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2024-09-17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20篇)

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一

21桃花源记(第 二 课 时)

四皓中学王苗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读想结合,激发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根据注释翻译全文。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会翻译重点句子。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读想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翻译情况,强调重点字词及语句

三、课文分析

1.讨论:本文线索是什么?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逢桃林。

第二部分(第2~3节):访桃源。

第三部分(第4~5节)寻桃源。

3.质疑解难:

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④.与“初极狭,才通人。”相呼应的是哪句话?

归纳:豁然开朗。

⑤.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⑫.再读课文,深入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①.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做铺垫。②.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③.“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⑥.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⑦.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⑧.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⑨.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⑩.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⑬课外拓展:

①.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②.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不可能实现的。

③.你如何看待源中人避世以求安宁的做法?

桃花源中的人固然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好地方,从此一劳永逸,安居乐业。但是,这种人间天堂可遇而不可求,在**的时代,更多的人只有流离失所,忍辱偷生。谁不想找一方世外净土呢?可谁又能如愿以偿啊!

所以,桃源中人避世隐居的做法显得有些消极。这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与其躲避屈服,不如起而反抗。

④.你觉得那些语段描写得十分优美,为什么?试做简要赏析。

例:桃源景美,美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桑竹青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解释并造句;完成本课《练习册》习题。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文言词句理解较好,且能很好的体会本文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拓展问题很感兴趣,能积极讨论并发表看法,气氛活跃。

(附:板书)

桃花源记

线索:渔人的行踪

结构:逢桃林 →访桃源 →寻桃源

桃源生活: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2.《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二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3.《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篇三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4.《桃花心木》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是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学会自立、自强。

4、学习文章叙事事物层次清楚,层层加深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不确定在种树中指什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又指什么情况?在如: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会因所处的环境的艰辛而变得深刻。这句话的理解,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种树人育苗的方法很特别,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种树人怎样给树苗浇水的?(从浇水的时间不一定和浇水的量也不一定认识种树人浇水的无规律性。板书:浇水无规律。)

2、引出新课:

教师:种树人来的时间并没有规律,浇水量也不一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

二、研读课文,感悟哲理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探讨话题:种树人为什么这么做?

(在这过程中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后进生。)

2、汇报交流,种树人是从哪两方面说明他这样做的原因?

通过抓住百年的基业,不确定中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种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那漫漫的岁月中,不可能像种菜或种稻子那样能够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中,只有依*自己的力量(相机板书:会找水源拼命扎根)才能生存下去(板书:长成大树)。从而明白万物竞天,适者生存的道理。

3、指导朗读:

⑴ 种树人是怎样说这些话的?该怎样读?理解语重心长的意思。

⑵ 指名读、互读、自由读、评读、全班读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流与倾听中感悟浇水的道理。

三、发表见解──感悟人生哲理

1、理解作者的感悟:

⑴ 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想表达什么的见解。(相机板书:(树苗)──(人))

⑵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见解。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相机从如下几点加以点拨。)

① 不确定中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你能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吗?

②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与课中的桃花心木一样会有很大的收获,有什么样的收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像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努力成长。相机板书:接受考验锻炼自主努力成长。)

理解为什么在不确定中,人会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③ 反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相机板书:种树喻育人。)

⑶ 引读,加深理解:

(听了种树人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2、抒发自己的见解:

读到这里,你认为自己在生活这方面做得怎样?该往哪方面努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引导:

⑴ 联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话吗?

⑵ 联系老师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话吗?

⑶ 联系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想对自己也说句什么话吗?

四、作业设计

1、小练笔: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日记、随笔、书信等)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拓展阅读:

阅读有关张海迪、陈景润、爱迪生等文章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找时间跟自己的小伙伴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3、发表见解:

懒老师的教法,你赞成不赞成?跟同学们说说你的见解。{补充阅读材料附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树人 (借种树喻育人) 育人

浇水无规律 不确定中生活

会找水源 深化感知

拼命扎根 转化能量

长成百年大树 经得起考验

5.《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部分,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

6.《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展示大兴安岭景色的课件,配乐。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兴安岭)

对,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到什么?

2、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看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和他的一样呢?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 初读课文后,你知道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亲切、舒服)

(2) 文中几次提到“亲切、舒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请在文中标画出来。

学生汇报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引入: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呢?让我们一同去体会吧。

三、分析体会,感受真情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问: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种感受?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教师点拔:是啊,大兴安岭的确的作者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今天,作者置身于大兴安岭中,对大兴安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谁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默读第2--5自然段。并适当作旁注。

(1) 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岭、林、花)

(2) 通过刚才读课文,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感觉?(亲切、舒服)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岭”的?(对比)我们从哪能体会到这种“亲切、舒服”之感呢?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上去体会。汇报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了大兴安岭和秦岭这两种景象请大家用简笔画把它们画下来,看看谁画得像。

(3) 展示简笔画。

3、用刚才学习“岭”的方法,自学“林、花”两部分,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 自读这两部分内容,找找大兴安岭“林”和“花”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并提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这里的好处,领会著名作家朴质的语言美。

(2)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课件,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3) 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刚才有感情地朗读和刚才精彩的分析,使我也和你们一样与作者一同爱上这美丽的林海,这令人神往的兴安岭,正如大家所说:大兴安岭并不是只有它美丽的外表,它更创造着财富。谁来朗读一下第6--7自然段?

问:当作者看到“岭、林、花”之后又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下并作旁注)

指名让学生读出看到的和想到的。

问:这两者有联系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读: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来说说“它的美丽与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是什么意思?它与“兴国安邦”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4) 总结:作者参观了大兴安岭,不仅领略了它美丽的景物,还体会到它与人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还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和支援了国家的建设。因此,人们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了。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整篇课文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这条主线展开的,课文三次提到了这种感受,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2、同学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作者这种亲切、舒服之感逐渐加深,最后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3、大家一定很喜欢这篇课文吧?那么就请你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背诵一下吧。

8月12日

作者邮箱: shyu6136@163.com

7.《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 篇七

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

设计理念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意是: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但此文对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 我以破水罐的心理变化为切入点, 以其“惭愧→一丝快乐→伤心”的心路历程为教学线索展开这一课, 使学生入情入境, 真正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生动描述并板画) 在印度, 有这样一条小路, 一边只有杂草碎石, 一边却百花争艳, 芳香四溢。人们走过这条小路, 都不禁会赞叹:真是一路花香! (板书课题)

2.过渡:昨天,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重点强调带点字的读音。)

过渡:这一路花香和谁有关系? (两只水罐)

二、了解两只水罐的不同特点及其运水的不同结果

1. (出示两只水罐图片) 一只水罐 (有条裂缝) , 一只水罐 (完好无损) 。

2.理解“完好无损”, 说出其反义词:残缺不全、破烂不堪、千疮百孔。

3.那么我们就不难想象, 它们在运水时, 好水罐——— (生: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破水罐——— (生:只剩下一半的水。)

4.我们想象的和课文中的一样吗?把书翻到76页, 读一读, 找一找, 用横线画出最能表现两只水罐不同特点的词语。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读好“总能、满满的、只剩下”这几个重点词语。

三、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 破水罐残缺不全, 只能运半罐水, 它的心情怎样?

1.默读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找出描写破水罐心情的词语。

2.找出“惭愧”一词并理解其意思。 (做错了事, 心里感到不好受。)

3.想象:好水罐和破水罐各自会怎么想?

(好水罐可能想:你看我多了不起, 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我多骄傲呀!破水罐可能想:我真是个没用的东西。)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教材, 分析两只水罐的内在心理活动, 为以后体会文章的寓意作好铺垫。】

4.指导朗读破水罐 (不好意思) 与挑水工 (大度) 的心理状态。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使学生入文入境, 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而由读文过渡到说文, 写文。】

四、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二次对话

1.引读课文第3自然段开头第一句。

2.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3.谁来用我们学过的成语或诗赞美这一路的鲜花? (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五颜六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满园春色关不住……)

【设计意图:对于一路花香的美景, 文中只是只言片语, 一带而过, 此处是学生补白文本、拓展思维的绝好机会。首先, 请学生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 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四字成语或诗句形容美景, 以此对其进行读写的整合训练, 从而达到以画促读, 以说促读, 由读到写, 运用积累语文素材, 内化语言文字的目的。】

4.想象:如果你走过这条小路, 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花儿真美呀, 真是百花争艳, 芬芳扑鼻。)

当行人走过这条小路, 他们会怎么说? (这么美的花儿是谁种的?是谁浇灌的?)

5.继续引读“这美好的景象使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 (板书:一丝快乐)

问:为什么破水罐只感到“一丝快乐”? (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 仍然感到伤心。)

(板书:伤心)

6.齐读挑水工说的话。

(1) 找出反问句, 换一种肯定的说法, 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a.难道你没有注意吗?

b.如果没有你, 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呢?

(2) 默读挑水工的话。同桌讨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感悟自然也是多元的, 教师不应该告诉学生统一的寓意,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静心品文, 用三言两语记下感受。只要学生能结合实际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无论深浅, 都是有价值的。】

以下是学生感悟到的:

一路花香, 表面看是破水罐浇灌出来的, 而实际上是挑水工的功劳。

挑水工有智慧, 聪明大度, 心地善良, 能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好水罐这么骄傲,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换成破水罐? (好水罐的骄傲, 不是得意忘形, 而是自豪, 所以没有必要把它换成破水罐。每个人都各有长处, 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板书:要正确认识自己)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准确把握课文寓意。】

(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在班里, 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 学了这篇课文后, 你会想……

在以后的日子里, 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 想想小学时学过的这篇课文, 你会想……

7. (课件出示) 欣赏美景, 听老师范读, 再度回味挑水工的话。

五、

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

齐读全文, 说说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夫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 (屈原)

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八、小练笔: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 它会怎样?

8.《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1. 这节课,我们将循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一个关于水的难忘故事中——

2. (出示)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一组简简单单的数据,却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水的稀少,水的珍贵,水的来之不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3. (视频)崎岖的山路,炙烤的骄阳,浑浊的担水以及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挑水路上漫长而又艰难地前行,细小泉眼旁焦急而又无奈地等待……构成了水给作者留下的苦涩记忆——

4. (板书)苦涩

(二) 创境——体验文情

1.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1)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最珍贵”这三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并齐读——

(出示)

① 所以——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② 所以——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③ 所以——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3) 下面,让我们细细来品读这些句子,品味这些句子背后的故事——

2. 由于水的稀少,水的珍贵,洗澡对于那里的人来说,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情——

(1)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自己读一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2) 你能想象一下没有澡洗的日子吗?一天不洗澡?十天呢?几个月呢?天气凉爽的日子还好,夏天呢?

(3) (出示)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① 知道“风干”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字面猜一下,你能想象一下那种被风干的感觉吗?嘴唇?——皮肤?——嗓子?

② 当一场雨在这个时候不期而至,那该是怎样一幅画面?那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

(4)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① 读一读这段文字,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些词语,你能想象出它背后的画面,背后的故事?

② 谁为我们描绘一下你看到的,听到的?

③ 通过什么词,想到了(结合学生回答)那是一种什么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感受?你能读出来吗?

(5) (引导)

① 你注意到“抚摸”这个词了吗?抚摸是什么感觉?那雨水落在孩子们的身上,给他们一种抚摸的感觉,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② 从“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③ 大家有没有关注最后一句话?在下雨天,无拘无束的孩子会在雨中洗澡,然而大人最终也加入到这样的行列,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水的珍贵——

(6)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雨中洗澡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滋味?

(7) (板书)快乐

3. 像过节一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1) (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① 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② 让我们随着四兄弟一起来感受一下水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清凉吧——

(2)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这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滑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闭眼想象,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

① 吸吮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一下这个动作吗?这是怎样的吸?由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对水的渴望)当那种极度的对水的渴望由于因为水滑过而得到满足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② “滑过”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从三个“滑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很轻柔,很舒服)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③ 哪里的水让作者感受到了这份舒服,这份畅快,这份满足?

(4) (出示)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有多少水让作者感受到了这份舒服,这份畅快,这份满足?

(5) (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4. 现在能体会到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三) 读写——迁移文情

1. (渗透写法)雨中洗澡和一勺水沐浴让我们感受到水给作者他们带来的痛快,带来的满足,带来的幸福。然而,当我们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当我们想象那一幅幅画面的时候,当我们透过文字背后,去触摸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的时候,你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这就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写法。

2. (拓展资料)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极度缺水。那里的人、畜用水几乎全靠人工蓄集的有限的雨水。因无足够的资金对这种水窖的内部进行混凝土硬化,会很快出现渗漏。严重缺水的恶劣状况,导致当地农民生活艰难、生产原始、教育落后、妇女的疾病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妇女们承担着数倍于正常环境下妇女肩负的生活重任……

3. (升华情感)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4. (读写迁移)设计节约用水的公益用语。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小结:

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诸葛亮)(周瑜)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时第一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三)课后小结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这是公事”(要挟对方)“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主动探究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欣赏评价促进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第三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听写词语:奉命撤退崎岖山涧居高临下斩钉截铁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一)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对比法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10.6《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5)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的右边驮着米,左边驮着蜜,而且连骆驼的嘴里缺了一颗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况可真够“详细”的。当老人说出骆驼的这些情况时,商人怎么说?

(6)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2)“不紧不慢”的“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读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句子编号,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6)第二层讲的是原因,第三层将骆驼该怎样去找,说的不是同一内容,而是另外起了个头,中间用什么词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

(7)朗读这段话。

11.《冰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1. 这节课,老师带着小朋友们继续去欣赏美丽的冰花。让我们再一次呼唤它的名字。(生看板书,多形式读课题)

2. 上节课,小朋友认识了许多词语宝宝,跟它们打打招呼吧!(课件映示词语)

树叶 小草 牡丹

宽大 柔嫩 丰满

晶亮 洁白 漂亮

爷爷 时候 玻璃

分行,一组组地读,齐读轻声字。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巧妙引入词语,既可较好地导入新课,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同时,教师对出示的词语进行归类,让同学们在复习巩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类结构”的影响。

二、 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冰花的晶莹

1. 过渡:大家读得真棒!词语宝宝看到大家把它们的名字读得美滋滋的,要奖励你们听一段优美的音乐,请闭上小眼睛欣赏欣赏。

2. 播放音乐并描述:一转眼,寒冷的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冬天的夜晚可真冷呀!清晨,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来了,人们渐渐地从睡梦中醒来,拉开窗帘,(课件映示),快睁开你们的小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3. 小童和我们一样,他看到了——(指名读)

4. 再读一读,这句话里,告诉我们冰花是什么样的?(晶亮)理解“晶亮”一词的意思,还有什么是“晶亮”的呢?(指名说,相机填空:冰花像( )一样晶亮。

5. “一朵朵”:这个词告诉我们冰花只有一朵吗,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体会多:

树上的叶子很多,我们会说——一片片。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会说——一颗颗。路上的汽车很多,我们会说——一辆辆……所以,玻璃窗上的冰花很多,我们就说——一朵朵。

6.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激情,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晶亮”及冰花的多。并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指导朗读,达到了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

三、 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冰花形态美

1. 小童第一次看到这么晶亮的冰花,他忍不住——(生)喊起来。

2. “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喊呢?(他感到很惊讶,很奇怪,不由得喊起来)

3. 小童是怎样喊的?现在你就是“小童”,老师扮“妈妈”,请你来读一读,把你的惊奇告诉“妈妈”吧!指名朗读。(再次齐读)

4. 啊,真漂亮!(映示图片,教师范读)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冰花怎么样?(指名说)所以,小童忍不住说——“啊,真漂亮!”

那么,冰花到底有多漂亮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评议,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等多种方式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词句,引导学生体味文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冰花的美丽多姿和晶莹透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5. 在这些像树叶、小草、牡丹一样的冰花里,你最喜欢什么样子的冰花呢?(指导朗读。学生自由汇报)(1) 它像宽大的树叶。这是怎样的树叶?(指名说)你能读好吗?

(2) 像柔嫩的小草。(想象)什么季节的小草是最柔嫩的?(春天。软软的、细细的、嫩嫩的,我们还可以在草地上睡大觉呢)对呀,这样的小草多想让人去轻轻地摸一摸呀!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 像丰满的牡丹。(映示两幅图)比较理解“丰满”一词。你觉得哪幅图中的牡丹是丰满的?它长得怎么样?(很漂亮,开得很大,花瓣多)

你们看,这朵牡丹的花瓣那么多,那么密,开得这么大,多美呀!这就叫“丰满”。(相机指导朗读)。

6. 这些冰花各种各样,真美呀!能连起来把句子读一读吗?(指名读)

【设计意图】冰花景象美丽,作者想象贴切,对于 “宽大,柔嫩,丰满” 这三个体现事物形态、感觉的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我们可以巧借图片、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让同学们在观察、比较、想象、朗读中,在头脑里去复原文字描述的景象,感受冰花的晶亮之美,无言之美。

7. 老师把书上的句子变成了一首小诗,谁能试着来读一读?还可以加上动作,自己先练一练。(配乐练习,指名读)

大家想不想再去看看各种各样的冰花?(映示课件,仔细看冰花像什么)

8. 欣赏,出示句式练习。指名说:“冰花像————。”谁能把刚刚同学们说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把刚刚说的句子连起来就能变成一首小诗。你能看着黑板和大屏幕说一说吗?(映示学生的作品指名说)你看,这就是我们大家创作的小诗。多美呀,我們也来读一读自己创作的小诗,要把你对冰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哦!(齐读)

【设计意图】在诗歌的品读、句式的说话训练、小诗的创作过程中体悟冰花的形态美。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做做说说,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

四、 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冰花的成因

1. 过渡——这么美丽的冰花是从哪儿来的呢?相信聪明的小朋友读完第3自然段就一定会明白的。(自由读,指名说)

2. 谁来做小童,谁来当妈妈?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名读)

3. 指导朗读:小童心里充满了疑问,他可是很好奇的哦?谁再来读?

4. 冬爷爷是怎样把冰花这份礼物送给我们的呢?他有个小秘密想告诉大家!(录音播放冬爷爷的话,将冰花的成因藏在故事里)

哦,冰花的形成里还藏着这样的秘密呢?大家听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中,小童的问题充满孩子的天真,而妈妈的回答又是充满了智慧,充满想象。它可以让孩子们去想象,去发挥,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具体解释冰花是怎么形成的。可以让孩子们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听录音故事中,形象地了解冰花的形成原因。

五、 拓展升华,感受冬季的自然美

1. 除了冰花,冬爷爷还会给我们送来什么礼物呢?(映示课件)瞧,这是开在大树上的冰花。多美,多亮!冬爷爷把雪花撒向大地,多么迷人的景象!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堆雪人呢?多开心啊!这是晶莹透亮的冰凌,挂在屋檐下,多像银色的门帘。

看,还有不怕寒冷的梅花呢,它们多勇敢呀!

2. 小朋友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神奇的现象,如果你能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定会收到大自然送给我们更多的礼物。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体会大自然的神奇,让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让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

六、 教学生字

1. 过渡:刚上课时,小朋友们把词语宝宝读得可美啦!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还记得吗?复习六个生字。

2. 丰: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说笔顺,教师范写,教口诀:一横中,二横短,三横长,一竖竖中线)学生书空。在书上描红。

3. 他:要写好“他”这个字,两笔很关键,横折钩和竖弯钩。横折钩要斜一点,左低右高,不能高也不能太低,要恰到好处。竖弯钩竖要短,弯要有弧度,顿笔再勾。笔画写得舒展,注意左窄右宽,写得略为紧凑。相机区别“他、它”。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写好铅笔字是低年级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坚持不懈地培养,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2.通过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树立“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研读“论水”以及“论志”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上节课,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跟随着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一起去泗水河畔踏青。同学们能不能概括这一天主要发生了什么事?

二、自读自悟

1.“子曰: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孔子凝望着欢快活泼的泗水, 在想些什么呢?

2.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啊”?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看看这一段中的哪一点能够触动你的情思, 引发你的感慨, 就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与理解。

4.我看大家都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我们来交流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好吗?

(1) “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让你想到了谁?

(2) “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 让你想到了谁?

(3)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 “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什么?由水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你想到了关于水的什么成语?

5.小练笔:水若满则溢, 它好像____;水清澈透明, 它好像_____;水____, 它好像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仿写表达训练, 一是对文本末尾处省略的内容进行补白;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组成结构, 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融,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孔子仅仅是在赞美这泗水河里的水吗?

7.是啊!这段短短的话中, 包含着多少内容!

什么叫“意味深长”?这段话中除了有孔子的“赞叹”, 还有什么?

8.同学们, 喜欢孔子的这段话吗?指导背书方法。

【设计意图:首先鼓励激发学生通过自读,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进行讨论。而后将问题归纳、整理,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这样, 由易到难、步步深入, 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三、师生言志

1.颜回和子路有什么志向?和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同是孔子的弟子, 你喜欢谁呢?

2.子路也问过孔子的志向, 孔子当时回答了这样一句话:“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3.孔子的志向和弟子的志向不同在哪里? (孔子胸怀天下)

4.“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老师虽不能像孔子一样, 但也想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如果你是孔子的贤弟子, 你有什么志向?

5.简介“孔子学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 语文教育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

四、课外延伸

1.摘抄、背诵孔子的名言。

2. (出示:《论语》) 课后读一读孔子的著作, 更多更深地了解孔子。

1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十三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14.《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十四

教材:苏教版语文第七册

教学要求:

1、了解九寨沟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去仔细地欣赏神奇的童话世界——(读题九寨沟)、回忆一下,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讲了什么?

(板书:自然风光珍稀动物)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九寨沟风景图)看,九寨沟自然风光是多么美丽,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再读读有关句子,感受一下这些景物怎么样。在书上做做记号。

2、交流。你最喜欢哪些景物?

△雪峰找出句子读一读。练读。

△湖泊(多媒体出示)

(1)找出句子读一读。

(2)指导读好句子。(自读、齐读)

(3)湖泊为什么这样吸引你?(多媒体将下列词语变色)

(大大小小像宝石湖水清澈色彩斑澜[ 换词理解])

(4)你能用上这几个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湖泊吗?

(5)九寨沟有这些湖泊而闻名世界,堪称“地上的瑶池”,读句。

△森林(多媒体将图像放大)

(1)找句子读一读。

(2)这句话反映出森林---多)

△瀑布(多媒体图像放大)

(1)找出句子读一读。

(2)指导读好句子。(自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些?哪些不懂?

a.宛如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这个意思,找出来。

b.这样的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c.一道道瀑布好像:“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a 学生闭眼边听瀑布声边想象。

b 你的理解、想象与现实一致吗?看录像。

c 真是美极了。练读(从一道道开始)。、第三自然段都读懂了吗?

(1)为什么这些湖泊叫“五花海”、“五彩池”?

(2)欣赏。(多媒体出示)这就是著名的五花海、五彩池。、让我们把这童话世界留在心中。

(1)自由练读。(2)配乐读。(个别集体)(3)个别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然风光是这样迷人,别忘了珍稀动物正等着我们去交朋友呢!读读,写了哪些动物?可爱在什么地方?用笔把你认为重要的词画出来。

2、你和什么动物交上朋友了?(找四个同学上前介绍)

(找出图画贴在黑板上)

△金丝猴(1)体态粗壮(2)攀吊眨巴窥视(演示)

金丝猴虽体形粗壮,但是那样机灵可爱。

△羚羊(1)善于奔跑。(从哪儿看出来的?)

羚羊可真是长跑冠军。

△大熊猫(1)憨态可掬(做动作)(2)若无其事

大熊猫是国宝,人人爱护。

△小熊猫(1)动作敏捷(2)照镜子。

3、当你来到九寨沟,一定能看见这四种动物吗?(不)

从哪儿看出来?(也许)什么意思?(可能)

因为他们住在----林深叶茂处。、朗读。(分四组分别练读、比赛。1、2 两句由老师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到童话世界转了一圈,谁能用书上的词概括地说说九寨沟给你留下的总印象吗?(多媒体出示四图)

2、交流,齐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板书人间仙境)、读第五自然段。

五、练读,练背。

找找喜欢的段落,句子,读读背背。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自然风光

雪峰 湖泊 森林 瀑布

九寨沟

人间仙境

珍稀动物

教学设计:

《九寨沟》选自苏教版第七册,课文通过介绍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及珍稀动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是分三教时进行教学的。第一教时在学习生字新词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并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具体学习第三—五自然段;第三课时总结全文,练习背诵。

本教案是第二课时,下面谈一谈其特点:

1、以朗读为主学习全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朗读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也是苏教版的特色,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初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课文中有许多美好的词句,让学生读读背背,有助于他们进行知识的积累。在教学湖泊时,让学生用现有的词语说说湖泊的特别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质疑问难。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贴图补充完整板书,并介绍动物的特点,这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好办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九寨沟的美丽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学生直接通过图片、录像等来欣赏、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云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以培养阅读兴趣为取向, 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上蓝天, 感受“云房子”的千姿百态。抓住关键词句,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积累,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感受雨过天晴后天空云彩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写两个生字“客”和“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会生字“造、样、耍、客”,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 以读感悟, 感受雨过天晴后天空云彩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 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 (多媒体出示在云朵上的词语) 。

指名开火车读, 分男女生读, 齐读。

(2) 同学们读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云房子》, 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1. 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们, 刚刚下了一场雨, 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 有一些就留在了天上。请看:

(1) 多媒体演示雨过后天空飘浮着的云朵。你们猜, 这时候, 谁赶来凑热闹了? (小鸟)

(2) 可是小鸟在哪儿呢?有人愿意做小鸟吗? (呼啦啦举手一大片)

(3) 呀!这下, 天空可热闹啦!亲爱的小鸟们, 见到这么多的白云, 你们的心情如何?

(4) 小鸟们, 见到那么多漂亮的白云, 你最想说什么呀?指名说。

多媒体出示句子:“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瞧, 这些小鸟多快乐呀!你们也是快乐的小鸟, 谁想读这句话?

同学们太棒了,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过渡:小鸟们迫不及待地衔来一片片云彩, 它们都造出了什么样的云房子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并用波浪线把段中描写云房子的句子划出来 (生边读边画) 。

(5) 指名读描写云房子的句子。

课件随机出示句子。

(6) 多媒体出示小鸟们造的漂亮的五幢房子, 你最喜欢哪一幢?书上是怎样描写的?挑一幢你喜欢的云房子好好读一读。

(7) 指名朗读。

“有很高的大楼房。” (老师听出来了, 这楼房真高, 真大啊!)

“有很宽的大礼堂。” (知道“礼堂”是干什么用的呢?可以让很多很多人一起开会、举行典礼的地方。这礼堂真宽、真大, 可以让很多人在里面开会呢!)

“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你觉得大冬瓜可爱吗?听出来了, 这大冬瓜傻傻地横着, 真的挺可爱的。)

……

(8) 这些云房子真可爱、真漂亮、真有趣呀!谁能用四个字的成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多姿多彩、奇形怪状……) 谁能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房子连起来加上动作读读?

自由加动作练读。

男女生比赛读。

(9) 指导背诵:云房子多有意思呀, 我们能不能把它们记住呢?

再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想着云房子的样子一边轻声地背一背!

齐声有感情地背诵。

(10) 画云房子, 说云房子:小朋友, 看到小鸟们在开心地造云房子, 我们同学们也忍不住要来造房子了, 你们想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动手画一画吧。

2. 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美丽的云房子, 小鸟的心情怎样?它们在干什么?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的问题。

(2) 谁来说说小鸟的心情怎样? (开心极了)

谁能读出小鸟的开心?指名朗读。 (表扬:你读出了小鸟的开心!)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小鸟为什么开心吗?

句式练习。

(3) 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想想, 小鸟们都在干什么? (玩耍)

出示:玩耍。指名读, 学习“耍”, 引导学生将“耍”与“要”进行对比, 认真比较异同点, 加深识记, 教师范写, 生跟着数笔顺。

你看, 小鸟除了飞来飞去地玩耍, 他们还互相去对方的家, 去干什么呀?生齐答。

播放多媒体:小鸟们开心极了, 在云房子里飞来飞去, 互相说着, 说说它们说的是什么?

说话练习。

(4) 现在老师请两组的小鸟先来示范一下, 边飞边去请客人来自己家玩, 其他小鸟先看, 想想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好吗?

(5) 其他的小鸟你也想邀请好朋友到你家去吗?好, 那现在请小鸟们飞起来吧, 去邀请你的好朋友吧!

(6) 小鸟们开心吗?那请男女生比赛朗读这两段, 听一听谁读得最高兴?

过渡:这些小鸟真是好客呀, 有了这么美的东西还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忽然, 呼啦啦吹来了一阵风, 云变小、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巩固延伸

(1) 美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云房子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不想留住云房子?让我们再一次捧起课本, 美美地读课文吧!

(2) 欣赏《火烧云》。多媒体出示《火烧云》录像, 学生边看边听课文配乐朗读。

四、作业超市

(1) 仔细观察我们淮安城市上空的云彩, 可以画一画, 可以写一写。

(2) 演一演《云房子》。

(3) 赏读《火烧云》。

16.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六

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习课文第三小节,从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三件趣事中体会赶海的乐趣。抓住“嘿”、“哎”、“咦”、“哦”等语气词儿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

3.通过设置情境及朗读,初步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特色,体会写法并会运用。

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练习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舅舅带我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那不忍离去的浪花把大海向人们奉献的宝物送到了金色的沙滩上。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小作者去那令人神往的海边,一起去体验赶海的乐趣!

二、精读感悟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感受赶海的“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课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学生请认真听,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赶海给你留下的印象?(有趣)板书:趣

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赶海“趣”在哪儿?

课件出示:

(1)画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

(2)读一读有趣的地方,想一想有趣的原因

下面请同学们边想这个问题,边读书,可以轻声读课文,可以默读课文。比一比,谁画得多,读得好。

2.已经有许多同学画好了,想把你画的分享给大家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读书成果?你觉得哪里有趣,就读哪里。好,我就先请你读吧!

交流一: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板书:摸海星

老师告诉大家“摸呀摸呀”可以想象我摸得怎样(认真、细心),所以要读得轻些、慢些,你再来一次,谁再想试一试?(几生试)有进步,老师感觉到了,你们是那么地仔细、那么地小心,不放过一个地方。

突然摸到一只海星,真是(又惊又喜)谁来试试?嘿,要笑着读,读出欣喜劲儿!练读,齐读

板书:惊喜

你认为什么地方还有趣?读一读

交流二: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他的手。

板书:捉螃蟹

A.谁能告诉老师,小伙伴为什么不做声,?(担心把螃蟹吓跑了)所以要读得轻些,谁来做努努嘴儿的动作?你来试试(生读)。

B.“突然”后面又该怎么读呢?(大声)提一生读,但声音不大。谁能更大声来读。

齐读

C.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哎哟”一声读得特别有好奇味道!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呀

板书:好奇

D.(指导学生表演)捉螃蟹这件事太有趣了,努着嘴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的疼痛大叫,同学们想把它演出来吗?我们该怎样演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谁来说说螃蟹该怎样演?我呢?小伙伴?(选好角色)

师生互评。

还有有趣的地方没有?指读

交流三: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板书:捏大虾

你从哪些地方感到有趣的?你觉得哪个词写得最有趣?

A.读好疑问的语气

B.恍然大悟的神情(用表情来告诉大家)

板书:恍然大悟

“咦”和’哦”这两个语气词读得很好,如果捉大虾时再读得轻一点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C.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出示图片)在这里“武将”是指?(大虾)同学们,把你们的手伸出来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着你们神气的样子,好像要对我说什么呢?生自由说,怪不得我的脚这么痒,来咱们比试比试,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这么神气了!快坐端正吧!

D.这一块太有趣了,还有同学想读吗?(又一生读)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超过他?(生再读)

交流四: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1.把浪花当作人来写,浪花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2.读出我兴奋的心情。

刚才,我们同小作者一起捏大虾、捉螃蟹、摸海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沙滩上还有好多人,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他们也一定很开心,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图画,自由想像,也学着文中的小作者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趣?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赶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当我们还沉浸在一片快乐之中时,太阳已经偏西了,再看看周围,又有什么变化呢?傍晚的大海是多么美呀!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感受大海的宁静美!(齐读)

板书:美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愉快的赶海结束了,同学们仿佛还在回味着赶海的乐趣,让我们一起挥挥手向美丽的海滩告别!此时,面对大海你最想对她说些什么?你能用上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表达你心中的情吗?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细心的同学最会发现问题,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相同)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有相同的歌词呢?聪明的同学,好好把第一、第五自然段读读,再想想他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写的好处是: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赶海的乐趣和难忘。

五、回归整体

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把你感受到赶海的乐趣化作最动听的书声传递给周围人吧!

六、拓展

今天,我们随着小作者来到沙滩上,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感受了赶海的乐趣,感受了大海的美。

请你们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特别开心的事情,

(谁来说一说)(没有时间可以放在课后练习)

下面请同学们敢快打开练习本,把自己的趣事写下来。

17.《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十七

一、课文分析:

本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教学时要求学生抓住“经常、凶猛”两个词来理解当时洪水的危害。教师可通过录像让学生理解。

第二段写大禹带领老百姓治水,教学时以“一心治水”这段的重点词进行教学。从“凿山开渠”中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从“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认识到大禹的“一心治水”。

第三段是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水。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教学方法:找出时间、家里发生什么事,大禹怎么做为什么大禹要这样做

第四段写洪水被制服,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重点词“辛勤、终于、制服、安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2、能找出课文中按时间顺序写的,并能把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找出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教学重点:能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具:录像机一台、《大禹治水》录像片、幻灯片、幻灯机一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请大家看录像,这就课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情景,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那就请大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指名领读,齐读)

说说看读完了这个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知道了大禹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决定去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随机板书:“一心治水: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

3、比较句子:大禹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忙的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总结学法:学习句子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禹在一心治水,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禹是一心治水的?接下来请看第三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三段,边读边用笔划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填表

时间

家里什么事

大禹是怎样做的

有一天

妻子刚生下孩子

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

几年后

儿子挥着小手要爸爸

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赶紧赶路

又过了几年

儿子已十多岁了

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一定回家。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3、说说大禹为什么会三过家门而不入?

4、根据表格复述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经过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段学习,你来说说看你知道了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来看看大禹治水的结果。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比较: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三、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去学习“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18.《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十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一想,他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进行交谈,交谈了多长的时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的?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

小外甥

赏月

望月

颂月

聪明好学

交谈

论月

爱幻想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19.《跳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篇十九

《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孩子为了追回帽子, 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船长急中生智, 命令儿子跳水, 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 (故事情节) 和暗线 (情绪变化) 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 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走进课文情境, 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 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带领学生入境

谈话激趣, 问题导入新课

这一天, 海上风平浪静, 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 在甲板上非常放肆。那么, 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二、读———批注课文要点

精读课文, 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 自然段, 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

(一) 品词析句,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们都笑起来,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把帽子摘下来, 用牙齿和爪子撕。” (猴子逗孩子, 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 孩子“哭笑不得”, 很尴尬)

师点拨:此时此刻, 孩子心里想写什么?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 也太丢面子了) (……)

2.“孩子气极了, 他丢开桅杆, 走上横木。” (气愤到了极点, 失去了理智, 走上横木, 陷入了绝境)

师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 体会孩子“气极了”时的心情, 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 以读促思, 体会孩子陷入绝境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 他就会跌到甲板上, 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 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从图片上体会) 。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 理解孩子的危险———难以转身, 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请学生再读, 要求读出“危险”)

3.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4.齐读, 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三) 以说促思, 齐动脑想办法

师引:孩子的脚底摇晃起来了, 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如果当时你在场, 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

1.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 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 又有把握。

2.小结过渡:其实, 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 那么在这危急时刻, 作为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四、悟———领会故事的精髓

1.指名读课文第7 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 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品———感受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 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8 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怎样?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孩子不跳水, 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 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创设情境, 引读, 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六、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1.学习课文后, 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7 自然段, 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3.船长的儿子醒过来了,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4.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做批注笔记。

七、作业

20.《识字4》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二十

掌握生字,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课前准备

词卡、昆虫头饰、CAI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这节课,让我们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继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采集昆虫。

二、学习第二行词串

(一)“田野”。

1.导入:咱们到了,这是什么地方?(课件出示:田野)

2.观察画面,理解“田野”的意思。

这一块一块的就是稻田,有田有土的地方就叫田野。

3.指导朗读,读出田野的广阔。

(二)学习“树林”。

1.观察,说话。

小朋友们请看,田野旁边有什么?(课件出示:田野旁出现一棵树)

2.观察画面,理解“树林”的意思。

大家接着看,一棵树、两棵树……许多树木连成一片,就成了——树林。(课件随着教师叙述而变化)

3.了解“林”和“森”的构字特点。

(1)仔细观察“林”字由什么组成?

(2)是的,独木不成林,双木才是“林”。那么许多许多树林层层叠叠的连成一片,就成了什么?森林的树更多了,所以“森”字由三个“木”组成。咱们中国的汉字多有意思啊!

4.指导朗读“树林”。

(三)学习“花丛”。

1.导入。(课件出示:田野旁、树林间出现美丽的花丛)

很多很多的树连成一片是树林,那很多很多的花儿在一起,就叫什么呢?

2.指导朗读,读出“花丛”的美。

(四)指导朗读第二行词语。

1.小朋友们,大自然有广阔的田野,有茂密的树林,还有鲜艳的花丛,多美啊!让咱们把三个词语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2.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第四行词串

(一)复习词语。 1.大自然中不仅有美丽的花草树木,还有许许多多的昆虫。这几只小昆虫你还记得吗?一起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课文中的6种昆虫和它们的名称)

2.(课件:昆虫消失,剩下词语)小昆虫跟你们捉迷藏呢!它们的名字,你还会读吗?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3.同桌齐读——开火车读——齐读。

(二)情境表演。

1.你们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奖励大家,把昆虫头饰戴在头上吧!

2.师生戴上昆虫头饰。

3.相互问好。

(1)教师示范:初次见面,咱们互相问个好吧!

(2)和周围的小伙伴相互问好。

4.自我介绍。

(1)洧礼貌的小昆虫,谁来向大家介绍自己?

(2)教师示范:蜻蜓做自我介绍。

(3)学生模拟其他昆虫上讲台做自我介绍。

(三)词图对照。

1.过渡:小伙伴们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了。可是,有个粗心的小朋友却把名字贴错了,让我们来帮帮他。

2.指名上讲台对照图画,重贴词卡。

小螳螂、小天牛、小蟋蟀……快上来,找到自己的名字贴在自己的画像下面。

(四)朗读第三、第四行词串。

小昆虫排好队了,我们一起把这两行词读好。

四、学习第一行词串

(一)导入。

这些昆虫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特点,小朋友们可感兴趣了,快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二)学习“观察”。

1.这两个小朋友看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这就是“观察”。

2.指名读——齐读。

3.用“观察”说话。

请仔细观察图画,说一说,你观察到那里有什么昆虫。

(三)学习“采集”。

1.导入。

大家善于观察,有了很多的发现。请你们再仔细观察,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2.理解:在野外捕捉昆虫做标本,就叫“采集”。

3.朗读“采集”。

(四)朗读第一行词串。

1.小朋友来到野外观察和采集昆虫,心情怎么样?

2.齐读第一行词语。

五、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1.今天,我们来到大自然中观察和采集昆虫,收获真不小,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能把课文背下来就更棒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一背吧!

4.自由背诵。能背的小朋友站起来背。

六、揭示规律。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蟋、蟀、蜻、蜓、螳、螂。

2.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想一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虫字旁。

4.(课件演示“虫”字的演变过程)古时候的人把蛇叫做长虫,写成这个样子。到了今天,人们就把它写成这个样子。现在的“虫”字指的是“昆虫”。

5.“虫”字怎么写?请举起你们的小手,跟着电脑老师书空。

6.教师范写,指导在田字格写好“虫”字。

7.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七、拓展延伸。课后探究

1.导人。

“虫”字咱们写好了,大家也知道带“虫”字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你还认识哪些带虫字旁的字?

2.学生汇报认识的带有虫字旁的字。

3.其实,昆虫是个大家族,带有“虫”字旁的字还有很多。你们看,在咱们教室周围贴有很多昆虫词卡,请你走出座位,拿一张你喜欢的卡片,认一认这些昆虫,读一读它们的名字。

4.小朋友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昆虫,认识更多的汉字,就请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

总评

本教学设计,一改过去识字教学生硬灌输、死记硬背的特点,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教学方略,切实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能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也精彩。

一、抓住汉字特点。拓展识字空间。培养识字能力

汉学家认为,“根据汉字特点制定的识字教育,对于开发我们民族的智力,是有重大意义的”。本教例设计者牢牢抓住汉字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字理识字方法,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巧学巧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田野、树林、花丛”这行词串,课件的呈现与教学就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田”就是阡陌纵横,“树林”就是许许多多的树长在一起,“花丛”就是许许多多的花簇成一堆,这是依据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展开的教学。让学生观察“蚂蚁”、“蜻蜓”等字,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些字的特点,这是多么有价值的探究,让孩子们终身受益。拿“虫”字篆书和楷书对比,既让孩子们看到汉字的发展演变,又有助于记住字形,更激发其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最后一环节,让学生走出座位,认识其他昆虫,读读他们的名字,这是为了拓展识字空间,进一步掌握识字规律,并丰富学生对昆虫的认识,做到课内外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识字与认识事物、发展语言、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上一篇: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征文800字左右下一篇: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江西省2011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