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12篇)
1.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一
1、工程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第二天修了全长的37.5%,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20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2、在比列尺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天津到北京的距离是3厘米。一辆火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天津开北京,几小时能到达?
3、小明参加数学竞赛,共10题,每做对一题得10分,每做错一题或不做倒扣5分,他最后得了55分,小明一共答对了几题,错了几题?
4、一间房子用方砖铺地,用8平方分米的方砖铺需要360块,如果改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
5、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3.6平方米,高1.2米。把这堆沙装在长2米、宽l.5米的沙坑里,可以装多高?
6.右图是某服装公司去年服装生产量和销售量情况统计图
(1)在图中的括号里填上有关数据。
(2)该公司去年平均每月生产服装的金额是多少万元?
(3)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量比第三季度增长了百分之几
7、某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20千米,这时正好修了一半,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8、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471cm2,底面半径是5c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9、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次修了全长的40%多7千米,第二次修了18千米,这时已修的与未修的比是9:1,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10、客车和货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经过6小时相遇,相遇后客车又行了4小时到达乙地,货车行完全程共要用几小时?
11、一种化纤布料,每米售价由原来的10元降到7.5元,过去买30米的钱,现在可以买多少米?(用比例解)
12、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小时在离中点10千米处相遇,已知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则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一直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45分钟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4、公安人员开警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办案,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20%,再继续前进120千米正好到达两地的中点,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5分)
15、有一次登山活动中,云云上山每分钟走40米,走了120米,下山时按原路返回,每分钟走60米,云云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5分)
16、有一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剩1个,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剩2个,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剩3个,这些糖果至少有多少个?(5分)
17、小明晨练,已经跑了全长的,余下的距离比已跑的少千米,求小明要跑多少千米?(5分)
18、有一批课外书分给若干个班,若每个班分8本,则多3本;若每个班分10本,则少9本,有多少个班?有多少本课外书?(6分)
19、兰兰、芳芳和晶晶三人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兰兰和芳芳跳绳的个数比是4∶5,芳芳和晶晶的个数比也是4∶5,已知晶晶和兰兰跳绳个数相差45个。问:这三人各跳绳多少个?
1、学校要建一个小型运动场,运动场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长方形的长100米,宽50米,半圆的直径50米。
(1)、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出运动场的平面图。
(2)、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要给运动场铺上20cm厚的煤渣,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的煤渣?
2、小兰的身高1.5cm,她的影长2.4c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4m,这棵树有多高?(用比例解)
3、一项工程,甲队独做30天完成,乙队独做20天完成,两队合作几天,还剩这项工程的?
4、小军读一本16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读了,相当于第二天读的,第三天应从第几页读起?
5、小红做圆柱形抱枕,底面直径20cm,长是直径的,做一对这样的抱枕要多少布?
6、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为55,它们的比是4:9:20,那么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1、图书室铺正方形砖,如果铺边长0.6m的方砖,需625块,如果改用面积是0.25m2的方砖需多少块?(用比例解)
7、甲乙两地360千米,一辆车甲到乙3小时行全程的,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还要多少小时?(用比例解)
8、环保知识比赛共20道题,每做对一题5分,每做错一题扣3分,小兰答了所有的题,共得60分,她做对了多少道题?
9、甲、乙两人原有钱的比是7:3,甲拿20元给乙,现在甲乙钱数比是3:2,甲乙原来各有多少钱?
10、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0厘米,在它的周围铺一条2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1、小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家到学校有米。他的自行车前齿轮有26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车轮直径是66厘米。他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12、一个圆柱形水桶装有一定的水,水面高为2.7分米,放入一个铁球以后,水面高度为3分米。已知水桶底面直径为2分米。球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厘米?
13、小兰帮奶奶存了5000元钱,定期半年,年利率是3.30%,到期时,奶奶可领得多少本息?
14、果品公司储存了一批苹果,售出这批苹果的30%后,又运来160箱,这时比原来储存的苹果还多10%。这是苹果有多少箱?
15、爸爸为小小存了三年的教育储蓄基金,年利率为5.40%,到期后共领到了本金和利息22646元。爸爸为小小存了多少本金?
16、服装店同时卖出两件衣服,每件衣服各得120元,但其中一件赚了20%,另一件亏了20%,问服装店卖出的两件衣服合起来是赚了还是亏了?赚(或亏)了多少元?
17、将一个棱长是12分米的正方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掉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18、张大妈用篱笆靠墙围了一个菜园,篱笆长6.28米,围成的菜园占地有多大?
19、一个圆锥形粮屯,底面直径是6.28米,高15分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800千克,这个粮屯能装稻谷多少千克?
1、只列式不计算
(1)一件工作,甲独做8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甲乙合做3天共完成这件工作的几分之几?
(2)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237Km的两城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38Km,乙每小时行多少Km?
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6,甲乙两数的比是4:5,乙数是多少?
3、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个城市之间高速公路的距离是5.5cm,在另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这条公路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4、书店第一季度销售额为15万元,第二季度的销售额为16.5万元,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长百分之几?
5、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直径是3m,高1.1米,如果每立方米的煤约重1.4吨,这堆煤约有多少吨?(得数保留整数)
6、六年级办公室买进一包白纸,计划每天用20张,可以用28天,由于注意节约用纸,实际每天只用16张,实际比计划多用多少天?(用比例解)
7、把一根8米长的圆柱形铁条截成四段,表面积增加75.36平方厘米。求原木材的表面积。
8、爸爸今年43岁,女儿出生时他32岁。几年前女儿年龄是爸爸的20%?
9、甲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乙船从乙港开往甲港,两船同时相对开出,当甲船行完全程的,乙船行完全程的90%时,两船相距350千米,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10、(1)某工厂甲乙车间共有工人450人,其中甲车间人数占36%,今年甲车间又招进一批工人,此时甲车间人数占全厂工人总数的40%,今年招进多少人?
(2)、某工厂甲、乙车间共有工人450人,其中甲车间人数占36%,由于工作需要,现从甲车间调一批工人到乙车间,此时甲车间人数占全厂工人总数的30%,现在甲、乙车间各有多少人?
11、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15天完成,乙要30天完成,开始二人一起干,因工作需要甲中途调走,结果乙一共用了16天完成。甲队中途调走了几天?
12、校园里有一个直径20米的圆形大花坛,在花坛里铺上草皮,要铺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草皮48元,一共要多少元?
13、(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剩下的,还剩多少吨钢材?
(3)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吨,还剩多少吨钢材?
14、甲车间与乙车间的人数比是7∶8,如果乙车间调16人到甲车间,两个车间的人数就一样多,甲、乙车间各有多少人?
15、一个圆锥形容器装满了水,将水全部倒入一个底面直径是3分米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5厘米,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是6分米,求圆锥高是多少厘米?
16、要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以供搭配选择。
(单位:分米)(2分+5分=7分)
①
③
②④
(1)你选择的材料是号。
(2)你选择的材料制成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17、某种商品连续两次降价20%的售价是144元,原价是多少?(5分)
18、一个零件,,原来做要56小时,现在做要45小时,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2.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二
秦汉时期, 形成了一整套驿 (yì) 传制度。特别是汉代, 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 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 注明时间, 以明确责任。
隋唐时期, 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 向四方辐射, 直达边境地区, 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 鼎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 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 万多人 , 其中驿兵17000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 各驿站设有驿舍, 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 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 再快要日行300里, 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 逆水行船时, 河行40里, 江行50里, 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 中写道:“一驿过一驿, 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 幕及陇山头。”在这里, 他把驿骑比作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 两地相隔三千里, 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 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 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 经达到很 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 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 在道上奔驰时, 白天鸣铃, 夜间举火, 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 数铺换人, 风雨无阻, 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 线强迫召回临安, 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 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另外, 还有比较常用的就是飞鸽传书! 打仗时, 军队用狼烟来告诉友军敌人进攻的消息!
3.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三
我的中国梦
二、活动目的
1. 观看视频、实践寻访,引导队员学习“追梦人”,明白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2. 通过示交流,引导队员确立自己的理想和个人奋斗目标,激发队员为实现中国梦,勤练本领、树立壮志,矢志奋发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见表1)
四、课前学习(见表2)
五、课堂互动
PPT屏幕背景:屏幕上出现一本厚重的大书,书名为《我的中国梦》。寓意这是由队员们书写的“两个一百年”时的精彩人生。
1. “中国梦”我知道
小主持人上场,屏幕书页缓缓翻动,出现“中国梦 我知道”字样。
(1)观看视频: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2)观看视频: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今天这一代少年儿童一定能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星星火炬的照耀下,在党的阳光沐浴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3)观看后,引出问题:中国梦与个人梦有什么关系?
2.“中国梦”我来追
围绕问题,分小队汇报课外寻访或搜集典型人物活动的成果,分享“追梦人”的启示:
(1)每个队员说出3位把个人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的先进典型。他们可以是当地的模范人物、创业先锋、科研专家、运动员、优秀大学生村官,也可以是网上搜索到的“追梦人”。
(2)讲述让人印象深刻的先进人物是如何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的故事。
(3)交流感悟:“中国梦”与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的关系。
3.“我的梦”我来说
(1)第一章:彩笔描绘明天
热爱绘画的队员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内容:
① 祖国未来更美丽;
② 城市未来更美好;
③ 我们未来更幸福。
(2)第二章:文字描绘明天
伟大祖国未来的多彩面貌,仅靠小画家的彩笔是描绘不尽的,请看第二章:文字描绘明天。(屏幕书页翻至第二章)
配乐朗诵:《2049年的我们》。(屏幕显示全文文字)
(3)第三章:闪光灯闪烁明天
(小摄影师上场)
简介摄影艺术。(屏幕书页翻至第三章,展示该队员摄影作品《明天的我》)
提问:你们认识照片中的人吗?
请未来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军人、营养师、建筑师、书法家、舞蹈家上台发言。
(4)第四章:琴弦奏响明天
未来是美好的,未来是闪亮的,请欣赏中队音乐小社团的队员表演赞颂美好生活的欢歌。(屏幕书页翻至第四章)
(5)第五章:明天会更好
在远大理想的激励下,在我们共同的行动下,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屏幕书页翻至第五章)
音诗画表演:《我心飞翔》。
4.“中国梦”我来写
大屏幕上的书页上还留有不少空白待我们去书写,经过队员们商议,畅想2049,决定用实际行动来为中国梦书写传奇。
5. 单元小结
回顾总结:从小立志,进一步坚定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发的信念。
六、拓展建议
1. 在中队园地布置“梦想树”,把大家的梦想都张贴在“梦想树”上,相互督促,并付诸行动。
4.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四
茂兰完小 李国梅
1《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有感情背诵课文。
5.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喜欢的词句。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小儿A
小儿B 观点:晨近午远
观点:晨远午近
理由:大则近,小则远
理由:凉则远,热则近
学无止境
教学反思:
2《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搜索朱自清的文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来朗诵一下?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2、对比导入: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的感叹的,愿意吗?
3、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①把课文读正确。
②学会六个生字。
③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④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一下③、④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2、齐读词语(播放课件4):饭碗、伶伶俐俐、俳徊、赤裸裸、确乎、涔涔、潸潸、遮挽、罢了、蒸融、何曾。
3、书写词语(同上),互查互批。
4、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5、交流感受:“我喜欢——,因为——。”“我的问题是——。”(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四、指引探究:
课后练习:
①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说一说,尝试着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②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和诗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
2、导入: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的匆匆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划划、点点。
三、品读二、三自然段:
1、学生交流。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
2、品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舒缓低平)
算:我也度过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这段时间留下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齐读,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紧促低平)
写: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几句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读。(听范读想象,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平缓凝重)
3、读“„„但不能平的„„”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追寻、信心,沉稳坚定)
4、教师阐述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5、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五、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六、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2、匆匆
洗手时„„
吃饭时„
默默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遮挽时„„
只有匆匆
躺在床上时„„ 教学反思: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教学重、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出示)萎()秧()番()锻()勃()委()殃()翻()段()脖()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四、文章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第3至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第三段(第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磨难。在不幸与困境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三、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四、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回顾课题,点明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借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是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一用这种方法。
师总结: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板书:人、成人)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早日成为真正的人才。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树
----→ 人
不确定
不确定
寻找水源
经受考验
拼命扎根
独立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教学反思:
4《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课文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二、读课文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请大家先看看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告诉老师你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三、默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
A、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B、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勾画并作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C、全班交流。(既可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极大,也可以从少年顶碗并要作很复杂的表演--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体会。
D、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读出表演的精彩优美、少年的沉着自信以及表演难度之大。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照上面方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观众与演员互相理解的杂技表演。(尤其注意体会老者的宽容和关爱--可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体会,少年的不放弃,对观众的致歉。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阅读感悟,可让他们自由畅谈老者可能对少年说的话及少年当时的心理活动。)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令人终身难忘的杂技表演。(让学生谈谈为什么令人终身难忘。)
四、换位思考,体会文章的感情
1、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或者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2、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谈感悟。
(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五、由文末的省略号去感悟写话
1、请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交流,进一步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助人成功”“永不言弃”等等人生哲理。
3、教师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现场观众和我们读者的感受。由此看来,这也可以说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迪的杂技表演!
六、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你觉得值得积累的好词佳句。
2、选做:写一写读了课文后的感想。板书设计:
4* 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失误--再努力====成功
教学反思:
5* 《手指》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2、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填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1)大拇指:
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2)食指:
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3)中指:
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4)无名指和小指:
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对句子的理解:(1)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五、总结
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读读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出示中心句齐读。)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六、课外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关于团结的名言警。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板书设计:
手指
人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团结就是力量
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人人有用
人人力量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3、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教学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
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说:
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2、体会表达方法:
(1)体会范例: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表达方法 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迁移练习: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 例文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3、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4、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5、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三、成语故事
1、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2、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3、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4、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5.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五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综合版画的艺术特色。
2、结合多种版画技法,创作一幅有情趣的作品。
3、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元素,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综合版画的技能技巧。
教学难点:材质与技法的选择与构思。
教学准备:各种可以制版的材质、油墨、水粉色、调色盘、纸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检查用具准备
二、游戏导入
1游戏,大拇指上涂上少量颜色。(注意控制水分)在一张废纸上印出指印。
①看一看能不能印得出来。
②可多印几个看看会不会发生改变,同桌之间也可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③想一想这种纹理有什么特点呢?
这个就是指纹,指纹在人的一生当中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不同的人指纹相同的概率也很小,大概只有万分之一。所以这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庭证据之一,用来辨别一个人的身份,但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有更先进的方法来辨别。(DNA检测)它的准确度可达百亿分之一。
2、提问:生活中除了指纹之外,还有哪些物质也有它们各自特有的纹理呢?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材料:瓦楞纸、纱布、果皮、树叶……
揭示课题: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三、讲授新课
作品赏析
1、欣赏冯兆平《海静潮初落》观察画面中木纹、网纹的巧妙利用,猜一猜这些特殊肌理效果的制作材料分别用了什么?
2、课本中的学生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对比展示,介绍多种风格与特点的版画作品。
3、你还能发现哪些新奇有趣的制版材料?它们能够运用到哪些形象的表达上面呢?学生间相互交流。
技法研究:综合版画是一种风格多样、技法灵活的版画形式,可以根据画面需要选择多种技法。
四、制作过程
1、画稿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用胶水贴在底板上。
3、印刷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4、完成
五、艺术实践
提出作业要求:根据本组采集到的制作材料,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综合版画的创作。
以组为单位或尝试各组相结合,合作完成作品。
六、教师辅导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七、展示点评
6.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六
教教材--照搬教材 只局限于教材内容 教材上有的就教 教材上没的就不管;
用教材--教学语文的教材有很多 语文课本只是其一 还要从其它渠道入手
例如:由某一句话、某一习题、某一情境引开来......教小学教材就是按照教材讲课不进行课外拓展
而用教材教就是根据教师的课前准备给学生进行一些知识拓展 丰富学生的内涵 发展全能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了呀 一个是“教” 一个是“用” 教者 传播也
不仅仅自己会而且还要授之于人
这就要求要对其熟练掌握并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才能做到授之以渔;否则不就是误人子弟了吗?用者 使用也
只需要了解并能运用即可 这就是学以致用
对自己只需要做到了解层面即可无需过分要求!呵呵!觉得还可以的话你就采我一个 感激不尽!
我想这里的“语文教材”是指学生每学期一本的语文课本吧!个人认为:
教教材--照搬教材 只局限于教材内容 教材上有的就教 教材上没的就不管;
用教材--教学语文的教材有很多 语文课本只是其一 还要从其它渠道入手 例如:由某一句话、某一习题、某一情境引开来......用跟教有很大的区别 教的话会让学生们听不懂
个人认为
有关课本上的一些是有两个必须讲的 一是:小学古诗 小学古诗不管怎么样
先让孩子们自己去理解一变 再给他们讲一下意思 就要求他们去背
二是:小学现代文
应该先让孩子们自己去理解一变
再列出主要内容和字词的理解以及要考到的一些内容
语文课本只是其一 还要从其它渠道入手
简单的说用教材就是把教材当做参考资料 为学生解释教材上的要点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而教教材就是照本宣科 书上有什么就教什么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 是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 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 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
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 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
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
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科学解读课程标准
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一步 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寻求真知
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
并不是什么真知都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内掌握 也不意味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无限制地增长下去 可是
究竟哪些真知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呢 究竟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哪些真知呢 这些并不是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了
而是在学科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之后 以学科课程标准的方式来选择和界定的 因此
对课程标准的的深度解析 是对“用教材教”的目标的设定
自然也是对“用教材教”过程中基本原则的明确
深度研判考试标准
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二步 课程标准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以课程标准为标准 那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低效的
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符合考试标准 从逻辑上讲
课程标准既应该是教材撰写的依据和准则 也应该是考试标准的依据和准则;在实践中 在撰写教材的过程中 虽然会遵循课程标准
但并不意味着教材会百分之百地体现课程标准 正因为不同的教材会各有千秋地体现课程标准 所以鼓励教师要跳出教材开展教学;同样的道理 在确定考试标准和编制考试试卷的过程中 也应该遵循课程标准
但由于对考试功能的界定不一样 考试对课程标准内容的侧重不一样 从而使得不同的考试标准和考试试卷 虽然都会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准则 但各自的要点与特征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可是
到最后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并不是看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适合程度 而是看课堂教学与考试标准的适合程度
因此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有利于课堂教学明确方向 但具体的教学重点还有待于教师对考试标准的研判
深入分析学习过程
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三步 如果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归宿 那么不管是教师 还是学生
都应该牺牲自己的教学个性 牺牲自己的学习个性
来满足教材对教学和学习提出的要求 所以在“教教材”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肯定是痛苦的 教师教学肯定是刻板的
当教师与学生基于“以教材为本”而相互折磨时 彼此之间虽有怨言但却认为这是必须的 可是
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时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成为如何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和建构知识;要帮助学生寻求真知 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前提就是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深入了解 如果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缺乏了解 我们就无法保证为他们提供的课堂教学会有助于他们寻找真知与建构知识 更可能出现的情况
是我们本来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找真知与建构知识 但却事与愿违地越帮越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让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教材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了 但并不等于课堂教学可以随心所欲了
而是希望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因此
这样的转换
既需要教师有从教材中跳出来并反过来驾驭教材的能力 还对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要求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 是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以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课》的教学为例:
传统教法教教材 照本宣科
在第一课时扫清课文字词障碍、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段落层次的基础上 第二课时可以按照震前、震中、震后的顺序讲读课文 重点是震中
通过分析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 感悟人物形象 其他均可以不涉及
而新课程改革则提倡用教材教 这是一篇活生生的作文教学范本
教学时完全不必按照陈旧的模式进行教学 我在教学这课时从正面描写 即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侧面描写
即目击者的口头描述
以及当时的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入手 既抓住了谭老师的人物形象 又指导了学生的习作 一举两得 此外
我在分析当时的环境描写的时候
组织学生对表现情况危急的成语进行了积累 教授正面描写谭老师的语言时
我让学生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思考、分析 谭老师说“快...”谭老师想让学生快干什么 假如我们某一天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们应该怎么做?(快跑
跑不了的躲在桌子底下或某一个角落里)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安全的教育 最后
根据本文的情节
我还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让学生用一幅画、一首歌或者一首诗赞美一下英雄的谭老师 这些环节都是教材上所没有的 是根据教材自己挖掘出来的 我发现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
?? ?? ?? ??
7.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七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性彰显品德课堂的活力
本课教学中谈到的是经济话题, 受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与经济发展没有太多交集, 对经济生活关注也不多。为此, 教学一开始, 我想到学生对饮食比较感兴趣, 便以视频“身边的进口食品”入手, 引导学生随着镜头来到超市的世界食品区, 伴着清新的音乐, 学生看着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 都情不自禁地聊起了自己吃过的进口食品, 一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然后, 我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开展的生活调查, 学生不仅说了调查的物品, 还交流了选择这些外国商品的原因,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外国商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也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着, 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手机为线索, 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到华为手机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不断加深学生对互通有无的认识。
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活动性焕发品德课堂的魅力
“走进新闻直播间”、“真假猜猜猜”、“知识大抢答”这是品德课堂中的三大活动, 或创设情境, 或提出话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进而与老师互动, 与同学互动, 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探究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领悟世界各国在互通有无中共同发展。新闻播报重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并在播报中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即是说, 活动中学生看新闻、听新闻, 自己播新闻、老师播新闻, 随着播报新闻,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制造已经走出国门, 走向了世界, 一种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课程结束时, 我开展了“知识大抢答”的活动, 将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名称、过程及作用三方面进行渗透, 活动的形式充满竞争的意味, 而内容上既有书本的, 也有补充的, 既有较远的, 又有较近的, 弥补了教材中部分素材信息不新的不足。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开放性展现品德课堂的个性
(一) 用好教材资源
我对教科书上的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 在原始性的资源基础上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并依据新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和重组,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新确定了教学的结构和流程, 将《南非世界杯上的“中国制造”》、《外来词》、《世界贸易组织》等教材资源变成教学的有力支撑, 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二) 用好信息资源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如中国制造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中国制造的优势与困境、我国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互通有无的发展史, 等等。面对众多的信息, 40分钟的课堂该如何取舍显得非常关键。在课堂教学中, 我紧扣目标, 围绕重点和难点筛选资源, 如:在“真假猜猜猜”揭晓答案之前, 给学生提供了一份资料、一张漫画、一个数据, 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辨, 使学生对中国制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认识到我国虽是制造大国, 却不是真正的制造强国, 我国需要掌握核心技术, 走“中国创造”之路, 由此领悟到自我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其次, 进行资源的转化, 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用图文或录像的方式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静为动。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思辨性凸显品德课堂的深度
在现在的社会中, 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为“中国制造”而自豪的层面, 认识不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 认识不到中国在制造业上存在的不足, 显然是不够的。对此, 我设计了“真假猜猜猜”的游戏环节, 让学生在游戏中辨一辨“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更是一个制造强国”这句话的真假对错。答案不是我简单地告知, 而是出示相关资料:中国工厂生产苹果手机, 中国只获得了极少的利润。就此,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中国制造所获的利润这么低?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中你发现了什么?由此, 学生在猜测真假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受到碰撞, 由“真”到或“真”或“假”, 再到“假”的统一认识, 自主的思辨让学生的认知及情感不断得到深化。在随后阅读“2014年世界最佳品牌百强榜”资料时, 在看到中国企业身影时, 学生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倍感欣慰, 同时也在最新时事热点“中国制造2025”的引导下, 内心深处更是种下十年“制造强国梦”的种子。这一教学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步步深华, 凸显出品德课堂的深度。
本课教学时突出了品德课堂的“四性”, 将生活资源、课程资源等引进课堂,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辨, 在思辨中深化自己的认知, 得到情感的体验,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收获了品德课堂教学的一份精彩。
摘要:在品德课堂中, 要收获精彩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如何去开展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品德课堂, 需要教师把握品德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本文主要就全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赛课一等奖课例《我们互通有无》的教学来对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的“四性”进行探讨。
8.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八
1.抄写句子,注意规范、端正、整洁。(2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夜,迎来光明。
( ) ( ) ( ) ( )
3.将下面词语补充完整。(4分)
落( )而逃 语重( )长 死得( )所 无( )无故
4.加点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3分)
A.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B.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C.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D.最和汤姆“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听了航天员的报告,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B.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教导常常浮现在我眼前。
C.夏天的承德,真是我们纳凉避暑的好季节。
D.我们要发扬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6.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3分)
A.长城仿佛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B.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C.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D.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7.把下面的诗句、格言补充完整。(6分)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前一天晚上他问过肉店的伙计,伙计告诉他,信应该丢在邮筒里,从那儿用邮车分送到各地去。邮车上还套着三匹马,响着铃铛,坐着醉醺醺的邮差。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贝的信塞了进去。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1.凡卡“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是因为( )。(2分)
A.凡卡的皮袄已破败不堪,抵御不了寒冷,他索性不穿。
B.凡卡顾不得披破皮袄,急切地想把信送出去。
C.莫斯科不比乡村,并不寒冷。
(二)北国丁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仑美奂。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一片片的。那花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以热情,以想象。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花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句:“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丁香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绽放在北方寒冷的气候中,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更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正因为如此,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
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
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1.在正确的读音上打“√”。(4分)
四、习作。(30分)
作文题目:感谢
9.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九
时间:2013年2月22日 地点;阅览室 中心发言人:张连荣
内容:第二课 三亚落日
第三课 烟台的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5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6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8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
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由“教材中心说”向“开放教材”转变;由“教师中心说”向“师生合作”转变;由“单一的知能传授”向“语文综合性学习”转变。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语文教学就变得复杂了。学生能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呢?很多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会出现问题的多元性,有的可能脱离了教育的价值。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学生的问题不可能都得到解决,那么问题也就成了形式。问题的多元性也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弄得七零八落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得到的沉痛的教训。用一句通俗的话说:“饺子好吃,馅难包”。
让学生带着教育者的问题来学习,教育者的问题仅扣教育价值,线条明确,问题精炼,操作易行。学生抓住了教育者的问题也就抓住了教育的主要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反思是,本来语文教学很简单的事,为什么要弄的烦琐复杂,使教师没了抓头,也使学生没有了抓头。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语文教学如果缺少了问题线索,显然教学难以实施。语文教学的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
目标,问题的设计,要步步为营,但不是越多越好。因此,语文教学的设计,必须用问题把课堂教学穿起来。语文教学问题应该以教育者的问题为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允许有学生自己的问题,但学生的问题是为了解决教育者提出的问题
教法学法:自学辅导法,朗读法 讨论法
课时划分:
10.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十
一、单元主题: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负数的认识,负数、0、正数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四、重点难点:
重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难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
六、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认识负数
第二课时:负数的比较大小
11.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篇十一
得 分
一、巧填成语。
⒈填叠词。
计较 忠心 风尘 千里
衣冠 大名 文质 人才
⒉ 填恰当的字。
如洗 如归 如流 如土 如山
如年 如焚 如瓶 如鼠 如簧
⒊根据意思选填成语。
天涯海角 不毛之地 天壤之别 高山峻岭 一字千金
山穷水尽 无米之炊 顶天立地 一日三秋 一步登天
最遥远的地方 最悬殊的区别
最昂贵的稿费 最荒凉的地方
最短的季节 最难做的饭
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一个数,组成成语,并使各等式成立。
步登天 + 面玲珑 ﹦ 霄云外
触即发 + 亲不认 ﹦ 窍生烟
体投地 - 毛不拔 ﹦ 通八达
花 门 - 面 = 令 申
二、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提心掉胆( ) 错手不及( ) 穿流不息( )
喜出忘外( ) 无微不不致( ) 全神惯注( )
不记其数( ) 情不自尽( ) 身临奇境( )
三、按要求写成语。
⒈填上表示动物名称的字,组成成语。
亡( )补牢 飞( )扑火 ( )刀小试 童颜( )发 金( )脱壳 门可罗( ) ( )肠小道 浑水摸( )
⒉填上与人体有关的字,组成成语。
尖( )猴( ) ( )开( )绽 ( )枪( )战 劈( )盖( ) ( )( )相照 扬( )吐气 ( )高气扬 千钧一( )
⒊填上反义词组成成语。
顾( )失( ) ( )腔( )调 ( )口( )声 同( )共( ) 损公( )( ) 弃( )图( ) 弄( )成( ) 化( )为( )
⒋写出表示“快”的成语。
看书快 吃饭快 走路快
变化快 时间快 回答快
⒌春回大地,景色格外美丽。(写出表现美好风光的成语:
⒍老师终于要带我们去游览向往已久的井冈山,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写出表现激动、喜悦心情的成语:
⒎方亮与持刀歹徒英勇搏斗,捍卫了人民的利益。(写出表现英雄行为的成语:
四、把下面的成语跟相关的历史人物连起来。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程门立雪 完璧归赵 闻鸡起舞 画龙点睛
张僧繇 祖逖 勾践 廉颇 杨时 蔺相如
五、读下面的成语,想想每组中带点字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说明序号填入横线。
A、没有相同 B、两个相同 C、三个相同 D、全部相同
(1)左顾右盼 顾全大局 奋不顾身 瞻前顾后 “顾”字的意思
(2)举不胜举 举例说明 举世闻名 举国上下 “举”字的意思
(3)身临其境 居高临下 如临大敌 临危不惧 “临”字的意思
(4)引人入胜 举不胜举 战无不胜 转败为胜 “胜”字的意思
六、先把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空。
①风( )雨顺 ②( )头丧气 ③口若( )河 ④眼花( )乱
⑤阴谋( )计 ⑥雅( )无声 ⑦惊涛( )浪 ⑧夸夸( )谈
第( )个词语可以用来比喻口才很好,善于辩论。“洋洋得意”跟第( )个词语意思相反。
七、从方格里的某一字开始,一次走遍所有的字,而且经过的路线不重复,正好成为首尾相接的五个连环成语。(用箭头在谜宫中连一连)
人 老 下 月
定 胜 底 捞
涯 天 海 人
海 角 人 山
八、请在下列成语中选用6-10个成语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
无济于事 闭耳塞听 肆无忌惮 掩耳盗铃 情同手足 历经沧桑 啼笑皆非 忘恩负义 无可奈何 忍无可忍 委曲求全 &nbs
12.六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篇十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3,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4,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5、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6、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7、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8、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9,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10,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
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1,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12,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1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14、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15,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16,月相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17、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成因有火山喷发说、撞击说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8、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9、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0,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2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2、月食的成因。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23,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24,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25,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6,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27、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8、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天津
四、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 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
29、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30,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如:(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31,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2,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33,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卫生、美观。过度包装: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增加消费者负担、增加垃圾量、造成环境污染。过度包装既浪费了纸张、木材等宝贵资源,又增加了垃圾量产生环境污染,同时还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真是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改变消费观念,购买绿色环保的商品包装,坚决抵制过度包装。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34,减少商品的包装以及废弃物品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量。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35,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很多,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36,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垃圾分类、分装并不难!只要我们人人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塑料、玻璃、金属、橡胶„„
37,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要节约用水。节水小窍门有:洗漱时应缩短用水时间,用完后立即关闭用水器具;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不要定得太高。洗澡要学会调节冷热水比例;尽可能先从头到脚冲洗一遍,然后全身涂香皂冲洗,最后一次冲洗干净,不要单独洗头、洗上身和洗脚;洗澡要专心致志,抓紧时间,不要悠然自得。厕所 发现漏水器具应及时修理;垃圾不论大小,都应从垃圾道清除,而不应从便池用水冲掉。如果厕所水箱过大,可以在水箱里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以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
一水多用: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养鱼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收集洗衣、洗菜后的废水冲厕所; 最好先用纸把餐具上的油污擦去,用热水洗一遍,最后才用较多的温水或冷水冲洗干净;
38、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39,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最终会流向河流、湖泊,我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环境。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种叫“格栅“的装置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污水经过处理,一般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还有一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是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饮用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六年级下册科学备课】推荐阅读:
六年级下册作文备课11-24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07-02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10-20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书11-18
苏教版六年级上下册表格式备课教案12-11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6-10
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卷面分析07-16
江苏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7-17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8-20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