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2024-10-17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分析(精选11篇)

1.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篇一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

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所上升。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分析

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是美国国家政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美国人罗赛蒂认为,关于美国对外政策进程的性质必须理解两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它是异常复杂和非常政治性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参与因素,包括政府内和政府外的各种因素。

人们通常认为,美国的对外政策形成于政府高层,主要由总统做出决定。似乎总统大权在握,无所不能。然而事实是,在美国的分权体制下,在一个多元政治的国度中,总统并非能够完全独立地作出决定,他的权力受到来自各方的制约。

首先,国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情报;需要对准确、充分的信息情报加以分析。在紧急情况下,要求总统具有应变力,能够在短时间里作出抉择,这也需要以平时信息的积累为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总统常常会感到所掌握的信息不足,需要帮助。这就为一些官僚、专家乃至掌握大量信息的利益集团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创造了条件。

第二,在美国总统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他时时面对来自行政部门内部官僚集团的压力。美国的行政体制使每一位总统都必须面对稳定庞大的行政机构。这些机构中的官员长期任职,对自己长期承担的业务了如指掌。他们有自己的政策观点和政治倾向,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培植了自主性。他们能够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业能力去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甚至可以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阳奉阴违,抵制政府的政策。对这样的强势集团,总统绝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美国总统还必须面对众多的利益集团。美国的利益集团,不仅积极参与美国的国内政治,参与美国国内政策的制定,同时,也从事着国际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它们的政治参与,深刻地影响着总统外交政策的抉择,“影响了国家安全与民主之间紧张关系的演变”。(注: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版,第2页。)

总之,美国总统在对外政策的抉择中面临多重压力,正如托马斯・曼在《制定对外政策》一书中所说:“必须把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冲突看作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它影响着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国内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进程。”曼得出结论:“毫不奇怪,今天的总统在美国对外政策方面不再处于支配地位。”(注: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版,第408页。)

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冷战时期,美国总统所受到的限制还是较多地反映于国内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面对苏联的军事扩张,国家安全问题成为那个时期美国对外政策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安全事务成为国家外交事务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国家在对外政策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整体性和有效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种成分的广泛参与。冷战时期,总统在外交权力的行使上常常能够游刃有余,对外政策过程也主要表现为精英模式。具体表现为:(1)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主要控制在行政部门手中,尤其是由白宫班子、国务院和五角大楼所垄断;(2)总统与国会两党领袖商讨有关对外政策问题,以求得国会对行政部门对外政策的支持;(3)行政部门就外交政策问题与政府外相关利益集团中的精英商讨,集团精英中有的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有的则从总体上关注美国的外交政策;(4)政府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和其他媒体等争取民众对其外交政策的支持。诸种特征表明,在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总统和政府行政部门居于主导地位。国会、利益集团的精英居于附属地位。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系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对外遏制政策的结束,使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一种整体的、战略性的眼光

[1][2][3]

2.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篇二

从本质上看,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全服从于美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整个国家利益。从经济上看, 奥巴马政府的贸易政策首要任务无疑是重新振兴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美国经济, 因此将首先满足国内需求, 而非贸易全球化。从政治上看,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其整体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满足美国整体对外战略的需要。

一、美国目前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

1.国内失业率将会继续上升

失业问题是美国当前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2008年, 美国全年失业人数总计260万, 达到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2008年12月单月美国失业率为7.2%, 创1992年1月以来的新高。一些经济学家因此预言, 美国此轮衰退将是深度和长期的, 或将持续到2010年。

2.财政赤字打破历史纪录

美国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说明, 由于经济衰退造成税收减少, 加上政府实施金融救援计划开支很大, 2009财年前一个季度, 美国政府财政赤字高达4852亿美元, 超过2008财年全年约455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据官方估计, 2009财年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破纪录的1.2万亿美元, 其中还不包括奥巴马计划实施的经济刺激方案所涉及的开支。

目前, 在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 奥巴马政府只能继续维持高额赤字, 大量增加政府开支, 以应对危机。经济恢复之后, 政府才有余力处理巨额赤字, 但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将会动摇人们对美元的信心。

3.面临高额贸易逆差, 尤其是对华贸易逆差

近年来, 以美国经常项目收支逆差为表现形式的全球经济失衡空前严重, 中国则是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之一, 也是美方统计的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1893—1970年间, 美国货物贸易是顺差;其后大部分时间, 美国货物贸易一直是逆差。1971—2006年间, 除1973年、1975年和1997年之外, 其余历年美国货物贸易均为逆差, 且逆差规模增长迅速, 2007年达8193.73亿美元, 2008年为8402亿美元 (美国商务部统计) 。与此同时, 中美贸易差额的地位日益突出。按美方统计, 中国从2000年开始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 2000—2007年对华贸易逆差分别为838亿美元、830亿美元、1031亿美元、1240亿美元、1620亿美元、2016亿美元、2326亿美元和2563亿美元, 2008年为2263亿美元;2006年、2007年和2008年, 美对华贸易逆差分别占同期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27.7%、31.3%和26.9%。

为减少贸易逆差, 奥巴马政府的贸易政策将趋向保护主义。新政府可能修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以利于美国工人就业, 并且奥巴马政府将继续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自然人流动等服务的大量进口。根据目前的形势可以判断, 美国政府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质量检验、产品认证等技术贸易壁垒的频率、范围和规模都将提高, 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4.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华势力上升

当前美国经济亟需从危机中摆脱出来, 并且正赶上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华势力上升, 中国自然成为当前美国挽救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国。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9月11日宣布, 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当日称, 对中国输美轮胎征收的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 第二年为30%, 第三年为25%。这次特保案起诉方是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 劳工团体一直是奥巴马的铁杆支持者, 奥巴马不愿因为坚持自由贸易而得罪劳工团体。另外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上升, 一些政客不断搬弄是非以捞取政治好处, 而在医疗改革等重大问题上, 奥巴马需要这些政客的支持。

轮胎特保案裁定意味着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 这将鼓励更多的美国从业者采取相似的措施, 中美贸易摩擦将加剧。美国一意孤行的行为加剧了世界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根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9年上半年世界各国采取的限制进口措施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8.5%;而2008年相关限制措施较前一年增加了44%。美国不断违背承诺, 以各种借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无疑将给世界自由贸易和多哈回合谈判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国家势必会效仿采取类似措施, 这将延缓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

二、当前美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特点分析

1.新政府重新审视自由贸易协定, 强调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标准

奥巴马竞选期间提出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在贸易方面, 他承诺重新审视和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定、美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等。例如奥巴马修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加入了有关保护劳工和环境的条款;在美国国会就“美哥自由贸易协定”投票前, 奥巴马认为哥伦比亚必须加大力度打击针对贸易工会成员的暴力;他还要求重新谈判美韩自贸协定, 确保韩国向美国开放更多农业和制造业产品市场。可以判断未来美国在谈判新的自由贸易协定时将进一步抬高门槛, 突出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在贸易协定中的重要性, 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奥巴马还有意削弱美国总统享有的贸易促进权, 让国会在选择自由贸易谈判对象上发挥更大作用。贸易促进权又有“贸易快车道”之称, 根据这项授权, 白宫与他国政府达成的贸易协定可以直接提交国会表决, 国会无权修改其中条款。

2.推动国外产业回流到美国国内, 确保美国就业水平

奥巴马承诺上台后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 声称达成多哈回合贸易协定有助于美国贸易出口和就业, 但在另一方面, 他却有意施压国会通过法令, 取消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美国公司所享税务优惠, 促使那些公司把业务回流美国, 以保证国内就业岗位, 该贸易战略实际上是帮助美国企业把工作岗位转移到国内。可以判断, 奥巴马政府的自由贸易政策将延续区域贸易合作优先于多边贸易自由化的理念, 不会寻求短期内就WTO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实质性协议。

3.美国贸易政策倾向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巨额贸易赤字是奥巴马重新审视贸易政策的动力之一。与许多其他国会议员一样, 奥巴马把美国贸易不平衡归因于一些贸易对象国操纵汇率。他担任参议员期间, 支持通过法令, 把汇率操纵定性为贸易补贴, 从而为美国对国外廉价产品征收特别关税寻找借口。奥巴马本人也许支持自由贸易, 但是民主党内的自由派和工会利益代表人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另外奥巴马竞选期间主张重新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取消跨国公司的税务优惠等做法, 再综合当前美国经济的状况, 所有这些都说明奥巴马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将会滑向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历来存在两面性, 即实施的贸易政策与所宣称的贸易政策目标严重脱离。表现为:一方面积极提倡推行世界范围的市场化和自由贸易;而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美国依然没有放弃实行全球市场化和自由贸易, 继续领导世界经济、塑造贸易秩序, 但从目前经济和政治利益出发又不能放弃保护主义, 因此对外贸易政策的双重性, 就成为目前美国政府贸易政策的重要特征。美国贸易政策的双重性倾向在对华贸易政策中表现尤其明显, 这是由当前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

三、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目标与美国整体贸易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具体而言, 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1.双方经贸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两国的经贸关系是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础, 在奥巴马政府任期内必定会继续深化。特别是目前全球面临金融危机, 美国处在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美中两国的合作愈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奥巴马政府非常重视中国问题, 强调中美两国的合作机制对双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奥巴马曾撰文指出, 中国是现有国际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并承认中国崛起的事实和意义, 他认为美国与中国的双边经济关系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经济关系之一, 并希望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因此, 奥巴马政府将在两国现有的合作关系基础上, 与中国政府建立更有效的合作体制, 继续积极开展两国经济事务领导人之间的高层对话。

2.奥巴马政府将更加强烈地要求中国进行汇率改革, 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奥巴马曾在许多不同场合提到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问题, 并指出中国改变现行的汇率政策是美中经济关系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奥巴马认为, 中国对汇率的操控以及国内补贴给了中国不平等的贸易优势, 并且导致美国工作岗位的流失。因此奥巴马政府将会使用一切可行的手段要求中国进行货币政策改革, 同时还可能向国会提出对中国进口商品提高关税的法案, 以抵消中国商品从控制汇率中得到的优惠。中美双方将会发生更多的贸易摩擦, 但由于两国经济不断深化和依赖, 两国不大可能爆发全面的贸易战。

3.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可能继续增多

在美国经济遭受危机时, 贸易保护主义可能继续增长, 因为民主党的基础是工会组织, 他们比较强调贸易均衡和劳工标准, 注重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的问题。因此奥巴马政府将以劳工、环境和产品安全标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来加深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 限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奥巴马指出, 中国的劳动成本由于劳工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而被人为地压低, 一方面使得中国产品价格低廉, 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美国投资者, 使美国的制造业工人失去了工作。因此奥巴马政府将特别关注两国之间的不公平贸易规则问题, 并随时可能以劳工、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质量检验、产品认证等技术贸易壁垒的制裁。

四、我国应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对策

针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新变化, 我国应采取有力措施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1.主动防范以及规避美国贸易壁垒

我国政府要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完善国际技术标准体系, 加强双边和多边交流, 及时调整国内的相关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关注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趋势, 缩小我国劳工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企业应积极应对, 通过创新工艺和升级设备来突破可能面临的技术壁垒, 确立绿色贸易和生产理念, 通过清洁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

2.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市场

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欧盟的风险早已存在,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加大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显得更为紧迫。我们应该加大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 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 拓展出口市场渠道。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 很大程度上被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2个自由贸易区, 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25%。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 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增加贸易渠道, 分散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所带来的风险。

3.加强内外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

美国的经济衰退已经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发展, 因此必须加强世界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美国、欧盟等世界经济大国要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 构建世界或区域性的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对于中国政府来说,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美高层对话机制, 将美国金融危机作为中美战略经济的重要议题, 就利率、汇率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与美国进行沟通与协调, 敦促美国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和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责任。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针对美国对我们的贸易制裁或诉讼, 处理时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在反补贴、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方面, 我国企业经验很少, 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 非政府组织也应该共同参与解决。

参考文献

[1]宋斌文.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2009 (6) .

[2]黄兆银.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制造[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评估美国对华的贸易政策 篇三

今年4月初,伦敦二十国金融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会面,确定了两国未来高层对话的机制,即建立“美中战略和经济对话”,并申明将继续通过高级别的美中商贸联合委员会机制推动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频繁见诸于媒体新闻。当前,中美经贸关系正逢美国国会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华情绪”抬头,中美贸易和金融等问题的争端就进入多发时期。在美国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美国会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关“购买美国货”条款和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多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及对中国产油井管与轮胎等的诉讼,不仅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而且给摩擦不断的中美贸易关系带来新的负面影响。当前美对华贸易政策既有对华贸易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其他多方面的现实原因。在中美关系的是是非非中,经济和贸易上的分歧与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美国新一届政府能否从全局的高度解决中美经济和贸易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调整对华贸易政策备受关注。

当前美对华贸易政策动向

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始终复杂多变,一方面是频繁举行的、级别又不断生格的经贸战略对话,中美经贸关系在博弈中似乎有着很强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另一方面是中美经贸摩擦有增无减,接连不断的各类贸易争端案将中国推向贸易争端的风口浪尖上。今年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贸易摩擦的巨大压力,成为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国。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中国面对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案多达58起,所涉金额愈80亿美元,由此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美,欧主动启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最多“应诉国”。其中,今年以来,从轮胎特保案到其他贸易争端案,中国需要应对美国各种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已然应接不暇,中美经济、贸易和金融等问题的争端进入高发期。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和金融需要从危机中摆脱出来,以及正逢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华情绪”抬头的情况下,中国自然成为当前美国挽救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首当其冲的受害国,给摩擦不断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负面影响。

今年1月底,在各种质疑声中奥巴马政府提交给美国国会并得到国会批准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与“购买美国货”有关的第1640条款,从表面上看该条款在措辞上似乎美国仍在履行国际协定的承诺,但其内容和性质却充分表明了当前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抬头,同时也带有对中国等其他10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歧视性贸易政策,是不折不扣的带有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的条款,对未来中美贸易关系有着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美国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与“购买美国货”有关的第1640条款的表述是在“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的承诺”的前提下,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必须使用“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根据该条款的表述内容,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加拿大,墨西哥享有”豁免权”;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欧盟、日本、韩国、香港等少数世贸组织成员享受“优待”,但中国等其他10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被排除在外。由此可见,所谓“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的承诺”,仅限于极少数国家,而大多数世贸组织成员却成为与“购买美国货”有关的第1640条款的“牺牲品”,不能享有所谓“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的承诺”的权益。4月29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油井管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同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产轮胎启动特保调查,涉及金额约47亿美元。从2009年初的“购买美国货”到对中国产油井管和轮胎的诉讼,凸显了金融危机之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势和当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倾向。

美对华经贸政策的连续性与现实

从美对华经贸政策变化的连续性看,自中美两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恢复经济贸易关系以来,美对华贸易政策发生过多次变化,贸易纷争似乎成了中美关系中永无休止的话题和挥之不去的阴影。中美建立贸易关系初期,美对华贸易政策主要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为主,扩大美对华纺织品的配额范围,同时对其他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等限制措施也不断增加。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美国在加大对中国产品进口限制的同时,要求中国开放国内市场成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不仅强调要求中国扩大市场准入范围,而且要求中国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并将这些内容纳入了中国的“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中国入世后,美国在中国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开放方面,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责难不断升级,声称在中国执行双边知识产权协议中一旦发现问题,美国将直接对中国采取贸易制裁措施。近来,双边贸易摩擦又延伸到新的领域,美国又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上纠缠不休,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又成为美政策变化新的内容。自1979年7月中美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议》到2001年底中国入世以来,贸易摩擦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为表面化的领域,在贸易问题上美国频频发难,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美贸易的有关贸易法案和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以及出台的对华贸易政策评估报告都体现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延续性。此次“购买美国货”的出台和对“中国制造”的歧视,依然是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延续。

正值美国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和经济严重衰退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的第一要务是,一方面要全力以赴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一方面要处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后的烂摊子以及伊朗和朝鲜核问题、恐怖主义威胁等。这无疑使奥巴马新政府面临着内外事务的多重考验和对外政策的艰难选择,而对华政策特别是对华贸易政策的选择则是奥巴马政府注定不可回避问题。

尽管美国新一届政府对华贸易政策还未全面出台,但与生俱来就带有传统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民主党控制了国会参众两院。受当前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化情绪抬头的影响,美国国会中一些带有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华情绪色彩的人,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启动能否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表示质疑,战略经济对话取得的成果仍然没有能够充分满足美国国会一部分人的高期望值,对中国指责和抱怨的“反华情绪”在美国国内仍存在着一定的“市场”。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关系复杂性、敏感性日益突

出,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从美国国会里不断刮出来一股股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之风,导致近期中美贸易关系进一步紧张,甚至贸易战随时有一触即发的可能。近年来美国国会涉华经贸议案不断增多,提出了多项涉华经贸议案,进一步扩大了对华出口管制商品范围,炒作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美国国内媒体也是铺天盖地。观察美对华贸易政策,从表像看,中美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都与中美贸易失衡有关:但也不难看出,其中也搀杂了带有歧视性和政治上的色彩,政治化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冲击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中国威胁论”论调也在升温,甚至就所谓“人权问题”和“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但在美国国内也有人认为,通过对话解决中美贸易问题依然重要和必要。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会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断强化,以及对华不满情绪有所增强,主张对华贸易采取制裁或加强限制,尽管这些压力不太可能导致美国新一届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有可能导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出现新的调整,给中美贸易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美对外贸易政策的“两重性”

另外,历来美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存在着“两重性”,实际贸易政策与提倡的贸易政策目标严重脱离。表现为,一方面积极提倡推行世界范围的市场化和自由贸易;而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强化保护主义。特别是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环境下,美国在没有放弃推行世界范围的市场化和自由贸易的前提下,继续“塑造世界经济、贸易秩序”依然是美国贸易政策的目标,但从眼前自身利益出发又不情愿放弃保护主义,因此对外贸易政策的“两面性”,就成为当前美国政府贸易政策的重要特征和表现形式。美国贸易政策的“双重性”倾向在对华贸易政策中表现极为突出,这是由当前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美国国内一直存在着争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与美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对美出口一直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而美国对华出口则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的产品威胁不到美国的重要产业,因此中国的贸易并未对美国构成直接的威胁。

4.美国贸易养老保险怎样减税? 篇四

所谓小我私人税收递延型贸易养老保险,是社会公家投保这个保险可以享受必然水平的小我私人税收耽误缴纳优惠,旨在通过税收耽误缴纳的鼓励来筹集养老金。

这一做法在西方国度异常广泛,我国在很洪流平上小心了海外做法,如美国的“401K打算”。记者日前深入美国采访,具体相识了这一做法,可为我国的试点事变提供小心。

美国的贸易养老金打算分为牢靠缴款打算和牢靠收益打算两种,个中牢靠缴款打算是美国今朝最受接待的贸易养老金打算。这一打算下的首要养老金范例又包罗“401K”和“小我私人退休账户”(IRA)等,皆回收递延式纳税机制,并将缴款用于成本市场投资,在减轻参加者税务承担的同时,也增进了退休时的收入,是美国人退休养老福利的重要来历。

据相识,该打算始于1978年美国《海内税收法》新增的401条K项条款。按照美国劳工部的最新统计,今朝美国有快要64万份牢靠缴款打算,个中绝大部分是“401K”,包围了至少8800万人群。

该打算的详细操纵方法: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401K账户,员工和企业每月各自向账户存入必然比例的资金。员工自主选择证券组合将这部门资金举办投资,收益计入小我私人账户,员工退休时可以选择差异方法领取这笔资金。

员工每月从人为中拿出的用于存入养老金账户的钱和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钱都是免税的。员工在领取养老金时必要缴税,可是因为退休时的税基镌汰,加上钱的时刻本钱,员工彼时缴纳的税款相对较少。

因为该打算可为参加者减税,为了停止当局税收流失过多,美国对小我私人和企业投入到401K打算的资金划定了上限。,小我私人缴纳额每年不得高出17500美元,企业和小我私人总的缴纳额每年不能高出5美元。

美国信安保险金融团体养老金处事部总监兰斯・舍宁(lance Schoening)汇报新华社记者,这种变相的减税是美国企业和小我私人参加401K等养老打算的重要动力。可是,因为连年来美国联邦当局财务赤字居高不下,当局为了缓解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欲从多方面探求新的税源,于是有呼声提议当局将耽误征缴的税提前征收。但多项观测功效表现,大大都美国人以为养老金打算递延纳税应该继承成为当局施政理念的重要构成部门。

5.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篇五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从美国进口贸易主要是在一些重工业方面,而我过主要出口的都是各种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品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前11个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07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9.6%,增速回落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中国出口总体增速9.7个百分点。(1、新华网北京1月15日电报道周英峰)统计表明,前11个月,中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增长7.9%,增速回落8个百分点。同期,对美出口超过20亿美元的21类大宗商品中,除鞋类、农产品、游戏机、钢材、体育用具及设备、纺织纱线及织物等出口出现小幅提速外,其余11类商品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服装、电话等4类产品出口更是由增转降。美国国内消费低迷影响了中国出口。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经济增长率迅速下滑,第三季度出现0.5%的下降,主要由于美国国内消费出现萎缩。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开支下降3.7%,是近17年来首次出现下滑,美国消费市场的低迷制约了中国出口在美国市场的扩张。并且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进出口贸易中,也有许多漏洞存在。这是我过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以我过从美国进口最多的大豆为例,就可以看出我国在进口贸易上存在着的问题。虽然中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对大豆的市场需求没有减弱迹象,也没有影响到我国在美国采购大豆的热情,作为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中国对美国的采购一直没有减少,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豆进口总量在今年前10个月超过了4300万吨,与去年 同期相比增长20%,而据美国农业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2010年全年的大豆进口量可能达到5400万吨。为什么,国内的大豆消费工厂,都要选择美国的大豆呢?就是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械化生产下的转基因大豆成本相对较低,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我国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国产大豆。据了解,国内多个部委也正在酝酿针对包括大豆在内的部分农产品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目的在于保护国内豆农的利益,保障农副产品的质量,打破海外大豆企业的市场强势地位。

我国与美国相比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立法与监管缺失,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品种、经营范围乃至组织机构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既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也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近日,稀土出口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美国贸易代表处称将根据贸易法301条款,调查中国在环保技术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相关政策,稀土出口情况也属于调查对象(1 中国贸易报 2010年11月14日 第6版)。中国对稀土出口是有管理,但没有限制,配额是重要手段,管控稀土资源是中国的主权,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不违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据悉,我国稀土等资源走私的情况也非常多,稀土走私头偷梁换柱,年六十或达10万吨(2010年10月14日,中国贸易报)目前美国90%以上的稀土上中游产品都是来自中国。

稀土的问题,又一次将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的漏洞显露出来。所以,在实施出口的同时,要打击走私,还要保持一定的出口增长率,但不是随便增长,也是需要有配额的。这就是一种对策。

今年,中美进出口贸易产生的纠纷增多,因为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近期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和出口退税上调对出口的拉动作用有限。在当前出口商品普遍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提高出口退税率虽然能增加部分企业的出口利润,但是总体上扭转出口形势的作

用仍然不够有效,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外商议价提供了新的借口。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深入,直接影响了全球消费者的信心,已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的不足必然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形成长期的压力。加上近期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接连不断,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明显增多。当前,确保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稳定健康发展,对于防范中国出口继续减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还有一种特征,就是技术档次低下,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部分商品都是有科技含量在内的商品。由于在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且国有企业因没有独立的财产而不可能真正承担经营风险或亏损的财产责任,同时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及职工对采用先进技术所形成的企业财产并不拥有所有权,技术并不能通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成有回报的投资因此导致国有企业既没有外在的压力,同时又没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不断地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这一切都从根本上 决定 了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动力及压力,从而自然会导致我国出口品的技术档次低下。所以,为了减少高科技产品从美国的进口,国有企应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6.中国当前对外贸易分析 篇六

摘要: 当前,全球经济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陷入大幅减速的和深入调整,而出口总额占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减产和破产,大量外汇储备也遭受严重损失。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中国来说,必须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具有清醒认识。因此,中国在新阶段、新形势下,须及时正确地对中国外贸发展进行思考和调整。本文立足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就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及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展望和面临的问题。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截至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多。针对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对外贸走势趋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7.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启示 篇七

一、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凭借出口补贴促进出口、关税限制进口等政策手段, 扶持本国战略部门, 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从而在这样的贸易干预中把利润从外国转移到本国企业使本国获利的一种“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体现在“管理国际贸易的理论”上,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 扩大出口是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 不断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贸易政策和战略

1993年9月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 以推动美国经济从内需主导型向外需主导型的转变。为美国企业扩展国际市场, 加强其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采取的措施包括开发“新兴大市场”, 减少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的出口管制, 提供贸易融资, 提供贸易咨询等, 将出口的重点集中于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信息、生物工程及服务业等产业。

(二) 积极开发和应用高新科技, 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定“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和“全球信息基础计划”, 以保持美国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1997年2月, 克林顿政府又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 进一步把信息产业作为垄断世界市场的根本措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革命性地改变了美国企业经营方式, 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提高了其综合国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 积极利用政府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为其扩展国际市场

克林顿贸易政策重点是减少其贸易伙伴的关税壁垒, 为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出口打开市场。其充分利用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多边贸易体制。克林顿政府所强调的国际经济政策是:“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从长期看比贸易保护和孤立主义是更好的提高工资和生活水平的途径。”同时, 其政府通过自身控制的国际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 迫使一些国家开放市场, 强调“美国将继续向外的国际主义政策承担义务, 而国际主义政策也要求受危机影响的国家保持自己的市场继续开放。”

二、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效

1993年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来, 美国虽然推动了其外贸的发展, 带动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 经济快速增长并增加了就业, 扭转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进程,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在美、欧、日三极力量对比中的地位, 提升其经济竞争力。但是, 也带来了本国净福利损失, 恶化了贸易条件。

(一) 贸易出口总量不断增长, 世界市场的占有率逐年下降

在过去两个政府的16年里, 美国国际贸易取得了快速增长。1993-2000年克林顿政府期间贸易出口额由6428.63亿美元大幅度增加至10705.97亿美元, 增幅高达66.5%, 随后放缓, 然后大幅增长到2008年的18357.85亿美元。美国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 从1993年的9.7%上升到1997年的11.3%, 随后下降至2003年的9.3%, 又逐年回升, 2008年已达12.8%。与世界出口相比, 其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从1993年13.5%下降至2008年8.8%。1994-2008年美国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4%, 与全球年平均10.6%的出口额增长率相差3.2个百分点。

(二)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商品贸易逆差日益扩大

两届政府都大力出台了各项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出口战略》主要针对战略性产业, 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布什政府延续前政府的措施, 并强调要进行技术革新, 强调新环保能源开发。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美国取得迅猛发展, 美国在电信、半导体、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恢复了劳动生产率的领先地位, 创造了所谓“新经济”神话。美国总统办公厅科技政策办公室公布了第3个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 报告表明, 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为高科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同时, 新技术的开发与技术竞争地位的改善, 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技术贸易大国。1993年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为4871亿美元, 到2000年已突破10000亿美元, 随后回落, 到2007年再度突破10000亿美元。总产值占GDP的比例从1993年的7.3%, 提高到2000年的10.2%, 截至2007年的7.9%, 年平均水平为8.4%。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通过技术溢出效应, 对其他相关产业辐射并扩散技术和管理诀窍, 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协调发展, 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和就业的增长。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商品与服务贸易也快速增长, 服务贸易额基本维持, 近两年增幅较大;商品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虽然前期基本保持, 但2000年开始逆差较大。因此, 贸易总量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长期逆差, 主要是商品贸易的逆差, 1993年的贸易赤字为703.11亿美元, 后逐年递增, 2006年贸易赤字为7532.83亿美元, 近两年赤字有所回落。

(三) 经济持续增长, 经常项目赤字逐年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重新获得了在未来工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对外贸易的强力推动下,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1993-2008年, 美国GDP增长了55.4%, 年均增长2.97%, 大幅超过主流经济学家公认的2%的年增长速度。克林顿政府时期, 增长了30.3%, 年均增长3.71%, 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的3.40%;布什政府时期, 增长了18.34%, 年均增长2.23%, 但是比世界同期低了1.73个百分点。美国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发达国家和日本 (见表1) 。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整理

随着GDP的增长率的提高或放缓,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美国经常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见图1) , 赤字占GDP的比值走势与经常项目走势相似。1993-2008年, 赤字占GDP的比重从1.3%上升到4.7%, 年平均比重为3.6%。

(四) 就业市场状况良好, 净福利损失严重

《国家出口战略》提出了一条公式:出口=就业。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00年出口部门将支撑近1600万个就业机会, 其就业回报率将比平均水平高出30%。截至2007年, 美国总体就业人数为14605万人, 新增就业人数为2579万人。1993-2007年, 平均每年新增183.7万个就业岗位。2000年, 失业率冲破普遍认可的6%的正常界限, 回落到4%以下。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整理 (单位:亿美元)

波特国际竞争优势都包含了共同点:重视一国 (地区) 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长期盈利能力;竞争力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和实际国民收入的提高。然而,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需要美国支付昂贵的费用, 通过对某行业的补贴使一些人受益, 是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再分配, 它是以牺牲其他行业的利益为代价的, 而且深受其害的是使用其产品的国内消费者, 当消费者福利的损失超过生产者利益的增进, 国家净福利恶化。例如,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美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进行系统研究, 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CGE) 测算出1991年美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给本国经济造成的损失达15.9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0.03%。伽拉维 (Gallaway, Blonigen&Flynn, 1999) 等运用相同方法再次考察美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总体福利效应, 发现1993年名义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给美国造成的福利损失达2.09亿美元, 但考虑到许多出口商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成功地在行政复审中降低了倾销幅度, 减少缴纳反倾销税, 从而将美国政府的税收收入转化为出口企业的收入, 反倾销反补贴每年给美国造成的福利损失在20-40亿美元。通过分析表明, 反倾销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政策措施, 一个合理的解释即特定利益集团的作用。

(五) 恶化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 加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促进国内的出口, 还深及诸多贸易伙伴的进口。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冲击下, 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 利润越来越低, 比如技术壁垒的冲击。一方面, 设置许多进口手续, 并产生相关费用, 导致贸易伙伴进口美国成本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 成本上升, 竞争力下降, 经营效益降低, 使企业贸易收益降低, 贸易条件恶化。例如, 2005年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实施的特保措施, 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达到了高峰。尽管通过反复磋商谈判, 最终中国采取主动配额暂时平息了这场争端, 但在配额时代结束的第一年, 中国纺织品出口未能充分享受到纺织品自由贸易释放的市场空间, 却仍要受主动配额的约束。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 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不利于中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向增强, 破坏贸易自由化秩序。例如, 战略性贸易政策大量使用R&D补贴、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生产补贴以及低价外销或进行外汇倾销等政策工具, 势必引起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应, 并加强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将把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推向更高的水平, 加剧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 恶化国际贸易环境。比如, 近年来欧盟诉美国《外销公司法》案, 就是美国贸易伙伴对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强烈反应。

三、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取得经济增长及就业增加等成就, 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当时美国处于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信息完备, 政府能高效地进行独立决策, 经济实力雄厚, 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干预。科技虽然稍微落后于欧洲, 但相对于世界水平仍然是处于发达地位。它保护的行业具有规模经济, 而且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扩张。这些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不可能具有的。然而,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有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 发达国家有资本和技术丰富的比较优势。目前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 如果再运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制定贸易政策, 将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更加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提升经济地位。因此, 中国在制定贸易政策, 改善贸易现状时应韬光养晦, 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 遵守WTO规则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不恰当实施会遭到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加剧贸易摩擦, 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不友好。根据博弈论的研究成果, 如果有两个国家对相同的战略性产业实行对等的扶植政策, 必然会引发过度竞争, 导致“囚徒困境”的出现, 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就无法有效地推行。所以, 中国应在WTO的原则框架内, 在不断开放市场的同时, 加强外交与谈判, 促使他国取消对华不平等待遇, 减少贸易摩擦, 开放市场, 放开对华出口限制。建全外贸预警机制, 及时预料别国贸易政策的变化,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全球化进程。

(二) 优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尽快扭转中国R&D经费占GDP比例过低的局面,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 鼓励企业多出口高技术含量的和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培育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 实现更多的规模经济, 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处于有利的位置, 利用国际贸易推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 提倡环保, 节约能源。提供财力支持科研项目, 开发新产品, 促进出口, 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三) 优化外贸环境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必须提高决策效率, 提倡科学公平决策, 摆脱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政府应与各行业协会紧密结合, 建立行业信息网络, 及时搜集和发布国内外同类行业信息, 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提高政府对出口的服务职能, 简化现有的出口手续。联合各大银行, 对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四) 灵活运用政策

金融危机下, 中国产品和企业面临“走出去”的严重困难。产品不能销售就转内销,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企业利润下降, 失业人数增加。因此, 要灵活运用配额、进口许可证、政府采购和技术壁垒等非关税措施合理保护国内产业, 制止外国企业在中国的不合理行为。继续运用出口退税等关税措施鼓励企业和支持产品走出去。

(五) 发展服务贸易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对促进一国国内服务产业面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有着重大作用。中国目前服务贸易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已经凸显。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 把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设为战略性服务贸易产业, 给予保护政策和资金支持。优先发展国内的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行业, 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 增加贸易附加值。

摘要: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自1993年实施以来, 经历了克林顿和布什政府。伦敦《经济学家》称克林顿时期为“有史以来最长久的经济扩张”。这期间美国贸易出口总额大幅度上升、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就业市场良好、国际经济竞争力提高等, 这些发展都离不开两届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中国国际贸易却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口大幅度萎缩, 面临严峻社会形势。文章通过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效,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得出关于完善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管理国际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启示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何传添.地缘经济学与美国的贸易政策[J].国际经贸探索, 2001 (2) .

[2]、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M].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1.

[3]、戴军.战略性贸易政策与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复兴与再造[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4]、孙文远.全球视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

[5]、沈铭辉.美国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8.试析19世纪初美国的对外政策 篇八

关键词: 门罗主义 美国 外交政策 欧洲 拉丁美洲

一、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对外政策的产生

19世纪初,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其资本主义国家性质而言,这一时期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资本主义,避免在拉丁美洲与其他欧洲强国发生利益冲突。门罗总统在国会咨文中提到的有关对欧洲与拉美地区的政策的基本思想总结概括为“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颁布的具有投机性质的外交声明,其最大作用就是充分营造有利于美国自身发展新型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环境的一种重要工具。

(一)“门罗主义”产生的国际因素

“门罗主义”的提出是和当时美国所处国际环境分不开的。首先,拉美地区国内不断爆发革命,并开始威胁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西班牙皇室决不愿意牺牲自身在拉美地区的巨大利益。但是,出于自身国家实力的限制,要想巩固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中的巨大利益就必须依靠“神圣同盟”的力量。而在欧洲,“神圣同盟”建立的根本宗旨是维护盟国的“正统统治”及神圣同盟国在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1820年,在“特洛波议定书”中指出:“由于其国内的政治革命成功推翻了国家政府的那些地区是不允许被接纳进入同盟之中的,并且同盟国有权对其进行武力干涉。”[1]盟国虽然有意进行武装干涉,但是由于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又没有清晰的体制限制,使得盟国内部很难达成一致。同时,由于英国遵循“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对“神圣同盟”在拉美地区的干涉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对。这样给美国“门罗主义”的提出在客观上奠定了基础,使美国在自身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敢于提出反对政策。

(二)“门罗主义”产生的国内因素

“门罗主义”的产生不仅受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国内政治变化也是重要因素。首先,“门罗主义”政策是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外交传统的一种体。“孤立主义”是美国自建国后制定外交政策时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目的是由于美国自身在建国初期力量相对薄弱,避免卷入欧洲政治纷争,但又为维护美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利益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从美国独立到“门罗宣言”政策的出台,这种政策有效维护了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利益,同时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创造了一定条件。其次,“门罗宣言”在这一时期的提出与美国国情有关。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美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美国更是维护了领土完整。此外,这一时期美国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大批欧洲国家的科技成果开始输入美国。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正在显现。其相对先进的民主共和国体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这一时期“门罗宣言”的提出其实是美国经济实力崛起和民族扩张意识的外在体现。

二、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对外政策的两重性

19世纪初,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正是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是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美国外交战略中带有明显的两重性色彩。

(一)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美国对外战略的两重性

孤立主义是美国建国初期一直奉行的对外战略,在1796年的“华盛顿告别演说”中提到:“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优先发展与别国的商务关系,避免与别国进行政治领域的商谈。美国与别国的商务约定将会坚定履行,但是对于欧洲经常发生的争执与我们毫无关系,美国将避免卷入欧洲事务,不与其发生敌对冲突或结盟政策,否则将对美国国家利益造成损害。”[2]在这种外交传统的影响下美国提出的“门罗主义”基本秉承了这一原则,“门罗宣言”中提出了美国要尽量避免与欧洲国家的冲突,同时避免卷入欧洲国家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中,置身于冲突之外坚决实行“不干涉原则”,最大限度地给美国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扩张野心。当然,“门罗主义”中的孤立原则并不是与国际社会的绝对分割,而是相对孤立。在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总是具有其相对性,因为它包含的范围只限制于政治与外交领域,并且在政治与外交领域也是有所选择的。而在经济领域,美国不但没有宣扬“孤立主义”反而奉行积极政策,与外界密切联系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因此,从深层次来看,美国的“门罗主义”不仅仅是消极的孤立主义的战略,还包含更积极的战略扩张与进攻因素[3]。

美国建国后一方面奉行“孤立主义”,另一方面积极奉行扩张主义,这两者都明显地体现在1823年美国发布的“门罗宣言”之中。“门罗宣言”的提出正是美国经历大陆扩张的高潮时期,并且伴随着美国迅速的海外扩张。在《巴黎和约》签订后,《合约》规定“要给予美国十三州以外的大部分领土,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河流域”。这将是美国进行领土扩张的开始[4]。此外,美国总统杰斐逊提出的“自由帝国”的主张充分暴露出美国的扩张野心。总统杰斐逊提出要把美联邦的领土继续扩大,向南要扩大到佛罗里达直至墨西哥与古巴,向北要扩大至加拿大,美国要实行广泛的共和与自治……[5]与此同时,美国进一步提出“门罗宣言”,更进一步表明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野心。美国凭借自身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提出了“美洲体系”的原则,这是在“不干涉原则”和“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美国试图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并注重强调美洲与欧洲的差异,其实质就是为美国排挤欧洲势力,加快对拉美地区的扩张与控制步伐。初步显示了美国试图独霸拉美的战略野心。

(二)进步性与侵略性:美国对外战略的两重性

“门罗宣言”的提出不仅具有扩张性和孤立性,还具有相对进步性。美国“门罗宣言”的提出在客观上有利于维护拉美地区部分国家的民族独立,反对“神圣同盟”的殖民统治和武装干涉,具有一定的防卫性和进步性。“门罗宣言”特别反对欧洲国家把欧洲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态强加于美洲大陆。美国认为欧洲国家把他们的意识形态扩展到拉美西半球就是对美国及拉美国家的危害,并且美国认为根据公正原则对已经宣布独立的拉美国家应该给予承认,任何形式的控制和干涉都将视为对美国态度的不友好表现[6]。从这一方面来看,美国在立场问题上是坚定的,坚决反对欧洲“神圣同盟”国家对拉美地区的殖民干预。同时,美国又坚决维护自身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反对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并且支持拉美国家建立独立的民主共和体制。美国“门罗宣言”中的某些精神体现了早期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进步性、反干涉性和资本主义性质。

19世纪初期,美国出于对自身实力和国际形象的考虑,在坚定反对同盟国对拉美地区的武力干涉时,自身没有过多干涉拉美地区的民族革命,奉行“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的原则无论出于何种考量,从客观上说都对拉美地区摆脱殖民统治有益的。这一时期,美国的这种进步性带有明显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色彩,对传统欧洲封建君主专制来说,其包含的积极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19世纪初期对外战略存在侵略性一面。在美国建国后到19世纪初,美国对拉丁美洲一直怀有侵略野心,并在不同场合公开发表过各种侵略性言辞。因此,有学者认为“门罗宣言”是美国侵略和奴役拉丁美洲的工具和开始。毋庸讳言,美国早期的确出现了不少具有侵略性的言论主张,如对美国政策有较大影响性的汉密尔顿就曾企图建立起一个以美国为领导的“美洲体系”。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宣称:“美国人民要像鸟儿出巢一样,从我们国家向整个南北美洲移民。”[7]同时,他在给门罗总统的信中也曾承认,美国试图控制古巴和佛罗里达。因为这将使美国掌握更多海域和地峡,并且将使美国政府在政治上的野心得到满足[8]。富兰克林曾公然声称美国要吞并魁北克、百慕大和巴哈马群岛,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甚至就连“门罗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亚当斯也毫不例外地发表过类似言论。由此看来,美国19世纪初期的对外政策中隐藏侵略性一面。正是由于美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才使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充满矛盾性和复杂性。

三、结语

19世纪初,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不仅对美国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拉美地区及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不仅继承美国一贯的“孤立主义”对外政策,而且为美国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同时,既为美国避免与欧洲国家发生正面冲突又实现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势力扩张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以后美国跻身世界性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影响以后的世界格局。

“门罗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又一次向世界进行的宣誓,是有其深刻时代背景的,在面临欧洲神圣同盟的武力威胁和英国积极干预的前提下,出于对自身实力的综合考量而做出的选择注定存在矛盾性和复杂性。既体现了美国当时的孤立性质和扩张性质又体现了其一定的进步性和侵略性。这正是19世纪初期美国执行的对外政策,实质是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积极扩展海外市场,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使欧洲列强默认当时开始趋于形成的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体系[9]。美国这一时期的对外战略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是美国外交史上继“华盛顿告别演说”后的又一次革命性产物,为未来美国政治走向奠定基础,指导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

参考文献:

[1]米查斯.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109/Class108/200901/20090114203312_66823.html.“华盛顿告别演说”.

[3]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J].世界历史,1981,(6).

[4][5]李庆余.美国外交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6]谢德峰.一七六五——一九一七年的美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7]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德]铂金斯.门罗主义1823——1826[M].波士顿:1963

9.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案例分析 篇九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进一步全球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利益不一致所到时的贸易摩擦也从未间断。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贸易额的增大,使得我国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峰期。伴随着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亮点,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这已经是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保证中国外贸出口的持续发展,必须在深入研究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一案例

10.巴基斯坦对外贸易情况分析及展望 篇十

2010-01-12 20:26文章来源: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

受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巴基斯坦2008-09财年对外贸易陷入2001年“9·11”事件以来最困难的境地。展望2009-10财年,巴外贸环境虽显现改善迹象,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一、2008-09财年巴外贸情况分析

2008-09财年(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再加上巴政局动荡和安全形势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巴外贸发展的内外环境急剧恶化。尽管巴政府采取一些救助措施,但效果不彰,进出口仍然全面下滑。主要特点如下:

(一)进出口双双下滑,占全球贸易总额比重持续下降

2008-09财年,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525.1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176.9亿美元,下降7.2%,远低于221亿美元的原定目标和192亿美元的调整目标;受本国需求和工业生产低迷以及石油和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等因素影响,进口348.2亿美元,下降12.9%。巴外贸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自2001-02财年(因9·11事件和印巴局势紧张)以来首次出现全面下滑。因进口降幅超过出口降幅,贸易逆差下降18.1%,至171.3亿美元,为2002-03财年以来首次减少。另据WTO统计,巴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已从1999年的0.21%降至2009年的0.13%。

图表一:2001-09年巴对外贸易情况对比图

注:本文图表均根据巴基斯坦联邦统计局数据整理。

(二)中期触底小幅反弹,降幅收窄仍有起伏

2008-09财年,巴对外贸易总体呈现“正增长-负增长-触底-降幅收窄”的轨迹。2008年11月,巴出口和进口双双陷入负增长,此后分别于2009年3月和2月触底,降幅分别高达25.9%和42%,随后降幅缓慢收窄,但仍有所起伏,且增长乏力。进口下滑态势明显大于出口,最大进口降幅比出口降幅高出16个百分点。

图表二:2008-09财年巴外贸月度进出口增长情况

(三)传统产品出口表现欠佳,非传统产品出口逆势增长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需求萎缩。2008-09财年,纺织品、皮革、体育用品、手术器械、毯子等巴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均明显下滑。其中,皮革及其制品和毯子降幅最大,出口额分别仅为8.4亿美元和1.5亿美元,分别下降24.5%和32.9%;而纺织品、体育用品(足球、手套等)和手术器械出口额分别为95.6亿美元、2.7亿美元和2.5亿美元,分别下降9.5%、9.6%和4.1%。

但是,水泥、珠宝、机电产品、水果和大米等非传统优势产品表现不俗,出口均逆势增长,增幅分别为38.3%、35.2%、26.1%、11.1%和8.2%。

图表三:2008-09财年巴基斯坦主要出口商品统计

(四)大部分产品进口额出现萎缩,但大宗商品进口量变化不大

2008-09财年,除金属类产品外,其它各类产品进口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降幅最大的是交通工具类产品,高达41%,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进口下降31%,飞机船舶下降55%;降幅最小的是食品类产品,降幅仅为1.8%。此外,纺织品、化学品和机电产品等进口均出现不同程度萎缩。由于黄金进口激增50%和钢铁进口增长6%,推动金属类产品进口微增1.8%。

虽然巴大宗商品进口额大幅下滑,但进口量变化不大,其中石油(含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额下降17%,但进口量仅下降0.7%;棕榈油进口额下降14%,而进口量增长0.6%;钢铁进口额增长5.6%,进口量则下降6.9%等。不过,受加工贸易出口下滑影响,塑料和原棉等进口额和进口量均出现大幅下滑。

图表四:2008-09财年巴基斯坦主要进口商品统计

(五)对发达国家出口下滑明显,对周边国家出口继续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消费和进口需求明显减弱。受此影响,巴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均呈现下滑趋势,且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降幅明显高于总体出口降幅。其中对西班牙出口下降25.2%,对意大利下降19.8%,对法国下降13.8%,对英国下降14.9%,对美国下降9.8%,对德国下降9.6%。

不过,巴对周边发展中国家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其中对伊朗增长82.9%,对印度增长22.9%,对阿富汗增长22%,对沙特增长19.5%,对孟加拉增长12.3%,对中国增长2.1%。

表三:2008-09财年巴基斯坦进出口贸易伙伴情况

二、2009-10财年巴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009-10财年(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巴外贸发展既面临一些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面临诸多国内外不利因素,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一)积极因素

1、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外部环境总体趋于好转。从目前情况看,全球经济危机已触底,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显现复苏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均将恢复正增长。因此,各国需求料将逐步回暖,巴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趋于好转。

2、传统出口产品优势犹在,非传统出口产品前景较好。由于巴纺织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价格较低,且长期以来已在欧美市场占有比较稳定的份额,预计巴纺织品仍是拳头出口产品。而且,随着外需回升和国外相关工业生产转暖,巴纺织、皮革、化工等原材料(占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的出口有望恢复较快增长势头。此外,随着近年来巴在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方面所做的努力,皮革及制品、手术器械、体育用品以及大米、水果等非纺织类产品出口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3、与新兴市场贸易规模偏小,发展空间较大。长期以来,巴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一半,仅对美国出口就占19%,而与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对偏小,尽管近年来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巴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但在贸易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不高,发展空间很大。虽然巴对周边国家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到30%,但仍有一定空间,尤其是

对阿联酋、沙特、印度等国出口,预计会有较大增长。

(二)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难以大幅回升。目前,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增长难有明显起色,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复苏之路艰难曲折。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2、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巴出口面临压力更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则纷纷出台措施鼓励和扩大出口,力图通过推动出口来拉动经济复苏,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和降价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巴在纺织品等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削弱企业发展后劲。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上扬,企业经营风险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将有所回升,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巴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一旦世界经济复苏遇到挫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美元也可能发生波动,这将加大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

4、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进口难有较大回升。首先,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率攀升,消费需求不会发生明显反弹;其次,大部分外国贷款和援助资金未能如期、如数到位,巴政府不得不大幅压缩公共开支,大批项目被迫暂停或下马,对机电产品、钢铁等产品的需求将继续萎缩;再次,巴投资环境恶化,外国投资者对巴投资十分谨慎,外资流入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最后,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恐减少对棉花、化纤、初级塑料、橡胶等加工贸易产品的原材料进口。

5、本国不利因素较多,严重制约外贸发展。巴目前安全形势堪忧,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对外贸易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能源供应严重短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税收体制不尽合理,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规模效益较差,出口产品品种单

一、市场过于集中、缺少高附加值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外商对生产和出口行业投资下降等。

巴商务部在《2009-12年贸易政策框架》中提出2009-10财年的出口目标为增长6%至188.6亿美元,同时提出力争到2012年,使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由目前的1.5%提高到5%,棉纺织类产品的出口附加值提高50%,区域内贸易比例由现在的17%上升至25%。

综合分析,2009-10财年,巴外贸发展不容乐观,要实现上述目标仍有较大困难。出口虽会有所反弹,但外需回升缓慢,本国经济增长乏力,可能导致出口增长动力不足,预计在起伏不定中前行,出口额将与2008-09财年持平或实现小幅上升。受本国需求和工业生产低迷的影响,2009-10财年,巴进口将延续上财年大幅下滑的趋势,个别月份可能会有剧烈反弹,但难改总体形势。因此,贸易逆差也将继续回落。

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参处

11.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 美国 对华贸易政策WTO最惠国待遇

中图分类号:F171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8)1-0032-10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与美国的经贸关系无疑是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但也是最动荡、最难以把握的双边关系。自1979年正式建交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快速成长。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2627亿美元,中美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这种成长却伴随着无数的坎坷和波折,特别是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始终动荡不定,严重干扰了两国经贸交往的正常发展。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波动反映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内因始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贸易政策作为一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或政治目标,而正是政策目标的变化决定了政策的方向和形式。

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对建交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迁过程的回顾,剖析这种变化背后的根本动因,即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优先目标或重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位。而正是美国政府对这些动机或目标的优先次序在过去20多年中不断的调整,才导致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取向,进而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战略与安全合作:冷战时期

(1979-1989年)的主旋律

1978年12月,卡特总统在宣布中美建交的演讲中称:“美中关系正常化只有一个目的:促进和平。”这个声明清楚地显示出,美国政府恢复两国外交关系的首要目标就是国家安全,就是借助中国的力量形成对当时咄咄逼人的苏联威胁的牵制,而中国的目的同样如此。当然,一个正常的外交关系不可能没有贸易往来,1980年中国成为第三个被美国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共产党国家。但贸易政策的作用仍然是外交性的,当时还是副国务卿的沃伦·克里斯托弗宣称贸易政策只是“一个文明教化和重要的外交政策工具”。1979年,中国的进口总额仅为156亿美元,从美国的进口只有18亿美元,占美国总出口的1%,经济利益并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之内。同样,人权也不是一个需要关心的问题。著名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也就是1989年后被用来威胁中止中国MFN的法律依据)的提出者参议员亨利·杰克逊,一位著名的反共人士,当时却强烈支持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因为他也认为这样最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也就没有人会提出要拒绝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

事实上,美国商业界对中国的“10亿客户”充满期待,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开始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商业环境远未达到美国企业的期望。许多到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开始抱怨中国市场的封闭以及合同观念的淡漠,但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把这当作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中国能够启动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上已经开始向西方和美国靠拢,这已经是一个意外之喜了,他们最初的没想只是把中国当作一个安全上的盟友。McGregor描述了这一情形:“当里根的新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在1983年2月访问北京时,美国企业的代表纷纷向其表达对中国政府的不满。有一位愤怒的商人指出日本和欧洲的政府对他们的要求的响应要比中国政府强得多。‘那你为什么不干脆去日本或西欧呢?’舒尔茨打断他说。”因为在他看来,中国市场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他根本不想因为美国公司的抱怨而去破坏双方正在蜜月期的战略安全合作。同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未引起大的反弹。到1989年,中国对美出口130亿美元,占美国总进口的2.6%,贸易顺差71亿美元。部分美国公司开始利用美国贸易法中的工具,应对中国的进口。1984年中国加入《多种纤维协定》,正是为解决两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上的摩擦。1980年,美国对中国提出了第一次反倾销调查。但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仍然小多,共有17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仅占这一时期美国反倾销调查总数(451起)的3.7%。

在两国政治关系良好而经济利益冲突不显著的情况下,1986年中国提出恢复GATF缔约方地位的要求得到了美国的热情支持。虽然当时中国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离市场经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中国的贸易体制也仍然是高度计划性和保护性的,但美国当时对中国的要求仅仅是希望中国保持其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在1988年美国起草的议定书草案对中国的5项要求中,没有一项涉及关税减让、配额取消、服务贸易或知识产权,而当时GATF“乌拉圭回合”谈判已经把这些问题作为重要谈判议题。当1989年5月第五轮中美双边谈判结束后,人们普遍相信中国将在布什总统的快轨道授权期前(即一年内)加入GATF。

总之,由于美国的“冷战思维”,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完全服从于其外交政策,或者说是其对华外交政策的一个部分,从而使最初的中美贸易关系得到良好的发展。

人权与最惠国待遇之争:

1990-1993年

1.布什总统任期:中国战略地位的下降和美国对华政策的争论

中美关系的黄金岁月在1989年戛然而止。“六四”风波使中国在美国眼中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也引起美国国内对中美关系的激烈争论。中国政府维护稳定的行动被许多美国国会议员解读为镇压民主和人权,布什政府也在随后对中国采取了多项制裁行动。这一事件对双方来说都足一个意外,而其影响本来也是短期的。布什政府很快开始尝试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而国会和美国民众对布什政府的强硬姿态也感到基本满意,并不希望彻底打乱两国之问的战略合作。事实上,尽管“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是后来最惠国待遇之争的主要依据,但即使没有这一法律,美国仍然随时可以撤销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 “六四”风波之后,参议员Moynihan,Cranston和DeConcini就分别提出了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提案。然而大多数国会议员并不主张采取这样激烈的行动,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根本没有对这些提案采取任何行动。中国的人权并不是美国的政治家关心的重要问题。

然而世界政治格局随后发生的一些出人意料的重大变化,改变了整个的政治气候,特别是大大削弱了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1989

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1990年10月德国统一,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冷战终结,这些事件在短短两三年内相继发生。美国瞬间获得了一场延续数十年的战争的胜利,苏联的安全威胁也不复存在。正如前文指出,中国在当时对美国的价值仅系于对抗苏联,而“六四”风波以及冷战的结束,不仅使中国彻底失去了这一战略价值,也使中国成为唯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国从朋友到对手的巨大转变,以及冷战的完胜,也使大多数的美国政治家和民众相信,对中国不必再采取温和的态度,应更强硬、更体现美国的价值观,而不是过去实用主义的外交策略。Willkie指出:“西方自由民主理念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胜利使美国人相信:美国有能力也有道德权威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造整个世界。”

幸运的是,布什总统是当时少数几个仍然坚持“冷战思维”的人,他还试图把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从对抗苏联提升到更宽广的层面,他凭借自己的个人经验相信中国因其地域、人口、位置和潜力而注定将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因此美国不应该采取取消最惠国待遇这样鲁莽和极具破坏性的措施来表达美国对人权的关注。1990年11月29日,中国的这种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在联合国第678号决议(即授权对萨达姆政权采取军事行动的决议)的表决中,中国投了弃权票。而之前的5月24日,众议院以384对40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4939号议案,要求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附加条件。但在该议案被提交给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之后,该委员会却拒绝讨论,最终使其夭折。这一行动的时机选择显然与一个多月后联合国决议的表决是直接相关的。此外,中国的另外一种价值也在这一回合中有所体现。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资深民主党参议员Baucus来自农业州蒙大拿,1990年粮食是美国对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商品,价值5.12亿美元。Baucus非常直接地表明了他反对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理由:“我不想为了空洞的愤怒而牺牲美国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利益。”事实上,如果说关于最惠国待遇的争论是由于“六四”风波而引起的话,那么1989年和1990年应该是美国采取行动的最合理的时机,然而恰恰在这两年,无论是国会还是布什政府,都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但是,1991年的形势则变得更加困难。首先,海湾战争的进展出乎意料的顺利,使美国的注意力又转向了中国。一连串的胜利更使美国人相信,他们可以做到任何想要做到的事情,中国不再是一个需要借助的力量,而是一个需要敲打的对象。其次,美国经济在1991年6月之后出现了一波衰退,失业率上升。第三,1990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增加到104亿美元,占美国总体贸易逆差的10%。劳联一产联等劳工组织开始渲染中国的贸易威胁,贸易利益的摩擦第一次成为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要内容。著名的反华参议员Jesse Helms并不单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他所在的北卡罗来那州正是美国传统的纺织服装业集中地,对中国的抨击正迎合了其选区的经济利益。不过总的来看,当时围绕中国最惠国待遇的争论主要还是美国外交战略在冷战胜利后的调整期的一个反映。民主党议员固然是由于党派政治的考虑而无所顾忌地批评以外交政策见长的布什总统的中国政策,但大多数共和党议员也主张对中国采取更激烈的行动,则体现了当时确实大多数美国人和政客都不认为中国的战略地位像以前那样重要,美国可以用更直接、更激进的方式要求中国按照美国的愿望做事。此时,布什总统也已经无力阻止国会采取行动了。1991年,此前曾拒绝讨论中国MFN问题的参议院财政委员会通过了《1991年中美法案》,法案支持取消对中国的MFN。随后,众议院以313对112票、参议院以55对44票分别通过了该法案。布什总统于次年3月否决了该法案,众议院又以357对61票推翻r他的否决案,然而参议院的共和党议员在最后关头保住了总统的面子,60对38的投票结果不足以推翻总统的否决案,维护了中美关系的脆弱基础。这还部分归功于来自农业州的民主党参议员的支持。1992年关于中国MFN的较量同样激烈和惊险,在大选之年,民主党更是不放弃这一削弱布什总统形象的大好机会,继续存中国MFN问题上大做文章。过程一如1991年,而结果是参议院以59对40票的同样惊险比分维持了总统的否决案。

应该说,1991年和1992年美国关于中国MEN的大辩论是中美建交后最危急的时刻。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给中美正常贸易关系的支持是十分微弱的,除了布什总统和少数将中美关系放在一个更长远战略中考虑的政治家和学者外,几乎没有正面的力量,连一贯支持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美国商业界也由于一度的悲观而放弃了积极的努力。而中国国内同样有强烈的不利于发展两国关系的政治氛围,一旦美国作出任何强加的关于MFN的制裁,中国政府也没有让步的余地。可以说,布什总统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为中美两国关系今后的复苏和发展保留了可贵的根基。然而,他在战略上对中国的支持,使他获得了在战术上向中国施压的砝码。1991年10月,布什总统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启动对中国的“301调查”,次年8月,USTR威胁实施39亿美元的贸易制裁——这是“301条款”实施以来最大的贸易制裁。1991年4月,中国被列为特殊“301条款”的“优先观察国家”,5月,USTR卡拉·希尔斯宣布对中国15亿美元的制裁威胁。在这两起调查中,中国都在最后关头作出了相应的让步,与美国达成了协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布什总统以维持中国的MFN为条件,换来了对美国企业更实际的商业利益,这无疑比那些国会议员的贸然举动更有效果、更加聪明。

2.克林顿总统任期:人权与最惠国待遇的挂钩与脱钩

和布什总统完全不同,克林顿总统在竞选期间强烈批评中国政府,并把布什总统的对华政策称为向中国“叩头”。和他的绝大多数民主党同僚一样,他相信美国完全有筹码和实力要求中国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而且,作为一个挑战者,克林顿没有任何包袱,根本不考虑其竞选言论在他一旦当选后会造成怎样的国际影响。再者,美国民众当时急于享受冷战结束的红利,结束1991年以来的经济衰退,根本不关心总统候选人提出了如何具有建设性的国际战略,而克林顿的竞选重点正是国内经济,而在对外政策上只是喊一些听起来道德崇高、维护人权的口号。然而,最终克林顿意外当选,很快他就不得不面对自己在对华政策上放言无忌的尴尬后果。

上一篇:生命需要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婚礼请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