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2024-12-04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精选6篇)

1.《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篇一

女性叙事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论文

一、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女性没有自主权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完善,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思潮盛行。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有着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服从于男性。

在那个时代,女性无法享受到财产的继承权,没有任何经济背景,只能依仗嫁个好丈夫来保证日后的生计,以致但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男性都可以肆意地选择妻子,他们掌握着婚姻的绝对主导权,这种种的现实,直接导致婚后女性在家庭中毫无地位可言。

就像在《傲慢与偏见》中写道的,班纳特夫妇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先生过世后,他家财产就只能由远方的亲戚来继承,他的太太和女儿终将得不到任何东西。因而,在当时,女子都希望嫁一个有钱人来保证自己后半辈子的衣食无忧。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女性完全失去了自主权,甚至她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也丧失了,不得不依附于男人,这也是造成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根源。

二、《傲慢与偏见》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女性叙事视角,掌握自主权

申丹曾指出:叙事者的性别不同,往往会影响着叙事模式及其意义。奥斯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颠覆了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的唯诺形象,以女性视角展开故事,让女性成为小说中的主角.让女性主导话语权。

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结,与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是分不开的,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来品读这部作品,进而彰显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

作者在小说中一改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由远景到近景的叙述视角转化,强调女性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直接引语的运用,让女性主导话语权,辅以间接引语来表现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傲慢与偏见》中,围绕班纳特太太嫁女儿的故事展开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是小说的主线,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揭示作品中人物的不同心理特质。重点写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经历了一系列“傲慢”与“偏见”之后,最终喜结良缘。通过对这桩理想的婚姻的描绘,也反映出了女作者简・奥斯汀自己的爱情观――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女性也可以主导自己的婚姻。

(二)伊丽莎白――才智、幽默而又叛逆的女性

伊丽莎白是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同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女性角色。简,奥斯汀把她塑造成了一位个性鲜明、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智慧女性。她美丽、聪明、知性、有主见,她将婚姻掌握在自己手中。伊丽莎白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才智、幽默

伊丽莎白可以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靠着她的才智与达西斗智斗勇,而正是这一切的智慧的流露,最终深深地吸引了达西。

伊丽莎白曾表示她可以看透彬格莱的性格,彬格莱却不屑地说他并不知道伊丽莎白是个研究人性的专家。他对伊丽莎白说:“那应该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吧。”伊丽莎白回答:“不错,但是更有趣的是研究复杂多变的性格,可以让研究变得更有价值。”达西讽刺说:“乡下环境闭塞,周围的变化也少,乡下人可以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少。”伊丽莎白却不以为然:“可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变化,他们身上可以研究的新东西也很多。”这段对话将伊丽莎白的智慧的气魄与幽默的性格表露无疑。

2.叛逆

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女性应该庄重、文雅,具备贵族气质。但是,伊丽莎白却反感这样的旧道德,鄙视社会上以金钱和出生划分等级。

穿田野,跨围栏,跳水洼,弄得自己满身污泥地出现在外人面前,这在当时的妇女看来是极其不雅的行为。而她却从不介意别人的看法,我行我素,不向等级与金钱低头。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无所畏惧地去做。

(三)主宰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伊丽莎白对爱情与婚姻有着独立的意识,她摈弃了传统妇女忍耐、顺从的品性,坚信美满的婚姻只能建立在深厚的爱情基础之上,她向往通过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感情的方式。

她的两次拒婚,鲜明地表现了她对婚姻的立场。柯林斯作为班纳特家财产的继承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能力低下,却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娶了班纳特家的一个女儿,便是对他们家施了恩德,但是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当场求婚。因为尽管柯林斯可能会使伊丽莎白日后的生活有保障,但是他俩无法进行精神上与情感上的交流,伊丽莎白也无法接受一个自私自利而又自负的人做丈夫。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她的好朋友夏绿蒂为了日后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柯林斯,这与伊丽莎白的态度与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女性,一个是先进女性的代表,一个是传统妇女的代表;一个追求自我意识的解放,一个屈于命运的安排。

初次见到达西时,因为达西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让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偏见。虽然达西有着显赫的财产,但是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伊丽莎白在面对自己婚姻问题时所表现的自尊与自信,超越了当时普遍妇女的价值取向,极具超前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不被认可的。简,奥斯汀正是想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典型人物,来唤醒迂腐的封建女性意识,呼吁她们为追求自己平等自由的婚姻而努力,同时也是向男性主义发起挑战。

伊丽莎白独特的魅力、优雅的谈吐、丰富的.学识深深地吸引了达西,也让他摈弃了门第财产的偏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不断改正自我。伊丽莎白也因为达西的改变而渐渐改变了对他的偏见,接受了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两人最终踏上了婚姻的殿堂。

(四)强调女性与男性应该自由平等

相较于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伊丽莎白是与男性一样追逐平等与自由的典范。独立自强,不依靠男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做事,毫不顾忌外人的评判,摈弃旧观念,开拓新思维。为了看望生病的姐姐,伊丽莎白孤身步行三英里,仪表不整地出现在彬格莱家中,这在当时守旧的妇女看来,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情,伊丽莎白却不拘小节。在舞会上用犀利的言语驳回了凯瑟琳夫人的责问,凸显了伊丽莎白的独特个性。在家世显赫的达西面前,伊丽莎白沉稳镇定,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渐渐地吸引了达西,使得这个坚持完美主义的男子最终放下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接受了伊丽莎白。

奥斯汀否定了男女之间的智力差别,她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独立、智慧的女性形象,昭示着女性可以不依靠男人而独立自主的作判断,作决定。她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塑造的有着独立个性的女性形象,无疑是对当时社会旧价值观的冲击,进而确立了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新地位。

(五)反抗封建传统道德

旧社会的封建礼教禁锢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而伊丽莎白对此却无所顾忌,她勇敢而大胆地I卫自己的自由与地位。当她与姐妹们同时出入社交场合遭到质疑时,她立马巧妙地回应道:“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或是不愿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交际,不能娱乐,我想这可就太委屈她们了。小妹和大姐同样有权利享受青春的乐趣。怎么能出于那样的动机,而把她们关在家里!”当凯瑟琳夫人以她与达西不是门当户对阻挠她的婚事的时候,她辩驳道:“达西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门当户对。”

从以上的种种都能看出,伊丽莎白勇于向封建道德观念挑战,勇于冲破门第观念,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的个性。

三、女性思想在当时的局限性

《傲慢与偏见》的女作家简,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封建保守势力强大的时代,她的作品虽然有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但是也无法避免地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存在一些局限性。

奥斯汀虽然在小说中竭力刻画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形象,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却依然把女性的作用禁锢于家庭中,相夫教子,处理家事,却未能让女性走出家庭,踏上社会去谋取一份工作。所以归根结底,在当时社会中的女性,终究没有摆脱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四、结语

简,奥斯汀一改传统文学中女性的被叙述、被符号化的命运,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女性叙事视角,让女性成为小说的主体。通过对伊丽莎白这一独立女性形象的塑造,发起了对女性解放运动的呼吁。虽然迫于当时时代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的局限性,作品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唤起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女性取得独立权利指明了方向,鼓舞更多的女性向着自强自信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译林出版社,版,第5-339页。

[参考文献]

[1]李玮,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傲慢与偏见》[J].时代文学,(08).

[2]黄洁.《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女性主体意识解析[J].时代文学,2011(14).

[3]陆玫,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09).

[4]白晶玉.从《傲慢与偏见》解读奥斯汀的女性视角[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05).

[5]李英.《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评析[J].时代文学,2010(18).

[6]彭筱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剑南文学,2010(04).

[7]黄静,《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06).

[作者简介]

尹亚辉(1977-),女,河南西平人,硕士,黄淮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篇二

“女性主义”一词,(1)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要求男女平等,这一要求最早首先表现在妇女要求选举权上。女性主义起源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女性主义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外,女性主义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与意识形态,主张每一位女性都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和价值。

简·奥斯汀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多次探索了青年女性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品涉及了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性意识,充满了女性主义人文关怀。《傲慢与偏见》(2)(3)作为简·奥斯汀女性主义作品代表之一,该部小说以乡村生活为切入点,描写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再现了处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社会面貌和世态人情。小说开篇的那句“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道出了基于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的婚恋观。当时的英国社会保守闭塞,男尊女卑的观念盛行,女性本身缺乏独立性,附属并依附于男性生存。在男权至上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好的婚姻似乎成为女性掌控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尽管如此,仍有少数女性不甘于屈从当时狭隘的婚恋观,勇于抛弃世俗的偏见,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生活,并最终获得了理想的婚姻。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便是这一少数女性的典型代表。

2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魅力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用较多的笔墨刻画了伊丽莎白这一女性形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欣赏,这无疑归功其身上特有的女性魅力与光环。(4)本文将结合该小说的文本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论述:

2.1 敢于挑战男性权威

众所周知,当时的英国社会男权至上,女性无论在家庭生活,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都必须依附并屈从于男性,原则上不容许有自己的观点或主张。然而,在简·奥斯汀的刻画下,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却敢于蔑视男性权威,勇于表达个人的观点。在伊丽莎白去宾格莱家看望生病的姐姐时,曾和达西先生和宾格莱小姐就是否存在“完美女性”展开争论。达西说他生平见到的完美女性不超过六个,伊丽莎白则反驳道:“我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女士,认识这样的女士一定是很可怕的事情。”(5)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标准的“完美女性”必须掌握透彻的音乐知识,擅长唱歌、绘画及舞蹈等,除此之外,她必须博览群书,拥有优雅的走路姿态,得体的语气语调等等。从伊丽莎白的回答中,我们很容易能看出伊丽莎白对当时“完美女性”标准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也是对当时男性审美标准的一种否认。

2.2 勇于蔑视世俗礼教,不拘小节

如果从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来看,伊丽莎白算不上那个时代典型的淑女,她既没有姐姐的温淑乖巧,也没有宾格莱小姐的高雅得体。她富有主见,头脑睿智清醒,性格中充满跳脱性和张力感,似乎有点和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她内心深处并不信服常人所认为的淑女标准,真实且不做作。因为急于探望生病的姐姐心切,她不顾当时的世俗教化以及繁文缛节,硬是冒雨步行三英里穿过满是泥泞的田野,并衣衫不整,头发蓬乱地出现在宾格莱一家人面前。在她心中,比起得体的穿着,别人眼中的良好印象,她更在意姐姐的病情和健康。也正因此更加彰显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与众不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2.3 不卑不亢,不畏权贵

该部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其独特的女性魅力还在于其为人不卑不亢,不畏权贵,(6)更不会像小说中的柯林斯那样在世俗所界定的“上等人物”面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比如在一次罗新斯请客宴上,咖苔琳夫人对伊丽莎白一家五姐妹全部出来交际这一事实表示诧异甚至略带轻蔑,咖苔琳夫人讽刺地说,“全都出来交际了!什么,五个姐妹同时出来交际?真奇怪!你不过是第二个!姐姐还没有嫁人,妹妹就出来交际了!你的妹妹们一定还很小吧?”伊丽莎白为此辩驳道,“是的;最小的一个才十六岁。或许她还太小,不适宜多交朋友。不过太太,要是因为姐姐无法早嫁,或是不想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社交和娱乐,那实在太苦了她们。最小的和最大的同样有消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为了这样的理由,就叫她们死守在家里!我以为那样做就不可能促进姐妹之间的情感,也不可能养成温柔的性格。”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在面对身份尊贵的咖苔琳夫人的质问时,伊丽莎白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怯懦或是唯唯诺诺,更没有因为咖苔琳夫人的身份尊贵而低声下气,忍气吞声。相反,她面对质问和嘲笑时,依旧泾渭分明,竭力为自己的亲人寻求辩解。伊丽莎白这种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的处世态度增添了其特有的女性魅力。

2.4 不落俗套的婚恋观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里,大多数女性将婚姻看作是自己最终的归宿。由于女性在父权制下的笼罩下依靠男性生活,女性自身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她们将获得一桩好的婚姻作为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出路。在小说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便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选择柯林斯先生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夏绿蒂选择柯林斯先生并非是爱情的自然选择,而是从财产,经济地位及自身的容貌和地位出发,为自己谋得了一桩较合适且体面的婚姻,这样的结合能使她获得“一个最好的储藏室”,在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在某种程度上,夏绿蒂对婚姻的选择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绝大多数女性的婚姻择偶观。

伊丽莎白在爱情观和婚姻观上,却始终有着自己的主张和坚持。(7)和大多数女性不同,伊丽莎白在选择伴侣时,最先考虑的是爱情本身及伴侣的人格魅力,即另一半在人格上是否让她欣赏,尊崇和喜欢。正因如此,伊丽莎白才果断地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因为她无法对一个无趣、自大、庸俗的异性产生爱慕之情。此外,伊丽莎白不落俗套的婚恋观还体现在他对于达西的开始拒绝和最终接受上。伊丽莎白并没有因为达西的外在的光环就对他另眼相待。因为威克汉姆从中挑拨,造成种种误会,使得她发自内心地鄙视达西“龌蹉”的人品,所以在一开始拒绝了达西的追求。后来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伊丽莎白才对达西渐生情愫。当咖苔琳夫人亲自出面阻扰时,伊丽莎白不仅没有退缩,却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守,给了咖苔琳夫人有力的回击。伊丽莎白的婚恋观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她最终选择达西,完全出于爱,无关其他。

简·奥斯汀因小说《傲慢与偏见》而享誉文坛,小说注重女性内心世界与情感的描述,促使人们重新站在女性的立场和角度对生活进行重新界定。(8)其文章通过对伊丽莎白角色的塑造,展现出女性所特有的人格魅力,也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女性婚姻的意识,和对于婚姻的情感缺失,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婚姻爱情的价值,世俗观念的态度。伊丽莎白的生动形象,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自尊,爱情平等的观点。

注释

1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3-117.

2(5)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6-39.

3Han,L.The Consciousness Female Subject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J].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2009:49-51.

4黄嵘.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J].南昌高专学报,2007.22(4):46-47.

5(6)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164-170.

6(7)曾梦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格魅力[J].考试周刊,2009(25):24-25

3.《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篇三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财富观;婚姻观;女性意识

《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最能改变女性对自己评价的一部文学作品”,它本质是一部揭示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以恋爱结婚为主题,作者在小说里阐述了一种生活意识、婚姻意识的革新,这种意识结合时代背景,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①。

一、《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开始,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带领了英国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升级的环境下,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成为一股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获得了经济实力与接受教育的机会,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也始终不能与贵族同日而语。当时女性没有社会权力也没有工作的机会,面对世袭贵族与中产阶级并存的社会现状,妇女没有任何独立的权利,延续长期以来出身、金钱的联姻方式,一批批中产阶级热衷于以丰厚的嫁妆把女儿嫁进豪门,作为攀附上流社会的最快手段,平步青云。这种经济当头的婚姻,与印度宗教化的婚姻相似,在结果上都导致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即使出嫁,女性也只是丈夫的附属品,中产阶级妇女深居简出,社交方式大部分是茶会舞会,不需要工作,家务有仆人,他们是社会的闲人,没有独立意识②。

二、《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简·奥斯汀生活在十八世纪末纪十九世纪初封建势力还相当庞大的农村,她本人是一位美丽、多才多艺、高素质高素养的中产阶级女子,她一生创作的小说大多讲述恋爱婚姻,但是在她四十二年的现实生活中,婚姻却始终一片空白,她最终没有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也正是这段时期,成就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在经历了感情的辗转后,奥斯汀从成熟的视角审视自己感情心路历程,使用作品中几个中产阶级女主人公来演绎她十二年来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种种感情和婚姻,受作者生活经历所影响,小说中女性意识有以下几点体现:

1.男女平等、女性独立意。当时社会主流认为女性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优雅端庄的举止,为社会中的男性群体服务。最大的美德则是:谦卑的自我克制,深居简出,含蓄,隐藏自己的学识。而在小说中伊丽莎白风趣、睿智,她的智慧与理性不输于小说中的任何一位男子,即使是达西这位各方面近乎完美的人物,他们的对话无不透露着伊丽莎白的聪慧与才气。奥斯汀在小说中以达西来表述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一个妇女不仅应该精通音乐绘画舞蹈以及文学,更重要地还应该多读书、长见识、有点真才实学。”这种能力要求实际就是把女性放置于同等于男性的位置,而达西更注重长见识,把才艺放在第二位,这种思想丰满了他思想中理想的伊丽莎白形象的塑造——一个代表平等独立意识的灵魂人物。伊丽莎白这个人物,不仅是《傲慢与偏见》中的灵魂人物。也是当时妇女小说的经典人物,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塑造了许多举止优雅、教养颇高,如花似玉的女性,都无法与伊丽莎白抗衡,伊丽莎白她并没有出挑的容貌,出类拔萃的才艺,但是涉猎书籍,并且有自己的見解与观点,聪慧敏锐,她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反映的正是她思维的独立性的重要部分,她通过自己的观察对周边的事物进行了解和分析,不会因为他人的观点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她高品位的鉴赏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一个要求妇女被统治,被支配的社会中,这种思维的独立性恰恰就是她作为女性的独立意识。伊丽莎白先是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并没有受到金钱以及社会地位的诱惑。达西虽然出色,几乎拥有了一切,如容貌仪表、社会地位、金银财产,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无数女性追求的结婚对象,但因达西傲慢无礼,不尊重感情,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她的求婚。即使是优秀的达西也在伊丽莎白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在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时,达西发现伊丽莎白的自主观念、勇气、果断,她不受金钱和地位的诱惑,让自己明白自己的贵族观念有多么的狭隘,借此反衬出伊丽莎白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2.不同的女性婚姻意识。一种是依附婚姻意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既不能顺利继承自己父母的家产,正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五姐妹,无法继承父亲的遗产,又不能进入社会工作,她们只有三条路:老姑娘、家庭教师和结婚,大多数女子都选择了最后一种,但是结婚选择对象同样竞争激烈,所以有女孩的家庭都会把金钱和社会地位作为挑女婿的第一条件,在这个背景影响下,男女之间的感情被淡化③。在小说中第一次舞会后,夏洛特说:“他(达西)骄傲得有理由。这么出色的一个小伙子,门第高,又富裕,条件优越,难怪傲慢无礼。要我说啊,他有权力骄傲。”对于柯林斯,她明明知道柯林斯与自己极不相配,对自己也并不是真心实意,这段婚姻注定是貌合神离,但是她自己盘算着自己的后半生,考虑到柯林斯的财产与社会地位,她认为像她这样受过良好教育但是家境一般的女子,为后半生做的最好打算就是嫁给柯林斯这样的男人,她知道自己的好友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那一刻,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柯林斯。另一种是理性婚姻意识。首先承认婚姻是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伊丽莎白在遇到英俊潇洒的威客汉姆时,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一个落魄军官,之后伊丽莎白在对待他追求有钱的金小姐这件事上是如此评论的:“漂亮英俊的小伙子和相貌平平的年轻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并对此表示十分理解④。可见伊丽莎白完全承认金钱在婚姻中的一定地位。对于伊丽莎白来说,不幸的婚姻有两种,一种是夏洛特的婚姻,为了金钱与地位而结合的婚姻,另一种是妹妹莉迪亚的婚姻,建立情欲之上,贪图享乐的婚姻。幸福美满的婚姻应该建立在爱与金钱的共同基础之上,并且爱情的基础重于经济基础。在《傲慢与偏见》中,吉英的婚姻固然是成功的典范,而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诠释了完美。作为这部小说的主线,两人开始时误会重重,伊丽莎白先在舞会上有偏见地回应了达西傲慢的表白,几经波折之后伊丽莎白了解达西暗里地帮她解决家庭问题,被他深深打动,而且发现了达西的优秀,最后他们彼此真正地爱上了对方。达西表白道:“我当初向你求婚,我以为你一定会答应我。你使我明白过来,我既然认定有一位姑娘值得我去博得她的欢心,那么我就不应该自命不凡地去对她。”达西在伊丽莎白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骄傲,之后伊丽莎白答应了他的求婚,最终他们完成了在金钱基础上,有理智、有情感的,互相尊重的幸福美满婚姻,他们的婚姻也充分体现了奥斯汀笔下理性的女性婚姻意识⑤。

三、结语

简·奥斯汀在其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以婚姻与爱情为主要题材,重点通过对伊丽莎白的聪慧与理智的描写,以女性角度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现象,并对婚姻观财富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重新定义了女性的价值,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当时的人们对女性意识有了认识上的革新,对当时女性文学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①齐婉丽.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J].作品研读.2012(7):78~79

②雷佳.《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与妥协[J].文教资料.2012(21)

③刘晶晶.浅析《傲慢与偏见》之婚姻价值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

④王娟.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M].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20~121

4.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篇四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 业 论 文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入 学 年 月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 联 系 方 式______________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目 录

摘 要--II 关键词 II

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价值

四、结语-------------------------注

释----------------------------参考文献-------------------------致

谢----------------------------

I

摘要

本篇文章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根据对张爱玲作品中男女关系的描写,在披露当时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及压迫的同时,对当代女性弱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审视,以此来建立新的女性意识,甚至试图改变女性在旧时社会的地位。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特征鲜明,形象独特,正是为了突出女性本体地位和女性本体特征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反省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

II

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张爱玲虽在欧美教育的熏陶下成长,但依旧自小熟读《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同时夹杂着新文化的大众传媒以及电影,故张爱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人大相径庭。在张爱玲作品中,对文学承载对象的改变也表明了张爱玲的当代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及文化立场。在其作品《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进一步确认了她的当代知识女性的意识立场。在作品中她明确地指出向来以“斗争”这一“人生强势的一方面”的文学作品是过于“超级”的文学,同样也是过于“社会性”的文学;而张爱玲的作品则是永恒而安和的,是注重“人性”、“女性”的文学作品。在笔者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发现了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男与女的两性关系。因为当时社会大环境混乱,以一个现代的知识女性视角,根据自身经历和内心活动写出了一部部令人惊叹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的确认。其中突出的意识有“自我安慰”、“自我关注”、“自恋”、“性自由”,这些意识仿佛在向着“女性自由”而无限逼近。自我安慰指的是自己安慰自己,它是一种内心层次的带有明显暗示的自我慰藉。根据心里学来看,自我安慰往往是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时,根据通过对某些事、物、人的想象,以弥补内心不平衡的心理行为。根据现代研究发现,这种心理行为在男、女两性中都会出现。但女性有着更为细腻的性感、大多数偏感性的精神,这种心理行为对女性有着独特的作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往往把“自我安慰”这一心理行为用于表达当时社会及大环境对女性的歧视对待,制约女性的发展,并且更能细致地刻画出女性的精神、人性的渴望。下面将举例并论述。“......再就是觉得手臂与腿怎样摆着,于是很快地僵化,手酸腿酸起来。翻个身再重新布置过,图案随即又明显起来,像丑陋的花布门帘一样,永远在眼前,越来越讨厌。再翻个身换个姿态,朝天躺着,腿骨在黑暗中划出两道粗白线,笔锋在膝盖上顿一顿,照骨上又顿一顿,脚底向无穷尽的空间直蹬下去,费力到极点。

5.《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篇五

刘里燊中文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113000211

【内容摘要】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 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 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她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的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一、从意象浅谈文本内容。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在这里,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挺拔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也许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爱好等,但作者希望两人能够求同存异,多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多换位思考。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二、自我觉醒意识的浅析

在人类的历史上,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女性由于长期的男权中心社会的文化而被变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存在。因此, 即使是被人们无数次歌颂的爱情, 也无不以男性的眼光和价值标准作为取舍的依据。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 有对孟姜女式的忠贞的歌颂;有对民间传说中对苦苦守望丈夫归来直到化为石头依旧痴心不改的神女峰传说的迷恋;即使是代表女性发言, 表达对男性的不满与抗争的作品, 也无非是怨这样一种情绪的流露而已。女性在婚姻的道路上更是备受男性折磨,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忍受公公婆婆的不平等待遇,甚至被当成生殖工具„„

然而时代毕竟在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女性作为人而不仅仅是作为性的意识开始觉醒。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曾通过大量的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的研究, 深入探讨了女性问题。她认为, 男女两性间的差别并不比两个单个人间的差别更大。是以男人为中

心的社会使女人成了第二性, 她被拒绝给予、她自己也拒绝接受和男人一样的成为具有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能力的主体的权力。她被教导, 她必须取悦别人, 她必须将自己变成-物。人们才会喜欢;因此, 她应该放弃自发性。人们对待她, 像对待一俱活娃娃, 她得不到自由。一种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因为她愈不运用她的自由去了解、捕捉她周围的世界, 她的源泉便愈枯竭, 而她也愈不敢自己肯定为一有主见之自我。因此她极力呼吁全社会应给予女性以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同时也呼吁女性自身自主意识的觉醒。无独有偶,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诗人舒婷则以自己的创作表达出同样的观念。

诗人选取橡树和木棉两棵树的物象作为抒发情志的载体, 形象地表达了崭新的爱情观念。诗人既抓住了物象自身的特点, 又将其拟人化, 以木棉对橡树表白自己的爱情观念的方式宣告了理想的爱情模式。因而, 读来既是情人间的喁喁私语,又是女性为自己的平等的人的权力而向对方要求理解的真诚大胆的努力。

诗人一开始就开诚布公, 直面爱人橡树表明了自己的爱情观: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 绝不学攀高附贵的凌霄花, 去夫贵妻荣地爱; 也不做陪衬式小鸟, 虽充满痴情却无足轻重地作为附丽——无论是借男性的高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粗俗者还是只有痴情却无力付出真爱的浅薄者, 都不是自己所要扮演的;因为她们都在传统的模式下丧失了女性作为人的自我。这是对传统爱情模式中两种女性惯常角色的否定,一种女性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一种觉醒。

三、自我审视意识的浅析

作者从全新的角度,肯定了女性的生存和社会价值,对传统的女性附庸意识进行彻底的鞭挞。“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作者希望是共同的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女人也有自己的价值所在,不是任男人宰割的——“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上的独立就会决定了一个人人格上的独立。舒婷致橡树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某些女性, 女人可以接受男人的真心付出, 但是绝对不可以借此抬高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女人可以接受男人诚挚的爱情, 但是绝对不可以泯灭自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舒婷对裴多菲说: 感谢

你的真心付出, 不过我也会让你知道我的存在。我是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从来就不是孤军奋战,我是与你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从来就不是独享快乐, 我是与你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所以, 作为女性要想真正做一棵与丈夫并立的木棉, 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生空间。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此处透露出了一位女性应有远大的生活目标的自觉意识, 女人绝不可以做男人的附属物, 不可以为男人的成功作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牺牲者。是啊!当一位女性在经济和情感上都不依赖男子时, 她就有足够的勇气对男子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说不, 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过, 这份经济和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女子就可以把它当做在男人面前强逞威风无理取闹的借口。舒婷也并没有告诉女性不可成为奴隶就一定成为将军, 她只要求女性在自立的基础上追求一份真正平等的爱情, 能让爱人与自己共得了患难, 更享得了甘甜。

该诗作者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女性在爱情中的价值地位,是对新时代女性爱情的指导,是对传统女性婚姻价值观的批判。

四、自我超越意识的浅析

《致橡树》热忱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 以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 成为我国爱情诗歌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又超越了以牺牲自我、只注重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 它完美的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 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正像诗人自己所说: 花与蝶的关系式相悦,木与火的关系式互需, 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 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该诗能够超越自我,从更多社会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女性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接受怎么样的爱情价值观等问题。它更是超越了社会对女性几千年来对女性观念的一种束缚,大胆的去表达、去追求、去恋爱。

舒婷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但是舒婷的价值恐怕不仅在于适时发表了一篇战斗檄文。其深刻意义被前者所深深遮蔽。今天,剔除岁月的尘埃,重新审视解读《致橡树》,我们不能不说舒婷的价值更在于对旧伦理、旧观念、旧道德以及这种既定传统在那个特定的荒唐时代的新的表现方式的深刻洞察和表现在这种深刻洞察中的一往无前的否定勇气。

五、结语

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舒婷《致橡树》中的崭新爱情观。女性的解放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当女性真正在生活中赢得了自己不仅仅是作为性0同时也作为人的地位的时候, 当男人也不仅仅将女性当作性, 而是当作与自己有着同样的平等人格和独立的社会追求的人的时候, 人类的真正解放和爱情的真正幸福才会为期不远。这是这首诗给我们的非常有益的启示。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来临。也希望女性能为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不懈斗争。

【参考文献】

6.《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篇六

摘要:综观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我们发现其女性形象无不在物质生存与寻找女性自我中苦苦挣扎着。从张爱玲早期创作来看,女性自我意识明显占据主导地位。《霸王别姬》中虞姬自杀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张爱玲深切体会到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艰难的生存困境,也意识到在物质生存面前,女性自我的无力感。白流苏、曹七巧等都是这类女性。在张爱玲创作的后期,她冷静地审视和还原了以曼桢为代表的现代职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自我意识,在物质生存与自我中找到了相融点,同时也透出现代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希望之光。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生存意识

Abstract: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female images were existing in the material living

world and the hard self-struggles of the females.Obviously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wa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her early works yuji got her killed was at that poit.when Zhang

Was most successful in her creation of novels, she deeply understood the hard living

Predicament of females in the men-dominant society and the meanwhile she realized the

Female feebleness in front of the materialism world.Bay Luis and ciao Quito were such

Females.In her later creations she calmly re-examined the female such as Man Zhen living

conditions and self-consciousness and restored them, and reached the common point of the

two themes, thus getting the light of the hope of finding the self-position of modern

females.Key words: Zhang Ailing;Female imagery;Existence conscious;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张爱玲也是是一位奇特的作家,她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她在向我们展示其小说女性形象艰辛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阐释了她在女性生存意识见解上的转变。

人们常常认为,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没有自我,她们的生存方式都极为卑劣。她们大多数不能在获得物质生存的同时主宰自我,而要通过依附男人,借助婚姻来摆脱生存的困境。无可否认,张爱玲小说女性的生存意识十分坚韧。“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已一再言明她的女性形象是现实狡猾的求生存者,而不是用来祭祀的生活牌位。”[1](p.13)然而,她们在与现实的较量中,往往会不自觉地丢失了女性自我意识。

综观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我们发现其女性形象无不在物质生存与寻找女性自我中苦苦挣扎着。从张爱玲早期创作来看,女性自我意识明显占据着主导地位。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张爱玲深切体会到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艰难的生存困境,也意识到在物质生存面前,女性自我意识的无力感。在张爱玲创作的后期,她冷静地审视和还原了现代职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自我意识,在物质生存与自我中找到了相融点,同时也透出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希望之光。从《霸王别姬》的虞姬,到《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金锁记》的曹七巧,再到《十八春》的顾曼桢,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她们的选择,无不显露出张爱玲在女性生存意识见解上的转变。她告诉人们:在生存困境面前,什么是女性真正的归宿,女性又应如何寻找自我的归宿。

一、逃避生存的虚无

张爱玲的生命要素带有浓厚的虚无色彩,在梦幻的传奇与世俗的流言人生中,她常有一股寻找虚无的执著。从张爱玲16岁的少作《霸王别姬》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它浓厚的虚无意识。父母婚姻的不合,使少年的张爱玲生活在虚空的环境之中,思想蒙上一层苍凉的色彩。她同样害怕虚无,但虚无的环境却塑造了她坚韧的性格。在《霸王别姬》里,她坚守女人最基本的性别立场,还原的是凡俗的女性生存状态和细微的心理世界。她以独特的感受,透视了女性在这个男性世界中的从属地位,并对这种生存状态进行了无声的反抗。

在《霸王别姬》里,张爱玲改写了传统文学写滥了的英雄美人模式,变成太阳和月亮的象征模式。虞姬想,如果项王是那炽热的,喷出耀眼欲花火焰的太阳,那么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当项王垓下突围前在帐中熟睡,虞姬深夜沉思时,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想到项王无论成功与否,她都仅仅是他高亢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声。在这里,作者赋予传统的女性虞姬以现代女性思想。这里思维和感知的主体不再是霸王而是虞姬,行为与话语的主体也是虞姬。虞姬作为一个被奴役的女人,对自己不独立的“为了项王而活着”并因为他的富贵而富贵的人生价值目标的反思和否定。很明显虞 姬不愿意继续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要告别这个男权世界对她的奴役。

《霸王别姬》标志了女性主体虞姬的觉醒,她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可怕真相: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对于女性的她来说,自我是一个荒诞的存在。她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在世上,而是以男人的“玩物”身份存在。这个身份对于女性自我意识已经苏醒的虞姬是难以接受的。她清楚自己面对的不只是一个末路英雄霸王,而是一个强大牢固的男权世界。即使她能够逃脱霸王的控制,她同样也会落入别的男性手上。在生存真相上经过了沉思之后,虞姬选择了自杀来给自己虚无的存在赋予一个同样是虚无的结局,即通过对绝望命运的反抗来显示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为逃避生存虚无的虞姬,给女性自我安排了一个虚无的归宿。

显然,在张爱玲早期思想里,女性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女性的生存理想也较高。富有自我意识的女性不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想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霸王别姬》可以视为张爱玲小说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开端。虞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虚无,她不愿意继续受男人的控制,所以她勇敢地选择了自杀,为自己而死。虞姬的自刎是悲壮的,也是神圣的,它破坏了传统文学中虞姬美丽温顺的形象,同时也是对男权社会的宣战。虞姬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充分说明了女性的命运根本在于对自我的认知程度和对自我的追求力度。

然而,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虞姬形象是一个特殊的女性典型,因为她后来创作的女性很少有如此清醒的自我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存的虚无)与这样极端的行动选择(自杀)。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2](p.389)

诚然,虞姬是清醒和勇敢的,她以结束生命,放弃生存的权利来反抗男性控制下女性虚无的生存状态。同时,虞姬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懦弱。由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她在面对现实残酷的情况下,没有寻找逃脱的出路,而选择死亡来逃避生存的虚无。事实上,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虞姬并不具有为她的生存与自我做出挽救的能力,除非她愿意继续屈从男权的控制。这就是张爱玲早期的女性自我意识与生存意识相冲突的体现。在张爱玲看来,寻找女性自我的归宿是以生存权利的放弃为代价的。因此,张爱玲赋予虞姬的自杀是坚决的,但也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即使虞姬“大彻大悟”了,但还是对于虚无生存状态的逃避。由此可见,张爱玲早期的女性自我意识其实也是处于茫然状态的,觉醒后的女性个体在生存上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现代女性已经意识到生存权利的珍贵,不会轻易去自杀。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众多现代女性在寻找自我归宿的征途上不知不觉地迷失了方向。她们奋不顾身地生存下去,却没有找到胜利后的自我归宿感。

二、反抗生存的困境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1943——1945年可以视为张爱玲创作的高峰期。这段时期,正是对现代女性生存境况作了细致的考察和深入的体会,她笔下的女性就具有行为的一致性,她们都把自身的物质生存作为至高目标。由于现实的制约,她们对于生存的要求,已不得不降低到基本的物质层面,即回归于一种原生态的生存方式,活着只能是为了活着,存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她们为了生存,上演着一场场“没有名目的”的斗争。

长期以来,人们投注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情感基调虽有悲悯的成分,但 更多的却是抱有一种强烈的厌憎和嘲讽的态度。《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已被公认为情场上的赌徒;《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带着黄金枷的性变态疯子。身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3](p.373)的女性,她们生活在“已经在大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4](p.135)的**时代,她们作为传统意义上没有生存能力的个体,为了获得生存,不得不作出各种饱含苦痛的艰难努力。她们有的借助婚姻,有的依靠金钱,有的凭借肉体,手段不一样,但都在为人类最原始的愿望——物质生存而苦苦挣扎。张爱玲在描述这些女性生存状态的时候,指向都是一种基本和实在的物质生活。不管是婚姻还是金钱等,其实都只是她们获取必要的物质基础来维持生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她们无不在与现实的残酷较量中,寻找着生存的基点。生计问题如此紧迫地摆在眼前,以至各种形式的爱对张氏笔下的女性而言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更不用说寻找自我的归宿了。张爱玲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生存观有她自身真切的体会,更是她对生活于乱世的弃女及其生存状态的一种独特把握。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20岁时遭遇不幸婚姻,她的哥嫂们为了她手里的钱而支持她离婚并接纳了她。

七、八年之后,钱用完了,流苏也成了他们眼里多余的人。这就是流苏所面临的困境。恰巧白流苏的前夫死了,他们怂恿她回去为丈夫守寡,目的是为了继承那边所剩不多的一份家产。流苏不愿意丢下脸面回去守寡,哥嫂们便撕破了假面具,骂流苏是没有廉耻的满身晦气的女人。流苏面临着被驱逐出门的悲惨命运。流苏感到这个家不能住了,此时她是非走不可了,可是走去哪呢?她既未受过教育,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很明显她无法养活自己。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对流苏来说,最好的途径就是婚姻。她凭着残存的青春和美貌,在见到别人给妹妹介绍的男朋友范柳原时,她抛开顾虑,去勾引范柳原。她用她的前途来做一场赌博。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耽耽的范柳原。她将婚姻当成了一项迫不得已的维持自身生存的职业。

其实,以婚姻维持生存,这是中国传统女性普遍的生存模式。它存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常见于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中。这些女性很多被逼地成为了他者的牺牲品,她们有的为婆家挣钱,有的被丈夫典当,有的为哥哥换亲,都沦为了生存的悲剧者。只有流苏,一变畸形婚姻中的被动者为主动者,对她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勇敢的反抗。然而,这其中的艰辛又有谁能体会呢?流苏在与范柳原的较量中受尽了委屈。在这场较量中,流苏完全丧失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可是流苏曾一度还是没能逃出鲁迅所指出的那两条路,她的赌博失败了,她无家可归,只能无奈地成为了范柳原的情妇。如果不是香港之战爆发,流苏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作为范柳原长期的情妇。流苏费尽心机,终于赢得了一个受人尊敬羡慕的富翁太太的地位。收场是白流苏理想中的圆满,更多却是空荡荡的惆怅。她努力抓住了婚姻,在与现实的较量中她赢了,她赢得了物质生存的保障,却丢失了自我。她由此将沦为生存的精神空虚者。她的自我归宿不仅是范太太这个身份,也是在拥有女性自我前提上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然而,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根本就没有自我可言。不是女性自我意识没有苏醒,而是经济地位无法独立。白流苏对生存困境的反抗表面上是胜利的,实质上却是从一个生存困境陷入另一个生存困境。

张爱玲小说里的女性大多数都在自以为是地与生存的困境较量着。她们不同于前文提到的虞姬,虞姬因无力于生存的虚无,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目标和价值而选择自杀;她们则把物质生存摆在第一位,她们的生存意识里不允许她们退缩。她们认为单纯能够活着便是人生的一大使命。当然她们为了反抗苦难,就得抓住 另一些东西。往往她们在困境面前,抓住的无非是物质,却丢失了自我,她们由此而失落不已,自我无处皈依。现实生活的可怕和恐怖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是一般人的意识难以负荷的。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惟有埋头于眼前的琐事,不断地与困境较量着,从而借助习惯的力量去忘记生命的恐怖,生存的苦难。在苦难面前要寻找自我的归宿,简直需要不可思议的坚强,还有代价。有些女性由此而导致了精神异化。

张爱玲清醒地意识到,男性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西蒙·波伏娃说过:“女人始终没有真正作为封闭、独立的社会而存在,她们是人类社会无法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群体由男人支配,在社会中位于附属地位。”[5]](p.231)为了获得物质生存,女人要依赖男人,女人追逐婚姻,是想通过婚姻取得一种经济上的保障。可是,婚姻也不能给女性提供安全的保险。事实上通过婚姻获得物质的丰裕也并没有给女性带来寻找自我归宿的转机。继《倾城之恋》后,张爱玲进一步以她的代表作《金锁记》瓦解了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童话。夏志清先生曾说:“《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6](p.343)傅雷先生认为《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7](p.18),是张爱玲“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7](p.18)。《金锁记》之所以震惊文坛,是因为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曹七巧在与残忍的生存困境的较量中失去自我,从而导致她人性的扭曲。

出生于开麻油店家庭的七巧,被为了金钱昧着良心的兄嫂不顾她的死活卖给了害痨病的姜家二爷做妻子。名为嫁,实为卖。自从她踏进姜公馆的那天起,她的生存环境便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七巧始终被孤立着,在冷漠的姜公馆,上至姜老太太,下至身边的丫头,都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反而轻视她,嘲讽她。她不得不忍受着这些不堪的境况,对于生存的卑微,她勇敢地进行挑战。为了最终成为自我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的主宰者,她忍受了超乎常人所能想象的辛酸。五年来,她始终衣不解带地服侍不能动弹的丈夫,未有半点差池。她渴望得到大家的同情和认可,以便在姜家找到她的立足点。她一直都以一种较量的姿态来获得她生存的理由。她多么渴望得到季泽的情爱,然而,季泽对她的挑逗和拒绝更加坚定了她挑战不公平现实的决心。在阴森森的姜公馆,她除了姜二奶奶这个名分外,一无所有。在她丈夫死后,她不得不费尽手段来争夺家产。我们来看分家时七巧借以撒泼的那一段话:“我们须比不得大哥大嫂——我们死掉的那个若是有能耐出去做两任官,手头活便些,我也乐得放大方些,哪怕把从前的旧帐一笔勾销呢?可怜我们那一个病病哼哼一辈子,何尝有过一文半文进帐,丢下我们孤儿寡妇,就指着这两个死钱过活。我是个没脚蟹,长白还不满十四岁,往后苦日子有得过呢!”[8](p.56)

曹七巧一语道破了内中实情。从这以后,无奈的七巧带着她一双“纸糊般的小儿女”独自承担起生活的担子。日子漫长得似乎永无尽头,而钱就这么固定的一些,正是这种无所倚仗的恐惧使七巧一下子就抓住了黄金。这是她生存的根本,也是她在世上的唯一倚靠。她以为自己终于独立了,终于成为了自我的主人,开始新的生活。却没想到情感的冲击又一次使她堕入生活的深渊。

在七巧的世界里,她是那么的孤单,她需要的不仅仅是黄金,还有爱,特别是男人的爱。在七巧身为病鬼二爷的妻子的岁月里,她就曾渴望过一丝爱的亮光。在分家以前,七巧还用不着为生存操心,所以她还有那份活力和心思去引诱小叔子季泽,但没有得到季泽的认同。10年后,当季泽无缘无故找上门来,向她表白的时候,“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当初她 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8](p.59)但寡妇的机警使她马上想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钱。然而,她并没立即发作,只用了女性的小聪明拐弯抹角来试探季泽。一经证实,她大失所望,对爱情原本存有的幻想瞬间破灭。

在爱情与金钱的较量中,七巧紧紧地抓住了钱,抓住了生存的最基本。此后,“七巧与现实失去了接触,虽然一样的使性子,打丫头,换厨子,总有些失魂落魄的。”[8](p.62)往后,七巧便沿着虐待他人的恶性轨迹一步步地往下滑,一直滑到精神异化的最底层。七巧是可悲的,在她拥有了自己的生存世界之后,她的自我却无法找到归宿。在七巧的意识里,爱是虚假的,只有沉默的黄金最忠实。人们习惯于认为七巧是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最终锁住了她自己。其实是长期的委屈使她意识到黄金的重要性,是季泽披着爱的外衣来谋取她的黄金使她更紧地抓住了黄金,同时也封闭了自己。在她的生命中,生存被摆在第一位,她十分痛惜生存所需依仗的金钱。至于爱,不管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都是那么的遥远,它被赤裸裸的物质利益远远地隔离了,没有触摸的可能。拥有黄金后的七巧一步步地沦为“疯子”,亲手把自己儿女的幸福给扼杀了。因此,借助婚姻所获得的物质生存并没有给女性寻找自我带来希望之光。

无论是流苏,还是七巧,她们都一度是胜利的。至少她们都用尽所有的力气与现实进行了精彩的较量,在困境中把生存进行到底。她们无奈地为了物质生存而放弃自我的归宿,女性自我意识无不在隐退之中。她们都赢了,但她们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宿,自我存在的迷惑使她们的结局同样是惘然的。

三、寻找自我的归宿

在《连环套》之后,张爱玲小说的格调开始走向些许温暖,她的作品呈现出一丝光亮。自食其力的阿小始终保持了女性在东家和丈夫面前的自尊与独立意识。她的精明,她的哀愁,都是围绕着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而发,而不再是为了某个男人。家茵,她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对父亲的忍耐,都体现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内涵。她与宗豫之间相互尊重和依恋,并在得知宗豫家有病妻之后毅然离去,自谋生路。她们都有不幸的一面,她们都曾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着。但她们不再为了生存而失去自我。自我价值,自我主宰意识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然而,寻找女性自我的归宿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中的艰辛只有历经挣扎的女性才能体会到。作于1950--1951年的《十八春》,是张爱玲小说一个分外引人注目的存在。它的出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代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苦苦挣扎的历程和最后的解脱。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女性自我意识,标志着张爱玲对女性生存意识的成熟见解。我们来解读一下,在顾曼桢身上,如何体现现代女性在物质生存与自我中找到了相融点。

《十八春》中的顾曼桢是一位现代职业女性,她出身于上海普通市民阶层,家境贫寒,她的姐姐曾以做舞女来养活全家。自食其力的顾曼桢比别人多了一层不幸:姐姐顾曼璐的舞女身份。这特殊身份给全家人造成了无形重压,对于直接受惠于这种特殊家庭收入的曼桢而言尤其沉重。这团阴影在曼桢心头久居不散。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笼罩在这团阴影下的曼桢都非常敏感,自尊又自卑。小说几次写出她对于家庭身世的不愿触及,她素朴的装束,都映现了她 内心深处的苦恼。这使得她在寻找自我归宿的道路上更加艰辛。按常理,曼桢有一份固定的职业,即使家庭负担大,也不会对她的生存造成威胁。作为一位现代职业女性,她的女性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她懂得时时保护自我的尊严和空间,女性自我被放在了她人生的第一位。曼桢与世钧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爱慕。正当他们准备订婚之际,由于被各自的家庭其他成员所影响,加之他们之间的一些误会,他们的婚姻之梦破灭了。其实他们的婚姻之梦之所以破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以世钧家庭为代表的传统男权社会的压力和曼桢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对于现代职业女性而言,婚姻对她们来说,已不再是摆脱物质贫乏,带来人生转机的唯一手段了。曼桢没有把婚姻看成是自己唯一的归宿,她对婚姻的态度更多已趋向理想化,她在自我的精神层面要求更高。物质生存与自我的冲突在现代职业女性身上已不是很明显。这个冲突已转向女性自身与无形的传统男权社会的精神斗争。

曼桢作为一位善良的富有责任感的现代职业女性,她渴望幸福,渴望与世钧建构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便是她所要寻找的女性自我的归宿。可是这个寻找的过程又是如何的艰辛呢?曼桢过于强烈的自我对家庭的责任感无形中也是阻碍他们婚姻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从曼桢与世钧在谈及结婚事宜时便可得知曼桢的想法,也可以窥视到作者在曼桢身上所倾泻的沉重感。曼桢道:“还是等等再说吧。现在我家里人也需要我。”世钧皱着眉毛说:“你的家累实在太重了,我简直看不过去。譬如说了婚以后,两个人总比一个人有办法些。” 曼桢笑道:“我正是怕这个。我不愿意把你也拖进去。”世钧道:“为什么呢?” 曼桢道:“你的事业才正开始,负担一个家庭已经够麻烦了,再要负担两个家庭,那简直是把你的前途毁了。” 世钧望着她微笑着,道:“我知道你这都是为了我的好,不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点恨你。”[9](pp.125-126)

其实曼桢是非常想和世钧结婚的,毕竟他们深深相爱。但是她不想因自己而拖累世钧在事业上的发展。这就足以说明曼桢的自我独立性很强,她并不想把婚姻当成救星。由此也可见现代职业女性在自我意识定位上得到了提升。然而,正是由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过于强烈,才导致现代职业女性在寻找自我归宿征途上的步履维艰。

对于曼桢这样的现代职业女性来说,她有了一定经济地位的独立。她并不想为了缓解自身的家庭压力而去抓住一个男人,尽管这个男人是她深爱的,她更不愿意成为他的拖累。确切地说,她的这种想法全是出于对他者的体谅而发的。家庭的困窘,使曼桢来不及去考虑自身的归宿。然而,即使曼桢愿意嫁给世钧,世钧的家庭也不可能接受她。世钧父母(甚至世钧自己)对于曼桢身世的猜测、怀疑,甚至不信任,都表明了传统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枷锁是十分沉重的。这从世钧父母对曼桢的态度上便可得知。曼桢对此是十分不满的,她肯定不会为了要嫁给世钧而接受他提出的否认与她姐姐的关系。一来是因为她觉得姐姐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她不能这样对待姐姐。二来是她想以平等的身份嫁给世钧,她更不愿意屈就。正如曼桢所说:“我几时看不起他了,是你看不起人!我觉得我姐姐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谁更不道德!”[9](p.243)这是曼桢公然对以世钧的父亲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控诉和反抗。她的这种女性自我立场的坚定性使得她在寻找自我的归宿上更加艰辛。

曼桢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并不在于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过于高昂,而是在于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挣脱传统的女性思维模式对她的控制。从而使她曾一度地失去 了自我,向生活妥协,向责任低头。当然,是曼璐成功地设置的圈套,毁灭了世钧和曼桢本为幸福的情缘,但最终决定曼桢生活之路的仍是她传统的女性思维方式。被祝鸿才强奸后,她感觉到自己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世钧,因为自己已经不贞洁了。还有因为舍不得儿子,她又回到祝鸿才的家,过着一种不堪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本不是曼桢所想要的,但她骨子里的母爱逼她走上了这条路。可以说从一开始到这一阶段,她都没有为自己活过。她只是为了责任而活。至于那些涉及自身的幸福更是遥不可及。这样丢失自我的选择,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较为强烈的现代职业女性来说,是十分残忍的。

显然,作为经济已独立的现代职业女性,曼桢可以放弃对男人的依赖,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她也完全有能力逃离祝鸿才的恐怖世界,但她还是陷入其中。这是曼桢的无奈与悲哀,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职业女性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些职业女性,肯定要经过一翻挣扎,才能重新找回被遗忘的自我。值得庆幸的是,曼桢最终从祝鸿才的世界里脱离出来,她勇敢地与祝鸿才离婚,找回了自我的生存价值,拥有了自我的生活。曼桢的挣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代职业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艰辛历程。曼桢是坚强的,她的生存布满困境,她惟有穿过困境,来仰望自我主宰的一片晴空。她历经爱与恨的煎熬,经过生与死的选择,最后她勇敢地生存着。曼桢最终的选择,显示了她在物质生存与自我中找到了相融点。她的选择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现代女性要想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就不能放弃对自我的追求。曼桢的结局,可以视为现代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曙光。

结语

从《霸王别姬》的虞姬,到《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再到《十八春》的顾曼桢,这些女性形象塑造的传递,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在女性生存意识见解上的转变。是自我归宿重要还是物质生存重要呢?张爱玲以《霸王别姬》回答了人们:女性自我比物质生存更加重要。在张爱玲创作的高峰期,她又以《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告诉我们: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自我来说,物质生存更为重要。惟有活着,才有寻找自我归宿的可能。到张爱玲的《十八春》,可以说是作者成熟见解的凝聚。通过曼桢的挣扎,我们明白了其实女性自我归宿是生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女人活着的精神支点。相对于物质生存来说,女人的自我归宿更为关键。如今,很多职业女性已经不再会受物质生存所迫了,即使是窘困,但己不至于为了物质生存而放弃对自我幸福的追求。当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些职业女性已很难抵挡物欲的诱惑,进而沦为物欲的玩物。她们不是没有寻找自我幸福的条件,而是主动地淡化了追求女性自我归宿的意识。这是十分可悲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当今女性面临的一个新的难题。当许多女性迷失于物欲的魔力时,不妨读读张爱玲的小说,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吧。

在张爱玲的思想里,死是容易的,生却是很艰难。单纯活着便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这就是张爱玲的生存观。但她更要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强调自我归宿感的重要性。早期的张爱玲为了宣告走出男权控制的体系,而让虞姬自杀。从这以后,她已跳出了这个价值以外,以一种更冷静、更客观的态度,深切地看到男性价值系统对整个社会的渗透,以至对女性自身的渗透。

张爱玲在对女性形象生存境遇的叙写中,十分赞赏她们在苦难中坚强活下来的那股勇气和力量。白流苏面对家人的“驱逐”,她没有想到死;七巧在阴森森 的姜公馆受尽冷眼,她也不愿意放弃生存;曼祯经历了难以忍受的屈辱后,却依然笑看人间。生命便是受难,能顽强地挑战这种苦难,并从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这就是生存价值之表现。米兰·昆德拉说过:“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10](p.3)张爱玲也强调人生应该负重,她告诉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生活的沉重,同时也要勇于寻找真正的自我,守护自我精神家园的安宁。张爱玲以她沉思的笔调,证明了她在女性生存意识见解上的不平凡。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试错议论文作文800字下一篇:无公积金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