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2025-03-2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立体几何教材分析(精选10篇)

1.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一

下面对比立体几何新、老教材三版本;直观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分析传统综合法与空间向量法在解立几问题中的各自特点;思考“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方式,以期立体几何教学轻松、自然、和谐、高效.

一、比较研究立体几何新、老教材三版本

1. 三版本教材教学课时数之比较

20世纪90年代立体几何教材(简称老教材)是独立的一册书,教学课时数约50个.2001版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A)(简称01版)中立体几何有一大章节(第9章)教学课时数有39个2004版数学必修2(简称新教材,同下2005版)中立体几何内容有2个章节,第1章“空间几何体”是新增内容,8课时,第2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传统综合法立体几何,但教学课时数只有10个.再加上必修2第三章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一节(2课时),及2005版数学选修2-1中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12个课时,也就32课时.换句话说04年以后的高中新教材中,立体几何教学课时数全部加起来也只有老教材的五分之三左右,而且其中三分之二是新增内容.

2. 三版本教材内容之比较

老教材与01版在立体几何教学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知识点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出现形式与次序稍作调整.但新教材立体几何教学内容对比老教材有了“颠覆性”的增删.增加了“空间几何体”、“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两大章节,删除“简单几何体”、“三垂线定理”,淡化了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证明,弱化空间距离,降低二面角要求.

3. 三版本教材教授时间段之比较

老教材完整而系统的教授年级段在高一(下),01版立体几何的教授年级段在高二,而04版教材把新增“空间几何体”与传统立体几何分别放在必修2的第1、2章节,按照正常教学进度是在高一(上)教授,而作为空间向量引入前提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出现在必修2第四章“圆与方程”中,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则又在选修2-1的第三章(高二下教授),如此的教学跨度,是否真能实现螺旋上升的教学效果,值得思考.

二、直观立体几何教、学之现状

立体几何的教学走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处境,特别是传统综合法立体几何的教学.如若想把传统立体几何像老教材一样系统又完整地教授,在现有课时条件下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这是与新教材指导思想“背道而驰”.但若严格按照10个课时把传统综合法立体几何草草了结,那么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又能掌握多少?在某一次市级高一下期末质量监控检测中,有这样一个题: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矩形,侧面PAD是正三角形,且侧面PAD⊥底面ABCD, E为侧棱PD的中点.(1)试判断直线PB与平面EAC的关系(不必证明);(2)求证:AE⊥平面PCD; (3)若AD=AB,试求二面角A-PC-D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经统计我县参考3200名学生中,第一问的正确率大概约为95%, 第二问的正确率约为72%.在第二问的基础上做第三问,按道理难度不大,但实际正确率2%都不到.第三问完全正确的61人,其中8人用空间向量解.第一、二问的正确率已经存在问题,第三问已经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那么是否此问题超了“要求”?试问学习传统综合法立体几何,如果连这样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都找不到,那么学习传统立体几何的目的、意义何在?有个别学校在高一就补充空间向量,也确实有同学把此问题用空间向量得以解决.笔者思考,如果这样一个问题都要“大动干戈”地用向量法解,那么传统法解立体几何的教学意义何在?所以,我认为新教材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是:教得松散、仓促,学得盲目、慌乱.

三、分析综合法与向量法的各自特点

1. 综合法优、缺点

综合法在立体几何中的运用,体现的是一种自然、严谨、而又流畅的思维链间的严密整合.在每一个环节都从本质上熟悉、理解的前提条件下,解题是一种“享受”.它的特点是门槛较高,需要理解传统立体几何的所有理论基础,包括4大公理、所有判断定理与性质定理及角、距离等的具体处理方法.入门之后会发现,所有问题的解决方式都基本相似:寻找解决问题的原理→按原理操作→通过逻辑论证或计算解决问题.因此综合法在立体几何中的优点是自然、流畅、高效,而它的最大缺点是需要花时间去理解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2. 空间向量法优、缺点

向量法在立体几何中的运用,体现的是一种“数字化”概念.所有点、线、面都可以在空间坐标系中“量化”,然后通过固定公式及数量关系运算而得到需要的结论.它的特点是入门简单,只要会架空间坐标,会找坐标系中点的具体坐标,那么所有空间问题都可以“量”化,通过量化计算得出结论.因此向量法在立体几何中的优点是,所有问题可以量化、公式化,通过计算解决,它的缺点是架空间坐标和找空间点的具体坐标是“说说容易”,而且量化过程中“不容有错”,否则后果“严重”,还有用向量法解题计算量相对比较大,特别是非直角坐标系中的空间向量运算,此运算量也只有试过才能体会什么叫“烦琐”.

四、思考“高效”的教学方式

1. 分析当前立体几何教学问题所在

对于立体几何的“怀旧”情节,相信不仅一线教师有,现行的大部分试卷命题者也有,包括高考命题者(2010年的各省高考数学卷可以佐证).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既要合理怀旧,又要遵从新教材指导思想,这是一线教师“纠结”的核心.在对比三版本教材特点,直观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之后,笔者认为新教材立体几何之所以会成为数学教学的一大“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课时数不足、分布不合理和立体几何教授时间过早及教学内容过分分散化.

2. 思考合理、高效的教学

基于传统综合法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草率”淡化它不符新课程发展学生能力的基本理念.而且立体几何中的大部分证明和距离、角的求解,用综合法解决是理性、高效而流畅.学习立体几何的核心思想应该是综合法,因此对于传统立体几何(必修2第二章),笔者认为应适当增多课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感悟综合法的魅力.而对于“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和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1第三章)应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放在必修2的第二章之后教授(课时数可以略作缩减),这样可以使立体几何的学习更具连贯性与完整性.更有利于学生感悟综合法与向量法的各自优越,到面临具体问题时可以理性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当然为了弥补综合法教学的课时不足,对于“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两节内容可以作为“终极武器”而放到高二下教授,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迫使学生在高一学好综合法,也符合新课改螺旋式教学的理念.还有一种模式可以仿照01版教材,把立体几何内容重新“糅合”为一个整体,放到高二系统教授,理由是高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远比高一时强.

2.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二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说:“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见到旁人能隐约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到的东西。”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艺术论》中也有这样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类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能于难发现处的发现就是艺术家共有的艺术敏感。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敏感,正如新闻从业者需要新闻敏感、商业经营者需要市场敏感、演员需要表演敏感一样,语文教师也需要语言敏感。一定程度上,语言敏感就是语文教师的职业敏感,它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

1. 语文的学科本质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语言敏感

无论把语文当成“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文都离不开语言。“语文的基础是语言,它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的能力和素养的”。[1]从这一方面来说,语文教育的学科本质就是语言教学,通过语言作品的学习达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利用优秀的作品熏陶人、感染人”的目的。这样语文教学必然在很大很深的领域,要接受语言的指导。一方面,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必然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语言作品基于情景和需要而使用的具体独特的语言形式。教师只有自己对这种无限复杂微妙的语言形式进行细致品味,才能发现它的独特,才能高屋建瓴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另一方面,利用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也离不开教师对作品语言的思想性、情感性进行深度体悟和辨析,因为不同作品映现的是不同作者的认识、态度和情感。教师只有具有高度的语言敏感,才能迅速地感知作品语言的独特和精妙,才有可能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细致品味和深度体悟;同时教师也只有具有语言敏感,才能对学生语言中语言知识的精彩或不当运用迅速地知觉并及时鼓励或指误。

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其中对“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有老师敏感地意识到“更进”的独特表达,能不能把它换成我们常说的“又进”呢?其实此处的“更”也就是“又、再”的意思,“劝君又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子是顺畅了,但意蕴却相差甚远了。同学们一讨论发现:“更”字更显示出诗人劝酒的殷勤,在频频地劝酒中,透露了诗人对友人的难以割舍的情怀,也表示诗人酒意已酣,离别之时愈发迫近,而“又”表示“再”,“再”与“二”相近,改掉之后诗的意蕴大变。这种对言词在综合语境中的精妙表现力与生命力的挖掘和体味,正是语文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独特的语言敏感。如果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心灵的探寻和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那么这种心灵世界的探寻和丰富正是通过语文教师具体细致的语言敏感实现的。

2. 教师提高语言修养的基本途径是语言敏感

无论教学技术、手段如何发展,教师语言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其重要性始终是不言而喻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同时,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语言相比,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力,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最为具体生动的表率。因而某种程度上,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然而语文教师要达成高超的语言艺术决非单纯的语言理论学习所能实现的,它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对语言的敏感。具体地说,教师涵养其语言艺术的途径其一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自己的语言内在的敏锐的感知,及时察觉语言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疏漏,并在日后的言语实践中有意识地规避和修正,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日趋完善。其二是在与其他教师的教育交流中,教师能对其语言的问题和精华保持敏感,并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意义,在反思观照中完成其吸纳。亚里士多德曾说:“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2]对于语言经验这种默会知识,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其敏感力、领悟力才能得其精华。这样,在不断地敏感反思中,教师的语言也由初任教师时的含糊、歧义、干瘪、繁冗变成了成熟教师时的准确、明了、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生命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讲述她年轻的时候,语言表达抽象、贫乏、苍白、口头禅多,而且普通话也不标准,于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她除了对其他教师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保持敏感和注意学习外,对自己的教学语言也时时在心,经常留意:这句话是不是模糊不清了,是不是不够准确了,怎样达到改正、重建,怎样到达清晰、简练、传神等。几年下来,她站在讲台上,诚如她的一篇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她真的“用语言粘住了学生”。[3]

3. 教师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基石是语言敏感

语文是一门外延性极广、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中的相声、小品、评书、笑话、故事、格言、警句、俗语、歇后语、对联、演讲、流行歌曲、新闻等等都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反映。同时,即便是一本语文教材,二三十篇文章,然其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历史文物、园林建筑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综合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所有这一切都对语文教师知识积累的广度、深度和新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显然教师职前所接受的系列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而有研究表明教师职后的培训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效果甚微,其专业知识拓展、更新的主要来源是教师的日常社会生活,包括教师自身的教育经验和反思、与同事的日常交流、影视、网络、课外书刊等。[4]

事实上,教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语言敏感。卡西尔曾经深刻地指出:“要理解宇宙的‘意义’,我们就必须理解言语的意义。”现实中,人们总倾向于把自己认识的世界用言语符号固定下来,因而语言是知识、经验的再现。语文教师实现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也必须通过语言,通过自己对语言的专业敏感,探究语言世界背后涉及学科知识的经验及意义,从而达成知识积累的目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闲谈、娱乐中凭借敏锐的语感总能学到语文:或学到了一个词语的新用法,一种意思的另一种说法;或积累了生活中有积极意义的经典话语、典型事例;或察觉了学科领域新的理念、新的进展等。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王崧舟就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听来、看来的一些短小精练、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王老师丰富生动的语文课与他对生活语文的敏感和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语言敏感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语言敏感。

1. 对学科语言要敏感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语文,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自己的专业积累,越来越成为工作繁忙而无暇重回学校进修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但生活在同样的视听环境中,有的教师越来越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文理渗透,紧跟学科前沿,有的教师却只能数十年如一日地照本宣科,言词空洞,语句贫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于教师面对日常生活信息时所具有的学科语言的敏感度不同。看一本杂志,有人对其中的精彩句子、动人的情感特别敏感,不自觉地思量它的妙处;有人对其中的家居、服饰特别在意,想怎样才能仿效它。看网络新闻,有人对“何逛逛”“楼危危”等新兴名词特别敏感,随即想到了词语ABB构成模式,甚或产生了一探这种造词格的造词背景及造词原理的想法;有人却只能做普通意义上的新闻受众。这绝不是教师的态度问题,事实证明,态度是可变、易变的,基于对语文学科的直觉、敏感却是恒定、不自觉的。

一般说来,生活中涉及的语文学科语言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语言语体知识的语言。比如日常言谈、报刊书籍及网络媒体中的好词妙句、旧词新意、言语规范、语言风格等,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专业知识。2006年的春晚小品《小崔说事》,其中的人物白云大妈送了一本她的新书给小崔,上面写了一句赠言“现将此书送给闹心的小崔,愿你从此常睡不醒。白云大妈雅正”。此处“雅正”一词听起来很别扭。古代文人墨客活得潇洒,诗文书画多为把玩,相互赠送,一般要敬请对方“指正”、“雅正”、“哂笑”、“正腕”、“斧正”等,以视尊重谦恭,而这里对自己的作品“雅正”就有点文不对题了。类似这样的词类误用、句法语法错误的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有时它们不影响言者意思的表达,人们也并不特别在意,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之却不能漠视。

二是体现文学文化知识的语言。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才能把语文教活,把学生点醒。中学阶段的文学知识主要包括各种文学现象及文史知识,如各种文学小故事,作品作家的介绍,文学的思潮流变,史上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人事迹,旧文别解、新解等。正如王崧舟老师拥有智慧的小抄本一样,许多语文特级教师也都建有他们各自敏感的文件夹,如爱好文学的教师对文学信息敏感,有新书信息、电视文史专题讲座,他们总会不自觉地兴意倍增;喜欢辩证求创新的教师对教材中旧课新教、旧文别解的信息也一定不会错过:《陋室铭》中“金经”新解,《春》的另一种解读,《伤仲永》指瑕等,成为他们言谈、阅读中的兴奋点。

当然成功的语文教师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言语敏感。除本专业知识以外,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有关人口、资源、环境污染、自然保护、城市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电脑技术以及克隆技术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知识,正迅速涌至眼前,成为对下一代教育的重大课题,语文教师本着语文服务于生活的立场对之也应该保持时代的敏感。

2. 对学生语言要敏感

言为心声,教师了解学生,除了依凭其行为,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语言。无论是学生刻意为之的语言还是不自觉的语言,都反映了其思想、性格、能力、立场、观点和态度等。有经验的教师一定善于捕捉学生的任何语言细节,深挖其异常言语形式下的特殊诉求,并把它作为推动教育影响向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首先,学生的语言细节透露出学生所处的环境及需要。以人为本是语文教育的本义,关注学生的成长,就要关注学生所处的环境及需要,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动机、态度、意志和习惯等,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而关注学生接受知识时的这些情绪准备及现实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之举。然而很多时候它们都处于内隐或教育核心关注之外的边缘状态。它们游离于教师的常规关注之外,却实实在在地隐现于学生的言语之中,以不易察觉的细节表现出来。教师敏锐地察觉这些言语背后的非智力信息,及时而有针对性地疏导和鼓励,将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次口头作文《我最崇拜的人》中,同学们颇有兴致地谈论起自己的偶像,多数人崇拜明星,少数人崇拜老师、父母,而刘晓淡淡地说出自己的偶像是精神病人。敏感的教师没有放过这个语言细节,当即追问为什么,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他们无忧无虑。”事后教师了解到这个不快乐的男生不快乐的缘由:家长要他学奥数、学书法、学跆拳道等;老师要给他突击英语、数学和写作,让他参加英语比赛、数学比赛、作文比赛。更残酷的是,如果作业写得不好,家长还会把整本撕了让他重写。他感觉身心疲惫。教师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及时地与其家长进行了沟通,并把其在学校的学习计划作了一定的调整。现在刘晓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了。

其次,学生的语言细节彰显出学生对知识的误用处、未解处、创新处等。教育学意义上的师生话语是一种直接指向发展和新的理解的语言。由于教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学生对知识、情感的掌握及内化程度只能依靠标准化测试和其日常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然仅依凭标准化测试,一方面它无法检测学生的全部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信息反馈具有相对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作为个体思想能力外显的语言,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彰显了学生对知识、情感掌握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有经验的教师总善于倾听并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语言所带来的教育程度化的信息,发现其中知识的误用处、未解处和创新处,并即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修正、补充和鼓励,从而达成学习主体知识经验的最快增长、思想智慧的最大拓展和人格精神的完美提升。江苏特级教师顾琴一次上儿童诗教学,问:“同学们,课前你们都读了金波爷爷的儿童诗,都读了多少首呀?”一学生回答“大概78首!”顾老师马上纠正说:“既然你已经读了78首,精确了,就不能再用‘大概’。”这种词语的误用现象对于正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常犯的错误,对这种语文学科中语用以及更大学科范围内的语体及情感能力的检查,建立在教师语言敏感基础上的即刻语言指误,很显然比期段标准化测试效果更好。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除了期待预设性的所谓正确答案之外,对学生其他的回答及回答的其他方面毫无兴趣,而它们有的恰恰是学生知识内化程度真实而不自觉的反映;有的则结合了学生的日常概念,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独特结果,尽管有时缺乏科学性,却可能是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关键性契机。教师品味语言,这种富有教育生长点的学生语言一定不要错过。

再次,学生的语言细节暗示了学生对教师的接受性程度及与教师的关系。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教师的授课风格及对教师本人的感情,直接影响该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情绪,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于语文这种以熏陶、感悟、潜移默化为主要教育方式的学科。有经验的教师总以学生为镜,从学生的话语中品味出那些学生因畏惧教师的尊严而不敢直言以谏的缺点和疏漏,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地进步,也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3. 对教师语言要敏感

首先,对教师同伴的语言要敏感。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同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善于利用这种资源发展自己成为新时期最经济、便捷的方式之一。教师同伴之间的交往是教师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仅次于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以语言为凭借,教师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和生活体验的信息和启示,应该说这种建立在共同的学科背景、相似的情感体验和同一的行为规范基础上的语言信息比教师从书本上获得的文本知识包含着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也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由于同伴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便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启发、补充成为必要,在彼此思维、智慧的碰撞中新的思想得以产生。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三

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所以空间想象能力是数学所要求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考试说明》中明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表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以它的内容决定了其试题在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作用,由于它的公理化体系的处理,又决定了立体几何是考查演绎思量的引入更为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考立体几何试题情况统计

各地的19套试卷中,选择题有23道,填空题有9道,解答题19道;从统计数据来看,立体几何可以说是必考题型,其中出现。

--2010年高考试题来看,2011年的《高考大纲》数学科目在2010年的考纲的基础上基本没有变动。这一特点说明全过多年的探索、改革,已逐渐趋于稳定的格局,形成“保持稳定,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着力创新”的特色。从省样值在23分左右(两小一大),两小题以基本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柱、锥、球的角、距离、体积计算为主,一大题以证明空关数量关系计算为主,诸如空间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与证明,线面角和距离的计算。试题的命制载体可能趋向于不便建系”为原则。

科难度有所下降。

析,选择题文T8理T5相同,填空题文T13理T15理科难度有所增加,解答题文T19理T20尽管题干和第一小题相显难度增加。

小题,推陈出新。

何的小题,其考查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其中,三视图、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试题是重点考查内容,标增加的内容。2008年山东、海南、广东等新课标地区都出现三视图的选择题。省样卷中也出现以三视图为背景考查积的填空题。

大题,全面考查。

何的大题中,一般是考查线、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线面角、面面角,面积、体积等问题,难度属中等偏难,主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如2007年广东高考的大题考查的是三视图及其面积体积问题,2008年,考查空间线面关系,空间向量及坐标运算、解三角形等知识。2008年宁夏、海南卷以学生较熟悉的正方体为载体考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2008年江苏卷以四面体为载体考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008年浙江卷以查空间线面关系、空间向量的概念与运算。理科试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空间向量解解答题更简便。但随着课改的可能有所下降。

考命题趋势

高考全国卷和有关省市自主命题卷,关于立体几何的命题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型:立体几何的试题一般以两小一大命题。

度:考查立体几何的选择题、填空题为基础题或中档题,解答题一般会综合考查,以中等偏难试题为主,文科难度点:立体几何的热点是三视图,近两年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中,都出现三视图的试题,应引起重视。另外证明线线、,二面角、线面角等重点内容也会重点的考查。估计2009年高考中,三视图还会出现,证明垂直、平行、二面角等内可能会以不规则几何体为载体。

法:在大题中一般都能用公理体系和空间向量二种方法解决,理科常以空间向量解题更易。

考方略

新课标新增的内容,2007、2008 2009 2010年课改区的高考题都有体现,因此,三视图的内容应重点训练。线面、线线、面面平行与垂直,是必考题型,解题时要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问题,可以用空间向量来解决,应加强训练。的侧面积和体积有关的计算问题,根据基本概念和公式来计算,要重视方程的思想和割补法、等积转换法的运用。的翻折与空间图形的展开问题,要对照翻折(或展开)前后两个图形,分清哪些元素的位置(或数量)关系改变了,析

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

】了解和正方体、球有关的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能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出它们的直观图,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或直观图,了解空间几何体的不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理解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联系,并能进行转化,会计算球、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柱、锥、台、球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在旧教材中出现过,而三视图为新增内容,一般情况下,新增内容会2009年广东、山东、海南、安徽的高考题来看,三视图是出题的热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也有出现在解高考就出现在解答题里,属中等偏易题。、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理解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定义,了解四个公理及其推论;空间两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异面直求法。

】主要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难度不大。

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能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面面平直、面面垂直,会用性质定理解决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问题,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主要考查线线、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线线、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多以选择题和解答题形式出现,解答题中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及角与距离的计算为主,属中档题。

立体几何19道解答的解法来看通常都能用两种方法解决,尽管试题的命制载体可能趋向于不规则几何体,但仍以“方复习时应强调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1)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平面,建立立系,从而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几何问题向量化);(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离和夹我有等问题(进行向量运算);3)把向量的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意义(回归几何问题)。年考题来看,入手容易,得分不难。考时每一问都要求学生尽量做,不要轻易放弃,书写时要注意论证的严密,证明谓的失分。纵观立体几何试题,重点考基础,全面考素质。

察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中对立体几何的考查,空间向量的内容普遍在中学开设和广泛应用,考生对于传统立体几何难直线与平面成角、二面角和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等,由于有了空间向量这个撒手锏,在心理上已经不畏惧了,似乎较难问题变为中档偏易问题.但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近几年立体问题似乎又在变脸,空间向量这个撒手锏已经间直角坐标系不能很好地赋予到所给的图形上,即使能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总有点的坐标无着落处于未知状态.立越来越在综合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代数方程思想、平面解析几何或向量的方法,存在性的探究,回归长方体模型和,对传统的题目的图形进行视角变幻、图形的元素的增减变幻.横向观察每年全国十几份试题对立体几何考查的定位何的考查的思路是相互影响的,如2008年的填空题和选择题有好几份试题对长方体的对角线与三度棱或三组面的关系关系进行了考查,也有好几份试题把代数思想的考查与考查空间想象力综合在一起.只有认真研究高考数学试题中立把握立体几何的命题脉络,看准命题的走向,研究可能出现的试题的解题模式.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决胜变幻莫测的考高考数学试题中立体几何命题的趋势与其解题模式研究.

何的命题趋势

与方程的思想、平面解析几何或向量的方法

几何命题中,常常考查通过设未知数,利用方程与函数的思想,能把未知数解出来,这样才能找到关键的元素——点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解题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如2008

18题:

ABCDE中,底面BCDE为矩形,侧面ABC底面BCDE,BC2,CDABAC.

证明:ADCE;

CADE的大小. 设CE与平面ABE所成的角为45,求二面角

】:本题解答为了突出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平面解析几何或向量的方法,采用公理体

yACm,由于侧面ABC底面BCDE,因此

A

5作等腰△ABC的中垂线AF,由平面与平z直线AF平面BCDE,连结FD,要B证明ADCE,由三垂线定理知,只需证述,如果改用平面解析几何知识来证明何的知识证明FDCE,是好想不好表kCE0,是好想又好表识来证明DF65述.在求某平面内的线段与线段的垂直和,除了传统的平面几何和三角知识外,改用平面解析或平面向量用为一种运算的很好的.不难证明平面ABC平面ABE,用CKAB于K,则CEK是

CE

4.七年级上册《王几何》文本分析 篇四

完成时间: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2011级汉教一班 蒋琼英201101051145

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平易近人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这篇文章是给一位几何老师画像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处处着力以形传神。“他反手在黑板上画了个极圆的大圆圈。在几十双睁圆的眼睛和一遍惊叹声中,他接着描绘的圆圈和三角形的世界,使我想起儿时砌过的积木、美丽的迷宫和古埃及灿烂的金字塔„„”寥寥几笔,一个水平高、业务熟、学识广的教师形象立刻跃然纸上。

“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这句话主要采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一个“挤”字,突出了老师的胖;“眨眼功夫”写出了老师虽然胖而动作却十分敏捷的特点。

“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主要是突出了老师“笑”的姿态之特别,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这句话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从侧面烘托王老师的与众不同,突出了老师的风趣与幽默。“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这是神态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老师得意洋洋的神态。

“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突出了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也表现了王老师的思想的民主与开放

王老师很独特,他可贵的品质有很多。如:①和蔼——“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通过对王老师的外貌描写来表现。②幽默——“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③教学有方——“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表达上点明了主旨。

5.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五

 

Peer-assessment on group work

Listening

seldom

sometimes

often

always

HeShe listens to their partners carefully.

HeShe understands their partners well.

HeShe understand the reporters well.

HeShe follows the teacher’s oral instructions.

Speaking

HeShe pronounces words correctly.

HeShe speaks clearly and fluently.

HeShe uses body language properly while speaking.

HeShe uses linking words while speaking.

HeShe states the topictheir opinion briefly but clearly and completely.

Participation

HeShe involves himself in group work willingly.

HeShe works with their partners happily.

HeShe makes good preparations for group work in advance.

HeShe gives their reasonable suggestions.

HeShe follows their reasonable suggestions.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3) 自我检验(Self-testing)

Finish Workbook vocabulary and grammar exercises. After finishing these exercises, students carry out self-assessment: I think these exercises easymoderatedifficult

6.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六

关键词:立体化,人体解剖学,教材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是医学专业课程中教学时数最多、教学过程最长、投资最大、消耗教学资源最多、对其他医学课程学习影响最广的课程。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形象性和实践性。因此,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品质。而这一切需要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实现。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 一位优秀的解剖学教师不仅可以用优雅的姿态、幽默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引起学生的关注并提高其学习的注意力, 而且可以直接面对实物、标本、模型与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提供着直观、逼真、形象、方便的实验环境, 学生可以在组织、器官的三维动态几何模型上利用专业的虚拟解剖手术器械, 依据计算机图像进行精确定位, 同时用专业的力反馈设备和系统来模拟解剖手术器械的各种动作, 从而感受到人体组织的不同质感;可以选择任意人体组织结构的三维模型, 并将其从数字化虚拟人体中独立出来, 对其进行更精细的观察;可以应用动画技术实现在血管、气管中或在心室间的漫游;可以应用虚拟内窥镜实现对中耳、内耳结构以及胃肠道结构的三维立体显示[1];还可以随时运用个人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虚拟解剖。因此, 这样既可方便教师教学、学生复习, 又可节约宝贵的尸体标本, 同时还减少了器械消耗。而相对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来说, 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受学时、进度等诸多因素限制的问题, 而且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人体结构和功能复杂, 可视化人体研究的开展为构建虚拟解剖学提供的基础数据与相应技术支撑。利用可视化人体数据集提供的完整、连续、精细的人体二维解剖图像, 可以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和构建虚拟人体解剖模型。使用这种模型, 学生可以在三维空间对人体中感兴趣的对象进行放大、任意旋转和平移, 认真细致地观察, 清楚地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复杂的空间关系。由于模型是数字化的, 可以很方便地对整体数据进行重采样, 使学生能够从任意角度、任何剖面观察人体结构。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再结合挂图、模型、标本等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并配以尸体解剖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是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标本缺乏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能使学生在虚拟的人体标本上进行解剖学观察和学习, 可解决尸体标本缺乏的问题, 降低教学成本, 减少尸体对从事解剖工作人员的危害, 提高教学质量, 弥补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的不足。

人体完整的立体模型和符号模型可用作模拟难以学习的多种临床操作程序。例如可运用软组织变形技术和虚拟切割技术、专业的虚拟解剖手术器械, 依据计算机图像进行精确定位, 同时用专业的力反馈设备和系统来模拟解剖手术器械的各种动作, 使模拟解剖人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可视化人体研究的实施和进展,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科已形成了以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等为辅助教学工具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应用微机辅助医学教育, 通过互联网开展远程教学是当今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尽快适应现代教学模式, 不但成为CAI课件的优秀使用者, 还要成为高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创作者。为了使课件更为生动形象, 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水平, 将教学内容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并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的不同做相应的测试和评价, 引导学生的思维, 实现人机对话。随着校园网的逐步完善, 更多的CAI课件将进入网络,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校园内任何一个联网的终端自学、答疑、查阅资料[2]。在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可视化人体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 人体解剖学知识和数据在人体空间中的准确定位[3]为现代临床诊断和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建立体化人体解剖学教材使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和模式、课程内容建设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 使人体解剖学教学更实效、更简约、更贴近临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而且这必将成为未来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孙秀伟, 阎丽, 李彦锋.虚拟现实技术 (VR) 在医疗中的应用展望[J].医疗保健器具, 2007, 9 (5) :17~20.

[2]谭立文, 李振强, 张伟.解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组建[J].解剖学杂志, 2003, 26 (2) :200~201.

7.微课与职教立体化教材开发 篇七

微课的兴起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

2013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年。在职业教育领域,一方面由教育部主推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课程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微课开创了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

信息化技术与各个行业实务相融合是当前的应用潮流,也是未来大势所趋。而在教育界,教育部于2012年3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又于同年5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12月成立了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都对信息化技术在实务中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教育部通过主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等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卓有成效。

微课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为大家所熟知的。首先,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最先提出了“微课程”(Micro lecture)的概念,即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国内最早研究微课的是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他给微课下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事实上关于微课,还有数种其他模式的定义,但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几点包括: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长5-15分钟;单粒度,围绕着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将微课看作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新颖的形式。它是在“云计算”背景下大数据变革信息化教学的产物,进而引发资源观、教学观和教师发展观的重大变革。

微课最早兴起于中小学教育,但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因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紧跟行业发展脚步,突出一个“变”字,对课程建设要求高。而我国职业教育由于跨度大、底子薄,目前普遍存在优秀师资短缺、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课程建设落后等问题,如何应用简易快捷便于掌握的传播方式将新技术、新应用融入课堂教育中,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鉴于上述特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可相应提供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微课是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所聚焦主题的学习,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在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和授课习惯的前提下,可以较为容易地嵌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将微课作为课程导入、重点讲解、答疑辅导等展示使用,通过精心制作的微课内容,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解决一些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目前微课模式已经在不少院校实施,亦取得不错的效果。

数字出版理念催生立体化教材

信息化时代,数字出版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意识到,出版的核心是内容,出版的本质是选择,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纸质还是数字化载体只是外在形式的不同。因此,信息不单单是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存在,数字化的资源的生产也是出版社出版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信息、符号、媒介,是用于向学生讲述知识、传授技能和传播思想的材料。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教学。当引入微课的概念之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学者对教材产生了新的需求,立体化教材就呼之欲出了。

立体化教材是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整合和交流的平台,它为院校提供教学资源的系统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立体化教材顾名思义,还是以纸质图书为载体同时又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它的内容广泛,包括微课视频、案例素材、仿真环境、演示动画、考试系统和课程教学网站等;表现形式多样,有纸质图书、音像光盘、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等。立体化教材决不是各种教学资源的简单拼凑,它需要整体性的策划设计,策划的思想应当贯穿教材建设过程的始终,教材的每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应是有机的结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立体化,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教材应用的服务等都要体现立体化的理念。

立体化教材助力微课,推动教学改革

教材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引入了微课的概念后,立体化教材建设仍然应围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中心进行建设。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是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在这个环境下,教材是一种载体,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手册。微课视频是核心,在每一个专题化的重点难点上,由最擅长讲解这个问题的教师设计,并以视频的形式供学生观看,充分发挥名师这一稀缺资源,传承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或出镜讲授,或动画演示,或操作录像,借助信息化手段,用具象来表达抽象,来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观察较难展示的实验场景。通过微课视频将CAI课件、案例项目等数字化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微课与纸质教材相互呼应,对重点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表达,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

出版社在建设微课资源的时候,可以重点选择有精品课资源支撑的课程,将已有的优秀教学实例(如优质课程录像),编辑加工(转录、特效、合成等),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习题、考试系统等)。此外,也可以根据微课的具体要求,组织开发团队,录制全新的微课。整个微课的制作过程与教材出版类似,由“选题拟定”“教学设计”“准备素材”“制作课件”“实施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馈”等环节组成。利用出版社既懂教育教学,又有数字资源开发的经验的优势,整合写作团队和资源开发团队,进行协同创新,项目化运作微课开发和立体化教材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课程设计是中心。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导课程标准,设计微课和教材的环节和内容。学习者之所以学习的动机的核心不在用什么样的技术呈现授课的内容,而在于课程本身。

第二,内容选择要恰当。微课的知识点,必须选择通过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选择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或考点。为学生对那些基础性和难以掌握的概念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就不仅仅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更多的要求在教学设计方面进行深造,把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知识传递。

第三,纸质书和资源建设同期策划。在实现知识内容数字化创意的同时,将其同步贯彻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通过立体化资源来还原课程建设思路,纸质书籍只是课程建设的固化成果之一,亦应充分发挥不同载体的特点,优势互补。如,纸质教材便于学生随时阅读;微课视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CAI课件等教辅资源配合书籍和视频,帮助老师备课、学生自学。

第四,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覆盖的普及,充分发挥微课在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优势。充分调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建设云平台,将教学资源保存在云端, 并借助二维码等技术,将微课资源和书籍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五,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丰富的载体形式给予教学内容更广阔的展示空间,通过这些更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活跃互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开发微课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可以较好地实现“便于教,易于学”的授课目的。与此同时,立体化出版的多介质传播,又有助于作者的微课建设成果在更大范围传播。在此基础上,立体化教材的成功又进一步提升了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对于微课项目的研究开发值得教育出版强社重点投入。(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

8.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八

摘要: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支持下的单幅影像迭代定位方法(IPM)是利用单幅遥感影像进行目标定位或修测地图的主要方法.一直以来,SAR影像IPM的几何意义都不甚明了.依据SAR影像距离投影的.原理,对SAR影像IPM的计算过程进行了几何分析,提出以地面倾角和起始高程点入射角作为已知量,推导了其近似的收敛条件以及收敛速度计算公式,并分析得到地面倾角和起始高程值是影响SAR影像IPM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的主要因素.最后,分别利用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对几何分析的结论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结论正确合理,有助于深入分析SAR影像上像点与地面点的几何关系.Abstract:The iterative positioning method (IPM)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s an important way in object positioning or map revision with single remote sensing image. The geometry principle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IPM has not been clear so far. In this study, the iterative calculation process of SAR-IPM was analyzed by using geometry theory based on distant projection of SAR image. Two known variables, slope obliquity and incidence angle of initial position, were chosen to derive the approximate convergence criterion and the convergence speed function. It is found that slope obliquity and incidence angle are leading factors for the con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speed of SAR-IPM. Experiment results with simulated data and real data have proved that the approximate convergence criterion is accurate and reasonable, and the convergence speed function is correct. The result will help to analyze the geometry relation between the SAR image poi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ground point. 作者: 邢帅徐青何钰蓝朝桢 Author: XING ShuaiXU QingHE YuLAN Chao-Zhen 作者单位: 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期 刊: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ISTICEISCIPKU Jour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年,卷(期): ,28(6) 分类号: P237 关键词: 单幅影像迭代定位方法 SAR影像 数字高程模型 Keywords: iterative positioning method with single image SAR imag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机标分类号: TP7 P2 机标关键词: 单幅遥感影像SAR遥感影像定位几何分析REMOTE SENSING IMAGEincidence anglespeed function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PMdigital elevation modelSAR image收敛速度leading factorsSAR影像remote sensing数字高程模型地面Experimentbased主要因素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西部1:50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项目,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计划项目,北京大学为新基金,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课题 单幅SAR遥感影像定位的几何分析[期刊论文]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9,28(6)邢帅徐青何钰蓝朝桢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支持下的单幅影像迭代定位方法(IPM)是利用单幅遥感影像进行目标定位或修测地图的主要方法.一直以来,SAR影像IPM的几何意义都不甚明了.依据SAR影像距离投影的原理,对SAR影像IPM的计算过程进行了几何...

9.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九

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说明文教学理所应当成为本册教材的重点。

其次,它体现了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的阅读目标:“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表明对说明文的阅读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具体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而且新教材所有的教材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下面我就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

阅读

新教材的一至四册都是30篇课文,五册是25篇课文,估计六册应该也是25篇课文。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

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来撰写小论文。

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我所能知道的是,每册教材推荐三部名著,近20部,包括:《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飘流记》、《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等(不包括第六册)。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要达到这个目标,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尤为重要。但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条件的限制应该是我们面临的直接困难。现在许多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相应的名著学生读本,我们可以为学生推荐,允许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另外,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给学生讲名著的有关内容和主题。

附录

新教材前四册在这一板块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书法和书法欣赏为一个部分,汉语知识为另一个部分。这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汉语知识的简化,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提倡的“淡化语法”是一致的。

八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

(一)初二承上启下,继续积累语文知识和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表达技巧,培养文体感。重点是学好复杂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也加强了文言文的教学,为初三的议论文教学及总复习打下基础。

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正确认识人类产生后战争的历史、实质,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战争,谴责非正义战争,支持反侵略

深入学习虚实好叙事性作品,掌握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文体和表达方法的构思原则,认识叙事类中新闻、小说的文体。

1、《新闻二则》(新闻)了解回顾历史。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语言要求。学习概括叙述、背景叙述、细节(典型)叙述等不同叙述。根据新闻的写作要求,分析报刊新闻。

感,培养学生的体谅人、同情人、关爱人的感情,特别是关注关爱普通人、弱势群体。

学习观察生活、挖掘普通人身上的写作材料。进一步学习记叙文中多种手法的运用,使记叙文向艺术性发展。

6、《阿长与〈山海经〉》(记叙性散文)观察、体味普通人身上的人情,重视亲情、友情,学会关爱人。学习本文从平凡小事中挖掘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7、《背影》(记叙性散文)体会感受父母亲之爱。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物逐层深入、叙述白描中饱含感情的手法。

作文:写一个人,要求从事件中突出个性,多种构思和表达手法。

8、《台阶》(小说)体会、理解父母亲养家的艰辛及对子女的爱心。学习从平凡普通生活中寻找题材、围绕中心事件、通过“我”的眼光塑造中心人物的手法。与《背影》比较不同。

9、《老王》(记叙性散文)观察、感受普通人身上的美德和善良,学习本文从常见小事中观察、提炼题材及白描叙述中含情的手法。

10、信客》(记叙性散文)观察、学习普通人身上的美德,培养诚信为中心的个人品质。掌握本文词语。分析本文两个人物及作者的构思与表达。

综合性练习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普通人,观察、调查他们生活,挖掘他们身上的“美”,并写好观察笔记,作为写作素材。

记叙文与记叙性散文:前者以记叙人或事情经过为主要目的,要求记述完整。后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记叙人或事表达一定的情感,不要

调查、收集有关当地桥的各种资料,写一篇调查报告或散文。

八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

(四)第四单元

通过科学事理说明文学习,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方法,求真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思想方法。

学习抽象事理的说明方法。

16、《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物候学,观察关注大自然的现象,学习本文按照说明对象一定逻辑逐层说明的结构和运用丰富语言和多种说明的方法。

17、《奇妙的克隆》了解克隆技术,正确对待克隆技术,培养科学兴趣。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采用多种方法(多种举例、下定义等),使深奥的科技知识变得生动浅显的方法。写一篇关于抽象事理的说明文(介绍学习方法、一种新的技术等)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培养大胆设想与严密考证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本文运用不同材料、从不同角度解释科学现象的方法和写作手法。

19、《生物入侵者》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学习本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的说明构思和多种说明方法。

20、《你一定会听见》 学习本文运用大量具体例子说明抽象事物的方法,学习本文第二人称及形象生动的说明语言。

“莲”文化的研讨。

八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

(六)第六单元

体会古人从大自然中领略和感受到的人文熏陶和审美观感。引导培养学生的饿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问哈积累。

通过教学,从审美和认知两个角度提高学生对古代美文佳篇的阅读、感知、赏析、体味、领悟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和基本句式,背诵美篇佳句。

26、《三峡》(写景散文)

了解和体会三峡山水自然之美。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抓住四季特点刻画景物的手法。背诵默写其中佳句。

27、《短文两篇》(笔记体小品)领略文中的美妙境界,体会作者的志趣。背诵默写,学习对偶佳句。

28、《观潮》(笔记体记叙文)学习本文的场景描写手法,掌握文中的文言时间词及其他字词。

29、《湖心亭看雪》(笔记体小品)体会其中文人的雅趣(明亡特定环境下的回忆),学习本文抓住特点、简练成趣,叙事、绘景、写情结合的手法。

30、《诗四首》体会诗中的情趣美色,领略不同的表现手法,背诵默写。

综合性练习扩大阅读。

张岱《陶庵梦忆•烟雨楼》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然烟

0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表明对说明文的阅读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二、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具体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而且新教材所有的教材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

1.阅读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由于说明文的阅读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所以三、四单元是教学的重点,而且《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大自然的语言》一直都是以前教材的重点篇目,在教学时应加以注意。

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说明文已经从第四册提前到了新教材的第三册,并在单元设置上,把说明文单元安置在两个记叙文单元和两个文言文单元中间,与以前教材第四册前三个单元都是说明文相比,更为合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另一点变化是,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第一次将文言文收编在两个单元中,后面的教材也相应地都有了两个单独的文言文单元。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提前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的时间。

2.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但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册教材中一、三、五单元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以写作、口语交际为辅,通过活动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思考调查桥的历史,领略莲的文化魅力;而二、四、六单元以写作为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来撰写小论文。

3.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4.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我所能知道的是,每册教材推荐三部名著,本册教材推荐的三部名著分别是《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对六个单元的处理与把握

第一单元 :以战争为主题。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核

3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的思考。

综合性学习

内容:感受和体会形形色色的爱。形式:回忆交流,寻访长辈,分享爱情。

目标:通过活动,学会表达“博大的爱”,陶冶美的情操。

第三单元 :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本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时,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等中国石拱桥,“不仅形式美,而且结构牢固”的特点,突出人民的聪明才智。

《苏州园林》全文抓住苏州园林“多”、“精”、“美”的特色介绍,重点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

《故宫博物院》按空间顺序、有主次地介绍故宫建筑物和建筑布局,突出我国古代建筑璀璨的文化。

综合性学习

内容:“说不尽的桥”(桥:有形(客观)的桥与无形(主观)的桥)形式:分四项活动:从科学角度了解桥;从文化角度了解桥;从日常生活角度了解桥;也可从想象角度切入。搜集、筛选和整合材料。

目标:掌握说明文知识,体会语言特点,提高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

第四单元 :以“科学”为主题。本单元也是说明文单元,在第三

5形式:搜集资料,阅读理解,研讨表达。

目的:阅读、背诵关于莲的古诗文,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第六单元:以山水之美为主题。在第五单元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能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三峡》作者写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短文两篇》《答》表达作者品味山水之美的豪情;《记》借景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综合性学习

内容: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形式:通过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交流和合作能力。

目的:提高搜集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A、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体现了语文的创新教育

语文的创新教育体现在通过教师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本册教材体现了创新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第一单元,它要求“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第四单元,它要求“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对于五、六单元和课外古诗词背诵,则要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其次,它培育了创新教学的萌芽——张扬个性。这也是整个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允许学生有自己

73.抓好生字、词语、文学常识、默写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对每个单元的生字、词语、文学常识、默写等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分类,然后加以记忆,并通过有效的检测来促进掌握。

4.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自己每天用相对固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分析答题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选文问题类别上属于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型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使学生在活动中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并且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具体的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为写作说明文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重难点目标

1、认识说明文,在阅读中获取知识。

2、认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情感目标:

3、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

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10.立体几何教材分析 篇十

关键词:高等教育;立体化教材;媒介融合;转型升级

立体化教材的看法不太统一,有人称之为一体化教材或多元化教材,有人认为是一种教材系统,有人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案。而从高校教材出版的角度来看,立体化教材指的是以纸质主教材为主体,配套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平台,一体化设计并集合各类数字资源进行教学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材和其所处的信息技术环境密切相关,其内容与技术的同步及融合已成为其发展的趋势。当前,数字资源的作用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且纸质教材与配套数字资源的一体化也显得脱节。因此,立体化教材必须从媒介联合升级到媒介融合,在进行一体化再设计的基础上转型升级,以适应数字教学环境的发展与需求。

一、最初形态——媒介联合

伴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的进程,教材也随之开始“立体化”——各种类型的配套数字化资源,包括教师用PPT、教学课件、资源库、作业系统、测试系统、网络课程等。这些资源由不同的媒介介质呈现,有的是基于PC的单机版光盘,可单独销售或直接附在书后;有的是基于PC互联网的网络版形式,即在书后附带学习卡或学习账号,学生获取密码后可以登录专门的网站进行学习。这是立体化教材的最初形态,其在与纸质教材的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过去的一体化设计只是宏观层面的整体性配套,更多的是强调配套资源的数量和完备性,基本上是一旦配套了辅教辅学的数字资源,就认为是立体化了。数字资源的建设也基本沿袭了“先有书,后补资源,再捆绑”这种从无到有的模式,欠缺整体设计,纸质教材内容和数字资源实质上难以真正一体化。其次,过去的一体化技术主要基于PC进行设计,使用易受限制。比如,有的资源以光盘形式存储,需要使用电脑,导致携带和读取均不便;有的是配备学习卡,不仅需用电脑,而且还要能够上网。因为使用上存在诸多不便,这些数字资源与纸质教材配合使用的频次较低。

这种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两张皮、表面一体化的情况,反映的是印刷媒介与配套资源所属的各个媒介间的一种形式上的合作和联盟,这种立体化表现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的形式,并不能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技术优势,使高校学生的数字学习和移动学习受到限制,也不能实现泛在学习——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

二、升级版——媒介融合

从媒介融合的角度看,教材建设必须摆脱过去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两张皮的状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技术手段使媒介之间的联合升级为媒介融合。其中,二维码、APP等技术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1.二维码技术的应用

二维码已在各类平面媒体广告上广泛应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现在,不少出版社已经开始探索在纸质教材上应用二维码技术。读者只需要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扫描一下纸质教材上印刷的二维码,就可以迅速看到其关联在网络上的各类数字资源。二维码将纸质教材媒介和数字资源媒介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顺利实现了教材内容和数字资源的融合。这样,各种数字资源在纸质教材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并且使得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呈现出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特征。

例如,2013年8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机械原理》配有近300个仿真动画,通过扫描纸质教材上对应的二维码,就可以上网观看;2014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及网页开发技术》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自建的易课程网站平台建设了数字课程,集成了诸多的数字资源。学生只需要用手机扫描纸质教材上的二维码图标,即可立即链接并看到微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

目前,二维码技术在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处于探索阶段,单纯的二维码应用在当前还容易受到网络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首先是网站平台的限制。根据目前的情况,利用二维码访问数字资源时,有的是访问学校的网站,有的是访问出版社的网站,有的是访问门户级的公共网站,其带宽条件和技术水平不一样,在并发条件下下载速率可能会显著降低;其次是上网条件的限制。因为流量需要支付费用,现在约80%的重流量应用下载依赖于Wifi,而一旦Wifi覆盖不到,数字化应用会受限。此外,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重流量应用的下载,在学校网速慢的情况下,耗时长,难以即时响应,原有的阅读和学习容易被中断或被转移注意力。因此,立体化教材还需要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克服上述限制。

2.APP技术的应用

要弥补二维码技术的不足,就要考虑采用集平台、资源、社交等为一体,已成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主要表现方式的移动应用程序技术。

APP技术可以把所有的数字资源内容封装在一个应用里,在Wifi状态下下载到手机里。在学生阅读纸质教材时,如果需要查看相应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数字资源,就可利用APP里自带的二维码“扫一扫”功能,直接访问手机里已经下载的数字资源,而不再是通过移动网络来访问数字资源。这样,链接的速度很快,不会因为网络速度的原因而停顿和中断,学生能够保持较好的阅读体验。

此外,二维码呈现的是单向的、线性的信息传递,对学生更高级别的开放式、互动式、协作式乃至社交式的学习需求不能提供支持。而APP平台可以集成作业系统、测试系统、交流板块等更多拓展性的资源与功能,并以此开发更多的辅助教学/学习栏目和模块,诸如搭建学习互动社区、拓展资源链接、测试等,其便捷的交流和分享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打下基础。对于这种轻流量的应用,学生依靠手机自带的2G/3G/4G数据流量即可较为轻松地应对,可以保证互动交流的即时响应。

目前,已有很多出版社推出了APP,有些是单本图书的应用,有些则是以多本书打包或平台的方式呈现。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上线的“大学计算机学习指导”APP,除了常规的学习栏目,还特意设置了在线答疑、分享等互动式栏目。

nlc202309011134

3.其他技术的应用

与二维码类似的还有基于图像识别的技术,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图像而不是二维码,即可查看图像所链接的数字资源。应用基于图像识别的技术不必单独生成并在纸质教材版面上编排二维码。

此外,还有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AR技术能融合现实与虚拟世界从而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在新环境中,真实对象和虚拟数字对象共存,并可进行人机交互,实时互动。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通过在手机中安装APP,再用手机扫描纸质书上的平面人体图片,就可以在手机界面上产生一个新的人体立体模型,并可以用手触摸进行旋转、放大等操作。其在人体模型周围设置了相关的按钮,点击相关的按钮,可以播放离线的视频、声音、动画等;比如点击人体模型中的心脏,心脏会跳动并发出声音;点击动脉部分,则显示动脉的流动;其也可以链接到测试系统进行测试,也可以在其中添加笔记内容,或根据需要链接到在线的网络资源等;此外,其还设有社交按钮,学生可以进行社交学习或其他社会活动。

在媒介融合的作用下,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之间会反复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互动,印刷媒介与配套资源所属的各个媒介之间实现了纸媒介和数字媒介的融合、线上和线下资源的融合、内容和技术的融合,呈现出了多功能一体化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这种立体化即表现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的形式。

三、一体化再设计

媒介融合使纸质内容与其相关数字资源一一对应并从整体上建立起了有机联系。但是,科学合理地安排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还需要在资源完备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再设计,实现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之间“1+1>2”的协同效应。

一般来说,教材的编写是一项严谨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对一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体系构建,其既要深入地研究如何科学地取舍教学内容,又要为使用者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而在设计教材的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的关联时,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编排科学的内容体系,其中,结合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按照教材中的知识/技能点或者知识/技能要点科学合理地配置数字资源是一条比较合理且可行的道路。这就要求在一体化再设计之初对教材从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解构——科学准确地提炼出教材的知识/技能(要)点。个别学科的教材按照知识/技能(要)点来解构不一定合适,但也应细化分解,其原理类似。这也将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并科学、清晰地表达出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

通过一体化再设计,数字资源的配置、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使得学生在阅读纸质教材时,能恰到好处地去阅读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相比纸质媒体的某些突出优势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四、最终形态——电子课本

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的媒介融合也只是立体化教材转型升级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更为高级的立体化教材形式是电子课本。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电子课本是一类特殊的电子书,具有教学和阅读属性,可有交互性、关联性、富媒体性、开放性等四个特性,是一个集中了在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里的数字模拟的媒介(有在线和离线媒体的优势),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数据库、测验系统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综合教学资源包(也有人称之为电子书包)。

教材作为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之一,既要与其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相适应,也需要适应其所处的教学条件。随着教师和学生数字化应用习惯的养成、技术的进步和硬件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子课本将会是立体化教材的最终形式。根据教学条件的有关特征,高校教材的发展路径呈转型升级之势(图1)。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天闻数媒公司的“未来教室”。“未来教室”已经完全没有纸质教材,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书包——学生用PAD和教师用PAD,其具有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突出优势。教师可以从资源云中获取丰富的数字资源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临时遮蔽学生PAD上的某些画面,或者在每个学生PAD界面上弹出问答题来安排抢答或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在PAD上直接回答,并实时统计分析出学生抢答情况、答题进度、答题对错率等,教师则可以据此判断是进行讲解还是发起讨论;而学生PAD除了课本,还有教材教辅、作业和练习以及相关数字资源等;家长则可以通过“家教通道”看到学生的作业、考试、练习数据并可以和老师进行实时沟通。整个数字教学解决方案包括课前、课中、课外三部分,围绕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四方面,共同创造一个学习型社区。“未来教室”已在多省市中小学试点,高校出现“未来教室”可能已不遥远。

有专家认为,立体化教材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门精品课程。而2003年至2010年间,我国高校建设了约37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000多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约两万门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以来,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中,有2900余门原国家级精品课程成功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并陆续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开放课程网站)上线。此外,目前国内外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风生水起,国内的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公开课、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等国内MOOC或公开课平台不断上线新课程。上述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的课程建设已经积累起了非常丰富的数字资源,而其在诸如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的应用,则逐步培养了教师和学生数字化的使用习惯,这为高校立体化教材大规模的转型升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例如,2014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学》(第2版)就是在纸质教材中植入了100多个二维码,借助并关联了爱课程网上的“金融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数字资源,大大增加了教材阅读的引导性、开放性和启发性,成功实现了立体化的转型升级。整个升级过程过渡自然且迅速,成本低而成效快。新版教材出版后,销量增长明显,也可见这一形式的教材受到了高校学习和使用者的欢迎。

随着条件的成熟,高校教材纸书终将式微甚至被彻底淘汰,这将重创甚至终结出版社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盈利模式,这当然是出版社不愿看到的结局。这其实也是出版社长期以来对技术难度并不高的纸质主教材数字化(即电子书)积极性不高、没有大的突破的原因。而高校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将会延长纸质教材的生命周期,也会在一定时期内保住当前出版社通过售卖纸书而获利的盈利模式。同时,通过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尤其书后可以附上具有时效性的或者不能复用的账号供学生下载或登录APP,将有助于正版纸质教材的销售并保护各方的权益,并能有效防止高校教材的大面积盗版现象和学校附近复印店复印教材现象的泛滥。

此外,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出版门槛,以前某些高校教师“剪刀+浆糊”的复制与编书模式不再奏效。特别是数字资源的建设与运营,没有一定实力的出版社难以承受,粗制滥造的低水平教材将不复再有产生的土壤和生存的市场。这将加速出版高校教材业务之间的淘汰、整合和升级。

随着媒介融合条件越来越成熟,加上立体化教材带来的红利引导,一旦量变到质变,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当前高校立体化教材即可实现转型升级。

(段博原,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

参考文献:

[1] 李朋义.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是教育出版发展的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 2013(9):35-37.

[2] 段博原.高校教材中的逆向淘汰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0(7): 57-60.

[3] 段博原.高校教材编辑工作内容与职责定位:从高校教材竞争力指标及产品分类谈起[J].中国编辑,2008(1):22-25.

[4] 赵志强.高校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 (1):78-80.

[5] 李新房,李静.电子课本——未来的教科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8): 134-13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成长的脚印初一作文下一篇:关于心烦意乱的说说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