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2024-08-05

文学翻译中的语用失误(11篇)

1.文学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篇一

由于公示语翻译在公众和外国友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对公示语的任何误译都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 被称为“城市名片”的公示语的翻译, 日益受到关注。公示语言的英译, 越来越成为开放城市一个不可回避又颇感棘手的问题 (吴伟雄, 1998:35) 。

从公示语的适用范围看, 公示语属社会语用的研究范畴, 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凡是涉及到语言的使用、交际的场合与语境都要讲究语用。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 形成了语用翻译。在日常生活中, 城市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比比皆是。

1 语用失误

英语言学家Jenny Thomas (1983:91) 把语用失误定义为“不能理解话语的意义”。根据Jenny 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 牵涉哪些该讲, 哪些不该讲, 人际关系的远近等, 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胡文仲, 1994:29)

2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语言失误

2.1 译者用词不当所致的语用——语言失误

公示语虽然短小, 表达力却很丰富。在公示语翻译中,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译者往往想当然地认为译语受众能充分理解自己的话语, 而出现用词等表达不当, 致使读者误解其话语意思。

例1) :“八方购物广场”译成了Bafang Shopping Square。在中国, 人们常用“广场”来称呼商场或超市, 而对应的英语单词square并不能准确翻译出原文的真实含义, 从而导致英汉信息不对称, 应当译为Bafang Shopping Center。

例2) : (某商场) “入口” (Entrance) 和“出口” (Exit) 译成了“外贸”的“进口” (Import) 和“出口” (Export) , 含义大相径庭。

例3) :拼写错误, 大小写不分, 或按汉语逐字翻译“停车场”译为car park, 正确的应为:car parking。“崇文书城”译为Chong Wen Book City, 正确的为:Chong Wen Bookstore。

例4) :拼音翻译或拼音与英语混用“人民南路”直接译为Ren Min Nan Lu, 某学院“学府东路”译为Xue Fu Dong Lu, 这种翻译在外国人看来就一头雾水。

2.2 译者忽视中英文表达方式间差异所致的语用———语言失误

有些公示语的翻译人员不懂得, 在特定情况下英语中有相应的、习惯性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翻译中生硬套用汉语的表达结构, 故而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用意, 甚至还会引起误解。

例1) :英国某报纸登了一张照片, 该照片是一名英国游客在北京颐和园拍的。照片中是颐和园的一块警示牌, 上面写着“小心碰头”, 其英语翻译是“LOOK OUT KNOCK HEAD”。这位英国游客在看到该标识后将其理解成“寻找诺克·黑德”, 以为是则寻人启事, 就拍下了这张照片, 并把它寄给了英国的报社, 希望通过媒体帮助寻找诺克·黑德。其实“小心碰头”英语中有习惯的表达方式“Mind Your Head”。

例2) :某商场“小心路滑”译为The floor is wet, please fal down carefully!令人大跌眼镜, “小心地滑”可以译为“Caution:Slippery Road”, 或“Caution:Wet Floor”, “Watch Your Step”。

3 公示语翻译中的社交———语用失误

在公示语英译中, 常有因忽视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而致的语用失误。在汉语公示语中, 随处可见“禁止”、“请勿”之类的命令式祈使句。从中国文化思维角度看, 作为社会指令信息, 这类公示语无不妥。但若直译成英语, 语气就会显得过于生硬。而英语国家的这类公示语, 大量运用被动式、非人称表达方法和名词短语, 显得客观、间接、语气委婉。这主要是因为受众所期望的是平等对话, 而不是颐指气使的“冷冻体” (毛荣贵, 2004:73)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 把强制性语境变为提示性语境, 凸显对受众的尊重。

例1) :某饭店“宾客止步”的告示被译成了“Guests Go No Further”, 前来就餐的外国人会理解为“不要再靠近了, 再靠近, 就??”, 感觉很粗暴。游人止步Tourist Stops!其实使用“Staff Only”的表达方式既一目了然, 又照顾了受众的感受。

例2) :高高兴兴上班去, 平平安安回家来Go to work happily, come back safely!此条公示语的本意是提醒司机们小心驾驶, 隐含着反映汉语文化中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英语译文却套用了汉语结构, 使一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了不知其意。从语用翻译的观点看, 用“Good Luck!”或“Safety first in driving”就可以表达出公示语所隐含的关怀和祝愿。

例3) : (某市公共汽车告示) 老年人优先候车Old People Waiting and Getting on First.在西方人看来, 人老了就没有能力了, 老年人往往不愿别人说自己老。所以, 英语中对年纪大的人表达上几乎见不到表示老的“old”一词, 总是以委婉语senior citizens来称呼他们。比如, 在美国公交车上,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It is law:Front seats must be vacated for seniors and person with disabilities”。这里就巧妙地避开了“old”一词。因此, 这个公示语正确的译法应是“Senior Citizens First”。

例4) :“文明单位”Civilized Unit。我们看到某单位被授予“文明单位”的称号, 其对应的译文为“Civilized Unit”。这很让外国读者诧异, 难道没有获得“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就意味着“不文明、没开化” (uncivilized) 吗?显然这种理解与汉语的意思大相径庭了。这种失误主要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而赋予了“文明”和“civilization”不同的联想意义。在汉语中, “文明单位”是指精神文明建设得比较好的模范单位, 相当于英文中的“Model Unit”。

4 城市公示语翻译的语用策略

1) 借鉴法

在城市公示语翻译中, 可借鉴麦当劳快餐店的做法。很多大城市的麦当劳店都能看到“请勿在本餐厅内进食非麦当劳食品或饮料”, 它所配上的相应译文为:CONSUMPTION OF McDONALD'S FOOD ONLY.即逆向翻译, 是常见的翻译技巧之一依此类推, 会员俱乐部MEMBERS ONLY, 贵宾专用DIS-TINGUISHED GUESTS ONLY, 公交专用道BUSES 0NLY等等。此外, 借鉴英语中的“No+动名词”“No+名词/介词短语”结构, 可把“禁止吸烟”译为NO SMOKING, “禁止停车”译为NO PARKING, “谢绝入内”译为NO ADMlTTANCE等等。

2) 创译法

在公共空间宣传语的翻译中, 也应避免语用失误。如在医院里, 随处可见类似的公示语:给我一分信任, 换您十分满意Trust Us You Will Be Satisfied;文明行医, 文明就医Civilized Practice, Civilized Hospitalization。汉语公示语虽然整齐对仗、华丽抒情, 但如果不加处理, 很容易使外国读者觉得虚情假意或华而不实。可译成Trust Us for a Healthy Life;Sharing&Caring.前者, 译文抛开了原文的句子结构, 突显了医院的终极目标:给患者以健康;同时也反映出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后者原译文中的civilized总让人联想到它的对立面“野蛮”、“未开化”, 应尽量避免使用, 建议译文采用Sharing and Caring, 体现出原文想要传达的互相关爱的含义。

以上两例采用了广告翻译中创译 (creative translation) 的策略。它们脱离了翻译固有的框架, 很难找到原文的蛛丝马迹;且译文的意境往往比原文更深远 (李克兴, 2004:65-66) , 是不错的翻译策略。

3) 填补文化缺省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公示语英译中经常遇到文化缺失的问题。例如, 在某旅游景点,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 但外国读者未必知晓, 有必要补充背景知识如下:The legend of the collapse of the Great Wall was caused by the cry of a woman named Meng, whose husband d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 is an evidence showing tha the cost of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was not only money, but also the lives of constructors. (游丽琴:2006:74)

再如“三八红旗手”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就可以译为“Model Post of Women (workers) ”。

5 结束语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是一项重要而长久的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从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的两个层面对翻译结果做出整体的综合, 这样才能用译语形式将原语言的思维内容正确的表达出来。城市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种种语用失误是我国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要避免公示语翻译上的失误, 首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 引入相应的管理。其次要注重公示语的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搜集, 还应邀请各方面专家参与审校, 以确保英语译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唯有这样, 我国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才能得以全方位的提高。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应当避免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学为公示语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该文对城市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 提出一些避免语用失误的策略以指导公示语的翻译。

关键词:公示语,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91-112.

[2]窦旭霞.关于烟台公示语英译的调查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 2008, 25 (2) :41-44.

[3]林庆扬.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述评[J].莆田学院学报, 2007 (6) :66-71.

[4]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4.

[5]吴伟雄.中文标语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 1998 (1) :35-38.

[6]游丽琴.试论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6 (3) :74-75.

2.试论语用学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语用学 文学翻译 运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Levinson指出:“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原作的用意能用第二种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语用学强调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译作的语用含义是原作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上下文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we go out?”这句话,如果对它进行语言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意思是:“我们应该出去吗?”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看,这根本不是提问,而是在征求意见。

“Hello,Kuwait!Goodbye,Vietnam!”出现在一篇描述海湾战争胜利所带来的美国民众情绪振奋的文章中,语义翻译会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句法和语义分析之后译作:“你好,科威特!再见,越南!”但是,如果基于语用学意义观,以功能思想为理论做翻译依据,会译为“来吧,科威特战争胜利的喜悦;见鬼去吧,越南战争失败的耻辱”,则更加传神。

据说当年周总理陪同外宾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外国友人怎么也没弄懂翻译人员介绍的故事内容,周总理便在一旁提示翻译人员说,梁祝就仿佛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国朋友立刻恍然大悟。此处周总理正是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将原文(汉语)形象转换成译文文化或使用者熟悉并且语用效果一致的另一形象来表达,使接收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原文。

一 等效翻译理论

所谓等效翻译就是指译者用尽量接近原著的笔调,再创造尽可能接近原著的形象,让读者从译文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如文中内容、思想内涵、语境等,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传递。

1 等效翻译的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出发,把注意力放在笔调、风格、韵味等艺术因素上,而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翻译的重心逐渐有了变化,许多现代语言学的成就被大量运用于翻译研究,着重语言成分分析和对比,使译文尽量客观、准确和科学。这种转变促进了等效理论的产生。

18世纪的英国文艺理论家泰勒认为,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其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而后,中国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翻译应该是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是当时比较完善详细的等效概念。

1964年,著名翻译家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的概念,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这本书后来被尊为现代翻译理论的代表作。后来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译文信息的反应应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奈达强调的是两种语言接受者的感受应大致相同,追求的是两种效果的对等。他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立即为中国翻译界接受。1989年,中国著名翻译家、天津外国语学院教授金先生发表《等效翻译探索》,将奈达的动态对等论进一步完善为等效论原则。金教授认为等效翻译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灵活变动与准确的关系;词句涵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异国情调与翻译内容简介的关系;翻译标准及其上下限的关系。

从上述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等效翻译是在语用学指导下的等效,就是要达到译文形式、用词、语境、表达效果与原文的对等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对等,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语义方面的对等。

2 等效翻译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第一、接受者概念。像口译要求有一定知识层次的受众一样,等效论也强调译文接受者,因为接照等效论的观点,译文必须被读者接受,翻译过程才算结束。真正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充分体现作者意图,如果有一部分是读者无法体会到的,那么这一部分就是没有完成翻译的过程,“虽译犹不译也”。

第二、效果概念。“效果”这个概念包括两个含义。“效”就是“效果、功用”,而“果”是指“后果或结果”,因此,效果此处是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和接受者的反应两个内容。

第三、对等概念。语言学上的对等是指音素、词语和词组、句子和句群、语篇等各个语言层次上的等值。而翻译学中的对等并不仅于此,而是指从内容到形式,从文体风格到写作背景等各方面的动态对等。

二 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

一般的文本强调信息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性,而文学文本的基本目的却是审美。审美属性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文本的叙事、描述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文本阅读的综合审美效果。

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的文体特点:首先,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形象化,语言不但准确,而且多用限定词或者修饰词。其次,在文学作品中,各种修辞格广泛运用,用来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

语用翻译不仅强调对原文意义的真实,以便做到真正的等效,还要使译文读者把注意力转到对话语隐含意义的推导上。

例如: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Ues)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从野外过节的欢乐场面回到自己家。

原文:From the holiday gaieties of the field-the white gowns,the nosegays,the willow-wands,the whirling movements on the green,the flash of gentle sentimen!towards the stranger-to the yellow melancholy of this one-candled snectac]e,what a sten!(TX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从刚才野外过节那种欢乐的气氛里——白色的长衫,丛丛的花束,柳树的柔条,青草地上翩翩的旋舞,青年过客一时引起的柔情,一来到这蜡烛一只、光线昏黄的惨淡景象中,真是天上人间了!(张谷若译)

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天上来客,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得以向前发展。

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它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为了更好的传达信息,保持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就必须做到语用的等效。

三 语用学在文学作品等效翻译中的应用

在接下来的这一部分,我们就几个译文的分析,来看优秀译文是如何达到语用等效翻译的。

1 原文:别学他们猴在马上。

译文一:Don't ride a horse like those men.

译文二:You don't want to go clomping around the countryside like ape son horseback with those horrid men。(霍克斯)

在《红楼梦》的出殡场面中,王熙凤叫贾宝玉“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一个“猴”字活灵活现。若译成“Don't ride a horse like those men”,就失掉了艺术性,达不到原文要传达的凤姐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的效果,而霍克斯的译文就再现了凤姐既泼辣又亲切的感觉,完整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从而达到了语用等效翻译。

2 原文: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That was all.

(The Gift of the Magi)

译文一:一元八十七分,那就是全部。

译文二:一块八角七分,总共就这么多。(王仲年)

在《麦琪的礼物》的开篇,作者就用这样的表达来表现罗拉的穷困,一句“That was all.”充分地给读者呈现了罗拉的无奈。译文一虽然也如实的译出了原文的语言,但在表达效果上却远远达不到原文的效果,平铺直叙的语言作为这样一篇小小说的开头并不合适。我们再来看译文二,前半句译成“一块八角七分”不但更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而且通过对这些钱的描述更能表现主人翁的贫穷,为后文做下铺垫。后半句“总共就这么多”又把罗拉的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认为,译文二在语用等效方面做得更好,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文字表面信息,还保存了语言的深层含义,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语言的语用功能。

3 原文:——“很好。不用瞎担心事情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现代小说《追求》)

译文:——“He gave me very good news.We need not worry about a job.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a committee”

——“What's a common tea?”asked the wife,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钱歌川)

原文通过妻子的回答“么事的桂圆?”,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不知“委员”为何物的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在译文中,妻子把“committee”听成了“common tea”,和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谐音来刻画妻子的形象,而且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读者所获得的妻子形象是相同的,译文不但做到了语言的翻译,还保留了原文的文学属性。

4 原文:It’s a gloomy thing,to talk about one ‘s own past,with the day breaking. Turn me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be2fore I go.

原译文为:“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离开前,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该译文拘泥于原文句式,一词一句地仿照原文,不仅末能达意,而且生硬别扭。

根据语境前提,“在天亮时谈个人往事令人扫兴”,不难推断出下文是换个话题的意思。这句就直截了当地译为“我走以前,谈点别的吧”,更简洁明快。

从上述我们谈到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我们对文学作品中等效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等效翻译正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翻译中,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赏析时也可以使用等效翻译这一理论。好的文学作品的译文是要充分保留其原文的审美属性,传达原文用语言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包括表层的意思和深层的含义,以及通过语言传递给读者的言外之意。这样我们在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注意尽量做到语用等效,因此,语用等效翻译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的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薛雁、戴炜华:《语用视角下的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1期。

[2] 罗映兰:《奈达的等效原则视野中的红楼梦英译》,《湖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 秦燕:《论文学翻译中等效翻译的可行性》,《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 覃庆辉:《等效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实践与教学》,《教育探索》,2007年第10期。

[5]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文学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篇三

一、引言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研究有的侧重广告翻译、社会用语、旅游英语等不同交际领域的语用失误,如郝钦海(2000),张新红(2000),陆建平(20O1),赵湘(2006)等;有些侧重研究称呼语、褒奖行为等具体的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如李悦娥(1998),刘小珊(0o1)等。然而他们的研究对于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过多,而对于如何解决语用失误的办法研究不够。本文结合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根源,并指出培养语用移情能力是解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移情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语用失误

1983年Thomas在他的论文“Pragmaitcfailureincrossculturaleommunicali’中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Thomas认为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语用失误”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可以说,某人说了一句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话,并称其为“语法错误”,因为语法是规定好了的规则(至少是为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已经规定好了的)。可是,我们却不能说某句话的语用之力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这句话没有达到说话人想要达到的目的。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正确地运用了言语行为,却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手段,即在语言形式的使用上出现了偏差。口语言语用失误的所指对象,是与语言结构相关的各种规则。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明白所有这些规则,并在他的具体言语行为中正确地(即没有语法等形式错误)表现出来。然而,说话人虽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则,却不能得体地使用它们。语言语用失误笼统地指说话人对语言规则(确切地说是静态的语法形式规则)用得不得体。

例如:(1)一位国外中年男士与中国年轻女教师对话:Man:Oh.youlooksopretty.Woman:(witharedface)…Don’tbejoknig.I’mugly.在国外对女性的外貌方面进行恭维是很普遍的现象。女性穿了新衣服,发型有了变化似乎都必须受到及时恭维,不管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如何。L5这位中国女士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you.而不是根据中国的习惯觉得不好意思,谦虚~番。

(2)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youpleaseservetheehiekenundroessed?(请你上鸡时,别先浇汁,好吗?)女招待是一位刚高中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客人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汁事先浇在鸡脯上,他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ed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No,Ican’t.YuoareinChina,sir.(不,不行。这是在中国,先生。)

(3)一位导游人员陪同外宾游览了一天,外宾说:Tiumkyou.导游人员忙回答说:Notatal1.It’smyduyt.导游人员本意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但他这样说却会让外宾理解为:他本来不想做,但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适当的回答是I’madtobeofhelp或It’8a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二)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未能按照情景的要求,运用言外行为,在意义的得体性方面出现了偏差。社交语用失误在所指上与非语言结构规则有关,主要指说话人使用的非语言结构规则(确切地说是交际规则),无法保证交际的得体和成功,因此,社交语用失误与交际及其效果关系甚密。社交语用失误属于交际规则用得不合适。例如:

(1)A:lamverybusythesedays.

B:It}linkyoushouldnotbetootired.Youshouldtakeeareofyourself.

A本意是出于关心,但B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2)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个学生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太太艰难、吃力地爬坡时便对她说:“Lethiehelpyou,Mrs.Smiht,youareold.”Smith太太听了脸上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为什么Smiht太太会感到不快,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呢?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成的。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常用老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我们常常听到“老王”、“老李”之类的称呼。而英美文化中常常把“老”与“年老无用、无力”的意义联系起来,以至于造成误会。

(3)一位中国人在英国大街上拦住一辆出租车说:“CUSehie,woludyoupleasesendmetohterailwaystation.”这位司机觉得很奇怪。因为你坐车是要付钱的,司机为你服务这是他必须而且乐意做的,这时候你说得这么客气反而让人觉得你是没钱付车费而求人家。

三文化介入与语用失误

上述两种语用失误,其关键在于文化的介入而造成交际语言的不得体。这种交流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接触和碰撞由于语言使用者受到母语规范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生硬套用母语的一些表达方法,便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即语用失误。美国语言学家Edward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中国人和外国人交往时,由于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文化差异,经常发生交际失误: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教师到学校图书馆外文阅览室去看书,路上遇到一个学生也去图书馆。这位学生热情地向前打招呼:Whereareyougoing?这位外教觉得很奇怪:你明明看着我往图书馆去,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同时心里也有一丝不快,心想我去干什么关你什么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呢?这个中国学生虽然能够正确地说英语(即没有语音语法错误),却不能得体地运用它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吃饭了吗?”“你去哪?”而美国人则说Howaeryou?同时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英美人士对于Whereareyougoign?在心里的反应是whvdoyouask?甚至可能是h’8onneofyourbusiness.认为是在干涉别人的私事,以至造成“交际短路”。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性和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讲英语的人对汉语中的敬辞和谦辞很难理解。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写信时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词语。而中国人不习惯用平常的话语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地与年长的人、客人或有地位的人说话。试看下面一份请帖:“WillyouDleasehonorhiebycoiningtomyhumblehomeforasimplemealthisSundayevening?Wewillebverypleasedfyoucallcollieat6O’clock.”(兹定于星期13下午6时在寒舍举行便宴,敬请光临。)这是典型的汉语式的英语,没有注意语用移情,让自己的表达方式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如果把这个请帖改成:“Frank,we’dlikeyouyou’reyourwifetocomeoverfordinnerthisFridayevening.SixtlirtyatOurplace.Canyoulakeit?”这样的表达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完全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

四、语用移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移情说”是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1873年发表的《视觉形成感》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日本语言学家库诺(gL,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Ruben认为:在言语交际中,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国内最早将“移情”的概念引入语用学的是何自然。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用移情(pragmaitcempahty)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语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也就是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度的基础上,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心理上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文化对自己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对方的语言文化立场上与之交流的一个策略。那么,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语用移情呢?

(一)要克服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

戴炜栋、张红玲指出“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文化差异是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我们要克服本国文化对学习的干扰作用。学生往往把本国的民族文化内容不加审辨地套用在外语交际中去。由于两种民族文化中诸多因素,因而套用的结果,往往会严重地影响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发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给学生阅读,然后可利用各种直观手段,或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反复进行练习,争取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二)要培养交际中的文化意识,增强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

各民族由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在语言上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语用移情,摆脱自身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与操英语的本族人打招呼时不要按照汉语习惯说“吃了吗?…‘到哪儿去?”而要按他们的习惯说“Hello…Howareyou?”或者“Iloveyweather,isn’tit?”提高语用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加强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晚会和辩论会等活动开办形式多样的讲座,介绍英美国家的概况、文化及习俗,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还可以通过收听调频广播或访问互联网站接受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提高语用能力和听说技能。

(三)广大的外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外语教学界有一种认识:语言教学就是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三要素都学会了,语言也就自然掌握了。以此种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虽能说出(或写出)语音(拼写)、词汇和语法完全正确的句子,但是相当一部分不符合“文化语用规范”,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另外,课堂设置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多做分角色对话等练习,让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把它看成是交际的工具。还有,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多和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多读国外出版的刊物和报纸,多看国外著名影片。总之,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语言中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设计合适的练习,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第一手的“真实的”语言材料。

(四)在外语教材的编写上应该重视真实语言环境的再现。

学生语用移情能力差的原因还在于教学、教材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许多课本都包含这类“对话”:

——What’syourname?——MynameisLiMign.

——Howoldareyon?——I’meighteen.

——areyougoing?——I’mgoingthelibrary.

学生往往对这些语言机械模仿,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这些对话形式固然正确,但却忽略了讲话是否得体这一重要方面。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很难想象会出现一连串这样的问题。

(五)要改革现有的单一的外语测试方式,加强测试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尝试口语测试。

4.语用语言失误分析 篇四

语用语言失误分析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语言规则使用不得体的.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对语用语言失误简单的阐述和刻画,借助一些语例,从语言使用者、语用推理和语境等因素对语用语言失误的发生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语用语言失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利用语境避免或减少语用语言失误的可能性.

作 者:程文华 许海燕 CHENG Wen-hua XU Hai-yan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合肥,230601刊 名: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5(3)分类号:H31关键词:语用语言失误 失误层面 失误特征 失误原因 语境

5.商务英语语用失误及其文化解读 篇五

商务英语写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技能.一些作者写作时往往参照汉语商务文化及语用规则进行思维表达,造成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影响国际商务英语活动的正常开展.文章从中英文化视觉对部分商务英语语用失误作对比分析,认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不能与商务英语脱节,既要教会学生掌握英语表达技能,更要教会他们掌握商务英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规则,才能使学生胜任跨文化商务英语沟通工作.

作 者:胡国林 石本俊 HU Guo-lin SHI Ben-jun  作者单位:胡国林,HU Guo-lin(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职工培训中心,湖北,潜江,433124)

石本俊,SHI Ben-jun(广东培正学院外语系,广州,花都,510830)

刊 名: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UNIVERSITY OF STAFF AND WORKERS 年,卷(期):2008 21(1) 分类号:H085.3 关键词: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文化解读  

6.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失误 篇六

我国在加入WTO以后, 与世界的接触更加频繁, 商务英语在对外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学习商务英语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中西文化本身的差异, 时常发生语用失误的问题, 对人们的正常交际有很大的影响。语用失误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因为说话的方式出现偏差, 表达出不符合说话习惯的意思, 而导致交际失败。具体说来, 是因为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 不顾交际双方的身分、地位、交际场合等, 在语言交际中遇到障碍, 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使交际出现了无法预料的失误。我们从商务英语的使用原则来分析, 谈谈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失误。

2 商务英语的使用原则

2.1 忠实准确

忠实原则指的是商务英语的翻译要忠实、准确, 将原文的真实意思表达出来, 不仅要保证字面意思的相同, 还要从词义和专业角度去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 力图保证翻译出来的意思与原文的真实一致。一般说来, 商务用语的措辞是分成正式的, 它与文学语言不同。它不需要语言的华丽, 只需要翻译者表达出原文的真实意思。翻译的准确, 不仅仅指语法、词语、标点的拼写正确, 与语言形式相比, 商务英语翻译更注重内容的忠实准确强调实用性。譬如说, 在商务文件中, 经常出现数字, 而中文和英语对数字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 如果译者不加以注意, 就容易出现错误, 这给交际双方都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 无论是商务信函、经济合同, 还是产品说明书, 都应把精准的翻译放在首位。

2.2 谨慎用词

多数商务英语的词形与普通词汇的词形相同, 但实际上与商务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商务语境就有了比较特殊的含义, 一词多义的情况时常出现, 或者汉语中的某个词汇有多个英语单词对应, 而商务英语的翻译用词都是固定的, 同一个词汇, 在不同的领域使用, 就会有不同的搭配, 词义就截然不同。

3 商务英语语用失误问题

3.1 忽略语态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别就是语态的不同, 中文常用人称代词作主语, 多用主动语态和无主句, 而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确实使用最广泛的。当然, 在商务活动中, 通常还是使用主动语态, 所以人们称主动语态为商务语态, 但在涉及负面的消息、存在的问题或涉及对方的责任、过失时, 为了不让语言过于生硬, 商务信函和文书等多用被动语态。

但是, 这两种表达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 例如, 商品约定在一星期内交货与如此长时间的拖延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两个句子, 前一句使用主动语态, 将对对方的不满直接表达了出来, 感觉不够委婉, 不够礼貌;而后一句则用了被动语态, 把问题的中心集中到一起, 刻意隐去责任方, 这是现代文明沟通的语言策略, 发文者的真正目的在于, 希望解决问题的同时, 能得到对方的帮助和支持。

3.2 人称使用不当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即使是很普通的人称代词, 也有不同的使用规则。据统计, 汉语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比英语多, 而英语则是多使用第三人称。英语人称的语用原则是:在表达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渴望时, 一般使用第一人称;当涉及要求和承诺时, 为了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 从对方的利益出发, 一般使用第二人称。

因此, 在商务英语的交际中, 不能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 不然会让对方感觉到不被重视, 感觉到消极, 难以得到认同。但是, 我们受到汉语人称的影响, 我们在商务活动中多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

3.3 表达方式冗长

中西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集中的反映在语篇的结构上, 汉语强调文贵曲折, 通常不会直接提出主题, 而英语开头就喜欢指出中心和主旨, 再根据这个主题展开叙述。英语写作一般要有主题句、辅助句和结尾句, 并且在句子间在语言形式上还有所衔接, 整个语义的连贯性较好。正是由于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 我们在与国外企业进行浅谈时, 他们往往对我们有着过多铺垫的表达方式感到不适应, 还会觉得中国人说话不够坦诚, 做事拐弯抹角, 对中国人的信用程度产生质疑。

3.4 术语不统一

商务活动涉及到经济、贸易、法律等方面, 各界的专业术语都会涉及到。商务英语翻译要求采用标准的、对等的术语,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就不能根据个人的意思把已经固定的术语翻译成其它形式, 这回让翻译的文意与原文意思出现差异, 影响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有些常见词在商务文本中的含义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所理解的含义有所差别, 但在我国的商务英语汉英翻译中, 随意翻译的情况十分普遍, 事实上, 不使用国际通用的术语, 译者无法让读者理解其中的意思, 从而也无法顺利完成商务信息的传递。

4 如何在商务英语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

在商务沟通中, 因表达方式不当引起的误会, 最后导致商务交际活动失败的情况经常发生。为了减少在国际商务英语交际中的信息传递错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 翻译人员要有跨国文化交流的敏锐性, 从事跨国商贸交往和文化交往的工作人员要不断积累在此交往中, 中西方文化出现的差异, 同时总结经验, 在今后的商务英语学习和使用中, 积极根据经验, 做出精准的英语翻译。其次,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还有一些禁忌, 中英两种语言中颜色、动物词汇、常用习语的语用意义都有很大差异, 在宗教、政治、个人生活方面话题的心理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文化禁忌构成了商务交际中的堡垒, 如若发生碰撞, 就会给商务交际带来不好的影响。最后, 要尊重英语文化语境下人们的礼貌心理。

4.1 熟悉商务知识, 积累实践经验

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很强, 为了发挥它在商务交际中积极作用, 工作人员必须对商务英语知识有清晰的了解, 熟悉贸易活动的流程, 清楚相关的合同、法律条款、惯用术语等等, 不然, 无法适应现代商务交际的发展。在这一点上, 商务英语中的专业术语使用时十分重要的, 在商务活动中, 表达的意图越明朗, 交往就越顺利。在长期的国际商务交流中, 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的商务语言, 尤其是在进出口函电中, 有许多这种典型例句。

4.2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工作人员的技能十分重要, 员工除了加强英语学习, 还有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 邀请有经验的涉外专家来讲学, 针对本企业经常有商务往来的一些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做讲解, 不仅能扩展员工的知识面, 还能增强商务语境。或者通过播放录像、DVD等让员工更了解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比便他们轻松的了解西方文化及其内涵。同时, 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也是很重要的, 非语言交际是指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形式, 包括手势、姿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等等。非语言交际是商务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起着加重语气、重复、表明态度等作用, 如果加上得当的非语言交际, 那么无疑能对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5 结语

商务英语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不仅在当前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以后的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务英语的词汇特殊, 词汇多以专业术语为主。因此, 在使用和学习商务英语词汇时, 要从语言的特殊角度, 根据基本规律在商贸环境中进行应用。

摘要:商务英语的使用自有其固定的使用原则。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由于对商务英语的使用不当, 人们很容易误用模糊语、称呼、语态、语气和礼貌用语。只要认真掌握商务英语的使用原则, 总结经验, 根据不同的环境使用适当的语言, 才能避免语用失误, 实现良好的商务交往。

关键词:商务英语,使用原则,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李晓.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国际经贸, 2007, (5) .

[2]王保安.论商务英语谈判的语用策略[J].营销策略, 2008, (4) .

[3]何红华.论商务英语中书面语言的文体特征及语用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6) .

[4]张惠君.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5) .

[5]段梦敏.现代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3) .

7.浅析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 篇七

本文以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问题。语用失误不是指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语用失误比语法失误产生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因为“语法错误只表明使用语言不够熟练,而语用失误却说明说话人的品质。”[2]

一、语用失误

语言学家Jenny Thomas认为,语用失误指表达不合适或表达方式不妥,不合目的语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效果的这类语用文化错误。她在《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把语用失误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另一种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a-pragmatic failure)。[3]

(一)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这类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

英语中的词和概念与汉语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而是呈现复杂的关系,翻译时如果一一对号入座,就会闹出笑话。例如:小心绊倒Be Careful Trip。“小心什么”在英语中不用“be careful of”。这里的“小心”是“警示—beware of”,不是特别“细心—be careful”的意思。为此,涉及汉语“小心”的英译,如“小心路滑”可以有两种译法“Beware of Slippery Road”或“Caution:Slippery Road”;“小心地滑”译为“Caution:Wet Floor”或“Watch Your Step”。

2.忽视汉英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译者不懂得在特定情景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的表达方式,因而在翻译中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它表达结构,结果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用意,甚至引起误解。例如: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Go to work happily,and come back safely!这条公示语的用意是提醒司机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安全回家,隐含着反映汉文化中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英译文却套用了汉语结构,没能表达其中的内涵,使一些不了解汉文化的西方人看了不解其意。从语用学的观点看,用“Good Luck!”、“Drive carefully!”或“Safety first in driving”,就可以表达公示语所隐含的关心和祝愿。

(二)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在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和交际规约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许多公示语的英译错误不仅是用词不当或翻译不准确,其错误根源在于缺乏对中西方两种文化差异的了解。例如:(某市公共汽车告示)老年人优先候车Old People Waiting and Getting on First。在中国,我们常说“请为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然而,在西方,老年人往往不愿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愿别人用带“老”字的称呼来称呼自己。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人老了就没有能力了,就失去了骄傲的资本了。所以,英语中对年纪大的人表达上几乎见不到表示老的“old”一词,总是以委婉语(senior citizens)来称呼他们。比如,在美国公交车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It is law:Front seats must be vacated for seniors and person with disabilities”这里就巧妙地避开了“old”一词。因此,这个公示语正确的译法应是“Senior Citizens First”。

结语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又影响着语言。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要做到语言对等,更要做到文化对等,使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更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习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只有认真探讨英语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和语言风格,才能真正准确发挥英语公示语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1]吴伟雄.中文标语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98(1):35-38.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03.

8.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调查研究 篇八

语用失误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中国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情况.调查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仍存在大量语用失误,主要由于汉语负迁移,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以及教学方法与教材同语言能力的培养脱节导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作 者:赵尊霞 赵金玲 Zhao Zun-xia Zhao Jinling 作者单位:赵尊霞,Zhao Zun-xia(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南京,211156)

赵金玲,Zhao Jinling(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JB70)

9.文学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篇九

关键词:公示语;英译;社会语用失误;礼貌原则

1.概述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国际化的发展,中外交流日益深化。在各大城市的公共场所,为方便国际友人而设立的中英文双语公示语亦是更加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公示语展现了城市的面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汉语公示语,甚至是在国际性大都市中,其英译版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翻译错误,而这些错误主要是由于忽视了两种语言背后文化内涵而造成的社会语用失误现象。

2.社会语用失误概念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thomas的观点,语言失误大体上可以分为语言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failure)两种。当语言使用者忽略了源语言与目标语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区别,而导致其表述被认为不准确或不礼貌时,就产生了社会语用失误。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英汉两种语言背后必然蕴含着深层次文化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汉语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若忽视文化及习惯表达等因素,译者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社会语用失误现象。下文将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解决办法。

3.公示语英译中社会语用失误产生原因

3.1违反“礼貌原则”

3.2忽视文化和社会背景

4.公示语翻译策略

译者是一篇译文的灵魂所在。因此,译者能否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决定了公示语翻译的成功与否。“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模仿相关的固定表达。这样不仅能够规范公示语翻译,而且减少了译者的工作量”。(罗,2006)有时,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在同一条公示语中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此外,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字、词信息或是使用拼音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很多城市都有“民主路”,若这一道路指示牌被译为“democracyroad”,目标语读者会对其政治蕴含感到迷惑,而用汉语拼音“minzhuroad”来翻译则可以避免这种误会。

根据具体场合的需要,译者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翻译。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中一些否定的表达可以以肯定的方式翻译成英文,反之亦然。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可以帮助译者减少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并更好地达到翻译目的。例如商场中常见的公示语“顾客止步”,按照这种方式译为“staffonly”而不是机械地翻译为“customersstop”,则更能为读者接受并避免了语法错误。

5.结语

10.文学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篇十

摘 要教师话语是教师的职业性语言,教师既要保证语言形式正确,又要保证语用上的可理解性和适切性,以实现其交际性、教育性、示范性等功能。本研究根据课堂观察收集到的一手语料,梳理出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比较突出的语用失误问题;同时依据可理解性和适切性标准,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小学生英语认知和习得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 课堂话语 语用失误

教师话语具有交际性、教育性和示范性功能,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目前,很多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语用失误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许多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对语用失误毫无了解[1],而聚焦语用失误、考察小学英语教师话语质量的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结合小学一线教师课堂话语实例,基于话语研究、认知语用学与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等研究成果,依据可理解性和适切性标准,从认知和社会综合的角度考察教师课堂话语中的主要语用失误及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教师话语的可理解性和适切性标准

1.可理解性

根据认知语用论,话语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需要听话人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目的在于获取或产生一定的认知效果。信息的关联性是根据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来衡量的:在同等条件下,信息处理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认知效果就越好;反之,信息处理所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性就越弱,认知效果也越差[2]。在交际中,人的认知系统普遍关注最具关联性的信息,也就是说,遵循经济原则,以最小的努力付出,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

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外语学习者要辨认或习得新结构,接触的语言要略高于现有水平,输入太难或太易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3]。互动理论认为,最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是以互动方式调整过的输入,利于促进语言习得[4]。Harmer指出,教师话语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提供可理解性话语:清楚易懂,富有逻辑,表达恰当[5][6]。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提出教师话语的可理解性标准:既要保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执行教师指令或回答问题,又要保证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习得地道的语言。这要求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知识结构、敏感程度,有意识地在内容和表达上适当地调整话语,以实现真正的意义协商。

2.适切性

适切性是言语交际中语用特征的典型表现。语言形式或交际策略的选择是否得当,是语境化线索下的一种语用判断[7],因为具备特定意义的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8],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交际目的和语境。在判断教师话语是否恰当的时候,仅仅形式上正确是不够的,还须思考语言使用的对象、目的和环境:谁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话?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对方处于什么样的认知和语言水平?表达方式是否恰当?这就是课堂话语的适切性标准,也直接关系着话语的可理解性:语言形式或交际策略的选择能够体现语境下的可理解性,实现交际目的,也就是表达方式合适、恰当。

二、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语用失误的问题、表征及分析

1.指示含糊

指示是指语言结构中某些要素对会话信息的指称、指引和反映。指示的实现要靠指示语,包括代词、副词、时间或地点短语、逻辑关系语、时态等语言要素[9]。指示语是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关系的体现,正确识别指示信息是进行语境推理、找到关联、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之一,无法识别指称对象就无法识别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指示问题主要表现为指示代词使用不当,即使依靠语境分析也难以理解所指对象。

例1:Teacher:What do you often do on weekends?

Student:I often watch TV.

Teacher:Are they interesting?

Student:Er...No,boring.

Teacher:Oh,its boring.

[分析]:此例中第三人称代词they和it的使用太过随意,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混淆,指示信息的关联性较弱,导致误解产生。根据结构分析,they和it在句中不是泛指,也不是照应用法,但依赖语境却无法判断其准确所指,听者会产生如下疑惑:根据常识,一般问的都是节目是否好看,而且they用复数形式,此处似乎是指TV programs;但教师在随后对学生的修正中用了“its boring”,这里的it似乎是指watching TV这件事;那么,they和it又有什么关联呢?这个片段主要练习使用boring,interesting,easy,hard等形容词,从学生含糊、不完整的回答中可以推测,在获取信息最大关联失败的情况下,学生为了在语用推理方面省力,使用了回避策略来应付交际中的问题,而无暇顾及自己的话语是否真实、有意义,建议教师将指示对象明晰化,使话语达到最佳关联,比如:Are the programs interesting?Oh no,they are boring.

2.信息不完整

在外语课堂上,师生通过对话实现信息交流、意义协商、思想表达。课堂上的对话须遵守信息交流的一般原则,比如质与量的原则。有时候,教师话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或者语言结构缺乏衔接手段,话语关联性不强,听者无法准确理解,难以建构意义并做出反馈。

例2:Teacher:What do you think?So-so?Very good?Super?

Students:So-so.

Teacher:OK.Its so-so.

[分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鼓励生生互评,询问对某个小组作业情况的评价。由于平时课堂多次使用,这种对答已成为程式化的交流方式。但从教师提问本身来说,“What do you think?”在语言结构上欠规范,而且问题内容缺乏内涵,缺乏足够的信息量,话语的明示性较弱,无法激发听者思考和回答。可以把问题设置成:How do you like their performance? 或者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project?

信息不完整还体现为教师为追求话语“简单易懂”,一味简化表达,造成过度省略,既违反语法规范,又违背交流中量的准则。

例3:Teacher:Whats this?

Student:Its a sweater.

Teacher:Do you like?

Student:Yes,I like.

Teacher:What colour?

Student:Its yellow.

[分析]:从形式上分析,有些句子是不合语法的。此外,由于结构不完整,话语没有包含满足交际需要的信息,违背信息适量准则,影响听者的认知效果。可见,追求语言的简约性和经济性不能以牺牲信息的完整性为代价。需要把过度省略的信息补充完整:Do you like it?Yes,I do.What colour is it?

3.表达方式不当

这里主要是依据可理解性和适切性标准,考察教师话语是否稍高于小学生认知和语言水平以及适合语境,以保证学生既能理解和执行教师指令,又能习得部分语言。观察发现,有些教师话语大大超过或明显低于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及知识结构;有些话语不合逻辑,表达方式欠妥,不利于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和习得语言。

例4:Teacher: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Student A:I can see sharks.

Teacher:Yes,sharks.

Student B:I can see monkeys.

Teacher:What kind of animals are monkeys?

Student:Er...(学生茫然)

Teacher:Monkeys are mammals.(教师板书生词mammal)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熟悉的动物,然后引出要学的生词mammal。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教师的话语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问题太过抽象和突兀,可用的关联信息较少,凭借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难以构建与验证语境假设;而且mammal是个生词,学生即使根据常识能够知道答案,却也无法说出这个词。所以,这段话语表达方式存在不当,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语言和认知水平;教师无法确保自己意欲传递的信息与关联原则相一致,自然导致学生不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多说出几个哺乳动物的例子,自然归纳出特点,进而引出生词mammal。

4.话语功能混淆

话语的功能体现了话语在实际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和要实现的交际意图,与语境、信息、说话者、受话者等交流要素相对应。很多教师语用能力滞后,不了解话语的使用语境和规则,出现话语功能混淆现象,影响了学生对教师交际意图的推理和理解,甚至阻碍双方交流。

例5:Teacher:Check answers with your partner.If you are all right,draw a smiling face on your book.

[分析]:老师让学生互对答案,如果全做对的话,可以给自己画一个笑脸。但“If you are all right”的使用存在话语功能混淆问题,因为“be all right”一般用来表示身体或精神状况良好,而不是字面上的“都正确”。可以改为:If you get all the right answers,或者If you get all the answers right。另外,受汉语思维影响,教师对介词on和in的使用混淆,此处应该用“in your book”。

5.话题选择不当

有些教师对汉语和英语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差异不了解,不能区分跨文化交际中的自由话题和非自由话题[9],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例6:Teacher:Hello,dear pen pal.I am from China.My name is Jing Wang.I am a teacher.I am 32.I am tall and thin.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I,my husband and my daughter.My husband is 34.He is an engineer.He is tall and handsome.My daughter is 5.She is in kindergarten.She is fun.

[分析]:教师向学生示范如何给外国笔友写信,并用上职业词汇和描述性形容词。但这段自我介绍存在几处语用失误:(1)在用英文给人写信时,要么说Hello John,要么说Dear John,很少说Hello,dear John;最好称呼对方的名字,只有在不知道名字时才说Dear pen pal。(2)成年人初次交往不宜谈论关于个人年龄、家庭成员之类的隐私;此处可行的做法是结合生活实际,如谈论家庭饲养的小动物,既可以用上描述性形容词,又能吸引儿童的兴趣。(3)现在汉语里说女士“瘦”等同于夸赞身材“苗条”,属褒义;英语里的thin一般含贬义,此处最好用slim。(4)在英语里,同时提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几个人,“I”的位置体现一定的文化涵义:表示尊重和谦虚时“I”放后面,表示承担责任和承认错误时“I”放前面。介绍自己家庭适合把“I”放在最后。

三、反思与启示

小学英语教师话语应该注重质量,既要保证形式上正确,又要保证语用上的可理解性和适切性,做到在特定的语境下表达准确、合适。很多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语用失误比较突出,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认知和习得。语用失误是语用能力匮乏的直接表现,多源于对英语语用知识和语用标准不了解,以及将汉语的文化模式套用在英语上[10]。

语用能力具有可教性、可学性[11]。教师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专业化发展途径,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常用的教师话语语料,区分各类语言功能,学会根据情境的变化准确、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熟悉英汉文化的价值观差异和英语文化习俗知识,以便在交际需要时迅速提取;学习一些语用规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经济原则等,提高英语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增强职业语言意识和语用教学意识,根据学生的语言和认知水平灵活地调整课堂话语,优化语言输入,既能易于学生理解,保证师生互动课堂的顺畅,又能保证学生习得地道、丰富的语言,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 冉永平.词汇语用探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 Loewen S.& H. Reinders Key Concep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1.

[4] 程晓堂.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5] 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Essex: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7.

[6] 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冉永平.多元语境下英语研究的语用关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

[8] 陈新仁.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9]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0] Rose K.R.& G.Kasper.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 CUP,2006.

[11]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6.

[作者:张允(1972-),女,安徽灵璧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硕士;朱章华(1970-),女,安徽繁昌人,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11.英语教学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 篇十一

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是指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没有达到的交际效果而产生的失误。语用失误会出现在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在英语上, 尽管习得了章法和句法, 但表达上却不符合英语习惯。长期形成这种中式英语的表达习惯会导致语言学习上的“石化现象”, 极不利于语言的习得[1]。为了寻找有效的习得途径, 首先要找到发生的原因。通过对于语用失误案例的分析, 查找失误的缘由, 进而探究规避的对策。

1 语用失误案例分析

1.1 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

在表达中, 中国交际者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 但由于本身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有限或者缺乏操练, 不知道或找不到合适的英语表达而按汉语的语言习惯套用英语结构而进行交际所说的英语不符合操练英语的人们的语言习惯, 语用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语言本身的失误案例有很多种。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词汇、短语、句子、篇章等等。词汇方面, brown sugar, heavy snow, black tea.分别是指“红糖”“大雪”和“红茶”, 而非“棕糖”“重雪”和“黑茶”;再比如“悲欢”译为joy and sorrow, “水火”译为fire and water, “田径”译为track and field, “同一的”译为one and the, “不论晴雨”译为rain and shine, “前后”译为back and forth, 等等[2]。

体现在句子的表达上同样有不少失误的例子。比如表达“从这以后, 我将更加努力。”这句, 就不能说Before the years, we will make more effort.而是In the years ahead, we will make more effort.再如“他说到故事的后边去了。”就得译为He is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比如有句汉语句子“他让我在大雪里等了三个钟头”, 这句话许多同学翻译成了He let me wait in heavy snow as long as three hours.句中的“let”的含义是“allow sb to do something”。再如以下例子:“这些事件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应该译为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incidents wasn’t lost on us.还有“我兴奋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译为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而不是“I am too excited to utter words”。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 由于没有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 而仅仅去拿机械对等的观念去硬套单词、短语和句式或者篇章布局, 只能导致英美国家的人感到莫名奇妙, 不知所云。

1.2 交际语用失误

交际语用失误指的是缺乏对英美国家的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在母语文化迁移的影响下, 在交际场合上套用汉语句式来表达, 造成交际上的语用失误 (Socialpragmatic Failure) [3]。

首先表现在见面问候语上。中国人一般彼此间较为熟悉时, 打招呼一般习惯性地说:“吃饭了吗?”, “到哪儿去啊?”等等。这种问候方式会使不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外国人感觉茫然、困惑, 甚至有可能引起误解。比如刚才的两句直译出来就是“Have you eaten yet?”, “Where are you going?”, 会认为你是有意图宴请他用餐, 或者以为你是在打探其隐私, 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对方有可能回答:“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那样的话, 会让相互的见面一开始就很尴尬, 无法继续交流下去。这种表达法失误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意识到中西方日常生活习惯背景的差异造成的。

英国国家的人, 特别是以英国为典型代表, 经常会把天气作为寒暄的话题。因为谈论天气通常不会侵犯说话双方的隐私, 会让人感觉谈话的气氛非常放松, 比如Lovely day, isn’t it?It’s a little cold in the street.有时也会笼统地评论身边的物品作为寒暄内容, 例如The cap is very beautiful, right?或者谈话者会较为笼统地询问最近日子过得怎么样, 比如How have you been getting through the dog days? (天气这么热, 你最近怎么样?) 等等。在西方, 年龄、地址、工作、收入、家庭、信仰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 在寒暄语中, 一般不涉及此类话题。而在汉语中, 习惯上, 人们通常把吃饭与否, 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包括年龄、收入、所购物品的价格、个人健康状况、婚姻和家庭等) 作为主要的寒暄话题, 以此来表示彼此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对方的关注挂念。同样可以看到, 由于对西方国家人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的对待态度不了解也会造成交际语用失误。

比如中国人说“你不显老。”在英语里, 不能翻译成“You doesn’t look old.”。这样的翻译对英美人来说是不礼貌的。英文的表达是“You carries years lightly.”, 从这个译文中不难看出在表达上时避讳“老”字极尽委婉。在英语文化背景的国家, 询问某人的年龄通常是不礼貌的, 除非对方是小孩。在西方国家, 询问老年人的年龄通常会被对方误认为说话人认为自己“太老了”或“没用了”。

此外还有其他例子, 比如英美人:Would you lik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中国人:Oh, no, no.You are very polite.

在上面的对话中, 中国人的回答会让英美人感觉不舒服, 这种表达是不得体, 不是礼貌的表达, 属于交际语用失误。英美人在这种场合会欣然接受, 才是礼貌的表达。而中国人认为马上同意接受是有失面子的表达, 是不礼貌的。中国人需要几次邀请再同意表示感谢, 这才是得体的礼貌[4]。

在中国, 一般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爱在姓前加“老”子。比如老王, 老刘, 老爷爷, 老奶奶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足智多谋, 见多识广。但在西方文化中, 在姓前后加“old”就令人嫌了, 他们会认为你暗示他风烛残年, 不中用, 往往会很生气。他们除了在正式的场合称Mr, Miss, Mrs外, 认识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 无论长辈晚辈之间, 上下级之间, 师生之间皆为如此, 以示关系亲密。

因此, 在交流中应努力克服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而产生的语用偏误。否则, 交际过程将不会顺畅, 甚至出现误解。

2 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在分析了两种语用失误的前提中, 不难看出语用失误的根源在哪里。而要想克服就必须对症下药, 规避语用失误。要想避免学习语言中的语用失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语言差异性辨别力

英汉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 形成了具体与抽象、整体与个体、综合与分析、本体与客体、顺向与逆向等等不同的思维模式, 而表现在语言上, 两种语言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语言的表现上, 英语有形态变化, 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英语的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一般结合起来, 运用形态的变化来表达出语态、时态和语气;而汉语有时候借助半独立词语来表示, 但是多数情况下是隐含在句中或者上下文。诸如此类的差异还体现在很多方面:词序上的灵活与相对固定, 虚词使用的不同特点上, 语调语言和声调语言的区别上, 等等。通过对比学习, 可以找到规律, 避免在语言使用上简单机械地找“对等”表达, 减少语言使用中的失误。

2.2 加强快速阅读和精读训练

语言真正的使用是用在对于篇章的理解, 实际的交际用途上。阅读地道的英语文章、书籍和作品可以灵活掌握习得的句法、文法, 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2.3 加强听说练习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先让学生听地道的短文, 然后让学生回答与文章有关的问题, 最后安排学生听写原文, 反复训练以提高学生对语音和语调的感受能力。

口语的训练同样不可忽视。教师需要在开展前, 确定题目、分小组, 营造交流氛围的语境, 使学生克服交流心理障碍。

2.4 背诵和朗读的练习

考虑到以上提到的语用失误, 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克服。克服的方法首先从背诵做起。背诵不仅能充分理解所学的材料, 还能积累地道的英语句型和表达方式, 进而提高对英语灵活运用的能力, 达到避免中式英语误用的目的。

其次是教师的指导功能。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 对于外语的学习应该注重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不可或缺。文化差异现象是渗透到语言学习的各个层面, 如词汇学习、句型讲解、篇章理解中的。而在学科中, 同样的差异也存在。所以不同的科目, 英美文语言学学习、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语练习、听说能力的提高, 无一不是奠定建构语言学习的基石。

参考文献

[1]Roberts C.Awar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Language Awareness, 1998, 17 (2-3) :119.

[2]龚学众.英汉翻译一本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郭富强.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清明的忧愁高中优秀作文下一篇:营销宣传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