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2024-06-25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共13篇)(共13篇)

1.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一

80后已经都为人父母了,比起吃饱穿暧,现在的宝爸宝妈更注重的是幼儿教育,那么你的教育方法正确吗?

幼儿教育的基本方法

1

家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正解: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就听一些长辈讲过,家里教育孩子呢要一个严格一个放松一点。其实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特别容易造成孩子的人格分裂。

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全家人一致。全家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心理健康的环境,养成好的习惯,让孩子真正的明白什么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在家里一般长辈会更宠爱宝贝一些,但是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一定要跟长辈们沟通好,比如在吃糖、吃饮料、翻柜子这些小问题上都要有一致的共识。

2

宠爱孩子就是满足他的所有要求

正解:相信所有人都看过长大后因为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而殴打父母的新闻报道,这都是家长溺爱孩子的严重后果。

什么是真正宠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建立一个生理与心理的健康环境。

不要把孩子扔在长辈家里就自己出去潇洒,可以带着孩子四处游玩,在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让孩子的大脑发育更快,开扩眼界。

3

孩子一哭,全家乱套

正解:哭是幼儿阶段的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哭就像说话一样,是一种正常正确的方式,所以真的没有必要在孩子一哭的时候就急着满足他。

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比如吃糖、玩手机、买东西之类的事情上,哭就让孩子哭一会儿,让他形成一个意识:让孩子明白这些事情不是用哭就可以解决的,这样几次之后再遇到相同的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哭了。

4

孩子太小,什么事情都包办

正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的能力是最强的,越小开始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长大越独立。

从小开始就让孩子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刷牙、洗脸、穿衣服、穿鞋、吃饭、自己上下楼梯,孩子做的不好没关系,可以重来。

5

孩子犯错,长大就明白了

正解:孩子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问题在于家长怎么样正确的引导。不要因为小就觉得理解不了,别忘了孩子的认知学习理解能力是最强的。

有一些事情,比如上饭桌、玩手机、随意摔东西、拿别人的东西,第一次出现就要禁止,孩子就知道这样的事情不能做。

现在你不教育你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教育他,那么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了?

采用“积分制”管理孩子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方法,《儿童积分制管理》根据孩子们喜欢玩游戏的天性,让孩子在挣积分的过程中有玩游戏的感觉,并得到快乐。当孩子表现优异时,用奖分肯定孩子的好的行为,既激励了孩子的热情,又能培养孩子的性格,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犯错时,用扣分传递给孩子信号,解决了孩子听到家长讲大道理的逆反心理,规避了家长责骂孩子的粗暴行为。

你可以在孩子的房间里贴上一张大表,制定相应的积分标准。每天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加1分;按时起床、洗脸刷牙、收拾书包、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加2分;先写作业,做完该做的事后再玩,加2分;作业被老师评优,加3分;帮助家里做家务,比如扫地、擦桌子、倒垃圾、洗碗等,加2分;考试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获得了学校嘉奖加5分等......可以给孩子规定,如果积够100分,可以买一本他喜欢的课外书,或者他喜欢的别的小礼物。如果不买可以积攒起来。如果达到1000分就带他去旅游,到“海底世界”和“动物园“玩,开拓他的视野。孩子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通过积分制管理,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上进,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同,而用积分奖励,其实就是承认和肯定了他的价值,这让他在心中有一个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他就会产生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就带给他的是自我鼓励和自我欣赏,从而激发他内心强烈的上进欲望。如果在孩子的孩童时期就养成了好习惯,就一生受益,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

[幼儿教育的基本方法]

2.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 篇二

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一、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一)幼儿园是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

1、创设整洁、清新的校园环境。

美化、绿化幼儿园,创设整洁的育人环境。幼儿的户外活动较多,院子的地面不完全是塑胶地面,为的是在教室外种植一些花草,让幼儿经常性地观察花草的变化,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如让幼儿观察花儿的颜色、根茎、叶子的变化,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这些对于幼儿的智力发展极有帮助。另外,我们幼儿园很注重垃圾回收。幼儿园的垃圾桶是用废旧箱做成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而且有专门的电池回收箱,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学会以节省资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通常大家所说的“处处是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2、乡下种植绿色食物。我们幼儿园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亲近大自然,见到、吃到真正的绿色食物,特地在乡下租了一块地,能够让他们常去踏青、种庄稼,亲身体会农民的辛苦,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学会爱惜粮食,感受辛勤劳动带来的喜悦心情。

3、巧妙创设教室的环境。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整洁的生活环境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如保持地面、桌面干净,创设科学角和科学活动室,内置具有环保内容的自然科学知识画册、动植物标本、植物盆景、小模型、科学玩具、实验用品、操作工具、制作材料以及各种学具等;布置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墙饰,为提高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回家收集资料共同布置墙饰。通过以上的教育措施,让孩子们发现整洁有序的环境是很美的,并努力地去保持它,引导他们对周围整洁环境的兴趣和关心。

4、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教学需要来看,每位教师都应受到专门的培训;从培训的内容来看,在注重环保和环保问题的基本知识学习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对教师实施环保教育技能的训练;从培训方式看,可以通过参观、听专家讲座、参与专题环保活动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基本知识培训。

(二)家庭是幼儿环保教育的关键

“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子女,因此,父母要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我们对家长环保教育的宣传,家长能够积极的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环保活动,而且平时比以前更加留意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更加了解国内外的环保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以适应孩子的求知要求。同时,还使自己的生活行为尽量遵循环保要求,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讲究环保的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三)社区是幼儿环保教育的后援力量

社会各界要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环保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大到结合各类环保节日活动,如植树节(3月1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无烟日(5月31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小到开展捡纸屑、回收废品、工艺品制作比赛等活动。各类活动都要把握一个前提—————活动形式必须适合孩子的特点,能吸引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

在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不仅使教师和幼儿的环境素质得到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可以通过幼儿园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广大群众,使更多的人广泛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二、利用大众传媒,使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环境教育

1、善用多媒体教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材虚拟了现实,再现了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出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幼儿完全被鲜艳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从而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利用文学作品、动画片、电视短片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故事、诗歌、看图讲述、动画片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利用其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在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逐渐地学到了初步的环保知识。

3、利用广播系统对幼儿进行环保宣传教育

通过室内外的广播播放小鸟的声音、动物的叫声、环保歌曲、环保小故事等,使之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的环保教育网。

4、社会舆论应加强环保宣传

我们幼儿园利用社会力量加强环保。如跟大型超市联合,不用塑料袋的事情,让孩子们每人带个布口袋站在门口去发放,让大家共同减少塑胶的使用。又如与商家联系我们幼儿园回收的报纸、包装用纸、书本纸他们工厂是可以利用的,请他们到我园进行回收,同时我们联系了电视台将这些活动录制下来播放出去,进一步的发动社会进行环保教育。

3.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篇三

 学校校德育工作要能真正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中……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思想,各级德育管理者必须重视对德育途径的研究,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作用。

一、学校德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这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政治课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二)班主任工作、年级活动、班级活动是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共青团、学生会活动是德育工作最有生气,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途径。

(四)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五)生活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六)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工作一条不可忽视的潜形途径。

各德育途径有各自的功能,缺一不可,也不能互相代替,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

当然,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与学校教育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二、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一)学校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它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最经常、最基本的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二)教学所用时间最多

德育目标的实施受一定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每周30多节课时,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以上,其中政治课、校会、班会、团会活动共只有4节至5节,德育课与文化课的时间比例是1:7。同时从教师人数上分析,班主任、政治教师、德育干部与其他任课教师的比例是1:4左右。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德育工作如果脱离了占学校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空间和任教人数最多的课堂教学,单靠少数班主任、政治教师、团队干部是完不成全面教育学生的任务的。

(三)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根据各学科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编写的,其中蕴含着相当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德育因素。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智与德是统一的,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前苏联霍姆林斯基在谈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时也指出:“在讲理、化、数、生学科时,要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险精神,为真理而斗争为动机的旅行……在讲授文科教学的课堂上,要教师必须设法

 使学生不是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知识需求者,而是对真理与正义的胜利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这些精彩的论述说明了各学科都应当结合一定的思想教育进行教学。

那么,各学科如何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辩证统一,重要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归纳起来,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

1、讲学科的发展史,讲学科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求学精神,引导学生向在科学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学习。

2、讲应用,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明科学技术在我国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发愤学习的积极性。

3、讲理论基础,可依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讲解其理论基础,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4、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和顽强的意志。

(四)课堂教学渗透德育,通过课堂教学,能提高德育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在为学生奠定基础知识的同时,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意志、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德育,这样有利于学生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科学的、严谨的治学作风,优秀的品质也会直接影响学生,这样就可提高德育的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

 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是道德的创造者,道德存在的目的, 道德的载体.1,从道德的产生或起源上看:道德是人为的(人是道德的创造者)道德不是神秘的上帝的创造物,不是先验的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本能,也不是自然界中本有的纯粹自然,必然性的客观规律.道德是人为的,是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主动地选择和创造的.人是道德的建构者,设计者,道德是人活动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变化,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扬弃旧道德和创造新道德,始终以道德的主人的姿态来对这一植根于人性深处的道德向度进行永不疲倦的探索和创造.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由于某种原因人会沦为道德的奴隶,但当人们一旦感觉到道德的陈腐和对人的束缚与压抑时,人们就会起来推翻这种道德而代之以新道德.这恰恰体现了人对道德的主体能动作用和道德产生,存在与否取决于人的特性.当然,这种能动性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对处于一个特定道德环境中的个体而言,社会上现有的道德也在不断塑造人,规范人,使人成其为人,但从根本上讲,只有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时,人决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外在的影响.2,从道德对于人的意义或人创造道德的目的看:道德是为人的(人是道德的目的)人创造出道德绝不是为了自己制定一种必须服从的清规戒律以接受道德的役使,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为了人更好的生存.人的需要既是人进行道德创造,道德辩护的根本动力,也是其根本目的.道德不仅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精神价值需要,同时道德在客观上还能为个体和社会带来一些功利性的价值.无人的道德观恰恰颠倒了这种关系,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服从种种现存的道德,而不论这种道德是否有利于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甚至有可能是根本违背人性的.这样,人们在依道德而行的过程中就体验不到道德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应有的道德感,而只能感受到道德对人的压制,甚至是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摧残.由此,无人的道德观是根本错误的,道德为人而设.3,从道德的存在方式和形态的视角来看:道德也是由人的(人是道德的载体)一方面,道德是人的道德,离开了人,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之存在中才有的尺度;另一方面,道德的真正存在并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的内在自觉,它不是靠强制性的力量或者自动就能发挥作用的(因为即便有了人,如果人们不去信仰,服从于这种道德,那么这种道德也将形同虚设).道德的真实存在以个体的认可和自觉的服膺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道德并没有显现出来,不道德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也会遭到一些人的鄙视和抛弃.这说明人们对道德并没在心理上去自觉地接受和容纳,进而化为自己的行动,道德也就无从发挥应有的力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只要道德一旦为人们所认可,那么它就可以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可以使个体为之倾尽整个身心,甚至于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一言以蔽之,道德的存在具有与人丝毫不可剥离的特性,它紧紧附着在人的身上,和人高度统一.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

道德的人本特质决定了人本道德教育的理论合理性,决定了围绕学生或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实施道德教育计划的合理性.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从目前的畸形状态走出来,在重新审视自我的同时确立新型的人学教育观,即真正把人,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的核心的,本体性的地位.具体言之,就是要在道德教育中,以促进学生道德之发展,道德生活之完满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体验,实践道德生活为己任,以人对人的方式———对话,关切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4.德育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通知 篇四

各年级组:

为推荐我校优秀班主任参加省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特通知如下:

1、高一二各级部根据推荐要求和条件,每部推选一名候选人,填写《河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报名表》,电子版下午4:00点前发德育处邮箱dyc@rqyz.com。逾期视为自动放弃上报机会。

2、根据各级部上报班主任情况,德育处综合考虑,择优选一名班主任老师代表学校参加沧州市复赛。

德育处

2012-11-2

3附一:

《关于举办河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的通知》

河北省教育厅

关于举办河北省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推动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省教育厅决定举办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全省所有从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含民办中小学和职业中学)。

二、活动分组

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活动分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进行。

三、活动安排

1、宣传发动、学校推荐和县(区)初赛(10月)。

(1)学校组织学习。学习范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系列丛书)——《面向二十一世纪班主任素质》、《班主任工作艺术》、《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创造性的建设班集体》、《创造性的开展班级活动》、《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班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

(2)县(市、区)初赛。学校向县(市、区)推荐参

加县初赛人员。县(市、区)教育局根据省厅要求,按时完成初赛工作。

2、各市组织复赛选拔和学习培训阶段(11月)

(1)各市教育局组织辖区内县(市、区)经初赛选拔的班主任参加市级复赛,确定参加省决赛人选,并按照省决赛要求,组织好提高学习培训工作。

(2)各市教育局12月底以前将推荐参加省决赛的班主任素质基本情况用光盘的形式(光盘中要体现班主任单位、姓名、性别、学历、年龄、班主任工作年限、班主任工作获奖和论文发表或交流情况、班主任工作基本常识和相关法律常识掌握情况、班主任工作特长展示、不少于10分钟的参加市级复赛现场录像)、《河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比赛报名表》(附件1)(以上材料每人一份)和本市此项活动总结一并报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

3、决赛阶段

省决赛时间定于2009年上半年(见附件2《河北省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比赛实施细则》)。

四、其他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全省掀起学习贯彻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文件的新高潮,把本次活动作为提高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提高班主

任的政策水平、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

2、广泛发动,精心组织。要大面积搞好班主任学习、培训和选拔工作,自下而上地开展活动,做到每所学校、每个班主任都要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严禁简化程序,直接指定县(市、区)、指定学校、指定人员参加。

3、设区市和县(市、区)参照省比赛办法,自主安排本级的比赛内容和比赛方式,要在体现全省同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地方优势和区域特色。

相关文件及表格可在河北德育网()下载。

联系人:蔡杭州0311-8704148

4附二 :

河北省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

实 施 办 法

为保证河北省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组织工作的严密规范和公开公正,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比赛分组

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分为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三个组别。

二、比赛内容

1、教育故事演讲,时间5分钟

参赛选手就班主任工作中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教育故事进行演讲。要求故事真实感人,对班主任工作有启发意义。演讲稿约1500字,用A4纸打印,一式10份,参赛时交。

2、班会课或班集体活动设计,时间10分钟

参赛选手现场抽签一个主题班会课或班集体活动的背景材料和要求,按背景材料的要求,设计主题班会课和班集体活动。

3、情景答辩,时间10分钟

参赛选手现场抽签一个案例,按案例的内容进行场景模拟,分析案例,并说出处理解决的办法;回答专家、学生和家长提出的有关问题。

4、才艺展示,时间10分钟

参赛选手在现场进行才艺表演(演唱歌曲、舞蹈、器乐演奏、绘画、书法、朗诵等)展示高雅的气质和综合素质。有关道具和材料自备。

三、奖励设定

现场决赛每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其他为三等奖。未参加现场比赛的人员均为优秀奖。

四、评委选定

5.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五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随着素质教育在幼儿园的深入实施,能歌善舞,能描绘画己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只有直接影响幼儿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能力才是幼儿教育的核心,所以对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培养都不可忽视,更不可能偏重一方面。幼儿期间,除了培养儿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行为习惯外,还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想象力,良好品质和坚强意志,使他们自立、自信、自强、自控。

随着幼教工作的不断发展,幼教的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引导幼儿知识德育的一些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因为幼儿是初步接触群体,引导他们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德待业,德育工作的加强,从根本上说就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人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德育为首,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事,我更深地领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之茁壮成长。

“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则又是人生第一生活环境,这两个第一人生发展的基础,让父母更深地领会到引导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你细心观察,认真去调查研究,或者去家访,就会发现,父母、家庭和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有多大!如:我班有一幼儿,在父母来接孩子时,都要做一些恶作剧,有时叫小朋友藏起来,就对其父母说你的孩子不见了,或者被别人打了等,给家长制造紧张气氛,让老师为难。经过多次与家长了解情况,才知是单亲家庭,据他妈妈说孩子以前很乖、听话。自从父母离婚后,孩子渐渐变了,经常讲假话。由此可见,父母的离异、家庭破裂后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父母要正确地对待。所以,父母必须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是很重要的。

2、为儿童创设优良的、科学的教育环境,使之健康成长。

幼儿在学语、学走、动脑发育阶段,其模仿能力特别强,父母、教师以及经常和他们相处的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善于模仿,所以会社会的成年人在未成年人面前,一定要树立表率,以身作则,让孩子们既要对你崇敬,又要对你亲热。作为教师更是要为人师表,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首先要全社会的成人们做榜样,在孩子面前,去掉一切不良习惯。育人环境要整洁、美观、幽静,教学设施要适合儿童发育成长的要求。当然乡村校园远不如城市,但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活动课,要尽量选择一些对儿童身心健康有益的游戏。从常规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做事认真、有条理的习惯,自由活动中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往来的能力,细心地观察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关心幼儿园里的人和事,爱护环境卫生。利用多种游戏活动,开展德育方面的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培养幼儿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懂得能和小朋友们和睦相处,不打人、不骂人、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从各种活动中,慢慢提起幼儿对德育方面的兴趣。如:我班有一位刚入园的小朋友,老师和他谈话时不理睬老师、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目中无人,爱打人、骂人、总以自己为中心,引起很多小朋友的不满,大家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每天独自一人玩,我通过讲故事,对他进行耐心地开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有了很大地进步。现在看见老师彬彬有礼,别时主动与老师再见,也能与小朋友们和平共处。虽然是些微不足道的事,孩子的进步却不少,多次对他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连孩子的父母都对我说,我的孩子在家里对大人也很有礼貌了,不像以前那样无法无天,有时还会说别人不懂礼貌。

3、正确认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随着素质教育在幼儿园的深入实施,能歌善舞,能描绘画己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只有直接影响幼儿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能力才是幼儿教育的核心,所以对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培养都不可忽视,更不可能偏重一方面。幼儿期间,除了培养儿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行为习惯外,还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想象力,良好品质和坚强意志,使他们自立、自信、自强、自控。因此教师、家长及社会要遵照“对孩子一生负责”的宗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6.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六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在身体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中间发挥中介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时也介绍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一般学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科能力,虽然有时也培养学生某些品质,但最终还是落实到以掌握知识为目的。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人性观。人本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追求个人发展的,人是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人具有极大潜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之得到充分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观,试图通过创造一定的客观环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说教的过程,更不是代替学生成长的灌输过程,而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过程,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

再次,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模式是他助、互助、自助的模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助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师生、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互助,需要教师、学生敞开心扉、坦诚直言,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在这样的活动氛围和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把整个心身都融入活动中,从而自觉地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自助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确定目标

教育者设计心理健康活动,首先要确定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对整个活动过程的预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导向,而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活动目标制定的。此外,活动目标一经确立,就对学生团体起到凝聚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者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来确定活动目标,目标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呈现出一定的序列性,通过相应活动目标的实现,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逐渐提高。

2.超前性原则 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

3.可操作性原则 心理健康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育者应把抽象的概念(如完善的人格等)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等)。因为明确、具体和可观察评定的目标,容易在活动中得以实现。

(二)分析条件

1.班集体的人际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而且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团体的相互影响来达到的。因此,班集体的凝聚力如何,班级中的核心人物有哪些,班级中的边缘群体是哪些,谁会对活动的效果造成关键性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事先应该考虑的。

2.教育时机 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这种时机可能来自于学习任务的转换、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等。只有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3.教师条件 与德育活动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观念,以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的基本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其中,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至关重要。

(三)设计活动流程

1.创设情境 教育者首先要营造活动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真实的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情境。创设一定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聚焦在一个共同点上,这样才能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情境创设成功与否主要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可以通过变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把学生平时压抑在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通过不同的活动,试图与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

3.交流分享 面对相同情境,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在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4.重新调整 经过交流分享之后,学生在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特征有了深入的了解后,重新为自己的心理发展定位,使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7.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篇七

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是德育研究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离不开效果 这一本质。而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态度、经验等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上海以19 0名幼儿园教师和60名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从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范围及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目标观、工作 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幼儿德育的现状作了调查,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幼儿德育工作的规律,打开提高幼 儿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路。

一、幼儿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我们的调查表明,75%的教师和50%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由两者 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无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父母都必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但是,教师是受过专 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工作更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教师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和一定的 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德育工作。

二、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观

90年代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调查对象中76%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9 5%的家长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在30岁以下。80%的教师是专业幼师毕业生和学前教育大专毕业生;70%的家 长达到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共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背景中, 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那么,他们对“好孩子”的价值标准、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有 何异同呢?

1.经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应有何面貌。

调查表明,仅有7%的教师和7%的家长是忽视道德面貌的,而93%的教师和93%的家长都认为幼儿的面貌中礼 貌、文明行为等都是重要方面。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的看法基本趋向一致,这是他们各司其 职、互相配合进行幼儿德育工作的基础。

2.对幼儿德育工作目的性的看法。

调查表明,有56%的教师和69%的家长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目的性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侧重于为幼儿组织活 动和能为孩子入小学作准备等近期的实用价值方面;有44%的教师和31%的家长对目的性的认识比较正确,他们 认为是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打基础。由于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者目的

8.幼儿教师的德育工作总结 篇八

一、精心设计的活动,在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利益,有趣,让幼儿在玩的时候,在活动的轻松愉快的氛围,知道真相,启迪教育过程优化。

(1)节庆活动

在整个一年,有很多节日,我们的国家在庆祝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并执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三・八“季度爱母亲教育;“五”,部分劳动教育;“十・一”爱国主义教育季度,等等。

(2)访问

组织孩子们来到乡村景色,知道各种各样的鲜花和植物。让孩子明白珍惜人的劳动,激发宝宝对爱花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绪。

(3)娱乐活动

孩子们喜欢看这个节目,也喜欢参与演出,因此,在娱乐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是道德教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各种各样的竞争性游戏、教育的孩子在一起,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字符;

(5)“大与小”活动

执行哥哥姐姐在主要的角色包括一个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的。看看大兄弟姐妹精神升旗,敬礼,让孩子觉得国旗庄严而神圣。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孩子们互相关心,互相关心、团结和友谊,和良好的沟通,法案有责任感和优良的品质。

二、道德教育渗透到婴儿的家庭教育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非常不同的背景集团,在幼儿园,一方面的幼儿园教育,一方面继续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这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道德人格,习惯,爱好专业、交流的态度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它有一个特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努力做孩子的父母的工作,如家访,定期访问,电气,父母,家长开放日,接受访问的父母,和知道父母子女教育、婴儿的父母传播与普及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正确的教育思想,使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协调。

9.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九

但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尚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

其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附属性倾向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依附性,即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通过学校德育、体育、审美教育等教育形式来实现的,是渗透于这些教育活动之中的。因此有人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一定要有独立的教育内容,通过其它的教育活动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诚然,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教育目标(如友善合群、意志品质等)与德育、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一些目标却是一般的德育活动或其它教育形式无法达到的(如调节自我、解除心理困扰)。因此,依附于德育等教育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得不到应有的强化,有时由于受所被依附的活动内容限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渗透于其它教育活动进行外,还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附属性倾向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会带来许多消极后果,容易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轻视,或者是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心理辅导中心,但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已,形同虚设。

其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虽然设计了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但往往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学科化、知识化倾向,主要表现为:

(1)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搬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一些教材或课堂内容主要是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生搬硬套,而对学生的体验和调适方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却关注不够。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向学生讲述自我概念的定义、相关理论以及产生和发展等内容,而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维护自我概念的内容却涉及较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和一般学科课程的内容设计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一般学科课程侧重于对人类积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及其相应技能的培养。如:数学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有关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运算、推理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融合了对学生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等心理品质的培养,但主要还是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内容,目的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本人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标是应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来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Jb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同语文、数学类似的学科教育,其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没有体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如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或进行考试等,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作为中小学生是很难也没有必要掌握心理学专业的概念和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专题教育,而不像一般学科教育是为了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或培养学科能力、学科兴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科化的错误倾向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首先,单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会加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悖于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也不利于体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提高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其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知识的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是极为有限的;最后,单纯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传授也不会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水平,有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为学生仅靠记忆、学习心理学的概念或原理,是不能直接“内化”为心理素质的。

由此看出,我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性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发展性原则。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主题内容,有助于解决中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的和功能。

第二、全面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涉及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即包括学习、个性、自我和社会适应等各个不同领域,防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强调某一方面内容的片面化倾向,把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

第三、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以充分体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特点。同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或个别辅导,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效果的重要前提。

10.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篇十

1随着幼儿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进,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更好地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儿童的游戏研究,实现对幼儿游戏的科学指导,成为幼教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游戏是一种以主动、愉快为特征的活动,它是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展开的,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游戏与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活动。相反,游戏的过程正是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幼儿认识周围环境,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因此应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使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重要方式,这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也是教育专家认可的,经过实践检验也证明是正确的。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幼儿认知活动具有形象性和无意性的特点。形象性的特点,使幼儿不可能主要依靠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学习,无意性的特点则使幼儿不可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于某一项单调的,缺乏趣味性、生动性、活动性和变化性的学习任务;因而,那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依靠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很不适应幼儿园教育。

3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游戏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将游戏作为一门主课,将玩具当作教科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强壮体魄,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游戏的基本特征及作为幼儿教育基本活动的必然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形成这样的共识:游戏具有教育的价值。在幼儿园众多的活动中,很多游戏都贯穿于语言、音乐、计算、美术、体育和日常生活等之中。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4多年来各国不同学科的教育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游戏与儿童发展、早期教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提出了游戏的发展状况及多种游戏理论。目前这种研究不仅没有减退,反而继续加强。在21世纪人们正试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幼儿正是这种教育的开端,游戏是儿童时代的通用语言,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长期来在我国影响相当广泛的观点是认为游戏不是学习,游戏与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活动。这种观点不仅存在民众意识之中,而且也反映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教科书中。游戏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的过程既是幼儿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幼儿经验的社会性建构过程。而学习的过程正是获取经验的过程。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学也只是幼儿学习的特殊形式,否定游戏是学习,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而且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幼儿园以游戏为活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5而现在,幼儿观的转变,使游戏与学习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于嬉”的观念渐入人心,使得幼儿园无不在游戏性、活动性上下功夫。游戏之所以成为整个学前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因为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游戏又使幼儿的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其中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的满足,由此带来的快乐作为强化使幼儿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如此循环往复,游戏就成为幼儿稳定的兴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带给儿童快乐,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幼儿园的游戏己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那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因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特意创设的一种秩序化了的环境,富含有自觉的教育性。

6身为教师必须要掌握自己班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班幼儿的游戏,游戏难度的选择要适中,做到使幼儿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宜。

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小班的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观察力弱,因此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具体一点,语言明确一点。而对于中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在游戏中提出高一点的要求,相应加大游戏的难度,使其在游戏中能够得到提高。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材料进行制作自己所需要的玩具。

现在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贯穿,教师也开始逐渐重视游戏的作用,采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游戏的教育价值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游戏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7、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偏见

传统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上一阶段的教育只是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在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指导下,幼儿园教育主要采用上课或集体教学的形式向儿童讲解进入小学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组织儿童通过听课、练习和记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二)、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仅把游戏当作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认为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让幼儿打打闹闹,让幼儿开心一下,并没有在游戏中贯穿学习内容,忽视游戏的教育作用。即使游戏也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决定游戏主题和方式、解释游戏活动结果和分享游戏体验的权利,教师要尽量采取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进行指导。

(三)、把游戏单纯的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

有一些人将教育片面理解为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认为游戏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或手段,为了调动幼儿听课的兴趣,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仅在形式上引入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被教学占领,使真正的游戏脱离幼儿教学,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在运用。

因此,教师在保留独立的游戏活动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引入游戏,使教学游戏化是实现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五、对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学习,获得经验,学会与人交往。在幼儿游戏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幼儿园游戏指导要注重观察。

教师应通过制定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幼儿开展游戏,充分利用游戏的教育作用,减少指导的盲目性。教师的指导应依赖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运用观察法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做出适当的指导,并制定计划和做记录,以保证幼儿能较好地开展游戏。

1、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游戏活动是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主体意愿,选择游戏伙伴、内容,决定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即自己决定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教师适时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可以扩展与丰富幼儿语言,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2、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指导游戏。

幼儿的年龄不同其游戏的方式和种类也不同,对待教师的指导态度也有所区别。在教师组织游戏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不可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

六、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的意义

(一)、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式

幼儿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只有游戏才能实现这一功能。因为游戏是社会活动的反映,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到游戏中,以游戏这种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其规律。这样可以减轻幼儿的认知难度,如果让幼儿学习纯知识和理论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困难,相反游戏则会带给幼儿快乐,因为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形式。

(二)游戏对促进幼儿身体发育至关重要

在幼儿期,幼儿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是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机能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阶段幼儿身体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体育锻炼可以训练幼儿身体机能以外,游戏就是幼儿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游戏带给幼儿的是愉悦的心理,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动手游戏才可以进行下去。幼儿游戏就得动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完成,这样就对幼儿的身体进行了锻炼。

(三)游戏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的幼儿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幼儿的社交贫乏所致。而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必须相互交流才能保证游戏顺利的完成,所以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对于其他教育科目来说,游戏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可以把其他科目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教给幼儿从而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获得最大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与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

在学前期,游戏在活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活动是指“最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并最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是推动儿童实现最佳发展的活动。

11.幼儿园大班的德育工作计划 篇十一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制定工作计划了。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是你的领导或者老板所期望看到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的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大班的德育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幼儿时期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品德如何,将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考虑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期品德教育计划。

二、班级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幼儿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幼儿情绪稳定,能自觉遵守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则。对人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已基本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知道和同伴要友好相处。但也有个别幼儿,自我意识非常强,在活动中不懂得谦让,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要耐心教育,并及时与家长联系,家园共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大部分幼儿的集体意识更强了,喜欢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乐意为班级做事情,帮助小伙伴,帮老师整理图书、玩具,知道玩具玩完以后要放回原处。爱护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但是,有少数幼儿的责任心仍有待加强,做事时还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不愿主动尝试和探索。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文明行为习惯缺乏。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保教质量,逐步提升教师素质。

1、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加强教师的理论指导。引领教师关注社会动态,关注幼教事业发展。

2、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让家长全面客观评价教师,不断规范教育行为。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我们应注重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并在实际的生活中指导他们来做。

1、培养幼儿讲文明礼貌讲话态度自然大方,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会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乐意与周围人交往。

2、教育幼儿尊敬长辈,关心父母,珍惜成人的劳动成果。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参加简单的劳动,培养自理能力及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家园配合,鼓励家长在家中让幼儿体验劳动的快乐,并学会主动关心家中成员。

3、关心友爱同伴,并乐于帮助别人。能分辨一般是非,初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愿意学习优点,克服缺点,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教育幼儿爱家乡、爱社区,尊敬爱护国旗、国徽。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热爱,尊敬、爱护国旗、国徽,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5、让幼儿了解一般的安全常识,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具体措施和内容

1、注重为幼儿营造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精神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以良好的环境影响人,以生动的活动感染人,以积极的体验塑造人,以有趣的学习发展人。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班级每天进行晨间谈话,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合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间谈话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大班的德育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教育和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况分析

1、我班有幼儿38名,整体思想品德状况不理想,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太差如:有抢玩具现象;上课要插嘴;解小便要吵架,不排队。

2、大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3、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4、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

5、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6、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一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班级每天进行晨谈,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谈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如:雷锋,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

5、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二学习标准,培养习惯。

1、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学习先进园的德育工作经验,用于实践。

3、学习有关文章、理论,对照实践,寻找差距,不断做好本职工作,抓好思品工作。

幼儿园大班的德育工作计划3

一.班级现状分析:

新的学期我班共有40名幼儿,是由两个中班合并成一个大班的,其中中一班有20名幼儿,中二班有20名幼儿。由于两个班的幼儿性格特点不同,生活的习惯不同,新的学期里两个班的孩子都需要去磨合与适应,既适应新的班级新的环境,还要适应新的朋友。中一班的孩子活泼外向,中二班的孩子文静内向(博主注:宝宝以前在中二班),小张老师年轻,做事认真,但缺乏带大班经验;保育员史老师温柔细心,但对孩子有慈爱缺乏严爱。但我班还存在许多不足:年轻教师的基本功有待于提高;教师间、幼儿间关系与配合还有待于提高;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托儿所计划来积极开展班级工作,创造性进行大班“活动化的共同学习”。

三.工作目标:

1.落实《纲要》,推进《快乐与发展》大班课程的实施。

2.建立合作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3.卫生保健、安全工作紧抓不懈,杜绝安全事故和流行性疾病。

四.具体工作与措施

(一)积极参加所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学习,规范言行

本学期我们将积极参加所里的各项学习与培训,教师间要加强自我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幼儿潜移默化地施加积极影响。

2.树立自我专业成长的意识,增强自主性学习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课程改革不断变化,我们只有增强自主性的学习,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自觉树立自我专业成长的意识,才能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本学期我们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我学习,班内老师之间互谈体会。

(二)开展好大班“活动化的共同学习”

1.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育目标

开学初,我们大班三位老师会坐在一起认真学习理解`方.#文...-.^领会《纲要》的新思想、新理念。以“快乐与发展课程”作为基础,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的,制定出适宜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2.同伴间互相合作共同学习

5~6岁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儿相互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地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本学期我们会多组织一些游戏化、活动化的.体性学习活动,同时也要重视个别孩子的活动我们将在教育过程中,以幼儿感兴趣的事作载体,综合地完成多个领域的教育目标;以多种形式的.体活动优势互补,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

3.投放具有挑战的.材料引导幼儿自主的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面临着生活的的重大转折,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就启示着我们要适当放手、放权。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的方面,很多地方都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本学期我们将为幼儿创造适当的条件,从生活的和学习两方面充分为幼儿提供自主的机会。在投放活动区的材料时,我们也将结合大班探索的特点,投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材料,例如一些未加工的原材料、工具,以与幼儿平等的一份子的身份参加幼儿的活动,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三)以幼儿为本,提高人性化服务的水平

1.勤于反思,促进保教质量不断提高

提高反思水平是我们一直比较欠缺的,本学期我班全体教师将以个人反思和.体质疑的形式来形成良好的班级反思的氛围,做一名有心人: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调.策略,获得成长。这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的..。

本学期我们会以实际行动引导幼儿参与到“快乐与发展课程”之中,互相探讨交流并邀请保育员老师参与简单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保育员老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保教工作的质量。

2.深层次了解幼儿需要,真心实意做实事

本学期我们会更多地了解分析幼儿,以更高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来要求自己,加强对幼儿的观察,以发展、前瞻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学习活动。我们会每月与幼儿一起讨论并制定教学活动及环境布置,随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与幼儿共同发展。我们会允许幼儿发表自主言论,有自主的活动需求,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四)家园共育水平,提高沟通能力

依据《纲要》:“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协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结合家长的需求和大班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家长工作,每月定时召开家长会,并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

2每两个月给家长发放家长问卷,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

3创造性地开展半日开放活动,使家长乐于参加。

4创建班级公共邮箱,吸引家长畅所欲言。

12.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十二

一、从心灵出发:德育工作要唤起渴望

著名教育理论家刘铁芳教授曾尖锐地指出:“教育没有充分地唤起个体对周遭世界的爱与热情,由此而唤起个体置身世界之中的积极的意向,而只是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对学的厌恶就成为必然。”事实上,很多学校德育工作也是如此,用灌输的方法向学生简单地宣传一些道德伦理,并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要学生落实在某些德育实践中。这种德育无法唤起学生对周遭世界的爱与热情,学生只是简单地配合校方的行政措施,流于表面形式,丧失了德育应有的触及心灵、感动心灵、唤起心灵的能力。

我校农村学生多,留守学生比重大,且学生年龄普遍比城市学生大。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特别是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观念和羞涩等原因,对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困惑。对此,教师应该在一种平等与民主的氛围中接近学生,感染学生。学校提倡课外辅导,教师在课余时间能够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心灵特点与精神走向,及时加以辅导。此外,学校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部分年级专门开设“阅读课”、“球类活动课”、“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展”等。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我们认为,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首先就要创造这样一种“师生从游”的温馨氛围,让教师和学生有空间、有时间进行交流,让教师用自己的思想与激隋点燃学生对于世界的爱与思考。知识可以传授,而精神与心灵只能相互感染、相互唤醒。只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与空间,从心灵出发的德育才能找到立足点。

二、以传统为本:德育工作要重视文化涵养

学校德育工作不只是简单的说教,更需要文化的涵养,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具有自觉性、感染性,它会对身处某种文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述中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当学生不知道你在教育他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德育工作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涵养达到这种境界。

一要重视环境文化。学校的建设和布置要有书香味,要有学校发展历史的脚印,要有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让一草一木、一亭一楼、一副对联、一尊雕塑都演绎着故事,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要重视课程文化。除了国家课程之外,各个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资源,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我校的校本操《青春鼓韵》取材本土的苗族花鼓,师生集体创作,集运动和民族风情于一体,既富有苗乡特色,又极具青春气息,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苗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文化的眷恋,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并产生一种自我认同的强烈归宿感。

三要重视活动文化。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学校可以把一些活动用节日或仪式的形式固定下来,我校每年都有文明科技节、阳光体育节、读书感恩节和校园艺术节,每年的三月、五月、九月和十一月定期举行。仪式能够把人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使意义通过仪式得到表现和强化。仪式的多次重复,也就成为一种记忆特别深刻的文化符号,最后能得到师生的内心认同,使学校的制度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即使学生离开学校,也会带着学校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情结走出校门,走上社会。

四要建立“书香校园”。周国平先生曾如此回忆自己的青春:“回想起来,我的青春期的最重大事件是对书的迷恋,这使我终身受益。从中学开始,我的课余时间都是在阅览室里度过的,看的多半是课外书。阅览室的墙上贴着高尔基的语录:‘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当时真是觉得,这句话无比贴切地表达了我的心情。现在想,觉得不够贴切了,因为它只表达了读书的饥渴感,没有表达出那种如痴如醉的精神上的幸福感。”我们认为,课外阅读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德育方式,真正的德育必须与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近经典文化的过程中,产生“如痴如醉的精神上的幸福感”。学校每年举行读书感恩节,通过阅读交流会、经典阅读征文、经典诗文朗诵、好书推荐等方式,不断推动学生亲近书本,使其在书本的海洋里受到潜移默化地陶冶,成为—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三、倡独立自尊:德育工作要重视自主管理

学校德育工作涵盖的范围广,涉及的内容多,实施的战线长,只有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

一是设置机制,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从学校到班级,从学生会到各班班委、团支部,从社团到广播台,从纪律的检查到卫生的评比,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学校良好的运行不是靠哪—个人就可以的,而是每一人都要参与,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都要为别人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是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成长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决定,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我校从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到体育节、元旦文艺汇演等各类活动都是由学生独立组织实施,从策划、组织、主持,到奏乐、主题演讲、照相、报道等各方面,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甚至一些重大活动也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如今年3月省教育厅厅长来学校视察时,我们的校园文化介绍就是由几个学生完成的。他们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领导的充分的肯定,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是让学生融入社会实践。德育不仅仅是一种课堂上的讲授与交流,也不仅仅是校内学生间的活动,它应该有一种社会指向,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当下国内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弱化与虚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面对着庞大的应试压力,整天和书本、分数、名次打交道,几乎没有时间从事社会实践,也难以孕育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导致了不少学生成了专家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再也没有了蓬勃的生命气象。

我校在应试压力下仍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比如,在各类班级活动、社会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融进了社会关怀与社会担当的主题。再如,我们的学生志愿团队、公益团队是校内的一个爱心团队。它将全校志愿者的爱心汇集在一起,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经常在大兴镇周围举办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有时是清扫环境卫生,有时是去社会福利院关爱孤寡老人,有时则前往贫困学生家中帮忙。每学期,他们还会组织一两次募捐慰问活动,将爱心送往贫困山区与贫困家庭。“从来纬地经天业,皆在躬行实践身”,明德中学的胡元倓老校长当年曾将自己的这两句诗赠给学生。这句诗,就是我们的德育主题。

四、寻找青春的支点:德育工作要重视生命规律

当下,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受到普遍的关注与理解。中学生正处于隋绪丰富、思维敏锐的成长期,对于美、对于艺术的感受力较强。对此,学校采取以下措施来把握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规律。

一是注重艺术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艺术对于塑造少年时期的人具有特殊的意义。……我认为,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努力用最感到幸福、最生气勃勃的心灵劳动——接触美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空余时间。这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腻的教育任务。”这段话讲出了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深厚联系。艺术本身就有德育的功能,而且其德育功能精致而深微,能真正地陶冶人心、重铸人格。学校大力倡导艺术教育,不断推动着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一方面,我们建立了一面学生绘画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绘画墙上即兴泼墨,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青春激隋与梦想。学校对这些绘画作品定期进行评比;为了鼓励学生亲近绘画,激发他们的艺术激情和荣誉感,学校每学期都会挑选一些学生的画作,悬挂在校园各处,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另一方面,我们在校本体操中融人苗族的歌舞成分,充分释放孩子们的艺术活力。此外,部分学生能歌善舞,擅长各类乐器,他们成立了一些艺术团体,自行联系、自行组织,经常与教师乃至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性也有了极大的完善与提高,而学校也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德育工作,并激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与审美意识,使其涵养出了一种优雅、高尚的生命情怀。

二是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浪漫情怀是青春期孩子们特有的心灵规律,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曾说:“浪漫不是无生命的,它是这样一种艺术:教人们如何在专注于指定的工作中培养浪漫……浪漫必须加以培养,因为浪漫毕竟是我们要得到的那种和谐的智慧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浪漫,就是对于世界无穷尽的想象与期盼,就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肯定与赞赏。一个没有浪漫精神与想象力的少年,是没有精神活力的少年,是在精神与道德上老化的少年。

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在学校内部营造了一种浪漫而理想的文化氛围。学校的亭台楼阁,无不涌动着浪漫的理想主义气息,从校门口的“衡称天下公平事,民系心中忧乐情”到至善楼的“衡民师生放眼五湖四海,黔东气象开怀万壑千峰”,从真韵亭的“宴坐亭中常砺志,暇来道上总思齐”到真气亭的“亭上风云千里目,胸中韬略五车书”,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到每年的演讲比赛,我们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唤起学生的浪漫情怀与理想主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总之,真正的教育只发生在人与人的心灵之间,教师与学生只有达成心灵的契合与灵魂的交流,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如顺水行舟,达到预期的效果。

13.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篇十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在游戏中健康成长。本论文总结了当前幼儿园游戏的一些特点,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总结概括出了游戏作为幼促进每个幼儿儿园基本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现在父母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很早就教孩子弹琴、画画、写毛笔字,早期教育的确值得重视。游戏通过为幼儿提供学习有关自我、别人和环境方面知识的机会,幼儿本能的游戏,他们游戏是为了享受活动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去感受自己的能力和验证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本身,游戏充盈于心充盈于思想、情感和身体中。一个全神贯注于游戏的幼儿是富有创造力、自由的、快乐的。在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游戏中,幼儿在学习和发展着。

二、游戏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教幼儿认识蔬菜时,如果只是教师说教式地让幼儿认识蔬菜,孩子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感到单调乏味,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采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幼儿 在自然角中、种植园里让幼儿边观察蔬菜边说出各种蔬菜的名称、外形特征,并能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所有的幼儿就会情绪活跃、兴趣倍增,都会主动、积极地去做,活动室便会出现另外一种场面,课后孩子记忆牢固。游戏虽然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动手又动脑,既玩得高兴,发展和锻炼了幼儿立刻做出判断的思维能力,可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结束学习。

三、游戏对于培养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小熊请客》的故事,幼 儿可模仿作品中每一角色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扮演小熊的幼儿语言憨厚、热情;扮演 小猫咪和小花狗、小公鸡的幼儿,用鄙视的态度对待狐狸,用亲切、礼貌的语言对待好朋友;扮演狐狸的幼儿则尽力表现出狡猾、贪婪的特征。幼儿在游戏中很自然地熟记作品中的语言,富有创造 性地、生动逼真地表现出符合角色性格的声调和表情,这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另外可通过玩积木游戏,使幼儿动脑筋、想办法,以达到自已 想象中所需要的形体,为了使建造的物体美观、牢固而不倒塌,在堆积时还要考虑到匀称平衡等问题,做到

手脑并用。通过这些活动 不但使幼儿增加了了解各种物体的知识面,还逐渐培养了做事认真、乐于动手动脑,失败不气馁、自始至终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

四、游戏对于增强幼儿体力,培养优良品质,对美的感受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的跑、跳、投等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 也会得到锻炼和改善,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能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户外游戏还能提高幼儿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各种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幼儿必须严格遵守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相互协作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机智、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品质,优美的游戏动作、协调一致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

通过以上几点说明游戏的独特特征对幼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并对幼儿创造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等各个方面的重要途径。

事实证明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同伴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

在21世纪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 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人才,但创造能力有时也会受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胆怯、倦怠、自卑、消极的性格、兴趣的狭隘等等都是妨碍创造力得以发展的许多因素,由此可见,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个性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游戏对幼儿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游戏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他们每天都把自己快乐的融入游戏中,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自己去亲身体验和完成某些事情,他们在游戏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此外,游戏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影响更是巨大,表现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还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和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游戏还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游戏正是在幼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着培养。

在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没有人教,他们就尝试模仿别人的言语表情行为。1岁以前的婴儿就能模仿成人的脸部姿态,2岁的孩子会在娃娃家互相打电话,模仿着母亲给婴儿喂奶……这就是简单的社会角色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可扮演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父母、老师、司机、医生等熟悉的人物,通过模仿人物来进一步认识这些角色,在模仿母亲的过程中,了解母婴之间的关系,再打电话过程中,了解电话的用途、学会使用电话,这使孩子对社会有

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扮演医生角色中给病人打针、哄劝病人不要哭,从而消除了对医院和医生的恐惧心理,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当孩子的游戏过程中有更多人参与时,孩子逐渐学会了与人相处、协调人际间的关系。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一个人玩游戏,到了幼儿园与同伴一起玩;首先要得懂谦让、合作、分享;以及解决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和同伴间矛盾不统一的问题,这种不统一来自幼儿家庭环境、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个别差异,那么游戏就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合作型发展。同时在活动时,一些比较内向的、不太活泼的幼儿也会参加到活动里,并通过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如开朗、活泼、友善、爱心、同情心等,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幼儿的性格将逐渐活泼开朗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发挥了更多的想象和创造,它可以将一块积木当成饭碗、当成照相机,他玩娃娃家,把雪花片往布娃娃口里放,嘴里会发出“啊呒啊呒”的咀嚼声;将几片雪花片套在筷子上,就是一串羊肉串,然后得意洋洋地叫喊“卖羊肉串呀”;用沙子堆搭城堡时,他们的创造力表现更突出了,也可以在玩 “在集市”游戏中设计出各种具体的买卖情节来,在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独创出新的故事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更有耐心,更能集中注意力于学习活动。

游戏也能使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工具。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相互表白,逐渐学会表达,丰富词汇,而游戏中的儿歌更是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斗。”又如游戏“开火车”一个人当火车头,发出鸣•••••••••拉着说:“嘿嘿我的火车马上开”,大家问“哪里开”?领头的小朋友说:“天津开••••••••。”幼儿唱着儿歌边动作,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选取与游戏有关的物品,由此,在儿童的经验中,这些物品得到巩固,也就为儿童的思维提供了材料和工具;游戏使儿童创设了很多不同的情景,在各种情景中会产生各类不同的问题,这为儿童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提高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智力游戏中进行比赛,提高了儿童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促使孩子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发展。开展游戏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探究精神的人,往往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寻根问底弄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这是他们取得成就所需的精神之一,而游戏活动则有利于培养这种精神,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一部分,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游戏活动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玩沙游戏中,幼儿发现,一些小朋友很容易就建好了山洞和房子,而且不易倒塌,而一些小朋友的房子很容易就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经过观察实验发现,掺了水的沙比较结实,而没掺水的沙较松散比较难造型,经过教师讲解和幼儿的探究,逐渐获得了有关沙子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由此产生的探究兴趣会对以后养成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寻

找原因的良好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孩子走走跑跑的体育游戏也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筋骨,促进骨骼肌肉的成熟发展,让孩子唱唱跳跳的音乐游戏也不仅仅是进行艺术的熏陶。这些活动性的游戏,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活泼、勇敢、坚毅和关心集体的个性品质,而且有助于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从而促使智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增强,从而避免因感觉统合失调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字等精细运动不协调等学习困难。在户外进行游戏活动,使幼儿更多的接触到新鲜空气和阳光提高幼儿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抗病能力,增进幼儿健康。

热衷游戏使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练习语言表达、发展观察、记忆、注意、思考的能力,使学习潜能得以开发。“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我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让他们当主人。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放手让孩子去游戏,千万不要把孩子束缚成“呆鸭子”!

五、游戏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幼儿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同情、分享、帮助、安慰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有很多机会体验和践行各种亲社会行为,体验游戏中的喜怒哀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对幼儿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如: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创造力等,通过这种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兴趣,又能促进其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们积极参与,手脑并用,亲自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六、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偏见

2、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

3、把游戏单纯的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

因此,教师在保留独立的游戏活动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引入游戏,使教学游戏化是实现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结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学习,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游戏日益成为

上一篇:团支书就职发言下一篇:企业发展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