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2024-11-04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13篇)

1.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篇一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 者:季燕飞 作者单位:通州市实验小学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2.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篇二

一、高校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

美术欣赏课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较好的美术欣赏能力, 提高艺术品位。不同的美术作品可以传达出不同时代的呼声, 让高校学生接触较多的美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近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例如,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 画家在颜色选择上和线条勾勒上都充分展现了饱经沧桑的父亲的面孔, 不仅体现出父亲的淳厚质朴, 勤劳善良的农民特有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发人深省鹅效果,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感受到父亲的不容易,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很多美术作品, 在表面来看作品创作的美术技巧, 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并充分运用的, 作为非美术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更要看到更多作品背后画家要传达的某种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在美术欣赏中受到鼓舞, 渐渐地培养其学生的爱国思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斗志等, 培养起对生活的热爱。

美术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欣赏到古今中外的优秀的美术作品, 通过教师的引导, 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真正含义, 讲作品集中进行对比, 品味到美术创作的意义。在整个美术欣赏过程中, 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 无形之中丰富了审美知识, 建立起了正确的审美观念。

美术欣赏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想象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将画家的生活背景、时代特色和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 开展美术欣赏课程能够将学生潜在的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出来。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可以将美术创作技巧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除此之外, 可以说高校的美术欣赏课对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二、高校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学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 注重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是现阶段的美术欣赏课程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其中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考试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最终的考核制度违背了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初衷, 使得学生盲目的死记硬背, 单纯的为了考试得学分而学习,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 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不能将素质教育和美术欣赏的关系权衡一致, 使二者在很多情况下完全脱钩, 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还有学生的认识不够到位、学习方法不当、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这样的教学现状。

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有着独特的课程特点, 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实现对艺术创作的解读, 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由表及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课程与美术专业的技能课程是不一样的, 该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需要教师对技法教学、色彩分析、美术鉴赏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高校美术欣赏的对象主要以绘画、工艺作品、雕塑和建筑艺术为主的, 所以在教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都应存在一些差异, 然而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内容涉及上却达不到这一点要求。这也就是说, 很多高校在这一课程的设计上对该课程的重视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需要相关教育者把握好课程的教学方向,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

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要教师找准教学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目标。目前, 一个很大的不足在于很多高校将此课程作为选修课, 由美术专业教师给非美术专业学生进行授课, 很多教师用专业术语进行作品的解读, 学生听不懂, 难以培养起学习兴趣。对此, 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烘托, 选择幽默诙谐的语句进行授课, 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讲解。

教师应该注重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择, 首先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特点进行选择, 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美术的发展成就是不同的。例如,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一系列的美术作品《大卫》、《蒙娜丽莎》等, 这些作品充分代表着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一群人的人文主义意识。由此对美术作品的整体特点进行解读, 他们比较注重塑造人的形象, 关注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过高,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 从美术作品的直观视觉形象、艺术风格特色、创作背景、以及构图色彩等角度进行分析。只有学生掌握了美术欣赏从哪几个角度进行, 才能指导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 教师应该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设计, 切忌欣赏内容过多、欣赏深度过大、欣赏时间过长等, 教师应当适时进行总结对比。

结束语: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程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提高对美术欣赏的重视度, 不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鹏.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 (中) , 2011 (08)

[2]曹冰.浅谈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04)

[3]王晓白.普通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12)

[4]程波涛.高校美术欣赏教学三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3.浅谈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认识美 发现美 培养想象力 创造力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性为目的者也。”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质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德育教育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美术欣赏教育,能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美术遗产和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外美术的发展史以及著名的画家、作品等,优秀的美术作品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知,扩大了美术视野,发展了思维能力,使其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如在欣赏作品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画种、画法、风格,从而在他们的知识领域又增添了许多美术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比如,在《步辇图》中学生看到了唐太宗的帝王风度,以及汉藏民族的团结。梵高的《向日葵》,学生明白了作者眼中的向日葵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情感的写照。《溪山行旅图》让学生领略其作品的崇高之美,博大之怀,深厚之实,肃穆之境,领略作品中巧妙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墨色的千变万化,领略大自然的瑰奇壮丽。《父亲》让孩子们感到了人物的饱经沧桑,以及乐观和坚韧的精神世界。美术欣赏课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通过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能使学生在认识、教育和审美等方面得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和爱好,养成欣赏作品的好习惯。美术欣赏课不能一味的领着学生欣赏,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边赏边悟,这种体会和感想是在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活动,要挖掘作品中最美、最感人的地方,并作深刻的体会分析,才能培养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才能完成美术欣赏的任务。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秦兵马俑、壁画、帛画等,这些欣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永恒的美,在欣赏中认识美、领略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了较高的审美趣味与感受。育人之效果在欣赏、提问当中使学生达到明辨是非、知善恶、辩美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了。

三、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教师要深刻的认识这一点的重要性,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丰富美术常识,提高他们的美术审美、感知和鉴赏力。欣赏教学把多种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综合到一起,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结合、理解的能力,获得了丰富美术常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美术审美、感知、表现和鉴赏力。例如,在分析《步辇图》中老师先提出画中人物的表情、神态生动吗?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审美特征和暴露了怎样的阶级局限性?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和师生互动中进行总结,并获得满意的结论,在以后的作品欣赏中,学生就可以触类旁通、有的放矢达的自己欣赏一幅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不断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这样,学生所上的美术欣赏课就不再是枯燥的、一味听的欣赏课,他们从中学到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欣赏美、发现美的好习惯。

四、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整合,塑造更优质的美术欣赏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是教学的必然要求,并逐渐成为主流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大量的课件和视频,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这样的效果是非常的直观和实用,这是光看课本图片所不能比拟的,经过这学期的美术欣赏课,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美术教学手段运用后,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觉得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比较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把过去只能“看得见,摸不着”的单调传统教学形式,变成了现在能和学生互动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教学模式,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发展了思维,开拓了视野,老师也取了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审美能力等得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总之,美术欣赏作为美术课的一个主要内容,美术欣赏使美术在素质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发挥,使其能对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的影响,它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对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做好备课,以便确保教学效果;第二,欣赏有重点,一些作品应以技法和特殊为主,比如风景作品和静物画。在欣赏艺术特色时也要教会学生领会作品主题,重点应放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上;第三,欣赏的内容切勿过于高出学生水平,教师应以少讲为主,给学生欣赏能接受的直观的内容,比如作品的用色和构图等;第四,给学生欣赏的时间不可太长,内容也不能太滥,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厌倦;第五,欣赏作品后需要检查和总结,可通过提问、谈话等方法实施。通过复习巩固,提高学生记忆。

参考文献:

4.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篇四

摘要:新时期,多媒体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大势所趋,本文阐述了幼师专业在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的运用,对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其在教学中具有的特点和作用。

关键词:幼师专业、美术欣赏、情境教学、多媒体、美术欣赏课是幼师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所涉及内容极具广泛性和综合性。考虑到幼师专业学生日后面对的受教群体的特殊性,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社会需要大量的幼师人才,特别需要专业技术强,有爱心,懂得儿童生理和心理,英语水平好,能弹琴,会唱歌,能绘画,会跳舞的幼教人才。这就更加对幼师专业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欣赏、表达上要有更高的层次要求。

在长期对幼师专业学生的美术教学当中,就幼师专业美术欣赏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应用谈一谈其中的心得和体会。

幼师专业美术课融汇了色彩、素描、绘画、手工、构成、艺术鉴赏等艺术类型,其中美术欣赏课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美术的审美特点出发,通过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审美经验和享受,从而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审美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程,促进学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多媒体的运用在美术欣赏课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观赏性、直观性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大优越性,能以全方位、立体、动态的方式进行,以全面、形象、直观地展示教育信息的内涵,而且以多种方法组合,有效的交替使用,以全面刺激学生的视觉(眼)、听觉(耳)感受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例如教材中《韩熙载夜宴图》无疑是中国古代情节性绘画的杰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时期官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由于教材图片印刷质量不高,画幅太小,在欣赏时视觉效果较差。而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作品为数字化图像,画面精美逼真,可以展示全图,又能作局部放大欣赏。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动态一览无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到韩熙载的内心感受以及作者绘画的技巧所具有的高超的表现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达到现实教学的目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之一。在现阶段,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情境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手段的扩展。境教学最大特征是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使得教学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将学生对新事物的陌生感拉近。而当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助教师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西方油画欣赏这一节课上,本课涉及西方的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与美术的发展联系起来的,是需要学生下一番功夫来学习。同时本课涉及大量的美术流派,这些流派又涉及丰富、复杂的背景知识,传统的讲授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除了在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将听觉艺术融入到美术欣赏中来,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创设一种情景交融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例如我们在欣赏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时,教师备课时将油画《蒙娜丽莎》配上西方古典音乐《致爱丽丝》,制成课件存储在电脑中。在欣赏时,《致爱丽丝》音乐与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融为一体,这样使学生很快进入审美心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觉,从而体会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进行不同的阐释。这种像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丰富、让人一言难尽的感觉,恰是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特有的品质,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半身肖像画模式。学生们不禁为画家高超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而叹服,从而使美术欣赏课达到让学生触景生情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达到的。

三、多媒体教学具有自主性、联想性、知识性的特点 运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多种图像处理软件,使欣赏教学活动更富于交流性、研究性、联想性和创见性。让学生在对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进行创造性的欣赏。例如,在欣赏抽象绘画时,学生不易理解现实与抽象的联系,认为抽象绘画很神秘,不可理解。这时如果将一幅春意浓浓的彩色风景照片,在电脑里用Photoshop6中的“马赛克效果”处理后,这一幅春意很浓的彩色风景照片就变成了以绿色、黄色和粉红色的几何色块为主的一幅抽象构图,它没有了具象,只有一种“春”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抽象绘画的感悟和理解就容易多了:“其实,抽象画也是‘有感而画’的”。这样,学生们在对蒙德里安的《百老会的爵士音乐》、康定斯基的《 构图2号》等抽象绘画的欣赏过程中,就能逐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符号,感受到节奏的美、色彩的美和构成的美,并能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而利用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驰骋于古今中外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如在进行雕塑欣赏时,教科书上的照片不能进行立体的欣赏,难以满足雕塑欣赏的特点和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可以播放有关雕塑作品的影像之外,还可以在Internet上连接 “四方环视全景摄影”网站,就可欣赏到高质量的三维互动全景数字的雕塑照片,全方位的欣赏到雕塑的全方位视角和整体结构,达到“身临其境”的欣赏效果。

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结合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变。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把抽象思维能力和切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促进科学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促进文化的加速发展。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自主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总之,多媒体的使用在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考虑到幼师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有意对其审美趣味加以引导,使其对美的欣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够欣赏美,才能表现美,在欣赏的同时,有意培养其鉴赏能力,让学生明白艺术是相通的,开阔眼界,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更好的创造美,表现美,发现美打下一个基础!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这一切变得相对简单!

5.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篇五

1.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利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日本的动漫人物形象,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瞻瞻底车》、《三毛流浪记》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5.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6.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要素 篇六

(三)美术欣赏基本方法

尹少淳在《美术及其教育》一书中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和批语家费德曼提出的美术鉴赏程序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后,介绍了费氏的欣赏程序。

四个问号程序

①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面对一件美术作品,要求学生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轻柔、朦胧、压抑、悲怆,,等等。最终也可能是多种感觉的复合,比如恐怖与神秘糅杂一起。

②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可以从形式角度社会角度来探寻。从形式而言,就是研究画面上点、线、面、体、色、肌理等等美术语言的处理,以及对比、均衡、节奏、虚实等构成关系的运用,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对于有一定的形象和内容的作品,就可以从社会角度研究作品中的人物现象、动作、表情、装束等,研究气候、环境、光线等因素是如何创造出这一感受的。

③作者想表达什么?任何作品的形象背后总蕴含着某种意义,或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使欣赏进入深一层次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研究作品,从作品中去寻找,同时,也需要教师适当地介绍一些作品之外、学生不太了解的东西,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性、阅历以及创作观念等。

④你喜欢这件作品吗?这要求学生在进行认真的分析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价值判断应当完全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但决不能将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

以上的方法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地去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简便易行,从其问题的语言表达方式等特点来看,比较适合小学美术教学的欣赏课。而强调作品主题与意蕴之间的层次感的,更适合初中或高中学生。

⑴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

⑵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文学价值)

⑶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化价值)

⑷表达个人对作品的分析(价值判断)美术欣赏的教学设计

1、熟悉教材、分析教材

美术欣赏课不像美术常识那样强调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更富有情感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为此,美术教师要能很好地掌握美术史的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深入地钻研教师参考用书、熟悉教材,找出课中的要点。同时还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2、教材的知识结构

一节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美术作品,而美术课的时间有限,平铺直叙地逐一分析既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也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找出一个欣赏的侧重点,并为之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同样是美术欣赏教材,可以侧重于一个画种的发展演变史,如中国画欣赏中可以结合中国画由人物到山水到花鸟的兴衰历程;也可以侧重于技法发展史,如中国画从传神到写意,从工笔重彩到水墨写意的变化历程;或突出分析某一流派的某几个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如突出介绍后印象主义的塞尚、高更、凡高三位艺术家,而简述其前后的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或着重介绍某一国家某一时代最有造诣的几位人物画家,而简述其他静物、风景画家等。所以,教师要整体地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材中各作品之间的内存联系,然后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组织。

3、提炼出知识点

从课程中提炼出最关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的知识点是:

①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②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③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4、确定教学目标

一般说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按照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来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是:

①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主要特点;

②选择一件你喜爱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可以从课本中或其他地方选择绘画或雕塑作品),写出从形式、内容以及文化层面等方面的赏析的短文;

③通过学习后,谈谈对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成就的感想。

这三条教学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并全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其中都包含了美术欣赏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美术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对美术作品的全面欣赏并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同时体现出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中国古代艺术欣赏,又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节课中最为深刻而崇高的情感目标。

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呢?还是掌握欣赏的能力、学会欣赏?或是引发出对立的观点和个性化的见解?甚至是引发出新的问题?这是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设计教学策略,那么教学目标又应该如何设计呢?

5、设计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先思考如下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性质设计教学策略:

⑴教学内容设计策略。教材中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所包含的内容和图片都很多,一幅幅地欣赏必然支离破碎,并不能真正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那么应该如何更有联系地设计教学内容?

⑵教学资源或技术设计策略。从时间资源考虑,教学内容多是否考虑分成中国古代绘画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欣赏两节课来上?从信息资源考虑,如分成两节课来上,是否有更多的图片、幻灯资料来补充,增加信息量,提高兴趣?是否可以提前开出书单(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做好笔记,然后到课堂交流?

⑶教学活动主体设计策略。教材中提供的资料是否充分?(如较充分)能否以学生自学为主?能否有准备地让某些学生充当“小老师”?还是必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⑷教学方法或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策略。是着重生深入地欣赏一幅,然后以点带面地波及其余;还是先以教师讲授为主欣赏一幅人物,然后师生合作欣赏一幅山水,然后由学生自己欣赏一幅花鸟,由教师的教逐步过渡到学生的学;或者各小组讲座着重自学欣赏一类(如古代人物画或陵墓雕刻),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等等。

⑸提问的设计策略。为实现教学目标,应设计哪些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提问,或设计哪些会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如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教学引向深入?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欣赏内容和学生素质,根据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有个性特色,更富有创造力,使教学效果更好。美术欣赏的教学常规

前面我们已说过,美术欣赏与美术欣赏教学是密切相关的,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其教学法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1、课前准备

深入钻研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欣赏水平,选好欣赏作品,作品要有典型性、代表性,除了教材上的作品之外,还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幻灯片资料,扩大信息量,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找出教学重点、难点,写好详细教案。凡要欣赏到的或要列举到的美术作品,都要查其作者、作者的国籍、创作年代、艺术家的生平、所属的艺术流派、艺术品的形式结构、风格特点等等。

2、课堂教学

一般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有五种形式:解说型、问答型、讨论型、自由型以及探究型。具体教学都需要注意:

①以适当方式展示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图。教学目标能使学生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地学习;而知识结构示意图能形象化地呈现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理清学生的思路,便于他们的学习和记忆。

②教学目标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开始可以由教师多讲一点,着重分析一件作品,讲透重点、难点,然后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观察、欣赏、分析其他作品,直到最终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欣赏的方法,独立地欣赏作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③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必须开展积极的提问和讨论,所以,问题的设计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问题不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和积极地参与。比如,古代中国画的特点之一是“写意”,即表达文人的个性、情感和意趣,在西方古代美术作品中很少见,但由教师讲出来,并不能吸引学生。如果教师问:中国古人画画是为了卖钱?为了展出?为了发表?都不是,那是什么?就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欣赏印象派作品时,老师问学习:“你们看见投影中是什么彩色?”有的学生会说是黑的、灰的,也有的学生会说是蓝的、绿的、紫的等,教师说:“祝贺大家,测试表明,你们中有70%的人能成为印象派画家,约有30%的人能成为古典主义画家。”一下子就会使学生兴奋起来,并非常关心自己为什么可能成为印象派或古典派画家的道理。

④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可以打破常规,更有创意地组织美术欣赏教学。比如,在讲点彩派时,把“修拉色盘”搬到课堂里,让学生看看修拉的色彩实验而进一步理解点彩派。有教师在介绍塞尚的画风时,真的拿去了油画的颜料和刮刀,并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当一回“塞尚”,闻一闻油画颜料的气味,试一试油画刮刀的滋味,教室里顿时欢腾一片,并合作画出一个整开大的苹果,这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和画画的惬意。也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让学生根据画中情节即兴地演一场“活报剧”,学生即兴而有创造力的发挥加深了对作品意义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这些方法也许都有点出格,但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与教师更亲近,也更爱美术欣赏课,这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动机上谋求教学效率的提高。

3、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以宽容审美的态度去评价不同作品的艺术流派、不同国家的艺术特点、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等等,尤其是非写实主义的美术作品。

②承认和尊重不同个人在美术欣赏趣味上的多样性、差异性。对任何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都不可能是一致的,教师不能对美术作品作出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允许学生保留各自不同的意见。

③人体艺术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适当介绍并正确引导学生欣赏人体艺术。一方面,在教材中人体艺术作品的选择要慎重,内容要健康,数量上不宜过多;另一方面,在教学时又要求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人体艺术。

④现代艺术是人类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应当让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在其貌似荒诞的外在形式下,有的包含着正义的、严肃的政治主张(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达利的《内战的前兆》等),有的具有极其严谨的形式结构、色彩表现力等。只是由于思想观念、审美习惯上的差异,我国极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地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所以,作为现代社会的美术教师有责任承担起培养学生对现代艺术的欣赏方法。

4、练习、测评和理论总结

7.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篇七

一、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深化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需要经历四个层次:分别是视觉感受、审美心理、意象感受、心境共鸣。也就是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事物有视觉上的冲击,然后再加深对作品的体验,感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刻体会到美,最后能够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学生对作品具备审美能力,对意向感受的逐步加深,这一切基本都来源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这一环节高度关注,创设形象多样,但又别具风格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受到熏陶,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艺术感染力,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画的欣赏教学时,可以在教室的布置上下工夫,悬挂一些中国画图片,有古代的、有近代的、有现代的等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欣赏兴趣立刻被带动起来,并且求知欲也随之得到提升。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古代音乐,以此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对中国画的理解,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具备自主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课要充分体现欣赏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不能一讲到底,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教学往往不会达到相对满意的教学效果。美术欣赏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依据欣赏教学内容,选择相对恰当的教学资料,增强教学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保持在活跃状态。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施以启发诱导教学,美术欣赏课主要是以欣赏为主旨方向,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才能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其审美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在开展欣赏教学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提出适当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研究,相互之间吸取彼此的优点,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之间合作意识的形成。例如,教师在进行立体造型这一主题教学时,教学内容涉及雕像这一艺术呈现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时,选择了形式各异的雕塑作品,涵盖写实与抽象两部分,然后让小组讨论欣赏这些雕塑作品表达了什么主题?运用哪些材料?运用了什么呈现形式?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谈论过程中给予了自己对雕塑的理解,小组成员之间各抒己见,形成强烈的认知讨论,教学气氛得以提升,使学生深化对作品的欣赏力。

三、培养创造性

美术属于一门艺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实施艺术培养,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不同个性,并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发挥创新潜能,使其敢想、敢说以及敢做,继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我驾神舟游太空》一课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依据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去绘制自己心中的宇宙飞船,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充分开发大脑,培养其创造能力,教师对于学生的作品要给予肯定鼓励,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实现欣赏教学目标。

总体来说,小学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欣赏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美术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力,并论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进一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果与质量,使学生从美术欣赏课中获得审美情趣。

摘要:小学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其美术技能的一门学科,能够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教学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使美术教学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效。主要阐述了小学美术本色课堂中的欣赏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审美,本色课堂,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晓萍.浅谈小学美术本色课堂中的欣赏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2]张晓宫.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5).

[3]徐秀英.探析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探究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

[4]姚育晓.浅淡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探究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

8.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八

情感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到底如何培养呢?

一、“故事导入”奠定情感基调

一节课的开始至关重要。“万事开头难”,如若设计安排得新颖得当,就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利用有关课程内容的故事作为开场白,一则可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二则可以用故事的色彩感染学生的情感,为整堂课铺上一个情感的基调。譬如,在上工艺美术紫砂壶的欣赏课中,就可以引用一个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在南宋年间,一书生上京赶考,若干年后回乡居然发现当年离家时沏满水的紫砂壶原封不动地放在原处。打开壶盖,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这个故事会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为什么壶里的茶水能放这么久不变质呢?这种壶的材质和构造是怎么样的呢?此时,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学生听后一定会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手工艺感到惊叹不已,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在这种气氛下教学,将会取到良好的效果。又如,在欣赏我国著名花鸟画家朱耷的作品时,就从作者落款的特点入手:“八大山人”这四个草书看上去既像“哭之”,又像“笑之” 字样,向学生讲述作者的身世,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一股冷峻而不可企及的高士气派,倾诉着他孤臣孳子的亡国之痛,因此他的作品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以缘物抒情。学生听完故事后再去欣赏他的作品时已不再是纯粹的感官欣赏,而是用情感去欣赏。

二、“各抒己见”促进情感交融

不同情感是不同的心理因素决定的,学生的个体心理就是指学生单个人的心理。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所受教育、个人爱好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个体心理的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个体情感,我们不容忽略,而应充分挖掘。如在欣赏法国著名建筑朗香教堂时,教师先不发表意见,而是让学生自己对作品做评述,进行自由讨论。有的说教堂的造型像一条正待启航的船;有的说教堂耸起的尖顶有一种向上攀升的神秘感;又有人说教堂整个造型就像一把巨型的遮阳伞等等,众说纷纭,不尽相同。在这种讨论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互相达成共识,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共体情感。共体情感与个体情感互为感染,互为交融。

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是裁判。教学中可运用提问式、讨论式、座谈式等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以及生生间的距离。要让学生充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各抒己见,将自己个体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用个体情感去感染共体情感,共体情感又反过来促进个体情感的发展,在相互影响中达成双赢的目的。

三、“直观演示”丰富情感体验

直观演示教学是指教师以实物、教具等形式为学生展示实物、演示方法,或通过示范性操作来说明和印证过程等,是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一种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是通过视觉感知美术作品的美术形象和美术语言的,所以,必须强调教材、教具的直观性。如果失去这种直观性,美术欣赏便无异于纸上谈兵,显得枯燥无味,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上美术欣赏时应尽可能地多运用各种教具。如在欣赏建筑艺术的特点时,有关中外各种建筑的不同形态,可采用幻灯片、挂图、视频等多种手段展示给学生看,边展示,边提问和讲解,这种直观教学法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很好。又如在回顾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到现代潘天寿,黄宾虹等作品都可运用多种手段展示给学生看。学生观后,无不赞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得到美好的情感体验。

古人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的运用。正所谓“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个性发展日趋和谐完善。

9.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随想 篇九

录入者:jyz录入时间:2009-4-9 19:26:03点击数:399

当今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这对于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即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美术欣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也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它是中国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必将肩负起对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探究与践行的义务。在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我曾经有过诸多迷茫和困惑,也有过太多慰籍与欣喜。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肤浅见解。

一、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贫乏

现阶段,美术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多年来,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一直以培养画家、书法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等技术型人才为目的,更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所以大多的高中美术教师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缺乏对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合理。我们的美术院校是在培养杰出的技术人才的同时,却忽视了艺术人才的培养。

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的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修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有深厚的认识和了解,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可见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外,更应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和较高的美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国家规定高中美术欣赏课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担任,而目前从大部分高中学校美术的师资配备来看,都远远不能符合标准。故而,教师的配备就成了制约高中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十分沉重,而高中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升学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是到了不堪其负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尚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相对体育、音乐学科来说,美术要求学生的天赋没有那么的高,只要有兴趣,胡乱涂鸦两笔都可以是作品。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都有丰富的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目标只有一个,“挤过独木桥,走进象牙塔。”为了应对高考,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满足兴趣了。沉重的课业压力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故而,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使其乐学、爱学是高中美术教师首要之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欣赏《米罗维纳斯》时我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在西洋美术史上有三双最美丽的手,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三双手?” 这设疑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大家都“骚动”起来了。紧抓住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的答案心理,屏幕上分别展示三幅作品中手的局部放大图,“下面请同学们猜猜,这三双手分别是谁的呢?”——“圣母玛丽亚、蒙娜丽莎、米罗维纳斯”。“再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这三双手被誉称为西方美术史中最美丽的手呢?”——这三双手性质不同,感受也迥然有异。圣母玛丽亚的手,是一般的手,代表天下母性的手,具有着神圣、慈爱的共性;蒙娜丽莎的手,是个别的手,只属于达芬奇笔下十六世纪意大利贵妇人的手,有着“丰满”、“优雅”、“柔美”的个性;米罗维纳斯的手,则是想象的手,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用心灵去想象。虽然维纳斯没有视觉的手,但我们相信,会在每一位站在她面前的观众的心目中,为她创造出一双最美丽的手……。

《米罗维纳斯》是许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冲动”。为了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关注,课堂讲解中可适当穿插一些与作品或作者有关的趣闻轶事。如:从19世纪以来,各国选美的标准均为据米罗维纳斯的尺寸。故而有人戏言,维纳斯是人类选美最早的“世界小姐”;维纳斯失去的两只手臂的原来姿势究竟是怎样的呢?“右手拿着苹果呢?还是拿着别的东西?”“左手举多高,伸多远?弯曲到什么程度?”“眼睛和手的关系如何?”“她的手在干什么?” 这么多的复原图中到底哪个复原方案是正确的呢?还是觉得无论哪个方案都没有现在的断臂维纳斯更美、更动人,更接近艺术本质。因为她是艺术家与大自然和时间共同创造的绝无仅有的杰作。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是情节性的,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学生是不太愿听的。此时教师可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壁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各个人物,以“找出叛徒”为任务来进行展开。向学生说明作品画面紧紧地抓住了原来传说中耶稣对门徒说的一句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来刻划十二个门徒听了这话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犹大的面孔整个是黑暗的,由于惊慌失措,犹大身不由主地向后倾,同时死死地抓住他的钱袋。与犹大恰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中央的耶稣,态度安详,从他背后窗户中射进来的夕阳光辉,是他的形象更加突出。耶稣和犹大,一个崇高,一个卑鄙,对比十分鲜明。在欣赏地过程中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艺术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懂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多媒体手段或问题的设置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情境,以各种新奇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匮乏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是很难组织好高质量的美术活动的。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老师能依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教学,但课与课的差异仅仅是教学重点及内容上的差异,而不是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单一及缺少个人风格。

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是在背教材和教案,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照本宣科地进行“授惑”。碰到各种“突发”事件时就显得措手无策,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种契机。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蒙娜丽莎”的那永恒、神秘的微笑,我特意把《蒙娜丽莎》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默视一分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她那迷人的微笑……。此时,忽然有个声音从教室的一角传来,“我觉得一点也不美”。这种想法完全在意料之外,是该假装没听到糊弄过去呢,还是要正面应对学生的“异议”呢?!此时,脑海中灵光一闪,这不是一个对作品进行深入展开辨析的方法吗?所以,我决定先放下作品,暂不作分析,而是首先从对那个时代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胆识和勇气冲破笼罩欧洲中世纪所形成的宗教的牢笼,以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代替以往的一成不变的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艺术形象。同时可以把这一作品与文艺复兴以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对人类生命的歌颂、对人的本身价值的肯定。然后再让学生重新欣赏这一作品,此时,学生就不会再有开始时认识的偏差,而是带着新的认识、从新的审美角度来欣赏这幅作品。他们的感受也会因此更强烈、更深入、更持久了,对作品的感受也就更充分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赏的叙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辞,不是唯一的标准。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使现代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趋以多样化与多元化。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

例如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我首先播放一段《寒鸭戏水》乐曲,请学生观看作品,谈谈感受?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画境,由此产生丰富联想和无穷想象。然后组织他们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总结出有寒冷、空旷、孤独、荒凉、寂寞……等诸多感受。此时进一步分析技法特点,大面积空白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雪、雾、雨、水、天、云烟……。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后,联想与想象是极为丰富的。画中因为天“寒”,才显得江中人“独”(孤寂);也因为人的“独”(孤寂),才感到江面更“寒”……。画中“计白当黑”的手法给人予无限的遐想空间。继而深入剖析绘画意境的创设,使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进一步升华。这时在典雅的古筝乐曲的伴随下,屏幕上作品上方的空白处徐徐出现柳宗元的诗句《江雪》,师生一同咏起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簔立翁,独钓寒江雪……。”此集课美术、音乐、文学、诗歌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科整合的特点,师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达到共鸣状态。此课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的引入,使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

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诚然,现代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受到美术教师们的青眯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过于迷恋于此。因为我们从现有的课例来看,媒体的操纵者主要还是教师,这样过多使用此种媒体,仍旧没有走出“教师中心”的老路,学生的感受依然没有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依然没有得到发展。

10.试谈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十

美术欣赏的差异性。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1)客观型;(2)生理型;(3)联想型;(4)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美术欣赏的直观性。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的阶段性。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高度注意。

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教无定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美术欣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知识与规律。从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出发,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好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2]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周楷:《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国美术教育》

[4]李群等:《高中美术欣赏课“网络五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验》,《中国美术教育》

[5]朱建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术的构成法则》,《中国美术教育》

[6]于明:《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七彩美术网

11.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欣赏教学

前言:开展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为学生生活增添情趣,培养学生积极性格。而欣赏教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气质。作为中学美术教师,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增强对欣赏教学的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與到教学中,便于学生接受欣赏教学。

一、将欣赏教学应用到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进,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美术知识学习和应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欣赏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欣赏教学应用到中学美术教学以前,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研究过少,学生也难以从欣赏角度看艺术品,更无法了解艺术品的深层含义。将欣赏教学法应用到中学美术教学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会对艺术作品有性的认识,从中获得感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促进学生人格发展[1]。同时,美术教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对美术知识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欣赏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基础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美术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增强学生美术细胞,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美术绘画,提升学生美术能力。

第二,在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一样,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习知识,并没有教给学生必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样一来,就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教师不了解学生想要什么,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很差,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将欣赏教学应用到美术教学以后,教师可以利用艺术作品与学生沟通,不仅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因此得以提升。此外,欣赏教学还以利于学生思想表达,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观点中获得新的思路与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

最后,在欣赏教学的作用下,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美的存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感悟,总之,将欣赏教学应用到中学美术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感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对自然产生更多感悟,在改善中学美术现状的同时,也可以弥补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不足。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的应用方法

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美术教学的本质,美术本身是对美的一种欣赏,并对其进行有效表述。这样一来,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将欣赏教学与美术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了。美术教学和欣赏教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将欣赏教学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观,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发现美,并能够对美进行更好地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美术水平。中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原有教学方法的有效改变,能够明确欣赏教学方法应用的关键,从而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突出欣赏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引导,增强学生的感知

传统中学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都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教师将自己的感悟灌输给学生,并没有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自身感悟也不多,完全受教师的影响,难以起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学质量也不高。所以,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适当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而不是让学生掌握自己的观点。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表对艺术作品的看法,最好采用提问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悟[2]。如在欣赏梵高的自画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谈一下对画的理解,从自己的欣赏的角度分析这幅作品的艺术成就,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除此之外,在增强学生感知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们相互交流,对美术作品进行探讨,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对美术作品中包含的美感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并且使学生之间能够有效沟通,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提升学生绘画能力和美术理解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产生感悟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用心感悟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分析艺术作品的颜色、外形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欣赏艺术作品,产生自己的感悟。教师在进行教学环境创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时,发挥主导作用,分清主次,才能够有效地应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如针对毕加索的抽象作品《格尔尼卡》,教师就可以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介绍一下毕加索的生平与作品风格,然后让学生通过掌握的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其次,深入挖掘艺术作品,融入人文教育,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艺术作品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并且融合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在对艺术作品审美过程中,单单从表面去欣赏,根本无法发现美术作品的美感。这样一来,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创设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氛围中。如同样在欣赏《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最后教师再将作品所表达的真实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理解与作品内涵之间的差距,从而对美术欣赏教学产生兴趣。

(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美术欣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并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艺术作品,更无法到美术馆中参观,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美术作品,或利用微课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了解[3]。如在欣赏中国水墨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齐白石的作品,并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被调动,欣赏能力也会因此增强。同时,美术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并非是局限于单一的画品展示。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一些美术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可以利用相关视频信息,将一些作品进行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视频的观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关注到作品,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地体现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论:

尽管我国已经实行素质教育,但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依然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中学美术教师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弥补教学缺陷,将欣赏教学应用到中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龚燕.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J]. 美术教育研究,2012,16:127.

[2]陶红燕.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方法之研究[J]. 成功(教育),2012,11:222.

12.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篇十二

一、通过美术欣赏,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

创新应该从“发现”开始,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上到处存在美, 就靠我们去发现”。所谓大师, 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却总是能够发现出美来, 创造出独特新颖的作品, 激发起欣赏者极大的兴趣。

在教学中, 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作品的美, 以提高审美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桥铺路, 使学生能从其中内在美得以感染, 酝酿创新意识。当然, 在美术作品欣赏的开始, 就要求教师本身应有良好的审美素质, 因为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教师教得好, 学生才能学得好。“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的高水平, 通过点拨, 引导学生去发现。如欣赏课本作品《后母戊方鼎》时, 许多同学对它的地位、影响、成就早已耳闻, 都认为作品是很美, 但美在哪里, 比如作品的形式、形象怎样, 用什么美术语言去表现等方面, 竟然没有一人能说出来。显然, 学生没有认真去欣赏, 也没有去发现。这时我抓住学生认为作品器型厚重、装饰繁复这两点, 引导学生去观察作品形状、纹样……很快, 学生就有了各自的发现, 讨论也就多了, 教师因势利导, 让有创新意识的同学在全班发言, 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审美创新意识也有启发, 审美范围得以扩展。

二、通过欣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一种天性。求知欲、求异性也是中小学生的一种最强烈的本能表现。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各自有其独特新颖性, 都是经过美术家们的开拓、创新的产物。所以, 作品应该是“新的”, 又是“美”的。美术欣赏是人固有的潜质。我相信, 在高中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中, 大部分学生虽不能表现出优秀作品, 但都应该喜欢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这一个前提, 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之产生。美术作品的工具、材料、技法的不同, 都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中国画的墨色生辉、油画的色彩绚丽, 都是学生们想去探究的问题。比如, 在《从传统到现代》中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这一课, 从塞尚到蒙德里安, 从凡·高到康定斯基, 他们的出身、从艺经过、作品风格、功利成就等方面, 学生都很热衷求知和探讨, 自然而然, 学生的求知欲就油然而生, 也就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欣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是人类共有的。创造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欣赏过程中, 在有了潜在的审美意识、求知欲的条件下,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象力。正如某艺术家所说:“一幅好的作品只能使人认为好看, 技法成功, 而不能使人陶冶性情和得到高尚的享受, 这是很遗憾的事。”

“幻想乃是创造之母”, 这句话反映了想象力和创作之间的依存关系。美国著名美育家罗恩菲德指出,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扩大参照、培养学生设疑、善问、多思、深思的习惯, 成为审美的主动者和支配者。因为创新的作品能在欣赏活动过程中产生, 有评价才能有美的创造。在欣赏《百老汇的爵士音乐》时, 学生从作品的表现线条得宜启发和联想, 并按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另外一幅“爵士音乐”,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随之,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得以培养。

四、通过欣赏,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的表现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素质和表现能力不同, 显然会涌现出一些有“创造美”的天赋的学生。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就是为了创造美, 也正是有了这些有个性的学生, 才不断创造出件件艺术精品出来。

为此, 教师应尊重学生这种特殊的个性表现, 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个性, 去评价美术作品, 发表创新见解。当然, 由于“观念定势”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名家手笔是名作, 没有任何异议, 造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定势下淹没。这时, 更需要老师去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一些 有创意的评论, 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在一次教学中, 讲到凡·高作品《新月夜》时, 我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反应, 先把学生对作品的不同评价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然后要求学生按自己对作品的不同见解、创意, 用各种绘画形式表达新的作品, 结果一部分作业非常富有创意, 这些有个性的学生难道不是在进行美的创造吗?所以, 教师不能以唯一的标准和模式去教导学生, 尤其是美术教学。不然就会在不经意中埋没了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美术尖子。

这样, 学生的个性在欣赏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学习期间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欣赏活动, 获得审美经验, 自然也获得去谈论美术作品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美育作用的体现。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过程和目标所向就是:通过审美活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观察力和鉴赏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个性表现能力。

事实证明, 美术欣赏活动训练了学生“审美的眼睛”,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名作的欣赏, 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引导, 品味了名家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意念, 学生潜在创新意识得以发掘和发展。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华, 让他们的艺术特长、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去创造明天美好的人生。

摘要:在美术领域中, 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在美术欣赏过程中, 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以全面发展与提高。

13.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十三

摘要:上好美术欣赏课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出了新挑战。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学生素养;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6-1

一、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1.以作品情节吸引学生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壁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来猜一猜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我辅以介绍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趣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2.从作品内容分析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创作过多幅。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之物,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固不易而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如美玉在璞,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通过这些简单的介绍,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作者,看待作品。相信学生了解梵高创作向日葵的处境后,对向日葵的理解会更深入、更全面,从而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作品的文化情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1.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2.创设特殊的教学情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学生们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美术欣赏多元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赏的叙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言,不是唯一的。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可能。比如米勒的《晚钟》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艺术作品。在苍茫暮色中,随着远方教堂的钟声垂首祈祷的农民夫妇引起过人们多少感触和联想!有学生说他们是在庆祝婴儿的诞生;有的说是在祝愿婚姻的幸福;有的则说可能在为死去的亲人默哀,众说纷纭。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美术鉴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小学政教处工作计划参考下一篇: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