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制约

2024-10-01

瓶颈制约(12篇)

1.瓶颈制约 篇一

我国人均乳品消费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巨大悬殊,乳品行业的快速增长,近百亿资本的迅速加盟,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会上乳品企业的异军突起,无不使人们对我国乳业发展的前景欢欣鼓舞,但如果乳品企业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等进行冷静的分析,就会发现一道艰巨而重要的难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培育消费群体。否则,令人垂涎的“乳业蛋糕”将变成“乳业泡沫”。

消费群体是制约乳品发展的“瓶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粮、油、肉、蛋、蔬菜等的消费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乳品消费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十年来,虽然我国乳品消费高速增长,我国牛奶总产量达1250万吨,乳制品产量较上年增长26%,液态奶产量增长66%。但人均消费量还很低,20我国人均乳品消费约9.7公斤,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07公斤的十分之一,与发达国家人均乳品消费近300公斤差距更大,许多业内人士据此对我国乳业发展的前景激动不已。但是请关注以下一组数据:

北京市年人均乳品消费已达60多公斤,内蒙古人均乳品消费为46公斤,而海南人均乳品消费只有6公斤;

2002年我国城镇人均乳品消费13.6公斤,而农村人均消费仅1.2公斤左右;

形成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年消费量多则上百公斤,少则数十斤,没有消费习惯的往往一口也不喝,

从养成消费习惯的消费人群与未养成消费习惯的人群乳品消费两极分化可以看出,消费群体的缺失是制约我国乳品发展的“瓶颈”。加强市场培育,扩大消费群体是当前乳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市场培育,使更多的消费者养成乳品消费习惯,才能做 业“蛋糕”。

许多企业将消费能力看作目前乳品消费增长的主要障碍,而将市场推广的重点放在北京、上海等消费能力较强的大城市,忽略了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培育工作。消费能力虽然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但从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相当的印度人均乳品消费超过60公斤及内蒙古、青海等产奶区与海南、湖南等较发达地区的消费差距可以看出,消费习惯才是目前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当前,乳品企业市场推广的重点不应是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频率,而应放在扩大消费者的数量上。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区人均消费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已不大,养成消费习惯的消费者的乳品消费量已接近饱和,这些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奶业巨头在大城市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而二、三级市场几乎还是等待开发的处女地,乳业发展的增长点在广大的城镇和农村市场。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正发生着一些可喜的变化:消费人群从老幼人群扩大到各年龄段消费者;消费者对乳品营养和口味的追求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认知和品牌忠诚度提高;消费方式也多样化,一些即买即饮(食)乳品深受欢迎等等。但是,我国大部分居民还没有养成乳品消费习惯,乳品消费群体还很小,企业培育消费群体的任务还很艰巨。企业应加大消费群体培育的力度,努力向消费者传播乳品营养概念、引导民众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加强行业管理增强和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利益,使更多的消费者养成乳品消费习惯,从而扩 品消费者群体。

2.瓶颈制约 篇二

空气质量污染与机动车大幅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绿色环保客运的先行探索将为汽车时代的低碳转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霾困扰”的现状下,道路客运企业先行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甚至零污染,推广新能源客车打造绿色交通,是大有可为的事情。

新能源终将一统江湖

当前世界,新能源客车较为普遍的是天然气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在国内道路客运行业中,目前LNG天然气大客车占了主流。因为该车型能够更大地压缩天然气体积,一次充气,可以行驶500公里甚至1000公里以上,非常适合长途运输使用;并且LNG是液态,各项指标特别是安全指标显著优于LPG和CNG,减排效果与经济价值也是一枝独秀。因此,道路客运企业倾向于使用LNG天然气客车。公交客运车辆目前除了LNG天然气客车外,新兴起了油电混合和气电混合两种新能源车辆。从公产营运的特性来看,气电混合则明显更为适用。

国内许多道路客运企业都已开始实施“油改气”工程,推广应用LNG天然气客车。绍兴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于2012年初启动了“油改气”工程,于当年购置了6辆天然气客车投放到绍杭快客班线上。在同一条班线上,进行了不同能源客车的比较。事实证明,LNG天然气客车的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此后,该公司又相继购入LNG天然气客车投放温州、萧山等班线,2012年9月,“油改气”又有新突破,购置天然气客车全线改造“萧绍快线”,该班线是绍兴首条绿色环保客运线,因其节能环保效应突出而被浙江卫视、钱江晚报等各大媒体报道。最近,又新购了7辆LNG天然气客车投放绍兴至诸暨、绍兴至义乌班线,“绿色客车”的阵营不断扩大。据了解,浙江省道路客运企业近年来加大LNG天然气客车的投放力度,在车辆更新过程中绝大部分都使用了天然气客车,形成一定规模后,其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将更加突出。

2013年,绍兴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抢先体验,一次性购置了58辆气电混合的公交客车,投放到柯桥至高铁站的公交线上。该车型是国内比较先进的“双核”动力,既有电容装置,又使用LNG天然气,在LNG天然气发动机的基础上增加了超级电容、起动电机和改版升级的发电设备,使之具备电动与气动两种功能。车辆时速在20公里以下时用电;当车速提高到20公里以上,客车自动切换到用气模式。鉴于城市拥堵与停靠频繁,该款客车十分适用于公交营运,通过使用数月的数据表明,该车型比LNG天然气客车还节能30%。

打造绿色客运,新能源客车终将取代传统燃料的客车,而天然气客车虽然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道路客运的首选车型,但最终发展方向必是其他低成本无污染的新能源,譬如电能、太阳能、二甲醚等。低碳低耗低成本高效能,这是道路客运变革的最终方向。

2013年7月,工信部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决定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由此可见,道路客运车辆转型电能化之路是势在必行的。

瓶颈与制约

发展与推广新能源客车是件好事,但好事要办好却非易事。在当前推广使用LNG天然气客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购车成本高、日常加气难、政策扶持少、维修保养忧等几个方面的瓶颈与制约。

一是新能源客车成本高。新产新价格,LNG天然气客车虽然节能效果明显,但购车成本却增加了,比普通客车高出10%以上的车价,而气电混合公交车则售价更高,比普通公交客车高出一倍左右。如此高昂的购车成本,如果仅从经济账来算,显然不利于新能源客车的推广。

二是加气站建设难网点少。购车容易加气难,这是又一个现实问。从目前的加气站建设状况来看,加气站的“身份”一直难以明确。绍兴汽运曾在客运中心建有一个占地30立方米的储气罐,经过多方奔走,身份却难以界定,手续无法办理,最终被政府部门以违法建筑的名义拆除。此后,根据统一规划,由中石化在客运西站新建一个加气站,几经努力,层层报批,花费了比建十个加油站还多的精力,终于落实政策动工建成,但其间也一波三折屡建屡停。

究其原因,源于加气站是个新生事物,政策层面还没有明确的界线。由于客运中心的加气站被拆,间接影响了周边车站的天然气客车推广,像最近汽车东站部分客车要更新,但考虑到每天往返西站要横穿整个城区,加上晚高峰交通拥堵,时间及成本都得不偿失,无奈只得放弃购置天然气客车的计划。

三是新能源客车的推广扶持政策少。新生事物的推广需要政策支持,特别在起步阶段,虽然当前在新能源客车的购置上有一定的政府补贴,但对于大面积推广新能源客车而言,扶持力度尚显不足,特别是气源价格等长期性的低价保障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

四是客车维修保养存在技术之忧。新能源客车采用了一些新技术,这给车辆保养维修带来了一些新考验,而且由于新型客车保有量不多,导致配件和维修成本较高,况且新型客车的质量如何也有待时间检验,这也是客运企业在选购新能源客车时的后顾之忧。

多管齐下齐心合力

推广新能源客车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绿色客运交通先行的表率与示范之举,因此,该项工程要提到一定的高度来开展,要政企齐心合力加以推进,多管齐下确保绿色客运的快速发展。

一是要统筹规划,政策先行。客车的技术转型固然需要市场认可,但也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在交通拥堵与大气污染双重影响下,政府部门应当把推广新能源客车建设新型客运体系作为治堵与治污的核心工作来开展,特别要将鼓励大客出行、减少私车上路与新能源客车的投放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出台相关规划与强制保障措施,提高理念意识,倡导政策先行,实行长远规划,明确阶段目标,系统性地推进该项工程,缩短完全市场化自由化地缓慢转型过程。

二是要加快配套,制度激励。推广新能源客车打造绿色客运,必须解决配套设施的供给与维修技术保障等后顾之忧,纯天然气客车也好,混合动力客车也罢,加气、充电等能源补给上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客车维修保养等方面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与低价的配件保障,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制订激励机制,从政策扶持入手全力打造绿色道路客运。

三是要改良技术,降低成本。要设立科研项目和技术基金,鼓励客车生产厂家不断更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从客车生产的源头上实现整体低碳转型,研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能源客车,限期淘汰旧款车辆,加快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促进新能源交通模式的形成。

Windows·视窗

3.瓶颈制约 篇三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们与HKK品牌运营总监张伟围绕低碳化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全新暴露出的“厂家”与“终端”、“组货”与“库存”、“财富”与“渠道”、“风险”与“盈利”等诸多困扰服装产业的品牌培育、产品经销和利益共享方面的焦点问题,进行了专业的分析与理性的探讨,并对“HKK·终端财富工厂战略”关于此类问题的有效破解方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起强烈共鸣。

据了解,“HKK·终端财富工厂战略”系HKK品牌集市场管理专家、营销高手、业内精英们的精心研究成果之大成蓄力强势推出,它开创了国内第三种渠道与终端全新运营模式!“HKK·终端财富工厂战略”坚信,经销商现在是,也将永远是市场流通渠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厂商终端共赢、共享和共担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商家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HKK·终端财富工厂战略”的概念是:终端财富工厂,即确保所有合作的终端经销商都可以100%盈利,是真正的零风险终端实体店的开创与管理战略。终端财富工厂的每个终端就像一个个既独立又资源共享的财富工厂。把经商提升至事业的高度,即有效解决了经销商经营品牌周期的不稳定、投入产出不平衡、风险难以控制等问题。

“成员筛选”、“每个成员都是HKK的股东”、“实行轮值管理制”、“深度伙伴式合作”、“投资回报不少于20%保底”、“区域全责制”、“一对一无断链营运支持”、“健全的销售与信息回馈系统”等九大环节,构成了“HKK·终端财富工厂战略”80%的核心,另外五点核心将嵌入HKK品牌实际运营中。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每个HKK的成员都是HKK公司的股东,终端不再以单纯的实际货品销售利润作为唯一回报”,从而有效防范了经营业绩不好而加大投资的风险。此外,在解决无论是对于企业或经销商都头疼的库存问题上,“HKK·终端财富工厂”独创“9+1”模式来优化和处理库存,是一种无风险的深度合作。

会议进程中,与会代表们认真听取了项目说明,观摩了新品动态展示,赏析了HKK2012夏季服装样品,开展了经验交流并愉快签约。据举办方透露,此次新闻发布会招商效果显著,目前已有近150家成员签约“HKK·终端财富工厂”,他们将从中筛选出30家优势成员作为第一期招募成员重点试行,其余将作为第二期预约招募成员,并将于2012年4月优选合作。“HKK·终端财富工厂”将共分四期招募。

“HKK·终端财富工厂”——国内首创的一种有效解决品牌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最新模式。

4.瓶颈制约 篇四

2010年我区生猪存栏量达30万头,年出栏45万头,从数量上来讲,我区已是鲁中地区最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和生猪调出大区。今年我区生猪产业还被列入“淄博市产业振兴计划”。但经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区生猪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不够高,中小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统计数据显示,我区生猪养殖仍以中小散户为主。2010年我区生猪存栏5000头以上企业仅2家,年出栏量约2.2万头(金日隆1.1万头,裕鑫1.1万头),年出栏量还不足全区的5%,全区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

二是行业呈现“小”、“散”、“乱”,企业管理规范化水平不高。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管理,饲养管理粗放。企业危机意识、标准化意识差,管理水平不高,行业发展战略性不够强。

三是养猪业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传统养殖一直受政策、疫病、价格影响,市场也存在周期性波动。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无利可图时一哄而散,造成生猪价格陷入周期涨跌的“怪圈”。同时,“卖落不卖涨”、“价高竞相养,价低纷纷杀”的心理加剧了价格波动。养殖散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行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四是生猪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低,居民猪肉消费信心不高。目前,我区生猪产业链主要覆盖饲料、养殖、屠宰,生猪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单一,加工程度低。猪肉消费中冷鲜肉本地供应比例还比较低,易受外来肉价格影响。“瘦肉精”事件、“注水肉”给我区猪肉消费蒙上阴影,居民猪肉 1

消费信心指数不高。

针对当前全区生猪市场发展形势,建议采取有“保”有“抓”的原则,引导生猪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抓住上级政策机遇,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达25亿元,省市也配套出台诸多扶持措施。我区应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我区产业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和分区域功能,按照布局集中化、产业集聚化、资源集约化的原则,重点扶持在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规划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争取在3—5年内做大做强我区生猪产业。应充分利用好我区正在建设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发展成为辐射淄博周边、东营、滨州、潍坊、莱芜、临沂等地的重要生猪来源地。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调动生猪养殖积极性。积极出台促进和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强化生猪生产信贷和保险制度,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制度。采取能繁母猪保险补贴、临时补贴等措施,提高种猪存栏数量,稳定全区生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自给率,减小外来肉对我区猪肉影响,保持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在保护农民养猪积极性上,应采取“两头兼顾”的方法,在市场猪价上涨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多养猪、快养猪,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在市场猪价下跌时,帮助农民把养猪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三是抓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产业升级。抓好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点建设,鼓励养殖户采用标准化猪种,标准化猪舍,标准化饲料,标准化保健措施,标准化饲养管理进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养猪方式。加大生猪良种冻精补贴力度,实行良种良法良料配套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瘦肉型

三元杂交猪,改良我区生猪品种,提升生猪品质。建立健全生猪养殖最低规模准入制度,提升整体效率和规模化养殖水平。鼓励和培育各类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养殖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多种方式参股成立股份养殖公司。

5.瓶颈制约 篇五

第7期

地区人社局驻宗雄村组编 2011年10月31日

━━━━━━━━━━━━━━━━━━━━━

申报基础建设项目 解决农业制约瓶颈

――地区人社局驻村工作队为甲措雄乡宗雄村开展项目调研工作

为加强日喀则市甲措雄乡宗雄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该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地区人社局驻村工作队以深入开展强基惠民活动为契机,结合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实践经验,深入开展项目调研工作,努力解决影响该村在农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方面的关键问题。

6.瓶颈制约 篇六

摘要:随着国家人口的老龄化的出现,中年教师的比例加大已经成为学校教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牢固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素质,成为学校学科教学权威,同时他们又面临着角色转化困难、职业倦怠感强、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课改等问题。这既有中年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体制的原因。要使中年教师适应新课改,站好站稳讲台,两方面都要做出相应努力。

关键词:中年教师;角色转换;教学艺术;管理体制

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和教育上高考制度恢复33周年的临近,中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也出现了与中国人口变化特征相同的问题,即老龄化问题(鉴于国际上称45至60岁的人为中年,中国传统上称这个年龄段为老年段,本文采用国际标准),即中年教师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年教师曾经是名副其实的学校教学骨干和顶梁柱,具有专业功底扎实、心态最稳定、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优势,但进入45岁以后的中年教师出现了很多阻碍专业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着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工作岗位问题。这既需要教师自己的努力,也需要教育部门建立一种有效机制以促进中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本文力争结合实际探寻阻碍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建立一种长远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长,大多学历一般,精力有限,思维不够敏捷,知识结构不合理,接受新知识难度大等因素,加之学校大环境和评价机制使然,很多中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几乎陷入停止状态。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角色转换困难。中年教师已在三尺讲台“战斗”了以上,与学生之间明显存在着代沟,对自己的学生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和理解,仍用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自己刚毕业时的学生标准衡量当前的学生。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和处事方法对待眼前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角色转换。

第二,教学奖励、评价制度的不公平,导致其积极性不高。由于目前中小学的评价制度、教学奖励大多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而没有把学习成绩与作业占用时间结合起来考察,没有建立一种把学生眼前成绩与长远发展潜力结合起来的考查机制,在现行机制中,中年教师在与青年教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导致中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第三,缺乏理论支撑,专业上难以实现质的飞跃。与大学教授的学术经验丰富、人脉资源雄厚、功成名就的状况相反,处于中年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大多缺乏研究习惯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所以在经验与反思的结合上、在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问题上面临着很大困难,难以在专业发展上实现突破。

第四,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课改形势的要求。新兴起的第八次课改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很大的冲击。很多中年教师对新课改变化一知半解,难以走出传统教育教学的模式:继续对教材奉为“圣经”,照本宣科;继续施行师讲生听、师念生记、生背师查的旧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教学方式难以在以素质教育为特点的新课改中继续立足。

第五,工作进取心减退,得过且过。中年教师已过了不惑之年,接近知天命之年。提干已无望,高级职称已评上,因此,很多中年教师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感觉工作已无奔头,于是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常常不再写教学详案,甚至将工作目标锁定在后勤部门或者职闲薪厚的岗位,不再把从事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处身立世之本。

二、阻滞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根据笔者对附近几个县市的中小学教师调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年教师自身过分自信、对新课改理论和实践缺乏足够认识、职业倦怠感强,是阻碍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少中年教师伴随着工龄的累积,职业权威的建立,对教学驾轻就熟,因此,不再脚踏实地的研究教材,不再写教学详案;不再去用心研究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去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对于新课改也存在理解的误区,认为千改万改,不离教材,千变万变,离不开教师讲授,对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知识分类理论、课程标准理念等新兴教育教学理论充耳不闻,这种态度成为阻碍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家教师进修制度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弊端,是导致中年教师专业理论难以提升更新的重要因素。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中年教师本身又大多学历较低,很多是通过民办转公办的方式成为正式教师的,这就使他们面临亟需进行继续教育的问题,需要国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但过去很多年缺乏正常的专业继续学习培训制度;近几年才出现大规模培训,但培训中存在着培训滞后于教学实践、走过场和教师对培训不够重视、单位对培训结果缺乏正规考查等缺陷。这种状况,成为阻碍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业务原因。

第三,教研指导部门不能够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使中年教师无法实现专业发展。部分中年教师面临着把教育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或者进行教改课题研究的难题,或者面临着改变传统的课程与教育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问题,这都需要教研员的真心帮扶。同时,教研员肩负着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水平,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任务。但实际上很多地区的教研员由于多年脱离教学第一线,不能沉下心来钻研业务,导致其并不能够给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上的有力指导和帮助。教研员专业素养和理论积蕴的低下是影响中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导原因。

第四,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年教师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着中年教师的继续发展。与青年教师一样,中年教师也是中小学教师中的弱势群体。大部分学校对中年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的具体政策对中年教师激励,没有针对中年教师的座谈会、研讨会等,相反,或者把中年教师放在与青年教师同等条件下进行考核,与在安排工作时对中年教师的“重用”不相对称;或者把中年教师照顾到后勤岗位。在评定各级各类先进时,往往加上45岁以后的中年教师不准超过七分之一的规定,这往往诱导教师得出中年教师应该退出教学一线的结论。这些政策措施是阻碍中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原因。

三、有效促进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上述情况造成了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受限,难以适应新课改后的工作岗位,根据笔者对地方中小学中年教师状况的调查,现就促进中年教师专业成长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引导中年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新课改,使中年教师认识到站稳站好讲台才是教师的处身立世之本。中年教师虽然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教态、语言、板书等有了很好的把握,对教学内容处理、重点难点的确定、时间恰当安排、教学方法优化、激发学生兴趣等有了很强的操作能力。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设置教学三维目标、如何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创设情境进行建构主义教学,如何指导学生提前预习与自学,如何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实行分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是所有教师包括中年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中年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地学习新课改理论,把先进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积累,才能够在新课改中站好站稳讲台,否则就会被淘汰。

第二,建立对中年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体现以人为本、建构个体发展的评价。为此,学校要通过考核让中年教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帮助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让中年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年教师,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相应机会。对中年教师的奖励制度要实行教学成绩与科研成果并重,毕竟科研成果对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意义。

第三,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重视职业自身对中年教师的激励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工作本身产生的激励作用至关重要,中年教师也是如此。大批中年教师都走向后勤,不仅是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学校要引导中年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根据不同类型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机会。组建教研团队时要注重发挥中年教师的领头雁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最优组合。对于不能上课而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可以组建教导队,通过他们评课议课、命制单元练习题,发挥中年教师的指导作用。教育管理部门要引导教师改变对各类先进的看法,使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成为教师一生可望可即的追求,而不是评选干部、晋升职称的有利条件,为此,就必须废除各种评选中的年龄限制,只要站好三尺讲台就有资格参加评选;应该尽力减少评选中对中年教师的荣誉条件,引导教师终生从教,发挥余热。

第四,充分发挥教研员和培训制度的作用。新课改的特点之一是教研中心的下移。作为县市级教研机构应担负起帮助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教研员加大学习力度,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熟练掌握新课改理论,通过上示范课或者听课指导,指导教师修改论文,帮助中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愿望;对各级教研员要定期实行竟争上岗制度,实现教研员与教课教师的轮岗,促进教研员自觉提高业务水平;要把对中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系数作为对教研员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培训制度的落实、规范,督促中年教师专业成长之梦实现。

第五,满足中年教师继续发展的需求。为了个人和所在学校的发展前途,中年教师希望能够有机会使专业获得发展。学校和教研部门应该鼓励中年教师去外校学习,去听名师、教授、专家的课,尤其每年的优质课评选、公开课评选,应允许、鼓励和邀请中年教师参加观评;应该鼓励中年教师开设观摩课、主持教研活动,鼓励中年教师把教育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以此督促中年教师自觉提高专业水准,从而实现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

[2]张毅,易向红.青年教师成长的“五项修炼”[J].青年科学,,(5)

[3]刘忠诚.七子登科促青年教师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9-1-9

7.浅谈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篇七

一、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水利建设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巴林左旗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全年多风, 无霜期短, 旱地面积118万多亩, 基本是“靠天吃饭”。

2. 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 现代农业占农业经济比重较低

主要农作物以玉米、杂粮、豆类为主, 而且种植品种单一, 规模种植小。

3. 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延伸产业发展迟缓

农业加工业、服务业、流通业在巴林左旗虽然小有规模, 但距离形成产业尚需时日, 例如笤帚苗子深加工, 马铃薯深加工、大豆深加工等相关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投产, 但仍是规模小, 企业基金薄弱, 其市场竞争力不高。

4. 畜牧业以开放式放牧为主, 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式放牧的牧业发展模式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况且载畜量过重一直是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 另外开放式放牧也会对林业发展造成威胁, 一些退耕还林项目区、封山育林项目区、公益林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很大。

二、解决对策

1. 加强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根本之策

巴林左旗境内有两条主要地上河流, 分别是乌尔吉木伦河和沙里河, 加强渠道治理、水闸建设, 最大限度的利用地表水资源, 是改善全旗水利条件的重点。除此之外要加大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利用, 合理打配机电井, 促进农业经济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2. 调整种植业结构, 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市场化发展模式对接,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设施农业和无公害种植业,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之路。

3. 理清大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发展农业延伸产业

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媒体及各类农产品推介会等形式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进行强力推介, 以提高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促进信息化在农业经济领域的作用。以支持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为开端, 促进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全面发展, 在交通便利的村镇, 积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拉长产业链, 繁荣新型的农业经济。

4. 实施禁牧政策, 推进舍饲圈养的集约化牧业发展模式

巴林左旗围栏草场保有面积98.9万亩, 2015年大小畜存栏210万头, 载畜量过重是制约牧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推行禁牧舍饲, 变粗放经济模式为集约经济模式迫在眉睫, 为此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暖棚暖圈、饲料基地建设是重中之重,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投资, 引领是重点, 必须加大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由带头人、经纪人示范引领, 而后全面铺开, 同时要实行严格的禁牧管理政策, 打击非法放牧行为, 促进牧区经济全面发展。

8.瓶颈制约 篇八

【关键词】保定绿化;产业瓶颈;对策

保定市的历史沿革是汉建制,后唐立州,元设路,明易府,清为直隶总督署,至公元1968年两驻省会,近300年为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北京、天津不过一百多公里,多数官僚吏士、商人雅士都将宅邸建造于此,使得古代保定园林名胜比比皆是,更是留下了辉煌的“上谷八景”。现阶段保定正努力构建以道路河渠绿化为主线,公园绿地为重点,单位、居住区绿化为基础,近郊生产绿地和防护林带为补充的“两廊环抱、公园点缀、水系穿城、绿道相联”的城市绿化格局,营造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

一、制约保定绿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1)市场壁垒形成植物供应受限局面。保定市绿化产业至今仍未摆脱地域性的束缚,难以完成不同城市产业之间的流畅交流,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仍有诸多限制条件,市场壁垒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实际绿化施工中对苗木的需求量很大且对苗木种类的要求也很多,本地企业往往难以供应充足,这种情况下必然需考虑外地企业,但外购植物必须考虑运输、损伤、苗木适应性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新的市场壁垒的形成。(2)市场集中度不高使得同质产品价格过高。狭义的绿化产业主要包括苗木生产与销售、园林景观设计和绿化项目与施工。目前,保定市虽有一大批从事绿化产业的企业,但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屈指可数,具有一级、二级设计或施工资质的企业数目也不多,在品牌实力、产品质量上均有待提高,而毫无创新的园林设计使得多数产品同质性,难以形成高市场集中度。受市场和企业两方面的影响,客户参与项目招标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可实际施工中却遭遇转换成本较低问题,园林企业在高价同质产品前只能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来获得项目,议价空间急剧缩减,制约整个产业的效益提升。(3)市场信息停滞导致经营成本增加。苗木供需信息的流畅度对整个绿化行业来说至关重要,随着物种需求的越来越丰富和苗木需求数量的大幅变动越来越频繁,现今经常出现供求两方互不知的情况,一方供不应求,一方滞销过剩,或者出现在近地有足够量的市场不去开发,却去盲目寻找距离更远、价钱更高的可能市场的情况。上述情况主要归因于企业和部门对供需信息掌握不全和不及时,经过多次辗转反侧来采购产品,间接导致了经营成本的增加。

二、保定绿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通过地缘合作来加快跨区域经营发展。本土企业受到地缘文化的影响具有诸多优势,所以在开展绿化工作时可优先选择本土企业,促使其不断减少成本和加快项目建设。本土企业与外地企业通过联合组建新公司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享受更广的公共关系以扩大业务,并在工程技术、管理层面上提供最好的支持。通过地缘合作来加快跨区域经营发展,对占取市场份额和实现绿化苗无阻供应都极具优势。(2)借助苗木基地来降低跨区域经营成本。苗圃供应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进程,因此引进长期、稳定的苗源是必然措施,企业应该在地理、天气等条件优越的地点建设苗圃,在考虑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增加植物成活率,保证苗木种植的质量和范围,在提高公司收益的同时加快工程进度。(3)打造优质实力品牌来实现产品差别化目标。园林绿化企业的品牌好坏对客户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特殊性也是客户采购产品的一大要求,客户眼中产品质量的高低和公司的品牌、声望有必然联系,如果自身品牌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价格增幅的空间便有所提高。(4)打造具有保定特色的绿化产业。有关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和建设部门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规范和整顿行业标准,尽早确定保定市园林绿化树种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多样性和均匀性,使保定绿化更具特色。(5)开展电子商务平台来促进苗木销售。绿化产业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然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解除区域局限,缓解因信息不畅造成的苗木滞销问题,降低成本和时间,实现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交易。

综上,绿化是一门涉及市政工程、地产开发、场所建设、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行业,现阶段保定绿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市场壁垒、集中度低等问题深刻影响着行业发展,使得绿化产品创新难、价钱高。为了促进保定绿化行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需通过企业合作、品牌建设、信息技术等来提高知名度和拓展销售空间,这样才能保证保定建设风景宜人的现代园林城市目标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沈林.处处飞绿处处春——记河北省保定市园林绿化建设30年

[J].国土绿化.2011(3):40~41

9.瓶颈制约 篇九

假设你和另一个人在某个行业竞争,你更快的遇到了平台期,这意味着什么?第一可能意味着你更笨,以至于你这么快就遇到了瓶颈的束缚,这的确够令人沮丧。

另一种可能意味着你发展的更快----因为你更快的达到了你自己的瓶颈期,你可以更早的去攻克瓶颈问题,也有机会更早进入下一阶段的高速发展。从与人竞争的角度看,的确存在着这两种可能。

但若从个人自我成长的角度看,这两种解释又可以合为一体:对于个人来说,笨不笨并不重要,如果我们天生就笨,我们再哀叹又用什么用?重要的是,我们要节省时间、加快步伐、更快找到我们的真问题,然后早点着手解决,这会让我们自个的人生多一点优势,兴许还可以让你更聪明一点。

我的观念一直是拥抱瓶颈,不仅是拥抱,还要追求,疯狂的去追求瓶颈。

为什么要追求,怎么个追求法?

有一个词叫做红利期,以前我在给高中小朋友提学习建议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要趁早把自己的红利期消耗完。(详细可见:给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学习方法。)

那些成绩不好,或者是成绩一般般的人,我跟他们说,不要怂就是干,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在短期内把成绩追到全班平均分水平,初期大面积的粗暴努力可以带来相当大的成果,这就是红利。

到平均分以后,就要注重学习方法了,为什么?因为平均分以后再傻乎乎的努力,成效已经没有那么明显,所以一定要改变方式,一定要注重方法,不然你会在这个上升通道的瓶颈期上不上下不下,煎熬很久。

另一个例子。

一个阅读小白想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第一阶段应该怎么做?

回答是,第一阶段应该饥不择食的阅读。

一开始,你不要去找什么人要书单,随便读就可以。找到感兴趣的,然后就开始大量阅读,读到自己读不下,读到想吐。

如果你过去的阅读量不足,那这个阶段就是在弥补过去你在阅读量的缺失。

千万不要担心自己读到烂书坏书,其实读坏书烂书都是一种需要经历的过程,你只有碰到过烂书以后才会挑,你挑书的能力是在不断阅读之中积累出来的。

这一阶段你唯一需要关心的事情,就是你有没有处在阅读的状态。

短时间内的大量阅读会让你的大脑持续处在一种亢奋和高潮之中,因为你以前没有这么频繁接受过知识的刺激,那么你一旦开始大量阅读,就会发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点,闯进你的大脑、闯进你的认知、洗刷你的三观,这会让你高潮。

我女朋友在遇到我之前是不怎么阅读的,但是在我这个阅读狂魔影响之下,她现在也变得超爱阅读,去年她的阅读量已经超过我。

她说,很感谢我对她的影响。确切的说,我只是一个诱导的作用,真正对她来说有用的肯定是书中的那些闪光那些智慧,那才是真正吸引她的,不然我再怎么把她带入坑,她也入不了,如果书不是好东西的话。

知识是性感的,书是好东西,而你之前的阅读又不怎么够,那你的第一阶段要不要来一个大量阅读,让自己的大脑爽一下?

说了这么多,我想要让大家明白的是,无论是学习成绩的初期的争取,还是阅读水平的提高,亦或者是工作技能的提升,一开始的态度还是猛烈一点,就是干,努力就可以榨取初期的成长红利。

不要害怕瓶颈,而且要欢迎它。早日迎接瓶颈,我们能就更早一步去面对那些我们真正需要去针对性提高的能力,去克服需要专门克服的问题。

克服瓶颈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个时期需要耐心,同时需要具备攻克艰难困苦的心态。我们攻坚的对象是什么呢?

“厉害的人呢,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很强,快速学习而找到解决办法。”

在题主看来,突破瓶颈需要攻坚的对象是快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那该如何获取快速学习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如果有一个经常看畅销书的同学来问我如何提高理解能力,我给他的答案会是去看论文,你信不信?

信不信由你。

一位心理学博士跟我讲,他现在基本不看市面上的畅销书,不严谨,而且很多书都只是国外论文翻译、加工出来的副产品,并且这些翻译还有很严重的时间滞后性,最重要的是,畅销书里的那些知识对他来说密度太低,去看时间成本就太高。

这是一个博士的选择,但我为什么也建议如果你想提高理解能力,就直接去看论文呢?

原因也很简单,发现没有,论文里面的那些内容,作者是不会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考虑的,他们不在乎普通大众能不能读懂,他们在乎的是逻辑。

读这样的文字,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会犯难----也因此,你如果能够真正的把这些对理解来说“不友好”的论文读下来,肯定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获得不可思议的阅读理解能力。

注意,这个论文是可以选择的,比如你要学习时间管理,那就看时间管理相关的学术论文......不过其核心都在一个“难”字。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标准,不断去做那些让自己犯难的事情,用死磕的精神去钻研去研磨,理解能力自然会上去。

另外,题主想要的那种快速学习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回事,所谓厉害的人,能够通过“快速学习而找到解决办法”,

实际上就是说,那些厉害的人面对同样的事物同样的事情,他们有更深更彻底的理解能力,以至他们能够在你找不到解决方案的地方找到钥匙,当然,这种学习能力也是积累的结果。

第一阶段,通过狂轰乱炸般努力的积累,我们快速把个人红利消耗完,到达一个瓶颈----这一阶段是努力行为的粗放式积累。

接下来是走入下一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就要死磕性质的针对性积累了,需要系统性的学习,第二阶段的关键词是,死磕性质的针对性积累。

以编程举例,编程开发过程中的开源项目,一开始你只需要做到会用就行,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不能再局限于此,你应该着手去开始阅读开源项目背后的源代码,因为只有那里才蕴藏着原理。

开始阅读源代码的时候肯定是很痛苦的,因为读不懂。

但没有关系,死磕。

一次读不懂没关系,再读,再读,慢慢的你就会开始懂一点,然后肯定会懂得更多。你懂得背后的原理,又懂得操作,肯定会让你工作的越来越游刃有余。

比如又以公众号写作为例----以我举例不合适,因为就算我不更新,知乎那边还是会有粉丝过来,我们说说别人H。

H在公众号写,一开始他的增长模式是,文章写出来发到各种群,甩红包让大家关注、转发,这样他获得了一些关注上的积累。但是这个模式并不能让他长期的持续下去。如果他想让公众号真正发展起来,最后还是要靠文章本身的自传播。

这时他就需要去研究复合公众号调性的文章应该怎么写,从每一次标题到素材的选取,再到内容的编排方式,都要进行有针对的研究,他需要知道传播的背后原理是什么,这涉及传播学,他需要理解人们每一次转发的动机是什么,这涉及对人性的了解,他需要知道做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提高用户的活跃、增加粉丝的粘性,这方面又涉及到营销学原理。

真正的学习是他遇到瓶颈之后才开始的,这个时候他才知道什么是他迫切需要学的。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想要获得快速的进步,第一阶段可以积累的是轰轰烈烈的行为;第二个阶段想要获得快速进步,它需要积累的是原理,谁能够掌握到更多的原理,谁就能够突破第二阶段的瓶颈。

我们最后说一说,“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工作习惯,并得到正反馈?”

我建议你把关注点放在具体事情上,无论是思维呀还是工作习惯,都是在我们做具体事情的时候体现的,“黑猫白猫,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猫”,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才是好的思维和好的习惯----而且,把具体的事情做好,那不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吗?

至于说到反馈,我们看重反馈,而且反馈一定是需要的,但是也一定要意识到,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反馈呈现的方式不同。

第一阶段,反馈可以很明显呈现在做事的效果上。

我知道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是,项目式学习法,比如说你想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然后接下来才去想什怎么实现,需要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技能,这样的学习往往是最快的,反馈也是最明显的,目的也是最明确的,而不是一般的那种先确定要学什么东西,然后去查要学习什么知识,最后按部就班的发现要看很多的理论和资料,这种情况往往会让学习过程变得枯燥,而且缺乏动力。

第二阶段,我们要积累的是对原理的认知。

这一阶段的反馈不会很明显,而且比较漫长,对于多数的人来说,尤其漫长,也因为如此,大多数的人长久地被阻隔在第一阶段里面。

那从第一阶段怎么熬到第二阶段?

靠主动的动力,有些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死磕的精神,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当她打算在知乎写文章,她就会研究透知乎的规则、推荐机制,然后入场。这种人就是做事精,他们做什么,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熬”的周期都比普通人短。

靠被动的动力,另一种,比如家里欠钱欠债必须要还,或者是小时候的环境带给他们对某样东西比如钱的强大渴望,他们会有很多的压力和动力,也很励志。

普通人怎么办?

普通人能怎么办,普通人就只能普通这样着呀,这不就是大多数普通人普通着的方式吗?

但还是有一些普通人熬了过来,那些熬了过来的都会被解读为不普通——但大多数的“不普通”们都是从普通里熬出来的。

这些人是怎么熬过来的?这时我们要讲一讲心理学的那个词汇——延迟满足感。

所谓延迟满足感,其实就是调息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太依赖于当下的反馈做事,而要依赖理性、认知、信念这些更深层的东西。巴菲特的长期价值投资,他看好一家公司长期的未来发展,买了股票之后就不会每天盯着,要是他每天盯着,心脏可能会受不了。

10.公众讲话的瓶颈 篇十

●说话“空”。讲话喜欢谈“面”上的事情。哲理、概念挂嘴边。即使谈具体事,也不重细节、情节,只是笼统地叙述,满口的形容词,副词,往往给人留下浮躁的印象,更很少能打动人。

●不知说什么。有时在一些场合,被人邀请当众说几句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说什么好。有时是自己想借某一场合,谈一下自己的想法或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一时就是找不到想要说的话。

●不知怎么说,在一些场合,有时自己是主人,或自己是主要嘉宾,也有话要说。可一到临场,就不知怎么说效果才更好些。想说服人时,不知说服人的技巧;想打动人,不知感动人的方法。

●说话条理性差。当众讲话,思路清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突出什么,说的明明白白,这是起码的基本要求,可就是有人做不到。颠三倒四,东一啷头西一棒,前言不搭后语,有时甚至连自己也绕了进去。

●说话拖遢,缺乏激情。常见的表现是说话带口头语,车轱辘话来回转。叙述事情直来直去,语调平淡,少变化,说话无节奏感,让人听起来老想睡觉。

11.瓶颈制约 篇十一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 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 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代理、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 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四、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 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 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4] 平海.关于发展我国食品行业物流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11).

[5] 王科.冲破食品工业的物流瓶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1).

12.瓶颈制约 篇十二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属常绿小乔木, 因其种子可榨油供食用, 故名“油茶”, 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 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主要产品茶油风味独特, 营养丰富,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 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 还含有少量的亚麻酸等高价不饱和脂肪酸, 每100g中维生素A和E含量分别为5112.55kg和20.28mg, 不含芥酸和黄曲霉素, 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世界公认的保健食用油。此外, 茶油及其副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可以说, 油茶全身都是宝, 开发潜力大, 市场前景广阔。

2 油茶产业发展市场前景

2.1 油茶自身潜在的经济价值

(1)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资源, 种子出油率达30%以上, 最高干茶籽仁出油率50%~60%左右, 是含油率最高的油料植物, 而被喻为“油王”。茶油色清味香, 营养丰富, 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具有降血脂、软化血管、抗衰老等保健价值。另外茶油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可用于烧伤、烫伤、活血、通经、散瘀等。茶果壳、茶麸是天然洗发剂。中间产品茶皂素、脱脂粕, 是生产高级化妆品、肥料、生物农药的主要原料。

(2) 种植油茶, 一年种, 多年收益。根据资料显示, 种植油茶良种嫁接苗, 种植后3年开始试花, 4年初投产, 每株平均产鲜茶果2kg, 按照每亩74株株计算, 亩产鲜茶果148kg, 按每2.4/kg元计算, 每亩可实现农业产值355元;种植8年后逐步达到丰产, 每株平均产鲜茶果8kg, 按照每亩74株株计算, 亩产鲜茶果592kg, 按每2.4/kg元计算, 可实现农业产值1420元, 以后还会逐年增加, 按照湖南油茶良种高产园测算, 每亩可实现农业产值3000元以上。

(3) 目前, 市场上油茶初榨原油在市场上70元/kg以上, 加工提纯精油200元/kg以上, 调和油40元/kg以上。全国现有油茶面积6000余万亩, 年产油仅在35万t左右。江西省现有油茶基地1120.0万亩, 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14%, 面积占全国第2, 常年产油量5万t。我国植物油 (主要是油菜、花生、大豆) 年需求6000万t, 国内产量只1950万t, 年进口约4000万t。目前, 油茶油在我国食用油料市场的份额不足2%。

2.2 油茶产业发展的社会意义

(1)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更少”, 现有耕地用于油料生产的土地增长极其有限, 而油茶主要生长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油茶产业, 既不与粮争地, 又能提高油料的供应。我国现有油茶林4531万亩, 且产出较低, 每亩仅为100元左右。如果将现有低产油茶林全部进行改造, 再在适生地区扩大新造1500万亩高产油茶林, 油茶年产量可达300万t以上, 可占我国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27% (目前占1.8%) 。如果以油茶亩均产油40kg计算, 相当于置换出7500万亩耕地。因此,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既能缓解耕地压力, 又能维护粮食安全。

(2) 我国69%的国土面积是山区, 56%的人口居住在山区, 发展山区经济, 解决农民群众增收问题, 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油茶资源是我国山区最具特色的经济林资源, 发展油茶基础条件好。据测算, 种植1亩良种油茶, 其产值相当于4.2亩油菜、1.34亩花生或4.63亩大豆。农户若种植10亩优质油茶林, 稳产期每年收入可达2万元。因此,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既能增加农民收入, 又能发展山区经济。

(3) 目前, 我国食用油消费主要是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低档油品, 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很低。油茶是绿色无公害食品,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堪称“液体黄金”的橄榄油还高出7%。同时, 油茶所含的山茶甙, 具有降低胆固醇、软化心血管等保健功效。因此,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既能优化消费结构, 又能促进国民健康。

(4) 油茶不仅是优质的木本树种, 还是很好的荒山绿化树种。其根系发达, 枝繁叶茂, 四季常青, 耐干旱贫瘠, 不怕霜冻, 少有病虫害, 在南方红黄壤土地治理中被广泛应用。油茶还具有较好的防火隔离作用, 科学配置适生树种, 既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 又能促进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因此,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既能改善农村生态面貌, 又能优化人居环境。

3 油茶产业发展江西概况

3.1 栽培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优越

江西省是全国油茶的原生区, 油茶种植在江西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油茶栽培技术和经验, 食用茶油的文化源远流长。油茶是江西的主要油料经济树种, 也是最具优势的地方林业特色产业, 农民称油茶为“铁杆庄稼”。

江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降雨量1341~1940mm, 年均日照时数1473~2007h, 不仅光照充足, 而且雨热同期, 非常适应油茶种植;全省近80%的土地面积为丘陵山地, 以红、黄酸性土壤为主, 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多, 土壤肥力好, 有利于油茶良好生长发育。

3.2 国家政策先导, 政府强力推动

2007、2008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两个指导性文件, 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等特种油料作物。为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 并于2006年、2008年两次分别在江西和湖南组织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 2009年, 科学编制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 》, 将湖南、江西等8个省区列为全国油茶产业重点发展区;为江西油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

2009年, 江西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江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2010年, 下发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编制了《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 》, 明确了油茶产业发展目标, 设立了油茶产业发展资金, 启动了油茶科技园示范园项目建设等一系列鼓励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油茶重点市、县党委、政府相继成立了本区域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产业办公室, 指派了专人负责, 编制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分解了任务, 落实了责任;为江西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3.3 项目带动产业, 科技支撑兴油

按照“良种繁育、丰产栽培、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生态旅游”五位一体的要求, 启动了油茶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 实施了国家油茶低改工程、跨世纪油茶先导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目前, 油茶已成为江西每年造林资金投入量最大的项目。除中央、省直接投资近2亿元和财政配套、整合各类支农资金1.5亿元外, 吸引了超过4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油茶产业中, 涌现了一批油茶种植企业和大户, 油茶产业已成为江西最具优势的林业特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 近两年全省新发展油茶经营户8万多户, 经营面积37.4万亩, 建设高产油茶林基地1000亩以上的企业、大户有71个。截止2012年底, 江西油茶林面积突破了1300多万亩, 产茶油11.4万t, 实现产值130亿元, 油茶种植面积茶油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为了解和掌握全省不同类型和林龄油茶林的生产情况, 客观准确地测定全省油茶产量, 在全省各油茶重点市、县设定了150多个固定观测样地, 为测量全省油茶产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确保油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对油茶的相关生产环节技术要点进行了规范, 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技术指南等文件。如《江西省油茶造林作业设计技术规范 (试行) 》、《油茶无性系丰产培育技术规程》和《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规程》等。为推动油茶产业升级, 2009年, 省政府将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列为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启动的3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启动实施了国家油茶种质资源基因库项目, 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江西境内已选育出了经省级以上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认定) 的高产油茶优良无性系43个, 其中, “赣无系列”、“长林系列”等36个高产无性系品种, 已通过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油茶良种。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从2009年开始, 着力打造十大油茶科技示范园, 培植龙头企业, 集原料基地、生产加工、科技研发以及休闲旅游为一体, 起到了聚散示范作用。

4 油茶产业发展制约瓶颈

从江西油茶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 发展势头良好, 面积迅速扩大, 良种苗木取得了突破, 但认知不足、管理粗放、推广落后、利用率低、融资困难, 包括质检隐患等问题因素仍是当前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4.1 宣传不力, 重视不够, 产业兴起缺乏认知

尽管油茶茶籽油及其副产品经济价值极高, 但人们对其缺乏充分的认知和正确的价值估量。油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茶油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尚未被广大消费者真正了解, 茶油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低;传统的油茶产地, 多数农户经营还停留在自用油阶段, 认为油茶是“低产、低效”树种, 缺乏种植的积极性;新造油茶周期长、见效慢, 商家一旦决定投资, 将面临至少5年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的现状, 加上对高产油茶的巨大潜力缺乏认识, 看不到油茶深加工、综合利用产品的巨大产业链和广阔市场空间, 投资热情不高;有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由于对国家油茶政策导向把握不足, 没有达到全盘重视的程度, 未将油茶纳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虽然为油茶产业发展做了一定的宣传工作, 但总体上看力度不够, 氛围不浓, 山区群众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没有激发起来。

4.2 管理粗放, 经营滞后, 产业带动缺乏机制

尽管江西是油茶的原产地, 但大部分油茶林为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老林地, 树龄老化, 机能衰退;加上传统思想的束缚, 良种意识淡薄, 见种就采, 见苗就种, 多使用实生苗造林, 品种混杂, 良少莠多;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 多零星分散于千家万户, 农户对油茶林不扶不育, 疏于管理, 基本处于“人种天养, 广种薄收”的自生自长状态。油茶加工主要还是以家庭小作坊为主, 规模小、产出少;组织方式上, 基本按地区分布, 分散不集中, 形成不了规模, 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虽然, 近几年江西油茶的种植和加工得到迅速发展, 也涌现了一批油茶种植企业和大户, 但总体上讲, 大部分油茶加工企业没有与基地、农户结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固定的利益共同体, “企业+农户+基地”的良性产业带动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4.3 产品单一, 加工粗放, 产业拓展缺乏品牌

尽管江西拥有茶油加工销售公司50家左右, 其中年产百吨以上加工企业约40家左右, 年产5000t以上精炼油能力的有11家, 拥有品牌的企业24家, 拥有进出口权的省级龙头企业11家。但现有的油茶加工产品主要还是食用油, 很少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加上规模化程度低, 致使油茶加工市场, 产品单一, 利用率低, 产业链延伸不够。对高等级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的开发、茶皂素的提取、茶壳的综合利用等研制开发, 虽有个别企业进行了一些探索, 但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一是产品的品种、质量和市场占有率远不如上述国家;二是茶籽综合利用的研发及加工技术远不如它们先进;三是油茶产品需求市场远不如它们成熟。关键是缺乏精深加工, 加上市场产品检测存在诸多的隐患, 品种混杂, 市场竞争缺乏品牌。

4.4 融资困难, 扶持有限, 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油茶产业的发展, 制定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 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 但离整个油茶产业发展目标和势态所需的资金还相差甚远。除中央和省 (区) 外, 地方政府虽然设立了专项资金, 而由于多种因素真正能到位的极少。油茶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树种。油茶林的新造、更新改良, 前期一次性投入高, 一般每亩投资在1500元以上;对于新造林, 到第4年才开始结果有点效益, 待8~10年后才能收回投资, 一般农户和企业难以接受, 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的大力支持和广阔的融资渠道, 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 产业化、集约化更无从谈起, 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4.5 技术常规, 管理俗套, 产业升级缺乏科技

从全省油茶生产整个过程来看,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尤其是种苗、栽培、经营管理中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 大部分地方仍然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来造油茶林, 不少种植户基本不懂油茶林管理技术;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不够, 据调查, 有农民反映, 想给自家的油茶林施肥, 都不知应该施什么肥料, 施多少肥料;还有一些种植户的油茶苗木来源没有经过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 甚至把实生苗当作嫁接苗用于油茶造林。种种迹象表明, 目前江西的油茶产业还处于传统管理模式, 栽培技术常规、经营管理俗套, 产业升级缺乏科技支撑。

5 油茶产业发展突围策略

5.1 坚持舆论导向, 实现认识突围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以及发放宣传材料、召开专题会、现场会等方式, 加大对油茶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的宣传, 让山区群众和油茶产业经营者有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估量, 吃上定心丸;二是通过标准基地示范和龙头企业带动, 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正面宣传和引导, 激发山区群众和油茶产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定自信心;三是通过举办理论研讨和理论培训, 加大对油茶生态、高效、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宣传, 迅速提高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对发展油茶的认识, 夯实服务心;真正把油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来抓, 集聚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 共同促进油茶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5.2 坚持政府主导, 实现政策突围

一是实行“大方向调控”。坚定“一种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措施、一笔经费”的产业兴起模式, 地方政府特别是油茶主产区的地方政府要成立主抓油茶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 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 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 层层落实责任制, 真正做到油茶产业有人抓、有钱投、有发展、有跨越;二是实行“大手笔规划”。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精神和《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 》, 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情,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具有指导性的《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高起点科学编制适合本地域性的《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 (2011-2020) ) 》, 明确油茶产业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 划定油茶基本保护区, 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保护和发展;三是实行“大落差奖惩”。根据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 油茶主产区的地方政府要将油茶产业建设作为本辖区内政府及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单独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 对不能完成油茶产业建设任务的, 当年不能评先评优, 连续连年没完成任务的, 不得提拔。同时, 设立油茶产业发展贡献奖, 对油茶新造和垦复组织有力的政府及部门给予奖励。

5.3 坚持多元融资, 实现资金突围

一是加大财政“投”资。抓住中央财政资金对油茶产业发展倾斜的契机, 油茶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应相应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 每年财政必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造林良种苗木和肥料补贴, 具体的补贴标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 但对连片新造高产油茶林50亩以上的, 种苗实施无偿供应;二是争取信贷“助”资。抓住银行进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契机, 油茶主产区的地方政府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金融机构支持油茶产业发展优惠的信贷政策, 对油茶产业发展实行贷款贴息, 对经营油茶林规模50亩以上的公司和大户, 按每亩不少于千元的标准配置信贷资金, 财政补贴贷款利息不少于50%;尽可能将油茶林全部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 以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三是整合资源“融”资。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 集中整合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国土整理、移民后扶、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 由政府集中支配、统一管理、捆绑使用。四是广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产业优势, 给予政策优惠, 筑巢引凤, 吸纳一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企业和种植大户投身油茶产业开发。

5.4 坚持规模经营, 实现体制突围

一是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农民是土地的主人, 提高老百姓思想认识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关健,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监管、服务职能, 变强制为引导, 变干预为服务。广泛通过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森林资源流转的好处, 使广大群众改变陈旧观念, 树立长远经营意识, 积极支持和参与流转, 切实解决油茶产业建设“用地难”的问题;二是健全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平台是促进土地有序流转的基础和前提, 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 组建了林业产权交易管理中心, 承办土地转让、竞买等具体业务, 积极推进油茶林地林木合理流转, 促使林权所有者凭林权证能自由转让, 有效解决了油茶林地流转不畅的问题;三是创新利益分配方式。保障土地所有者的利益问题是促进土地流转的核心, 针对不同形式的造林模式, 实行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分成问题, 对新造油茶林, 积极引导公司与农户按照2∶8或3∶7的标准进行分成, 同时公司经营一定年限后, 将油茶林无偿返还给农户;老油茶林流转采取农民保底收入加比例进行分成。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和大户承包经营模式则根据土质类别不同, 租金为每亩每年15~50元, 使之既体现土地本身的使用价值, 又能保障公司、大户和农民双方的利益。

5.5 坚持科技兴油, 实现技术突围

一是构筑高层次科研协作机制。积极与林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 共同创办油茶新造、低改、有害生物防治等示范基地, 加快技术创新和引进, 提升油茶经营科技含量;二是举办高规格科研论坛。通过举办油茶资源培育高峰论坛和油茶营养高峰论坛, 邀请到国内外油茶知名专家学者传经授宝, 引进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油茶栽培技术, 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茶油的营养保健价值;三是打造高标准示范园区。以江西农业大学, 省林科院、市林科所为技术支撑, 建立了当地的油茶科技园, 为油茶高效栽培管理提供示范。通过科技园建设, 充分展示了油茶营造林技术成果, 探索出油茶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及综合改造技术模式, 为油茶产业发展积累了经验, 有力地推动了油茶产业发展;四是建立高水准服务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成立了油茶办或协会, 配备充足的技术人才, 加大技术人员与种植户的结对联系, 面对面的指导服务, 定期深入基层, 及时把技术送到山头地块, 送入千家万户, 解决技术难题, 提高经营效益。

5.6 坚持培育品牌, 实现效益突围

一是宣传造势树品牌。“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借鉴外地成功的做法, 以举办“油茶博览会”或“油茶旅游文化节”的方式, 将油茶与文化、旅游、科技、市场、政府职能进行“五大嫁接”, 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茶油”丰富的营养和特有的价值, 制造声势, 扩大影响, 提高江西油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引进龙头创品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与国内外植物油知名企业进行油茶产业合作, 创建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精制油茶加工基地, 加大对油茶产品进行系列开发, 拓展油茶产业链的延伸线, 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拓宽市场做品牌。以“大思维大发展”的战略眼光, 组建江西省油茶批发大市场, 加大油茶市场质量检测和监督的力度, 确立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率, 使其成为江西高档油茶生产集散地和全国最大的油茶产品交易中心。

摘要:指出了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 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从油茶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江西油茶产业现状, 客观分析了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试探性提出了相应突围性策略, 为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前景,制约瓶颈,突围策略,油茶产业

参考文献

[1]唐津平, 黄永康.发展前景广阔的油茶产业[J].大众科技, 2008 (3) .

[2]国家林业局.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R].北京:国家林业局, 2009 (7) .

[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赣府发[2010]11号[R].南昌:江西省人民政府, 2010.

[4]江西省林业厅.江西省油茶发展规划2011~2020[R].南昌:江西省林业厅, 2011.

[5]湖南省统计局.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R].长沙:湖南省统计局, 2013.

上一篇:浙江教育考试院:异地高考政策预计年底出台下一篇:退休教师欢送会祝福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