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试题

2024-10-1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试题(共5篇)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试题 篇一

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说教材

本课为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前接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了解主流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后,讲述了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本课为儒家思想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下面对学情做扼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所了解,给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儒学如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尚缺乏深刻的认知,教学中应予以较多的关注。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如下

1.通过西汉儒学发展的学习,了解儒学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的历程,藉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与概括历史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难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第五 说教法学法

教法:史料法,阐述法 学法:比较法,归纳法

下面汇报的是第六环节——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整合,我将从“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内容、地位极其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新课的教学。

1、导入新课

2、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百鸟争鸣”相关内容,提出“孔子创立了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战国时期主流思想之一,那么儒学在秦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给学生讲授第一个问题“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一,2、3相关内容,概括出秦到汉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又秦的暴政追溯到秦朝重用法家思想再到西汉建立初期采用黄老之术,对“黄老之术”的概念作出解释。

在此基础之上,对汉初在黄老之术的指导思想下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我将从“文景之治”、“诸侯王国叛乱”“匈奴侵扰”“土地私有制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再次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回顾所学知识对汉初“黄老思想”的实施作出评价,通过讨论,让学生一方面从汉初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去思考,另一方面从国家面临分裂的、边疆不稳的局面去分析,得出“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发展必然性”理解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是和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发展条件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对于第二个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首先我会通过PPT播放董仲舒的人物图片以及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图片,对董仲舒的生平做简单的介绍。再通过PPT展示摘取《春秋繁露》中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如“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三纲五常”我再结合相关史料对主要思想观点作出解释,让学生理解董仲舒的这些代表观点是和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相符合,使学生回顾第一部分内容,从背景和内两个方面去理解“独尊儒术”的必然性,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材料,思考“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有杂糅了其他的学派思想?”让学生学会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吸收发家阴阳家等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推行专制统治有利。再想学生提出既然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思想,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措施来实现的呢从而过度到第三部分“儒学成为正统”。

对这一部分内容我将从措施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对于措施通过PPT播放《五经书影》和《成都西汉文翁石室受经将学徒》等图片,从“重用儒学家参政、儒家经书规定为教科书、置五经博士、兴太学郡学等内容来概括。重点则放在儒学确立所产生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我将提示从对当时汉王朝和以后中国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能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儒学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多名族国家的统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指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光大了儒学的精神。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有消极之处。

七 板书设计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二 新儒学的思想内容 三 儒学正统的确立 1.过程 2.意义

2.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篇二

本节概述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西汉初年,天下初定,需要确定皇朝的正统地位和统治基础,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董仲舒结合百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倡导“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确立了三纲五常。至此,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课重点讲述了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三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阐述了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实际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客观需要。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着重介绍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它适应了当时汉朝统治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采纳。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材重点介绍了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同时叙述了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概括了“独尊儒术”的结果。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系统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教学难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探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设疑讨论,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要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孔子、孟子像)

提问:在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家认一下,这两位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时期?提出了哪些政治思想?当时,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董仲舒、汉武帝像)

过渡:这两位又是谁呢?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或许能自己找到答案。

材料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回答:……

过渡:从战国到汉代,思想界呈现了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局面。西汉为什么要实行思想一统呢?用什么思想一统天下?为什么用这种思想一统天下?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进新课

指导学生整体学习,阅读教材P8~P10。

问题情境1: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有哪两个关键人物?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老师适时肯定。

副板书:董仲舒、汉武帝。

问题:你了解董仲舒吗?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多媒体展示材料:《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过程评价: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大学问家。他为人正直、廉洁,一生不置产业,专事学业。任何成功都有巨大的付出。深厚的学养是他能够发展儒学的先决条件,加上时代的需要,他的成功就是自然的了。

过渡:是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粹牝(椁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过程评价: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天子、将相的生活条件也很差,何况民众。因此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增强,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经济已经相当富裕。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威胁汉武帝的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亟待解决。

(板书)一、背景

1.“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

2.社会危机潜伏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

过渡:政治上的统一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于是汉武帝开了个论证会,各派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合作学习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准备)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生A),另三个各扮演当时的法家(生B)、道家(生C)、儒家(董仲舒,生D)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生A:众爱卿,今天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

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试题 篇三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从“无为”到“有为”

(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 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有为思想逐渐恢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朝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1)他是西汉时期 广川人。

(2)他应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赏识。

(3)晚年著有《春秋繁露》一书,把诸子百家中 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2、主要思想:

(1)针对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针对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了“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 仁义礼智信 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3评价新儒学

积极:1推动儒学进步,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符合大一统局势.3推动教育的发展 消极:1迷信思想, 2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束缚思想,阻碍文化进步

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合作探究:

3、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b: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课堂同步] 一 单项选择题

1.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举贤良对策 B 兴办太学 C 设五经博士 D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2.以下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的根本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儒家通过吸取各流行学派的精华从而取代各家学派 B 通过政治上的统一来维护思想上的统一

C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保证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D 皇帝应该严格按照儒家思想来约束自己

3.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这段话

A.突出君主权力的神圣性和决定性 B.指出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C.强调君主权力的不可怀疑性 D.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无可奈何

6.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1体现为 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创下日全食观测人口最多韵纪录。而在公元前178年发生日食后,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汉文帝的认识和做法与下列哪一主张最为相似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在曲阜孔府大门前,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真正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思想家是

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9.冯天谕等人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①“克已复礼”主张 ②“独尊儒术”主张 ③“大一统”学说 ④“三纲五常”学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是指 A.封建统治秩序

B.封建统治原则 C.自然规律

D.道家思想 11.在下图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佛教学说 12.《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晋人郭巨为供养 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说明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 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 C.是对于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 D.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提速训练]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董仲舒说: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现在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请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董仲舒也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中华五千年》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是怎样“专用儒术”?这一做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试题 篇四

课时作业4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株洲市质检一)《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和汉代儒学的发展。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欲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

答案:B 2.(2016·东北三省四市等值诊断)董仲舒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 D.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儒家思想。由题干中关于“天人感应”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可推理出董仲舒所倡导的君权神授思想不仅包含君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而且也体现出“天”对君主的约束作用,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答案为B项。

答案:B 3.(2016·日照市一模)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汉代儒学。自汉朝以来,历代皇帝都以“真命天子”自居,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为树立王权独尊地位服务。汉高祖、明太祖是两位“草根皇帝”,所以在宣传自己超高贵的出身方面尤为重视,通过这样的无中生有的宣传,不仅体现自己“受命于天”,而且“真命天子”的地位是生而有之,这样的宣传还为自己的改朝换代行为赋予“天命”的含义。所以,竭力美化自己出身的行为不是为了与贵族看齐,也与是否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所以②③正确,选择B项。

答案:B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A.佛教的因果循环

历史学习资料

B.法家的严刑峻法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人感应思想,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上天感于“窦娥含冤而死”,因而以“六月飞雪、楚州大旱”相昭示,D项符合题意;《窦娥冤》剧情显然不符合佛教因果循环,A项错误;B、C项与题干所述内容无关,可以排除。

答案:D 5.(2016·河南省洛阳市统考)清代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之所以出现“诸将皆有儒者气象”是因为()A.诸子百家思想消失

B.民间积极向学

C.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D.“四书”纳入考试范围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在“以儒为教”的氛围下培养了大批国家官员,从而出现了“诸将皆有儒者气象”的现象,故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C 6.(2016·江西师大附中联考)学者余英时认为:从政治史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轻率地断定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儒教国家”。在此,他强调的是()A.法家在汉代仍然具有重大影响 B.汉代儒法道相互影响互相争衡 C.汉代儒家明显具有法家化倾向 D.儒教在汉代未能占据主流地位

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不能轻率地断定”可知,余英时不赞成汉代的正统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因为汉代的儒家思想也吸纳了法家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的思想,即外儒内法。答案为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2016·宁波调研)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到了秦朝,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实行“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5.汉武帝要独尊儒术的原因 篇五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承皇位,他开疆拓土,建立了不朽功勋,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后人将他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为“汉武雄风” 。汉武帝为了巩固君主独裁统治,加强学术思想的统一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 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政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它把战国以来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的文化氛围彻底破坏了,这就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后来,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又不断发展儒家学说,使它更适合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上一篇:坚持先进文化方向 树立正确下一篇:焊接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