增长。

(四)考虑留存收益成本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滚存的未分配的税后利润,是企业内部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它不像债务那样支付利息,也不需相关的筹资费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成本的客观存在。

很多人往往被事物表象所迷惑,认为留存收益是属于企业的,企业无需对留存收益逐年支付股利,似乎可以无偿使用这部分资金,也无所谓成本。实质上,留存收益是利用股东的投资赚取的,这部分资金本来应该以股利形式分配给股东,把这部分资金留存于企业相当于股东对企业进行的再投资,或者说是由于将资金留存于企业导致股东丧失了其他赚钱的投资机会。股东对这一部分投资与以前缴给企业的股本一样,也要求有一定的报酬,并期待着今后更高水平的分配。因此,留存收益应视为具有普通股相同的成本,虽不实际支付,但它作为“机会成本”的一种形式——“应付成本”仍然客观存在。留存收益成本计算方式与普通股成本计算基本相同,但不需要考虑筹资费用。

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经营的需要,企业往往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而不同方式筹集的资金其资本成本是不同的。为正确进行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必须确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以个别资本成本为基础,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来的。

权数是影响资本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应该如何选取呢?从理论上说,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权数选择主要有三种: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和目标价值。

(一)账面价值权数是指以账面价值为依据确定权数

其资料可从资产负债表上获得,数据真实,但当债券、股票等的市场价格与账面价值差别较大时,可能会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融资决策。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企业可按市场价值和目标价值确定权数。

(二)市场价值权数是指债券、股票及留存收益以现行市价确定权数

这样计算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能反映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以股票的市场价值作为股权资本权数的计算基础。由于市价波动比较大,可选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价格来计算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而债务中很大一部分不存在市场价值,可用账面值来代替。

(三)目标价值权数是指债券、股票及留存收益以未来预计的目标市场价值确定权数

11.成本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 篇十一

一、运用价值链分析进行成本管理

价值链分析是将企业的价值链置于整个行业的价值系统中,注重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各项活动间的联系。改变这两方面的联系,企业便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描述的是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或价值的一系列作业活动。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产品消费者,其间一系列相关作业的整合,是从战略层面上分析如何控制成本。这种分析可有多重视角,如对企业自身价值链分析、对行业价值链分析、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等等。

所谓战略定位是帮助企业在市场上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对手。企业要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业、市场和产品方面的定位分析,再确定以怎样的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在既定的产品、市场和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国际上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应从价值链的角度,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建立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二、加强成本动因管理,正确计算成本,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所谓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从价值的角度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有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它用来解释每一个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把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作业性成本动因。

按照库珀和卡普兰的“成功动因”理论,成本动因可归纳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工厂动因。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应在分析有关各种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开辟和寻找成本控制的新途径。比如,按照作业成本法(ABC法),对成本动因的分析,企业成本可划分为由业务量动因驱动的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和由作业量动因驱动的长期变动成本(主要是各种间接费用)。基于此种认识,在成本管理中可考虑通过实现适度经营规模来有效地控制成本,因为通常较大规模比较小规模更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如采购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采购数量所制约,还与采购次数有关,大量采购能降低单位采购成本等。对这类问题,若能分析出各动因(自变量)与成本(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成本函数的具体模型,即可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确定最优经济规模。

此外,除驱动成本的客观因素外,企业成本也会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的驱动。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因而也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驱动因素。从成本控制角度看,人为的主观动因具有巨大的潜力。实践表明,责任会计中对成本中心、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的研究分析,对于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推行模拟市场,实施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成本目标值,即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下的最大成本容许值。目标成本规划法的核心工作就是制定目标成本,并且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改进产品与工序设计,最终使得产品的设计成本小于或等于其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着眼于市场。邯钢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管理制度有效的降低了成本费用,保证了经济效益。天津石化化工厂借鉴邯钢经验,实行了以产品盈亏平均为核心模拟市场的“三步倒推换算法”,初步建立了具有石化行业特点的班组成本核算模式,解决了过去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在降本增效方面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模拟市场倒推”在运作中暴露出了与市场的“不协调”。

经过深入研究,该厂推出了以上周产品平均价为核心每周滚动的新班组核算模式,从而实现了成本控制由“静”到“动”的变革,成功地以“活的市场信号”替代了“固定的模拟指标”。为了消减价格频繁变动带来的核算困难,该厂充分发挥遍布全厂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作用,相应研发了“市场价格倒推变动成本”等一批支持软件,更为准确直接地将市场信号传递到了企业的班组和个人,使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一举激活了满盘棋。

四、实施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策略,把成本控制渗透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及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不仅要通过管理工作控制成本,而且要通过技术工作管理成本。同时,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又使成本管理的范围向着与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成本与技术密切结合,不但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开辟了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为此,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不能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在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这些管理决策成本范畴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做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

12.关于县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十二

钟 有 林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摘要] 县是我国最为稳定的行政层次,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济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实践中县域经济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究竟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有哪特点,它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地位用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尚无明确的界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县域经济的含义、基本特征、作用和本质作出了阐述。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思考

秦制郡县,汉承秦制。秦汉以降中国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上,县级政府一直是政权系统的最基本单位,县城也是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县域经济的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还是八十年代政策开放以来的事。

八十年代初的三项宏观改革政策,是县域经济成之为一种经济现象的前提。当时推行的“利改税”、“拨改贷”和财政分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构成了“部门经济”、企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划分。一是利改税。让各经济主管部门根据所占有的国家在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集中控制的全民资产的份额,确立留成和上交,部门资本及其效益的差别化,条块分割的“条条专政”由此而生。二是拨改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改为银行对企业贷款。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企业在还清银行利息后形成的资产实际上应归企业内部全体职工所有,但名义上仍统归为国有的不对此厘清,则国企政策即使走得下去,也会丧失企业职工的支持。三是财政分级承包。以中央一个政府财政,一本帐“统收统支”改为当时包括乡镇级约8万个地方政府都建立财政。一方面调动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有了加速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极大热情。正是这一政策,使八十年代几乎成了地方县以下经济唱主角的年代,一度热闹非凡的“百强县”即是全豹之一斑[1]。

一、关于对县域经济含义问题

我们这里讲的县域经济属应用经济学中区域经济学的分支。现实中,人们使用的县域经济,在不同场合,据不同需要或不同理解,其含义是有差别的。

从范围上看, 广义的县域经济是县域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包括理论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潜在生产能力、生产竞争力、创新力等;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狭义的县域经济是以县级经济区域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2]。

另一方面,从经济上看,县域一般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由经济地理特点决定的工业部门经济为支柱,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非农业部门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实体;非农业企业和与县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实体主要集中在县域的城镇型建制镇、非城镇型建镇镇和集镇;县城内的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对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力。可见,县域经济是县这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经济有机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经济是包括一、二、三产业比较齐全的区域经济;从空间结构上看,县域经济是以城镇经济为中心,以集镇经济为纽带,以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从组织层次上看,县域经济包括城镇型建制镇经济、集镇经济或非城镇型建制镇经济、乡村经济、企业经济或家庭经济等;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县域经济包括国民经济、集体经济、个体

1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经济等多种类型;从经济部门上看,县域经济几乎包括一般区域经济中的所有门类。因此,从地域总体和经济整体来说,县域经济既兼有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类区域经济的特点,又有区别于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类区域经济两类区域经济不同的特点。因此,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的有机结合[3]。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一级独立的财政为标志、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并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行政区域经济。

二、关于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问题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县域经济首先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就县域经济的空间定位而言,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有着区域性的特点。不同县的县域经济由于其所依托和存续的县域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所在的经济区位以及发展基础的不同会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的差异。具体来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是由农民→村落→集镇→中心城镇(县城)组成的,区域界线非常明确,与城市的“市辖区”有着明显的区别。

2、县域经济具有层级性、综合性和“双面性”。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整个国民经济是个大系统,下面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在我国的经济区划中,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处于经济区划的最基层,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县域经济层次虽低,但仍属宏观经济的范畴。首先,县级在机构、部门和职能方面,与中央、省区、市有较强的层次对应性;其次,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县域经济包含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以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在县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又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个体、私营、外资等到民营经济以及合作经济等,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延伸至县域经济里面,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济成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相对独立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同时,县域经济运行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接受中央、省、市的调控,具体管理所辖的经济区域和经济单位,其发展既需要有宏观战略,又需要有微观的具体措施。

3、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色彩。毋庸讳言,几千年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差异之一就是西方有着较多的自由性,而东方有着较多的集权性。县域经济有相应的县级政权组织作为市场调控的主体,有独立的县级财政,县域的政府及其经济调控制职能对县域经济运行及其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县级政府所具有的经济职能和县行政区划的影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税收、财政、金融和运行调控等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域属性,由此也使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积极的能动性。

4、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他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特定资源相关联,由于不同县域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及科技、文化教育、人口与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发展的区域特色,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因地制宜的特色经济之路。

5、县域经济必然从封闭走向逐步开放。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县域经济也必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区域化的社会分工不断加强和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因此,这种开放

性也会不断加强。同时,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三、关于县域经济的作用问题

1、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史记》)。不论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还是从环境保护,百姓养育,民风教化等哪个角度看,县域是整个国家的基础,县域经济则是县域一切的基础。因此,县域经济不仅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安定,政权稳固都有重要作用。

2、从县域范围自身出发,县域经济发展就是要富民强县。生民、养民、富民是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县,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在县域,在漫长的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社会里,农民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温饱即民生问题一直是困绕农民的首要问题,因此,也是县域经济需要解决的头等任务。社会主义条件下,温饱问题也曾长时期困扰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释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推进,困扰农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了彻底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广大农民奔康致富已历史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崭新目标。

3、从国民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县域经济是承上启下、强国富民的有机统一。不论从经济交流、科技传导,政令贯通,还是从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社会风气影响来看,我国的县域都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可以有效地推助,也能够成功地扭偏。目前,我国财政最大的困难在县、乡,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既可为国家提供更多税收,又可缓解或根本解决县、乡财政的困难,减轻或减除国家财政负担,同时,全国GDP的一半以上在县,县域经济的加快增长,可直接增强国力。

四、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的本质问题

研究县域经济问题,应该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切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什么,是县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还是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的职能定位,目前理论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说认为,研究县域经济应该主要研究县域内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及其规律。但目前县域内的市场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和分散的农户。这样,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就容易偏向于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研究,县域经济与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区别会变得十分模糊。政府职能说认为,研究县域经济的重点应该是研究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的职能定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在县级行政区域的特殊性、具体的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等问题,这些对全国两千多个县而言固然具有普遍意义,但如果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这里,就容易偏向于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称之为“县域经济”则有些牵强[4]。

笔者认为,县域经济问题最核心的是生产力总量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税源问题。税源是县域经济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县制的出现除其政治、军事原因外,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春秋之前的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它是以奴隶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到东周、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井田制的改革,逐渐有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随着私田的出现,一方面调动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土地征收贡赋的问题。人口和土地关系需要相对稳定,贡赋则需“相地而征”,不论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都需要一定的行政组织来协调、操作,县制也恰是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自我国的县制出现以后,赋税经济,即税率的稳定,税物、税金的征收、管理、送交,税源的稳定与保护等,一直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

其二,县域经济问题最主要的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即从以往的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需求约束为主,与此相联系,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农产品能不能生产出来,而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不能卖掉,以及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否则,就会导致农业增产农民不

增收,甚至歉收。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5%,目前已降至15%;而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从1949年的85%降至目前的63%;前者下降70%,后者仅下降了22%。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数量不能随着农业占GDP比重的下降而相应减少,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针对农民增收、农业效益提高和广大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改变,找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也就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捷径。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基本上都在县,解决“三农”问题不论有多少政策、招数,其最终的落实也主要在县。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和解决程度。同时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食物等基本消费品,提供原料。

其三,县域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关键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新提出的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个积极科学,催人奋进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的素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然而,我国13亿人口,9亿是农民,而农民平均收入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短,与全面实现小康的要求差距也最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在全国市辖区以外的县的全部人口中,未达温饱线的人口占22·8%,居温饱线和小康(尚指原来提出的人均800美元的低水平小康)线之间的占63·2%,居小康线和比较富裕线之间的占13·7%,达到富裕线的只占0·3%。在我国,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小康。我们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最关键性的任务在县,其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县域经济的由来与发展.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8

[2]高焕喜.县域经济有关基本问题探析.华东经济管理,2005,5

[3]朱孔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经融经济,2001,12

[4]陈清.关于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学术论坛,2004,1

上一篇:英语三级答案下一篇:2024年七年级新生入学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