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2024-07-30

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共15篇)

1.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一

5.15活动是清镇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传承传统文化的汇报演出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部分,早上是美食节,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制作、销售,增进两代人沟通、合作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分工、协作、为销售美食各显神通。。。下午,家长和学生共同演出,汇报演出中有经典诵读、民族服饰、传统文化中的武术表演、学生的刺绣作品、现场书法展示、古典音乐、舞蹈。。我们在为孩子们的表演热烈鼓掌和喝彩的同时,也在深深的反思。

大家都知道,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统称为成长环境,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一小部分是来自天赋的,一大部分是来自后天的影响。后天的影响中,家庭的影响是最大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社会,来自不同的家庭,孩子的个性、习惯、成绩等等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的原因。也就是说,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成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这是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都公认的基本教育规律。

就目前的社会现状看,尽管我们已经缺失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百多年了,但是仍然会出现一些从小就有志气,能吃苦,刻苦学习,富有创造性的孩子的例子,也仍然大量的存在着很多通过现有教育系统内的教育模式成为人才的例子。究其根本,不难发现,这些孩子的表现,和其父母的教育引导,言传身教有很密切的关系。家长有时候不一定是什么特别的群体,也不一定是博学之人,也不一定是条件极好的家庭,但是,家长的品德教养,一言一行,却在无声的向孩子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孩子的接收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是超乎大人们的想象的,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成为了家长的复印件。

既然能够理解孩子的成长中,家长的影响是重要且根本的,那么孩子的正面成长,就需要家长的改变来配合,否则,孩子的改变就会是暂时的,而不是长远的根本的。这里说的家长,不一定单指孩子的父母,也包含和孩子直接接触的家人、长辈,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凡是能够接触到孩子的人,就会或多或少的对孩子产生影响,密切接触的时间越长,影响就可能越多。

作为现在的父母,说起来真的羞愧,都几乎没有机会学习过古圣先贤的教育,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没有充分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甚至连弟子规都没有细细读过,更不说《论语》、《中庸》、《大学》、《孙子兵法》……。虽然明白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让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是家长,那么我们家长不能同步学习,我们家长所传递给孩子的还是那些一样的做法、说法,给孩子继续传送原有的信息,那么孩子即使在校能够学到古圣先贤的教诲,一旦回到家里,看到的、听到的,将有可能会推翻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内容和行为要求,将会变成家长和学校进行着孩子教育的抵触式影响,这样的影响对孩子而言是利是弊,无须多言了。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习传统文化,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的是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细小的事情做起,着手于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最好最佳。同时,回家后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在社会上要忠于朋友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最终应该成为精英和国家栋梁。因此,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道理应该是事关重大。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家长面对孩子,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孩子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参加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短暂的几天学习和排练的时间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体验了传统文化中所有人温、良、恭、俭、让的氛围,集中倾听老师的精彩课程,了解和分享学习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感受按照古圣先贤教诲做人做事能够得到的快乐和幸福,明白个人成长和教育孩子所需要的学习和具备的能力,这样的亲子活动和学习,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收获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极好机会。每个希望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家长都应该好好体会这样的学习过程,和学校、教师一起把孩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有用人才。

2.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二

2013年8月13日, 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 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 (简称“节俭令”) 。通知要求晚会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切实在丰富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 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提倡简朴大方、反对豪华奢侈, 提倡因地制宜、反对大操大办, 防止拼明星、比阔气、讲排场。通知还特别强调, 要营造节俭办晚会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精神, 宣传报道崇尚艺术、不尚奢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 鼓励演出节目出新出彩, 鼓励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节俭令”的发布无疑打击了电视文艺晚会、节日庆典中求大竞奢的现状, 引导媒体工作者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及审美情趣, 为行业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更得到了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积极的响应和贯彻落实, 大幅削减支出, 纷纷调整制作播出计划, 以往扎堆的晚会将不再比拼明星阵容。中央电视台计划2013年9月至12月减少播出17项晚会类节目, 占原计划播出量的50%左右;自2014年起减少播出56项晚会类节目, 占以往播出量的60%左右。停办《盛世少儿大联欢》、《为中国喝彩》、《中国电视剧明星盛典》等自主创办晚会类节目, 把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七夕等传统节日的晚会节目调整为以新闻报道、专题节目、专家与百姓访谈等形式的特别报道。另外两档受欢迎的黄金栏目《欢乐中国行》和《中华情》, 也取消了在室外的大舞台演出, 改为了节约性的演播厅录播。以2013年中秋晚会为例, 央视一再对晚会进行“瘦身”, 在演出场地的选择、港台艺人阵容的控制、舞美灯光的制作规模等多个方面都做了精简与调整, 取而代之的是对晚会节目质量的精益求精, 通过精美细腻的节目包装、巧妙新颖的节目编排、创意独到的节目样式吸引观众, 厉行“节俭令”, 并首次取消了烟花燃放环节。而深圳、湖南、浙江、江苏、东方、辽宁等卫视则明确宣布不搞中秋晚会。

提高节目质量, 策划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是每一位电视媒体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节俭令”的发布不仅为电视媒体工作者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更对基于电视媒体的大型文化活动策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如何在摒弃了奢华的演出场地、炫目的舞台背景、豪华的明星阵容的情况下, 将文化活动回归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一、创新依然是大型文化活动策划的灵魂

(一) 策划理念创新

策划理念是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的根本, 作为创意产业的电视媒体, “创新”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只有树立不断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创新理念, 才能保有电视媒体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节俭办活动”这一新形势下, 电视传媒工作者更应树立“创新”的策划理念, 加强自我约束意识, 将文化活动策划从盲目比拼舞台布景、节目包装、大牌明星阵容, 回归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 深度挖掘活动的思想内涵, 增强活动的文化底蕴, 避免抄袭和单纯模仿, 潜心提高节目的艺术水平, 摒弃浮躁与浮华, 用朴素、平实的电视艺术语言、平民化的视角, 用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受众建立高尚的审美观, 在满足受众多层次的心理需求的前提下, 实现文化艺术创新与传承。遵循文化艺术的创造规律, 使文艺晚会从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互相攀比中, 走向真正的文艺质量比拼之路。

(二) 内容策划创新

内容为王。文艺晚会、节日庆典等大型文化活动获得关注和好评、最终形成品牌的关键一直是活动的内容。在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存在着节目同质化严重的倾向, 文艺节目多年来靠明星撑场面, 仅有奢华的舞台、灯光、服装、道具的光鲜外表, 却缺乏深刻的内涵, 电视媒体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也被文艺活动的虚华表象所诱惑, 疲于应付排期密集的晚会, 疏于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这些早已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是反感。“节俭令”形势下的电视媒体大型活动, 更应坚持“内容为王”的策划原则, 切实满足观众的情感诉求。以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为例, 在贯彻“抒发中华民族特有情感, 熔铸全球华人共同记忆”的节目品牌固有理念的前提下, 厉行“节俭办晚会”的原则, 将晚会选在中华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广东梅州, 充分利用体育场圆形围拢看台的现有条件, 将晚会现场营造成一个大的“客家围龙屋”, 晚会运用许多时尚流行的元素与歌会样式结合, 综合了歌舞、器乐、武术、杂技、木偶、戏曲、影子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通过强化主持人的口语化串联。节目内容的平民化视角、演出方式的草根化特征, 让传统中秋充满现代色彩, 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从各个细节进行内容创新, 强调了“全民秋晚”的节目定位。

(三) 形式策划创新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但文化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明显挖掘不足, 节庆演出浮于文艺晚会的歌舞表演。这就要求电视媒体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积极探索节目形态, 以更为丰富、新颖的形式来展现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对观众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湖南卫视在节目形式创新上, 一直充当着先锋的角色, 其打造的《五四成人礼》、《六一和未来有约》、《汉语桥》、《七夕, 今夜我们歌颂爱情》等四大“成长系列”公益主题晚会, 紧扣中国传统文化, 关注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 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 着力培育核心竞争, 获得了社会各界和电视观众的好评。特别是2013年的七夕晚会, 更是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表扬, 广电总局以“湖南卫视‘七夕’特别节目《今夜, 我们歌颂爱情》回归传统, 诠释爱情”为题进行了专题点评, 认为湖南卫视“七夕”晚会“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揭示爱情的真谛”。湖南卫视的“七夕”特别节目以“七夕体”诗情晚会的形式进行了颠覆性创新, 通篇以“我爱……”为模式的自创“七夕体”诗歌朗诵作为主持人串连词, 使整台特别节目充满诗情画意;节目通过讲述两个普通百姓的爱情故事以耳目一新的构思, 大力倡导了主流价值观, 歌颂美好真挚的爱情, 歌颂了世间包括爱的一切美好的情感。以创新来解读和诠释中华传统文化, 给观众以视觉与心灵双重震撼, 也正是新形势下对节目创新的新思路。

二、将节目的艺术竞争延伸到预算竞争

攀比奢华的“烧钱”晚会, 动辄花费几百万元、上千万元, 甚至亿元, 大部分是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 其产生的根本在于财政资金预算、监督、审计方面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在各方面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 电视媒体工作者要建立起自律意识, 在策划环节不仅要制定详细的资金预算计划, 在电视台内部还应建立和完善资金的使用监督制度, 将节目的艺术竞争延伸到预算竞争, 从活动的细节做起, 开源节流, 做到厉行节俭。如2013年央视中秋晚会所有参演演员的服装全部租用台内服装库存的旧服装, 伴舞团队也全部选用当地的文艺院团, 省去了异地院团舞蹈队往返差旅费和在当地的食、宿、行费用。2013年在辽沈阳举行的第十二届全运会, 将一直在晚上举行的开幕式调整在白天, 减少了数万灯具的购买、安装, 省去数十万元的电费、人工费, 更节省了几百万的烟火费支出;取消了文艺演出, 取而代之的是群众喜闻乐见、日常参与广泛的全民健身展示。在节省预算的前提下, 依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俭而不简——避免活动策划的误区

厉行节俭令并非单纯地停止各项文化活动, 或是草草地以各种简易的形式取而代之, 简化了文化活动的深刻内涵, 从而削弱节目的文化功用, 而是以朴素、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符合大众品位的文化内容, 以文化精品来引导大众的文化价值追求。简约而不简单、节俭而不失精彩内涵,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以电视工作者对待事业的无限热情, 深度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不断探求和创新新的艺术形式和节目形态, 为向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滋养而孜孜以求!

摘要:大型文化活动作为电视媒体产业重要的内容资源和文化产品, 是电视媒体重要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创新平台, 但电视媒体过于盲目追求市场价值与收视率, 文艺晚会、节庆演出过多过滥, 存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舞美、大制作, 奢华浪费、竞相攀比等不良现象。2013年8月13日, 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 对媒体工作者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及审美情趣进行引导, 为行业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也对基于电视媒体的大型文化活动策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本文旨在从活动创新原则、活动资金管理、误区规避等方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型活动策划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大型活动策划,电视媒体,节俭令

参考文献

[1]姜良芳.电视媒体大型活动策划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09.

3.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三

关键词:传统文化;活动;制定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在当代大学更多的是一种选择性学习类别而非必修课类别,所以这在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开展空间及便利方式的同时,如何保证效果也成了摆在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是通过集体学习与开展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学习因为教师引导教授所以总体进度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是因为是课堂教授的方式学生吸收消化需要自身来进行,更多需要实践来认证,所以活动成为学习传统文化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活动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应该更多担任吸收与认证的工具,但是现阶段活动在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实际要求并不相符,造成传统文化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瓶颈之一,所以科学的制定活动细则与执行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具有极佳的作用。

活动在总体教学计划中所起作用较低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活动本身的实践认证作用,不要过渡强调活动的学习性而忽略活动的印证性

活动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但是不可以脱离专门教育而仅仅依靠活动来让学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只会让学生获取的知识碎片化。因为这里是学习型的活动而非活动型的学习,重点应该在活动上,通过动手来验证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通过眼前如如何孝敬老人,听老人在面前的谆谆教导,来印证自己所学知识。

2、科学制定活动内容,不要为活动而活动

如在具体执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制定了读书交流活动,必须建立在同学们对指定传统文化类图书内容具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要在活动中让同学们边自我认证同时也要进行交流,痛过实践证明,在活动中增加交流环节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程度要远远超过不增加交流环节,在交流中可以让学生补全理论学习中缺失部分。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认为只要搞活动就能让学生学到东西,为活动而活动,忽视内容及环节的设置,这需要在在指定计划中分别对活动进行指定与预期。

3、根据学生实际及时修改活动

学生在进行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会出现进度差异,往往与既定计划产生偏差,这时原定的活动就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这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或重新制定活动内容,具体需要根据进程、学生理解程度来进行。同时很多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发现学生无法有效印证或出现技巧类活动如剪纸艺术、传统美学赏析无法理解等诸多问题时就是根据学生能够理解程度来制定新的活动来填充原本的计划。

4、长、短期活动交叉配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始终要有一个基准线,那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制定时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在学习上体现的是理论课程的学习,在活动上的体现就是长线活动,所以在制定活动尤其是长线活动时不可过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定期的读书经验交流会是很好的一种载体,能够很好的让同学们发动头脑风暴同时相互认证,但是在制定长期活动时如果制定两个及以上长期活动就会出现冲突,如经验交流与定期的义工帮扶甚至其他更多的长线活动会让学生在活动迷失方向,因为长期活动具有指向性,所以合理的安排一个长期活动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意义。长短期活动的搭配要合理,如果原定计划中制定了多个长期活动可以将长期活动拆分后根据实际需要去配合核心的长期活动,同时机动灵活的指定短期活动去进行配合,重点在于在活动中认证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和认证知识。短期活动中并不建议加入学习部分,通过寓教于乐,合理竞赛的方式让同学们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学习传统文化的全局服务。

5、定期进行活动效果认证

活动在指定与执行就会产生效果,效果是为了总体学习服务的,但是效果的如何直接影响着学习结果,所以定期进行活动效果认证则成为了必然。如何进行有效的活动效果认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查看学生学习进度是否符合既定计划,因为如果活动达到既定标准则学生会在学习上不出现过多问题,同时也会根据所学知识在日常中表现出来如学习道德文化部分会在生活中注意礼节,如果没有明显改变说明活动或学习上出现了问题。所以注意观察学生动态可以有效鉴别学生学习进度。二、调查问卷。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更为直观的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满意程度,同时统计出学生对活动的改进意见为将来新的计划制定提供实际数据,最主要的是可以调查学生对活动学习的接受、认知程度,通过调查问卷修改活动错误,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来对未来的学习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让同学们自己提前准备学习内容。三知识竞赛或定期考察。定期进行考察、考试可以让同学们紧张起来,让同学们不至于太过懈怠,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一定的强制力尽心保证,同学们也可以通过定期考察、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进而达到教学目的。而举行知识竞赛可以通过荣誉刺激、竞争机制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上,通过竞赛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分析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在竞赛中其他同学通过观赛也是一次良好的理论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共赢目的。

6、注意学生意见反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在活动中进行很多事情,同时也会反馈很多事情,这也是制定活动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果单纯的执行活动而不深入了解同学反馈意见则会出现本末倒置,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活动中会反应诸如学习与活动内容印证不上、活动没意义、活动目的不明确、参与度不足等等诸多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整改,成为最有效的一种解决方法。如果学生提出的反馈意见并非实际情况也会提醒教育工作者某个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单独帮助学习等。所以注意学生意见反馈并及时作出反应是科学制定活动的重要环节。

活动作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制定活动帮助学生吸收学习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会让学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与认识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孙汝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民主.2007(05)

[2]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4)

[3]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03)

[4]张阳.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4(03)

[5]刘宏森.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四大障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3)

4.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四

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究其原因,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继承发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大家要继续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立志报效祖国,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修身立业之本。没有勇敢勤劳,就不能创造财富,就不能生存发展;没有钻研学习,就没有聪明智慧,就没有现代文明;没有尊老爱幼、互助协作,就不能在社会立足,就没有社会秩序。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他的熏陶,影响了他一生,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坚实的根基,做人的方向,做人的品格,他觉得这是人生奠基的东西,是立身之本的东西。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其实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比如:下课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进老师办公室前先敲门;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不乱扔垃圾……

而今天,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与中华传统美德不和谐的一面。从一些资料可以看到,在国外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很多都是中国人。一些国家用中文提示,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只有中文,没有英文和其他文字。这实在是一种耻辱。在国外,很少会有人闯红灯,而在我国,这种现象每天都会出现;在德国,连醉鬼都会找垃圾箱,而我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垃圾。再看我们的校园里:见到老师和长者不知道问好的有之,随地吐痰,乱扔废纸、杂物的有之,不爱护公物,在课桌椅上乱写、乱刻、乱画的有之,在教学区喧哗、追逐、打闹、张口就是满嘴脏话的有之,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当不少。当然我并不否认我们绝大多数同学有着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改掉各种陋习。当你走在校园里,你是否会自觉地弯腰拣起脚边的纸屑?当你走在教学楼里,你是否会主动地向迎面走来的老师问好?当你步行在大街上,你是否会认真地遵守交通法规,与文明同行?当你坐在公交车上,你又是否会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呢?……“文明”其实并不遥远,它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大家要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帮手”;来到学校,大家要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在社会上,大家要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让我们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朗朗书声和欢歌笑语在校园里回荡,让我们在这里留下人生当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古人云:“诚于心而形于外”。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在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中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使之习惯成自然。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自觉是进步之母,同学们,大家都是新野一高的主人,时时处处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共筑我们的文明校园,让已经点燃的文明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如果我们大家都养成事事讲规范、时时讲文明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学校这片天地将会四季如春,每一位学生都将始终沐浴着文明的春风。反之,若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任凭不良习气滋生蔓延,则无异于农夫暖蛇、东郭护狼,于人不利,于己不利。文明行为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刚开始时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会感到受约束、不自在。但习惯成自然,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有人说,个人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纯粹是小事,可我说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社交中的无声语言,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看某个人的行为是优雅还是粗俗,实际上就是在看其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的要求。有些人在个人行为举止上不拘小节,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举止行为当作小事,而不加注意和重视,其实,文明举止恰恰是从一些小事情做起的。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妇让座,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你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文明的举止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乐意与你接近;而粗俗的举止便会使人疏而远之,必将影响你的社交活动的展开。由此看来,个人行为举止不是一件小事,在人际交往中,应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文明规范的要求。要做到举止文明,首先要克服行为举止是小节问题的模糊思想,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其次要注意文明举止的养成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同学们,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5.安全文化活动周心得体会 篇五

观看文化活动周心得体会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惠罗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三年六月

安全文化活动周心得体会

2013年6月18日,惠罗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项目经理部根据安全生产月活动计划,组织学习安全文化活动周,并观看了事故警示教育片《现场安全技术规范及现场实际操作》。通过对“安全生产月”的学习,大家对安全牢记在心,更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安全认识。项目部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在施工生产实践中只有将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态度及行动中,落实在项目部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融入项目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到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过程中,才能构成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期间,项目部的各级领导务必要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清安全生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安全投入力度,进行科学管理,促进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施工生产,才能把各类事故隐患控制住。一是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二是运用传统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和现代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实行全面安全管理、责任制、“三同时”、监督制、定期检查制、目标管理法、系统安全评价、应急预案对策、事故风险对策、三因(人、物、环境)安全检查等,搞好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安全文化建设。三是抓好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搞好文明施工,既是安全生产的一种形式,也是项目部实力的具体体现;四是认真抓好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运用传统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周、日)活动,抓好安全宣传活动等。

安全生产,就必须做到安全生产百分百。安全生产百分百,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掌握安全工作规程、技术操作规程,企业纪律章程这几件法宝,还多必须有四颗心:一是专心。要学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即来之,则战之;即战之,则胜之”,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的时候就应该专心工作,不要想工作以外的事情;二是细心。不管是长年在干的,还是第一次接触的工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粗枝大意实在是安全生产的天敌。从小父母每到考试前都会再三叮嘱“要拿双百分,不要粗心大意”;三是虚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现场中相当一部分安全事故就是因为一些冒险家胆子太大,一知半解,不懂装懂,不计后果,想当然,冒险蛮干。不是怕丢面子、羞于请教,就是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四是责任心。要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敬业精神。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做到不违章违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切实做到“严、细、实”。

除了上述这些,很重要的就是认真钻研业务,通过平时的实际工作不断提高自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事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作到生产中的真正安全,为国家、集体创造更多的价值。

生产要安全,生产必须安全,任何时候忽略了人的因素置安全于不顾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的,试想,失去了安全做保障的生产实践会是何种境遇,又会发生多少人间惨剧。我们一方面制造产品想方设法的去改变我们的生活,可人连最宝贵的生命权利都的不到保证,生活再美好又有什么用?所以,安全生产必须时时刻刻以人为本,从人的因素出发去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视频结束后,在场员工积极展开讨论,分享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意识,积极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定,把安全工作始终

摆在施工生产的第一位,保证工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项目部营造除了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了管技人员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让安全生产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有效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乘此次安全活动月建设活动的东风,项目部建立了有效、长期的安全管理机制,积极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文明施工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整个项目“平安交通”的建设,有效地保证了项目各项生产工作有序、安全开展。

安全文化活动周照片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惠罗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

6.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六

根据集团党委的统一部署,销售分公司在2009年9月29日召开了“1+5”责任文化管理主题实践活动启动大会,正式拉开了“1+5”责任文化管理主题实践活动大幕。活动开展到现在,我感触很大,深切感受到了“责任”二字对企业、对个人的重要性。

首先,谈谈我个人对公司开展的1+5责任文化管理主题实践活动的认识:

责任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企业文化,责任应该首当其冲。因为责任是每个企业的文化根源,企业要想成就百年基业,责任必须贯穿始终。责任心是竞争力、凝聚力。责任心越强,损耗越低,失败越少,希望越大。缺乏责任感的民族,是走向没落的民族;缺乏责任意识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好的人。所以说大力加强责任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为实现集团“综合利用资源,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五大产业群,挺进中国500强”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

其次,谈谈我个人在1+5责任文化管理主题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会:

我所从事的是铁路运输工作其中的一个环节:核计、核算工作。众所周知,铁路运输工作业务流程复杂、严谨,作业程序完全按照国家铁道部《站细》、《技规》、《行规》等各项规章制度标准化作业。而统计、核算工作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工作,统计、核算数据也是车间领导进行决策的基础。这就要求我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事业感,才能完成本职岗位工作,才能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1+5责任文化管理主题实践活动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以共同的价值理念凝聚人心,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理念平台。在这种理念下,员工们主动履责,查找短板,帮查改进,想方设法为企业尽心尽力,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通过培育责任价值观,我深刻认识到了工作即是责任的价值观。从以前只有在被动的状态才会去负所谓的责任转变为现在工作责任大大加强,对照自己岗位履责承诺书上签属的岗位职责,去勇担责任,并认真履行。

通过培育责任的胜任力,我加强了自己对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积极参加公司及车间举办的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了自身“争创一流”的理念、“比、拚”理念以及团队理念。

通过造就责任文化气氛,我积极参与公司责任文化建设,发挥自身潜能,按照责任文化的要求提高责任意识,规范和改进自己的行为,自发地形成对公司的忠诚感和责任感,发自内心地认同并接受公司倡导的价值观念,努力争做责任文化的带头人,强化了个人负责精神,融入了车间这个负责的优秀团队。

通过实施责任管理,我认真学习集团、公司的有关文件精神,配合车间领导制订了《货运一车间管理制度》、《岗位工作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岗位职责,自己也在责任管理框架下,结合车间工作实际,将大道理、大目标分解,转化成自己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事,转化成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通过构建责任组织体系,我签定了岗位承诺责任书,对上级负责,对照岗位要求和标准,工作内容、性质、操作标准等,这样层层分解落实到我个人的承诺指标,使我明确了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和干到什么程度。由于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意识加强,在现职工作岗位上,我所负责的统计、核算工作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通过落实责任考核与追究,我意识到了自己要严格按照集团、公司、车间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和1+5责任文化的具体标准要求自己,从现在做起,从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明确责任、落实责任更敢于承担责任。

最后,谈谈我在1+5责任文化管理主题实践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所有的大事都是由琐碎的小事组成,所有的小事都需要一份责任,需要一份关注细节的耐心。自己有时在细节上面还顾及不到,这也说明了责任意识还未完全到位,今后需要加强。

7.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七

一、唐代的民俗体育活动是最为重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唐代以前,宫廷体育作为皇帝及王公大臣等娱乐的活动方式,在宫廷内部已经普及。而在民间普通百姓之中开展的大众体育、民俗性体育较少,百姓们均将主要精力用来生产劳作,除了祭祀之时一些和体育相关的活动外,民俗体育难以发展繁荣。而唐代则不同,经过唐初的与民生息政策之后,国民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物质资源更为丰富的背景下,民俗体育活动逐步发展起来,唐代民间开展的体育活动已经很普遍,民俗化、大众化的体育活动不断开展,尤其是节令性体育活动、民间“百戏”等深受百姓欢迎,唐代的民俗体育活动发展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古代农忙时节,百姓除了开展一些和祭祀、祈求丰收等有关的活动外,农民们几乎长期在田间劳作,无暇开展更多的愉悦身心的体育运动。按照农业劳作的规律,百姓也可能在某些时候有闲暇时间开展其他活动,和岁时节令结合起来的节令性体育活动就成为唐代民俗体育的重要内容。唐代的节令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1)元宵节期间的观灯踏歌。元宵节期间,共有三天时间取消夜禁,城市居民们上街观灯娱乐,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比如“连手而歌,以足踏地为节奏”的踏歌等,大量的人群在大街上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成为一项元宵节期间的重要群众性民俗体育活动。(2)阳春踏青和拔河比赛。阳春三月,人们喜欢外出踏青,唐代的阳春踏青也成为一项流行的民俗体育活动。杜甫著名的《丽人行》中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孟浩然《大堤行寄万七》中说“: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1]370拔河在唐代称之为“牵钩”,唐代宫廷和民间均流行拔河比赛,《全唐诗话》中记载“: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从“诗话”中便可看出,达官显贵们十分喜爱拔河比赛。此外,军队也会经常性组织拔河比赛以训练将士的体能,百姓会组织拔河比赛以祈求五谷丰登。(3)清明节荡秋千、放风筝。秋千在唐代又称之为“彩绳”“、彩索”,荡秋千的活动首先在唐代宫女中流行,后来逐步在民间盛行开来,尤其是在清明节人们以荡秋千作为娱乐。唐代以前的典籍对风筝的记载极少,后随着唐代清明节等民间节日活动而逐步开展,放风筝的运动也随之兴盛起来。(4)寒食节的蹴鞠运动。寒食节之时,唐人喜欢开展和观看蹴鞠运动,以此散发体内的抑郁之气和增加热量。(5)端午龙舟比赛。唐代端午节之时,就十分盛行龙舟比赛,诗人张建封所写的《竞渡歌》中描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催车折揖时。”由此可见唐代端午龙舟比赛的热闹景象。

二、唐代民俗体育活动中的服饰特色

1. 唐代节令体育活动中的服饰文化特色。唐代民间节令丰富多样,相应地,节令体育活动也花样繁多,人们在参加节令体育活动之时,所穿着的服饰也丰富多彩。民间节令体育活动中,百姓们所穿着的服饰虽然没有宫廷人员的服饰绚丽多姿,但显得十分大方、雍容、浪漫和开放,且按照所参加的节令体育活动的不同方式而各具鲜明特色。唐代元宵节之时,每家每户均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按照唐朝法令的规定,元宵节之时共有三天的时间取消夜禁,让市民在此期间上街尽情观灯娱乐。在观灯的同时,人们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同类体育和其他文娱活动,人们“连手而歌,以足踏地为节奏”的踏歌在元宵节期间大受欢迎。唐睿宗先天二年的元宵节,朝廷在安福们外举办了有一千多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场面甚为壮观。观灯踏歌的人们穿着也十分喜庆,一般的贵族男子们腰佩自己喜爱之物,足着乌皮六合靴,头戴幞头巾子,上身着领宽缘直襟窄袖袍,还下加横襴。民间女子和仕女们上身着窄袖,同时加团领直裾缦衫,短制、露胸,下身系着绿色、红色相间的长裙,还有部分妇女穿着胡服式样的衣服。观灯踏歌之时,因为参与的人员十分庞杂,各种各样身份的人员均参与其中,男女穿着服装的款式风格截然不同,各种身份的人所穿着的衣服款式风格各异。唐代骑马外出踏青是一种典型的民俗体育活动,此时,女性们戴惟帽穿裤衫束带乘马外出踏青,女性的穿着打扮和男性毫无差别,但即便如此也不会受到任何指责。从盛唐时期壁画以及陶俑之中便可看出,唐代外出骑马踏青的女子身着紧袖内衣,此时妇女的着装变得较为合体、紧瘦,和女性人体的结构较为适应,能够凸显身材之美。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描绘了杨贵妇的姐姐虢国夫人携家人骑马外出踏青的景象,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性骑马外出踏青之时的着装特点。在阳春拔河比赛时,男性们大部分赤裸上身,下身穿短裤衫,女性则在此时追求衣料的舒适和飘逸,具有显著的节令特点。寒食节之时,盛行女子球类游戏和秋千等民俗体育活动,《酉阳杂俎》中记载荆州的某郝姓百姓“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秋千”。寒食节妇女开展球类游戏荡秋千之时,其衣服色彩艳丽鲜明、便捷轻巧、裙摆飘逸,能够突出女性的美丽身姿。端午节赛龙舟也是唐代最为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之一,在朝廷的积极倡导下,端午赛龙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张建封《竞渡歌》中记载“: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描写了赛龙舟比赛中的获胜者把印有龙纹的衣服脱下来之后,让当地长官写一个“上”字在衣服上,表示其赛龙舟获胜。而人们在身上纹上龙的图样,是许多地区“避水害”的习俗[2]160。人们在赛龙舟之时,多均穿着质地轻巧的半臂衣裤,服装和人的身体之间有较大空隙,以方便划船。在色彩上,显得较为清丽,具有鲜明的对比,显著体现了民俗特色。清明时节,以及重九敬老节时,唐人喜爱登高望远,尤其是文人雅士们十分喜爱登山饮酒、作诗赏花和锻炼身体。长安城女士喜欢在此期间游春野步,在遇到花草等风景美丽之地,便解其裙而四围之如幕以游赏,美其名曰“裙幄”[3]13。

2.唐代民间“百戏”中的服饰文化特色。唐代经济、社会、政治繁荣发展,该时期的乐舞和杂技艺术门类众多,而且技术也较之前朝发达得多,所以“百戏”杂技艺术在唐朝时期较为发达,无论是在宫廷之内,还是在民间,均较为流行,是一项“官民共享”的民俗体育活动。杂技艺术是人们的一项十分独特的运动,在进行杂技运动之时主要依靠运动者的柔韧度和运动技巧。正因如此,对杂技活动艺人的技能素质要求和其他类型的运动是有所差异的。唐代之前,各种“百戏”主要由男子来进行表演,女性参与“百戏”的情况较为少见。进入唐代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而且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开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女性艺人参与杂技表演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唐代的杂技女艺人被称之为“女伎”,这和“歌伎”一样,讲究的是技术艺术。“百戏”女伎表演杂技之时的内容一般体现其平衡能力、轻盈技艺和身体之柔韧,比如歌舞技术、高跷、倒立、丸剑、杠技等。而百戏男艺人通常表演那些能够表现力量的项目,比如舞马、角抵、呈力技、大都旗、顶杆等。杂技具有极强的表演性,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杂技,杂技表演者在其服饰上煞费苦心。唐人的思想观念较为开放开化,这在服饰文化上也获得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杂技活动中表演者的服饰风格具有十分显著的特色。比如,唐代女子在平常的装束之中,通常上身着袄、襦、短衫半臂或者长袖,下身着长裙,但有时候也肩部披帛。王建《宫词》中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元稹的诗中也说“藕丝衫子柳花裙”[4]196。从这些诗中也可看出,唐代女性上身着衣衫、下身着裙子的服饰已经较为普遍。然而,唐代百戏女子中的女伎服装和上述普遍流行的款式不同。《勤政楼花杆赋》中,描写了一位百戏女艺人在固定的高杆之上以精湛高超的演技进行表演的情形,基于作者对表演者演技之高超,在诗中运用了纤腰、若天女之飞、玉颜等形容女艺人演艺的词汇,而在对表演者的服饰进行描绘之时使用了“罗袖”这个词汇。罗袖又被人们称之为越罗小袖,而越罗小袖在唐朝时期是一种丝织品,其质地十分轻薄柔滑,且此种丝织品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因此被“百戏”女表演者们广泛选用。在男女服饰之中,无疑男性服饰更方便人们进行百戏表演。所以,百戏女表演者们除了穿着短衫和长裙之外,为了表演活动的方便,不少人还穿上了男装。从现有出土壁画之中也同样可以看出,唐代窄袖短衫、长裤男装的服饰在女伎中是普遍流行的。除此之外,百戏女伎的发饰也具有显著特色。《观绳技》中描述了唐代一种十分惊险和刺激的在高空走绳的杂技,此种杂技类似于目前的走钢丝,杂耍人员走绳之时,打鼓助威人员所穿的服饰中,以一种丝织物制作而成的“袖章”套在手臂上。走绳的女伎在脑后或者头顶盘结,盘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叫作“银画轻绡”是以有荧光的薄绸盘发,从而起到一种点缀和固定头发的作用,对于完成高空复杂的杂技动作极为有利。在舞马技中,不仅舞马人在服饰上颇有讲究,人们对表演所用的马匹也进行了刻意“打扮”,马匹经常被人们披上锦衣,戴上金光灿灿的铃铛,对马鬃也刻意以美玉、珍珠等进行装饰。由此可见,舞马的阵势较为奢华,耗费的资金较多。总体上看,唐代“杂戏”中女伎的服饰及其动作技巧均比男伎要丰富多样,而且女伎服饰的布料较为高档,以罗秀或者丝织品为主,主要穿着一些有弹性的、轻薄的、有利于女伎们进行技艺表演的服饰。

三、唐代民俗体育活动中的服饰蕴含的文化特质

民俗体育是永远贯穿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劳动之中的行为方式,而民俗体育服饰包含了丰富的特定时空下人类文化的特质。唐代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在农事节令、社会交往游乐、祭祀纪念、竞技杂艺等各类社会活动和习俗之中,而且人们在进行民俗体育活动之中的服饰也和特定的活动内容、节令、地点、人物的等级身份、性别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气候较为温润之时,唐人们均喜欢骑马踏青出游,女性也广泛参与此类活动,这和当时的唐代都城长安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有利于出游登高踏青密切相关,同时也和唐代社会风气、民众观念之开放有关。唐代的女性在踏青出游之时大部分穿裤衫束带、头束巾帻且骑马出行,女性的此种装束和男性身着打扮相似,在唐代之前必定受到众人非议指责,但在唐代却不会发生此类现象。唐代民俗体育活动之中,女性的服饰穿着已经“严重”超出儒家的世俗理念,这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质就是,大唐王朝开放兼容的政治环境、民众开化开放的思想文化意识在民俗体育服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百戏”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其以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竞技表演性、刺激性而贯穿于各个岁时节令民俗体育活动之中。唐代之前“,百戏”多由男性参与,到唐代之时,女子的社会地位逐步获得提升,女伎表演“百戏”的情形逐步增多。“百戏”作为唐代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百戏”女伎的服饰丰富化、高档化,反映出唐代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产生了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更多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唐代丝织手工业已经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带动了唐代服饰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民俗体育服饰增添了绚丽风采,促使中国古代民俗体育服饰和传统服饰不断走向成熟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

摘要:唐代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在农事节令、社会交往游乐、祭祀纪念、竞技杂艺等各类社会活动和习俗之中进行的,而且人们在进行民俗体育活动之中的服饰也随特定的活动内容、节令、地点、人物的等级身份、性别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8.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八

关键词:西口文化;河曲县;民俗体育

前言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的一种体育活动。最为典型的是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可能是河曲地方偏远,在“西口文化”的影响下地域特色浓厚,保留地相对较好的原因。其中,突出表现在西口河灯会、高跷、九曲黄河灯游会等。近年来,河曲的旅游业在“西口文化”的品牌效应影响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口文化”,了解并研究它。“西口文化”影响下的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有利于河曲县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的开展,丰富河曲县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所以,挖掘整理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并因势利导发展利用它刻不容缓。

1“西口”现象的文化性分析

1.1“西口文化”的含义

“西口文化”主要是指在明清时期,中原内地战乱和饥荒时有发生,由于地缘环境相连之便,晋、陕、冀的饥民和商贩为了求生存、找活路结伴“走西口”,向今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在内的内蒙古中西部流亡。在二三百年的人流延续涌动中,由“走西口”引发的草原文化与晋、陕农耕文化的广泛交流,形成了鲜明特色的“西口文化”。[1]

1.2“西口文化”的地域界定与范围

走“西口”前期,“西口”主要是指“杀虎口”(今山西省右玉县城北与蒙古交界的地方)。清代咸同年间,随着北方边贸政策的变化和清政府对蒙古封禁的放松,“西口”延伸到了蒙古的归化城(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乌蒙清水河、包头、呼和浩特二市和林格尔县以及武川县的一部分)、山西境内的保德、河曲、陕西境内的榆林、府谷、靖边、横山、神木等地,“西口”一词逐渐泛化。[2]

1.3“西口文化”的特点

1.3.1“西口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性特征

“西口文化”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形成的,是以“游牧文化”为开端。之后经历了“农耕文化”、“晋商文化”。多年的岁月积累形成了深厚的“西口文化”,它包含的内容特别多,涉及的范围特别广。因此,“西口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性特征。

1.3.2“西口文化”具有中原文化与“西口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显著特征

人们当初选择“走西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清时期,中原内地战乱和饥荒时有发生。而“西口地域”存在大面积未被开垦的土地,地势平坦,又有黄河流经,有利于农耕。所以,为了求生存,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中原人选择“走西口”。“走西口”促进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结合。

1.3.3“西口文化”具有经商贸易的鲜明特征

商人在“走西口”过程中作为“走西口”的主角之一,为“西口地域”带去了汉族商业文化,无疑对“西口地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清代开始,在多年实践积累中创造了“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勤俭守业、克己敬业;诚实守信、严格管理;尊长助少、团结互助”的商业文化。[3]这种文化是“西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曾激励、鼓舞了无数“商人”,促进了商业长达二白多年的繁荣。

2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生存现状

2.1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类别(表1)

表1河曲县的民俗体育活动

类型主要民俗体育活动

民间游戏抓特务 玩火枪 打弹弓 打“毛猴”

“狼吃羊” 跳绳 踢毽子 憋“驴球”

民间竞技打土仗 打西瓜 斗“鸡” 拉岗 拔河

民间社火武秧歌:跑旱船 推花车 耍龙灯 抬阁 挠阁

文秧歌:花扇红绸秧歌 舞鞭秧歌 打竹板秧歌 竹马秧歌

花鼓秧歌 威风锣鼓 高跷 二女子拉碌碡

灯火类:九曲黄河灯游会 灯盏展会 西口河灯会

集社类:五花城西瓜会

2.2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勃兴

河曲民俗的起源要归功于河曲县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河曲县人民为了生存和生活,不断地与不同的环境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品类繁多的民俗现象。事实又告诉人们,多姿多彩的民俗现象又通过上层社会有知识的人再创造、再加工后流传到民间,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因而成俗。

而现在,随着我国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现代体育项目发展迅速,广场舞、毽球、柔力球、太极等在各乡镇广场随处可见。加之,近年来,农村经济效益低下,许多中青年选择到城市打工,大幅度的人口流动使得民俗体育活动缺少“表演者”、“继承者”,而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本来就依靠“言传身教”。所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令人担忧。

2.3“西口文化”与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

2.3.1“西口文化”背景下的西口河灯会

历史上,河曲县就是一个特别穷困的地方。许多人为了养家糊口就到口外谋生路,于是就形成了很多凄苦的河曲民歌,产生了很多感人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离开了父母,满腔热血去未知的远方创事业。一路上他们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挫折,甚至有的人都病死在了走西口的路上。但是家乡的父老没有忘记他们,因此,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西口古渡黄河边举行“西口河灯会”,为他们招魂,悼念他们,祈福未来。

西口河灯会一般会持续三天,连唱三天大戏。第一,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因为大禹曾亲临河曲治理河道;第二,僧人诵经,人民大众将裱糊好的河灯放在神前;第三,晚上,人们在西口古渡黄河岸边放烟花炮竹、鸣礼炮。然后将365盏河灯放在木船上。船夫划船,抛锚停立放河灯。365盏河燈代表365天天天平安。现在,西口河灯会已经成为该地区一个盛大节日。

2.3.2“西口文化”背景下的高跷

河曲的踩高跷活动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6)。现在的河曲城明代称河保营,常驻军800多名。明朝政府为了防止外敌侵略,“每冬水结,调偏(关)老(营)等兵万余,谓之御冻。”为了防止冰上作战滑倒受挫,河保营守军脚绑“高木屐履”训练冰上作战。高木屐履高不足1尺,于是,最初的踩跷形成。[4]

之后,踩跷经历了跑马踩高跷、武举高跷队等。民国初期,高跷表演以娼妓风流人物为主持续了五六年。民国十年前后,河曲人去外地求学的很多,受新思想的影响,大大弘扬了高跷表演。战争年代,高跷作为学校的一项体育运动。后经改造逐渐成为娱乐表演项目。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出于安全因素考虑,高跷这个表演项目逐渐走向衰弱。

2.3.3“西口文化”背景下的九曲黄河灯游会

灯游会是河曲人对“出门通顺”的企盼。过去的河曲地瘠民贫,一位风水先生这样评价河曲:“山是露骨山,洪水往下翻。富贵无三辈,朝中没大官”。由于生存艰辛,所以这里的人流行去内蒙古打工“走西口”,而出门通顺是“走西口”人普遍的企盼。“转”“灯游会”能保一年通顺,何乐而不为?[4]

现在的花灯,制作手法、制作材料、制作模型、制作灯光上都有很大改进,深受民众喜爱,灯游会成为黄河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4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2.4.1充分发挥河曲县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于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和发展而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各级政府应该给予的经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各级政府还应该大力宣传、倡导、组织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让“西口文化”之风刮遍每一个角落,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

2.4.2提高民众意识

河曲县政府要用各种传媒渠道广泛宣传民俗,让大家了解本地的民俗体育项目。教育部门可以合理开发民俗体育项目这种课程资源,合理引导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广大中小学,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了解这些民俗体育项目。河曲县政府也应该解决民俗体育传人的生活问题,让他们更好地做好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工作。向全社会展示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向全世界展示“西口文化”背景下的民俗体育活动的魅力,让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走出去”,从而促进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2.4.3加强理论的研究

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相对不全面、不系统。所以,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该课题的研究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投入。除了应有的理论研究外,还应该通过现代高科技把民俗体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这样更形象、生动,有利于促进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保护和发展。

3结语

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是流动发展的,它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生变异,都在变异中得到发展。现阶段,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提高,物质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对生活质量有越来越高的标准。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在处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上已经失衡,失去了最本质最纯真的东西。因此,人们越来越看重品牌效应,越来越重视文化底蕴。需求促进生产,这是不变的真理。近几年来,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在“西口文化”的品牌效应影响下,知名度提高了,旅游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过分追求经济价值却忽视了它的文化价值,久而久之,使得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出现断截。但是,发展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是一项伟大的工作,其意义与影响更为深远。所以,我们应该沉着冷静,根据现阶段出现的问题积极应对,果断处理。只有这样,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张贵.对西口文化的探讨[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6(7):45.

[2]刘建生,石涛.西口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演进中的异化与传承[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2):7-12.

[3]潘照东.略谈“西口文化”的基本特征[J].阴山学刊,2006,19(3):47-48.

[4]刘喜才.河曲民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250-261.

[5]尹国昌,涂传飞.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139-142.

[6]陈莉.试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现实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3):6.

[7]桑全喜.我国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134-136.

[8]陈莉.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策略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0,31(1):56-59.

[9]田昌安.开发文化资源,重铸民族精神[J].晋阳学刊,2001(6):47-49.

[10]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33-139.

[11]陶继波,崔思明.山西人走西口选择“归化城”的原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9):61-62.

[12]刘建生,张朋.浅析西口在北路贸易中的历史地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4):23-29.

[13]刘清平.西口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2):92-95.

[14]陳红新.发展民俗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福建体育科技,2009,28(1):7-9.

9.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九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查摆剖析材料

今年根据上级的按排,我监开展了“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观看了“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 英模报告会,开展了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习让我们感觉到要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坚定为人民服务信念,坚持维护正义,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要联系实际,把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发扬传统,坚定信念

回首我们党90年的革命历程,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年代,无数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同样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是指引人们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灯塔。理想信念坚定,才能矢志不渝地献身于监狱事业而不畏艰难困苦,才能永远以监狱人为荣而无怨无悔,才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当前是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现,作为刑罚执行机关要切实做好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二、要把执法为民贯穿于执法工作全过程

执法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民为本,彰显人文关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最大的危险。要认真审视我们对群众的感情究竟有多深,群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空间有多重,我们为群众办的实事究竟有多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从而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疾苦,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既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又理顺群众情绪,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把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刑罚执行职能,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

三、发扬革命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优良的传统之一,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我们要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宗旨,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加强教育、管理、监督,用制度促进干警在执法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制度促进干警开展换位思考,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用制度促公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发挥警务督察作用,服务监狱工作大局

警务督察工作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功能,行使职权,要发挥好

纪检监察在党内监督中的主导作用,突出人、财、物管理监督,重点对同级班子勤政廉政建设的考察,对干部任免、人事调动、立功创模的监督,对基建项目、生产加工、文明执法和后勤保障进行督察,及时形成警务督察部门对督察事项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向党委提供参考,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和发展工作。警务督察工作要主动介入,强化工作业务职能。纪检监察室相继出台了警务督察工作扣分细则,警务督察部门要发挥警务督察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监狱重大警务活动的决策、组织和指挥,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警务督察工作要注重整合,统筹配合,通力合作,有效履行好业务职能。监狱工作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性因素,警务督察面广量大,仅靠警务督察部门和专职人员彻底纠正警风警纪决非易事,必须依靠各科室、监区(大队)齐心协力,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切实负起监督责任,把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抑制在萌芽状态。同时,警务督察部门要与各业务部门加强并保持联系,及时交流情况,掌握信息,协调动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监狱自身整体监督效能。

监察室

10.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十

——王勃

为了加强人民检察官的理想信念,改进新形势下的检察工作,提高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近日,我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此项活动的深入扎实开展,使自己对在新形势下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坚定党的政治理想信念,公正廉洁执法,公平正义执法,全面维护社会政治安全稳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等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特别是对在新时期做好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现结合实际,对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及自己的体会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

作为一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我们不用再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为了建立强大的祖国,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但我们应当像他们那样,为了维护公平正义,必须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我们崇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更要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从中吸取革命力量,激发干劲,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要学习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自觉服从、服务于党的事业,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学习他们立足本职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学习他们情系百姓,为民爱民的伟大情怀。

二、坚定理想信念,打牢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

坚定信念就是坚持正确政治理想信念,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的事业紧紧相连,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联系在一起,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清正廉洁,确保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系,真正做到文明执法、执法为民。

11.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十一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方法;辅导方法;有效对策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既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活动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往往是由基层群众主动参与和开展的,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馆即文化活动中心,是群众开展各类活动的场所,受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影响,我国的文化馆数量不断增多,其容纳的基层群众人数也越来越多,成为了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地[1]。因此,需要结合现有的经验,分析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发挥出文化馆的最大作用。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大多是群众自发组织和开展的,由于缺乏资金和相应的制度支持,活动的方式和规模有限,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是文化活动开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经济发展上,对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重视和理解,认为群众文化活动可有可无,因此也就没有及时的发放资金和其他物资。另外,国家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少,政策和管理措施不完善,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发展目标,很容易出现一些方向性的错误。

(二)缺乏明确目标

很多基层文化馆认为,只要提供给群众一些形式活潑、热闹的活动,就能够起到休闲、娱乐和放松的效果,殊不知,群众的精神需求并不仅仅是娱乐,他们还希望能够通过基层文化活动,学习到更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知识,获取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另外,一些文化馆为了获取资金,通常与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导致活动的商业气息浓重,涉及到了很多的经济利益牵扯[2],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长此以往,群众就会失去参加文化活动的兴趣,影响文化馆的稳定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空壳。

(三)活动方式落后

如今,网络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精神文化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仍然十分落后,活动的内容较为陈旧,缺乏趣味性和积极性。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未能真正的投入到其中,收获很少,很难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另外,文化馆的环境较为简陋,相关的条件和设备都比较落后,无法迎合群众的心理要求,因此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阻滞剂辅导方法

(一)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应该结合实际,着眼于广大的群众,尽可能的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以群众的参与热情,获得更好的活动效果。当前,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的文化活动大多比较低俗,虽然形式上比较热闹,但很难获得群众的认同感。为此,相关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树立创新的意识,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文化举行方式[3],从而调动起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例如,活动举办者可以从地方特色出发,在新活动中加入文化传承的内容,善于挖掘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积极地讲解和再现,来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这种形式除了能够增加活动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举两得。

(二)加强资金和制度建设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在积极落实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关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群众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适当的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从而促进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群众接受文化熏陶的场所。活动举办人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同时,满足群众的文化学习需求,赢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如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地方文化馆应该积极影响国家和时代发展的号召,善于结合多种资源,为基层群众的生活添姿增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念,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传播社会正能量,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三)崇尚文明、体现群众性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群众文化活动都需体现出高雅性,这是国家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群众的精神面貌,若只是单纯的追求形式新颖或者内容猎奇,那么很容易走入“歧途”,引发方向性的错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人员多,会存在一些低级趣味的人,为了实现对群众思想的正确引导,避免被错误观念所影响,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应该坚持崇尚文明的原则,选择一些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文化熏陶。此外,基层文化活动还应该体现群众性,要根据群众的喜好定制内容,选择一些可以发挥的题目,以更加灵活和积极的形式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活动组织者可以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群众的心声[4],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为选择活动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四)辅导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辅导者即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承担着选择活动内容、决定活动表现形式的任务,因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文化活动的创新和改革,应该从辅导者入手,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其正确看待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创作出更加能够反映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首先,辅导者应该与群众进行定期的交流和沟通,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以往的活动内容进行反思和评价。其次,为了提高活动的质量,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成立相关的活动组委会,借助组委会成员的力量,完善活动的组织和辅导过程。最后,辅导者自身应该加强学习,不断地完善理论知识体系,使其服务于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坚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促进自身工作质量的提高。

(五)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文化宣传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还不十分充裕,这就需要活动组织者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文化宣传。例如,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节日,选择一些与节日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借助群众对节日本身的认同感,来完成文化宣传的任务。另外,还可以结合地方的传统文化精髓,创新当前的节目表现形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扮演传统人物角色等方式,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活动组织者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对传统节日进行有效的利用,与群众形成统一战线,从而引导他们的精神需求,达到理想的活动实施效果。

三、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基层民众的生活水平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善,精神文化建设成为了地方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强资金和制度建设,促进文化馆等基层活动组织场所的创新与发展。辅导者应该结合群众性的原则,创新活动形式,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发挥活动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及其辅导[J].大众文艺,2015,24(11):7-8.

[2]李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J].大众文艺,2016,08(13):8-9.

[3]杨萍.浅谈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9(21):261-262.

12.中日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篇十二

1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 指的是具备不同文化直觉与不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 所开展的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主要关涉到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分别是知觉, 也就是个人的评价、个人选择、外界刺激, 而文化知觉指的正是将价值观、信仰与态度系统来作为基础的;言语过程, 是人们如何来进行交谈, 如何进行思想;非言语过程, 运用行动来进行交际的使用、行动所表达出来的意义, 因为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交际的整个语言环境, 受到不同文化方面的影响。

2 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性的表现

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中日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之中是处在核心的位置的, 其能够反映某一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由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 由于传统、宗教、历史、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其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文化方面的价值观基本特点, 能够成为人们认识、分析与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标准, 人们通过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来更好地认识这一国家的文化。

2.2 中日语言方面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之间由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历史观念等方面的差别, 形成了多样化的性格, 并且对待事物也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与逻辑方面的习惯。语言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义与认知方面的差异。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 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不同文化之间实现互译的, 并且其词汇的也存在差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其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有时候会出现差别, 甚至会出现不同的东西, 也就是对这个世界看法是不同的。比如日语中手的动作不只在于“取”, 故「とる」的涵盖范围大于汉语动词“取”。

(2) 中日身势语方面的差异。使用身势语也能表示意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其能呈现出不同的差别, 比如说不同民族与国家中的文化中, 由于其习惯与性格方面存在差异, 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身势语言, 都有可能使得对方产生误解或者是不愉快。比如说手势, 中日之间存在着差异, 在叫熟人过来之时, 日本人的手心是朝下的, 手指是做前后摆动的, 而中国人则是将手心朝上。在遇到熟人打招呼之时, 中国人一般情况下是摆一摆手来示意, 而日本人一般是鞠躬或者是比较深的点头。再比如说是体触, 日本人是很少握手, 并且握得很浅、很轻, 时间上也很短。经常是握手之时, 也伴随着鞠躬, 所以说彼此之间的体距是比较大的。而中国比较亲密的朋友或者是长辈对晚辈总是习惯性的轻轻拍肩, 来表示亲切, 而日本人则没有这种习惯。与之相反, 日本人在表示责备或者是开玩笑之时, 习惯用力拍打下级或者是晚辈的头部。总之, 身势语是某一民族约定俗成的, 其并不一定是本能的表现, 其往往更能强调有声语言的重要意义, 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地位是不能忽略的。

2.3 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

企业文化是是指由信念、符号、仪式、信念、价值观与处事方式等所构成的特定的文化方面的现象, 是企业全体成员的习惯、特性、意志与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下的结果。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是处在灵魂地位的, 也是不断推动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其内容十分丰富, 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精神, 这里所强调的价值观指的是员工在从事经营活动与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价值理念。比如日本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人本, 而中国企业文化最受推崇的部分是创新与求变。

3 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在商务活动中, 要想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是在文化方面能够达成共识, 所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3.1 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涉及到了四个方面:

第一, 知识, 也就是需要加强对本国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对方的文化做到充分的了解, 比如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 这两种文化由于两国交往历史久远, 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 两国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 但是由于发展历史的不同, 出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方面的差异, 所以重点就在于差异方面。

第二, 态度, 也就是体现在对自身相对化的评价方面与对跨文化交流方的评价方面, 重点是对跨文化交流方的信仰、文化所代表的意义、宗教信仰与行为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 可以说态度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比如中国文化之中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等, 而在日本文化主要是佛教。

第三, 技能, 也就是个体充分利用好已经具有的信息与知识, 作为基本的框架, 来对事务进行充分的理解, 并充分发掘其内涵。比如为了把握好日本的文化, 则需要将日本的历史传统、生活与交际之中的差异、交往方式的差异以及民俗情趣的差异等, 这四个最主要的方面来展开, 确保发掘日本文化的真正内涵。

第四, 批判性质的文化意识, 也就是说是在对批判的标准进行充分的明确基础之上, 来对本民族和其他跨文化国家的文化惯例进行鉴别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 重点是加强批判性质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 并且自觉重点加强跨文化的态度上面, 获得新的文化视野。也就是说将两种文化中进行批判性质的分析, 比如说在日本生活之中的“问候语”;早晨起床后说“早上好”、出门时要讲“我走了”, 而家里的人则说“你走好”;吃饭之前要说“承蒙款待, 我吃了”, 而吃完饭后, 则要说“承蒙款待, 我吃饱了”等等, 这些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日语中“问候语”公式性。在文化知识方面, 考虑到文化的多层面性与复杂性, 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 要充分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性, 尽量运用到商务实践的过程中, 在实践的过程当中, 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 强调文化规避与文化适应策略的学习

文化规避策略指的是在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 彼此之间的文化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之时, 对商务活动中的人实行有意识避开双方在文化方面的重大差异, 或者是有效借助第三方的文化作为沟通的基础的策略。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比较强的国家中, 注意对方的信仰, 即使是无心造成的冒犯, 也会伤害到对方的信仰。文化规避方面的策略主要是使用在商务活动的双方, 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 又没有办法接受这种文化差异的情况, 这一策略的有效实施, 可以有效避免商务活动的双方在文化方面的冲突。

文化适应策略指的是掌握文化变通的重要方式, 在社会之中, 往往需要从外面引进不同的制度与文化, 和异文化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 将会给社会的文化带来某些变化。文化适应属于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之中, 个体学习与掌握不同文化的某些特性, 包含异文化的行为与耨生的基本方式、社会关系网、风俗习惯和礼仪、对现实与未来的态度等等, 所有这些方面的基本的文化特征, 将会影响到了个体的某些行为, 决定其选择标准、思维方式与生活目标等。一般情况下来讲, 两种文化之间的适应性比较弱的话, 往往由于社会价值方面或者是价值规范方面的矛盾比较多的话, 两种文化之间的抑制性表现的差别就较大, 比如“交朋友”,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 喜欢交朋友, 而在日本文化中, 则恰好相反, 人际关系比较淡薄, 不怎么喜欢交朋友, 不想给别人增加麻烦。

总之, 在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 需要对商务活动中的文化交流进行重视, 熟悉商务活动中的基本的技巧与规则, 对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有深刻的认识, 针对其国际商务活动中存在的具体差异性, 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积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强调文化规避与文化适应策略的学习, 有效避免由于文化之间差异性而产生的文化方面的冲突, 确保商务活动能顺利进行, 促进国际商务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湘.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J].经济师, 2006, (2) .

[2]周雪晴.要重视和解决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J].经济师, 2001 (9) :83~84.

13.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篇十三

本学期我们上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这门课,跟着刘勃老师学习了中外各种文化,第一节课我就被刘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课深深吸引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一开始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是谁?何谓文化?何谓中国?何谓西方?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让我明确了接下来的学习方向,让我以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

学习这门课程的开始,我便碰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法,各种局势的变化在高中上历史课时已有涉及,高中时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次的学习则充分调动了我的兴趣,课上老师各种生动的例子更是加深了我们的理解。接着讲的便是古希腊与希腊化世界,讲了希腊的城邦与希腊的民主制度。而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希腊的神话,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

讲完制度变开始讲思想,中国的百家争鸣,希腊的哲学。虽说百家争鸣,但是在学说和流派上真正能称上“家”的,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谓“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了后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影响到寻常百姓的儒家而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所谓“三教九流”之“九流”)。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八家在当时都是与儒家学说旗鼓相当影响相近的学派,并且和儒家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到古希腊哲学,则不得不推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苏格拉底反诘法,他以不断提问的方式来不断的完善一个概念,达到定义的目的,由此可见西方哲学及其注重逻辑。

14.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十四

近日我参加了区科学研修班活动,听了四节精彩的教研课和很专业的理论性研究讲座,感觉受益匪浅。在研讨环节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认识到要想打造高效益的课堂,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一、做好课前充分准备。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有利于学生做探究为原则,选择实验操作的材料,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我们指引学生自己去找适合课堂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学生不常见的比如像《显微镜下的微生物》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来辅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要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贴近科学,不感觉生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科学探究措施,保证有效课堂。

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是实现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攻坚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力发展的措施尤为重要: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虽然不必环环紧扣,或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所有的步骤,但内在的程序不能颠倒;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时间提出问题、有时间作出各种猜想、预测、假设、需要有时间进行设计方案、计划、实验、需要有时间进行表达与交流、需要有时间相互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的时间之比,策划好每一单位时间学生做什么、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从哪里入手予以帮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实际上,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大量指导是分不开的,它的开展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把一堂课的重点定位于探究的某一环节上,教师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势

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思维盲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泛起层层涟漪,教学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

三、课堂中要培养合作探究的协调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刚开始,就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常规的养成,让学生讨论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种活动的规则,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章可循;做到细致入微,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1、不过分强调合作,提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往往会产生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包办或掩盖了其他同学,“陪客”现象自然产生。课堂中能够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游戏活动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2、小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首先要有分工,小学科学强调分工,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观察结果”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任务,也是第一任务,是建立在个体任务之上的。

3、对于小组内得出的结论要得到小组内一致的认同,有异议的要反复论证,这样就凸显了科学课的文化现象特点。同样,全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须全体同学的认同,对于结论概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多的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动口说、动手填一填、写一写,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四、关于模拟实验与对比实验

其实不论哪种实验,都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对学生的发展研究基础之上,模拟实验要尽可能还原原貌,对比实验要分析变量,控制好变量,尽可能做到精准。

15.传统文化研究社活动心得 篇十五

关键词:侗族,音乐文化,农事活动,高增乡

侗族音乐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事项和活动,它总是不可避免地融于一定经济社会之中,并以其具有的文化特质而在整个侗族文化体系中存在。传统的侗族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社会,侗族音乐不可避免地打上农耕社会的深深印记,与传统农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传统农事活动与侗歌起源

从江县的高增乡属南部方言区,其音乐具有南部侗族音乐的典型特征。其传统侗族音乐保持完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还是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出多彩性和特征化的面貌,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南部侗族核心文化区,从江县的高增乡与周边的侗族乡镇一样,其音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民歌、民乐、曲艺、戏曲、歌舞、乐舞、游艺竞技等争奇斗艳、多彩纷呈。如按一般的分类方法,高增乡的侗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说唱音乐)四类体裁形式,[1]。榕树唱歌被砍伐,掉进河里的榕树果被鱼吃,而肚子里装满歌的鱼又被从事捕鱼劳动的渔夫散布开来……从这一段关于侗歌起源的精彩的神话传说,对这段叙事进行解读:榕树唱歌—鸟唱歌—砍倒树—掉河里—捕鱼—箩筐—谷仓一扁担断了一歌撒了出来一侗族村寨山河到处一片歌声,这正是对侗族农耕社会的图景的展示。

高增的许多民间音乐、舞蹈、故事、谚语,都是在劳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在最初的意义上,它们的韵律总是配合着劳动的节奏直接服务于劳动生产。比如,古歌谣中的耕地歌、狩猎歌、织布歌、秧歌、打铁歌、牧歌、渔歌等等,都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并抒发了对劳动的感受。而那些以劳动呼声为主,并夹有一定语言的夯歌、号子等,更是在劳动中发挥协同动作、鼓舞精神、提高效率的作用[2]。

如果我们抛开生产,特别是抛开了高增的农事活动,就难以理解其音乐的起源,也无法解释音乐文化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侗族音乐起源于农事活动,农事活动承载着音乐,并促进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事活动中的侗族音乐

百越族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是世界上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而侗族作为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同样以稻作农耕生计方式为主,并形成与这一活动想关联的稻作文化系统。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系统里,围绕农事在时间、空间上展开的农业生产体系、经济社会关系、文化体系,共同构筑了一个侗族立体的农业生态系统。侗族的农事活动依赖其特定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劳作方式、传统认知,在其活动的主要场所、节庆和仪式上,即在特定空间场景和时间节点中展现并体现出其所蕴涵的意义来。

高增乡的村寨多分布在山区的河谷溪畔,依山傍水。与大多数侗族人一样,高增人也以水稻种植农业为主,既有坝子田,又有梯田。由于水源丰富,高增的稻田大多养鱼。家庭养殖猪、羊、牛、鸡、鸭等动物。山坡林地上多种植杉木、油茶、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采集、猎取等也作为家庭经济的必要补充。山地的自然环境与传统耕种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林、牧、渔、手工等生产为辅的山地水稻文化特质综合体。这一文化综合体与自然条件、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山形、村寨、水田、旱地、坝子、草场、深林、土壤、河流、水渠、水库、道路等内容,形成一个有侗家特色的田园景观。与其村落民居生活及社会活动的时空配置环环相扣,呈现为一种活态的、立体化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农林牧渔等生产之间的配置是立体的,它们所依赖的山地自然环境是立体的,村落相关的建筑、道路、场所是立体的,围绕农事而进行祭祀、节日等活动也是立体的。从农事活动这样一个立体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文化事项,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探视侗族音乐文化的源头、根基及其演变。

对侗歌在劳动生产中的记事、交流感情、怡情悦性的作用,他们在实践中也有所领会,并通过自己的歌表达出来[3]。许多劳动生产的经验也多集中体现在侗歌里,如:

《开春了》,歌词这样写道:开春了!燕子翩翩掠上榕江河,好心的燕子把话说:春天来了莫偷懒,叫咱快快去干活。开春了!修好锄头挖田地,修好犁耙开荒坡,春天田地开得好,秋来粮食收得多。

《布谷鸟叫了》三月里天气好;布谷鸟儿到处叫;下种季节要勤劳啊;秋天才能收成好;种好又管好;年年粮食产量高。

除此之外,还有《游秧歌》、《十二月歌》等。在侗歌里,不仅有劳动生产经验的体现,还有侗家人劳动中的协作意识:

一根棉纱难织布呦!一根棉纱难织布哟!一滴露水难起浪!抬木过梁要有几根杠哟!建造新房要靠众人帮!你拉绳来我拉杠哟!你拿锤来我穿枋。咚空咚空响不停哟!大夏落成喜洋洋。

稻作农耕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侗歌,均体现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希望社会安定,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稻作民族渴望社会安定,需要风调雨顺,表达侗族人民和平安定的意念就体现在侗歌里。侗戏也是稻作农耕社会的产物,它与长诗一样,体现的同样是渴求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平安的理念[4]。

三、传统农事节日中的侗族音乐

在高增传统的节日活动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围绕农事节律而进行,不同季节、不同时间节点,农事活动的内容不同,如什么时候栽种或放养什么,什么时候收获等,都是与时间匹配的,这也是农业与现代工业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征。高增一带,人们的日常生活安排与水稻的生长节律是合拍,并由此形成了一套以农事、农时为时空节点的传统生活习俗和节日文化事项。而展示侗族音乐的各种活动,正是在这一稻作文化时空序列中的展播。在一年的周期里,有几个主要的节日,如(秧门节)、转换(新米节)和终止(过年)等,就是伴随水稻的栽种、生长而展开的,而相关的侗族音乐活动也在吃新节和过年达到高潮,并在秧门节之后停止[5]。

在高增,除了在民歌歌词里所体现的农事活动内容、农事时间安排,以及对于安定的水稻生产良好社会环境的渴望之外,高增乡的一些围绕节律而展开的农事节日,和围绕空间而展开的农业祭祀也无不通过音乐活动来呈现。

“舞春牛”和播种仪式。在高增乡,每到春耕大忙前的一个时间,人们就组织一次集体性歌舞娱乐“舞春牛”活动。由某寨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春牛”,并组织表演队伍,依次到周围各村寨表演。队形是鼓乐队在前,春牛居中,农耕队随后。每到一个寨子,寨中的男女老少列队相迎,唱着《春牛歌》:“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岭过沟,四季勤劳,五谷丰收”。随后,他们将春牛队迎进本寨鼓楼坪进行表演。“春牛”扮演者模仿水牛滚水、撒欢、耕田等动作,引人欢呼、喝彩。接着农耕队员们背上锄头、犁耙、竹篓等道具,表演挖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各种农活动作,用歌舞表现了侗族人稻作劳动的欢乐气氛。在播种仪式中,人们表演撒种或播种等动作,然后将香、钱纸、鸡鸭毛夹在竹竿或五倍子树枝上,插入秧田,或在秧田插上一束芭茅草,用以避邪、忌“百口”和保佑秧苗茁壮成长。吃相思(侗语月也),农闲的秋后或是来年春忙之前,村寨、族性之间的集体性交往。活动包括:(1)拦路迎客,(2)祭萨多耶,(3)鼓楼对唱,(4)炉旁叙歌,(5)送别。吃新,就是尝新米的意思,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节日始于农历七月初,晚至八月十五,过节时间是错开了,为了便于村寨之间的相互做客。节日当天,宾客身着节日盛装以芦笙队为前导,手拿礼物早早赶来。到寨口,主人会设置种种障碍,拦路盘歌,节日的高潮部分便是鼓楼对歌。

以上所说的“舞春牛”、吃相思、吃新节是包括高增在内的整个南部侗族地区的农事节日,而高增侗族独有的招龙节、泥鳅节、踩高跷也同样具有浓厚的农事活动色彩。招龙节,高增乡岜扒也是侗族多种民间文化融合的村寨,每年夏季农作物耕耘完之后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岜扒村的招龙节。村寨以节日的形式歌唱美好家园,以招龙的方式寻求心灵寄托,祈佑平安和五谷丰登。节日除了招龙仪式之外,还包括侗族大歌、踩歌堂、芦笙舞、行歌坐月、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泥鳅节,据说以前每到撒谷种进田,见秧苗长出嫩芽后大家都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便一起来庆贺,有钱人杀鸡宰羊,穷人没钱买肉便想了个主意到田里去捉泥鳅做成佳肴,久而久之便逐渐演变成了每年高增乡新生村农历5月28日的泥鳅节。节日当天,村里的罗汉(年轻男子)一大早便去田里捉泥鳅,而村里的女孩会在罗汉回家的途中埋伏,对歌索要捉到的泥鳅。踩高跷,并不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在每年七月初的侗族传统节日——吃新,踩高跷会作为高增乡托里村特有的一项节日活动来展现。踩高跷活动中,同样有大歌、芦笙、芦笙笛的音乐活动与之相配。

结语

高增传统侗族从事着与自身生存繁衍相关的稻作农事活动,稻作文化成为高增传统文化的核心。马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6]因此,在无文字记载的传统侗族社会,音乐作为这样一种有价值的存在,起源于稻作农事活动,并把农事活动作为依托而进一步丰富、繁荣、发展,将侗民族的稻作文化代代传承。侗族传统社会起源于稻作农耕活动,传承稻作农耕文化的侗族音乐在侗族社会中无处不在、紧密相连的特性及其表演者无可替代的角色,在或传统或现代的高增侗族社会被推到一个突出而显著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杨权,郑国乔,龙耀宏.侗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杨正伟.论民间文艺生态学[J].贵州民族研究,1996,(3).

[3]朱慧珍.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7.

[4]梁庭望.中国稻作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C]//中国原生态稻作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黎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5.

[5]申茂平.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嬗变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上一篇:天然气个人总结下一篇:样板间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