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10

咏雪 教案教学设计(共11篇)

1.咏雪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咏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古文,背诵小古文。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背诵小古文。

教学难点:

理解小古文的意思,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一读课文。

指名读词语。听老师朗读小古文,根据文意断句,齐读、指名朗读。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预设:融洽欢快轻松。你们家有没有讨论过什么事情呢?预设:李尚憬爸爸寒雪日内集,与儿子讲数学。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③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5.五读课文能背诵。

三.作业

.给爸爸妈妈讲述小古文的意思。

2.背熟小古文。

2.咏雪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中的一联。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敬远,是陶渊明的同祖弟,二人的母亲又是姐妹。辛丑年(401)冬,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他在丁母忧家居期间,与敬远同宿,二人一起读书、耕种,志趣相投。诗人借赠敬远抒写自己甘愿固穷守节、隐居躬耕的情怀。诗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四句,描写岁暮雪景:一阵阵凄厉呼啸的冬末寒风吹过,天色越来越暗淡阴沉,这时雪花便飘落下来。雪下了一整天也没停止。诗人侧耳倾听、听不到一点风声、雪声和别的声音,天地间一片沉寂。他怀着好奇心向窗外一望,映现在眼前的,竟已是一片晶莹洁白的世界。“倾耳”一联,上句写雪落无声,反而使人仿佛听到这漫天飞舞的雪花发出沙沙的声音。这样写,奇妙地表现出雪中乡村原野带着一些神秘感的宁谧、静穆氛围。钱钟书先生评说宋代诗人王禹偁《村行》“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时说过:“‘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宋诗选注》)王禹偁所运用的这一手法,陶渊明早就成功地运用了。下句仅用五个字,就描绘了雪花轻盈洁白、明亮耀目的状态质地,落笔轻淡自然,简洁传神。这一联诗还传达出诗人在降雪时“倾听”“瞻望”的动作及其细致微妙的感受,又从诗人对白雪的喜爱,暗示其清白高洁的人品志趣。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只十字,而雪之轻虚洁白尽在是矣,后来者莫能加也。”清代沈德潜《古诗源》说:“渊明咏雪,未尝不刻画,却不似后人粘滞。”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说:“真觉《雪赋》一篇,徒为辞费。”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这是南朝刘宋时的诗人谢灵运《岁暮》诗中的一联。此诗是谢灵运晚年的作品,抒写他在岁暮中感受到环境险恶、人命易逝、壮志未酬的忧愁苦闷。诗中“明月”这一联,描写明月照射在天边的皑皑白雪之上,北风猛烈地呼啸,发出悲哀的声音。上句“明月照积雪”,直写眼中所见,从颜色上落笔,使天空月光与地上雪光相互映照、激射,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感受。下句“朔风劲且哀”,直写耳中所闻,“朔”“劲”“哀”三个字,准确有力地表达出岁暮寒风迅猛之势、凄厉之声与寒冽之威。上下句相互烘托,读者感受到的这一幅冬夜雪景,不是柔和清润、恬静优美的景象,而是萧瑟凄清、寒凛惨烈的了。梁代诗论家钟嵘《诗品序》中把这一联诗推誉为“古今胜语”之一,并指出它的好处是“直寻”,即直接表现出对自然景象耳闻目见的真切印象和感受,是很中肯的。这一联诗正是诗人谢灵运即目所见之景与内心忧愁悲凉之情,天然凑泊,契合无间。谢灵运写景,一向以精细工致的刻画见长。这一联却是大笔勾勒,写意传神。“照”“哀”“劲”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功夫,却能返于自然。从描绘雪景的角度来看,以“明月”映衬,再以“朔风”渲染,光强声烈,震撼人心。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说诗碎语》中赞赏这联诗“天真绝俗”,又在《古诗源》中将它与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一联并称为“千古咏雪之式”。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中的一联。居士,在家奉佛之人。这位姓胡的居士是王维的朋友,家境贫困,王维曾周济过他。在寒冬雪夜里,诗人怀念这位虔诚奉佛的寒士,写了这首景清情真的诗。王维的写景诗,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这首诗描写雪景,就表现出这些特色。诗的首句“寒更传晓箭”,先点出寒夜将尽,天已拂晓。接着,“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四句,写他隔着窗户,忽然听见风吹竹响之声,于是他打开房门,向外一望,但见远远的山峰上,已积满了皑皑白雪。眼前雪花仍漫天飘洒,深巷中一片寂静;自家宽阔的庭院里,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这四句诗,历来深得诗评家的赞赏。有人认为前二句好。例如,清代张谦宜说:“得蓦见之神,却又不费造作。”(《统斋诗油炙》卷五)潘德舆也说:“咏雪之妙,全在一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而全是雪声之神。”(《养一斋诗话》卷二)洪亮吉却认为:“古今咏雪月一诗,高超者多,咏正面者殊少。王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可云咏正面矣。”(《北江诗话》卷一)王士祯既说前二句“最佳”,又说后二句“最佳”(《带经堂诗话》卷十二),看来他实在难分高下。在我看来,他们的意见各有精妙之处。前二句从惊闻风竹之声写到开门见远山积雪,确实自然真切地表现了“雪声之神”与诗人“蓦见之神”;而后二句,诗人不回避正面写雪的困难,先写雪花漫天飞洒的动态,再写深巷广庭、满地积素的静态,从而勾勒出一幅城市晓雪图。四句诗一气呵成,衔接紧密、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风声、竹动、雪飞、巷静的感知过程。可谓刻画而又浑成,正面描写却不黏滞,句句自然工妙。

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五言律诗《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的颈联。卢某,不详其名字,他是杜甫祖母卢氏娘家人,杜甫表弟在其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四,曾任侍御。大历四年(769)冬,湖南观察使韦之晋卒,卢从韦甚久,故由他护送韦的灵枢回京。杜甫当时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曾作诗送行。今夜大雪,诗人在舟中想念这位护灵北行的表弟,又写了这首诗,抒发对亲友的一往深情。而诗的首联:“朔风吹桂水,大雪夜纷纷。”正面点出此夜寒江大雪,是泛写。桂水,即湘江,因从广西桂林流入,故又称桂水。颔联:“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据清人黄生说:“当云:暗度了南楼月,寒深了北渚云。谓雪暗之寒之也。”他还认为这一联是“写彼地之雪,意中想象,妙在“不摹雪之状、而写雪之神”,“月言‘暗度’,明韦之不存也。‘北渚’,卢归途所经。云曰‘寒深’,忆卢之寥落也。’此意直述,必费周折,妙在只就景中见人、见事、见情。意到笔随,诗来神助”(《杜诗说》卷五)。宋人赵次公等却说:“南楼、北渚,盖潭州实有之。”(《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卷之六)认为杜甫这两句写的是潭州雪景,即是诗人在舟中远望所见岸上之景。清人杨伦《杜诗镜铨》卷二十评这两句“只写意,高绝”。颈联二句,诗人转而写他在舟中所见所闻所感受的雪夜近景。《杜诗镜铨》引张上若评语云:“烛因风斜,乃近见有雪,此雪之始集也;舟上雪厚,则不闻有打篷之声,此雪之多积也。此雪景人所不能道。”赏析十分细致精妙。杜甫这三联诗写夜雪,由正面泛写到虚写远景,再用暗示手法表现对夜雪的视听感受,一联比一联精彩、传神。除“大雪夜纷纷”一句明写外,其他五句都不着迹象,更不黏滞,却呈示出夜雪中月暗云寒、风吹烛斜、雪压船篷的情状,诗人感觉之敏锐,观察之细致,表现之精警自然,令人惊叹!前人极推崇颈联。黄生说:“即事形容,情中景,景中情,融成一片,无像可窥,此之谓化境。”《杜诗镜铨》引方虚谷语云:“舟重竟无闻,可谓善言舟中听雪之景。”仇兆鳌说:“此画工所不能绘,直是化工之笔。”(《杜诗详注》卷二十三)朱庭珍将王维“洒空”“积素”一联与杜甫此联并举,认为:“一写城市晓雪,一写江湖夜雪,亦工传神。”(《筱园诗话》卷四)

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夜变尽沧浪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七言古诗《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中的一联。欧阳修在做颖州太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用体物语,即限定“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字,皆请勿用”,他自己写了一首咏雪诗。苏轼这首咏雪诗,就是学欧阳体,刻意练习体物之作,写于嘉祐四年(1059)冬、诗人24岁南行途经三峡时。诗一开篇,便展现一幅江峡雪景:“缩颈夜眠如冻龟,雪来唯有客先知。江边晓起浩无际,树杪风多寒更吹。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方知阳气在流水,沙上盈尺江无澌。随风颠倒纷不择,下满坑谷高陵危。江空野阔落不见,入户但觉轻丝丝。沾裳细看巧刻镂,岂有一一天工为。”诗人放笔纵意,自由挥洒,描绘了雪前天气寒冽、雪中江边沙上一片银白,寒风摇撼树梢,但流动的江水仍有暖气,江上看不到一片流冰;又写到雪花纷纷,填满了坑谷高丘,但江空野阔,它们一落下来就消失了,只有少数吹入屋内的,就像轻细的柔丝;诗人仔细观察沾在衣上的雪花,不禁惊叹天公竟能刻镂出如此精美的花朵。诗人观察敏锐,想象丰富,所以他能捕捉住各种生动形象表现江雪多样情状、意态。尤其是“青山有似少年子”二句,把青山比喻为一位翩翩少年,却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容颜,原先水青色的胡须,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个拟人的比喻十分新鲜活泼,幽默风趣,想人所不敢想,发人所未能发,显示了青年苏轼独创的艺术才华。在这十四句诗中,诗人竟然没有使用人们咏雪时常用的盐、玉、鹤、鹭、絮、蝶、飞、舞等喻象,也没有用皓、白、洁、素等字;更显出他因难见巧、越难越巧的艺术功力。清代汪师韩评这首诗:“岩壑高卑,人物错杂,大处浩渺,细处纤微,无所不尽,可敌一幅王维《江干初雪图》。”(《苏诗选评笺释》卷一)元祐六年(1091),苏轼到了欧阳修曾经作《雪》诗的颖州聚星堂,又写了一首“禁体物语”《聚星堂雪》,诗中写道:“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初行雪。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句句写出小雪景象,不用体物语而体物传神精妙,正如汪师韩所评:“赋雪多以悠扬飘荡取其韵致,此独用生剥之笔作硬盘之语,誓脱常态,匪徒以禁体物语标其洁清。”(《苏诗选评笺释》卷五)

姮娥携青女,一笑粲万瓦

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秘书省冬夜宿直寄怀李德素》诗中的一联。此诗是元祐三年(1088)黄庭坚任著作佐郎冬夜宿值秘书省时写的。李德素,即李楶,舒城(今安徽潜山县)人,超尘出俗,长期隐居龙眠山,是黄庭坚的友人。此诗写他对李德素的怀念。诗中写冬夜雪景,只有这一联。姮娥,即传说中的月宫仙女嫦娥,又称素娥。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唐代诗人李商隐七绝《霜月》,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之句,将秋夜霜月交辉的美景想象为青女、素娥不畏环境清冷,互相争妍斗美。诗人以奇丽的幻想,把秋夜的静景写得极富生趣,更使无生命的霜月成了一种在幽冷环境中生机勃勃的精神美的象征,显示出诗人对秋夜霜月独特的诗意感受。黄庭坚这联诗即从李商隐诗联化用而出,但他作了创造性的发挥。他将冬夜雪月交辉照亮宫殿楼台万片屋瓦的景象,想象为姮娥携同青女互相嫣然一笑,又独具匠心地把形容词“粲”字用作动词,于是清冷的冬夜景色环境,就转化为光明璀璨、瑰丽神奇、引人遐思的动态画面。黄庭坚笔下仙女嫣然一笑的意象,比李商隐诗说她们“俱耐冷”“斗蝉娟”更生动、更富于视觉感,更迷人!而且,黄庭坚只用了十个字,也比李诗精练。这是黄庭坚善于学习借鉴前人名句、擅长“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一例。这种借助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凭虚构象的写法,无须如实地描绘雪月交辉情状,却能从虚处传达出雪月交辉神韵,使雪景闪射出神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3.咏雪 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文字词。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地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拟它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似、差、拟、奕。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

/ 3

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的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请生翻译全文。)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概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家也表现很不错。现在我们请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下请同学来复述。(男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来复述故事,可先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生写,师提示,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三分钟后,请生复述。

明确: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谢道藴回答说: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其实,在文章的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涵盖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把它用简图画出来吧,一起画。)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师:好,虽然时隔今日已经很久了,但通过图画对当时他们咏雪的事情却一目了然了。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得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

生齐:笑乐。

师: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俩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师:谢太傅对他们俩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

/ 3

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师: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②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师: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4.《咏雪》教案2 篇四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

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

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

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默写课文。

五、课堂练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①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语:对„„说。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与儿女讲论文义()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若令月中无物()

短文

(二)中也有一比喻句,写在下面分析其好处。

比喻句: 好处:

六、阅读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七、布置作业: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初一语文《咏雪》教案 篇五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感悟多样丰富的亲情组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但是基于本文的体裁和题材,学习本课还要积累文言知识,赏析有意蕴的语言,挖掘古文的文学魅力。 学情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对于大多没有看过柳絮的学生来说,仅从文字上去感受还不够,因此要配以课件展示。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通过研读,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4.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出示刘禹锡的《乌衣巷》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与节奏

2.指导朗读

指名读,自由读

强调字词读音

3.朗读、疏通

小组分角色朗读。找三组试读,说明处理人物语气的原因

通过问题,强调勾画重点词

(1)人物之间的关系?

兄子、亦

(2)一家人在干什么?

儿女、讲论文义

(3)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内集

(4)讲论的主要事件?主讲人出了什么题目考大家?何以有此考题?

何所似、俄而、雪骤

(5)答案分别是什么?

拟、未若、因

4.检查翻译情况

5.根据板书背诵

三、品评文质,体悟雅韵

质疑:

1.家庭氛围如何?为何要谈论诗文?

2.比较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文中两个比喻句,作者认为哪个更好?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归纳:

撒盐空中:形似

柳絮因风起:神似(展示柳絮视频)

白雪纷纷明明是严冬之景,却拟合了清新春景。

中国文学讲究含蓄之美,意蕴之美

四、拓展练笔

展示例句,展示图片

学生试着写一两句写雪的有意蕴的句子?

五、小结、作业

将练笔记录在摘抄本中 适当讲解,点出诗中的“王谢”家族。

范读

正音

指导分组,明确要求

6.《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大度、有生活情调。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自信。

六、展读

1、阅读短文《徐孺子 》,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好在哪里?

把月亮比作眼睛,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7.咏雪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才女——谢道韫,《咏雪》记载了她的非凡的才思,有趣的是在文章结尾处作者特别介绍了谢道韫是“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很值得回味,作者为什么特别交待谢道韫的身份呢?它很给人启示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自由。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褒扬管宁淡泊名利。

你知道吗?这两个小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也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咏雪》

二、走进编者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三、朗诵课文,读懂文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1)给黑体字注音

雪骤 何所似 差可拟

柳絮

无奕女 王凝之(2)读准节奏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圈画出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①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谢太傅即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胡儿即谢朗,谢安的哥哥谢弈的儿子。

兄女即谢道韫,谢安哥哥的女儿,王凝之的妻子 王凝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可见这不是普通人家。

谢家还有几个后辈,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如大小谢,谢脁以及他的叔叔谢灵运,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山水诗一派就是他们家所开创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所写,很有名!后面的“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谢脁写的,清华大学的名字就从这来的。“水木湛清华”描绘的是傍晚时候,鸟飞到树林中唱歌,水很清,湛蓝湛蓝的,旁边的树木的倒影映到水中。“一生低首谢宣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这些诗句可以知道李白非常推崇谢家祖先及谢灵运、谢脁两位诗人的。我们再看一些文章,写谢安的,作为旁证,来了解下谢安这个人物。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雅量》)

可以知道这个人气量大,很镇静!你看他在下围棋听到前方捷报的时候: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相局。客问淮上利害。大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雅量》)

②主要人物是谁?他们谈论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谢太傅、谢朗、谢道韫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①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内集”“欣然” “未若”“大笑”这是一个和睦、民主、自由的家庭。有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②你从字里行间能否看出人物的一些特点?

谢太傅平易近人,豁达开朗,谢朗、谢道韫机智聪明,有才华。

③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宋代诗人蒲寿宬(音同“成”)曾赞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可见其钟爱之深。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

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盐过细而无形了)、轻盈之雅(盐虽轻却太俗)、文学之韵(诗文中常见柳树之姿,折柳之情,却无从寻到赞美盐的词句)。简简单单几个字就从形、神、韵三个层面展现了雪的美态

④古人有许多咏雪的诗句,你帮助分析一下,看看他们写得好不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一千个作者也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时间不同,个人的性情、心情不同,即使面对同一种事物,感受也会有所不同。⑤.课文背诵:

五.归纳主题,盘点收获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

学了这篇短文,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六、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8.《咏雪》教学设计[模版] 篇八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学习难点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1)借助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共同翻译。

补充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物品名称、计量单位要保留。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补:补充省略的词语和句子成分。

删: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 地点:家里 人物:谢太傅、儿女们 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

提问: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

四、问题探究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谢太傅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在谢道韫回答之后,“公大笑乐”。

2、合作讨论: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明确:“撒盐空中”——盐的颜色与下落之态都跟雪接近,比喻很恰当,但是,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柳絮因风起”——不仅比喻贴切,表现出雪的轻盈之态,既有美的意象,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更深刻。形、神、韵兼备。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五、拓展思维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发挥想象,写出一两句形容雪的比喻句。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句子写在书上。例:1.雪如花瓣在空中翩翩起舞。2.鹅毛大雪,漫天飞舞。2.列举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六、看关键字背诵

寒雪日 讲论文义 欣然

板书: 咏雪

盐:色、形

柳絮:色、意境(春意)

比喻形象

9.《咏雪》教学反思范本 篇九

生2:我觉得“未必柳絮因风起”说得好,有意境,有诗的味道,“撒盐”太生硬,“柳絮因风起”令人想到了雪莱的诗“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对比“撒盐”,可谓妙不可言。(正在探讨时,窗外风起云涌,不一会儿大雪纷纷,学生立刻哗然,纷纷向外面望去)

师:“真是天公作美,为我们的课堂营造了一个浪漫场景”。(同学笑)“大家不要错过实地观赏之机,看看到底‘大雪纷纷何所似’会不会有更好的比喻?”(生聚精会神地观察,并以小组形式讨论起来)

由于天气突然变化,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但教师并未制止学生的“溜号”行为,而是将教学内容与环境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感知课文内容。可谓“巧夺天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上可见,教学机智实际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折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理智地思考,才能让机智的灵光不断地闪烁于课堂,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才得以相互提升。

思考: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教学机智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冷静面对,善于思考,寻找对策

课堂上经常有偶发事件。如果教师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偶发事件,不能让理智战胜情绪,意气用事,便会错过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的机会。因此,教师面对偶发事件,应该冷静应对,积极思维,随机应变,借机施教,化解尴尬。

二、真诚肯定,化解矛盾,因势利导

真诚是教师有效运用教学机智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课堂上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如果教师只一味地训斥,只能破坏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得不到安全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意外的说法或行为,采取幽默的方法,以真诚的爱心既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化认识。

三、机智灵活,随机应变,柳暗花明

10.《咏雪》教学反思 篇十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课前,我预设是:以诵读带领学生疏通文意。首先,听朗文。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朗读节奏,并整体感知课文。随后分小组齐读,找同学示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读错的字,然后就写在黑板上,读完后给他们纠正。然而,由于我的疏忽朗文出现错误,同时多音字板书时没有将词语书写出来。没有做到严谨教学。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我认为很有必要。读了几遍课文,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知。

随后进入到了“译读课文”环节。我原本设定,先让同学提出预学阶段不理解的重点字词由学生协助讲解,随后小组讨论通篇文章的翻译。这样可以培养了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是因为紧张看错时间,将学生展示时间缩短;同时又没有将“咏雪”的精采句子进行解析。随着铃声的响起,就不得不中间掐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11.《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篇十一

绵竹市板桥学校 陈正萍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朗读文言文方法,熟读课文。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文词语,“讲论文义”、“俄而”、“骤”、“欣然”、“未若”、“因”、“差可拟”。

3、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与运用,理解比喻中神似的重要性。

(一)过程与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疏通文意。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师平等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

3、通过多媒体感受雪的形、神,分析理解比喻句。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文章温馨的家庭氛围,懂得家庭亲情和谐的重要性。

2、认识到家庭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热爱家庭亲情、维护社会和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朗读训练

2、理解文意

3、修辞方法比喻的运用,美句赏析

4、了解比喻的形似与神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积累的古代诗歌的咏雪诗句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咏雪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古代家庭,看看两位古代儿童对纷纷大雪做了怎样的描绘。<二>探索新知

1、关于作者和《世说新语》的介绍 学生通过看课下注解了解文学常识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朗读前先讲解文言文朗读要点。

课件呈现文言文朗读要求:文言文朗读要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

2、扫除字词障碍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音掌握情况

抽一位学生读课件呈现的重点字音,学生评价,课件再呈现正确注音,学生齐读。字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柳絮(xù)无奕(yì)道韫(yùn)学生自读课文,再抽一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点拨要读好文言文,断句是关键,也就是节奏停顿。

课件呈现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学生齐读全文

3、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疏通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课件呈现),抽学生解释,学生评价,课件呈现答案。大声读一遍。

(1)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解诗文)(2)俄而雪骤(不久)(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比拟)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抽学生朗读课文翻译,教师修正。

4、分析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根据记叙的要素理清课文内容 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

人物:谢太傅 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学生再读注解,理清人脉关系,感受高雅的家庭氛围。学生再读课文,感受温馨的家庭氛围

5、探究学习赏析句子 看画面,感受情景 找出句子,分析妙处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学生评价两个句子 教师点拨:

明确: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基础。柳絮给人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你认为作者偏向于哪一句?

从补充谢道韫的身份看出,作者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成语“柳絮才高”,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比喻 形似--神似

例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运用修辞的作用:形象生动 <三>、拓展延伸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抽生说意思,讨论:体会到什么?)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四>课堂小结

师:本文短短71个字,却为我们塑造了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气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谢道韫的聪慧。通过两句比喻句相信“雪”在同学们心中也已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撒盐空中(形似)

上一篇:专业认识实践会计下一篇:PPT比赛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