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文

2024-06-28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文(精选19篇)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文 篇一

一位著名的医学专家曾说:多年来,医学忘记了爱情是疾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非常错误的。近年来,爱情医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夫妻恩爱,感情融洽,家庭和睦,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因为爱情既有社会性,又具有生物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近年来国内外有的医院打破旧的常规,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允许其丈夫在身边陪伴,使产妇减少了精神心理上的恐惧感和孤独感,丈夫的体贴、支持和安慰,使产妇顺利地通过产程,把爱情的结晶——小宝宝安全地迎到人间。据调查,有丈夫陪伴的产妇顺产率高于没有丈夫陪伴者20个百分点。

感情融洽是家庭和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优生的重要因素。在夫妻恩爱、家庭气氛和谐的情况下,受精卵就会安然舒适地在子宫内发育成长,生下的孩子就聪明、健康。胎儿在子宫内对外界的刺激是有反应的。

夫妻感情融洽还有益于健康长寿。调查发现,多数情况下,离婚者、丧偶者的身心状况比享受美满婚姻的人要差得多,寿命也会因此而受影响。

据国内外医学家分析,爱情是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夫妻恩爱首先是双方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一种和谐,在心理活动上的一种互相补充,这就使双方产生了一种温暖、协调的健康心理,这样有利于大脑皮质功能和肌体免疫功能的生理协调,从而促进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这些物质能把控制体内血液流量的神经细胞兴奋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文 篇二

一、更新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 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长期以来, 在作文评价中, 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理解。首先是缺乏对学生情感的理解、尊重。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总觉得学生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 不够深刻。二是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理解、尊重。在作文中, 学生真实地书写着自己的生活, 但总被判为琐碎、幼稚、不典型。这样一来, 学生便开始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 不敢写自己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继而开始故作高深地编造生活, 却脱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

其次, 要发现和发掘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在作文评改时, 教师喜欢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 有一点毛病就意味着作文的失败。事实上, 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找出毛病, 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习作的评改, 的确应该指出存在的问题, 在指出问题之后找出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但是, 最重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 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第三, 要时时欣赏, 适时表扬。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 由于缺乏欣赏的意识和行为, 即使学生写出了在教师看来是“优秀”的作文, 教师往往给予的是“表扬”而不是欣赏。表扬是馈赠, 是“我”与“他”的关系;欣赏是发现, 是理解, 是平等的交流, 可以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同时, 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享受到被尊重、理解的快乐。所以, 对于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 最重要的不是空洞虚浮的表扬, 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一次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的欣赏,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二、勤于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 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 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 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却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所以, 只要教师有心, 就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学生上课不喜欢发言, 教师叫起来也语无伦次结结巴巴, 说不上几句就满脸通红, 他自信不足胆怯有余;有学生上课精神萎靡心不在焉, 他肯定有什么心事;有学生回答问题言词偏激, 看待问题不够客观。凡此种种, 都能反馈学生的心理, 都给了教师一个信号:有些学生的心理出了问题, 需要教师引导。这就为发挥作文教学的心理辅导功能以良好的契机。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意志还不够坚强, 碰到作文困难和失败往往就会自暴自弃,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重视对学生作文意志的培养。我们要告诉学生, 只要坚持不懈练笔, 终会尝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克服作文困难、战胜自我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坚毅的自信心, 更会使学生牢牢树立起作文的恒心。其实, 坚强的意志不仅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 更是学生事业、人生成功的基础。

三、借助讲评, 进行策略化的心理辅导

很多时候, 几句评语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一定就能奏效, 策略性的作文讲评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烦恼和困惑。其实, 一个学生的心理往往反映的是一类学生的心理, 所以可以借助作文讲评有目标的实话心理辅导, 让一堂作文讲评课解决一类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起步作文和学困生的作文,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在进行作文讲评时, 让学生朗读一些满意的句段, 并说说为什么对这些句段满意, 再与同学们共同欣赏。教师要对作文中有个性的、创新性的语言, 哪怕是创新性、个性化的妙语只有一两句,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可以从某位学生的一篇文章反映出来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依据相关事例加以配合阐发, 融会贯通地让学生明白事理;也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还可以就一个话题让全班学生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在讨论、甄别中调整心态。评语要恰如其分, 富有个性。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 如果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作文得到的是如出一辙、蜻蜓点水的评语, 学生就会觉得劳而无功、索然无趣, 甚至无所适从, 学生对习作的亲近感、热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导下逐渐消失, 甚至走向逆反。

四、注重体验, 尝试成功化的心理情感

作文情感是伴随着作文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心理体验。演员演出需要进入状态, 学生作文也需要进入状态。这状态就是学生伴随着作文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那些已功成名就的大作家, 谈他如何爱上作文, 走上文坛, 成为写作大家时, 往往不谈他在作文技巧上如何如何得益, 甚至连写作技巧为何物也不知, 而往往讲他在学生时代, 某某语文教师当作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作文当范文来读, 从此一写不可收。为什么?还不是感受到了这种作文成功情感?!这对我们语文教师不无启迪。

让学生体验作文情感的途径是很多的, 念范文, 是其中最常用、最简便的一种。此外还有学习园地里张贴、复印传阅、获奖等等。

3.让小学生的作文健康起步 篇三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健康起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1-01

每个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开始写作文,但是到了高中,还有很多学生写不好作文。主要的表现在文体混乱,没有真情实感。十来年的时间学不会每种文体的写作情有可原,但是如果连一篇记叙文都写不好,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是语文老师的悲哀。

当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做好作文教学,让孩子的作文健康起步,为以后开个好头,打下牢固的基础。

首先,重视阅读积累,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单纯,甚至有些单调,他没有很多的生活体验,所以思想感情也就单一单薄。但是多读书,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阅读课本和大量的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尤其是思想情感。这个阶段,可以让他们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等,还可以让们读一些人物传记,读一些科普书籍,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验善良、勤劳、坚强、奋进、高尚等等感情带给他的感动。这样的阅读积累,对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形成是任何别的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其次,充分利用课文,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让有些课文充当范文,使学生的作文语言自然生动流畅起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大家写的,语言很规范,而且都是来自生活。比如,《祖父的园子》,这篇略读课文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写了她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文字朴实、自然、流畅,接近口语,贴近生活。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以读为主,先范读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跟读、自读、再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文字的优美、自然,领悟作文其实和说话距离并不遥远,知道作文与生活更是息息相关,明白作文其实并不难,怎么说就怎么写,写自己所见、所想和所做。

课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实践证明,有不少学生写得不错,写出了自己童年的快乐,语言也比较生动流畅。

一个女孩写她淘气:“玩累了,跑进屋子里看见奶奶在睡觉,一摸脑袋,头上有许多小皮筋,揪下来给奶奶扎上。左一个,右一个,前一个,后一个,最后一个扎在头顶上。看着奶奶,我笑出了声。”

另一个女孩写心情:“抬头一看,啊,好蓝的天,好白的云。”——这简直有了萧红语言的特点了。

一个男孩写道:“会爬树的,爬得很高;会游泳的,游得很快;还有的会倒立、空翻,至于我嘛,会十几分钟眼珠子一动不动。”

另一个叫王志盼的男孩写同伴:“他的力气非常大,直接可以把我举起来。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扮什么东西都特别像。头一缩,脚一伸,就像乌龟;头一伸,脚一蹬,就是乌龟出壳了。”

这样的语言多好,多健康。这样下去,还怕他作文写不好吗?

第三,巧借日记随笔,树立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真实的感情。

生活中总有些事会触动孩子的心灵,而实际上孩子的心灵更敏感。总有些孩子会将一些感触写进日记。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要及时鼓励,多肯定,多表扬,让学生树立信心。比如可以给学生日记做这样的评价: “看来这件事对你感触很大,要是把一些细节和你当时的心情再写详细一点,就是一篇好文章!”“ 你很有语言天赋,这几句很有味儿呢。”

同时,对于校园里发生的师生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最好能及时引导,和学生一起动笔写随笔,这样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及时记下自己当时最深的感触。

例如,2014年6月18日夜,小镇下了两个小时的倾盆大雨加冰雹,19日早晨到校后,一个老师跟孩子们一起目睹了校园的惨状,引用我自己写的几句话简单描述一下:“锅炉旁的大烟囱倒了,台阶塌了,操场上折枝败叶铺了一地,更有那鸟儿们已经僵硬冰冷的尸体,大大小小,横七竖八,令人悲戚.....”当时她流着泪拍了很多照片,孩子们面对那么多鸟儿的尸体有些无措,操场上被清理干净了,到吃饭时间了,孩子们还在操场周围的树下来回找着,不想遗落一个已经失去生命的鸟儿,更希望能发现还有活着的鸟儿。那天上课时,情绪激动的她便自作主张不按进度上课,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写随笔。那一节课,学生们是带着对暴雨的恨、对小鸟横尸遍地的哀怜写作的,没有一个孩子东张西望,没有一个孩子开小差, 都只顾埋头疾书,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还有学生抽泣的声音。她也坐在讲桌前一边流泪一边疾书。下课后,大多数都交了上来,还有一些在继续低头写着,全然不知已经下课了。那一天上午,她坐在办公室里没动,一边看孩子们的随笔,一边流泪。因为孩子们的随笔里都融入了强烈的感情,有的观察很细,有的还写了诗,他们第一次感受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在那些文字里,满含着对小鸟的哀怜,对生命的热爱,对老师流泪的理解,还有面对灾难痛苦的坚强。

此外,还可以选出写得好的日记指导学生修改后誊抄整齐,做成学生作品集,挂在教室里让大家传阅,激励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

4.小学作文:健康的感觉真好 篇四

前几天,我发烧了,头痛欲裂,体温一直在38度以上,别提有多难受了。

生病了,就不能去上学,落下了好几节课,也不能干什么,整天嘴里叼着个体温计躺在床上,真是无聊透顶啊,我真的好想上学啊!可是就是没有力气,热度一上来,人就迷迷糊糊地,就想睡觉,说话的力气也没有。生病了,要吃各种各样,味道稀奇古怪的药,我通常捏着鼻子才能喝下去,弄不好还要去医院验血、挂水。我从小到大最怕打针了,可每次生病总免不了,虽然我不会哭,但是真的很害怕。生病了,还要辛苦爸爸妈妈,他们本来就工作忙,还要半夜三更爬起来给我倒水,量体温,吃退热药,几天后,精神比我还不好,特别是妈妈,我发烧后,她也有一点生病了。

我现在病好了,可以去上学了,老师已经教了新课,我补着作业,一时间补那么多作业,着实有点累,但是我没有不开心,因为好朋友们都很关心我,过来询问我怎么了,还帮我补功课。病好了,终于可以不吃药了,我又可以像平时一样,吃零食、看书、看电视了,爸爸妈妈也不能那么忙,只要稍微管一下的我学习就好了,而我也感觉有力气,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了。

5.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作文 篇五

生活中到处都是无形的压力,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又怎样去面对这些无处不在的压力,心理良好的人与心理脆弱的人,处理压力的方法有着天壤之别。比如,两个心理素质不一样的人,受到委屈,心理好的人就会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可能今天他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儿,或许,明天他心情会好些。”而心理脆弱的人就会怨天尤人,近而抱怨别人。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我现在就读的共和学校就是一所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课,心灵咨询室等,所以每个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得非常愉快。

上学期我校曾举办过心理剧表演,在这些表演中反映出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良行为,因为一些小事,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所造成同学之间的一些隔阂,而在这些心理剧中同学们提出了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的办法。所以我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帮助,一个健康的心理让我们一步步走向阳光,而有时我们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他人的灌溉,爱护。学校就像一棵树要我们用爱心去培植他。

6.健康小学生作文 篇六

提到健康,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身体健康。是啊,人们总是忙于学习、工作,而健康二字却没有在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年春天———一场前所未有的恐慌突如其来地降临在每一个人身边,才提醒人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人们整天生活在口罩掩面、消毒水味弥漫的世界里,才开始注意到平时根本不放在眼里的生活细节,一切卫生陋习正在消失,生活正在改变。

疾病带来的不仅是死亡的威胁,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迫在眉睫时重新领悟健康的真谛。人的生命有时很脆弱,曾经总在忙与盲之间疲于奔命。有一天,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一切都得到了,健康却变得千疮百孔。而危难终于唤醒了人们:也许,拥有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及拥有健康;也许,只有健康才能给人最大的勇气。

健康是人能享受到的最幸福的事情。只有拥有了健康,其他的一切追求才成为可能。健康不仅是生存的理由,更是生活的乐趣。缺少健康的`人生黯淡无光,于人于己都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健康让人生充满安宁与快乐,最简单、最平淡,但却最珍贵。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所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更属于社会。

也许我们无须给予他人什么特别的成就,我们健康平安地活着,就是带给他们最大的快乐和慰藉。

不能让逝去的健康成为心中永远的痛悔。失去健康,理想便是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生命中许多内容是无权自主决定的,与生俱来的东西太多,无论喜欢与否,只能选择接纳和勇敢面对。但我们有权把握健康,有权选择健康。

7.谈如何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 篇七

压抑心理:一些学生作文为应试型, 属“遵命”写作, 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 学生就感到十分压抑, 情绪低落, 哀叹写作的无奈与烦恼。其次, 作文有明显的时限性, 学生有时要废寝忘食, 日夜奋战, 形成紧张、厌倦的压抑心理;另外, 表达方式的制约性, 许多条条框框严重束缚学生手脚, 文思被层层“枷锁”所制约, 更令学生心理苦闷, 甚至于有搁笔解脱之想。

畏难心理:对待作文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 作文功底较差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害怕作文、厌烦作文, 常常面对作文题长吁短叹, 写不下去, 不能从作文中产生满足与成就感, 经常得到的是失败的消极体验, 而这种消极体验会因作文的失败而越发严重, 以至于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丧失了信心。

自卑心理:有些学生面对作文本上的低分数和评价不高的批评, 或是体验着失败的苦恼, 或是感受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 心理上逐渐产生了自卑感;自尊心与自信心降低, 渴望作文水平提高的心理需求受到限制, 并逐步发展成影响作文积极性的心理障碍。

表象缺乏:作文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依赖于感性认识所提供的材料——概念和表象。表象成了从感知过渡到思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学生作文常常有这种情况, 有的学生持笔茫然无话可说, 迫不得已写出的文章往往材料贫乏, 语言干瘪;有的甚至连基本字数要求都达不到, 这就是表象贫乏的后果。

思维刻板: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缺乏新意, 平平淡淡, 表现为题材选择、情节构思、表现手法上的雷同与陈旧, 给人千人一面, 千文一腔的感觉。其实, 当今的学生置身于火热新的时代, 感受着强烈的现代生活气息, 时代为他们开辟了自由驰骋的天地, 他们本应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笔流如水, 常写常新, 但作文时却选材范围狭窄、思想立意肤浅、构思落入俗套、内容缺乏新意、审题抓不住中心、作文平淡无奇等, 这与心理障碍引起的思维刻板不无关联。

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产生有个人主观上的原因, 也有客观上的原因。

主观原因:学生自身知识欠缺, 基础较差是学生作文畏难、自卑和压抑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对语文中的基础、概念不清, 不能将讲读课、自读课中的知识概括出来, 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虽然学了一些作文的技法、章法, 但仅仅是停留在了解、记忆阶段, 不会借鉴, 不会运用, 不能迁移, 不能在作文训练中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客观原因: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首先, 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仍是封闭和半封闭的, 基本囿于命题作文的框框, 训练明显不足;猜题押题, 忽视学生写好文章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次是评估失当。有的老师意识不到作文讲评的重要性, 对少数优秀作文大加肯定, 而忽视大部分学生的作文, 从而让他们丧失信心, 产生自卑和畏难情绪。再次, 老师对作文审题的唯一正确性, 养成了学生考虑问题的求同思维习惯,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阔与深刻, 活跃与发散, 缺乏新颖性、独特性、流畅性。当情况发生变化时, 表现为思维的固执和迟钝。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为了消除写作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师生进行必要的自我心理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一) 培养成功意识, 调节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相信自己, 才有可能成功。学生作文中的畏难情绪, 已成为写好作文的心理障碍。它削弱学生的积极性, 干扰认识过程的深入, 妨碍智能的发挥, 如果对这种消极情绪不及时调节和消除, 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反感, 导致对作文的厌恶与对抗。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有效的方法是培养成功意识: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 大至节段篇, 小到字词句;写出中肯、醒目、赏识性的批语。小小的成功, 会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升腾的喜悦, 精神的满足。这种喜悦与满足反过来又成为作文的动机, 增强他们写作的投入感, 不断自觉地愉快地去自我追求和实现这种成功。

(二) 培养观察能力, 留心生活。

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反应, 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为人的大脑加工厂提供丰富的原料。学生在作文中所把握的感性材料丰富、详细, 才能在写作中“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因此,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前提是热爱生活、留心生活, 要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 就要教育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引导学生平时多读书、多观察、多练笔, 不断丰富知识, 积累写作材料, 作文时才能浮想联翩, 有话可说。

(三) 培养思维能力, 抓住本质。

学生写一篇作文至少要想好“为什么写”、“写什么”和“如何写”这三点, 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跳出课文圈子, 进行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多维训练。用横向联想, 丰富学生的素材, 使学生笔下有“水”;用思维的纵向开拓, 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用逆向反思, 激发学生的灵感。督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变思维迟缓为敏捷;变思维指向模糊为明确;变思维滞涩为流畅。

防止压抑、破除畏难、消除偏执、融化冷漠、驱除自卑, 凡此种种, 定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

摘要:作文是反映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 一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活动。对于写作的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不少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 对此, 写作教学需要找出消除和防止心理封闭的措施。

8.如何消除中职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 篇八

关键词:阅读习惯;作文素材;命题形式多样化;口语表达能力;激励为主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心理上普遍或者也可以说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差。对于写作文,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惧怕的心理。如何消除他们惧怕写作文的心理,调动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值得我们中职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中职学生有惧怕写作文的心理,作文写不好,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积累太贫乏。因此,要引导他们多读点书,养成阅读习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过程既是语言的积累过程,也是写作的学习过程,通过大量的阅读,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书籍都能对他们产生有益的影响,因为书里不全是营养,书中既有鲜花绿叶,也有荆棘毒草。现在中职学生,要么就是什么都不看,要么就是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的阅读,非但无益,还会毒害他们的心灵。因此,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读书,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子图书阅览室要定期开放,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必要时老师也要养成陪读的习惯。我本人就有陪学生阅读的习惯,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7年来,每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向我们班开放的时间,我都主动陪我们班同学阅读,我们学校电子图书室拥有电子图书35万本,我要求同学们用两年的时间,至少阅读上万本以上。并且有意识地向他们推荐书刊,比如,向他们推荐《读者》《中国青年》《青年文摘》《现代家庭》《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外童话寓言》之类的杂志,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然后再慢慢地向他们推荐中外优秀著作。同时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定时交流读书心得,推荐自己所看到的文质兼美的作品。这样,一方面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面,另一方面推荐交流的过程也会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积累作文素材

人通过自己直接观察所得总是有限的,而从阅读中吸取营养,则可以大大拓展观察的视野,上面我们所说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其实也就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的图书室以及班上订阅的报纸杂志都是可以很好利用的资源。当今世界科技发达,除了阅读书本外还可以网上阅读。积累作文素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到“厚积”,才能做到“薄发”。中职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校内的活动较普通高中多,如,运动会、服装表演、美食比赛、各种技能大赛,艺术节等等,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就连平时出游、看电视、劳动等等,都是积累作文材料的原始来源。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感受,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写作文时才能有内容写。当然也要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所以,我们提倡学生写周记,最好写日记。

2.积累语言

学生在读书时看到好的语言和自己感悟的内容记录下来,必要时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这就好像砌房子一样,语言就是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是写作的源头。没有积累就没有写作。

三、作文命题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由老师统一规定题目,而且一般只有一道题目,规定字数,然后学生定时完成。这样的命题方式往往会让中职学生感觉无话可说,其结果不是敷衍了事就是去抄袭。其实作文的命题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变换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可以给出若干题由学生选一题来写,也可以是半命题作文,甚至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写什么、怎么写、写多长。因为职中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他们的爱好也各不相同,也因为职中生不需要高考,他们毕业后要面对的是社会,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主要的写作是总结、计划之类的实用性文体,所以,对他们来说关键的是能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而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不妨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用一个死板的题目来束缚他们的表达,而要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只有这样,才消除他们惧怕写作文的心理,慢慢地对作文产生兴趣。

四、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结合,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就是要求学生陈述一件事,首先在头脑里用语言文字思维,梳理好主次、轻重、前后次序,然后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布置中职学校的学生写作文,不一定每次都是书面作文,可适当安排课堂里进行口头作文。口头作文要求不要过高,先从表达一个片段开始,逐渐消除胆怯心理后,再表达一个完整的事件。本人从事中语文教学工作有28年之多,先是教小学,后来教初中、教中职。对于口头作文能消除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心理,增强学生作文兴趣深有体会,当然中职学生口头作文胆怯心理要比小学、初中学生严重多,但只要慢慢培养,这种心理压力会逐渐减轻,兴趣有所提高。要求学生口头作文,首先教师要能给学生示范口头作文。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同时,给学生示范口头作文,教师本身要有很深的作文功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江水”。另外,布置学生课堂上口头作文最好从补充一个片段开始,并且要求补充的片段要有一定的趣味。学生能够口头表达出来,当然也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口头作文后让学生重新整理材料,完成书面作文,不是容易多了吗?

五、加强写作前辅导

按理,过多的指导会削弱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依赖性,但是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由于中职学生语文素养都不是很高,写作文非拉一把不可。作文指导主要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形式:一是以老师讲解为主,由老师帮他们提供写作的方向,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二是以学生讨论为主。三是以提供范文为主。这样的范文可以是符合写作要求的学生习作,当然最好还是老师的下水作文。当学生听到老师也和自己写同样的题目时,他们的写作兴趣马上就会被激发出来,而且老师亲自写了之后才能体会到学生写作的喜怒哀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相信通过这样的写前指导,学生就不至于再觉得无话可说,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了。

六、作文评改,以激励为主

在批改中职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尽量从宽处理,多说好话,多给高分。所谓“从宽”,是指尽量少挑毛病,指出不足或错误基本限于明显的、非常基本的、改动后或者写了评语后学生看了能够理解的。好话多,是指尽可能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其次要寻找“闪光点”,合理评价。哪怕只是一两个微小的闪光点,也要加以肯定。比如,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没有完全按照老师讲的模式写,有自己的创造;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处恰当地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语言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痕迹;全是白描手法,开门见山,没有铺陈和渲染……找到这些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老师不妨细心观察,受表扬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除了老师多作鼓励之外,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来评改作文,叶圣陶说过:“改和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当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当然,学生互评互改,老师不可完全放手,而是要在指导评改上下大量的工夫。学生评改前,老师首先把全部作文浏览一遍,然后根据习作要求与习作情况,拟出比较详细的指导评改教案,包括:评改的形式、步骤、评分标准、评语评写方法以及对学生评改的评价。然后在老师示范评改的基础上让学生互评互改,最后由各参评小组推荐典型的习作,由老师对习作及评改作讲评。这样的尝试可使学生发现别人习作中的长处和短处,对照思考自己习作的可取与不足,从而拓展思维空间、体会思想碰撞、激发竞争意识,丰富积累感悟,不断提高评改的有效性。

写作文是令大部分中职学生最感头疼的事情,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果能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把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出来,那么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只要我们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学生就会逐渐喜欢作文、爱写作文、学会作文,中职学生的作文也一定会一步一个新的台阶。

9.小学生卫生与健康作文 篇九

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去认真的学习。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首先,一定要讲究卫生。例如: 1.不喝生水 2.不随地吐痰 3.不乱抛乱扔 4.不吃不洁的食物 5.勤剪手指甲 6.勤洗头理发 7.勤洗澡换衣 8.勤刷牙漱口等等这些例子。如果我们因为不讲究卫生而造成不良后果,到最后,后悔的还是自己。下面有一个小故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星期天,鹏鹏和刚刚一起去书店买书。书店里面有许多他们喜欢的漫画书、故事书,他们俩一边看一边挑。他们俩十分投入,忘记了时间。直到感到肚子饿,才想起该回家吃饭了,可是,他们又舍不得那些书。刚刚提议:要不我们先回家吃完饭再回来?鹏鹏不同意,说:这样太浪费时间啦!两人想不出办法,突然,鹏鹏看到书店对面有间街头小吃店,便提议去吃小吃,刚刚也赞成。他们俩吃完小吃后,又匆忙的跑回书店看书。晚饭前,他们都回家了,可是,回到家后,鹏鹏的肚子非常疼,他腹泻了。而正在此时,他的好朋友刚刚也在忍受着同样的痛苦。这就是吃不洁的食物的下场。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食物与食物之间的相克,例如:鳝鱼和菠菜不能同食。

生活垃圾也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中有许多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或是有害的微生物,如:致病菌、病毒菌;或是有机污染物,如:氯化烃、碳氧化合物气体等致癌物、促致癌物;或是无机污染物,如汞、镉、铅、砷、锌、铬等;或是物理性污染物,如放射性污染;或是其他污染物,如:寄生虫、害虫、臭气等等。这些污染物污染着土壤、空气与水体,并通过许多种渠道危害人体健康。所以,我们要将垃圾正确分类。

10.小学生心理描写作文300字 篇十

心情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情。

心情有很多种,比方说:有伤心的;高兴的;忧伤的;兴奋的;开朗的;愁眉苦脸的;悲痛欲绝的;惹人怜爱的等……多的说不完。

心情能控制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人们也能摆脱心情的控制,任何人只要有摆脱心情的控制的信念,绝对能成功的。

你只要能保持开朗的心情,就能使你长年不生病,还能治疗心理疾病。

心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确定你的命运的魔法水晶,可要好好珍惜它。

人们总说自己的命不好,但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发现命运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你们要好好对待自己,让自己每天都持有好心情哦!

在这里,我祝所有人心情愉快,天天好心情!

我身边的人

今天下午,我到学校电话亭打电话给妈妈,到了那儿才发现忘记带卡了。

我摸遍了衣服口袋,一分钱都没有,正在我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后面一个小姐姐关切的问我:“小妹妹,你怎么了?忘记电话号码了?“我说:我把电话卡忘在家里了。“她笑了,说:“这是小事,用我的吧。”我接过小姐姐递来的电话卡,我心理充满了感激。打完电话,还没等我说声谢谢,小姐姐收回卡就走了。

看着小姐姐远去的背影,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向她学习,向她一样帮助别人。”

大城池,小中国

——读《一座城池》有感

1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文 篇十一

一、结合实际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常常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基本上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而是模仿别的文章,甚至是抄袭。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命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生活进行命题。这样一来,学生拿到题目后,便会有灵感进行写作,产生表达个人见解的欲望。由于命题的方式比较广,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命题,例如,可采用多选的方式,关于“环境”的话题,教师可提示学生,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家园”,“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进行写作,避免出现脱离现实的现象。另外,教师还可采用“自然命题式”或是“同事异题式”的命题方式。所谓的“自然命题式”就是给学生大致的写作范围,学生自己命题,这样不但降低了作文的难度,而且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同事异题式”就是给学生讲述一件事,让学生从这件事上得到启发,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这样学生便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写作,所写的文章更具有真情实感。

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生活实际的目的出题,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出发,善于思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运用于作文当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自改文章

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参考他人的写作方式,但是不可照搬,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如何采用别人的写作方法,若是学生这点把握不好,则极易出现文章雷同的现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文章大同小异,对事物的看法不具有自己的观点。作文批改量大,从批到评的一系列过程,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一个教师完成,有的教师难免会不负责。但是教师不认真批改,则对学生的构思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部分教师希望可以给学生自改的机会。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例如对学生的信任度不够,或是应付教育部的检查等,依然将提高学生自改能力的教学方法抛之脑后,现今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要给学生自改的权利。

三、超前指导

小学生要学好语文进行写作练习是关键,一般小学生的作文题目都是命题式,学生缺乏自主创作的空间,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人与事。写作时,都需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对所拿到的写作题目进行分析,第二个过程是思考,确定写作的大致方向,第三个过程是进行归纳,开始进行写作,在这期间,有一个知识深化的过程。为了不中断学生的写作灵感,一般教师都会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基本上都会进行大致的指导,避免学生出现离题现象,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展开写作,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却剥夺了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尽管教师进行指导,但是在学生拿到题之后,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思考,更不可能顺利完成构思工作,在内容的选择与方向上,都无法很好地确立。因此,教师要采用的是超前指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酝酿构思。例如,在完成命题之后,学生自我思考,对文章进行构思,然后教师做适当的指导,给予学生两三天的时间去收集写作资料,必要时可帮助学生筛选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材进行写作,或者是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进行构思,完成构思工程。这样的超前命题的教学方法,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收集材料,所写出的文章更有质量。

12.作文 从关注学生“心理”开始 篇十二

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产生写作问题的原因。

(一) 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

在训练时文体单一, 多为记叙文和议论文, 不重视实用性文体的写作, 脱离社会需要和个体的需要, 更由于作文训练倾向于文学化, 倾向于用文学性语言, 致使缺乏文采的学生体验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这种“自上而下”的要求扼杀了学生的内心需要。

(二) 体会不到成就感

在平时批改作文中, 很多教师非常吝啬自己手中代表“生杀大权”和“权威人士”的分数, 担心分数“放任自流”会给误导学生, 通常只给学生七八十分, 有的甚至按考试标准只给及格分甚至低分。学生的数理化可能经常得100分, 而学生的作文却罕见有100分、90分的。这样, 致使学生失去提高能力、增强信心的直接动机。学生会主动找课外理科题演算, 却很少主动去记录心灵的轨迹。时至今日, 作文仍是中小学各科评分中最难客观化的题目, 给分存在趋中倾向, 难以使优劣不同的作文较大幅度地拉开距离, 致使很多学生当作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更上一层楼”了。

再者, 学生写作的目的是储存和交流, 是为了更好地体验学习和生活, 更好地与他人达到心灵的默契和融合。但很多教师在交流这一点上似乎还缺乏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要交流仅“我”一人, 要交流墙上一贴, 然后就万事大吉。事实上, 学生渴求成功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别人的一笑一语, 往往能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动力。教师要多方面地拓展交流渠道, 不仅在班内、校内交流, 更要走向社会, 把学生的思想和文字推向社会, 以求更多人的认可。

(三) 缺乏及时有益的反馈

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 若详批每篇作文, 教师即使全力以赴也需要较长时间。而较长的时间也容易使学生淡忘作文的内容, 等批阅完毕发下本子, 学生往往只看个分数就把本子塞入书包,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对作文讲评, 也很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文的欠缺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更何况教师本身能力也有优劣高下之分。于是, 学生就不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见, 更难获得读者——作者意义上的沟通了。

基上所述, 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 开展作文教学的改革, 应该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而激发情感则应成为心理类作文教学的立足点。只有把学生的感情闸门真正打开, 学生的写作热情才会喷涌而出, 才能生动地、兴致勃勃地去创造。

假如每个人都能尽情构思, 尽兴写作, 那么, 久而久之, 整体的良性写作环境必将形成。所以, 就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开展心理类作文教学的策略问题。

1. 创设写作情境, 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

理解、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 有利于由外而内改变写作者的情绪, 让不同心理的写作在一股强大洪流的带动下奔涌而出, 逐渐归于同一, 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作文辅导的同一性和整体性效果。

2. 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个性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 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特点。研究个性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开端, 对教育工作有重大意义。“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吸引力, 对个别心理有障碍、心理有逆反的同学来说, 作用显得很微小, 教师就要因材施教, 作个别的心理类的写作指导, 以达到“感化”“融化”的目的。

3. 确立读者意识, 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作文教学上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感和成就感。我们知道, 文章是交流的工具, 如果有活生生的、真实的读者, 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英国《国家写作计划》中认为,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如果其意见和观点能够和其他人一起讨论、研究和分享, 那么其作文能力和写作的满足感会大大提高, 从而使兴趣常葆。

作文教学中, 教师当然是学生的重要读者, 但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为学生建立更多的读者群, 包括同学、家长乃至社会, 特别是向社会推荐,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 并有生以来第一次拿到稿费单的时候, 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不用多说, 早就挂在他们的神情上, 上面所提到的女生, 第一次拿到20元稿费时, 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买了一本书送给我, 并在扉页上题写了“感谢老师”, 让老师与她一同分享写作带来的快乐。

4. 开放作文题目, 让学生心灵自由驰骋。

为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作文宜少作限制, 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 让他们充分展示个性和发展个性,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有情感可抒, 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的高考、中考多出材料作文, 原因也就在这里, “淡化文体要求”实在是作文教学大纲的一大进步。

我们应该看到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作文训练, 多用命题作文;让学生写随笔虽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但也有“命题”倾向的嫌疑, 学生思维也就多了一道“紧箍咒”而少了许多灵气, 少了想象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备课时多考虑这个问题, 多采用策略来加以修正和弥补, 在完成单元作文的总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少作限制, 多点宽松。

针对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现象, 只要我们教师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 寻找科学的方法, 进行科学地指导, 这种现象一定可以扭转。当学生轻松灵活地掌握作文的要旨之时, 便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好坏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但一直以来, 作文教学总走不出“低谷”, 教师口笔耕, 穷思竭虑, 只有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 寻找科学的方法, 进行科学指导, 这种现象才可能扭转。

13.与健康同行小学作文 篇十三

月光如水的夜晚,明亮的厨房里发出美妙清脆的餐具交响乐。

开饭了!香喷喷的饭菜铺满了一桌,散发出诱人的气味,简直可以将你肚子里的贪吃虫给“勾引”出来。我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块鲜美的肥肉,又喝了一大碗排骨玉米汤,味道沁人心脾。“慢慢吃,不要吃太多,晚上尽量少吃点!”妈妈和蔼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中,“要细细地嚼碎,要慢慢地咽下去,这样就不会得胃肠病了。”我想,为什么吃得东西多就会得胃肠病呢?

我带着满肚子的疑问翻开科学书,仔细寻找。哦!原来胃肠病是一种因猛吃、挑食所引起的病,不但胃口不好,而且心情也受影响。我还知道了,如果三餐吃得不营养的话,就会出现营养缺乏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一日三餐,一定要记住:吃零食,伤胃肠,若偏食,缺营养;瓜菜豆,粗杂粮,价便宜,营养强。

14.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文 篇十四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有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作基础,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因为审题、选材、布局、谋篇乃至用词、造句和修辞能力都是主要通过阅读获得的.所以作文既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又是对学生进行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训练.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而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多年来,在中小学作文教学领域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涌现了以斯霞、霍懋征、于漪、魏书生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他们为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改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战线多年来受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中小学课堂,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知”轻“能”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一般是以写作知识为纲,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以及“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作文”的要求,围绕看图写话、片断练习、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等四个方面来安排.在看图写话中有看单幅图和看多幅图之分;在片断习作中有写景、记事、状物等多种不同片断的练习及范例;在简单记叙文中有人物刻画、事件叙述和活动场面描写等方法介绍及范文;在常用应用文中则包括“通知”、“日记”、“书信”、“读书笔记”、“会议记录”、……等多种不同应用文体的书写格式及示例.

显然,这样安排作文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对于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比较有利,但是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把写作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只与写作知识有关的、操纵文字符号的能力,而不是与多种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因此这种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应如何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教学的重点是写作知识),而忽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这种综合训练是指,不仅要进行与字、词、句、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更要进行与写作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有关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训练).事实上,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学写记叙文和应用文的要求以外,也同时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从一年级就要注意培养。”显然,这种只重“知识”(而且只是写作知识)轻视“能力”的教学内容安排既不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也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2.重“外”轻“内”

与上述以写作知识为纲的作文教学内容相适应,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按照不同的文体类型、描述对象和表现手法结合范文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认真的模仿与记忆,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即多次重复性的“外部刺激”)强化学生对词、句及其间联系的记忆与理解,让学生记住更多的单词、句型及其应用环境,最终使学习者形成对语词应用能力的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对文字符号的自动化操作能力.这种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无疑对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词汇和句型是有好处的,例如,在这种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和句型替换练习就能在这方面起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不仅与他掌握的词语数量、句型结构有关,更取决于作者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内在因素.因此,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进行强化,而不考虑个体“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虽然对于固定的行为联系即固定的操作模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条件改变,习惯于范文模式,即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词语、现成语言环境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显然,对于要求高度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与批判性的作文活动来说,这种只重“外”不重“内”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胜任的.

3.重“写”轻“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的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小语教学法专家高惠莹教授也曾指出:“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的含义本来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口头表达谓之“语”,书面表达谓之“文”,合起来才是“语文”.而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却往往是只重视“文”不重视“语”,只重视“写”而轻视“说”,注意让学生多写、多练(多写日记,多练片断习作,多练命题作文)却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说。造成很多学生不敢说话、不会说话,甚至一张口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须知说话和写文章虽然不同(前者比较形象、随意,不太严密;后者比较严谨、规范、有逻辑性),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从信息加工过程看“说”和“写”二者均属于信息输出(“听”、“读”则属于信息输入),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在开始之前都要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等.由于说话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并要立即作出反应,因此经常锻炼说话,提高说话能力,可以为写文章打下良好基矗重“写”轻“说”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影响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大凡口才好者,文思必然敏捷,思路必定清晰;反之,文章写得好的人,尽管口齿未必伶俐,但观点一定明确,表达必定清楚,绝不会有逻辑混乱的情况发生.因此“说”和“写”在作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相辅相成,彼此促进。那种把“说”、“写”对立起来的作法是没有道理的,是违反作文教学规律的。

4.重“理”轻“情”

这里所说的“理”是指“理论”、“理性”,“情”指“情感”.所谓重“理”轻“情”是指在作文教学中偏重有关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例如讲记叙文主要围绕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加以介绍,并通过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加以印证和说明;讲应用文则强调“标题、称呼、正文、祝颂、署名和日期”等六个部分和各种应用文的固定格式,也是通过一篇篇范文来详加印证和说明.这些理论知识固然都是必不可少、应当介绍的,问题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自然科学中的课文不一样,它不是直接通过说理来教育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来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受到教育。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除了通过课文内容本身直接传递给学生以外,还要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传达,对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传递作用尤其重要.有时教师的表情、动作(是一种无声语言,也叫体态语言)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绝不应忽视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将“理”溶于“情”之中,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否则只重理不重情,干巴巴地讲几大要素和文章的体裁、格式,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学习、掌握写作知识的目的.另外,“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总是要受作者情感的支配,不仅文学作品是如此,就是以写景、叙事、状物和写人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也一样.不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注意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去注意、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热爱、去体验周围的事物,只把作文简单地看成是一种词语运用技巧,那么,学生只能写出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毫无个性特征、毫无感情色彩的文章.这种文章尽管文句可能通顺,结构也还合理,但却不能打动任何人,即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5.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文 篇十五

从心理学方面来看, 这种“定式”的写作训练是严重违背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人的思维情感是不会全然一致的。学生的写作心理千差万别, 就中学生来说, 这种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思维方面, 有的学生思维敏捷通畅, 写起作文来毫不犹豫, 视野广阔, 想象丰富, 提笔便一气呵成, 文章通畅自然, 文采斐然;而有的学生却思维呆滞, 视距狭隘, 联想乏力, 词穷句短, 即便抓耳挠腮也难以下笔, 写出的文章当然苦涩难懂, 破绽百出了。

在写作能力方面, 有的学生作文立意深刻, 取材得体, 结构严密, 语言自然流畅, 写出的文章富有深意、精巧自然;而有的学生胸无成竹, 取材胡乱, 详略失当, 语言词不达意, 写的文章枯燥乏味、晦涩难懂。

既然学生的写作心理千差万别, 那么中学作文教学就应该充分适应这种个性差异。为此, 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师都应该以学生的写作心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每个学生写作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作文教学。

一、作文命题, 变教师统一命题为师生共同命题

传统作文命题, 往往是教师统一出题, 全班学生“按题发挥”, 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只能被动写作, 久而久之便会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教师在命题时, 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 力争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 发挥作文的主动性。可以教师命范围, 学生命题目;可以教师出大题目, 学生写具体题目;可以学生集体命题, 教师择优选录;可以教师只提要求, 学生自由命题, 自行作文。这样, 命题既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又避免了大而不当的“空题”、生厌乏味的“老题”, 学生无话可写的尴尬坚冰就可以冰释。

二、作文指导, 因人而异

写作前的指导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 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他们在立意、取材、谋篇布局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教师在指导的时候, 仅在文章主旨是否深刻方面稍作点拨即可, 其他方面可不涉及。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 他们在表意、取材、布局、发言等方面能力都较差, 教师应注重其基本功的训练, 必要时还要帮助他们解决文章立意、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方面的困难。

三、作文批改时, 教师改、学生自改、互改和心理激励并重

传统的作文批改, 一直是学生写, 教师改, 往往教师精力浪费, 却劳而无功。教师可采用一些有效的办法, 如采用教师改、学生自改、学生互改三种批改形式, 或将三种形式穿插进行作文批改。

教师批改作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作出不同的指导。对优等生, 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批改能力, 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点拨。对中等生, 教师可提出修改意见, 让他们自己修改。对少数差生, 批改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尽量面批面改。

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前, 教师应提出具体要求, 力求重点突出,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第一次自改可专改错别字, 以后再涉及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语法、修辞诸项的批改。学生自改、互改后的作文, 教师要做检查, 并作评讲总结。

加拿大专家冈斯·谢尔耶通过大量的心理学试验表明, 学生的过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的失望和失败造成的。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应发现这一点。有些教师, 这次改完给70分, 下次又给70分, 等到第三次给65分, 学生谁还有信心写下去?基于此,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应特别注意每个学生的作文成绩, 力求这次成绩比上一次有所上升, 让学生看到希望, 让他们在喜悦中慢慢提高水平。

四、作文讲评, 注意层次, 重视中差生的作文

教师在讲评时要注意不同层次的作文, 特别是少数差生的作文, 更应多加注重和选用。一些平时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能在某次作文中有“意想不到”的亮点, 教师要注意发掘这种“出其不意”的亮点, 加以褒扬。让作者述说自己的写作体会, 抒发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做, 对全体学生, 尤其是中差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应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理……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 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 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作文教学就应这样,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 调动学生对作文的爱与热忱, 才会使他们文思泉涌, 佳作不断。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M].天津:新蕾出版社, 1982.

16.探索小学生作文心理训练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06-01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就小学作文教学而言,虽然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设计练习形成,增加练习次数,但结果往往收获甚微。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没有加强学生的作文心理训练是主要原因。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在生活实践中,训练儿童敏锐的感知能力。

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强调最多的是要学生构思新颖、独特,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我们常把这归咎于学生生活不够丰富。这虽然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缺乏敏锐的感知能力,放过了许多发生在身边的作文素材。

训练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我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主动发现美得能力上。而发现美又是从自然美过度到社会美的一个必然过程。一次春游活动中,我让每个学生选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用照相机拍下来,同学们兴致很高,他们有的从树间拍下屋子的一角,有的从高处拍下河中缓缓而行的小船。大家拍的景物各不相同,一部分还真有点艺术的艺味。照片洗出后,我让他们根据自己拍的照片命题写作文,效果很好。后来,我又让学生到校园里寻找最美的一角,经过几次训练,学生对自然界的景物开始敏感起来,原来熟视无睹的诸如花的艳丽,鸟的啼鸣、水的波澜等都开始注意起来。这时,我开始引导学生有意义地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我让每个同学都备了一个日记本,专门记载发生在身边的事,每篇至少一百个字以上。每周末收一次,讲评所记材料的价值。

通过上述感知能力的强化训练,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兴趣,这基本解决了作文题材问题。

二、在构思过程中,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会时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写来写去总是那副“老面孔”,有时候甚至全班性地出现这种“原地踏步”的状况。这自然与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少有有关,但我认为根本点还在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

思维品质包括许多方面。我对学生作文实际着重抓了思维的广阔性,重点训练学生对同一题材进行多种构思的能力。由于每周作文课有限,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而我主要是利用阅读进行训练的,对一些在构思上有特色的课文,我先讲大意,让学生考虑写法,在对照课文。二至三个星期,我设置一堂“构思训练课”,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在一节课内完成二至三中写作提纲。在训练思维广阔度的同时训练思维的强度。另外我还根据需要,进行命题、立意等独特性的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得作文水平普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作文也呈现了各自的特色。并且有了一定的深度。

三、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是目前小学生作文中的又一难题。这跟学生对所写的人、事、景缺乏情感体验直接相关,而引导学生学生用健康,丰富的情感来体验周围世界对于学生作文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不能依靠强制性训练,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这需要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次外出活动中,有些学生见到别人摔跤禁不住笑出声,我没有立刻批评他们,只是说,当你们如果这样别人笑话你,你会怎么想?同学们面面相窥,一声不吭,想必他们知道自己错了。对于课本中一些抒情的课文,如《匆匆》,我让学生充分朗读并通过表演来体验其中的感情,我告诉学生要使作文充满感情,就必须对所写的对象有深切体验,日常活动中,我还努力使自己“稚化”以感情上接近和影响学生。

通过对学生较长时间的引导,学生感情丰富起来,作文里写的人和事也能带点情趣,写景也成为“有情”之景。

17.和谐阅读,健康成长小学作文 篇十七

“多年易学老难成,一寸时间不可轻。”从小就要勤恳读书,等到老了才来读书就来不迭了。悦读、阅读、越爱读,从小读佳书,就是为你的我活路展上了鲜花、欢呼。读书,就要读赖书。那些不文化的书对我们这些小学生是不须要的。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父孩,我曾经阅读功的书有《窗边的小豆豆》《长袜子皮皮》《调皮包马小跳系列》等等。我最爱好的书是《窗边的`小豆豆》,它道述了可恨的小豆豆在一年级被退学后,她来到了一所小学(巴学园),那面虽然只有五十多名学生,然而学校中布满了欢喜、离奇。这所学校部署的课程跟我们大大不同,他们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固然小豆豆他们在放弃的电车上学习,但她所疏历的一些事兴许是我们永遥也没能尝试的。他们是自在的更是钝乐的。快活陪同着他们成长。我是如许盼望我也能成为巴学园里的一名学生啊!《窗边的小豆豆》的阅读,我收成了常识,同时也播种着速乐,我感到本人长大了不少。

怎样浏览才更高效呢?我曾据说:学校是一棵参地大树校园环境是树根,己际关系是树枝,课堂运动是树叶学生是一颗可恶的果实。果名要成熟,必需由树根、树枝、树叶三者在必定的环境中协共实现。这么这毕竟是一种怎么的环境呢?我以为是跟谐的环境。协调的环境是“果真成熟”的主要前提。让我们用准确的方式去读书。

18.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文 篇十八

“丁零零„„”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教室,心里不断念叨着:今天成绩出来了,我能不能在妈妈期望的“前三名”中?万一又有粗心出错的题呢?“同学们!”老师微笑着说:“大部分同学考得很好,只是个别同学——考得不太理想。”听了老师的话,我的心紧张地提到了嗓子眼。我低下头,不敢看老师的眼神。开始发卷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老师发卷子的声音。当发到我跟前时,我胆怯地看了老师一眼,恰好与老师目光相逢。我看到老师微笑着脸,向我点了点头,从老师眼里,我似乎看到了老师对我的鼓励、赞赏、信任、关怀。接着,老师发下了试卷。

当我看到我的分数时,不由地大吃一惊,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嘿!你考了多少分?”我的思绪被同桌的声音拉回来,他一边说,一边抢了我的卷子。“哇!考这么好!”惊呼一阵,还回了卷子。知道了考试成绩后,我感觉我心里有无数只小鹿在跳。啊!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别人玩游戏、聊天时,我在复习本上自己复习;别人上课做小动作时,我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别人在家玩电脑时,我在跑来跑去上补习班;今天的成绩,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得来的。“全班第一名,赵晓敏,语文99分,数学、英语100分„„”老师读着成绩,全班同学将羡慕的眼神投向了我,我心里不禁甜滋滋的。

发卷子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一步一步的迈进了学校的大门,心中有喜也有忧。喜是终于可以知道成绩了,忧是怕考不好回家后无法向爸爸妈妈交代。

刚进班级就听见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议论着:“***打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听着他们的议论,我坐立不安,忙问他们:‘知不知道我考了多少分?咱班谁考第一?“还没等得到答复,只听见门吱吱的开了,大家立即回到座位上,原来是老师来了。

老是梳着一头卷发,手中拿着帽子和手套,用她那美丽而又冰冷的眼眸审视着每一位同学,看得我的心有些发慌。老师审视完毕后开始留寒假作业,而我却有些心不在焉,此时的焦急只为等待成绩公布的那一刻。

“„„现在我公布期末考试成绩!”老师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回荡,我立即竖起耳朵立即听老师公布:“赵佳宁第一,全市第十四名,刘梦林„„”我的心里慌慌的,我到底排第几名呢?“王宇鑫第六,全市第四十五名„„”我悬着的心放下了,可又不免有些紧张,我才考全班第六,这么不理想的成绩,回家不会被批评吧?就这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向家走去。

19.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篇十九

1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没有心理疾病, 心理功能良好。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地、有针对性地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小学生心理健康我们从下面8个方面进行衡量:乐于学习、工作;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面对现实, 适应环境;人格完整;智力正常;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可以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敬业包括六个方面:体现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乐群也是指他们的人际关系, 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小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体现在六个方面: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修养就是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它包括六个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正确地归因;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很好的自制力。

2 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和现状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自身因素包含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生理疾病;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人际关发展、卫生保健、师生关系、教师个人品质、课堂气氛)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条件) 和自然环境因素。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 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便着手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981年, 李俊对北京市473名小学生抽样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儿童的检出率为17.3%。1982年, 骆伯巍和徐建成对487名上海市小学生调查表明, 具有心理健康问题儿童检出率为21.1%。1983年, 骆伯巍和陈家麟对江苏、浙江两省的109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城市学生为18.77%, 农村学生为14.22%, 城乡检出率差异显著。通过调查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他们存在下面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强迫现象占31.22%;偏执占24.8%;敌对占23.1%;人际关系问题占31.4%;抑郁占32.6%;焦虑占28.6%;学习压力问题占36.7%;适应占34.6%;情绪波动占35%;心理不平衡性占35%。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

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2.1学习方面问题:厌学、弃学、逃学行为;视学习为最大的痛苦, 抄袭他人的作业, 对考试产生焦虑、恐惧。2.2人际关系方面问题:不能和父母、教师形成亲密关系, 不服从父母、教师的管教, 与同学关系紧张, 鲁莽好斗或者过分胆怯、退缩, 缺乏知心朋友, 独来独往。2.3情绪方面问题:抑郁、冷漠、缄默、易于幻想或者情绪波动较大, 容易被激怒, 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 过分依赖父母等。2.4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打人、骂人、破坏公共财物、说谎、偷窃、过分任性、离家出走等。

3 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些问题的产生多数是由于其心理障碍导致, 所谓心理行为障碍是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 包括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行为异常及各种精神疾病等。其本质是由各种不良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 心理活动异常, 以致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贻害公众、家庭和自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情绪障碍:焦虑: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焦虑症可突然发生, 患者常有恐惧、心慌、气急、振颤, 重者瞳孔散大;慢性焦虑者可有多动、学习力下降、睡眠障碍, 食欲减退等;抑郁:某些遗传素质不良、经历坎坷的小学生易发生。一般女生多于男生。抑郁表现可持续很久, 甚至达数年以上。常表现有自责自罪、易激惹、敏感、哭闹、违拗;厌倦、孤独、不安, 好发脾气;以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对周围不感兴趣, 退缩、抑制等。患抑郁症的小学生很少主动诉说抑郁情绪;恐怖:小学生易患学校恐怖症, 常发生在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听话的乖孩子身上。时常有焦虑, 也可有抑郁;惊恐, 大发作时脾气大、暴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愿一个人呆在家里, 怕教师、同学。拒绝上学的原因常常与某些情绪障碍有关, 如与亲人分离, 意外惊吓;教师态度粗暴, 怕考试成绩不理想等。

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这些现象, 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为他们解决好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

4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为了帮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悦纳自我;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展心理咨询;寻求心理治疗。

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不要搞一言堂, 全由教师或者家长说了算。值得注意的是, 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 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

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要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的错误思想;能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 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 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 可以听听音乐, 散散步。

悦纳自我:一方面是自身要具备自我反思评价的能力。与他人的比较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 家长和教师要正确评价孩子。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唯成绩论, 至于其他方面的长处、优点则被完全忽略。

学会人际交往:4.1认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 平等对待对方, 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4.2乐于与他人交往, 能够与同伴合作、与教师和家长沟通和交换意见。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 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 懂得体谅他人。4.3要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 能够宽以待人, 真诚地赞美他人, 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4.4要让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4.1制订具体细致的行为规范。4.4.2在行为规范执行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耐心, 要做到公正。4.4.3要树立榜样。

小学生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人员根据前来求助的小学生的具体情况,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 通过与小学生谈话、讨论等形式, 在与小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 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 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提高小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

摘要:心理健康作为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核心内容,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很多家长的疏忽, 长期以来他们没有受到“公正而合理”的对待而日益显得重要和紧迫, 现在该是“直面”的时候了。本文就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和改善的小学教育系统中的诸多现象进行归因分析, 以求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教育,小学教学,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潘月俊, 走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高潮期", 认识与思考[J], 2007。

上一篇:安全防护、职业卫生用品管理制度下一篇:只要你活着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