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教学计划(10篇)
1.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篇一
一、班级情况分析 :
本班幼儿53名,其中,男孩子26名,女孩子27名,男女比例适中。本班孩子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部分,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差。还有几个不合群的,但也有好多幼儿适应力强,很快适应了集体生活,喜欢与老师和小朋友交流沟通。
二、教育总目标 :
根据新〈〈 纲要〉〉要求,结合我班实际,确定本学期教育总目标为:创设一个安全、卫生、舒适、愉快的环境,能保证幼儿健康和谐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游戏,进一步促进他们基本动作及身体各部分机能协调一致地发展,增强体质;引导幼儿学会感知周围事物中的个别事物和现象,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在共同的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培养幼儿喜欢与人交往的态度,初步形成独立的意识及能力,促进幼儿心理及个性健康发展;
三、幼儿发展目标:
(一)、科学
1、熟悉幼儿园的环境,熟悉常见的交通工具和饲养角的动物。
2、察查几种常见的动植物,掌握其名称、显著特征,感受冬天的特征。
3、对小操作感兴趣,并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4、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运用自己的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特征。
(二)数学
1、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
2、感知5以内的数。
3、区别1和许多;多、少、一样多;会动手一一对于应地对于物体多少进行排列。
4、熟悉几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在教师的示范下,拼搭简单的物体,分清上下方位。
5、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三)、健康,运动课程
1、初步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会使用手帕。
2、进餐时情绪愉快,进餐习惯良好。
3、认识身体的器官,并懂得简单的保护方法。
4、不把异物放入耳、鼻、口内。
5、学习使用自己的毛巾和手帕,学会自己上厕所,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6、学习自己动手穿、脱衣服和鞋袜,并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
7、学习在大型运动器械上活动的正确方法,能排队玩、不推
挤,不做危险动作。
8、能向指定方向走和跑,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追逐跑,能走、跑交替100米左右能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人圈。
9、能较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前跳、向上跳,能从25~ 30厘米高处自然地跳下。
10、能在窄道或宽25厘米、高20厘米的平衡木上走。
11、能在65~70厘米高的障碍物下钻来钻去,能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向前爬。
12、听懂基本的口令和信号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边念儿歌或边听音乐做模仿操。
13、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
四、具体措施 :
(一)教学活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设计 活动主题。采用集体活动与区域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面向全体,针对个别差异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挖掘幼儿的潜能。
(二)游戏活动
1、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的方式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使幼儿乐意参与活动。
2、以游戏活动为主,面向全体幼儿,循序渐进,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采用灵活有序的形式,使幼儿在不同程度中得到发展。
(三)日常生活
1、科学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注重室内外的交替和动静的交替。
2、充分利用空气、阳光等自然条件,每天带领幼儿锻炼或外出散步,让幼儿接触自然,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3、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如正确的洗手方法饭后漱口、擦嘴、定时排便、按时睡觉等。
以上是我这学期的教学安排,在具体过程中可能会做一些适当的变化。
2.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篇二
(二) 课程教学的脑理根据详见2008年第1期
(三) 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
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是个复杂问题, 它既与脑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又与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紧密相连, 并涉及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不同学派。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 是指不同的教学科目在奥妙复杂的脑海中各处哪一个区域。要对教学科目进行脑区定位, 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研究脑结构与功能的历史演化, 其次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各种学派。
统观中外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理论可知, 大脑功能定位说和大脑功能统一说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学派。“功能定位说”学派认为, 脑的结构极为复杂, 从脑的表层整体来看可分为若干脑叶和小脑等, 从其纵向解剖来看可分为新皮层、旧皮层、脑干和脊髓等, 脑的这些不同结构都有各自特定的独立机能。功能定位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布洛卡、德国的威尔尼克和我国清代刘知等。美国斯佩瑞大脑左右半球的理论以及和斯佩瑞合作的学者以后提出的脑功能“模块”的理论, 原则上都属于大脑功能定位说。与大脑功能定位说相反, “功能统一说”学派认为, 从解剖学上看大脑虽有生理结构上的不同, 但整个大脑在机能上没有部位差异,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统一的功能。这一派代表人物有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和美国心理学家拉什里等人。
我们认为, 大脑功能定位说和大脑功能统一说都有科学合理的一面, 同时又都有片面性绝对化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研究脑科学并分析各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客观的讲, 人脑的各不同结构和功能既有相对的独立性, 同时又是相互协作和相互制约的。例如大脑左右两半球,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脑的演化, 脑的左半球侧重于语言、言语、计算和逻辑等机能, 而右脑侧重于人面、物体、图象及环境、空间等机能, 但是左右脑又是相互协作的和不可分割的, 拥有巨大纤维束的胼胝体, 在其间架起了交流信息的超高速公路。
课程教学科目的脑区定位和脑结构与功能的区域定位, 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定位。两种定位虽有性质的不同, 但又密不可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脑结构及其功能的定位, 为课程教学科目的脑区定位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课程教学科目的脑区定位, 是脑结构及其功能定位的具体表征。最新的研究脑结构与功能成像技术的运用, 能使我们直接观察到基础教育的不同科目在学生头脑中不同区域的反映, 观察到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时在学生脑神经系统所引起的变化。下面着重研究几个主要学科的脑区定位,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所说的脑区定位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1. 语文科的脑区定位。语文学科和语文、语言和言语都是些密切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概念。语文科即语文学科, 是培养理解和运用本族、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学能力的学科, 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可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 言语是指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这些基本概念虽有严格区别, 但总体来看大都属语文科的研究范围, 它涉及的脑区是有共性的。语言是随着人脑新皮质层的出现而产生的, 人类的声音可以发出200个元音和600个辅音。当今世界除方言外大约有6500种语言。人类之所以具有高超的语言能力, 并借助言语进行交流, 这是因为人脑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其他哺乳类动物脑所没有的特定脑区及其神经系统。
人的智能的发展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制约, 特别是后天的因素更具有决定性。其实语言也是如此。在语言中, 音素是构成声音的最小单位, 不同音素合起来便构成音节, 由音节构成单词, 最后再由单词构成句子, 从而进行言语交流。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就有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提出, 小孩子之所以能模仿成人的语言学会说话的语法和句法, 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在头脑中就有一个遗传“模板”, 这个模板就像小老虎天生就会追逐猎物一样。婴儿学习语言就是把他所听到的语言添加到母语的模板上。虽然人们对于语言模板说有很大争议, 但语言学家对婴幼儿的口语发展规律, 对大脑掌握语言的区域和机制, 的确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了解。
婴幼儿口语发展的一般规律是:6个月前后能辨别音素;12个月前后能将字词与其意义联系起来;1岁半能区别名词和动词;2岁能了解语法功能;2岁半到3岁大部分语言和言语活动规律转移到大脑左半球脑区定位。脑科学证明, 婴儿脑中的神经元可以对地球上6500种语言中任何一种语言的声音均能作出反应, 这就是说婴幼儿语言的潜力是无穷的, 但是有一个关键期。一般来说, 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是从3岁到10岁。在这期间能学到非常标准的外语, 不受母语的干扰, 否则将是困难的。现代脑成像技术找到了困难的根源, 这是因为, 如果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学习外语, 负责语言的脑区对二种语言的语音同等对待, 均有反应, 而且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表征部都在额叶的布洛卡区。如果错过关键期到青春期过后再学外语, 一是负责语言的脑区不再对其他语种的语言有所反应, 二是司管第二语言的脑区和原先司管母语的脑区不同。脑科学告诉我们, 婴幼儿的脑神经元具有同时学习几种语言的属性。可见第二语言精通的程度不在于学习时间的长短, 而取决于是否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学习。
负责语言的脑区存在于大脑左半球的皮质层。这一点在运用现代脑成像技术之前人们就有所了解。1861年, 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注意到, 大脑左额叶受损可导致语言产生困难, 甚至完全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患者只能发哑音。后来人们把这一脑区命名为布洛卡区。布洛卡区位于左额叶后部, 其大小如同一枚银元。1871年, 德国神经病学家威尔尼克发现, 左额叶受伤的患者虽然能说话, 但言语混乱, 语无伦次, 语义不清, 后来人们把这一脑区命名为威尔尼克区。威尔尼克区位于左耳上方, 其大小如同一枚银元。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是大脑左右半球的两个主要语言加工中心。如果说这两个脑区有更细的语言功能分工的话, 这就是布洛卡区负责储存单字、词汇、语法或母语句法, 而威尔尼克区则负责语言感知和语言意义。不过现代脑成像技术研究证明, 语言和言语的发展及运用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例如, 在产生一个口语句子的过程中, 不仅要调动布洛卡和威尔尼英两个脑区, 而且还要有分布在左半球的其他脑区和神经网络参与。名词通过一种神经类型的加工处理;动词则需要另一种神经类型加工处理;句子结构更复杂, 甚至需要动用更多的脑区参与, 语言的形象性还要由右半球完成。这就是我们以上说的, 在脑区功能定位问题上, 要用全面辩证的哲学理论为指导, 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脑区功能分工。
今天脑科学关于大脑的语言区域, 有了更深的研究。据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报导, 日本东京大学语言脑科学家酒井邦嘉发现, 大脑在逻辑思维、理解文章、掌握单词、区分语调时, 不同的脑区具有不同的功能, 思考语法时前额叶下部活跃, 区分语调时侧额叶上部活跃, 在处理语法、文章、单词和语调各方面, 各有不同的脑区担任。据此, 他绘制出一幅有关语言的脑功能“地图”, 称为“大脑语言地图”。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学科, 我们应当把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和解释语文科建构和实施的理论基础。
2. 数学科的脑区定位。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一提数学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天才或天赋, 即先天遗传问题。因此我们研究数学脑区定位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 即数学才能到底有没有先天因素在内。从理论上讲, 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承认, 智力主要是后天环境教育养成的, 但有遗传因素。对此脑科学工作者认为, 从历史演化的观点看, 原始人类为了躲避群兽, 猎取食物, 求生存, 必须对猎物作数量估计和算数运算, 这样数感和计算智力因素就被编码在遗传基因中, 这就是数学天赋。同时从实际调查来看, 数学遗传因素也的确存在。例如, 来自高数学才能家庭的孩子和来自数学能力差的家庭的孩子, 他们的数学能力各自体现了家庭的特点;同时对双胞胎的研究也显示, 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成绩也非常近似。这些例子说明, 个人的数感作为先天遗传被预置于每个人的头脑中, 因此不同人有不同的数学能力。这就是数学的遗传基因。
数学在脑区的定位, 医务工作者临床病症诊断早就有发现。如果一个人的左脑顶叶受损, 将会造成数学困难;视觉加工不良的人, 难于学好几何, 这是因为做几何题需要把直觉观察转化为可用语言表示的逻辑, 这要求不同脑区的协同活动。近10年来, 脑成像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揭示了数学问题在大脑活动的规律。首先, 简单的算术问题例如加法和乘法的小数字运算, 这要由左脑顶叶皮层区承担, 如果该脑区受损, 就丧失了加法和乘法的简单运算能力。如果不是简单加法、乘法运算, 而是较为复杂的数字加工问题, 这要根据数字加工方式的特点, 不仅会涉及左脑顶叶, 还会涉及左脑语言区和右脑顶叶。当进行数字比较时, 不需要语言参考与表达, 因脑图像显示右脑顶叶皮层最为活跃;当进行数学乘法运算时, 脑图像显示左顶叶最活跃, 并且该顶叶还和左颞叶下的布洛卡以及威尔尼克两个语言区相联系;当进行减法运算时, 左右半球顶叶都活跃, 这时胼胝体就发挥了桥梁作用;把两个顶叶联系起来。同时, 还有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脑成像技术观察发现, 复杂的数学精算和估算所激活的脑区不同:精算过程使用的主要是大脑左额叶和左侧角回;估算过程中使用了左右脑顶叶和部分右枕叶, 因为精算与口语技能有关, 而估算与视觉与空间技能相联。总之, 数学科的各种不同内容和活动方式, 都在特定的脑区呈现。总体来看, 不是左前脑就是右前脑。
3. 体育科的脑区定位。由于体育科目涉及的内容广泛不一, 我们这里所说的体育科是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体育, 不包括艺术类内容如音乐和游戏等。脑成像技术显示, 体育运动科目涉及多个脑区, 但以小脑和大脑额叶以及运动皮层为主。小脑占整个脑体积的十分之一, 但却包含了大脑中几乎一半的神经元, 它有神经纤维约4000万个。这些纤维把不同脑区联系起来, 致使大脑额叶、运动皮层和小脑间信息的往返传递畅通无阻, 以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和运动技巧的学习。小脑和记忆、空间知觉、语言、情绪甚至决策等都有着密切联系。复杂的体育运动如掷球、翻滚、摇摆、爬行、倒立和翻跟斗等, 除小脑外还要调动前额叶参与。体育运动加强了很多神经元的联系, 加大了脑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 因而增强了毛细血管的运输能力。神经科学家还发现, 体育运动能使脑释放一种特殊的神经递质。这种激素分泌物不仅使人能尽快恢复体力, 加快神经元间的相互联系, 当进行数字比较时, 而且使人思维敏捷, 记忆力强。
运动技艺的学习掌握, 与额叶和运动质层高知能脑区有关, 更与小脑这一较低智能脑区密不可分。当开始学习新的活动技能时, 这时是有意识的和注意力集中的, 这种学习调动了大脑额叶区和运动皮层;一旦技艺熟练掌握, 便转入小脑编码贮存, 转化为长期记忆。当以后再使用这一技艺时, 就不需要再由高智能脑区下达命令, 而是由小脑直接调控, 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技巧的无意识和自动化的运用。例如, 驾驶员一面驾驶汽车, 一面和人谈话, 就是由于小脑在指挥驾驶。同时, 运动技巧的学习和年龄密切相关, 这也就是关键期问题。据说乔丹从8岁就开始了篮球生涯。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 脑科学的最新成果, 为我们重视并加强了体育课提供了理论根据。长期以来, 人们都认为人脑不能再生新的神经细胞。但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脑科研机构于1999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说, 跑步能使老鼠的脑再生新神经元。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 那就是说开展体育锻炼, 提倡跑步运动, 也能使人脑神经元再生, 因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轻视体育课。
4. 音乐科的脑区定位。前面我们讲到数学脑区, 大家知道左脑顶叶是数学脑区的主要脑区。研究证明, 音乐脑区和数学脑区是有某些重叠的。特别令人兴奋的是, 研究发现音乐竟然能改变脑的功能。小脑是与节拍和节奏有紧密关系的一个脑区。脑科学家发现, 音乐家小脑的体积比非音乐家小脑的体积平均大5%, 胼胝体更明鲜, 平均大15%。这大概与音乐家长期从事各种乐器的演奏以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高频率地交替, 有着直接关系。
关于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在此仅举四个科目为例, 无需逐一阐述。总之, 基础教育的各不同学科在奥妙的脑海中, 一般来说各居特定的位置, 我们可以对教学科目实行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对脑区定位。当然有些科目在某些脑区是重叠的。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具有双重涵义, 其一是说不同教学科目在不同脑区各有所表征, 其二是说各教学科目都有开发脑潜能和培训脑功能的积极作用。俗话说“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理论已被今天的脑成像技术所揭示, 不容置疑。
辩证物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任何两个客体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找到它们的共性, 任何一个客体都有多种不同的属性。人脑也是如此。一方面,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人脑和爬虫脑及其他哺乳动物的脑, 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有着生物学的共性;另一方面人脑和其他动物的脑又有区别, 它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但是在脑科学衍生之前, 人们无法了解脑活动的内幕, 只能朦胧感知人脑的个性, 不认识其生态性。因此对教育或教学概念的理解也是狭义的。今天, 我们已观察到人脑的生物态的一面, 从而可以对课程教学从生态脑的角度进行新的界定和解释。
那么什么是课程教学?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育?从脑科学的角度如何界定?日本的脑科学家小泉英明解释说:“人类已经可以观察生物态人脑的功能, 可以把学习、教育与脑科学紧紧联系起来, 从而将学习、教育作为贯穿于从生到死的整个人生总括的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重新定义:学习是通过外部环境刺激而建构中枢神经网络的过程, 教育是控制和完善外部刺激的过程。”他还解释说, 学习和教育的这一新的定义, 也是以“髓鞘化”的理论为根据的。不仅日本的小泉英明主张对学习或教育重新界定, 美国的斯普伦格也是如此。她说:“什么是学习, 它在脑中如何发生的?神经科学家将学习定义为两个神经元彼此产生联系的过程。他们声称, 当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时, 神经元就发生了‘学习’。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过程。”
那么, 对课程教学从脑科学的角度又如何进行解释界定呢?如果说中枢神经网络建构过程或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就是学习, 不过这种学习是一切哺乳动物都有的并由自然环境刺激产生的学习, 它是没有计划的和没有预期目标的。然而在教育指导的课程教学则是有明确目的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对课程教学这样界定:课程教学是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加速神经元信息传递、促使轴突髓鞘化、构筑神经网络通道的过程。课程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刺激所建构的人的神经网络, 和环境刺激所建构的哺乳动物的神经网络, 二者是有区别的, 其最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预期的目的或目标。
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脑科学和课程教学的关系。脑科学和课科程教学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 也可以说是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最前沿、最复杂、最重要的科研课题之一, 它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讲清楚的。特别是本人不是脑科学专家, 只是个课程教学工作者, 因此所引用了资料及其阐释也未必正确无误和全面。但是有一点却非常坚信, 这就是:脑科学是当今世界最活跃和最有突破性成就的学科之一。人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由脑理决定的。课程教学必须与脑科学相结合。我们要把脑科学研究取得的共识性的定论性的基础成果, 用以指导或解释课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脑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相互协作, 联合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把脑科研成果用于教育, 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 取得突破性进展。希望脑科学研究成果能走进教育阵线, 走进教师队伍, 走进课堂教学实践。让我们携起手来, 为创建“基于脑、适于脑、培育脑、开发脑”的新一代课程教学而共同努力。
摘要:脑的结构与功能是极为复杂的, 脑干、边缘系统和新皮层是脑的主要结构。细胞是脑组织的最小单位, 可分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两种。可塑性、关键期、髓鞘化、神经元修剪, 是脑的根本特性, 现代脑成像技术揭示, 不同教学科目反映在不同的脑区。课程教学可以进行脑区定位。要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课程教学编订和实施的主要理论根据。
3.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课前教学;科学课程;有效策略;信息化手段
一、充分全面的课前教学准备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全面地做好课前准备,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其次,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要学生自己探索学习要点,而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结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应用教学实例和教学数据,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发掘探究有利于提高科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科学方法。
例如,我们在小学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准备了很多食物的包装袋,用
于给学生举例子。上课的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食物包装上都应该有什么信息啊?你们认为这些信息有什么作用啊?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也比较愿意回答。“我觉得应该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我觉得应该有防伪标识。”“我觉得还应该有生产的厂家。”“有产品的主要成分。”……这样学生凭借自己的常识已经说出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记忆就更加深刻了,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互联网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课、做笔记的授课形式以及传授知识内容都比较单一授课方法。将互联网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获取信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小学科学学科中“我们关心天气”的时候,利用pp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生动地展现了晴天、阴雨,春、夏、秋、冬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课件,放映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阴雨天的时候,雷声隆隆、大雨倾盆;冬天的时候,银装素裹、雪花飘飘;秋天的时候,天高云淡、秋风习习;生动形象地配有音乐,将天气变化演绎的生动形象、淋漓尽致。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在这种情境下,每个学生被这鲜活的情景深深地感染,真正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魅力,真正地关心天气、关注天气了。采用这种手段将课堂内容与音乐、影像紧密地结合并交融在一起,
既体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又将听课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引进文本体现的意境中并且渗透了科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科学学习效率。
三、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打造科学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影响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对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教师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人格的塑造者,而科学教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能
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也能塑造人格。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既要是师生关系更要是朋友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提升科学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要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呢?首先,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不能存在过多的任何感情色彩。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分析科学学习的方法,并给出有效的建议,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鼓励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积极地发言和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建筑自我表现的平台施展才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在师生交流活动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善学生的参与质量,通过调控师生双方的互动性,创建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情境,促进科学教学科学、高效、合理的开展。
综上所述,充分全面的课前教学准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创建和谐的互动氛围,提高科学教学氛围是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几项重要措施。教师在创新教育方法,革新教育模式的时候要以教学实践为参考原则,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科学教学,让科学教学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田丽.高中科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J].社会科学2辑,2012(7).
[2]朱静.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2009(10).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课程类型: 专业课 课程代码: 14401405 课程学时:36 学分: 2
适用专业: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开课时间: 二年级 一学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研究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科学。具体研究对象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师怎样引到幼儿学科学、怎样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教师怎样为幼儿学科学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设备;以及怎样进行评价其效果等。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规律,全面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活动设计、评价等专业知识,从而初步具备进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开展有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初步技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够记住和理解教材中各种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概念、理论和观点。
2.能够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3.能够综合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知识设计、实施及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4.知道怎样收集科学教育研究的信息,初步了解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特别是实践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主 设计与组织指导,学前儿童教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等
2、教学难点:把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性质,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内化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通过观看录像、实践观摩法、演示操作法、设计指导法、调查实验法等, 力图体现当今学前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和教学的新理念,体现教育的先进性、前瞻性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绪论
1.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了解
1.2 开展学产胆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意义
掌握
1.3 怎样学习本课程
掌握
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2.1 心理学基础
掌握
2.2 教育学基础
掌握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3.1 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了解
3.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掌握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4.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依据
了解
4.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
理解
4.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的要求与方法
掌握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5.1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掌握
5.2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掌握
5.3技术制作类科学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掌握
5.4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掌握
6.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课时分配 36
6.1 数学类教育活动的概述
掌握
6.2 数学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掌握
7.学前儿童区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7.1 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概述
掌握
7.2自然角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掌握
7.3科学活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掌握
7.4数学角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组织指导
掌握8.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
8.1科学游戏活动活动概述
掌握8.2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掌握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统整
9.1统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
掌握9.2以统整取向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
掌握1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
10.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的概述
掌握10.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的内容
掌握10.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的方法
掌握
五、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说明
1.课内教学理论要系实际,运用了模拟幼儿园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组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教学技能。
2.观摩幼儿园科学教育优秀课程的录像及幼儿科学教育的优秀案例,丰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3.利用教学实践时间,集中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观摩学习幼儿教师如何设计和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学习幼儿园最新的教学模式。
4.积极开发隐性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六、考查范围与题型
1.考查范围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4)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5)学前儿童区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6)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统整 2.试题型与分数比例
选择题 20% 填空题 10% 判断题 10% 简答题 30% 论述题 30% 总成绩 =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教案设计 期末成绩(70%)=笔试
平时成绩的30分考核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水平,具体匹配如下:
10分:教案目标设计合理,表述具体明确,活动过程连贯,适宜幼儿接受;说课条理清晰。8分:教案目标设计较为合理,表述较具体明确,活动过程较连贯,适宜幼儿接受;说课条理较清晰。
7分:教案目标设计一般,表述含糊,活动过程不连贯,适宜幼儿接受;说课条理性较差。5分:教案目标设计不合理,表述不具体明确,活动过程不连贯,不适宜幼儿接受;说课条理不清晰。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夏力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
2008年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2、参考资料: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王志明、张俊主编,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
(3)《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教育》,张俊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幼儿科学教育》,刘占兰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科学教育》,陈虹编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
(6)《幼儿学习区活动宝典》,山东中路幼儿园编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7)《幼儿区角活动》,南平市幼儿园编写组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8)《科学(小中大班)--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王志明编著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
(9)《幼儿科技活动活动与指导》,郦燕君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
5.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篇五
舟山市岱山县高亭初级中学
岱山县高亭初级中学是岱山县初中教育教学的传统学校,也是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学校。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本着“积极贯彻,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一、组织保障,方案先行。
组织和制度是课程实施的保障。为确保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学校及时建立了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机构。
(一)成立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其它领导为副组长,加强决策和部署,并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控。要求以教导处为主体,协调各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其中,教导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政教团委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信息中心负责信息技术教育。
(二)根据初中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制订高亭中学《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等系列方案,从而确立起一套可操作的管理系统,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培训,更新理念。
(一)健全学习制度,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学校一贯重视学习,每学期有理论学习计划,每月有学习主题,每次有具体安排。在此期间,先后学习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实施新课程教师缺什么?》等20余篇文章和有关文件,使广大教师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
(二)多渠道开放式培训。学校通过各种会议、校报、校园网、家长会等渠道,通过专家报告、外出学习等形式,及时全面地宣传课程理念。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新课程培训活动,如安吉昆铜的预学导学教学模式、仙居二中的全国教改新理念与课堂设计培训会等,仅2015年就有100人次教师到外地考察、参观、学习。
(三)开展校本培训,提高学习意识。学校开设了教师论坛,全校教师参与论坛,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发表演说,谈经验、说感受、诉疑惑。
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之后,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提出了“人本管理,优质高效,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贯彻“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教育思想,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真正办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学校。
三、完善课程设置,培养综合素质。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按要求开设知识拓展、艺术特长、实践活动三类课程,按规定执行拓展性课程课时的比例、知识拓展类课程课时的比例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要整合学生社团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丰富艺体工作的深度、广度。
(一)坚持合科教学。继续坚持以合科的方式实施科学课程,同时允许学校分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作为补充。
(二)加强实验实践。坚持实验科学的本质,扩大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重视学段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衔接。
(四)深化评价改革。探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形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与科学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四、规范实施基础性课程。
(一)明确学段目标。初中科学课程重视实验探究,重点学习科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关注与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课程的衔接,把这个目标落实到位。
(二)合理安排课时。初中科学基础性课程三年合计480课时,周课时数可安排4–5课时。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年、学期和周课时数。
五、积极建设拓展性课程。
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积极探索分层走班教学,积极探索个别化教学。积极研究质量管理、评价和班级管理的新方式。积极探索德育新途径;
(一)建设拓展性课程。结合现代科技与生活生产实际,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开发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
1.研究实践课程。通过科学观察、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等活动,加强学科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中探究自然、生产和生活中的科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队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2.应用技术课程。关注科学与工程、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探索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将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天文、现代农业、气象等内容引入课程。建设将科学探索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
(二)推广选择修习。根据《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的精神,我校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积极开发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拓展课程。
本学期开始,学校遵循“家长知情、教师走教、动态分层”的原则,尝试对九年级数学、科学二门学科实行分层走班教学。操作办法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每周数学、科学各二节课的时间,对每二个平行班级的学生重新划分为A、B两班,原则上不上新课,由原来的任课教师对A班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对B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基础知识辅导。在管理上,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对B班学生更加重视,加强个别辅导和心理辅导。建立了学习成绩的跟踪制度,并进行动态分层,以后结合期中、期末成绩和平时学生的表现,对A、B班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合适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提高。
(三)拓宽课程资源渠道。拓展性课程建设要与实验室、图书室、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布置等相结合,有机整合学校附近企业、社区、科技场馆、科研院校及科技工作者等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建构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拓展性科学课程。
六、改进教与学方式。
我们认为要促进学校发展,必须从改变教师的工作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着手。可以这么说,这次课改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它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工作习惯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课改促进对学生的评价从而转变原有的育人模式。再是通过课改规范教师的工作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两个基本价值取向能够达成,我们在借鉴昆铜中学模式下,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预学.导学帮助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以创建“学习、生活合作小组”为平台,构建学校、班级有效管理单元。
(二)以“四环三查”教学流程为主线,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在《预学·导学稿》引领下,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改变学生先听后做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现问题的习惯,从而提升自学能力。第二环:课堂内小组助学(小展示),体现为同等学习程度学生间的交流和强者带弱者。这一环节主要给每个学生以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还课堂于学生。第三环:课堂展示环节(大展示)。小组自行分工,派代表依次上台进行有序、有逻辑地展示。并由此激发学生的质疑、辩论,形成浓厚的讨论气氛。这一环节综合体现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第四环:当堂效果检测。学生当堂独立完成《预学·导学稿》上的巩固练习,以检测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及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所谓“三查”,“第一查”在“第一环节”之后,即在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即时批阅《预学·导学稿》,了解学生预学情况,并据此做出第一次教学调整。“第二查”是在“第二环节”后,检查学生的组内展示情况,并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动态,实现以学定教。“第三查”即是“第四环”的当堂效果检测。学生当堂独立完成《预学·导学稿》上的巩固练习,以检测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及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下一堂课的教学调整备案。
(三)以编制“预学.导学稿”为抓手,促学与教的高效。
七、改革评价制度,实施多元评价。完善学科评价方法。改变以一张试卷来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习惯做法,建立实验操作与纸笔测验相结合的学科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体现科学课程性质的学习活动。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采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综合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常态开展面对真实任务、体现科学思维的实验操作考查。
八、加强科研,提高水平。
“以教研为基础,以教改为契机,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开辟科研强校之路”,这是我校的共识。
(一)学校专人负责教研工作,开展课堂教学交流与研究活动。一是坚持进行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由组内成员轮流主持,研究本周的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二是进行课堂交流,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教研课。此外,还举行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改革展评课”等不同形式的课堂交流活动。学校制定《听课评课制度》,对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听课评课有明确规定和要求。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教导处定期开展备课检查、作业检查,实行作业量审批汇报制度。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
(三)科研引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九、困惑与思考。
我们学校实施《预学、导学帮助式教学》模式以来,从形式的整合到模式的确立已将近一年的时间。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确实很大。不无遗憾的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一部分教师无论在认识上还是行动上仍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预学、导学帮助式教学》模式的精神和理念,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形态还基本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层次上,导致《预学、导学帮助式教学》模式无法有效释放出其应有的能量和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下三点
(一)教师对课改认识不足,难以驱动教师对课改的热情。
观念上的冲突,从其本质上分析,是我们的教师不愿接受新的思想,不想改变自己,这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惰性。鉴于行政推动的力度不够和学校领导力不强,这种态势还将延续。
再强势的外力推进也敌不过内力的驱动,我们要在实际工作的推进中促进教师理念的转变,使教师想明白,让教师们自觉自愿地做好这项工作,这才是根本,才是保证。
(二)教师专业能力缺失,成为课改的“软肋”。
在推进学校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原先传统课堂中上课好的教师,现在的课堂仍然能够胜任,然那些责任心不强、课上不好的教师就面临着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到我们所期望的课堂中来,更可悲的是他们还以“这样的课改不行”作为他们的借口,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该怎样去组织这样的课堂,那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缺乏对模式的理性思考,课改难以深化。
我们发现,在统一的模式下,针对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不同的学科无法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简单的时间控制或环节规定无法适应丰富类型的学科教学;即使是同一学科也会因课时不同而教学内容不同,不同的课型自然会存在不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自然也应该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模式教学等等,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由此产生了很多的声音。
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管理机制不革新,评价体系不改革,质量监测不跟上,教学改革将难以维继。我们将不负众望,行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
6.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篇六
家畜环境科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环境科学本身就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环境与生物有机体关系密切,家畜环境科学是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生命活动影响规律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科学,随着高效率工作化畜牧业的发展,对家畜环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向生产实际,突出实践环节,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作 者:布仁 王学理 乌英嘎 高丽南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期 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年,卷(期):,16(2)分类号:X38关键词:环境科学 教学研究
7.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篇七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材料是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 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信息科学一起被列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其发展水平更是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目标之一[1]。为了培养更多材料领域的人才, 国内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在不同高校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并相应的开设了一系列材料相关的专业课程, 而在这些课程中《材料科学基础》的地位可以谓之为重中之重, 它立足于阐明材料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训练学生材料设计、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控制、材料开发与检测的基本能力, 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 对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整体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及素质结构具有奠基性的作用[2,3]。
具体到笔者所在的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基础》在学生大二学年下学期开放, 是学生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既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保障, 也是学生以后从事材料相关生产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理论基础, 因而保证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意义非常重大。然而, 就笔者备、授课的经历来看, 该课程具有术语概念多、涉及知识面广及抽象枯燥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抓住重点, 且学习难度大, 学生不易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 笔者提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想法。
1 重视基础, 注重术语解读
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特点, 笔者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张联盟、黄学辉、宋晓岚主编的《材料科学基础》。该教材能较全面的覆盖一级学科的基本内容, 既阐述了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等典型材料结构上的共性, 又突出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个性;既描述了热力学平衡状态下的问题, 又兼顾了非平衡条件下的材料结构的形成过程;既以材料制备、加工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及共性规律为主, 又兼顾了材料服役中的环境行为效应, 做到了将科学与工程融为一体。但在教学时, 笔者发现学生在自己研读教材时会感觉到生涩难懂, 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涉及到材料类的专业术语教材没有详细的介绍, 而这些专业术语是学习材料科学的基础, 一旦一知半解、含混不清就会影响到对相关整个知识点的掌握, 而一个个小知识点的理解不清最终导致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掌握不到位, 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第二章的晶体结构时, 学生对晶面及晶界的概念理解不清, 为此笔者做了很生动的动画来解释, 单晶材料是由一个晶粒生长而成的, 因而它只具有一圈大大的晶界, 同时它的 (hkl) 晶面是唯一的平行族;而多晶材料是由多个晶粒生长而成的, 因而它的晶界包括各个小晶粒一圈圈的界, 同时每一个晶粒由于生长取向不同具有自己的 (hkl) 晶面, 因而多晶材料的 (hkl) 晶面是多个相互交叉的平面。结合笔者的绘图, 学生很快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很深的理解和认识, 因而在学习后续的结晶学指数、晶向与晶面关系等结晶学基本内容时非常顺利,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 突出重点, 注重理论体系融会贯通
《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内容繁多, 在本院有限的72个学时里对每个章节均仔细讲解, 做到面面俱到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 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在有限的时间里突出重点, 同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让整个理论体系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也会倍感轻松, 受益匪浅。例如在学习晶体结构时, 考虑到金属结构模型主要为等径球体堆积模型, 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主要为不等径球体堆积模型, 两者的知识点是相通的。因而在讲述时, 笔者着重以金属结构模型为例进行动画展示, 从立体结构的各个方向讲述, 如何堆垛, 并结合制作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充分理解最密排堆积及配位数这些基础概念, 学生对金属堆垛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后, 自己主动对教材上关于无机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理解, 在提问时发现学生对AX、AX2、A2X3的空间结构均有着较正确的认识, 抓住了重点, 很多知识的传授就变得容易了很多。另外, 理论体系的融会贯通对该课程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在学习鲍林规则时, 笔者要求学生认真掌握鲍林第二及第四规则, 运用第二规则去判定离子化合物的可靠性, 运用第四规则去检验硅酸盐晶体岛群结构的稳定性, 加深了学生对硅酸盐晶体结构的认识, 促进了学生对硅酸盐晶体具有的结晶、解离及介电性能差异的理解。
3 拓宽专业, 加强前沿成果介绍
由于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是进入各种传统建材 (包括玻璃、水泥、陶瓷、耐火材料) 企业工作, 近几年的签约情况看相当部分的学生最终会从事纳米、新材料开发等领域的工作。拓宽专业, 在教学中适度的把目前社会上较前沿和热点的知识引入课堂教学, 并对传统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这不仅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脉搏和动力, 有效的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开阔学生的视野, 而且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4]。例如在讲授共价键晶体结合时, 笔者通过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 介绍了目前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 结果学生在课堂上自发的展开了针对石墨烯结构与性能的讨论, 表现出对新材料探索的强烈欲望。事实表明, 在教学中加强前沿成果的介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代凯.大学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 :66-68.
[2]潘建梅, 唐丽永, 乔冠军.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 2016, 44 (3) :148-149.
[3]刘冠辰, 耿树东, 陈连发, 王巍, 于晓波, 王辰, 张钰.初探材料化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 32 (10) :42-44.
8.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浅析 篇八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给我们科学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我们的思想正在经历着熏陶和洗礼,我们的教学行为也正在经历着“蜕变”,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理念、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多为中师,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较少,本科更少,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質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不足主要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多向农村教育投人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购置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农村建立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总之,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科学老师一起努力,将迎来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真正春天。
9.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篇九
姓名:劳忠娣 性别: 女 学历:本科
工作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311106 职称:中教一级 研究方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联系电话:0571-*** 电子信箱: laozhongdi@126.com
摘要:主体教学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初中科学主体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体验、拓展学习和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初中科学 主体 策略 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创新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实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精心准备后实施激励、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八个字:激励、引导、自学、互动。激励、引导是教的特征,是激励式、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自学、互动是学的特征,是主动参与式的学,两者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主体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五个环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初步参与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情感引导,要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心理无压力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其次,教师设置情境时,不能只有一种模式,要根据具体课型和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一段小故事,一句名言,一段诗画般的描述,一段生动的录像片,一个小实验,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学习。
2、引导自学——独立参与
在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的教学因素,展开下一步教学活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这一教学环节是一堂课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那种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自学形式,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给予必要的导读提示。首先,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编制引导学生学习的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实际的读书提纲和开放型练习题,学生结合提纲和练习进行自学、自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疑问,并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异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和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再发现和再创造,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交往——合作参与
小组交往前学生已经过自我深思内蓄的过程,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小组交往,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出现不同程度的参与冲动,兴奋再一次外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要及时加以引导,作出明确的要求;发现因思维受阻设计方案有困难、操作错误或不规范,要及时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对验证假设设计的探索性实验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一些较深层次的、有交流价值的问题,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4、精讲巩固——拓展参与
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或引伸式精讲,不需面面俱到,只要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点和难点讲解即可。最好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操作演练,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设计一些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拓展参与中巩固、运用和完善知识。
5、自主评价——反馈参与
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教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不应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性实验的优越,运用初中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科学是一种愉快的活动,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主体参与模式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交往
学习氛围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愉快地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确立“尊生爱生”的师生关系,绝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提问时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一边,带着欣赏的眼光期待学生发表学生的见解,关键时将“提问”改为“提示”,诱导学生有创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地否定,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后进生,不能有偏见和贬低,要尊重和理解他们,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应提倡加强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应是多样式的、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生交往中进行,教师只是交往中的一个成员。这种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置疑提问,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列举课本实验原理、过程、仪器的缺点,积极探索设计新的方案。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有些问题如在课堂不能解决可延至课后,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渗透在生活之中,而且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升华。
【例】二氧化碳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插入一支塑料管,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向塑料管中缓慢地气,让学生们观察。
生1: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有许多气泡冒出。
生2: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而且带有一点乳白色。生3:哎,老师,怎样石灰水又变清了呢?
当生3说完,全班同学全愣住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书上写的不是这样的,就只有澄清石来水变浑浊,没有浑浊变澄清”;“老师,你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怎么与书上的不一样?”学生们纷纷地议论。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来浑浊又变澄清,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4:原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后来由浑浊变澄清就不明白了。
生5:后来浑浊又变成澄清,可能碳酸钙又变成氢氧化钙了。师:我们再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6:不对,可能是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又生成新的物质了,但具体是生成了什么物质,我也不清楚。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对,猜想非常正确。由于那位同学在吹气时,吹入二氧化碳过量了,二氧化碳与生成的碳酸钙、水继续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碳酸氢钙,所以又变澄清了。另外,这个实验也说明了科学中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质也不同,反映了哲学中一个思想,量变会引起质变。以后我们在做科学实验时要注意物质的量。全班学生听了微笑着说:“哦,原来是这样!”
学生在“观察—猜想—评价”的学习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三、发展性评价, 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催化剂
激励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主体参与学习的助推剂。要让全体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让学生体验成功,从成功中感觉到“自己能行”,感觉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 感觉到参与的乐趣。这时教师激励和他人的评价就似火箭起飞的助推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1、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奢求所有学生同步发展,要敢于承认差异,把目标定位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让学生进行纵向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困难生尽量少用横向地比,以避免产生“畏难”和“反正我不行”的心理。
2、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
要促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定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营造人人无所顾虑的表达氛围。一般来说困难生胆小,大家不信任,甚至讨厌,觉得拖了他们的后腿,使困难生在班中抬不起头来,被自卑所困扰。要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实现参与,教师要善于消除这两类学生的消极心理,使他们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是一个会关心帮助任何人的人。使困难生明白: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是有希望的学生,相信所有人都能行。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和谐、互助、向上的情感,使他们在“他尊”的良好氛围中无所顾虑地表达。
3、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作为教师要不悭吝自己热情洋溢的言词,多运用激励性的评语,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词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自己的进步。例如,“你真很棒,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你今天勇敢地站起来了!”“你能跨出成功的第一步,真了不起!”等等。
4、延缓评价,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多种可能性。习惯的做法是一个学生表述意见后,教师马上做出判断,使其他的可能性自然消退,这样不利于蕴含着创造意识的多向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减少了积极表达的机会。面对有丰富内涵的研究性问题,不妨采用“延缓评价”策略,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向思维训练的空间,即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鼓励各种想法,欢迎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要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何奇.展性教学策略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5,(2).[3]王升.论学生主体性参与[J].教育研究,2001,(2).[4]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 [5]郭英.刘宪俊.我国近年来关于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述析[J].教育导刊,8
10.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篇十
由此可见,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的“湿地校本课程资源”就是指将自然界的湿地资源变为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湿地,走进湿地、保护湿地。
一、开发湿地课程资源的意义
张掖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可是悠悠的黑河是张掖人民的母亲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张掖儿女。在上半个世纪曾有“半城芦苇半城塔”之说,但是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地下水位下降,人们围湖造田造房,好多的河水断流了,好多的湖泊不见了,大片的芦苇失踪了,塞上江南的美称成了虚名,我们的学生想象不到我们儿时所见到的情景。好在现在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新开发和恢复了甘州区西北角的大片湿地,建立了国家湿地公园。在东北角也建立了润泉湖湿地公园,逐渐恢复往日的绿地和水域,旨在“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下,近几年张掖的绿色覆盖面积在扩大,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每年春季的沙尘暴,也比过去减少和减弱了许多,许多不曾见过的黑鹳、大雁等各种水鸟成群结队到张掖这片湿地上安家,广袤的芦苇春天的时候摇曳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的时候你又可以领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意与浪漫。张掖人民有了自己的精神的高地,当然,柔软而诗意的湿地也吸着着更多的眼球。
但是保护家乡、建设家乡也要从孩子抓起,所幸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几章就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环境并对气候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国家都对湿地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我市也是如此,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做着努力,有些人对此的认识不够,对花费如此巨大来做的事不能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学校中利用课堂来宣讲湿地的重要性,对子孙后代的造福之功,故而萌生了《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的念头,将政府的政策与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对湿地的认识和感情,以此作为良好的公民素质之一,支持政府正确的行为,为改善张掖的生存环境做出一定的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试验阶段、修改阶段、落实阶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方法。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到2010年9月。首先对实验组教师的理念进行培训,学习了关于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对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实地考察参观,了解我市湿地的具体状况;张掖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北郊,面积高达六万多亩,是包含了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的综合体,这里随处可见野生飞禽。张掖湿地有湿地植物17科、51属、61种,有野生鱼类、鸟类、兽类、两栖类动物4类、22科、2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疣鼻天鹅等野生水鸟。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优厚的保证。
2.试验阶段,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我们曾要求学生和家长在不同的季节到湿地去观察和亲历,让家长讲湿地的故事,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还介绍同学们上网查找关于张掖湿地的有关知识。但是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觉得把任务分配下去的办法有些同学没能落实,说明把教学任务交给家长是不合适的,于是,在修改阶段,我们注重了这个问题的修改,与学校德育处联合,举办了徒步穿越湿地的活动,全校六年级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步行走上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包括西北郊的国家湿地公园和东北郊的润泉湖公园,让同学们一起迈着青春的步伐,和同龄人一起,唱着歌、诵着诗,互相交流着自己所知道的湿地知识,还辅助以各种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实验组的老师们在一旁指引,达到深入其中,学有所得的目的,效果很好。通过学习了解了关于湿地的知识后,我们趁热打铁,在考试题中引入了有关湿地的考题,看看学生们的掌握情况,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修改阶段,2011年7月到2011年10月。我们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修改和更正,对由家长组织的活动一起的活动所引起的不便,也作了修改,因为部分家长的不配合,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和孩子一起到湿地体验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对此作了修改,向学校提出集体穿越的想法,获得了校领导的大力赞扬,并且取得了支持,结合学校的德育、体育、智育综合方面考虑。学校决定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大穿越,实验组老师分配到个班,对学生进行指导,来完成这一次综合大活动,事实证明,我们的创新是成功的,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4.落实阶段,2011年秋到2012年春季,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落实,总结实验过程,我们准备结题,已形成活动计划一份,生态教学教案一份,还收集了学生的作品,短文若干,以及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对湿地的认识,而且还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看来我们开展的研究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能达到我们实验的目的,提高认识,提高公民的素质,保护湿地、保护环境、建设家乡、发展张掖,切切实实让学生意思到保护湿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成果与分析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虽然关于湿地各种媒体也在做宣传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每个学生的身后就是一个或是多个家庭,关注他们的人们会随着他们的活动也来关注湿地。比如我们布置的请家长讲关于湿地的故事,就会勾起成年人对童年时张掖状况的回忆,从而对比不保护环境带来的恶果,或多或少引起心灵的震撼;还有家校联合穿湿地,家长带着孩子去看湿地,是带了任务的,他们也会关注湿地的植物、动物,留意湿地的功效,对他们已忘却的知识起到复习的作用,提醒他们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从学生角度来说,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益的。当他们身处湿地,芦苇摇曳、微风送波、蓝天碧空、白云飘浮、鸟翔长空、鱼逐草间,美好的环境孕育美好的心情,美好的心情有助于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心灵,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从调查问卷看来他们也知道了要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比如不乱扔垃圾、乱砍伐树木、节约用水等,还希望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看来教育的目的已达到了一些。学生是我们的未来,要是每一批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些,我们的未来就是有希望的,美好的。
四、问题与思考
把学生带出去的安全问题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为湿地离市区较远,组织大批的学生出行,国道上车辆多,我们是乘车到湿地西入口,然后沿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其中很多的地方有水,对学生的组织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学校把所有的老师都调动起来,制定了完整而严密的计划,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很清楚,所以进行这样一次活动是费时费力的,但是身临其境的效果是没法用其他的方法能够取代的,这是我们以后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分配给家长来完成,有些家长不够重视,自己不去,让孩子自己去或是纯粹不去,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每年一次达不到的话,最起码每两年进行一次,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就都轮到了,小学时代的深刻印象形成了,对他的一身都有影响。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接壤之处,南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有人工绿洲和黑河天然湿地、北有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张掖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金色十足,形成了张掖生态的独特性,素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认江南”的美誉。我们要把这张名片做亮,就好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让孩子懂得学以致用。把科学课程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比如结合湿地的地理位置,对张掖气候的影响、了解湿地对水质的改善等。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环境育人,人造环境,充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就能将一次大型的活动完成的更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湿地的变化用图片、文字记录下来,做一对比,更加直观的比较出湿地生态系统对地球的重要作用。继续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穿越湿地的体验活动;家校联合,学生和家长共同观赏湿地、享受湿地的活动;畅想湿地,运用各种方式宣传和介绍湿地,如小论文、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形成走出校园去认识、回到校园来学习的风格,将学习的环境扩大到实际中去。还把动脑与动体相结合,文娱与学科相结合,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体验。让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最有意义的学习,懂得爱护湿地保护地球家园就是终身学生。
让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共同配合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张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科学课程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科学课程学习教学反思10-31
科学计划小班课程安排表10-27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08-03
教学做模式下《内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发06-29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09-26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11-22
科学校本课程10-28
领导科学课程答案11-19
走进科学课程 开展探究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