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

2024-10-22

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共10篇)

1.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 篇一

提高某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也为我区今后的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一、我区自主创新能

力评价

一是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评价。我区只有27万人口,迄今为止只有2所高完中,1所职业高中,没有大专院校,前学历是大学本科以上的人员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十分有限,且大多分布在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真正处在自主创新第一线——企业的更是寥寥无几;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总量少,素质不高,发展潜力不大。总体看来,我区可以用作自主创新的人力资源十分匮乏。经济资源存量,主要反映我区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公共财政能力。,我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9.0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达到1.23亿元,较之“九五”末取得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仍然较弱,加之我区财政硬性支出大,负债较多,政府可用于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资金几乎为零。所以我区经济资源也非常短缺。

二是技术创新活动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指企业的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技术推广等活动,该指标可用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经费投入来衡量。我区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落后、管理较差,素质不高,普遍面临融资难、人才引进难、新产品开发难、市场营销难等四难问题,仅能勉强维持经营,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资金十分有限。现有大型企业仅有南桐矿业公司、煤炭集团、福耀玻璃等少数几家、兴隆煤田和关坝电厂正处于在建阶段。我区现有大型企业大多利用原有技术和设备,没有明显的技术革新行为,如南桐矿业公司火电厂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遗产,技术已经落后,采煤设备也大都采用原有设备,缺乏革新。福耀玻璃只是在我区设立了生产线,没有技术开发中心,技术革新的投入力度不大。

三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评价。我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煤炭产业主要以卖原煤为主,即维持在简单的开采—运输—销售阶段,产业链条不长,煤炭开采以人工开采为主,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总体来讲煤炭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能力维持在300万吨左右,没有大的增长。维护安全的技术落后,设施设备不全,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缺乏根治之策。煤炭资源逐步枯竭,开采逐步向地下深入,开采难度加大,现有采煤技术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堪忧。煤炭采空区治理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污染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停留在粗加工阶段,技术含量普遍较低,附加值不高。

二、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一)在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选择上,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

我区是人口小区,经济穷区,技术落后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开花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煤电产业自主创新的重点选择:一是采煤技术,重点是提高采煤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二是煤炭洗选技术,发展用水少,污染小,效率高的洗选技术;三是煤电节能降耗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提高自动化程度,尽量减少污染。这几项技术中又以煤电节能降耗技术最为关键。

材料产业自主创新的重点选择:一是采矿技术,如镁矿、石灰岩的开采技术;二是加工技术,尤其是精加工技术。其中又以精加工技术最为关键。

医药化工产业自主创新的重点选择:一是药材的栽培技术;二是加工技术,尤其是精加工技术。其中又以精加工技术最为关键。

旅游产业自主创新的重点选择:关键是旅游商品研发技术,比如猕猴桃的储藏、深加工技术,方竹笋深加工技术,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等。

(二)在自主创新的途径选择上,要着力依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由于我区自主创新体系不健全,人才和资金皆匮乏,加之科技发展形势逼人,要依靠原始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度很大,所以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要紧紧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加强政府引导、明确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主动向市内外高校、企业、研究所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借力,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吸引人才,大力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为我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一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再培训,使之顺应新的形势;二是鼓励本区大学生回区干事;三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进区外人才;四是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五是建立人才沟通机制,给广大人才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便于人才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六是建立领导联系重要人才制度,从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政

治上鼓励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的重大战略,但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不是政府,因此,要将国家战略化作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行为就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完善考核制度,提高政府领导自主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完善

有关行业协会,政府与有关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协会——企业互动的管理模式;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尤其是站在自主创新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意识。(

2.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欲望,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伴随着1983年开始的教育改革,美国经济再次崛起,可见,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作用尤为突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最新要求: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体会。

一、用“激情”的方式生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为2002年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题词是“数学好玩”。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让他们对数学课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1. 利用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克服困难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一个学生对事物没有好奇心,就不可能有新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问导入,即提出合情合理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再如习题引入、实践导向等,都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利用科学故事、数学史话、数学趣闻,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欲望。

2002年国际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法国数学家洛朗·拉福阁(菲尔兹奖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誉)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如下观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讲清数学知识、问题的来源和历史,以及这些知识、问题与别的知识、学科有什么关系,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枯燥,数学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概念、定理、定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凝聚着许多先辈们的心血。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史话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利用“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个学生产生一个构想,不但引发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且引起了别人的想象,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脑力激荡的过程中,大家彼此接纳,没有压迫感,没有挫折感,这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所以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师的讲、问,学生的思、答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的“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机内,随时调用,任意切换,让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原理、精彩的实验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大大增加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为学生展开思维、发挥想象提供宽阔的空间,进而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让其利用课余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扩大知识面、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处于大面积实验之中,其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张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发现的机会。诚然,学生的发现在数学上一般不可能是全新的,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次次鲜活的体验。在亲身体验发现的有趣、快乐中,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成效。

二、让学生多器官并用,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1. 解放学生的口。

传统教育认为: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小声讲话,不做小动作,这便是好课堂。从教育发展的情况看,这已不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强口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只精讲,将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

2. 解放学生的手。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勇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有些学生只动脑,不愿动手,结果手脑脱节,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而学生的实践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证明题、求解题改为学生探索性的问题。在学生探索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自己想办法安排步骤,再引导其分析结果的对与错。学生探索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自己纠正错误,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3. 解放学生的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会得到克服困难的满足感与愉悦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思考,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动脑的表现,是创新的前提。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如建立并开设图书馆,提供活动场地和实践动手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的实践性任务等。

2. 建立良好、平等、开放、民主、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传统上不平等的教师以权威者自居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根源,创新教育的时代应建立和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3. 注重感情投资。

创造有情有趣、严肃活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在情感互动中接受教育,在关爱与鼓励中大胆尝试,在激励中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

4. 合理组织练习和课外活动。

在教学练习中,要不断地改革内容和形式,变单纯知识型练习为能力练习和创造性练习。开放型的练习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自己出题,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拓宽学生接受科学技术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环境和显露才能的舞台。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亚萍.教育探索.2001.11.

[2]魏芳.教育导报, 2001.1.19.

3.构建自主互助探索创新的课堂模式 篇三

一、以自学为主体,扩大主动学习面

1、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

2、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习方法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到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以同伴互助为手段,发挥合作的作用

互助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合作”二字,而同伴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

互助学习是指学生在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这样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因而互助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同伴合作方式,在难点、重点时让学生讨论讨论,在积累资料、练习写作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总结起来,同伴互助学习可以取得几种成效。

1、让学生学会“相互倾听”以养成合作的积极态度

作为组内的一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前提是学会倾听。要倾听表扬之词,又要倾听批评之语或来自他人的建议或疑问。要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尊重别人才能让别人尊重你自己。倾听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协调学习,学会从同伴处获取信息,采集同伴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解题方法。

2、具备“取信与人”以保证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小组合作的过程,也是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增效的过程。成员之间不断相互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成员都能做到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成员之间真诚相待,取信与人。如此,学生在和组员调和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人平等、和谐相处的习惯,从而学会了如何与人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

三、以创新为目的,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索精神

1、质疑设悬,激发探究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将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确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2、开放课堂,营造创新环境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摈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的认知学习,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文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4.丰富自主探索学习形式 篇四

内容摘要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它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学习从热热闹闹的“形式”走向“实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当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呢?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做到:

一、改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

二、丰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积极性 学习形式 学习方法 学习理念 自主探究

正文:

新课标以改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为根本,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各自的潜能和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较以前有较大改观,首先是广大教师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丰富了,学生“动”了起来。但是,令广大教师困惑的是一部分学生如鱼得水,进展风采,相当一部分学生茫然不知所以。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学习从热热闹闹的“形式”走向“实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自主探究中去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改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

教学是师生双相活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于学生受以往传统课堂学习观念的影响及各种不合时宜的学习要求的束缚,不管教师怎样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还是放不开。对此我首先从改革课堂学习方式入手,解放学生的思想,打消他们的顾虑,树立其自信心,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自由生长。

1、建立“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一块绿洲。师生通过真诚交流、平等对话,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在与教师对话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让学生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全部尊严,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对话的愿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双方都进入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状态,师生的生命价值将得以展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满怀期待地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其人格、承认其差异,想信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而且能够学好数学。第

2、要真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每一个个体作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人看待,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形成“合作互动”的生生关系。合作学习的互动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强调课堂教学多边互动,动态生成。在生生互动中,首先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一种平等交谈的权利,这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能使学生在互动中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创新在对话中激活,资源共享,动态生成,师生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师生在课堂中获得共同成长。

我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要求学生:

1.学习是自己的事,态度要积极主动,试着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用眼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动口说一说。

2.大胆提问,提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课堂上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用请示,不用顾虑他人见笑,只要敢说就是成功,请记住,发现问题也是一种水平。

3.学会质疑,不要迷信教材、老师,老师不是圣人,也有出错的时候,用自己的眼光,科学分析、判断,大胆向教材、老师质疑。

4.学会合作,合作是一种能力,是团队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一种能力。聆听是合作的前提,边听边思考,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低估自己的伙伴,遇到难题不妨向伙伴请教。

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倡导,课堂慢慢地“活”起来了,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丰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根据这五个特性,我探索总结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三种有效形式:

(一)独立探索式

独立探索式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独立要求。

首先,重视预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组织好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活动。预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奠定听课基础,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明确知识要点,抓住知识重点,思考知识难点,找出知识疑点,从而保证在以后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课前预习也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此,我们在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上,具体要求:一是明确预习目标。每节新授课前都下发一定量的预习思考题,明确每节课的预习的范围和重点,教师对预习内容中的疑难点作适当的启发;二是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边读、边思考、边作笔记,大字慢读,小字快读,重点、关键部分作好记号,养成动笔习惯;三是坚持预习检查督促工作。为防止预习工作形式主义,走过场。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合理安排好预习时间。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了解了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基本框架,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教师、学生课堂上时间、空间的压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普遍反映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轻松多了。

其次,重视听课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

才可能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落实到“学”上,把教师主导地位落实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始终围绕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各种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在学生听课这一环节的指导上,我们具体要求:一是围绕教学目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挖掘教材内涵,整合教学内容,把知识点转化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学习活动;二是切实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坚持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说,自己思考,自己归纳,增加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指导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能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相结合,鼓励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敢想敢说的好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是强化课堂的记忆和操练,学习目标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保证学生适度的脑负荷和活动量,使学生注意力充分集中,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实现高效率运转。课堂上,学生眼、耳、脑、手并用,听、说、读、写、思兼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掌握了知识重点,抽象出基本概念,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再次,重视复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活动的作用。“复习是学习之母”,“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通过不同层次的复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回忆和思考所学实施,训练记忆力,可以进一步掌握新知识的逻辑结构,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可以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提高学生理解、复习和整合的能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工作对教学效益提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学生复习巩固方法的指导上,我们的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注意复习的计划性和及时性,安排好课后复习,单元复习,阶段复习的时间和要求,并要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所学的知识能经常得到巩固;二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了解知识体系和地位,并能够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小结;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互帮互学的作用,如同桌互背,优生帮助后进生,形成督促机制。通过加强对学生课后复习工作的指导,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学习习惯明显好转,学习成绩进步明显。

最后,重视作业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消化和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必要的课堂、课后、单元、阶段作业可以及时检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答题、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我们在学生作业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上:一是作业布置做到少而精,力求使学生多思少写,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二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独立、快节奏、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特别是适应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磨练坚强意志,增强学习自信心;三是及时注意信息反馈,学生作业的检测、批改采取教师面批、抽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作用,明确教与学的得与失,及时矫正;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二)活动合作式

活动合作式就是学生之间通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相互合作、交流、促进,达到互通有无、锻炼能力、共同提高之目的。

1、营造合作氛围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精神上受到鼓舞,思维会更加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尤其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文件夹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

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教师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培养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教师安排了“比较10粒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活动。活动前,教师问学生,一个人可不可以完成这一活动。学生肯定地说:可以。于是老师请学生来说说具体的操作过程。学生介绍:一个人拿着10粒栗子跑到二楼,把它们分别从2楼掉下来,然后跑下楼,找到10粒栗子,再用皮带尺测出栗子滚动的距离。这位学生话还未说完,下面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想我们小组四人合作来完成这个活动就方便多了,可以这样做,一个人在楼上把栗子掉下来,二个人在下面测量,一个人做记录。这一意见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这一小小的插曲虽然化了些时间,却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

3、创建合作小组

原有的实验小组都是由座位前后的四人组成,座位的编排往往是以学生的高矮搭配而成。这样的编排对开展小组活动虽然方便,但不利于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注意了结构的合理性,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进行分组。这样做不但有利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另外,还要注意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4、培养合作技能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出现不知道怎样合作,或不善于合作。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解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有些学生则是不敢表达,顾虑自己的发言是不是正确,会不会受到同学的笑话。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克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告诉大家。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倾听别人就是尊重别人,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要学会“你讲的话我愿意听。”“出现意见分歧时,讲清自己观点的理由,保留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有礼貌地向同学提出问题,如何耐心等候发言等等。最后,在合作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相互信任,团结互助。在合作活动中相互信任,是合作成功的基础,让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合作小组的同伴学习负责,使他们坚信他们是“荣辱与共”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会正确运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混合物。这就需要过滤操作中互相合作,才不会出错。在这个实验操作中,我们看到由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配合默契,实验做得相当成功。

他们也获得了合作的乐趣,尝到了合作的甜头。

(三)问题探究式

发现问题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得重要性。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寻找发现问题的方法、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权利,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点评,适时鼓励、赞赏,增强提问题的自信心,指责、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要坚决摒弃。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故意指出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不会营生、间或偷窃造成的。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探索,认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经过争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2、探索提问题的方法、途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均不同,那么提问题的方法、途径就五彩纷呈,这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

3、提示点拨。教学中,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疑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提示点拨”呢?我们认为,教师的提示点拨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点”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拨”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提示点拨还需要把握好“度”。例如,我们在学习《生命的意义》时,一开始,学生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认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立即给予提示,介绍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对作者、作品及背景有所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怀着崇敬仰慕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当学生学到对人生极其严肃思考而富有深刻哲理的名言时,教师须给予点拨、分析、讨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含义。当然,分析提示、引导点拨应适宜,注意把握好“度”。

总之,质疑的方法是无止境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质疑问题的潜能,及时分析、讲评,不断总结、积累。

5.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 张秀君 篇五

今天观看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理优质示范课视频,感觉受益匪浅。我觉得它之所以被评为一节优质课堂,就是因为它摒弃了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用一种全新的学生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这样一节生动的课下来,远比一节传统的课意义深远得多。

这堂课上,学生在座位安排上是几个人一组围坐,便于学生们在讨论中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尤其是利用投影仪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大家共同来评判同学解题的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关于课堂流程,这位教师在课堂的开始便给出一个图文并茂的例题,要求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探求计算图中各个点的昼长和夜长的方法,并总结在规律。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开始激烈讨论,五分钟后,两位同学上台利用多媒体演示其组的讨论结果。当然,演示结果不是特别完美,有小的漏洞和缺陷,此时老师首先让同学们来发现这两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地方有漏洞,同学们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师首先表扬了学生想法中的优点和可取之处,随即改正了学生们解题中的漏洞,这样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锻炼中学习到了知识。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教师开始展示一些关于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问题,要求同学们解答,问题会细化到具体纬度、具体时间、以及具体城市,这样的课程安排与教育的目的吻合,教育的目标中就有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汇总这节课所探索到的知识,让同学们有清晰地知识脉络,助于同学们消化和记忆。

看完这个视频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不管是讲到哪个知识点的时候,都不会忘了提醒同学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在老师正式公布南北半球各个季节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的时候,强调规律的归纳要强调用词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样会让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日益提高,从而真正一步一步实现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同时在学生们讨论问题的过程之中,这位老师会走下讲台参与和观摩学生们的讨论,显示出了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学习,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值得我们借鉴。

作为一个师范学生,我觉得我有必要学习这种探索是学习的教课方法,避免回到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将来做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老师。

6.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 篇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老师们在参加了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后,接受了新课程理念,并在课程实施中积极尝试、探索、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效。绝大多数的老师苦于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在课程实施时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本人在课改实施时不断探索研究,试图找到一种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自主性探究学习”既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以下是本人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自主性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时进行尝试、探索、研究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自主性探究学习的概念

学习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社会生活实践。学习书本知识虽不是参与实践,但书本知识是他人实践所得,而且尽量用直接经验的方式掌握书本知识,会更深刻、更灵活,形成积极个性;另一条是与人交往,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实践。学习者从中习得交往的能力,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与同伴在知识上互补。在学习中,掌握和探索的状态应该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它启动学习,伴随学习,又是学习的积极目标之一,离开了这种品质,学习将无以为继。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在教育中,儿童少年认识世界,发展知识,形成能力,活动是唯一的方式。当然,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有外显的物质操作,也有内隐的精神操作,有形体的(如动手、动口),也有心智的(如动脑、动情),有智力的(文化课、基础课),也有课外活动(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社团活动),有集体活动,也有个体活动,有师生间的交往活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总之,“自主性探究学习”就是从外到内、从身到心都以一种积极的、亢奋的状态从事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倾向。

二、生物教学中为什么要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命题,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而自主性探究学习所倡导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它强调的不是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是人与活动对象(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在活动过程中全身心感受、体会,学得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在与人交往中,完善自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的民主化进程看,愈来愈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杜威认为,知识不是一个被告知的过程,而是主体在参与到体验客体,不断变革客体的实验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皮亚杰把整个认识关系的建立,看成是在不断的同化、顺应过程中不断突破已有的自我中,从而提高认识的活动。布鲁纳则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发现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不断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材料。“改造证据”、“超越证据”,实现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突破。因此,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终极问题,也是一切教育理论的最后归宿。

从生物学科特点看,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它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索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方法最适于在活动中学习。要求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生物课程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三、自主性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1、案例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在这一节里,有一个探究活动内容即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我把这一节的学习内容事先制作成网页,上课前,把各种鸟类标本摆放在学习桌上,把与本节课实验有关的仪器用品摆放在学生面前。然后,围绕鸟为什么会飞这一活动主题,把学习内容分成六个活动课题组,即外行组、运动组、呼吸组、消化组、排泄组、生殖组。同时,也把学生分成相应六个活动小组,各组学生组成是自由组合,学生如果完成本组任务后还可以参加其他组的活动。在课堂上,只见学生有的在观察鸟的标本(看鸟的羽毛、体形、爪等)、有的甚至带来了自己饲养的鸟(介绍怎样养鸟及鸟的灵性)、有的在电脑上查资料作笔记(鸟的迁徙、鸟的种类等)、有的在讨论(鸟在飞行时怎样呼吸)、有的在做实验(解剖鸟的砂囊),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成功的喜悦浮在脸上。活动后,各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组所研究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问题的,其他组的同学有疑问可向他们提问。最后,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并对各组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组评及师评。课后,学生兴致很高还想继续探索。

2、评析

学生在自主性探究学习中,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提高。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活动课题组各组学生的组成是自由组合,体现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他们可以根据一个自己乐意研究的课题选择一个活动课题组。在学习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各组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在查阅资料,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记笔记,有的在做实验。学生如果完成本组任务后还可以参加其他组的活动,课后学生兴致很高还要继续探索,体现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解决心中疑难困惑,从而得到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主动。把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一是,这些知识是学生乐于探究的,所以积极性很高。而且这种学习适于初中生年龄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新知,学会学习。二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了与人交往,互相交流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在自主性探究学习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在观察鸟的标本,有的学生在电脑上查阅资料。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实验,在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是从身到心的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出现许多心灵碰撞与感悟,这种学习更深刻,更灵活。在自主性探究学习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种自主性探究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小结,有的负责表达交流,有的在讨论。在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获得彼此间信任,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自主性探究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呼吸组的同学,研究为什么鸟能在天空中飞行,而人类为什么不能?如果人类能够像鸟类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行,那么人类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消化组的同学研究鸟类怎样消化?有的研究鸟类的生活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鸟类为什么要进行迁徙?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探究性学习基本方法。他们在学习时,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用探究的方法,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能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学习,在做中学。

自主性探究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有的学生善于组织,他们能够把小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适于做文书;有的学生则善于表达交流,负责活动后的小结;有的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极强,他们在实验方面的表现就很出色。总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自主性探究学习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掌握的方式上,却不一定都是要“间接地”(即依赖于教师的分析和演示,学生只观察和记忆),完全可以采用直接经验,即用物质操作的方法去掌握观念性很强的知识。比如实验,学生不仅要观察,还要动手操作,更要自行设计,使直接经验成为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只有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够用直接经验的东西,才以间接的方式掌握,这样,有利于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2、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自主学习是自主性探究学习的精神内核,但不排除合作学习,而且把合作学习提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的形式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学生之间观念、思想、兴趣、情感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儿童的行为规范,获得应有的社会经验,也有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形成。通过合作学习,获得他人的行为方式,生活经验和运动技能,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自主学习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还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最终使学习主体具有经验的社会适应性、合作性、群体活动性。

7.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探索 篇七

实验以新课标和湖北大学教授黎世法异步教学理论为指导。试验的目标在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异步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化,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验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异步教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

这个阶段的目标和研究内容:教师掌握异步教学的教学方法, 按“五步指导”:“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效应”组织教学, 初步实现课堂教学的异步化;训练学生掌握“六步”学习法:“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打下基础。具体实施分两步。

首先做好实验的准备:实验前, 教师一定要系统地学习《异步教育学》理论, 参加异步教学模式的培训。做好学生思想动员:要求学生备齐字典、笔记本、作业本、改错本等学习用具;指导学生掌握“六步学习法"。做好家长思想工作, 取得家长的支持。摸底考查, 掌握学情:实验前, 要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解, 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分析能力, 学习的习惯和态度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了解, 建立学情档案。

在做好实验准备后, 就进入到了正式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要做好这几方面工作。

专题研讨, 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异步化, 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验中, 要不断地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逐项进行解决, 如“明了学情”的途径有哪些?训练前先培养学生的哪些自学能力?“自学提纲”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编写和使用?“启发”和“强化效应”阶段教学中的“讲”和传统教学中的“讲”有什么不同?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为下面铺平道路。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学符号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批、注;能将上述自学符号变成问题, 并借助资料解决问题;训练学生会改错, 会摘录课文要点, 会写学习小结;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除加强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外, 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了以下五种基本的学习习惯:遇生字词要养成“学必查”的习惯;读课文要养成“学必问”的习惯, 如只要读记叙文, 就要问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物?中心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要思考, 探索其结果, 养成“学必思”的习惯;对疑难问题要多询问、多讨论, 养成“学必议”的习惯;对课文要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写法, 养成“学必用”的习惯。这五种习惯在训练阶段要不断强化, 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不断地巩固。

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一个学期, 要舍得在在起始阶段花时间、下功夫。教师在认真组织实施异步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会随着对问题的钻研而得到了提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课堂上最明显的变化是“教师中心论”被打破, 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了学生。

第二阶段:构建异步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

这个阶段的实验目标和研究的内容是:构建起课堂教学异步化教学模式, 教师能自如进行“五步”指导, 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化。

这一阶段, 要严格按照异步教学实验计划安排教学, 形成成型的语文异步教学模式: (1) 自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好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要确信80%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完成。上好自学课, 引导一、二类学生学深学广, 给三、四类学生补知识和能力上的缺漏。 (2) 启发阶段:教师要选好解决共性问题的“突破口”, 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思路。对学生进行共性启发时, 形式应灵活多样, 启发要注重引导学生探求现象背后的原因和产生过程, 不能简单地陈述结果。教师的讲, 只应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路还应让学生自己走。 (3) 复习阶段:教师要编好复习提纲, 使学生能依据复习提纲, 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建立新知识的联系。 (4) 作业阶段:作业的形式应多样化, 对不同程度学生要有不同难度的作业, 以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矛盾。要重视复习课和作业课, 复习课也要编好复习提纲, 使学生的知识能前后联系起来。作业课要分层次, 分成必做和选做两种, 学生可依据实际能力和当堂时间选择答题。 (5) 改错阶段:改错前教师先提出要求, 然后学生改错, 改错时要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并制订解决的办法。 (6) 小结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形式上可采用:问题小结、图表小结、谈话小结等形式, 要引导学生将要点记到笔记本上。

在进行异步化教学时, 要继续作好学情调查, 注重信息反馈, 及时调节教学方法。使“四为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自学为主式”和作业的“分层次, 有区别, 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成为基本要求。

经过第二阶段的教学, 教师可以自如进行异步教学, 学生也完全适应异步教学的教学结构, 自学能力进一步增强, 发现问题并寻找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比第一阶段体现得更为充分, 不同程度的学生成绩都出现相应的提高。

第三阶段: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化, 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学习

这一阶段要在巩固前两个阶段成果——在实现课堂教学异步化的基础上, 重点探索怎样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化。

首先总结前两阶段的经验与不足, 确定本阶段的实验重点与思路。“课堂教学异步化对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化的研究”的主旨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地去学习, 使学生更会学习、更有创新精神。为此, 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作为第三阶段实验的重点, 确定了引导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和思维创新上具有自主性的实验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让学生编写自学提纲。学生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 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这一阶段可让学生编写自学提纲, 促使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研究出提纲的目的和规律, 然后把类似的文章交给学生, 学生分组讨论出自学提纲, 老师随时指导、最后全班总结, 以后可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从参考教师的自学提纲到能独自出一份学习提纲, 这是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质疑、善质疑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 而提出问题, 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课堂上教师对课堂上敢于质疑权威的学生都给予鼓励, 使学生养成“学必问”和“学必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指示方法”这一教学步骤中, 要尽量用多样化的手段启发学生, 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活跃状态, 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启发, 或讨论、或点拨、或讲授、或用“体态语”、或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 我利用电脑特技, 把《水浒》人物和学生的像片剪辑在一起, 播放《水浒》人物时, 本班学生一身“戎装”的形象和《水浒》英雄形象同时出现, 看到自己或同学出现在《水浒》故事中, 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 想象力被激发出来, 学生在活跃的思维下, 产生出许多富于想象力的见解。学生们在课堂上对鲁达的性格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这使他们对《水浒》中人物有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感受。

在自我学习阶段, 可成立学习小组, 让同组学生在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下, 自主分工, 合作完成。如在编“感悟”类美文集时, 学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特长, 有的收集材料, 有的分类整理、有的分析品味、有的汇编成册或以手抄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亲自动手、大胆探索、独立思考, 不断表现自我、了解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阶段中, 教师灵活运用运用异步教学模式, 主导作用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服务, 课堂教学中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都得到的极大地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整体实验效果:从学生方面看, 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 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学生形成了很强的自学能力, 学生具有积极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学习负担减轻, 课余时间增加,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但在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在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后, 促进了其它学科的提高。学生也在作文、演讲、美术、科技创新等竞赛中频频获奖。从教师方面说, 实验增强了科研意识, 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8.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 篇八

【关键词】参与  鼓励  激活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1-02

一、主动参与,突出主体地位

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生成为自身的需要和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仅仅强调学生参与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才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正确评价,树立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特别是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学中要以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光,赞可的手势给予积极地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及时表扬,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我们从实践中体验到:要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首先要表扬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信心的学习数学。

四、鼓励质疑,发展学生思维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展问题的开始,也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精神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发展。

1.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为了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敢争论,课堂教学应该是愉快、和谐、民主的。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空间,他们才能主动参与,思维敏捷,大胆质疑。

2.应用教具、学具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质疑。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采用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为学生提供了教学模型和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一边操作一边学习,如遇问题主动质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质疑,既培养了分析、比较的能力,又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学生对在困惑中所获得的知识,理解更透,印象更探。也就是“受挫更深、获益更丰”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不得不疑。

4.运用主体意识教学结构模式,培养质疑能力。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确质疑必须认真观察,善比较,勤学善思,有创见。

五、激活思堆,引导学生求异

学生学习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一个连续不断同化新知,构建新意义的过程,成为一个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成为一个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克服思维定势,不要人云亦云,鼓励学生敢破常规,敢探新境,独辟蹊径,寻找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教法灵活,激发学生想象

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而创新往往建构的是眼下不知道的事物,这就需要想象,也就是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新形象,析概念的思堆活动。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呢?

1.利用直观演示,引导想象。

2.动手操作,激发想象,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精心设问,唤起想象。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设置问题,让学生根据语言的描述形成相应的图像,不仅可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可以发展想象能力。

4.联系实际,丰富想象。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例举身边的实例,让学生的想象有理可依,降低问题的难度,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

5.组织尝试,发展想象,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9.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 篇九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四)莘县樱桃园镇中心初中课题组

2010.4

一、课题研究价值

1、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观念急剧更新。二十一世纪更将充满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自主探究的习惯。

2、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得到全国教育界的肯定和初步的印证,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境界,“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学会用自己的腿走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力度。

3、教育现状的需要。纵观学生现状,我们发现:学生上课学得死,不会权宜,不懂应变: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习课或课外,如果教师不坐班,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绝大部分学生就会漫无目的,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二、课题进展情况

自课题进入到初步实施研究阶段以来,我们全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积累经验。在学科教学模式中,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引进组间竞争机制。有序教给超前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完善。各位教师能结合学科模式,自身教学风格,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我们能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大型赛课。通过参赛和广泛的听评课,吸取他人之长,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参加教学论坛,学校业务理论培训,自学新课改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我们课堂教学既生动又有实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我们制定了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评价方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极大调动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精神,使学生能以此为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并且在实施中,我们能不断修改其中不完善的评价细则,并制成册。

其具体研究内容为:

根据课题实验方案,遵循实验原则和实验目标,拟定研究计划,实验教师完成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主要是围绕营造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氛围的策略)。

三、实验的做法、成果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而地理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引导发现,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爱思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美国心理学家斯

腾伯格指出:“想让你的雇员、学生或孩子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角色榜样。”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如“全世界粮食发生短缺”对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孩子理解大不一样的: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饥饿,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饥饿中;欧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粮食短缺,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裕中;美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美国;中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当今问题,因为我们的孩子只知道答案,他们从来没有发现问题的习惯,没在老师面前说过“不”。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

1、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自主探究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地理的主人,地理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津津乐道地探究着,课上探究得还不够,回家后他们继续研究。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

3、建立合作小组,提供自主探究的合作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选择合适的问题,加强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在地理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发现的能力。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使主体参与落实到实处。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

“落在猫脚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自由表达。所以,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

四、张扬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贝费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探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在教师的教学中,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千万不可以以成年人的所谓理智去律令孩子们。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类目标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有,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二、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

这个探究的方法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掌握。

“切实可行”是指探究的方法要针对具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单是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方法上。

三、要有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

这一点不用讲道理,哪位教师都懂,他们个个都知道,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

可是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表现得不够大气,做不到这一点,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被人视为无能,学生一分组探究,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教室里岂不是乱套了吗?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这么差,还以为教师太缺少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三是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天生就有依赖性,他们在生活上依赖家长,在学习上依赖老师,都已经习惯了依赖,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吗?四是教学评价制度没跟上,仍是一卷定乾坤,给足够的时间学生探究,学生探究能力是上去了,可考试也不考探究能力呀。

10.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 篇十

高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新教材中出现古诗文大量增加,美文不断增多的情况,如何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与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是改革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恰当且适宜的结合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与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之间得到相互转换,从而在理解与探究、质疑与解疑、自主与合作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审美意识以及文化素养,激活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本文就结合这些方面谈一些构想。

一、提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接受学习的过程,它不是来自教师课外作业布置的推动,而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就是学生自身兴趣使然,只有让学生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才能推动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进程。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寻找结合点,使自主探究性学习与文言文教学结合这一过程充满生动,不可消灭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内驱力,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探究欲。如教师讲“祸患常识于忽微”(《伶官传序》)一句中的“忽微”一词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三件事:一让学生查注释,弄懂“忽微”的意思;二让学生找出类似“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意思的成语,俗语;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典型实例。这三件事,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弄懂了“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这样的教学实例给自主探究性学习找到了兴趣的结合点。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个实践性的活动,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这里的课外包括所学课文涉及的文史知识、相关作家作品、秩事趣闻、常用的文言诗文工具书查阅等内容,教师或介绍内容,或推荐书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范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中许多文言文篇章的教学离不开背景介绍,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相关背景,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去,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己讲述背景故事。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甚至把学生不易借到的资料借给他们,有时还允许他们把一些资料带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以期在背景资料的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兴趣可增可减,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引路人,使学生走上自主探究之路。兴趣这个结合点是前提,它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点燃学生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参与,文言文探究学习才有可能性。

二、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由于时代的原因,文言文在长期教学中,少不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许多教师生怕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句的“不知”和“不懂”,造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困难,大多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包办”政策,从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到思想内容的概括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在被动中接受老师所谓的知识的传播。无法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更谈不上自主探究学习。另一种教法目前较为盛行,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导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很可能还会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而自主探究性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问题意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索。例如,针对学生中普遍常见文言文词句的解释问题,可要求学生在每篇课文授课前,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去积累归纳。自己发现难点,自己解决,在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一部分学生很可能对文章的个别翻译有些疑问,教师则可顺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和见解,然后在全班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勇气与合理部分,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机会。问题的提出是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要使之与教学结合延伸化,还必须激活学生读后写作意识,抓住文章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感受,抒发己见,是对问题探究的深化、创新。如学习了杜牧《阿房宫赋》之后,可让学生自主命题写读后感,揭示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告诫人们勿忘节俭,居安思危。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文问题探究的再认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的精神

上一篇:走进气象局二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创新团队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