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共10篇)(共10篇)
1.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一
高中数学选修4-5教案
第一备课人:姚雪艳
第一讲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课题: 第04课时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含义,理解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公式及推导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观察、类比、猜想、分析证明的数学思维方法,体会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思想,并能运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公式进行推理和证明。
教学重点: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含义,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发现和推导、取等条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关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解不等式,另一类是证明不等式。本节课探讨不等式证明这类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绝对值的意义。
x,如果x0x0,如果x0。
x,如果x0 几何意义:在数轴上,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这个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
2.证明一个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成立,除了要应用一般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外,经常还要用到关于绝对值的和、差、积、商的性质:
(1)aa,当且仅当a0时等号成立,aa.当且仅当a0时等号成立。
(2)aa2,(3)abab,(4)那么abab?abab?
二、讲解新课:
探究: a,b,ab, ab之间的什么关系?
结论:ab≤ab(当且仅当ab≥0时,等号成立.)
aba(b0)b已知a,b是实数,试证明:ab≤ab(当且仅当ab≥0时,等号成立.)方法一:证明:10.当ab≥0时, 20.当ab<0时,ab|ab|,ab|ab|,|ab|(ab)2 2|ab|(ab)22 a2abba22abb2 22|a|2|ab||b| |a|22|a||b||b|2 |a|22|a||b||b|2(|a||b|)2
(|a||b|)2 |a||b||a||b|
综合10, 20知定理成立.方法二:分析法,两边平方(略)
定理1 如果a,b是实数,则ab≤ab(当且仅当ab≥0时,等号成立.(1)若把a,b换为向量a,b情形又怎样呢?
aba
abab
根据定理1,有abbabb,就是,abba。所以,abab。
定理(绝对值三角形不等式)
如果a,b是实数,则ab≤ab≤ab 注:当a,b为复数或向量时结论也成立.推论1:a1a2an≤a1a2an
推论2:如果a、b、c是实数,那么ac≤abbc,当且仅当(ab)(bc)≥0时,等号成立.思考:如何利用数轴给出推论2的几何解释?(设A,B,C为数轴上的3个点,分别表示数a,b,c,则线段ABACCB.当且仅当C在A,B之间时,等号成立。这就是上面的例3。特别的,取c=0(即C为原点),就得到例2的后半部分。)
三、典型例题:
cc例
1、已知 xa,yb,求证(xy)(ab)c.22证明(xy)(ab)(xa)(yb)xayb(1)
xacc,yb,22cc∴xaybc(2)
22由(1),(2)得:(xy)(ab)c
aa,y.求证:2x3ya。46aaaa证明 x,y,∴2x,3y,4622aa由例1及上式,2x3y2x3ya。
22注意: 在推理比较简单时,我们常常将几个不等式连在一起写。但这种写法,只能用于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
例3 两个施工队分别被安排在公路沿线的两个地点施工,这两个地点分别位于公路路碑的第10公里和第20公里处.现要在公路沿线建两个施工队的共同临时生活区,每个施工队每天在生活区和施工地点之间往返一次,要使两个施工队每天往返的路程之和最小,生活区应该建于何处? 解:如果生活区建于公路路碑的第 x km处,两施工队每天往返的路程之和为S(x)km 那么 S(x)=2(|x-10|+|x-20|)例
2、已知x·10
四、课堂练习:
·x·20
1.(课本P20习题1.2第1题)求证: ⑴abab≥2a;⑵abab≤2b 2.(课本P19习题1.2第3题)求证: ⑴xaxb≥ab;⑵xaxb≤ab 3.(1)、已知Aacc,Bb.求证:(AB)(ab)c。22(2)、已知xacc,yb.求证:2x3y2a3bc。46
五、课堂小结:
1.实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a(a0)⑴a0(a0);(定义)
a(a0)⑵a的几何意义: 2.定理(绝对值三角形不等式)
如果a,b是实数,则ab≤ab≤ab注意取等的条件。
六、课后作业:
课本P19第2,4,5题
七、板书设计:
新课知识
八、教学后记:
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有作差法和作商法两种方法.一般多用作差法,注意当这两个数都是正数时,才可以用作商法.作差法是比较作差后的式子与“0”的大小关系;作商法是比较作商后的式子与“1”的大小关系.
课题 例1 例2 练习作业
2.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二
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
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º,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测算出旗杆的大致高度;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象小明那样通过测量一些角的度数和一些线段的长度,来测算出旗杆的高度.
这就是我们本章即将探讨和学习的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测算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方法.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
(二)实践探索
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º,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分析:
问题转化为,在Rt△ABC中,∠C=90º,∠A=30º,BC=35m,求AB
根据“再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
o ==
可得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
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o
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º,∠A=45º,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到什么结论?,能得
分析:在Rt△ABC 中,∠C=90º,由于∠A=45º,所以Rt△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AB = AC+BC = 2BC,AB =22
22BC
故===
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º,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
如图:Rt△ABC与Rt△A’B’C’,∠C=∠C’=90º,∠A=∠A’=α,那么么关系?
分析:由于∠C=∠C’=90º,∠A=∠A’=α,所以Rt△ABC与Rt△A’B’C’相似,与有什 =,即=
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认识正弦
如图,在Rt△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
师: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
板书:sinA==(举例说明:若a = 1,c = 3,则sinA=)
注意:
1、sinA不是 sin与A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
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A、sin56º、sin∠DEF;
3、sin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A 没有单位.
提问:∠B的正弦怎么表示?要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我们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边?
(三)教学互动
3.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媒体资源:视频《画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让学生听课文范读,以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正音。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④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点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结构。“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4、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你喜欢文中的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三、实践活动
1、你有更好的画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
2、小组合作,擅长画的同学画,擅长写的同学写文。
3、全班展示作品。
四、写字指导
“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字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4.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重点难点:认记生字,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方法: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读带记。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课件《找春天——教学演示课件》,课文范读视频《找春天》,Flash动画《找春天——生字学习》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课件引入
播放课件《找春天——教学演示课件》中关于春天的视频《春天》、《春天的活动》及图片系列《春天来了》,要学生说说早春的特点。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播放课文范读视频《找春天》,让学生在听读的同时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并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利用Flash动画《找春天——生字学习》,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选取生字进行全面的总结性学习。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2.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3.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4.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朗读练习
可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
五、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课文范读视频《找春天》,创造氛围。师生一起跟随视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
如果课时连续,则在课间播放课件《找春天——教学演示课件》中的动画及视频歌曲《春天》、《小雨沙沙沙》、《布谷》,使有时间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对春天得到感性认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同桌抽读、检读生字。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
3.背诵课文。4.个别抽背。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2.扩词练习。
3.重点指导“溪、摇、野、躲”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4.学生练习。
四、同桌合作学习,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五、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5.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视频《四个太阳:范读》,动画课件《四个太阳:综合生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天空有几个太阳吗?„„天空中有没有四个太阳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个太阳》,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1、先看视频,听课文范读,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听完课文范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小朋友你们能把老师手中的太阳挂在黑板上吗?指名到讲台上做。并向别的小朋友讲这个动作就是“挂”,同时出示生字:挂,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能挂?用挂组词、说句子。读文中的句子。
2、出示:街字学生读,进行组词,说说你知道的街道。读读文中的句子。
3、出示:熟,学生说什么熟了,再读文中的句子。
4、出示:伙伴,指名解释,并说说自已的小伙伴是谁?
5、出示:甜、尝,生说伸出舌头舔甘蔗,这个字就是“甜”,你们平时尝的什么是香甜的?读课文中的句子。
6、出示:温,温暖,什么是温暖的?让学生体会温暖,再认识:冻僵,联系冬天时的天气体会。再认识“脸”回到课文,读句子。
7、学习“该、因、季”让学生组词,联系生活,再读句子,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园、因”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学生汇报。
2、强调:“因”字是先里头后封口。
3、学生自已练习写字,比比谁写得最好。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四个太阳:综合生字》辅助完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提问:“小朋友,你们能不能说出天上有什么样的太阳?”板书太阳。指名说出“红红的、火红的、火热的。。”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个太阳》。看看这四个太阳分别是什么样子。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悟作者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他有什么心愿?
4、读读自已喜欢的自然段,动手画出最让你感受动的句子。
5、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一评,在学生评时引导学生体会“到外一片清凉”在读第三自然段时,可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让学生体会秋天的乐趣。
6、把你喜欢的词句画出来,读读记记,相互交流。
三、背诵课文
1、背自已喜欢的太阳的段。
2、拿着自已画的最喜欢的太阳,和所有喜欢的同学一起分别这几个自然段背。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写好的生字:“为、脸、阳、光”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什么地方最难写。
2、强调笔画:为的笔顺是:点、撇横折钩、点。阳,的左耳高且小,日字写中央。
3、学生自已练习写。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四个太阳:综合生字》辅助完成。
六、实践活动:
1、想象画:太阳与未来世界的关系。
6.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六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由学生动手操作:用各种不同长度的木棒去拼三角形,归纳出能拼出三角形的各边长之间的关系和不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的特征,目的是归纳出同时符合几不同条件的不等式的公共范围,即不等式组的解集.
2.通过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与确定方程组的解集进行比较,抽象出这二者中的异同,由此理解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由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来类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这些概念,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集之后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若某数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式时,如何去确定这个数的取值范围,这就是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的确定,在实际生活中同样会遇到一个数所能满足的条件不止一个的问题,这就要用到不等式去确定其解.
学情分析
不等式的解集已经在前一节中学习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若由多个不等式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如何确定呢?不等式的解集可类比方程的解进行求解,是否不等式组的解与方程组的解也类似呢?因此学生就会进行类比,进而可得出其解集的公共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小华、小芳是同班同学,学校体检有一项称体重,称完之后,小芳说:“我有38kg”,小明说:“我有48kg”,这时,小芳和小明就问站在一旁的小华:“你有多重?”小华说:“我比小明轻,但是要比小芳重!”那么你能说出小华大概有多重吗?
当然,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小华有xkg,小华比小芳重:x>38,小华比小明轻:x<48,那么x的取值要使不等式 x>38 和x<48 都成立.记作:,在数轴上表示为
可以看出,使不等式组成立的x值,是所有大于38并且小于48的数(记作38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在学习不等式组之前,我们来开展小组活动吧,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五根小木棒,使它们的长度依次为3cm、10cm、6cm、9cm和14cm,用这些小木棒来搭三角形,要求所搭成的三角形的三边中必须有3cm和10cm这两根木棒,请大家先想想我们还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它们都能搭出三角形吗?再动手试试,验证你们的想法. 搭配方式有三种:3cm、10cm、6cm;3cm、10cm、9cm;3cm、10cm、14cm.•但并不是每种搭配方式都能搭成三角形.要构成三角形,必须有两条较短的边拼起来后要略比长边长,也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将此不等式变形后成为“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可发现只有一种搭配方式可构成三角形,通过拼图验证可得到如课本P143中图. 用不等式来解释,设第三边长为xcm,则有x>10−3又x<10+3,即x>7与x<13,这二者并不矛盾,比7大比13小的数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图,在这部分数中任取一个都能与10cm和3cm构成一个三角形,所给的三条边6cm、9cm、14cm中只有9cm符合要求.这就是说第三边的取值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比7大且比13小,把x>7与x<13组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即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由此例可知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典型例题讲解 例:解下列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2)(3)(4) 解:(1)由①得x>5,由②得x>−2,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 它们的公共部分为x>5,故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5. (2)由不等式①得x<6,由不等式②得x≥1,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 它们的公共部分为1≤x<6,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3)由不等式①得x<1,由不等式②得x≥2,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 它们没有公共部分,故此不等式组无解. (4)由不等式①得x<−3,由不等式②得x<,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 它们的公共部分是x<−3,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由上述例题可发现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四种情况: 若a>b:①当时,•则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x>a; ②当时,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b ④当时,不等式组无解.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1.你是如何确定方程组的解的? 方程组的解即是指同时满足各个方程的解. 2.方程组的解与不等式组的解有什么异同? 无论是方程组还是不等式组,它们的解均是指同时满足各个方程(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但方程组的解一般只有一组,而不等式组的解一般有很多范围可选择. 《打枣》《嘎妞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唢呐独奏《打枣》,感受乐曲诙谐、幽默的音乐形象。2.欣赏歌曲《嘎妞妞》,感受歌曲民族风格。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乐曲《打枣》,了解民族乐器唢呐,听辨大小唢呐的音色区别。 2.通过欣赏乐曲《打枣》,想象爷爷、孙女的“对话”场景。教材分析 1.《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曲,表现了河北农村,爷爷和孙女在庭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独奏者持两支唢呐,用大唢呐(奏出的低较音)代表爷爷,小唢呐(奏出的音比大唢呐高一个八度)代表孙女,大小唢呐轮流演奏,频繁的乐队过门十分生动地烘托了欢乐气氛。 乐曲由散板开始,大唢呐演奏出了高亢生动的音调,一下把人们带到了北方农村的场景中去,随即,音乐从慢起开始转向中板,初步呈示了打枣的欢快场面。当速度转入中快时,大唢呐奏出了风趣的主题: 不久,小唢呐在高八度的音区奏出了同样的主题作为答应。随后,大小唢呐作对唱式的衔接,速度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欢快。最后,乐曲在唢呐模仿爷爷的大笑声中戛然而止。 2.《嘎妞妞》这首歌以生动的歌词和富有戏曲风格的旋律刻画了一位活生生的农村小姑娘的形象。她很乐观,“从小到大不知愁”,她很拗,“拿准主意不回头”,她善唱“农家小曲不离口”,她会水“钻到水里想泥鳅”,她很憨,憨得惹人爱,她很“嘎”,人称“嘎妞妞”。这一形象可谓是新时代农村儿童的典型,与过去农村妇女“有泪肚里流,见人少说话,遇事无主张”的形象有天壤之别。 歌曲也是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是“嘎妞妞”形象的描述,为一方整性的乐段,前两乐句为徵调式,后两句转到宫调式。第二乐段是对“嘎妞妞”的热情赞美,也由四个乐句构成,但第四乐句却扩充成11小节,“得儿喂”衬词的运用增添了欢乐的情绪,并更加渲染了这首歌曲的民歌戏曲风格。综观全曲,旋律具有中原一带的民歌和戏曲风格。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部分 播放乐曲《打枣》引子部分,请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教师出示唢呐图片,结合音响,介绍唢呐的形制、音色及简单的吹奏方法。如果教师或班上有会吹奏唢呐的学生,能现场演奏唢呐效果更好。 二、欣赏乐曲《打枣》 1.完整听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完整播放《打枣》并提出问题:(1)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你能感受唢呐在演奏过程中,音区的变换和对比吗? 听完以后,教师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介绍乐曲内容。 师:《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曲,表现了河北农村,爷爷和孙女在庭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2.分段听赏。 (1)听赏《打枣》引子部分。 乐曲由散板开始,唢呐奏出明亮、高亢、具有河北民间音乐风格的音调,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北方农村。(2)听赏乐曲主题。 师:引子之后,由唢呐吹奏乐曲主题。播放乐曲《打枣》主题,学生听赏。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唱一唱这个主题。要熟悉并记住这个主题的音调,因为在这首乐曲中,主题反复出现了好几次。学生随教师的琴声一起唱主题。 师:这个主题是由唢呐和乐队一起演奏的,乐队在其中起到了过门的作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体会一下乐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再次播放乐曲《打枣》主题,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乐队的作用。(3)听赏大小唢呐的”对话”。 师:这首乐曲虽然是唢呐独奏,其实是由两只唢呐与民乐队一起演奏的。刚才,同学们听出乐曲有明显的音区转换和对比,就是由大唢呐、小唢呐演奏时形成的。我们来听一下这个部分。播放大、小唢呐的“对话” 音频部分。 师:乐曲描绘了爷爷和孙女在庭院里打枣的场景。请同学们想一想:大、小唢呐演奏的这一段,音区对比明显,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爷爷和孙女的对话。)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这一段描绘了爷爷和孙女在打枣时的“对话”。小唢呐代表小孙女,大唢呐代表爷爷。我们再听一遍。 再次播放大、小唢呐的“对话” 音频部分,学生认真听赏。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爷爷和孙女的“对话”,其实就是乐曲的主题部分稍加变化。变奏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看主题曲谱,看看哪一句是小唢呐演奏的?哪一句是大唢呐演奏的? 师:请同学们注意聆听乐曲结尾处,大唢呐模仿了爷爷的笑声。3.完整听赏乐曲。 完整聆听乐曲《打枣》音频,学生认真聆听并随音乐的进行展开想象。 三、听赏歌曲《嘎妞妞》 1.完整播放歌曲《嘎妞妞》,学生感受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嘎妞妞的音乐形象。 师:《嘎妞妞》这首歌曲描写了一个新社会的农村小姑娘的形象,在新社会中,农村人们的生活变富裕了,女孩子的地位也提高了,嘎妞妞塑造了一个充满个性、有主见、乐观大方的农家女孩形象。我们来读读歌词,看看歌词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嘎妞妞这样的性格特征? 读歌词,学生回答。 师:歌曲中,哪几句让大家感受到浓烈的乡土气息呢? 学生回答:“得儿喂,得儿喂”的唱词十分具有乡土气息。2.播放歌曲《嘎妞妞》,录音学生随着录音小声哼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民族风格。 四、课堂小结 1.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课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本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打开探究之门情境——探究与发现——认知与实践——拓展与创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部分电学知识,能够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也掌握了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建立学生易于观察的模型,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解决实际困扰学生的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科技发展事例的内容真实、与所讲授的内容联系密切;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逐步养成能通过简单模型来学习物理,体会物理的乐趣;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了解其构造,学会使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创造出滑动变阻器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器材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情境创设”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 ”,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引导学生步入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认知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七、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附:补充介绍“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学生课后了解。 11灯 光 任课教师 吕德祥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11*《灯光》 教学时间 2015年3月19日上午第三节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漫步、围 歼、突击、歼灭、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璀璨、震天动地、千钧一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憧憬。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具准备 《灯光》课件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里晚上用的是什么灯?(电灯),晚上,家家户户都打开电灯,景色怎么样?是啊,我们今天家家户户都用上明亮的电灯,甚至还买了大彩电等家用电器,同学们的生活真是幸福,你们可曾想过今天的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吗? 2.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王愿坚的《灯光》,学完了以后,我想同学就明白了。(出示课题) 二、听课文朗读,想想课文主要内容,划出文中的新词(课件)。 三、学习新词(课件出示): 1.教学读音:学生各自读,齐读,然后老师纠正读错的音节。2.指导书写:陷 3.理解部分词语(出示课件):(1)齐读句子。 * (2)让学生说说句中画横线的词语的词大致意思。(3)出示词意。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把课文分成三段,怎么分?(第一、二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部分为一段。) 3.学习倒叙开头和结尾的照应的写法。 四、重点学习第二段,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1.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2.(课件出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带有“多好啊”的句子。 3、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火柴,借着微弱的光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他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五、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1、讨论(课件出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发言教师补充并总结(课件出示)。 (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今天我们生活在这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他们。) 空》教学设计 《星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通过欣赏乐曲,发展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音乐的理解力。教学重、难点 1.欣赏《星空》。 2.感受音乐的情绪,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教材分析 乐曲前奏为弦乐奏出的连续下行音群,好似流星划破长空。钢琴首先在a和声小调奏出了和弦分解式的主旋律,清醇、灵动。在第一主题的末尾,鼓声渐起,将乐曲推入第一次高潮──第二主题,更把人们的思绪从喧噐、繁闹的地球带到了广袤、无垠的长空。第二主题转至A大调,钢琴奏出了连续的八度和弦,还反复使用同和弦奏出倚音效果以增强力度和震撼力。电声乐队和弦乐的加入,以及人声的拟音模仿更令乐曲充满幻想和无限激情。紧接着第一主题在电声乐队的陪衬下再次出现,仿佛是人们对生命的思索与礼赞。第三主题的出现好似第一主题的补充,更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接着乐曲又分别再现了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最后在第三主题反复演奏中渐渐消失,给人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些探索太空的图片。2.请学生试着说一说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二、欣赏 (一)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1.教师播放乐曲《星空》,学生感受。2.请学生试着给乐曲起个名字。3.欣赏夜空美景。 太阳的光芒普照着大地,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当太阳慢慢落到了大山的背后,火红的晚霞飘荡在天空中,美丽的小鸟飞回自己的家,大地一片宁静。我们抬起头仰望深蓝色的天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美丽的月亮和满天的繁星,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用精妙的文字、绚丽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美丽的星空。 4.根据学生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启发下,用肢体动作自由表现对《星空》这首乐曲的感受和想象。 (二)具体分析、感受乐曲《星空》 1.请学生分段欣赏乐曲的三个主题,用语言简述各自的感受。并自行选择三个不同动作分别代表三个主题。 2.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星空》,并在教师引导下用三种动作分别表示所听到的主题变化。 (三)知识拓展。 1.师:提到钢琴曲《星空》我们就会想到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得曼,请同学们说说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 2.老师介绍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得曼简介) (四)对比欣赏。 我们上节课欣赏了描绘太阳的音乐作品,本节课欣赏了描绘星空月夜的音乐作品,请你思考一下这两种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在听觉上有什么区别?请大家课下再把这两首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和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数学教学计划01-09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01《山中访友》说课稿01-02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07-12 小学一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12-10 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教案设计01-09 数学六年级上册数的整除复习教学教案11-30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08-18 第一节小学数学课程及其发展08-247.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七
8.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八
9.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九
10.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人教课标版教案 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